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2024-09-13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精选12篇)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1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多数异位妊娠在破裂前都被发现, 从而为保守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院采用甲氨喋呤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异位妊娠病例83例, 患者均诊断确诊, 生命体征平稳, 年龄19~40岁, 平均年龄29岁, 孕次1~5次;有孕产史62例, 再次异位妊娠3例, 剖宫产史6例, IUD 9例, 盆腔手术史3例;有停经史52例, 平均停经时间42.5d。

1.2 保守治疗指征

(1) 超声提示异位妊娠无心管搏动, 包块<3cm。

(2) 血β-HCG<2 000mIU/mL或隔日上升<50%。

(3) 生命体征平稳, 腹腔积液<2mL。

(4) 自愿要求保守治疗。

(5) 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正常。

1.3 用药方法

A组:甲氨喋呤50mg/m2, 隔日测血β-HCG如下降<15%, 可重复使用2~3次。甲氨喋呤总量<200mg/m2。

B组:在A组用药基础上同时辅以中药消癥杀胚、活血化瘀治疗;主方: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天花粉、乳香、没药, 1剂/d, 3~5d为1疗程。如血β-HCG降至正常或明显下降而包块未消, 予消癥灌肠方灌肠;主方:红藤30g、紫花地丁20g、败酱草30g、地鳖虫25g、水蛭30g、鬼剑羽30g、细辛10g、桂枝10g、三棱15g、莪术15g, 煎至200mL, 保留灌肠, 1剂/d。

1.4 观察方法

用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痛、阴道流血情况, 一周复查血常规、肝功能, 每3天复查血β-HCG。

1.5 临床评价

1.5.1 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血β-HCG降至正常, 超声包块缩小, 积液消失。

1.5.2 失败

①出现腹痛或腹痛加剧;②血β-HCG上升或未见明显下降;③超声示包块未缩小或增大。有任一项为失败。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如表1所示。

3 讨论

甲氨喋呤系抗代谢药, 与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 能阻断二氢叶酸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干扰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子宫滋养细胞对此药敏感, 用药后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破坏绒毛, 从而使血β-HCG水平下降, 引起黄体溶解, 胚囊坏死。

中医认为, 异位妊娠, 证属肾虚血瘀, 病性本虚标实, 系先天肾气不足, 或后天受损, 使胞宫、胞脉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失畅则致孕卵种植于宫外所致。中医辨证论治, 以活血化瘀消癥杀胚为主, 丹参、赤芍、桃仁、乳香、没药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有利于孕卵吸收、卵巢功能恢复;天花粉有杀胚作用;丹参、赤芍还具有清泻肝火的作用, 对减少肝功能损伤有益;桃仁润燥、滑肠、消炎;乳香消肿生肌减少甲氨喋呤引起的消化道溃疡。中药的杀胚作用不如西药, 但在甲氨喋呤已干扰滋养细胞DNA合成、促使胚胎停止发育和死亡的前提下, 中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进一步阻止胚胎及滋养细胞生长, 两者药物治疗均不影响输卵管管腔组织, 减少盆腔充血, 促进炎性包块的迅速吸收, 从而缩短治疗天数, 提高成功率, 免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保留生育功能, 且可降低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甲氨喋呤的副作用主要有:胃肠道反应, 骨髓抑制, 口腔溃疡, 肝功能损害。辅以中药可有效减少病人的不适感和甲氨喋呤的副作用。中药根据辨证, 因人而异, 如气虚者可加用黄芪, 增强免疫力;如腹痛可予温中止痛治疗等。同时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中加入适当的益气之品, 非但不会引起气滞, 反而能促进血的运行, 黄芪等除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外, 还能促进平滑肌收缩, 从而引起子宫、输卵管平滑肌的兴奋, 促进瘀血的排出和吸收, 这也是中医的重要治则之一:扶正祛邪[1,2]。

治疗期间, 要同时注意心理疏导。因治疗开始时, 血β-HCG往往不降反而略有上升, 用药1周左右阴道流血增多, 并出现轻微腹痛腹胀, 住院时间长, 有的病例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本研究中的病例, 中西医联合治疗疗效明显,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并能减少住院时间, 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这可能归功于我院选用的严格的保守治疗指征———丰有吉、沈铿主编的《妇产科学》推荐的治疗指征[3]。按这个指征, 凡包块过大、有胎心、血β-HCG过高者, 均未列入保守治疗范围, 放宽指征势必会影响治疗的成功率;但如患者有强烈的保守治疗愿望, 在加强医患沟通的基础上, 也可保守治疗, 成功率将大大下降, 不在本研究的讨论范畴内。

参考文献

[1]刘珠凤, 郎景和, 黄荣丽, 等.甲氨喋呤单次肌肉注射治疗异位妊娠[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 31 (8) :490-492.

[2]张晓君.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 6:6-7.

[3]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2

中西医结合治疗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是指正在哺乳的犊牛,由于肠蠕动亢进,肠内容物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难,致使肠内容物与多量水分被排出体外,粪便呈稀薄或水样,犊牛表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本病多发于1月龄犊牛,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5例,治愈43例,效果显著,现介绍于下,供同仁参考.

作 者:李熙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畜牧站,733202刊 名:中兽医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VETERINARY SCIENCE年,卷(期):2009“”(2)分类号:S853.52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3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7.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39-02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性坏死性,前者病情轻、预后好;而后者则病情险恶、死亡率高,是胰腺中的消化酶发生自生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属中医学“腹痛”的范畴。临床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有恶心、呕吐、及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1]。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月~2010年1月共收治4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男26 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37.0±5.2)岁,其中20岁以下 2例,占4.6%;20~40岁24例,占55.2 %;40~60岁11例,占 24.4 %;60岁以上6例,占13.8%。

1.2 发病原因

胆道疾病 19例,饮酒暴饮暴食21 例,蛔虫上扰 2例,病因不清1例。

1.3 临床表现

43例患者均有上腹部或全腹痛、腹胀,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B超、CT显示胰腺肿大和胰周液体聚集。

1.4 治疗方法

1.4.1 西医治疗 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以防止呕吐、减轻腹胀。②补液、防止休克: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预防治疗低血压、维持循环稳定。③镇痛解痉 应用杜冷丁镇痛,必要时,予654-2(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H41023400)10 mg,肌注Q6h,禁用吗啡,以免引起奥狄括约肌痉挛。④抗生素治疗 采用可通过血胰屏障的药物,头孢呋辛钠1.5 g,Bid,替硝唑(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10980133)100 mL,Bid,行抗炎抗感染和防止细菌移位治疗[2]。⑤抑制胰腺分泌 根据病情选用以下药物:5-氟尿嘧啶(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H12020959)250~500 mg加入5%GS 500 mL, 静滴,Qd;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H20030945)40 mg加入0.9% NS 100 mL,静滴,Qd;奥曲肽(Novartis. Pharma .Stein .AG,H20080123)1 mL皮下注射,Q8h。

1.4.2 中医治疗 本病的主要病机乃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湿热内蕴、瘀阻中焦、肝气郁结、肺气不通,故治疗上主要是通攻理下,清热湿热、疏肝理气为主的中药内服外用。

1.4.3 中药金黄散外敷 金黄散属于中药箍围药,具有箍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2],且现代医学已证明金黄散还具有抑菌、抗炎、镇痛、解痉,减轻局部疼痛、水肿、渗出物过多和继发感染的作用。故用开水(内加适量酒)将金黄散调制成糊状后,将糊状金黄散平铺于纱布上,厚约0.5 cm,包敷于左上腹部,且包裹面积大于疼痛的部位,1次/d。

1.4.4 中药胃管灌注 基本方:大黄(后下)、芒硝、栀子、丹皮、赤芍、厚朴、木香、薏仁、枳壳、红花、桃仁、黄连、黄芩等,500 mL清水入锅煎煮30 min至余液200 mL时,用无菌纱布去渣过滤后,胃管注入,2次/d,以后根据病情逐步增加至3次/d,每次灌注后夹管30~60 min[3]。

1.4.5 中药直肠滴入 基本方和煎煮法:同中药胃管注入。将过滤后的中药200 mL经肛门滴入直肠,每分钟60~80滴,保留1 h以上,2次/d。采取上述两种给药法以达到通里攻下、清热泻火、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坚燥湿、舒肝理气之功效。

2 结果

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成功者39 例,占 91%,其中住院8~31 d,平均(13.0±0.8)d,手术者4例,其中1例系爆发性胰腺炎,虽经保守治疗后,器官功能仍出现进行性损伤,3例出现胰腺炎并发症。

3 护理

3.1 情志护理

急性胰腺炎常因情志失调至肝郁气滞而发病[4],同时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且疼痛难忍,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情绪,要及时给予心理干扰,关心、体贴患者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释所做检查、治疗的目的,准确实施有效健康教育,使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中药给药后观察大小便的量、次数、性质、腹痛的节律变化以及腹部体征有无改变、肠蠕动恢复情况等。

3.3 中药护理

胃管灌注和直肠滴入的中药温度适宜(38~40℃),以免造成对胃和直肠不良反应。注意胃管和肛管插入深度分别为55~65 cm和25~30 cm,以管喂使中药直接进入肠内避免在胃内潴留,以达到通腑泻下之功效;直肠滴入中药后协助患者不断变换体位,使药物与肠壁充分接触,以利药物吸收使通攻里下功效更佳。中药管喂和直肠滴入后均要密切观察腹部症状与排便情况,同时注意插管前均用石蜡油润滑导管。外敷金黄散的调制温度以患者感觉不烫为宜,且纱布外加裹塑料薄膜保持金黄散湿润。

3.4 置管护理

固定胃管,每班检查胃管的长度,防止脱出,观察胃管引流液的性状、量并做好记录,每日更换负压引流瓶。

3.5 饮食护理

急性胰腺炎饮食因素引起发病的约占1/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而发病[5],故在禁食期间采用完全肠外营养,当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后,指导患者恢复进食,即先从无脂清淡流质—低脂流质—半流质无刺激易消化饮食,且少吃多餐,禁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食物。

3.6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及疾病过程,教育患者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烟戒酒、防止复发[5]。

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胁痛”“结胸”“新痹痛”等范畴,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胰腺“自身消化”所致,其病理生理变化是由于腹膜和腹腔渗出大量的液体,麻痹性肠梗阻导致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大量胰酶及有毒物质被腹膜吸收入血可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损害,引起多器官功能脏碍综合征,而麻痹性肠梗阻持续存在可致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同时因肠壁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细菌移位至肠腔外、从而继发腹腔感染,加重病情、使病情更趋复杂、恶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很好的互补作用[5],既能弥补中医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不足,也能弥补西医治疗在毒素吸收、改善微循环方面的不足[6],配合临床护理后,能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概率,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治愈率,通过临床观察总结证明中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有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徐文怀.外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86.

[2]廖润泉.外科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195,362.

[3] 韩玫.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胰腺炎34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218-219.

[4] 王欣平.中药胰愈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8):2105.

[5]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0.

[6] 方娟,李小行,欧建爱,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5(7):28-29.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患者, 年龄18~4 0岁。均根据病史、体征、血清β-H C G、盆腔B超检查确诊,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外周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

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 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年龄、病程、停经天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米非司酮50mg口服, 每日2次, 连续5d, 第2天静推M T X 7 5 m g+N S 2 0 m L, 第7天测β-H C G及每周复查盆腔B超1次, 若治疗后第7天β-HCG下降<15%, 则重复上述治疗, 治疗期间卧床休息, 保证大便通畅, 有阴道流血者给予诊刮及适当抗炎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宫外孕Ⅱ号方:赤芍15g、丹参l0g、桃仁15g、三棱10g、莪术12g、蜈蚣1~2条。附件区包块明显者加甲珠10g;贫血者加黄芪15g、阿胶10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l0g。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服, 服至血放免正常。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采用以下标准, 显效:整个保守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平稳, 用药14d后β-HCG明显下降 (>50%) , 腹痛消失, 阴道流血停止;有效:用药后14dβ-HCG有下降, 但<50%, 腹痛缓解, 未消失, 阴道流血减少, 未停止;无效:保守治疗期间病情无改善, 甚至发生急性腹痛, 内出血加重, 或用药1 4 d后β-H C G反而上升。两组治疗效果见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 (37/40)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 (30/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有3例治疗失败, 皆因保守治疗过程中, β-HCG下降不显著, 行腹腔镜下开窗术;对照组有10例治疗失败, 其中6例为腹痛加剧, 内出血增多, 行腹腔镜手术, 4例β-HCG下降不明显, 包块增大, 行显微外科病灶清除卵管成形术。

2.2 β-HCG下降时间及包块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β-H C G下降至正常所用时间及包块消失时间分别平均为 (20±10) d和 (19±8) d, 对照组所用时间分别平均为 (32±9) d和 (31±9)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 西药组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2例出现口腔溃疡, 两组发生率有明显差别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宫外孕多为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输卵管手术史、辅助生殖技术、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等因素引起, 随着婚前性行为增加, 输卵管炎症发病率上升, 宫外孕发病率亦上升。由于血β-H C G测定水平灵敏度的提高, B超诊断技术的改进, 同时妇产科医生以及其他相关医护人员对宫外孕认识的提高, 使大多数的宫外孕在早期就能获得诊断和治疗。由于患者的年轻化, 对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来说, 保守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 输卵管切除后宫内孕率只有26%, 而保守治疗后宫内孕率为45%~47%。

本文研究证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总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不仅能提高治愈率, 还能缩短治愈时间, 可减少患者痛苦, 免除手术创伤, 保留患侧输卵管, 同时治疗并存的炎症粘连, 进而恢复和保留输卵管功能, 应注意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痛情况, 并通过B超检查和血β-H C G动态观察进行严密监护, 有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欧俊, 吴效辩.异位妊娠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5) :311.

[2]丁素娟, 赵颂今.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36例[J].中医研究, 2001, 14 (4) :49~51.

[3]黄作香, 陈小琴, 阴红.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40例疗效分析[J].中华综合医学, 2002, 3 (8) :722~723.

急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篇5

一、概述

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根据病因病理不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常见的病类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等,尚有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及混合性中风等。

该病归属于中医学之“中风”、“暴厥”、“薄厥”、“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根据发病时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检查头颅CT及MRI,将急性脑血管病分为以下类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脑梗死。

(1)栓塞性脑梗死。(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4)分水岭性脑梗死。(5)其他病因脑梗死。(6)原因不明脑梗死。

3、脑出血。

4、蛛网膜下腔出血。

5、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三、辨证分型

(一)痰热瘀血内闭清窍证

神昏,昏聩,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二)痰湿蒙塞清窍证

素体多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三)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

突然神昏,昏聩,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四)风火上扰清窍证

神志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七)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量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八)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四、治疗方案

(一)西医治疗

1、脑梗死的治疗(1)溶栓治疗

①尿激酶

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2)降纤治疗

①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冶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降纤治疗。

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③常用降纤制剂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安克洛酶。(3)抗凝治疗

①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②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③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mHg等禁忌证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a.心源性梗死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b.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活性蛋白C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c.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④使用方法:低分子肝素4000U,于发病48小时内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使用lO天。

2、脑出血的治疗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决定治疗方案

(1)基底节区出血:少量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1)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医疗条件,在合适时机选择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血肿;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片减压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

(2)小脑出血: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手术治疗。(3)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宜行内科保守治疗。

(4)脑室出血: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二)辨证论治

1、痰热瘀血内闭清窍证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 珍珠母 钩藤 竹茹 天竺黄 石菖蒲 远志 夏枯草 丹皮 等。

2、痰湿蒙塞清窍证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法半夏 陈皮 枳实 茯苓 竹茹 胆南星 石菖蒲 远志等。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减

红人参 黑附片 山萸肉 生龙骨 牡蛎等。

4、风火上扰清窍证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生石决明 黄芩 山栀 天竺黄 川牛膝 丹参 生大黄 羚 羊角粉等。

5、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菊花 夏枯草 生石决明 川牛膝 黄芩 山栀等。

6、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 茯苓 天竺黄 胆南星 天麻 丹参 香附 大黄等。

7、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 芒硝 瓜蒌 胆南星 丹参 天竺黄等。

8、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红花 川芎 桃仁 当归 赤芍 地龙等。

此外,中风后期辨证属气虚血瘀者,治宜益气活血,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并可配合生脉注射液静脉点滴;证属阴虚风动者,治宜育阴熄风,方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对于缺血性中风者,可用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

(四)其它疗法

1、针灸治疗

① 体针: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初期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双侧取穴。

② 头针:

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

操作:沿皮刺入O.5~1寸,频频捻针,留针30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耳针:

取穴:皮质下、脑点、肝、心、降压沟。

操作:针刺选用O.5寸毫针或图钉型揿针,直刺留针30~60min;也可选用王不留行或磁石,用胶布贴穴位,一般3~5天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

2、康复锻炼:主要是针对患者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和唇角流涎而设。

(1)肢体训练;(2)语言训练;(3)唇角流涎的训练。

五、应用策略(一)辨证要点

综观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变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痰血阻滞,气血逆乱;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二)用药特点

1、中药用药特点

(1)中医治疗应注意辨证施治,急性期标实症状比较突出,急则治标,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在恢复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

(2)腑气不通是中风病急性期的重要证候。腑实既可作为中风的一种诱发因子,又可作为中风后的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病程中,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在急性期腑实尤为常见。临床所见,中风病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或大便困难,重症患者尤为多见。因而,中风病急性期,尤其是中风闭证,通腑法是重要的治法之一。

2、西药用药特点

(1)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6h内可选择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某些临床对照研究提示,出现症状3小时内rt-PA静脉注射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病残率和死亡率(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发病超过6h可以选择巴曲酶及降纤酶等降纤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 板聚集的药物。

(2)脑出血的手术治疗:虽然脑出血手术治疗已广泛开展,但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至今仍无统一意见。一般认为年龄不太大,生命体征平稳,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血压<26.6/16kPa(200/120mmHg),符合以下情况者可作为适应证:①小脑出血血肿>10ml,直径>3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血肿>20ml或有脑干受压征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否则随时可能发生脑疝死亡;②壳核出血血肿>30ml,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者;③丘脑出血血肿>10ml,病情继续恶化者。

(3)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能力及控制疾病的再发率。故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必须纳入早期介入康复的综合性治疗。

(4)为控制疾病再发,应尽早实施中风二级预防措施,如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六、疗效评判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1995年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在使用中需注意:每项检查只能选填一项,最高45分、最低O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l~45分。

七、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6

病历资料

患者,男,68岁,2008年1月因凝冻天气路滑被摔伤头部12天,引起纳差,头晕神差逐渐加重,四肢乏力,不能行走,无呕吐昏迷症状,其子背送其到县人民医院外科诊治,经CT检查头颅诊断为右侧颞部硬脑膜下血肿,血肿大小约18mm×21mm。医生告诉其子患者年龄大,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没有其他治疗措施进行救治,劝其回家准备后事。其子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带其父到我院寻求中医治疗,本人接诊该患者,再給患者化验检查:血钾2.7mmol/L。拟治疗方案如下:①20%甘露醇125ml,2次/日分前后两次用;②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0%氯化钾注射液10ml见尿补钾;③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西米替丁0.6g;④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C 2.0g+维生素B6 200ml,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进行调整;中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天麻12g,当归15g,黄芪30g,天麻15g,丹参15g,赤芍15g,葛根15g,血竭10g,白芷15g,蔓荆子15g,桔梗15g,菊花15g,蜈蚣3条,三七10g,血藤15g,红花10g,桃仁12g,甘草10g,2天1剂煎服,2天后患者病请逐渐好转,共治疗12天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出院带原方中服药5剂服以巩固疗效。出院后1、3、6个月分别电话随访患者生活及从事日常劳动一切正常。

讨 论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4~61 (31.2±1.3) 岁, 平均病程5.3d;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13~61 (31.3±1.8) 岁, 平均病程5.7d。全部患者的体温均>37.5℃, 最高可达39℃。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半卧位, 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抗生素采用头孢静脉滴注, 7d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采用中药配合治疗。外用药:在右下腹部外敷金黄散酒, 每天2次。7d为1个疗程。内用药:服用以活血通络, 利湿解毒, 消肿排脓的药物。药方主要以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蒲公英等具有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的药物为主, 每天1剂, 7d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7.5%, 试验组平均治愈时间为7.3d低于对照组的12.2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阑尾周围炎是由急性阑尾炎发展转化而来, 治疗不及时或者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细胞通过阑尾壁或阑尾孔穿孔进入腹壁造成阑尾周围组织粘连。脓肿形成后, 由于粘连紧密组织炎性水肿严重, 手术分离极易造成肠管破裂, 导致肠瘘[2]。若使用西医手段治疗, 则手术极易造成新的腹膜炎, 腹腔脓肿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阑尾周围炎被中医称为“肠痈”, 中医认为是由于饮食不良造成的脾胃损伤, 或者是饮食过后剧烈运动导致肠道气滞血瘀, 热积不散, 导致脓肿。故气滞血瘀是“肠痈”的病理基础, 瘀滞化热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 热邪轻重与正气盛衰是病理变化的关键[3]。中医药方中, 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蒲公英等均具有利湿散结, 消肿排脓的疗效。现代医学表明, 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蒲公英等中药配方具有杀菌排脓的作用, 能够活血化瘀加强肠道血液循环。并且配合外用药加快脓肿的消散, 加速病情的治愈。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具有独特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 中药配合西药, 除积极抗感染和中医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祛瘀散结外, 还要重视支持“扶正”。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根据病情的发展, 采用不同中药配合治疗, 能够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药方中的各种中药成分中, 大量的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药物能明显改善腹腔中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的消散。同时在服药的过程中配合外用药, 加快脓肿的消散, 加速患者的康复。

在本研究中, 试验组总有效率和平均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得出,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炎脓肿具有较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的方法, 能够到达内外兼治, 标本兼治的效果。西医治标, 中医治本, 到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加快脓肿消失的时间。但对于一些持续高烧, 腹痛加剧的患者, 则仍须进行手术切除阑尾。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8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炎, 对照组则采用西医治疗。连续治疗7d为1个疗程, 连续2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白细胞计数等资料。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7.5%, 试验组平均治愈时间为7.3d低于对照组的12.2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炎脓肿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阑尾,周围脓肿

参考文献

[1] 林勇.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8) :189.

[2] 李表清, 彭国珍.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 19 (4) :416-417.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 男10例, 女3例, 年龄4~8岁;双侧发病5例, 单侧7例;病程3个月到11个月。本组13例皆多次注射过苯甲醇、青霉素。

1.2 临床表现

患儿行走时双下肢呈外展外旋位, 呈外八字步态, 患侧臀肌发育差, 萎缩明显;局部可触及到较硬的条索状物向大粗隆延伸, 无弹性;双下肢内收, 内旋受限;被动屈髋、内收、内旋位, 束带紧张明显;坐时不能翘“二郎腿”, 双膝并拢下蹲试验 (+) , 下蹲时双髋关节外展外旋, 双膝分离, 1例伸屈髋关节有弹响, 交腿试验阳性。X线片所见:双髋关节无骨性改变, 骨盆环无明显变扁。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按摩治疗:

针对臀肌挛缩部位 (可触及到臀肌纤维的方向相同较硬的束带) 采用推法、拿法、滚法、弹拨法治疗, 每日2次。

1.3.2 中药熏蒸治疗:

中药熏蒸药物组成:伸筋草30g, 透骨草15g, 乳香15g, 海桐皮20g, 红花10g, 川芎10g, 威灵仙15g, 独活15g, 羌活15g, 防风5g等;中药熏蒸方法:肌挛缩部位暴露于熏蒸口处, 熏蒸20min。每日治疗2次。

1.3.3 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

耐受力选用不同的治疗处方和电流强度, 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拟治疗的部位。每日治疗一次, 每次20min。

1.3.4

髋关节功能锻炼两足分开, 尽量呈内八字站立, 尽量屈髋、屈膝、并使双膝关节尽力内收, 做下蹲训炼;下蹲 10~20次为1组, 每天2组, 3周后每天4组;早期不能进行主动髋关节功能锻炼的患儿, 可采用被动功能锻炼, 患儿平躺在治疗床上, 医生尽量使其被动屈髋、屈膝、并使膝关节尽力内收, 待患儿可主动锻炼时, 以主动锻炼为主, 循序渐进。髋关节功能锻炼时, 不能损伤韧带、关节囊、肌肉、骨骼。

13例患儿皆经过系统治疗3个月。

2 结果

采用黄耀添[1]评价标准:步态、并膝下蹲、交腿试验、对运动和体力劳动的影响。优:4项均正常;良:步态正常, 并膝不能完全下蹲和/或交腿试验完成稍差。可:轻度外八字步态, 并膝下蹲受限和/或交腿试验完成差;差:手术无效。

本组13例皆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6.5个月, 最长8.5年, 平均6.3年。随访结果:优9例, 良4例。

3 讨论

臀大肌起自髋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肌束斜向外下, 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分及其它小肌肉, 止于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 其主要作用是使髋关节后伸和外旋, 当臀筋膜和其包裹的臀大肌挛缩时, 由于肌纤维不能伸展至正常长度, 从而造成髋关节不能在内收的同时屈曲。

刘国辉等[2]提出3度区分法: (1) 轻度 (或Ⅰ度) :多为单纯臀大肌筋膜挛缩或合并阔筋膜张肌挛缩。 (2) 中度 (或Ⅱ度) :除阔筋膜张肌、臀大肌挛缩外, 合并臀中、小肌轻度挛缩。 (3) 重度 (或Ⅲ度) :除上述挛缩组织外, 还侵及关节囊, 多合并双侧髋关节继发性改变。

部分学者认为臀肌挛缩症必须行手术治疗[3]。可是,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治疗症状轻、病程短的轻度度患儿时, 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本组13例我们采取局部手法按摩治疗, 中药熏蒸治疗, 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 髋关节功能锻炼相结合。中药熏蒸治疗, 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可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增强局部局部血运血液循环, 减少肌纤维的肿胀、渗出, 以及镇痛、消除无菌性炎症、消除肌纤维疲劳;手法按摩治疗、髋关节功能锻炼可松解因变性而粘连的肌肉、筋膜, 并且使挛缩变性的臀部肌肉肌纤维能够得到舒缩运动, 为髋内收、内旋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总之, 对于轻度臀肌挛缩症患儿, 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可显著改患儿的症状和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了手术损伤, 并且减轻了患儿的家庭负担, 易于被患儿家长接受, 易于操作、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对中、重度患儿应选择早期手术治疗。本保守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臀肌挛缩症松解术后的康复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儿童臀肌挛缩症

参考文献

[1]黄耀添, 李建文, 雷伟, 等.臀肌挛缩症的病因、类型及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106-108

[2]刘国辉, 宋九宏, 杜靖远, 等.臀肌挛缩症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兼论相关问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4:317-318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6例在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进行保守宫外孕治疗的患者。年龄19~41岁。其中有54例停经33~68d, 其它无停经史, 月经量少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症状。所有患者经B超检查显示宫腔内无妊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阳性, 确诊为宫外孕。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 2组年龄, 停经时间及其它症状无差异性 (P>0.05) 。

1.2 保守治疗指征

(1) 输卵管未发生破裂; (2) 无明显腹腔内出血, 生命体征平稳; (3) 附件包块直径≤5cm, 盆腔积液少或无; (4) 无MTX和米非司酮等药物治疗禁忌证, 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正常。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单次肌肉注射MTX50mg/m2 (1周后可再注射) , 自第2天起, 连续3d, 口服米非司酮150mg, 1次/d (口服前禁食水≥2h) 。治疗组在应用甲氨喋呤、米非司酮基础上服用宫外孕方, 3周为1个疗程。并依据个人情况酌情加减:体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阴道出血量多加仙鹤草、茜草等。

1.4 监测及疗效判定

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于1周检测2次血β-HCG, 下降15%或连续3次进行性下降视为有效;每隔5d复查B超1次, 观察包块变化及有无明显盆腔积液, 包块缩小或稳定视为有效;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消失、血β-HCG及B超正常为成功。其治疗失败为:附件包块增大;腹痛加剧;血β-HCG持续不降或反升高及包块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增多, 终改为手术治疗[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结果

2组患者成功率比较,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如表1。治疗组血β-HCG转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3 讨论

治疗宫外孕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其中手术的优势在于不论输卵管是否破裂及孕周大小, 均能迅速有效的行急症治疗。而腹腔镜手术是一种保守性质的, 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 具有出血少、疼痛轻及恢复快等优点, 也能保留患侧的输卵管及生育功能,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诊断大多数都能在输卵管未破裂及未发生腹部剧痛前得以确诊, 也为药物治疗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药物治疗宫外孕方面MTX和米非司酮较为常用, MTX是一种叶酸拮抗剂, 能抑制叶酸二氢还原酶, 干扰DNA, RNA蛋白质合成, 抑制滋养细胞增生和破坏绒毛, 并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及吸收。米非司酮是一种较强的孕激素拮抗剂, 能使体内孕激素下降。并促进绒毛滋养细胞、腺上皮细胞凋亡而阻断孕酮活性导致妊娠终止。米非司酮与MTX合用可加剧滋养细胞的凋亡以提高杀胚效果。而中医认为宫外孕基本机理是少腹血瘀。治宜活血化瘀, 消症散结并辅以杀胚为目的。方中当归补血;丹参、红花、三棱、乳香等活血化瘀, 破血行气。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促进其包块病的灶坏死和吸收[4]。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因此MTX和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 高效杀灭滋养细胞, 并能互相增进疗效及更好的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 对于避免手术风险, 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费用,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收稿日期】2011-12-29

参考文献

[1]柳英兰, 黄冰玉.不同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未破裂输卵管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6) :373~374.

[2]冯炜炜, 曹斌融, 李勤.近10年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的变化-附1970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35 (7) :408~410.

[3]王淑玉.实用妇产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51.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肛裂患者82例, 其中男性患者49例, 女性患者33例;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29.5岁。随机讲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41例。肛裂的临床分型及诊断标准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1) 排便时疼痛明显, 便后疼痛可加剧, 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前后肛门后面。 (2) 肛管皮肤浅表纵裂, 创缘整齐、鲜嫩, 触痛明显, 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I期肛裂。 (3) 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有不规则增厚, 弹性差, 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 周围黏膜充血明显, 多见于II期肛裂。 (4) 溃疡边缘发硬, 基底紫红有脓性分秘物, 上端临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 创缘下端有裂痔, 或有皮下瘘道形成, 多见于III期肛裂。其中I期患者13例, Ⅱ38例, Ⅲ期41例。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组患者41例患者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加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 由患处呈放射状进行注射, 病发位置剂量较多, 每周1次, 连续治疗4次。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涂膜患处及中药外洗。

1.3 疗效指标

治疗痊愈患者:患者症状及体征好转消失, 肛裂创面完全愈合。治疗效果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 肛裂创面基本愈合。好转:患者症状及体征好转, 创面愈合不好。治疗效果无效, 症状体征及肛瘘创面较治疗前没有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1例肛瘘患者, 治疗总有效率40例 (97.6%) ;相比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41例肛瘘患者总有效率36例 (87.8%) , 相比P<0.05, 差异显著, 见表1。

3 讨论

肛裂一般常见于30~40岁的中年人, 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研究显示我过肛裂的发生率男性患者居多, 但是欧美女性患者居多[4]。发病机制为患者大肠燥热使及气机阻滞, 患者血气纵横引起经脉交错后流注肛门造成。西医治疗采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对肛裂患者进行局局部注射后, 能够缓解肛裂的局部疼痛, 达到局部止痛及能够缓解肛裂患者肛门内括约肌的痉挛。同时利多卡因及曲安奈德的混合液好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同时配合中医治疗, 应用中药洗剂能够同时起到清热泻火和祛风止痒的临床疗效, 同时应用局部熏洗能够预防感染及抗菌作用观察表明,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肛裂疗效确切, 值得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裂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肛裂患者82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及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41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通过观察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肛裂的对照组疗效显著。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肛裂,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艳玲, 夏月.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裂临床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3 (18) :94-95.

[2]应光耀, 张志君, 沙喜.闭式肛管减压术配合麝香痔疮栓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1, 33 (9) :1294-129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2.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 篇11

【关键词】中西医;不孕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37-02

不孕症指夫妇婚后保持正常的性生活,且>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未孕者,据婚后是否受孕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不孕症,根据病因分为绝对不孕与相对不孕[1]。不孕症发生率占15%,属常见的多发病。不孕症最常见的病因有输卵管阻塞、子宫发育不良及卵巢功能障碍等。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受孕率低,伴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中医、西医的理论基础上,互相促进,相互启发,从西医的理论研究方面诊断辩病联合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对女性不孕症进行治疗,疗效可观[2]。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4月医治的55例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4月医治的55例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年龄23~35岁,平均(29.0±1.0)岁;婚龄>3年,未避孕>2年;有过妊娠史的13例。55例不孕症患者均符合女性不孕症的诊断标准。且按其病与证结合的方法分为:排卵功能障碍(舌质淡,苔薄偏白,脉细、弱)1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舌淡暗有淤点,苔薄偏白,脉弦细)12例,子宫肌腺病(舌暗紫有淤点,脉弦细)13例,宫腔粘连、输卵管炎(舌淡红、苔薄偏白,脉弱)9例,免疫性不孕(舌黯红有淤点,脉细涩)7例[3]。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进行,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1.2.1排卵功能障碍

给予14例患者服用西药(克罗米芬)+中药汤剂(补肾活血、清肝火)治疗。药方:当归15g、白术10g、熟地黄15g、菟丝子15g、续断15g、党参15g、制何首乌15g、覆盆子12g、甘草6g、紫石英15g、补骨脂12g、酒女贞子15g、沙参15g。

1.2.2子宫内膜异位症

给予12例患者服用西药(丹那唑)+中药汤剂(活血化瘀、化结)。药方为:桃仁10g、红花6g、当归20g、白芥子10g、三棱6g、莪术6g、牛膝30g、桑寄生30g、盐大菟丝子10g、淫羊藿10g、甘草6g。

1.2.3子宫肌腺病

给予13例患者服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桂枝茯苓丸)。药方:白芥子10g、三棱6g、莪术6g。

1.2.4免疫性不孕

给予服用7例患者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中药汤剂(扶正祛邪、补肾固本)。药方:党参15g、炙黄芪30g、菟丝子15g、酒女贞子15g、熟地黄20g、白芍12g、当归15g、制何首乌15g、制黄精15g。

1.2.5宫腔粘连、输卵管炎

给予9例患者服用西药(抗生素)+中药汤剂(活血祛瘀、清利湿热)。药方:白芍10g、麸炒苍术20g、盐黄柏15g、薏苡仁40g、元胡15g、柴胡10g、白芥子10g、车前子10g、三棱10g、莪术10g、路路通10g、甘草6g。

以上症状药方,均可随症状变化加减用药。

1.3疗效诊断标准

治疗后,记录患者受孕情况并进行分析。①治愈:1年内受孕;②好转:症状有明显改善;③无效:症状无变化。

1.4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数据在win7系统下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孕症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有改善,排卵功能障碍85.71%,子宫内膜异位症91.66%,子宫肌腺病84.61%,宫腔粘连、输卵管炎88.88%,免疫性不孕84.71%,(p<0.05)。见表1 。

3.讨论

不孕症在现代女性疾病中属常见的多发病,临床综合征较为复杂,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为较多的家庭带来了危机。怀孕需满足3个基本要素:①男性有正常精子,女性有正常排卵;②输卵管畅通,在女性排卵期时精子能通过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③有适宜受精卵生长的环境[4]。不孕症分为男性与女性,本文着重研究分析女性的不孕症原因及治疗方案。女性不孕症的原因较多,病理机制也较为复杂。因此,治疗时应对其对症处理[5]。

具有排卵功能障碍的不孕症患者,原因主要是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中医认为无排卵致不孕主要属肾虚范畴,肾主生殖理念中,代表了脑、胞宫等的功能控制及平衡,与现代医学理论有相似处。在临床实践中,按辨证、辩病相结合,表现分肾虚痰湿等,治疗主要以滋阴补肾、肝肾双补等方法提高疗效[6]。

临床上因无器质性原因有排卵的不孕女性,应考虑是因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足,黄体不健均能致子宫内膜分泌不佳,从而影响孕卵着床。导致女性不孕症9%因黄体不健,其治疗主要以孕酮(克罗米芬)代替,促黄体细胞分泌,疗效不稳定。中医学认为月经是否正常取决于肾,肾虚、天癸则无子。中医理论在黄体期应用于肾阴充实的基础上,发挥肾阳的功能。治疗时应滋肾饮,助肾阳,暖胞宫。

免疫性不孕症患者主要因生殖道的炎症,使局部渗出增强,致免疫细胞进入生殖道,且生殖道黏膜渗透性变化,增强了精子的抗原吸收,使机体对精子的抗原免疫防御加强,致生殖道局部与血清中出现抗体,影响精子活动,从而导致不孕的发生。在西医上并无理想治疗手段,应用肾上腺素制剂干扰巨噬细胞,对抗原进行加工达到减少补体对精子细胞的作用,使其抗体效价降低,但受孕率低伴有明显副作用。文中免疫性不孕采用的中药制剂,方中黄芪、党参为主药,功效以健脾益气为主;菟丝子、酒女贞子为辅药,功效以补肾滋阴为主;主辅联用具有肾脾双补之功;甘草作为使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余5味佐药均具有养血填精之功,全方合用可达双补气血、固冲安胎之疗效。

本次研究采用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女性不孕症,疗效确切,副作用低,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悠.中西医结合治疗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6):86-87.

[2] 杨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8):2769-2770.

[3]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136.

[4] 管舒婷.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6):70-71.

[5] Botelho, Monica C.,Alves, Helena,Barros, Alberto et al.The role of estrogens and estrogen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 in cancer and infertility: the case of schistosomes[J].Trends In Parasitology,2015,31(6):246-250.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08-2014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2例, 男107例, 女55例, 平均年龄39.5岁, 病程15 d~6年, 主要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下肢放射痛等。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腰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膨出, 直腿抬高试验单侧阳性152例, 双侧阳性10例, 生理弧度改变131例。

诊断标准: (1) 青壮年, 有慢性腰肌劳损、腰部外伤或受寒湿史; (2) 腰痛向下肢及臀部放射, 喷嚏、咳嗽时疼痛加剧; (3) 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 肌力下降, 反射异常; (4) X线片显示腰椎侧弯、平腰、椎间隙不等宽或狭窄; (5) CT/MRI:椎间盘变性、突出并与症状体征相符。

治疗方法:以针灸、手法治疗为主, 配合西医西药。针灸:取阿是穴、关元俞、委中、大肠俞、阳陵泉。大腿外侧疼痛的患者加环跳, 大腿后侧疼痛的患者加殷门, 小腿疼痛的患者加承山。在手法上采用泻法, 关元俞、大肠俞直刺1.5寸, 向下肢传导针感;阳陵泉、委中、阿是穴直刺1.0~1.5寸, 在施针的过程中可配合三菱针使用, 隔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牵引:在采用牵引治疗时, 需根据患者的感受和要求, 选取俯卧位或仰卧位。腰椎牵引重量上限通常为体重+10 kg, 在患者承受范围内逐渐增加力度。1次/d, 20~30 min/次, 10 d为1个疗程, 一般需要连续治疗2个疗程。推拿手法: (1) 揉法:沿脊柱两侧循足太阳膀胱经, 自上而下至臀部, 反复3次。对于椎旁有压痛点的患者, 应在压痛点加强弹拨、按揉。 (2) 滚法:沿脊柱两侧循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自上而下至下肢承山穴, 反复3次。 (3) 牵抖:术者位于患者足侧, 以双手握住患者双踝, 在牵引的同时将患者身体抖起来, 如波浪形动作, 连续3次。 (4) 斜扳法:术者立于患者背侧, 一手推臀, 一手扳肩, 两手相对用力, 作一稳定的推板动作。相比于中医对于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促进具有化学免疫性的反应物的代谢, 进而促使炎症的消退, 减轻神经根水肿, 达到缓解肌痉挛, 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的效果。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剂。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1]。 (1) 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85°, 能恢复正常工作; (2) 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可以担任轻体力工作; (3) 无效:症状未明显减轻。

结果

治愈106例, 好转39例, 无效17例, 有效率89.5%。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慢性退行性变的基础上, 当剧烈运动或负重劳动超过腰部的正常的承受范围, 致使椎间盘受到挤压或者扭转, 导致纤维环破裂, 突出的髓核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的腰痛、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在受寒或慢性劳损时会导致腰腿疼痛的症状加重。一旦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突出物就会刺激或压迫神经根, 早期可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变粗等急性创伤性炎性反应, 如长期受压则可引起神经根粘连、变性、萎缩。

本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 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机械压迫、化学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因素三大学说也为牵引、针灸推拿、理疗等中西医保守治疗本病佐证了理论基础[2]。非甾体类消炎止痛剂可以减轻疼痛, 协助患者休息治疗, 可减轻神经根炎性反应和水肿使患者更好地配合较大手法的治疗;通过针灸、牵引、手法治疗, 可以缓解肌痉挛, 松解神经根粘连;牵引、中医推拿手法可使椎间隙增宽, 对椎间盘产生负压回吸样作用, 且后纵韧带紧张也能促使椎间盘产生位移[3], 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相对位置, 减轻对椎管内的硬膜囊、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刺激、牵张和压迫, 消除或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临床验证, 效果确切可靠, 就诊方便, 并可减少手术带来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探讨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推拿、牵引辅助西医西药治疗。结果:162例患者, 治愈106例, 好转39例, 无效17例, 有效率89.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理想, 避免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就诊方便、费用较低、患者容易接受,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2]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20.

上一篇:五行学说下一篇:开发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