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证(精选7篇)
脾胃虚寒证 篇1
胃脘痛脾胃虚寒证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主要因脾胃气虚、胃失和降所致。此类患者通常体感上腹部近心窝处, 持续刺痛、隐痛或胀痛, 接诊常见患者有面色无华。舌质淡, 食欲不振, 精神萎靡等表征。目前我国对该疾病的治疗通常以西医为主, 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但治愈后易反复发作, 另外长期服用西药容易给肝肾等脏器带来严重损害。在本文中, 笔者对中医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接诊的64例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2例患者, 男性18例, 女性14例, 年龄范围为18~64岁, 平均年龄 (41±5.6) 岁, 平均病程 (12.3±3.2) 个月。观察组32例患者, 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龄范围为20~63岁, 平均年龄 (41.5±4.8) 岁, 平均病程 (13.1±2.8) 个月。全体患者入院后, 经常规检查, 均确诊为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 全体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反酸、腹胀呕吐等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长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 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每次1片;早晨口服泮托拉唑片1片, 麦滋林颗粒一天3次, 每次1包, 均于饭后服用。观察组患者除接受西医治疗, 另外接受中医护理辅助治疗。中医护理主要方式包括:①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 可根据患者个人习惯调整室内布局, 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将室内温度湿度调整至适宜水平, 气候发生改变时, 提醒患者注意防寒保暖, 预防发热感冒。②情志护理。患者心情低落, 情绪起伏大均不利于病情改善, 因此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很有必要。临床护理期间,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 对于心理压力大, 有负面情绪的患者应进行心理辅导。尽快获得患者的信任, 联合家属, 共同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向患者进行该疾病与治疗方法的宣教, 使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 消除对治疗的错误认知,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愿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③专科特色护理。对患者实行中药烫疗法, 取乳香、红花、田七、肉桂、制马钱子、延胡索、秦芜各50 g, 高良姜、当归、大黄、赤芍各80 g, 放置于500 m L乙醇中浸泡2个月。取药渣450 g以棉布包裹, 加入药酒与水加热熬煮30 min, 取药包放置于上腹部直至药包冷却。根据患者病情, 决定每日烫疗次数, 每日不过超过2次。烫疗期间, 患者出现腹痛或其他不适感可加烫1~2次。对于腹痛情况严重的患者, 可采用耳穴压豆法缓解疼痛。取患者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 将沾有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的胶布贴于患者上述部位。提醒患者每30 min按压1次, 每次5 min。④辨证施膳。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饮食应以热服为主, 切忌生冷食物, 少食高盐高脂食品。药物、汤剂应温服, 以免体内复感寒邪加重荀晗。胃脘部疼痛时, 可用白酒红糖煮沸热服, 以姜片泡水代茶饮用, 祛寒止痛。调节饮食习惯, 少量多餐, 不可过饱或过饥。急性胃脘痛患者在未经确诊时应禁食或食用少量流食、半流食。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诊断标准以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为主, 结合《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显效:患者上腹无痛感, 反酸、腹胀、恶性呕吐等症状已完全消失, 病情改善程度在80%以上。有效:患者上腹痛有所缓解, 偶见反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但病情已明显改善, 病情改善程度在60%以上。无效:患者经治疗后, 病情无任何好转或加重, 治疗满意度调查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有患者住院环境、临床护理质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治疗结果是否满意等内容进行评价, 设置十分满意、满意与一般三种选项。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 不当面”原则进行, 问卷投入暗箱后统一处理, 根据患者对各项评价指标的满意情况核算治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数据进行整合, 通过正态分布进行统计后, 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行科学处理, 数据资料经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体患者经治疗后, 均已顺利出院。对照组3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1例 (34.38%) , 有效13例 (40.63%) , 无效8例 (25%) , 治疗总有效率75%;观察组32例患者治疗效果:显效15例 (47%) , 有效14例 (43.7%) , 无效3例 (9.3%) , 治疗总有效率90.7%, 见表1。分析结果提示中医护理辅助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P<0.05) 。
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十分满意11例 (34.4%) , 满意10例 (31.2%) , 一般11例 (34.4%) , 综合满意度65.6%;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十分满意18例 (56.3%) , 满意9例 (28.1%) , 一般5例 (15.6%) , 综合满意度84.4%。详情如表2所示, 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更高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胃脘痛脾胃虚寒证为临床常见病症, 多为慢性过程, 传统西医疗法干预效果不佳, 气候变化、饮食无节制、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均能致使病情反复发作, 使患者饱受病痛折磨, 生活质量明显下滑[1]。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对临床护理等服务的需求与要求也是与日俱增。优质的临床护理质量不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还能最大化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避免因医疗事故引发医患冲突[2]。在本文中, 笔者对中医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虚寒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最终发现, 结合传统中医理论, 遵循整体护理与循证护理的基本原则, 给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病情, 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该结论与上官定等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 除传统西医治疗, 给予患者周密的中医护理, 能有效引导病情朝着有利趋势发展: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能减少对胃的不良刺激;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逸的住院环境, 尽快消除对陌生住院环境的抵触感;利用中药改善病情, 缓解疼痛感,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强对疾病的防范意识, 避免日后病情反复;给予患者心理辅导, 积极宣教使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有正确的认知, 能够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由此证明, 中医护理辅助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 不但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还能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业建.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寒证) 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2]黄世镛.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脘痛脾胃湿热证之疗效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3]上官定.加味理中汤配合盐包热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临床研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并采用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98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42例, 患者年龄在35~73岁之间, 病程平均8年, 实验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医辩证分型的脾胃虚寒型症状。此次实验病例选取过程中, 排除标准如下:疑似胃癌患者;合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患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 分别为奥美拉唑肠溶片 (国药准字J20080097) , 20 mg/次, 2次/d;西药克拉霉素胶囊 (国药准字H20043935) , 0.5 g/次, 2次/d;阿莫西林胶囊 (国药准字H37020581) , 1 g/次, 2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 中药方剂为黄芪建中汤, 其组方构成为:黄芪15 g、白芍12 g、桂枝与生姜各9 g、炙甘草6 g、大枣6枚及饴糖3 g。随证加减治疗:伴随出现泛吐清酸水重者加干姜9 g、吴茱萸6 g及半夏6 g来温胃化饮;伴随出现寒湿盛者, 应加用陈皮12 g;出现形寒肢冷等阳虚患者应加用附子12 g、肉桂9 g及巴戟天12 g, 寒冷气滞痛严重者应加用木香12 g;胃脘痛并且伴随出现腹胀者加用枳壳9 g;便溏者加用补骨脂12 g;煎服1剂/d。两组患者均进行治疗1个疗程, 2周为1个疗程, 治疗前及6个月后分别进行尿素14C呼气试验和尿素胃镜检查, 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情况以及胃溃疡的康复情况, 然后随访6个月记录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1.3 疗效评定
患者连续进行两次尿素14C呼气试验, 观察Hp的清除率, 若为阴性则确定Hp根除, 反之则Hp未根除, ;胃镜下观察患者溃疡面积的大小, 如溃疡面积减少50%以上则判定为有效;治疗效果采用相关标准评定, 治愈:患者症状、体征都消失, 溃疡面愈合、周围炎症都消失;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溃疡愈合大于50%;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 或者是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 随访6个月, 观察病情的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研究数据资料统计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Hp清除率的比较
14C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Hp清除率为89.80%, 观察组的Hp清除率为83.67%, 两组的Hp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胃镜结果比较
内镜结果显示, 胃溃疡患者经西医治疗后, 溃疡面积减小;经中药治疗后, 溃疡创面愈合, 中医治疗效果较西医好, 见图1。
注:A、B为同一患者中药治疗前后溃疡创面的愈合情况, C、D为同一患者西药治疗前后溃疡创面的愈合情况。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88%, 对照组是73.47%,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及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个月随访期间, 对照组患者病情复发7例 (14.29%) , 观察组患者病情无复发 (0.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溃疡疾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遗传、饮酒、吸烟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 患者胃黏膜遭受各类致病因子侵袭损害进而患病, 其中损害患者胃黏膜组织较多的是幽门螺旋杆菌[2]。西药广泛用于治疗该病, 有效地修复了患者胃黏膜, 治疗效果较好, 但是疾病复发率较高[3]。而且许多胃溃疡患者都伴随着幽门螺旋菌感染, 需要通过长期服用抗感染药物来配合治疗, 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从中医学上分析, 胃溃疡属于胃脘痛、嘈杂范畴, 疾病发生原因与胃失和降、胃气受阻有关, 胃气不通则痛, 日久则会导致脾阳不足, 胃内寒气渐生, 手足寒冷, 胃部失去温养。中医对胃溃疡患者实施辩证分型时, 通常将那些具有便溏稀薄、舌苔淡白及脉象迟缓患者纳入脾胃虚寒型之列[4,5], 治疗该型疾病常采用和胃止痛与温中健脾的方法, 此次实验研究中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其是《金匮要略》中的著名药方, 药方温中散寒, 具有和胃止痛、益气养血功效[6]。借助现代药理学研究得出:中药方剂黄芪建中汤在治疗胃溃疡疾病方面具有以下几种机制:能有效调整胃酸的分泌, 并进一步减少胃蛋白酶的活性, 清除幽门螺旋杆菌, 使胃黏膜受攻击的因素也随之减少[7];促进纤维生长因子的表达, 进而对表皮生长因子与胃黏膜组织代谢进行调节, 进一步增强胃黏膜的保护因素[8];促使胃黏膜病理改变恢复健康[9]。很多研究证明黄芪建中汤对于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陈丽等[10]选取了94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给予西药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 对照组为78.72%,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文驰等[11]选取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7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西医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 复发率为5.56%,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 复发率为30.56%,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 且复发率较对照组要低。此次实验研究中, 胃溃疡患者经西医治疗后, 溃疡面积减小, 而中医治疗后, 溃疡创面愈合;并且中医治疗在Hp的清除率方面, 对照组的Hp清除率为89.80%, 观察组的Hp清除率为83.67%, 中药与与西医治疗的效果相当,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88%, 对照组是73.47%,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该实验研究结果与既往实验结果相似, 中医治疗效果较西医好, 且中医治疗后复发率较西医治疗低, 因此中医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方面优势明显, 为今后临床的治疗用药提供了依据。虽然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但是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同时该文的研究只针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 至于其他中医证型的胃溃疡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是针对单独的中医及西医治疗,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的运用日渐普遍, 因此中药结合西药治疗胃可以成为胃溃疡治疗的一种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临床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低, 而且降低了疾病复发率, 值得使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9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组均为49例,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等西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分别治疗2周, 治疗前及6个月后进行和尿素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 比较幽门螺旋杆菌 (Hp) 清除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溃疡面积大小、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结果 内镜结果显示, 胃溃疡患者经西医治疗后, 溃疡面积减小;经中药治疗后, 溃疡创面愈合, 中医治疗效果较西医好;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p清除率分别为83.67%、89.8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3.8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7% (P<0.05)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都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7例, 占比14.29%, 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临床效果较好, 不良反应及疾病复发率低, 值得使用与推广。
关键词:中医,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向未, 杨伟兴, 王佳, 等.胃痛贴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 2014, 23 (6) :5-7.
[2]王利民.中医治疗脾胃虚寒性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0) :250-251
[3]李云龙, 杨良俊, 许锦奋, 等.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60例临床体会[J].海峡药学, 2015, 27 (7) :179-180.
[4]朱良国.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50例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 (9) :110-111.
[5]邓少珍, 何灵生.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关系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5) :159-160.
[6]刘玲, 岳静.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7例[J].河南中医, 2014, 34 (8) :1464-1465.
[7]程刚.黄芪建中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32例[J].陕西中医, 2013, 34 (1) :20-21.
[8]Mohammad Khushtar, Hefazat H.Siddiqui, Rakesh K.Dixit, et al.Amelioration of gastric ulcers using a hydro-alcoholic extract of Triphala in indomethacin-induced Wistar rats[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6, 8 (4) :546-551.
[9]Liu J, Sun D, He J, et al.Gastroprotective effects of several H2RAs on ibuprofen-induced gastric ulcer in rats[J].Life Sci, 2016 (149) :65-71.
[10]陈丽.黄芪建中汤加减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8) :73-74.
中西医结合治疗马属动物脾胃虚寒 篇3
临潭县位于甘南高原地区, 气候阴湿寒冷, 早晚温差较大, 天气变化突然, 所以, 患此病畜比较多, 从1999年迄今共治疗马驴骡189匹, 治愈181匹, 因激发肠扭转或肠阻塞死亡8匹, 治愈率96%,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病因
寒冷因素和饲养管理不善, 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当气温、气压和湿度的剧变, 风雪侵袭, 汗后淋雨, 舍饲牲畜寒夜露宿, 服重役或大汗之后立即暴饮, 采食霜冻或发霉、腐败的草料等都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发病急骤, 多以阵发性轻度或剧烈腹痛为特征, 病畜时起时卧, 回头顾腹, 蹇唇似笑, 摇尾创蹄, 卧地翻滚, 出汗, 口腔湿润;轻者, 疾病初期口色正常或色淡, 大、小肠音增强, 排粪次数也相应增加, 粪便性状很快由稠变稀, 但其量逐次递减, 有时作泄, 除腹痛发作时呼吸急速外, 体温、呼吸、且脉搏等全身症状变化不大, 重症, 口色发白, 口温偏低, 耳鼻部发凉, 如腹痛逐渐转为持续而剧烈时, 全身症状也随之恶化, 肠音变弱, 甚至消失, 唇垂不收, 但一般都不排尿, 往往形成肠阻塞或肠变位。
3 治疗
3.1 中医治疗
3.1.1 桔皮散和血顺气、暖脏温肠
青皮15g、陈皮15g、官桂15g、小茴香15g、白芷15g、细辛6g、当归15g、元胡12g、厚朴20g、台乌15g共研细末, 加白酒60mL, 开水冲候温1次灌服。
3.1.2 回阳急救汤
干姜20g、生姜15g、炙甘草20g、吴茱萸25g、丁香20g共研细末开水冲候温1次灌服。病情基本好转后, 可灌服医治消化不良方剂, 以巩固疗效。
3.1.3 平胃散
苍术30g、陈皮30g、三仙90g、干姜15g、炙甘草15g共研细末开水冲服温后1次灌服。
3.1.4 健脾散
当归30g、白术30g、菖蒲30g、厚朴30g、砂仁30g、官桂30g、青皮30g、茯苓30g、泽泻30g、干姜15g、炙甘草30g、五味子30g共研细末开水冲服。
3.1.5 针灸
用针刺三江、姜牙、耳尖穴位, 电针关元俞都有显著治疗效果。
3.2 解痉阵痛, 清肠止酵
3.2.1 30%安乃近注射液20~40mL, 皮下注射, 速尿注射液20mL 1次肌注, 安溴合剂80~100mL1次静脉注射。
3.2.2 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Vc注射液30~50mL、10%安钠咖20mL、30%安乃近注射液20~40mL或安溴注射液80~100mL 1次静脉注射。
3.2.3 清肠止酵水合氯醛9g、樟脑粉8g、植物油或液体石蜡500~1000mL混合1次灌服。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
2006年4月12日下午18:30赵某1匹黑马前来就诊, 主诉:早春耕地回来饮水后发病, 先摇尾创蹄、蹇唇似笑、时起时卧, 在家牵遛2h多, 不见好转, 不排尿, 经检查:体温、脉搏无变化, 呼吸稍急, 耳鼻俱凉, 舌津滑利, 舌面无苔, 听诊肠鸣如雷, 大小肠音增强, 腹痛剧烈, 有剧烈翻滚, 诊断为胃肠寒, 随用针灸法和西医治疗的3.2.1法1次, 痊愈。
4.2 病例2
2007年3月20日早晨, 刘某1匹红色骡子发病, 病情与病例1基本相似, 主诉:此骡子一年几次发生此病, 经诊断为脾胃虚寒, 随用桔皮散和3.2.2治疗1次, 症状大减, 下午又用3.2.1法治疗1次, 痊愈。为了巩固疗效, 第2天有灌服健脾散一副, 随后每隔5d灌服平胃散一副, 连服3剂, 以后随访, 此骡几年内再未发生此病。
4.3 病例3
2008年11月26日晚上20点, 丁某1匹麻驴前来就诊, 主诉:毛驴早上忘记饮水, 下午18点饮了些雪水后, 发病, 症状与病例1相似, 随用回阳急救汤1剂和3.2.2治疗1次, 同时背驼热草木热敷, 症状大减, 第2天又用3.2.2治疗后痊愈。
5 小结
5.1 此病发生后, 要加强护理, 腹痛时严禁卧地打滚, 作牵遛运动, 以防发生肠变位, 马、骡喝了雪水后发生此病, 发病急, 须及早诊治,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反之效果越差。
脾胃虚寒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其中, 观察组男33例, 女17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35.9±3.6)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年龄23~57岁, 平均年龄 (36.4±3.3)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诊断标准:胃痛隐隐, 喜暖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则缓, 时吐清水, 纳差腹胀, 神疲乏力, 手足欠温, 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
1.3 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每日1次, 每次40mg;阿莫西林每日3次, 每次400mg;甲硝唑每日2次, 每次200mg。治疗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3.2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为:党参20g、白术15g、黄芪18g、高良姜9g、甘草6g、桂枝9g、煅瓦楞子15g、干姜6g、陈皮12g、白及15g、砂仁6g、茯苓12g、麦芽12g、白芍18g、大枣5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入不同药物, 胃脘痛伴随腹胀者, 可加枳壳9g;寒冷气滞者, 加木香12g。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用, 10天为1疗程, 治疗时间为6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胃镜下检查, 溃疡部位基本愈合;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胃镜下检查, 50%以上的溃疡部位面积愈合;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缓解, 溃疡部位保持原状或少部分愈合。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胃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属于常见的消化性溃疡, 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还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溃疡穿孔及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治疗, 溃疡会加深, 若扩大后溃疡位置刚好处于动脉血管上, 易引起大量出血, 导致休克, 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 胃溃疡临床治疗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胃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吞酸”“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4]。脾胃虚寒型为胃溃疡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灵枢·经脉》记载:“脾, 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嘈杂”始见于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嘈杂》,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痞隔”,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载:“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主要由饮食不节制、长期食用冰凉食物、生活压力等因素引起。黄芪建中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白及、煅瓦楞子具有抑酸止痛的功效;陈皮、砂仁、麦芽具有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高良姜、干姜具有温胃祛寒的功效;黄芪具有甘温益气的功效。诸药合用, 共奏温中补虚、和胃缓急止痛的功效[5]。
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经过治疗,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结果表明, 中医治疗胃溃疡效果明显,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伟琪.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88例临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3 (9) :5453.
[2]李玉安.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7) :885-886.
[3]尚云青, 曹军, 杨敏, 等.中医食疗配合中医药治疗瘀血型胃溃疡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2) :77-78.
[4]陈伟良, 伍振峰, 邓中银, 等.中医药在抗胃溃疡研究应用中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8) :362-367.
脾胃虚寒证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的胃痛患者50例, 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 (1) 观察组:观察组研究对象25例, 男14例, 女11例;年龄在21-58岁之间, 平均年龄42.4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 复合型胃溃疡3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3例, 十二指肠溃疡8例, 胃溃疡7例; (2) 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对象25例, 男13例, 女12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 平均年龄42.6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例, 复合型胃溃疡2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4例, 十二指肠溃疡6例, 胃溃疡8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型及治疗方法等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西药治疗:按奥美拉唑20 mg/d;克拉霉素片0.5g/d;阿莫西林胶囊1.0g/d的剂量联合用药, 口服给药; (2) 中药: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 结合辨证加减; (3) 随证治疗:伴有消化性溃疡者给予20 mg/d法莫替丁进行配合治疗。
1.2.2 护理方法
根据分组分别采取两种护理方式, 具体内容如下:
对照组:本组研究对象采用胃痛常规护理, (1) 监测护理:对研究对象疼痛的位置、性质、时间、程度及诱发和缓解原因进行检测, 同时观察研究对象大便和呕吐物的性状和颜色,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 (2) 心理护理: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树立治疗的信心; (3) 饮食指导:给予研究对象营养丰富, 易消化的食物, 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
观察组: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护理, 具体如下: (1) 情志护理:根据中医学“思伤脾、怒伤肝”的理论加强患者的情志护理。因该病具有病程长, 反复发作等特点, 患者常伴有焦虑、烦躁的心理。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情志护理,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起居护理:注意生活起居, 防止受凉, 注意休息。注意锻炼, 可以进行太极拳、气功等锻炼; (3) 饮食调护:忌食生冷, 多食用健脾和胃、温运脾阳的食物, 必要时可以配合相应的中药; (4) 针灸治疗:取研究对象一侧的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内关等腧穴, 针刺补法, 得气后, 温针灸, 每日1次, 留针20 min, 两侧交替取穴; (5) 药物贴敷:取香附10g、肉桂10 g、高良姜30 g、附子10 g、花椒20 g、元胡10 g、当归10 g、藿香10 g等药物, 捣碎, 包裹加热后热熨胃脘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数据, 制定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 具体如下: (1)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 其他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 (2) 有效:胃痛明显缓解, 其他症状有所缓解; (3) 无效:疼痛及其他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研究对象数×100%[2]。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 并使用SPSS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时,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分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护理操作, 护理15日后按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有效率为96.0% (24/25) 优于对照组88.0% (22/25) 的护理有效率, 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注:*P<0.05
3 讨论
胃疼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是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典型症状[3], 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显著。近年来有研究证实, 护理操作对胃疼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辨证护理, 对提高胃痛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4]。
辩证施护体现了中医辩证的特点, 对患者的护理更具针对性, 因此临床效果更为显著。通过情志、起居、饮食护理可以确保治疗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和针灸调理, 不仅可以缓解的疼痛, 同时对胃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辩证施护较常规护理具有更高的有效率。
综上所述, 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护理中, 辨证施护较常规护理具有优势, 能显著的提高临床疗效,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春玲, 田禾.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3 (17) :256-257.
[2]戴美兰.胃脘痛脾胃虚寒型3理体会[J].河北中医, 2010, 18 (1) :345-346.
[3]黄希翘, 林惠玲.胃脘痛从肝论治5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1) :5-6.
脾胃虚寒证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11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实验组(61例):男27例,女34例;平均年龄(46.2±7.7)岁;平均病程(8.4±3.1)年。对照组(57例):男26例,女31例;平均年龄(46.5±7.4)岁;平均病程(8.5±2.9)年。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药温胃舒颗粒(国药准字Z34020288),2次/d开水冲服用药,1袋/次,连续用药30 d。实验组患者以参附黄蒲汤进行治疗。方药:党参(30 g)、蒲公英(30 g)、广木香(10 g)、炒香附(12 g)、甘草(10 g)、乌贼骨(15 g)、炒白术(15 g)、炒大黄(15 g)、延胡索(15 g)、神曲(15 g)、陈皮(10 g)、炒山药(15 g)、制附片(5~15 g,先煎)。加减方:泛吐清水者需温胃化饮,方药可加用干姜、砂仁;反酸者需暖肝温胃,方药可加用吴茱萸;呃逆者需疏肝和胃,方药可加用绿萼梅、刀豆;便溏肢冷者需温肾止泻,方药可加用补骨脂、巴戟天、芡实。用法:1剂/d,水煎,早晚2次分服,连续用药30 d。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患者胃痛等病症改善情况并以胃肠疾病中医症候评分表[2]进行评估。胃镜复查,观察患者溃疡面愈合情况。术后半年随访,统计患者胃痛复发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胃肠疾病中医症候量表主要评分内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痞满、胸胁隐痛、呃逆、泛酸、纳差等症候,共计11条目,各条目下设4个选项,由轻到重分别积0分、3分、5分和7分,患者得分越高,病症越严重。
该研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3]拟定,具体如下:中医症候评分0分,胃镜提示溃疡面愈合—治愈;中医症候评分减少80%以上,胃镜提示溃疡面明显缩小—显效;中医症候评分减少40%以上,胃镜提示溃疡面缩小—有效:中医症候评分减少不足40%、不变或增加,胃镜提示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以SPSS 18.0统学软件行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
实验组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两组用药期间均无病例主述不适,相关实验室检查也均未见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治疗后6个月随访,实验组5例患者复发(8.20%),对照组(10.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3讨论
胃痛是中医常见病证,西医中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学中均归属于胃痛范畴,常见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痛可分为多种证型,临床研究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脾胃虚寒型胃痛[4],其主要致病机理为脾胃素虚所致胃气郁滞、升降失调,久而瘀血阻络,缠绵难愈。既往,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等,其应用虽具备临床疗效,但长期服用耐药性明显,且具有不良反应,会加重患者不适感。
近年来,中国传统中医药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日渐受到关注。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和胃止痛的中药具有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和抑酸等功效,对增强胃粘膜防御机制、收敛溃疡面具有积极作用,如炒山药具有生肌的功效,其含有的尿囊素能促进伤后愈合,适用于治疗溃疡性疾病等,这成为临床以中药治疗胃痛具备有效性的有力证据[5]。该次临床以参附黄蒲汤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生津;乌贼骨制酸止痛;制附片、炒白术、神曲等温中健脾;陈皮、广木香、炒香附共同入药能疏肝行气,缓解胃肠气滞;蒲公英清热解毒,《医林纂要》记载具有补脾和胃泻火之功效,联合炒大黄、延胡索能发挥协同作用,使胃肠气血流畅,从而去腐生新、消痈散结,帮助溃疡愈合。此外,生甘草能缓急止痛,能调和药性,联合用药能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化瘀生新。该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用药参附黄蒲汤,治疗总有效率96.72%,与张华忠[6]报道的治疗有效率(97.6%)和李艳波[7]报道的有效率(96.0%)基本一致,不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也高于余雄辉[8]报道的黄芪建中加减方的治疗有效率(92.3%)。
综上所述。以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也可促进溃疡面愈合,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用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患者口服温胃舒颗粒;实验组61例,患者煎服参附黄蒲汤。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47.54%)和治疗总有效率(96.7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率(21.05%)和治疗总有效率(8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0%),随访期间实验组5例胃痛复发(8.2%),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施治,参附黄蒲汤,脾胃虚寒型胃痛
参考文献
[1]吴步炳,桑海燕,郑小晶,等.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4-95.
[2]陈建国.浅析中药参附黄蒲汤对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7):177.
[3]姚青华,韩亚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70.
[4]林友宝,孙洁,沈淑华,等.“以通为用”治胃痛——国医大师何任辨治胃痛经验琐谈[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386-1388.
[5]李凤鸣.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42例[J].陕西中医,2013,34(4):449-450.
[6]张华忠.用脾胃虚寒胃痛方对61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2):10-11.
[7]李艳波,吴发胜.胃食管反流病型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分析[J].陕西中医,2013,34(6):692-694.
脾胃虚寒证 篇7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中药外敷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病变,是以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嘈杂、食欲不振、消瘦及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积极治CAG是预防癌变,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脾胃虚寒型CAG患者60例,并与单纯中药治疗60例对照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3~68岁,平均(52.40±4.10)岁;CAG病程6个月~16年;幽门螺杆菌阳性14例;伴肠上皮化生36例,不典型增生20例。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2~67岁,平均(53.03±3.99)岁;CAG病程6个月~15年;幽门螺杆菌阳性14例;伴肠上皮化生32例,不典型增生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嘈杂、食欲不振和消瘦等。胃镜: (1) 黏膜颜色改变,呈灰白、灰黄,或灰色;同一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致,红色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的地方可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黏膜的范围或是弥漫或是局部,甚至是小灶性的,黏膜变薄而凹陷,边界常不明显。 (2) 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见到黏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黏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黯红色,胃底贲门的血管正常时也可见到。 (3) 腺体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而看到过形成的表现,黏膜层变厚,可见黏膜表面粗糙不平,有颗粒或结节僵硬感。病理:只要慢性胃炎的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CAG[1,2]。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脾胃虚寒型CAG临床表现,主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大便稀溏或泄泻,神疲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次证:气短懒言,食少,口淡,泛吐清水,胃脘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手足不温,脉细弱或迟缓[3]。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内服方:人参10g、白术15g、干姜6g、砂仁15g、茯苓15g、鸡内金15g、炙甘草6g。加减:胃脘部胀满加木香15g、陈皮15g;胃痛甚加白芍药15g、延胡索25g或30g;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5g;泛酸加煅瓦楞子15g或海螵蛸15g;恶心、呕吐加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气滞痞胀加枳壳15g、佛手10g、莱菔子15g;脾虚甚加山药15g、薏苡仁15g;血瘀加桃仁10g;Hp阳性加黄连6g;胃腺细胞发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形态学变化加半枝莲15g、山慈姑15g、白花蛇舌草15g。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服,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服60剂。上方药渣趁热外敷胃脘部,1次/d,每次20min。
1.3.2 对照组
单纯中药内服,组方、服法、疗程同治疗组。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疗效评价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或减轻2度,胃黏膜病理组织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或减轻2度;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胃黏膜病理组织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1度;无效:临床症状稍有好转或无改善,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无明显改变,胃黏膜病理组织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无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9.64, P<0.05
3 讨论
CAG属中医学胃痞范畴,认为胃痞病情迁延日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热、痰浊、瘀血为标,临床以脾胃虚寒型较多见。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虚则补之”理论,脾胃虚寒型CAG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为主,本方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来。四君子汤是历代治疗脾胃虚弱的基本方,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是本方之君药;白术为臣,性温味苦,用以健脾燥湿;佐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疗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疮;甘草既有健脾之功,又能调和诸药,是本方之使药。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之功,对改善症状和促进胃黏膜修复均有较好的作用,并且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逆转作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和调节胃肠道的功能紊乱。药渣热敷胃脘部能健运中州,理气止痛,内服外敷结合,相得益彰,可取的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4-129.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年上海) [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7, 12 (1)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