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

2024-09-13

五行学说(共6篇)

五行学说 篇1

前言

中国有将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当其他的传统医学在濒临灭亡的时候,中医学仍大放异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创造了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影响深远,流传甚广。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与中医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走到今天。

1 中医五行学说

1.1 五行学说介绍

中医的五行学说,不仅体现了古代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也是中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五行学说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般理解“五”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天体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内星阵的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相应于方位内的星阵运行,于是衍变成丰富复杂的无形体系。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认识发现这五种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在不断地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1.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五行归类,另一方面就是生克乘悔。

1.2.1 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五行分类,这是一种取类比象的方法,逻辑上应该叫“类比”。古人观察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联系,从中探求致病因素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因此五行归类就可以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五行和人体脏腑及其他的各部分的关系;第二个方面七情六欲等致病因素与人体脏腑的关系;第三个方面是药物等性味、色泽和人体的关系。根据本文的需要,阐述重点放在了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上。《尚书·洪范》关于五行有以下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其大意就是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水向下滋润,火向上燃烧,木可弯曲可伸直,金可以随意改变形状,土可以种植庄稼,向下滋润的水会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可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可以改变形状的金能产生辛辣味,种植庄稼的土产生甜味。中医学是用五行的抽象属性来说明和概括脏腑功能的。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来说,如肝是重要的解毒器官,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主运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功能,滋养了其他脏腑和全身各部,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1.2.2 无形的生克乘悔的规律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五行相生。所谓相生,即滋生、助长的意思。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谓之五行相克。相克,即制约之意。乘悔关系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生相克中维持动态的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致使某一“行”太过或是不及,就会破坏平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了。“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即被克的一方不及,造成克制太过;“悔”是持强凌弱,也就是被克一方太过,反克的意思。生克乘悔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互相助长和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分类的目的还在于总结了脏腑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如木生火,可以理解为肝脏血以济心血,肝的疏泄升发有助于心阳的旺盛。生活经验表明,当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跳加速,情绪激动就是肝脏疏泄功能的充分表现,心跳加快是心阳旺盛的结果。木克土,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肠的气机,有助于脾的运作防止脾胃呆滞。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不能说明五行学不无益处,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以五行拳为例来说明五行学说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应用。

2 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劈、崩、钻、炮、横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长时间进行锻炼,既可以达到健身的功效,又可获得技击的妙用,实乃形意拳之“纲”也。行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故形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

3 五行学说在五行拳中的应用

五行拳是我国主要拳种形意拳的基本拳法,形意拳是“以人之形为物之行,物之意以人意悟之”,内外兼修,形神合一,以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中医为基础理论而创立的拳术。形意拳在解释其拳法技击原理,动作与肢体,动作与生理、心理的关系时运用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形意拳当中用来说明五行拳动作的练法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拳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用劈、崩、钻、炮、横五种拳对应金、木、水、火、土,和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顺应四季天性,通过不同的动作来锻炼相应属性的内脏,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境界。如此使得人体五行阴阳调和,生命力旺盛。

3.1 五行学说在五行拳拳理中的应用

3.1.1 劈拳属金

五行拳中的五种拳式是相生相克的,可为何首先练习劈拳。孙禄堂所著的《孙禄堂武学录》中述,“劈拳者属金,是一气之起落也。前四节三体众生万物张,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像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气以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德。按其五形循环之数,是土生金也。故先练劈拳,是气之起落上下运用之,有劈物之意,故于五形之理属金,其形象斧,在腹内则属肺,在拳中即为劈。其劲顺,则肺气和;其劲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体弱即必病生,而拳必不通矣。故学者不可不先务也。”由此可见,劈拳动作其形似斧,属金,有劈物之意,与五脏中属金的肺脏相呼应,故练习劈拳可以养肺。肺脏在人身体之中为胸膈内,在五脏之中的位置最高,所以有“华盖”之称,肺脏上连接喉咙,主管呼吸,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中医学中有“肺朝百脉”之说,意思是说人体所有血脉都汇集于肺脏,通过肺部将残存其中的废物和废气排出体外,又将肺部呼吸进入的新鲜空气带入体内,新鲜的血液温养着五脏六腑,这恰恰与所属金的劈拳属性相呼应,故两者的呼应理所应当。练习劈拳时的一吸一呼,进退起落,有力地促进了肺经中气的运行,加强了肺脉中血,加强了膈肌的功能,增进了肺脏的健康。

3.1.2 崩拳属木

《孙禄堂武学录》中述,“崩拳者,属木,是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式如连珠箭,在腹内则属肝,在拳中则为崩,所谓即崩拳似箭,属木者是也。”崩拳通过真气上提,左右轮换,势如连珠之箭,与肝相对应同属于木。练习崩拳能调理气机舒缓肝脏、补充肝脏,让肝胆功能更健康目的。中医当中认为肝脏藏血,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位于中焦,在人身体中,主排泄疏导之能。练习时真气经过三焦到达双手,达到了三焦通畅的功效,从而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肝胆的功能越强,则排泄疏导的功亦强,三焦通畅则人体康泰。另外,肝脏是人体藏血、排毒的重要器官,肝脏的功能强盛,则人体藏血、行血的功能就强。由此可见,肝乃强筋骨之脏腑,筋骨乃人体力量发出主要的器官,因此,进行中焦的锻炼,对于增加人体的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3 钻拳属水

《孙禄堂武学录》中述,“钻拳者,属水,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钻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拳水之上翻似闪。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钻拳的动作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就如水从地表突然冲出,急如闪电。其气发于肾脏,到达身体各处。钻拳与肾相对属水。传统的医学认为,人的真元在后天都是通过人的肾脏来补充的,五谷之精华也储藏在肾脏之中,肾的功能除了具有泌尿系统的功能外,还包括了生殖分泌及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肾脏在五行之中属水,肾脏是否强健影响着肾水的生成,因此要想保证肾水的生成就要真元内固,所谓真元就是人的元气。钻拳其拳形上的一按一钻,有明显的塌腰动作,在运动中腰的瞬间松沉松坠,就自然有向下向前塌劲的感觉,腰椎命门自然后顶,臀部收敛后缩,形成自然合力,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对肾脏进行了很好的按摩,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通过钻拳的习练使,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所以说练钻拳可以壮腰健肾。

3.1.4 炮拳属火

《孙禄堂武学录》中述,“炮拳者,属火,是一气之开合,如炮忽然炸裂,其弹突出,其性最烈,其式最猛。在腹内属心,在拳中即为炮。所谓炮拳似火是也。”炮拳就如炮一样突然炸开,招式猛烈,与心同属于火。心脏是人生存的根本,决定人的神采的变化,当它正常时,心脉充盛,面色就会红润光泽。反之,则心脉虚弱。由此可见,心在人身体中的生理上的重要程度。中医学认为,阴阳二气的是否平衡,将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肾水上升,离火下降其身乃安。由此可见心脏的强盛,人的精力就旺盛。因肾脏属水,故心脏属火。炮拳有节奏的具有爆发力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练习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尤有显著效果。但是对于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建议不练习运动负荷较大的动作,所以改用暗劲为宜。

3.1.5 横拳属土

《孙禄堂武学录》中述,“横拳者,属土,是一气之团聚也。在腹内则属脾,在拳中即为横。其形圆,是以性实,其气顺,则脾胃和缓。其气乖,则内气必努力矣。内中努则失中,失中则四体百骸无所措施,诸式无形矣。其气要圆,其劲要和,万物土中生,所谓横拳似弹属土是也。”先哲云:“在理则为信,在人则为脾,在拳则为横。”横拳其气圆滑,劲力要平和,不可以有曲劲,与脾同属于土。中医学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能纳谷受气,血的生成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取水谷之精微化生为血液。这与土的属性吻合,世界万物都是生于土。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难经》指出:“脾裹血,温五脏”,裹就是统摄的意思。清代沈目南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由于脾脏的运化,是水谷的精微转化为精气而通于血脉,可见锻炼脾脏的重要。横拳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拗步斜身,以横破直。出拳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撕绵之意,两肩含有暗劲。出手拗步斜身,则可以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练功时要抬头立项,沉肩塌腰。两颊微微向前,则脾经之气就可以自下而上畅通无阻。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五行拳与体内五脏的关系。尽管这五拳在练法上各不相同,在健身与技击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精神敏。肺脏足则气必充,肝脏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所以练好五行拳可以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受益无穷。

3.2 五行在五行拳中的相生相克

先哲云:“为金形,止于劈;为木形,止于崩;为水形,止于钻;为火形,止于炮;为土形,止于横。五行各用其所当,于是乃有明德止至善之谓也。故名五行拳生克变化之道也。”

在技击上,劈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上边的手下落向内裹即为横。这就是五行相生。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双方互搏时,崩可破横、横可破钻、钻可破炮、炮可破劈、劈可破崩,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按部就班、永恒不变的。当练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不应该死守这些规矩,而是要顺其自然,一招一式也可以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出千招万式,使每一次出招都是威风八面。

4 结论

两千多年来,中医与武术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着,宏大、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即是对这种影响的恰当的概括。五行学说在形意拳当中用来说明五行拳动作的练法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拳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用劈、崩、钻、炮、横五种拳对应金、木、水、火、土和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顺应四季天性,通过不同的动作来锻炼相应属性的内脏。五行拳具有调理身、心的养生功效,五行拳依其五形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讲内调温养,驱邪扶正,具有益寿延年的功效。综上所述,中医理论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启发、应用和借鉴作用,为拳理与拳法动作练习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于中医五行学说在五行拳拳理当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深入剖析了五行学说与五行拳动作的练法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拳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用劈、崩、钻、炮、横五种拳对应金、木、水、火、土,和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顺应四季天性,通过不同的动作来锻炼相应属性的内脏。由此得出中医理论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为武术拳理与拳法动作练习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五行学说,五行拳,拳理

参考文献

[1]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刘定一,宿继光.三晋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李慕南.中华武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5]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五行学说 篇2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的背为阳……。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阴阳变化的规律,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阴阳是诊断的总纲。

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

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

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

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

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具体用法:

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

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

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

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

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

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自然界中五属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方 东南中西北

五季 春夏 长夏秋冬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色 青赤黄白黑

五气 风 暑热 湿燥寒

五化 生长化收藏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大肠 膀胱 (三焦)

五体 筋脉 肌肉 皮毛骨

五官 目舌口鼻耳

五志 怒喜思悲恐

长夏:夏末秋初间之18天,是阴阳之过渡时期(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阴历月份十一十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一日内时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辰)

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经脉胆肝肺 大肠 胃脾心 小肠膀胱 肾 心包三焦

五行:在人体内是指气的运动状态。

木:指气的展放运动。

火:指气的延上运动。

土:指气的相对平稳运动。

金:指气的内收运动。

传统“五行”学说与现代设计创新 篇3

关键词:“五行” 相生相克 设计创新 交通工具设计

一、引言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先人探索自然宇宙运动规律的学说。“阴”和“阳”被看作是推演宇宙运动生成的基本因子及构成事物均衡和秩序的内在保证,“五行”则被视为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元素,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宇宙的构成及其变化规律。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代人们以五者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则。

而“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理论,从古至今,无论在中医药理方面,还是居住环境方面的应用及研究都已趋于完善。对于艺术设计方面,“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在古代被应用的较为广泛,现代设计中,这种传统观念的应用却并没有得到重视。然而,它却始终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国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潜意识当中。因此,将“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创新趋势中,应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一词最早见于金文,不过当时只是在原始意义上的连用而已。阴阳概念开始被用来解释为“气”,这个概念始于《国语,周说》“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次序,风雨时至”等的论述。“‘阴、阳’是就生命之气的流动性质而言的,轻者为阳,重者为阴,‘五行’则是就生命之气的运动类型而言的……”

这里提到的“五行”与马王堆汉墓帛书的《五行》不同,是经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整合倡导,至汉一统天下之时而初步确立的。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行”有两层函义,—是指行列次序,而是指运动变化。

(二)“五行配伍”的对应关系

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为万物本源,并根据五行的形象、颜色、属性或引申意义为基石,把某种相同、相似或相近性质的事物,分别纳入到“五行配伍”体系中,因此形成了内容涉及数、理、化、天、地、医、音律、理发、度量等各个方面的体系。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三、“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理论

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一)“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義。“火日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土爱稼穑”:春种日稼,秋收日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金日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一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水日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

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行”有两层函义,—是指行列次序,而是指运动变化。

(二)“五行配伍”的对应关系

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为万物本源,并根据五行的形象、颜色、属性或引申意义为基石,把某种相同、相似或相近性质的事物,分别纳入到“五行配伍”体系中,因此形成了内容涉及数、理、化、天、地、医、音律、理发、度量等各个方面的体系。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三、“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理论

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五行”的生克论,最早源于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学说不仅彻底的完成了原始阴阳、五行思想向神学的过渡,而且还上升了世界观的高度。

他的相生相克理论主要来源于《汉书,艺文志》中《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而现存的史料也仅有从《吕氏春秋》的某些文章中整理出他的相生相克的理论思想:

五行生克论:生克,即相生相克。相生指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行相生。(见图1)

相克,指的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用。

四、“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古代艺术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深受“五行”说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古代帝王受命于天,反映在帝王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上,就是要“取法象数”,依据“天象地法”裁制天子的服饰。天子之下有诸侯、9即、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各级别的服制划分要符合阴阳消长、四时匡行等秩序。

中国古老的相宅术就是利用阴阳理论进行建房选址和建筑的。其中基本理论就是根据地质水文、地势高低、寒暖向背、小气候、植被、生态等情况决定建筑选址。《诗经大雅,公刘》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之说,主张勘察东、西、南、北各方位是否适合建筑,阴阳是否谐调,水系是否贯通。而古代建筑文化中“尚中”的观念根深蒂固。地中是大地之中,是“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尚中”也是阴阳思想在建筑选址中的具体运用。

工艺美术方面,也有类似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例如,中国古代钱币有五铢钱,它的形制是外圆内方,表达为天圆地方之意。青铜器中有八卦铜镜,商代卦象卣器盖上装饰有卦象,上下爻皆阳,有乾之象,中二爻皆阴,有坤之象。这种装饰符合“负阴抱阳”的原则,象征平衡和谐的意蕴。中国古代的车舆同样是遵照“阴阳五行”的思想建造的。

(二)“五行”理论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对于现代设计中,“五行”理论的应用也已有前辈颇有建树。早在五年之前即有“五行”与现代设计思维相关的学说出现(胡飞《“五行说”与现代设计思维》)。他借用结构主义“聚合体/结构段”((Paradigm/Syntagm)的概念,把五行配伍的对应关系划分两类,一类是“相似/对比”(Similarity/Contrast),即聚合体关系;一类是“接近/遥远”,(Contiguity/Remoteness),即结构段关系。他认为这两种关系在现代设计思维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

现代设计使用“五行”理论的例子是很常见的。例如CCTV-3的台标,《黄帝内经》中记载:古人的方位和现代讲的地理方位刚好相反,按照五行相生的关系将木火土金水的关系连接起来,所形成的“3”字,正是CCTV-3的台标一—文艺频道的彩带。玉兰油化妆品大面积的黑色也是符合“五行”的角度的:化妆品的行业五行属水,黑色属水,在许多女性化妆品包装不敢用黑色时,玉兰油却独树一帜,品质加包装吸引了女士的青睐。但对于相生相克理论的应用就不及古代应用的如此广泛。

五、案例:交通工具设计中“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应用

汽车作为现代工业最优秀的产物之一,它诞生了一百年之后的今天其自身无论在造型还是功能上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能否通过分析的汽车的五行来进行创新?因此,在2013年中国汽车设计大赛中,我们团队由这—方向出发进行尝试。在设计之初,我们将汽车中原有的“五行”相关的特性进行了分析:

金的特性:凡是肃杀、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汽车的大多结构性材料都是金属,如骨架、刹车盘、支撑结构、排气管等在五行中属金。土的特性:凡是生化、受纳性质事物,均归属于土;汽车行驶接触的地面属土;此外,车的玻璃在材质上与陶瓷接近,成分上也属土。火的特性:凡是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的事物,均归于火;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都是属火的部件。塑料在加工过程性质方面也是具有火的性质。木的特性:凡是生发、舒畅等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在内饰中,大量运用的皮革材质,在五行之中属木。通过对汽车中的材料五行分析,发现汽车这一事物五行之中“属水”的元素较少甚至缺失。

确立了设计目标之后,接下里的阶段即是寻找匹配设计对象五行趋势的材料。在整体的定位中,采用中国传统哲学中“水”的概念,我们观察水的各种形态,最终取冰雪融化的瞬间,其亦动亦静的姿态和美感,最终完成了作品的外观设计一一流水般质感的车身。(见图2)

在内饰设计的部分是体现“东方奢华”概念的主体部分,应既奢华又兼具东方精神。团队对“流觞曲水”的概念进行延伸,拟态出相匹配的环境,从而构成内饰的基本格局。在研究了中国古典家具、古代生活方式和新材料的技术后,建议采用纯木和水的搭配来体现东方韵味。将居于车内的新兴高收入群体定位为当今时代的“君子”,《礼记·曲礼》中有:“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是—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宠辱不惊,诗意栖居。道德上诉求于儒,心性上回归于道。在新型高收入群体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的私人轿车应能担负起除了身份符號以外的情感功能,即提供一处堪比世外桃源般安然放松的场所,从而诠释出具有东方精神的奢华概念。在座位的设计上,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启发,将座位定位为流水萦回中的巍巍山峦,采用了中国山水画中塑造群山时体现出的深远感,以层渐的肌理感来塑造出座位的沉稳感。

该作品中,最重要的设计,即是将“水”这一元素的实体引入汽车的装置之中。最终,我们选择了车的动力源一一氢燃料电池反应所产生的水来调节车内的温度和湿度,使之在车内循环,利用水的平缓流动来制造如临水畔般的宁静,从而实现“流觞曲水”的效果。如此这般设计,既环保又充分地利用了水的特征。(见图3)

五行学说与练功的时间选择 篇4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用来观测自然与人体,并指导人类活动的一门哲学理论。它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按照不同的属性及运动规律分类归纳为五大类,即五行金、木、水、火、土。随着时间的变化,五行会产生旺、相、休、囚、死的变化状态。如一年中,东方甲乙木,春旺、夏休、秋死、冬相;南方丙丁火,春相、夏旺、秋囚、冬死,以此类推。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大规律,以及五行承治,五行亢害,五行制约,五行制化等关系。

五行之间根据旺、相、休、囚状态的改变,具有正常变化及反常变化。正常变化即五行之间处于同一状态时的相生与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克制的意思。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滋生,循环无尽。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与“克我”两个方面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的变化,否则会在自然界发生灾变,在人体产生疾病。五行之间的反常变化,最主要的是“相乘”与“相侮”。“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如金本是克木的,木是克土的,但木气亢盛,土气虚弱,金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的时候,亢盛的木不仅要“乘”土之虚而制之,同时还会反过来“侮”金;反之,木气虚弱,金气亢盛,势必导致金将“乘”木,土反“侮”木的结果。

五行学说对万事万物的归类推行,完全依据“天人相应”的全息思想。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气象、医学等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五行学说已渐遭冷落,只在中医、算命卜卦练功修道这些特殊领域大放光彩。

天有四时旺衰,人有五脏六腑,天地之气与人之气相通相连。五行与人体的关系分类见下表:

人体内的五行所代表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五行相生相克的功能则正常。若有一脏亏虚,一脏亢盛,则人体必有疾病产生,若自然界久雨不晴,久旱不雨等等,都能引起人体罹患疾病。天地阴阳五行的变化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体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

道家修炼经典《钟吕传道集》中有“凡春则肝旺而脾弱,夏则心旺而肺弱,秋则肺旺而金弱,冬则肾旺而心弱”之说。《周易参同契》中说:“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相从,同类阴阳才能交感。”这就为我们指出了练功的时间性与方向性。因五行学说具有时空同一性,每“一行”都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钟吕传道集》更具体地说,“凡甲乙在肝值事,防脾气不行;丙丁在心值事,防肺气不行;戊己在脾值事,防肾气不行;庚辛在肺值事,防肝气不行;壬癸地肾值事,防心气不行。一气盛而一气弱,一脏旺而一脏衰,人之多疾病者,此也。”这不仅说明了五脏之气于一年四季之中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揭示出健康人的最佳练功时间。如甲乙为木,木为春天,即春季是肝气旺盛,脾气虚弱。在练功时间上,选择每天的离卦和坤卦之时练功,以离火化肝木生助脾土之气,以坤卦土而补脾气;丙丁为火,火为夏天,即夏天是心火旺盛,肺气虚弱的时间,在练功时间上,选择每天的坤卦和兑卦之时来练功,以土代火来生肺金,以金补金,以此类推。

针对体内五脏六腑有病者,还可以自然界五行气的旺盛之时,来补充人体虚弱的脏腑。如在夏季中午火旺,有心气不足,面色白,少气懒言等症状的,则可面南背北,在中午离卦之时,以外界旺火之气,补人体的心火之气。反之,若选择亥或子等坎卦的时辰,因水来克火,则可能出现病症加重的反向效果。

初练功者因体内元气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奇经八脉闭塞,五脏六腑的气息或盛或衰,或五行顺转,或乘侮反克,种种现象,不一而足。用五行学说来调整人的身体,或体内五行通关转化,或补其母,泻其子,或用体外五行之气来补充体内五行衰弱之脏器。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整法,可使衰败的身体、虚弱的元气,迅速恢复,效果明显。

笔者在练功初期因先天体弱,体内虚寒,并患有支气管炎,丹田久久不得真阳之气。参照五行学说后,正值夏天,按夏天火旺而金弱,应在坤兑之时练功,方能补充金气,实现肺气清肃下降的功能,以助肾元之气的原理,于兑卦(酉时)坐在床上习练静功。初时不觉,半小时后,体内丹田热气氤氲,向下游走于会阴穴。后连续几天均在申酉之时练功,体内热气渐渐从臀部沿背部膀胱经和督脉成片往上走,其象其境跟书上描述别人通周天之时一小股热气沿督脉上升,不能同日而语。同理,在冬季因水旺而火弱,心气不足者应在离卦午时练功,以补心火,促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五行学说对练功时间的选择,概括起来有两点:

一、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每个人的练功时间应依据大自然一年四季及每日每时的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规律来确定。根据大自然和人体的阴阳五行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练功时间。

二、在练功过程中,依据修炼的进程,采取不同的练功时间来达到不同的练功目的。如在炼精化气阶段采用子时进阳火,退阴符,酉时静坐沐浴、温养精气等等。

五行学说 篇5

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对于构建中医研究纲领的硬核,促进中医生长,点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医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和超稳定性,这些特点阻碍了近代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保存阴阳五行理论的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哲学怀抱,走现代化之路.

作 者:张宗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29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21(1)分类号:N031关键词:阴阳五行 中医理论 硬核 生长点

五行学说 篇6

王船山是一个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辩证思想代表,他的养生体育思想既有着对前人的集成又有着对社会状况的融会贯通,朴素的辩证法命题,意谓“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1]、“动以入动,不息不滞”[2]这一主动论,明确肯定了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状态,同时表示应顺应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最后通过“以理导欲”的体育思想总结出养生法则。

1 气化论

王船山继承了张载的唯物主义气化论,提出了自己完善的养生亦是养气的本体论体系,强调了“天地之气”“天地之化日新”[1],把气看作是延年益寿、兴衰交替的根本法则。

1.1 天地之气

在气化论方面,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思想[3],提出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对气范畴给予新的哲学规定,同时表述天地亦是同气,宇宙万事万物除了气更无他物,气从其本质看就是客观事物,人属宇宙客观事物之一。这就告诉我们,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应该以气为养,以气为生,养气亦是养生,养生亦是养气。在认知上,王船山充分肯定了气对天、地、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气只有聚散、往来、屈伸的状态,而没有增减、生灭之说。意谓天地之气是一种常态,只表现出自然法则,养生体育的精髓便在于此,顺应生理的自然规律合理饮食,参与体力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处理好自我意识、情绪问题、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行为,就可以借“天地之气”成“长寿之躯”。

1.2 天地之化日新

气常表现为“太和”状态,这种状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的分化则形成了新的事物,气的本身就顺应分化论,具有“阳浮阴沉,阳升阴降,阳动阴静”[3]的对立本性,对立面则反映了气的相对性,即互相对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同时对立本性的存在也诠释了天地在分化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及日新月异、变化无常,养生体育的构建亦是太和气的发展,养生思想的基本准则是顺应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即五行学说(见表1)。具体表现在:木对应春、生、青、肝、怒,春天春意盎然,万物生长,怒伤肝,青护肝,春季养生应养肝少怒;火对应夏、长、红、心、喜,火夏日照时间长,喜伤心,红利心,夏季养生应养心少喜;金对应秋、收、白、肺、忧,金秋喜获丰收,忧伤肺,白利肺,秋季养生应养肺少忧;水冬对应冬、藏、黑、肾、恐,冬天需藏,恐伤肾、黑利肾,冬季养生应养肾少恐;土对应长夏、化、黄、脾、思,长夏指夏季最后一个月份,长夏化育,思伤脾,黄利脾,长夏养生应养脾少思。

2 动静论

王船山关于动静关系的朴素辩证法命题,传统的主静观为“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1]“动以入动,不息不滞”[2]提供了理论依据。

2.1 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恒”,是指永恒、永远;“动”,即指改变原来的位置和状态。如何让我们的生命以及世间万物永恒的存在?王船山作出的回答是:“恒生于动”,我们只要能保持积极地运动状态就可以永恒的存在,就好比人在代系之间,因为繁衍运动的存在才使得没有灭、停、息,从而保证了我们人类的永恒发展。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并不是静止不前的固化状态,而是永恒自我运动的物质过程,在运动中存在和不断发展,最终被认知和统一。

“静”指的是停止的、不运动的,“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2],王船山对静与动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静止只是相对的,静是动的另一种形式。从现实生活中来看,静止性活动过长,日常体力活动不足,都是一种隐形的健康危险行为,世间万事万物在偏离本质基础上表现出的给健康、完好状态、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害的行为,这种健康危险行为是与养生体育格格不入的。王船山对静止的诠释是从其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的,即“静以居动,则动者不离乎静,动以动其静,则静者亦动而灵”[3]。

2.2 动以入动,不息不滞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运动是形态世界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是运动的状态,传统的动静观非常明确的表示静止和运动是两者状态,这两者状态都归因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即绝对、根本是运动的代名词,相对、派生是静止的代名词。“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初衷是通过动使其融入到运动的效益、氛围之中,从而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王船山的养生体育思想则是诠释了动与静两者的相互联系,通过动静观来调和修正动与静,其在生活中所带来的身心效益就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也进一步说明了运动对养生的不可变性和不可替代性。

2.3 运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基于以上气化论和动静论的解释与定位,深入的揭示了一个道理:运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亦动也”[4],运动与静止互相联结而统一于运动,只是一种表现为动中之动,一种表现为动中之静,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可见,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王船山早就提出了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客观物质,在他看来,运动可以保持现有的生命质量,并且我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了解到天地和生命的奥秘,即“动”被看作是“道之枢,德之牖”[5]。

王船山的“动静皆动”[5]结论,说明不仅要认识到运动是事物的本质,而且要勇于进行运动实践,保持积极地运动状态,运动带来的效益都将落实到身体、心理、交往、修养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将反作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达到修生养性的作用。王船山由世界运动的观点引出人生运动的观点,再由人生运动的观点引出养生法则,这对现代人的体育和生活有着深刻的意义。

3 理欲观

3.1 天理与人欲同行

关于“理”、“欲”,王船山提出了有欲斯有理的思想观点。要做到劳逸结合,修身养性,提出正常的理欲观,不能欲望过度。无论“理”、“欲”都将归结到我们在上一节提到的“气”,即精神气质,同时也归结到人的本身,人从一生下来就有自己独有欲望,这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欲求;但是不是所有的欲求都是合理的而且可以实现并最终被肯定的。因此,就需要一条准绳来约束它,那么这条准绳就是我们所说的“理”,王船山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欲望所以理法道德规范才会应运而生,同时不存在理欲的先后规则,理本来就存在于欲望之中,随欲望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理可证,约束人的道德法规也是跟随人的欲望而变动着的,也要用自身的思想行为去克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饮食起居等欲望,这当然也包括养生延寿的欲望,那是不是我们应该调节和克制自己,正确看待欲望,正确引导达到养生延寿的效果。

3.2 理在欲中

王船山提出,何为天理,既在于人欲之中,将具多彩的物质世界看作理之用,理因在欲中,即人欲的外在表现。“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这种有欲的思想皆说明了物欲对人的牵引,人欲的存在带来了理的可贵,即理所务欲。“理在欲中”,健康长寿的欲望人皆有之,而王船山引出“以理导欲”的观点来表述养生的法则,通过对运动的理欲观加强自我的修养,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理”“欲”之间的协调

剖析王船山关于理欲在养生体育方向的内涵,“欲”即指我们养生保健运动强身的延寿目标,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强健的身躯,同时也希望自己无病无疾,能够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并希望自己的寿命比常人要久远一些;“理”,即指我们在养生和运动中应遵循适当适量的法则,我们在进行养生体育保健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时辰、天气、环境条件、手段方法、自身等一系列可能会影响到养生保健和运动的因素。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王船山养生体育思想中存在着养生保健和运动的规则方法,要“以理导欲”,根据变量情况,选择“理”的养生方法和运动方式,并且控制好“欲”的表现值。

4 结论

王船山的养生体育思想与五行学说、五行养生等相互关联,即与“动”、“气”、“理”、“欲”等相融合,通过论述王船山主张的气化论、动静论、理欲观等理论体系,从中悟出养生亦是养气、运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理欲相互协调等养生观,同时也为现代人构建养生体育思想、形成健康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船山.读四书大全[M].卷十.

[2]王船山.老子衍[M].

[3]王船山.正蒙注[M].太和篇.

[4]王船山.周易外传[M].系辞下传.

上一篇:手术室人员下一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