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分析

2024-05-12

访谈分析(精选12篇)

访谈分析 篇1

据说近年来,电视访谈节目已经成为全球电视节目的一个主流的形式。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短短的几年里电视访谈节目几乎占据了各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因为受大众喜爱以及社会的尊重,所以电视访谈节目具有独特的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视访谈节目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通过对中美有影响力的电视访谈节目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探究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方向,这对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美电视访谈节目的对比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从主题与内容、价值观和市场化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在主题和内容选择方面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引导,必须兼顾教育功能和政治方向。因此,主题选择有很多的限制。

美国电视访谈节目比起中国电视访谈节目来说,有更少的限制。在美国,最热门电视访谈节目是政治讽刺节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的主题涵盖更广泛,从性爱、 暴力、吸毒、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还有总统选举,腐败丑闻, 甚至邻里纠纷的细节,涵盖了几乎所有主题。美国访谈节目敢于触及敏感性话题,因此很容易造成强烈的影响,引起社会共鸣。

2.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社会道德,提倡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这决定了中国电视的焦点不能放在个体上。西方人有个人意图表达和个人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励人们表达个人真正的内心感受,实现社会自我。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倡追求人际和谐,尽量避免公开冲突。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已经偏向协调矛盾方向,并一再强调了大众传媒启蒙运动的作用。西方社会追求自由和冒险,相信个人主义,正因为如此,所有访谈节目是直言不讳的言论。

3.不同的市场化模式

中国和西方的电视访谈节目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大多来自节目的运作。美国电视访谈节目是纯粹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的首要目的是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电视访谈节目集中作用是舆论监督。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仍然承担传播优秀文化的社会功能,另外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尽可能与嘉宾避免尖锐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属于内向保守的大众传播的文化。这样的节目运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面临着市场化的问题,它很难成为一个没有市场竞争的好的节目,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节目。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在文化内涵和节目创新方面是缺乏竞争的。

二、中国访谈节目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中美电视访谈节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与美国电视访谈节目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访谈节目来改善我们的节目。

1.更灵活的话题环境

西方访谈节目敢于触碰严重的敏感问题,所以总是在广大观众引起强烈反响。西方访谈节目的主题虽然是严重的, 但是它可以通过一些笑话来运作。而中国访谈节目在选择主题时,为了避免风险和冲突,我们将仔细筛选嘉宾和观众, 保证节目正常运作。

所以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必须提供更加放松的环境。电视制片人也应该更善于选择话题。对访谈节目来说宽松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然后结合深度有影响力的主题。这样会使节目有更深的影响力。

2.更专业的制作团队

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主持人、前期准备、后期制作、播出平台等等。节目的魅力不仅来自主持人自己,也源于其复杂的幕后制作团队。一个主持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作团队,这个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可以说, 一个制作团队决定节目的位置和质量。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制作团队需要更加的专业化。一个好的制作团队有助于把握谈话节目的规模,避免低俗,庸俗。 制作团队要展示出节目的深度,体现出节目的价值。

3.更大的主持人品牌效应

电视品牌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观众了解电视品牌,接受电视品牌和对电视品牌的忠诚度。

电视节目数量的增加,使我国越来越重视主持人的影响力。建立主持人品牌渠道成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媒体的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特别是对电视访谈节目来说。当然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建立后,他们不会轻易尝试改变。但当节目面临问题时,如果他们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或品牌扩展,我们可以想象出未来的后果。 因此有必要尝试新主持风格,并启动品牌延伸。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之间存在有一些差异是很正常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内容。但与美国电视访谈节目相比,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学习优秀的西方电视访谈节目,我们可能认识到, 我们的电视访谈节目在哪些方面比较弱,从而进行改善。只有这个节目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它才更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谈话节目。

摘要:本文从主题与内容、价值观和市场化模式三个方面探究中美电视访谈节目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美国电视访谈节目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及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主题和内容,价值观,市场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兵.电视品牌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陆生.走进美国电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潘知常,林玮.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王春玲.浅议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J].潍坊:潍坊学院学报,2012(1).

[5]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魏南江.优秀电视节目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7.

访谈分析 篇2

2009-07-02 06:34:43|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分析《焦点访谈》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原创:李谦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自 1994年4月1日开播,至今已历时15年有余。15年的发展,使它

成长为中国舆论监督的成功典范,也成为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栏目。

一、选题

长期以来,《焦点访谈》之所以能够在央视众多栏目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在栏目的个性化方面独领风骚,就在于它始终把选题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

从2009年6月7日的《焦点访谈之八方努力保高考》看选题方向,首先表现在积极主动地与中央的中心工作相配合,也就是说当好“耳目”,做好舆情监测。这就需要策划者及时、敏锐、准确地判断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揭示问题。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具有吃透政策的深厚功底,同时还要求在选题的策划过程中,必须做到所提出的问题有前瞻性,所选个案具有典型性。还表现在做好“喉舌”,为中央工作提供舆论支持上。本期节目选取了北京和广州两个考场为报道地点,在严防甲型H1N1流感时期,教育和卫生部门做了那些防范,交通管理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有利于

考生的措施,考场的工作人员又会如何应对突发状况,这就起到了一个监测和喉舌的作用。

二、结构

《焦点访谈》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而在几年中《焦点访谈》推出的一批较为观众认可的“记者主持人”,也因其来自采编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新闻工作素质和理论素养确立了自己在电视新闻传播流程中的位置。他们正按照新闻评论部和《焦点访谈》缔造者们既定的目标和进程,由“记者主持人”向“主持人”、中国第一代电视新闻评论员一步步前进。2009年6月7日的《焦点访谈之八方努力保高考》节目中,演播室主持人是敬一丹,三名出境记者进行了主题内容的报道,其中北京考场内的是记者黄洁,广州考场内的是记者刘

庆生,北京考场外的是记者刘雪松。

三、制作团队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

田。

从节目尾部字幕部分得知,其制作团队除了主持人和记者外,还包括制片人、编辑、摄像、技术统筹、主编、播出主管、责任编辑、制作主管、技术制作、合成、监制、节目总监。

典型的选题,清晰的结构,一流的团队,使得《焦点访谈》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的收视率稳定在30%左右,每晚收看

这个栏目的观众约有3亿。

经销商访谈 篇3

《成功营销》: 目前,大量的汽车销售企业将目标投向4S店后,一些市场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人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汽车市场4S店投资过热。您认为国内4S店投资过热吗?为什么?

何连义: 目前,车市“一窝蜂”上4S店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商家都在运作,准备大搞4S店的建设。国内4S店投资是否过热,任何人说了都不算,优胜劣汰,有进有出,关键要看什么品牌的4S店,什么样的产品性价比、多大的市场保有量。

《成功营销》: 由于4S店的投资出现了“泡沫现象”,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又日趋理智,目前众多4S店并非所有都是赚钱的,甚至有人认为,汽车4S店有可能在3~5年后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整合。对这一观点,您持何种态度?

何连义: 我不认为有泡沫现象,因为中国近期的汽车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就目前的情况,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不可能马上到来。毕竟4S店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除了有厂家的支持外,4S店还有维修的支撑。但是3~5年之后汽车销售商之间的行业整合是在所难免的。

《成功营销》: 4S店主要由厂商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众多的汽车经销商怎样生存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您认为汽车经销商应该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追求自己的差异化?

何连义: 我们目前的汽车销售主要是在走专业化的道路,让消费者感受到公司专业的氛围。与此同时,公司服务的高标准、规范化将是公司差异化发展的又一亮点。我认为,消费者选择汽车的同时也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在享受汽车经销商提供的一种服务。我们除了建立和完善现有的4S店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完善自己的连锁销售服务网络,让我们的顾客真正享受到最到位的售后服务。

《成功营销》: 有观点认为,国内的4S店存在着弱化的问题,一些4S店其实只能完成3S、2S的功能。您如何看待国内4S店功能弱化的问题?

何连义: 汽车厂商对于建4S店的标准和要求确实高,而且非常具体,全部是量化的。如果达不到要求,就别想过这个槛。对于相应的服务规范,各汽车厂家也做了要求,但对于规范的经销商来说,应该是不断强化4S职能,不过真正的4S店是有二手车销售的,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放开及汽车行业的发展,4S职能会更加完善的。

《成功营销》: 去年以来,4S店的地位受到其他业态的挑战,比如汽车超市、汽车大道等。您认为这种挑战是否会威胁到4S店的未来?您认为,汽车4S店的“软肋”在哪里?

何连义: 与4S店相比,汽车超市、买断经营等对4S店的未来肯定会有影响。由于4S店投入的成本很大,动则上千万,因此在城市中并不会很多。4S店经销模式被引入我国时间不长,尚无真正的市场自律组织,更无符合规范的统一服务标准,导致4S店的服务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满足顾客需求。很多4S店的维修人员技术单一,文化水平低,很难适应维修信息化、电子化的要求,应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方式快速提高整体技术水平;确立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从推荐、咨询、销售、保险、上牌、融资、装饰、保养、维修、二手车交易等过程提升服务水平,并将流程事先清晰告知消费者;树立信誉意识,让客户真正了解产品的优点、缺点,客户既买的知情,也买的放心。

《成功营销》: 在国外风行多年的4S店销售形式现在已经开始收缩。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4S店绝不像中国的4S店这样铺张,面积没这么大,人员没这么多,自然也不像中国4S店这样暴利。有消息称,欧州已经立法规定不准再建4S店,原因之一就是容易形成垄断销售。根据中国国情,您认为4S店的模式在中国的未来前景如何?

何连义: 4S在现阶段能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汽车销售渠道,主要是因为国内汽车销售业不成熟,售后服务薄弱,购车人从非品牌4S渠道买车后,无法获得相应的服务和保障,这时,4S店多功能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高档整洁的售车大厅和混乱无序的汽车卖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显然不同。

政治访谈节目的人际意义分析 篇4

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人际意义指的是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意义。通过这一意义, 讲话者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表达个人态度, 并试图影响和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关于人际意义的研究已经在语言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许多语言学家们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人际意义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 众多国内外学者都曾对其进行定义, 在人际意义的各种定义之中, Halliday的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可, 他对人际意义做了充分解释:人际意义就是指说话者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真正的目的, 自己对事物的态度, 以及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摇摇

Thompson继承Halliday的理论指出, 从人际意义方面考察小句会使我们考虑更广阔的语境 (Thompson1996:67) 。

对于人际意义的研究不断发展, 随后, 许多语言学家 (李战子, Dance等) 发现, 评价体系、人称代词、语篇组织都能实现不同程度的人际意义。

除了系统功能语法对人际意义进行研究之外, 人际意义也引起了其他领域的注意。这些领域包括话语分析、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及修辞学。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宽了人际意义研究的范围,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摇摇

本文试图回答下列问题:

政治类的访谈节目中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法?

本文选取的政治类访谈节目体现了哪些人际意义?

2012年恰值尼克松访华40周年, 凤凰卫视风云对话栏目邀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进行访谈, 本文以这段访谈为例, 分别从主持人阮次山和访问对象基辛格两方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解答上述问题。采用定量及定性两种方法分析语气 (mood) 、情态 (modality) 及评价 (evaluation) 在访谈中的表现。运用定量方法分析语气、情态表达的频率;定性方法用来解释语气、情态及评价是怎样实现人际意义的。

二、访谈节目中的人际意义分析

1. 语气 (mood)

Halliday指出, 说话者自己的一系列行为会干涉其言语:“包括他的表述, 观点, 评价, 以及他与听话者之间建立的关系, 特别是在交流中其扮演的角色, 如发问, 告知, 劝解, 等等。” (Halliday, 1978:112) 他还从语气和情态层面分析人际意义。语气分为inform, question, command (Halliday, 1967) 。Halliday总结出4种言语行为:giving information, demanding information, giving goods-&-services, 以及demanding goods-&-services。交流是一种交易, 给出信息的同时也要求得到回应 (Halliday, 1994:68) , 在这种“交易”的过程中, 语气及情态通过语法转换出来, 并实现人际意义。

在实现人际意义的过程中, 说话者及听话者的角色各不相同, 具体详见下表。

功能语法认为语气是实现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言学家把语气分Lo为w两种类型:indicmaetdiivaen和imperative:high

说话者选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人际意义。

在访问过程中, 主持人向基辛格共提出了9个问题, 其中8个问题属于“陈述句+疑问句”的语气, 主持人先陈述一部分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当今世界现状, 然后抛出相关问题。举例如下

Dr.Kissinger, back in Jul 9th.1971, you started a very important trip to China and from then on, you opened the Chinese door to the world.So, reckoning back for 4 decades, what do you feel now?

主持人通过陈述, 有效地把话题引到相关问题上, 再给出相关问题, 使得访问连贯有序。访问的问题有两种类型, whl-question和yes-no question。

Wh-question多用以内容型的问题, 如:

What should we watch out in our future when we deal with each other?

使用wh-question可以挖掘更多的信息, 主持人希望基辛格就这些问题给出具体的详细的解答。相比之下, 采用Yesno question更直接, 被访者在回答此类问题之时, 必须给出自己对于问题的肯定或是否定的态度, 所以主持人多会问些相对尖锐的话题, 如:Are we good partners now?

主持人在这些比较敏感的中美关系问题用这种问法, 从而得到基辛格的确切回答。

二者都没有使用上述表格中的imperative语气, 对于政治访谈节目来说, 此语气过重, 一般不会出现。

2. 情态 (modality)

为了实现交流中的人际意义, 说话者会通过情态系统, 要求听话者承担部分责任或者建议听话者接纳自己的观点。情态指说话者调整及修饰信息的各种方式,

情态通过情态功能词 (modal operators) 和情态附加语 (modal adjuncts) 表达人际意义。情态功能词包括:can, may, will, need, must, 等等。

Halliday认为, 情态功能词具有low, median, high三种标准。Demanding Command (Imperative) Question (Interrogative)

情态附加词表达说话者对于交流信息的判断, 分为语气式 (mood adjuncts) , 如:always, absolutely等, 评论式 (comment adjuncts) , I think, I want等。

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易于接受, 基辛格大量运用了情态功能词 (modal operators) 和情态附加语 (modal adjuncts) , 如下表:

上图清晰明示, 在所使用的Modal operators中, 基辛格多选择median operators谈中美两国的未来及发展前景。此类语气不像high operators那么强硬, 政治谈话经常使用, 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便于自我观点的认同。然而在提到两国对于世界发展的影响力时, 他则使用了high operators来表达坚定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 基辛格所用的comment adjuncts数目较多, 共9个, 多为I think, I believe, I don’t think。作为中国近几十年来历史的见证者, 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及两国发展前景有很大的话语权。如:I think the relations (Sino-U.S.relation) are going along quite well.

3. 评价 (evaluation)

Thompson, “评价就是说话者对于某种事物 (某个人, 东西, 行为, 时间, 情况, 主意, 等等) 的想法, 可以认为这些事物是好的或者坏的” (Thompson, 2000:65) 。Thompson认为, 评价是通过评价性的词汇实现的, 语法并不具备太多评价功能。在分析任何篇章的时候, 评价都应纳入分析范围。李战子 (2005) 提到, 说话者运用评价作出自己的判断, 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从评价性名词和形容词两个方面分析它们在文章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主持人:Couple of years ago, some people-some scholars said that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should be a kind of two groups to lead the world.

显然, 主持人原本是想用some people作为自己引语的出处, 但是people的范围太广, 既包括专业人士, 又包括普通群众。政治访谈节目主持人不能随便把街头巷尾听来的闲谈作为问题根据, 所以, 主持人把people改为scholars, 表明自己的话是一些权威的scholars作出的判断。

基辛格:It’s an extraordinary evolution.

基辛格表述自己对中美建交几十年的感受, 一方面是在评价中美建交历史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推动了两国的发展。另一方面, 基辛格深感自豪, 他相继与中国4代领导者往来, 也直接或间接地辅佐过数十位美国总统, 最有资格评价这段历史。

三、结语

通过系统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人际意义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评价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 在表达自我观点的同时也影响其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在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运用各种手段影响受访者, 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受访者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采用了一定的手段保护自我, 并采取技巧说服主持人和观众相信自己所提供的信息。

访谈节目中人际意义实现的手段包括语气、情态及评价, 因为本段采访是政治类采访, 所以主持人和受访者的语气多为疑问及陈述, 没有祈使语气。受访者也多用median moda operators修饰信息, 自我保护。因政治性问题多为敏感话题, 主持人和受访者更是技巧性地运用评价性词汇, 每个评价性的词语剖开表层意思之后, 都有一定的深意, 这也是政治家所必备的才能。

本文通过语气、情态、人称及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政治访谈节目中的人际意义。人际意义的分析手段还可以从人称、主位推进、说话人的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今后, 可以尝试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人际意义继续加以研究。

摘要:人际意义指语言有建立和维持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社会关系的作用。说话者通过语言表达个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推断等, 同时影响听话者的态度与行为, 从而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本文以人际意义理论为指导, 分析人际意义在政治访谈类节目中的实现手法。研究发现, 本段访谈以语气、情态及评价为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主持人和受访者采用这三个手段,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达到了影响他人的目的。

关键词:政治访谈节目,人际意义,语气,情态,评价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edition) [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search Press, 2000.

人生价值目标访谈与分析 篇5

■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阴志平

【摘要】 人生价值目标涉及“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它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通过本次研究有

助于高职思政课教师加深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学生人生价值观把握的准确性。

【关键词】 人生价值目标高职学生访谈

1人生价值目标。

人生价值目标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人生价值观的进步与落后、高尚与渺小,根本上取决于人生价值目标的不同。人生价值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从时间角度,可将人生价值目标划分为远期、近期等目标;从目标取向角度,可将人生价值目标划分为社会公益、人际家庭、名誉地位、经济物质、轻松安逸、自我实现等目标取向;从追求目标涉及的层级角度,可将人生价值目标划分为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层级。此外,从地位角度,人生价值目标还可分为核心价值目标和外围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目标通常是人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往往通过一系列外围的具体目标体现出来。人生需要是人生价值目标的基础,对人生需要的不同追求常常反映人生价值目标的不同取向。因此,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考察通常也伴随着对人生需要的考察。

2访谈设计及过程 2.1访谈对象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缺陷,通过访谈较细致地了解学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真实想方,问卷调查结束后,研究者针对性的对5名高职学生做了进一步的访谈,被访学生的情况见表1。

表1被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被访对象

T1 T2 T3 T4 T5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一 大三

性别 女 女 女 男 男

城市/农村 农村 城市 城市 城市 农村

高考/对口 高考 高考 高考 对口 高考

是否独生子女

否 否 否 是 否

2.2访谈过程

访谈内容涉及调查问卷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访谈主要围绕2个问题:(1)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为什么?(2)你认为人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访谈是在征得被访学生同意并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研究者首先向被访对象说明访谈的目的,然后向被访学生呈现要访谈的问题并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访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访谈主要利用了下午的课余活动时间。对访谈结果做了认真的笔录。

3结果与分析

3.1访谈结果(笔录)

问:1.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为什么?2.你认为人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T1答:我的人生目标首先是能有一个理想的职业。一个人首先应该自立,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才可以谈其他的,然后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要是别人看不起,那会有很多事都做不成。如果是一个被人尊敬的人,那么办事会方便些。

我个人认为人生在世最需要温暖的家,其次是知心朋友,最后是事业成就。常听人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可以寻求家人,寻求朋友帮忙,他们是我的后盾。事业上再有所成就,那么我应该是满足的。

T2答:我的人生目标是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主要单位,一个人的成就与家庭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美满的家庭让我有成就感,归宿感,家庭是劳累一天后人的港湾。美满的家庭是心灵的慰籍所。

人生在世最需要是健康。健康的身体是美好生活的保障,一切的理想都基于一个健康的身体之上,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买不到健康。

T3答:我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能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并且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做人,当受人尊敬时,就等于是赞同了自己。人生必不可少的是奋斗,有个理想的职业是一个人应追求的,当做一份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时,已经失去了一个支点,那这个人就会很累。在累时候总少不了一个依靠,如果有一个美满的家,就能在累的时候得到安慰与关心。

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知心朋友,温暖的家和金钱。每个因素都是相互连接,影响的。若想做成一番事,首先需要朋友的支持,同样有家的温暖,在加上金钱,也许就是幸福。

T4答:我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能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我认为人生最起码的原则是做一个受尊敬的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那做人做的就很失败,再下来就要有个理想的职业,有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兴趣的话,那你干的还有什么意思呢?最后是有个美满的家,有了家就有了归宿。如果你以上三个都有了,就算比较幸福的了。

我认为人生最需要的是健康、知心朋友、温暖的家。身体是本钱,健康就是福嘛!如果你得到了所有的,身体却搞坏了就不值了;如你有个好身体,还可以干更多的事,但你的身体不健康了就什么也干不了啦。其次是知心朋友,如果在失利时,能有个知心朋友出来帮你一下或者分享以下你的感受,及时给你个安慰是很有用的。再者就是一个温暖的家,有了家就有了归宿,如果你没有一个家,那你的生活就不完美!

T5答:首先是有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其次是事业和地位。有事业,有地位才有更大的可能让家更温暖、更幸福。有了这样的家庭哪个人不快乐?

我认为人生最需要的是金钱、健康和温暖的家。家是我的目标,健康是延续温暖快乐的保证,金钱使这一切更加现实。

3.2 访谈结论

(1)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未来职业和家庭非常重视,但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相对较弱,他们对权力并不看重,但多数学生表示不乐意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

(2)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健康、温暖的家的需要明显高于对事业成就和知识的需要,对金钱、平等和职权的需求也较低。随着年级的升高,高职学生对金钱和职权的需要上升;三年级学生对金钱的需要明显高于一、二年级的学生。

(3)女同学更关注理想的职业和个人才能的施展;男同学对建立家庭更为关注,他们对知心朋友、金钱的需求明显高于女同学。

参考文献

学员代表访谈 篇6

纪洪帅:大连铭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连铭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致力于石油化工产业的投资。经营范围:国内一般贸易、货物、技术进出口(法律、法规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法规限制的项目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辽宁省著名商标。随着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契机而重点打造的“铭源松木岛化工项目”的全面启动建设,铭源集团将发展成为石油化工生产、贸易、仓储中转及终端配送的大型民营石化企业,以化工生产项目和储罐码头为起点,通过伙伴式合作或直接投资于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以优质项目为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

在大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精心组织下,在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传授下,此次厦大研修班,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宏观了解了台海两岸关系发展、同时还系统的学习了企业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家素质与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等课程,使我在政策水平、自身修养和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短短数天的学习虽然不长,但只要能坚持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必将能做强企业、服务社会。

专注做良心食品

丛培刚:大连金达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连金达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作为中国最早研制开发生产辣根(青芥辣)产品的企业,金达不仅填补了中国市场上的空白,更是开创了中国辣根制造业的起点。金达引进日本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精选优质的辣根产地西洋山葵为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精良配方,赢得客户信赖,成为国内辣根行业的领头羊,并逐渐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经过近20年的研发和不断创新,“金葵”品牌的辣根等系列产品深受中外客商及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

如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有位佛家高僧曾说“食品行业能做良心食品、放心食品就是最好的慈善事业”。多年前,丛培刚就提出“做良心食品、放心食品”的经营原则。他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生产优质的产品,坚守社会公德是自己的基本原则,金达承诺“金葵食品,真材实料,吃假一例,千元赔偿”的质量保证,秉承“诚信经营、良心品质、不断创新、超越顾客期望”的企业理念,实现健康发展之路。

大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研修活动以来,每一年都有主题、有特色,而且是越办越好,让我们从中受益很多。今年,我已经是连续三届参加高校研修班培训。这次厦大研修班的学习,内容更充实、形式更丰富,平台更广泛,课程设置更加科学、有针对性。既有宏观经济分析,也有高效团队建设、企业文化等,涉及知识面广泛。邀请的教授专家都是国内资深人物,让我们从宏观上认清国内国际形势,更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对我们帮助很大。

此外,搭建的各种平台,促进了企业之间直接对接与合作,企业与金融行业的合作。我们也呼吁,希望更多的政府部门和金融业关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个企业能长久的发展,不仅要有先进技术和管理,还要有科学的规划和企业定位,我们看到日本、美国等国外很多企业经营百年以上,主要在于对企业和行业的专一、专注,能把一个熟悉的领域做精、做透,国内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精神,更多企业盲目的追逐利润,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把慈善变成企业文化

李绪清:大连昌海全福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6年,李绪清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早日致富的决心,承包了小长山乡灰砣子900亩海区、巴蛸村8700亩海区,成立了大连昌海全福水产有限公司。从事鲍鱼、海参、扇贝、海胆的底播增殖、浮筏养殖、人工网箱养鱼。公司先后获得大连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文明企业”等称号,并先后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农业产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地等。

富而思源,反哺社会。李绪清不仅是成闻名海岛的女企业家,更是无私地向社会播撒金子般的爱心使者,在各种慈善活动中总能看到她的身影。2007年,李绪清先后共投资2700万元建设小长山岛养老中心,于2008年9月投入使用。养老中心规模宏大,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共有床位300张,无偿接收原乡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入住。 多年来,李绪清共累计为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达800多万元。多年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这次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厦大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大,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培训学习,希望以后能持续举办下去,只要有机会我也将每年都积极参加。做企业不仅要看眼前,还要多向前看两年。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科学的管理团队,对企业未来发展和规划更有前瞻性、准确性,这样企业才能更有生命力。使企业实现五个做到:做大、做强、做好、做稳、做久。此外,回到企业后,我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把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同时,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企业家个人提升、家庭和睦、员工提升、公司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五个提升,最终,企业实现走向世界。

通过这次培训,我很高兴看到很多年轻的新面孔,这种老中青三代一起培训学习的形式非常好,既能做到几代不同企业创业者、管理者互相交流学习,又能发挥优秀的第一代企业家“传帮带”的作用,使一些二代、甚至三代的企业管理者能更好的成长、发展。从而,实现大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赵忠国:大连东南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年,赵忠国学成回国,带回日本名村株式会社在大连建厂的项目,并被委以重任负责组建日本独资企业东南工业有限公司。在赵忠国带领下,2004年,东南工业以31600立方米的加工量跃居亚洲同行业前列。十年磨一剑,如今东南工业已由当初46名下岗职工组成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构造集成材加工领域里的“航母”。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社会公认信誉单位”、“中国优秀企业”等殊荣。赵忠国也由此历炼成一个深谙经营之道,独具商业慧眼的企业家,完成了由外资企业管理者到行业新领军者的嬗变。作为新一代海外学子創业的杰出代表,他所取得的成就与其在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次厦大研修班的培训活动,为我们学员搭建了融资、交流、投资、宣传等多个合作的平台,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充实,既有项目对接、企业考察又有企业沙龙活动,使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碰撞出很多新观点,寻找到很多新商机。

永远走在市场前面的企业才会有生命力,不改革、不创新,企业就不会发展,而创新来源于企业家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我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行业信息,其实朋友就是企业家最大的财富。而经常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不仅能使我们提升政治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了解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这都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电视访谈节目类的语用分析 篇7

电视访谈节目是主持人与嘉宾就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进行对话的思想交流活动,为各种意见的交流和观点的表达提供的一个平台。这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要求主持人要有较高的现场把握能力,场面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也成为了访谈节目中最耀眼的所在。

在电视访谈节目这样靠语言支撑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妙用支撑着整个节目的顺利进行。做为亲民型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的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与其他同类节目相比有明显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分析《鲁豫有约》的语用特色,与高端访谈节目进行对比。

1《鲁豫有约》中主持人的语用特点

《鲁豫有约》是一档凤凰卫视为其量身打造的亲民型谈话节目,节目充分地尊重了她的个性特点,全方面地配合其的谈话风格。与别的访谈相比,她的节目有所不同,她的节目不是要别人大谈自己如何的成功、如何的辉煌。而是要剖入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坎坷,他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其中一大特色就是运用感性的语言。动情的话语配上伤感的音乐,赚取了嘉宾和观众的大把眼泪。情绪渲染的氛围包围着在场的所有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

2013年3月20日《鲁豫有约》专访埋没的某著名音乐人,在谈及其与前夫的感情时,这位著名音乐人曾经多次落泪,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主持人没有迫切地去挖掘她的隐私、她的过去,而是做为一个倾听者去用心的体会她的情绪,去开导她,去宽慰她。当她说与前夫离婚八年才说第一句话时,主持人没有追问为什么八年才说第一句话,而是站在嘉宾的角度上去感怀:“时间是一切的良药,如果时间不能够平复的话,只能说那个时间还不够,七年不够,也许八年才够,才会让你去面对那个人。”这位主持人明白,人们往往不愿再触及以往的伤痛。她用发自内心的真诚来感染对方,用心的去聆听嘉宾的心声,让嘉宾按着自己的情绪述说自己光鲜背后的故事。

《鲁豫有约》另一个重要的特色应该就是语言的生活化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谈话节目的现场和场外,受众多是普通老百姓,所以采用的语言风格以亲民为主,应适当减少专业性的术语。从而让观众可以更清楚更明白地了解你所想表达的内容。

下面我们通过主持人的某一段采访,来领略其生活化语言的魅力:

(视频接入:嘉宾有一个动物圈养场,饲养了很多动物)

主持人:据说你们徒弟来的早晚有一个区分,喂过狗的就是来的比较早的?

嘉宾甲:对,在大院里喂过狗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主持人:啊,真的?

嘉宾乙:这也是现在我们师兄弟聊天的必要几句话,“你给师父养过狗吗”“没有”“那你歇菜了。”

主持人:你给师父喂过狗吗?

嘉宾乙:当然啦!

嘉宾甲:哈哈,你都喂狗了.

整个节目录制从开始到结束都处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嘉宾畅所欲言,大家在欢笑中进行着交谈。不难看出,这位主持人运用了诸多口语化语言,使访谈一直处于其乐融融的氛围中。

2 高端访谈节目与一般访谈节目语用的不同特点

这位主持人为谈心式采访,访谈方式如讲故事,比较随意。问题点到即止,使用的语言相对于其他主持人会更加亲民,会话温和且没有攻击性,善于提问,让人乐于与之交流和沟通。与她知心姐姐的形象十分相符。

相比《鲁豫有约》,我们可以看出高端访谈节目语用上与之不同的特点:主持人说话严谨、谈话干净利落、问题尖且深,访谈以辩论为主,采访语言与采访主题一样方向感很强。

一般访谈节目面对的受众基本上是老百姓,嘉宾也多为普通人和明星。所以主持人使用的语言则更加亲民,主持方式多为口语化交流,态度温和让人亲近,情感攻势到位,会话节奏缓和且不具有攻击性,整个访谈过程就像朋友的交流一样,具有随意性,想到哪就聊到哪,不拘谨不刻板。主持人善于以谈心为主的方式来挖掘嘉宾故事。

访谈节目由于定位于深度访谈,访谈的目的指向认识、见解,指向思想。关注的乃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嘉宾也多为社会焦点人物或者政界人物,主持人不会拖拖拉拉的扯闲话,谈话的重点不会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是进行深层次挖掘,具有社会价值。访谈态度上多为严肃、庄重,没有噱头没有八卦,更重视那些实质的东西,而不是用刻意地煽情来提高收视率。

综上所述,电视访谈类节目有以下语用特征:[1]在语法使用上,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的自身素质有着很多的要求。主持人发音准确规范,用词精准得当,语法使用规范,会出现口语,但是语言却不散乱,逻辑性较强。巧妙地将口语的灵活性与书面的逻辑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在谈话技巧上,访谈的关键点就是话题的锐度与深度。主持人不会直接抛出敏感性问题,而是要在谈话中进行稳妥的前期铺垫,让被采访者适应你的采访形式,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拒绝回答问题。[3]访谈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谈话版的新闻联播。所以谈话风格总体上干净利落,直抵核心要点,态度严肃且明确;现场访谈短而精,字字珠玑。

参考文献

[1]陈鲁豫.心相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18.

访谈分析 篇8

《艾伦秀》又名《艾伦·德杰尼勒斯秀》, 是美国CBS电视台的一档热门日间脱口秀, 《杨澜访谈录》则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电视访谈节目。两者的定位不同, 风格迥异, 但是都是非常优秀的电视节目, 各有千秋。

《杨澜访谈录》和《艾伦秀》都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杨澜访谈录》于2001年开播, 《艾伦秀》在两年后创办, 两个节目都有很好的收视率。两个节目有许多的共同之处, 都对一些名人进行采访。然而, 《杨澜访谈录》更倾向于在节目中就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热门话题, 与国内外各领域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 记录事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特有的历史瞬间;《艾伦秀》则很少谈论敏感话题, 而以老少皆宜的玩笑式谈话为主。与严肃的访谈节目不同, 《艾伦秀》的访谈更像是与一位亲密朋友聊天。

本文以两个节目对同一对象——贝克汉姆的采访为例, 从节目标题、节目结构、采访主要内容、访谈环境、主持人等方面对《杨澜访谈录》和《艾伦秀》进行比较分析。

一、节目标题

《杨澜访谈录》根据每一期采访对象和主题的不同, 精心对节目进行命名。例如, 2013年3月31日访谈贝克汉姆的节目被命名为《贝克汉姆超越足球》, 节目标题正是节目主题。整个访谈均围绕着贝克汉姆如何超越足球展开。的确, 贝克汉姆带领曼联队走向巅峰, 又成为英国队队长, 征战世界杯, 确实是超越了足球。

《艾伦秀》每一期没有标题, 仅以嘉宾的名字命名。尽管笔者没有找到贝克汉姆这期《艾伦秀》的名字, 但是观察第12季《艾伦秀》的名字可以发现, 其多以娱乐界的知名人士命名。

二、节目结构

《艾伦秀》每期会采访两个嘉宾, 而且有“Dance Time”、情景剧等环节, 因此每一期针对单个嘉宾的采访时间十分有限, 不会超过节目总时长的50%。为了与《杨澜访谈录》的节目结构方面形成对比, 本文仅就采访部分的节目结构进行分析。《艾伦秀》的采访部分形式非常多样, 除了纯粹的采访, 还有游戏、视频或者照片插入等环节。在游戏环节, 贝克汉姆和艾伦一起比赛踢足球, 展现了贝克汉姆的足球魅力。而该期视频或照片插入的部分所占比重较少, 但都是对于关键信息的补充。例如, 当艾伦向贝克汉姆提及上一次采访维多利亚的情形时, 就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艾伦与维多利亚换鞋的合照。这样的影像资料插入对于节目观赏连续性的影响较小。

《杨澜访谈录》一期时长约为30分钟。开头、结尾都只有主持人的开场白和总结, 中间部分为访谈。在访谈中, 根据采访的内容会插入较多的视频介绍, 如在关于贝克汉姆的访谈中, 就插入了多达12段视频介绍。这些视频都是有关于贝克汉姆经历的补充,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更多关于贝克汉姆的信息。但是大数量的视频插入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对于节目观看的连续性有一定的打断。

三、节目内容

尽管两个节目都是对于同一个人物——贝克汉姆的采访, 而且采访的时间间隔也并不是很长, 但是两个节目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在《杨澜访谈录》中, 我们可以看到, 导演们对于这一期节目的野心还是很大的, 他们希望通过30分钟的访谈节目向观众展示贝克汉姆的主要经历, 不仅是关于足球, 还有关于家庭。因此, 该期节目的容量很大, 采访的内容从贝克汉姆少年的练习生涯一直到近况。对于一些敏感问题, 杨澜也不回避, 直接向贝克汉姆抛出问题, 让观众们更全面地认识贝克汉姆。此外, 《杨澜访谈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新闻性, 以新闻为由头但不是限于事件本身, 而重在传播有关事件的新观点。这期关于贝克汉姆的节目也是如此。从最近贝克汉姆来到中国成为中超代言人入手, 节目构筑起贝克汉姆与主持人思想的交锋。在整个访谈过程中, 杨澜一直试图更深度地去挖掘贝克汉姆。

在《艾伦秀》中, 娱乐是主要内容, 因此有关贝克汉姆的访谈重心放在了家庭上, 其中捎带提到了那次让贝克汉姆窘迫的打人经历, 但当贝克汉姆支支吾吾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 艾伦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在观众看来, 《艾伦秀》的访谈是让人轻松、开怀的。采访完, 艾伦和贝克汉姆一起踢起了足球, 而在《杨澜访谈录》中, 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仅限于访谈。艾伦与贝克汉姆的对话更像是一次朋友之间的愉快聊天, 两人一起插科打诨, 讲一些有关于孩子、妻子和事业的小事情。艾伦并没有试图去向观众展现贝克汉姆的全部人生经历, 也没有去深度挖掘敏感事件, 整个气氛友好、欢快。

四、访谈环境

作为一档高端访谈节目, 《杨澜访谈录》中杨澜与贝克汉姆的访谈环境像是在一个上档次、安静的酒店房间, 节目中没有出现观众, 只有主持人与嘉宾两个人在进行对话。

而《艾伦秀》恰恰相反。作为一档G级节目, 即大众级节目, 《艾伦秀》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 风格也比较温馨、轻松、活泼, 因此节目的整体氛围很热闹。艾伦与贝克汉姆的访谈是在有众多观众的演播间录制的, 而且在访谈的过程中, 两人的对话有好几次由于观众过大的笑声、欢呼声不得不停下来, 整个访谈处于一种愉快、热闹的氛围中。现场观众们对于两人对话的内容也有比较热烈的回应。

五、主持人

作为中国非常优秀的高端访谈节目主持人, 杨澜有着非常良好的主持素养以及提问技巧, 而最精彩的是杨澜的追问技巧。在《贝克汉姆超越足球》采访中, 有这样一段对话:

杨澜:“你在职业生涯里做出的最艰难的选择或决定是什么?是辞去英格兰队队长一职吗?”

贝克汉姆:“那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是我做出的最大的和最难的决定之一。”

杨澜:“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没有人想要你那么做啊。你是想以此表示自责吗?”

贝克汉姆:“不, 我不是想表示自责。而是知道自己那时辞去这一职位是恰当的时候。我觉得一个人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什么时候交班, 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当了很久的英格兰队队长, 有好几年时间。成为国家队队长是很多年轻球员的梦想, 也是我的梦想。我想当队长, 但是很难。当队长是每个年轻球员的梦想, 所以让队长的位置传递下去, 是我做出的艰难决定。”

杨澜:“但是当你离开国家队的时候, 你依然觉得惊讶。”

贝克汉姆:“我是有点惊讶。”

杨澜:“我觉得你还有点受伤的感觉。”

贝克汉姆:“当然。因为我从队长的位置上下来了, 但是并没有不想当球员了。这就是我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所要承受的, 我把它看做是另一次挑战。”

在上段对话中, 杨澜步步紧追, 见缝插针, 及时回应, 一刻不放松的发问方式, 让人们了解到了贝克汉姆辞去国家队队长的真实感受。比起主持人, 杨澜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记者。

艾伦作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并不需要去挖掘采访对象背后的故事, 只需要把有趣的事情告诉观众。艾伦在这一点做得也非常好。

艾伦:“我要给你看一张照片, 上次我和维多利亚一起拍的。她和我换了鞋子。”

贝克汉姆:“你真厉害, 你要知道我尝试了很久, 维多利亚都不肯脱下她的高跟鞋。”

艾伦:“真的吗?”

贝克汉姆:“是的, 她总是穿着高跟鞋, 不穿平底鞋。”

仅仅通过一张与贝克汉姆妻子的合照就挖掘出维多利亚不爱穿平底鞋的事情。艾伦有着绝佳的幽默感, 有着引人发笑的能力。全程观众大笑了许多次, 这种笑容也能感染到在电视机前、电脑前观看的观众。

从《杨澜访谈录》和《艾伦秀》的节目定位, 就可以知道两档节目的风格完全不同, 但这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两个节目都是非常优秀的电视节目。评判一档节目优秀与否的标准有很多, 本文认为, 能够成功吸引观众, 能够达到预想效果的节目就是优秀的节目。《杨澜访谈录》希望通过杨澜与采访对象思想的碰撞引发观众的思考。在观看完《贝克汉姆超越足球》后, 一定有观众开始思索成功的方法。《艾伦秀》则是一档大众娱乐节目, 让观众们开怀是《艾伦秀》的主要目的, 而艾伦对于贝克汉姆的采访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陈龙.新闻作品评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132-163.

访谈分析 篇9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是一种真实的文体形式, 不像是小说可以有虚构和虚伪的成分, 新闻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和价值, 因此在撰写新闻故事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真实性, 这就要求在采访过程中得到真实的新闻消息。首先就是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否则在采访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错误。

1.1必须准备与采访相关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 当我们遇到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访谈时, 会感到特别兴奋, 以至于在采访前沉浸在访谈的喜悦中, 没有及时的做好准备工作, 所以, 一旦到了采访的现场, 遇到自己要采访的对象, 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 在访谈的过程中会没有重点, 问问题也问不到点子上, 甚至会被采访对象怀疑, 反被访谈对象采访。同时还会在采访中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素材, 这样, 即使访谈结束也没有可写的新闻, 访谈就是一个失败的访谈。

而对于一些著名的中外记者来说, 他们之所以可以在媒体行业做得风生水起,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 他们在采访前都很重视采访资料的准备工作。比如, 在外出做采访前, 首先要了解地区的风土人情, 搜集或者调查当地的地方志或者史书。让自己对于这个地方又一个充分的了解, 这样在采访中也会注意到当地人的一些忌讳, 并且可以让自己更加自信的面对采访对象。其次, 在做一些重要人物的访谈时, 要实现提前几个星期开始准备被采访者的背景, 以及他的一些经历。如果采访者有著名的作品, 也要拜读或者欣赏, 让自己更加了解采访对象的深刻内涵。阅读与采访者相关的材料和报刊, 并且做一些阅读笔记和研究心得。这也充分证实了, 访谈成功与是否充分的准备资料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访谈之前需要准备的材料类型就是文字资料。而这种文字资料也有着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两种。所谓的直接材料就是由被采访对象自己愿意提供的与被采访对象本人有着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比如采访者发表过的文章, 以及采访者本人的回忆录等。如果采访对象不是个人, 而是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单位的某个部门, 那就应该搜集一些与所要做的报道相关的材料, 诸如采访单位内部会议材料、会议记录以及档案记录等。而所谓间接的材料, 一般就是指与被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的文字材料, 采访个人, 就搜集被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或者成就, 如果采访一个地方, 就要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 地理条件, 经济状况和历史背景等, 搜集到这些材料不仅仅对于访谈有很大的帮助, 对日后访谈内容的撰写也会有所裨益。如果要是调查一个工程项目或者生产企业, 就可以查阅企业所属的专业类型, 并且翻看一些与此相关的专业书籍。避免出现一些与行业本身无关的外行话, 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 就很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

1.2采访工作的重要环节就是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当代社会中, 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层出不穷, 而在学校里学到的的课本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都处于初级阶段, 记者的知识结构毕竟有限, 所以不能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 当记者要采访某个陌生的领域时, 就会临时去学习相关领域的一些知识, 虽然不能全面的了解, 但是对于采访来说已经足够了, 所以, 一旦确定某个采访的的目标, 作为记者就要立即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充分准备。

当然, 作为一个记者而言, 仅仅靠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一个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更多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 最主要的就是多读书, 多多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对陌生事物及时了解, 为更多的机会做准备, 这样才能避免面对新事物采访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对突发性的采访任务应付自如。

2.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 工作核心和基础就是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传递, 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 做一个高水平的访谈对于一个记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体现记者的专业水准, 而且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不仅仅是一个对话那么简单, 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工作, 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所以, 记者提问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 直截了当的切入正题, 所以记者的问题必须准确、具体、鲜明, 这样才能把采访者的谈话引入正题, 达到访谈的目的。

2.1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群众关心, 想了解的情况

这样才能使采访受到群众的关心, 和观众引起共鸣, 所以, 从既定的目标问题出发, 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出发, 这才是一个记者提问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基本依据。因此, 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 想观众所想, 为观众所需。

2.2记者提问要灵活, 拒绝死板

有些记者因为之前做过一些准备, 以至于在采访现场只是按照剧本一样的采访, 这样的采访没有一点激情, 也不会让被采访者感兴趣。所以, 采访就是要随机应变, 围绕工作主题, 根据采访者的实际情况, 改变提问方式或者提问的问题。同时也要察言观色, 如果发现被采访者的情绪低落, 可以换一种问题或者访问方式, 如果发现被采访者的兴趣大增, 也可以适当的问一些不会使受访者方反感的问题。这就要求记者自身的能力。

2.3问题具有逻辑性, 按部就班, 由表面到实质层层推进

首先就是要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 问问题要有逻辑性, 不能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这样会使访问脱离中心, 要根据题材的主题, 可以适当的改变, 到是一定不可以脱离中心。即便是在访谈中遇到突发状况, 也不要忘记初衷, 时刻把握访问重心。

2.4提问简洁明了, 切中要害, 了解采访者本身

提问陷入空洞往往是由对新闻事件不了解导致的, 所以, 一定事先对要采访的对象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在访问中切中要害, 简洁明了, 没有其他的废话, 让访谈进入一个顺利平稳的状态, 这样简洁的提问不仅仅会真正达到访谈的目的, 还能给访谈者带来更多的信息, 并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

2.5提问寻找情感的根源, 通过提问体现

在采访时要找到被采访者的情感来源, 并且通过提问引发被访问者的情感共鸣, 调动采访者的积极思维, 使之在回忆中回答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使作品更加全面具体。所以说, 访问绝对不是简单的交流, 而是一个情感的互动, 做好这点才能展现人物特点, 使采访事半功倍。

结语

综上所述主要是对于采访前所需要的准备进行分析阐述, 在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被采访者的认识和了解。尽量减少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使每名记者都可以在访谈过程中得到有价值的资料。掌握采访的技巧, 不仅仅可以得到所需的新闻素材, 也会让记者的访谈风格得到肯定, 让被采访者的情绪受到记者的影响, 发挥出具有更高新闻价值的信息, 只要在采访过程中, 慢慢积累揣摩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自己成为行业翘楚。

摘要:在诸多的报纸相关的所有业务中, 采访最为重要, 因此, 笔者就从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和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两方面来初步的探讨关于采访技巧的分析。

关键词:采访技巧,知识准备,访前工作

参考文献

[1]裴丽.倾心倾情倾力——新时期国企人物采访感受[J].新闻传播.2002 (05)

[2]李冰.做足准备平起平坐写出性格——谈人物访谈的采访技巧[J].新闻与写作.2009 (08)

访谈分析 篇10

因此, 在新闻采访中, 避免出现语用失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势在必行。尤其,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的记者需要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来迎合国内外新闻报道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有意识地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达到成功地向公众传播准确信息的目的, 利于国际交流的顺利发展。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理论基础

在语用学理论研究发展的30年中, 语言学家一直关注于如何使用语言来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 在跨文化交流中, 即使人们使用了礼貌的语言, 还是存在着一种语用失误的现象, 结果导致交际失败。那么, 什么是语用失误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也意识到了跨文化语用的重要性。

(一) 语用失误的概念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83年由珍妮·托玛斯提出的, 她认为语用失误分为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与社交语用失误两类 (so-cialpragmatic failure) 。

在中国, 也有很多语言学权威学者提出相关概念:一般认为, 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 但说话不合时宜, 或者说话方式不恰当、表达不合习惯等, 具体来说,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不合时间空间, 不看对象, 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何自然, 1997:205;钱冠连, 1997:223;张巨文, 2000)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 (张巨文, 2000)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 (何自然, 1997:207) 。其中, 何自然先生的概念被广大中国语言学者所接受并进一步研究。

(二)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 他们的交流不是个人的交流而是代表着某文化群体意识的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也会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在自己的社会群体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都被看作是自然的, 没有人会意识到价值体系和交流方式的不同。因此, 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 光凭标准的目标语发音, 准确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是完全不够的, 因为在跨文化交流中, 目标语的语用规则与文化习俗更为重要。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定的交流习惯, 另外, 大多数人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很正常, 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语用规则有什么不妥。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 都按照自己的语用方式去交流, 因此导致语用失误而产生交流障碍。当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 就会有一种惯性思维——应该使用哪些词汇表达, 怎么使用语法, 以什么样的语速等等, 但是即使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还会产生交流失败,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跨文化语用规则, 导致一系列尴尬的、可笑的语用失误。

二、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出现的原因

新闻媒体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与宣传各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核心内容的窗口。然而在进行英语新闻访谈时, 很多中国记者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而导致采访失败或宣传中断。尽管他们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却忽视了对方的文化差异、认知差异以及与语境差异。

(一) 文化差异

事实上, 即使来自同一国家的人在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 也容易产生语用差异, 这种差异的产生原因也是由于文化差异。那么对于中国记者与英语国家的受访者来说, 尽管中国记者为了采集到重要的信息, 一般会准备采访相关的材料, 但由于新闻的即时性与随机性, 也会在采访中出现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对新闻访谈的影响是极大的, 可能播报出令人误解的信息、错误的信息或者信息传递障碍, 最终导致访谈失败。如果中国记者在访谈过程中受到自己文化背景的干扰或者影响, 即使使用的是英语, 也会觉得交流信息困难、尴尬甚至失败, 因为采访者和受访者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思维和理解模式。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 人们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获得文化知识, 文化有共性, 同时具备文化空缺性与文化冲突性, 这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新闻媒体工作者, 更加应该意识到这点。

(二) 认知差异

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心理行为, 而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 语言是认知的窗口, 它可以推动认知的发展, 是巩固认知与记录认知结果的工具。反之, 认知的范畴有差异就会导致语言语用差异。如果新闻记者意识不到这一点, 就会造成新闻误解与语用失误。

例如:一名中国记者采访来自巴基斯担的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 两人使用英语进行的访谈。中国记者开始为了缓解采访陌生的气氛, 就借用教授戴的手表来开始以下谈话:

记者——“Your Watch is so beautiful, who gives you?”

教授——“My student, also my boyfriend gives me.”

中国记者听后十分迷惑, 继续追问:“You love your boyfriend very much, but why do you choose your student as boyfriend?”

教授——“Yes, I love my boyfriend very much.”

结果有了这样的新闻报道:这位教授爱上了自己的学生, 可能在将来还会结婚, 恭喜他们!教授看到这篇文章非常生气, 因为中国记者做出了错误的报道。

事实上, 巴基斯担人对“boyfriend (male friend) ”一词与中国人理解的“boyfriend”完全不同, 认知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采访中出现语用失误。

(三) 语境差异

英语词义掌握得再好, 也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或者语句的含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因此, 在不同的交流语境中, 会导致人们对同一词汇的不同理解。例如, 在外交交流中, 外交部长与大使都可以称为“Excellency”, 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级别的官员的称呼也是不同的。在英国, 一般使用“The Honourable”的称呼, 所以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的语境, 语用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果新闻记者意识不到, 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

三、避免英语新闻访谈中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对策

语言的交流方式因人而异, 而对于记者来说, 加强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培养语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给定的话题或者内容, 都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才能顺利完成采访, 尤其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背景深厚, 想同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利用英语进行新闻采访, 对于中国记者来说, 更是一个挑战。

(一) 加强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

在英语新闻访谈中, 中国记者不仅要意识到, 母语为英语的人与非母语为英语的人在交际行为中有文化与社会语言的差异, 其在访谈中也要有意识地融合这种差异, 避免语用失误。一方面, 要加强跨文化意识, 培养社会文化意识, 对他国文化深入了解, 并取得文化认同;另一方面, 要提高敏感度, 有必要对采访中的一切文化差异提前做好了解, 未雨绸缪。新闻记者应该准确了解本国的文化以及目标语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因为他们是传播信息给公众的桥梁与媒介, 一旦发生语用失误, 就会引起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如经济、政治等。具体可以通过阅读、旅游、社会实践等方式了解他国文化;学会对文化冲突、尴尬境地避重就轻;理智分析和有选择地接受文化差异等方式来加强理性与感性上的跨文化意识与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二) 培养语用能力

任何英语学习者, 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 培养使用语言时需要的语用规则尤为重要。这就是学习语言中涉及的两种能力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对于新闻记者, 必然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那么, 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就要有所偏重。利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可以有效地培养语用意识与能力。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熟练使用两种原则, 有利于避免语用失误。如中国人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赞扬, 总是否认, 这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 然而, 对于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 更喜欢直接接受别人的表扬表示礼貌, 所以如果受访者对于一名中国记者的工作表示认同时, 中国记者要有意识地回答:“Thank you!”而不是“No!No!”如果拒绝对方的赞扬, 反而违背了礼貌原则, 使对方失去了刚刚建立的信任。因此, 培养语用能力要灵活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四、结语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 各国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 跨文化交流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闻记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搬运工, 在各国跨文化交流中, 肩负着更加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记者只是单纯地掌握英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字面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为了顺利地进行英语访谈节目, 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加强跨文化语用知识, 培养跨文化语用能力, 这有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的弘扬传播, 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新闻访谈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张亚东访谈 篇11

张亚东:这本书中的照片是在一次旅行中完成的,一个月时间内我去了几个不同的国家。我觉得一次旅行正如人的一生一样,也像浓缩了一个生命的电影——我们来了又得走。我觉得旅行给我的感觉就是让我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比如说我可能用了20年的努力买了一个房子,用了10年的努力买一部车子,但是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其实这些东西到头来都不会是您的。我甚至觉得,自己不必要那么较劲,可以更轻松一点。

大可:有一句话叫“人生若初见”,它的意思就是初见可能是最美的一瞬间,摄影圈也有“决定性瞬间”的说法。在您看来,这个初见,是否是最美的一个瞬间?

张亚东:我书里拍的照片都是走哪儿算哪儿,不是我刻意去拍摄,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因为我是做音乐的,实际上拍照片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兴趣,一个爱好,所以我并不把自己的书当成艺术,这只是我生活里的一些非常普通的瞬间而已。所以对我来说是没有刻意的,非常随意。我觉得对于一个爱好者来说,拍照就是躲在相机后面,用眼睛去看更多,去看每一个人,结果在看其他人的时候,事实上都看见了自己。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我会有更多的思考,我觉得这样非常有趣。

大可:您的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拍照时都很顺利吗?您是怎样跟他们沟通的?

张亚东:我比较喜欢拍人,我觉得人的表情瞬息万变,而且通过拍摄其他人更容易看见自己。在国外,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先跟被摄者打招呼,征求同意后再拍,绝大多数人都乐意配合;而在国内往往不行,很多被摄者对镜头有敌意。

大可:请谈谈《初见即别离》一书封面上这个小孩的故事?

张亚东:当时在美国旧金山一个海滩边,突然看见这个男孩,他与弟弟两个人正在海滩边上玩耍。他看起来就像中东那边的人,长得特别像我看过的一个叫《暴雨将至》电影里面的一个男孩。我对这个孩子非常好奇,非常有亲切感,因为我非常喜欢那部电影。这个孩子未来会开启一个怎样的人生?我觉得不可想象,我愿意他有一个很美好的未来。

大可:那张照片的风格很特殊,当时用的是什么镜头?

张亚东:这本书里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奥林巴斯E-P3拍摄完成的,封面上的这张照片用的是一款视频监控镜头,我通过转接环,将这个很便宜的25mm f/1.4镜头接到E-P3相机上。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棒的镜头,它能产生恰到好处的暗角,而其中心清晰、四周模糊的效果更令我着迷。

大可:哪种相机更符合您随身携带、随机拍摄的要求?您为什么在很多相机里面看中了奥林巴斯E-P3?

张亚东:这也许源于我喜欢蓝色的东西,而不喜欢红色,我从E-P2开始使用奥林巴斯PEN系列相机,E-P3一上市我就买了。我觉得PEN系列相机的外形很好,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设计。同时,这个机型的像质也很好,对于我的旅行摄影来说足够用了。另外,E-P3的超大显示屏在手动调焦的时候非常方便,因为我通常是不用自动功能的。

大可:您也拍摄过电影作品,都是在镜头背后,拍照片和拍电影有哪些差异?

张亚东:我非常喜欢电影,不过,电影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安排的,所以在那个过程中您很难做到特别自然。从拍电影以后我变得喜欢看别人,比如说我会看您穿了什么,您手中的笔是怎么拿的。

大可:您曾经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过微电影,是否也会去用奥林巴斯微型单电相机去拍一部短片?

布莱尔访谈中的间接话语策略分析 篇12

1 理论依据

批判性语篇分析(Critical Pragmatics)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发展而来,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Mey,1993:315)它旨在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问题,揭示语言使用背后的去权力干预、社会偏见、欺诈蒙骗等。(陈新仁,2009)受到“批判性社会理论”的影响,语言研究学者(如Folwer,1986),开始认为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符号,代表了使用者的价值观念。作为电视话语、新闻报刊、时事宣传、官方文件等意识形态终结的语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进行批评,最终目的是提高对各种隐含超纵的敏感性。而批判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功能在于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窦卫霖,陈丹红,2009)

1.1 Grice's合作性原则与谈话五要素

Grice(1989)从语用的角度提出合作性原则这个概念,他认为对话双方为了使谈话能够顺利进行到以下阶段,要遵循一定的谈话原则,从而“协力”地延续进行中的对话。Grice把这些原则从谈话内容的数量,质量,相关性以及谈话方式等五方面归纳成对话最大化原则。谈话内容的数量的最大化指的是谈话者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质量则要求谈话者提供的正确的信息,即说真话。谈话内容的相关性即是谈话内容应与谈话参与者保持一致,不离题;谈话的方式指的是谈话中避免使用模糊性的语言,用简洁和有逻辑的话语,使听者能够理解当中的意思。根据这五项合作性原则,在时事谈中双方受访者应按照“(采访者)提问-(被访者)回答”的顺序有问必答,被访者说出该问题的实事或并如实地表达内心实想法(Grice,1989:26,37~48)。

1.2 谈话中礼貌性Face-threatening Acts in Political Inter-views

Goffman(1965)定义“面子”指的是“与别人的接触中,受到肯定从而成功地获得的积极的社会评价”。(Obeng.,199749)现实生活中在某些场合这种“面子”会受损,这种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Levinson(1987指出FTA尤其出现在点锋利交战的时事访谈。在时事访谈中为了引起民众的关注,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采访者会毫不留情地提出尖锐的问题,受访者不愿回答以免面子受损。因此,受访者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小心谨慎或巧妙地躲闪,保存面子。(Brown and Levinson,1987).

1.3 言语外行为和言语策略

语言具有一定功能性,在实际交往中通过自己的话语,说话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同时会试图通过会影响听者,达到期望的目的,这种语言的功能被Austin定义为言外语言行为,Illocutionary Speech Acts。Austin(1962:96-98)常见的间接语言行策略有1)前序列语的使用,2)回避话题,说话绕圈子,3)使用模糊语言,或说话时顾左而言他等,而Obeng指出言外行为策略是时事话语常见的会话手段,特别是当面临可能发生的言语冲突和面子受到威胁时..他认为”间接地言语策略是一种交际手段,使用者有意保持对话的和谐性和礼貌性,避免损害面子的危机发生。”.(Obeng,1997:53~55)

Wilson指出1)前序列话语是谈话中的谈话者使用一个策略,指得是在谈话者不直接地说出真正意图,而是在此之前有意地与对话一方进行特别的谈话,以预测对话者是否能够配合,从而确保谈话者的目的能够实现,这些铺垫性质的“特别谈话”话语就是前序列话语。日常生活中,前序列与包括铺垫(prearrangement)、设问(prerequest)、事先提醒(preannounment)等。例如以下对话中A的第一句话就是铺垫,A想约B,提出要求前,先打探B“你今天有什么事?”

A:Erm,what are you doing today?

B:Er,well,I’m supervising at quarter past.

A:Er,yuh,why don't,er,would you like to come by after that?

B:I can't,I'm afraid,no.

同时Wilson认为在对一般疑问句的回答话语中不能明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语句,那么可以断定说话者在2)回避话题,说话绕圈子;如果在回答特殊疑问句时,回答语句中不能被确定成针对问题中的命题而提供的一系列供意见那么说话者使用3)模糊语言,或说话时顾左而言他的言语外行为。(Wilson,1990:69,170)同时Obeng认为说着顾左而言的行为时“说话者故意地提供额外的与话题无关的信息,从而增加他的解释话语的可信度。”(Obeng,1997:55)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定性研究,所要研究的是时事访谈中言外行为,探索访问者与受访者如何使用言语功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探讨的问题是

1)时事访谈是否有不同于日常谈话的言语现象?其背后的动机为何?

2)采访者运用哪些提问方式,其言外行为是什么?

3)采访者的间接言语行为何时出现?其目的是什么?

4)受访者受否有违背合作性原则或礼貌性原则,其言语特征为何?

3 语料分析

3.1 语料文本的背景

本文分析的语料是2005年5月3日BBC第四频道关于伊拉克战争的一场直播电视时事访记录,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是受访者,采访者为主持人乔恩斯诺(Jon Snow)该访问是在布莱尔取消了关于对伊拉克战争决定的公共咨询后进行的。当时英国正参与伊拉克战争中,且英国士兵相继在战场上丧生。,而且就在这场访问的前一天,又一名叫安东尼克菲尔德的士兵阵亡,而在伊拉克阵亡的英国士兵有87名。那些阵亡士兵的家属致意英国政府支援美国而参与到对伊战争的合法性,首相布莱尔当时因此受到许多指责。同日有一场要求国会改选的活动。

3.2 被访者布莱尔的回答策略

1)遇到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时,顾左而言他或绕圈子。

回避话题和绕圈子说话是一种间接语行为。回避话题有多种方式,例如拒绝回答或改变当前话题或故意违反Grice’s Maxism。(Obeng,1997:55)。Wilson总结了对是非题和以Wh-疑问词开头的问题的回避方式。如果回答不能主张来定义的话ded cannot be delimited in terms of the set option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si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questions,it is an evasive answer to Wh-questions.在一个对是非题的回避回答中找不到肯定或否定的句子群。Wilson,1990:170)s Obeng把绕圈子的回答认为是“透露具体但与问题关联性不大的句子,以便证明说话者行为的正确性。”(Obeng,1997:55)Goffman(1967)指出回避d out this evasive tatics is deployed to pretect the face’s of interactacnt in case of face-fall.(Obeng,1997:55)

在整个访谈中,多次出现布莱尔面子受到威胁的时刻,布莱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相反他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则,企图转移话题,例如:

1 Jon Snow:Prime Minister,Guardsman Wakefield's widow blames you for her husbands death,is she right?

2 BLAIR:I have expressed my deep condolences and sympathy to the family,did that yesterday,I did this earlier today,Idon't want to comment on it further.

在访问开始布莱尔被问到“她(维克菲尔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采访者提出的是一个要求回答“是”或“不是”的是非题,布莱尔没有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讲到自己已经向的受到战争影响的家庭成员表达哀痛,予以同情,而且强调不止一次(昨天和今天早些时候),最后才指出对于这个问题无可奉告,而以上这些内容都非无涉及她(维克菲尔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又如:

27 Jon Snow:You yourself have said that no prime minister takes a more serious decision than to go to war.Say for example you could offer the guarantee that Britain will not launch any pre-emptive strike on Iran

28 BLAIR:I have been through this over and over again...

29 Jon Snow:We heard Jack Straw say it,we haven't heard you say it.

30 BLAIR:I was asked about it on the television last night and I said it

was absurd to think that we are going to go invade Iran.Iran is not Iraq.

31 Jon Snow:But can you say specifically you are not going to bomb their nuclear installations?

32 BLAIR:We are not going to launch any sort of invasion of Iran.What I am not going to do is sit here and guess at every set of circumstances I may ever have to give,no prime minister can do that.

在被问及“英国是否先发制人地轰炸伊拉克的核武设施”(话语27),布莱尔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说道“他一遍又一遍地被问到同样的问题”(话语28)再被追问,布莱尔的答案依旧无针对性。(话语30)布莱尔顾左而言他的回答没有遵守会话合作性原则中的相关性规律。无论顾左而他还是绕圈子研究指出模糊性语言是时事话语中的重要言外行为现象,特别是在避免口角冲突或正面交锋。(Obeng,1977:55)时事访谈的辩论性无可避免地使为了“保住面子”,捍卫威信,时事人物往往在此类使用模糊语策略,有意地破坏合作性原则,使当前的会话不能进行下去,避免了面子受损的局面。模糊的语言也被认为是会话中的一种与对方保持良好沟通的手段,这样的言语往往考虑到礼貌性且从得体的角度出发,因而避免了真实而直接的言语带来的紧张的僵局和危机。(Obeng,1994 cited in Obeng,1997:50)

2)延伸的回答,提供过量的信息

在布莱尔的长篇回答中,提供了许多信息包括了一些与被问及的话题关联不大的信息。

例:6 BLAIR:Well we could have and that is precisely what I wanted to have happen.But…and I've obviously have gone over this many times with people-the real problem was…?Now I actually worked out with Hans Blix…If you couldn't get an ultimatum attached to it,it was…so we couldn't get it.?...

话语6是布莱尔对JON的问题“为什么不等到HANSBLIX完成他的工作后才采取行动——捕捉萨达姆?”布莱尔在回答中没有立即说出原因,而是首先讲到在联合过安理会对伊解决方案未达成一致建议时,对依最后通牒的重要性。因此他与HANS BLIX合作但是法国与俄罗斯的否决票使得最后的解决方案未能成立。事实上在整段长篇幅的回答中只有最后一句话“If you couldn't get an ultimatum attached to it,it was never going to work unfortunately France and Russia would veto any such resolution so we couldn't get it.”(“如果不能够有一个最后通牒,那么就永远不可能使得工作进行下去,不幸的是法国和俄罗斯往往会否决(我们)提出的任何方案。”)显然的,布莱尔先是解释行动的无奈和重要性,然后在回答问题说出原因,违反了CRICE合作性原则中会话的数量原则—提供适当的信息。布莱尔提到与HANS BLIX合作的意愿但是却现实中却遭到困难,面临到两难的困境,这样一来他把这次对伊拉克的行动说得合情合理,也使得他的声誉和面子保住。同样的策略可参见话4,6,8,16,18,26,34。

4 结束语

通过对JON对布莱尔的批判性语篇分析,可发现时事访谈的辩论性特质,以及被访者的出的言外行为和对话策略。时事人物作为被访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使谈话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在保持礼貌原则下,双方使用不同的策略在达到目的同时使对话进行下去。采访者有时会不加修饰直接提出尖锐问题,构成对被访者面子威胁从而使问题被认真对待。被访者倾向使用模糊语言策略,如闪躲回答,绕圈子回答或长篇幅的解释性回答等策略,可视为间接言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面子威胁行为和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因此时事性访谈遵循日常谈话中的礼貌原则,同时却区别与一般性日常谈话的合作性,而且比一般谈话更多讨论和计策使用。

摘要:该文在GRICE的会话合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访谈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探讨被访者的话语语用功能和言语外行为。发现电视访谈对话区别于一般性日常生活对话,被访者倾向使用模糊语言策略,如闪躲回答,绕圈子回答或长篇幅的解释性回答等策略等,目的是减少面子威胁行为和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同时保持礼貌原则使会话进行下去。

关键词:访谈,言外行为,间接言语策略,合作性原则,面子威胁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Brown P,Levinson S 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4]Grice H 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Obeng S G.Language and Politics:Indirectness in Political Discourse[J].Discourse and Society,1997(8).

[6]Livingstone.Talk on Television: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M].London:Routledge,1994.

[7]Wilson J.Political Speaking: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M].London:Blackwell,1990.

[8]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判刑话语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9]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10]窦卫霖,陈丹虹.对中美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互文性现象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上一篇: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下一篇:肝癌合并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