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型胃痛

2024-09-29

虚寒型胃痛(精选4篇)

虚寒型胃痛 篇1

摘要: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胃痛缓解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胃痛缓解时间为 (3.6±0.8) 天,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5.9±1.3) 天,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西药, 可快速缓解患者胃痛症状,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痛,黄芪建中汤,奥美拉唑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 临床表现为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兼有嗳气、反酸等症状[1]。脾胃虚寒是胃脘痛的常见证型, 西医中的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疾病均属该范畴, 患者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 无心饮食,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奥美拉唑是常用质子泵抑制剂, 可抑制胃酸分泌, 减轻其对胃黏膜的损伤, 缓解疼痛, 但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 疗效逐渐降低[3]。中医认为该病是由过食生冷辛辣食物所致, 补益脾胃、温里和中是主要治疗思路[4]。黄芪建中汤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 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并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1.2±5.3) 岁;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1.3±5.4)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 (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0124) 治疗, 20mg/次, 2次/天, 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药物组成为炙黄芪20g、桂枝9g、生姜9g、芍药9g、炙甘草5g。呕吐者加半夏8g, 腰膝酸痛者加制附子10g, 腹痛剧烈者加延胡索9g。以600mL清水煎煮, 分早晚2次服用, 10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痛缓解时间。随访半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判定临床疗效。治愈:胃痛症状及其他体征均消失;好转:胃痛症状减轻, 发作频率降低, 其他体征也有所好转;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痛缓解时间为 (3.6±0.8) 天,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5.9±1.3) 天,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87, P=0.0143)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3 讨论

胃痛最早记载于《内经》,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指出:“胃病者, 腹胀, 胃脘当心而痛”, 并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感受外邪有关。胃痛多由外感寒邪、暴饮暴食导致, 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是重要诱因。中医理论认为, 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 治宜以理气和胃为大法。西医治疗胃痛的常用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 其可与胃壁细胞中的H+-K+-ATP酶发生不可逆结合, 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缓解其对胃黏膜的腐蚀[7]。奥美拉唑是第一个问世的质子泵抑制剂, 具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E2、硫糖铝、胶体铋及大剂量抗酸剂, 可迅速改善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胃痛、反酸症状[8]。

脾胃虚寒型胃痛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 病机为脾胃虚弱、寒邪侵袭、失于温养, 治疗原则为补益脾胃、缓急止痛、温里和中。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味黄芪所得, 具有祛寒止痛、温中补虚的功效, 可用于气血、阴阳俱虚之证。方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托毒生肌的功效;桂枝、生姜具有温脾散寒、降逆止呕的功效;芍药酸甘敛阴, 具有调和营卫、清热燥湿的功效;炙甘草具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诸药合用, 共奏止痛生肌、温中和胃之功[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胃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西药, 可快速缓解患者胃痛症状,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迟金萍.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89例报告[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9) :150-151.

[2]周颖蕾, 葛惠男.中医药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4) :1815-1816.

[3]肖艳平, 周元林.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16) :1432-1434.

[4]宋祖琪.足三里烧山火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31例[J].健康必读, 2010 (10) :18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

[6]熊胜发.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30-31.

[7]陈敏, 邹晓平.质子泵抑制剂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J].江苏医药, 2012, 33 (5) :580-582.

[8]杜利民, 王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联合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 (7) :87.

[9]张美艳, 尚昆.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2例体会[J].医学信息, 2014 (9) :628.

虚寒型胃痛 篇2

关键词:虚寒型胃痛,吴茱萸热奄包,疗效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胃脘痛首见于《内经》, 明代之后医家将其与心痛加以区分,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 而实不在乎心[2]。胃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为气机阻滞, 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 失养则痛。我科自2015年3月起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虚寒性胃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胃痛病人60例, 男32例, 女28例;年龄37岁~72岁;病程6个月至10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51岁, 病程6年1个月。观察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49岁, 平均病程5年3个月。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标准

1.2.1 诊断标准

以《中医内科学》规定为准:症见胃痛隐隐, 绵绵不休, 喜温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则缓, 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 手足不温,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1]。

1.2.2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如实热证者; (2) 有心血管疾病; (3) 肝肾系统有原发病者; (4) 有消化道出血、肿瘤者; (5) 局部皮肤有破溃者等。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即静脉输注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配合口服黄芪建中汤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吴茱萸加粗盐热熨胃脘部。方法是制作一个20cm×25cm双层纯棉质布袋, 将250g的吴茱萸和250g粗盐混匀后一同装进布袋内, 封口。用微波炉高火加热2min~3min, 并放一杯水在热奄包旁。药温度在60℃~70℃后, 从微波炉内取出, 保温。将热好的热奄包药袋置于病人胃脘部即上脘、中脘、下脘等穴位。若病人此时感觉温度高不能耐受, 可先用毛巾等物将热奄包包裹或隔层衣服, 以使病人能够耐受, 热敷过程中辅以缓慢的旋转, 力度轻而均匀, 使病人明显感觉到胃部温热, 推熨约5min后取走毛巾等物, 直接将热奄包贴身热敷于患处至凉。在整个熨烫治疗过程中应观察病人局部皮肤情况, 防治止伤。一般1包吴茱萸可用3d~5d, 药味消失后需立即更换, 每天治疗1次, 每次约30min, 7d为1个疗程, 每天进行1次疗效评估。

1.3.2 疗效标准评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好转:胃痛缓解, 发作次数减少, 其他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3]。两组病人从入院后即开始实行施护, 于治疗开始1周后进行统计。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胃痛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胃痛病人多因外邪、饮食、情志及素体脾胃虚弱所致, 病机为多种病因导致胃气郁滞, 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临床上多采用行气散寒、舒经通络之法, 以“通则不痛”的治则进行治疗, 并结合一些西医治疗方法, 已取得很好疗效。

中药吴茱萸其性热, 味苦寒, 归肝、脾、胃、肾经, 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效。国内药理研究认为吴茱萸具有抗炎、镇痛、止吐、止泻、保护胃黏膜等作用[4]。吴茱萸热奄包热敷胃脘部配合中西结合方法共同治疗虚寒型胃痛能够有以下增效作用:第一, 常规治疗与中药外治法结合能够起到协同作用, 增强疗效。正如《理瀹骈文》中提到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尔[5]”。指出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在给药途径上的不同, 外治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和黏膜, 通过局部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第二, 中药热奄包所用药物吴茱萸为芳香化浊, 辛香走窜之品, 盐有辛温驱寒、防止邪气深入机体的作用, 将两者混合在一起加热后使盐中钠离子与吴茱萸的药性共同进入皮肤, 从而更好地扩张局部血管, 帮助药物渗透进入机体, 到达温通经络、行气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对照组运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热奄包这一外治疗法治疗虚寒型胃痛, 观察组从疼痛程度、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已经达到预期值。

中药热奄包技术操作简单, 经济实惠, 还可重复使用, 病人无痛苦, 无明显不良反应, 疗效确切, 不仅其温度能够增加病人舒适度, 而且能有效缓解虚寒型胃痛, 使病人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张伯礼, 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41-142;146.

[2]张成.肝郁气滞型胃痛的按摩治疗[J].按摩与导引, 2007, 23 (6) :20.

[3]熊胜发.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30.

[4]朱碹.吴茱萸现代药理研究[J].光明中医, 2011, 26 (6) :1282.

虚寒型胃痛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11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实验组(61例):男27例,女34例;平均年龄(46.2±7.7)岁;平均病程(8.4±3.1)年。对照组(57例):男26例,女31例;平均年龄(46.5±7.4)岁;平均病程(8.5±2.9)年。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药温胃舒颗粒(国药准字Z34020288),2次/d开水冲服用药,1袋/次,连续用药30 d。实验组患者以参附黄蒲汤进行治疗。方药:党参(30 g)、蒲公英(30 g)、广木香(10 g)、炒香附(12 g)、甘草(10 g)、乌贼骨(15 g)、炒白术(15 g)、炒大黄(15 g)、延胡索(15 g)、神曲(15 g)、陈皮(10 g)、炒山药(15 g)、制附片(5~15 g,先煎)。加减方:泛吐清水者需温胃化饮,方药可加用干姜、砂仁;反酸者需暖肝温胃,方药可加用吴茱萸;呃逆者需疏肝和胃,方药可加用绿萼梅、刀豆;便溏肢冷者需温肾止泻,方药可加用补骨脂、巴戟天、芡实。用法:1剂/d,水煎,早晚2次分服,连续用药30 d。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患者胃痛等病症改善情况并以胃肠疾病中医症候评分表[2]进行评估。胃镜复查,观察患者溃疡面愈合情况。术后半年随访,统计患者胃痛复发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胃肠疾病中医症候量表主要评分内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痞满、胸胁隐痛、呃逆、泛酸、纳差等症候,共计11条目,各条目下设4个选项,由轻到重分别积0分、3分、5分和7分,患者得分越高,病症越严重。

该研究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3]拟定,具体如下:中医症候评分0分,胃镜提示溃疡面愈合—治愈;中医症候评分减少80%以上,胃镜提示溃疡面明显缩小—显效;中医症候评分减少40%以上,胃镜提示溃疡面缩小—有效:中医症候评分减少不足40%、不变或增加,胃镜提示溃疡面无变化或扩大—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以SPSS 18.0统学软件行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

实验组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两组用药期间均无病例主述不适,相关实验室检查也均未见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治疗后6个月随访,实验组5例患者复发(8.20%),对照组(10.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3讨论

胃痛是中医常见病证,西医中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学中均归属于胃痛范畴,常见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痛可分为多种证型,临床研究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脾胃虚寒型胃痛[4],其主要致病机理为脾胃素虚所致胃气郁滞、升降失调,久而瘀血阻络,缠绵难愈。既往,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等,其应用虽具备临床疗效,但长期服用耐药性明显,且具有不良反应,会加重患者不适感。

近年来,中国传统中医药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日渐受到关注。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和胃止痛的中药具有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和抑酸等功效,对增强胃粘膜防御机制、收敛溃疡面具有积极作用,如炒山药具有生肌的功效,其含有的尿囊素能促进伤后愈合,适用于治疗溃疡性疾病等,这成为临床以中药治疗胃痛具备有效性的有力证据[5]。该次临床以参附黄蒲汤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生津;乌贼骨制酸止痛;制附片、炒白术、神曲等温中健脾;陈皮、广木香、炒香附共同入药能疏肝行气,缓解胃肠气滞;蒲公英清热解毒,《医林纂要》记载具有补脾和胃泻火之功效,联合炒大黄、延胡索能发挥协同作用,使胃肠气血流畅,从而去腐生新、消痈散结,帮助溃疡愈合。此外,生甘草能缓急止痛,能调和药性,联合用药能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化瘀生新。该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用药参附黄蒲汤,治疗总有效率96.72%,与张华忠[6]报道的治疗有效率(97.6%)和李艳波[7]报道的有效率(96.0%)基本一致,不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也高于余雄辉[8]报道的黄芪建中加减方的治疗有效率(92.3%)。

综上所述。以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也可促进溃疡面愈合,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用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患者口服温胃舒颗粒;实验组61例,患者煎服参附黄蒲汤。治疗周期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47.54%)和治疗总有效率(96.7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率(21.05%)和治疗总有效率(8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0%),随访期间实验组5例胃痛复发(8.2%),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施治,参附黄蒲汤,脾胃虚寒型胃痛

参考文献

[1]吴步炳,桑海燕,郑小晶,等.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4-95.

[2]陈建国.浅析中药参附黄蒲汤对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7):177.

[3]姚青华,韩亚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5):70.

[4]林友宝,孙洁,沈淑华,等.“以通为用”治胃痛——国医大师何任辨治胃痛经验琐谈[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386-1388.

[5]李凤鸣.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42例[J].陕西中医,2013,34(4):449-450.

[6]张华忠.用脾胃虚寒胃痛方对61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2):10-11.

[7]李艳波,吴发胜.胃食管反流病型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分析[J].陕西中医,2013,34(6):692-694.

虚寒型胃痛 篇4

关键词:中药热奄包,脾胃虚寒型,胃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常伴有嗳气、吞酸、胀满、纳呆等症状, 为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 本科采用中药热奄包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48例, 诊断标准: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6版《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制定, 主症为胃痛隐隐, 喜热喜按, 空腹尤甚, 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 神疲纳呆, 四肢倦怠, 手足不温,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脉虚弱。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治疗组男11例, 女13例, 年龄20~73岁, 中位年龄41.2岁;对照组男10例, 女14例, 年龄19~70岁, 中位年龄40.8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抑酸、止痛、护胃、根治幽门螺杆菌等原则常规使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使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热奄包穴位治疗。将中药肉桂、醋延胡索、桂枝、丁香、白芷、香附各30g和大青盐粗粉250g装入布袋内混匀后, 以微波炉的中火加热3~4min。将药包敷于中脘、神阙、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药物预热后, 操作者先以手背测试并确认其温度适宜, 将其置于上述穴位, 避免过热烫伤皮肤。热敷过程中加强巡视, 询问患者感觉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热奄包热敷的时间为30min/次。如治疗过程中热奄包降温过快, 以微波炉将其重新加热后进行治疗, 以期达到良好的疗效。热敷结束后用湿热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 避免局部以冷毛巾清洁。护理操作要点:操作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评估, 操作时应切实保护好患者隐私, 注意保暖。热敷过程中应及时询问患者对温度的感受, 过热则易造成皮肤烫伤, 过冷则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以患者感觉温暖舒适为度。对于一些对温度敏感性较差的老年和糖尿病等患者, 温度不宜过高, 并加强巡视, 防止烫伤发生。治疗结束后, 确认局部皮肤正常后患者方可离开。有局部皮肤感染和其他皮肤疾患的患者为此项治疗的禁忌。2组患者均予以中医辩证施膳, 指导患者饮食有节, 宜进食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少量多餐, 多食温中健脾之品, 如牛奶、鸡蛋、龙眼、大枣、土豆等。忌生冷、寒凉及肥腻、甜黏之品。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 治愈:胃脘痛、腹胀、嗳气、返酸、嘈杂等症状消失,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 好转:胃痛有所缓解, 发作次数减少, 其余症状有所好转, 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所改善; (3) 未愈:各项指标均无改善。2组均7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之物, 导致脘腹受凉, 寒邪内客于胃, 致使气机凝滞, 胃气不和, 收引作痛, 《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胃肠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急引, 故痛。”中药热奄包配合药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通过热奄包的温热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加速, 中药通过局部渗透到达病灶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方中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活血、止痛活血, 醋延胡索行气止痛, 桂枝温经散寒、助阳化气, 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白芷散寒止痛, 香附理气止痛。诸药合用, 共奏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功。中药热奄包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操作简单,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65.

【虚寒型胃痛】推荐阅读:

胃痛如何缓解06-15

脾胃虚寒证09-27

上一篇:负载均衡集群技术下一篇:竞赛练兵?提升技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