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性角膜炎(通用9篇)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1
带状疱疹是人体受到水痘-带状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 此病毒极易侵犯三叉神经第一、二分支, 导致皮肤及眼部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眼部带状疱疹的主要表现是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治疗不及时常可遗留角膜瘢痕、斑翳, 甚至影响视力, 严重者可失明。为提高本病疗效, 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和致盲率, 本科在常规抗病毒等治疗方法上应用神经妥乐平方法治疗该病30例 (30眼) ,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 (60眼)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 均为单眼患病, 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 (52.0±7.2) 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30眼) 。治疗组男19例, 女11例, 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全身表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及沿神经皮肤分布区疼痛、灼热、皮肤潮红、发生线状排列的小水泡, 伴神经痛, 从麻刺感到极度持续疼痛感。皮疹可延续数月, 遗留神经痛可延续数年之久, 沿三叉神经末梢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串珠状疱疹。眼部:当眼支全部受累时, 疱疹可占据额部皮肤、上睑皮肤和鼻部的皮肤, 病变常不过中线。水泡破溃呈溃疡, 干枯后结痂, 上眼睑皮肤肿胀、眼胀痛、畏光、流泪。裂隙灯可见球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性点状浸润、树枝状浸润、地图状浸润、角膜荧光素染色 (+) , 少部分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耳前淋巴结肿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全身及局部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0.9%生理盐水100 ml+神经妥乐平注射液6 ml (7.2 NU) 静脉滴注, 1次/d, 2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全身及局部抗病毒药物治疗, 20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皮肤疱疹结痂, 疼痛消失, 角膜病变修复, 荧光素染色阴性, 结膜无充血, 刺激症状消失, 角膜水肿、浸润消失, 视力提高。 (2) 好转:皮肤疱疹减少, 面部皮肤红肿明显减轻, 疼痛减轻, 局部充血及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 角膜病变基本修复, 荧光染色体少许着色, 房水闪辉消失, 视力有提高。 (3) 无效:治疗20 d以上局部皮肤及眼部症状无好转, 角膜病变未改善或加重, 或继发青光眼、眼肌麻痹、视神经炎, 继续恶化者。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70.0%、好转率为23.3%, 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治愈率为33.3%、好转率为20.0%, 总有效率为53.3%,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变, 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 表现为水痘, 常见于儿童。随后病毒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 面部的三叉神经为好发部位, 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如上呼吸道感染) , 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化, 病毒复制处于活动期时, 侵犯三叉神经半月节第一或第二支, 引起眼睑带状疱疹[1]。除产生水泡疼痛等症状外, 还表现出各种角膜炎、角膜溃疡, 严重者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和继发性青光眼。带状疱疹病毒复制能力较强, 局部及全身重, 患者主观感受差且病情容易复发,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眼部病变患者, 常规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病毒、神经营养等治疗, 出现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时活动瞳孔、加用小剂量激素对症治疗等效果一般。但是, 治疗周期长、疼痛缓解慢、反复、后遗神经痛等问题大部分长期存在, 病情不能及时控制, 并发症发生率高。
神经妥乐平是一种具有神经亲和性的生物制剂, 由牛痘病毒疫苗接种到家兔皮肤组织使其产生免疫和炎症反应, 从其炎症组织经过提取和纯化得到一种非蛋白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应用到本病治疗中, 主要作用有: (1) 营养、修复神经:神经妥乐平可恢复神经突触传导、复活Na+-K+-ATP酶活性, 保护缺氧状态下的神经元;促进神经轴突的形成;改善病损神经传导速度;促进雪旺细胞的增生[2,3,4]。 (2) 镇痛作用:中枢通过调节5-羟色胺能系统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α2受体) 的功能, 激活疼痛下行性抑制系统, 在外周通过抑制激肽酶活性而减少缓激肽的释放, 缓解化学性刺激反应, 减轻局部软组织和神经根的水肿, 从而达到镇痛作用[5,6]。 (3) 免疫调节并扩张外周血管[7]: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显示神经妥乐平具有镇静、镇痛、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及营养修复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 可改善异常感觉和情绪反应,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针对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 在传统常规全身及局部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 应用神经妥乐平治疗, 营养修复神经, 可明显减轻疼痛, 尤其在减少后遗神经痛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加快带状疱疹症状恢复, 缩短了住院时间, 且未见副作用, 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性角膜炎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60例 (60眼) ,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30眼) , 两组均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皮肤涂氯霉素氧化锌乳膏, 眼局部点更昔洛韦眼药水、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治疗。治疗组加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6 ml (7.2 NU) 静脉滴注, 1次/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0.0%和33.3%, 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53.3%,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神经妥乐平注射液能明显减轻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不适症状, 大大缩短其病程, 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神经妥乐平注射液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68.
[2]Hata T, Itoh E, Yoneda R, et al.Mechanism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neurotropin.Japan J Pharmacol, 1988, 48 (2) :165.
[3]Ruk M, Saleh S.Effects of neurotropin on hyperalgesia and all odynia in mononeuropathic rats.Life Sciences, 1998, 63 (10) :1931.
[4]程飚, 陈峥嵘.神经妥乐平促进雪旺细胞体外增殖作用的研究.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1) :78.
[5]Kawamura M, Shinkwin M, Imai Y, et al.Neurotropin induces antinociceptive effect by enhancing descending pain inhibitory systems involving 5-HT3 and noradrenergic alpha2 receptors in spinal dorsal horn.Life Sciences, 1998, 62 (11) :2181.
[6]喜多富太郎, 山本吉臧, 三好友邦, 等.神经妥乐平对小鼠及SART小鼠的疼痛效果的观察.日药理志, 1978, 72 (6) :573.
[7]Hotta N, Koh N, Sakakibara F, et al.Neurotropin prevents neurophysioi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ADP-induced hyperaggregability in rats with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es.Life Sciences, 1995, 57 (11) :2101.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2
【摘要】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效果明显。现总结出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重在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临证验案二则,为三仁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仁汤;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聚星障
【中图分类号】R772.2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47-0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眼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大约25%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一次,若反复发作,会严重危害视功能[1]。中医中的“聚星障”是因外感风邪,挟热化火,致黑睛上始生细小星翳,或为串珠、树枝、地图样,同时伴有涩疼、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的眼病,与西医学HSK相类似[2]。目前西药最常用的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和细胞因子,然而在抗HSK复发方面并没有有效药物。近年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顽固性HSK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目前用于治疗的中药方剂主要有解毒明目方、清热解毒汤、玉屏风散等,通过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来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但根据《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黑睛星翳,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等症状属于聚星障湿热蕴蒸的范畴,理应化湿清热。
笔者临床治疗此病也常从湿热入手,多用三仁汤加减,效果颇佳,现摘取笔者临床诊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案例两则,以飱读者。
1 验案举隅
案例一:王某,男,45岁,主诉左眼红痛,视物模糊反复发作5年,于2014年3月7日初诊,患者5年来左眼反复红痛,视物不清,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给予0.25%氯霉素滴眼液、1%阿托品、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理疗等治疗效果差,病情反复,遂求治于余,症见:面色萎黄,头重,溲黄便溏,口粘,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查视力右眼0.8,左眼0.1,右眼(-),左眼睫状充血、角膜树枝状混浊、KP(+)、房闪(++),余窥不清。西医诊断:角膜炎;中医诊断:聚星障(风湿夹热),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退翳,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白蔻仁、半夏、淡竹叶各10g,桃仁、红花、肿节风、蜂房、橘红各15g,薏苡仁20g。每日一剂,水煎服。二诊:服7剂后病情好转,左眼充血明显减轻,刺激症状基本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缓,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青葙子、密蒙花各15g,又服7剂,眼部充血症状及刺激症状彻底消失,视力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湿热蕴蒸,邪毒留恋于黑睛而致聚星障。前人尝以“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来形容湿热蕴蒸症候之复杂和顽固性,认为湿邪非燥之不能化,热邪非清之不能解,故治疗当以三仁汤清热化湿。本方中,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开上宣中利下,芳香化浊,淡竹叶、薏苡仁淡渗利湿,半夏、橘红健脾燥湿,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肿节风、蜂房祛风除湿,后期加入青葙子、密蒙花以加强清热退翳明目之功。
案例二:刘某,女,62岁,2015年3月7日来诊,右眼球结膜反复发红,黑睛生白翳。在外院诊为角膜炎,先后以抗病毒药液及激素类药物滴眼治疗,红赤未消,仍有涩痛,畏光流泪而须带眼罩。来诊症见神疲身重,右眼红肿不适,分泌物较多,口苦,小便黄,大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查视力:右0.4,左1.2。右眼球结膜睫状充血(++),中度刺激症状,角膜中下方有点状及片状灰白色混浊,荧光素染色(+)。西医诊断:右眼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医诊断:聚星障(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明目退翳,处方为三仁汤加减,具体方药为:杏仁、白蔻仁、厚朴、法夏、滑石各10g,枸杞、蒺藜、密蒙花、蜂房、蝉蜕各15g,薏苡仁20g,合欢花30g。每日一剂,10剂水煎服。二诊:服10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刺激症状消失,睫状充血轻度,角膜萤光素染色浅,右眼视力恢复至0.8。为防眼病复发,守原方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一年半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感受湿热邪毒蕴积风轮,病程反复,胶着难愈,而见黑睛受腐生出细小星翳,伴神疲身重,口苦便溏,脉滑等症,故以三仁汤化湿清热、通利三焦为主,加以合欢花、蒺藜、密蒙花清热退翳,枸杞、蜂房、蝉蜕退翳明目。诸药配合,可使三焦宣畅、湿热得泄、白翳得除,诸症获愈。
2 讨论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组成。现代名医秦伯未先生对三仁汤理解颇妙,其认为方中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之功,以化湿清热、通利三焦,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4]。三仁汤用于治疗眼科疾病的经验较少,然而笔者却常用此方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效果颇佳。笔者认为其临床辨证“眼目”为:“眼睛沙涩疼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或红赤不显;黑睛骤起翳障,如针尖或称星大小,色灰白或微黄,伴有口苦,头重,便溏,便后不爽,大便黏腻,舌苔黄腻。”如具上述诸症,确为湿热阻滞之证型,投以三仁汤加减,确能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0.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0.
[3]张晓英,李凌.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3):439-441.
[4]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8.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全部为单眼发病。患者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最小61岁, 最大93岁, 平均年龄70岁;右眼54例, 左眼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既往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不适合激素治疗病史。所有病例治疗前、中、后常规查肝肾功能、血常规。
1.2 方法
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2次/d。维生素B1、甲钴胺片1片, 口服, 3次/d。眼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患眼, 6次/d。贝复舒眼用凝胶点患眼, 2次/d, 阿昔洛韦滴眼液点患眼, 6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患眼, 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 1次/d, 7 d后逐步减量。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4 d内临床症状、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明显减轻, 结膜充血明显减轻, 角膜染色着然区减小;有效:7 d后眼部刺激症状、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消失, 结膜充血消失, 角膜染色着然基本消失, 视力提高;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疼痛强度判定:疼痛程度:10分, 剧痛;7~9分, 非常痛;4~6分, 比较痛;1~3分, 轻微痛;0分, 无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 占80%, 有效6例, 占15%, 无效2例, 占5%,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8例, 占20%, 有效22例, 占55%, 无效10例, 占25%, 总有效率75%。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常会引起带状疱疹这种常见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常表现为群集疱疹沿周围神经分布并伴有神经疼痛症状[1], 随后病毒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 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降低, 病毒会再度活化, 大量复制, 侵及三叉神经引起其支配皮肤区域的皮肤组织, 常常波及眼睑及角膜[2], 引起带状疱疹角膜炎, 其角膜刺激、疼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痛苦和压力。本病治疗不及时还可恶化引起角膜溃疡, 甚至继发虹膜睫状体炎和青光眼, 导致不可逆性失明。而且本病具有易复发性, 更使得临床的治疗增雪上加霜。由于老年人体质相对弱, 抵抗力差, 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更多见, 加之老年人本身不愿就医心理, 常使本病症状严重,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才就医。对于带状疱疹角膜炎患者常规治疗是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 但其治疗周期长、疼痛缓解慢、并发症、病情反复、后遗神经痛等问题仍大部分长期存在, 往往使得病情不能及时控制, 角膜白斑、反复、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偏高。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 主要为皮质醇,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 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3]。因激素具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而广泛应用在临床疾病治疗工作中。本研究中, 在带状疱疹角膜炎早期即开始应用糖皮质激素, 联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 患者眼痛、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明显减轻, 结膜充血消失, 视力明显提高, 病程缩短, 后期随访复发率也明显下降。表明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糖联合抗病毒制剂治疗, 可抑制炎症过程, 缓解疼痛, 消除局部红肿, 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其他学者也有报道过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与单纯使用抗病毒治疗有较大差异, 值得深入研究。有学者也有报道过激素可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但须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 也有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骨质疏松、食欲增加, 低血钙, 高血糖, 加重消化性溃疡、股骨头坏死、停药反跳现象等风险[4]。因此, 临床中应权衡利弊, 合理应用, 把握激素应用适应证, 争取早期应用, 及时减量, 严密监测患者生化指标,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301.
[2]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68.
[3]龚德华, 王庆文.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新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 9 (1) :62-64.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4
关键词:环胞苷;无环鸟苷;病毒性角膜炎;单纯疱疹
【中图分类号】R7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87-0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情顽固,疾病易反复发作,对患者视功能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该疾病的致盲率较高,现阶段,临床中缺乏特效药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治疗,临床中一般给予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等治疗[1]。近几年,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生率表现为上升趋势,临床中必须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8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病例。对照组利用无环鸟苷治疗,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在18至56岁间,平均年龄(33.19±3.02)岁,首次发病患者30例,再次发病患者11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观察组采用环胞苷与无环鸟苷联合应用治疗,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在19至56岁间,平均年龄(33.37±3.54)岁,首次发病患者31例,再次发病患者1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利用无环鸟苷(武汉大华伟业医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治疗。采用0.1%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每隔2h给药1次。每次取200mg阿昔洛韦给予患者口服,每天4次,同时患者还需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C与维生素B2。
观察组:采用环胞苷(北京华迈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无环鸟苷联合应用治疗。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并利用环胞苷与无环鸟苷滴眼液交替治疗,每隔1h给药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疾病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治疗效果评价标准[2]:治愈:患者的眼部刺激症状彻底消失,溃疡愈合,睫状充血症状消失,角膜浸润形成云翳或者全部吸收,经荧光素染色,呈现为阴性;有效:患者的眼部刺激症有明显改善,角膜存在浑浊,溃疡大部分愈合,基质层存在轻微增厚现象;无效:患者眼部刺激症与治疗前相较无明显变化,经荧光染色,表现为阳性,角膜情况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采用不同检验方法,计数资料给利用X2检验表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检验,表示形式为±标准差(±s),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研究了解到,观察组的治愈、治疗显效、治疗无效患者分别为25例、15例、1例,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的治愈、治疗显效、治疗无效患者分别为19例、14例、8例,总有效率为80.4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有2例不良反应病例,其中恶心1例,发热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3例、发热2例、腹痛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5%。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的复发情况
经半年随访发现,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88%,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9.51%,由此可见,观察组的疾病复发率更低,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
观察组的溃疡愈合时间为(12.11±1.52)天,对照组的溃疡愈合时间为(16.19±2.32)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属于多发病,在各类感染性角膜炎疾病中,单纯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生率最高,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病急、易反复发作、病理类型多等[3],对患者视力会产生较大影响。该疾病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部分人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产生属于免疫性相关眼病,该疾病的产生与免疫状态存在较大关联,若患者免疫功能较弱,则会增加疾病复发风险[4]。
原发病眼部感染大多为6个月至5岁的患儿,这一疾病通常属于自限性,继发性感染主要在30岁左右群体中较为常见,且单眼发病患者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超过90%[5]。繼发性感染对患者眼部会造成很大伤害,因疾病久治不愈,极易出现深层实质性损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原发、复发两种类型,单纯疱疹主要在三叉神经内进行潜伏,这一区域一旦受到感染后,便可能形成三叉神经潜伏性感染,当患者免疫能力处于低下状态,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变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目前,有资料显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产生于免疫能力失调存在较大关联,该疾病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细胞免疫功能减弱[6]。
近几年,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率存在上升趋势,该疾病的病毒株易出现变异现象,治疗难度非常大,临床中必须找出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进行预防。无环鸟苷属于嘌呤核苷酸衍生物,可抑制病毒DNA复制,药物作用于感染细胞后,会在短时间内磷酸化,有强度较高的三磷酸酯产生,达到抑制病毒DNA复制的目的,对正常细胞代谢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7]。该药物治疗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不会产生严重副作用,临床用药治疗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正常细胞代谢产生太大影响,对角膜毒性作用不会太严重,该药物的眼内穿透性良好,可将上皮、角膜基质穿过,药物浓度较好[8]。不过在利用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意识到,若长期使用这一药物治疗,则可能会产生明显不良反应,例如损害肝脏[9],因此,患者临床医师要合理控制用药时间。
盐酸环胞苷进入体内后,会发生转变,可变为阿糖胞苷,该药物属于周期特异性药物,一般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被应用,近几年,这一药物被应用于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细胞DNA合成有抑制作用,可干扰细胞增殖,疗效确切[10]。经环胞苷与无环鸟苷联合应用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环胞苷与无环鸟苷联合治疗后,有40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高达97.56%,且仅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治疗并未产生太大影响,均为轻度症状。这表明环胞苷与无环鸟苷的联合应用能够促进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疾病的改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另外,从患者的疾病复发情况上看,经过半年随访了解到,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88%,对照组复发率为19.5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可证明环胞苷与无环鸟苷联合用药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疗中有较高的可靠性,可降低疾病复发率,治疗更加彻底,效果更确切。就患者溃疡愈合时间而言,观察组的溃疡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这种联合用药治疗的方式可以尽早缓解患者病情,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环胞苷与无环鸟苷联合应用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尽早促进患者疾病症状的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率,治疗安全性较高,效果可靠,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同时可降低疾病复发率,能够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喆.环胞苷联合无环鸟苷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6):121-122.
[2] 翁春瑜,洪彬.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及预防复发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01):76-77.
[3] 于爱忠.中药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02):79-81.
[4] 王泉忠.银翘散加减联合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4(10):50-51.
[5] 白云瀟.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3):141-142.
[6] 韦玮.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9):295-296.
[7] 谢静华.11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治疗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35):180+182.
[8] 张岩艳.联合用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05):74-75.
[9] 王朝霞,韦春玲,左玉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09):1364-1366.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91例患者均来自2003年至11月2006年11月我院门诊, 其中男66例, 女25例, 年龄最小11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短2d, 最长2年。9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6例 (49只眼) 中点状浸润型19例 (20只眼) , 树枝状溃疡型15例 (17只眼) , 地图状基质型12例 (12只眼) 。对照组45例 (46只眼) 中点状浸润型19例 (20只眼) , 树枝状溃疡型16例 (16只眼) , 地图状基质型10例 (10只眼) 。两组病例病情相似,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中医眼科学》; (2) 中臣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 病例均属于肝胆火炽证。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眼科学》[3]制定。角膜炎症分型:点状浸润型:病变表浅, 局限于上皮层;树枝状溃疡型:病变波及浅基质层;地图状基质层型:病变波及深基质层。纳入标准: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者, 可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标准: (1) 前房积脓着; (2) 盘状角膜炎, 反复发作有穿孔危险者; (3)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者; (4)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龙胆疏风汤剂, 局部滴氯霉素滴眼液, 利福平滴眼液, 严重病例用1%阿托品滴眼液扩瞳, 0.1%无环鸟苷滴眼液。龙胆疏风汤方药组成:龙胆草15g, 栀子10g, 黄芩10g, 柴胡10g, 丹皮6g, 当归10g, 生地10g, 大青叶10g, 木贼15g, 密蒙花10g, 木通10g, 泽泻10g, 生甘草6g等。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早晚温服, 每次200mL, 15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加减服用2个疗程。
对照组:除不服中药外, 其他治疗同观察组。
1.4 观察项目
观察方法:角膜荧光素染色, 裂隙灯观察治疗前后角膜的变化情况,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安全性观察:观察服药前后的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能。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 (1) 显效:症状消失, 角膜炎症全部消退, 溃疡愈合, 荧光素染色转阴; (2) 好转:症状与炎症减轻, 角膜病灶缩小, 荧光素少许着色; (3) 无效:症状无减轻, 角膜炎症未能控制, 荧光素染色无改变。
2 治疗结果
总疗效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经χ2检验, 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 (χ2=6.46, P<0.05) , 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的比较:观察组为 (11.5±2.13) d, 对照组为 (15.342±2.31) d, 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3 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眼病, 特别是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不仅难治, 且易复发, 严重影响视力。属祖国医学黑睛生翳范畴, 若治疗不及时则可发展为“花翳白陷”、“凝脂翳”等。本病在临床上主要因为肝火内炽, 风热相博, 上攻风轮所致。故治疗上用龙胆疏风汤泻火解毒, 疏风透热。本方为龙胆泻肝汤中加入密蒙花、木贼, 大青叶而成。方用龙胆草、栀子泻肝胆实火;配伍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黄芩清上焦风热、清利头目;密蒙花、木贼疏散风热以明目退翳;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邪散而不伤阴;泽泻、木通降火利水, 使热邪从小便而出;柴胡清肝, 引药上行;甘草清热解毒和诸药。从疗效分析上使用龙胆疏风汤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该方安全、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03.
[2]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56~158.
[3]毛文书.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8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7: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 我科收治HSK38例38眼, 年龄14~45岁, 平均32.1岁, 男33例, 女25例, 均为单眼发病, 病程最短1天, 最长4d, 平均2d。38例中点状角膜溃疡21例, 树枝状角膜溃疡10例, 地图状角膜溃疡7例。6眼并发红膜睫状体炎。平均视力0.4。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倒主要根据: (1) 病史上曾有典型的点状, 树枝状, 地图状病灶; (2) 多交反复发作; (3) 角膜知觉减退; (4) 特定的复发诱因; (5) 病程缓慢迁延, 抗菌素无效, 单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恶化或迁延。
1.3 治疗方法
西咪替丁制成0.25%的无菌制剂滴患眼, 每日8次, 无环鸟苷眼药水滴眼, 每日6次, 同时将西咪替丁0.4g溶于100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治愈后停用无环鸟苷, 只用西咪替丁滴眼, 每日4次, 每周连用3d, 用药时间5个月, 随访1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周后症状及裂隙灯检查体征消失为治愈;角膜仅有轻微水肿, 无混浊、流泪、畏光等为有效;角膜症状体征明显改变者为无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点状角膜炎治愈17例, 有效4例, 树枝状角膜治愈7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地图状角膜炎治愈4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 无效率为5%。
2.2 复发情况
所有病例随访1年, 结果为点状角膜炎无复发病, 树枝状角膜炎和地图装角膜炎各复发1例, 复发率为5%。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感染称为单纯疤疹病毒性角膜炎, 简称单疱角膜炎 (HSK) 。HSV主要潜伏于神经组织中, 在病情静止期多隐匿于三叉神经节细胞内或尾骶神经节细胞内, 当机体免疫力下隆时, 即可被激活。HSK仍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 而且易潜伏和复发, 严重的可以致盲。当前抗菌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 使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传统西药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微量皮质类固醇、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等, 另外还包括免疫疗法、基因疗法以及手术治疗。众所周知, 抗病毒药物不能长期应用, 事实上, 长期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本身就可以产生树枝状角膜炎。过量的使用抗病毒药物, 不但无助于预防炎症的复发, 而且会产生耐药性。因此, 多年来治疗效果不尽人意[2]。及笔者通过联合无环鸟苷治疗HSK, 试用西咪替丁长期用药的方法预防HSK的复发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目前已知T抑制细胞 (Ts) 具有H2受体。Ts细胞受组胺刺激后, 其抑制功能明显增强。表现为抗体生成减少,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素活性下降。作为H2受体阻断剂的西咪替丁能显著提高人体迟发性超敏反应, 增强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由于其具有抑制Ts细胞功能, 因此, 机体免疫功能处于低下或缺损状态下, 西咪替丁可起到免疫刺激的作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八十年代在研究西咪替丁对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调理作用时, 发现了其对疱疹病毒的治疗作用, 并通过多次实验对其做了充分证实, 同时证明无显示不良反应[3~4]。在此基础上笔者试用西咪替丁联合无环鸟苷治疗HSK, 在治疗的同时观察病人的全身表现,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及预防效果令人满意, 同时在长期给药过程中随访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 笔者认为该方法为治疗HSK和预防HSK复发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03.
[2]刘国华, 王郡甫.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6, 14 (3) :153~156.
[3]钟良玉, 来坚, 王晓萌, 等.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现代治疗评价[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3, 13 (4) :237~240.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136例, 均不伴有其他眼部疾病, 受试期间禁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其中男73例, 女63例;年龄15~70岁, 平均 (44.7±5.6) 岁;诱发原因:劳累54例, 感冒62例, 外伤20例。依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68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诱发原因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 200 mg/次, 5次/d, 治疗周期为2周。观察组首先使用1%丁卡因进行表面麻醉, 随后由同一操作熟练的医师进行球周注射, 注射药物包括50 mg病毒挫, 0.5 mg聚肌胞。用27号短针头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剂, 进针部位为眶缘, 进针深度2.5 cm, 回抽, 确保针头不在血管中, 然后缓慢注入药液, 注射完毕后, 局部轻按压3 min, 至无出血及其他不适即可, 2次/d, 治疗周期为2周。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起效时间、治愈时间。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临床刺激症状完全消失, 角膜溃疡愈合, 充血、水肿、浸润消退;荧光染色结果转为阴性; (2) 好转:临床刺激症状明显好转, 角膜溃疡减小, 充血、水肿、浸润减轻; (3) 无效:临床刺激症状未见缓解, 角膜溃疡没有缩小迹象, 充血、水肿、浸润未见减轻。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病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用 (±s) 表示计量数据, 采用组间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治愈时间比较:观察组的起效时间 (3.9±1.6) d, 治愈时间 (6.1±2.0) d;对照组的起效时间 (5.8±2.2) d, 治愈时间 (10.3±3.5) d;两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6.7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400, P<0.01) , 见表2。
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目前最严重的常见角膜病类型, 近年来, 随着过度使用电脑、手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以及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的滥用, 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3]。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其治疗药物也比较繁多, 阿昔洛韦是其中较为被认可的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然而, 口服阿昔韦洛的生物利用度仅15%~20%, 患者每天需服药5次之多, 加之长期服药容易带来不良反应,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4]。病毒唑和聚肌胞是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特效药物, 而球周注射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眼部给药途径, 然而目前依旧缺乏采取球周注射病毒唑与聚肌胞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本文调查发现, 观察组的起效时间与治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病毒唑、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确实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方法。病毒唑是临床中常用的强烈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 可有效阻止病毒核酸的合成, 进而达到抑制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病毒繁殖的效果[5]。聚肌胞为干扰素诱导剂, 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 能诱发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而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蛋白质, 可抑制RNA与DNA病毒, 阻碍细胞内的病毒繁殖[6]。球周注射能使药物经结膜下血液循环吸收进入眼内, 亦可通过角膜缘扩散至角膜基质, 是一种便捷有效的给药途径[7]。药物刺激能促使局部血管扩张, 增强血管通透性, 提高药物吸收效率, 缩短治疗周期。
综上所述, 病毒唑、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在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患者恢复快, 临床疗效突出, 病毒唑、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是一个疗效确切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挫、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13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治疗, 对照组采用球周注射病毒唑治疗。疗程结束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治愈时间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1) ,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病毒挫、聚肌胞联合球周注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显著, 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 还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是理想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治疗措施。
关键词:球周注射,病毒挫,聚肌胞,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参考文献
[1]李金玲, 周增堂.中药雾化熏眼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9) :987-988.
[2]王勇, 詹邶.角膜接触镜联合抗病毒药物在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 :120-121.
[3]翁春瑜, 洪彬.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及预防复发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 (1) :76-77.
[4]俞莹, 缪晚虹, 赵峰, 等.益气解毒方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 23 (4) :245-249.
[5]龚义文, 张万国.中药加病毒唑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41 (1) :33-34.
[6]胡志佳.地塞米松、维生素C联合聚肌胞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8) :219.
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篇8
关键词:带状疱疹,角膜炎,神经妥乐平注射液
人体被水痘- 带状病毒感染常引起带状疱疹,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侵犯至三叉神经第一、 二分支时, 可引起眼睑皮肤疱疹及角膜炎, 通常病侧眼睑红肿、透明成簇小水泡、 角膜刺激症状如眼痛、 畏光、 流泪、结膜混合性充血、 角膜上皮树枝状浸润或角膜基质浸润等各种类型角膜炎等, 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阳性, 病情重者甚至可继发病毒性脑炎、视神经炎、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眼肌麻痹、角膜溃疡、瘢痕, 严重影响视力, 甚至失明。本研究应用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 取得了较好疗效,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90 例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患者全部为本院2013 年2 月~2015 年3 月住院患者, 所有患者为单眼患病, 入选标准[1]:①全身临床表现:寒战、体温升高, 耳前淋巴结肿大, 沿三叉神经分布区额部、头部皮肤剧痛、 烧灼感、红肿, 皮肤短时间内出现串珠状疱疹, 伴随强烈神经痛, 患者极度痛苦, 皮疹可延续数日至数月。②眼局部: 疱疹可占据全部眼睑皮肤 ( 上睑居多) 和鼻部皮肤, 病变一般不会超过中线, 水泡破溃呈溃疡, 干枯后结痂, 眼部刺激 ( 如眼红肿、刺痛、流泪、畏光等) 症状重。③裂隙灯检查:结膜混合性充血、 角膜上皮呈点状、树枝状、地图状浸润, 可达基质层,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 继发虹膜炎者可出现房水浑浊前房渗出物。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 例。观察组男25 例, 女20 例, 年龄最大91 岁, 最小31 岁, 平均年龄 (55.34±12.15) 岁;对照组男23 例, 女22 例, 年龄最大89 岁, 最小29 岁, 平均年龄 (54.21±12.54)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全身应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 0.5 g/次, 2次/d, 患病皮肤涂氯霉素氧化锌乳膏适量, 3次/d, 眼部点更昔洛韦眼用凝胶3次/d、阿昔洛韦眼药水6次/d、左氧氟沙星眼药水3次/d次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 6 ml (7.2NU) /次静脉滴注, 1次/d, 两组疗程均为20 d。
1. 3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 额部、头部皮肤疼痛消失、皮肤无红肿、疱疹结痂并基本脱落, 角膜刺激症状消失, 结膜无充血, 角膜透明, 前房清, 无遗留角膜白斑等并发症, 荧光素角膜染色阴性, 视力明显提高;好转:额部、头部皮肤疱疹明显减少, 大部分结痂, 皮肤稍红肿, 疼痛明显减轻, 遗留间断短时间疼痛感, 局部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结膜轻度混合性充血, 荧光素角膜染色少许点状着色, 遗留少许角膜斑翳, 视力有提高;无效:额部、头部皮肤仍红肿、疼痛, 眼部角膜刺激症状无好转, 角膜炎症浸润未改善甚至加重, 荧光素角膜染色大片荧光着染, 出现角膜溃疡或继发青光眼、虹膜炎、 眼肌麻痹、 视神经炎、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总有效率= ( 治愈+ 好转)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8.8% 和33.3% , 总有效率分别为86.7% 和60.0%,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人体受到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儿童时期初次感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后以水痘为临床表现, 此后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便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 至成年时期, 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时, 此病毒可再度活化, 易侵犯三叉神经的第一或第二支, 引起头面部及眼睑带状疱疹[1]。因病毒为嗜神经性征, 常表现为沿神经分布成串密集的疱疹, 剧烈的神经疼。角膜神经末梢丰富加之紧邻眼睑皮肤, 常常受到累及而出现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角膜炎、角膜溃疡, 甚至并发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并发症。常规全身及眼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虽然取得一些疗效, 但此病毒复制能力强, 患者主观感受差且易复发、并发症多, 治疗周期长、后遗神经痛、治疗率低等。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68.8%, 总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治愈率为33.3%, 总有效率为60.0%,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考虑与应用到本病治疗中的神经妥乐平的一些作用有关:神经妥乐平具有神经亲和性, 首先能营养、改善修复病损神经传导速度、促进雪旺细胞的增生[2];其次能减低化学性刺激反应, 使神经根和软组织的水肿减轻起到镇痛作用[3];此外它还有调节植物神经、调节免疫、扩张外周血管[4]、使异常情绪反应和感觉得到改善作用, 从而减轻疼痛, 尤其是后遗神经痛, 促进病情恢复, 缩短治疗时间, 无明显副作用, 在临床很有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68.
[2]Hata T, Itoh E, Yoneda R, et al.Mechanism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neurotropin.Japan J Pharm acol, 1988, 48 (2) :165-166.
[3]Kawamura M, Shinkwin M, Imai Y, et al.Neurotropin induces antinociceptive effect by enhancing descending pain inhibitory systems involving 5-HT3 and Noradrenergic-2 receptors in spinal dorsal horn.Life Sciences, 1998, 62 (24) :2181.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篇9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临床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erpes stromal keratiais, HSK) 是由于单纯疱疹Ⅰ型病毒感染角膜组织所引起的常见性眼病, 其病症表现顽固、复发周期快, 对视力影响严重[1]。近年来, HSK治疗以西医治疗较为广泛, 但治疗效果显著不大, 表现为患者耐药性增高, 疾病复发周期快, 复发症状严重。为此, 本文对此病例施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治疗HSK,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医院收治的5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 随机分为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组35例 (62眼) , 其中男23例 (41眼) , 女12例 (21眼) ;以西医治疗为主的对照组21例 (30眼) , 其中男10例 (18眼) , 女11例 (12眼) ;两组年龄13-58岁, 平均年龄37.4岁;病程2d~16个月, 两组在性别、年龄、患眼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56例子HSK患者均符合《眼科学》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标准》[2]。其该病病例诱因主要为: (1) 感冒、发热等; (2) 病症表现为畏光、眼痛、流泪; (3) 膜发炎导致的视力减弱; (4) 患者眼睛角膜症状呈树枝状、图状、盘状; (5) 荧光抗体染色、素角膜染色。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单纯西药治疗。主要采用无环鸟苷及抗生素眼水, 口服无环鸟苷以抗病毒为主;抗生素眼水主要以抑制眼角膜发炎为主, 如使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0.1%羟苄唑眼液, 此2种抗生素眼水实行点滴, 6次/d, 1滴/次;还可以0.25 g阿昔洛韦配制5%的葡萄糖 (205mL) 行静脉滴注, 周期7~14d, 1d/3次;在患有深层型盘状角膜炎患者诊治中, 采用地塞米松滴眼液 (0.025%) 行点滴滴眼, 1d/3次, 1个疗程/14d。
1.3.2 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结束后加入中药治疗。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HSK患者被分为4类型[3]: (1) 肝经风热型。治宜疏风清热, 选材为银翘散、金银花; (2) 肝胆炽旺型, 治宜清肝泻火, 选材为龙胆泻肝汤; (3) 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化湿, 选材为三仁汤加减; (4) 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祛邪, 选材为知柏地黄汤加减。以上4类所选汤剂, 1天/1剂, 另外还可以患者具体病患情况而定, 对药物进行调整。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行统计学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
根据《眼科学》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标准》, HSK疗效症状判定为, 治愈:患者眼刺症状消失, 角膜遗留薄翳或近透明, 荧光素染色呈阴性, 视力逐渐恢复病前;有效:患者眼刺有轻微疼痛、畏光, 角膜水肿减轻, 荧光素染色呈阳性, 视力部分恢复, 症状有了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荧光素染色阳性;复发:诊治治愈后稳定期短, 随后在半年以上HSK症状再发者。
2.2 临床疗效
5 6例H S K患者采用中西医治疗为主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 (85.48%) , 总有效率为 (96.77%) , 且患者视力均达到有效改善;采用以西医治疗为主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 (60.00%) , 总有效率为 (76.66%) , 两组治愈率和总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后0.5~1年无一病患HSK病症复发, 对照组复发4例, 复发率为 (13.33%) 。见表1。
2.3 安全评价
治疗前后安全指标未发生异变。中西医结合治疗HSK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表现为见效快, 少复发、疗程短。
3 讨论
HSK在当今临床治疗仍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临床西药单治首选药物是阿昔洛韦和无环鸟苷, 但如患者长期服用, 身体易产生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导致回复周期长, 恢复见效差, 难以痊愈, 且还易产生复发。为此, 作者为弥补西药产生的不良疗效后果, 以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方式对HSK进行治疗, 疗后显著性大。
从中药治疗HSK临床病理上看, 该病归于“聚星障”、“混睛障”、“花翳向陷”等范畴[4];感冒、发热、肝火炽旺、湿热内蕴多为引起HSK发病的诱因。结合中医辩证诊治理论, 主要将HSK分为以下四类: (1) 肝经风热类; (2) 肝胆炽旺类; (3) 湿热蕴结类; (4) 阴虚火旺类。
从本组临床数据上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HSK的治疗组,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两组在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复发例数上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从表1可知, 中西医结合治疗HSK在治愈率上达到85.48%, 总有效率达到96.77%, 这是单纯采用西医食疗HSK所不及的, 且数据还显示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HSK, 术后复发率低乃至无, 视力情况得到很大恢复, 这都充分说明了中西医联系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HSK具有见效快, 回复周期短、愈后复发少等优点, 这是由于中西医联合治疗过程中, 具有抑制病毒再发, 提高患者免疫力, 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的功效,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69.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167.
[3]高颜茹, 程春旭.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09, 3 (23) :3057.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推荐阅读: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09-12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11-11
带状疱疹05-12
带状疱疹病毒06-30
急性带状疱疹论文09-04
带状疱疹误诊分析11-04
治疗带状疱疹等11-11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09-02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10-07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