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合并糖尿病(精选8篇)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 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选取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介入治疗的前后将患者血糖及尿糖控制在临床安全范围内, 同时对隐性感染或者感染源展开治疗, 之后再进行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记录。结果 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之前, 血糖和尿糖都控制在临床安全范围之内, 手术之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经利胆抗炎相应处理后出院。结论 血糖尿糖在安全范围内并消除了潜在感染威胁的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进行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糖尿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且随着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人群的不断增加, 使得介入治疗的危险性、手术前后的处理难度大大增加。本文主要针对该院收治的1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临床分析,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该院肿瘤科就诊的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117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87例, 女性30例, 年龄范围42~75岁, 平均年龄为56岁。有82例在入院之前已经确诊为糖尿病, 分别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另外35例在入院后检查空腹血糖后确诊为糖尿病。原发性肝癌则分别通过影像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进行确诊。
1.2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将本研究所选取的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 , 按照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给予糖尿病饮食方案,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及尿糖变化。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 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血糖、尿糖值来适当调整降糖药的使用剂量, 或者直接换用胰岛素将患者的血糖值控制在临床安全范围内。在手术之前要进行禁食, 但禁食时间不宜过长, 通常为4 h左右, 在此期间要随时纠正患者的各项代谢失调。另外, 对于存在隐性感危险的患者, 在行手术前3 d可使用恰当的抗生素来防止感染的发生, 而确定不存在隐性感染风险的患者则可以不做以上处理。
1.2.2介入术中治疗所有的患者应该至少超选至肝固有动脉 , 部分患者至肝右或肝左动脉, 而对于有条件的患者, 则应尽量采用微导管技术, 此种方法能够保护患者正常的肝脏免受损伤。在手术过程中, 与导管有关的操作要尽量轻柔, 尽可能的减少导管在血管中的停留时间;另外, 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状态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所选用的化 疗药物剂量 应酌情减量 , 在进行灌注时, 尽量不使用含糖的溶液, 减少吗啡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对于需要较长手术时间的患者, 要对其进行血糖浓度的监测。
1.2.3术后治疗手术结束后, 应继续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监控, 在术后的72 h内, 应每间隔4~6 h就要对患者的血糖、尿糖进行复查。由于口服降糖药具有不可避免的肝毒性会加重肝的损伤, 加之术后患者常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影响口服降糖药的吸收, 因此, 控制血糖应以注射胰岛素的手段为主。同时, 应鼓励患者早期自行进食, 再次过程中逐步转度到糖尿病饮食, 当患者病情恢复或者有所改善后, 则再按照术前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后, 应及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3~5 d, 剂量要足够, 且应该选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小的广谱抗生素, 与此同时, 要继续严密观察各患者的病情变化, 必要时要检查患者的血氨、血酮体以及CO2结合力, 以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1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经过恰当的术前处理, 血糖与尿糖均控制在临床安全范围内, 血糖水平在9.0mmol/L以内 , 尿糖在-~++, 符合临床治疗要求。行手术过程均较为顺利, 术后各患者均没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肝昏迷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仅有3例患者在术后急性发作了了慢性胆囊炎, 但经过抗炎利胆的对症治疗后安全出院, 其余患者则如期出院。
3 讨论
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当中, 在维持体内血糖平衡的方面, 肝脏起到关键作用。当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 就会导致机体内的糖代谢系统发生紊乱。对于肝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尤其肝硬化的患者) , 其肝脏对体内糖原的合成以及储备能力较为低下, 通常情况下, 相对于低血糖, 多数患者会更容易发生高血糖, 从而导致肝源性的糖尿病。究其原因, 可能和胰岛素抵抗、继发性胰高血糖素血症及醛固酮增多症等因素相关, 这些过程均可使糖耐量减低。另外, 患者的紧张及疼痛等应激反应也会促使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加之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会进一步损害肝功能, 使得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进一步降低, 最终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这种情况下, 患者极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昏迷等危象,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在介入治疗的前后, 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至关重要。与外科手术相比, 介入治疗所产生的创伤小、不良反应少, 且血糖控制也没有那样严苛。本次研究中的117例患者在血糖降到安全范围内后即进行介入治疗, 术后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总之, 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要进行有效地血糖控制及去除隐性感染威胁, 密切监测介入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 重视保肝治疗, 之后再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安全可行,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马新明.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介入治疗[J].实用医学影像2009, 3 (2) :11.
[2]张德志.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的介入治疗[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9, 8 (3) :158.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2
肝癌是临床常见肿瘤之一,肝癌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列第3位。而原发性肝癌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很少见。现将我科2009年5月收住的1例施行手术治疗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系上腹部饱胀不适2月余入院,CT示肝右叶占位、肝硬化、脾大。实验室检查AFP轻度升高。乙肝活动期,WBC20.500×10(sup)3(/sup)/L骨髓穿刺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于2009年5月14日行右半肝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右叶Ⅵ、Ⅶ、Ⅷ段,呈巨块型累及膈肌,肿瘤约15cm X15cm X18cm大小,腹腔少量腹水。余肝轻度硬化改变。手术顺利,术后入TCU予以抗炎、止血、营养支持治疗时出现进行性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液体。于2009年5月15日行剖腹探查加止血,术中见创面广泛渗血,电刀严密止血。返回病房恢复顺利,肝功能及黄疸指数逐渐下降。2009年5月22日查ALTTlμ/L、AST29Vμ/L总胆红素11.4ml/L、直接胆红素1.8ml/L、间接胆红素9.6ml/L、白蛋白46.09/L。术后病理示:右肝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直径12cm癌旁肝组织呈慢性肝炎改变体肝纤维化趋势,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见散在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34-,AFP-,CEA-,KI-67阳性细胞率>10%,LCA散在阳性,MPO散在阳性。
2护理
首先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控制情况,如骨髓象WBC计数、体温、活动耐力、出血情况及肝肾功能等。请血液内科会诊,评估手术治疗其血液系统方面疾病能否在血液科控制范围内,确保围手术期安全,CT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稳定期,有手术特征,还有术后情况。如术中所见病变大小、性质、麻醉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入液体的质和量、癌肿是粒细胞浸润还是原发灶等。
2.1术后观察及护理
由于患者行两次手术,术后去枕平卧6h、吸氧、其流量为3~4L/min,吸入2~3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尿量及有无再出血现象,充分做好预防出血的各项护理措施。妥善连接号胃肠减压管。保留导尿管、腹腔三腔引流管。三腔引流管用于腹部手术,创面大,创腔积液多能够及时吸出并可以行腹腔冲洗,以免引起续发性感染至膈下脓肿。护理要点:①保持通畅,根据需要调节负压,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堵塞及脱落:②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如每小时>200mL色鲜红、引流管温暖或者8h>400mL应怀疑有活动性出血可能:③三腔管内套管如堵塞可用生理盐水缓慢冲洗或在无菌状态下更换内套管,进气管和进水管平时关闭:④每日更换负压引流瓶,倾倒引流液时注意无菌操作;⑤置管3-4天腹腔引流液色淡,24h引流量<20mL,腹部无阳性体征,可以拔管。病人清醒后取半卧位,嘱闭目养神,用鼻腔呼吸,指导患者床上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轻度到扩胸、咳嗽、翻身、轻叩背部以及抬臀训练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在拔出引流管、胃管、导尿管后嘱患者在家人扶持下床行走,注意防止感冒、发热。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紫绀、黄疸、伤口渗液渗血情况。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为治疗提供依据。
2.2呼吸道护理
由于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很大,呼吸运动受限,患者怕痛,出现咳嗽、咳痰困难。易发生坠积性肺炎,给予雾化吸入3天每日2次,每次雾化后协助翻身、轻拍背部,指导或协助患者双手捂住伤口深呼吸咳嗽,鼓励其将痰液咳出。
2.3发热护理
患者系原发性肝癌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增高、贫血、手术创伤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组织缺氧。使患者活动无耐力、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5℃之间,如体温<38.5℃,且患者能耐受则不需处理。嘱其多饮水,加强抗感染,同时清血液内科会诊继续服用羟基脲。协助其做好基础护理。如体温>39℃,必须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注意尿量、颜色、比重、尿糖,防止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定期查血象、肝肾功能,防止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
2.4药物不良反应及观察
术后继续口服羟基脲,经常查血常规、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观察有无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骨髓抑制发生。口服拉米呋定抗乙肝病毒则要复查免疫十项。肝功能注意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头痛、恶心、身体不适、腹痛和腹泻。忌服,应用对肝肾功能及骨髓有损害和抑制抗生素类药物,继续保肝。营养促进肠蠕动恢复。因手术创伤及引流管的摩擦可产生疼痛,给予镇痛泵持续应用,并观察效果:妥善固定如引流管防止引流管移动引起疼痛,一旦出现术后并发症造成身体不适,患者就会产生焦虑、忧郁和恐惧心理,要根据患者心理状态、文化素质、性格进行心理疏导、给予精神安慰、树立是、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多与患者及家属谈心,了解病人心理状态。让其顺利度过术后应激期,促进早日康复。
2.5饮食护理
禁食到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给予全流质一半流质一普食。因为肝功能减退,化疗药物应用,食欲不振,营养状态较差,应给予营养支持:等到能进食时,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为基本原则。定时测量体重,了解营养状况。
2.6清洁护理
由于手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引流管、贫血、营养不良及痰液过多可以成为感染的潜在危险。术前必须控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细胞在4×10(sup)9(/sup)/L~20×10(sup)9(/sup)/L,不断调整羟基脲剂量及频率,防止骨髓抑制同时保肝治疗,进食优质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保证水、电解质和其他营养平衡,卧床休息。术前晚用生理盐水灌肠一次、清洁肠道,减少血氨产生,消除术后肝性脑病发生。加强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数次,插管期间每日行口腔护理和会阴擦洗:保持床单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床单及病人服一次,并随脏随换:换药、治疗、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切断感染途径:每日进行病房清洁、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嘱家属和病人不要随意揭开敷料或触摸伤口'防止感染。更换引流装置一定要消毒剂棉签消毒管口周围: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3康复护理
术后应予保肝治疗,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注意有无精神错乱、性格及行为异常的肝性脑病表现,禁食高蛋白饮食、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疼痛、出血发生,适当康复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做操、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挖耳朵、不抠鼻子、不揉眼睛、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用软牙刷刷牙。一旦出现消化道症状,即行大便隐血。测试检查。
4出院指导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3
讨论:原发性肝癌是肝硬化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肝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超声造影是目前超声医学发展最快速的领域之一,随着超声造影剂的不断改进以及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超声造影能有效的补充肝脏的二维超声信息,反映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不同的血流灌注。由于原发性肝癌肿块内的滋养血管网密集、紊乱,超声造影特别是在动脉期可清楚显示肿瘤丰富血管影,其显示血流的敏感性远远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有较大的意义[1]。本病例常规超声检查时肝内病变不明显,超声造影时则可见肝内出现较周围肝实质明显“快进快出”的异常增强区,从而提示出肝右叶存在占位性病变。本病例结合大量临床应用证实超声造影成像可大大提高肝硬化癌变的检出和诊断率[2,3]。
可见肝内出现“快进快出”的异常增强区——病变区。
此外,常规超声检查对边界不清晰、边缘不规则肝细胞性肝癌边界范围的判定常有误差。CEUS可显示肿瘤的微血管灌注情况,清晰反映肿瘤与周围肝实质之间的声阻抗差异,显示出肿瘤的确切形态和浸润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超声造影是对常规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有益补充,为肝癌的高危人群监控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董发进,徐金锋.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及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3):316-318.
[2]陈敏华,戴莹,严昆,等.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116-120.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0例, 均为我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其中男106例, 女54例;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60.5±1.5) 岁;患者均进行B超和CT以及MRI、实验室病理检测、肝动脉造影检查, 确诊患者为肝癌[2]。所有的患者都未出现肝外转移的情况, 同时没有进行外科手术、化疗及放疗等, 近3个月内未使用抗凝药物。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 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资料,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过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 然后进行腹腔动脉和肝固有动脉造影, 对患者发生肿瘤的部位和大小以及门脉情况、血供等进行确定。之后再选择性地进行插管, 一直到患者的肿瘤供血动脉处, 再注入化疗药物, 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之后,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保肝和支持以及对症治疗。 (2)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使用中药内服, 在介入治疗前1周, 使用半枝莲、逍遥散、生鳖甲、炙山甲为主方;在介入治疗之后, 使用黄芪生脉饮、垂盆草为主方。呕吐和恶心患者可以添加陈皮和竹茹, 心烦和易怒患者可以添加柴胡和龙胆草, 发热患者可以添加石膏。每日1剂, 每天服用2次, 早晚各服用1次, 200ml/次。
1.3 治疗效果的评价
完全缓解 (CR) :所有病灶都完全消失, 并且持续时间在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明显减少, 对睡眠不会造成影响, 能够正常生活。轻度缓解 (MR) :患者的疼痛得到减轻, 但是仍有明显的疼痛, 对睡眠造成一定的影响。无效 (NC) :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有效= (CR+PR) 。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头痛和呕吐, 发热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对照组:呕吐2例, 腹泻4例, 上腹不适4例, 发热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5.0%;试验组发生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64.30%,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 这种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3]。在对患者治疗成功之后, 能够发现甲胎球蛋白快速下降、肿块缩小、患者的疼痛得到减轻等, 虽然对患者采用介入操作治疗产生的损伤比较小, 但是操作和化疗药物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 进而使得介入治疗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少数患者甚至还出现肝机能不全的情况。所以, 在对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 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减轻, 进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经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半枝莲和鳖甲的提取物对患者的肝癌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效果[4]。在对患者采用介入治疗之后, 患者的主要病机则为气阴两伤, 所以采用黄芪生脉饮联合垂盆草益气生津养阴护肝。然而五味子醇提取物对化学毒物所导致动脉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性的保护作用, 垂盆草苷则具有护肝和抑制免疫的效果。
采用中药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以及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之后所产生的不同并发症来进行药物的加减, 进而使得治疗更加有针对性, 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介入治疗的前后, 让患者服用中药汤剂, 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介入治疗所发生的并发症,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对肝癌患者采用介入合并中药治疗, 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60例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后给予中药内服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64.30%, 试验组发生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临床上, 对肝癌患者采用介入合并中药治疗, 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并且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比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介入治疗,肝癌,中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枫, 王峰, 李军, 等.多吉美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2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5:517-520.
[2]谢波, 张阳.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3:354-356.
[3]杜临安, 姜波.肝癌介入治疗的价值及选择[J].肝胆外科杂志, 2010, 1:11-14.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5
关键词:肝癌,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
肝癌晚期肿瘤浸润、增大、压迫可引起胆管阻塞,造成梗阻性黄疸,短期内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对于肿瘤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胆管梗阻,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是治疗胆管梗阻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行介入治疗的肝癌和并梗阻性黄疸患者30例,术后给予系统有效地护理后,各并发症都在早期得到控制并好转,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肝癌合并梗阻性患者30例,肝癌均为原发性,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3岁,平均(58.5±2.3)岁。患者均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肝区疼痛、发热、伴恶心呕吐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胆红素明显升高,CT检查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
1.2 方法
采用Simens公司数字减影造影系统,碘必乐370对比剂,全部患者行经皮肝胆管造影,显示胆管梗阻部位、范围,导丝穿过胆管狭窄段,植入引流管行胆汁内外引流,其中,4例患者狭窄严重,导丝难以穿过,先行胆管外引流,一段时间后在行内外引流。本组13例患者行胆管支架置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30例患者均完成介入治疗,术后1周观察治疗效果,其中2例患者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术后出现肝性脑病死亡。其余患者治疗前后,黄疸明显减退,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28例存活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血性引流液,5例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升高,3例患者出现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好转。
3 介入后护理
3.1 术后观察
术后嘱咐患者卧床,持续心电监护,在基础生命体征监护的基础上,注意观察皮肤及巩膜黄疸消退情况,两便的颜色,肝功能指标。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意识改变,防止肝性脑病[2],尤其对于年龄较大、基础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及行为异常后,立即给予禁蛋白饮食,口服乳果糖,并服用降氨药物。
3.2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6h禁食,检查血淀粉酶无异常后可进食,食物应为高热量、低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品,对于血氨较高的患者应低蛋白或禁止蛋白质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软食为主;进食前应关闭引流管,防止肠液反流,进食后2h可打开。
3.3 术后疼痛护理
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后,患者腹部会出现钝痛、胀痛,主要的原因可能有:(1)胆管高压导致胆汁顺穿刺道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2)胆管内支架置入后,与狭窄的胆管抵抗形成张力[3]。(3)肿瘤本身侵犯肝脏包膜或腹膜。(4)术后并急性胰腺炎。因此护理人员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向患者解释出现疼痛的原因,轻度可通过音乐、书刊等转移患者注意力,重度者排除胰腺炎后可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奥施康定,甚至吗啡等。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疼痛缓解情况。
3.4 引流护理
术后患者回病房的过程中及回房后,注意保持引流管牢固、通畅,避免引流管脱出、弯曲、打折等。静卧及活动时引流袋均固定于低于穿刺口位置,防止引流液反流。每日更换反流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量,若24h引流液少于50mL,则极可能发生了阻塞,可用生理盐水10~20mL缓慢冲洗。引流液颜色过浅而稀薄,提示患者肝功能较差,应加强保肝治疗。若出现血性引流液,则提示胆管出血,本组2例患者出现血性胆汁,立即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并调整引流管位置,2d后引流液恢复正常。若引流液出现絮状物则提示有感染的可能,应采集试液,行细菌敏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 结论
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导致患者肝肾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行姑息性经皮肝穿刺引流或胆管支架植入可较好的缓解梗阻症状;术后给予严密护理,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注意患者意识及引流液变化,及时做好治疗及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缓解病情或采取其他治疗争取了时间,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世平,柳建军,陈丽娟,等.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与近期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4):262-264.
[2]翟仁友,戴定可,王剑锋,等.高位胆管梗阻的介入治疗和近期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8):491-493.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6
1 临床资料
联合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2岁(41岁~65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10例,左内叶8例,右前叶10例,右后叶4例。肿瘤直径<5 cm 14例,直径5 cm~10 cm 16例,>10 cm 2例。肝功能情况Child分级:A级13例,B级15例,C级4例。合并门静脉癌栓4例。单纯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47岁~66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9例,左内叶6例,右前叶8例,右后叶3例。肿瘤直径<5 cm 12例,直径5 cm~10 cm 9例,>10 cm 5例。肝功能情况Child分级:A级9例,B级11例,C级6例。合并门静脉癌栓1例。全部病例均经BUS、CT、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纤维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58例均有脾肿大,白细胞2.43×109/L~3.7×109/L,血小板39×109/L~68×109/L,腹水19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食管下段静脉重度曲张18例,中度10例,轻度或无曲张40例。
2 方法
单纯组均行病灶切除;联合组中,肝左外叶切除+脾切除+门奇断流术10例,肝左叶切除+脾切除+门奇断流术8例,不规则联合肝段切除+脾切除+冠状静脉结扎4例,不规则联合肝段切除+脾动脉结扎6例,姑息肝肿瘤切除+脾动脉结扎+门静脉取栓术4例。所有病例电话随访追踪,并观察第1次出血时间、统计各期生存率及再出血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3 结果见表1。
58例均痊愈,术后白细胞恢复正常者:脾切除100%(22/22),脾动脉结扎50%(5/10);血小板正常者:脾切除77.27%(17/22),脾动脉结扎50%(5/10);血小板增高者(>500×109/L)22.73%(5/22),均为脾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门静脉血栓4例,顽固性腹水5例,轻度肝昏迷1例,胸腔积液7例。随访58例,联合组生存1年22例,生存率68.75%,生存3年18例,生存率56.25%,生存5年6例,生存率18.75%,再出血4例,再出血率12.50%;单纯组生存1年11例,生存率42.31%,生存3年6例,生存率23.08%,生存5年4例,生存率15.38%;再出血15例,再出血率57.69%。死亡原因包括肝癌复发转移22例,肝功能衰竭15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
4 讨论
4.1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与一般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可能是以下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合并肝硬化。文献报道[1]肝癌合并肝硬化者高达87.5%;(2)瘤内动静脉短路。肿瘤内存在大量动静脉断路,促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增加;(3)门静脉癌栓。肝癌癌栓的发病率高达62.2%~90.2%,即使直径<2 cm的微小肝癌也有37%的癌栓发生率[1];(4)肝癌直接压迫门静脉。
4.2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目的是在切除肝癌的同时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有15%~28%的肝癌患者死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出血,由于是在肝硬化、肝癌的基础上,同时存在肝内外阻塞因素,出血异常凶猛,极不易控制,而且出血后易继发肝肾功能衰竭和肝昏迷而死亡。近年来,随着肝脏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外科多模式综合治疗的完善,对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有了新的认识,那些未曾出血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只单纯行肝癌切除术,术后门静脉压力会进一步升高,极易发生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而施行联合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前种方法。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肝癌切除联合脾脏切除,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和化疗实施,其5年生存率达66.7%,明显高于单纯肝癌切除组[3],本组3年生存率56.25%。只要条件允许,联合切除是可行的,疗效也是比较满意的。
4.3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中,脾切除与脾动脉结扎,对纠正脾亢的效果明显不同。
脾切除者100%恢复正常,而脾动脉结扎只有50%。其原因为:(1)脾脏丰富的血液供应。除脾动脉外,脾脏周围有密集的侧支动脉网,构成脾脏丰富的血液供应。脾脏外的侧支动脉有:a)胃网膜左动脉;b)胃短动脉;c)无名动脉。当脾动脉结扎后,不能完全阻断脾脏的血液供应,脾亢也不能完全纠正。(2)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是门静脉高压症主要原因:a)脾内阻留学说:肿大脾脏的血液过分阻留作用是白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当脾脏有病理性肿大时,有50%~90%血小板和30%白细胞在脾脏阻留;b)体液抑制学说:脾亢时,脾脏分泌一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内分泌激素增加,过度抑制骨髓细胞的成熟和释放;c)过分筛选及吞噬作用;d)自身免疫学说:有人认为脾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大的脾脏发生异常免疫反应,产生对自身血细胞抗原的抗体,对自身血细胞进行攻击,使血细胞破坏增加。有报道已检测到抗红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和对各种中性粒细胞敏感的自身抗体,多为Ig G、Ig M或Ig A,脾亢患者OKT4/OKT8比例增高。脾切除后这些自身抗体即可减少或消失[4]。
4.4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及手术组合的选择。
有人主张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先行分流术或断流术,解决门静脉高压的问题,1个月~2个月后再行肝癌切除术。但经过1个月~2个月,肿瘤继续生长,同时术中难免挤压刺激肝脏和癌肿,加速肿瘤的增大、扩散和转移,可能丧失肝癌切除的机会[5],联合手术既治疗了门静脉高压症,又不耽误肝癌的治疗。手术方式和手术组合的选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有门静脉癌栓或腹水、肝功能差者,宜多保守,若患者情况允许,选择对机体损伤越小的手术组合,其预后越好。(1)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无癌栓,肝切除范围小者,可行脾切除、断流术或分流术;(2)有门静脉癌栓者,则经肝切面门静脉分支开口或直接切开门静脉主干取出癌栓,不做分流术或断流术,以免造成事实上创伤过大,影响预后;(3)患者肝硬化及脾亢明显,伴有腹水,在肝癌切除的同时,可结扎脾动脉或脾切除及冠状静脉结扎;(4)肝功能极差者(Child C级),可暂不手术或施行肝移植术。
参考文献
[1]李文学.郭修民.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机理与处理[J].河北医学,1999,5(1):40-41
[2]Lo GH,Lai KH,Chang CF,et al.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 vs 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in arresting acute variceal bleeding for patient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1994,21(6):1048-1052
[3]曹志新,陈孝平,吴在德.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切除后抗体免疫状态的变化[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6):413-414
[4]曹金铎.脾脏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1-320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7
关键词:晚期肝癌,肝包膜下出血,肝破裂出血,临床护理
肝破裂出血或肝包膜下出血为晚期肝癌患者极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患者在短时间内可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而发生死亡, 针对性护理干预是确保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2011年5月收治的晚期肝癌合并肝皮裂出血或肝包膜下出血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30例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 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 男44例, 女26例, 年龄18~83岁, 平均 (51.7±3.2) 岁。肝癌均符合国际抗癌联盟 (UICC) 制定的诊断标准, 45例为原发性肝癌, 15例为转移性肝癌, 其中胃癌肝转移3例, 肠癌肝转移7例, 乳腺癌肝转移1例, 肺癌肝转移4例。29例为轻度出血, 为<400mL出血量;20例为中度出血, 为400~1000mL出血量;11例为重度出血, 为>1000mL出血量。患者均发病较急, 有剧烈腹痛, 出冷汗, 面色苍白, 明显腹膜刺激征27例, 5例并发肝肾综合征, 4例并发肝性脑病, 8例短时有失血性休克出血, 同时并有上消化道出血13例, 为反复出血发作。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以输血、止血、止痛、扩充血容量、镇静、护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30例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为肝癌晚期, 疾病牵延不愈, 癌症阴影使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 出血突然大量反复发生, 速度迅猛, 对患者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刺激, 易产生恐惧、忧郁、绝望的负性情绪, 甚至濒死感, 部分患者以拒绝治疗来应对, 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 就不良心情对疾病治疗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讲解, 介绍相关救治方法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其明白出血的可防可控性, 并与家属沟通, 给予患者更多关爱和支持, 共同协助患者消除焦虑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主动配合救护。
1.2.2 急救护理干预
(1) 休克急救干预:肝癌患者在并发肝破裂出血或肝胞膜下出血时, 因剧烈疼痛或血容量不足, 易有休克发生。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将下肢抬高30°, 平卧、头偏向一侧, 防止气管内误入呕吐物引起窒息发生, 用腹带行加压包扎并给予氧气吸入。立即行至少两条静脉通道建立, 一条给予止血药物或垂体后叶素等静注, 另一条给予706代血浆或平衡液快速静滴。需对止血药物的剂量和时间进行严格掌握, 观察出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出血控制情况。补液量依据B超示腹腔积液量、生命体征变化、血常规化验等评估失血量确定, 对晶胶比例和输液顺序合理安排, 必要时给予血浆及新鲜血输入, 做好微血栓形成的防护。 (2) 疼痛干预:患者因肝破裂出血进入腹腔或肝癌细胞生长迅速易导致剧烈腹痛, 需对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进行观察, 了解其它伴随症状, 如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持续性腹部剧痛等腹膜刺激征等。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坠床, 对止痛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行观察记录,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3) 上消化道并发出血护理:晚期肝癌患者食管胃底静脉因门脉高压易出现静脉出张破裂出血, 需对出血前驱症状进行及时发现并处理, 如患者恶心、欲呕、胃部不适、咽部发痒等, 可考虑为呕血的可能, 若肠鸣音亢进、腹胀、腹部不适等需考虑便血的可能, 需对出血量进行评估, 采取有效措施急救护理, 并禁食, 行皮肤、口腔护理干预。
1.2.3 并发症预防及干预
(1) 肝肾综合征:晚期肝癌患者在并发肝破裂出血或肝包膜下出血时, 机体循环血量在出血后减少, 易有肝肾综合征发生。以尿闭、尿少、高血钾、低钠血症、氮质血症为主要表现, 需对患者的肾功能、血压、体重、尿量行密切观察, 做好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的维, 对植物蛋白及水分的摄入量严格控制, 补充高生物价蛋白, 使体内保持正氮平衡状态。 (2) 肝性脑病:患者机体在肝破裂出血或肝包膜下出血失血后造成循环血容量减少, 减少了门静脉血流量, 导致肝细胞发生缺氧, 使肝细胞损害加重。另外, 血液在出血后在胃肠道内淤积, 经细胞的分解作用后, 有大量氨产生, 经肠壁向血循环扩散, 导致血氨升高, 最终引起肝性脑病。对兴奋躁动的患者需加强安全措施的防护工作,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跌伤、损伤, 给予谷氨酸钠钾、谷氨酸钠治疗, 防止滴速过快出血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大小便、皮肤、眼、口腔的护理, 对液体出入量行准确记录, 并观察患者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如有无精神失常、反常欣快或冷漠, 瞳孔及神志的变化等, 及时发现前驱症状并针对性处理。
1.2.4 日常生活护理
保证患者的卧床时间, 以促进肝细胞恢复、增加肝细胞血流量, 注意保暖, 行健康宣教, 限活动, 行走需保持平缓, 防止肝区受外力打击, 避免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引起腹内压增高诱发出血的行为, 保持肛门周围卫生, 防止意外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0例中, 止血有效27例, 占90%, 死亡1例, 占3.3%, 2例放射治疗, 对照组30例中, 止血有效21例, 占70%, 死亡6例, 占20%, 放射治疗3例, 占1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恶性肿瘤中, 晚期肝癌较为常见, 因肝细胞成快速生长, 肿瘤易坏死软坏、缺血导致肝破裂出血或肝包膜下出血发生, 病情急骤, 出血反复发作, 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急救干预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控, 对提高临床有效率, 降低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有效止血为90%, 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止血率 (P<0.05) 。提示晚期肝癌合并肝破裂出血或肝胞膜下出血的患者, 行支持性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防控及急救护理干预, 可防止再出血, 对出血进行有效控制, 显著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燕.肝性脑病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2A) :58.
肝癌合并糖尿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61例, 男46例, 女15例, 患者年龄36~78岁, 平均年龄为56.3岁。61例患者中, 有36例患者合并有乙肝, 有22例患者合并有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3]进行肝功能分级, 结果为, 43例A级, 18例B级。患者的肝内肿瘤个数在1~3个之间, 肿瘤的直径范围是3-12cm, 肿瘤的平均直径为5.8 cm。61例患者中, 门静脉癌栓I型18例, II型26例, III型17例[4]。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对照组3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临床方法
治疗组的30例患者采取双介入联合放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采用喜素20 mg、表阿霉素10~20 mg、5-Fu 500~1 000 mg和超液化碘油5~20 mL。将喜素与5-Fu分别采取半量在肝固有动脉和脾动脉进行灌注, 将其中的表阿霉素和超液化碘油制成混悬液在肝内癌灶和门脉癌栓进行栓塞[5]。患者在双灌注术结束1周之后, 采取放疗, 放疗时使用超声或者是CT进行定位, 使用Co60进行照射, 具体的剂量为3 Gy/次, 进行放疗5次/周, 连续治疗3周时间[6]。放疗治疗结束3周之后, 对患者进行检查, 按照患者的治疗状况和身体状态, 对患者重复采取以上的双灌注治疗方式, 进行2~6次不等的治疗。
对照组的31例患者, 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方式进行治疗, 主要采取喜素、5=Fu、顺铂、表阿霉素和超液化碘油进行治疗, 每次用药治疗的间隔时间保持在4~6周, 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和身体状况, 连续治疗2~8次[7]。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采取保肝护肝, 增强免疫力, 保护肠胃等辅助治疗[8]。
1.3 统计方法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癌栓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癌栓消失、缩小和增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存期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第6个月、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时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7.82个月,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2.19个月, 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AFP值的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 其AFP值均≥200μg/L,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之后, AFP值现将达到50%以上的患者, 治疗组18例, 占60%, 对照组19例, 占61.3%, 两组患者的AFP值变化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8, P>0.05)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胃不适反应, 在采取积极的临床处理之后, 均得以缓减。治疗组有16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 对照组有14例换或则发生骨髓抑制, 以上患者均给与了升白药物, 进行对症治疗后完全恢复。两组患者都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该研究发现, 采取双介入联合放疗方式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临床上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式有外科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以及该次研究中使用的双介入联合放疗法。该次研究发现, 双介入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优于外科手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两种方式[9]。
外科手术方式很难做到将癌栓进行彻底清除的目的, 临床的复发率极高, 复发后患者的死亡率也较高, 目前该方式也渐渐被其他治疗方式所取代。而肝动脉化疗栓塞方式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但是从该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该方式单方给药, 其治疗效果远远不如双介入联合放疗。
相比之下, 双介入联合放疗方式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通过双途径给药, 使其达到确切的治疗效果, 且该方式降低了技术难度, 与经皮经肝穿刺给药相比,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降低了治疗风险,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其更加适合于广泛推广应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10]。
因此, 临床对于双介入联合放疗法应该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提高其疗效, 减少其并发症, 使其更加易于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双介入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61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患者采取双介入联合放疗方式治疗, 对照组31例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方式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癌栓消失、缩小和增大情况, 以及患者各阶段的生存率和平均存活期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AFP值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介入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能够快速的控制癌栓的发展, 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关键词:双介入,放疗,肝癌,门静脉癌栓,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文坚.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 2009, 18 (2) :81-82.
[2]刘瑞鸣, 毕玉华, 郝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影像诊断及治疗[J].实用外科学杂志, 2010, 12 (5) :241-242.
[3]程树群, 吴孟超, 程红岩.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生长特征的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 (6) :103-105.
[4]程树群.原发性肝癌癌栓分型的探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6 (4) :171-173.
[5]吕晓飞, 张雪林, 刘珍银, 等.原发性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 2011, 8 (12) :145-146.
[6]梁斌, 郑传胜, 王勇,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对兔VX2肝肿瘤HIF-1α表达的影响[A].2010湖北省肿瘤介入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586-589.
[7]尚岩, 陈明聪, 江辉斌, 等.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13 (5) :452-453.
[8]许飞, 王四明, 史仲华, 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恶性肿瘤对肝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4 (23) :157-158.
[9]张祥林, 王刚.双介入法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12 (6) :98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