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

2024-07-26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精选10篇)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 篇1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常见且需紧急处理的急症之一。如救治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致患者死亡。笔者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42~89岁,平均(64.2±3.2)岁;病程8个月~35年,平均10.7年;2例为1型糖尿病患者,其余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胰岛素治疗32例,口服降糖药治疗24例(优降糖8例,消渴丸6例,优降糖与二甲双胍并用5例,消渴丸与二甲双胍并用2例,格列齐特3例)。疗程3~40个月。并发糖尿病肾病34例,高血压32例,冠心病30例,神经病变16例,合并感染4例。

1.2 临床表现

56例中有32例表现为饥饿感、出汗、心悸、面色苍白、肢体震颤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视物模糊、嗜睡8例,精神异常4例,昏睡4例,昏迷4例,抽搐6例,偏瘫3例,癫痫样发作2例。无症状者8例。56例均采用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值均≤3.9mmol/L,最低为0.6mmol/L。

1.3 治疗

轻症神志清醒者经口给予糖水、含糖饮料或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较重者应给予吸氧,尽快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50%葡萄糖液40~60mL静脉推注,5%或10%葡萄糖液250~500mL持续静脉滴注。原则上血糖浓度波动于8.9~11.1 mmol/L为宜,输液期间随时监测血糖并调整用量。如未缓解还可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于静脉注射困难者可用胰高血糖素1mg肌内注射,同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1.4 转归

56例患者中,老年患者(≥60岁)50例(89.3%),老老年患者(≥80岁)3例(5.4%);症状迅速缓解53例(94.6%),遗留反应迟钝和明显记忆力减退2例(3.6%),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1.9%)。

2 讨论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以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2.8mmol/L作为诊断标准。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5年低血糖工作组对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标准重新规定,认为不管是否是空腹状态,只要血糖值≤3.9mmol/L就应按低血糖处理[1]。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据糖尿病心血管风险控制研究(ACCORD研究)[2]和美国退伍军人糖尿病控制与血管并发症研究(VADT研究)[3]最新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严重低血糖是糖尿病大血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及早期诊断和治疗低血糖。

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模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在75岁以上人群中达20%[4]。同时,由于老年人食欲下降、摄食减少、肝肾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易于感染、并发慢性心脑血管及消耗性疾病或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本组资料显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50/56,89.3%)。

在糖尿病治疗中,降糖药物过量是导致低血糖反应最常见的诱因。本组资料中,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主要为应用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多与采用中短效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有关;磺脲类药物所致低血糖最常见为优降糖和消渴丸,其次为格列齐特。与文献[5]报道相符。胰岛素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主要与试图维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相关[6]。磺脲类引起低血糖可能与磺脲类作用半衰期较长、合并肾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7]。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合理的降糖治疗方案,根据血糖及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用量,避免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症表现分两大类,一类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为主,另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为主要症状。本组病例中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临床表现者为主,其次以嗜睡、精神异常、抽搐、昏迷为主要表现。大多数低血糖可通过进食、口服或静注葡萄糖缓解,少数患者因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遗留脑功能障碍,极少数患者可能因并发心梗、脑梗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组病例中症状迅速缓解53例,遗留反应迟钝和明显记忆力减退2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治疗中应注意磺脲类药物尤其是优降糖不能短时间内在体内清除,易致低血糖反复发作,应持续监测血糖至血糖平稳[8]。

总之,要充分认识糖尿病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规律。为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和改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病死率,临床医生应提高对低血糖症的认识,督促患者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剂量,积极预防低血糖发生和早期诊断及治疗低血糖。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Workgroup On Hypoglycemia.Defining and reporting hypoglycemia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5,28(5):1245-1249.

[2]The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Study Group.Effects of intensive glucose lowering in type2diabetes[J].N Engl J Med,2008,358(24):2545-2559.

[3]Duckworth W,Abraira C,Moritz T,et al.Glucose control and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veterans with type2diabetes[J].N Engl J Med,2009,360(2):129-139.

[4]Verny C.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J].Diabetes Metab,2005,31(2):5374-5381.

[5]孙般若,李昱芃,肖靖,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47-149.

[6]杨全奎.胰岛素强化治疗与低血糖[J].药品评价,2008,5(3):135-137.

[7]刘福平.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3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2):17-18.

[8]李若男,林桂芳,吕琦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及预防探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1):22-23.

糖尿病低血糖症15例临床分析 篇2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甘河中心卫生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摘要】 回顾我院15例低血糖症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5例低血糖症病人引发 低血糖 病因与 糖药物选择、未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降糖 药物 剂量有关,老年人发病率高,多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结论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教育,用药过程中及时检测血糖,选择正确降糖药物,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尤其对老年人,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一但出现低血糖昏迷,及时救治,预后较好。【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症;病因;预后【中国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94-01 一般将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低血糖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先将我院的15例低血糖症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 年龄63-85岁。糖尿病病程2个月至16年。10例伴有合并症,合并心脑血管疾病6例,合并糖尿病肾病3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whippie三联症);(1)低血糖症状;(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3)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低血糖原因;3例因血糖控制不理想自行购买‘中成药’治疗;4例因自行加大口服降糖药;4例因进食减少后未及时减少降糖药物剂量;2例运动过量;1例因胰岛素注射不当(注射笔使用错误致重复注射);1例患者在糖尿病未确诊情况下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血糖的降低。临床表现;15例中,饥饿、头晕、心慌、多汗、颤抖、双手抖动、面色苍白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占6例;2例出现头晕、视物不清、步态不稳;7例出现昏迷,并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血管病变。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本组患者就诊时静脉血糖在1.0~2.7mmol/L平均2.12mmoj/L,尿糖-~2+,尿酮体-~1+,电解质正常。2治疗方法急诊科先用血糖仪初测末梢血糖,同时抽血查静脉血糖、肾功、血气分析等,确诊低血糖后立即进食或口服葡萄糖,严重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如出现低血糖昏迷,除立即快速给予50%葡萄糖40-60静脉推注外,另持续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维持,并护送病房,用血糖仪复查末梢血,治疗过程中每1—2小时复查一次血糖,直到症状缓解,神志转清,血糖维持在11.0左右,72小时严密检测血糖变化。对于昏迷较重,合并症较多的危重患者,同时给予内科其他相关抢救治疗。3讨论糖尿病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62%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过低血糖发作,成为有效控制血糖的一大障碍。其中磺脲类药物导致低血糖发生率为5%~20%,、胰岛素所致的发生率为10%。低血糖症常见原因;(1)降糖药选择不当。60岁一上患者应避免使用中长效磺脲类药物,磺脲类降糖药物作用慢、持久、降糖力度强,而老年人又存在不同程度腎功能减退,易导致药物蓄积,产生地低血糖,肾功能不全时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2)调整剂量不及时,老年糖尿病患者有食欲不佳,饮食习惯不良等特点,摄食减少而未及时减药,所以对于年龄大于60岁者建议使用短效降糖药物。(3)特别是空腹或餐前的运动好发低血糖,主要与运动量过大,晨练,运动方式及运动内容选择不当,时间掌握不对等有关。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及血糖下降数度有关,交感神经兴奋变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中枢神经症状表现为神智改变、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老年患者可表现为行为异常和其他非典型症状等。持久低血糖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急性低血糖可减少肾血流量,加剧肾损害、甚至昏迷死亡,因此减少低血糖发生,成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过程中及其重要环节,通常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给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改变饮食结构和合理运动来减少低血糖发生,另外对老年患者适当放宽血糖的上限,一般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低血糖症因表现多样化,将血糖作为常规检查,以免误诊,延误治疗,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接受降糖治疗者更要立即查血糖明确诊断,防止造成中枢系统不可逆损害。参考文献[1]刘新民.实用内科学.第2版.北京军医出版社1998;366.[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马文平.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原因及护理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152-153[4]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47.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自2012年10月—2013年9月间所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患者共65例, 其中, 男性39例, 女性26例 , 患者年龄在60~82岁之间 , 平均年龄为66岁。患者病程为6个月 ~9年 , 全部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都属于2型糖尿病。并均符合低血糖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中 , 使用胰岛素的共10例, 使用口服降糖类药物服优降糖的共17例, 服用消渴丸的共11例, 服用药物格列吡嗪片的共23例, 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的共8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 如果诊断属于低血糖症, 则立即给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60~100 m L静脉注射, 然后再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 每隔1 h对患者血糖进行, 维持的血糖浓度保持在6.8~11.1 mmol/L水平, 同时另给予患者神经营养剂和吸氧及纠止电解质紊乱等对症的支持治疗。针对休克和昏迷的患者, 另加用150 mg的氢化可的松进行静脉滴注, 以缓解患者的应激状态, 在72 h之内,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浓度水平。病情变化。

2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紧急治疗以后, 在8 h内的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标准, 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好转, 低血糖症状和体征随即消失。全部患者也没有1例误诊或者死亡发生, 治疗的有效率为100%。

3讨论

患者低血糖的危险性很大, 有时甚至会高过高血糖, 主要症状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太低, 导致脑组织能量缺乏, 或者肌体出现代偿性调节反应而引起的症状群, 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 很容易导致患者大脑神经组织出现严重的损伤[3]。

而作为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 其诱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患者缺乏针对糖尿病的基本认识, 很多误以为既然是糖尿病就不可能发生低血糖, 很多患者的依从性差, 根本不能坚持定期进行血糖测量, 再就是患者不能及时地补充能量并减少糖尿病的药物口服剂量, 结果产生超量误服的状况, 此外, 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功能明显减退, 其肝糖原异生功能出现降低, 特别是对于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患者者, 由于胰岛素等药物的代谢及清除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 很容易诱发糖尿病症状药物性的低血糖; 加之老年糖尿病往往病程比较长, 通常还伴有糖尿病神经功能性的病变, 导致交感神经中枢功能明显低下, 很容易产生毫无感知的低血糖状态[4],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在使用了降糖药药物的同时, 患者还服用含有较大降血糖成分的中药, 比如消渴丸等, 结果导致血糖降低。该研究组患者中, 患者使用口服降糖类药物服优降糖的共17例, 服用消渴丸的共11例, 服用药物格列吡嗪片的共23例, 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的共8例。所以, 在使用该类降糖药物的时候, 必须遵照医嘱加强血糖的监测。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状, 要加强预防和治疗, 首先是让患者充分认识到低血糖症的严重危害, 并积极地配合治疗, 必须定时定量地准确用药, 要规律地加强血糖监测, 如果病情有所变化, 则应当马上到医院就诊治疗[5]。要适当放宽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 在用药方面, 应严格遵医嘱, 科学使用各种降糖药物, 治疗时, 发现病情, 立即给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 然后再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 维持的血糖浓度保持在6.8~11.1 mmol/L水平, 同时另给予患者神经营养剂和吸氧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的支持治疗。针对休克和昏迷的患者, 另加用150 mg的氢化可的松进行静脉滴注, 以缓解患者的应激状态, 在72 h之内,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浓度水平。

该研究中, 全部患者经过紧急治疗以后, 在8 h内的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标准, 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好转, 低血糖症状和体征随即消失。全部患者也没有1例误诊或者死亡发生, 治疗的有效率为100%。这说明, 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 只要加强预防, 在发现病情后给予科学及时的治疗, 就能够明显缓解低血糖状态, 在临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祁俊, 俞学芳.6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 2010, 25 (18) :137.

[2]李咏梅.Ⅱ型糖尿病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16 (3) :212.

[3]黄祎, 余进.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附42例报告[J].临床急诊杂志, 2013, 17 (5) :306.

[4]谭清武.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症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20 (15) :149.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病特点及预防 篇4

【关键词】 糖尿病 低血糖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2-01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因不同的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而表现多样化。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快速下降时,首当其冲的是大脑皮质受抑制,出现意识朦胧、定向能力与识别能力丧失及言语不清;当皮质下受抑制时,产生躁动不安、心动过速及瞳孔散大; 当累及中脑时,出现阵发性惊厥,并很快陷入低血糖昏迷。有些患者,特别是不稳定型及幼年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岛素过量者,低血糖反应不易自行缓解,且呈现恶性的低血糖反应症状,加急性精神病或癫痫样抽搐及迅速进入严重昏迷状态。

1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1.1 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因大量肾上腺素的释放,可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软弱无力、肢凉震颤、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

1.2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葡萄糖为脑部的主要能源,一旦低血糖发生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锥体束征阳性、意识障碍、直至昏迷。

1.3 部分患者在多次低血糖症发作后会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患者无心慌、出汗、视物模糊、饥饿、无力等先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6小时),另外,症状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

2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2.1 对具体患者来说,个体的低血糖标准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症状与血糖值可能不同步。当血糖小于2.8mmol/L,可以诊断为低血糖症。但绝大多数健康人在血糖低于2.5mmoL/L时发生神经低血糖 而有些妇女和儿童在血糖低2.5mmol/L時并无任何症状,相反,合并广泛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可能在血糖降至3.33mmol/L时即发生神经低血糖。

2.2 一般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出现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即: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血糖浓度低;血糖浓度升高至正常水平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3 低血糖症的分类

3.1 反应性低血糖

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可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大多发生在餐后4~5小时,尤以单纯进食碳水化合物时为著。

3.2 药物性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低血糖症与药物治疗不当有关。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症常见;口服降糖药物中磺脲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分泌,故各种磺脲类药物用法不当时均可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

4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4.1 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胰岛素注射过量或剂型选择不当很容易发生低血糖现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中效胰岛素相比,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4.2 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

在口服降血糖药物中磺脲类药物的作用较强且半衰期长,作用持久,代谢缓慢,易发生低血糖。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低血糖仍反复发作。

4.3 饮食不规律或应激状态时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食物摄入不足或机体各种应激状态下如感染、手术、创伤等或精神应激常导致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以控制高血糖,一旦应激状态缓解或消除 胰岛素剂量未及时调整而发生低血糖。

4.4 过量运动

糖尿病患者错误的选择运动时间如空腹、餐前运动或运动量过大时未能及时增加饮食量或减少降糖药物剂量。尤其当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有关的肌肉附近部位时,可明显促进胰岛素吸收,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4.5 糖尿病胃瘫痪

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排空延迟,常使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发生餐后低血糖;

4.6 肾功能减退

导致对胰岛素灭活和清除减少和降糖药物的清除率降低可发生低血糖。

4.7 饮酒过量

酒精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及异生作用,同时可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过量饮酒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4.8 使用镇静药物

由于镇静、安眠类药物可能加重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使升血糖激素分泌进一步减少,导致低血糖。

4.9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它药物发生作用

如水杨酸类、磺胺、β-受体阻滞剂等可通过减弱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等机制,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血糖效应而致低血糖。

4.10 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及在进行哺乳时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5 低血糖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夜间发生的低血糖

夜间血糖监测发现,成人及儿童糖尿病患者夜间经常发生生化性低血糖,并且这些低血糖通常可以维持数小时而不惊醒患者。夜间低血糖可能导致患者猝死。如果患者睡前血糖水平低于6.0~7.0mmol/L,则表明患者有可能在睡前需要加餐。

5.2 “Somogyi”效应

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因在睡眠中未能察觉,继而在第二天早晨出现严重的高血糖。原因为低血糖后拮抗激素的分泌反应,导致了胰岛素抵抗的产生,从而使得患者出现了“反弹”性高血糖。“黎明现象” 即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的发生,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5.3 早期糖尿病性反应性低血糖

多见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早期,β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引起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β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食4~5小时出现低血糖反应。

5.4 无意识性低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過20年后,有50%的患者可以出现无意识性低血糖。严格的血糖控制、以往的急性低血糖、睡眠期间以及饮酒,均可以诱发无意识性低血糖的发生。当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时也容易发生反复的低血糖。

6 低血糖的预防 6.1 加强健康宣教,对病人及家属做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以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诊治,减少危害。

6.2 要明确告知正在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性。让患者了解在降糖治疗中,需要经常监测血糖。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出现特殊情况也应调整药物剂量,如出现腹泻、进食减少等等。

6.3 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的剂量。

6.4 饮食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如食欲不佳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调整药量,出现其他合并症时要及时就诊。

6.5 慎用镇静类药物及减少饮酒,对于血糖控制不良,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原则上应禁止饮酒。

6.6 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6.7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对于夜间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糖尿病低血糖症30例临床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月在我院救治的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30例, 均符合WHO1998年DM诊断标准[1], 低血糖症均符合Whipple三联征[1], 且为DM患者。其中,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8-86岁, 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肾病9例, 冠心病8例, 心力衰谒4例, 脑梗塞、脑出血4例。

1.2 用药前情况

发生低血糖前有15例单用胰宝糖清, 8例应用胰岛素治疗, 7例应用磺脲类加双胍类。

1.3 临床表现

低血糖发生时间多为夜间, 凌晨或空腹状态, 表现为心悸、出汗、乏力、肌饿感、肌肉颤抖15例, 烦躁不安5例, 嗜睡4例, 昏迷4例, 精神失常、躁动不安2例。

1.4 实验室检查

发作时血糖均明显降低, 其中14例血糖为2-3mmol/l, 12例血糖为1-2mmol/l, 4例血糖<1mmol/l。

1.5 治疗:

确诊低血糖后, 立即进食或口服葡萄糖, 重者静推50%葡萄糖20-40ml, 必要时持续静点5%-10%葡萄糖, 4例昏迷患者经反复静推50%葡萄糖转清醒后, 继之以10%的葡萄糖滴液持续静点1-2天。

2 结果

经治疗10-30分钟血糖恢复正常或症状缓解30例, 并发脑梗塞5例, 心绞痛3例, 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

3.2 发生低血糖的病因较多, 常见有以下因素[2]: (1) 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各种器官功能衰退, 降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解和排泄减慢, 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时, 易造成降糖药物的蓄积而发生低血糖症。 (2) 饮食因素,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种疾病并存, 糖原不能充分利用, 加上消化系统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进食量减少, 易引起低血糖症。 (3) 药物因素, 降糖药物应用不合理。 (4) 运动因素, 运动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可促进低血糖症的发生。

3.3 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 应认真做好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引导患者到正规医院就医, 同时树立血糖控制新理念, 一是对血糖总水平的控制。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 不可片面强调血糖的严格控制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97-798、817.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 篇6

1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35例, 均为近年来本院住院和门诊病例。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7例, 女18例, 年龄60~80岁, 平均69.5岁;病程6个月~20年, 平均8.9年。多例患者合并几种疾病或并发症, 其中合并脑血管病10例, 糖尿病肾病5例, 冠心病13例, 高血压病15例, 糖尿病失明1例, 老年痴呆症2例, 诊断标准:血糖<2.8 mmol/L。

1.2 用药情况

发生低血糖前20例应用胰岛素治疗, 其中诺和灵R+诺和灵N3例, 诺和灵50R4例, 诺和灵30R 10例, 剂量20~46 u不等。口服降糖药物18例, 其中优降糖2例。美吡达+二甲双胍4例, 单用美吡达2例, 达美康加二甲双胍4例, 单服达美康2例, 达美康加二甲双胍、拜糖平2例, 消渴丸加二甲双胍2例。

1.3 低血糖症发生原因

与患者相关的因素:改变用药方法5例;擅自加药剂量4例, 饮食量下降12例;与医护人员相关的因素:降糖药物调整不及时12例, 对病情估计不足3例, 护理人员经验不足2例。

1.4 临床表现

①20例患者表现为出汗、颤抖、心悸、头晕、软弱无力、面色苍白;7例低血糖反应不典型, 表现为头晕、乏力、胸闷;4例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②发作时血糖均低于2.8 mmol/L, 最低者1.0 mmol/L。

2治疗及预后

确认后立即口服糖水或50%葡萄糖20~40 ml静脉注射, 后用5%~10%葡萄糖静滴, 至血糖稳定在6.0~11.0 mmol/L之间, 并检测血糖, 最长观察治疗72 h。5例恢复后自觉记忆力减退明显, 2例老年痴呆症状加重, 1例合并冠心病因低血糖引起急性心肌梗赛;1例因脑出血、脑水肿抢救无效死亡;大部分预后好。

3讨论

糖尿病患者缺乏相应和必要知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之间关系不能正确处理, 因老年人常有肝肾功能减退、摄食减少、应急能力下降、高龄、独居、就医困难、老年痴呆、并发其他消耗性疾病, 或服用降糖药有协同作用的其他药物等, 而易发生低血糖, 后者有可能导致跌倒、心肌缺血、脑梗塞, 甚至昏边、死亡。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强调血糖控制, 未能注意老年糖尿病的特点;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对糖尿病全面系统知识掌握不足, 也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之一。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宣教是一项预防低血糖发生的有效措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详细的饮食和用药指导, 将药物用法及副作用知识告知患者, 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低血糖及正确处理, 从而达到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和老年糖尿病患者是最大的群体, 且合并其他疾病较多见, 治疗上应坚持个体化原则, 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均应从小剂量开始, 尽量选择短效及代谢较快的药物, 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很多研究发现, 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相关的严重低血糖危险性随年龄而增强, 低血糖时脑细胞能量来源减少, 很快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使老年患者来不及自求式求救已发生意识丧失。对老年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良好的控制代谢, 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 在治疗高血糖的同时又必须防止低血糖的发生[3]。

综上所述, 预防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 掌握糖尿病知识至关重要,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确诊后立即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2]廖二元.内分泌学 (上、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 篇7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分析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 临床上容易误诊, 如及时发现和处理, 预后良好, 否则预后差,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对我科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46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31例, 女15例。年龄60~77岁, 平均67岁, 病程1个月~18年, 平均7年。20例合并高血压, 19例伴发冠心病, 11例合并肾病, 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 1例合并慢性肝病, 既往有脑梗死6例, 生活均能自理, 未留后遗症。

1.2 低血糖发作的诱因

46例患者中有明显诱因38例, 其中恶心、呕吐、腹泻3例, 进食太少8例, 吃药与进食不相配合4例, 误将两种磺脲类降糖药合用6例, 服降糖药剂量过大4例, 胰岛素剂量过大5例, 加服增强降糖药物作用的药物2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

1.3 低血糖发作时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

心悸、出汗、饥饿、肢体发凉等表现18例, 精神异常3例, 嗜睡6例, 昏睡6例, 昏迷5例, 偏瘫3例, 抽搐1例, 口角歪斜2例, 癫痫样发作2例。血糖检测为0.9~2.8 mmol/L。尿糖、尿酮体均为阴性。20例病例行头颅检查, 除既往已诊断的脑血管病变外, 均未有新的病灶出现。

1.4 治疗及转归

低血糖一经确诊, 立即予50%葡萄糖注射液40~60 ml静脉推注, 并继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同时予吸氧, 适量补充电解质及神经保护剂, 瘫痪者加用活血化瘀药物。每半小时监测血糖1次, 根据血糖值调整葡萄糖注射液用量。所有病例在1 h内血糖均升至3.8 mmol/L。46例病例均经治疗痊愈出院。

2 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临床以多尿、多饮、体重下降为典型表现, 但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并发神经病变特别是并发心、肝、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疾病时,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一旦发生低血糖症可能易被忽视, 使患者贻误诊断和治疗[1]。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低血糖症一般以血浆葡萄糖<2.8 mmol/L作为诊断标准。低血糖症状主要由于神经组织缺糖引起, 包括神经源性 (自主神经) 症状和神经组织糖缺乏症状两个方面。神经源性症状主要有肌肉颤抖、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和皮肤感觉异常等。神经组织糖缺乏的症状主要有神志改变、性格变化、虚弱、乏力、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也可出现所谓的无知觉性低血糖综合征, 患者因无前驱症状而迅速进入昏迷状态。老年人糖尿病常并发自主神经病变, 当低血糖发生时, 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不明显或缺乏[2]。由于脑细胞本身几乎没有葡萄糖储备又不能利用游离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 加之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并发脑血管病变, 脑局部血流量低, 对低血糖更为敏感, 而且老年人激素调节功能差, 血糖降低时不能及时分泌升血糖激素, 以致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使大脑神经细胞活动受到抑制, 严重者可引起脑水肿, 甚至死亡。故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 多数首先表现为各种脑神经症状和体征而不是以饥饿、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

低血糖的发生原因:①老年糖尿病患者初诊后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过分担心, 出现用药量过大、过分严格控制饮食导致低血糖发生;②在患病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中由于长期治疗, 对于血糖控制情况有所忽视, 患者易出现遗漏服药、私自加大用药量或自行加用其他药物等情况[3];③降糖药物过量, 导致低血糖反应的药物中胰岛素居第1位, 包括配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其他有降糖作用的药物;此外, 口服药中以格列本脲所致低血糖发生最多, 因其种类多, 临床应用时间长且价廉, 服用患者较多, 而其降糖作用强而持久, 半衰期长, 代谢产物有活性, 极易发生低血糖;④老年糖尿病一般均伴有胃肠功能紊乱, 对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 如禁食、呕吐、腹泻、饮酒等因素造成热量不足时, 不能相应减少降糖药物用量, 而引发低血糖;⑤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 当血糖偏低时不能及时分泌升高血糖激素, 易发生低血糖。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并发心、肾功能损害,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降血糖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导致低血糖。

总之, 临床医生要充分认识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的特点,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 应认真做好血糖监测和患者教育工作, 加强对初诊和患病时间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糖尿病疾病知识教育, 阐明糖尿病治疗的长期性, 以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介绍用药基本知识, 特别是胰岛素初治和使用多种降糖药物配伍治疗的老年患者, 认识低血糖症状, 让患者和家属充分认识低血糖防治的重要性和基本防治知识, 这样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杜绝严重低血糖症的发生。当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时, 要及时检测血糖, 以免延误诊断, 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一旦发生低血糖症, 应及时进食或饮用糖水, 无效时尽快送医院治疗, 及时处理。低血糖发作时早发现, 早处理效果好。最好能在低血糖发作时就被发现并立刻给予治疗。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13-417.

[2]姜涛, 马文.老年低血糖症22例.疑难病杂志, 2003, 2 (4) :244.

高原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症1例 篇8

患者, 男, 73岁。因失语、意识障碍就诊。查体:血压180/80mmHg (1mmHg=0.1333kPa) , 心率88次/min, 律齐。意识朦胧, 失语, 皮肤潮湿, 呈嗜睡状, 肢体肌张力增高。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多年。急诊入院, 查:心电图大致正常;血常规、凝血三项和心肌正常;头颅CT提示老年性脑改变;血生化结果:血钾3.4mmol/L、血糖2.3mmol/L。诊断为:低血糖症。给予吸氧、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40ml及5%葡萄糖液500ml+15%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患者不久即恢复神志, 经留观24h 无异常而出院。

2讨论

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 以血中葡萄糖浓度过低为特点的综合征。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 尤其是脑部及自主神经, 由于神经细胞本身没有糖原贮备, 脑细胞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来自血糖, 当血糖降低时, 会由于能量的缺乏而对大脑造成损害。一般血糖在2.8~3.0mmol/L时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血糖低于2.5~3.0mmol/L时开始出现认知障碍。低血糖激发自主神经系统, 可出现多汗、心率加快、收缩压增高等症状。低血糖时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精神活动轻微损害、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当大脑皮质受到抑制时, 表现为意识朦胧, 定向力、识别力逐渐丧失和嗜睡等。

本例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糖尿病史多年, 发病前无明显饥饿感、头晕、心慌和出冷汗等典型低血糖症状, 发病后很快出现中度昏迷、肢体肌张力增高, 极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糖尿病低血糖症起病急骤, 诊治是否及时直接影响预后, 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体会: (1) 基层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用药监控及饮食指导; (2) 对老年人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 除考虑急性脑血管病外, 还应考虑糖尿病低血糖症; (3) 基层单位可配备小型快速测血糖仪, 有利于监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浓度。

收稿日期2009-05-20

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症临床研究 篇9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症;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35-01

1前言

近年来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糖尿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时常出现低血糖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威胁生命。同时医护人员也要提高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低血糖症的科学认识,从而能够及时治疗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现将本院治疗的30例患者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2资料方法

2.1临床资料

本院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30例,其中包括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27例。相关信息为:⑴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⑵患者年龄最大86岁,最小14岁,其中未成年人有2例。全部的患者都经过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确认,符合相关标准。

2.2临床症状

17例患者表现为饥饿、出冷汗、面色发白、无力、恶心等症状,有10例有胸闷现象,3例患者出现昏厥。

2.3病症诱因

在30例患者中有14例服用双胍类磺脲类药物。其中有6例患者服用磺脲类药物,占到20%的比例,有8例患者同时服用双胍类和磺脲类药物,占26.67%的比例。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的用量在1400mg/d到2000mg/d之间,磺脲类药物格列齐特的用量在40mg/d到160mg/d之间。另外16例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用量在21-40U/天,占比超过50%。

患者中有8例在服药后进食较少,没有摄入足够的食物;5例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及时的摄取食物。

2.4临床表现

病症的发病时间多在晚间和凌晨,其中多为空腹状态。空腹16例,睡眠前6例,餐前7例。患者23例出现交感神经兴奋,例如冒汗、心悸、头晕以及心跳加速等状况,比例占到76.7%;出现意识模糊的患者有4例,占13.3%的比例;2例患者出现肢体抽搐状况,占6.7%的比例;1例患者无症状。

2.5血液抽检

经过抽血化验,25例患者的血糖值处于0.6-3.0mmol/l,5例患者血糖值在3.0-5.4mmol/l。血液中钾、氯、钠、尿糖等均为正常值,脑CT拍片5例患者有脑梗塞,其他患者无异常。

2.6病症诊断治疗

出现低血糖症的患者在以往的治疗中都使用了降糖药物,在严重时发生昏厥状态下的血糖值均在2.5mmol/l以下,在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药物中毒昏迷、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脑血管意外昏迷和其他由于代谢问题导致的昏迷外,对于症状较轻、神志清醒的患者可以通过及时补充含糖高的食物,例如面包、饼干、馒头等就可以缓解症状;对于较重状况患者可以补充静脉葡萄糖即可,原则上输入50%的葡萄糖50ml左右;至于比较严重的患者通过上述方法不能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需要肌肉或皮下注射胰升糖素。

3结果

30例患者中,出现症状的23例在接受治疗后的半小时内恢复清醒,4例则有反复发作的状况,2例患者在血糖值回升后仍处于昏迷,进行皮下注射胰升糖素后恢复清醒。患者在治疗3d-5d后多数康复出院,有2例患者症状加重,1例出现植物人症状。

4讨论

4.1低血糖症发生的原因

低血糖症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在服用降糖药物期间发生低血糖症。胰岛素等药物会让人产生食欲不振进而影响食物摄入;⑵反应性低血糖症。在手术后,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吸收葡萄糖过快,刺激胰岛素分泌过多;⑶禁食引起低血糖。特殊人群在禁食后会出现比反应性低血糖更为严重的症状,例如头晕、记忆力下降等;⑷器官功能性低血糖。患有癌症或者严重肝肾病的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症。

4.2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不仅会危及患者生命,也会导致部分脑功能的丧失。低血糖症还给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严重的负担,由于刺激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升高,会产生苏木杰效应,进而增加治疗的难度。

4.3低血糖症的预防

4.3.1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

医护工作人员应当在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反复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传递发生低血糖症的一些症状,例如面色发白、浑身无力、胸闷、出汗等,并要教授一些应对低血糖症的急救方法,例如补充含糖高的食物等。提醒患者将自己的病情说明卡片和必要的甜点佩带身边,以备不时之需。建议患者要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少饮酒吸烟。

4.3.2用药注意

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方的时候要从最小的有效量开始,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夜间进行特殊检测。同时患者要严格遵循药物服用方法,减少剧烈活动。

低血糖症虽然不是疑难杂症,但是仍要有足够的重视,医生要避免误诊的发生,患者也要提高对病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任金梅.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原因分析及预防[J].现代中西医杂志结合,2008,17(1):90.

[2] 郭清华,陆菊明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1).

[3] 张家庆.低血糖诊断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5,16(2):89—92.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 篇10

低血糖发生时,易引起患者出汗、颤抖、心悸、心率加快、肢体震颤等症状。若患者进入昏迷或惊厥而未能接受及时治疗时,后果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低血糖事件还能降低糖尿病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影响血糖控制的效果[4]。而且,还有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并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目前,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低血糖的文章主要从临床角度研究低血糖对患者身体功能的损害[6,7],因此,有必要从心理—社会—经济的角度来全面探讨低血糖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东、西、南、北各选取一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即上海、成都、广州和北京。经三级医院的医生推荐,在每座城市抽取4~6名年龄不大于6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至少经历过1次严重低血糖事件,以患者因低血糖而住院或急诊作为评判标准。

1.2 资料收集

研究采用个体深入访谈来收集相关资料,由专业人士采用半结构访谈方法,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对患者本人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深入访谈。在访谈现场用录音笔记录访谈的全过程,访谈后访谈者及时整理出访谈的文字资料。

1.3 访谈内容

整个访谈内容包括了患者的基本信息、糖尿病治疗情况、低血糖发生前后的变化及患者对治疗的期望。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有医保和疾病史等,有助于挖掘可能影响患者对低血糖态度的因素。糖尿病治疗情况是为了了解患者目前的治疗用药。整个访谈的核心部分是低血糖发生前后的变化,包括患者心理变化、用药行为变化、生活方式变化、雇佣情况变化、经济负担变化等诸多方面。最后进一步了解低血糖对患者家庭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影响,并询问了患者对糖尿病治疗措施的期望。

1.4 分析方法

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伤残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and Health, ICF)的框架[8]我们构建一个低血糖对患者及家庭带来影响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该分析框架涵盖了低血糖对患者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以及患者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此外,低血糖产生的负面情绪将对患者用药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间接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按照上述分析框架,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Method,GTM)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9]。即首先对访谈资料进行描述,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形成主题和概念,并分析各主题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形成核心概念或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本研究构建的分析模型进行分类,最后根据分析模型将整理汇总的核心概念和主题进行阐述。

2研究结果

研究共访谈了20名经历过低血糖事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北京6名,上海5名,广州5名,成都4名。男性为6名,女性为14名。受访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5~65岁,占被调查人群的60%;退休人员为65%,在职人员占35%。家庭常住人口2~5人不等,家庭月收入一千多至一万多元不等。所有受访者均为医保患者。

患者在发生低血糖事件之前,有65%的患者采用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剩余的35%采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除了糖尿病之外,高达70%的受访者合并有其它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脑血管疾病。此外,有80%的患者在经历严重低血糖事件之前,对低血糖毫无认识,20%的患者虽然听说过低血糖,但对低血糖的症状和危害并不了解。

2.1 低血糖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低血糖对患者产生的心理负担最为严重,它不仅加重了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还加重了患者对疾病控制的恐慌,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内疚、抑郁甚至厌世等不良情绪。

2.1.1 受访者普遍反映低血糖让自己变得紧张焦虑,该种不良情绪主要来自于患者对疾病控制的紧张或患者对低血糖反复发作的焦虑。而且,低血糖的无法预知性也促使患者过度在意自己的疾病而让患者变得敏感、急躁。

北京患者A:“低血糖让我觉得比死还难受呢,还不如死呢。”

上海患者A:“急,怎么又犯了,怎么老是好不了。”

广州患者A:“万一再犯病,家里又没人怎么办啊?心里总是有根弦紧绷着。”

成都患者D:“我感觉我的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我要随时重视它。”

2.1.2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经历低血糖后才充分意识到低血糖的严重性,从而对未来低血糖充满了担心、害怕和恐惧。比如,有些受访者害怕突发的低血糖夺去生命,有些受访者担心突然发病,自身无法应对, 还有有些受访者担心低血糖产生的不良症状。

北京患者F:“我觉得高血糖死不了人,低血糖是挺害怕的,血糖高了我至多晕吧,也不至于突然一下就那什么了,低血糖有点吓人,我觉得比高血糖吓人。”

上海患者D:“如果爱人不在家怎么办,失去了抢救的时间了。”

成都患者A:“低血糖很恐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害怕走着走着就倒了。”

2.1.3 部分受访者表示,低血糖发生后让患者产生内疚或负罪感。有些患者是因为频繁发生的低血糖事件增加了家庭负担,担心影响到家庭和睦;有些是因为发生低血糖后过多地受到了家人的关注,感到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些是因为怕糖尿病遗传给子女,让子女也承受低血糖的痛苦。患者本人出于对家庭成员的考虑,把所有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从而产生对家庭成员深深的内疚感。

上海患者D:“拖累他们了。我做的事情少了点。”

2.1.4 个别受访者表示,由于长期承受过重的精神负担,患者出现抑郁甚至厌世等情绪。此外,除了上述常见的精神负担外,不同的患者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压力。

北京患者D:“低血糖发生时,心里有点抑郁。”

成都患者A:“我精神上很空虚,我一不好了,就特别想孩子。”

2.2 低血糖对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对患者而言,低血糖会产生一系列“有害反应”。根据趋利避害的本能,有些患者积极地采用一些措施来规避低血糖的再次发生,而有些患者却消极应对。无论如何,急性低血糖发作给患者带来的消极体验都将强烈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方式。总结访谈结果,低血糖对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用药行为、疾病管理行为和生活方式等3个方面。

2.2.1 用药行为。

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发生严重低血糖之前,只知道有高血糖,而不知道药物会导致低血糖。因此,当经历了严重低血糖后,近一半受访者会自主地调整用药行为。比如,有些患者擅自停药3~14d;有些患者减量服用;有些患者断断续续用药;个别受访者为了降低口服降糖药对肝肾的损害而转为胰岛素治疗。由此可知,低血糖降低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2.2 疾病管理行为。

患者经历低血糖后,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疾病管理方式。大部分患者为了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或专门购买血糖仪,或增加血糖监测次数,或增加就诊次数,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状态。而部分受访者由于内心对低血糖的恐惧,而不敢知道自己的血糖状况,往往降低血糖监测次数。

2.2.3 生活方式。

低血糖给患者带来的消极体验也进一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部分患者更加注重饮食习惯,以免发生低血糖。个别受访者为了降低用药次数而降低了每天的饮食次数,从每日三顿饭减为每日两顿饭。在运动方面,不少患者表示不敢运动,不能开电动车,不敢骑车。

2.3 低血糖对患者社会活动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方面,患者因惧怕外出时发生意外低血糖事件而降低社交生活,患者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处于“只能呆在家玩”的境地,社会参与度大大下降,久而久之,就会被社会排斥。同时,低血糖也会对患者的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患者认为低血糖后连续几天体力不支,耽误了工作。有的患者甚至因此而失业。

北京患者A:“基本上不参加社会活动。”

上海患者A:“出去旅游就不敢了,乘飞机很怕的。”

广州患者E:“没人带着不出去玩。”

2.4 低血糖对患者家庭的影响

低血糖对患者的家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患者经历了一次低血糖事件后,家人意识到突发的急性低血糖有可能会夺去患者的生命,因此,患者家人也会产生恐惧心理,并对患者的关注增加。其次,低血糖反应会大量消耗人的体力,患者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恢复。患者家务做得少了,影响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北京患者E:“儿子电话打勤了,一天两个电话,老得用电话打,‘妈,没事吧。’”

上海患者E:“我家里人都害怕。我妈妈也害怕,叫我不要上班了。”

最后,低血糖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目前,对于低血糖的治疗比较简单,患者发生轻度低血糖后,往往通过吃糖来缓解症状。当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甚至被送到医院后,通常采用的治疗措施便是输葡萄糖,治疗措施相对简单,费用也不高。因此,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低血糖产生的经济负担可以承受,但部分家庭相对困难的患者表示“低血糖住院费用高,难以承受”,此外,严重低血糖的治疗不仅产生医疗费,还附带产生交通费、营养费、误工费等直接非医疗成本。

除了直接经济负担,还有两个因素间接地影响到患者的经济负担。其一,低血糖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强化了疾病管理方式,如增加血糖检测次数,增加就诊次数,购买医疗器械等,这些行为均间接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其二,低血糖通过影响仍在工作患者的工作效率或外出务工患者的外出工作频率,从而产生间接成本。因此,对于仍具有工作能力的患者,低血糖无疑降低了患者的生产力,在经济上也是一种损失。

3讨论

我们采用定性研究发现,低血糖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可以相互传递。患者经历了低血糖反应后,大部分患者不自觉地背上了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缺乏自信等精神枷锁。患者的心理状态进一步从不同侧面影响着患者的行为方式,如自主调节用药剂量,强化疾病监测手段,减少社会交际活动,等等。这些行为对糖尿病控制或预防低血糖再次发生产生了正面或负面影响。同时,低血糖减少了患者的社交活动, 降低了社会参与度。社会排斥又导致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和工作机会的减少,最终影响糖尿病控制效果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此外,低血糖也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和行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本研究选择经历过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存活患者作为受访者,纳入样本存在选择偏倚,有可能限制信息获取量或低估低血糖反应。其二,本次调查的患者,其家庭状况相对较好,而且所有的患者均为医保患者,研究有可能低估了低血糖对患者产生的经济负担。其三,本次调查仅从患者角度来了解低血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没有从家庭成员的角度了解低血糖对其产生的影响。

4总结

尽管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但是本研究为全面评估低血糖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提供了证据。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低血糖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间接和无形负担远远超过其直接带来的经济负担。低血糖带来的心理负担最严重,心理负担进一步还影响着患者的用药方式、疾病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此外,患者躯体化的症状也让患者生活受限,社会参与度降低,给家庭生活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该研究提示我们以后应多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低血糖带来的影响和预防低血糖发生带来的收益。

摘要:目的:从心理—社会—经济的角度来全面探讨糖尿病低血糖症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针对经历过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采用扎根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糖尿病低血糖症对患者产生的心理负担最为严重,易让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经历低血糖后,往往通过改变用药行为、疾病管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来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再次发生。此外,低血糖降低了患者的社会参与度,影响患者家庭的生活,并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结论:糖尿病低血糖症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方式,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定性研究,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Cryer PE,Davis SN,Shamoon H.Hypoglycemia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3,26(6):1 902-1 912.

[2]Miller CD,Phillips LS,Ziemer DC,et al.Hypo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Arch Intern Med,2001,161(13):1 653-1 659.

[3]杨英姿,巴艳丽,姜丽君,等.重视低血糖的危害[J].中国医药导报,2008(16):165-166.

[4]Vermeire E,Hearnshaw H,Rtsep A,et al.Obtacles to adherencein living with type 2 diabetes an international qualitative study usingmeta-ethnography(EUROBSTACLE)[J].Prim Care Diabetes,2007,1(1):25-33.

[5]蔡春凤.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护理,2009,1(1):71-74.

[6]胡艳飞,胡桂芬,张亚当,等.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569-571.

[7]Lundkvist J,Berne C,Bolinder B,et al.The economic and qualityof life impact of hypoglycemia[J].Eur J Health Econ,2005,6(3):197-202.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R/OL].Geneva:WorldHealth Organization,2001.[2010-10-27].http://www.who.int/classifications/icf/site/icftemplate.cfm.

上一篇:农村道路下一篇:以生为本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