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合并糖尿病

2024-08-20

COPD合并糖尿病(共8篇)

COPD合并糖尿病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对相关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 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干预组(34例)除在呼吸内科病房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外,给予疾病相关知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运动指导方面的教育并进行严格进行的血糖监测,及时干预;对照组(31例)仅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对两组动脉血气及肺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并对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经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从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严格监测血糖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展开护理工作。结论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护理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损伤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肺是人体重要的脏器,是糖尿病损伤的靶器官之一,糖尿病患者出现肺功能损害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病变有关。合并有糖尿病的COP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患者的肺功能亦较差与普通COPD患者[2]。该研究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严格血糖控制和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65例作为该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选病例经胸片、肺功能检查,并结合病史、体检情况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的同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失代偿、不稳定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病史患者。所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患者平均年龄(66.4±9.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患者平均年龄(67.8±10.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分布方面相比较具有可比性,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祛痰、持续低流量吸氧及抗生素治疗等,未严格控制饮食,且未强制规范服用降糖药以及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治疗。观察组在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给予心里护理,严格控制饮食,给予规范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每日4次监测血糖(早餐前+三餐后2 h),严格控制血糖。

1.3 观察项目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动脉血气采用PAPIDPoint 500血气生化分析仪(西门子公司生产)进行动脉血气指标检测,对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氧分压(Pa O2)、氧饱和度(Sat O2),和酸碱度(p H)指标分别进行记录。所有患者平静状态下15 min后,采用Master Screen肺功能仪(德国耶格公司生产)进行肺功能检测,对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标进行记录。

1.4 疗效评价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及肺功能变化情况,参照下列标准[3]分别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Pa O2≥8.00 k Pa,Pa CO2<6.67 k Pa,未见酸碱平衡失调;FEV1/FVC≥70%,FEV1≥80%预计值。好转:在低浓度吸氧状态下,Pa O2≥8.00 k Pa,Pa CO2<6.67 k Pa,Sat O2≥85%,未见酸碱平衡失调;FEV1/FVC≥70%,FEV1≥80%预计值。无效:在低浓度吸氧状态下:Sat O2<85%,有不同程度酸碱平衡失调;FEV1/FVC<70%,FEV1<80%预计值。显效病例数与好转病例数之和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 治疗效果

经治疗,观察组显效19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显效12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67.74%。经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4,P<0.05)。详见表一。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 护理方式

2.1 心理护理

通过与患者积极主动的交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的同时,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以消除负面情绪,促使患者积极、乐观、健康的去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2 呼吸护理

督促患者增加饮水量,确保患者拥有足够的液体量;设置雾化加湿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操作指导,引导患者主动咳嗽,必要时对痰液进行引流,确保呼吸顺畅;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吸氧操作。

2.3 用药指导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的种类较多,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指导患者服药;给予规范的降糖药物治疗,服药时间及剂量不得随意更改,不得随意停药、减药,对胰岛素皮下注射操作进行指导,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做好低血糖反应的防治措施。

2.4 饮食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COPD与糖尿病的关系,提高患者血糖控制的自主意识;COPD属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患者加强营养,而糖尿病需要患者严格控制摄入糖分和热量,通过加强饮食教育,合理控制饮食的同时确保营养均衡;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教育,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护理,实现病情的良好控制。

3 讨论

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肺功能受损程度较单纯COPD患者更为严重。合并糖尿病的COPD患者通过合理控制血糖,可有效延缓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护肺功能特别是弥散功能[4]。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治疗同时,需要加强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糖尿病治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控制血糖外,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血糖的自我监测等同样重要,然而糖尿病的控制现状与达标要求相差甚远。作为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呼吸内科治疗过程中,获得的糖尿病教育及指导相对缺乏[5]

有效地控制血糖,确保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在正常范围内,可显著改善高糖状态对机体的不利,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张实[6]等学者对116例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血糖控制良好组血糖控制不佳组单纯COPD组平均急性加重频率分别为(2.03±0.72)次/年、(3.37±1.33)次/年、(1.68±1.08)次/年;上述三组平均每次住院天数分别为(12.42±3.6)d、(16.75±4.3)d、(11.87±6.4)d,由此可见控制血糖对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有着积极的影响。该研究对该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及肺功能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严格控制血糖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血糖控制较差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参考文献

[1]敖冬梅,李艳丽,李小华,等.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25-27.

[2]易智勇.2型糖尿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089-2090.

[3]冯慧萌,王丽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糖尿病12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7):11-12.

[4]徐键,李树云,瞿秋,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的改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432-1433.

[5]李永杰,白雪峰.专业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COPD患者的疗效研究[J].当代护士旬刊,2011(3):12-13.

[6]张实,王爱玲,吴学玲.控制血糖对COPD合并糖尿病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23):3246-3248.

COPD合并糖尿病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方法 将该院在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0例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为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对象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将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指标以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研究组相对易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组除了个别几个指标其他各项血液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糖尿病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比单纯的冠心病,其临床症状更加严重,各项指标均容易出现异常,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关键词] 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症状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026-02

冠心病属于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死亡主要原因,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液中的粘稠度会在患者发病时不断地持续上升[1],患者的心排血量会出现降低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冠状动脉出现缺血情况[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糖尿病会导致蛋白质、糖以及脂肪代谢发生严重障碍[3]。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危险性更高,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血脂异常的症状,血脂异常会引起心血管病的暴发,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极高[4]。该文将会对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在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0例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为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对象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10月我国DM协会采纳的新的诊断标准[5]。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年龄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58.93±6.4)岁,冠心病平均病程为(4.3±5.2)年,BMI为(25.4±3.6)kg/m2;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的为48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平均年龄(57.36±6.3)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平均病程为(4.2±5.5)年,BMI为(26.7±3.6)kg/m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空服时间均需要在12 h之上,采集静脉血。选用全自动高效液相法对HbA1c进行测定,采用磷钨酸镁沉淀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使用酶法对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进行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血糖进行测定[6]。

1.3 统计方法

所有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量资料组间的比较和计数资料将分别选用t与χ2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的方式来表达,主要临床症状的评分采用(x±s)的形式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3±2.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8±1.4)%,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4.4±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1±1.3)mmol/L,研究组相对与对照组有明显增高,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的LDL-C、TG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水平相对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37±22)mmHg,舒张压为(80±15)mmHg,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30±21)mmHg,舒张压为(76±13)mmHg;研究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对易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组除了个别几个指标其他各项血液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与时代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病发率也在不断的上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冠心病一般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多发,但近年来也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较差的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很容易让人的血糖、血脂升高,人体的代谢功能发生紊乱[7]。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会受糖尿病的折磨而降低,患者出现多食却身体消瘦的症状。并持续加重患者代谢功能紊乱的情况,损坏患者的血管细胞,将凝血机制彻底打乱。冠心病患者一旦发生高血脂症,则会对患者构成重大威胁。因此,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两种疾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伤害。同时也因为两种疾病之间互相关联,使得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治疗面临更大的困难[8]。该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高,研究组相对易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组除了个别几个指标其他各项血液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液中的粘稠度会在患者发病时不断地持续上升,患者的心排血量会出现降低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冠状动脉出现缺血情况,因此冠心病血液粘稠度与血浆中的红细胞量和蛋白量变化情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9]。冠心病属于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会使患者的死亡率大大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受血液稠度升高的影响而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表现症状[10],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需要对血脂以及血液中血糖的含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早期及时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治患者的病情症状发生恶化。

综上所述,由于糖尿病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比单纯的冠心病,其临床症状更加严重,患者一般会受血液稠度升高的影响而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表现症状,各项指标均容易出现异常,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⒖嘉南?]

COPD合并糖尿病 篇3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按实验要求, 在某社区随机抽取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10人, 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目前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和血脂异常防治的相关文献, 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法。该文主要采用实验法, 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运动干预实践研究, 探讨运动干预对疾病防治的效果。按实验要求, 该文选取有氧运动为主要干预项目。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对象均为COPD和血脂异常患者, 且目前病情稳定, 现没有服用药物等其他方式治疗, 以此排除对实验测试结果的影响。

(3) 数理统计法。利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为文章撰写提供数据支持。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实验指标对比分析

按照预设实验要求,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测试指标进行了测试, 并通过统计学分析, 排除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测试指标上的差异。具体测试情况如下。

通过表1可知, 实验前按实验要求筛选的实验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通过统计学分析,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血脂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可以进行后续实验研究。

由表2可知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机能指标t检验无明显差异, 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2.2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实验指标对比分析

由表3可知, 通过6个月系统的有氧运动干预后, 实验组TG、 TC和LDL-C均出现明显变下降, HDL-C显著上升, 且差异显著。而对照组只有TG下降明显, 且显著。而其他指标TC和LDL-C反而出现上升的变化, 但差异不显著。可以看出, 系统的运动干预对血脂的影响效果较好, 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从表4可以看出, 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运动干预后只有实验组肺活量出现显著变化, 其他各项指标均未出现显著变化。可以说明有氧运动对人体的呼吸机能影响较为显著。

由表5的结果分析可知, 通过有氧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血脂异常患者的长时间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

3结语与建议

3.1结语

通过为期6个月的实验研究表明, 有氧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机能影响, 相对比较确实。长期有氧运动提高了实验组康复人群的肺活量, 且差异显著。对照组肺活量也有所变化, 但不显著。运动干预对实验对象的血脂影响相对显著, 运动干预同样对血压、心率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差异不显著。6 min步行实验表明, 系统的训练可以提升康复人群的行走能力。

3.2建议

该文限于时间有限, 没有进行综合干预研究, 因此, 运动干预对实验对象的其他测试指标影响不够显著。建议今后采用运动干预康复疾病时, 可结合康复患者的实际情况, 适当加入力量等锻炼, 以此来提升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 邱晨, 魏永丽.六分钟步行试验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1) :2116-2119.

[2]骆国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 2013.

[3]文亚兰.六分钟步行实验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青海医学院院报, 2010, 31 (2) :114-116.

[4]杜舒婷, 邢彬, 王春霞, 等.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BODE指数和SGRQ评分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 (5) :403-407, 419.

[5]严谨, 石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运动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7) :670-672.

COPD合并糖尿病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入院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序贯组 (A组) 和有创组 (B组) 。A组60 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50~85岁, 平均 (67.42±8.16) 岁。B组60例, 男30例, 女30例, 年龄55~79岁, 平均 (69.31±6.03) 岁。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和比对,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符合COPD治疗指南中COPD的诊断标准[4]: (1) 此病普遍症状, 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2) 吸烟、接触职业性颗粒以及化学物质等病因的接触史; (3) 采用肺功能作为特定的指标;必备条件是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限制;服用支气管舒张剂之后检测到FEV1/FVC低于70%; (4) 对那些症状比较明显、病因已经明确的疾病, 比如肺结核纤维化病变、支气管扩张症、肺囊性纤维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在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 (5) 急性加重期指的是病人的疾病突然急剧恶化, 须通过特殊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时期。此时期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喘息、咳嗽、咳痰或者气短等症状, 咳痰量增加, 液体的脓性和黏脓性较大, 引发一些并发症。

1.2.2 纳入标准 (1) 达到以上诊断标准; (2) 处于急性期, 并属于Ⅰ级到Ⅲ级之间; (3) 50~85岁; (4) 自主参与本课题研究, 服从医生叮嘱, 可随时寻访。

1.2.3 排除标准 (1) 气胸; (2)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3) 严重精神障碍; (4) 肺栓塞; (5) 合并大量胸腔积液。

1.2.4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治疗, 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营养支持。 (1) B组:对插管操作后的患者进行有创性的机械通气, 维持操作4~6h, 随后撤机并拔掉插管。 (2) A组: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之后, 首先进行有创性的呼吸机通气, 采用SIMV+压力支持容量通气模式, 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呼吸比分别为14~20次/min、6~12ml/kg和1: (1.5~2.5) 。肺功能和呼吸状态改善之后, 定期监测血气指标, 调节呼吸参数。待病人符合SBT撤机条件时:⑴撤机前满足的一般条件 (筛选试验) : (1) 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被祛除。 (2) 氧合指标:Pa O2/Fi O2≥150mm Hg;PEEP≤5cm H2O;Fi O2≤40%;p H≥7.25;对于COPD患者:p H>7.30, Fi O2<35%, Pa O2>50mm Hg。 (3) 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心肌缺血动态变化, 临床上无明显低血压[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或只需要小剂量药物, 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5~10μg/ (kg•min) ]。 (4) 有自主呼吸的能力。我们采用SBT的通气策略中低水平支持, CPAP (持续正压通气) ≤5cm H2O, 对患者进行SBT耐受性的评价:⑴SBT成功的客观指标: (1) 血气指标:Fi O2<40%, Sp O2≥90%;Pa O2≥60mm Hg;p H≥7.32;Pa CO2增加≤10mm Hg) ; (2) 血流动力学稳定HR<120次/分;HR改变<20%;收缩压<180并>90mm Hg;血压改变<20%, 不需要用血管活性升压药; (3) 呼吸RR≤35次/分;RR改变不>50%。⑵SBT成功的主观临床评估指标: (1) 无精神状态的改变例如:嗜睡、昏迷、兴奋、焦虑;出汗; (2) 无呼吸做功增加的表现, 如:使用辅助呼吸肌, 胸腹矛盾) , 自主呼吸测试:30~120分钟, 如患者能够耐受, 复查血气较试验无明显变化, 考虑脱机、拔除气管插管, 同时给予纤维气管镜灌洗吸痰, 尽量将气道内分泌物清楚干净后, 立即使用Bi PAP呼吸机, 对患者进行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 将模式调整到S/T。通气参数设置:IPAP 12~20cm H2O, EPAP 4~6cm H2O, 吸气时间:0.8~1.2秒, 备用呼吸频率12~15次/分, 根据患者基础病及无创通气后1h血气复查结果调节各参数, 使其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根据原置的呼吸机压力调节。期间, 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脉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 在必要时给予患者排痰处理。

1.2.5 观察指标将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肌相关肺炎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

1.2.6 疗效评价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症状评价, 根据患者的表现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其中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生命体征改善并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生命体征恢复;无效对应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均无明显变化和改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使用表示计量资料, 同时进行两组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

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院时间、撤机失败率的比较, A组明显优于B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A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研究资料显示, 近年来呼吸衰竭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6], 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肺部感染引起的。患者发病期间会出现黏液物质的大量分泌, 加重患者的呼吸障碍, 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不利影响[7]。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合并COPD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机械通气。COPD患者出现心脏骤停、严重低氧血症、精神状态为机械通气的绝对指证, 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人工气道[8], 尽可能的控制感染, 保障呼吸肌的功能, 降低机械性疲劳。

由于机械通气需要保持较长时间的操作, 临床上很多患者难以耐受, 导致气管食管瘘、呼吸机性肺炎和气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 近年来在COPD的临床治疗中, 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表示的是在开始给予患者机械性通气 (有创) , 患者病情恢复后采用无创通气, 从而实现改善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目标, 这种操作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有创通气为患者带来的并发症。北京呼吸病研究所提出了肺部感染控制窗 (PIC窗) 为切换点的观点。患者PIC窗的表现是患者的每小时呼吸道分泌物, 患者的通气功能不良。患者此阶段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呼吸肌疲劳, 可进行切换操作, 将气管导管拔出, 改为无创性的通气, 这样能够降低呼吸肌的负荷和并发症, 降低呼吸肌功耗, 恢复通气功能, 帮助患者平稳渡过难关[10]。

相比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 无创疗法具备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能够保护患者的语言功能, 对改善患者呼吸肌的疲劳状态有重要作用。对重度患者, 气道分泌物多, 容易导致气道不畅, 患者的缺氧症状明显, 无创机械通气无法解决痰液排除补偿导致的呼吸抑制, 临床效果并不明显。有创-无创序贯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备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 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A组 (60例) 和B组 (60例) 。B组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脱机, A组在有创机械通气后序贯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的疗效, 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率、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撤机时间。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VAP发生率、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撤机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 (P<0.05) 。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有创呼吸机组。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有创,无创,序贯治疗

参考文献

[1]Mannino D M, Buist A S.Global burden of COPD:risk factors, prevalence, and future trends[J].Lancet, 2007, 370 (9589) :765-773.

[2]Park SK, Larson JL.Multiple symptoms, functioning, and 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 in people with severe COPD over time[J].Applied Nursing Research, 2016, 29:76-82.

[3]Plant PK, Owen JL, Elliott MW.Early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on general respiratory wards: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0, 355 (9219) :1931-1935.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4, (2) :8-17.

[5]Wedzicha JA, Seemungal TAR.COPD exacerbations:Defining their cause and prevention[J].Lancet, 2007, 370 (9589) :786-796.

[6]Sin DD.Mortality in COPD:The Role of Comorbidities[M].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Humana Press.2012, 1-13.

[7]Alvar A, Edwards LD, Rennard SI, et al.Persistent Systemic Inflam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COPD:A Novel Phenotype[J].Plos One, 2012, 7 (5) :e37483.

[8]Nava S, Bruschi CF, Palo A, et al.Respiratory response and inspiratory effort during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in COPD patient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 1995, 21 (21) :871-879.

[9]Enzo S, Pamela F, Claudio F, et al.Noninvasive vs invasive ventilation in COPD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deemed to require ventilatory assistance[J].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4, 30 (7) :1303-1310.

COPD合并糖尿病 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急救,护理,预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是一种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 该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据有关报道表明:COPD的病死率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 且病死率逐年增加[1]。COPD的发病原因有多种, 如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吸入化学药物等原因具有可能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多痰、呼吸困难等, 尤其晨起时症状明显, 患者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 偶见血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并发症较多, 包括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胃溃疡、睡眠呼吸障碍、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其中慢性呼吸衰竭最为常见, 常发生于COPD急性加重时, 患者会出现缺氧和CO2在体内潴留现象, 造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2]。急救护理学是针对研究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等的抢救与护理的学科, 急救护理涉及范围较广, 包括评估、判断、计划、实施评价患者实际或潜在、突然或紧急的、身体疾病或心里健康问题等, 上述问题均为突发性或急性发作, 可能发生在任何地点及任何人群中。急救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COPD患者的护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心理护理、一般护理、用药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指导有效咳嗽排痰、康复训练、体力训练等[3]。笔者所在医院就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28例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9例, 年龄最大74岁, 年龄最小34岁, 平均年龄 (53.5±3.1) 岁。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治指南的标准和Ⅱ型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 已排除因鼻中隔弯曲和鼻甲肥大等导致的鼻腔阻塞导致的呼吸困难、昏迷、休克及面部三角区感染者。全部28例患者中, 24例COPD患者为入院时表现出急性呼吸呼吸衰竭症状, 4例COPD患者在住院治疗时突发呼吸衰竭, 并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情绪烦躁不安者21例, 浅度昏迷4例, 中度昏迷2例, 深度昏迷1例。其中合并肺源性心脏病7例, 合并2型糖尿病4例。患者动脉血压分析:所有患者的Pa O2均小于4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Pa CO2均大于90 mm Hg, 且患者p H均小于7.25。

1.2 急救护理方法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人员须定时吸痰, 为患者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动作迅速轻柔, 避免损伤患者气道,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 s, 吸痰先吸气管内的痰液然后再吸咽喉部的痰液, 吸痰管的选择不宜过细或过粗, 过细或过粗的吸管均可能造成吸痰不畅。吸痰前, 患者需用高浓度氧1~5 min, 吸痰后再用高浓度氧1~5 min, 严格避免吸痰过程中发生患者重度缺氧的情况。

1.2.2 呼吸机护理

呼吸机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护理工具, 能避免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 (1) 术前准备:呼吸机使用前需进行严格的检查, 首先须检查相关清洁部门的记录, 确认呼吸机的清洁情况, 然后检查电源是否完好, 查看呼吸机功能是否正常, 严格做好准备工作后才能给患者使用, 呼吸机使用前要对患者面部特征进行测量, 避免发生因呼吸机不合适等原因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 术中操作:呼吸机是护理操作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须熟练使用呼吸机, 掌握呼吸机的操作技巧能够有效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患者病情加重, 减少患者痛苦。呼吸机使用正确操作步骤如下:将床尾抬高15°~30°, 患者取半卧位或将头部抬高30°卧位, 同时患者头略向后仰,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患者下滑撞到头部或呼吸机下滑造成的不利影响。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合理调节动脉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时, 需采取抬高动脉氧分压和血样饱和度, 同时减少面罩的漏气量, 增加了患者输入氧气量。患者接好面罩后, 调节氧流量为每分3~8 L, 根据患者面部特征固定面罩位置, 使面罩与患者脸部完全契合, 避免面罩固定过紧, 造成患者面部损伤, 呼吸机对患者面部吹气时要对准部位, 调节呼吸机的相关参数, 使患者尽量舒适, 呼吸机运行一段时间后, 观察呼吸机是否存在异常, 是否存在漏气现象[4,5]。

1.2.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疾病突发, 患者在疾病发生后可能出现焦虑和过度紧张的情绪, 甚至有部分患者产生抑郁症, 少部分患者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可能出现患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等情况,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护理人员应及时洞悉患者的心理情况, 积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交流, 帮助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 疏导患者心理压力, 使患者对病情有足够的了解和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 而且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指导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方法, 随呼吸机送气而吸气, 调节呼吸与呼吸机同步。

1.2.4 严密观察病情及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患者上好呼吸机后, 护理人员需详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恢复情况。每日定时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加重等进行测量与观察。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及意识障碍时, 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急救, 同时需注意防止呼吸机的正压通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护理人员急救手法如下:首先查看呼吸机的连接状况是否良好, 及处理呼吸机报警情况, 分析呼吸机报警原因。及时观察和调整呼吸机的参数, 调节呼吸机与面部不符等情况, 使患者尽量舒适[6]。

1.2.5 支气管扩张气雾剂及湿化空气吸入治疗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是为了松弛患者的气道, 使患者有效减轻黏膜水肿, 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湿化空气可使分泌物液面水化, 增加黏膜清除功能, 帮助患者排痰, 使患者呼吸保持顺畅。

1.2.6 预防胃胀气

呼吸机压力设置过高后, 患者可能出现不适症状, 造成人机对抗, 产生腹胀等反应。故医护人员应将呼吸机气压调节到低于24 cm H2O, 避免气流过大, 对患者造成不适和气道损伤。使用呼吸机时, 患者尽量取半卧位, 叮嘱患者闭口用鼻呼吸, 减少吞咽动作, 必要时行胃肠道减压, 预防和降低胃胀气发生的可能性[7]。

1.2.7 物理治疗

方法包括胸部叩击、胸部震颤、翻身引流及吸痰。胸部叩击和胸部震颤等物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吸痰处理能清理呼吸道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

1.2.8 氧疗

COPD患者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患者出现碳酸血症, CO2体内潴留。氧疗对患者预后极为重要, 能够增加需氧饱和度, 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降低患者痛苦, 提高生存质量[8]。

2 结果

28例患者中, 出现胃胀气患者5例, 死亡1例, 无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 22例患者病情在6~72 h内均有好转, 目前均已出院。

3 讨论

众所周知, 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患病人数较多, 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家属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在患者治疗期间的急救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对患者预后将具有较积极地意义[9]。

目前, CO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 普遍认为COPD是以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 在肺部有肺泡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体内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介质可破坏肺的结构并增加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COPD的引发因素有多种, 如吸入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均可能导致肺部炎症进而诱发该病, 吸烟等不良习惯也可能导致该疾病。另外,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都肺气肿密切相关[10]。因此远离污染, 良好合理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因素。

有效的急救护理在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急救护理能显著降低风险, 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果, 急救护理有效帮助p H值、Pa O2等参数的恢复, 改善FVC值及FEV1值, 急救护理在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显著, 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11]。

COPD合并糖尿病 篇6

关键词:机械通气,COPD,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常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过程中,常采用机械通气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笔者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组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方法实施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56~70(63±1.2)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COPD合并呼吸衰竭,且均无明显呼吸机禁忌症。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遵循慢性肺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给予患者低流量给氧治疗,同时使用抗菌药、呼吸兴奋剂以扩张剂等;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入院后24h内测定血气分析,并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如肺性脑病、痰多可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3~5d,且监测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采用3min自主呼吸实验(SBP)评价患者撤机指征。序贯改用无创机械通气,每天间断给予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每天>15h,患者血气分析明显好转、病情平稳后停用机械通气。

1.3 疗效判定

显著改善:呼吸困难缓解,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升高超过10mm Hg,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超过10mm Hg;改善:呼吸困难有所缓解或出现好转,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升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均低于10mm Hg;无效:呼吸困难无明显改善或变化,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1]。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显著改善23例,改善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显著改善12例,改善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OPD其主要体征为肺部病变,气流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早期病变主要局限于小气道而导致患者肺泡顺应性下降。当病变延伸至大气道,对肺泡的正常通气功能产生影响,形成阻碍,减少通气量[2]。随着病情发展,肺组织弹性不断下降,肺泡不断扩大,其回缩能力受到影响,肺泡残气量不断增加,导致患者出现肺气肿。肺气肿加重可对正常的通气及换气功能产生影响,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及缺氧。COPD患者因其气道塌陷而导致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导致气体交换严重受损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气流受限。呼吸机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道的正常通气功能及气体交换,减少肺部运动的能量耗费,应给予呼吸衰竭患者必要的呼吸支持。临床使用呼吸机的时机为临床治疗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主张采取早期应用治疗,其临床指征可适当放宽。在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变化而采取具体措施。如患者气道分泌物多且感染,应尽量采取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后机械通气方法实施治疗。采用人工气道的方法有利于充分引流痰液,保证通气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后,可采用无创机械通气[3]。如患者感染症状较轻,分泌物少,可采用鼻罩机械通气治疗。本研究可知,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有所下降,动脉血氧分压有所上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一般常规治疗,同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及呼吸困难症状,提高动脉氧分压,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尚晓霞,鹿翠香,刘金丽.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3(3):169-170.

[2]王贵花.无创机械通气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5):84-885.

COPD合并糖尿病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年我院内科住院COPD患者 (COPD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 240例, 男性132例, 女性108例;年龄46~82岁, 平均 (56.2±14.2) 岁, 病程4~32年, 平均 (12.4±4.3) 年。

1.2 临床表现

咳嗽203例、咳脓痰198例、气喘或呼吸困难157例、高热148例、纳差129例、腹胀86例;发绀168例;肺部湿音192例;肝颈反流征阳性156例;下肢浮肿89例。并发意识改变42例:肺性脑病27例、低渗性脑病7例、脑梗死4例、药物引起4例;除原发COPD本身症状和体征外, 意识改变主要表现为嗜睡、睡眠倒错、严重失眠、烦躁不安、兴奋多语、言语错乱、表情淡漠, 答非所问、昏迷、抽搐等。

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胸部X线均显示肺部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及肺气肿征, 其中合并肺部感染139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0×109L 178例;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28例、Ⅱ型呼吸衰竭48例;电解质紊乱96例;心律失常87例。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COPD急性加重期规范治疗包括控制感染、吸氧、化痰、平喘、纠正心力衰竭、营养支持等。针对意识障碍原因根据病情给予呼吸支持及呼吸兴奋剂,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停止或更换相关药物。

2 结果

显效138例, 静息状态下咳喘、呼吸困难、发绀明显减轻或消失, 水肿、肺部ā音消失;有效82例, 上述症状及体征均减轻;无效20例, 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加重或死亡, 其中死亡12例:肺性脑病4例、低渗性脑病2例、脑梗死1例、感染性休克2例、呼吸衰竭2例、心力衰竭1例。

3 讨论

COPD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急剧恶化, 表现气促加重伴喘息和胸部紧迫感, 咳嗽和痰量增加, 痰的颜色和黏度改变等, 称之为COPD急性加重 (AECOPD) [3]。COPD急性加重期由于病情急促、常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意识障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 本文发生率为17.5% (42/240) 部分病例在原发症状缓解时而出现, 临床上症状常表现多样化, 可无特征性, 但是由其引起死亡达死亡总数的50% (6/12) , 因此, 应进行鉴别诊断。

肺性脑病是意识障碍的最主要的原因, 本组发生率64.2% (27/42) , 也是COPD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占死亡的33.3% (4/12) , 低氧和 (或) 高碳酸血症引起脑水肿与脑细胞损害是肺性脑病的基础, CO2潴留使脑脊液p H值下降, 且CO2很容易透过脑细胞膜进入脑细胞内, 造成细胞内酸中毒, 严重CO2潴留可引起脑细胞间质的水肿, 加上缺氧, 影响脑组织功能, 从而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4];结合动脉血气明显异常, 常能明确诊断。另外由于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 大脑皮层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夜间排痰功能低下造成痰液的浓缩及聚积, 易发生痰阻降低了肺泡的通气与换气功能;夜间睡眠时, 肺部血流相对缓慢, 加重肺部缺氧的程度, 肺脑早期表现多在夜间, 本文27例中18例发生于夜间, 因此应该加强夜间监护。

低渗性脑病发生率16.7% (7/42) , 占第2位, COPD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右心功能不全时导致胃肠道淤血, 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 钠、钾、氯的摄入量减少;利尿剂使用不当;大量静注低渗液及葡萄糖液;长期不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长期缺氧和反复感染等引起抗利尿激素 (ADH) 分泌异常增加[5]。低渗脑病症状与肺性脑病明显相似, 极易造成误诊, 出现以下情况者, 应考低渗性脑病:呼吸道感染已控制, 意识障碍未改善;血气分析排除肺性脑病及明显碱中毒;有明显低钠血症Na+<125mmol/L。

COPD易并脑梗死, 本研究为9.5% (4/42) , COPD患者常有如下脑梗死易患因素:多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近期感染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长期缺氧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饮食减少和不适当利尿等可引起血液黏度增高, 促进血栓形成;肺心病患者血小板黏附, 聚集, 释放功解增强, 促进血管收缩及凝血;细菌毒素及缺氧、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合成和释放内皮素 (ET-1) 增加, 引起脑血管痉挛[6]。此刻除了意识改变外, 有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头颅CT、MRI检查可确诊, 应常规进行血流变检测, 已查出处于高凝或血栓前状态者, 可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既可以改善心肺功能, 又可防止脑血栓形成。

近年来喹喏酮类药物尤其是左氧氟沙星在同类品种中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安全性相对较高, 使其临床应用广泛[7], 但随着应用, 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 喹诺酮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其分子结构上有疏水性氟原子, 具有一定的脂溶性, 易透过血脑屏障, 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 (GABA) 与受体结合, 使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加, 产生神经系统症状, 多表现为兴奋, 失眠, 少数有精神错乱, 胡言乱语, 本组发生3例。氨茶碱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 血清峰-谷值波动大, 如果同时合并使用奎诺酮类药物、大环内脂类及H-2受体拈抗剂则更容易发生氨茶碱中毒;因此对于初次应用氨茶碱者一定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对不能耐受者及时停用, 尽量改用其他支气管扩张剂;病情稳定后尽量改用口服制剂[8]。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陈建荣.慢性肺心病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7) :817-81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4) :453-460.

[3]兰岚, 高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病机制[J].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3) :203-206.

[4]刘永红.肺性脑病85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4) :532.

[5]仇国俊.低渗血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性脑病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4 (6) :80-81.

[6]张施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脑梗死6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3) :2577-2578.

[7]莫惠平, 潘秋荣, 刘绍德.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中国药业, 2008, l7 (6) :63-64.

COPD合并糖尿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阻塞性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20例治疗组, 11例男, 9例女, 患者年龄在27~53岁, 平均年龄为41.3岁;20例对照组, 13例男, 7例女, 患者年龄在24~51岁, 平均年龄为39.8岁, 两组患者在病情、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进行控制感染、改善通气、氧疗、祛痰、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以及呼吸兴奋剂等治疗。2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采用无创通气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气血变化、插管率、住院时间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数据处理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 t检验, χ2检验, P<0.05, 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比较, 无显著差异性, 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病死率以及失败率等情况比较,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上, 阻塞性慢性肺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近年来, 这种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疾病的致残率、病死率非常高[3]。呼吸肌疲劳以及肺部感染等, 是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已经出现或可能发生呼吸肌疲劳的患者, 需要及时给予一定水平压力以及通气频率的支持, 从而, 保证患者有效通气, 降低氧耗量、降低吸气做功, 促进其呼吸功能恢复。呼吸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如果治疗不适当、不及时, 很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危及患者生命。相关研究资料证实, 无创通气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插管率, 降低其病死率, 同时, 降低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合并呼吸衰竭的阻塞性慢性肺病患者来说, 其气道阻力比较高, 呼吸较困难。通过呼吸机方式, 能够辅助患者呼吸, 提供对患者的支持。扬敬平等人[4]认为无创通气方式, 对于患者心率失常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心脏负担, 提高其心脏功能。本文研究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比较, 无显著差异性;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病死率以及失败率等情况, 显著低于对照组。

阻塞性慢性肺疾病患者, 大都存在呼吸末正压 (内源性) [5], 在患者呼气时, 给予一定的EPAP正压, 能够起到呼气末正压作用, 能够有效对抗患者体内的呼吸末正压 (内源性) , 有效扩张支气管, 预防细支气管闭塞, 有效减少气道阻力, 降低能量消耗、降低呼吸功耗。有利于患者顺利呼吸, 减少肺泡残气量, 促进其二氧化碳排出。

在临床操作上, 无创通气的操作非常简便, 同时, 可以持续性或间断性使用, 相对于有创通气, 大大降低患者痛苦。在通气治疗期间, 患者能够正常进食、说话, 很容易得到患者的接受与认可。另外, 人工气道的建立, 容易对患者造成创伤, 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无创通气方式虽能避免呼吸机的使用, 但会导致肺炎的发生, 患者还容易发生痰液黏稠、口干舌燥等不良反应。因此, 应该注意湿化装置的使用, 维持其气道湿润, 促进痰液排出。需要注意的一点, 在对阻塞性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通气6 h后[6], 患者血气情况恢复不理想, 特别是心力衰竭以及多器官衰竭患者, 需要及时进行有创通气, 赢得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 阻塞性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 无创通气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情况, 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插管率, 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率, 促进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进一步研究阻塞性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 无创通气治疗的作用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阻塞性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两组, 对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2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采用无创通气方式治疗。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比较, 无显著差异性;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病死率以及失败率等情况比较, 显著低于治疗组。结论 阻塞性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 无创通气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气情况, 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插管率, 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率, 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阻塞性慢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通气

参考文献

[1]张守伟, 王岩, 刘涛, 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2 (9) :105-106.

[2]宋斌, 陈真真, 尹辛大.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3 (7) :77-78.

[3]应德琴.参麦注射液联合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2, 9 (18) :45-46.

[4]扬敬平, 孙德俊, 侯丽荣.COPD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1, 14 (2) :59-60.

[5]廖建章, 连炯城, 林永平.BiPAP呼吸机治疗Ⅱ型呼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5 (12) :47-48.

上一篇:亲社会行为下一篇:贷款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