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共9篇)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篇1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多数由柯萨奇病毒引起,而柯萨奇病毒又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病原,故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及时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其心肌损害,及时地给予干预治疗,保护心肌,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取自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共200例,其中男105例,女95例,男女之比为1.11:1,年龄8个月~5岁,平均(3.2±1.8)岁,就诊前病程0.5~2 d。全部病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2],且既往无心脏病史,无风湿性疾病或肌源性疾病病史,也未使用过对心肌有损害的相关药物。对照组14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其中男75例,女65例,男女之比为1.15:1,年龄为9个月~4岁10个月,平均(3.4±1.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于次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DXC600型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广州标佳有限公司提供。检测心肌酶谱,包括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并同时用日本光电1550P型号心电图机做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正常参考值:LDH 80~240 U/L、CK 10~196 U/L、CK-MB<25 U/L、AST 5~45 U/L,其中任一项高于正常上限为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酶谱检测比较观察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心肌酶异常率比较
观察组心肌酶谱异常者160例,异常率为80%,对照组心肌酶谱异常者10例,异常率为7%。观察组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心电图异常40例,异常率为20.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及T波改变,以Ⅱ、Ⅲ、aVF、Ⅴ导联为主,其中T波改变30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各3例。对照组心电图异常5例,异常率为3.6%。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大多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A组2、4、6、8、10型皆可引起本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很少见[1,2]。据报道儿童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也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肝脏损害等多脏器受损,也可引起过敏性紫癜。本病发病高峰在夏秋季(78.57%),常年有散发病例,传染性强。主要侵犯1~7岁小儿,故易在托幼机构引起流行,病程1周左右,该病具有自限性,多数预后良好。
柯萨奇病毒属于小RNA科肠道病毒属,病毒基因结构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该病毒是一种同属型别众多,所致病复杂的病毒。柯萨奇病毒经粪-口、呼吸道、虫媒体传播感染人类,病毒由肠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咽部的上皮细胞及附近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达一定程度后侵入血循环中,形成第1次(次要)病毒血症,此时患者可出现轻度不适或全无症状病毒随血流进入各种靶组织,并在其中继续繁殖,导致组织细胞发生损害;同时再次侵入血循环(第2次或主要病毒血症)使各种靶组织又一次遭到病毒的侵袭。临床症状一般发生于组织细胞损害出现后及第2次病毒血症时,主要靶器官是脑膜、心脏、皮肤、肌肉等,但体内任何脏器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时,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症状,查体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 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数目多少不等,病程约1周左右。但柯萨奇病毒致病性较广,易引起心肌损害甚至心肌炎,其致病机理目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产生心肌细胞溶解作用[3];(2)在慢性期,病毒可以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机体造成持续、间接的损伤。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作为效应免疫细胞,不仅损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也会损伤机体正常心肌细胞[4];(3)细胞凋亡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发展[5];(4)肠道病毒以缺陷病毒的方式在心肌中长期潜伏也可能是心肌慢性损伤的原因之一。而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时,主要表现为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异常,而较少有临床症状[6,7],故临床医师常易忽略其心肌损害,极少数患儿因病变隐匿,症状不典型,可发展至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出现严重心衰、呼吸困难、心源性休克等[8]。因此对患该疾病的患儿应早期及时重视心脏改变。而心肌酶谱,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反映心肌损害的监测指标,本研究也证实观察组患儿心肌酶异常率,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发现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7,9,10]。因此笔者建议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常规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心肌损害,及时予以治疗,避免病情加,甚至发生严重的心肌炎改变。
摘要:目的:观察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2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并与140例健康儿童对照,分析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肌损害程度,及早干预治疗,从而防止心肌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心肌损害,心肌酶,心电图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为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等.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3]Lamphear B J,Yan R Q,Yang F,et a1.Mapping the cleabage site in protein synthesis initiation factor elF-4gamma of the2A proteases from human coxsackievirus and rhinovirus[J].J Biol Chem,1993,268(26):19200-19205.
[4]Gauntt C J,Arizpe H M,Higdon A L,et a1.Molecular mimicry,anti-coxsackievirus B3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and myocarditis[J].J Immunol,1995,154(6):2983-2995.
[5]揣侠,陆春鱼,王永祥.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4,25(2):112-114.
[6]陈全景,王春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心肌酶检测临床评价[J].山东医药,2007,47(19):149-150.
[7]李惠红.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血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J].新医学,2007,38(3):170-171.
[8]冯润川,李莎.儿童重症病毒性心肌炎42例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9):100-103.
[9]张素兰.柯萨奇病毒感染98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7,29(6):566-567.
[10]吴玲玲.蓝芩口服液辅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03.
夏秋当心: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篇2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有人称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是儿科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该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主要在托儿所、幼儿园),夏秋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婴幼儿,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通常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临床表现为:患儿起病急、突发高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继而大一些的孩子会自诉口腔疼痛(吞咽时尤甚)或拒食,有时会说头痛、腹痛或肌痛;小一些的宝宝则出现烦躁、哭闹、流口水、不愿进食(婴儿不吃奶)、呕吐等,尿色黄短少,大便干燥成球。严重患儿影响吞咽功能,但多数不影响发声。检查时,可见患儿上腭、口腔黏膜、咽后壁、扁桃体等黏膜上有2~4毫米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大约在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浅小黄色溃疡,不过很少波及口腔外部的皮肤。一般疱疹性咽峡炎往往都伴有牙龈一碰就出血,口腔内有臭味,部分患儿还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严重的可以引起心肌的损伤。但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大多是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在感染后机体能产生持久的免疫,而柯萨奇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由于其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治疗。
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生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呢?儿科专家认为常见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呼吸道屏障功能不全。生长在鼻腔黏膜上的鼻毛,担负着阻拦灰尘、细菌随呼吸进入体内的使命。而婴幼儿鼻毛稀少或没有鼻毛(婴儿及小的孩子),无法阻挡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于是容易导致发病。
呼吸道黏膜娇嫩。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娇嫩脆弱,抵抗力和适应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致病菌易趁机进行“闹事”。
呼吸道免疫力较弱。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功能尚未健全,分泌出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充分杀灭入侵的病原体,“漏网者”就会兴风作浪起来使人生病。此外,呼吸道表面有一种带无数纤毛的细胞,这些纤毛好像一把大扫除的刷子一样,不断将吸人并黏附在呼吸道上的小颗粒如粉尘、病菌等向外清扫,排到喉头咳出。但小儿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能力比较微弱,因此“自洁”防御功能也就相对较差。这样每天随吸气进入呼吸道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粉尘等不能及时被排出,从而容易引发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
小儿一旦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又无效,故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物。还可以利用加压或超声雾化吸入抗病毒类药物、含化参龙丸、含漱利咽合剂、撒入锡类散、喷入金喉健等进行咽峡局部治疗。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影响饮食睡眠时,可以配合输液支持疗法及对症中枢性降温措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否则不宣使用抗细菌,类药物。
治疗期间做好护理工作,对促进患儿康复大有帮助: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要让孩子多饮温开水(有利于排毒和降体温),吃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咽喉痛时不妨用绿豆稀饭、烂面条等,也可取绿豆100克、苦瓜50克、薏米150克、大米100克煮粥,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食用),少吃多餐(吃奶的乳儿应减少奶量),要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或不吃)辛辣、甜腻或油炸的食品,忌食热(尤其是过热)、酸、甜、辣、成、硬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等不适;发烧(特别是高烧)时要禁吃鸡蛋。在生活上,病孩要隔离2周,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以防造成传染;发烧时让孩子卧床休息,少盖被,以利身体散热;不宜剧烈活动,要保持睡眠充足;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还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给孩子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面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撤咽部,以减轻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患儿为我院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 (阿昔洛韦) 和对照组 (病毒唑) 各49例。治疗组男29例, 女20例, 年龄1~7岁, 平均3.9岁;对照组男30例, 女19例, 年龄1~7岁, 平均4.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在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静脉滴注阿昔洛韦, 剂量为5 mg/ (kg·d) , 1次/d。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静脉滴注病毒唑, 剂量为5 mg/ (kg·d) , 1次/d。
1.3 疗效标准
显效: 2 d 内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咽部疱疹缩小, 无溃疡形成; 有效: 4 d 内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咽部疱疹缩小, 并逐渐消失, 无溃疡形成; 无效: 治疗 5 d 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 疱疹不愈, 溃疡形成且融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治疗组其总有效率为97.8%, 明显高于对照组83.6%差异有显著性 (均P<0.05) 。治疗组退热天数 (4.1±1.4) d, 咽痛、流涎消失天数 (5.2±1.3) d, 疱疹消失天数 (6.8±1.2) d, 均低于对照组 (5.3±1.5) (6.8±1.4) (7.8±1.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3 讨论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 夏秋季为好发季节, 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咽炎, 一般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常表现为咽部疼痛, 影响吞咽, 起病急、突然高热, 早期可伴有流鼻涕, 因口腔疼痛而拒食, 哭闹、不能睡眠, 流口水等, 重者影响吞咽功能。检查咽部疱疹多发生于软腭、悬雍垂和舌腭弓等处[3]。发病刚开始为小疱疹, 但很快破裂, 所以通常看不到疱疹, 而见到浅遗疡, 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 周围黏膜呈鲜红色充血。该病传染性很强, 很快流行, 主要感染1~7岁儿童。
阿昔洛韦为嘌呤核苷类似物, 是抗核苷类抗DNA 病毒药, 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较低毒性的特性, 阿昔洛韦在临床上较为常用, 其病毒谱广, 体外和体内对疱疹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不是直接对抗病毒, 是被感染细胞选择性摄取, 在感染细胞中, 经病毒诱发的胸腺激酶等细胞酶的作用, 经过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 阿昔洛韦三磷酸酯可通过竞争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进入并终止延长的病毒DNA链;灭活病毒DNA聚合酶;终止病毒DNA合成和复制[4]。病毒唑为鸟苷类衍生物, 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酸化形成病毒唑单磷酸, 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 影响鸟苷酸合成, 从而阻断DNA和RNA病毒复制, 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5]。本临床研究显示: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可迅速控制病情, 与病毒唑比较, 在退热时间, 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消失以及咽疱疹减少或消失的时间明显减少, 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能显著缩短病程, 缓解症状快速, 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患疱疹性咽峡炎儿童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 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7·8%, 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治疗组退热天数, 咽痛、流涎消失时间, 疱疹消失时间, 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昔洛韦在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时可快速控制病情, 在临床恢复时间及疗效方面优于病毒唑。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阿昔洛韦,疗效,儿童
参考文献
[1]马晓风.阿昔洛韦缓释片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8) :748-749.
[2]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74-275.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2-807.
[4]胡亚美, 张金哲, 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271.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篇4
【关键词】更昔洛韦;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4-01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且部分为手足口病中的重症,可危及患儿的生命,传统的治疗起效慢,疗效长,我院儿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9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部病例来自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男58例,女38例,0.4月~2岁86例,2岁以上10例。病程1~3天82例,4~6天14例。体温37.0~38.4℃26例,体温≥38.5℃70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4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52例。对照组94例,男56例,女38例,0.4月~2岁88例,2岁以上6例。病程1~3天78例,4~6天16例。体温37.0~38.4℃18例,体温≥38.5℃76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6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8例。两组年龄、性别、体温、病程、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症状、体征见表1。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5mg/(kg.次)静脉点滴,日1次,高热持续不退给予12小时一次。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kg.d) 静脉点滴,日1次。两组其他对症治疗相同,5~7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体温在用药48小时降至正常,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及消失;有效:体温在用药48小时~5天降至正常,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效:治疗5天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疱疹不愈合,形成溃疡。
2 结果
见表2,更昔洛韦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少数由埃克病毒引起,为RNA小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节,流行快,传染性强,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現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在咽峡部及软腭形成疱疹及溃疡,且部分发展为手足口病,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的生命。以往常用利巴韦林静脉点滴治疗,利巴韦林为鸟苷类衍生物,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 和RNA 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2)。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引起可逆性贫血,一般在用药1 周后发生,50天后恢复;使动物致畸或引起突变;引起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患有支气管痉挛病人,使用气雾剂后,可发生呼吸功能急性恶化(2);偶见过敏性休克报道(3).更昔洛韦是继阿昔洛韦后新开发的广谱核昔类抗DNA 病毒药物,在细胞内被转化为三磷酸型活性物,然后通过抑制DNA 多聚酶及直接渗入病毒DNA ,终止病毒DNA 链延长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4)。更昔洛韦用于治疗RNA 病毒感染的报道不多。有人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很好的疗效,认为亦可用于RNA 病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用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颊炎总有效率97.9%,其热退时间、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本文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疤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由于病程明显缩短,快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02.
[2] 胡亚美,张金哲,江载芳,主编.儿科药物治疗学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7L.
[3] 魏恩焕,陈奋湘. 静滴利巴韦林致过敏性体克1 例 [J].儿科药学,2005,11(5):58.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81例患儿,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 年龄3~7岁, 入选条件: (1) 无听力和语言沟通障碍; (2) 无其它口腔疾病如龋齿、牙龈炎; (3) 无扁桃体炎症。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病程、病情、理解能力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静滴利巴韦林、口服板蓝根颗粒及退热等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给予中药雾化吸入。方法:中药精制颗粒:金银花10g, 赤芍10g, 桔梗6g, 黄芪10g, 白芨6g, 甘草3g, 用温开水30ml充分溶化调匀, 取15ml加入氧动喷射式雾化器, 以氧气为气源, 驱动流速为6~8L/min, 将药液喷射雾化吸入, 每天2次, 每次15~20min。剩余雾化液放入冰箱冷藏, 当天用完, 再用时适当加温。
1.3 护理措施
1.3.1 雾化吸入护理:
(1) 患儿每次雾化吸入前, 护士先测体温和观察口咽部疱疹的情况, 耐心询问患儿口咽部疼痛程度, 了解患儿饮食情况等, 并认真做好记录; (2) 检查仪器连接是否牢固正确, 管道是否通畅; (3) 雾化吸入前, 先用0.9%氯化钠溶液漱口, 清除食物残渣, 使患儿口腔清洁, 胸前围好治疗巾, 以免喷湿衣服, 并向家长做好解释, 以取得密切配合; (4) 吸入时可取坐位或半卧位, 选择大小合适的面罩, 指导患儿张口并作深呼吸, 从小雾量开始吸入, 根据患儿忍受情况逐渐调节, 以免雾量突然增大、药液微粒过快过猛吸入导致气管、支气管痉挛; (5) 吸入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是否发绀, 有否呛咳等现象, 必要时间断吸入;同时还应注意观察雾量的大小、氧气流速和雾化器是否垂直; (6) 吸入时注意用氧安全, 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易爆物品; (7) 雾化吸入后擦净面部, 30min内不要漱口或进食, 让药液充分吸收, 更好地发挥疗效; (8) 每次吸完后雾化器要清洗消毒, 做到专人专用, 以防交叉感染。
1.3.2 健康宣教:
(1) 因患儿咽部疼痛, 吞咽困难, 叮嘱家长宜给患儿进食富有营养的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米粥、果汁和新鲜蔬菜和水果, 少食多餐;忌辛辣、甜腻、油炸、过烫或冰冷食物, 以免刺激创面引起疼痛; (2) 患儿以休息为主, 尽量少带孩子外出, 避免淋雨和疲劳; (3) 保持孩子的口腔清洁, 每日于餐后淡盐水漱口, 必要时行口腔护理, 防止继发感染; (4)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 应勤洗手、勤消毒, 室内多通风,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体温3d内恢复正常, 其他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有效:体温3d内未恢复正常, 但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好转;无效:治疗5d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或加重[1]。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可见, 中药雾化吸入能有效缩短患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 促进其早日康复。
3 讨论
3.1 雾化用中药的功效
雾化用中药由金银花、赤芍、桔梗、黄芪、白芨及甘草组成, 现代药理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 金银花、赤芍具有清热解毒, 疏风散热、凉血止痛作用, 可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疡;桔梗可利咽排脓, 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白芨则有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促进创面愈合之效;黄芪具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 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对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2]。而甘草, 性平味甘, 其所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具有清热解毒、镇静抗炎及皮质激素样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可替代激素的作用, 对人体无不良反应。该方配成的雾化液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透邪、消痈散结、清利咽喉, 止痛生肌之功效, 对多种病毒及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有良好的疗效。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2 中药雾化吸入优点
雾化吸入疗法是采用中药制剂用雾化装置将药液雾化成微滴, 其微粒在5μm以下, 使其悬浮于气体中, 吸入咽峡部及呼吸道后易被口咽部黏膜吸收, 达到局部解痉、消炎、祛痰的目的, 从而提高了局部的治疗效果[3]。其优点: (1) 药物以微粒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而使局部浓度高, 起效快, 发挥的作用大; (2) 吸入疗法的药物微粒直接作用于疱疹表面的靶细胞, 达到相同疗效所需药物剂量为口服药物的1/20、注射用药的1/5, 因而用药量少, 不良反应小; (3) 使用安全、简便、患儿易接受, 避免了注射疼痛和儿童服药困难。 (4) 雾化吸入还有热敷、湿润、理疗和活血散瘀作用, 使药液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吸收, 增强了金银花、赤芍、桔梗等消肿止痛、杀菌退热之功效。
中医认为,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属风热喉痹范畴, 多为外感风热, 脾胃积热上攻咽喉所致[4], 宜以清热解毒, 化湿退热治法。上述中药配方不仅具有明确的抗病毒消炎、清热解毒作用, 还能增强机体免疫, 促进创面生肌愈合。采用中药雾化吸入治疗, 符合中医“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治则, 且药物直接作用于口咽部病变黏膜, 更快地起到治疗作用。加强雾化吸入时的观察和护理, 并施与全方位的健康宣教, 可确保其治疗效果。该法操作简便, 经济实惠, 起效快, 疗效高;痛苦小, 患儿易接受;用药剂量小, 使用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 81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 对照组静滴利巴韦林、口服板蓝根颗粒及退热等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雾化吸入配合适当的护理措施, 根据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价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7.6%,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雾化吸入配合适当的护理措施是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药雾化吸入,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南冰艳.鱼金雾化吸入治疗疱疹性咽峡炎[J].陕西中医, 2005, 26 (6) :532.
[2]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 沈克平, 杨金坤, 赵海磊.中药雾化吸入法在治疗恶性肿瘤伴随证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 (10) :593.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1年9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1~7岁的患儿200例,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3例, 女 87例;年龄1~7岁, 平均年龄 (3.23±2.22) 岁;体温38.6~40.5℃;咽腭弓、软腭、悬雍垂上有疱疹, 部分可见小溃疡, 部分患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病程2~6d, 均无合并肺炎及中耳炎等并发症者。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 每组各100例, 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热毒宁0.5~0.7ml/ (kg·d) 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250ml 稀释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5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 (kg·d)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稀释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5d。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降温、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 并发细菌感染者联用抗生素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与观察指标
(1) 显效:2d 内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咽峡疱疹缩小, 无溃疡形成; (2) 有效:4d内体温恢复正常, 食欲好转, 咽峡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 无溃疡形成; (3) 无效:治疗5d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 疱疹不愈, 溃疡形成且融合[1]。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病例数×100%。治疗期间观察患儿发热、口腔、咽峡部疱疹消退情况, 记录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进食基本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显著, 且优于利巴韦林。
2.2 症状改善比较
两组病例均经治疗后痊愈, 观察组平均退热与疱疹消失时间及进食恢复时间均快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表明了热毒宁缓解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症状的效果更加显著, 优于利巴韦林。
2.3 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 主要感染病原体是柯萨奇A组病毒。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痛、拒食、流涎、头痛、吞咽困难等;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并可出现心肌损害等并发症。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退热镇痛、提高免疫力等多重作用[1,2,3]。热毒宁注射液组方中的青蒿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4];金银花具有抑制柯萨奇及埃可病毒作用[3];栀子具有抗菌、抗病毒、清热作用[5]。黄小民[6]等报道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明显降低患者体温, 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 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本组研究显示, 热毒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高于利巴韦林组总有效率74%, 热毒宁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胃纳改善时间均快于利巴韦林组, 表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能快速解除患儿的发热症状, 减轻患儿痛苦, 缩短病程。在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患儿有明显不良反应, 显示热毒宁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综上所述, 热毒宁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起效快、疗程短、安全性高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傅春升, 娄红祥, 张学顺.栀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4, 19 (4) :152-156.
[2]温悦, 孟德胜.青蒿素类药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医药导报, 2007, 26 (10) :1193-1195.
[3]武晓红, 田智勇, 王焕.金银花的研究新进展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 (12) :1303-1304.
[4]吴叶宪, 李隆云, 钟跃.青蒿的研究概况 (J) .重庆中草约研究, 2004, 19 (2) :58.
[5]杨云花.栀子的药理作用概述 (J) .泰山卫生, 2005, 29 (2) :15.
疱疹性咽峡炎206例护理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10月本科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206例, 其中男116例, 女90例;年龄在3个月~8岁。8例患儿于住院的2~3 d, 出现手足肛周疱疹, 转手足口病房。
1.2 临床特点
206例患儿中, 87%的患儿发烧, 体温最高达41℃, 发热持续时间1~5 d, 热型不定。流涎、哭闹、口痛、拒食等。少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伴咳嗽或腹泻等。
1.3 治疗
患儿均给予卧床休息、抗病毒、口腔局部用药、支持治疗和护理, 206例均在住院的5~9 d痊愈出院, 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实行消化道隔离,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每日通风2次, 保持室温18~22℃, 湿度50%~60%, 空气净化器消毒2次/d, 1 h/次。
2.2 高热护理
严密观察患儿体温情况, 体温在37.5~38.5℃, 一般让患儿多饮水, 无需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的患儿, 首先鼓励多饮水, 给予冰敷, 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对物理降温效果不好的患儿, 遵医嘱药物降温。使患儿体温得以有效控制, 以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2.3 口腔护理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的清理口腔, 或用西瓜霜喷于口腔部位, 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2.4 饮食护理
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如牛奶、蒸蛋等, 注意少食多餐, 对于拒食患儿给予静脉补充液体、热量及电解质等, 病情好转后给予流食。食物宜温热无刺激性, 禁食冰冷辛辣、过敏的食物。
2.5 心理护理
加强关怀照顾和有效沟通, 护士对患儿要保持友好的微笑, 通过亲切的手势、动作、抚摸等, 使患儿感到安全和舒适。对家长要讲解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知识, 并告知护理方法, 护患双方互相配合。
2.6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186例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均选择粗直、弹性好、卧位不易受压的血管, 如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1],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根据病情控制滴速, 观察留置针部位皮肤情况, 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2.7 出院指导
出院时向家长讲解出院后要注意环境卫生, 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 勤洗手, 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 注意休息及营养, 提高机体抵抗力, 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等。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生在春夏季, 表现为突然高热、咽痛、流涎、厌食等。咽部充血, 口腔黏膜处有2~4㎜大小疱疹, 周围有红晕, 病程1周左右, 近几年发病率较高, 有一定的流行性。疱疹性咽峡炎呈自限性。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手足口呈逐渐增多趋势, 多发生在5岁以内的儿童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少有并发症。通过对本院206例患儿实行隔离治疗、口腔护理、合理饮食, 对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2], 患儿均治愈出院。本院20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中8例于住院的2 d内 (病程平均4d内) 出现手足肛周疱疹, 转手足口病病房, 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群密集地区引起大流行[3]。所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需早期隔离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及前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手足口病预后良好。
摘要:目的 总结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2年410月本院收治的206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护理措施及经验。结果 通过对206例患儿实施全面、整体的治疗和护理, 206例患儿中186例治愈, 12例好转, 8例发展为手足口病均为轻症。206例均治愈出院, 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 疱疹性咽峡炎部分为手足口病的早期表现, 需要早期隔离治疗护理。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护理
参考文献
[1]阴嘉微, 解亚杰.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分析.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 2007, 26 (6) :477-478.
[2]李志方.手足口病的分析治疗.山东医药, 2008, 48 (17) :110-111.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根据流行病史、典型临床表现进行确诊,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7岁;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7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 年龄1~7岁者,平均年龄4岁6个月; (2) 病程在48h之内者; (3) 无严重全身症状及并发症者; (4)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病情轻重、院外治疗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5) 把不合作或未完成1个疗程者,观察期间病情加重并用其他药物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均不列入本次分析中。
1.3 临床表现
两组患儿起病均在1~2天内,起病急,表现为有不同程度发热、流涎、咽痛,咽部、软颚、悬雍垂及扁桃体等散在不同程度灰白色疱疹,四周绕有红晕,部分溃破形成黄色溃疡,外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在预防感染、对症等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剂量为10mg/ (kg·d) ,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4~6天。
1.4.2对照组在同治疗组一般治疗相同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 剂量为10~15mg/ (kg·d) ,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4~6天。
1.4.3 疗效观察项目 (1) 退热时间; (2) 咽痛、流涎消失; (3) 咽疱疹减少或消退。
1.4.4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72h内退热,咽痛消失,咽疱疹减少或消退,无溃疡者为显效;治疗后72~96h内转为低热,咽痛减轻,疱疹减少,少许溃疡者为有效;治疗96h后上述症状无改善且多个溃疡面者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消退时间、疱疹基本消退时间比较见表1,两组资料显示,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咽痛、流涎消失时间及疱疹基本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2.2 疗效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两组均做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与阿昔洛韦有关的毒副反应。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是由柯萨奇A病毒所引起,柯萨奇B、埃可病毒也可致病。疱疹性咽峡炎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很强,流行很快。好发于夏秋季,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主要表现有高热、咽痛、流涎、呕吐厌食等,咽峡、软腭等处散在灰白色1~2mm大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1]。阿昔洛韦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谱广,为核苷类似物,是抗核苷类抗DNA病毒药,具高度选择性和较低毒性,其作用机理不是直接对抗病毒,是被感染细胞选择性摄取,在感染细胞中,经病毒诱发的胸腺激酶等细胞酶的作用,依次经过一磷酸化,二磷酸化,最后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二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 (1) 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 (2) 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达到抗病毒作用。国内已有报道[2],应用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缩短发热时间,减轻发热程度及缩短疱疹消退时间。本组资料显示: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迅速控制病情,与利巴韦林比较,在退热时间、咽痛流涎消失、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药物性能安全,无一例病人出现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首选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在预防感染、对症等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昔洛韦。剂量为l0mg/ (kg·d) , 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 每日1次, 连用4~6天;对照组:在治疗组一般治疗相同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 剂量为10~15mg/ (kg·d) , 静滴, 每日1次连用4~6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咽痛、流涎消失、疱疹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P<0.01) 。在治愈率、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阿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可迅速控制病情。与利巴韦林比较, 在退热时间、咽痛、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 而且药物性能安全, 可作为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阿昔洛韦,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参考文献
[1]吴瑞萍, 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804-805.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患儿均为我院门诊患儿, 符合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1], 年龄6月-5岁, 病程不超过3天, 全部病例均无并发症,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 男19例, 女16例;对照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全部患儿咽部, 部分患儿口腔黏膜可见疱疹或小溃疡, 观察组中25例发热, 体温最高38.7℃, 10例伴流涕、咳嗽, 一般情况较好, 神志清楚, 精神一般, 食欲欠佳, 大小便正常,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 观察过程中均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临床资料与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 两者均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利巴韦林 (10-15mg/kg.d) , 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加用康复新液, <3岁者, 3mL p.o tid;>3岁者, 5mL p.o tid, 能含服1min更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咽部及口腔黏膜溃疡愈合时间及症状改善方面经过检验证实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 好发于夏秋季, 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 也可单独发生, 除咽部外, 口腔黏膜也可发生疱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如单独发生, 常无全身症状。咽部疼痛, 影响吞咽。婴幼儿患病, 常表现为进食时哭闹。不愿进食, 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有时伴有发热。检查咽部疱疹多发生在软腭、悬雍垂和舌腭弓等处, 呈线状分布。开始为小疱, 但很快破裂, 所有通常看不到疱疹, 而见到溃疡, 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 周围黏膜呈鲜红色充血。
该病由流行趋势, 常见于婴幼儿,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咽喉痛、头痛、厌食, 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利巴韦林为常用抗病毒药物, 其进入细胞后磷酸化为三氮唑核苷单磷酸, 能竞争性抑制多种细胞酶, 阻断鸟苷单磷酸的合成, 因而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的复制。
康复新液为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 富含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任用的多元醇类和肽类、粘糖氨酸、粘糖酸等多种成分。它能有效激活溃疡面的免疫活性细胞 (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 , 快速促进创面愈合。此细胞又可通过直接吞噬作用和释放自由基来杀灭微生物, 或分泌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活性物质来调节炎症和组织再生。巨噬细胞被受调理作用的酵母多糖刺激时, 释放自由基, 这些氧自由基在细胞内起杀灭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故能达到抑菌、抗病毒、修复等多重作用。起到了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炎性水肿, 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 迅速修复损伤的皮肤黏膜。因此, 利巴韦林联合使用康复新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见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的优点,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新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65例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 (n=35) , 对照组 (n=30) , 两组性别、症状轻重无显著差异 (P>0.05) 。两组均给予利巴韦林 (10-15mg/kg.d) 抗病毒, 常规退热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加用康复新口服,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约94.2%, 对照组显效率66.7%,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康复新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满意, 使用安全。
关键词:康复新液,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