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精选10篇)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篇1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高尔基
我是一名有30年教龄的区县中学教师。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那是在2000年的毕业班,一名女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骂我是“老巫婆”;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一名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追着老师打,有学生沉迷于网游“失踪”一周,有学生结成小帮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
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与专家沟通探讨,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
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个人写作习惯,不重案例,更重视总结问题与探询方法,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也算是对我30年一线教育生涯的总结,与大家共勉。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篇2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农民“抛家弃子”大量涌入城市, 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为了“淘金”, 多数农民工, 常年出门在外, 甚至多年不回家。其子女或留给老人照料, 或托给亲旧管护。这些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乡村学校教师们面前的新课题。这正是: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
(一) 家教缺乏
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成长的关键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通过调查发现,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 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 性格变化越快, 且年龄越小, 变化越大。
(二) 亲情缺失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同时, 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 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且年龄越大, 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 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三) 价值观偏离
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 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 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 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四) 理想不明
留守儿童成绩普遍较差, 没有远大的志向, 性格孤僻乖张, 逆反心理强, 厌学情绪浓, 辍学现象严重。
二、德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不当
首先, 由于父母大多不在身边, 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 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 又缺乏教育的能力, 这使得那些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
其次,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 常年在外奔波, 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 收入微薄, 生活艰苦, 劳动强度高, 空闲时间少, 因而回家频度极低, 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 不敢管, 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够, 舍不得管, 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 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 在孩子的经济上通常都很大方慷慨, 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另外, 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 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由于祖孙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相差悬殊, 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出入很大, 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意识摩擦和人格冲突, 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情愿留宿校外, 也不愿意回家或上学, 逃避家长, 躲避老师, 并由此产生本不该有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 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从而迷失自我, 误入歧途, 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二) 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 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 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有的教师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 一推了之。
学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方面, 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困境中。由于这些学生的实际监护人多为祖辈, 平时缺乏与学校和老师的交流沟通;而父母又远在他乡, 和学校也缺乏配合, 因此根本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而家长对学生的衡量, 也最终简化为学生的成绩单, 从而不能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对子女作出评价, 更谈不上什么合理的指导。评价尺度和标准的不一致, 导致了留守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三) 社会关注不多
目前乡镇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 教育资源缺乏, 教育观念陈旧, 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 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学校教育策略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要主动担当好“主角”, 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 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 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 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
1、构建心灵家园。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 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 回家次数较少, 与留守子女联系少,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所以给他们的关爱必不可少。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她,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天凉了, 嘱咐他们多穿几件衣服;天热了, 关照他们注意避暑,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 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 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有许多儿童, 本来活泼开朗,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与同学关系融洽, 每天都看到他很乐观, 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之后他们渐渐变了, 上课变得沉默寡言, 而且还经常与同学闹别扭, 所以在课余时间, 老师应与他们聊天, 听他们述说心中的烦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 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 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
2、组织集体活动。除了家庭之外, 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除睡觉时间之外, 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班集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 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 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 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 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 养成团结同学, 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3、建立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 分类区别对待,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开通家长 (监护人) 热线, 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 (监护人) 联系, 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充实业余生活,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还通过定期家访, 特别是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父母回家的时间及时与他们沟通, 让学校和家庭能够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通过设立家长热线, 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群众普遍反映, 这些制度和作法对他们了解孩子、配合学校搞好教育很有益处。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如果推行得力, 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并不是没有条件跟自己的孩子多联系, 只是思想意识方面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其实有时候一个电话, 一份简短的信件就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温暖。我们便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制度, 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意识到他们对于孩子在教育和心理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4、创新课程设置。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 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 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专设心理教育教师, 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5、联系代理家长。2005年4月, 重庆鸣玉镇启动“代理家长”关爱机制, 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 每学期开展一次调查, 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该机制的核心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代理家长”, 即让30岁至40岁的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 以及社会有识之士, 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 做他们成长保护人。目前, 鸣玉镇几十名无人管护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家长”。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说, “代理家长”机制是目前国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的方案之一, 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意义。镇党委积极发动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干部、学校教师争当“代理家长”, 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管护对子。并要求“代理家长”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 多与留守儿童谈心, 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 多家访, 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重庆鸣玉镇的这项举措对我们乡村学校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探讨了乡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德育问题, 并分析了相关的原因, 笔者结合乡村学校教育, 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解决的办法, 希望能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云华《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第28卷第4期2008年4月.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教育 留守儿童 关爱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今民生问题之一。国家实施一系列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举措。如建“春晖之家”“代理家长、代理父母”等志愿者活动,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但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从层面上来说还不够全面,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笔者提出如下观点:
一、留守儿童关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长期的制度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有的是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等亲戚一起生活,还有的留守儿童出现无人监护的现象,回家面临的是“空巢”现象,有的儿童回家冷锅冷灶,没有父母在家为其监管衣食住行,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自己照顾好饮食住行,甚至出现生病无人照顾的现象,只有依托邻居、学校老师代为照顾,这都是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留守儿童监管制度,建立社区、邻居、学校及社会四维一体的监管网络,填补留守儿童监管空白和盲区,这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共同监管,实施志愿者服务等项目,加强留守儿童的监管。
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需要心理上的援助
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而且正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善,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更多是需要从心理上的援助。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有必要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交流,通过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心里之所想,同时传递给留守儿童身边人对其关注、关爱的信息,消除留守儿童常年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和冷漠心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留守儿童“春晖之家”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留守儿童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家长交流、沟通,增进亲子感情,解除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母的怨恨和冷漠,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三、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需要社会成员的参与
学校老师、社区居委会的人力、财力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需要。如留守儿童假期、节假日的监管等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需要在政府监管下的社会机构积极参与,有的留守儿童从小远离父母,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甚至有的留守儿童上初中寄宿制学习还不能很好的安排每周生活开支,洗衣做饭等,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课教育,因此留守儿童更需要生活能力的教育,“代理家长、代理父母”能够填补这一教育的盲区,召集社会志愿者,每周深入社区、深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手把手地教留守儿童洗衣、做饭,为留守儿童做上一顿香喷喷的饭菜,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这都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开设家长义工,让代理家长深入学校,为留守儿童服务,监管留守儿童每日生活起居安排,锻炼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留守儿童自助关爱机构,无偿为留守儿童提供医疗心理援助、生活援助甚至法律援助,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健康体检、心理健康测试、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法制讲座,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等,当留守儿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等,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四、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
人的成长更多的来源于社会实践,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也是如此。在政府监管下的社会机构可以利用寒暑假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到父母所在城市去实践锻炼,一方面可以探望父母,与父母同吃同住,了解父母工作艰辛,增进亲子感情,消除亲子隔阂,培养留守儿童感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起自立、自信的意识,增强留守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热爱劳动的意思,树立劳动观念,体验劳动、社会实践带来的快乐,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篇4
摘要: “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他们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这些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教育这部分学生,是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努力,引导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特点
教育
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这些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正值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关爱和教育,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
“缺失”的家庭教育,“错位”的隔代教育,“不到位”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都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其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与引导者,班主任应把对留守儿童的爱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应该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让留守儿童矫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做好留守生工作?如何让留守生像非留守生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抚平他们心理的创伤?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是本人几点做法:
一、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由于“留守学生”最缺乏的是亲情,班主任是“留守儿童”在校的特殊监护人,因此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师爱。
在生活上,作为班主任除负责平常教育管理外,平时在还要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了如指掌,做到有目的的个别谈心,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根据语文教学开展革命诗歌朗诵会,开展“我的理想”等演讲比赛。活动开展之前,放手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收集相关的资料的过程中,就受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比起教师生硬的说教要好得多。在演讲比赛时,告诉学生要将远大理想同现在的学习结合起来,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某种技能,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则组织献爱心活动,给他们适当的资助;使“留守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在学习上,作为班主任要尽心尽力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由浅入深地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多发言、多表演,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后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检查与辅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知识,取得好的成绩,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要多加表扬、鼓励,激发他们不断进取、自尊自强、开拓创新;创设情境,让他们多充当“小老师”或“小小学生”的角色,使他们从中体验成功或同伴互助带来的快乐,感受班集体的温暖。
在对待留守生的错误上,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同时要有耐心。当他们犯错误时,除了耐心给他们讲道理,还要善于挖掘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改过自新、积极向上,如在面对他们的不守纪律时,班主任除了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外,可以给他们委以“班干部”、“课代表”或“小组长”等官职来约束他们,善于抓住时机对他们的小进步或闪光点进行大肆渲染烘托,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三、端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注重德育教育。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严重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再加上当前农村出现的“读书无用”的说法影响,留守儿童开始出现逃学甚至是放弃学业的念头。
作为班主任,应当在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一方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到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给学生制定短期学习目标,每天督促其实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不管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班级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让同学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发挥他们的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再次,除了在学习方面的提高以外,班主任应注重贯穿德育教育,合理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他们能理解父母,就能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动力,进而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孝顺,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这样也可以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作为班主任还得发动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加入到帮助这些留守生的行列中来。他们毕竟是同龄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些学生更容易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为此本人选配了本班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相帮助,成为知心朋友。许多学生还邀请留守儿童到家里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父母和监护人的共同努力。一般来说,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易形成两种极端:“放纵和严暴”。许多老人在监管过程中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到年底还给其父母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就行了,而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则是不便管,也管不了。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单方面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所以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教育方面,班主任在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时要注意收集家长和监护人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教育方式、收入情况、和谐度等),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邀请来校等方式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经常联系,向他们及时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并通过监护人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合并两方面情况,深入分析他们的情况,作出合理判断,并适时调整教育策略。家长或监护人要主动多与学校、老师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真实情况,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只有家校的教育达成一致,才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
六、抓好心理疏导。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班主任要把这些留守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护,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及时与家庭联系,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施教者必须赋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关心他们各个方面,使他们得到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教育好他们尤为重要。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用我们满腔热情、科学合理方法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当然,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光靠班主任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特殊群体,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于深化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意见 篇5
关于深化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意见
镇属各单位、部门:
为深入推进全镇留守学生关爱行动,逐步建立小学、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留守学生关爱工作体制,现就进一步深化留守学生关爱行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联系会议制度
镇属各单位、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制定工作措施,加强督查落实,共同推动关爱行动的深入开展。各村、社区要尽快建立健全由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分管同志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实现关爱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研究调整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方案、措施,确保各项关爱工作顺利推进。基层共青团组织要制定联系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二、强化配合,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留守学生关爱行动是构建和谐中区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各部门要齐抓共管,不断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格局。共青团要继续加大“留守”学生关爱工作的项目化、社会化运作力度,积极吸纳各类企业、慈善机构、新闻媒体、法律服务机构广泛参与,搭建广阔的社会平台;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阵地作用,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提供
—1—
良好环境;妇联、关工委、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监管,积极引导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切实履行抚养义务,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深入家庭落实;公安、司法部门要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财政部门要为留守学生关爱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镇、村组织机构要继续做好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留守学生有关工作;精神文明办、广电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学生关爱工作的报道、宣传。
三、精心组织,进一步深化“幸福留守”关爱活动
要从留守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策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关爱活动,让广大留守形式幸福留守,快乐成长。
(一)加强教育,进一步增强留守学生法律和自护意识。各中小学要针对留守学生法律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遭受意外伤害的问题,强化留守学生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课程,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有效预防和减少留守学生违法犯罪。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特别要根据各地留守学生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留守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遭受意外伤害。
(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和“留守学生之家”建设。进一步加强留守学生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有效解决“寄宿制”和“留守学生之家”活动阵地功能单
一、覆盖面不宽等问题,确保已建“寄宿制”和“留守学生之家”保持适当规模、正常运转、发挥作用。进一步拓展“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学生之家”功能,增加软件、硬件投入,立足学校实际,发挥各自优势,探索特色工作模式,切实满足留守学生成长需求。进一步规范“留守学生之家”的目标考核机制,制定“留守学生之家”的管理考核办法,有效发挥“留守学生之家”的阵地依托和辐射作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高度重视“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学生之家”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有关 项目和资金支持,不断提高我镇留守学生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培训,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继续深化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各级教育工作者结对帮扶贫困留守学生活动。积极招募“五老”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和从事心理咨询、法律工作的志愿者为留守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对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组成稳定、富有爱心的志愿者骨干队伍。逐步规范关爱志愿者的招募流程、管理制度、服务形式,完善服务接力机制,推进关爱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四)加强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镇党委政府,各村(社区)要紧紧围绕区委、区府关于开展留守学生工作的总
体要求,利用好宣传优势,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把握各个层面特点,突出宣传报道的典型性、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抓住活动中的亮点,多角度、全方位、有声势地进行宣传报道。要重点宣传报道留守学生自强自立典型和关爱工作典型,大力宣传“留守学生自强之星”、“留守学生关爱之星”、“优秀留守学生之家”的典型事迹,为全镇留守学生关爱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市镇人民政府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篇6
中心二小学校
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贯彻落实留守儿童的关爱,结合实际,特制定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
(一)工作对象
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实施工作的对象为全村父母均外出务工的7—12岁小学就读及散居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主要目标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农村留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100%;
4、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5、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家教知识普及率达98%;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
制定实施“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推动“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成立组织,明确职责分工。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关爱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二)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篇7
一、开展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
失的问题进行关爱, 使“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一) 模拟家庭
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关爱, 设计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 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 把他们带回家, 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 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得到亲情般的关怀。我校有的老师利用主题班队会给学生过生日;有的老师在学生生病时送学生去医院看病, 学生打吊针时守着学生;有的老师经常经常同留守学生在同一寝室睡觉, 这些无声的爱唤回了学生缺失的亲情, 同时帮助她们找回了自尊、自爱、自强。
(二) “三结对”活动
一是在学校中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 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的邻居与其“结对子”, 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二是发挥优秀教师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奉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扶活动;三是倡导同学之间友谊互助, 开展“雏鹰比翼, 结伴双飞”结对帮扶活动。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 幸福快乐, 茁壮成长。
(三) 亲情教育课
为了让留守儿童每月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 学校可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 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 利用视频和亲情电话分批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 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 与家长亲切交流。
二、我“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从心理疏导、行
为引导、学业辅导的方式入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一) 强化开展心理疏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障碍问题, 我校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讲座、开展辅导谈话等形式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在学期初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每周不定期集中谈话, 每月组织分类谈话, 及时为学生解困, 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扬起自信风帆。
(二) 着力开展行为引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留守学生大都是走南闯北的“高手”, 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野性, 心用不到学习上来;学习怕苦, 做作业敷衍等。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校正他们的行为。一是运用谈话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进行沟通, 进行心灵对话, 解除思想上的障碍。二是运用行为正面引导法, 利用班会等形式, 对学生好的方面给予肯定, 对不利成长行为指出其违害, 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识别能力。三是运用点滴成功激励法, 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表彰、宣传, 赋予学生成就感, 以此激励学生进步。
(三) 大力开展学业辅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核心。由于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教师采用课堂重点关照, 课外辅导, “优差结对子”等形式进行学业辅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心展示活动, 抒发学生博爱
的情怀。活动锻炼人, 活动造就人, 学生很多能力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表现。我校为培养留守学生的博爱情怀, 培养“仁爱”之心, 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
过“五四”集体生日, 让每一位留守学生感悟师爱、同学之爱、集体的友爱。今年“五四”留守儿童中心举办了“五四我们的生日”庆祝活动, 几百名留守学生聚集在大生日蛋糕前, 唱着“生日快乐……”的歌曲, 在烛焰中相互祝福, 在老师的朴素话语中, 寄情于父母, 默默念着:“爸爸、妈妈, 你们放心, 学校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也能过一个愉快的生日!”
中秋月夜举行篝火晚会, 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领悟“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人情怀。去年八月十五日中秋夜, 学校举办了“赏月中秋, 篝火激情燃烧”晚会, 几百名留守学生对月抒怀, 尽情地唱, 尽情地跳, 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 把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唱出来, 把对同学们的友情尽情地跳出来。他们忘不了父慈母爱, 要感恩父母, 也燃烧起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无比热爱的激情。
文化艺术节晚会上, 大型活动中, 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自信力:如登台朗诵诗歌, 做主持人, 唱红歌;在去年的运动会中让他们和常规生对阵拔河赛、迎面接力、乒乓球等比赛, 使留守儿童在学习、活动质量的评价中肯定其每一个进步, 唤起学生成就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显著,GDP跻身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华贸易投资大幅上涨,人民收入也逐渐提高,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十三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显著,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严峻。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也在进行着深层次的调整,并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广大农村劳动力开始走向城市务工就业,成为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广大农民工受制于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高额成本,普遍将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由此产生了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广大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教育监管松弛问题,在知识文化学习、心理健康发展和道德价值观培育等问题上更是突出。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问题
广大农民工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更有甚者几年才能回家一趟,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进行监护,而其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低,难以对孙辈进行合理的教育,以致广大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上问题凸显。首先,学习习惯较差,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监管松弛状态,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学习动机不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学习散漫、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留守儿童当前的认知水平,并非将学习看作一种塑造人格提高修养的行为,因此学习动机弱。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儿童的个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监管教育状态下,个性心理发展差异显著。父母大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对于子女并不能面对面言传身教以及细致入微的关怀,因此留守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差异显著。一部分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挫折,压抑情绪难以得到疏导,易出现消极自卑情绪,对待生活态度不积极,不乐观,意志力不坚定。
(三)留守儿童道德价值观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进行监护,而祖辈对孙辈较为宠溺,对于孙辈所犯错误往往予以袒护,因而留守儿童易出现道德价值观问题。一方面是道德观问题,由于疏于管教,近年来留守儿童各种盗窃事件频发,更有甚者走上抢劫等刑事犯罪道路,据调查留守儿童犯罪率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价值观问题,部分留守儿童性格顽皮任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动辄对爷爷奶奶无理取闹,指手画脚。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特定时期的产物。
(一)家庭在教育上的失职
首先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性格、人格的塑造起着基础作用,父母是子女成长中的第一任导师,子女在很大程度上复制着自己父母的品格和行为。广大农民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关怀,对于子女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不甚了解,对于子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难以及时发现解决,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也难与父母及时反馈,解决渠道狭窄。
其次是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广大农民工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在家庭教育中易出现唯读书论和读书无用论两种极端。部分农民工因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在城市务工难,工作辛劳,归因为自身文化教育程度低,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更多的是关心子女的学习问题,而对子女的生活情感关注较少。
第三是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广大农民工父母在城市主要从事较为辛劳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家庭生活不宽裕,大多只能解决子女的温饱问题,对于子女通过课外书籍、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知识的要求则没有相应的经济条件予以满足。
(二)学校在教育上的缺位
第一,学校并没有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广大中小学校开设了一些心理辅导课,但这些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并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差异性特点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
第二,学校奉行的是应试教育制度。并不能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估,只能通过一张卷子、一个分数,鉴别学生的优劣。而大多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较差则相对处于被忽视状态,以至于产生自暴自弃情绪,学习动机不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乡镇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经过合理的师范技能教育,直接上岗的现象也很多,而这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学校提升和改善教育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三)社会在教育上的失导
第一,拜金主义思想腐蚀。在本着逐利的动机下,一些不良商家把眼光瞄上了判断力较弱的儿童,在学校的外围建许多网吧、游戏厅、台球室、棋牌室等。广大留守儿童本身认知水平低,且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缺乏严格的监管教育,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诱惑。
第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尽管社会上有一些关于教育的民间组织和基金会,但是民间社会组织关于教育公益基金的落实则并不到位。一些公益基金流向不明,甚至一些社会组织利用公益基金的幌子,博取人们对贫困学生的同情,大肆敛财,公益行为成为诈骗敛财集资的手段。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有着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因素,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全方位共同努力予以解决。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强化家庭教育
第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农民工父母要转变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专制家长制和“放养式”家庭教育方式,在教育方面多向教师和专家学习取经,科学正确地教育子女,避免打罚式教育,在重视教育的同时也要摒弃读书无用和唯读书论的不良意识。
第二,合理协调外出务工。广大农民工父母往往双双在外务工,这也许对于改善家庭状况,增加家庭收入具有短效作用,然而却忽视了子女的前途。农民工父母切不可因为短期的增收而贻误子女的终身。父母应合理协调外出务工时间,尽可能做到一人在外务工,另一个留在家里照顾家庭,教育子女。
第三,关注子女情感生活。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农民工父母要定期及时与子女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状况。对于子女面临的问题,要及时给出意见,做到及时发现、合理解决。
(二)改进学校教育
第一,完善课堂教育。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课堂教学,定期在教师之间进行教育研讨,要在课堂教学中多作正面引导,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积极鼓励,助推他们的学习勇气,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监督管理纳入到常规的管理工作之中,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需要。在学校中建立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小组,在完善教学规划的同时,制订好相应的工作计划,建立关于留守儿童的档案系统。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各种心理辅导课,建立一支心理辅导教师团队,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定期定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困扰的疏导,保证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
(三)强化政府职责
第一,增加教育投入。政府要加大教育财政支出,改善农村教育环境,通过建立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吸纳农民工子弟就学。政府要严把教师队伍关口,广纳教育贤才,建立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骨干队伍,提高师资力量。政府通过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乡镇学校建设,改造危房,建造新房,完善其他教学硬件设施,吸纳广大留守儿童寄宿,方便学习和生活管理。
第二,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顿与治理。地方政府要定期定点对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台球室、棋牌室进行监管,对于黑网吧、游戏厅等要坚决取缔,从源头上治理,确保留守儿童能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学习生活。
第三,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政府要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居民户口和农村农民户口的子女在享受各种社会资源上并没有实质差异,确保教育公平。要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通过在城市建立各种农民工子弟学校,吸纳广大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学,并免除一些不必要的费用,消除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体制根源。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农民工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7).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
[4]吴支奎.制度突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路[J].教育导刊,2010(12).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篇9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是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XX学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我校以科学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留守儿童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结合我村实际,采用不同形式,组织全体服务站成员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首先对“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调查,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并将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务工地点以及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有关资料进行归档,以便跟踪管理。
二、建立“爱心家长”队伍。
“留守儿童”最缺失的是亲情,因此首先要为 “留守儿童”弥补好这一缺失的感情。我服务站首先在退休教师中建立师生帮扶制度,让每位教师都做“爱心家长”。“爱心家长”弥补了留守儿童感情的缺失,为留守儿童营造浓郁的亲情氛围。
三、开展“三多”、“二知”、“一沟通”活动。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辅导站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四、开展人文关爱、健康娱乐活动
为此,辅导站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的心田被友爱滋润,犹如春风化雨。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辅导站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XX学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工作总结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许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 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 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全日制寄宿等服务等。特别是生管老师谢孝忠的责任心很强,经常晚间起床帮助小同学盖被子,尤其是在甲型流感其间更加对学生的关心,一旦发现学生有病,马上带领学生去医院治疗,还要自己掏腰包。
3、学习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评上县“三好生”,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赵伏枣和张小珠老师自己掏腰包买蛋糕、水果给班上的留守儿童过生日;常关心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一起散步、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使他们亲近、信任老师;每当逢年过节,学校都把他们当“贵宾”,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给每位留守儿童买节日礼物。
4这样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此外我们还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庭”的心理归属感,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性。
5、确定监护人员、家校通力合作。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这就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学校的留守儿童这么多,无形中给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增添了许多麻烦。至于这些重重的困难摆在我们老师面前,大家感到十分困惑,也是教育工作上的一种挑战,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配合学校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卡,这样便于学校、班主任、监护人随时可以相互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6、健全”留守”档案、便于信息捕捉。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7、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留守儿童中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两极分化也不在话下,我们老师总不能看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下去,就想方设法把情况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通过电话、书信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初期末还给每位家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许多家长照着这种方法去做起到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融洽了感情,填补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深邃沟壑,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8、“第二家长”言教、发展良好事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就而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关心关爱留守学生,不单是学校的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之,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为此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片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XX学校留守儿童关怀关爱工作总结
一、开展“留守儿童”普查
对全街道“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以关爱留守儿童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内、企业内、社会上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离开,村(居)委会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各村干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组织“六一”活动、春节看望等各式的方式,慰问留守儿童,给他们带来需要的物品,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
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合力
在原来的帮助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老年监护人(如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儿童,实现村与家庭的共同关心和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篇10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时候,要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这是留守儿童的福音。但政府应该切实作为,才能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
也许有人会问,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应该培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只要你看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农村的青壮年要抛家别子进城打工。2011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是6977.3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809.8元。同样的三口之家,城里有六万多元,农村不足两万元。人都有追求美好和活的愿望,所以他们要进城打工,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低廉的工资,高企物价和房价,连城里人都生活不易,何况农民工。事实上,我们城里人都在享受农民工的服务,我们的周围干脏活累活的都是农民工。如果我们要求他们留在农村,马上就会出现用工荒。如果我们追究他们违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80%的父母是犯人。在目前无法从根本消除城乡差别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个时候,政府切实作为,建立长效机制,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我们在说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他们建立寄宿制学校。其实,寄宿学校也许能缓解他们的安全问题,却不能解决他们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并不是没地方上学,没地方住,而是缺少亲情。他们本来还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有亲情关爱,完全扔到学校,孩子会更缺乏情感的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并不缺乏,最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看护。所以也许一台可视电话胜过你给他建一所寄宿学校。
经过20余年的呼吁和努力,教育经费终于达到了4%。如何用这笔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倾斜。这种倾斜,首先应该要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因为工资待遇差,条件艰苦,现在老少边穷地区普遍留不住老师。在大城市博士生教小学的都不稀奇,但在偏远山区,一所中心校就缺好几科老师。现有的老师也都在纷纷逃离。
《教师法》里有这样一条: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这个公务员事实是指当地公务员。我们一直以为如果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老师的工资就有保障了。但公务员普遍有其他收入,老师只有这份死工资。以我们中部某省某县为例,2011年公务员的工资单上的平均工资预算是1.1万元,老师工资就是按这个标准发放的。一个老师拿这点工资怎么养活自己?何况还要养家?所以,教师的工资还应该有一个全国的平均水平,让乡村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全国教师的平均水平,并且还应该专门增加山区津贴。
说到津贴,大家会说老师不是有了绩效工资吗?绩效工资本来是一件好事。奖勤罚懒。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实施两年来满意的人很少。绩效工资比较适合企业,却并不太适宜于教书育人。比如班主任工作有绩效,副科科任老师没有绩效,大家都当班主任。比如学生成绩好有绩效,成绩差的学生就劝他转学,休病假。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收到一个老师给我的留言是这样说的:“实行绩效工资后,更不公平了。钱是不明不白给领导了。成天工作还要扣钱,领导一节课不上拿的比谁都多。”教师的工作很特殊,有些方面无法用绩效来衡量,所以,老师的绩效工资的制定细则,还需要更科学合理。要尽量增加人均普惠性的工资,才能让每个老师得到实惠。让他们的工资高于全国同等水平,再加上山区津贴,才能留得住人。我们都为“感动中国”的那一对在甘孜支教的夫妻胡忠和谢晓君感动,但让他们每月拿着300元生活补贴干了11年,我们国家实在亏欠他们。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首先应该让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的生活美好起来,整个国家的教育面貌才以改变。教育是充满了爱的事业,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首先要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现在免费师范生有90%分配到了农村,但要留住他们,光靠感动是不够的,还要有实惠。
教育是百年大计,对教育的任何投入都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但希望教育经费能首先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让这些地区慢慢享受到教育的公平,从而改善这些地方的教育现状。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推荐阅读:
有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书10-02
关于2015-2016留守儿童关爱方案11-08
留守儿童的关爱措施10-03
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06-11
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标语07-04
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12-16
留守儿童关爱简报05-30
留守儿童关爱计划10-23
幼儿园关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工作总结11-04
教育信息关爱留守儿童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