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英语

2024-06-10

访谈英语(共12篇)

访谈英语 篇1

随着世界各国日益紧密的文化与经济交流, 越来越多的外国访客、商务人士、旅游达人来到中国, 新闻记者得到更多的机会进行跨国采访, 这样一来, 机会与挑战并存, 很多新闻记者由于缺乏对受访国家文化背景及语言环境的认知, 也会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 甚至会导致很多语用失误, 同时导致采访失败。

因此, 在新闻采访中, 避免出现语用失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势在必行。尤其,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的记者需要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来迎合国内外新闻报道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有意识地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达到成功地向公众传播准确信息的目的, 利于国际交流的顺利发展。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理论基础

在语用学理论研究发展的30年中, 语言学家一直关注于如何使用语言来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 在跨文化交流中, 即使人们使用了礼貌的语言, 还是存在着一种语用失误的现象, 结果导致交际失败。那么, 什么是语用失误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也意识到了跨文化语用的重要性。

(一) 语用失误的概念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83年由珍妮·托玛斯提出的, 她认为语用失误分为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与社交语用失误两类 (so-cialpragmatic failure) 。

在中国, 也有很多语言学权威学者提出相关概念:一般认为, 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 但说话不合时宜, 或者说话方式不恰当、表达不合习惯等, 具体来说,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不合时间空间, 不看对象, 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何自然, 1997:205;钱冠连, 1997:223;张巨文, 2000)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 (张巨文, 2000)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 (何自然, 1997:207) 。其中, 何自然先生的概念被广大中国语言学者所接受并进一步研究。

(二)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 他们的交流不是个人的交流而是代表着某文化群体意识的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也会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在自己的社会群体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都被看作是自然的, 没有人会意识到价值体系和交流方式的不同。因此, 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 光凭标准的目标语发音, 准确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是完全不够的, 因为在跨文化交流中, 目标语的语用规则与文化习俗更为重要。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定的交流习惯, 另外, 大多数人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很正常, 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语用规则有什么不妥。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 都按照自己的语用方式去交流, 因此导致语用失误而产生交流障碍。当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 就会有一种惯性思维——应该使用哪些词汇表达, 怎么使用语法, 以什么样的语速等等, 但是即使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还会产生交流失败,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跨文化语用规则, 导致一系列尴尬的、可笑的语用失误。

二、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出现的原因

新闻媒体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与宣传各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核心内容的窗口。然而在进行英语新闻访谈时, 很多中国记者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而导致采访失败或宣传中断。尽管他们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却忽视了对方的文化差异、认知差异以及与语境差异。

(一) 文化差异

事实上, 即使来自同一国家的人在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 也容易产生语用差异, 这种差异的产生原因也是由于文化差异。那么对于中国记者与英语国家的受访者来说, 尽管中国记者为了采集到重要的信息, 一般会准备采访相关的材料, 但由于新闻的即时性与随机性, 也会在采访中出现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对新闻访谈的影响是极大的, 可能播报出令人误解的信息、错误的信息或者信息传递障碍, 最终导致访谈失败。如果中国记者在访谈过程中受到自己文化背景的干扰或者影响, 即使使用的是英语, 也会觉得交流信息困难、尴尬甚至失败, 因为采访者和受访者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思维和理解模式。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 人们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获得文化知识, 文化有共性, 同时具备文化空缺性与文化冲突性, 这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新闻媒体工作者, 更加应该意识到这点。

(二) 认知差异

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心理行为, 而认知是以语言为基础, 语言是认知的窗口, 它可以推动认知的发展, 是巩固认知与记录认知结果的工具。反之, 认知的范畴有差异就会导致语言语用差异。如果新闻记者意识不到这一点, 就会造成新闻误解与语用失误。

例如:一名中国记者采访来自巴基斯担的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 两人使用英语进行的访谈。中国记者开始为了缓解采访陌生的气氛, 就借用教授戴的手表来开始以下谈话:

记者——“Your Watch is so beautiful, who gives you?”

教授——“My student, also my boyfriend gives me.”

中国记者听后十分迷惑, 继续追问:“You love your boyfriend very much, but why do you choose your student as boyfriend?”

教授——“Yes, I love my boyfriend very much.”

结果有了这样的新闻报道:这位教授爱上了自己的学生, 可能在将来还会结婚, 恭喜他们!教授看到这篇文章非常生气, 因为中国记者做出了错误的报道。

事实上, 巴基斯担人对“boyfriend (male friend) ”一词与中国人理解的“boyfriend”完全不同, 认知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采访中出现语用失误。

(三) 语境差异

英语词义掌握得再好, 也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或者语句的含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因此, 在不同的交流语境中, 会导致人们对同一词汇的不同理解。例如, 在外交交流中, 外交部长与大使都可以称为“Excellency”, 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级别的官员的称呼也是不同的。在英国, 一般使用“The Honourable”的称呼, 所以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的语境, 语用也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果新闻记者意识不到, 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

三、避免英语新闻访谈中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对策

语言的交流方式因人而异, 而对于记者来说, 加强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培养语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给定的话题或者内容, 都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才能顺利完成采访, 尤其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背景深厚, 想同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利用英语进行新闻采访, 对于中国记者来说, 更是一个挑战。

(一) 加强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

在英语新闻访谈中, 中国记者不仅要意识到, 母语为英语的人与非母语为英语的人在交际行为中有文化与社会语言的差异, 其在访谈中也要有意识地融合这种差异, 避免语用失误。一方面, 要加强跨文化意识, 培养社会文化意识, 对他国文化深入了解, 并取得文化认同;另一方面, 要提高敏感度, 有必要对采访中的一切文化差异提前做好了解, 未雨绸缪。新闻记者应该准确了解本国的文化以及目标语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因为他们是传播信息给公众的桥梁与媒介, 一旦发生语用失误, 就会引起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如经济、政治等。具体可以通过阅读、旅游、社会实践等方式了解他国文化;学会对文化冲突、尴尬境地避重就轻;理智分析和有选择地接受文化差异等方式来加强理性与感性上的跨文化意识与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二) 培养语用能力

任何英语学习者, 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之上, 培养使用语言时需要的语用规则尤为重要。这就是学习语言中涉及的两种能力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对于新闻记者, 必然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那么, 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就要有所偏重。利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可以有效地培养语用意识与能力。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熟练使用两种原则, 有利于避免语用失误。如中国人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赞扬, 总是否认, 这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 然而, 对于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 更喜欢直接接受别人的表扬表示礼貌, 所以如果受访者对于一名中国记者的工作表示认同时, 中国记者要有意识地回答:“Thank you!”而不是“No!No!”如果拒绝对方的赞扬, 反而违背了礼貌原则, 使对方失去了刚刚建立的信任。因此, 培养语用能力要灵活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四、结语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 各国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 跨文化交流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闻记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搬运工, 在各国跨文化交流中, 肩负着更加不可推卸的责任。新闻记者只是单纯地掌握英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字面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为了顺利地进行英语访谈节目, 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加强跨文化语用知识, 培养跨文化语用能力, 这有利于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的弘扬传播, 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通过新闻访谈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戴炜栋, 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J].北京:外语世界出版社, 2002.

访谈英语 篇2

1.请问老师大学期间读的是英语(师范)专业吗?如果是,大学期间大致学什么?如何学?

是的,我大学读的是英语(师范)专业。大学期间,我们学了语法、精读、泛读等等,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口语、英语角活动,最苦最累的就是词汇的背记。虽然感觉读大学期间有点累,但是收获还是挺大的。

2.请问老师在读大学以前就有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吗?

没有这样的想法。当时高考的时候考的不太理想,家人又不支持复读,所以选择了分数要求不是很高的师范院校。

3.请问老师在刚步入教师生涯时,是如何适应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又是如何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的?

我们当时读大学的第二年就去实习了,时长一个月。在实习的那一个月里,我们开始慢慢找准教师这个角色,学会怎么面对学生,上课、改作业、做班主任等等。当时我们还是处于从学生到教师的过渡期,所以一边向指导老师请教,一边自己摸索。我们当时也和学生相处的十分融洽。我当时做班主任时,那个班的学生的足球赛在年级总是垫底。当时我作为老师,为他们加油,也指点了一下他们,最后他们的足球赛居然拿了年级第一。通过这个活动,也看见了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实习结束以后,学生都很舍不得我们。后来我们也一直有保持联系。毕业的第一年,我们也都是边向老教师请教,去了解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备课,这一点很关键,课后也勤学好问,请教一下别人句法或者是语法或者是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怎么教;边自己摸索。不错的是,我们和学生经常打成一片。学生如果喜欢我这个老师,那他自然会在英语上投入更多。

4.请问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如何的?可以分别从管理学生、英语教学两方面来阐述吗?

首先说一下学生管理方面。你接手一个班,要引导全班同学制定合适的班规,以制度管人,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尽力解决班里的一些问题;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合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形成班级有人管理的优良班风。作为班主任,我的另外一个主要工作就是督促学生学习。所以,在我的班级中,会常规性地进行“一帮一”活动,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来学习,尽可能将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我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考试目标,确定一个水平相当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看谁下一次进步大。第二点就是做学生的“培优转差”工作(即培养优秀学生,转变落后学生)。我注重常规管理,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性制定有效管理。还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找他们谈心。对两个优秀学生干部,我是非常信任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当然,班干部不仅要管理好同学,成绩也要出色,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更高,要求他们是全班同学的榜样,做到学习、管理两不落。对于有些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那可能是我们班主任最难掌握的。我一般都是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细节中感化他们,用档案袋记录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汇报,获得家长的支持。

教学方面,我注重学法的指导。多年以来,我注重通过家访解决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家里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每天起床后/睡觉前都要朗读、家里尽量配备一台录音机或者电脑、利用点滴时间多点听然后跟读、制作单词卡片并不断强化记忆。我在英语听力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很好的尝试,效果也不错。同时,这两年一直在开展高效课堂活动,我觉得一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小组活动,二要老师讲课的时间要控制,要做到讲练结合,通过当堂练习检测他们学习的效果。所以高效课堂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要控制讲课时间,让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

5.请问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如何的呢(老师是怎样上课的)?在上对很多学生来讲比较枯燥的语法课时,老师又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呢?怎样上的有趣而又高效?

现在我们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一般上课也会尽可能用到课件。单独板书讲解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而且采用课件的话输出输入量都会增加。但是课件也不能从头放到尾,多媒体也有其弊端,只能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我会比较侧重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过程。

当课文中出现了语法知识点,我都适当提点一下,然后在讲此单元的倒数第二节课,再侧重讲解一下,加强同学们的巩固与运用。对第一次出现的语法点,我们会点拨一下学生,让他们再看一些资料书自学一下,再去讲解。但不会一整节课都在讲语法,是分步进行的。语法最重要的是讲练结合,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到了多少的重要依据。那这几年我们语法课也有所突破,第一是尽量引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题,将语法与主题结合起来;第二是充分利用老师与同学身边的资源;第三就是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实际,将身边相关的点点滴滴制作成视频播放,让学生在对我多一份了解的同时也感觉到语法并没有那么枯燥。

6.请问老师如何看待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老师的课堂中占比重大吗?老师又是如何将自主学习运用到课堂中的? 这两年,市里也在进行高效课堂探讨研究,去年,区也进行了高效课堂竞赛。目前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有几点,一是老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讲到底,大概讲15-20分钟,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也有15-20分钟;第二是我们多进行小组活动。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都有组长,组员成绩好中差都有。组长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组织大家学习上互相帮助,定时收集并反馈大家的疑问给我们,我们在课堂上抽些时间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基本懂的我们就不再讲解,给学生们多一点时间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目前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形式主要是组内成员互相学习探讨。但是五六年之前,我曾经让一些英语较好的同学或者是科代表上讲台试讲。现在依然有这种想法,因为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甚至要甚于我们这些老师。让学生们制作课件上台讲,也是能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还没有正式展开。不过今后会有计划开展。

7.请问老师在教学生英语时,会向他们传输“英语学习是终身的”“不要只为考试而学英语”等观念吗?老师是怎样看待英语教学的目的的呢?

我们学英语就和学数学、物理等科目一样,都是开发智力的一种手段。学习一门语言是对你的终身都有用的。不管你学多学少,今后都会运用上。如果你现在学少了,将来可能会很后悔。所以,考试只是一个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们身边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很多国民也不断到国外旅游;当你毕业以后想找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想进外企,你都会运用到英语,因为这是一门国际性语言,对你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学英语将来就会后悔。那为了不后悔,现在多学点英语,把英语尽可能地学好。

8.请问老师是否会通过课堂教学以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如果有,可以举一下例子(方式)吗?

现在学校里面也有开展英语角以及英语歌咏等比赛。另外,我们还发动了学生去收集物体的英语标签,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物品包装纸都是英语标示的。以后就让他们自己介绍一下里面的内容。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英语确实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们多点了解一下,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就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穿有英文词汇的衬衫,那上面的词汇有些是无益于人的,有些是拼写错误的,但如果你懂英语,你就知道这是什么,就不会闹笑话了。我们也计划搞一些英语节活动,让学生们用英语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感受到快乐、成功。

9.从长远出发的话,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或者说,鼓励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到更多的内容? 对初二以及初三的学生,我们一直是这样强调的:英语的最终较量是在词汇上的。所以我们会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比如书虫的分级读物。那学生每学期坚持读一本。为了让学生更加自觉、更有收获,我们要求学生在读的时候适当做些笔记,做些积累,以保证他们确实能学到新的单词、句型等。此外我们在布置寒假作业时尽量不让学生做枯燥的作业,而是让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准备一份英语手抄报,尽量采用他们感兴趣的做法。

10.请问老师上课才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学生更集中、更专心听讲?

主要看哪种学生。如果学生是基础比较好的,那方法也比较多。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弱或者对英语兴趣不大,那我们就要多想一点办法,让他们在这45分钟里起码听一下课或者做一些与英语有关的东西。我觉得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错了。比如说,当学生上课较困时,可以站起来听课,实在听不了的话,那就为班级制作一些单词卡片。我把卡片发给他们,他们再描一下。课结束以后就让他们交几张卡片上来。第二天再让他们用这卡片来检查一下别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他们一些小任务,让他们也当一回小老师,感受到我也能抽查别的同学,从而慢慢提高他们的兴趣,就能让他们更集中听讲。

11.老师在教学以外也一定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请问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呢?

这几年,我一边做课题研究,像2011-13年我参加了我省“十二五”规划的一个由我市教研组牵头的重点课题研究,2016年6月我也成功申请了我省教育协会的小课题研究。我认为,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在课堂,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参考一下别人好的做法,做研究就是因为感觉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那这时候我们不能单单凭借我们的经验,还需要参考他人的做法。通过课题研究,将别人好的方法融入自己的课堂之中,自己也能不断改善教学从而有所收获。另外,我有时也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会自学、了解一下高中英语新的题型。第三点,我也会参加社会办学机构的口语课程以及活动等,提高一下自己的口语。主要就是通过这三种方法让自己不断提高。

12.请问老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如何引导学习的呢?尤其是英语水平稍弱或者不大感兴趣的同学?

总体上我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自己不断提升,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学习主要是以课本为主,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帮他们制定他们能够达到的目标。我上课前,都会找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明确告诉他们这星期你们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给他们一些能够完成的任务。另外,很多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很大程度是因为成绩比较差。所以我们就要发挥自身的人格优势,比如下课经常和他们一块玩,约他们打打球,聊聊天等等,多给他们一点关注,让他们觉得就算我英语学得不好,老师也不会不理我,反而还那么关心我,老师待我不错,那我上课也要多投入一点,尽力而为。最主要就是通过这两个办法。

13.初中英语的学习可谓是出于“过渡期”,既不同于小学英语学习的简单性,也不同与高中英语学习的高要求,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适应这种转变,并为他们更好适应高中英语学习打下基础的呢?

这也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有的时候,又要注重应试教育,又要注重素质教育,确实很难做到。我这几年的想法就是,从小学刚升上初中时,要侧重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因为小学英语学习主要是以听为主,对写的要求不高,但上了初中我们就要慢慢地平衡过来,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初一的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学法指导,目的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讲座、指导等意识到初中有哪些地方与小学不同,以及在学习方法方面又该如何调整。另外,我们各科老师也会每学期结合学科特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初二时学生的英语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的时候。上初三以后,有些学生可能会对英语彻底放弃。我们会对想继续学好的学生说明高中英语的学习与初中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到时就会进行全英教学,所以我们也尽可能地在初一二三用英语进行教学。另外一个就是阅读也是高中英语的重点,所以我们在教初二初三时,也会适当地把一些阅读策略贯穿于课文教学中,尽量讲解明白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还有我之前提及的小组学习,也是适应高中自主学习的一个方面。确实高中学习很多时候要靠自学,初中很多时候靠老师讲解、督促。我们平时会在课堂上提点一下学生,让他们回去看课外书作进一步了解;或者有时候也会故意问学生一些问题,比如给他们一份资料,问他们懂不懂得句子的意思以及词汇的用法,提前学习的学生就肯定能回答出。我们主要是通过表扬的方法对自主学习的学生进行肯定,从而鼓励大家也能自觉主动学习,课后多看一些课外书。

14.请问老师自己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呢?(即老师怎么理解“好老师”?)这样的评判是否和你在读书时代所想的有所出入呢?

的确有出入。我学生时代的“好老师”就是以自己老师作为参照物。但是现在的“好老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同时,现在的每一届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随着独生子女人数增加,积极主动学习的人数却少了,两极分化严重很多,所以老师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是“好老师”必须做到的。以前会觉得一位“好老师”就是讲透课本的知识就好,但现在觉得“好老师”最关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好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懂得引导也非常关键,对教法、技巧方面的要求更高。但是以前认为的“亦师亦友”依然也是今天“好老师”标准的一点。通过自身的人格优势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从精神层面上多点关注学生,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多点建议。

15.请问老师在课下会与学生们有较多的互动吗?老师怎么形容你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呢?

会有较多的互动。亦师亦友的关系比较多,但有时又有父女(子)的多重关系吧,因为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年龄差不多。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在情感方面多点投入给学生,他们一定会感受到。

16.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双向的。老师在教导学生的同时,也会在学生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请问老师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学到最多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在多媒体以及电子设备方面要比我们熟练得多,所以有时候我会就手机、电脑或者课件等方面请教学生,他们总是很快能为我解决好。另外,每个暑寒假,都会有很多毕业的学生回来找我聊天,我也有所侧重地了解他们的初中生涯有没有什么欠缺,也有他们高中或者大学之后的兴趣爱好等等。所以我感觉到他们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我举个例子。有些学生上了一中、二中的,回来会向我提到引导学生非常重要,比如引导学生看一些时间不太长的美剧,对他们的听说挺有帮助。而且高中现在有听说考试,所以初中多练练口语也非常重要。从与学生的交谈中会得到很多信息反馈,也为自己的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17.当下很多学生都是非自愿选择了师范专业,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当一名教师比较安逸,他们不想要这样的生活。老师,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对教师这个职业又是如何解读的?又想对现在尤其是高三面临专业选择的毕业生说什么呢?

经销商访谈 篇3

《成功营销》: 目前,大量的汽车销售企业将目标投向4S店后,一些市场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人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汽车市场4S店投资过热。您认为国内4S店投资过热吗?为什么?

何连义: 目前,车市“一窝蜂”上4S店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商家都在运作,准备大搞4S店的建设。国内4S店投资是否过热,任何人说了都不算,优胜劣汰,有进有出,关键要看什么品牌的4S店,什么样的产品性价比、多大的市场保有量。

《成功营销》: 由于4S店的投资出现了“泡沫现象”,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又日趋理智,目前众多4S店并非所有都是赚钱的,甚至有人认为,汽车4S店有可能在3~5年后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整合。对这一观点,您持何种态度?

何连义: 我不认为有泡沫现象,因为中国近期的汽车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就目前的情况,大规模的行业整合不可能马上到来。毕竟4S店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除了有厂家的支持外,4S店还有维修的支撑。但是3~5年之后汽车销售商之间的行业整合是在所难免的。

《成功营销》: 4S店主要由厂商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众多的汽车经销商怎样生存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您认为汽车经销商应该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追求自己的差异化?

何连义: 我们目前的汽车销售主要是在走专业化的道路,让消费者感受到公司专业的氛围。与此同时,公司服务的高标准、规范化将是公司差异化发展的又一亮点。我认为,消费者选择汽车的同时也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在享受汽车经销商提供的一种服务。我们除了建立和完善现有的4S店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完善自己的连锁销售服务网络,让我们的顾客真正享受到最到位的售后服务。

《成功营销》: 有观点认为,国内的4S店存在着弱化的问题,一些4S店其实只能完成3S、2S的功能。您如何看待国内4S店功能弱化的问题?

何连义: 汽车厂商对于建4S店的标准和要求确实高,而且非常具体,全部是量化的。如果达不到要求,就别想过这个槛。对于相应的服务规范,各汽车厂家也做了要求,但对于规范的经销商来说,应该是不断强化4S职能,不过真正的4S店是有二手车销售的,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放开及汽车行业的发展,4S职能会更加完善的。

《成功营销》: 去年以来,4S店的地位受到其他业态的挑战,比如汽车超市、汽车大道等。您认为这种挑战是否会威胁到4S店的未来?您认为,汽车4S店的“软肋”在哪里?

何连义: 与4S店相比,汽车超市、买断经营等对4S店的未来肯定会有影响。由于4S店投入的成本很大,动则上千万,因此在城市中并不会很多。4S店经销模式被引入我国时间不长,尚无真正的市场自律组织,更无符合规范的统一服务标准,导致4S店的服务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满足顾客需求。很多4S店的维修人员技术单一,文化水平低,很难适应维修信息化、电子化的要求,应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方式快速提高整体技术水平;确立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从推荐、咨询、销售、保险、上牌、融资、装饰、保养、维修、二手车交易等过程提升服务水平,并将流程事先清晰告知消费者;树立信誉意识,让客户真正了解产品的优点、缺点,客户既买的知情,也买的放心。

《成功营销》: 在国外风行多年的4S店销售形式现在已经开始收缩。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4S店绝不像中国的4S店这样铺张,面积没这么大,人员没这么多,自然也不像中国4S店这样暴利。有消息称,欧州已经立法规定不准再建4S店,原因之一就是容易形成垄断销售。根据中国国情,您认为4S店的模式在中国的未来前景如何?

何连义: 4S在现阶段能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汽车销售渠道,主要是因为国内汽车销售业不成熟,售后服务薄弱,购车人从非品牌4S渠道买车后,无法获得相应的服务和保障,这时,4S店多功能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高档整洁的售车大厅和混乱无序的汽车卖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显然不同。

访谈英语 篇4

国外外语学习负动机研究始于Gorham &Christophel[1]的先导性研究,并且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2,3,4,5]。国内的英语学习负动机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十年里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7]。然而国内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研究还不多见。鉴于此,本文拟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引起此类学生群体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原因,旨在从研究对象上丰富当前的负动机研究,为克服高中英语课堂负动机现象提供建议。

二、文献综述

Chambers[8]将负动机现象引入外语课堂后,国外学界对负动机的探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Oxford[3]运用回溯写作法调查了美国大、中学生的外语学习负动机情况,发现负动机现象与师生关系、师生间的风格匹配与否、课堂活动设计等因素有关。D·rnyei[2]对匈牙利中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自信心受损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能力是诱发外语学习负动机的主要原因。亚洲学者多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对外语学习负动机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Falout et al.[9]发现日本中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主要诱因包括教师亲和力、语法- 翻译教学法、自信心等。Sakai & Kikuchi[4]发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考试成绩等是造成负动机的主要原因。教师相关因素、教材、自信心缺失等因素也在Hamada[10]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Kim & Seo[5]发现社会压力是导致韩国小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主要诱因。

国内对外语学习负动机的探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11,12,13]。这些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动机进行实证研究。遗憾的是,国内文献中鲜见对初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李池利[14]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负动机现象是教师和学生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当前负动机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有待丰富和发展:国内的负动机研究主要以定量为主,缺乏对负动机现象进行深入考察的质性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缺少对其他学习群体如初中生和高中生等的调查。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小组访谈法对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现象进行质性实证研究,旨在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丰富当前的负动机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过负动机现象?

(2)引起这些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部某县重点高中30 名高二学生。其中男、女生各15 名;11 名来自农村,10 名来自城镇,9 名来自城市;年龄最小的15 岁,最大的18岁,平均年龄16.67 岁;学习英语最长年限为13 年,最短年限为5 年,英语学习平均年限9.33 年;中考英语成绩最低65 分,最高118 分,平均106.03 分。

3.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小组访谈法收集数据。笔者首先征得受试的英语教师同意,并向他们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出于平衡受试性别、英语水平、家庭背景等的考虑,在自愿参加访谈的学生中选取了30 名学生。笔者将受试分为3人一组,对他们的学习经历进行了访谈:(1)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历过负动机现象;(2) 导致负动机现象的原因。半结构式访谈的优点在于其能够灵活处理访谈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信息,能够为访谈对象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谈话氛围[15]。访谈全程用汉语进行,每一组访谈持续30 分钟左右,并对每组访谈进行了录音。

4.数据分析

笔者首先将访谈数据转录入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然后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16]来处理数据,包括数据编码前的反复阅读、初次编码、二次编码、主题发展、数据阐释与结论等步骤。初次编码后,再对转录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推敲和观察以发现初次编码中各个主题的共同点,进而提炼出更高层次的主题框架。为了进一步保证编码的准确性,笔者和另外一位有着10 年英语教学经验的研究者随机选取了10%的写作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一致性达到87%,并且就不一致的部分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编码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以回答本研究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受试英语学习负动机情况

数据分析显示,访谈对象均表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历过负动机现象。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吻合:负动机普遍存在于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14]。本结论也进一步印证了国外相关研究结果[2,4,10],说明负动机现象是国内外高中外语课堂中的共同特征。

2.受试英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显示(表1),影响受试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包括不愉快的学习经历、学习策略缺失、学习观念负面影响、学习内容与任务难度、考试以及成绩因素、教师性格与教学能力等。其中前三个因素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相关,说明与学习者相关的内部因素在高中生负动机中最具影响力。这一结果体现了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群体与其他外语学习群体的共性、验证了内部因素在负动机中的重要性[6]。

(1)不愉快的学习经历

数据显示受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过不愉快的学习经历,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动力。“有段时间我天天默写单词、做语法练习,可是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这时候真是不想学习英语了”(S18)。这一结果说明英语学习中的挫折可能导致了学生自信心的下降和学习兴趣的减弱,从而减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17]。这可能与高中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有关。他们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18],从而容易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

(2)学习策略缺失

学习策略缺失是受试提到的另一条重要的负动机诱因。“我每天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背单词、做习题。虽然不喜欢这种方式,但是也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S10)。学习策略的缺失可能会使得学习者无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只能一味地死记硬背,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从而诱发负动机。这一结论与周慈波、王文斌[7]的调查结果相吻合,但是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并没有得到佐证,体现了我国高中生自身的专有特点,丰富了现有文献。这可能与我国基础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有关。中小学英语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主,缺少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19]。一旦无法有效运用策略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和挫败心理,进而影响其英语学习的动力。

(3)学习观念负面影响

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是,本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负面态度是导致学习者动力下降的重要原因。S11 谈到,“我就是不明白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语”。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和独尊心理降低了其对目的语的学习兴趣[6],也说明了负动机的文化特性[2]。学习者外语学习观念会对其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当认识到学习该门外语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时,便会增强其学习该门外语的动力,反之则会减少兴趣,甚至失去动力。如S16 所言,“除了考试,我真是看不到英语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可能与这些学生来自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关。这些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有限,英语水平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也没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可能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社会重要性的认识[18]。

(4)学习内容与任务难度

学习内容是影响受试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学习就是题海战术,真心不喜欢”(S6)。繁多的作业可能会引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厌烦心理[13]。“英语学习就是这样,单词、语法以及做题,感觉好无趣。我只想学好发音和口语”(S12)。学习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可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削弱其学习动力[11]。词汇和语法学习的难度也是受试出现负动机的重要诱因。“单词好难记,好不容易记住,没过几天就忘光了”(S9)。“语法题老是错,看到语法就怕”(S8)。

(5)考试以及成绩因素

考试以及成绩负面影响是受试提到的另外一个负动机重要诱因。S9 说:“父母只是告诉我英语对高考、对未来有多么重要,老师也是如此。有时候真的压力好大”。对于高中生来说,英语考试,尤其是高考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在近年来升学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剧增等教育竞争环境下,英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只能是被动地学习,结果就使得他们心理压力巨大。而一旦在考试中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时,他们便会失去信心,甚至失去英语学习的动力[4]。“每次看到惨不忍睹的分数就想逃避”(S16)。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若这种压力处理不当、疏导不佳,就可能导致厌学情绪、进而诱发负动机[5]。

(6)教师性格与教学能力

数据分析显示,教师相关因素如教师性格与教学风格是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重要诱因。“尤其是考得不好的时候,最怕被英语老师叫去谈话。每次都是各种训斥,各种大道理。知道她是为我好,可就是感觉不舒服”(S23)。面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高中生往往由于心智不够成熟[18],不能够理性对待,从而影响了其英语学习的热情[8]。“我的英语老师只顾讲他自己的,好像不在乎我们听不听、有没有听懂。英语课,感觉好无奈”(S26)。有些英语教师缺乏激情、工作倦怠[3],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一结论验证了Sakai & Kikuchi[4]等人的研究。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师资水平有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本研究针对当前负动机研究中缺少针对高中生的研究的问题,对来自中西部某偏远地区的30名高中生进行了质性研究,发现:负动机现象普遍存在于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他们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因素包括不愉快的学习经历、学习策略缺失、学习观念负面影响、学习内容与任务难度、考试以及成绩因素、教师性格与教学能力等六个方面;其中前三个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相关,说明与学习者相关的内部因素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有重要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了学习策略缺失和学习观念负面影响是高中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重要诱因。

访谈英语 篇5

这个事要辩证的看,如果你的英语很好,不用模板就能写出很像样的文章。那你根本不用拘泥于模板的思路,考场上行云流水很好,肯定能得让你满意的成绩。但是如果你连一个简单的让步状语从句写出来,都要想一会语法是否有错?词组是否用对?时态是否正确?单复数是否得体?那么我建议还是认认真真地准备几篇像样的模板,在下边多写几个像样的好句子,并且要拿几个主题写一写,会背和会写是不太一样的,考前写上3~4篇,要做到游刃有余。对于基础不太好的童鞋(包括金翅),准备一篇像样的模板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考研考场上是分秒必争的。这仅仅是一家之言,欢迎讨论,欢迎提出不同的意见,讨论中共同进步。

下边贴一个考研英语作文的评分标准,希望大家在最后阶段能够有的放矢。加油~~~

考研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最后一题是短文写作,根据国家教委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大纲》的规定,考生应能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包括私人和公务信函、备忘录、摘要、报告等,还应能写一般描述性、叙述性、说明或议论性的文章。短文写作时,考生应能: 1)做到语法、拼写、标点正确,用词恰当; 2)遵循文章的特定文体格式; 3)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使其内容统一、连贯; 4)根据写作目的和特定读者,恰当选用语言。

英语短文必须根据考试题目和提纲所规定的范围来写。近年来作文的分数由15分提到了20分,更加突显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为了使大家对考研作文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全面的把握和准确的理解,第一天主要是向大家通报好、差作文的各种表现,剖析考研作文的命题规律,并对最新的2004年考研作文进行精评细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作为阅卷老师,评定短文写作的成绩,首先看内容是否切题,是否符合题意的要求,然后看语言表达是否清楚、连贯、正确,语言基本功是否扎实,根据内容、文字、句子和用词,采用通篇分档计分,计分标准如下:

(一)评分原则和方法

1.A节应用文的评分侧重点在于信息点的覆盖和内容的组织、语言的准确性、格式和语域的恰当。对语法结构和词汇多样性的要求将根据具体试题做调整。允许在作文中使用提示语中出现的关键词,但使用提示语中出现过的词组或句子将被扣分。

B节作文的评分重点在于内容的完整性、文章的组织连贯性、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多样性及语言的准确性。

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确定其所属档次,然后以该档次的要求来给分。评分人员在档内有1-3分的调节分。

3.A节作文的字数要求是100词左右。B节作文的字数要求是160-200词。文章长度不符合要求的,酌情扣分。

4.拼写与标点符号是语言准确性的一个方面。评分时,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英、美拼写及词汇用法均可接受。

5.如书写较差,以致影响交际,将分数降低一个档次。

(二)一般评分标准

第五档 A节(9-10分)B节(17-20分)很好地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包含所有内容要点;(老马说过,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仅要有华丽的句型,还要把跟主题相关的文字加进去)---使用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通篇简单句能拿到高分?金翅对这种说法,不能苟同)

---语言自然流畅,语法错误极少;

---有效地采用了多种衔接手法,文字连贯,层次清晰;---格式和语域恰当贴切。

对目标读者完全产生了预期的效果。第四档 A节(7-8分)B节(13-16分)较好地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包含所有内容要点,允许漏掉1、2个次重点;---使用较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语言基本准确,只有在试图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时才有个别语法错误;

---采用了适当的衔接手法,层次清晰,组织较严密;---格式和语域较恰当。

对目标读者完全产生了预期的效果。第三档 A节(5-6分)B节(9-12分)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虽漏掉一些内容,但包含多数内容要点;---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需求;---有一些语法及词汇错误,但不影响理解;

---采用了简单的衔接手法,内容较连贯,层次较清晰;---格式和语域基本合理。

对目标读者基本完全产生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档 A节(3-4分)B节(5-8分)未能按要求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漏掉或未能有效阐述一些内容要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

---有较多语法结构及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了对写作内容的理解;---未采用恰当的衔接手法,内容缺少连贯性;---格式和语域不恰当。未能清楚地传达信息给读者。

第一档 A节(1-2分)B节(1-4分)未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明显遗漏主要内容,且有许多不相关的内容;---语法项目和词汇的使用单调、重复;

---语言错误多,有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语言运用能力差;---未采用任何衔接手法,内容不连贯,缺少组织、分段;---无格式和语域概念。未能传达信息给读者。零档(0分)

所传达的信息或所使用语言太少,无法评价;内容与要求无关或无法辨认。

此外,作文的字数也有规定,要求不少于200字,长度的具体计分标准分析: 151-160词:扣1分 141-150词:扣2.5分 131-140词:扣4分 121-130词:扣6分 111-120词:扣8分 101-110词:扣10分 100词以下:扣12分

最后,向大家通报一下“差作文”的种种“劣迹表现”,请大家注意。

1)不通顺,无段落,无结构,无明显主题;

2)笑料多,出现很多基本语法错误,拼写错误;

3)不达意,词汇量很小,词不达意,缺乏英语表达能力;

4)乱堆砌,不像一篇文章,仅是把一些不连贯的词语拼凑到一起

(金翅认为,所谓模板得低分,不是模板的问题,而是你没有使用好模板,不管什么主题都生搬硬套,导致驴唇不对马嘴。这才是得低分的原因。而不是你用了模板得了低分。不要把错误都归咎于模板上,就算同一个模板不同的人用,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就像一把剑,放到侠客手中那就是一把利器,放到书生手里就是一块废铁。举个再简单点的例子,男生都听说或玩过dota吧,就像是蝴蝶,你给黑弓那就是一把神器。你给潮汐,那就扯淡了。最后再重申一点,任何模板都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要改装成为独一无二的属于你的模板,要有自己的特色。另,我在庖丁解牛中,说的万能理由,大家要有意识的扩充,积累这样的句子越多,越能应对不同的作文题材,这个是提供一种写文章的方法。这样文章才不能显得单调无味。)

贴一个某考研英语名师的采访。有时间的同学希望能仔细看一下,会对你有帮助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考研英语阅卷的基本流程。

老师:英语阅卷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人工评阅主观题(英译汉、写作),第二步是机器评阅客观题;第三步是主、客观试题的核分工作。

就英译汉、写作这样的主观题来说,为保证评阅工作前后一致、宽严适度,正式阅卷前一天,阅卷组长和出题教师们首先进行试评,协调评分标准,制定评分细则。到了正式阅卷时,再组织阅卷老师对部分试卷进行试评,并同组长们协调掌握评分标准,对照评分细则。等大家对阅卷标准、细则及同一道题判分取得较好一致性后,再进行正式评卷。在每天的评卷过程中,阅卷组长还要对5%的已评考卷进行抽查,看看判分尺度是否适当。总之,整个评卷过程是相当严谨的。

记者:阅卷人在评阅“英译汉”的时候,是怎么计算分数的? 老师:微观上,通常把一个句子切割成3、4个得分点。比如,一个句子总共2分,切成4个得分点,每个点0.5分。然后阅卷老师根据你的翻译情况对照每个得分点,计算你的分数。

宏观上,阅卷老师还要看整个句子翻译是否正确。因为有时尽管采分点翻译对了,但整个句子却意思扭曲,那也要扣分。

记者:“英译汉”在修辞上需要力求完美吗? 老师:只要意思对了就可能,修辞上不作过多要求。因为我们毕竟是考试翻译水平,不是让你翻译文学作品。因此中要意思翻译对了,就可以了。再说,考生翻译一个句子也不过就是5-6分钟时间,根本没有时间让你去加工得更完美。

记者:“考研评分执行细则”是阅卷老师评阅主观题的尺度,同学们了解这个标准,相信对考试也很有帮助。请您介绍一下对于写作,“评分细则”是如何规定的?

老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阅卷老师是如何批阅作文的。

老师在正式阅卷之前,都要事先调集不同院校的一些作文进行试评,然后从中选出5种分数档次的作文来,我们叫它“样板作文”。这5种档次包括:20分、16分、12分、8分、4分和2分的样板作文。

在正式样阅卷的时候,老师用这些“样板作文”当作评分的参照。比如,老师评阅了你的作文,然后和“样板作文”一对照,感觉你的作文基本相当于8分的样板作文,但是又觉得好像比8分的样板作文好一点,那最后就给你9分。如果觉得比8分的样板作文差一点,那最后就给7分。就是有这样一个上下的浮动。

接下来我再介绍“评分细则”对不同档次“样板作文”的规定: 20分样板作文——“内容切题,包括提纲的全部要点,文章通顺,言之有物,语言流畅,句式变化多,用语的面宽。虽有个别不妥之处,但是该生基本功较好,表达能力较强,文章的长度符合要求”。16分样板作文——“内容切题,包括提纲的全部要点,言之有物,表达基本清楚,文字连贯,句式变化较多,结构和用词有少量的一般性错误,文章的长度符合要求”。

12分样板作文——“内容切题,包括提纲的全部要点,表达基本清楚,但结构和用词错误较多,有少数是严重错误,文章的长度符合要求”。这里的“严重错误”一般指的是搭配关系出错,比如“depend on”被错写成“depend at”.8分样板作文——“内容切题,包括提纲中所列的要点,表达尚可理解,但结构和用词错误多,有些是严重错误。文章的长度基本符合要求”。比如要求写200个字,只写了190字,就叫做“长度基本符合要求”。

4分样板作文——“短文和题意勉强有关,但条理不清,篇章结构不完整,语句错误多,且多为严重错误——词不达意”。

2分样板作文——“条理不清,词不达意;语句错误都为严惩错误,字数不足”。记者:在评分细则中,我注意到有“错误多”和“错误较多”这两个不同的字眼,那么请问错误的多少是否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呢?换句话说,究竟错多少是“多”,错多少是“较多”?

老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作文长短不一样,因此评分细则中的“错误多”和“错误较多”是一个相对模糊数字。一般来说,阅卷老师会根据你作文的长短和出错的比例,还包括出错的严重程度来综合作出评价。

记者:评分细则中对“结构和用词错误”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拼写错误是如何要求的?

老师:对于拼写错误,关键要看是否影响意思的表达。

如果你的卷面只有零星的拼写错误,而且不影响对词义的理解,那往往就忽略不计了。因为我们阅卷老师看的是“面”,而不是“点”——老师主要看你的作文的结构、条理,看你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不会在某个具体词的拼写上太较真儿的。

当然,如果你犯的拼写错误,影响了阅卷老师对词义的理解,那就要扣分了。还拿写汉字打比方:“大”这个字,你在上面点了一点,变成“犬”了,这种拼写错误使得整个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那就肯定要扣分了。

记者:老师在评阅作文的时候,主要会把着眼点放在哪些地方呢? 老师:宏观上讲,我们主要看的是两个最根本的要素:

文章是否切题。这是一个路线性、方面性的问题。

文章是否完全包含提纲所列要点。如果提纲给出三条内容,而你只写了两条,那就要扣三分之一的分。

说完了宏观,下面看微观的要求:

句式变化要多。这主要是看你是不是写得很单调,有没有使用一些得体的句型。

用词面要宽。主要看你是不是老重复使用那几个词。词语要变换点花样,以便反映你的词汇量较丰富。

对语法的掌握要准确。

过去专家组开会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这几条标准。评卷老师也是用这几条标准来衡量你的作文。

怎么才能规避作文的评阅误差?

记者:在作文的批阅过程中,是否也会存在误差呢?

老师:误差是在所难免的,因为阅卷带有主观因素,同一篇作文交给不同的老师批阅,也会得出不一样的分来。而且批阅作文非常辛苦,平均3分钟批阅一份,一天工作8个小时。所以存在一、两分的误差是正常的。一篇作文是由两个老师批阅。一个老师打完分,再由另外一个老师核对。比如甲老师给7分、乙老师给8分,那就维持甲老师的分数。可是如果甲老师给了7分,乙老师给了13分,那就可能存在误差,两个老师就会重新看看作文,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给10分或者11分。然后双双签署自己的名字。所以整个评分工作还是很严谨的。

记者:那么从考生的角度,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评分误差,规避风险呢?

老师:关键要提高“卷面效度”。所谓“提高卷面效度”就是字迹一定要清楚。因为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完成一定批阅任务,如果你的字迹让老师看不清,老师又没有工夫去仔细分辨你写的是什么,那就会白白的丢分。

学员代表访谈 篇6

纪洪帅:大连铭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连铭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致力于石油化工产业的投资。经营范围:国内一般贸易、货物、技术进出口(法律、法规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法规限制的项目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辽宁省著名商标。随着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契机而重点打造的“铭源松木岛化工项目”的全面启动建设,铭源集团将发展成为石油化工生产、贸易、仓储中转及终端配送的大型民营石化企业,以化工生产项目和储罐码头为起点,通过伙伴式合作或直接投资于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以优质项目为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

在大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精心组织下,在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传授下,此次厦大研修班,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宏观了解了台海两岸关系发展、同时还系统的学习了企业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家素质与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等课程,使我在政策水平、自身修养和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短短数天的学习虽然不长,但只要能坚持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必将能做强企业、服务社会。

专注做良心食品

丛培刚:大连金达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连金达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作为中国最早研制开发生产辣根(青芥辣)产品的企业,金达不仅填补了中国市场上的空白,更是开创了中国辣根制造业的起点。金达引进日本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精选优质的辣根产地西洋山葵为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精良配方,赢得客户信赖,成为国内辣根行业的领头羊,并逐渐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经过近20年的研发和不断创新,“金葵”品牌的辣根等系列产品深受中外客商及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

如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有位佛家高僧曾说“食品行业能做良心食品、放心食品就是最好的慈善事业”。多年前,丛培刚就提出“做良心食品、放心食品”的经营原则。他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生产优质的产品,坚守社会公德是自己的基本原则,金达承诺“金葵食品,真材实料,吃假一例,千元赔偿”的质量保证,秉承“诚信经营、良心品质、不断创新、超越顾客期望”的企业理念,实现健康发展之路。

大连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研修活动以来,每一年都有主题、有特色,而且是越办越好,让我们从中受益很多。今年,我已经是连续三届参加高校研修班培训。这次厦大研修班的学习,内容更充实、形式更丰富,平台更广泛,课程设置更加科学、有针对性。既有宏观经济分析,也有高效团队建设、企业文化等,涉及知识面广泛。邀请的教授专家都是国内资深人物,让我们从宏观上认清国内国际形势,更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对我们帮助很大。

此外,搭建的各种平台,促进了企业之间直接对接与合作,企业与金融行业的合作。我们也呼吁,希望更多的政府部门和金融业关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个企业能长久的发展,不仅要有先进技术和管理,还要有科学的规划和企业定位,我们看到日本、美国等国外很多企业经营百年以上,主要在于对企业和行业的专一、专注,能把一个熟悉的领域做精、做透,国内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精神,更多企业盲目的追逐利润,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把慈善变成企业文化

李绪清:大连昌海全福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6年,李绪清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早日致富的决心,承包了小长山乡灰砣子900亩海区、巴蛸村8700亩海区,成立了大连昌海全福水产有限公司。从事鲍鱼、海参、扇贝、海胆的底播增殖、浮筏养殖、人工网箱养鱼。公司先后获得大连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文明企业”等称号,并先后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农业产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地等。

富而思源,反哺社会。李绪清不仅是成闻名海岛的女企业家,更是无私地向社会播撒金子般的爱心使者,在各种慈善活动中总能看到她的身影。2007年,李绪清先后共投资2700万元建设小长山岛养老中心,于2008年9月投入使用。养老中心规模宏大,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共有床位300张,无偿接收原乡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入住。 多年来,李绪清共累计为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达800多万元。多年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这次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厦大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大,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培训学习,希望以后能持续举办下去,只要有机会我也将每年都积极参加。做企业不仅要看眼前,还要多向前看两年。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科学的管理团队,对企业未来发展和规划更有前瞻性、准确性,这样企业才能更有生命力。使企业实现五个做到:做大、做强、做好、做稳、做久。此外,回到企业后,我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把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同时,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企业家个人提升、家庭和睦、员工提升、公司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五个提升,最终,企业实现走向世界。

通过这次培训,我很高兴看到很多年轻的新面孔,这种老中青三代一起培训学习的形式非常好,既能做到几代不同企业创业者、管理者互相交流学习,又能发挥优秀的第一代企业家“传帮带”的作用,使一些二代、甚至三代的企业管理者能更好的成长、发展。从而,实现大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赵忠国:大连东南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年,赵忠国学成回国,带回日本名村株式会社在大连建厂的项目,并被委以重任负责组建日本独资企业东南工业有限公司。在赵忠国带领下,2004年,东南工业以31600立方米的加工量跃居亚洲同行业前列。十年磨一剑,如今东南工业已由当初46名下岗职工组成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构造集成材加工领域里的“航母”。公司先后荣获了“中国社会公认信誉单位”、“中国优秀企业”等殊荣。赵忠国也由此历炼成一个深谙经营之道,独具商业慧眼的企业家,完成了由外资企业管理者到行业新领军者的嬗变。作为新一代海外学子創业的杰出代表,他所取得的成就与其在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次厦大研修班的培训活动,为我们学员搭建了融资、交流、投资、宣传等多个合作的平台,活动形式丰富、内容充实,既有项目对接、企业考察又有企业沙龙活动,使大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碰撞出很多新观点,寻找到很多新商机。

永远走在市场前面的企业才会有生命力,不改革、不创新,企业就不会发展,而创新来源于企业家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我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和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行业信息,其实朋友就是企业家最大的财富。而经常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不仅能使我们提升政治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了解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这都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访谈英语 篇7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策划,问题

电视访谈节目是节目主持人和节目邀请嘉宾以一个即兴的互动话题或者是个人经历展开讨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作为节目主体。电视访谈节目以其谈话内容的丰富性、谈话形式的多样性、谈话氛围的真切性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阶段, 访谈节目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模仿痕迹,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电视访谈节目需要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为基础, 因此, 需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 提高电视访谈节目的质量。

1 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 人们对于节目形式的认识和了解“如数家珍”。然而电视访谈节目缺乏创新,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访谈话题范围小

访谈内容是电视访谈节目的主体, 访谈内容主要是通过访谈话题扩展和延伸出来的。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 尽管每一期的访谈人物不同, 但是选择的访谈话题却大致相同。一般都偏重关注热点问题, 甚至于一些八卦新闻, 没有注重访谈内容的教育指导意义, 无法从大的视角关注社会, 而且会尽量避开敏感话题的讨论[1]。

1.2 访谈虚假表演成分多

访谈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但在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缺乏真实感, 表演成分过多。主持人完全流于形式, 采访对像习惯于空话、套话, 甚至会在节目策划录制时, 会人为操纵控制访谈内容, 安排一些“话托”, 提前安排好有冲突的环节, 存在着欺骗观众的现象, 使得访谈节目失去了真实的意义。

1.3 访谈形式盲目跟风

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大多选择在黄金时间段播出, 导致电视访谈节目“霸占荧屏”, 观众对于节目选择也会无所适从。如果有某一档电视访谈节目取得了成功, 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类似形式的访谈节目纷纷涌现, 这种简单“复制粘贴”的盲目跟风形式也大大压缩了访谈节目的空间。

1.4 访谈气氛平淡沉闷

电视访谈节目中对于采访对像的访问过程都较为平淡, 抓不住主题思想, 很多采访点都让观众感觉小题大做、无病呻吟。同时, 忽视了访谈节目中另一大主要因素——现场观众, 观众在访谈过程中都是聆听, 没有发挥观众的参与和监督的重要作用, 访谈氛围平淡沉闷。

2 如何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开始, 而后像《高端访谈》《鲁豫有约》《可凡倾听》《艺术人生》等电视访谈节目形式遍地开花,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有很多, 从天时、地利到人和, 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对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工作。以下, 将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提出相关建议。

2.1 更广泛地选题, 更独特的视角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访谈话题以及所扩展的内容是访谈节目的核心环节。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要进一步拓宽访谈的话题范围, 提出更加独特新颖的观点。在对访谈内容主旨的选择过程中, 话题要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 使节目能够更加“接地气”, 不能像发表官方言论一样[2]。比如说, 像“残疾儿童的上学梦”“空巢老人的生活”“医保制度的改革”等都可以作为访谈的话题内容。同时, 电视访谈节目在策划过程中也要突出内容的个性化, 比如说, 对于名人的访谈, 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认识和了解, 像知名的运动员, 可以将视角转移到其背后的训练方式、赛场上看不见的心理状态等,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谈论取得的成就。

2.2 真心诚意地策划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策划的初衷就在于通过零距离的访谈交流真实地展现访谈对象, 但是如果以弄虚作假、表演作秀的方式访谈, 无疑背离了访谈节目的初衷。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过程中, 要注重节目真实性的体现, 而不以谎言、面具来掩盖或者维护访谈节目的形象。比如说, 像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丽曾在节目中坦承曾吸毒和戒毒, 她的真诚并没有影响电视访谈节目的收视和质量, 而且通过真诚地和采访对象、观众交流奥普拉温弗丽还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2.3 丰富策划节目形式

电视访谈节目形式的丰富对于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对节目的策划, 创新和丰富节目形式。一方面, 要巧妙设置节目场景, 凸显节目的主题, 摒弃过去传统的演播室、沙发、茶几的访谈场景, 比如说湖边、茶坊、画室等都可以作为访谈场景地点的设置, 像美食访谈节目就可以将场景设置在厨房[3]。另一方面, 要创新访谈节目的表现形式, 带动观众的参与热情, 活跃访谈氛围。比如说, 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图片视频上墙、观众现场提问、电话连线等方式将观众的问题、意见、祝福等选取作为互动话题, 提高观众的参与节目积极性, 活跃访谈节目氛围。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电视访谈节目作为直接沟通交流方式和以轻松舒适的谈话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受到观众的喜爱。当前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受到真人秀等其他节目形式的强大冲击, 电视访谈节目的转型成为必然。因此, 必须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策划形式,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内容, 打造更为真实、更有新意、更加优质的电视访谈节目。

参考文献

[1]张扬军.访谈随想——论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主持[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 :93-94.

[2]李林林.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访谈英语 篇8

关键词:访谈,平凡人,接地气,人性美,媒体社会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访谈类节目作为大众媒介的有效手段之一, 构建了大众话语空间, 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最优化, 发挥着不可忽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以自然轻松, 互动性强, 情感交流充分, 整个过程开放灵活、多向流动等优势深得观众喜爱。国内知名电视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中的访谈对象大多是让观众通过节目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大上”名人,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引领观众的目的, 名人效应是这些节目的优势所在。然而在区级有线电视台, 访谈对象既不是社会名流, 也非公众人物, 大多数是本乡本土的普通老百姓, 那么如何在“有限”电视台的平台上, 彰显访谈节目的“无限”魅力, 更好的弘扬人性光芒, 弘扬时代主旋律,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电视文化传播效果, 从而打造一档接地气, 受欢迎的访谈节目?笔者作为访谈主持人, 结合实践经验, 试述心得。

一、主持人参与节目各个环节, 从而保证节目的完整性

纵观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电视节目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高素质的主持人, 是节目赢得收视率的重要保障。提高节目主持人素质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编和策划, 使主持人真正地渗透到节目中去, 从而提高节目质量。由于区级电视台人员设备所限, 不可能做到一档节目一个团队, 要想保证节目质量, 主持人绝对不能仅限于了解嘉宾的背景资料和主持工作, 还要参与到前期采访、了解外围情况, 撰稿、策划等各个环节, 甚至在没有太多信息来源的情况下, 要靠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去感知和捕捉题材的亮点, 从而理清主线, 保证节目的完整。《印迹》创栏之初, 笔者就主动参与到整个栏目的策划和论证工作中, 充分分析地域特点以及目前台里的具体情况, 最后将栏目定位在“草根”。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节目长久的节目源, 也使观众有一种亲近感, 熟悉感, 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节目定位成熟的同时, 片名的拟定、片头制作、音乐选择等都渗透了主持人对节目的深刻理解, 以期达到完美效果。在日常的《印迹》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同时担任着策划、主持、配音、文稿撰写以及部分后期剪辑工作, 即在节目进行的每一个环节, 都能够随时达到对全局的宏观把握以及对各个环节的微观控制。长此以往, 我对节目主持有更强的驾驭能力,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二、彰显草根人文精神, 上接天线, 下接地气

(一) 、不求轰轰烈烈, 但求润物无声

《印迹》选题广泛, 覆盖面广, 嘉宾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包括西青籍名人、基层村干部, 企业家、教师、学生、百岁老人、孝亲模范乃至残疾朋友等等, 虽然身份不一, 但是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人性美的光芒, 他们在日常的平凡中呈现着不甘平庸的生命华彩。节目中没有惊天动地, 没有语出惊人, 只是剖析他们真诚而朴实地对待生活, 诠释他们的生命意义, 感悟他们的生命张力, 这些触动着观众内心最柔软地方, 直击心灵, 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使节目在润物无声中发挥着舆论的正向引领作用。

(二) 小中见大, 汇聚正能量

我常常将每位嘉宾比作一株无名小花, 他们在角落中绽放自己, 呈现着生命的尊严。因此, 体现弘扬草根精神也成为节目的重要内容。嘉宾陈洪来是精武镇小南河村的村民, 他古道热肠, 俭朴热忱。然而,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好人也是不在少数的, 在电视报道中也司空见惯。假如访谈没有新意, 就不会有亮点吸引观众。那么如何挖掘嘉宾亮点呢?在前期采访的时候, 发现这样一个插曲, 他接到一个电话, 从通话内容听得出这是外地电话, 并且听得出对方一直在说感谢的话。后来, 经了解得知电话另一方是一位湖北人, 来天津寻亲未果, 无钱回家。陈洪来慷慨资助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外地人500元钱。对这个小插曲我敏锐捕捉, 深度开凿, 是这样访谈的:

主持人:通常碰到这样的一个外地人,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骗子。

陈洪来:我知道有这样的人, 不能这么想。一般人没到了一定的份儿上, 不会求人。既然他求到了我, 我就得帮他。

主持人:经常这样帮助一个陌生人吗?

陈洪来:不少, 凡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去帮, 谁让我碰到了, 我不帮的话心里过意不去。

主持人:过意不去是什么感觉?

陈洪来:心里很不舒服。我想我遇到困难, 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所以我就怎么对待别人。把别人当事, 别人才拿你当事儿。

主持人:想没想过您帮助的外地人可能就没有回报?

陈洪来:不想得到什么。人跟人之间是缘分, 好几个我帮的外地人现在都是朋友, 逢年过节还打电话问候我, 他们说我是天津好人。

主持人:天津好人, 您喜欢这个称呼?

陈洪来:喜欢。外地人对天津有个好印象就足够了。要是每个人都有一点爱心, 咱天津形象不就越来越好……

在访谈中从一个简单的小插曲, 丝丝入扣的访谈, 逐步深入嘉宾的心灵, 不仅体现一位“天津好人”朴实热情的一面, 更能让观众朋友感受到, 在这个草根好人的心里, 始终植根一个真理: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虽然嘉宾话语朴实, 但却真实、生动地向观众朋友, 讲述了一个草根将爱的火把点燃照亮别人的故事, 不但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更升华了节目主旨。

三、擅用细节, 开题巧妙

进入访谈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 开题要巧妙, 应根据访谈对象、访谈话题的不同而匠心独运。话题轻松的访谈, 以闲聊方式进入主题;主题性较强的, 以近期引人注目的新闻进入话题。曾经采访一位17岁男孩, 他14岁的时候母亲因脑梗成为植物人, 父亲在半年内又因为一次意外右腿高位截肢, 还有一名智力残疾的哥哥。花季年龄的他经历着同龄孩子没有的遭遇, 但是他坚强的支撑着这个家, 并且获得了感动西青人物。通过资料, 了解到这个孩子不善言辞。还注意到十几个对他事迹的视频报道中, 孩子表现超乎常人的平静甚至麻木, 用一些简单的套话应答着记者。我想, 在这个孩子心中可能已经无数次地被揭开伤口, 不然不会这样。他是一个孩子, 他是一个花季少年, 不能把表现孩子的坚强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在那天的访谈中, 我将孩子的遭遇仅做了最简单的介绍, 而把重点放在他如何看待成长, 如何看待得失, 如何安排好目前生活, 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中。例如, 提出这样的问题:三年前的你, 现在在做什么?和三年前的自己相比,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访谈中, 一个个问题紧紧围绕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得失, 紧紧抓住少年的心理, 展开了彼此心与心的交流。他的情感得以宣泄, 欣喜之时, 溢于言表, 伤心处, 潸然泪下, 无奈时, 坚强隐忍, 特别是在谈到对未来的向往时, 男孩眼中闪烁着同龄孩子一样的亮光。少年主动袒露面对命运从抱怨自卑到乐观面对, 再到勇敢承担的心理路程, 笔者和观众也一起感受了男孩心中的力量:那就是对于生活的热爱。我想, 这才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亮点。

另外, 许多嘉宾是第一次进演播室, 非常紧张。这个时候如果让嘉宾怎样, 只会把更大压力传递给嘉宾。这时, 我一般利用资料中了解到的细节, 以善意的玩笑开场, 转移他的注意力, 让他放松下来, 使节目顺利进行。

四、语言平实, 态度真诚, 拉近距离, 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真诚才能取胜。显然,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主持人在嘉宾面前只有放下架子, 释放出温暖的信号, 对方才能打开心扉。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发挥余热的80岁老医生, 自退休之后一直在社区为居民义诊。这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仁心医者, 耳音不好, 不善言谈, 采访他是比较有难度的, 这位老人, 以下这段采访是这样完成的:

主持人:爷爷, 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老人:看着病人在我这出去的时候开开心心的。

主持人:您最不喜欢的是什么?

老人:最不喜欢的是整体闲着, 不能给病人看病。

主持人:您为什么义务诊病?

老人:我生活有保障, 不缺那些钱, 钱还有够吗?

主持人:您准备还义诊多少年?

老人:只要活着就看病。多活几天, 为大家做点有意义的事。

主持人:大爷, 您觉得什么样的医生算是合格的?

老人:只看病, 不能看钱。医术高, 医德更好, 病人才能信任你……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 问题简单明了, 作答言简意赅, 使观感受到一位仁心医者的朴素情怀。

五、结语

焦点访谈 篇9

在周六的下午, 范某和张某告诉妈妈出去玩一会儿, 也没说去哪里玩。妈妈也了解自己的孩子, 没有多问。他们把附近能玩的地方都玩了, 能逛的地方也都逛了。后来, 实在是没地方玩了, 他们就决定去裕西公园过一夜, 尝尝晚上不回家是什么滋味。

天渐渐黑了, 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在公园里品尝着“新鲜”。到晚上吃饭的时间了, 他们的爸爸妈妈左等不见孩子回家, 右等也不见孩子回家, 很担心, 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附近的同学家都找了, 都没有;留营小区里找了, 也不见两个人的踪影。晚上9点多了, 无奈之下, 他们的爸爸妈妈给班主任了打电话。老师接了电话后, 也是心急如焚, 赶紧给同学们打了电话。同学们都是在睡梦中醒来接老师的电话。老师打完电话后, 又急忙向范某和张某的爸妈打了电话, 提供一些可寻找的地方。

那时已进入“大雪”节气, 白天上学我都是穿着厚厚的棉袄, 晚上的气温可想而知会有多冷了。夜深了, 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他们又冷又饿又害怕, 想回家, 又怕路上不安全。范某问道:“我们现在怎么办?”“不知道。”“有家里电话吗?”“忘了。”他们就在公园里继续“尝鲜”。

与此同时, 他们的爸爸妈妈急得泪流满面, 害怕儿子遇上了坏人, 便马不停蹄地找, 想到的地方都找了。110也帮着找了, 还是没有找到!

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谁都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他们却全然不知, 继续在公园里面“尝鲜”。

第二天早上, 他们平安地回家了。家长急忙告诉老师, 老师才松了口气。

爸爸妈妈并没有责罚他们, 而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他们的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 遵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

周一的班会课上, 班主任又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让同学们说说他俩错在哪里, 并写了作文《评“夜不归宿”》。老师觉得这还不够, 接着又让同学们写了《爸妈的爱》、《感恩父母》。老师做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 旷课、夜不归宿……第二十三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 不得歧视。老师的教育既正确又深入。

金振声教授访谈 篇10

《南方建筑》编辑部:金教授, 请您回顾一下任建筑学系系主任的上世纪80年代, 系里的一些大事件, 或者对您印象比较深的事件。

金振声教授:我年纪大了, 近年来身体不太好, 就简单谈几件当时系里的外事活动, 20世纪80年代初恰逢改革开放, 我有幸参加了几次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1.1981年参加教育部“土木建筑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建筑教育, 这次考察团的级别很高, 共去了8名各大院校教授, 团长是同济大学副校长王达时教授, 8名团员中有6名是土木专业的教授, 建筑专业只有2名, 一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汪坦教授, 另一位是我。能在老八校中被选上, 我感到非常荣幸, 也很不容易。这次考察团重点考察美国土木、建筑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及美国工程界对美国土木、建筑教育的评价。参观了纽约市立学院, 还参观了几个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 包括SOM, 印象很深刻的是这些事务所都已经电脑普及化了, 这一点我们落后了十几年。

2.1983年7~8月, 改革开放后建筑学系第一个香港考察团有金振声、陆元鼎、罗宝钿等几位老师, 这几位老师因做深圳的园岭居住小区设计, 我作为设计组顾问, 从深圳取道去香港考察。

3.第二次到香港考察, 在1984年6月, 应华南工学院香港校友会主席蔡建中先生之邀请, 我、黎显瑞、肖裕琴等8人及学校电化教研室等共12人赴港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 与在港校友就城市规划、高层建筑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为给建筑系的教学、研究增加资料积累, 蔡建中提出由母校电化教研室派员赴港摄制一部高层建筑的教学资料片。其后, 由赵伯仁、叶荣贵等老师负责, 《香港建筑风采》 (1、2、3、4辑) (1984~1985) 、《中国大酒店》 (1984) 拍摄完成并由华工音像出版社出版。

4.第三次到香港考察, 在1986年3月, 建筑学系系主任张锡麟副教授、金振声教授应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黎锦超的邀请, 赴港作为期半个月的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受港大之邀参与这次活动的还有清华大学李道增教授、同济大学戴复东教授以及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刘宝仲教授等。此次会议交流了各地的民居建筑, 以及各个大学的办学特点。

5.1983年10月~1984年1月, 建筑系与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室内设计讲座 (以旅游宾馆为主) 短期培训项目。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讲师全部来自香港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及大学教师, 包括张肇康、刘秀成、李沛文、刘少瑜、徐佩伦、徐志樑、黄赐巨、王无邪、韩秉华、钟华楠等知名人士。老师们都利用周六从香港赶过广州来上课, 携带讲义及大量幻灯片, 工作认真负责。培训班共开设了10次讲座, 我们系负责接待的是蔡伟明老师。课程还专门安排了一次作业和一次展览及评图。香港讲师还带了一批学生到东莞结合他们在当地承接的实际项目开展设计, 所有费用均由教师承担。该室内设计培训班是国内较早开办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1990年10月1~8日, 中国建筑教育研讨会在香港举行, 会议由香港大学建筑系发起与支持, 意在协助国内老八所高等建筑院校等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建筑系, 取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RIBA) 对学位资格的认可。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内代表有梅季魁教授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李道增教授 (清华大学) 、荆其敏教授 (天津大学) 、鲍家声教授 (东南大学) 、郑时龄副教授 (同济大学) 、金振声教授 (华南工学院) 、刘宝仲教授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曹文江讲师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观察员) 、夏义民副教授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学会张钦楠秘书长、人才开发司副司长秦兰仪教授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代表王国力副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派出代表6名, 香港建筑师学会 (HKIA) 、香港大学建筑系、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的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建筑师出席了会议。

会议主要关注四年学制与五年学制在教学培养目标、要求、内容、学位与毕业后工作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中国高等建筑院校学生的学前教育、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和建筑师资格认可等问题, 通过中、英、港三方介绍各自的建筑教育情况、评估与对建筑师资格的认可, 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和认可;其次, 通过老八所高校建筑教育的交流介绍, 促进了相互学习;会议建议从1991年起由国内老八所高校建筑系每年轮流负责主持召开一次“建筑教育研讨会”, 讨论有关建筑教育问题。

张亚东访谈 篇11

张亚东:这本书中的照片是在一次旅行中完成的,一个月时间内我去了几个不同的国家。我觉得一次旅行正如人的一生一样,也像浓缩了一个生命的电影——我们来了又得走。我觉得旅行给我的感觉就是让我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比如说我可能用了20年的努力买了一个房子,用了10年的努力买一部车子,但是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其实这些东西到头来都不会是您的。我甚至觉得,自己不必要那么较劲,可以更轻松一点。

大可:有一句话叫“人生若初见”,它的意思就是初见可能是最美的一瞬间,摄影圈也有“决定性瞬间”的说法。在您看来,这个初见,是否是最美的一个瞬间?

张亚东:我书里拍的照片都是走哪儿算哪儿,不是我刻意去拍摄,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因为我是做音乐的,实际上拍照片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兴趣,一个爱好,所以我并不把自己的书当成艺术,这只是我生活里的一些非常普通的瞬间而已。所以对我来说是没有刻意的,非常随意。我觉得对于一个爱好者来说,拍照就是躲在相机后面,用眼睛去看更多,去看每一个人,结果在看其他人的时候,事实上都看见了自己。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我会有更多的思考,我觉得这样非常有趣。

大可:您的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拍照时都很顺利吗?您是怎样跟他们沟通的?

张亚东:我比较喜欢拍人,我觉得人的表情瞬息万变,而且通过拍摄其他人更容易看见自己。在国外,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先跟被摄者打招呼,征求同意后再拍,绝大多数人都乐意配合;而在国内往往不行,很多被摄者对镜头有敌意。

大可:请谈谈《初见即别离》一书封面上这个小孩的故事?

张亚东:当时在美国旧金山一个海滩边,突然看见这个男孩,他与弟弟两个人正在海滩边上玩耍。他看起来就像中东那边的人,长得特别像我看过的一个叫《暴雨将至》电影里面的一个男孩。我对这个孩子非常好奇,非常有亲切感,因为我非常喜欢那部电影。这个孩子未来会开启一个怎样的人生?我觉得不可想象,我愿意他有一个很美好的未来。

大可:那张照片的风格很特殊,当时用的是什么镜头?

张亚东:这本书里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奥林巴斯E-P3拍摄完成的,封面上的这张照片用的是一款视频监控镜头,我通过转接环,将这个很便宜的25mm f/1.4镜头接到E-P3相机上。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棒的镜头,它能产生恰到好处的暗角,而其中心清晰、四周模糊的效果更令我着迷。

大可:哪种相机更符合您随身携带、随机拍摄的要求?您为什么在很多相机里面看中了奥林巴斯E-P3?

张亚东:这也许源于我喜欢蓝色的东西,而不喜欢红色,我从E-P2开始使用奥林巴斯PEN系列相机,E-P3一上市我就买了。我觉得PEN系列相机的外形很好,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设计。同时,这个机型的像质也很好,对于我的旅行摄影来说足够用了。另外,E-P3的超大显示屏在手动调焦的时候非常方便,因为我通常是不用自动功能的。

大可:您也拍摄过电影作品,都是在镜头背后,拍照片和拍电影有哪些差异?

张亚东:我非常喜欢电影,不过,电影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安排的,所以在那个过程中您很难做到特别自然。从拍电影以后我变得喜欢看别人,比如说我会看您穿了什么,您手中的笔是怎么拿的。

大可:您曾经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过微电影,是否也会去用奥林巴斯微型单电相机去拍一部短片?

教师轮岗——专家访谈 篇12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

朱永新: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因素。师资质量是推进教育公平至关重要的“软件”。全国各地近几年推行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有效地推进了城乡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资源配置方面的均衡发展;但是, 师资却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城乡均衡配置, 也成为制约农村与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的“瓶颈”。现在的择校热, 其实本质上是“择师热”, 因为谁站在讲台前, 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校长和教师的轮岗, 是有效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 也是化解择校难题的重要路径。2014年9月,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对加快推进县 (区) 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具体方法与时间安排等, 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努力让每所学校都能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应该说, 这项文件为下一个阶段校长教师交流, 提供了指导性、操作性的政策依据。但是, 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目前全国各地县 (区) 域内城乡校长、教师在学历、职级、待遇方面差距, 仍然较大。要真正流动起来, 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与教师交流的政策, 需要我们因地制宜, 制定更加具体、更加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教育教育》:具体操作上应该怎么做?

朱永新:教师与校长的交流要有清晰的制度规定。交流方式上, 可以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或对口结对的一体化等形式, 在集团内部或对口学校之间相对固定交流, 用统一标准评估教育质量。教师和校长流动轮岗, 需要人事制度的保障。可以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 委任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教学事务的管理。这样, 可以有效规避与《教师法》十七条中教师与学校聘任关系的冲突, 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 应该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这项工作。教师校长的流动, 必须实行人性化管理。校长教师自觉自愿参与交流, 交流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 才能取得实效。要统筹各类学校发展需要与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 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 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结合, 政策引导为主, 行政手段为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已经是箭在弦上, 蓄势待发。不是想不想做, 要不要做的问题, 而是怎样做好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师流动轮岗以后, 校长有长远眼光继续抓紧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解决城市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周转住房与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农村校长、教师到城市学校的工作适应问题?等等。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虽然国内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之间差异非常之大, 很难简单复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韩立福:教师轮岗面临实际阻力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意味着什么?

韩立福:意味着当前教育部门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又进了一步。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 教育公平的第一层次“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是具有法律保证的。而教育公平的第二层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可以说是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区域上看, 优质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显得很薄弱。从城乡方面看, 城镇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乡村。从城市或区县内部来看, 总是存在某几所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占据了当地的大部分优质资源。而这一点也是现在“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但从实际来看, 这一政策的制定并不是很完善, 有些地方仅止于理论上的可行, 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脱节,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阻力。

《教育教育》:哪些方面会阻碍它的实施?

韩立福:教师轮岗制使校园文化难以稳定。一所好的学校需要有其特别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包括独特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这是一所学校凝聚力的体现。但这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更多的校长、教师往往刚在一所学校稳定下来, 没过几年就又要换一所学校。

教师轮岗制给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带来难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 每所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也必然会考虑他们的风格是否与本学校相匹配。在学校管理中也会考虑到老师们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点, 将他们合理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如果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且不谈轮换过来的老师的性格、气质、能力是否符合这个学校的要求, 就单纯地认识这个老师的特点, 再把他能合理地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 就需要很长时间;而很有可能学校与教师双方刚刚适应, 开始配合默契, 教师又要轮换到其他学校去了。这样必将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

《教育教育》:教师轮岗还会给学校带来哪些问题?

韩立福:教师轮岗制将使学校管理层不那么热衷于教师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流动性增大使得学校为教师的培养的成本增加。以一个新教师培养为例一般学校聘用一个新教师, 通过培养, 大约花费一年时间正好能使他拿到中级职称;而这时工作刚走上正轨的教师, 恐怕再过几年就要到别的学校去了, 学校对他的投入等于为其他学校做了嫁衣。相信大部分学校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 都不会选择继续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 挖掘培养新教师, 而等着从其他学校轮换优秀教师过来。教师轮岗制不利于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甚至滋生腐败。实行教师轮岗制之后, 每所学校让谁去轮岗必将成为一个难题。这不仅将对管理层的决策造成麻烦, 同时会影响同学校老师之间、老师与管理层之间的人际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一所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要轮换到条件不好的地方, 而现实是谁都不愿意去条件不好的学校工作, 那么老师之间必将为不去条件差的学校形成竞争关系更有可能会因某些不正当竞争而滋生腐败。

储朝晖:教师轮岗中的政府责任

《教育教育》:教育部门在教师轮岗中的角色是什么?

储朝晖:教师流动既可以遵循市场规则也可以依照体制内管理制度。对于市场化的教师流动, 政府和学校无权直接干预, 这是教师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按照体制内管理制度进行的教师流动, 是政府可以发挥直接作用的流动形式, 教师轮岗当属此类, 教师轮岗政策最重要的推动主体是政府。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 它不是选拔教育, 而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在职责履行与工作方式上类似国家公务员, 所以, 其人事关系的变动权不属于学校, 而属于政府部门。也就是说,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的改进以及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 政府拥有在整体上调配教师的权力。

《教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怎么做?

储朝晖:就一般的情况来说, 同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存在着竞争, 学校管理者不会轻易放弃优质资源, 这导致优秀教师很难流动到其他学校。即使政府强力推动, 也会造成学校管理者、上级部门以及教师之间的多重利益博弈。如果教师流动采取轮岗的方式, 教师资源属于某个地区的整个教育系统, 学校之间的诸侯割据与利益分割问题就会得以解决。轮岗的顺利实施, 不仅需要教师的理解和配合, 还需要政府的协调与保障。在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过程中, 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尤为重要。教师轮岗涉及多个部门的合作, 不仅涉及一些配套政策的支持。比如, 轮岗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交通食宿等问题, 还涉及社会支持氛围的营造, 比如, 家长与学生的认可, 既得利益者的妥协, 而且需要政府调动一些资金来保障教师轮岗政策的运行。从目前情况看, 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 能够为教师轮岗提供服务与保障。

《教育教育》:教育部门在教师轮岗中的责任是什么?

储朝晖:由于我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对缓慢,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利益固化现象比较严重。当教师轮岗政策与历史形成的教育利益格局相叠加时, 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就凸显了。利益博弈在教师轮岗政策运行中在所难免, 作为具有综合协调和管理调动能力的政府, 需要担当责任。既要面对历史沉疴, 还要着眼教育理想;既要坚持原则, 还要理性妥协。

政府应该主导建立规范的轮岗流程。规范的教师轮岗流程既要限定相关权力的行使范围, 又要制定合理的轮岗实施细则。权力的行使应公开透明, 避免“权力寻租”和“暗箱操作”。从已有经验看, 采用电脑随机派位的办法可以排除人为干扰, 能有效地安排教师轮岗。但是, 完全依照电脑随机派位, 会妨碍教师自主性的发挥, 会漠视薄弱学校的迫切需求。为保证教师轮岗公正性与规范性, 电脑派位之前, 教育行政部门要准确评估区域内各学校状况, 以及轮岗教师的特殊情况和意愿。

上一篇:旅游效率下一篇:现代场景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