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2024-11-11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精选10篇)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 (恩再适)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行性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饶市立医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营养神经以及止疼药治疗, 试验组予以恩再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及BDNF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外周血BDNF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外周血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恩再适可以明显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 升高患者外周血BDNF水平, 可行性高。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结果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 是带状疱疹病后的一种后遗症, 表现为患者皮损部位遗留下持续性或局部阵发性的灼痛、刀割痛、跳痛、刺痛, 严重者影响患者睡眠、休息、精神状态等, 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 约占受累人数的75%, 是PHN的主要人群, 该病是医学界的疼痛难题, 是中老年人健康的潜在杀手[1,2,3]。本研究给予PHN患者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 (恩再适) 治疗, 观察其对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水平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饶市立医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PHN患者7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39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9例;年龄49~77岁, 平均 (58.9±5.6) 岁;受侵犯神经:颈神经2例, 腰骶神经10例, 肋间神经11例, 三叉神经16例。试验组中男19例, 女20例;年龄50~76岁, 平均 (59.1±5.6) 岁;受侵犯神经:颈神经3例, 腰骶神经9例, 肋间神经12例, 三叉神经15例。患者入院前均有带状疱疹急性发作史, 均确诊为带状疱疹,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6分, 且皮疹消退>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营养神经以及止疼药治疗, 吲哚美辛片25mg/次, 3次/d, 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500μg, 1次/d, 维生素B12500μg, B1100mg 1次/d;试验组予以恩再适治疗, 5%葡萄糖注射液100ml+恩再适注射液3ml, 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14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及BDNF水平。 (1) 疼痛改善情况:用VAS来评定患者疼痛情况。 (2) BDNF水平: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BDNF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BDNF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外周血BDNF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试验组外周血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外周血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PHN是一种剧烈的、顽固性的疼痛, 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同时发生, 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体质较差, 一旦患病, 患者痛苦不堪,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如何有效消除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方法是医务工作者需要迫切研究的方向。恩再适是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后所提取的非蛋白性生理活性物质, 是一种可以用于因神经系统病变或损伤而产生的神经源性疼痛疾病的具有镇痛及抗变态反应等作用的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外周血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与孔兵等[6]、陈和星[7]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一致, 说明恩再适可以有效缓解PHN患者的疼痛, 效果显著, 也使得患者外周血BDNF水平升高, 提示外周血BDNF水平升高可能是有效缓解PHN患者临床症状的机制。恩再适治疗效果显著是由于该药不但可以扩张外周血管使得疼痛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活化Na+-K+泵使得神经元兴奋性减弱, 除此之外, 该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能系统 (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α2受体) , 激发下行痛觉抑制系统达到镇痛作用;在外周抑制缓激肽释放, 可改善疼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软组织和神经根水肿程度以及神经损伤后的炎性反应[8,9]。

综上所述, 恩再适可以明显缓解PHN患者的疼痛, 升高患者外周血BDNF水平, 可行性高,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戴红波, 刘允爱, 夏燕, 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25) :246-248.

[2] 刘学清, 曾抗, 兰海梅, 等.恩再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 2006, 1 (6) :378.

[3] 魏巍.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治疗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33) :88-89.

[4] 王玉文, 丁艳, 苏建英.恩再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 (4) :475-476.

[5] 范洪波, 叶红.恩再适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 (10) :91-92.

[6] 孔兵, 綦佩妍, 林红旗.恩再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评价及对BDNF表达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 30 (4) :231-232.

[7] 陈和星.恩再适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可行性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意义[J].江西医药, 2014, 49 (11) :1293-1295.

[8] 陈岳.伐昔洛韦联合恩再适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 2013, 19 (3) :552-553.

[9] 蔡力, 冯捷.恩再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0) :128.

带状疱疹神经痛为何难愈? 篇2

我是65岁的患者。我因带状疱疹神经痛多方治疗疗效不负责,求诊北京医院疼痛科赵英主任,经10天理疗加病灶注射,我已完全康复。疼痛中心医师护士工作非常负责,同病相怜者不妨去那里试一试。

來自北京的患者

我父亲查出患带状疱疹,疱疹发在头部,非常痛苦,到某大医院皮肤科就诊,一星期的药费就近2000元,而且不起任何作用,老人疼得5天5夜基本没合眼。听朋友介绍,广安门医院针灸科的黄石玺大夫治疗此病有专长,周一我便带着老人找黄大夫看病。黄大夫的医术果然名不虚传,昨天就扎了一次火针,我父亲的疼痛就明显减轻了。我在陪父亲就诊的过程中,也听到别的患者反映黄主任医术高超,很多患者看病数月不见效,辗转找到这儿才得以康复。

来自北京的患者

上面是两位带状疱疹患者的看病的亲身经历。的确,患过带状疱疹的人都知道,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和后遗神经痛是最令人无法忍受、又不好治愈的一种疼痛。因为疼痛的折磨,患者往往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有些患者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今天,我们就请上述患者推荐的两位大夫,分别从西医、中医的角度,给我们讲一讲带状疱疹为何会引起神经痛,带状疱疹的神经痛又为何难以治愈,两位专家又有哪些高招来治疗这种疼痛。

——编者按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由头面部疼痛来院就诊, 经检查后诊断为带状疱疹6例。男性4例, 女性2例, 年龄18~25岁, 无外伤史和脑血管病病史。

1.2 临床症状

病程1~3d, 颞侧疼痛4例, 呈针刺样疼痛, 程度不一;面颊部疼痛2例, 为钝痛, 无持续性加重, 其中1例于耳前出现红斑, 无丘疹或丘疱疹。患者面部感觉无明显变化。

1.3 确诊依据

出现感觉过敏, 针刺感或灼痛等前驱症状, 以群集性小水疱沿神经单侧分布伴明显神经痛[1]。

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6.0×109/L, 鼻腔, 口腔X线检查均正常。

2 结果

本组6例均采用镇痛和镇静治疗, 未见缓解, 其中4例再第4天出现水疱, 神经走行分布, 另2例在一周后出现水疱。经确诊后改为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辅以抗炎、对症治疗病情好转。

3 讨论

带状疱疹的发病特点是沿神经走行分布的水疱和明显的神经痛, 但在临床中常会遇到一些病例, 皮疹出现很晚或者只有神经痛而不同时出现皮疹, 使医生在诊断上易出错, 患者也多受苦。例如, 有的人表现为牙痛的带状疱疹, 受损害的神经是三叉神经上颌支, 所以容易误诊为牙痛。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神经疾病, 一般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疼痛以面颊、上下颌等处明显, 有间歇期, 予以镇痛和镇静治疗, 可以缓解。

误诊分析: (1) 两种疾病均为壮年。 (2) 二者主诉为头面部或面颊部疼痛, 有的与情绪, 劳累有关, 均为单侧疼痛。 (3) 均为数天后出现水疱, 并且沿神经走行分布。 (4) 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是镇痛和镇静。根据以上分析的特点, 大多数可以明确诊断。带状疱疹除了一些典型症状外, 还常见一些非典型带状疱疹, 特别是带状疱疹早期, 当疱疹未出现之前或表现为顿挫性带状疱疹时, 可能将本病疑为神经痛。因此, 掌握本病的特点, 正确鉴别, 是避免误诊的基本条件[2]。

关键词:带状疱疹,诊断, 三叉神经痛,诊断, 误诊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8-71.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4

【关键词】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因素

【中图分类号】R61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18-020

带状疱疹常会发生皮损,皮损消退之后,会出现四周神经痛的后遗症,伴随着长时间的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心理情绪[1] 。有针对性的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各种因素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60~79岁,平均(67.5±10.3)岁,其中10例带状疱疹患者并发神经痛,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参照国际疱疹控制论坛中的分期标准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中急性期是指带状疱疹出疹最初的30d之内产生疼痛;亚急性期是指带状疱疹神经痛在急性期后持续疼痛没有超过3个月的患者;慢性期是指急性期之后持续超过3个月的患者。本组10例均为慢性期神经痛患者。依据是否发生神经痛分为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即A组50例,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即B组10例。两组带状疱疹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 0.05),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通过对带状疱疹患者的性别、发病诱因、临床症状、皮疹分布、皮损状况、临床类型、急性期疼痛程度、初治时间、治疗方式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于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和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流行病学规律。

2.结果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性别、发热、前驱痛、受累神经、皮损类型、皮损面积、疼痛程度、初治时间情况见表1。

3.讨论

带状疱疹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感染人体之后会在脊神经、颅神经的感觉神经元内潜伏,一旦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潜伏的带状疱疹病毒会被激活,沿着感觉神经轴索逐步下行,对神经节形成侵犯,诱发炎症、疼痛、皮肤损伤、发热等病理性变化,并且向着末梢感觉神经纤维传播。带状疱疹消退之后,仍然存在被病毒侵犯部位的神经痛,反复迁延,成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资料显示[2] ,目前为止年龄是唯一被公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和激活的可能性明顯增加,神经损伤严重,并且老年患者的神经损伤后自我修复的能力明显降低,进而造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增高。关于性别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影响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表明[3] ,女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对于神经痛的耐受能力更低,并且女性情绪变化相对较大,其不良的心理情绪也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进而诱发神经痛发生率增高,并且女性患者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性,也促使女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会更多,但是性别构成不能作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独立因素。前驱痛是对于亚临床神经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同时前驱痛还可能继发性的集中神经节的损伤,进而可能促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增高。带状疱疹患者急性期疼痛程度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急性期疼痛程度越严重,其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率越大,因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疼痛也是由于周围神经节发生炎性反应和皮损诱发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从潜伏中激活后,诱发外周神经纤维坏死,进而其支配区的皮肤,出现炎性反应,其对应的感觉神经节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等发生炎性反应、出血性坏死等,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发生胶原沉着和瘢痕形成,在皮肤瘢痕愈合时,外周神经出现重塑性改变,进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功能病变,从而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研究表明,严重性的带状疱疹会出现血疱、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等症状,其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性要比普通型和顿挫型带状疱疹明显增高。严重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损伤越严重,皮肤的愈合时间越长,瘢痕形成的可能性越大,其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也越大。带状疱疹皮损面积越大,其皮节也就越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也越高。另外,带状疱疹在发病3d内给予治疗的患者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发病治疗时间大于3d的患者,可能由于治疗时间越早对于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越高,神经损伤和炎性反应程度越低,神经纤维纤维化的可能性越小,皮肤损伤程度越低,从而降低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有资料显示,正确认识和对待PHN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老年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另外,以往研究发现,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神经一旦受损,机体自身修复能力较弱。综上所述,有无前驱痛、皮损类型、疼痛程度、初治时间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有关,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徐赤宇,罗平,王岩.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泛昔洛韦及甲钴铵治疗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841-6842.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5

选择2009-01~2010-12在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患者40例, 其中女22例, 男18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19岁;病程1~3周。随机分为针刺配合泛昔洛韦治疗组20例, 泛昔洛韦对照组20例。疱疹损害均位于患者面部中线一侧, 范围涉及口角、上下唇、颌下区、耳前、眼眶下区、鼻背、颞部等面部皮肤及口腔内软、硬腭黏膜或颊黏膜受累, 检查可见大小不等、成簇的浆液性清亮水疱, 小部分水疱融合。所有患者颈部、躯干处皮肤均未见疱疹。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确诊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1]。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患侧合谷、三间、地仓、下关、颊车, 毫针刺法, 捻转得气, 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同时口服泛昔洛韦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250mg, 每日3次, 共10天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泛昔洛韦 (同上) 。观察指标[2]:分别记录溃疡愈合 (按增大、无改变、减轻、消失评价, 分别计3、2、1、0分) 、皮肤结痂大小 (按增大、无改变、减小l/3、减小1/3~2/3、消失评价, 分别计4、3、2、1、0分) 、疼痛程度 (按加重、无改变、减轻、消失评价, 分别计3、2、1、0分) 等情况。

3结果

以上述3项指标的分值总和为疗效分值。痊愈:0分;显效:1~3分;好转:4~5分;无效:≥6分。两组疗效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三叉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男女发病率相似。带状疱疹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人体内, 平时不发病, 但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 病毒再度活动, 生长繁殖, 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 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病毒可侵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起病时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继而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感觉过敏、烧灼感或程度不等的放射痛或灼痛, 常伴有皮肤分布区的痛觉过敏。与此同时或稍后, 皮肤上相继出现不规则的片块红斑、丘疹、水疱, 最后结痂脱落愈合。

本文临床治疗中针刺阳明经穴,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 交頞中, 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 环唇, 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贯颊, 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 故取手阳明之合谷、三间, 足阳明之地仓、下关、颊车, 调阳明经气, 从而使疱疹得愈。结果表明针刺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疗效确切,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俊颖, 金爱琼, 何小明, 等.泛昔洛韦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 (6) :347.

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因素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患者常见的一种后遗症[1], 一般出现在皮损消退之后, 具有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2],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 甚至会对患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种因素, 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讨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种因素, 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127例作为研究资料, 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127例, 将其分为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 (23例) 和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 (10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患者47例, 女性患者80例, 年龄61~80岁, 平均年龄66.4岁, 本研究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中, 23例患者均为慢性期神经痛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以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包括患者性别、临床症状、初治时间、发病诱因以及治疗方式等, 分析比较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 (23例) 以及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 (104例) 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初治时间、前驱痛、疼痛程度、发热、性别以及受累神经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初治时间、前驱痛及疼痛程度比例方面, 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低于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患者发热、性别及受累神经比例方面,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 多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一旦患者被感染, 就会造成自身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且隐藏的病毒会诱发疼痛及皮肤损伤等病变, 疱疹消退后仍有部位出现反复迁延的神经痛, 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目前, 唯一被公认的神经痛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 这可能与大龄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3]。其他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还有待探讨。

为探讨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种因素, 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本文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127例作为研究资料, 将其分为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和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 对患者性别、临床症状、初治时间、发病诱因以及治疗方式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结果显示, 在患者初治时间、前驱痛及疼痛程度比例方面, 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低于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在患者发热、性别及受累神经比例方面, 两组无差异。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相近[4], 表明前驱痛可以促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 除此之外, 在患者发病3 d内给予治疗, 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发病治疗时间>3 d的患者, 这可能与及时抑制患者病毒复制有关[5]。

综上所述, 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初治时间、前驱痛及疼痛程度有关, 掌握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以上因素, 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Kanbayashi Y, Onishi K, Fukazawa K, 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postherpetic neuralgia using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J].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2012, 28 (8) :712-714.

[2]王秋石, 崔文瑶, 姜艳华, 等.带状疱疹并发神经痛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16) :3079-3081, 3055.

[3]高月, 李彦平, 张乐辉, 等.影响皮神经阻滞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6) :454-457.

[4]Schlereth T, Heiland A, Breimhorst M,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ain, central sensitization and anxiety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J].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2015, 19 (2) :193-201.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7

关键词:甲钴胺,维生素B1,阿昔洛韦,加巴喷丁,卡马西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我科于2009年2月~2012年2月,运用加巴喷丁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我院治疗且门诊随访观察2个月以上的60例慢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累及肋间神经32例,三叉神经16例,面神经4例,枕大神经4例,臂丛神经2例,股神经2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 (56.17±11.8)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3周以上正规神经营养、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甲钴胺500μg肌内注射,1次/d,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1次/d,阿昔洛韦0.5g静滴,3次/d;之后继续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甲钴胺500μg口服,3次/d,维生素B120mg口服,3次/d。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接受添加加巴喷丁 (治疗组) 和添加卡马西平治疗 (对照组) 。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 (54.17±15.32) 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 (56.28±13.19) 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CBZ组) 采用卡马西平100mg, 3次/d,治疗组 (GBP组) 运用加巴喷丁胶囊 (迭力,徐州恩华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规格为100mg/粒) 。首量从低剂量开始,参考Rowbotham投药方法,第1天开始口服剂量300mg/次,1次/d,第2天300mg/次,2次/d,第3天300mg/次,3次/d,以后可根据病情每间隔2~4d增加剂量300mg/d (最高用量为2400mg/d) ,以疼痛明显缓解剂量为维持用药量。分别于治疗第1周、2周、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 (VAS) 。

1.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嗜睡、腹痛,未行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微头晕乏力、嗜睡、恶心。不良反应随治疗期的延长逐渐消失。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病例。

1.4 疗效评价

以治疗前和治疗后VAS来反映疼痛强度的变化,治疗后VAS<3分为显效,VAS4~6分为有效,VAS>6分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计量资料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服药后VAS均出现降低,但程度不同,且有剂量依赖性。GBP组中18例 (60%) 患者镇痛起效每日最低剂量为300mg;24例 (80%) 患者每日有效镇痛剂量为1800~2400mg,最高达3600mg。VAS下降最明显在服药后1周内 (P<0.01) ,且随剂量和疗程的延长,服药2周后,VAS下降仍然比较明显 (P<0.01) ;但服药后2~4周,VAS趋于稳定,但与服药前相比,VAS仍然较低 (P<0.01) ,平均疼痛分数减少4~5分,有效率达100%。CBZ组中18例患者日最低镇痛起效量也为300mg,但每日有效镇痛剂量600~1200mg, VAS下降趋势与加巴喷丁组相似。而加巴喷丁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AS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 (P<0.05) 。

3 讨论

研究表明,口服GBP和CBZ后VAS均出现降低,但程度不同,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VAS下降最明显在服药后1周内,在服药2周时,与服药1周时相比,VAS仍然下降比较明显,但服药后2周至观察期末,VAS则趋于稳定,2组的变化趋势类似。但观察显示GBP组的镇痛效果要显著优于CBZ组。已有文献显示,当GBP剂量达到3.6g/d时,可对多种神经性疼痛状态有效。必须指出,是否达到最终剂量取决于是否完全缓解患者疼痛,是否产生很难立即处理的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

带状疱疹属于DNA病毒组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婴幼儿期初次侵犯宿主,潜伏于脊神经后根或脑神经元,遇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的以受累神经分布区域剧痛及相应皮肤区疱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2~3周,水痘可自行干涸、结痂,可自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 是指急性HZ愈合自然病程结束后,仍存在后遗性皮肤疼痛。HZ神经痛及PNH,尤其后者,疼痛程度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加巴喷丁[ (氨甲基) 环己烷乙酸]是新型抗药,FDA批准加巴喷丁作为癫治疗的辅助药物,随后研究发现,该药在治疗慢性疼痛综合征方面有独特作用。对PHN患者的异常性痛、烧灼样痛有显著缓解作用,疗效优于抗抑郁药和其他抗癫药,并被推荐为治疗PHN的首选药物。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一样被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并有良效。加巴喷丁的作用机制未完全阐明,可能存在多种作用: (1) NM2DA受体拮抗作用; (2) 中枢神经系统钙通道的拮抗作用和对外周神经的抑制作用; (3) 对GABA介导传入通路的抑制 (这样减少了兴奋性传入信号) ,引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有效作用在脊髓和大脑水平) ; (4) 可增加GABA的合成,减少GABA的降解。但更多的证据倾向于对NMDA受体和钙通道拮抗两种机制。其不良反应有嗜睡、眩晕,但患者耐受性好,明显优于其他抗惊厥剂。加巴喷丁与其他抗癫药不同,不会诱导或抑制肝微粒体酶,与其他药物无临床相关的相互作用,不经肝代谢,无诱导或抑制肝微粒体酶作用及蛋白结合力低,临床应用患者顺应性好。另据文献报道,这些症状反应较轻微,时间短,症状随治疗时间逐渐减轻,与服药剂量无明显相关性。很少有皮肤过敏反应的报道,也无引起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学或肝、肾、胰腺功能异常的报道。显示GBP的不良反应较少,更适用于老年以及体质虚弱患者。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确切,见效快,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好,患者易于耐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利于缓解PHN患者的疼痛。

参考文献

[1]Bookwalter T, Gitlin M.Gabapentin induced neurologic toxicities[J].Pharmacotheraphy, 2010, 25:817-819.

[2]Guay DR.Update on gabapentin theraphy of neuropathic pain[J].Pharm, 2010, 18:158-178.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分析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接受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73例, 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 是否有前驱疼痛, 发病72h内是否接受了抗病毒药物治疗, 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 住院期间是否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能与PHN发生有关的因素。患者出院后对罹患PHN的情况进行电话回访。共回访到67例, 其中男43例, 女24例。年龄23~81岁, 平均年龄 (59.6±14.5) 岁, <50岁13例, 50~60岁19例, 60~70岁16例, 70~80岁16例, 80岁及以上3例。

1.2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PHN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 采用OR值表示相关因素危险性的大小, PHN发生率和OR值均采用95%可信区间来表示, 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HN发生率

在随访到的67例中, 23例遗留有PHN, PHN总的发生率为34.3% (95%可信区间:22.9%~45.7%) 。其年龄分布情况为:<55岁的患者发生率为11.1% (95%可信区间:3.4%~25.6%) , ≥55岁的患者发生率为42.9% (95%可信区间:29.0%~56.7%) 。

2.2 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特征

38.8%的患者在出现红斑水疱皮损之前有前驱疼痛, 56.3%的患者在发病72h内接受了抗病毒药物治疗, 19.4%的患者在带状疱疹发病早期接受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47.8%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就带状疱疹皮疹发生部位而言, 43.3%的患者发生于头面部, 41.8%的患者发生于躯干部, 14.9%的患者发生于四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其皮疹好发部位无统计学差异。

2.3 PHN相关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PHN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1所示。高龄和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者发生PHN的风险均增高。高龄 (年龄≥55岁) 患者发生PHN的风险是低龄 (年龄<55岁) 患者的5.43倍, 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遗留PHN的风险是无合并症患者的2.98倍。是否有前驱疼痛、发病72h内是否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是否接受过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皮疹发生部位等因素对PHN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中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比例为34.3%, 远远高于许卫平等[3]报道的8.8%的发生率。由于PHN的发生与年龄有很大关系, 这种差异可能与许卫平等[3]的研究中带状疱疹患者的年龄构成偏年轻有关。既往研究表明[4], 在1个月内未能缓解的后遗神经痛患者中, 68.4%的患者在第4个月随访时仍有持续疼痛。PHN持续时间长,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虽然加巴喷丁[5]、普瑞巴林[6]、中西医结合治疗[7]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HN患者的疼痛, 但国内国际尚未能就缓解PHN的最佳方案达成共识。积极探索PHN发生的危险因素, 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 高龄 (年龄≥55岁) 患者发生PHN的风险是低龄 (年龄<55岁) 患者的5.43倍。这与国内外的诸多研究结果[1,4]基本吻合。因此, 在老年患者因带状疱疹就诊时, 更应注意防范PHN的发生。本文显示, 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遗留PHN的风险是无合并症患者的2.98倍, 这一点与既往的研究结果[4]基本一致。提示笔者在接诊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时, 应特别警惕PHN的发生。遗憾的是, 本文未能发现其他与PHN发生有关的因素。根据本文的结果, 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不能有效预防PHN。分析原因可能如下:我科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时, 仅有部分皮疹红肿明显或疼痛剧烈的患者加用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接受激素治疗组和未接受激素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方面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其预防效果尚待更严谨的研究。有学者[8]认为, 早期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PHN的发生。笔者的回顾性研究提示, 发病72h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对PHN并无预防作用。Chen等[9]的系统综述也表明, 阿昔洛韦并不能减少带状疱疹患者PHN的发生率。然而, 对于“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早期”的时间界定, 尚未能达成一致。在发病的24h内或48h内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能否减少PHN的发生, 还有待于深入探索。此外, 其他种类的抗病毒药物, 如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 其预防PHN的疗效也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son RW, Bouhassira D, Kassianos G, et al.The impac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on quality-of-life[J].BMC Med, 2010, 8:37.

[2]Gauthier A, Breuer J, Carrington D, et al.Epidemiology and cos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he United Kingdom[J].Epidemiol Infect, 2009, 137:38-47.

[3]许卫平, 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 17 (4) :245-246.

[4]胡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1.

[5]Gupta A, Li S.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nce-daily gastroretentive gabapentin in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ged 75years and over[J].Drugs Aging, 2013, 30 (12) :999-1008.

[6]Khadem T, Stevens V.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a systematic review[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 2013, 27 (3) :268-283.

[7]赵继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5) :619-620.

[8]梁豪文, 熊东林, 肖礼祖, 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2, 18 (5) :287-289.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9

患者二,女性,72岁,右侧胸背部疱疹经治疗消失1周后出现疼痛,呈针刺样、牵扯样、闪电样,每日持续10余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影响睡眠,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达6~8分。2周后,患者因疼痛难忍,来我科治疗。因自觉仅需少量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仅口服加巴喷丁、甲古铵片,后间断服用加巴喷丁、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及营养神经等药物。目前,患者再次因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前来就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依然为6~8分。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疼痛之一。主要表现为自发痛和触诱发痛,疼痛持续超过一月,即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约1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其发病率目前呈增长趋势,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后神经痛”,治疗乏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常迁延不愈,有些疼痛甚至长达数十年以上,是最难治疗的痛症之一。其疼痛剧烈,且性质多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需要高额的治疗费用。同时,不仅是病人,很多医务人员也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后神经痛缺乏认识,从而耽误了治疗黄金期。

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公认药物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以及利多卡因或辣椒辣素等,吗啡、羟考酮等阿片类镇痛药也已被广泛使用。除药物治疗外,在带状疱疹急性期,也可应用神经阻滞、皮损内注射、神经脉冲射频等治疗方式。事实上,很多治疗手段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而临床上,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时期,治疗非常棘手,有时连医生也束手无策。

提前治,“扼杀”神经痛

实际上,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只要尽早实施规范治疗,不仅效果更明显,甚至可以治愈。而防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关键在于从带状疱疹急性期开始积极治疗,即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之前,便开始控制甚至治愈带状疱疹疼痛。本文两例患者,疾病发作时间不等,却因不同的治疗方式和态度,最终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要避免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关键在于:①患者和医务人员都要充分重视;②在最短时间内缓解甚至消除疼痛;③根据患者的疼痛评分,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组合,不应死搬硬套疼痛药物的常规应用方案;④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如神经阻滞等介入微创方式,都要尽早应用;⑤根据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尤其包括疼痛好转后的药物调整。

专家简介

张小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疼痛科主任、教授,中国疼痛女医师协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疼痛专业组委员,武汉市疼痛学会主任委员。擅长诊治各种复杂顽固性疼痛和微创介入治疗各种慢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颈源性头痛、癌痛等。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所收治的PHN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7~85岁,平均(61.57±12.67)岁;后遗神经痛发生部位在胸腰部22例、头颈部18例、上肢8例、下肢3例。所有患者原发皮损已消退,只遗留轻微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均感持续隐痛、烧灼感、酸痛或阵发性刀割样剧痛,反复频繁发作傍晚至夜间明显,失眠、精神萎靡、厌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均进行过一般口服镇痛剂治疗,且无相关药物禁忌证。

1.2 神经阻滞方法

镇痛液配置:2%利多卡因4m L,维生素B11 0 0 m g、维生素B12500µg、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至10m L。操作方法:先依据皮肤疱疹和疼痛区域,结合脊神经皮肤支配区节段的体表标志,判断病变神经平面后,确定选择实施神经阻滞的方法。三叉神经Ⅰ、Ⅱ支采用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阻滞;头颈部采用颈丛联合颈神经后支阻滞;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胸腰部疱疹行椎旁神经阻滞;对腰骶部和下肢的疱疹行臀上皮神经或坐骨神经阻滞。每隔3d进行1次,30d为1个疗程。

1.3 疼痛改善指标[3]

以初诊时疼痛程度为基点,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由患者和医师综合评价疼痛面积及程度并分别记录。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计算疼痛下降指数以此评价疗效。疼痛下降指数=(治疗前疼痛积分-治疗后疼痛积分)/治疗前疼痛积分×100%。治愈:皮疹和疼痛全部消退,疼痛下降指数为100%;显效:皮疹完全消退,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疼痛下降指数≥80%;良效:皮疹消退,疼痛改善,30%≤疼痛下降指数<80%;微效:皮疹消退,疼痛改善,0<疼痛下降指数<30%;无效:皮疹虽消退,但疼痛下降指数为0。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用药第4周统计有效率。

2 结果

治愈10例、显效20例、良效4例、微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75.0%(30/40)。

3 讨论

PHN发生的确切机制未完全阐明。有关PHN的病理改变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大多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所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性水肿、出血及瘢痕有关。Rowbotham等[4,5]认为患PHN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广泛而严重的损害,不仅有脊髓后根神经节的脱水、Wallerian退变、明显的囊性变、神经节神经元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和外周神经尤其是有髓鞘的粗神经纤维轴突减少及明显的胶原化,脊髓后根神经节内也可以发现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此外,他们认为PHN的疼痛还涉及中枢敏感化机制。临床特点为:在受累神经分布区有剧烈疼痛如灼痛、针刺、刀割、电击、紧束感等并多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如风吹、轻触即可产生剧烈疼痛。

本组采用神经阻滞疗法针对不同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神经阻滞效果满意。其机制为:亲神经的疱疹病毒是通过逆行轴突方式进入神经系统的,逆行轴突转运本是神经系统细胞交换信息的通用而重要的生理机制。带状疱疹的发病过程中,实际上是亲神经病毒滥用了这种机制,神经阻滞阻止了病毒的逆行转运,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阻断交感神经支配脊神经的营养及血管扩张,神经营养状况改善。利多卡因具有较强的弥散力和组织穿透力,通过扩张支配区域的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打破疼痛、末梢血运不良的恶性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维生素B对神经组织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可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卵磷脂的合成加强神经轴突的变化,能够很快的修复因疱疹而受损的神经组织;糖皮质激素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能使炎症各部位的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减少炎性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从而减轻和消除了病灶向中枢的疼痛刺激,降低中枢的兴奋性,减少致痛物质的产生。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不增加明显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6]。糖皮质激素对利多卡因的麻醉效应起协同作用,加用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创伤部位的氧化活性和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其抗炎和镇痛作用。诸药合用协同病变区域皮内注射给药可以将所用药物直接注射到受损的神经末梢,增加了局部的药物浓度药力直达病所。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率为75.0%,效果理想。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所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实施神经阻滞方法 。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依据皮肤疱疹和疼痛区域结合神经皮肤支配区节段的体表标志,判断病变神经平面后确定选择实施神经阻滞。每隔3d实施1次,30d为1个疗程。结果 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由患者和医师综合评价疼痛面积及程度并分别记录,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计算疼痛下降指数评价疗效。治愈10例、显效20例、良效4例、微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75.0%(30/40)。结论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阻滞,疼痛视觉模糊评分

参考文献

[1]李洁,卫好国.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4):321-322.

[2]王松,陈家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疗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药,2009,13(1):91-92.

[3]倪通,朱小蔚,黄方等.甲钴胺治疗高龄老年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5):352-353.

[4]Rowbotham MC,Fields HL.The relationship of pain,allodynia and thermal sensation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J].Brain,1996,119(Pt2):347-354.

[5]Choi B,Rowbotham MC.Effect of adrenergic receptor activation on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ain and sensory disturbances[J].Pain,1997,69(2):55-63.

上一篇:复配技术下一篇:中国CPU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