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教案

2024-08-29

心理访谈教案(共11篇)

心理访谈教案 篇1

小学生心理辅导教案:学习调节我的情绪

辅导目标:

1、懂得调控自已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已的情绪。

3、了解儿童时期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学会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辅导重点和难点:学会排解不良情,在自己喜怒哀乐时,不忘关心他人。辅导准备:一些反映不同情绪的图片。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辅导过程

(一)排解不良情绪

(情景):小明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版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小明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小明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小明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提问):小明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说明小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总结: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

讨论:小学生情绪的特点会对我们产生那些不良影响?

多变的情绪,不能使我们专心做事;这不仅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人际交往。甚至有些小学生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所以,我们更应该对情绪进行调节。

(二)、现在大家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不良情绪发生过?请举例说明.活动:

1、烦恼大本营

例:

1、和朋友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非常痛苦;

2、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伤心;

3、老师表扬别人而自己不如别人,嫉妒他人;

4、父母、老师批评自己,心情烦闷;

5、别人有好朋友,自己没有,感到郁闷;

6、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心生怨恨;

7、上课回答问题出错,觉得自己好笨;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倾诉”,同时我们老师可知道他们的真实心理)

增强学习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主题】

增强学习兴趣,努力克服厌学情绪。【活动目的】

⒈了解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喜爱情况,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和落后的原因。

⒉通过讨论,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活动形式】

讨论评议。【重点难点】

⒈重点: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彼此对各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和造成的原因。

⒉难点:帮助学生努力克服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增强学习兴趣。【活动准备】

课件、学生简单的讨论发言稿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哪些课程呢?不同的同学喜欢的课程会有所不同,原因各有不同,今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我们最喜欢哪门课程,最不喜欢哪门课程。

二、讨论与交流 ⒈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

⑴请同学分组讨论:你喜欢哪些课程?不喜欢哪些课程?并说一说为什么。⑵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⑶学生反馈。⑷教师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同学们喜欢和不喜欢一门课程的原因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课件出示)。

喜欢的原因:

①学习基础好,成绩优秀;

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③喜欢上课的老师; ④家长重视; „„

不喜欢的原因:①课程难度逐渐增大,丧失学习的信心;

②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 ③不喜欢上课的老师; ④读书无用; „„

虽然喜欢和喜欢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兴趣的原因。如果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学习是越学越有劲;而对一门课程没有兴趣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学习成绩只能是越来越差 ⒉讨论: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谈话内容:

学生甲:我对数学一点兴趣都没有,学习成绩也不好,每上数学课都好像度日如年。

学生乙:你可不能这样想呀?正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不好,更应该认真上课,培养自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的数学成绩虽然较好,但我还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为什么?

三、总结

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⒉教师总结:通过讨论和交流,我们对同学们对不同课程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我们知道了:只有当我们喜欢所学习的课程,才有可能提高学习的成绩,学得更好;另外,我们也要努力提高对不喜欢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的情绪。

心理访谈教案 篇2

国内电视心理节目的类型之一便是设有心理游戏测试环节,并邀请心理学专家作为嘉宾的现场娱乐情感节目。事实上,在这类节目中出场的“心理学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表演要素而非“医者”形象而存在,其设计的“心理测试”和解读的“心理答案”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游戏的色彩,目的无外乎烘托现场气氛、制造噱头和推动节目流程。因此,这类节目汲取的“心理学”往往是即兴应景、娱乐至上的,当然也就是无须认真的。换句话说,这类节目是在“娱乐为表、以心理学为用、以情感为线”的脉络之下博取受众注意力的。

而另一类电视心理节目的典型则是上海电视台的心理健康节目《心灵花园》,其所运用的“以讲故事为主体,通过访谈、纪实、再现等多种电视手段呈现,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分析和辅导” (1) 的节目形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国内能够见到的最接近电视本体、调动声画技术最为完善的。严格来说,这类节目所进行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访谈只是被拍摄出来、被反映出来的当事者真实经历的后续收视点,而并非节目的全部(这也就意味着“看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受众的第一需求)。但由于节目的指向最后落在了“为观众解决情感困惑,完成向优质生活的过渡” (2) 上,因此,由当事者、主持人和心理学家所构建的谈话场比前一类节目拥有了更丰富的时空语境、更严肃的表述态度和更明晰的问题意识。

至于第三类则是以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为代表的“单一型”心理访谈节目,或者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访谈节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本文认为尽管这类节目并没有采用纪录片式的情景再现、真实搬演等手段来讲述故事、展示细节,而只是比较单纯而完整地呈现了当事者、心理专家和主持人三方之间的对话过程,却最终使节目在根本上符合了心理咨询所应具有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诚如知名心理专家杨风池教授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专家还是当事人,对隐私事件本身并不看重,看重的是如何从这样的事件和我们相互作用里成长。(因此)专家就没有太大的必要探究隐私细节的每个画面,而是大概知道这个隐私事件里面显示当事人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对他适应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怎么帮助他改变” (3) 。在这种专业精神的指导下,“打断”就常常成为这类心理访谈节目阻止隐私“声像化”和“公开化”的最好办法,而很显然,这样做也势必要付出牺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原生态表现心理访谈过程的节目是更为“纯粹”的电视心理节目。

当然,以上对电视心理节目的分门别类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不同的节目都有其独特的卖点和稳定的受众群,本文认为,这些节目之间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对心理学视角的把握、对心理学背景信息的运用以及对心理学家效能的发挥等方面存在着的不同的理解和把握。下文将以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为个案,重点探讨“单一型”心理访谈节目。2005年初,中央电视台在新开播的社会与法频道精心策划推出了全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心理访谈》,每期20分钟。该栏目坚持“以心理视角解读个案故事和社会事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在大家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帮助人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 (4) ,因此,开播至今,该节目不仅赢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社会评价,而且也为我国电视心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新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处理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内在矛盾与寻求外在和谐的问题上给业界和学界贡献了难得的媒介实践经验。

“内在矛盾”,是每一档心理访谈节目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把心理专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次临床咨询置换成一次有主持人参与、由摄像机完成的电视产品,其本身就存在着彼此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具体来说,第一,两个人的门诊谈话必须要在演播室的摄像机镜头前和受众的集体注视下演化成为三个人的互动谈话秀;第二,由于媒介的服务性质和公共义务,一对一的特别诊断和专门辅导必须要扩大为能够让万千大众产生共鸣、获取知识的科普宣传;第三,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及过的,专业人员不需要知道具体过程和一个个逼真的镜头,只需知道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当事人内心感受到了什么,当某种威胁袭来的时候当事人是怎么应对的,但大众传播的生存逻辑需要吸引眼球,进而需要故事,需要故事的重现;第四,心理学的帮助绝不会是一蹴而就、一次节目就能就完成的,但电视节目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结束个案。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视心理访谈节目不仅具有“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冲突,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咨询规律与大众传播规律”之间的内在冲突,而这在其他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访谈节目中是极少出现的。

那么,面对如此众多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使其媒介产品外在和谐地为受众所认可和喜爱呢?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方面,为了防止出现角色尴尬,节目着意调整和控制了主持人的介入姿态,正像主持人张小琴撰文指出的那样:“我要做到的是对当事人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更善意的体会,在谈话现场维护有利当事人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为当事人营造谈话气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谈话的中心,同时充分表达善意,帮助当事人说出想说的话;让当事人决定谈话的方向和深度,主持人只掌握谈话节奏,梳理谈话的逻辑线索;体会和凸现当事人,让专家更准确分析;解释专家观点,让当事人更容易理解;适当体会其他当事人的角色,从而起到延伸谈话空间,避免当事人单角度叙述,维护不在场当事人的话语权,给当事人和专家提供更多思考问题的角度;最后就是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着力于解决困惑 (5) 。例如2005年演员王刚做客《心理访谈》节目,细述自己在饰演角色时的内心冲突,特别是在饰演和绅时的内心挣扎的情境之下,主持人便坦言自己实际上承担了双重的角色:“必须给‘患者’当护士,把‘医生’请出来,还必须给‘考生’当助教,把考官请出来” (6) 。

另一方面,在咨询个案与节目题材、个别性与普适性、“好看”与“有用”的内在矛盾之间,《心理访谈》节目做出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甄别取舍,特别强调了自身的服务性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通俗性。简单地说,该节目所选取的“个案”其实并不“个”,大多都力图体现公众普遍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现象和文化现象(当然,节目关注个人特点的选题有时也难以避免,但起码主创者在主观上对此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另外,心理咨询本身是一门科学,电视节目对其的转化应当有技巧、有设计,从而使心理访谈节目所必须蕴涵的技术含量能够用一种通俗化的语言、公众能听懂、能看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7) ,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而对于每期节目的容量和时间的限制问题,《心理访谈》的妥协之举便是“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化解细微”。现时期的节目只能是着眼于某个人诸多困惑当中的一点或小的方面,最终力争做到“大的方面有所提示,小的方面帮助有所矫正,小的目的达到节目就结束” (8) 。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把对心理个案的咨询与辅导分解成了不同的阶段和环节,电视心理访谈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的采访甚至是门诊咨询也是必要的,而这必定要涉及到电视节目的信息反馈渠道和途径的设置(这是目前《心理访谈》节目还欠缺的),从而给予当事者和受众留下“心理咨询是一项周期性和系统性的过程”的科学认识,而且这样做也会提升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社会信誉和专业口碑。

注释

1 (2) http://ent.sina.com.cn/v/m/p/2006-05-22/13431089406.html

2 (3) (8) http://health.sohu.com/20060104/n241278955.shtm《心理访谈》全文

3 (4) http://www.cctv.com/program/xlft/20050311/101867.shtml

4 (5) http://www.cctv.com/program/xlft/20050315/100654.shtml, 《心理访谈》的当事人第一原则——《心理访谈》小琴谈

5 (6) http://ent.sina.com.cn/v/m/2005-04-30/1206715386.html.《王刚做客央视〈心理访谈〉细述内心冲突》

心理访谈的李瑶样本 篇3

一个女孩有烦恼,国内的一些心理访谈节目想帮帮她,办法就是上节目。

节目中,心理专家和主持人为女孩把脉,一致怀疑这个女孩和她的家庭有心理问题,并为其不断开具药方。

帮助她还是伤害她

这个女孩叫李瑶,湖南人。

去年10月,她父亲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医生说,活不过春节。

父亲对她说,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她拍的戏。当时只是一句激励,她就当真了。之前这个父亲送女儿去湖北襄樊学院表演系学习表演,只是想让她找到一个饭碗,比较靠谱的理想还是当个老师。

父亲有5个孩子,两男三女,李瑶是其中最小的一个。这个孩子相貌普通,沉默寡言。

她说,因为父亲的那句话,她跑了很多地方,去了浙江横店也到了北京,只想找一个上镜的机会。后来,辗转认识一个叫宋祖德的人。宋的新片《星光大道》,讲述一个主持人不择手段最终一举成名的故事。宋之前希望让李湘出演女一号,被后者断然拒绝。有人说,李瑶像李湘,宋随口说,差得远,如果去整容或许将就。

按照李瑶当时的资质,整容变成李湘大概需要花费30万。3月5日,她找到《潇湘晨报》的一个记者,后者将此事报道。第二天,杭州一家美容医院找上门,承诺整容费用全免。条件是手术成功后为医院做5年形象代言。

3月24日,李瑶被推进了手术室,5个小时,眼睛变大了,鼻子垫高了。这仅是个开始,在之后的半年里她还要经历两轮整形开刀。

李瑶为演戏挨刀的消息曝出后,宋祖德对媒体说,只是一句玩笑。

4月5日,第一家心理访谈节目——《齐鲁开讲》,邀请李瑶走进演播室,打算帮助她。节目请了心理咨询专家和观众,大家一同劝说李瑶放弃继续整容的念头,但收效一般。

这个节目组之后又采取另一做法。4月19日,他们把宋祖德邀请到节目组。台下观众指责这个导演欺骗少女,道德败坏。节目场面紧张。

宋做出了让步,他最终在节目中承诺,如果李瑶整容结果和李湘有7成相似,就让她主演。

《齐鲁开讲》之后,李瑶出名了,4月10日,她从湖南来到北京,参加一系列心理访谈。

4月11日,一大早,李瑶走进了北京电视台《娱乐开讲》的现场。

当天参加节目的还有心理治疗师、律师、娱乐策划人,以及演员和一个明星模仿秀。当时,众人给她出主意,劝她不要接着玩笑下去。

心理访谈节目的专家们说,李瑶的病具有普遍性。现在,李瑶基本记不清当时专家们给她指出了什么路,她说那天心情很糟,有种不祥的预感。

不祥的预感之后得到证实,中午,李瑶的父亲去世了。她说她哭了两个小时,之后决定放弃继续整容。

《娱乐开讲》栏目组的编导得知这个消息,跟着李瑶补拍了一组她伤心欲绝的镜头。

下午,李瑶忍着悲痛参加了央视的《大家说法》。在这里等待她的是另一些心理医生和律师。

李说,她之所以参加《大家说法》,是因为后者为她提供了回湖南的飞机票。在《大家说法》,嘉宾们继续议论她整容成李湘的道德性,以及这件事情引起的效应。要她说话的时候,李直接就说,父亲不在了,不想继续整了。在场嘉宾的话题直接转变,由之前的评论转变为同情。她说,第一次感受到了嘉宾的尊重,很照顾她,感觉不错。

被伤害却欲罢不能

4月19日,应《谁在说》栏目组的邀请李再度进京,这一次她带来了二姐。

和以往此类节目一样,《谁在说》也是安排专业人士和现场观众一同为李瑶开药方。但这一次现场评论很是激烈。

《谁在说》和《大家说法》的做法正好相反。后者是先议论她,再让她上台,她有辩论的机会。而到了《谁在说》,主持人让她先说,说完后,旁边的嘉宾出场评论,她记得,有的嘉宾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

“之前很多节目不友善,而这一次最伤害我。我觉得我只有17岁,在台上的都是一帮年龄比我大很多的人,他们在评论我,而且不给我辩解的机会。之前我父亲还病危的时候,就有一家女性频道的人强行闯到我家里,采访我爸爸。我爸爸当时已经口齿不清,他们把话筒放在我爸爸嘴边问,你女儿要去整容,你不怕出意外吗,你放心吗?刻意刺激他。”

李瑶感觉这类访谈节目里,所有的人“就是把我定位成一个病人,给我开药方。以前还问我感受,如今都不给我说话的机会。我想说时主持人就把话题转过去”。

李瑶说,许多节目请她都是给红包的,有的给了500元,还有一个节目给了600元。

有节目制作人告诉记者,他们觉得李瑶是在炒作自己,但正好节目需要这样的案例,所以,就请了她来,一是想帮助她,二是想劝勉与她类似的青少年观众。

心理咨询访谈记录1 篇4

姓名:张丰哲

年龄:15

性别:男

地点:办公室

咨询员: 胡雪丛

第一次咨询记录

时间:2017年9月14日

一、情况自述:

进入高中后,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开小差,听不到老师在讲什么内容。学习成绩较差爱玩网络游戏。想好好学习,又不知道从何处做起,所以想放弃学业。经了解,其父常采取拳打脚踢教育方式,孩子对其父亲有一种害怕感和叛逆心理,导致他个性强,霸道。曾想过逃学,离开父亲,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问题总结:

1.精神空虚,孤立无助。班上同学都害怕与他交往。说他是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

2、有厌学情绪。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思想易开小差,所以经常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却又想进步,强迫自己坐好、认真听讲、眼睛盯着老师和黑板,却没有知识的收获,因此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使其产生不愿意再读书的想法。

我根据他的具体表现简单分析他可能在两种心理需要上得不到满足: ① 被接受、被尊重;

②想得到别人的赞赏,而且案主存在一定程度的叛逆情绪,经常不能控制地找茬来让同伴关注他。

三、可能原因分析: 1.早期教育失当(1)母亲溺爱

从小家庭济济很好,是家里独苗,要什么就给什么,若达不到他的要求,就倒在地上耍赖,哭闹,直到目的达到为止。父亲经常在外忙于经商,管教的时间较少,母亲认为现在大多是独子,找的钱都是给他用,在经济方面就放得宽裕,任由他发展,养成了霸道、任性的性格。

(2)父亲过激的教育方式 2.同龄人的排斥

四、咨询效果

通过让他叙述他的困惑,倾诉对父母的不满,尤其是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他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同时,通过对他某些想法与行为的肯定,让他获得认同感和感受到他人对他的关心与接受,最终,当事人表示:心情轻松了不少,遇到困惑与难题,还会再来求助。

第二次咨询记录

时间:2017年9月25日

一、情况自述:

最近两周,逐渐约束自己,上课能听进部分老师讲的内容,思想不能做到一直集中。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在与班主任老师长谈后,有所收敛,偶尔还会有语言暴力,流露出对自己十分的不满与深深的不屑,偶尔还是会有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想和同学好好相处,他们还是不愿搭理我。

原因分析:

1.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

2.不合群。早期的不良行为给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受到排斥。

二、解决办法:

1.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去的地方,上喜欢的学校,或者能学得一技之长,让父亲逐渐认可与接受这个儿子。2.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班级和同学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同学多一点热情与热心,不要因为他们暂时的冷眼与嘲讽而暂停这些助人行为,用时间来让他们逐渐的接受自己,也给自己一个时间慢慢的改变,不要操之过急,静下心来学习和做事。

三、咨询效果:

央视心理访谈80母子恩仇录 篇5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心理访谈》演播室,我是张小琴。今天请到的心理学专家是杨凤池老师,杨老师您好。

杨凤池:你好。

主持人:王女士跟小兵好像是有点水火不相溶,

王女士:跟他的关系我也说不清楚,反正中间始终是有一道墙隔着。

小 兵:我感觉还更远。我们不可能解决,因为我妈叫过我多少次,就是说回家谈一谈,我说再世包公我也给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主持人:谈不到一起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王女士:我开个超市,又办个制本厂,就为超市的一些问题我们两个争。

王女士告诉我们,母子俩吵架都是为了工作上的事儿。原来10年前王女士开了个超市、办了个纸杯厂,儿子管经营,她负责理财,两个人一直在经营上争执不休。王女士觉得自己很委屈,三十七岁就退休了,她没闲下来还累了一身病,为的就是给儿子留点产业。可儿子却并不领情,反而觉得母亲是在利用他给自己赚钱。

小 兵:我只想说这个话就是说我感觉她在做每一件事情都有私心,每一件事情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去做,只有在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她才考虑到怎么用你们,你们来怎么干,

王女士:我委屈就委屈到这一点了,我37岁退休,我自己又有工资,我又跑了这么多年,我自己可以不干,要没有这些事,我不会得这些病,所以我的心里头不平衡就在这儿,但是他跟我的关系是。

主持人:就是我给了你这么多,我付出了这么多,把自己弄的一身病,结果你还老是觉得好像我对你不好?

王女士:对,我就这个感觉。

主持人:这两句话之间的冲突好像是特别大,那你凭什么说她私心重呢?(加的部分)

小 兵:她有时候可能是利用我们子女的一些方法,或者亲情,或者是别的,就是说满足自己的一些虚荣心也好,还是自己的一种控制欲望也好,我对她的评价就是控制欲望特别强,特别想控制你。总想把你拿在手里,她要让你往东你就应该往东,让你往西你要往西。

杨凤池:你刚才说这个我挺能理解,你觉得妈妈好像要掌控一切,你个人一直受到一些压抑挺委屈。但是江先生,我不知道我这感觉,是不是你想听,我有这么一种感觉,就好像你在说你妈妈的时候,她不是你妈妈,是一个其他人。

王女士:对,对,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访谈法教案 篇6

学做小记者 实践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运用访谈法的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转化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在访谈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设计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对访谈法的运用步骤和运用技巧的理解与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合作分享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组员之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能力,体会集体合作的力量。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让学生看一些访谈的节目视频,如《杨澜访谈录》,韩寒,易中天、周杰伦。在看之前让学生考虑以下一些问题:杨澜的访谈中的开场白是怎么说的?杨澜都提了哪些问题,她是怎么提出问题来的?这些问题为什么这样安排先后顺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先提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片子。

课堂流程 导入:我们这段时间的综合实践的开题报告已经结束,余下的任务是进行课题研究,而在课题研究中,有时需要我们去进行一些访谈,访谈的过程中会采访我们的一些同学、家长、有关方面的老师或专家,你从电视或其它地方见过记者采访吗?你想来试一试吗?

教师: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可是我发现你们的采访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离真正的采访还有很大距离,作为一名小记者应该怎样去采访,采访时应注意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理顺一下。

一、我们在对某人进行采访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可以有重点的强调几条)如:

(1)调查员应取得访谈对象的理解与信任,得到他们的真诚合作。

(2)调查员应对自己的工作有所了解,明确研究目的,并预先拟好访谈提纲。(3)调查员应采取公正、中立的立场,不能让调查对象感到有压抑感、委屈感。(4)保护被访者的名誉和利益,特别对于涉及政治观点、个人隐私、家庭关系、同事纠纷等问题,更应严守秘密,不失信用。

(5)访谈时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按计划进行,防止偏离访谈提纲。

(6)每次访问,尽量一次完成。临近结束时,再次检查访谈提纲,以防遗漏重大问题。

(7)调查员应掌握恰当的记录技术,保证资料的准确性。(8)访谈结束时,应真诚地感谢对方的配合与合作。

二、在我们正式采访之前,应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小组讨论,整理起来,在全班交流)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1.访谈提纲

2.事先告知被调查者 3.了解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4.准备好调查工具与物品 5.整洁的服装

6.选择访谈地点。

关于设计访谈提纲,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一步,那我们应怎样设计问题呢? 设计访谈问题时要注意:

1、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含多个问题。

2、要围绕主题进行,问题内容要集中。

3、提问语气应有变化。

4、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年龄等特点,问题要让对方有回答的空间。

5、不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及隐私问题。

6、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有衔接过渡。

7、问题应由浅入深。

假设我们今天要采访一位关于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你们来设计一下,我们最好来问哪些问题,写下来,之后交流。

三、访谈技巧

1.开场白的设计:在正式采访之前,我们应设计一段话来开始你的采访,假如我们要对这位家庭教育的专家进行采访,我们应怎样设计一段开场白呢? 说明采访的原因,态度有礼貌、恳切。2.倾听的态度:目光、非言语技巧、表情

放一段事先录好的录像,让学生指出采访者在采访中表现的不当之处。3.谈话技巧

结合课前所看的《杨澜访谈录》,给学生明确

(1)问题明确、具体。(2)控制话题。(3)针对不同的场合、对象使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四、访谈实践:

1.请出一名同学来向一名专家进行采访,用上我们刚才所总结出的各种技巧。在采访之后,其他同学指出他的不足之处。2.小组内互相采访,体验采访的乐趣。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尝试体验当一名实习小记者去采访,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要想当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记者,我们还需继续努力,要不断从个人修养、文化知识、扎实的基本功等方面刻苦学习、钻研。

六、课后延伸

心理访谈教案 篇7

一、访谈类节目是舆论场所

整个访谈节目过程就是一个舆论论坛, 主持人如何发挥自己才能使自己拥有话语权, 并且去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舆论环境?节目主持人怎样控制这种环境, 且起到引导民意、一步步诱导、最终达成共识。在访谈节目的规程中, 要掌握二要素:一是在同一个空间内人群的密度较大, 所以加大人们交流的频率, 接受更多的不同意见, 取决于主持人的掌控能力。二是这种舆论场地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 它不仅包括空间上的开放还包括信息的开放。在讨论的过程中, 气氛紧张时主持人的小小幽默就可以化解, 让谈话变得活跃起来, 同时也增加了不少趣味性。一般电视访谈节目都要具备这二种基础条件。

二、主持人必须拥有引导能力, 现场反应决定成败

在访谈类节目中, 主持人的引导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要在多种观点中树立正确的主导观点, 并且在节目关键时刻揭露出事情的本源, 同时可以快速地汇拢大家的意见并且找到共同点, 引导并且鼓励社会观众正确认识问题, 并且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拥有引导舆论的品质, 这是对节目主持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在访谈类节目中, 节目主持人更看重的是怎样创造出一个现场氛围, 而且尽量引导各种舆论的方法。在节目开始之前他们就要策划节目应该如何展开, 明确主要的启发性思想, 给出正确的引导方向。不能任由嘉宾反客为主, 所以要掌握主动权, 而不是无所作为, 任由事态恶性发展。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掌控能力, 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 各持观点, 激发潜在活力

一个空间内只有存在相互吸引且牵制的力时, 就会产生“场效应”。这也就表明在谈话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见解, 放在一起寻求一个共同点。单一的观点或趋势不会引起更多的兴趣和思想碰撞, 所以节目主持人就必须慎重选择, 在各种观点碰撞的情况下, 最终发展到什么地步, 决定因素在于节目主持人的掌控能力。

2. 交流调节, 找到共同之处

各种意见差异的产生, 作为主持人应该缩小差异而不是去扩大, 进而找到共同之处。因此交流不仅可以发现分歧, 也能进行谈论分歧, 找出真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在城镇集市上把持有不同意见观点的人聚集到一起, 准备自由辩论, 各抒己见, 然后参与者在对答问题的时候就会彰显出真正的道理来。因此, 他曾调侃自己是思想的“接生婆”。所以, 在谈话类节目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求同存异”。不了解存在的异处就很难找到共同的出口。只有交流和理解才能找到共同之处, 这不是在埋没差异, 回避问题, 而是直视差异, 互相理解, 最终找到共同之处。相互交流谈话不一定能够消除差异, 但是它为找到共识制造了条件。人们借助不同的思想交流, 认识别人也丰富了自己。所以,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调控能力就是在聚拢民意, 寻求理解, 找到共识。

3. 掌握方向, 整合言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同时导致了言论的不集中。这样状况下社会更多的是需要交流的途径, 由于经济条件差异, 生活环境不同以及信息感受程度不同造成了舆论的分散不集中。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 为我们展开了真实的生活下不同领域各个方面的美好。即便他们的向往和担忧、他们对外界环境观点存在差异, 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使信息集中, 找到共同之处。节目主持人调控力的努力目标始终是促进和谐, 使群众相互理解, 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舆论引导大众的契机就是在访谈类节目中形成一个舆论场所, 使民意汇总, 从而促进民意聚拢。很多东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把看起来片面的的观点综合起来, 你会发现能使一个问题变得更透彻, 更加完整, 更加深入。

不管什么节目都拥有自己的宗旨, 它们会有自己的价值观, 自己的精神需求, 节目主持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名公众人物, 首先必须坚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更要维护好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 然后依照电视节目的根本宗旨去完成整个目标。但是有些主持人为了出名, 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进行虚假报道。对此, 结果不管什么形势下的大众传播媒体, 都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 绝不能包庇, 接受这样的做法。这不仅仅是危害到国家的利益, 同时更不利于社会长足发展, 本质上也损害了媒体自身价值。■

摘要:我们主要从心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度出发, 分析在电视访谈类节目这个“舆论场”下, 心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需要掌握的“场控制”能力, 进一步阐述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发挥怎样的引导舆论的作用, 以及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领袖能力。

关键词:谈话节目,主持人,场效应,控制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广播体育谈话节目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 (09) [1]李强.广播体育谈话节目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 (09)

[2]徐增展.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类节目初探[J].阅读与写作.2011. (05) [2]徐增展.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类节目初探[J].阅读与写作.2011. (05)

心理访谈教案 篇8

2.感知袁隆平探索的艰辛,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3.学会采访,试着进行采访。

教学重难点 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思考:

A、从题材上看,本文有什么特点?

B、主持人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

C、我们通过阅读作者的采访,有些什么样的感悟?

3.分组交流

4.全班交流

A、文章是访谈录,记录了采访的过程。是以主持人提问,被采访者回答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

B、主持人从5各方面进行的采访:

(1)“是什么促使你从事这项研究?”--科学研究的动机。

(2)“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3)“你觉得,这个电视剧里的袁隆平是您吗?”--科学家的真实

(4)“除了能吃苦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的特色

(5)“您能说说自己取得成功的经验吗?”--总结科研经验

C、感知科学探索的艰辛,感悟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壮志。

三、拓展延伸

1.小结采访的形式和方法

2.尝试采访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小学五年级语文《袁隆平访谈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袁隆平访谈录》

一、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

这是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学课文。课文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其中访谈录是才接触的文体,学习本文后学生要知道了什么是访谈录,在教学中会有相关的练习。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知道袁隆平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科学探索的艰辛的基础上,希望同学在学习到路上要有创新精神不怕失败和一往如前的壮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课文生字,理解文中新词。

2、能力目标:主持人从哪些方面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袁隆平探索的艰辛,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认识自我 心理教案 篇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的现实意义:

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身体走向成熟而心理渴望成熟却仍然稚嫩的矛盾期。这一时期,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接受自我、完善自我对于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本教案针对七年级同学的心理特征尝试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知道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懂得完善自我的重要性,客观的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眼光看待自己。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科学分析自我的方法;学会客观而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评价自己。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

2、教学难点:勇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扬长避短。

四、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请大家跟着我的指令一起做: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手臂。(教师故意用右手去摸左边的脸,以此误导部分同学),停,大家不要动,看一看你做的对不对?(同学们用疑问或不自信的眼神看向我)老师解答:老师有两个有意思的发现:

1、有些人擅长视觉接受事物(指令)、有些人擅长听觉接受事物(指令),2、当少部分同学看到自己的动作跟他人不一致时,就很快否定自己,修改动作以保持跟他人的一致,这是一种从众心理。

总结: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羞愧,因为事实上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发出了两套不同的指令。这就是奇妙的心理学。我们今天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新课探究】

出示标题: 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板书)有人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那他就不能奢望别人来爱他、别人对他好;所以每个人都要爱自己、完善自己。爱自己、完善自己的基础是——正确地认识自我。

(一)认识自我1、诗歌鉴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诗人卞之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美好的意境,仿佛是一幅色彩淡然而意境优美的风景画,此外平常无华的语句下还蕴藏玄妙的哲理:人即风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说,我眼中的我、你眼中的我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自我。人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2、说说我自己

同学们能不能正确地评价一下自己呢?请

一、两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根据同学的自我介绍引入下一环节。

如:a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认识。(高高的个子、清秀、短发等)

b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我性格、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认识。(爱运动、喜欢唱歌)

c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所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等方面的认识。(地位高、受欢迎、威信高)

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就要结合自我的三个层面。

3、完善自我的正确态度:

第一、接受自己的全部,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第二、无条件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不以自己是否做错事有所改变。

第三、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有愉快感和满足感。

正确地认识自我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一下。

4、小小故事会:“口吃”的雄辩家 狄摩西尼是古希腊政治家、雄辩家。他7岁时父亲去世,家产被监护人侵吞了。他成年后,决心向法院提起诉讼,以讨还被夺走的家产。然而,由于他患有口吃,无法到法庭去陈述自己的意见。面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缺陷,他没有灰心,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接受了事实,并尝试努力去改变它。从此,狄摩西尼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练习发音,训练雄辩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学会了正确发音,掌握了雄辩这门技术,在法庭上以流畅有力的言辞击败了对手,打赢了官司。

提问:这个故事对同学有何启示?成功往往要基于正确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努力。正确的自我认识,就像把握了成功的方向,建立在非正确自我认识基础上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成了无用功。

过渡:要想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生活的社会群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必不可少。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做事更能获得他人或集体的帮助,反之,人际关系恶劣,使人精神郁闷、郁郁寡欢。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你在处理与同学他人的关系中,如能成功使用交往技巧,将事半功倍。

——换把椅子坐一坐(空椅子技术)

第一种是“倾述宣泄式” 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对内想要对他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

第二种叫“自我对话式”。就是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放两张空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在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

第三种叫“他人对话式”。它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操作时可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面时,就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

(三)合理的情绪宣泄

1、青少年的情绪有何特点?

——不稳定性、强烈性、自控能力差

针对青少年情绪的这一特点,更要注意合理的宣泄。

2、合理宣泄和不合理宣泄

请同学列举:你觉得哪些行为能使你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合理宣泄要符合两个条件,那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相反,哪些行为是不合理宣泄呢?——

1、迁怒

2、暴力

3、电子游戏

4、吸烟喝酒毒品(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3、新事物介绍:如今新生事物越来越多,有一些专门的场所,提供相应的器具供人发泄情绪,但要注意不要将不良情绪带离特殊场合。(图片对比:心理发泄与巫毒娃娃)

完善自我、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需要克服嫉妒。

(四)克服嫉妒

嫉妒是人的本性,在合理范围内可被视为正常反应。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妒嫉,可能使行动不顾后果,做事缺乏考虑。

1、停止拿自己与他人比较

2、培养丰富/洒脱的心态

3、承认嫉妒

(1)承认感觉

(2)你的想法和情感不等于你

(3)你是它们的观察者,它们只是你生活的过客。(4)想想什么对你有益

4、思考嫉妒想告诉你什么

(五)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心态决定命运)

要愉快地接纳自己,使自己高兴,很多程度上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幸福是什么?网上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打小怪兽!这种调侃的说法说明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良好的心态决定,只有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平淡是福的理念。正是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悦纳自己。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确实,不管你生活中有哪些不幸和挫折,你都应该以欢悦的态度、达观的性格微笑着面对它。

(六)心灵驿站

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边听音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边看一个图文故事。

1、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朝着目的地前进

2、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心想: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就这样背着它,得走到何年何月啊?!

3、于是,他拿出刀,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将十字架砍掉一些。

4、他真的这么做了,开始砍十字架。。

5、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6、于是,就这样走啊走啊走啊走,又走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他又想:虽然刚才已经将十字架砍掉了一块,但它还是太重了。

7、为了能够更快更轻松的前行,这次,他决定将十字架再砍掉一大块。

8、他又开始砍了。。

9、这样一来,他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

10、于是,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大家看:当其他人都在负重奋力前行时,他呢,却能边走边轻松地哼着歌!

11、走着走着,谁料,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这时候也没有蜘蛛侠或者超人出来解救他……他,该怎么办呢?!

12、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13、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14、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这个时候,在他的脑海里回响着一句话:曾经有一个完整的十字架扛在我的肩上,我没有好好珍惜,直到需要它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啊!……

15、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十字架,在艰难前行。它也许是我们的学习,也许是我们的工作,也许是我们的情感,也许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正是这些责任和义务,构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理由和价值。所以,请不要埋怨学业的繁重,工作的劳苦,责任的重大,因为真正的快乐,是挑战后的结果,没有经历深刻的痛苦,我们也就体会不到酣畅淋漓的快乐!

16、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体验;有些孤独,也只能自己品尝。但是,穿过黑暗,我们一定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走出痛苦,我们一定能企及成长的高度;告别孤独,我们也一定能收获灵魂的深度!

(七)趣味心理学:告别习惯的误区。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眼见就为实了吗?眼睛不会欺骗我们吗?——展示图片 总结归纳:当周围的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些因素会影响和干扰我们的判断能力,使我们陷入习惯的误区。我们要多视角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八)心理学小常识。

心理障碍常见类型介绍,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克服常见障碍,正确认识自我。

【收获与提高】我们正处在别扭的动荡的青春期,尝试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外心理学知识拓展】心理暗示小常识:

自有人类以来,不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都一再强调信心与意志的重要性。信心与意志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经自我暗示诱导或创造出来的心理状态。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来源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样,消极心态、自卑意识,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就是说,不同的意识与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识和心态的根源。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五、课后反思:

心理描写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培养细腻地再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 心理活动的能力。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心理活动描写在叙事性作文中的作用和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2、难点:能熟练地运用一两种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预备素材。

1、突击检查背书情况,体会紧张不安的心理: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教室听课,我想让大家在老师们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同时也检查一下你们背诵第十三课和第十五课的情况,不用举手,我随意抽人背诵。装做找人的样子停顿五到十秒针、再指名背。

提问:听到要检查背书情况,你的心情怎样?怎样想的?结果没有抽查到你,心情有何变化?被抽到的同学谈谈感受。

2、做游戏,谈感受:击鼓传花,第一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罚表演节目,第二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抽奖。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3、除了兴奋、紧张、害怕等心理感受,你还产生过哪些心理感受?(悲喜交加 依依不舍 心花怒放 忐忑不安 义愤填膺 心恢意冷 心急如焚 欣喜若狂 喜出望外 勃然大怒 怒火中烧 魂飞魄散 惊心动魄 迫不及待 欣喜若狂 „„)原来人的心理活动如此丰富多彩,怪不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4、请你说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心理感受。

5、小结: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真切的心理感受,其实这是我们的思想情感活动。把这种思想情感活动写出来,就是心理活动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划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同学们已经在很多写人记事的课文中接触到了心理活动描写。请回忆一下„„

二、方法指导

1、定义: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写作方法。(可分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2、要求:符合身份、表现性格、结合环境、扣住主题。

3、思考: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例1: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分析:这段作文,写的是某学生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三、具体分析,逐步深入

1、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在内心独白前可加“想”,“心里说”等词语。

事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2、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事例: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小贴士: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3、环境描写: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事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4、语言行动描写: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他(她)的语言行动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

事例: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四、看例文,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例文一

已经临近午夜,可某种难以言明的东西还像蛛丝一样轻轻地却又粘粘地缠绕在我的心间。明天就要见到我那些从未谋面的学生了,丝丝的喜悦浮上心头,淡淡的担忧也涌入心间。我不禁想到:“又将认识一群可爱的孩子了,而且是在这美丽的龙泉,我可真幸运啊!可是在陌生的会场,由一位陌生的老师授课,孩子们会不会怯场呢?这堂课会不会变成我的‘独角戏’呢?哦,老天!千万别这样。要相信孩子们,他们一定会和我一起努力的。是的,一定会的!”

例文二:

夜已深了,这是一个雨后的夜晚。终于放假了!我静静地站在窗下,默默望着窗外的新月,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柔与闲适。伴着耳边悠扬的旋律,我仿佛是长了翅膀的精灵,飞越千山万水,飞越关山叠嶂。我似乎站在了黄果树的飞瀑前,月正当空,飞溅的水珠,重叠的山石,在月光下格外神秘与圣洁。我好象来到了玉门关口,听远处悠扬的箫声若断若续,还有梅花的暗香与夜风的清凉 „„

放假了,真好!例文三

我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往日里温馨的灯火夜景,此刻看来却是那么的刺目。星星隐匿了身影,只有弯弯的新月孤独地挂在树梢。回到宿舍,躲到床上,清冷的月光从窗户泻了进来,心中无比凄凉。我呆望着屋顶,渐渐地视线模糊了:难道小学到现在八年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

例文四

此刻,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我的课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轻轻掀起它的一角,一个鲜红的“4”剑一般刺向我的双眼,身体立刻触电似的一抖,试卷又合上了。“管他呢,横竖是要知道的!”一咬牙,我把手伸到了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醒目的分数呈现在我眼前──84!“喔,总算虚惊一场。”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五、练一练,议一议

1、小练笔,围绕某件印象深刻的事,写片段作文。

2、佳作赏析

要求:小组内交流所写片段,以心理描写方法的运用及语言的表达效果为主要标准进行评价。

推荐组内最优秀的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并由一名组员点评。

六、总结:

心理教育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什么是异性疏远期于学习其主生原因。2.懂得异性疏远现于学习和成长不利。

3.树立良好的性道德观念,使男女同学相处健康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教学重点:

1.如何改变异性疏远现象。2.异性疏远的原因。

3.男女同学交往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学难点:

异性疏远现象的成因。教具和方法:

投影教材、录像教材

多媒体电脑、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角色扮演。教学提纲:(电脑显示)。(一)什么是异性疏远现象。(二)异性疏远的成因。

(三)如何改变异性疏远现象。

(四)男女同学交往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3分钟)

同学们跨进了中学的校园就意味着进入了或即将进入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发生着巨大变化,同学们的自我意识增强,社会交往逐渐增多,在心理上充满着矛盾和动荡.17世纪有一位牧师把青春期比作“一条没有舵.没有压舱材米又没有贪领航员引导的刚刚向大海的新船”。因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可能会面临较多的困难,比台男女同学如何相片就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男女同学如何相处(板书)二.电脑显示教学提纲(一)什么是异性疏远期。(二)异性疏远现象的成因。(三)如何改变异性疏远现象。(四)异性交往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什么是异性疏远期(板书)(7--8分钟)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学身心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性心理的萌芽,使我们开始真正意识到两性关系的存在, 幼儿园及小学时期男女同学那种无拘无束的融洽关系有所改变,下面我们以生活中发生的<<一张贺卡的**>>为例,来看一看有些什么改变。

(1)角色扮演:<<一张贺卡的**>>

男同学海兵和女同学小梅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班里很要好的同学, 进入高中不后又同时分在高一X班.中秋节这天是海兵的十六岁生日,下午放学的时候,小梅送给海兵一个贺卡,海兵接过来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三行方案文字和一“心”形图案.第一行是:“祝海兵同学生日快乐”,最后一行是你的同学小梅,中间的“心”形图案的下面印有“勿忘我”三个字。海兵开始很高兴,但过了一会儿海兵却感到高兴不起来了,好像听到不少同学都在笑话他、鄙夷他。晚自习时,小梅向他请教一道数题,海兵竟不理她。第二天,海兵还找到老师要求转到别的班去。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①海兵为什么要转班?

②你是否赞同他转班?为什么?

③假如你是海兵或小梅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由于性意识的萌芽,男女同学之间这时往往会出现回避、不说话,互相瞧不起。表现在男女同学之间多就几句话,就被别的同学笑话。同坐一桌的男女同学在桌子中间划一道“三八线”还有的把男女同学之间正常的交往当作不道德行为等等。这种现象就叫异性疏远现象。这个阶段从心理学来说叫异性疏远期。异性疏远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人生的性意识的觉醒。(2)请学生举出其他一些异性疏远的例子。

(二)产生异性疏现象的原因(板书)(15分钟)有生理上的原因和心理上的原因。①1.生理原因:(板书)

看教学录像片《青春的奥秘》中的青春的巨变一段。老师归纳:生理原因是身体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②2.心理上原因:由于男女同学生理上的原因,使之产生恐惧羞怯、焦虑、烦恼,不愿让人知道,就容易造成男女同学之间疏远、甚至对立情绪。即异性疏远现象是性心理的发育,性意识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闭锁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提问:异性疏远现象对我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是否有种? 不利的表现有哪些方面?(投影显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电脑显示)①不利于学习上互相帮助。

②不种于班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③不利于男女同学之间的团结。④不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既然异性疏远会带给我们这么多不种影响,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三)如何改变性疏远现象(板书)(10分钟)1.如何消除异性疏远现象(投影显示)请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

(1)主动接受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消除不正常的心理。

(2)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男同学主动帮助女同学,树立“女优先”的品德。女同学要自尊自爱,对男同学真诚相等。

2.男女同学和睦相处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有益的方面?(投影显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有益于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2)取长补短。(3)“相吸相悦”效应。

(4)有益于个性发展,达到自我完善。(5)有利于身心健康。

3.如果男女同学完全没有界限,过分亲密交往可不可以?(四)异性交往中要注意的问题(板书)(10分钟)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电脑显示):

1.交往的动机要良好,以增进了解发展友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为目的。2.态度要明朗,言谈举止要大方。3.划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

4.防止交往过密的出现,正确对待男女同学政党交往。5.多参与有益的集体活动。

上一篇:如何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下一篇:2019医院手术室护士个人工作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