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2024-09-20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共10篇)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 临床表现以单侧周围神经分布区皮肤上出现簇集性水疱, 伴明显的神经痛为特征, 好发于成人, 春秋季多见。2005年以来, 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 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64例均为我科2005年—2009年就诊患者, 男21例, 女43例, 年龄在21岁~73岁之间, 平均年龄48岁。发病最短2 d, 最长7 d, 平均3 d.发病部位:头部面神经分布区3例, 腰骶部神经分布区1例, 其余均为肋间神经分布区。

所选病例临床表现典型。合并感染和有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属治疗范围。

2 治疗方法

初期:疼痛剧烈但皮肤外观正常。常规皮肤消毒后用大号三棱针沿病变神经分布区点刺、出血后加拔罐。再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 (TDP) 照射。中期:疼痛不适, 皮肤上出现簇集性疱疹。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尖点破疱疹, 再用针刃刮除残留疱疹皮肤, 露出新鲜疮面, 皮肤消毒, TDP照射。晚期:疼痛减轻, 开始痂下愈合。TDP照射, 每日2次, 每次40 min.遗留神经痛时, 在痛点拔罐。上述治疗的同时, 口服阿昔洛韦片, 每次0.8 g, 每日5次, 连服7 d~10 d.疼痛剧烈时口服芬必得0.3 g, 每日2次。

3 治疗效果

带状疱疹临床较常见, 病程大多1周~3周, 老年人长达3周~4周。经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 可促进主动结痂, 缩短病程, 且止痛效果明显, 遗留神经痛症状轻。64例患者均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达100%.

4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丹”, 多由肝经郁火, 脾经湿热内蕴, 复感火热时邪, 引动肝火, 湿热蕴蒸, 浸淫肌肤、脉络发为疱疹而致。患病后局部疼痛剧烈, 如针刺、火烧般痛苦, 可伴轻度发热、乏力、纳差。三棱针点刺加拔罐, 泻热除湿, 点刺疱疹刮除坏死皮肤, 清热解毒。TDP照射, 促进血液循环, 疏通微循环, 激发新生组织的再生, 促进主动干燥结痂。西医研究证实, 带状疱疹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在干燥的痂内很快失去活性, 失去致病能力。因此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止痛效果好, 主动结痂恢复快, 操作简单易学, 值得临床推广。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2

中图分类号:R752.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19-01

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为1999年1月~2006年1月在本院门诊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除1例年龄为13岁外,其余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其中40~50岁者6例,51~60岁者16例,61~70岁者12例,71~83岁者10例;病变累及一侧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额,眼,面颊部)18例,累及一侧上、下颌支(唇口,颏部,舌,腭,颊部)15例,累及一侧胸,腰部者10例,额,眼,腰部均被累及者2例;病变范围小于2cm×4cm者6例,2cm×4cm者18例,3cm×5cm者21例;发病后2天内就诊者24例,3~5天内就诊者11例,经单纯西药治疗3~5天后症状无减轻者前来就诊者lO例,伴上呼吸道感染者5例,伴肺炎者1例,伴结膜炎者4例。

2治疗方法

2.1中药治疗处方:银花15g,连翘15g,紫草30g,荆芥12g,防风12g,生地15g,丹皮12g,土茯苓20g,苦参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蝉蜕20g,甘草10g。加减:伴口干,舌红,少苔者加麦冬30g,玄参15g;疼痛明显者加赤芍、白芍各20g,皮疹搔抓后出水者加苡仁、茯苓各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煎服后剩余药渣用纱布包后再煎20~30min,然后乘热敷皮疹处,每日3次,每次15min。全蝎胶囊(每粒合生药0.34g),3粒/次,3次/日,药汤送服。

2.2西药治疗外用阿昔洛维软膏适量,于每次中药热敷后30~60min外涂患部。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指标》。治愈:病人在用药3天内即无新水疱出现,治疗1~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继之疱疹水泡变浅,干涸,结痂,7~14天脱落,无后遗神经疼痛;无效:治疗14天,病情无变化。

3.2治疗结果45例全部治愈。在1周内治愈者18例,14天内治愈者27例。

4典型病例

黄某,女,78岁,于2001年5月18日初诊。1周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全身酸楚不适,经服“力克舒”治疗2天后症状缓解,5天后出现右侧头部及口腔内疼痛,继之在疼痛区域出现粟粒样大小的水泡,在某市级医院静滴阿昔洛维,能量合剂等治疗,疗效不显。诊时见:右侧额,眼部沿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布满密集疱疹,范围约3cm×5cm宽,口内右侧上腭黏膜亦见密集疱疹,范围约2cm×2cm宽,疼痛较剧,伴心烦口苦,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诊为带状疱疹,中医辨证为蛇窜疮(热毒外侵,脉络不利),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兼祛风除湿为法,以基础方加赤芍、白芍各20g,苡仁20g,水煎服,日1剂.将诸药连续煎3次后滤出混匀,分3次服,然后,将药渣用纱布包后再煎,热敷患部,口腔内病变处以棉签蘸药水热敷之;每个部位各热敷10~15min,日3次。热敷后30min再以阿昔洛维软膏适量外敷各患部。另外配服全蝎胶囊3粒/次,3次/日;经治疗1周,疼痛消失,疱疹干涸,结痂,脱落,病变痊愈。

5讨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1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来自本院门诊51例患者,全部符合《临床皮肤病学》[2]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16~67岁,平均31岁;发生部位:胸背部28例,头颈部12例,腹部8例,股部3例;病程1~7 d 26例,8~20 d 15例,21~30 d 7例,1个月以上3例;疹型:水泡型疱疹28例,顿挫型疱疹16例,无疹型疱疹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23例。两组其性别,年龄、病程与疹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聚肌胞注射液2~4 ml,隔日肌肉注射1次,配合口服西咪替丁0.3 g, 3次/d。外敷阿昔洛韦软膏2次/d涂患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中药四黄香药散 (生大黄、黄芩、黄柏、黄连各30 g,制乳香、没药各15 g,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 ,外敷患处,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2周为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3]

痊愈:2周以内皮疹全部消退,神经痛症状消失;好转:2周以内皮疹消退,仍有神经痛;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及治疗前后的差异性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67.86%,总有效率98.86%;对照组显效率39.13%,总有效率6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典型病例

患者,男,30岁,于2010年5月18日初诊,自述4 d前右腰部突然出现成批集簇性水泡,逐渐增多,刺痛甚剧,诊断为带状疱疹。用四黄香药散与醋调敷患处,每日涂2~3次,聚肌胞2 ml,隔日1次注射。上述治疗2 d疼痛减轻,渐停止,4 d结痂,7 d痊愈。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是临床常见病,春秋季节多发,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病毒感染后进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持久地以一种潜伏的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并沿着脊神经后根或三叉神经的神经纤维向中心蔓延。在创伤、疲劳、各种传染病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等诱因激发下,潜伏的病毒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坏死,发生神经痛,继而发生水泡,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一般不超过中线。

中医称带状疱疹为。蛇盘疮,因湿热火毒,侵犯肺脾二经,不得疏泄,正虚血瘀兼夹湿邪而致[4],因有剧烈的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特别是老年患者,如治疗不及时,易遗留神经痛。

四黄香药散治疗带状疱疹主要是本药中的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可清热燥湿,清火解毒;制乳香、没药均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消痈散肿,凉血解毒,局部应用能改善微循环,加快水肿消退[5]。

现代药理已经认为四黄香药散具有消炎、退热、抗病毒解毒镇静安神作用,四黄合用,协同起到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并有明显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

四黄内含“黄芩苷”又具有抑菌、利尿、抗炎、抗变态反应及解痉作用,大黄能抗炎止血。增加白细胞的吞噬活动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物早期吸收而起到散癖消肿止痛作用。黄芩甙具有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对抗由局部炎症反应产生的5-羟色胺等炎性介质,从而解除血管痉挛收缩。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局部水肿消退。黄芩甙不仅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又能去除氧化自由基,改变局部组织的供氧环境,减轻了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6]。阿昔洛韦能与病毒DNA聚合酶结合,早期应用可抑制病毒及阻止其播散,抑制其活性,使其DNA链合成中断,还可渗入病毒的DNA片段,以抑制病毒的复制,使病程缩短;聚肌胞为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有抗病毒及免疫抑制的作用。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能与大脑痛觉相关的内啡肽相互作用,从而缓解疼痛;且能缩短病程加速疱疹愈合。

作者的资料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显著,治疗组显效率67.86%,总有效率98.86%;对照组显效率39.13%,总有效率6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且用药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皮肤性病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80.

[2]赵辩.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302.

[3]李杨, 徐薇.中西医结合治疗115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0:8 (13) :63-64.

[4]李日庆.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64.

[5]黄飚, 黄小丽.四黄汤外敷治疗产后会阴水肿.新中医, 2005, 37 (7) :58.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4

关键词: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69-0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疼痛顽固,治疗困难,严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带状疱疹经抗病毒及相应治疗可较快消退,而后遗神经痛却较难治疗,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1 什么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指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或持续性疼痛,持续3 个月以上则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也有人认为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者即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 PHN的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疼痛多由初期误诊或治疗不规范或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引起。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自然界原发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病毒在脊髓后根感觉脊神经节的神经元中保持潜伏状态,在之后的某个时期,在各种诱发刺激如外伤、过度劳累、各种感染或应用各种药物的作用下,可使病毒再活动、生长繁殖并通过感觉神经移至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活动的病毒可沿着周围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1]。有时,病毒散发到脊髓前角细胞及运动神经根,引起肌无力或相应部位的皮肤发生麻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活化导致的脊根神经节的炎症,使传入神经阻滞。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异常性增多。带状疱疹疼痛和PHN均为神经性的疼痛,是周围神经损害的结果。病毒引起损伤后,周围神经元自发放电阈值降低,对刺激呈超常的反应,轴突末端再长出轴突支芽,也使周围神经元易于自发放电。由于周围神经干的炎症损伤,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能诱导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异位活动,是患者疼痛和痛觉过敏的潜在原因[2]。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在PHN患者疼痛部位的皮肤表皮和真皮上层,皮神经分布密度降低,这与温度感觉功能的丧失有重要的关系,并与异常性疼痛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项研究结果支持这样一个假说:皮肤的传入神经在PHN的疼痛发生中起作用[3]。

中医学认为,PHN多因热毒损伤阴血、经络失养、余邪未尽、痹阻经络,或因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蕴久、湿热内蕴、外受毒邪、毒邪化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从而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带状疱疹患者常常痛如火燎,寝食不安,尤其年老体弱者疼痛更甚,因为其正气不足,毒邪虽去而淤血留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或毒邪损伤经脉,肌肤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3 PHN的临床表现

有报告称PHN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40~49岁为33%,50~59岁为49%,60~69岁为65%。疼痛时间持续>1年的可能性在10~49岁组为4%~10%,50~79岁组为18%~48%[5],个别病人可达10年或更久。若不考虑年龄因素,带状疱疹后1个月PHN的发病率为19.2%,3个月为7.2%,1年为3.4%[3]。从以上可以看出,PHN与年龄因素关系最为密切。除年龄因素外,与发病相关的其它危险因素还有带状疱疹发作时的皮损程度,神经痛的部位、轻重、持续时间,患者的性别与精神状况。

PHN患者异常痛觉包括自发性、持续性灼痛或持续性深部疼痛、跳痛,自发性刀割样痛或阵发性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以及难以忍受的瘙痒。以上痛觉伴有自主不稳定性,可因物理、精神紧张而加重,反之可因松弛而得到缓解。疼痛的性质主要有3种基本类型:有恒定、单一性,常有烧灼感或深在的持续性疼痛;刺痛、刀割样(神经炎性)疼痛;激发性疼痛。后者常是异常疼痛,疼痛由正常无害的刺激产生,如衣服接触皮肤[4]。

疼痛的严重程度和皮肤损坏的范围有关,年龄大的人往往疼痛更剧烈。据报道,约有20~50%的患者在泡疹消失后持续后遗痛,其中持续8周左右的为45%,还有22%的病人可持续数月至数年[5]。PHN虽可发生在青壮年,但常见于中、老年人,≥60岁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有50%~75%会发生PHN,且临床症状重,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30岁以下的患者疼痛可能较轻微,但临床治疗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HN患者的痛觉可因精神紧张、疲劳或饮酒加重。某些PHN患者的疼痛强度与感觉缺失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4 PHN 的治疗

PHN的预防,特别是老年患者PHN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PHN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PHN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系统用药、局部用药、中药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每一种治疗方法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治疗上宜采取综合治疗。

4.1 系统用药及抗病毒治疗

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抗病毒治疗已成为关键,其主要作用是缩短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对预防PHN的发生有重大的作用。因为明确区分带状疱疹的急性疼痛和皮损愈合后的持续性疼痛(PHN)是不可能的,对严重的病例应考虑一开始即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最好在3~4d之内进行。可用阿昔洛韦500mg/d,伐昔洛韦1000mg/d,泛昔洛韦50mg×3次/d或10mg/kg×3次/d,更昔洛韦125mg/d,恩再适(6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疗程10d。恩再适是在健康家兔皮内接种人用牛痘病毒活疫苗,经过炎症和免疫反应所产生的非蛋白性生理活性物质,具有神经修复、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实验表明,它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细胞免疫和改善末梢血液循环的功能,可抑制或减轻炎症反应的发生;恩再适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能神经,使处于功能低下状态的下行性痛觉抑制神经系统被激活,从而发挥镇痛作用;亦可抑制缓激肽的释放,起到镇痛及抗炎的作用;另外,它还能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改善神经过敏状态,消除神经源性疼痛的病因,从而缓解神经源性疼痛及伴发的冷感、麻木等症状[6]。

4.2 局部用药

适合于有系统性疾病而不能耐受全身疗法的老年PNH患者,包括局部麻醉药、非甾体抗炎药和辣椒素制剂等。

4.3 神经阻滞治疗

近年来,神经阻滞疗法在治疗PHN方面受到重视,多数学者主张带状疱疹患者应尽早采用神经阻滞,其目的为:①缓解急性疼痛;②预防PHN的发生;③缓解PHN的异常疼痛。神经阻滞常用的药物为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加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常用方法有:根据疼痛部位选择相应的支配神经进行阻滞治疗,头面部主要选择颈神经浅丛、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耳颞神经、星状神经节、半月神经节及其分支等;胸背腰腹部主要选择椎旁神经根、肋间神经等;四肢则主要选择臂丛神经、臂外侧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坐骨神经等。药物配制:2%利多卡因3~8ml、VitB120.25~0.50mg、甲泼尼龙20~40mg,根据不同病变部位配制成5~10ml混合液,1次注射。注射完毕,针眼以无菌棉球覆盖,常规观察15~30min,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去。每6d治疗1次,3~5次为一疗程。

4.4 PHN的中药治疗

近年来,中药治疗PHN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的治疗原则依据中医清热解毒、疏肝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辨证论治。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汤剂,湿热火毒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蚕休、木通、黄芪、生地、柴胡、乳香、没药、玄胡各10g,当归、赤芍各15g;气滞血瘀型:桃仁、红花、鸡血藤、玄胡、川楝、香附、三棱、莪术、陈皮、黄芪各10g,白芍22g、甘草6g;气血亏损型:黄芪、潞党参各20g,白术、茯苓、当归、枣仁、玄胡、地龙各10g,乳香、没药各3g[7];病在头面部加菊花;病在下肢加牛膝;伴有感染加金银花、蒲公英。徐氏[8]自拟黄芪二虫汤(生黄芪、全蝎、蜈蚣、当归、川芎、甘草)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1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3周后6例痊愈,显效4例,有效1例。

4.5 PHN的针灸治疗

针灸是临床治疗PHN的常用方法。针灸治疗的方式多样,如毫针、电针、梅花针、滚针、三棱针、灸法、拔罐、穴位注射、埋线、微波等,配合中药内服,均能获得很好的疗效。熊芳丽[9]等针刺治疗PHN34例,取夹脊穴,并取双侧足三里、内关、合谷穴,针刺均采用“透天凉”手法,得气后留针(每隔5min使用“透天凉”手法行针1次)30min,每日1次,治疗10d,治愈19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4.12%。

4.6 中医穴位封闭疗法

中医认为该病是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辨证取穴,穴位封闭为主,配服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徐惠珍[10]按中医肝胆经辨证取穴,基本穴为肺俞、肝俞、胆俞、脾俞、太冲,采用苦参素注射液4ml、曲安奈德10mg、2%利多卡因5ml混合后穴位封闭治疗患者64例,总有效率89.06%,痊愈50例(78.12%)。张怀亮[11]采用泼尼松龙10mg、2%利多卡因5ml混合,选用肝俞、胆俞、肺俞、太冲穴位封闭,同时内服血府逐瘀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患者36例,总有效率91.7%,痊愈31例(86.1%)。

4.7 物理治疗

目前治疗PHN的物理疗法很多,主要包括音频、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红光照射及激光等。音频治疗:采用上海产YL-3型音频治疗仪,频率2000HZ,两块电极(电极面积3cm×8cm)并置于疼痛区域,注意避开皮肤破损处,电流强度为耐受量,每日1次,20min/次,10次为1个疗程。氦氖激光治疗:采用南京产JL-7型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与皮疹相应的脊髓后根、后根神经节或感觉神经。激光光束对准被照射部位,呈垂直方向,光源与被照部位的距离为50cm,输出功率20mw,每日1次,15min/次,10次为1个疗程[12]。赵志强等[13]应用珠海和佳医械公司CYP2型微波综合治疗仪局部照射,输出功率40~60W,1次/d,20min/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55例总有效率81.82%,治愈率47.27%。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陈扬,郑茂荣.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28(1):49-51.

[3] 高地,李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防治[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2002,28(3):182-184.

[4] 奥美姆.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徐世正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王国林.中枢与周围神经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6] TodaK,MuneshigeH,IkutaY.Antinociceptiveeffectofneurotropiainaratmodeofpainfulperipheralmononeuropathy[J].Life Sci,1998(62):913.

[7] 张翠月.中药内外兼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6例[J].国医论坛,2003,18(3):26.

[8] 徐来洲.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1):480.

[9] 熊芳丽,黄慧.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4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7):38.

[10] 徐惠珍,张春兰.苦参素与曲安奈德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华皮肤病学杂志,2003,36(6):348.

[11] 张怀亮,许昌春,王千秋.皮质类固醇穴位封闭家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华皮肤病学杂志,2002,35(4):307.

[12] 史文红,李华云,李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综合物理治疗观察[J].海南医学,2003,14(11)43-4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经我院门诊确认, 治疗组96例, 男36例, 女58例, 年龄12~26岁, 平均年龄43.5岁, 病程2~9d, 平均5d。对照组84例, 男36例, 女44例, 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42岁, 其病程皮损分布情况等与治疗组相近, 具有可比性。病例未经过其他药物治疗。

1.2 方法

1.2.1 心理疗法

带状疱疹的病症特征之一是让人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这种强烈疼痛的刺激使患者情绪紧张, 焦虑, 异常人格特征, 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此时除了药物及其它治疗外, 心理治疗尤为重要, 我们让患者认识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以放松肌肉, 缓解疼痛, 有助于建立良好心态-放松肌肉-缓解疼痛-放松肌肉-良好心态的良性循环。

1.2.2

治疗组口服阿昔洛韦片0.8g5次/d, 外用三黄散, 其成分为黄连20 g、黄柏20 g、大黄20 g、地榆10 g、冰片3 g, 治疗时将上药检研细末, 用鸡蛋清调成糊状, 涂于患处, 2次/d。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0.8 g5次/d, 皮损外涂阿昔洛韦软膏, 2次/d, 7~10d为一疗程, 同时观察止痛、止疱、结痂、脱痂时间以判断疗效[1]。

2 结果

96例带状疱疹全部治愈, 其中84例治疗5~10d痊愈;12例治疗11~15d痊愈, 总有效率100%。见表1。

3 讨论

急性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较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皮肤病, VZV是一种具有亲神经和亲皮肤特性的病毒, 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未梢或鼻粘膜侵入人体的神经系统内长期潜伏, 呈现休眠状态, 平时不发生任何症状, 当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 特别是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损伤或受抑制时, 便激活VZV, 在受侵害的神经带内大量生长繁殖, 使之发生急性炎症, 出血, 坏死而发病, 该病症多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 其临床表现为疱疹沿感觉神经支配区域出现, 约半数人发生于胸脊神经, 亦可发生于其它部位, 呈一侧带状分布, 一般不超过躯体的正中线, 在其病程中常伴有让人难以忍受的神经痛, 如果带状疱疹在急性期治疗不当, 部分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可转化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此症可引起持久明显的疼痛和烦恼, 有文献报道带状疱疹可长达19a之久,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 在无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多数为儿童) 初次感染此病毒后, 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 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 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 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 可使之再活动并生长繁殖, 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病及坏死, 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活动的病毒可沿着周围神经纤维而移动至皮肤, 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

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 成人多见。一般先有轻度发热, 疲倦无力, 全身不适, 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 但也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1~3d后, 在一定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的红斑, 继而出现多数或群集的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 迅速变为水疱;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 排列成带状, 单侧性。

急性带状疱疹的原因, 目前尚未完全弄清。组织损伤可能由免疫复合物所引起。在细胞免疫应答方面, 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病毒再激活和发生播散的主要原因。此外, 带状疱疹也可因外伤、过劳、各种感染及应用砷、锑重金属药物等而诱发。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半腰龙", 亦称"蛇丹", 其成簇的水疱沿单侧神经分布, 排列成带状, 患者主要感觉为一侧皮损区域明显的灼热感或神经痛, 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病毒, 营养神经为原则[3]。中医认为治宜清热解毒, 渗湿止痛, 三黄散中黄连有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柏降炎祛湿热, 大黄泻火凉血, 冰片清热止痛, 地榆有收敛作用, 诸药合用有较强的清热解毒降火祛湿作用, 同时亦有较好的止痛收敛作用, 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可缩短病程, 减产疼痛, 促使疱疹干涸, 收到满意的效果。此文的初衷是拓展对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将其发生率降到零。

参考文献

[1]刘云, 周颖, 曾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2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9, 18 (3) :20.

[2]刘本勇, 刘发叶, 尹世霞, 郝连秀.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张金奎[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4 (31) :77.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带状疱疹患者, 其中皮损分布于头面部的为8例, 肩部及上肢为9例, 胸背肋部为34例, 臀部及下肢为5例。将局部已继发细菌感染者予以排除。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 其中男15例, 女11例, 年龄为33~55岁, 平均年龄为48.4岁。观察组30例,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为35~53岁, 平均年龄为46.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使用阿昔洛韦, 0.25g/次, 每天2次行静脉滴注治疗。使用碘伏1次/4h对局部进行涂搽。10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观察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即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主方组成:白芍20g、柴胡10g、赤芍20g、当归15g、川芎10g、陈皮10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0g、野菊花9g、龙胆草15g、生甘草6g、金钱草50g。加减原则:舌苔黄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湿盛者加茵陈;热盛者加牡丹皮;瘙痒者加苦参;痛甚者加延胡索;老年体弱者加黄芪[4]。使用碘伏1次/4h对局部进行涂搽。10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患者在治疗观察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5]

痊愈:疱疹均脱痂, 临床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显效:疱疹大部分已结痂或脱痂,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受影响;好转:疱疹大部分已结痂, 遗留有神经痛等后遗症, 且症状及体征均比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疱疹和临床症状均无改变或加重。痊愈、显效、好转均计入总有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止痛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20天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54%,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止痛时间比较

经过20天治疗, 观察组患者止痛时间为24~168h, 平均止痛时间为65.5h;对照组患者止痛时间为24~384h, 平均止痛时间为161.4h。观察组患者的止痛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带状疱疹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疮疡类皮肤病, 且以皮肤出现透明状疱疹并伴有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6]。截至目前, 该病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清晰阐明, 多认为是由水痘引起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于受侵的神经节内大量生长、繁殖, 引发急性炎症、出血甚至坏死, 急性发作之后所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症水肿以及出血甚至瘢痕, 会加重对神经细胞的损害, 因此疼痛会持久存在。带状疱疹患者由于受到长期剧烈疼痛的折磨, 其情绪抑郁, 且心理负担沉重, 一些患者也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临床上, 国内外治疗疱疹多使用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以及麻醉性镇痛药等治疗药物, 但是疗效难以令人满意, 且会有多种副作用, 因此长期使用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不利[7]。

本研究使用中西医联合疗法对观察组30例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止痛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 中西医联合疗法临床效果好, 能够显著缩短止痛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带状疱疹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应用西药进行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止痛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54%,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止痛时间为65.5h, 对照组患者平均止痛时间为161.4h, 观察组患者止痛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 中西医联合疗法临床效果好, 能够显著缩短止痛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柴胡疏肝散,阿昔洛韦,皮肤病

参考文献

[1]陈永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07, 3 (12) :69-71.

[2]李强, 郭文山.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9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5) :120-121.

[3]周蓓, 叶轮.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体会[C].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13:330-331.

[4]田敏, 熊炜.参芎葡萄糖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 :58-59.

[5]郑新金, 李旅萍.围针结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9) :43-44.

[6]范永龙, 蔡卉.加巴喷丁联合针灸、通络活血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 2011, 46 (6) :561-562.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1]的患者161例,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6例, 入院前病程 (3.36±0.96) d, 其中男66例, 女20例, 18~59岁30例, 60~69岁33例, >70岁23例, 重症4例, 轻症82例;对照组75例, 入院前病程 (3.52±0.72) d, 其中男61例, 女14例, 18~59岁18例, 60~69岁39例, >70岁18例, 重症4例, 轻症71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都表现为疱疹、溃烂及神经疼痛, 或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西医治疗, 包括:清淡饮食、对症止痛、抗病毒治疗、补充维生素、控制感染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2g、木通6g、当归3g、生地10g、柴胡6g、生甘草6g、车前子10g、紫草20g、板蓝根15g, 每日1剂分2次, 凉服。观察两组疱疹、溃烂及神经疼痛消除、住院天数等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

结果见表1。

注:两组间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除少数偶有恶心、呕吐 (改善服药方法后消失) 外, 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 成人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先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 初起时, 患部发生红斑, 继而出现集簇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群, 然后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 内容物清澈, 以后逐渐混浊。新的水疱群陆续出现, 各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数群水疱常沿一侧皮神经呈带状排列, 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有时在正中线的对侧有少数皮疹。由横过对侧的神经小分支受累所致。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 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红斑或色素沉着。个别形成大疱、血疱、坏死溃疡者为严重者, 局部淋巴结肿大。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一般在神经痛的同时, 或稍后发皮疹。但也有在神经痛4~5d后才发生皮疹的, 疼痛的程度往往随年龄的增大而加剧, 其中老年患者约半数于皮疹消退后, 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 常持续数月或更久。中医认为[2]缠腰蛇多因情志内伤, 肝郁化火, 以致肝胆火盛或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 则脾失健运, 湿浊内停, 郁久化热, 以致湿热内蕴, 兼外受毒邪, 则湿热火毒熏蒸皮肤而发疹。而临床以肝胆火热型为主, 故中医治疗以泻肝火, 利湿热为主, 方用龙胆泻肝汤其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明显好于对照组, 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无明显不良反应, 越早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效果越好。

摘要:目的:探讨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16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86例, 对照组7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上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肯定, 治疗过程中偶有恶心、呕吐 (改善服药方法后消失) 外, 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龙胆泻肝汤加减

参考文献

[1]潘伙玉, 施秀明.带状疱疹[M]//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72-74.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门诊患者, 全部病例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诊断[1]。其中男9例, 女49例, 年龄最大的70岁, 最小的19岁;分布于头颈部7例, 分布于躯干部51例。将5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 西药对照组28例。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基本方柴胡10 g、黄芩12 g、佛手10 g、泽泻10 g、生地10 g、当归10 g、紫草10 g、生甘草6 g。若患者热重于湿, 表现为患处刺痛较甚, 伴口干欲饮、口苦、大便秘结,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 可用栀子10 g、丹皮10 g;若患者湿重于热, 表现为患处疼痛不堪, 皮疹湿烂流水、纳呆、乏力、口腻, 脉弦濡, 可加车前子10 g、茯苓10 g、生薏米30 g;若患者刺痛剧烈难忍, 可加用川楝子10 g、乳香10 g、没药10 g、玄胡10 g;若发生于胸背部者, 柴胡加为15~20 g;若发生于头面部者, 可加用白芷10 g、菊花12 g;中药日1剂, 分2次服。西药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 每日5次, 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10 mg, 每日3次, 口服;同时用2%阿昔洛韦软膏3支, 蜈蚣4条 (瓦片焙干研粉) 雄黄9 g, 用白酒适量调匀成糊状, 外涂, 每日3~4次。7 d为1个疗程。 (2)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 每日5次, 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10 mg, 每日3次, 口服;外涂2%阿昔洛韦软膏, 7 d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将治愈加显效率作为总有效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P<0.05时为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皮损基本消退, 疼痛基本消失;显效:皮疹大部分消退, 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明显, 局部疼痛无减轻。

2.2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初次感染病毒后, 表现为水痘或阴性感染, 此后病毒沿皮肤的神经移动, 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 各种诱因可导致病毒再活动、生长和繁殖。特征为疱疹呈带状分布, 分布于皮肤神经周围, 水疱位于表皮深部, 水疱的内部及边缘处可见胀大的气球样细胞, 在其细胞核内可发现嗜酸性包涵体, 炎症反应常较显著, 其皮下毛细血管扩张, 周围有大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 使受累的神经及神经节发炎、变性或破损, 产生神经痛。带状疱疹的好发人群为中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者。

祖国医学称之“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 本病病位在体表, 但其病机实与内脏有关, 多由情志内伤, 肝气郁结, 久郁化火而致肝胆火胜;或脾湿郁久, 湿热内蕴, 复又外感时令邪毒, 邪毒与肝火相搏于肌腠, 导致经络受阻, 气血不通所致。故中药采用疏肝解郁、清热止痛、利湿健脾、凉血解毒方法治疗, 切中病机, 疗效显著。

方中柴胡、佛手疏肝理气健脾;黄芩解毒祛湿;泽泻通利小便, 使毒邪自小便出;生地、当归、紫草凉血解毒滋阴;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 疏肝解郁而不耗气, 清热解毒而不伤阴, 故能取得较好效果。同时雄黄、蜈蚣、阿昔洛韦软膏用白酒调糊外涂, 直接作用于病灶, 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蜈蚣的毒腺能分泌神经毒、蚁酸等多种物质, 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增加抗病毒及免疫能力, 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神经毒的阻滞作用对止痛有显著作用[2];雄黄有镇痉、止痛作用;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 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 同中药结合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总之, 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法治疗带状疱疹较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疗效稳定、疗程短、不留后遗症的优点。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患者58例,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 对照组28例。结果治疗组治愈11例, 显效15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愈7例, 显效13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1.4%, 2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 P<0.01,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9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护理

【中图分类号】R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42-01

带状疱疹是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缠腰龙”“蛇串疮”。自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科35例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10月,我科共收治35例帶状疱疹患者。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35~55岁,平均住院天数12.5天。其带状疱疹好发于腰腹、颜面及四肢等部位。临床表现为全身疼痛、瘙痒、水疱等症。现3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出现并发症。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根据《使用皮肤科学》,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2 护理

2.1 皮肤破损的护理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由于带状疱疹为房性小水疱,若疱液清亮时,无需刺破,待其自行吸收、干涸;如出现大疱、脓疱时,可用5ml无菌注射器从疱壁边缘抽吸疱液,而疱壁不宜除去,局部消毒后,再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根据情况还可选择用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若疱液发于腰腹部者,应嘱患者穿宽松的棉质衣裤,避免摩擦创面增加疼痛,嘱患者健侧卧位,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水疱忌用肥皂抹洗,溃破者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浴,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嘱患者食用易;发于头面部者,不宜用于搔抓患处,不可揉眼,以免疱液流入眼睛,有感染者可用抗病毒眼药水滴眼,做好眼部护理[2]。

2.2 病情观察

在疱疹初期,患者会有低热、食欲减退等症状;当皮肤出现簇集的水疱时,轻微触摸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这是患者会出现烦躁的情绪,护士应及时疏导,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由于皮损后神经炎造成的疼痛可能会影响睡眠,可以遵医嘱给予双氯芬酸钠栓塞肛,缓解疼痛。

2.3 中医护理

将黄连膏(黄连1两,黄岑1两,大黄2两,黄蜡6两,麻油2斤)薄薄地涂在无菌敷料上,外敷于患者皮肤上并用胶膏加以固定。嘱患者敷药后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胶膏脱落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给于微波治疗,促进药物吸收。

2.4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瓜果,以清肝利火,禁食辛辣、刺激类食物。辛辣食物可使皮肤过多分泌汗液,不符合皮肤保持干燥的要求,影响治疗。

2.5 心理护理

疼痛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护理过程中应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患者,多进行解释盒鼓励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减轻焦虑,保持积极乐观、轻松愉快的心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3]。

2.6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并告知病人本病可自愈,愈后一般不复发,但部分病人会留下后遗神经痛,而治疗的目的是缩短病程,缓解疼痛[4]。此病有一定的感染性,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皮肤,能使未患过水痘的人群感染病毒,所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

3 体会

带状疱疹属中医的的“蛇串疮”、“蜘蛛疮”范畴。其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感染湿热毒邪(西医学称病毒);二是正气虚弱(即西医学的免疫力低下)。毒邪和正气虚弱可以相互为因,毒邪的感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因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正虚之因存在多种,如劳倦过度、嗜酒肥甘、久病体虚、情志不遂等均可导致正气虚弱,这就给湿热毒邪提供了致病的必要条件。根据中医辨证:本病属于湿毒火盛,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毒性皮肤病。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愈后不复发。我们采用本院自制的中药黄连膏外敷,本方剂中,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其黄连清热燥湿;黄岑泻火解毒;大黄清热除湿,解毒消痛。而微波具有镇痛、消炎的效果,微波有深部透热作用,透过皮肤之大经脉,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并起到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松弛肌肉,分离粘连的作用,促进炎性渗出盒吸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等,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3.

[2] 王松,陈家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疗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药,2009,13(1):91.

[3] 戴红,雷翠云.中药离子喷雾治疗带状疱疹的护理.中国临床护理,2010:47~48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9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50例, 其中男24例, 女26例,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55.2岁;对照组46例, 其中男26例, 女20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和基础疾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每次0.8g, 5次/d, 甲钴胺每次0.5g, 3次/d, 疗程为14d, 局部外用阿昔洛韦软膏,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带状疱疹汤加减治疗, 连续应用14d。基本方:瓜蒌20g、龙胆10g、柴胡10g、红花5g、板蓝根15g、茯苓15g、延胡索10g、甘草5g、栀子10g、薏苡仁15g、白术10g、泽泻10g、香附10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白芍、地龙;水疱多者加土茯苓、车前草;有血疱者加牡丹皮、赤芍;便秘明显者加虎杖、大黄;年老体虚者加黄芪。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患者分别于服药第3天、7天、14天来院复诊, 后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痊愈:14d内皮损愈合或痂皮脱落, 疼痛消失, 且无后遗神经痛出现;显效:14d内皮损大部分结痂、脱痂, 疼痛明显减轻, 3个月内疼痛消失, 且无后遗神经痛出现;好转:14d内皮损大部分结痂、脱痂, 疼痛减轻, 或留有轻微的后遗神经痛;无效:14d内疱疹及症状无改变, 留有明显的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患者总例数×100%。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50例, 治愈24例, 显效20例, 好转6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88.0%。对照组46例, 治愈9例, 显效26例, 好转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76.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两组在止疱、结痂、止痛时间上,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1) 。

两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治疗组为4.0% (2/50) , 对照组15.2% (7/46) , 发生后遗神经痛者均为60岁以上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的皮肤病, 以皮肤出现透明疱疹和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西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引起, 这种病毒能长期潜伏于人体内, 当人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会发病, 并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坏死, 产生神经痛[2]。有资料研究显示, 年龄增长是带状疱疹发生的主要因素, 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3]。老年人随年龄增长, 其机体的各种功能都在逐渐衰退, 受损后的神经组织的修复也比较困难, 因此很容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且此种后遗神经痛有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阿昔洛韦是核苷类化合物, 为一种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均有活性。阿昔洛韦的毒性较低, 并且该药物对炎性细胞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于健康细胞几乎没有一点危害。临床研究显示, 大量服用阿昔洛韦0.8g/次, 5次/d, 未见副作用增加, 且在止疱、消痛、结痂时间以及疗效上均呈现明显优势[4]。甲钴胺为内源性辅酶B12, 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损害, 它可以促进受损的神经组织恢复活力。多数患者应用此两种西药可以使带状疱疹治愈, 但严重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对于中老年患者往往留下后遗神经痛,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 称本病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等, 内因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复因情志内伤, 肝气郁滞, 化热生火导致肝胆火盛而发;或因脾湿久郁, 湿热内蕴, 外感毒邪而发病。由于湿热毒邪与肝火、湿热博结, 阻遏经络, 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或素体虚弱, 或患病日久, 气血虚弱, 邪毒已去, 淤血留滞, 脉络阻塞, 不通则痛所致。所以在清热祛湿解毒的基础上, 予以活血通络止痛治疗。本方重用瓜蒌, 上清肺胃之热而化痰散结, 下润大肠之燥而滑肠通便。《重庆堂随笔》云:“瓜蒌实润燥开结, 荡热涤痰, 夫人知之, 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柴胡、龙胆、板蓝根、栀子、甘草清热解毒, 茯苓、泽泻、白术、薏苡仁健脾渗湿, 延胡索、香附行气止痛, 红花活血祛淤。诸药合用, 使湿热得清, 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得以缓解, 从而加速带状疱疹的痊愈, 解除疼痛。

通过临床观察, 自拟带状疱疹汤加减联合阿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阿昔洛韦、甲钴胺治疗, 可缩短止疱和结痂时间, 减少疼痛时间, 加快带状疱疹痊愈。说明自拟带状疱疹汤通过清热祛湿解毒、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联合西药可缩短疾病的病程、加快皮肤创面痊愈, 特别是在减轻疼痛和预防后遗神经痛上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优越。

摘要:目的:观察带状疱疹汤加减联合阿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 治疗组用自拟带状疱疹汤加减联合阿昔洛韦、甲钴胺口服治疗, 对照组单纯应用阿昔洛韦、甲钴胺口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 对照组为76.1%,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治疗组在止疱、结痂、止痛时间上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4%, 对照组为15.2%,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自拟带状疱疹汤加减联合阿昔洛韦、甲钴胺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 可缩短疾病的病程, 加快皮肤创面痊愈, 特别是在减轻疼痛和预防后遗神经痛上效果显著, 为临床较为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杜捷, 曹明璐.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39 (8) :16-18.

[2]祝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医药, 2005, (1) :39-40.

[3]Choo PW, Galil K, Donahue JG, 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herpetic neuralgia[J].Arch Intern Med, 1997, 157 (11) :1217-1224.

上一篇:工程施工中机械管理下一篇:航道档案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