脾胃学说中医临床研究(精选5篇)
脾胃学说中医临床研究 篇1
胃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溃疡, 主要表现为餐后发作性疼痛、胃胀、恶心、出血等, 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方法治疗, 易引发溃疡穿孔、幽门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1]。脾胃虚寒型为胃溃疡患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本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其中, 观察组男33例, 女17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35.9±3.6)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年龄23~57岁, 平均年龄 (36.4±3.3)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诊断标准:胃痛隐隐, 喜暖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则缓, 时吐清水, 纳差腹胀, 神疲乏力, 手足欠温, 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
1.3 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每日1次, 每次40mg;阿莫西林每日3次, 每次400mg;甲硝唑每日2次, 每次200mg。治疗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3.2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为:党参20g、白术15g、黄芪18g、高良姜9g、甘草6g、桂枝9g、煅瓦楞子15g、干姜6g、陈皮12g、白及15g、砂仁6g、茯苓12g、麦芽12g、白芍18g、大枣5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入不同药物, 胃脘痛伴随腹胀者, 可加枳壳9g;寒冷气滞者, 加木香12g。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用, 10天为1疗程, 治疗时间为6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下检查, 溃疡部位基本愈合;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胃镜下检查, 50%以上的溃疡部位面积愈合;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缓解, 溃疡部位保持原状或少部分愈合。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胃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属于常见的消化性溃疡, 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还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溃疡穿孔及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治疗, 溃疡会加深, 若扩大后溃疡位置刚好处于动脉血管上, 易引起大量出血, 导致休克, 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 胃溃疡临床治疗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胃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吞酸”“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4]。脾胃虚寒型为胃溃疡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灵枢·经脉》记载:“脾, 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嘈杂”始见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嘈杂》,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痞隔”,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载:“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主要由饮食不节制、长期食用冰凉食物、生活压力等因素引起。黄芪建中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白及、煅瓦楞子具有抑酸止痛的功效;陈皮、砂仁、麦芽具有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高良姜、干姜具有温胃祛寒的功效;黄芪具有甘温益气的功效。诸药合用, 共奏温中补虚、和胃缓急止痛的功效[5]。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经过治疗,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结果表明, 中医治疗胃溃疡效果明显,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伟琪.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88例临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9) :5453.
[2]李玉安.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7) :885-886.
[3]尚云青, 曹军, 杨敏, 等.中医食疗配合中医药治疗瘀血型胃溃疡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2) :77-78.
[4]陈伟良, 伍振峰, 邓中银, 等.中医药在抗胃溃疡研究应用中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8) :362-367.
[5]赵新军, 司玉芹.观察中医食疗配合中医药治疗瘀血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4) :226.
脾胃学说中医临床研究 篇2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规律,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治的一门学说[1]。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此处刚柔、弱弱强、短长、阴阳即是不同体质的表现,且更强调先天天因素对体质的影响作用。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论篇》中提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等不同的居居住地域及不同的饮食习惯均可造成人的体质差异异,这里则更加强调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影响。“体质质”是20世纪70年代由匡调元首先提出,此后由王琦琦等医家进行系统总结、论证而渐成体系。王琦将体体质学说运用于临床,提出九种体质分类和体质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了体质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匡调元[3]侧重于体质应用方面的研究,将体质学说细分为生理体质学、病理体质学、治疗体质学、养生体质学与气质体质学,分别进行理论、临床及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此后各家的研究亦多围绕此五种分类开展。
2 体质与肺癌的病因病机相关性
2.1 体质与肺癌发病
中医认为疾病的内因与体质密切相关,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体感邪发病与否。人体正气的强弱由体质状况决定,不同的体质状态对肿瘤的易患性和倾向性又有决定性作用[4]。同时,遗传的易感性也构成了体质决定肺癌发病与否的重要原因。体质不同,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状态随之各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形成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之本,在此基础上痰瘀等病理产物停留不化,日久则痰瘀胶结,结聚于肺,形成肺积[5]。现代遗传和基因学已经认识到,肺癌可能是一种外因通过内因发病的疾病,外因如吸烟、接触氡气、暴露于石棉等可诱发细胞的恶性转化和不可逆的基因改变[6]。而吸烟人群中,只有约10%的个体最终罹患肺癌,可能是由于不同人的体质基础不同,机体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也各异。正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所言“积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郑里翔等[7]使用阴虚、阳虚及平和质的血清分别培养A549肺癌细胞,结果发现阴虚、阳虚体质血清培养的细胞,其增殖速度明显高于平和质,并通过实验推断其可能的机制是两种异常体质血清促进细胞周期从G0/G1过渡到S期,提高Cyclin D1、CDK4的表达,这为不同体质类型对肺癌的形成具有易感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此外,体质决定人体发病与否还体现在遗传的易感性上,即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对人体疾病易感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抑瘤基因、代谢酶基因和修复酶基因的多态变异均与肺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8]。
2.2 体质与肺癌转归的从化性
体质因素不仅构成疾病发生的内因,而且通常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疾病发展过程[9]。邪气犯人有顺体质发展的从化和反体质发展的逆化两种趋势。
中医体质学认为,“从化”使不同个体在感受同一病邪时,因内在体质的差异,导致各自不同的阴阳气血变化,出现不同病情转归。临床研究发现,体质影响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疾病转归,甚至影响肺癌的转移与复发[10]。如萧百圆[11]对70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发现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及阳虚体质更容易导致化疗后毒副反应。杨小兵等[12]对1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显示,平和质患者中位生存期最长,气虚质最短,这表明肝癌患者的体质与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也有受邪后病情不随体质从化而逆体质变化,多见于发病后失治误治或持续受邪,邪势较重。如调查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要特征,这可能是由于晚期肺癌患者邪毒久留,正气大伤,加之放化疗及介入等诸种克伐之法,使机体正气为之愈损,致诸虚毕现,超越了患者原本体质制约的程度,引起了体质的改变,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证候变化相一致。
2.3 体质与肺癌指标的相关性
现代实验研究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肺癌指标同体质的相关性,旨在发掘肺癌患者体质类型的科学内涵。陈朗[1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3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体质调查,通过EGFR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其与体质的关系。结果显示,阴虚质与气虚质两种体质类型与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存在相关性。而痰湿质、气郁质、阳虚质、平和质、特禀质与EGFR基因突变率无明显相关性。并发现各种体质类型的判定均不能与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完全吻合,因而中医体质判定方法不能作为临床EGFR-TKIS应用的依据。孟晓嵘等[14]统计各体质类型的2型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中,发现痰湿质、血瘀质的患者的CA199水平最高,对比平和质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痰湿质、血瘀质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肿瘤的易感因素之一。提示从中医体质学说角度出发,指导防治糖尿病合并肿瘤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多较分散,或仅就观察个别指标浅显地将其与体质分型联系起来,或将体质分型作为现代检测手段的辅助工具,至于较为深入地体现体质内涵者的系统性研究及拓展体质医学在临床应用的指导性研究则较少。
3 体质与肺癌辨证分型的趋化性
“证”是某一特定情况下,一些明显的、易变的病理特性之概括,相对而言,“体质”是一些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的总和[15],二者有本质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体质是证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证是机体在感受病邪时某一阶段的反应,其发展趋势多随体质而转移。若疾病超越体质制约的程度,证又可影响体质的改变。肺癌的基本病机作用于不同体质的人虽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但这些证候又是与体质变化密切相关的[16,17,18,19,20]。
黄国品[19]对113例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及中医辨证分型,发现湿热质、平和质及特禀质与肺癌证型无关;气虚质和气阴两虚证、阴虚质和阴虚热毒证、阳虚质和气阴两虚证、血瘀质和气血瘀滞证、气郁质和气血瘀滞证、痰湿质和气虚痰湿证相关,体现了中医体质对中医证候的明显影响,但体质与疾病、证候的相关性很少呈现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多呈错综复杂的网状关系,这提示在研究体质与肺癌及其证候的关系过程中宜采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21]。
基因多态性是不同个体的生物学性状及对疾病易感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苏婉等[22]提出以肺癌基因多态性为切入点,发掘不同体质类型的证候变化规律,研究体质与之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进一步探寻肺癌证候变化的科学内涵。目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对肺恶性肿瘤患者证与体质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体质影响着疾病的发生、证型、转归和预后,因此应积极开展体质与病、证的相关性研究。
4 肺癌的体质干预
4.1 体质是可调的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同时又具有可变性,而体质可调性研究的证实,表明可从改善体质入手,恢复肺癌患者个体的病理状态[23]。郭倩倩等[24]对254例临床肺癌患者采用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其进行肺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的临床体质类型主要以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为主,其中又以气虚质频率较高。中医治疗与体质类型相关性最高,对肺癌患者进行中医干预可能影响其体质的改变。现代研究发现[25],与平和体质比较,阳虚体质及阴虚体质组Thl/Th2比值、干扰素-y、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4、6、10及白介素-17A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出抑制状态,而对阴虚、阳虚受试者分别进行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干预之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则出现不同程度提高,提示体质与疾病内在差异具有一定相关性,且通过药物对体质进行调整具有可行性。
4.2 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
在诊疗中,体质、疾病、证候三者反映了疾病本质与特征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辨体是根据体质状态特征寻求发病与治疗的规律;辨病是疾病病理特点与规律的全过程;辨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其核心是辨体论治,强调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体质差异对疾病的产生、发展和预后及治疗方案的影响[26]。倪诚[27]提出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离合关系”,即病证轻缓或无证可辨时以辨体论治为主,强调“治病求本”;而病证急骤或突显时,主张以辨病、辨证用方为主。肺癌的核心病机为痰瘀聚肺,肺癌患者的体质则以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为主。临床调治时,除针对痰瘀用药之外,往往更注重调整气虚、阴虚、瘀血体质。从审因和辨质入手,标本兼治,每获良效[28]。
张向农等[29]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对355例胃肠癌和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肿瘤患者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调查结果显示,胃肠癌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较多见;肺癌患者中气虚质居多,其次是阳虚。提示不同肿瘤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临证时辨体、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辨治思路。
4.3 体质与肺癌治疗、调护
目前中医体质干预主要采用中药、针灸等治疗干预、中医适宜技术干预、情志干预和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在肺癌的防治过程中,从调整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及防止疾病传变的角度,积极改善偏颇体质,可阻止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袭[30]。
4.3.1 体质与肺癌的预防、调护
现代预防医学提出三级预防的理念: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体质的差异造成人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决定疾病发展的趋势,因而对于未发病的群体,体质的培养就更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避免动物脂肪;增加粗纤维;减少肉食;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肥胖;戒烟、改善户外空气质量,鼓励体育运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及调摄心情等[31,32]。针对不同的养生方法,体质医学根据体质差异提出了其不同的指导原则[33,34,35]。二级预防:从高危人群当中筛选出易患肺癌的体质类型,及早进行干预,改善偏颇体质,有助于阻止其向肺癌的发展进行病因预防。三级预防:及早识别肺癌患者体质特征,预见其传变趋向,尽快通过积极改善、纠正偏颇体质,阻止致病因子继续对人体的侵害,改变体质与病邪之间亲和的时间、方式、力度,以消除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36]。其根本在于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求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体质状态。
临床调查显示,在肺癌患者中,气虚质所占比例较高[37],这提示应于易感人群中筛选气虚体质者,尽早纠正其偏颇体质,以达到预防肺癌发生的目的。同时,先天因素也是决定疾病易感性的重要方面,研究显示,肺癌的遗传易感性与代谢酶基因、DNA修复酶基因的缺陷或多态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肺癌易感性机制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编制不同人群的肺癌遗传易感性标志谱,为发觉肺癌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8]。封颖璐等[38]筛选军队离退休人员这一特殊人群进行恶性肿瘤与体质的关联性调查,肿瘤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明显高于普通老年人群,提示应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重点预防。
4.3.2 体质与肺癌的治疗
(1)辨体论治:辨体论治强调,临证时体质的差异应体现在方剂、药物的选择与药物的剂量上,开展个性化治疗。个体差异造成其对药物的耐受性及反应性不同,因此治病用药时,必须审度患者的体质,权衡强弱而治[39]。王前奔等[40]提出建立“体质药物治疗学”,认识体质差异及病理与药物治疗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药物防治疾病。王琦等[41]提出的“辨体用方”论,即以人的体质类型(包括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等不同体质)与状态(包括辨体质的强弱胖瘦、年龄长幼、南北居处、奉养优劣等)为依据,从而增加临床用方的精细度与个体针对性,进而提高用药疗效。如制订肿瘤患者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体质的差异,平衡攻伐药物与扶正药物的治疗时间和剂量比例,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学者提出个体化用药的关键在于将中医体质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相结合[42]。
刘志刚[43]收集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结合体、病、证,对患者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使大柴胡汤的应用趋于个体化,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目前,有关肺癌及其他肿瘤在辨体论治与用药方面的临床研究尚少,值得进一步发掘探索。
(2)肺癌辨体用药强调用药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肺癌是一种由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疾病,环境因素可诱发细胞的恶性转化和不可逆的基因改变,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失控。而这些基因改变是长期、多步骤、随机地产生的[44]。肺癌易患体质亦是长期缓慢形成的过程,有着长期存在、相对稳定、演变较慢的特点。这些决定了肺癌的中医治疗、体质调整是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通过解毒、扶正等治疗措施施减缓肺癌的病势,使之呈现慢性病程的表现,争取取治疗的时间和机会。因而肺癌的辨体用药需坚持持持续用药,遵循临床用药的基本准则,保证用药的的依从性[45]。王帅等[46]报道一例直肠癌术后肿瘤标标记物异常升高病例,采用辨体论治方法,治疗全程程始终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改善气虚体质,并将清热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治法贯穿始终,服药33个月,患者肿瘤标记物较初诊时明显下降。
55总结
在认识肺癌患者体质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肺癌发发病及病情变化规律,注重调整偏颇体质,防止痰瘀瘀积聚,调理肺脏功能,预防肺癌的发生,并将调整体体质贯穿肺癌治疗的始终,这是中医体质学应用于肺肺癌临床的基本思路。
脾胃学说中医临床研究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3月收治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39~84岁,平均(49.4±10.6)岁。观察组男35例,女35例;年龄40~85岁,平均(49.6±10.8)岁。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服用1次/d,以15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方药:人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15 d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或病情加重。②有效:患者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减轻。③显效:患者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减轻。④痊愈:患者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消失。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在观察组中,治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37例,无效2例,总的有效率97.1%。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的有效率88.6%。观察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复发1例,复发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的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是临床常见疾病,西药治疗能较快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较多困扰。脾胃虚弱主要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四君子汤是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剂,对于气短、乏力、面色无华、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本文通过对比采用常规治疗和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君子汤治疗两种方案,结果发现,观察组有效率97.1%,优于对照组的88.6%,与高超等人报道一致。四子君汤剂的药物功能较多,甘草含丰富的黄酮和三萜类,可以发挥抗溃疡、抗炎等作用;人参中含有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可以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对于气短乏力等患者疗效较好,同时其可以提高免疫力;茯苓具有健脾宁心的作用,对于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心神不宁的患者疗效明显;白术具有健脾和胃、化痰、燥湿利水、增食欲等作用,诸药合用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中复发1例,复发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1.4%,与彭纪临等人的报道一致[6]。表明中医治疗具有很好长期效果。西医主要是通过手术、药品、仪器等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干预,而中医中药主要通过对患者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进行改善来对抗疾病。
摘要:目的:探究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患者14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的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的88.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君子汤对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疗效显著,可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四君子汤,中医内科,脾胃气虚证
参考文献
[1]张云.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9(5):118-119.
[2]王晓红.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中采用四君子汤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6):121-123.
[3]孔振.采用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12(12):19-20.
[4]乔建锋.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8):22-23.
[5]高超.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7(17):44-67.
脾胃学说中医临床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妇科疾病,临床应用
在中医体质学说中, 人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身体的一部分产生了问题, 整个身体也会随之产生问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是如此。中医体质学理论源远流长, 它的创立时期可以追溯到先秦及两汉时期, 《灵枢》提到, 人的体质生来就有刚柔、强弱、短长、阴阳之分;《素问》中则提到, 地域不同会造成人不同的体质,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经》中则提到治疗应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有所变化[1]。所以说, 体质的差异对于治疗有很大影响, 本文对中医体质学说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如下。
1中医体质学说在月经病中的应用
现代中医体质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 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根据体质的不同, 可能会出现月经提前且多、经崩等症状, 或者相反, 月经延后且少、闭经等症状。有调查表明, 气郁型体质的女性中很多都患有经期前综合征, 因此有针对性地对于气郁型体质的女性提前给予治疗, 能很好地预防经期前综合征。
还有调查表明, 女性运动员中有很多气虚质和血瘀质的体质, 并且这两种体质的女性运动员比其它体质的女性运动员发生痛经的频率高, 因此这两种体质的女性运动员应多关注自身月经情况, 根据自身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2]。这两种体质的人适合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方法治疗。但长时间使用会对脾胃产生伤害, 因此不能一味使用一种方法, 要时刻关注身体的变化, 及时作出调整。
2中医体质学说在妇科杂病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 疾病的产生、发展、恶化或好转都与个人体质息息相关。从临床经验发现, 大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是痰湿质型体质;大多数慢性盆腔炎患者是湿热质或瘀血质型, 这点从慢性盆腔炎的症状, 肾虚血瘀、湿热郁结证也可看出。
还有调查表明, 体质过阳、过阴、过虚、过湿都易使女性患不孕症。气郁质女性由于气郁结节、气血不顺导致不孕, 而阳虚质型女性因子宫属寒性而导致不孕, 阴虚质则是由于气血过热而动胎导致怀孕。因此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的女性中患不孕症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体质型女性。
不只是不孕症, 患其他疾病的概率在偏颇体质的女性中也很高, 子宫肌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调查表明, 此类病人中大部分是气郁质和瘀血质的女性。因为气郁质女性的主要特点是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等消极情绪明显, 而血瘀质女性的特点则易烦、健忘, 他们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气血运行都有不同程度的阻塞。而导致子宫肌瘤的根本原因就是气滞血瘀、血气失调, 因此气郁质和血瘀质型的女性容易患子宫肌瘤。同时, 血瘀型体质还可能导致女性患生殖器恶性肿瘤, 因为此类体质可以促使肿瘤转为恶性。要多引导气郁质女性, 多鼓励此类女性到户外放松心情, 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及体育运动。从心理上开导, 这样就可以使其身体更加健康。
了解各种体质的特点以及其易导致的妇科疾病,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 同时更准确地对患病女性给出一些生活上的建议, 使其身体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清玲, 李忠辉, 王乃平, 等.腹腔镜联合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3) :54-55, 57.
脾胃学说中医临床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10 月~2013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7 例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34 例, 对照组33 例, 其中, 观察组, 男25 例, 女9例, 年龄22~65 (34.32±2.12) 岁;对照组, 男26 例, 女7 例, 年龄21~64 (33.87±2.21) 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均经本院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临床体征检查诊断为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病例[2];知情同意, 愿意配合此次调查研究。
1.3 排除标准近一个月内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的病例;合并其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疾病的病例。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辩证加减治疗, 使用加味吴茱萸汤, 主要药味有半夏10g、吴茱萸8g、当归8g、麦门冬 (去心) 5g、干姜5g、白茯苓5g、苦梗5g、南木香5g、防风5g、牡丹皮5g、甘草5g、北细辛2.5g、官桂2.5g, 随症加减[3]。
1.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临床症状缓解率以及随访一年复发率情况。 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评价[4];血清胃泌素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ml, 离心分离血清使用放射分析法进行测定, 标准值为<100ng/L。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对比经三个月治疗, 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31 例, 转阴率为90.9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21 例, 转阴率为63.63%。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情况对比治疗前, 观察组血清胃泌素为 (453.21±21.23) ng/L, 对照组血清胃泌素为 (461.23±20.43) ng/L,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 两组血清胃泌素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为 (78.42±10.21) ng/L, 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121.23±15.46) ng/L (P<0.05) 。
2.3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上腹隐痛、 泛酸、餐后饱胀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1 例,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1.18%;对照组患者上腹隐痛、泛酸、餐后饱胀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3 例,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69.70%。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4 复发率经一年随访, 观察组复发2 例, 复发率为5.88%;对照组复发7 例, 复发率为21.21%。 观察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西医角度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只要是给予抗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5], 虽然起效比较快, 但是容易复发, 治疗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近些年结合中医辩证理论, 本院在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 脾胃虚寒是指人体脾胃阳气虚衰, 阴寒内盛, 主要由于饮食失调, 劳倦过度引起。 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上, 本院给予吴茱萸汤随症加减, 吴茱萸汤为温里剂, 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临床主治由于肝寒犯胃导致的中虚胃寒等症[6], 研究认为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具有整体、双向调节的临床作用, 有效保护了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 有效改善了胃分泌功能, 根本上缓解了慢性胃炎容易复发、幽门螺杆菌出现耐药性的问题。
本次研究结果, 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0.91%、临床症状缓解率93.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和69.77%;观察组复发率4.5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观察组血清胃泌素 (78.42±10.21) ng/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21.23±15.46) ng/L (P<0.05) 。 说明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比常规西药治疗更优。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目前针对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比较多, 依旧存在着中医辩证分型不清, 临床诊断标准模糊等问题, 这为中医理论的临床实施带来极大的困难, 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扩大患者病例范围, 研究中医辩证分型标准, 更加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 在治疗方法上给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使更多慢性胃炎患者收益。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降低复发率, 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种胃部临床症状,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7例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n=34) 和对照组 (n=33) ,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加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为90.91%,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3%和69.70%;复发率为5.8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1%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降低水平,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可以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降低复发率, 有效改善患者胃部临床症状,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辩证加减,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参考文献
[1]王丽双.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 :37-38.
[2]田旭, 赵湘萍, 王海兰, 等.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泮托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1, 33 (4) :584-585.
[3]陈越, 杨满, 樊均明, 等.幽门螺杆菌与肾脏疾病[J].广东医学, 2013, 34 (18) :3883-3885.
[4]张风岭, 周东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J].中国医学科学, 2013, 3 (16) :204-206.
[5]姜成军.左金丸合小柴胡汤结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6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6) :701-703.
【脾胃学说中医临床研究】推荐阅读:
脾胃论07-04
脾胃虚弱08-29
脾胃虚弱证06-03
脾胃虚寒证09-27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6 讲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06-03
脾胃病治疗经验分享11-15
脾胃病科工作计划07-09
金秋时节 教你六种保养脾胃技巧08-13
五行学说09-13
理论学说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