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2024-10-10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共12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1

乳腺癌为我国女性高发恶性肿瘤, 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 由于术中对局部淋巴结的清理, 易导致术后患侧上肢水肿,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显示, 约6%~62%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1], 临床治疗较困难。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3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水肿患者86例, 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4岁~63岁, 平均年龄 (46.7±4.7) 岁;中后水肿时间3个月~16个月;轻度水肿42例, 中度水肿34例, 重度水肿10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纯西医治疗:肢体气压治疗仪, 30 min/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 方剂:生黄芪30 g, 党参、丹参、桑枝各15 g, 川芎、生地、茯苓、桃仁、泽泻、当归各10 g, 红花、甘草各6 g, 随证加减:患肢麻痹者加路路通、地龙;患肢疼痛微红者加连翘、金银花、野菊花。l剂/d, 早晚2次服用, 药渣水煎后熏洗并热敷患肢, 2组均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患肢肘关节伸直时上肢腕横纹处、腕上10 cm处、远横纹处、肘上10 cm处极肘部的周径, 以上5处周径数值相加与健侧比较判定治疗效果。优良:治疗后患肢与健肢周径相近且水肿消退程度接近或达100%;显效:患肢周径明显缩小, 水肿消退程度达50%以上;有效:患肢周径缩小且水肿消退程度低于5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症状未见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3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变化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患肢周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常见原因: (1) 术中为预防原发病灶转移和术后复发对腋窝淋巴进行清扫, 使上肢淋巴回流通路被切断, 不能充分引流, 增加了间质液中的蛋白浓度及滤过压。 (2) 腋窝区域放疗及术后瘢痕导致炎性粘连、淋巴管闭塞或扭曲。 (3) 术中部分静脉被切断, 侧支循环未建立, 阻碍了静脉回流。 (4) 手术或化疗减少了血浆中的蛋白含量, 降低胶体渗透压差, 增强了毛细血管的渗透性而发生水肿。患肢淋巴水肿导致患肢外观异常、反复感染、上肢功能障碍及疲劳乏力, 给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严重影响[3]。气压治疗仪可以通过充气压力循环气囊对受到挤压的深层组织进行大面积按摩, 增加并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供氧情况, 对血液回流和代谢物的排出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 其对淋巴管、血管的挤压, 促进了淋巴和血液循环, 可以显著提高静脉水肿和淋巴性水肿的治疗效果。祖国医学认为, 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乳腺癌手术损伤了患者的上肢经络, 阻塞气血运行, 导致水走皮下, 形成了上肢水肿, 治疗上主要以利水消肿为主, 应选用活血理气的药物治疗。本文方中党参、生黄芪补脾胃, 促进血行化湿, 消肿利水, 祛瘀扶正;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生地、桃仁通络祛瘀;泽泻、茯苓健脾渗湿;桑枝利水通络, 生甘草可调和药效, 配合中药熏洗热敷, 可以明显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缩短水肿时间, 提高疗效。中西医联合治疗共奏活血化瘀, 祛瘀除湿之效, 达到改善患肢水肿目的。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3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治疗后患肢周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金宇, 张仲海[4]等对137例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患者分别采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2组均治疗2个疗程, 结果显示,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结果与本文相似。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疗效显著,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水肿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 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3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治疗后患肢周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疗效显著, 可以明显缓解患肢的水肿症状。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荣荣, 曹鹏, 霍介格, 等.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结水肿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 (1) :102-104.

[2]张涤生.实用淋巴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34.

[3]邓皖利, 吴摇涛, 何娜娜, 等.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3) :4282-4283.

[4]金宇, 张仲海, 杨赶梅, 等.扶正消瘤颗粒剂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8) :2247-2248.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2

猪感光过敏病又称为光能效应植物中毒,是由于猪食用了含特异性感光物质的植物后,经日光照射而使皮肤发生红斑、疹块、溃疡乃至坏死、脱落等的疾病.本病虽不会造成猪只大批死亡,但不及时治疗,病猪会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起死亡,并且治愈后也生长发育不良,易成为僵猪,给猪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猪感光过敏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 者:项海水 连晓梅 任文杰 罗来建  作者单位:项海水,连晓梅(浙江龙泉市畜牧兽医局,浙江龙泉,323700)

任文杰(丽水市畜牧兽医局)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3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初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哺乳期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大多发生的时段为哺乳期的最初3至4周,以初产妇最为多见,临床以乳房结块,红、肿、热、痛并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如不及时诊治,可迅速发展形成乳房脓肿,给产妇带来了痛苦,也使哺乳无法进行。2011年元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应用中西药相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70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70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哺乳期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36岁,在发病1至5天内就诊,临床表现:乳房肿胀.疼痛,出现界限不清肿块,有明显触压痛,表面皮肤微红或红肿,舌红苔黄或白,脉弦数或滑数,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周身疼痛、口渴欲饮,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2.1初期临床症状轻者

中药:以爪蒌牛蒡汤加减。

瓜篓仁12克 牛蒡子12克 山栀12克 金银花12克 连翘12克黄芩12克 连翘12克 柴胡6克 皂角刺12克 青皮6克 陈皮6克 生甘草6克 随症加减:热甚者加生石膏、鲜生地;表寒者加炒防风、荆芥;肿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乳汁不通、有硬结加穿山甲、路路通;便秘者加大黄(后下),以上诸药,日取一剂用水煎开,取汁300毫升 分次口服 局部可用芒硝外敷或用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配合抗生素口服。

2.2初期临床症状重者:

中药配合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局部外敷。

3 疗效判定标准

全身症状消失,肿块全部消散为痊愈。

4 治疗结果

经本方治疗后;其中2剂中药治愈11例,3剂中药治愈35例,5剂中药治愈19例,有5例临床症状加重,形成脓肿并切开引流,治愈占92.85%。

5 治疗體会

西医认为,急性乳腺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引起。葡萄球菌感染一般侵入较深,趋向于化脓,脓肿形成后,可穿破纤维隔,形成多房性脓肿,导致乳腺组织严重破坏。链球菌感染常引起弥漫性炎症,导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属中医学“乳痈”的范围,乳痈之成,外由产后哺乳,乳头破损,风毒之邪入络;内由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热熏蒸。肝郁与胃热相互影响,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闭塞,气血瘀滞,久则化热酿毒,肉腐成脓。故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散结通乳主。方中:牛蒡子、山栀、金银花、连翘、天花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爪蒌仁.柴胡.陈皮.青皮疏肝理气,皂角刺散结通乳,黄芩清胃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散结通乳之功。中医药治疗急性乳腺炎一般主张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以消为贵”。因通过产前、产后及哺乳期的各种预防措施,绝大部分急性乳腺炎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产妇在产后3天内,淋巴和静脉充盈,乳腺管不畅,乳房胀有硬结,触之疼痛,有时还有发热,应积极预防乳腺炎的发生:故应保持乳房清洁、干燥,取正确的喂哺姿势,尽早开奶,及时排空乳房,即使发生了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仍可以防止炎症的发展。因此,临床中,我们用此中药配合抗生素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若单用抗生素,急性炎症可被控制,但有的易形成慢性炎症,出现硬肿结块,长时间才能消退,用此中药配合抗生素治疗本病,不仅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不易结成硬结肿块,此方用药简单,经济适用,是我们在临床中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的治疗体会,觉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符合要求的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52.5岁;病程2~12个月,平均病程4.5个月;术后25例,未手术5例;根据TNM分类,Ⅰ期4例,Ⅱ期19例,Ⅲ期4例,Ⅳ3例。对照组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50.5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4个月;术后23例,未手术7例;根据TNM分类,Ⅰ期3例,Ⅱ期21例,Ⅲ期3例,Ⅳ3例。所有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病理检查后确诊为乳腺癌,并排除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精神障碍、意识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纯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放化疗、药物内分泌调节等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1)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根据需要平均至少每月连续使用1周;(2)中医方药:伴头晕目眩、神倦乏力、懒动少言、自汗、纳差、易于感冒、舌淡少苔、脉弱等症状者,应补益气血,给予人参养荣汤治疗;伴月经前后乳房胀痛、经后腰膝酸软、烦躁、失眠、冷淡或多语、舌淡、脉弦细等症状,应调理冲任,给予逍遥散联合二仙汤治疗;伴五心烦热、心悸胸闷、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等症状,应理气疏肝、化痰消积,给予瓜蒌散联合逍遥散治疗。中药1剂/d,分2次口服,6个月内平均服用3个月以上。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1)显效:治疗6个月内无复发或转移情况出现;(2)有效:治疗6个月内出现局部复发,但无转移情况出现;(3)无效:治疗6个月内出现复发和转移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治疗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4例间断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症状,2例体重减轻8~10斤,6例失眠。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乳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乳腺腺体、纤维、脂肪和皮肤,癌变范围主要在乳腺腺上皮组织,临床表现常见乳房肿块、皮肤改变、乳晕乳头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据报道[2],生活饮食、内分泌、辐射、遗传等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社会环境不断变化,诱发女性乳腺癌的因素逐渐增多,女性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年轻化趋势。魏丽珍等[3]统计发现患者平均年龄49.2岁,妇科因素是患病重要原因占1/2以上,其次为遗传性因素。目前多选用手术治疗以清除病灶,多种改良手术方式临床不断报道,但仍然常常发生复发和转移情况,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交流,中西医结合正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防治肿瘤的方式,西医手术、放化疗等主要针对病灶进行治疗,中医方药主要是针对机体进行巩固,扶助正气,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乳腺癌归属于中医“乳岩”、“乳痈”、“乳疳”等范畴,中医机理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气相干、阴阳失调、情志内伤、经络不通等,其中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是最常见的病因病机,足厥阴肝经布胸胁绕乳头而行,情志不遂常出现肝气郁结,冲任失调,则气血瘀滞,肝气郁结则气滞痰阻,肝气横逆脾胃,日久则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气血亏虚,故气血亏虚、气滞痰阻、冲任失和是乳腺癌侧重的3个证型。针对不同证型进行辨证遣方选药,有利于控制疾病进展、减轻西医治疗的不良作用,提高疗效。

参芪扶正注射液是由党参、黄芪提取而成的中成药,具有补益正气的功效,党参属于补气药可补中益气,补气不燥、养血不腻,黄芪属于补气药可补气升阳、益气固表,二者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现代研究表明[4],党参、黄芪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衰老、改善造血等作用,李小雷等[5]研究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可帮助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中人参养荣汤、逍遥散等方是中医经典方剂,能够补益气血、健脾疏肝、调理冲任。

综上所述,在西医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中医经典方药,不但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中医经典方药,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且中医药能够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乳腺癌,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陈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世界临床医学,2015,9(11):32.

[2]李靖,彭世军.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32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15,37(5):710-711.

[3]魏丽珍,康亚帆,李红梅,等.可手术乳腺癌2021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15,44(2):245-246.

[4]陈锐娥,王胜鹏,胡杨洋,等.抗肿瘤中药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三)——扶正固本类中药.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2):201-206.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弓形虫病 篇5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弓形虫病

6月我市某养殖场存栏的`100头25kg以上的生猪在一周内有30多头先后发病,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高热稽留,呼吸困难,发病后用抗喘药物治疗无效.该猪场所有猪只都注射过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后经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弓形虫病.

作 者:郭华 李猛 侯娟 马燕  作者单位:郭华,李猛(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南阳,473000)

侯娟,马燕(南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南阳)

刊 名:兽医导刊 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S8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篇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小儿 秋季腹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18

秋季腹泻是临床上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多见于每年秋冬季,临床以频繁发烧、大便次数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腹泻为蛋花样或水样特征。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但发生此病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也非常严重,一般会引起营养不良、脱水或酸中毒,严重时会危及患儿生命。2010年7月~2011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2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小儿秋季腹泻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2个月~1岁11例,1~2岁13例,2~3岁5例;病程3~5天;无脱水16例,轻度脱水9例,中度脱水4例。对照组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2个月~1岁13例,1~2岁12例,2~3岁4例;病程3~6天;无脱水16例,轻度脱水8例,中度脱水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常规予以病毒唑10~15mg/(kg·日)抗病毒,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调整饮食,同时加用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基本处方:葛根10g,山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炒扁豆10g,乌梅10g,鸡内金6g,山楂10g,车前子10g,薏苡仁10g,藿香10g,木香3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1岁以内小儿量酌减,并以食盐(炒热)热敷脐周。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参照《儿科学》[1]中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初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每日数次至10多次,大便常规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无黏液、红细胞及脓细胞。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止泻时间,具体包括粪便性状和便次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具体包括失水纠正、精神和胃纳增加时间;以及总病程及总有效率。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①显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消失;③无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均数间的比较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果

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止泻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总病程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79.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讨论

轮状病毒是西医认为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之一,轮状病毒能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绒毛破坏,使水和其他物质的吸收减少,而导致腹泻。该病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发病年龄多为2岁以下,发病群体多为婴幼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发热,体温多在38~40℃。患者發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当日即可排出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镜检脓细胞很少见。同时,患儿多伴有严重口渴及明显烦躁、脱水等症状。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泄泻是由于脾胃运化失常,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发生腹泻。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易为饮食所伤;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均易引起小儿脾胃机能紊乱而致泄泻。加之夏秋季节,湿热内蕴,暑热湿困,以上均引起患儿大便暴注下迫,如水样,量多次頻,小便短赤,神疲乏力,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单用西医疗法,疗效较差;而祖国医学治疗泄泻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为主。近年来,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本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显著,这与本方中诸多中药成分的联合施治有关。本方中山药、炒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白术、茯苓益气补脾;葛根生津止泻;乌梅涩肠止泻;车前子利尿止泻,所谓利小便实大便也;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藿香解表散寒,理气化湿;鸡内金、山楂消食导滞;甘草益气养阴。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效,并配合食盐热敷脐周达到温运阳气、解除腹胀、调运气血的功效,从而达到促使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有效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内外合治、标本同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6.

2 杜嗣廉,郑明新.小儿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9.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0-1299.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 年龄19~50岁, 平均年龄38.4岁;病程2个月至5年;表现为乳房胀痛、不适, 剧痛蔓延达肩背和腋窝, 大部分患者乳房上外限存在一豆粒大小的扁平肿块, 触之有疼痛, 肿块和周围组织不粘连, 边界欠清, 乳房单侧或双侧肿痛, 排除过敏体质患者或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 排除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精神疾病的患者, 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及其他乳腺疾病患者;将全部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西药采用三苯氧胺片, 每次10mg, 2次/日。同时, 采用自制中药方治疗, 配方如下:柴胡9g、当归12g、郁金12g、山慈菇12g、浙贝9g、夏枯草18g、全瓜萎20g、自芍12g、漏芦12g、黄芪15g。肋痛剧烈患者加木香、川楝子;肿块甚者加桃仁、乳香;乳房红肿甚者加牡丹皮、蒲公英、栀子, 根据病情, 随症加减。服用方法为:水煎服, 1剂/日, 分早晚服用。

对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上述西药进行治疗, 用药方法同上。

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 15d为1个疗程, 连续应用1~3个疗程, 每月复查1次。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的乳腺彩超、钼靶等项目都进行检查, 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禁食辛辣食物。

1.3 疗效判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指定的标准判定疗效。痊愈:肿块消失, 乳痛消失, 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 乳痛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缩小不足1/2且乳痛减轻或者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且乳痛未减轻;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 或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者。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患者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的治疗临床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由表1可知, 观察组的痊愈比例66.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 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0%远大于对照组的74.0%,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8例、对照组有10例出现月经失调或白带异常现象, 在采取对治措施处理后第2个月便恢复正常。在用药满3个疗程患者中, 选择性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血常规未见异常, 妇科检查未发现有癌变的病例。

3讨论

在中医上, 乳腺增生症为乳癖范畴, 乳头为厥阴肝经所主, 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属, 胃与脾相连, 忧思郁怒, 情志内伤, 肝脾气逆, 肝郁则气血凝滞, 脾伤则痰瘀互凝, 经络阻塞, 结滞乳中而成乳癖, 治当软坚散结、活血化瘀[2]。现代医学认为, 乳腺增生症主要为体内雌二醇水平过高但黄体酮拮抗不足所导致。

中医药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而有独到之处, 为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治疗方面重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选用舒肝理气、调补冲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三苯氧胺是一种非甾体抗雌激素类制剂“它有双重作用”即抗雌激素和类雌激素作用[3]。方中柴胡、郁金辛苦寒、入肝经, 可疏肝理气, 解郁化滞、活血、止痛;当归甘辛温、入肝经, 补血活血、止痛;漏芦苦寒,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乳络;山慈菇、浙贝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黄芪补气;夏枯草清热散结、消肿, 入肝胆经, 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入肝脾经;全瓜蒌润肺宽胸, 清热化痰。

总之, 本组资料研究表明, 对于乳腺增生症患者, 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共同发挥作用, 相辅相成, 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小,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25.

[2]陈莲舫.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J].福建中医药, 1984 (02) :85-86.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2年6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12例, 年龄21~60 (38.3±2.4) 岁, 病程0.5~7 (1.1±0.7) 年;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已孕, 非哺乳女性。所有患者经乳房红外线扫描、乳腺X线检查为发现有乳腺癌、乳腺纤维癌等其他乳房病变[1]。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方面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口服三苯氧胺, 10~20mg/次, 早晚各一次, 于每个月经周期中期开始服药, 月经来时停药。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药方:当归、王不留行、柴胡各12g, 桔梗、通草、半夏、红花、浙贝母、皂角刺各10g, 桃仁、炮甲珠各6g。在此药方基础上, 若患者经期前乳房肿痛明显加剧, 加益母草12g, 经期后乳房肿痛明显加剧者加鹿角胶6g。将上述药方用水煎服, 2次/d, 1剂/d, 1个月为1个疗程。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 疗效判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及《中医内科急诊规范》。治愈:乳房肿块及肿块消失, B超检查, 乳腺增生物消失, 停药后3个月内无复发;好转:乳房肿块缩小1/2以上, 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乳房肿块无变化, 乳房疼痛不缓解或加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30例, 好转22例, 总有效率达92.9%;对照组患者治愈21例, 好转23例, 总有效率为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χ2=4.6667, P<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减轻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减轻起效时间为3.36±1.7d, 对照组患者疼痛减轻起效时间为6.26±2.0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乳腺增生指的是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 使得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发生病变, 或乳腺结缔组织在进行性生长。患者若精神状态或情绪不佳, 导致肝气不能正常疏泄而气滞血瘀, 常伴有月经紊乱, 面部色斑等症状, 多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4]。西医认为, 乳腺是雌孕激素的靶器官, 雌激素会使乳腺管增生, 孕激素会使乳腺泡增生, 是正常生理现象。若患者内分泌失调, 卵巢减少分泌黄体素, 雌激素分泌就增多, 很容易导致患者乳腺增生。随着妇女年龄的不断增长, 卵巢内分泌功能也在不断的衰退, 使得乳腺分泌的雌激素水平过高或相对过高, 从而引起乳腺增生的发生。此外, 若患者情绪波动较大, 精神状态不佳也会引起机体内分泌失调。西医治疗中采用三苯氧胺能够抑制雌激素分泌, 目前其机制还不清楚, 可能与雌二醇竞争胞内雌激素受体, 与受体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并转运于核内, 使得内雌激素受体被耗竭, 阻断雌二醇体吸收, 从而抑制乳腺增生。中医认为, 乳腺增生是由于思虑伤脾、郁怒伤肝、气滞血瘀、痰凝成核所致, 属中医中的“乳癖”, 并且在《外科启玄》中称“乳核”, 《医宗金鉴》中称“乳中结核”。对于机能失调、气血失和者, 病变脏腑责之肝脾, 特别是肝脾虚弱者或食辛辣肥甘者, 对肝脾损伤尤其大, 从而导致患者情绪压抑, 好生闷气或性情急躁, 或易怒, 或忧思, 导致痰湿结聚, 气血凝滞而形成肿块[5]。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就是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消散凝块。药方中当归可活血化瘀、调经通络;王不留行、浙贝母、皂角刺等可以疏肝通气、行气宽胸;桃仁具有补肾之功效;红花具有散瘀止痛的功效。诸药合用, 可使得乳络疏通、血气疏通, 淤滞消除, 从而能大大改善患者的乳腺增生。

本次数据结果显示, 西医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6%, 疼痛减轻起效时间为疼痛减轻起效时间为6.26±2.0d,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9%, 疼痛减轻起效时间为疼痛减轻起效时间为3.36±1.7d。综合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大大改善患者乳腺增生症状, 减少疼痛,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筱珍.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12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7) :419.

[2]赵晖.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和乳腺炎[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1, 2 (4) :194.

[3]李欢, 傅建民, 朱运添,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90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7) :150.

[4]邹玉兰, 张治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75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5) :186.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3年来我中心服务区范围内育龄妇女普查中诊断为乳腺增生患者100例, 年龄32岁~48岁, 平均年龄40岁, 病程3个月~6个月, 不包括结核、肿瘤及恶性变者。

1.2 诊断标准

1.2.1 临床表现

乳房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和隐痛, 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 胀痛具有周期性, 尤其于月经前期较重, 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 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连续3个月, 间断性疼痛3个月~6个月不能缓解。尚有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表现。体征:乳房肿块, 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 单个或多个, 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 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 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扪查时可触及肿块呈结节状, 大小不一,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多有触痛, 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 可被推动, 腋窝淋巴结不肿大。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改变而变化, 月经过后肿块略有缩小。

1.2.2 排除标准

本病与乳腺癌可能会同时存在, 所以为了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乳腺癌, 应叮嘱患者平时多注意自查, 并在2个月~3个月内进行复查。与乳腺增生症相比, 乳腺癌有明显的肿块, 质地较硬, 且与周围组织区别明显, 有时会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

1.3 辅助检查乳腺B超, 钼靶X线摄片, 乳腺纤维导管, 组织学检查, 红外线扫描。

1.4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乳癖通络散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药方组成:柴胡、香附各10 g, 郁金、元胡各12 g, 王不留行12 g, 橘核10 g, 白芍10 g, 炙首乌12 g, 淫羊藿12 g, 炙甘草7 g。若伴倦怠乏力者加党参20 g, 黄芪20 g;若见心烦易怒, 口苦口干, 尿黄便秘, 舌苔薄黄, 脉弦数者, 此乃肝郁化热之象, 治以疏肝清热, 在原方加丹皮10 g、栀子10 g。每日1剂, 水煎服30 min, 取汁150 m L, 温服, 每日3次, 一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连用2~3个疗程。与此同时, 配合使用LED-6100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 根据乳腺增生的程度和症状特点, 选择不同的波型进行治疗[1]。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表现和乳房肿块消失, 并且经检查发现无异常;好转:乳房肿块有一定变小,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未愈:乳房肿块并未消失或变小, 疼痛无减轻。

2 结果

100例乳腺增生患者, 治愈54例, 显效28例, 好转18例, 治愈率、显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54%, 28%和18%, 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 女, 45岁。发现两侧乳房肿块3年, 在区总医院确诊为“乳腺小叶增生症”, 间断服中成药, 效差。临近月经期, 肿块增大, 伴有胀痛, 乳头触痛。近1年来由于家庭原因, 情绪烦躁易怒, 常失眠健忘, 生气后乳房胀痛明显加剧, 纳差乏力, 舌苔薄, 脉弦。触诊见两侧乳房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可以推动的结节性肿块,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腋下淋巴不肿大, 乳头无溢液。给予乳癖通络散加用柏子仁20 g, 鸡内金10 g (冲服) , 服用第2个疗程, 临床症状消失, 3个疗程后复查未见复发。嘱其加强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 培养良好情趣。

病例2:患者, 女, 32岁。婚后未孕, 每在月经前乳房胀痛, 有时伴有肿块, 胸闷胁痛, 纳谷不香, 舌苔薄黄, 脉弦细, 来月经后症状消失, 月月如此, 连续1年, 已成规律。此为肝气郁结, 阻滞于胃, 治以疏肝解郁, 理气和胃止痛, 在乳癖通络散基础上加用炒白术10 g, 鸡内金10 g (冲服) , 经前口服, 来月经后停止, 连用2个疗程症状消失, 半年后怀孕。

4 讨论

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 多由于思虑伤脾, 郁怒伤肝, 肝气郁结, 经络阻塞不通, 以致冲任失调, 气滞血瘀、痰凝而成。以疏肝解郁,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调摄冲任为治法。自拟中药方主要功效:方中柴胡、白芍、郁金、香附疏散肝郁, 调经止痛;乳香、元胡活血行气散结止痛;王不留行通络消肿;橘核化痰通络, 软坚散结;白芍补气健脾, 缓急止痛, 使肝气得舒, 枢机得运, 则乳胀自消;炙甘草有调和作用;淫羊藿补肝肾, 益精血, 调冲任。诸药合用, 共奏舒肝解郁, 化痰通络, 软坚散结, 调补肝肾冲任之功效, 以达到虚实并举, 标本兼治之功。同时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 可缩短疗程, 减轻其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见效快、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效果更佳[2]。

参考文献

[1]裴伟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52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4) :31.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浆细胞乳腺炎6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浆液性乳腺炎的诊断标准[1],均经镜检等证实有大量浆细胞浸润。患者年龄25~42岁,平均(34.6±4.3)岁;已婚有哺乳史37例,未婚无哺乳史者32例。所有患者均单侧乳腺发病,其中左侧34例,右侧35例;首次发病23例,复发46例;病程2周至3年,平均病程(1.6±0.2)年;其中乳头分裂或凹陷者57例,乳头溢液32例,脓肿形成24例,瘘管形成16例。随机将6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采取相应治疗,对照组通过手术方法切除患者已扩张患病的乳腺导管及相邻硬性包块,对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先进行切口引流,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炎症,再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在以上常规西医处理后于围手术期给予患者自拟清热散瘀汤剂口服,药方:连翘20g、金银花20g、丹参15g、桃仁15g、当归12g、柴胡12g、熟地黄12g、夏枯草10g、赤芍10g、蒲公英10g、白花蛇舌草8g,炙甘草3g调和。以上方剂在围手术期温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

两组2周后进行疗效判断,出院后痊愈、好转患者定期门诊随访半年,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及复发率。

1.3 疗效判定[2]

痊愈:患者乳腺红肿消退,肿块消失、无疼痛,液化组织已吸收,创面愈合。好转:患者乳腺红肿消退,创面已愈合,但局部肿块仍未完全消散;或红肿消退,创面可见新生肉芽但未完全愈合。未愈:患者乳腺炎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变或加重。其中痊愈、好转总和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疗效及随访后复发率(复发包括痊愈后再次出现乳腺炎症状或好转患者原有症状加重)经SPSS15.0软件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26/3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42,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随访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随访半年,观察组随访33例,痊愈患者中症状复发2例,好转患者症状加重1例,复发率为9.09%。对照组随访26例,痊愈患者中复发3例,好转患者症状加重5例,复发率30.7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χ2=12.02,P<0.01)。

3 讨论

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由于显微镜下病灶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而被命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因该病有别于哺乳期致病菌感染所致乳腺炎,故又称之为非哺乳期乳腺炎[3]。该病主要临床症状有乳房疼痛、乳晕部肿块、乳头溢液、粉刺样分泌物、乳头内陷等。这些症状与乳腺癌症状相似,临床上极易发生误诊、误治,据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误诊率。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吴祥德等[4,5]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激素异常刺激有关,患者乳头内陷、畸形等因素可导致乳腺内脂溶性物质堆积于导管内而造成导管排泄障碍,进而发生导管周围炎。部分患者导管内皮化生呈鳞状上皮并形成坏死病灶,病灶引流不畅可进一步形成小脓肿,并最终破溃呈瘘管。同时滞留在导管内的病原体大量滋生繁殖将激发该病或加重病情。但也有少数学者如宋爱莉、唐文等[6,7,8]认为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乳腺局部脂肪发生坏死导致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而发生类似结核性肉芽肿的乳腺硬结。

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多数全身症状较轻,待脓肿破溃或行切开引流并给予抗炎治疗,可暂时治愈。但由于乳腺中坏死病灶并未彻底清除,暂时性治愈一段时间后又可复发并经久不愈,乳房变形等给患者带来严重心身伤害。目前西医治疗上以抗生素抗炎尤其抗厌菌药糖皮质激素,待炎症控制后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脓肿切除、区段切除及整个乳房切除等,但复发率仍较高。为此,我们引入了中医治疗方法,以期能探寻出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方法。

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古代中医中没有明确的记载,直到20世界80年代,才由顾伯华、陆德铭等人总结归纳并被叫做“粉刺性乳痈”,目前该命名已被广大中医临床医师认可与接受[9]。顾伯华等人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主要与患者先天不足、七情内伤、外感邪实有关。患者乳头凹陷等先天不足是导致乳络不畅、血气瘀滞的原因,而七情内伤则易致患者肝郁脾虚、乳络失和,外感邪实后可致热腐成脓,并最终溃烂形成瘘管。患者先天不足是本病本虚所在,而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并郁久化热呈脓肿则为标实。目前已有不少文献[10,11,12]证实根据该病病机、临床分期等进行辨证论治、内外治疗相结合可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在常规切开引流等西医对症处理外加用清热散瘀的中药汤剂治疗不仅可获得良好近期疗效,而且可降低远期复发率。这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明显,是一种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耿翠芝,吴祥德.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2008,2(1):20-23.

[2]秦淼,刘新军,王春霞.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28例[J].四川中医,2008,26(5):72-73.

[3]DIXON JM.Periductal mastitis/duct ectasia[J].World JSurg,1989,13(6):715-720.

[4]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2.

[5]REHAL RM,DE EREITAS-JUNIOR R,PAULINCLL RR.Risk factors for duct ectasia[J].Breast J,2005,1(1):262-265.

[6]宋爱莉,任旋磊,梁栋,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793-1794.

[7]汪志春,武彪.浆细胞性乳腺炎中西医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3):134-136.

[8]唐文,何山,郑轲,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11(8):2.

[9]王鹏,朱永康,高国宇.中药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3):143-144.

[10]泰森.中医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28例[J].四川中医,2008,26(5):2.

[11]李宏杰.内外并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J].中医研究,2008,44(7):2.

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牛妊娠水肿 篇11

一、发病原因

1. 后肢血液回流受阻。妊娠后期,增大的子宫压迫后腔静脉,使后肢的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引起后肢浮肿。

2. 内分泌变化。母牛妊娠后,母牛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雌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多,体内水钠潴留较多,可引起水肿。

3. 营养不足。母牛妊娠期虽然血容量有所增加,但当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时,会使血浆蛋白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多,血液相对变稀,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移向组织间隙而引起水肿。

二、临床症状

母牛常在分娩前30天内发病,尤其在分娩前10天内多见,分娩后2周左右多能自行恢复。症见妊娠母牛腹下、乳房、后肢、会阴部、阴唇等处皮下水肿,也可波及胸下、胸前部。触摸无痛,表面温度较低,质如面团,用手指按压时可形成凹陷,日久可演变为炎性水肿,甚至引起部分组织坏死。

三、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即可做出诊断,但若水肿出现在妊娠前期或中期,可能是由于心脏、肾脏和肺脏等内部器官疾病所致,应对母牛的心脏、肾脏功能进行检查。

四、治疗

本病无特异疗法。轻症者不用治疗,重症者除改善饲养管理、加强饲料营养、适当控制饮水和增加运动外,可实施药物治疗。

1. 西药治疗。50%葡萄糖注射液300~500毫升,5%氯化钙注射液100~150毫升,20%安钠咖注射液12~16毫升,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 中药治疗。症见精神欠佳,食欲减退,粪稀不成形,行动拘束拖腰,腹下、四肢、乳房和会阴部等处皮下水肿,按压不热不痛,易陷入,恢复较慢,脉缓弱无力,舌苔淡薄湿润。治宜理气、养血、安胎、健脾。方一(当归散):当归30克,天花粉、黄药子、没药、枇杷叶、桔梗、白药子、牡丹皮、白芍各20克,红花、大黄各15克,甘草10克,共研为末,以开水冲调灌服。方二(五苓散加减):白术(炒)、补骨脂各45克,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共研为末,以开水冲调灌服。方三(五皮散加减):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30~45克,分娩前水肿者,加土炒白术80~120克,黄芪35~60克,桑寄生60克,炒黄芩35克,当归、砂仁各25克,川芎、菖蒲各20克;分娩后水肿者,加益母草150~200克,土炒白术80克,当归60克,香附45克,艾叶40克,炮姜、甘草各30克,川芎20克;兼有胎衣不下者,加桃仁30克,红花25克;兼有消化不良者,加炒三仙、郁李仁、麻仁各60克,槟榔25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用4剂为一疗程。方四:车前子500克(炒后研末),滑石粉250克,水煎候温,一次灌服。

五、小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奔牛医院门诊接诊的36例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研究组18例, 常规组18例。

1.2 治疗方法

门诊36例患者均使用局部热敷疗法。常规组: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 首选青霉素, 剂量视病情而定。研究组:在使用抗菌药治疗同时使用中医中药, 早期用清热解毒、疏肝清胃、通乳和营的中药。方用金银花30g、蒲公英30g、恬楼30g、柴胡15g、黄芩15g、青皮15g、皂刺10g、赤芍10g、丝瓜络10g水煎服。外敷金黄膏。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g、知母15g;肿块明显加夏枯草30g、郁金10g、泽泻10g;乳汁多面积滞胀痛者加漏芦15g、三甲珠6g、炒麦芽30g、外加芒硝250g、敷于患处;乳头肿胀者, 加龙胆草10g、夏枯草15g。并实行手法梳乳, 其方法为:产妇取坐位或仰卧位, 先清洗患乳并热敷数分钟, 左手掌托起患乳, 右手五指分开, 自乳房根部开始向乳头部进行梳乳抓拿, 手法由轻到重, 行10次后, 再用拇食指夹住乳头向外牵拉, 以疏通乳络, 然后两手五指分开, 自乳根部向乳头部推下, 约5~6min后再行梳乳抓拿, 如此反复5~6次, 淤滞的乳汁可大部流出, 肿块随之缩小或消失。

1.3 观察指标

来院当天患者体温和白细胞计数, 治疗第三天患者体温和白细胞计数, 患者的治疗天数。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注:与常规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因绝大数发生在哺乳期妇女,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 加上产后体质虚弱, 病情容易进一步加重而发生脓毒血症和菌血症并增加手术机会。其病情的严重情况和治疗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母婴健康, 所以对急性乳腺炎的有效治疗就相当重要。治疗目的即在于解除病症和缩短病程。中医理论强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及恒动观念。这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和精华。本次研究组就是通过西医抗菌素的运用和中医学的辨证结合来达到治疗目的, 从而达到快速解除病症和缩短病程, 并降低手术的可能性。本次研究组中没有一例需手术, 且研究组和常规组相比, P<0.05, 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及临床验证,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急性乳腺炎方面是肯定的和值得推广的。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 选择2010年奔牛医院门诊接诊的36例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研究组18例, 常规组18例, 探讨其有效治疗方式。结果 常规组中有1例需手术切开引流, 研究组中无一例需手术治疗。结论 中西医结合应用在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中有着较大价值, 能缩短病程、减少该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前, 主编.中医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下一篇:石化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