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2024-09-30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精选7篇)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篇1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住院患者17例, 现将其综合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 男14例, 女3例, 年龄55~84岁,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 无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带状疱疹分布:胸部11例, 腰腹部4例, 颜面部2例, 均存在不同程度疼痛。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 2例, 7.1~8.4mmol/L 5例, 8.5~14mmol/L 8例, >14.0mmol/L 2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0% 16例, <7.0% 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糖尿病治疗:

17例患者在糖尿病饮食基础上均予胰岛素治疗, 选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诺和灵R) 或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三餐前皮下注射和夜间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诺和灵N) 皮下注射, 剂量根据血糖情况调整。

1.2.2 带状疱疹的治疗:

(1) 抗病毒治疗:选用更昔洛韦10~15mg·kg-1·d-1, 分2次静脉滴注, 7~10d后视病情减量或改口服; (2) 补充B族维生素; (3) 止痛对症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卡马西平等。

1.2.3 外用药:

季德胜蛇药片每次15~20片, 温水调敷, 每天1次, 疗程7~10d。

1.2.4 患处皮肤护理:

嘱患者穿松软衣服, 勤换内衣, 避免摩擦, 严禁抓搔, 防止继发感染。

1.2.5 心理护理: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均予耐心疏导解释, 告知精神因素对治疗不利影响,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消除顾虑,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2 结 果

控制空腹血糖<8mmol/L, 餐后2h血糖<11.1mmol/L 15例, 其中3d内疱疹干涸, 7d内结痂、疼痛缓解12例, 7d内疱疹干涸, 10d内结痂、疼痛缓解3例。2例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 空腹血糖>8mmol/L, 餐后2h血糖>11.1mmol/L, 疱疹干涸同样于7d内, 但结痂、疼痛缓解时间均>12d。

3 讨 论

糖尿病与感染是两种相互影响的疾病,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感染, 而感染又可引起和加重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 为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使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病变引起周围组织供血减少, 组织氧浓度降低, 使局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受损;高血糖可引起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发生糖基化, 使其功能降低, 糖尿病患者呈负氮平衡, 蛋白质消耗增加, 进一步使免疫球蛋白、补体生成减少[1], 以上均是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易发生感染的原因。带状疱疹是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该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结的神经元内, 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被激发活化, 使受累神经节发生炎症水肿或坏死产生神经痛, 同时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 在该神经支配区内发生特有的节段性疱疹, 患者常有疼痛剧烈, 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失后可遗留神经痛, 持续数月或更久[2]。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所有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治疗的基础, 胰岛素可加速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微循环, 破坏病原体的生存环境, 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活化, 加速蛋白质合成, 从而加速皮疹的愈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也是带状疱疹重要环节之一。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甚多, 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 多由湿热内蕴, 感受毒邪, 温热毒邪互相搏结, 壅滞肌肤为患;或为肝火热甚, 外邪犯肝经, 肝郁气结、不通则痛所致, 治宜清泻肝火, 除热祛湿,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季德胜蛇药片主要由七叶一支花、蟾蜍皮、蜈蚣、地锦草等药组成, 七叶一支花、地锦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蟾蜍皮、蜈蚣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 治疮疡肿毒, 本方原用于治疗蛇毒、毒虫咬伤, 近年此药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尤其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3]。

关键词:糖尿病,带状疱疹,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

[2]陈洪铎.皮肤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71-72.

[3]梅全喜, 鲍志祥.季德胜蛇药片的临床新用途[J].中药材, 2002, 25 (3) :224-226.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纳入标准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1],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

1.1.2排除标准除外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外伤性面神经麻痹、小脑桥脑角肿瘤、腮腺及后颅窝病变、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等。

1.1.3观察对象病例来自广东中医院珠海医院、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糖尿病面神经炎62例,其中面神经炎(无疱疹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35岁~75岁,平均46.5岁。带状疱疹性面神经炎(疱疹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45岁~78岁,平均57.8岁。 两组并发视网膜病变各7例、5例,肾病11例、7例,周围神经病变9例、7例;合并高血压11例、6例,心脑血管供血不足15例、8例。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无疱疹组与疱疹组分别为:轻度17例、5例,中度21例、9例,重度3例、7例。疱疹性面神经炎患者临床表现除周围性面瘫、耳周围疱疹外,部分患者尚出现内耳功能障碍,如耳鸣、眩晕、听力减退等。

1.2治疗方法

1.2.1无疱疹组1用胰岛素或降糖药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2无禁忌症者,地塞米松1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7d~10d为一个疗程;或每日泼尼松(15~30)mg,早餐后顿服,7d~10d后逐渐减量至3周后停药;老年人减半量使用。3阿昔洛韦0.2g,每日4次,连服7d~10d。4维生素B110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20次;维生素B12500μg,隔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10次。5中药辨证论治与针灸治疗,包括选用中药注射剂脉络宁、葛根素、舒血宁等静脉点滴,疗程同上。

1.2.2疱疹组除以上治疗措施外,尚有1阿昔洛韦5mg/kg静脉输注,1日2次,7d~10d,此后据病情减量改用口服。2疼痛较剧者予以卡马西平或芬必得等药止痛,伴有焦虑、抑郁者增服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3未破溃疱疹外凃龙胆紫或炉甘石洗剂;破溃者用碘伏或0.5%新霉素软膏外涂。4伴有或合并其他疾病者,分别采取相关措施,控制病情。

1.3观察方法

1.3.1表情肌功能测定治疗3周后进行面部表情肌功能测定,分级评分标准参考相关文献而定[1,3]。即让患者皱眉、闭眼、动鼻翼、吹口哨、鼓腮动作,按程度分为正常(0分)、轻度(1分)、中度(3分)、重度(5分), 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同时监测血糖,使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3.2疗效评定据治疗前后分级评分结果判断,治愈:评分变化≥90%,面部左右对称或基本对称,表情自如;显效:评分变化≥75%,面部左右基本对称,谈笑时可见异常症状;有效:评分变化≥50%,面部左右不对称,症状改善;无效:<50%评分变化,面部左右不对称,症状无改善或很少。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各组测定值组间和正常值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见表1) 治疗前疱疹性面神经炎组与无疱疹性面神经炎组面肌功能损伤程度比较,前者明显为重(P<0.01);治疗后无疱疹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与疱疹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量值比较(见表2) 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量值自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疱疹组面肌神经功能仍有15例(71.5%)恢复不完全,无疱疹组21例(51.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两组疗效比较(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引起的颅神经病变多见于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少见[4]。然而观察发现,面神经炎常见, 其因可能与糖尿病日益增多,或易受诱因干扰起病有关。带状疱疹病毒(herpes-zoster virus,HSV)在初次感染后潜伏于三叉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神经元内,当寒冷、拔牙、极度疲乏等各种刺激引起机体应激,免疫力、抵抗力显著下降时,可使HSV自发性再活化,使带状疱疹病毒下行至面神经而导致病毒性面神经炎(或称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综合征)[5];或因神经炎性水肿压迫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发生绞窄性血循环障碍, 继发性引起缺血性面神经麻痹。本研究中患者,大多都有病前受风、受寒、着凉、感冒、拔牙,或过度疲劳、饮酒等诱因,且以外感风寒、饮酒后吹风受凉发生几率最高。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不仅本身易激活或感染病毒侵犯面神经,而且各种并发症同样可促发或加重本病的发生。不少患者发病前无任何糖尿病症状,待检查血糖后方被确诊为本病,故对老年或肥胖面肌麻痹病人,常规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非常必要,因为及早控制血糖,也是提高本病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诊断和疗效评定方面,采用单迪KeypointIV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患者双侧神经电图(NCV)与瞬目反射(BR),结果NCV的异常率为53%,而BR高达100%,显示早期常规检查NCV及BR对于本病早期诊断、用药、控制和减少后遗症有重要临床意义[6],缘于通常外周段面神经的病理改变需要7d~15d才会显现,异常率才会高。

治疗方面,无疱疹性面神经炎组效果显著高于疱疹性面神经炎组,这除与后者神经损伤较前者为重外, 尚与疱疹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多系体弱、年长、身体素质差有关。通常认为疱疹性面神经麻痹在常规西药为主的治疗中,由于受损的神经节段较高,在膝状神经节内,临床表现复杂且重,故而疗效不高,并发症及后遗症也多。但在本观察分析的11例痊愈及显效疱疹组中,治疗后的面肌神经功能评分量值较治前明显减少, 愈显率也达52.4%,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但与无疱疹面神经炎组疗效比较,仍有较大的差异。综观近年治疗膝状神经节综合征(疱疹、面瘫、内耳功能障碍三联症)的文献报道[7,8]。针灸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许多文献报道针灸治疗不仅能使颅神经损伤得以恢复,而且还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9,10],若能与针灸,特别是管灸相配合[11], 疗效可能更好。有研究采用西黄丸(又名犀黄丸)用醋调匀涂患处,同时合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强的松、布洛芬、卡马西平等口服,治疗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31例,并与单用西药3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止痛、止泡、结痂时间、痊愈率(83.9%)与对照组(6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12]。

本病预后有许多不稳因素,如与面神经损害部位、 程度、病因诱因、病情程度、治疗措施、时间及中医征候分型密切相关。损害在镫骨肌与岩浅大神经之间段或岩浅大神经及其以上者,代谢障碍所致者,如糖尿病疱疹性面神经炎,重度病情或发病即为面神经完全麻痹者,治疗不及时或早期使用电针刺激治疗(易加重损害面神经,引起不可逆病变),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13]。关于血糖的严格控制:使用皮质激素后血糖水平可随即升高,影响糖尿病病情加重,或延缓面神经功能康复。在无禁忌证下,对糖尿病带状疱疹性面神经炎患者,可于胰岛素强化治疗下使用适量激素,对改善病情,提高疗效是利大于弊的,血糖控制稳定,在观察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心绞痛合并带状疱疹1例 篇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 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 主要症状为疱疹沿周围神经成簇分布, 单侧发病、多不超过体表中线, 并伴有神经痛, 疼痛性质剧烈, 呈烧灼样、刀割样, 疼痛可发生于皮疹之前, 亦可与皮疹同时发生。有资料认为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 但好发于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老年人发病率占56%~66%[1], 对于局部疼痛发生在皮疹之前的老年且合并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很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本病历很特殊, 为老年患者, 既往多种疾病, 平时体质不好, 每年常因心绞痛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而多次住院。此次住院仍是以心绞痛入院, 诊断正确, 但是在抗心绞痛治疗症状消失后又突然出现心前区、左肩部和小鱼际及无名指处疼痛, 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与以前不同, 集合病史、体征及心电图, 排除了心肌梗死、气胸等疾病的可能性, 按常规思维, 很容易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但是按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后, 效果差, 直到于疼痛相应部位出现丘疹、水疱后才确诊为带状疱疹, 综合治疗后症状消失。因此, 对于心绞痛合并有带状疱疹的患者, 临床诊断十分困难, 经常误诊。但是有资料认为[2] , 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和心绞痛可以通过心电图变化来鉴别:带状疱疹发病前、后心电图可无明显变化, 心绞痛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常有ST-T改变, 一般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或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加深、T 波倒置加深, 胸痛症状缓解后ST段一般恢复到原来水平。对于没有合并心绞痛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电图的变化来鉴别, 但是本例患者既往多次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发作病史, 就很难用心电图的改变来进行区分了。另有资料认为[3] , 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胸膜及腹膜时, 可发生剧烈的腹痛和胸部刺痛, 临床实际工作中易误诊为心绞痛、心肌梗死、胸膜炎等其他疾病。当带状疱疹沿周围神经分布时, 疼痛症状可发生在不同部位[4], 因此诊断就更为困难。此例患者的带状疱疹神经痛和心绞痛的部位、性质十分相似, 也可能是带状疱疹神经痛等诱发了心绞痛的发作。另外本例也有可能是带状疱疹神经痛等多种原因诱发了心绞痛的再次发生, 故治疗上要在治疗带状疱疹的同时继续进行抗心绞痛治疗。

总之, 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既往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 按常规诊断和治疗效果差时, 应详细追问病史, 考虑合并其他疾病存在的可能性, 以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降低误诊率, 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纪平.细节服务在门诊工作中的体现[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7, 4 (2) :117.

[2]温宁笑, 袁红梅.带状疱疹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报告[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 11 (1) :898-901.

[3]杨海平, 顾恒.皮肤性病科临床释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170.

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篇4

关键词:带状疱疹,角膜炎,神经妥乐平注射液

人体被水痘- 带状病毒感染常引起带状疱疹,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侵犯至三叉神经第一、 二分支时, 可引起眼睑皮肤疱疹及角膜炎, 通常病侧眼睑红肿、透明成簇小水泡、 角膜刺激症状如眼痛、 畏光、 流泪、结膜混合性充血、 角膜上皮树枝状浸润或角膜基质浸润等各种类型角膜炎等, 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阳性, 病情重者甚至可继发病毒性脑炎、视神经炎、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眼肌麻痹、角膜溃疡、瘢痕, 严重影响视力, 甚至失明。本研究应用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 取得了较好疗效,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90 例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患者全部为本院2013 年2 月~2015 年3 月住院患者, 所有患者为单眼患病, 入选标准[1]:①全身临床表现:寒战、体温升高, 耳前淋巴结肿大, 沿三叉神经分布区额部、头部皮肤剧痛、 烧灼感、红肿, 皮肤短时间内出现串珠状疱疹, 伴随强烈神经痛, 患者极度痛苦, 皮疹可延续数日至数月。②眼局部: 疱疹可占据全部眼睑皮肤 ( 上睑居多) 和鼻部皮肤, 病变一般不会超过中线, 水泡破溃呈溃疡, 干枯后结痂, 眼部刺激 ( 如眼红肿、刺痛、流泪、畏光等) 症状重。③裂隙灯检查:结膜混合性充血、 角膜上皮呈点状、树枝状、地图状浸润, 可达基质层,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 继发虹膜炎者可出现房水浑浊前房渗出物。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 例。观察组男25 例, 女20 例, 年龄最大91 岁, 最小31 岁, 平均年龄 (55.34±12.15) 岁;对照组男23 例, 女22 例, 年龄最大89 岁, 最小29 岁, 平均年龄 (54.21±12.54)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全身应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 0.5 g/次, 2次/d, 患病皮肤涂氯霉素氧化锌乳膏适量, 3次/d, 眼部点更昔洛韦眼用凝胶3次/d、阿昔洛韦眼药水6次/d、左氧氟沙星眼药水3次/d次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 6 ml (7.2NU) /次静脉滴注, 1次/d, 两组疗程均为20 d。

1. 3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 额部、头部皮肤疼痛消失、皮肤无红肿、疱疹结痂并基本脱落, 角膜刺激症状消失, 结膜无充血, 角膜透明, 前房清, 无遗留角膜白斑等并发症, 荧光素角膜染色阴性, 视力明显提高;好转:额部、头部皮肤疱疹明显减少, 大部分结痂, 皮肤稍红肿, 疼痛明显减轻, 遗留间断短时间疼痛感, 局部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结膜轻度混合性充血, 荧光素角膜染色少许点状着色, 遗留少许角膜斑翳, 视力有提高;无效:额部、头部皮肤仍红肿、疼痛, 眼部角膜刺激症状无好转, 角膜炎症浸润未改善甚至加重, 荧光素角膜染色大片荧光着染, 出现角膜溃疡或继发青光眼、虹膜炎、 眼肌麻痹、 视神经炎、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总有效率= ( 治愈+ 好转)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8.8% 和33.3% , 总有效率分别为86.7% 和60.0%,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人体受到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儿童时期初次感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后以水痘为临床表现, 此后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便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 至成年时期, 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时, 此病毒可再度活化, 易侵犯三叉神经的第一或第二支, 引起头面部及眼睑带状疱疹[1]。因病毒为嗜神经性征, 常表现为沿神经分布成串密集的疱疹, 剧烈的神经疼。角膜神经末梢丰富加之紧邻眼睑皮肤, 常常受到累及而出现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角膜炎、角膜溃疡, 甚至并发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并发症。常规全身及眼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虽然取得一些疗效, 但此病毒复制能力强, 患者主观感受差且易复发、并发症多, 治疗周期长、后遗神经痛、治疗率低等。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合并角膜炎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68.8%, 总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治愈率为33.3%, 总有效率为60.0%,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考虑与应用到本病治疗中的神经妥乐平的一些作用有关:神经妥乐平具有神经亲和性, 首先能营养、改善修复病损神经传导速度、促进雪旺细胞的增生[2];其次能减低化学性刺激反应, 使神经根和软组织的水肿减轻起到镇痛作用[3];此外它还有调节植物神经、调节免疫、扩张外周血管[4]、使异常情绪反应和感觉得到改善作用, 从而减轻疼痛, 尤其是后遗神经痛, 促进病情恢复, 缩短治疗时间, 无明显副作用, 在临床很有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68.

[2]Hata T, Itoh E, Yoneda R, et al.Mechanism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neurotropin.Japan J Pharm acol, 1988, 48 (2) :165-166.

[3]Kawamura M, Shinkwin M, Imai Y, et al.Neurotropin induces antinociceptive effect by enhancing descending pain inhibitory systems involving 5-HT3 and Noradrenergic-2 receptors in spinal dorsal horn.Life Sciences, 1998, 62 (24) :2181.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篇5

关键词:整体护理,带状疱疹,肺癌,化疗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导致出现的皮肤病, 该病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 但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经常接受放、化疗, 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会明显降低,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合并出现带状疱疹的概率相对较大[1]。对放、化疗期间的带状疱疹症状进行积极有效控制, 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2]。本次研究对合并出现带状疱疹的肺癌化疗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整体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抽取76例合并出现带状疱疹的肺癌化疗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7例;患者年龄39~82岁, 平均年龄 (58.3±1.4) 岁;发病时间1~9d, 平均发病时间 (3.1±0.7) d;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5例;患者年龄37-83岁, 平均年龄 (58.4±1.5) 岁;发病时间1~10d, 平均发病时间 (3.2±0.6) d。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肺癌化疗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 治疗组护理方法

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具体内容为: (1) 皮肤护理:向患者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用柔软的毛巾和温水对局部皮肤进行沾洗, 禁止剃毛发;督促患者勤换衣服。局部皮肤出现过敏、瘙痒、疼痛、灼热现象时, 要指导患者按照医嘱合理用药, 不要擅自乱服药物。经常修剪指甲, 且不要搔抓。 (2) 心理护理:要多站在患者角度, 理解和同情患者, 经常对病房进行巡视, 耐心倾听主诉, 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鼓励其将内心的忧虑和恐惧说出[3]。 (3) 疼痛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减轻疼痛程度, 要求患者穿宽大棉质衣裤, 避免因为摩擦导致疱疹程度加重。 (4) 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吃一些蛋白质高的、纤维素高的, 易消化的食物, 也可按医嘱进行静脉营养补充, 进而使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增强, 使皮损愈合速度加快[4]。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带状疱疹症状控制效果、带状疱疹消失时间、化疗总时间、护理服务满意度、不良心理状态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疼痛等症状彻底消失, 疱疹完全消退, 没有对进一步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疱疹消退面积达到50%, 治疗时间略有延长;无效:疼痛等症状没有好转, 疱疹没有消退, 甚至进一步发展, 治疗时间明显延长[5]。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当P<0.05时, 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带状疱疹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肺癌化疗护理后有9例患者的带状疱疹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有18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11例患者治疗无效, 带状疱疹控制有效率为71.1%;观察组经整体护理后有13例患者的带状疱疹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有22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 带状疱疹控制有效率为92.1%。两组患者带状疱疹病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带状疱疹消失时间和化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 (11.67±1.95) d治疗后带状疱疹消失, 共计接受化疗 (21.33±2.85) d;观察组患者经 (8.26±1.43) d治疗后带状疱疹消失, 共计接受化疗 (16.94±3.16) d。两组患者带状疱疹消失时间和化疗总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心理状态

有1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焦虑情绪, 有8例患者出现恐惧心理, 有13例患者出现紧张情绪, 有9例患者出现抑郁情绪;有2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焦虑情绪, 有1例患者出现恐惧心理, 有4例患者出现紧张情绪, 有1例患者出现抑郁情绪。两组患者疱疹导致不良心理状态情况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护理满意度

有29例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 该组患者满意度为76.3%;有37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 该组患者满意度为97.4%。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3 体会

带状疱疹可在患者机体神经细胞内长期潜伏, 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显著降低, 则出现此种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 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先兆性症状进行密切观察, 对细微的症状表现变化情况给予高度的重视, 患者的主诉要认真倾听, 通过敏锐的洞察力从中发现问题, 要对患者皮肤的情况给予高度的重视, 以对病情的及早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积极有利的条件[6]。

参考文献

[1]王树峰, 王海华, 苏彦农, 等.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疗效的初步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4 (18) :453-454.

[2]付喜秀, 唐玉平, 林高娟.恶性肿瘤并发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28 (15) :905-906.

[3]王兴远, 陈绪元, 陈晓品, 等.恶性肿瘤放化疗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J].肿瘤, 2009, 23 (12) :171-172.

[4]司文凤.神经阻滞法联合超激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1 (16) :754-755.

[5]邓微.泛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观[J].岭南皮肤病杂志, 2009, 10 (12) :190-191.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篇6

关键词:鼻咽癌,带状疱疹,放疗,化疗,护理

由于鼻咽癌诊疗方案的逐渐规范及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中晚期鼻咽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案是以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不可避免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和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轻和 (或) 中度贫血、血小板减少], 易引起各种感染。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主要特点为簇集水疱, 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 伴有明显神经痛。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 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 这种病毒平时可以不发病, 但由于化疗和放疗均是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治疗手段, 鼻咽癌的治疗时间长 (约2个月) , 治疗后全身抵抗力下降, 加上久病体虚, 潜伏的病毒就会大量繁殖而激发带状疱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的鼻咽癌放化疗后合并带状疱疹患者12例, 其中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4例, 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临床分期Ⅱ期1例, Ⅲ期4例, Ⅳa期7例;男性9例, 女性3例, 年龄27~56岁, 平均年龄45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是平时行动自如, 初诊为中晚期鼻咽癌青、中年的患者, 1例是单纯放疗, 11例是放疗和化疗 (2~3个疗程) 的综合治疗, 患者合并Ⅰ~Ⅲ度骨髓抑制和 (或) 轻-中度贫血。带状疱疹发生部位在胸部、背部或腰部11例, 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 其中1例是化疗间歇期发生在背部疱疹融合成大片的带状分布, 回院时部分澄清、透明的水疱变为混浊的脓疱, 给予升高白细胞、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支持治疗和疱疹局部处理, 放射野皮肤区域不必停止放疗;但另1例发生在放疗的同时进行第3个疗程化疗 (2个疗程诱导化疗和1个疗程的同期放化疗) 结束第8天, 在左颈项、左锁骨上窝放射野皮肤色素沉着 (WTO皮肤反应分级法是Ⅱ级反应) 的区域及左侧肩背部, 以局部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 伸直左上肢时症状加剧, 由于患者左上肢肘窝下4cm头静脉处置有PICC管48cm, 开始以为是PICC管造成的静脉炎 (因为此患者刚开始置PICC管时出现过Ⅲ度静脉炎) , 给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1d未见好转。第2天早上医师要求拔除PICC管观察, 第3天早上进行床边护理交班时发现患者疼痛的区域出现大片簇状的绿豆、芝麻粒大小的疱疹, 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带状疱疹, 给予升高白细胞、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支持治疗以及局部停止放疗的治疗, 经处理后自然干涸、结痂, 脱落后不留瘢痕, 但仍遗留疼痛。12例患者局部脱痂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

2 护理体会

2.1 做好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

放疗前详细了解患者体质、皮肤情况、生活及穿着习惯并向患者讲解放疗过程中皮肤会出现的反应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并配合护理工作。放疗后做好皮肤保护指导工作, 经常深入病房, 了解患者放疗后的局部皮肤反应情况, 并把有关的注意事项反复向患者交待清楚, 特别在放疗过程中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干燥、脱屑、刺痒感等干性反应时。嘱患者修剪指甲, 宜穿无领柔软宽松的棉质衣服, 不宜穿粗糙高硬领的衣服以减轻摩擦;禁用热水、肥皂、粗硬毛巾擦洗局部;禁止抓挠及乱涂药物或化妆品;外出避免阳光暴晒放射野皮肤,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1];疱疹融合成大片的水疱合并有感染, 则消毒后用灭菌注射器在水疱的下方抽液, 按医嘱局部使用药物, 如湿敷依吖沙啶溶液, 配合全身使用抗生素;在放射野区域的皮肤尽量保持完好, 局部停止放疗, 特别在结痂出现瘙痒时切忽撕扯皮屑以免加重皮肤的损伤。

2.2 疼痛护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控制疾病发展。治疗期间嘱患者卧床休息, 适当活动, 减少衣服摩擦、痛感及不适等。按医嘱按时使用止痛药物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告诉患者带状疱疹愈后会遗留神经痛, 12例中遗留神经痛最长达2个月, 据报道有时甚至长达2~3年, 使患者有心理准备。

2.3 注意放化疗不良反应的观察特别是血象的变化

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消耗都会给患者带来许多躯体症状。在疾病的进展期和化疗、放疗过程中, 这些躯体不适症状对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 导致患者体能及身体功能下降[2], 因放疗和化疗不良反应大,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和局部反应。患者全身反应表现为一系列的功能紊乱与失调, 如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头晕、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电解质紊乱 (如血钾、钠、氯偏低) , 导致患者体质虚弱、易疲劳等[3]。放化疗后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低, 嘱患者尽量少去空气不洁的公共场所, 以免感染。

2.4 饮食护理

由于放化疗不良反应,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和局部反应。对放疗和/或化疗后食欲差、进食少、恶心呕吐明显、骨髓抑制或血生化异常的患者要做好症状评估与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估, 加强观察、指导和监督, 注意营养的补充, 指导患者加强营养, 合理科学搭配食物,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少食多餐, 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5 做好心理护理

放射野皮肤出现Ⅱ级以上的反应时, 皮肤变黑甚至渗液, 影响个人的容貌, 造成患者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如焦虑、抑郁、情绪低落、忧虑重重、孤独懒言、思念亲人, 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帮助, 用高领衣服遮挡画线野等, 再加上在放射野皮肤或其他部位出现带状疱疹, 患者会胡思乱想到是否病情加重引起。护理人员应热情和蔼, 多去病房, 洞察患者的内心, 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做好解释工作, 并启发患者看到病情好转的一面, 使其增强信心, 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使患者懂得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求其家人的密切配合, 得到亲人的理解、关心和照顾可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另外, 对于放疗引起的局部损害, 事先必须向患者交待清楚, 使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并配合护理工作。嘱患者平时要坚持锻炼身体, 保持心情愉快,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3 结论

对于放化疗期间的鼻咽癌患者, 应加强放化疗期间的护理, 密切注意观察放疗和 (或) 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并做好各项宣教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黄秋妹.鼻咽癌Ⅱ度放射性皮肤反应的护理对策[J].广西医学, 2002, 24 (9) :1504.

[2]黄秋妹.5例中晚期鼻咽癌中年患者意外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3) :315-316.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篇7

关键词:喷昔洛韦,高能窄谱红光,阿昔洛韦,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病毒是由水痘-带状庖疹所引起, 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水疱成集簇, 沿神经分布, 排列成带状, 单侧性及有明显的神经痛, 并容易产生后遗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至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共收住院有较完整资料40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0~73岁;病程:3~7 d;根据疱疹侵犯神经部位分:枕大、枕小神经区4例, 三叉神经区8例, 肋间神经区18例, 坐骨神经区10例;按疱疹性质分为:一般性疱疹28例, 大疱疹10例, 脓血性疱疹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0例/组, 治疗组喷昔洛韦注射液合并高能窄谱红光治疗, 对照组单纯阿昔洛韦治疗,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疹区平均面积、神经痛状况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喷昔洛韦注射液0.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2次/d[2];并局部给予高能窄谱红光照射15~20 min/次, 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2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 两组患者应用其他辅助用药均相同。高能窄谱红光采用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Carnafion33光子治疗仪。局部照射后疱疹区中心皮肤红斑反应呈鲜红色, 界限明显伴皮肤微肿, 疱疹塌陷, 疱液渗出或吸收为准;脊神经根及疱疹区周围皮肤红斑反应呈淡红色, 界限明显。功能测评:治愈:治疗4 d后, 无有新的疱疹出现, 疼痛基本未缓解。疱疹结痂干凅, 疼痛基本消失;显效:治疗6 d后, 疱疹基本干凅结痂, 疼痛明显减轻, 炎症消退;好转:治疗7 d后, 疱疹结痂干凅, 疼痛基本消失。

2结果

喷昔洛韦注射液0.25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2次/d;并局部给予高能窄谱红光照射15~20 min/次, 2次/d。治疗组20例, 治愈18例, 好转2例。对照组20例, 显效13例, 好转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5.58, P<0.05) 。

3讨论

注射用喷昔洛韦属核苷类抗病毒药, 2007年国内上市, 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喷昔洛韦口服吸收极差, 临床仅采取局部和静脉给药方式, 注射用喷昔洛韦在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感染的MRC-5细胞中高度聚集, 并经过磷酸化而产生活性代谢产物-三磷酸喷昔洛韦, 半衰期4~7.2 h, 其起效快、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

高能窄谱红光照射能使皮下组织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促进淋巴循环及局部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自体消炎, 对局部炎症及机体过敏反应产生明显抑制效果。高能窄谱红光光子治疗时, 光子与人体组织线粒体的吸收光谱共振, 能量被细胞线大量吸收, 使线粒体中自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酶等多种酶的活性得到激发, 产生高效的酶促反应, 增加细胞新陈代谢。高能窄谱红光对皮肤及深层组产生光生物化学效应, 加速炎性物质清除及五羟色胺代代谢, 并且对于炎症等病变神经异兴奋有效抑制, 从根本上达到止痛、止痒疗效。

经注射用喷昔洛韦合并高能窄谱红光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PHN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阿昔洛韦治疗的带状疱疹。而且明显可缩短疗程及无不良副作用, 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家璧.皮肤性病治疗与检测进展精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9.

[2]李薇.国产注射用喷昔洛韦粉针剂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及后遗神经痛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试.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9:34-37

上一篇:铺膜播种机下一篇:保护与恢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