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

2024-08-29

脾胃虚弱(精选9篇)

脾胃虚弱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06 ~2011-06 在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76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复发性口腔溃疡西医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 (参考《口腔黏膜病学》) [1]。

1. 2. 2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型诊断标准主证:口腔溃疡色淡凹陷, 隐隐作痛, 食则腹胀, 口淡不渴,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虚弱或沉弱;兼证:不思饮食, 或面色不荣, 或神疲倦怠、气短懒言, 或四肢乏力, 或大便溏泄, 或溃疡反复发作。

1. 3 纳入标准

① 同时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②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③ 年龄在18 ~61 岁之间;④ 无严重心、肝、肾、肺等严重疾病;⑤ 3 月内未服用其他中药及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⑥ 愿意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

① 不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 如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感染性口炎、白塞病及其他溃疡者;②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 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 消化性溃疡, 克隆氏病, 急性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 肿瘤等;③ 3个月内服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 24 h内服用过镇痛药; 1 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消炎药;④年龄小于18 岁和年龄大于61 岁患者;⑤意向妊娠、孕妇、哺乳期妇女。

1. 5 治疗方法

1. 5. 1 治疗组取穴:地仓、颊车、足三里 ( 双) 、合谷 (双) 、阴陵泉 (双) 、三阴交 (双)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 选用30 号1. 5 寸毫针, 弹针速刺, 地仓透刺颊车, 单侧溃疡取单侧, 双侧溃疡取双侧, 深度1 ~1. 5寸, 行提插捻转, 强刺激至患侧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后, 留针10 min。其余各穴弹针速刺, 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40 min, 每隔20 min行针1 次, 1 次/d, 10次为1 疗程, 共治疗2 个疗程。

1. 5. 2 西药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 100 mg, 3 次/ d;维生素B220 mg, 3 次/ d;左旋咪唑25 mg, 2 次/ d, 餐后口服; 10 d为1 疗程, 共治疗2 个疗程。

1. 5. 3 疗效评价标准

1. 5. 3. 1 中医症状分级、评分标准参照2002 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复发性口疮和脾胃虚弱证症状分级量化表中有关内容, 主要分为轻、中、重3级 (表1) 。

溃疡面积的计算方法为溃疡最大直径和其垂直直径的乘积, 以mm累计其面积计算;溃疡选择口腔中最大和易观察者, 从大到小选取最多不超过5个。疼痛为无任何刺激情况下患者感到溃疡处疼痛 (表2) 。

1.5.3.2疗效评定方法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①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无好转, 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注:症状、体征积分减少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 :[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1. 5.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或Radit分析。

2 结果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口腔局部病损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身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4。

2 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见表5。

分别于患者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1 年进行随访, 治疗组治疗后3 个月后复发3 例、6 个月后复发5 例、1 年后复发10 例, 复发率为26. 3% 。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后复发6 例、6 个月后复发9 例、1 年后复发18例, 复发率为47. 4%。

3 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疡”范畴。口唇属脾胃, 脾脉系舌本, 脾胃受邪则口唇为之病。脾胃失常, 精微不能上承, 口舌失荣, 虚火上越, 是口腔溃疡的根本病机, 调理脾胃为不二法门。方中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 位于口颊局部, 取地仓以清泻脾胃之火, 疏通面颊之经气。地仓透刺颊车, 可疏通局部气血,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有利于溃疡的愈合。足三里、阴陵泉为脾胃经的合穴, 合治内腑, 调补脾胃;三阴交调养脾营;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配合足三里补胃, 同时循经取穴, 含“面口合谷收”之意。盖脾胃得健, 土厚则虚火内伏, 溃疡自愈。

(n =38, ± s)

注: 2 组治疗前相比较, P >0. 05;与治疗前相比较, ① P <0. 05, ② P <0. 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 ③ P <0. 05

(n =38, ± s)

注: 2 组治疗前相比较, P >0. 05;与治疗前相比较, ① P <0. 05, ② P <0. 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 ③ P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 ① P <0. 05

本研究采用针刺治疗脾胃虚弱型复发性口腔溃疡, 并与口服西药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在改善口腔局部病损症状、体征方面, 针刺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口腔溃疡面积、溃疡数目、溃疡疼痛、溃疡充血及烧灼感等症状, 与西药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5) ;在改善全身症状、体征方面, 针刺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食少纳呆、体倦乏力、大便异常及食后腹胀等症状, 与西药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 ;在减少复发方面, 治疗组复发率为26. 3%, 优于对照组47. 4%。针刺治疗脾胃虚弱型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 为临床提供了一项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59-60.

脾胃虚弱 篇2

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反复捏脊10~15遍。

2、随证加减

脾失健运型: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

补脾经、揉板门各300次。

顺运内八卦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

脾胃虚弱者饮食养生策略 篇3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为胃的继续受纳提供条件;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前提。脾与胃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将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血并输布于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与胃主受纳相互影响。脾失健运,可导致胃受纳不振;胃纳失和,也可导致脾运失常,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失调、虚弱之证。广义上讲,脾胃虚弱泛指脾、胃或脾胃共同出现虚性不适的系列症状。狭义上讲,脾胃虚弱是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类证型,是集中反应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一、主要表现及

容易出现的主要病症

(一)广义的主要表现

1.脾病。脾病以运化功能失常,消化功能减退,气血化源不足,水湿潴留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变化。常见腹胀或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内脏下垂,出血等症状。

2.胃病。胃病以受纳、腐熟、和降失常,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变化。常见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呃逆,嗳气,食少等症状。

3.脾胃病。脾病和胃病症状兼有。

(二)狭义的主要表现

脾胃虚弱,多指脾气虚证,同时还包括由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导致的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和脾不统血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出血及气虚为主要症状。

1.脾气虚证。以脾气亏虚,失于健运为主要病机。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肥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2.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基础上,阳虚生寒所致。表现为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腹胀纳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脾虚气陷证。因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清阳下陷所致。除脾气虚表现外,尚有眩晕,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脱肛、或子宫下垂、胃肾下垂、眼睑下垂。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4. 脾不统血证。以脾气虚弱,统血失职所致。表现为衄血,便血,尿血,吐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状, 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三)容易出现的主要病症

1.食欲下降。2.腹泻。3.腹胀。4.脏器下垂。5.周身劳倦、乏力。

二、产生的原因及易患人群

(一)产生的原因

1.外邪犯胃,长期不愈。外感寒邪、湿热常见,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不节,伤失脾胃。饮食不能定量,暴饮暴食,胃纳过盛。

3.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4.情志不畅,忧思损脾。

5.素体虚弱,先天不足。先天亏虚,后天劳倦过度。

6.病后体虚。

(二)易患人群:

1.儿童。

2.老人。

3.饮食不规律的人群。

三、常见主要病症的食养方法

(一)食欲下降。

【食养原则】益气健脾,开胃助运。

【食疗方举例】

⑴莲藕二米粥《粥》

用料:老藕250g,粳米100g,小米100g,白糖适量。

制法:将藕洗净切薄片,与淘洗净的粳米、小米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煮至沸后,改文火继续煮至粥熟汤稠,加白糖调味即可。

服法:每日1剂,分2次空腹时服用。

⑵椒香酸菜《食宪鸿秘》

用料:白菜、茴香、椒末儿、盐、醋。

制法:将白菜去黄叶,劈开两半,晒软,撒上炒盐,腌1天~2天,晾干水气;干净坛中一层菜一层茴香、椒末儿,装满按实,灌醋至满,加盖密封,腌渍30日~40日,即可开封备用。

服法:可佐餐食用。

⑶豉汁猪肚《食医心鉴》

用料:猪肚1个(300g左右),豉汁与其他调料各适量。

制法:将猪肚用盐或醋反复搓洗干净,放入开水中焯过,捞出,用刀刮去肚头老茧,再用清水漂洗数次,切成小块,下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煮至熟烂,兑豉汁,继续煮至猪肚肉烂为度,加调料调味至鲜即可。

服法:每日1剂,佐餐喝汤食肚。

⑷豆蔻馒头《大众药膳》

用料:白豆蔻15g,面粉1000g,酵面50g。

制法:将白豆蔻研为细末儿,待面粉发酵后,与碱粉一起加入,制作馒头即可。

服法:可作主食食用,每日2次。

⑸萝卜饼《清宫食谱》

用料:白萝卜250g,面粉250g,瘦猪肉100g,姜、葱、食盐、菜油各适量。

制法:猪肉剁细,萝卜切细炒至五成熟,加入姜、葱、食盐共调味馅;再将面粉和匀,制成薄片;以面粉片为皮,萝卜猪肉为馅,制成夹心小饼,放入油锅中烙熟。

服法:空腹食之。

(二)腹泻。

【食养原则】健脾止泻。

【食疗方举例】

⑴八珍糕

用料: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各90g,党参、茯苓各60g,白术30g,白糖240g。

制法:共研细末儿,同白米粉适量混匀,加水和匀,蒸熟为糕。

服法:可随意食之。若切块、烘干后可贮存,平素常食。

⑵附子茯苓粥

用料:制附子6g,茯苓20g,粳米60g。

制法:先将制附子煎煮30分钟~50分钟,取汁,加入茯苓、粳米煮粥。

服法:分早、晚餐食用。

方义:温阳利水,化湿止泻。

⑶桂心茯苓粥

用料:桂心2g,茯苓10g,桑白皮3g,粳米50g。

制法:前三味煎取汁,加粳米煮粥。

服法:每日1次,连服4日~5日。

(三)腹胀。

【食养原则】健脾益气。

【食疗方举例】

⑴山药汤圆

用料:生山药50g,白糖、胡椒面少许,糯米水磨粉250g。

制法:生山药蒸熟、去皮,加白糖、胡椒面少许,压拌成泥馅;糯米水磨粉水拌成软料,与馅拌成汤圆,煮熟即可。

服法:作为早点或加餐,经常食用。

⑵半夏人参饼

用料:人参(粉碎为末儿)15g,半夏15g,干姜末儿5g,姜汁10g,生地黄汁30g ,面粉400g。

制法:将半夏用温水淘洗数次,干燥后研粉待用。然后将人参末、半夏粉、干姜末儿、姜汁、生地黄汁、面粉等调匀,做成小饼蒸熟即可。

服法:作为早点或加餐,经常食用。

(四)脏器下垂。

【食养原则】健脾养胃。

【食疗方举例】

⑴山药茯苓香藕羹(经验方)

用料:怀山药50g,茯苓50g,花香藕150g,红糖30g

制法:怀山药、茯苓研细粉末儿,花香藕洗净后切成薄片,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用中火煮至藕酥烂,将山药末儿、茯苓粉倒入,煮成稠羹,调入红糖即成。

服法:每日1剂,上、下午分服。

⑵黄芪桂草汤(经验方)

用料:黄芪30g,肉桂6g,炙甘草9g。大枣10g。

制法:以上四味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即可。

服法:上、下午分服。

(五)周身劳倦、乏力。

【食养原则】补肺、健脾、益气。

【食疗方举例】

⑴黄芪炖鸡

用料:生黄芪120g,母鸡1只,作料适量。

制法:将母鸡去毛及肚肠洗净,再将黄芪放入母鸡腹中缝合,置锅中加水及姜葱、大料、盐等作料炖煮。

服法:作为菜肴,1周可吃1餐~2餐,连吃1个月。

⑵蒸鳝鱼猪肉

用料:黄鳝250g,猪肉100g,作料适量。

制法:将黄鳝去肚肠后切段,肉切片,用作料浸渍,放入蒸锅内蒸熟。

服法:食肉饮汁,可作正餐主菜食之。

四、易患人群的食养方法

(一)儿童。

【食养原则】

⑴纠正小儿贪吃零食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养成定时定量进食的习惯。以良好的进食环境及食物的色、香、味激发小儿的食欲。

⑵少吃肥甘厚腻、生冷干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食物不要过于精细,应鼓励小儿多吃蔬菜及粗粮。

⑶在恢复正常饮食的过程中量要由少到多,质要由稀到稠,品种要由简单到复杂,切忌暴食。

⑷注意微量元素的供应。小儿厌食症与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的缺乏有关,因此应注意锌的补充。含锌丰富的食物有:牡蛎、山核桃、鲜赤贝、烤小麦芽等。

【食疗方举例】

⑴山药茯苓粥

用料:山药15g(鲜品30g),茯苓15g,粳米50g。

制法:山药切碎后加入粳米中煮粥待熟,加入茯苓粉和匀再煮。

服法:可淡吃,佐以菜肴;也可加少量糖甜服。

⑵银香煎

用料:银耳l00g,香菇100g,冰糖适量。

制法:香菇洗净加水煮汁,银耳洗净加水煮烂后加入香菇汁同煮成黏羹状,再加适量冰糖即成银香煎。

服法:每料约分3天~4天服完。每天服2次~3次,煎过汁的香菇渣可作菜肴吃。

(二)老人。

【食养原则】

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应是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及适当的无机盐。《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⑴饮食宜多样,不宜过精细。

中医学十分重视五味调和,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应多样化,粗细搭配;多种食物混吃和轮流吃,可使各种食物中营养成分彼此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从而满足肌体需要。

⑵膳食勿过食荤腥。

老年人在饮食上忌大肉大荤,尤其要限制富含高胆固醇之动物内脏、蛋黄等,宜多食各种蔬菜与水果,以素食为主,并适当食用鱼类和乳类食品,以摄取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素。

⑶饮食宜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饮食有节,切忌饮食饥饱失常、偏嗜成性,而应根据自身体质、活动量大小、热量消耗的多少等具体情况,实施少而精、少食多餐的原则。热量分配一般以早餐占总热量的30%、午餐40%、晚餐30%的比例为宜。

⑷食品宜新鲜、忌变质,宜温软、慎冷硬。

新鲜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能促进食欲,易消化吸收,故老年人一日三餐都应有新鲜蔬菜,有条件者宜吃水果,但新鲜的黄花菜、未成熟柿子、未成熟苹果、发芽土豆、烂姜等应忌食。

食物应选择松软、温热为主,忌坚硬、生冷之物,尤其冷饮不可过食,否则损伤脾胃,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病症。

⑸饮食宜清淡,不宜过甜过咸。

食物烹调以蒸、炖、烩为主,忌油炸、火烤,以防止便秘。

过甜食物碍胃,容易引起胃肠胀气,血糖偏高的老年人更不能摄入过量甜食;过咸的食物容易引起口干,血压偏高的老年人要控制钠盐的摄入。

【食疗方举例】

⑴金髓煎

用料:枸杞子适量。

制法:《本草纲目》曰:“枸杞子逐日摘红熟者,不拘多少,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砂盆中擂烂,滤液汁,同浸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手搅,候成膏,净瓶密收。”

服法:每早温酒服2大匙,夜卧再服。

⑵菖蒲红枣酒

用料:石菖蒲50g,红枣100g,白酒2000ml。

制法:将石菖蒲洗净,切成薄片,晾干,用纱布袋盛装,扎紧袋口,连同红枣一并置酒坛内,倒入白酒,加盖密封,浸泡15天即成。

服法:弃石菖蒲不用,取白酒饮用。每日2次,每次20ml。

⑶八宝豆腐

用料:豆腐2块(约100g ),桂花、蘑菇、香草、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麻油、酱油、葱、盐各适量。

制法:豆腐油煎后备用;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入油锅炸透;将豆腐施入桂花、蘑菇、香草、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加酱油、盐、葱和水少许,煮沸,淋上麻油。

服法:佐餐食用。

(三)饮食不规律人群。

【食养原则】

⑴饮食有节。吃饭要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唐代孙思邈谓“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并告诫人们“夜勿过醉饱”,晚上过醉饱易导致胰腺炎等疾病。每天营养搭配全面,不挑食。

⑵顺应四时。春天阳气升发,应少食温燥发物;夏天炎热,忌食狗肉、羊肉之类性大温食物;秋天干燥,应忌香燥的炒货之类;冬季寒冷,应少食寒凉伤胃之物。

⑶茹淡食,即饮食宜轻清甜淡。孙思邈指出:“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朱丹溪强调,吃得淡一些有补阴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高盐饮食可增加高血压病的发生危险。

⑷食不欲杂。饮食不要过于丰富,少吃高脂肪、高糖类食物,不吃生冷、陈臭之物,不饮浊酒,吃饭时要安定情志。要使饮食对人体有利无害,才能健康长寿。

总之,脾胃虚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症候或一类症状,但它并不可怕,只要保证正常的生活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防治。

脾胃虚弱 篇4

关键词:推拿疗法,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是与不争或减退, 食量明显减少, 甚至以拒食或厌恶进食为主症的一类疾病。长期厌食的患儿可发生营养不良, 体质量下降, 部分微量元素缺乏, 机体抵抗力, 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 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易患各种疾病。笔者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及小而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采用推拿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疗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儿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2岁, 最大9岁;30例均符合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1]

(1) 食欲不振, 病程2个月以上。 (2) 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 低于标准体质量8%以上, 但精神状态尚好, 无腹部膨隆。 (3) 有喂养不当史, 偏食, 饮食无规律, 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引起的厌食。

1.3 治疗方法

(1) 患儿仰卧位, 医者立于或坐于患儿一侧, 以一手在患儿腹部以脐部为中心作掌揉法以顺时针方向揉腹3~5mm, 然后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乙状结肠作掌揉法, 持续3~5mm, 然后医者以拇指点揉中脘、天枢1~3mm。 (2) 患儿仰卧位双下肢伸直, 医者立于或坐于患儿一侧, 医者以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一侧足三里处, 点揉1~3mm, 做完一侧再坐另一侧。 (3) 患儿俯卧位, 背部肌肉放松, 医者将两手食指弯曲, 以食指中节的背面紧贴脊柱两侧皮肤, 拇指前按与食指中节相对用力, 轻轻提捏皮肤, 采用“捏三提一”法, 双手交替捻动, 并逐渐由下向上移动, 自尾骨部 (长强穴) 沿背向上至大椎上, 重复提捏3~6遍。 (4) 患儿俯卧位, 医者立于或坐于患儿一侧, 以食指、中指分别放于睥俞、胃俞处, 点揉1~3mm, 然后轻抚患儿背部1~2mm, 结束治疗。推拿按摩30mm/次, 1次/日, 15次为1个疗程, 治疗3~5个疗程, 每1个疗程结束后, 休息2-3d, 平时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 不食零食, 不暴饮暴食, 不食油腻, 多食水果及新鲜蔬菜,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标准判定。病愈:食欲显著增强, 食量达到正常健康儿 (超过或恢复病前水平) , 体质量增加≥0.5kg, 伴随症状消失, 各项实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食欲明显恢复, 食量增加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 体质量增加20.25kg, 伴随症状改善, 各项试验指标均有改善。有效:食欲有改善, 食量增加,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 体质量略增加, 各项实验指标稍有改善或变化不大。无效:食量变化不明显, 伴随症状可有改善, 但体质量未增加, 各项实验指标无改善。

2.2 结果

治疗30例, 病愈15例, 显效8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其病因多由于脾胃功能素虚、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至脾虚食积以及胃津脾阳亏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胃阴不足则不思饮食, 脾阳虚则运化失职[3]。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主运化, 胃司受纳, 脾胃调和则可能知五谷饮食之味, 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易造成厌食。而小儿机体脏腑形态未曾成熟, 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寒暖不知自调, 饮食不知饥饱, 或饮食不节, 家长喂养失当易至脾失健运胃不思纳, 临床上以脾胃虚弱型多为见。推拿治疗此病则是在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上施以一定的手法, 达到调整阴阳, 理气通腑, 通经活络, 培培养之气, 健脾和胃的作用, 使脾阳得振, 胃阴得复, 脾胃纳运功能得以恢复, 调整机体内环境, 打破机体原有的病理循环链, 提高胃肠对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厌食得以痊愈[4], 由于推拿手法简便、安全、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既能调节机体脏腑生理功能, 又能提高生命活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 深受患儿家长认可, 是临床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小儿厌食症诊断、疗效标准[J].陕西中医, 1998, (8) :封底.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9.

[3]崔壹.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学, 2006, 26 (7) :39-40.

女人脾胃虚弱怎么调理呢? 篇5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常见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脾胃虚弱者可以经常食用。脾胃虚弱的患者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中气之功效。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脾胃虚弱者少吃益母草 篇6

市场上的益母草制剂名目繁多,包括益母草颗粒、益母草膏、益母草含片等。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教授吴红娟告诉笔者,要想让每位女性都能从中受益,辨证施治、择时而用十分重要。

益母草颗粒或益母草膏是将益母草的有效成分浓缩加工制成的中成药,两者只是剂型不同,功效基本一样。“一般来说,目前在中西医产科都会建议女性在产后初期服用益母草颗粒或益母草膏,用来消除产后腹痛,促进子宫复原。”吴红娟说。

女性产后,子宫还没有完全复原,易患子宫炎症,而益母草能够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排除淤血,哺乳期间也不会对婴儿健康有不良影响。女性流产后的情况也类似,此时服用益母草可以促进子宫收缩,排出胚胎组织,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另外,如果女性经期常常小腹疼得厉害,月经量少,颜色较深并伴有血块,也可在月经前服用含益母草的中成药,在医生指导下化淤调经。

有人认为益母草膏对女性身体非常有好处,又是纯中药制剂,无副作用,所以可以长期作为保健品服用。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因此,如果没有病症不建议用药。而且益母草易伤脾胃,不宜长期服用。特别是消化不好、经常拉肚子等脾胃虚弱的人不宜服用,这类人群可以选择当归膏或当归丸来活血化淤。

还有人患了盆腔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以为仅靠服用益母草颗粒就能治愈,这也是不对的。单独使用益母草一味药,作用较轻缓,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炎症的效果。患有妇科炎症,一定要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孕妇也不能服用益母草类药物,因为它容易引发流产。

脾胃虚弱 篇7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以大便稀薄、时作时止为“泄”, 大便直下如水倾注为“泻”, 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1]。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临床表现为稍进食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 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 伴有不消化食物, 大便时泻时溏, 迁延反复, 饮食减少, 食后脘闷不舒, 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脉细弱[2], 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持续时间长, 病情反复难愈。目前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 我科于2014年以来,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的方法恒温雷火灸联合辨证施食治疗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7月—2015年10月我院脾胃病科收治脾胃虚弱型泄泻病人10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50例,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33.56岁±12.14岁;对照组50例,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34.32岁±11.16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 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 舌质淡;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 苔薄白, 脉细弱。西医诊断标准:与罗马氏Ⅲ中慢性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相符[3]。

1.3 纳入标准

(1) 同时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与西医诊断标准; (2) 年龄18岁~65岁; (3) 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与西医诊断标准; (2) 经检查证实为疟疾、霍乱及全身性疾病、中毒、寄生虫、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 (3) 合并心脑血管, 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 患有其他正在用药治疗影响试验药物疗效观察的腹泻以外的疾病, 精神病病人; (4) 妊娠或准备妊娠, 哺乳期妇女; (5) 对中药过敏、大出血、高热或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等雷火灸禁忌证。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1) 依从性差, 未能按时接受治疗或未能按试验计划执行者。 (2)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出现严重合并症无法完成治疗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补液、调节菌群、肠黏膜保护剂等西药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配合恒温雷火灸联合辨证施食;对照组配合辨证施食;7 d为1个疗程, 两组均观察治疗2个疗程。

恒温雷火灸: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辨证取穴4个~6个, 中脘、神厥、天枢、上巨虚与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位施灸。

雷火灸操作工具:采用专利技术—恒温灸具 (2孔雷火灸盒3个及单孔雷火灸盒2个) 。腹、背部穴位施灸面广, 使用2孔雷火灸盒, 灸盒下底长18 cm、宽10cm;上底长15 cm、宽8 cm;高9 cm;下肢穴位施灸面小, 使用单孔雷火灸盒, 灸盒下底长、宽均为8.5 cm;上底长、宽均为5.5 cm;高7 cm。

雷火灸操作方法: (1) 将点燃雷火灸药条放入恒温灸具并盖上盖子。 (2) 将灸盒放在腹部或背部及下肢相应的 (中脘、神厥、天枢、上巨虚与脾俞、胃俞、大肠俞) 穴位上交替施灸。 (3) 用一条大浴巾围住灸盒的底部后, 再用另一条大浴巾盖住灸盒顶部并固定灸盒, 药条距施灸部位4 cm~6 cm进行温和灸法, 以病人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每天施灸1次, 每次灸30min, 7 d为1个疗程。

辨证施食:脾胃虚弱型泄泻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 定时定量, 少量多餐, 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温中健脾之品, 如牛肉、羊肉、鸡肉、牛奶、鳝鱼、山药、莲子、陈皮、桂圆、粳米、大枣、黄芪等食物, 可选用姜、胡椒等作调料, 食疗方如牛肉炒葱白、当归羊肉生姜汤、黄酒生姜煮炒鸡蛋、鸡肉红枣淮山汤、粳米大枣粥、黄芪粥或以莲子、山药、扁豆、大枣、薏仁等做粥, 忌生冷寒凉的瓜果、饮料、肥甘、煎炸等伤脾碍胃之品[4]。

2.2 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症状积分、不良反应。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疗效指数>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无脱落病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4 讨论

脾胃同居中焦, 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若长期饮食不节, 劳倦内伤, 或久病缠绵, 均可致脾胃虚弱, 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 湿邪内生, 湿而与水谷杂下, 流注肠间而致泄泻;脾虚不能升清, 气机下陷,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清气在下, 则生飨泄”。

赵氏雷火灸是在古代雷火针灸的基础上, 改变其用法与配方创新发展而成的疗法, 其灸条含有穿山甲、水鱼、冬虫夏草、红花等多种名贵中药, 直径达3 cm, 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的特点。雷火灸具有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线辐射力, 作用于病灶周围、病灶或穴位, 达到循经感传、通导经络和调节微循环的作用, 在用灸区域的面、位、穴形成高浓药区, 在热力的作用下, 渗透组织深部, 具温通和温补的双重功效[5]。临床已证实赵氏雷火灸对多种慢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如黄臻等[6]利用赵氏雷火灸温热透达特点及温通、温散、温补作用, 采用补泻手法治疗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痛风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个病种病人,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拓宽了其适应证范围并证实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吕艳等[7]采用雷火灸治疗消化性溃疡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神阙穴, 又名气舍、命蒂, 首见于《外台秘要》。《道藏》对神阙穴名作如下解释:神者, 变化之极也, 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 以示显贵。神阙穴属任脉经穴, 与冲、督、肾、脾等经密切联系而统属全身经络, 有“脐通百脉”一说。高树中[8]提出“脐通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是人体阴阳气化之总枢, 也是调整人体整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对脐的作用做出了高度概括。艾灸神阙穴有大壮元阳、健脾补肾、调理冲任等功效, 可以增强脾运化和肾蒸腾之功, 不仅促进脾升清和胃降浊, 调节胃肠蠕动, 更能大补元阳, 使二阴开合有常, 大肠传导正常。中脘为胃的募穴, 也是八会穴的腑会, 有升清降浊之能, 配合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 大肠的募穴天枢可以升清降浊, 调节肠道功能;脾俞、胃俞、大肠俞分别是脾、胃、大肠的背俞穴, 温灸之能调理脾、胃、大肠的功能, 诸穴合用, 功效倍增, 有良好的健脾理中, 升清止泻功效。

临床上许多疾病缠绵难愈, 或愈而复发都与饮食不调有关。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 辛甘酸苦咸之味;疾病有寒热虚实之辨, 阴阳表里之别, 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的性质相适应。辨证施食是中医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病人的不同的体质采取相应的饮食调护方法, 采取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原则对病人的体质进行辨证并采取相应性味的饮食, 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牛肉、羊肉、鸡肉、牛奶、山药、莲子、陈皮、桂圆、粳米、大枣、黄芪、莲子、山药、扁豆、大枣、薏仁等既是食物, 也可以做药物, 药食同源, 牛肉、羊肉、鸡肉、桂圆、黄芪、大枣等具有温补之性, 利于温补中气, 健脾升清, 薏仁、陈皮、扁豆等则具利湿化湿之效, 可以去除脾虚内生之湿, 利于脾虚泄泻的康复, 再配以雷火灸激发经气, 调整脏腑功能, 良好疗效可期, 使中医特色护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恒温雷火灸联合辨证施食对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脾胃虚弱型泄泻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配合恒温雷火灸联合辨证施食治疗, 对照组配合辨证施食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为86.0%,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恒温雷火灸联合辨证施食治疗脾胃虚弱型泄泻病人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施食治疗。

关键词:泄泻,脾胃虚弱型,恒温雷火灸,辨证施食

参考文献

[1]吴勉华, 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29.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9-143.

[3]Laikanshudea.罗马Ⅲ标准[EB/OL]. (2011-12-06) [2012-09-12].

[4]高丹.泄泻的辨证施护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6 (1) :107-108.

[5]潘东洪, 吕艳, 李桂贤, 等.中药恒温烫熨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2) :414-415.

[6]黄臻, 颜芳, 徐国峰, 等.巧用赵氏雷火灸配合中药治疗急危重症[J].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 (4) :263-264.

[7]吕艳, 黄贵华, 韦衡秋, 等.恒温雷火灸标准操作流程在胃脘痛护理中的规范化研究[J].护理研究, 2015, 29 (4B) :1297-1299.

脾胃虚弱 篇8

关键词:六君子丸,四联疗法,脾胃虚弱,Hp感染,根除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收治Hp感染患者400例, 男253例, 女147例, 年龄17~67岁, 平均45.3岁。将脾胃虚弱患者归入观察组, 脾胃湿热型归入对照组, 每组20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组间可比性。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胃黏膜组织切片进行Hp培养结果阳性,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阳性, 进行Ⅱps A检测阳性。2中医诊断脾胃虚弱标准:胃脘疼痛, 遇冷劳累后疼痛加重, 空腹时疼痛, 进食后疼痛减轻, 纳少便溏, 脉沉细弱[1,2,3]。3中医诊断脾胃湿热标准:胃脘胀满、口苦口臭、头身困重、苔红脉滑、进食后症状加重、大便黏腻不爽。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具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具有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及全身性疾病。

治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给予Hp四联疗法[4], 疗程14d:晨起空腹口服泮托拉唑钠, 1次/d;每餐前口服胶体果胶铋, 3次/d;早晚饭后口服阿莫西林, 2次/d;早晚饭后口服克拉霉素, 2次/d。停药4周后, 经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 开始第2个疗程治疗方法[5]: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 疗程14 d:晨起空腹口服泮托拉唑钠, 1次/d;每餐前口服胶体果胶铋, 3次/d;早晚饭后口服阿莫西林, 2次/d;早晚饭后口服克拉霉素, 2次/d;六君子丸, 2次/d。分别在诊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4周、第2个疗程结束4周的时间段, 检测患者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判断Hp根除效果。

统计学分析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Hp根除率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四联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 观察组清除率62.0%, 对照组清除率75.0%, 观察清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患者经过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结束第2个疗程后, 观察组清除率51.3%, 对照组清除率30.0%, 观察组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 从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Hp总清除率81.5% (163/200) , 对照组Hp总清除率82.5% (165/200) , 对照组的总清除率略高于观察组的总清除率, 但P>0.0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六君子丸在四君子汤的组方上增加了陈皮和半夏两味, 主要治疗脾胃虚弱, 痰多气虚之症, 具有健脾益气, 行气化痰之功效。组方中的人参具有大补元气, 健脾益气的功效;白术和茯苓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在人参的共同作用下, 具有平补之功效;半夏消痞散结, 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健脾;炙甘草调和诸位药材的药性。六味药材的共同配伍下, 六君子丸具有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的功效。在用于Hp的脾胃虚弱患者, 六君子丸结合四联疗法, 可增强四联疗法的杀菌作用, 减少Hp的耐药性, 可明显提高Hp的清除率。并且六君子丸可有效改善患者胃部疼痛、腹胀、反酸等消化系统临床症状。

Hp是胃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对于Hp的根除率逐渐下降, 这与细菌耐药性有关。中医药对Hp的耐药性低、不良反应小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率, 正在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对于中医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要发挥中医药的治病原则, 扩大受众人群长期随访跟踪, 从细胞分子学探讨中药治疗Hp相关胃病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霍红梅.现代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近况[J].甘肃中医, 2008, 21 (2) :57-60.

[2]宋琳琳.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 (12) :7-9.

[3]申小惠.中西医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 (4) :91-93.

[4]马晓春.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 (34) :166-169.

脾胃虚弱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20~66岁,平均(41.5±6.2)岁;病程3个月~11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5岁,平均(41.2±6.0)岁;病程3个月~9年。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罗马Ⅲ标准[3]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通过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4],辨证符合脾胃虚弱型,症见腹痛、腹胀、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泻泄、排便费力、不尽感、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等。

1.4 纳入标准

1)在最近3个月反复出现腹痛或腹胀,便后症状缓解,发作时伴排便次数改变或发作时伴排便性状改变;2)目前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3)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型。

1.5排除标准

1)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者;2)有精神病史、重度神经官能症史者;3)妊娠妇女;4)过敏体质及对所用药物过敏者;5)未按标准用药者;6)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乌梅汤,其组成为:乌梅15 g、党参片15 g、当归15 g、细辛3 g、桂枝6 g、花椒15 g、干姜6 g、熟附子15 g(先煎)、黄连10 g、黄柏10 g,以水1 000 m L煎至约500 m L,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每d1剂,连服4 W。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一切药物,生活规律,忌口,戒除烟酒,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并注意保暖,调节情志。

对照组应用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719),每次5 mg,每d3次,服用4 W。注意事项同治疗组。

2组均以治疗4 W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订。痊愈:每日大便1~2次,大便为成形软便,无黏液便,无腹胀腹痛,无排便窘迫、不畅感;显效:每日大便次数较前减少一半或一半以上,大便为基本成形烂便,黏液便明显减少,腹痛腹胀基本消失,有轻微排便不畅感;有效:每日大便次数减少,大便稀溏,黏液减少,腹胀腹痛减轻,有排便不畅感;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3 观察指标

2.3.1 血浆SP、CGRP水平测定

治疗前后采取2组患者晨起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3.2 安全性检测

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沉、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实验数据以(±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水平α=0.05。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P、CGRP水平变化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从表2中可以看出,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SP、CG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2者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

3.3 2组患者安全性检测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血沉、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60例患者有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应用护肝片治疗3 d,1 W后复查肝功能正常,未停用药治疗。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6]。SP是神经源性炎症的一种重要介质,含有1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可从多方面影响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7]。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黏膜S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这可能与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高动力、黏液分泌增多而导致腹泻有关[8]。腹泻型IBS患者血浆中SP水平升高,推测可能SP以循环激素的方式作用于乙状结肠平滑肌,使乙状结肠平滑肌运动增强而致腹泻[9]。血浆中SP水平升高强烈地刺激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增强结肠集团运动,可增加胃肠蠕动,刺激肠黏膜分泌水和电解质[10]。本研究结果显示,腹泻型IBS大鼠血浆中SP水平有显著升高(P<0.01),与国内外报道相一致[8,11]。乌梅汤与莫沙必利均能显著降低腹泻型IBS患者血浆SP含量,消除肠道过敏,从而减轻IBS患者症状;乌梅汤组作用较莫沙必利组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CGRP是由37个氨基的残基组成的神经肽,是促炎症性感觉性神经肽,能够调节胃肠分泌和运动功能,加快结肠的蠕动,从而导致腹痛肠鸣腹泻[8]。有研究显示CGRP与IBS的脾胃虚弱证呈正相关[12],有报道显示,IBS患者结肠黏膜SP含量、CGRP含量均增高[1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乌梅汤与莫沙必利均能显著降低IBS患者血浆CGRP含量,能减弱结肠的蠕动,提高内脏痛阈,消除肠道过敏,从而消除腹痛腹泻等症状;乌梅汤的作用较莫沙必利显著,2者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乌梅汤由《伤寒论》乌梅丸化载而来,用于止痛安蛔的要方,临床多用于胆道蛔虫症及慢性痢疾,效果显著。本研究用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具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之功。乌梅以涩肠固脱、生津止泻见长,《本经逢源》云:“乌梅酸敛酸收,益精开胃,能敛肺涩肠。”《本草纲目》亦曰:“敛肺涩肠,止久咳泻痢。”党参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之功,《本草从新》谓之:“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安。”当归甘温质润,长于补血,可佐党参调补气血。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温补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桂枝辛散温通,有散寒止痛之功。花椒辛散温燥,入脾胃经,长于温中止呕止泻,《本草纲目》谓之:“温脾胃———止泄泻。”细辛辛散温通,芳香走窜,能达表入里,长于止痛,如《本草汇言》所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桂枝、花椒、细辛、干姜与附子共奏温中散寒之功。黄连、黄柏苦寒,有清热燥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汤中药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镇痛、抗氧化、止泻之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应激能力、抗溃疡作用[14,15,16,17,18]。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之70.0%(P<0.05);乌梅汤能显著降低腹泻型IBS患者血浆SP、CGRP含量,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SP、CG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提示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SP、CGRP水平实现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表明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乌梅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腹泻型IBS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乌梅汤治疗,对照组应用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治疗,2组均以治疗4W为1疗程。结果: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之7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SP、CG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观察组效果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梅汤治疗腹泻型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SP、CGRP水平实现的。

上一篇:信阳经济下一篇:动漫模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