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共8篇)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1
得了带状疱疹, 1~3d后, 发病部位的皮肤即出现绿豆粒大小、张力很大的丘疹、水疱, 沿神经分布, 集簇状排列, 呈条带状。以腰背部为多见, 中医称为“蛇丹”、“缠腰火龙”、“缠腰火丹”。带状疱疹多发于春秋季节, 一般病程3~6周, 对患者身体健康有很大伤害。带状疱疹的病症表现在皮肤发病, 但病毒是由呼吸道感染侵入体内, 潜伏到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其它发病部位的神经细胞中。这种病毒平时可以不发病,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例如:创伤、劳累、感冒、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等) , 潜伏的病毒就会大量繁殖, 病毒侵犯神经节而导致的炎症反应仅表现为疱疹出现前有剧烈的神经痛, 遗留严重神经痛。本文就对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进行介绍。
1 抗病毒药物
1.1 盐酸吗啉胍
为人工合成品。口服可吸收临床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成人每日3次, 每次0.1~0.2g。
1.2 利巴韦林注射液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鸟苷类衍生物, 为广谱抗病毒药, 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 可以多种机制抑制病毒核苷酸的合成, 对带状疱疹有效, 成人肌注:每日两次, 每次0.3g,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每次0.5g。
1.3 阿昔洛韦
为人工合成的嘌呤核苷酸衍生物, 为光谱高效的抗病毒药, 是目前最有效的抗I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药物之一, 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和EB病毒有效, 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成人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每次0.5g。
1.4 伐昔洛韦
为阿昔洛韦二异戊酰胺酯, 口服后可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 其抗病毒活性、作用机制与阿昔洛韦相同。
1.5 磷甲酸
为焦磷酸衍生物, 可通过与病毒DNA多聚酶焦磷酸盐解离部位结合, 防止核苷前体连接到DNA, 从而抑制病毒生长, 可有效对抗疱疹病毒。
2 非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能抑制多种原因造成的炎性反应, 特别是炎症初期, 能增高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 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 减轻渗出、水肿, 从而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在炎症后期,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抑制胶原蛋白、黏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 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 减轻后遗症。
3 免疫增强剂
3.1 胸腺肽
为免疫调节药物, 具有诱导T细胞分化、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发育、成熟并活化的功能, 能调节T淋巴细胞的比例, 使其趋于正常。在机体中, 胸腺肽通过提高cAMP水平, 促进T细胞分化, 并与T细胞特异受体结合, 使细胞内cGMP水平提高, 从而诱发一系列胞内反应, 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常用于抗病毒感染。
3.2 卡接菌多糖核酸
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 具有免疫佐剂作用, 能够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3.3 干扰素
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及其他刺激胡, 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质。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3.4 转移因子
是从健康人白细胞提取的一种多核苷酸低分子量多肽, 无抗原性。可以将供体的细胞免疫信息转移给未致敏受体, 使之后的供体样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可持续6个月, 可起佐剂作用能够双向调节免疫功能, 促进带状疱疹患者皮疹消退, 炎症和疼痛减轻。
3.5 丙种球蛋白
含广谱的IgG抗体, 能够中和致病的抗原, 拮抗炎症。
4 复方甘草酸苷
本品为复方制剂, 其组分为:每瓶含甘草酸苷40mg、甘氨酸400mg、盐酸半胱氨酸20mg;甘草酸苷80mg、甘氨酸800mg、盐酸半胱氨酸40mg。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 对T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 (2) 对γ-干扰素的诱导作用; (3) 活化NK细胞作用; (4) 促进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作用。具有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抑制疱疹病毒增殖的作用, 甘草酸苷可以直接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2结合以及与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产生炎性介质的脂氧合酶结合, 选择性地阻碍这些酶的磷酸化而抑制其活化。具有抗炎作用。
5 止痛药
带状疱疹伴随神经痛, 剧烈难忍, 一般以镇静、止痛、补充营养剂为主进行对症治疗, 止痛一般使用去痛片、芬必得、降钙素。降钙素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损伤后的烧灼性疼痛有明显疗效。
6 其他药
6.1 西咪替丁
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近年来发现该药还具有抗病毒感染、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机体抵抗力作用。
6.2 维生素族
B族维生素能够修复神经髓鞘, 增强神经代谢功能, 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缓解顽固性疼痛。
7 中药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采用清肝泻火、凉血、解毒除湿、止痒的方法。
7.1 百廯夏塔热片
主要成分地锦草、诃子肉、毛诃子肉、司卡摩尼亚脂、芦荟、西青果。有清除异常黏液质、消肿、止痒作用。
7.2 抗病毒颗粒
主要成分板蓝根、连翘、石膏、知母、芦根、地黄、广藿香、石菖蒲、郁金。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作用
7.3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
7.4 另外还可采用针灸, 外用冰硼散、氧化锌软膏、5%利多卡因、云南白药、辣椒素、炉甘石洗剂。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照射结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带状疱疹患者90例,采用半导体激光照射结合药物治疗?结论 此治疗方法治疗后遗神经痛效果明显?
【关键词】 激光照射 带状疱疹 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90例,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1.2岁,病程1-3个月?
1.2 治疗方法
常规药物腺苷谷胺 1.5mg 肌内注射每天1次,外用伤科灵局部喷药每天3次,加用半导体激光照射?采用LHH-500IVB-3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北京产),分别为:波长810 nm?450mw,波长980nm,功率180mw,总功率2520 mw,光斑直径为180╳ 143cm ,共2 个探头,治疗范围20cm2 以上?患者卧位,充分暴露患处,探头对准病变部位,垂直体表连续照射10分钟,距离2-3cm,每天2次,共14天?每次激光照射前擦去外用药?发生在三叉神经眼支的患者为其照射时戴好护目镜,避免眼睛受伤?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偶有牵拉或酸胀感;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少量阵发性刺痛,不需用药,可以忍受;有效:疼痛有所减轻,有时会阵发性刺痛,难以忍受,但止痛药效果较好;无效:疼痛无减轻,药物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记?
2.2 治疗结果
90例患者中,痊愈72 例占80.00%,显效14例占15.56%,有效2例占2.22%,总有效率为95.56% ?
3 讨论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72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9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2±1.5)岁;女7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61.5±1)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28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2.5±1、0)岁;女8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1.5±1)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等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口服病毒灵20 mg、维生素B,20 mg、消炎痛20 mg,3次/d,外涂阿昔洛韦软膏,3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首先给予半导体激光照射,激光波长500 mW/810 nm、200 mW/980 nm,距离疱疹1~2 cm处进行照射,每个发病区域照射(10~15) min,2次/d;然后将10 g云南白药加入到(10~15) ml菜油中并调成稀糊状,分次用棉签涂抹于患处,同时用重庆产TDP治疗器照射患部,距离30~40 cm,30 min/次,以上治疗2/d,连续10 d为1个疗程。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3]。
2.2结果分析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注:*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带状疱疹俗称为“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串腰龙”,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4]。该病主要表现为初起患部皮肤发热灼痛,继则出现密集成簇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丘状疱疹,迅速即变成小水疱,三五成群,集聚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疹之间皮肤正常。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点、血疱。患部有带索状刺痛。水疱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腰肋部、胸部为多见,面部次之。发于面部者疼痛更为剧烈。
3.1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5]
3.1.1发疹前数日往往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但亦可无前驱症状。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
3.1.2皮肤损害部分周围神经分布区域发生呈节段性,多发单侧,人躯干向前伸展,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常见。而三叉神经中约50%可累及眼。
3.1.3附属淋巴结可肿大、压痛,重者可有发热,一般病史2~3周[6]。
3.1.4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儿童患者往往较轻或无痛,老年患者则疼痛剧烈,且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
3.1.5发病迅速,病情急剧,全程约2周。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不留疤痕。
3.2带状疱疹的治疗目的
带状疱疹在初期感染水痘或隐性传染,病毒潜伏于脑神经节和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在某些感染或机体免疫力低下等诱因下呈急性发病,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大部分患者于皮疹损害消退后,可遗留顽固神经痛、烧灼感,可达数月或更久[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有选择的侵犯神经造成剧烈神经痛。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理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疼痛,预防感染,缩短病程[8]。
3.3物理疗法配合外用药物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药物联合物理方法,具有明显效果。治疗组患者采用联合疗法,其中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解毒消肿等功效,同时半导体激光具有杀菌消炎作用[9]。利用半导体激光光辐射使细胞膜系统及内部超微细结构发生改变,促进线粒体过氧化酶活性增加,提高细胞代谢水平,改善微循环,促进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加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为创面提供营养,以利于组织修复。在TDP照射作用下,患部血流量增加,血流加速,血液循环得到改善,TDP照射使吞噬细胞功能增加,使炎性渗出物与病理代谢产物吸收消散,温热作用还能提高痛阈,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并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10]。同时其热传导效应还可促使药物透过皮肤,汗孔渗入到皮下组织而发挥药效,并使深层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降低神经兴奋性。亦具有改善循环,镇痛解痉及促进炎性消散等功效[11]。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进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物理方法被引人临床诊疗实践。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中也越来越多地引人物理治疗的手段,并表现出确切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12,13]。采用物理方法治疗带状疱疹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诊断,排除禁忌证;(2)争取早期应用;(3)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合理调整物理因子的种类和剂量。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4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按照<<ANDREWS'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9th EDITION--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 先出现红斑, 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 各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具有单侧性及明显神经痛--确诊为带状疱疹。入选病人年龄大于60周岁, 排除有中、重度老年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住院期间因有严重基础病死亡的病人。
1.2 一般资料
140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70例, 其中男25例, 女35例, 年龄60~96岁, 平均76.3岁;对照组男性26例, 女性34例, 年龄60~93岁, 平均年龄77.4岁。2组皮损分布部位见表1, 两组性别、年龄、皮损分布部位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以<<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9th EDTION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为主:采取口服泛昔洛韦片口服500mg tid*7d;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1次bid;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时予阿司匹林泥敷剂外涂;阿昔洛韦眼药水局部湿敷1次bid;根据疼痛程度依程度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卡马西平及必要是应用皮质类固醇。
2.2 治疗组西医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时改用炉甘石洗剂外涂, 结合中医辩证论治:
2.2.1 针灸取穴主穴:胸腹取病变部位与皮损部位相应之夹脊穴, 其他部位采用皮损局部围刺法或三棱针刺络。
配穴: (1) 肝经火盛型配阳陵泉、曲泉、大敦、行间、侠溪; (2) 脾虚湿盛型配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内庭; (3) 气滞血瘀型配鬲俞、血海;根据发病部位取穴:发于头部取大椎、风池、曲池、至阳、太冲;发于胸胁部取神道、灵台、大椎、合谷、阳陵泉;发于腰者取灵台十七椎、大椎、足三里、太冲。
2.2.2 中药口服 (1) 肝经火盛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30g、柴胡10g、泽泻15g、车前子 (包煎) 10g、木通10g、山栀子10g、黄芩10g、生地15g、板蓝根或大青叶30g, 痛重者, 加延胡索、丹参, 便秘者加大黄; (2) 脾虚湿蕴型: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5g、厚朴15g、赤茯苓15g、泽泻15g、山栀子15g、滑石15g、生薏仁30g, 兼肝郁者加柴胡, 食少腹胀者加木香、神曲; (3) 气滞血瘀型:用逍遥散加减 (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地龙10g、柴胡10g、甘草10g、延胡索15g、山栀子10g、黄芩10g、白术15g, 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 痛甚者加丹参、鸡血藤。)
3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项目
分别采用疱疹消退程度及疼痛缓解程度, 比较2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程度考虑老年病人特点, 采用适合老年病人疼痛程度评估的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FPS-R。
3.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4 疗效
4.1 疗效标准
4.1.1 疱疹消退标准
痊愈, 水疱干涸结痴, 无新皮疹出现;好转, 水疱未完全吸收, 无新皮疹出现;无效, 水疱未吸收, 仍有新皮疹出现。疗效达到痊愈和好转统计为有效。
4.1.2 疼痛缓解程度
采用FPS-R进行评估。疼痛缓解百分率 (%) =[ (治疗前疼痛强度一治疗后疼痛强度) /治疗前疼痛强度) ]x 100%。其中, 完全缓解 (CR) :疼痛减轻91%~100%;部分缓解 (PR) :疼痛减轻61%~90.9%;轻度缓解 (MR) :疼痛减轻21%~60.9%;无效 (NR) :疼痛减轻21%以下或疼痛无减轻。疗效达到CR和PR统计为有效。
4.2 经21d治疗
4.2.1 2组皮疹消退程度结果比较见表2。
治疗组痊愈68例, 好转2例, 总有效率为100.00% (70/70) ;对照组痊愈47例, 好转23例, 总有效率为100.00% (70/70)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4.2.2 采用FPS-R评价2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3。
治疗组CR36例, PR20例, 总有效率为80.00% (56/70) ;对照组CR20例, PR24例, 总有效率为62.86% (44/70)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5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俗称"蛇丹"、"缠腰火丹"、"蛇串疮"等, 病因有肝火郁结、湿热结聚、嗜食辛辣等, 辨证病位在肝、胆、心、脾, 病邪为郁火湿热, 病机为火毒湿邪溢于肌肤, 发为疱疹;阻滞经络, 不通则痛。西医则认为带状疱疹是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 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后, 病毒活动繁殖而激发带状疱疹[1]。针刺夹脊穴, 针尖斜入脊椎处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控制病毒传播以及控制神经疼痛;沿着疱疹进行围刺, 可以控制疱疹继发感染及扩大, 促使疱疹周围炎症消散及吸收[2]。泛昔洛韦及阿昔洛韦是高效、广谱、低毒、速效抗病毒药, 在宿主正常细胞的磷酸激酶作用下, 转化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 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阻止DNA链的延仲, 具有较强的抗疱疹病毒的活性, 而不影响正常细胞, 对缩短病程, 减轻症状均有显著疗效。炉甘石洗剂湿敷可使疱疹干燥、收敛、渗出减少, 缓解疱疹部位炎症反应, 杀菌预防感染, 保护和促进创而愈合, 同时因皮损处有纱布覆盖能隔离外来机械刺激, 减少触痛并能保护水疱的完整, 减少感染机会。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是有温通经络, 温热化湿, 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照射后可使血液循环改善, 气血通畅, 活血化疲, 消炎止痛, 水疱干涸结痴。另外, 红外线治疗仪 (TDP) 有一块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涂料版, 当达到一定温度后, 产生一种具有不同波长和不同能量的综合电磁波, 能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及免疫力, 吞噬作用活跃, 酶活性加强, 新陈代谢提高, 组织细胞活力旺盛, 修复作用加强, 有利于病变组织迅速恢复[3]。而评估老年人的疼痛, FPS-R在错误率和首选率方而都是最合适的量表。综上所述, 带状疱疹对于老年人最主要的影响是疼痛, 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 通过辩证论治施行针灸、结合中医药内服外治, 能明显提高老年人带状疱疹疼痛的治疗有效率, 改善老年人带状疱疹后的生活质量, 而没有增加明显的经济负担, 体现了祖国医学"简、便、验、廉"的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带状疱疹针灸结合药物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140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 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药物内治及外治。经21天治疗后比较2组疱疹消退程度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组皮疹消退程度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疗组疼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辩证论治施行针灸、结合中医药内服外治, 能明显提高老年人带状疱疹疼痛的治疗有效率, 改善老年人带状疱疹后的生活质量, 体现了祖国医学“简、便、验、廉”的特点。
关键词:针灸,老年人,带状疱疹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89.
[2]邱茂良.主编.针灸学[M].第五版,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皮肤科进行治疗的120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入选病例按抗病毒治疗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A组46例, B组42例和C组32例。A组男21例, 女25例;年龄19~69 (37.7±6.5) 岁;头面部8例, 胸腹部27例, 四肢11例;B组男18例, 女24例;年龄17~67 (36.6±6.2) 岁;头面部5例, 胸腹部25例, 四肢12例;C组男14例, 女18例;年龄18~70 (37.7±6.7) 岁;头面部4例, 胸腹部19例, 四肢9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除了抗病毒治疗不同外, 均采用静滴维生素C, 口服复合维生素B等, 对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外敷, 重症大疱患者外用0.1%雷夫奴尔湿敷, 对有感染征象者应用了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2.1 A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
阿昔洛韦片 (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46020227) 0.4g, 每天3次口服, 共治疗2周。
1.2.2 B组::采用伐昔洛韦片治疗
伐昔洛韦片 (丽珠制药厂生产, 国药准字:H10960079, ) 0.3g, 每天2次口服, 共治疗2周。
1.2.3 C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
利巴韦林注射液 (天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3471) 0.5g+25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 每天2次, 治疗10d~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评分计算疗效指数和确定疗效等级。痊愈:皮疹完全消退, 局部痛、痒感消失, 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皮疹大部分消退, 局部痛、痒感明显减轻, 疗效指数61%~99%;有效:皮疹部分消退, 局部痛、痒感减轻, 疗效指数20%~60%;无效:皮疹少部分消退, 或加重, 局部痛、痒感无减轻, 疗效指数<20%;疗效指数= (1-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2周后, 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92.8%均高于C组的7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C组比较, *P<0.05
2.2 治疗成本
A、B、C 3组的总费用分别为 (782.9±127.6) 元, (866.7±168.4) 元, (648.8±97.2) 元, 通过方差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抗病毒药费经方差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辅助药费、检验费、床位费及注射及护理费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注:与C组比较, *P<0.05;与B组比较, #P<0.05
2.3 成本—效果
以最低成本药物利巴韦林为参照, 其他2种药物与之相比, 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 见表3。
注: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阿昔洛韦又称无环鸟苷, 为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 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引起的各种感染。主要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以与增长的DNA链结合, 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等机制干扰和抑制病毒的复制,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阿昔洛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药物, 但是口服吸收差, 生物利用度低, 需要大剂量及多次口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但易出现关节疼痛、腹泻、头痛、恶心、呕吐、晕眩等并发症[3], 影响治疗总体疗效。伐昔洛韦为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 可转化为阿昔洛韦, 但其吸收好, 转化快, 生物利用度比阿昔洛韦高3~4倍, 因此, 临床疗效较阿昔洛韦显著。本研究发现B组采用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总有效率 (92.8%) 大于采用阿昔洛韦治疗的A组患者 (89.1%)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对带状疱疹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的C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2.1%, 疗效较低, 远远低于A、B 2组。结果说明利巴韦林治疗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较差, 临床上不作为首选。
另外,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我们在重视临床疗效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药物的经济学成本。药物的经济学成本不仅指药物成本, 还包括治疗成本、注射及护理成本、检查成本和床位成本等。通过重视药物的经济学成本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药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研究结果显示, A、B、C 3组的总费用分别为 (782.9±127.6) 元, (866.7±168.4) 元, (648.8±97.2)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抗病毒药费经方差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辅助药费、检验费、床位费及注射及护理费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从结果上看, 3组患者由于抗病毒费用存在差异, 因此导致总费用也出现差异。本研究发现, 在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较, A组均小于B组, 说明阿昔洛韦比伐昔洛韦的药效经济学更好。
综上所述,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当, 利巴韦林的疗效较差;伐昔洛韦的成本比阿昔洛韦高, 同时成本—效果比阿昔洛韦较高, 说明阿昔洛韦的治疗方案比伐昔洛韦更好。在治疗带状疱疹中, 如果需要兼顾成本和疗效, 则首选阿昔洛韦进行治疗;如果不计成本只注重疗效时, 则以伐昔洛韦为首选方案。
摘要:目的 比较3种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药效经济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抗病毒治疗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A组46例、B组42例和C组32例, 分别采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经济学成本和成本—效果比。结果 2周后, A、B 2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的总费用及抗病毒药费经方差分析,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组患者辅助药费、检验费、床位费及注射及护理费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上, A组均小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同时注重药物的成本和效果时, 阿昔洛韦是最佳选择;如果只注重疗效, 则选择伐昔洛韦更佳;利巴韦林虽然治疗成本较低, 但疗效差, 临床上不作为首选。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带状疱疹,药效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囊, 伟患民, 离永良.带状疱疹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 6 (1) :49-51.
[2] 李林泉.不同抗病毒药物对带状疱疹的药效经济学研究[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 22 (1) :58-62.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均来自门诊,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 男18例, 女24例;年龄19~80岁, 平均 (59.31±16.40) 岁;病程1~8d, 平均 (3.69±2.05) d;皮疹分布在头颈及上肢2例, 胸背18例, 腰腹3例, 下肢9例。对照组41例, 男18例, 女23例;年龄23~84岁, 平均 (56.66±17.30) 岁;病程0.5~7d, 平均 (3.23±1.79) d;皮疹分布在头颈及上肢6例, 胸背15例, 腰腹8例, 下肢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无统计学差异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病例入选标准: (1) 全部病例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 (2) 排除心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造血系统疾病者。 (3) 排除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4) 排除有红外偏振光过敏史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0.30g, 2次/日, 连用10d;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甲钴胺注射液0.5mg, 2次/日, 连用15d, 同时使用喷昔洛韦乳膏外涂皮损处, 4次/日。治疗组除按常规治疗以外, 还采用治疗如下: (1) 中医刺血疗法1次:常规消毒皮损部位, 戴一次性消毒手套, 用7号无菌注射针快速点刺红斑、疱疹及其痛点周围皮肤表皮层, 以微出血为度, 点刺后用消毒纱布轻轻挤尽疱液、血污。 (2) 使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 (型号:BYL-05E, 光功率5W) , 对患者皮损区进行理疗, 照射距离为10~20cm, 2次/日, 每次20min, 治疗10d为一个疗程。30d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观察
1.3.1 观察项目
治疗开始后观察、记录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主要观察项目[2]有: (1) 止疱时间 (d) :水疱停止增多的时间。 (2) 结痂时间 (d) :水疱干涸, 结痂面积≥50%的时间。 (3) 脱痂时间 (d) :痂皮完全脱落的时间。 (4) 止痛时间 (d) :疼痛完全消失所需要的时间。 (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皮损消退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以上者, 于观察第30天进行记录。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1.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评定: (1) 治愈:皮疹完全消退, 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 无疼痛等后遗症。 (2) 显效:皮疹消退≥75%, 疼痛基本消失。 (3) 好转:皮疹消退约50%~70%, 疼痛减轻。 (4) 无效:皮疹消退不足50%, 疼痛未减轻。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组数值之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止疱、结痂、脱痂、止痛时间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2组患者止疱、结痂、止痛时间比较, 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 脱痂时间比较, 治疗组亦短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故可认为药物联合刺血疗法与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较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明显地缩短止疱、结痂、脱痂及疼痛持续时间。
2.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故可认为药物联合刺血疗法与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2.3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第30天随访时,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治疗组为0 (0例) , 对照组为17.1% (7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故可认为药物联合刺血疗法与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较单纯药物治疗能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2.4 不良反应
口服伐昔洛韦后, 治疗组1例 (2.38%) 出现恶心, 对照组1例 (2.44%) 出现腹胀恶心。嘱饭后服药后缓解, 均未终止治疗。
3 讨论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该病毒由呼吸道进入人体, 通常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潜伏病毒被激活, 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严重的炎性浸润变性坏死, 产生神经痛。因此, 尽快促进水疱结痂、有效控制神经痛是治疗的关键。目前西药治疗本病主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 口服后吸收迅速并在体内很快转化成阿昔洛韦, 从而抑制病毒DNA合成, 且抗病毒活性、服药频率、不良反应方面均优于阿昔洛韦。喷昔洛韦乳膏外涂皮损区发挥抗病毒作用, 局部吸收效果好, 且方便易操作, 有利于创面的修复。甲钴胺和维生素B1能够有效发挥营养神经的作用。然而, 单纯的药物治疗常常不能快速控制病情的发展, 而与刺血疗法和红外偏振光联合应用则能带来理想的效果。
祖国医学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 认为其病因多由情志内伤, 肝经火毒蕴积, 或脾虚日久, 湿热内蕴, 或外受毒邪, 导致气血凝滞, 经络阻塞不通, 发为本病。局部皮损区针刺放血, 遵循“急则治其标”之治则, 旨在祛风通络, 祛瘀生新, 调和气血[4], 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疾出以盛血, 而复其真气……刺出其血, 其病立已”。刺血疗法避免了大剂量口服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止痛作用迅速, 部分病例首次治疗后即觉疼痛明显减轻。许多学者[5,6,7]运用此法对本病进行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红外偏振光的治疗原理在于采用以0.6~1.6μm之间的宽波谱近红外线做光源, 经过偏振光处理后产生强烈的光针刺激和温灸效应, 对疱疹部位可以产生如下治疗作用:扩张血管, 改善局部血液、淋巴系统的循环, 松弛肌肉, 减少对神经的刺激。局部皮损区针刺放血后继续予以照光, 能够促进创面修复, 缓解疼痛, 并能预防感染, 且安全无创, 患者依从性高, 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很好的辅助方法。
总之, 采用药物联合刺血疗法与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 具有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优点。我院应用此方法治疗, 未发生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药物联合刺血疗法与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83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2例, 以盐酸伐昔洛韦片、喷昔洛韦乳膏、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刺血疗法与红外偏振光治疗;对照组41例, 仅以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止疱、结痂、脱痂、止痛时间, 疗效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止疱、结痂、脱痂、止痛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 对照组为7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0, 对照组为17.1%,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药物联合刺血疗法与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缩短止疱、结痂、脱痂、止痛时间, 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疗效显著。
关键词:带状疱疹,药物,刺血疗法,红外偏振光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53-254.
[2]李丽霞, 陈楚云, 林国华, 等.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27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1, 43 (3) :10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44.
[4]王乐荣, 李其友, 梁廷营.刺络拔罐放血为主治疗带状疱疹50例[J].中医研究, 2009, 22 (11) :56.
[5]姜晓君.梅花针叩刺治疗中学生带状疱疹26例疗效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3) :288.
[6]欧阳颀, 魏智钧, 侯艳丽.刺血疗法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J].中国针灸, 2009, 29 (4) :285-288.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7例病例来自于我科门诊和住院病患者, 符合典型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1]且伴有神经痛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或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 对照组47例。治疗组中女20例, 男30例;年龄45岁-82岁, 平均63.3岁, 病程1月-1.5年, 平均9月。对照组中女20例, 男27例;年龄43岁-76岁, 平均62.6岁, 病程1月-1年平均7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针0.5mg肌注, 每日一次;口服维生素B120mg, 每日三次;非甾体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 应用国产MDC-500型半导体激光治疗机, 波长830nm, 功率0~500m W连续可调, 神经根部接触照射为主, 带状疱疹疼痛部位照射。每点照射3一5min, 功率250一415m W, 每日l次, 10次为l疗程。
1.3 疗效判断
治愈:照射后疼痛消失, 一年后无复发;有效:照射后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照射后疼痛无减轻。以视觉模拟尺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简称VAS) 评估疼痛程度。评定以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患者感受最痛、无法忍受。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和统计疼痛程度和体征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评分经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治疗后评分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治疗后疱疹局部疼痛明显减轻, 激光治疗组疱疹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
2.3两组疼痛视觉类比评估法 (VAS)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χ±s分) 见表3。
与治疗前比P<0.05;与对照组比P<0.01在镇痛方面, 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10次和20次后, 疼痛均有缓解, 治疗组则有较为明显优势 (P<0.01) 。
3 结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疾病。神经痛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一部分患者疱疹消退后仍然存在被侵犯部位神经痛, 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发病率与年龄相关, 即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故老年人多发。临床常用镇痛药效果均不够理想, 达不到治疗效果。半导体激光有良好的穿透力可作用于深部组织, 能促进微循环, 消除肿胀, 起到快速止痛、消炎及修复作用。半导体激光的镇痛效应, 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生物组织受半导体激光照射后, 组织内镇痛物质一吗啡样物质释放;局部5-经色胺含量降低, 末梢神经的兴奋性也会有所降低,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 产生镇痛效果[2]。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细胞再生, 及增进代谢过程, 有效地解除皮损部的组织和神经根水肿, 扩张局部血管, 加速血循环, 从而使炎症吸收和水肿消退。临床实践中我们充分体会到半导体激光按损害部位取穴并进行局部穴位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治愈率高、疗程短等优点, 是目前安全高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303.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46例, 其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43~72 (57.22±14.57) 岁;病程2~7d, 平均 (4.53±2.26) d;受累部位:头面部11例, 躯干部26例, 肢端部9例。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 每组2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累部位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口服维生素B1, 每天30mg, 外用炉甘石洗剂, 若出现皮肤破溃者应给予氧化锌油, 合并感染患者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3]。A组另给予可耐10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 注射时间≥1h, 每天1次, 连续应用10d。B组另给予更昔洛韦0.25g静脉滴注, 注射时间≥1h, 每天1次, 连续应用10d。
1.3 观测指标
比较2组疗效及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治愈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和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4]
痊愈:皮疹消退, 疼痛消失;显效:皮疹大部分消退, 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有效:皮疹部分消退, 局部疼痛减轻;无效:皮疹小部分消退或无变化, 疼痛略减轻或无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B组的73.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B组比较, *P<0.05
2.2 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治愈时间比较
A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治愈时间均短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2.3 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比较
A组出现后遗神经痛1例占4.35%, B组出现后遗神经痛6例占26.09%,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良反应
A组出现恶心、头晕等轻微不良反应2例 (8.70%) , B组出现恶心、头晕等轻微不良反应8例 (34.78%) ,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 体内原有的病毒被激活并活化、播散, 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及嗜皮肤性, 因此可侵蚀相关的神经及皮肤, 最终出现神经痛症状及皮肤上的集群疱疹,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出现在皮损消退后, 其受累皮肤出现疼痛或持续疼痛可超过3个月, 疼痛难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
更昔洛韦是一种抗核酸生物合成的、低毒、选择性强的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进入细胞被磷酸化为单磷酸更昔洛韦, 能有效地嵌入病毒DNA链的末端, 影响病毒的复制, 单磷酸更昔洛韦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成为三磷酸更昔洛韦, 它竞争性抑制脱氧鸟苷与病毒DNA聚合酶结合, 从而有效地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DNA合成[7]。可耐为病毒抑制剂, 能有效地阻断病毒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而抑制酶的活性, 能有效地阻止焦磷酸盐的分离及病毒DNA链的延长, 抑制水疱—带状疱疹病毒[8]。
本结果显示,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 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治愈时间均短于B组, 后遗神经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可耐治疗带状疱疹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不良反应较少,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永财.乌体林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海峡药学, 2009, 21 (12) :137-139.
[2]唐华, 夏仪辉, 林青.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治疗成人带状疱疹短期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8) :1445-1446.
[3]李艳秋, 张丽香, 郭宪清.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6) :100.
[4]葛永旺.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20例疗效观察[J].九江学院学报, 2010, 25 (3) :55-56.
[5]黎昌强, 刘涛.天麻素注射液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北方药学, 2011, 8 (3) :27-28.
[6]郑晓红, 曹鸿玮.不同剂量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5) :64, 66.
[7]李丹丹.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学杂志, 2008, 6 (8)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