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研究

2024-09-23

访谈研究(共12篇)

访谈研究 篇1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50名不同年龄、职业、婚恋情况的腐女热衷阅读BL作品的原因等进行访谈研究, 总结分析出青年异性恋女性出于对纯爱、美的追求和对性的好奇心理而迷恋BL作品, 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腐女们的活动表达了她们对自主、平等的诉求。但她们对女性的自我排斥与女权主义的声音并存和对男性价值观的崇拜与观看消遣男性的欲望同在的矛盾显示出了当今社会后女权时代女性群体本身的迷茫与无措。

关键词:腐女,BL,耽美

腐女, 全称“腐女子 (ふじょし, fujoshi) ”, 源自于日语, 是由同音的“妇女子”转化而来, 为喜爱BL的女性自嘲的用语。本研究中将腐女定义为:自评以前和目前只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人产生性欲或爱慕的, 18到35岁的, 爱好BL作品的女性。BL, 即Boys’Love的缩写。现在Boys' Love此词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女性向男性同性爱创作, 不分动漫画、游戏、小说、原著衍生、原创、商业与同人志。本研究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50名腐女热衷阅读BL作品的原因进行了访谈研究。

一、访谈对象和方法

1、访谈对象

腐女50人, 来自各地, 年龄在18至32岁, 多数是学生。

2、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首先根据访谈目的拟定访谈提纲, 主要问及以下几个问题: (1) 你第一次看BL的感觉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喜欢BL ?你觉得其中最闪光的地方是? (3) 你认为BL中的性片段如何 (十分必要, 有才会看, 无所谓, 不看跳过) ? (4) 能接受现实中的Gay吗?你认为BL中的同性之恋同现实中的男同性恋是一样的吗? (5) BL故事中对性别的描绘颇有趣, 许多受方常常有女性化得表现, 你喜欢或认同这种描绘吗? (6) 你会对与男性交往比较没兴趣吗?

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访谈内容。

访谈主要于2011年3月间进行, 每次用时约20 - 45分钟不等。邀请访谈对象到自己的住所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正式访谈之前向受访者说明访问目的并保证对访谈内容保密。在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 现场记录的同时配以录音。

初步访谈完成之后, 对年龄, 职业, 交友情况 (是否有男友) 对其成为腐女的影响进行分析, 针对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再选择适当的被访者进行深度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1、第一次看 BL 的感觉

有24名 (48%) 受访者表示第一次看BL时感觉很唯美, 很有爱;8名 (16%) 受访者表示她们感觉很新奇;6人 (12%) 表示感觉一般;5名 (10%) 受访者觉得诧异, 不解;4人 (8%) 表现出害羞;3人 (6%) 感到恶心。

感觉很唯美的受访者, 第一次看的都是“清水文” (单纯的、较少性爱更注重感情描写, 有更多情节的耽美文章) , 吸引她们的更多的是故事情节、对角色的描写文笔等等更加投其所好的东西。

感到恶心的受访者都是因为第一次看的BL有性交的描写。青年女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性现象描写极为敏感, 看BL之前若没有太多的性知识, 就很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

在时间上, 12人 (24%) 在13-15岁成为腐女, 21人 (42%) 在16-18岁成为腐女, 11人 (22%) 在19-21岁间成为腐女, 其余在22岁以后成为腐女。可见, 大多数女孩儿在初高中时期就成为腐女了。那时她们正值青春期, 是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多数都处于叛逆阶段, 喜欢独特、喜欢禁忌、喜欢幻想, 她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 萌发了与性相关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 滋生了对性的渴望, 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 因而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BL满足了她们对异性的好奇, 这一切都为腐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林勇强在谈到腐女问题时指出, “腐女”一族之喜欢看“BL”小说的心理动机非常复杂, 有些可能是由于社会流行而图新鲜“赶时髦”, 有些可能是出于对同性恋的好奇, 而有些可能本身性取向是双性恋。正是这种青春期时的心理需求, 养成了腐女子。

2、看 BL 的原因

首先, 吸引女孩儿们看BL最大的原因是男男之间纯粹的爱。

BL小说突破了BG言情小说男女相恋的传统模式, 同性相恋的设定让爱情立即远离了传统的结婚生子结局, 这样的爱情显得更为纯粹, 表现方式也远比BG言情小说来得更为彻底。女性在耽美中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更加纯粹的爱, 这种爱要有冲破一切障碍, 致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 淫浸着背德的幻惑, 迷离而摇摆, 激荡着人类最原始, 最真实的欲望, 只是纯粹的爱情, 没有交换, 没有索取, 没有男女间的那种所谓的矜持和礼数, 爱就是一切。

受西方“浪漫之爱”观念的影响, 女性追求一种超越一切的纯粹的爱情, 但现实生活中纯爱的缺失使她们唯有在表现男男之恋的BL作品中才能寻找到这种纯粹之爱。腐女们普遍认为同性之恋是最纯粹的爱。从生活经验上来看, 女人和男人在一起无论从地位还是性格上都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他们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因素, 大部分时候男女之间的“性”也是造成他们爱情不“直接”的关键因素。而男人之间的爱情远要比男女的爱情来得直接, 他们单纯地相爱, 单纯地在一起, 情感上相互慰藉, 它不是由性本能驱动的, 而且他们的结合还必须要冲破世俗的眼光, 所以他们必然爱得勇敢, 爱得坚定, 爱得纯粹, 这样的爱才经得起考验。腐女就是这样一群对纯爱执着向往的人, 她们在BL作品中寻找纯爱, 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同性恋友好和理解。

其次, 是主角的美型。

几千年来, 女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那么多的权利和自由。长久以来, 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媒介中, 女性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作为一种展示符号, 通过自己的柔美和性感诉求展现强烈的视觉效果, 从而吸引消费。“男色消费”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男性在公共领域大胆、公开地向女性展示自己的异性美, 同时根据女性的审美需求变换形式美, 如由高仓健式的硬汉形象转向了杰尼斯美少年式的阴柔俊朗美, 以吸引女性受众的眼球。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女性开始进入一个“被迎合”的时代。虽然, 两性的主客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媒体对于女性报道所表现出的刻板成见和符号贬抑也依旧没有彻底改变。但纵向地进行比较, 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媒体已经开始注重两性平等关系的建立, 甚至越来越多的女性媒介开始出现,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到媒介工作中去, 而女性受众也不再单单满足于肥皂剧与软新闻。女性的“被看”与“我要看”、“被表达”与“我要表达”的矛盾正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美男文化”应运而生。在消费社会中, “男色”已物化为商品, 在形成时尚流行文化的同时也为自身赋予了符号意义, 它正以占据“女色消费”半壁江山之势, 高调地出现在商场、广告和媒介上, 让全球的女性为之疯狂, 为之消费。中国很多腐女刚开始接触BL是看男偶像团体成员配对的同人文, 经济公司为笼络消费者, 甚至为粉丝们推出所谓的“官配”。事实上, “耽美”作品中所描绘的绝美少年是不存在的, 腐女以美型的“男同性恋 " 作为性审美对象的, 在她们的现实生活中, 又是严格的异性恋者。腐女们沉浸在幻想世界中, 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求。

最后, 是对性好奇心理。

为了满足对男性的性幻想, 宣泄青春期的性压抑。同时也是出于对BG (Boy and Girl, 异性恋) 性爱模式的审美疲劳。由于当下中国性教育的缺乏, 年轻女性既无法从正常渠道也无法通过色情A片来了解两性关系, 只好求助于耽美动漫这个另类渠道。这些年轻女孩一方面可以通过耽美来释放自己的性幻想, 另一方面“男男之间的爱情, 不涉及自己本身”, 无需将自己带入到故事之中。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有关BL的评论声称BL中的男同性恋“是一种让 [ 女孩 ] 在一个远离 [ 她们 ] 自己身体的距离, 操作这个被称之为‘性’的危险东西的安全装置;它是让女孩得以飞起来的翅膀”。

3、对 BL 作品中描绘性片段的看法

20人 (40%) 觉得无所谓;19人 (38%) 认为十分必要;11人 (22%) 回答有才会看;没有人会不看跳过。

很多人开始接受BL, 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性描写, 吸引她们的更多的是故事情节、对角色的描写文笔等等更加投其所好的东西。

“有爱才有性, 裸露当然是在必要时及时出现才好, 要看是怎样一个故事, 如果没有也可以。”

耽美文化在最初是以“纯爱”的形式出现的, 欲说还休的暧昧气息是耽美的根本, 但随着主流文化圈色情和暴力因素的兴起, 大量冠以“SM”、“高H”的作品充斥耽美圈, 很多作者更是以这些字眼吸引点击率, 腐女们也习惯了色情镜头的轰炸, 使得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把耽美作品与“黄色小说 " 直接等同起来, 腐女们自然也成了一群整天看男人们做爱的色女, BL也就成为了女性A书的代替品。

“很必要! H是高潮!也很有爱!不然怎么叫做爱呀!不做爱我就不看了!”

很多腐女在开始看耽美的阶段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性描写;然而在后续阶段她们会慢慢去接触越来越多的性, 虽然性仍然不是她们看耽美的主要原因, 但是她们已经发生了偏离, 变得可能会因为性去看耽美了, 只是每个人的理由都已经个人化了。

4、对现实中的同性恋者的接受程度

所有受访者 (100%) 表示能接受现实中的男同性恋者。44人 (88%) 能接受现实生活中的女同性恋。

受访者们肯定同性恋是少数人的正常行为。一般来说, 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已较为宽容, 逐步从过去的“犯罪行为”、“性心理变态行为”的认识演进为当今大多数人“对别人可以接受, 对自己不可以为”的“少数人的正常行为”。2000年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只有不到3成的人认为同性恋间的性行为是“少数人的正常行为”, 约5成的大学生用“变态”来否定同性恋的行为, 这表明我国公民对同性恋的认同, 并从法律、道德、人性等方面达到文明发达国家接纳同性恋的程度,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可见, 看BL对她们对同性恋的认同有正面的影响。她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概念, 要开放、前卫许多。对于“同性恋”的认同, 他们明显表示出可以接受, 并尊重“同性”双方的情感选择。

长期以来, 人们都以异性恋为常态, 以同性恋为变态。20年前, 社会还认为同性恋是某种疾病, 人们想给他们治病, 想理解他们, 或诅咒他们。这不是同性恋者个人的问题, 而是社会结构问题。在这种社会规范的统治之下, 异性恋者憎恨同性恋者, 同性恋者也因为自己的“不正常”而长期自我憎恨。同性恋恐惧症不再是个人的问题, 而成为社会的问题。70年代活跃的同性恋群体打破了异性恋自然秩序的观念。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异性恋的“自然性”受到了酷儿理论的挑战, 它提出了使性欲摆脱性别身份认同的可能性。“酷儿” (queer) , 原来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者的贬义称呼, 有“怪异”之意, 后来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 其中不无反讽之意。酷儿理论主张解构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 向社会的“常态” (主要是异性恋制度、异性恋霸权) 挑战, 同时还主张性别两分法的解构, 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BL的酷儿性质不仅在于它描述了男性之间的同性爱欲, 而且在于它拒绝了任何关于性别或性认同的铁板一块的理解。女性读者关于美型、雌雄同体的年轻男子之间的爱情的性幻想, 也打破了有关异性恋女性应有的性幻想的社会规范。

5、对受方的女性化描绘的看法

38名 (76%) 的受访者表示对这种描绘并不认同。受方女性化的描绘使腐女们产生反感。

“说实话, 比较雷, 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男人间的爱是不一样的。”

腐女们普遍认为将受方女性化的实质还是BG言情小说, 主人公像BG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白痴。所谓的“厌女情结” (Misogyny) 在腐女们对BG中女主角的苛刻态度和对BL受方女性化描绘的不认同中显露无疑。她们认为BG言情小说中的女主角色做作矫情, 非常白痴, 令人生厌。腐女将BG言情小说中的女主角假想成为一名与她争夺完美男主角的竞争者, 这让她们感到紧张不适。所以对女主角百般挑剔, 不论是太白痴还是太完美, 都认为其不配获得完美男主角的爱情。而在BL耽美小说中, 她们喜欢的男主角拒绝了所有女性, 而独独钟情于一名男性, 这让她们获得了心理平衡。于是, 她们将自己喜欢的完美男主角设定为只喜欢男人不喜欢女人的同性恋性取向, 不让男主角有喜欢上其他女性的可能, 并从置身事外的第三者角度来观看男人与男人的恋情。

从表面上来看, 这或许挑战了传统的“男性凝视”, 女性将男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 从自身视角建构出一种全新的男性与男性的关系, 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身意志, 满足自身愿望, 这可以说是女性自主意识的一种表达。从这点上看, 同人、BL耽美等作品都可算是父权制文化下新时代女性们建立女性话语权的尝试。

6、对与现实中男性交往的看法

17人 (34%) 表示对与现实中的男性交往比较没兴趣。这17人中有10人没有谈过恋爱, 年龄在18-22岁, 都是学生。

腐女特殊的群体生活和惯性思维对其找男友造成一定的障碍。恶性循环之下会过度沉迷于“耽美”故事, 把“旁观者 " 的角色搬到现实中来, 缺乏参与的热情。女孩儿们缺乏恋爱经历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现实生活中没有看入眼的美男子; (2) 看到美男子就觉得他应该找另一个美男子; (3) 有了男朋友就会占用很多私人时间; (4) 习惯和女生一起活动; (5)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不用男人养; (6) 现实中的恋爱不可能像故事中一样完美; (7) 认为女人是独立的个体, 没必要为了男人打扮。由此可见, BL很可能使没谈过恋爱的女孩儿对与现实中男性交往失去兴趣, 而只沉浸在BL中充斥美型男的幻想世界中。

三、讨论

1、腐女是异类吗?

BL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 腐女也有自己的“道”。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些规则: (1) 喜欢美型的男男之爱: (2) 不强迫性向正常的男子成为同性恋; (3) 原则上拒绝对真人进行幻想, 实在忍不住的情况下, 以不打扰当事人为底线; (4) 对男同性恋者持“不探究、不围观、不骚扰”的基本原则, 如被求助则予以帮助。

腐女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是一种肯定和认同的态度, 而且她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很正常的, 有时会觉得他们的世界比群体外的人的世界更为精彩。在世俗思想的肤浅与短视方面, 跟强调极致的耽美文化相比也存在着悬殊的差别。

腐女们认为按照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标准, 她们比一般人感觉更强烈, 享乐更自由, 思想更深远。耽美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构成通过否定世俗的价值和实践, 以及肯定深厚的感情和充满激情的快乐来界定的空间。在腐女们看来, 她们所喜欢的耽美作品本身有一点吸引力, 但是, 她们赞成的不仅仅是非同一般的作品, 而且是非同一般的解读。正是靠这种方式, 腐女们奋力抗拒凡夫俗子的生活方式, 反对芸芸众生的文化被动性, 因此也就在社会中显得与众不同。在腐女眼中,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爱情来解读, 天下无不可BL之物, 不可YY之事, 无不可掰弯之人。

笔者认为她们之所以成为腐女只能说是一种情感缺陷, 一种对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恋情的追求。但值得注意的是, 内向且缺乏恋爱经验的腐女们尽量少看BL作品, 她们可能因借助对小说中情节的幻想来满足自己想与“完美”配偶谈恋爱的欲望, 而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严重沉溺者也有可能导致正常的性取向发生偏离, 遇到困惑时最好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2、BL 对她们的正常生活会造成影响吗?

成为腐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看到两个男生走一起就会幻想他们暧昧, 这样会让她们兴奋, 从中得到快乐。可是腐女们都有很好的默契和自觉遵守不打扰的约定。所以不会影响到陌生人的生活。二是很多时间都宅在家里。其实这也不算造成的影响, 因为50位受访者几乎都声称她们在成为腐女之前就很宅, 现在跟以前呆在家的时间差不多。这样的结果也不难理解。能成为腐女的女孩儿, 以前也是比其他人更喜欢看小说和动漫的, 可以说宅女的基础, 成就了腐女的可能。

3、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被试的年龄限定于18至35岁, 而实际上现在腐女群体有低龄化的倾向。在笔者研究过程中了解到很多13、4岁就已是资深腐女的少女们。她们在自我概念还未成熟前就接触到BL, 而且有很多16、7岁的腐女声称自己是双性恋, 笔者不禁为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感到担忧。联系到去年轰轰烈烈的打击手机淫秽运动, BL毕竟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有性交的描写, 让中小学生随意下载阅读影响很严重。

此外, 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所具体设计的问题和预先想到的问题有少许出入和偏移, 以致没有很精确地表达最初的研究目的, 是一个失误。但是,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使得在研究最后, 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 作为访谈研究, 就无法做到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本身无法达到绝对的科学。最后, 研究中没有提到太多前人的研究, 仅有的研究也大多是社会学和传播学方面的, 目前还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以致作者在写这篇论文时, 缺少一定的借鉴, 更多的是作者对自身研究的看法, 不能更多地与前人的研究在对照中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希望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 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

四、小结

综上所述, 腐女们通过创作和欣赏耽美作品作为一种女性实践, 反映了女性对纯爱、美、自主、平等的诉求。从表面上看, 腐女们的耽美阅读和写作确实是一种以女性的视角观看 / 改写男性的颠覆, 在腐女的话语空间中, 对女性的自我排斥与女权主义的声音并存, 对男性价值观的崇拜与观看消遣男性的欲望同在, 种种矛盾的现象正是后女权主义时代里女性群体本身的迷茫与无措。女性一面接受着女性解放的女权思想, 一面又要接受弱者困境的社会现实。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分裂, 又没有清晰的方向道路可选, 于是腐女们逃遁进耽美的幻想世界, 因此它更像一种弱者的无奈选择。

参考文献

[1]McLelland M, Yoo S.The world of Yaoi:The internet, censorship and the global“Boys’Love”fandom.The Australian Feminist Law Journal, 2005, 23, 61-77.

[2]田旭.价值观的沦丧抑或是社会文化的缺失——当“耽美”成为一种亚文化的流行指标[J].时代文学, 2008 (5) .

[3]郑丹丹, 吴迪.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J].浙江学刊, 2009 (6) .

[4]王慧.由“美男文化”谈媒介中的女性主义[J].新闻世界, 2009, (9) .

[5]Thorn, M.Girls and women getting out of hand:The pleasure and politics of Japan’s amateur comics community.In William W.Kelly (Ed.) Fanning the flames:Fans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Japa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6]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与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7]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J].国外社会科学, 2002 (2) .

[8]王冬瑜.酷儿理论初探:对传统性别机制的挑战[J].新西部, 2007 (3) .

[9]Wood, A.“Straight”women, Queer texts:Boy–love Manga and the rise of a global counterpublic.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2006, 34.

[10]飞鸟空.社会现象之腐女[J].青春期健康, 2009 (5) :18-20.

访谈研究 篇2

访谈时间: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访谈者:杨雨萱

受访者:教育学专业某位女同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07 年,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表明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免费师范专业。

对免费师范生来说,教育学专业是学校教师教育中最为尴尬的专业。首先,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原则上都要到中小学任教10年,而中小学并未开设有教育学这样一门学科,专业严重不对口。其次,免费师范生在就业时实行双选,但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由于缺少学科背景,在双选上处于劣势,多数学校不愿选择没有学科背景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做他们的老师。再次,免费师范生如果在双选上落选,就要服从当地教委分配工作,且不说分配的工作条件如何,就是面子上也会觉得过意不去。教育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面临着如此巨大的挑战,他们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他们要怎样跳出这样的困境?。于是,带着疑问和困惑,我们对教育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在校的基本状况展开了调查研究,以期挖掘他们内心真实想法,为学院进一步完善教育学师范生培养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意义:

通过网上文献查阅,此类研究还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学者们普遍关心的是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免费师范生整个学生整体的状况,而对免费师范生中的尴尬专业学生的关注较少。本次研究一方面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对教育学专业免费师范生的观察了解,了解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现状,为教育学专业学生发展提供可能方向,也为学院进一步完善教育学师范生培养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三、研究的问题

(一)精神上就业压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如何?

(二)学习上主动性、积极性与其他专业相比如何?

(三)课余时间为提高技能所参与的活动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怎样?

(四)人际交往上是否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主动地与其他学院学生交流?

四、拟访谈问题

1、为什么选择教育学专业?

2、怎样看待该专业?为什么这样看待?

3、你认为教育学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何优势或不足?如何弥补不足?

4、学习有效性如何?

5、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压力如何?

6、课余时间经常做些什么?为什么?

五、访谈内容

(以下是访谈全部内容)

问:同学你好,我是教育学班的杨雨萱,想找你做个访谈,了解一下有关教育学专业师范生的相关情况,不知道方不方便? 答:哦,可以的。

问:谢谢你!接下来的访谈内容可能要被录音,但是你放心,访谈中你所说的话只作为研究使用,绝对不会泄露出去你的个人信息。答:没事,你录吧。问:请问你当初报志愿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教育学这个专业?

答: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就想报教育学当中的学前专业,我听说学前专业比较好,而且不用去农村支教2年,然后一直到大二分小专业的时候,我都是想的报学前专业。问:嗯,那后来怎么又选了教育学呢?

答:后来我家长说,学前专业不好,以后一辈子就只能当个幼儿园老师,幼儿园老师都是吃年轻饭的,到老了,三四十岁以后怎么还能当幼儿园老师嘛,就是没有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所以说,就让我报了教育学专业。问:那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答:我想的是,随便哪个专业都差不多,都可以。问:你同意你家长的看法吗? 答:我也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是我也知道教育学专业不好就业,学前专业好就业,好找工作,工资也不错的。

问:你从何得知教育学专业不好就业呢?

答:不好就业的话„„(思考了一下)因为前几届的学长学姐都说了啊,不好找工作。你说专业又不对口,怎么好就业嘛? 问:那你已经听说教育学专业不好就业的情况,为什么大二分小专业的时候还要选这个专业呢?

答:为了让家长高兴呗!哈哈(大笑状)

问:那能看出来你还是很孝顺的嘛!呵呵!也就是说,你选教育学这个专业,并不是个人意愿,而是服从你家长的意愿,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嗯,是这样的。

问:那么你进入到这个专业之后,对本专业是怎么看待的呢?

答:我觉得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在技能方面,的确没什么好的,像相对于特教的话,特教专业还会学一些专业特色的东西,比如手语啊,盲文啊这些;学前(教育专业)的话还会学钢琴啊,跳舞啊;小教专业的也会学一些画画之类的。我就觉得我们教育学专业的没有实际性的东西,就是,怎么说呢,好像太理论性了。问:那你为什么会这样看待呢?

答:我学这个专业差不多一年了,每次上课就去上课,下课了就回来,我看其他专业的同学们下课了都还在练习一些专业课方面的东西,比如跳舞啊,钢琴啊,画画啊。但是我们专业学的东西就没有一些在技能上需要练习的东西,只需要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都是识记方面的知识,这次记住了,下次又忘了,没有什么可以提升我们技能的东西。问:你已经说了一些教育学专业不足的地方,在跟其他专业相比,有没有什么优势呢? 答:优势的话„„它理论方面比较完善嘛,而且在教书的时候,有一些理论上面的方法和技巧比较适用。

问:还有没有其他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

答:还是就是缺少学科背景,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很多学校„„就是,怎么说呢,没有一个对口的专业,你说你去教语文吧,人家对你的语文基础也不太放心,你说你去教英语吧,也不像英语专业的人水平那么高,口语各方面也不如人家优秀,在具体学科知识上远不如别人。

问:那除了在知识方面,在其他方面有体现吗?

答:嗯„„在技能方面的话„„差别应该不是很大。因为我们学院经常举办一些讲课比赛,演讲比赛,但是其他学院也会举行啊,所以我觉得差别不是很大。

问:那你知道教育学专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你觉得应该怎么去弥补这些不足呢?

答:我修了二专啊,我一选了教育学之后,我就觉得,糟了,一定得修个二专,哈哈,绝对要修二专。但是我觉得,二专也很水啊,还是在吃以前的老本。而且二专的学院总想着要赚钱嘛,我修了英语二专,好端端的就不让我们考专四专八了,必须四六级得过了600分,过不了就得再考,再考又是几十块钱,我们学校的公共英语考试要60块钱,别的学校都是20块钱,你说它怎么总想着赚我们的钱!问:修二专的话是从你自身方面所进行的弥补措施,那么你觉得从学部方面或教育部方面有没有好的措施去弥补这样的不足呢?

答:我觉得没有„„(思考一阵)可能还是有吧,你看,学部给我们开了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这样的选修课,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在学教育学的同时具有一点具体学科知识背景,希望我们在那方面有一点了解。

问:那你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觉得学习有效性如何? 答:不太好。

问:可以具体谈谈吗? 答:我觉得我学习也不算差嘛,但是我现在很多东西都记不得,只要考试时背背过了就行了。而且自从分专业之后,很多课都是“水”的,很多课老师不上心,导致我们自己也不上心,因为我们是最后一届教育学专业的,学院不重视,学生自己也就不重视了。

问:你现在已经大三了,快毕业了,已经面临就业问题,那么你觉得我们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师范生相比就业形势如何,有没有压力? 答:就业形势教育学专业的肯定要严峻一些啊,像我们教育学专业的要到高中去任教的话非常难嘛,因为高中有个升学率的压力,它肯定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是过硬的,像我们这种(专业)就不太好。所以去高中不可能,去初中还可以,去小学的话又不甘心,而且要去小学的话当初就应该选择小教专业啊,我们教育学的一点特长都没有,唱歌跳舞画画都不会,还不如小教的有优势。学校更希望招本专业是某一具体学科的,然后二专是教育学的这种,我们是本末倒置了。

问:那面对这种形势,你除了修二专之外,还有没有做其他对你就业有益处的事呢? 答: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在人际沟通方面,还是需要一些加强和锻炼的。问: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答:除了修二专,我还参加了我们语文学习小组。语文学习小组就是每周星期一的时候上台练习讲课,熟悉中小学课本,锻炼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那除了语文学习小组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呢? 答:我参加了很多社团啊!

问:嗯,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我觉得那些社团加强了我们的人际交流,认识了很多其他专业的师范生,因为我没有学科背景,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他们专业的动态啊,这些那些的。另外,在社团里多说说话,发发言,自己讲课的时候也不会怯场了啊。哦对了,我还报了很多选修课,有技术技巧的,现在不是在搞那个校本课程嘛,我觉得今后教育要进步啦,在中小学要是真正可以实行起校本课程,我就可以自己去开一些课程啊。问:比如哪些课呢?

答:比如说,我选了剪纸与剪贴课,我就可以教他们那方面的课。我之前还参加了校合唱团嘛,也学到了一些合唱方面的知识技巧。以后要是开一门合唱方面的校本课程,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访谈研究 篇3

没有事先准备的一板一眼的演讲稿,没有大群的坐在另一边的现场观众,没有嵌在背后墙上的大荧幕,更没有严肃谨慎束手束脚的气氛。J.K.罗琳手中端着一杯咖啡,微笑而悠闲地跟奥普拉谈论她的生活,她的事业,她的成名之路,以及她希望在将来写另一本《哈利·波特》的想法,期间时不时抿上一口咖啡。无需刻意地去准备,也无需挖空心思地罗列条条框框和各种问题,更不用一遍遍查看演讲稿,心惊胆颤地害怕自己忘记其中的某一问题。只要你坐在那儿,眼睛看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耳朵听着对方的每一句话,然后,跟他(她)对话。

一、中外广播电视访谈节目的兴起与发展史

电视访谈类节目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大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形式与风格现都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备。

国外的广播电视访谈节目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图书的宣传或销售挂钩,固定时间、固定频道播出的广播电视访谈节目会在节目中或者节目始末推荐图书或与之相关的图书节目预告,亦或是对作者访谈节目的提前告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的影响力,进而使得图书销售量上升。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讲,对于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我们先以美国为例,来看看这类广播电视访谈节目。

《60分钟》(《60 MINUTES》)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栏目创办于1968年9月,最初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栏目形态,只是在每周二晚间黄金时段和《CBS新闻小时》轮流播出。如此境遇之下,不可避免地没有引起观众的多大反响,收视率也只能算平平。一直到1975年,栏目确定了固定的播出时间,以及随之加入著名记者主持人丹·拉瑟,才使得这档节目收视率逐步攀升。《60分钟》的栏目定位是在社会重大新闻的探讨上,深入挖掘社会新闻,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解读。本栏目采访的人物涵盖世界各国领导人,除了我国的邓小平和江泽民,还有肯尼迪、阿拉法特、卡扎菲等。

《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简称 GMA),是在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的晨间新闻性节目,于1975年11月3日开播。其实,最初此节目的诞生是美国广播公司想试着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日秀》(《The Today Show》)竞争,原名为《A.M. America》。但此节目当时的收视率并不佳,后借鉴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联播台WEWS播出的当地制作的节目《The Morning Exchange》,对原节目的形式架构进行调整,诞生了最新的《Good Morning America》,并随之稳定成长,收视率一点点地开始升温。起初,《早安美国》其实主要是由大卫·哈特曼一人担纲主持的谈话性节目,后来新成员逐个加入,播出的内容也愈加趋向于多样化。

《奥普拉脱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由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制作并主持,自1986年12月8日开播至今,这个节目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播放了多达3000多集。《奥普拉脱口秀》的前身名为《芝加哥早晨》(Chicago Morning),是1984年奥普拉·温弗瑞在芝加哥WLS电视台主持的脱口秀节目。至1986年,奥普拉成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将其改名为《奥普拉脱口秀》,并迅速蹿红,成为全美脱口秀王牌节目。奥普拉还在1996年推出了《奥普拉书友会》作为她电视节目的一部分,推荐图书并对作者进行访问,这种电视直播的书友会在很大程度上为图书做足了宣传,促进了美国的图书销售和读者群的扩大。

奥普拉采访过《暮光之城》(《Twilight》)的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中性》(Middlesex)的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以及乔纳森·弗兰岑,小说《自由》(《Freedom》)的作者,等等。这些访谈节目一方面向观众传递了图书信息,解读了图书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创作情况,另一方面对图书的宣传和销售更是有着很大的驱动和加速作用。

我们再从国外转向国内。20世纪90年代,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才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这种全新的栏目形式和内容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大力支持。随后十几年的时间中,此类谈话节目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并在学习、效仿和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实话实说》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春季推出的一个新栏目,由崔永元任主持人。该节目形式为主持人、嘉宾与现场观众直接对话,展开对社会生活或者人生体验的话题的探讨,各抒己见,现场气氛活泼融洽。该节目是仿效国外的访谈脱口秀节目,并经过反复实验、咨询和改进的新型节目样式,对于当时的中国可算是一类从未尝试过的全新挑战。在播出后得到了很大的好评和赞誉。

香港凤凰卫视的电视谈话性节目《鲁豫有约》于1998年开播,后进入中国大陆电视,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2008年湖南卫视购买中国大陆区独播版权并于4月14日开始播出。因收视率的不断攀升,2005年开始节目改成日播,播出平台也由凤凰卫视中文扩大到国内省级电视台。

作为同是凤凰卫视出品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从1998年4月正式搬上银屏开播。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但又不追究答案的正确与否,只求在谈话中的愉悦,如同日常与三五朋友的嬉笑聊天一般,充斥着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轻松、惹笑。

中国的访谈类节目五花八门,种类各异,并且层出不穷,却鲜少看到关于作者的专门性采访类节目。2008年12月的第八期《咏乐汇》迎来了童话大王郑渊洁,主题是关于教育与人才,对话内容很精彩。虽然是对作家的访谈,可是谈论内容却不是有关作家本身的创作或者其作品,在中国这是很普遍通俗的现象。很多关于作者及其所出书籍的访谈都只能在网络视频或频道上才能看到。

二、中外广播电视作者访谈节目现状的对比

《早安美国》作为美国的老牌节目,自1975年11月3日成立开播至今,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近三十多年。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两个小时,第三个小时由ABC News Now独家播出。目前由黛安·索耶(Diane Sawyer)与罗宾·罗伯特(Robin Roberts)担纲主持。本节目以新闻、谈话、天气、趣闻为主要特色,同时也会在节目中推荐一些图书,对作者进行简要的访问和介绍,也会预报一些作者访谈节目。

《60分钟》固定在每周日晚间7:00至8:00段播出。与其他新闻栏目不同的是,《60分钟》不设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它的主持人都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

《奥普拉脱口秀》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同时,它也是美国历史上播映时间最长的日间电视脱口秀节目。《时代周刊》把它列入了1998年至今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清单,而著名电视网站TV Guide也把它列为2002年来的50大电视节目。奥普拉在节目中访问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世界顶级明星到美国某一州的州长,等等。该节目一般以话题型为主,关注性、虐待儿童、减肥困难、缺乏自信等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试图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探讨和分析,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性的建议。奥普拉在1996年特地制作推出《奥普拉书友会》,向观众们推荐优秀图书,并对作者进行访问,谈论其著书经历和过程。《奥普拉脱口秀》的背后团队哈普娱乐集团同奥普拉一起将这档节目打造成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

与《早安美国》竞争激烈的《今日秀》是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推出的。过去十几年来,《早安美国》一直想坐上晨间新闻节目的头把交椅,但在与《今日秀》的较量中却屡屡处于下风。《今日秀》是同《早安美国》相类似的晨间新闻节目,也会在节目中邀请嘉宾对其进行采访。

跳转到其他国家,英国BBC第四频道有一档电视读书节目——《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Richard & Judy Book Club)。可惜这档曾是英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已于2009年7月停播,它是由一对夫妇主持人理查德·马德利(Richard Madeley ) 和朱迪·芬尼根(Judy Finnigan)主持的。《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可以说是英国版的“奥普拉·温弗瑞图书俱乐部”。此节目诞生于2004年,每周五期,播出时间是当地时间下午5点左右。理查德和朱迪夫妇作为主持人,外加一两个名人嘉宾,他们对事先选定的一本书进行阅读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观众提出一些合理的购书、阅书建议。理查德和朱迪在英国“点书成金”的能力就像奥普拉·温弗瑞在美国一样,只要是她推荐的书,那必定是热卖的畅销书。

观之中国本土人物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是阳光卫视制作的名牌访谈节目,创办于2001年,由东方卫视播出,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开播以来,该节目的收视率一直是处于稳居不下的,至今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及赞誉,并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杨澜访谈录》邀请的对话嘉宾可以说是绝对的“重量级”人物,涵盖面相当广。从国内外娱乐体育巨星到国际社会政要和世界首富,等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杨澜访谈录》就是依靠所请嘉宾的知名度做噱头来吸引观众的,当然其中还有主持人杨澜本身的魅力和节目的精良制作。

另一档广为人知,并为众人所推崇的人物访谈节目是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2008年,由湖南卫视引进,开始在大陆播出。2010年1月4日,《鲁豫有约》登陆安徽卫视。《鲁豫有约》其完整的节目名下还有一行“说出你的故事”。这一行字就是该节目的栏目定位。此节目不同于《杨澜访谈录》,邀请的嘉宾并不一定都是知名人士,也有可能是很平凡的草根。但是这些人物必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主持人陈鲁豫与嘉宾同坐在一张沙发上,与对方谈话,访问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因为鲁豫相信,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她说:“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

《面对面》《对话》《实话实说》《艺术人生》《咏乐汇》《锵锵三人行》《可凡倾听》等都是中国的品牌人物访谈节目,但却始终与作者访谈无关,更同图书宣传挂不上钩。

三、对中外广播电视作者访谈节目的思考

图书作者进入广播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在国外兴起早,发展稳健,且形式和技术成熟,但有一些却因种种原因而被迫叫停。观之中国,起步相对较晚,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自成体系,而是仿效、依傍于国外的一些经典访谈和脱口秀节目,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多都是内容形式相雷同的,我们将其概括为“多而不精”。

针对以上的节目存在的差距,我们觉得在对作者进行采访的这一图书宣传方式上,国内普遍存在着几大认识问题:

比较中外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可以发现中国电视访谈类节目虽不少,但甚少有涉及作者自身的,就算有涉及作者的也几乎不是讲作者作品的创作历程,而是讲讲作者自身的生活以及对某些新闻、社会现象等的看法,还有自身的一些思想、认识的解释,并不似国外专门开设读书俱乐部、书友会等,来向观众推荐图书和阐述自己的意见。中国更多的作者及其创作的访谈类节目是在网络频道上,如新浪读书频道、腾讯读书频道等,或者有的是报纸、杂志的记者对某作者进行采访的谈话记录。但网络访谈观看的人并不多,甚至有些人或更多的人并不知道此类作者访谈节目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读者对好书的认知度和购买度。其实,从更深层次来讲,是没有足够地重视作者采访对图书宣传的重要性。观之国外的作者采访或图书推介节目,以及产生的良好反响即可知作者作品采访类节目对图书宣传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可是在中国却没有将足够的注意力和重视放在这上面,不理解作者采访对图书宣传以及随后的图书宣传的巨大推助力。

中国是比较商业化的社会,所以推出的一些访谈节目更多的是为创造商业价值,因而邀请的嘉宾一般都是影视娱乐、商业经济上的知名人物(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借此来取得更高的收视率、更大的利润,因为他们认为作者访谈类节目并不能创造商业价值。可美国更是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为什么我们反而不及他们重视文化产业?美国市民在工作的上下班期间都会在车上看到一些作者访谈节目或其预告。可在中国,不论在哪个时间段,都很难找到此类作者访谈节目。我们在坐车的时候,公车上播放的不是电影就是一般的广告类节目,这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某一特定现象。中国在侧重媒体节目的商业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图书宣传的广播电视效益问题,在其理解中,形形色色的广告远比作者访谈的广播电视节目更有看点、更有利润可图,却忽略了电视台除获取经济效益以外所担负的文化宣传和传播责任,无法准确地认清经济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鸿沟。媒介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把天平更多地倾向了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都在努力地为经济做奋斗、做贡献,但却忘了在这为经济奋斗过程中的社会效益问题。管理层和媒介应当更好地兼顾两者的效益,往更长远的方向看,担负起并实施好文化宣传,不可顾此失彼。

从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来讲,中国对作者广播电视采访节目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文明、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现如今,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及精神是主流,人们大力建设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却在某些方面阻碍文化的传播,或者让弱势的社会效益与强大经济效益竞争,这本就是相互矛盾的行为。我们认为,想要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就要通过相关具体规定来保障文化的有效和大范围地传播,准确地认识和解决好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之间的冲突,更好地落实文化宣传。否则,口头上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中则是全社会的浓厚商业味。

四、结束语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已经在我国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发展到现在,既有收视率一直高高在上的金牌节目,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也有因收视率不理想而被迫停播的,如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就在2009年9月停播;还有一些在不断崛起的人物访谈节目,如2008年11月1日正式开播的《咏乐汇》,一档央视为李咏全新打造的访谈类节目。在这不断起起落落和推陈出新中,却至今仍未见到专门为作者和图书而定的人物访谈节目。我们想要获取最新的图书信息,想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只能从网上搜寻。

我们认为,一档作者访谈节目,或者说图书交流节目定能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吸引观众,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利益。这对于图书的销售和读者数量的增加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地缓解因电子图书的出现而日益陷入困境的传统图书业。毕竟,现代人都是高素质、高学识的人群,学无止境,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读者也渴望能够了解甚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基于深度访谈的护理研究教学探究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我校全程学习护理研究课程并同意受访的大三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再根据护生性别、文理科生、综合成绩、是否调剂、对考研看法、有无研究经历等特征挑选重点样本。样本量以受访者的资料重复出现, 且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10,11]。

1.2 方法

(1) 访谈法:以Heidegger发展的现象学研究法[12]为指导, 采用深度访谈法。访谈前, 先向受访者解释访谈目的,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访谈地点为舒适、安静的空教室。每次安排两名访谈者, 一名主访谈者负责访谈, 另一名负责录音和记录。先采用开放性访谈, 再逐步转向半开放性访谈, 直至资料饱和或访谈时间达40 min, 超过40 min可分为两次访谈。访谈全程采用编号代替受访者的真实姓名。

(2) 访谈内容:先根据研究目的设置访谈提纲, 再通过预访谈形成最佳访谈提纲, 如“老师课上都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你觉得怎么样?”“教学目标是否清晰?课堂学习效果如何?”等。最后, 访谈完毕, 反思访谈中存在的问题[13]。

(3) 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 采用Colaizzi[14]的现象学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处理。步骤如下[15]: (1) 仔细阅读所有资料; (2) 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 将反复出现的观点编码; (4) 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 (5)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6) 辨别出相似的观点; (7) 返回受访者处求证。

(4) 质量控制:避开任课教师, 对护生进行深入访谈, 以减少偏倚, 保证访谈效果。选取的访谈对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尽量使不同特征的样本均匀发布。两人一组整理资料[16], 并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受访者处, 核对资料真实性, 以提高效度。

2 结果

本研究共访谈护生8人 (编号S1~S8) , 经过深入的分析、反思、归类和提炼, 得到三大主题, 具体如下。

2.1 教师方面

(1) 教学目标: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教师教学目标清晰。如S2说:“老师开门见山, 每节课上的第一张PPT都会把学生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呈现出来, 快下课时老师也会做小结, 把内容再串讲一遍。”

(2) 教学计划:受访者普遍认为护理研究课程计划不合理、课时少、内容多、专业性强。S4认为“护理研究课时太少, 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课时不足”。多数受访者更倾向于平时成绩和主观能力考核。S3认为“应着重考查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了解, 而不是死记硬背”。

(3) 教学方法:多数受访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现代教学方法运用较少, 教学形式单一。S6认为“老师讲课基本上是讲述课本和展示PPT, 教学方法单一, 希望老师课上先组织讨论,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4) 人格魅力:多数受访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饱满的精神状态、一定的幽默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以及精湛的科研能力。S1说:“老师上课时语速平缓, 没有激情。”S3说:“希望老师能风趣一点, 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易于接受。”

2.2 护生方面

(1)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护生学习活动, 并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17], 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是被动学习护理研究这门课程。S6提到“希望老师和学生一起做科研, 以提高学习兴趣”, S7也提到“建议老师采取分小组讨论方式, 多带学生做课题, 多教学生搜索论文的方法”。

(2)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17]。其中, 横向迁移是指护生把所学知识和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内容或难度类似的新情景中。大多数受访者都有过学习的横向迁移。S6自述“会将研究的思想引申到眼耳鼻喉口腔护理学学习中, 在学习眼科疾病知识时, 会设想近视眼如何防止眼球变形这方面的课题”。

(3) 学习效果:大多数受访者的学习效果一般。S3认为“学习效果一般, 感觉很难掌握护理研究这门课, 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 科研能力有限”。

2.3 教学环境方面

(1) 物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 包括教室、计算机机房、图书资源等。S3提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更希望老师在大的计算机机房给我们演示一些分析软件, 如SPSS软件的使用方法, 让我们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研究工具”。

(2)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护生学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S8提到“老师的研究经历深深吸引着我, 促使我培养创新思维, 提升气质和自我认可度”。

3 讨论

护理本科教育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18], 而培养护生科研能力是护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19]。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访谈方法, 对本科护生护理研究课程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具体如下。

3.1 教师水平

教师应精心设计知识框架, 合理安排课时和内容, 教学渠道和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如要求护生独立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标书、综述、评价论文。在杨江林等[1]的研究中, 采用综合成绩评价法 (包括选题、开题报告、问卷、论文或综述4个部分) 测试护生护理研究课程学习情况, 通过小组汇报、撰写标书、综述写作等培养本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形式,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如多给护生上台讲授或汇报的机会、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开展分组练习[20]等。杨晓莉等[21]认为在护理教育中, 教师运用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 有利于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丰富临床经验, 提高科研能力, 提升自身影响力。

3.2 护生学习

本科护生应着重培养高效率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自主性[22]和主观能动性, 重视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 激发新知识获取兴趣, 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本科护生在护理研究学习过程中, 应注重培养学习迁移能力[23], 把护理科研思维运用和推广到其他相关课程学习中, 以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如庞振雄[24]的研究结果表明, 用学习迁移理论指导临床护理教学, 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创新思维、评判性思维、正确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确定学习目标, 树立自信心, 尽量避免因理论知识枯燥而产生不良情绪。

3.3 教学环境

学校应重视护生科研能力培养, 为其提供更多的科研、教研机会, 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物化环境方面, 应建立医学院专属的计算机机房和医学数据库, 方便护生检索文献、学习SPSS软件、进行科研选题等。有研究认为学校应通过建立科研基地、提供基金支持来提高护生护理研究学习效果[24]。人文环境方面, 应注重人文关怀, 拓展教学资源。王丽霞[25]的研究证明, 教师应注重实习护生人文关怀需求的满足, 促使其形成正性的实习体验。

4 总结

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访谈对护理研究课程进行深入探讨, 了解护生真实的上课感受与教学反馈信息, 使任课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 为后期更好的量性研究改革、教学质量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也便于护生更好地学习护理研究课程,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本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期望能够为护理教育改革者提供借鉴。

摘要:目的 通过深度访谈, 了解本科护生在护理研究课程学习中的真实体验, 分析护理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 为护理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质性研究理论, 对8名大三本科护生进行深入访谈, 记录其护理研究课程学习感受, 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 提出影响本科护生护理研究课程学习的3个方面: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 护生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和学习效果, 教学的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结论 在护理研究教学中, 应综合考虑教师、护生和教学环境3方面因素, 以提高本科护生科研能力。

学术研究访谈保密承诺书 篇5

被访者姓名: 访谈时间: 访谈地点:

本次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有关……的一些情况,期望能够得到您真实、具体的情况和感受。基于本次调研访谈,本人做出如下郑重承诺:

一、本人承诺对被访者的身份信息予以保密,包括不对外公开访谈者身份信息,在相关学术著作中引用有关访谈内容时隐去被访者的身份信息等。

二、本人承诺本次访谈仅用于学术研究而非商业目的。

三、本人承诺,访谈过程中尊重被访者的宗教信仰,依据访谈材料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客观、真实的反映被访者叙述的情况,不歪曲事实。四、一旦出现违背以上条款情形,本人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承诺人:

访谈研究 篇6

充满矛盾的建议

《投资者报》: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之后,很多人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股市里的“圣君明相”,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华生:任何进步从根本上说不是靠个人而是要靠制度。但我想大家对新任证监会主席有所期待也是很正常的。人类在历史变革中,最终采取了什么制度和当时有作为的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我和郭树清在国内国外做过两次同学,他是中国官员里典型的学者型官员,过去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是长期参与改革的人,因此眼界更加宏观,也更有改革的使命感,就更容易让人对他抱有期待,所以大家关心新任主席能否有番大的作为也是自然的。

但问题和麻烦在于,大家的期待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很多甚至是冲突的。这从那些信里就能看出,非常多的人是希望他把股市搞上去,更简单地说就是股市不能再这么萎靡不振了,得出现大牛市,这是一种期待。还有些期待是从制度建设和股市政策等各个方面出发的,如果对这些建议仔细分分类,其实好多建议也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你不可能都满足。从郭树清上任到现在,他基本上还没有表什么态,我认为这是慎重的,因为要调查研究,要形成专业意见,这都需要时间。

《投资者报》:您对您的老同学郭树清有什么建议吗?

华生:我没有参与提任何建议,他需要时间做调查研究,自己做扎实的工作,其他人不必干扰他。我相信他有自己的辨别能力,知道怎样听取和筛选不同意见。

强化分红不能简单化

《投资者报》:郭树清上任伊始,证监会就推出了“强化分红”的政策,赢得市场一片掌声,也让市场对郭树清有了更高的期待,您如何评价被市场称为郭树清“首秀”的这一行为?

华生:从长期来说,鼓励分红,提高分红比例肯定是没错的,特别是对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性,提高资本回报率是有积极作用的。

不过咱们也要面对现实。现实是,除了金融股和几个大盘股以外,其他的股没多少东西可分。最有能力分的就是金融股,但金融股的公司资本充足率不足,一边分还得一边到市场上大额融资。证券市场本来就受不了,它要再扩大分红,资本充足率就更不够了,就更得年年都来大额融资。好不容易分了点红,再来大额融资,绕了一圈,没解决什么问题。

把这些有能力分红的公司剔除掉,剩下95%以上的企业都是30多倍的市盈率以上,就是说每股全部利润也就占股票价格的3%。都拿出来分红,也就3%,而且不可能都拿出来分掉,企业还得发展,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设备要更新,技术要升级,还要搞研发,利润都分光了,企业不发展了,投资者的损失更大。所以分红这件事的方向虽对,但不能简单化。

更严重的是,在现在中小盘股“三高”发行没解决的时候,过分强调分红还可能对投资者造成更大的傷害。

分红并非股市当前的症结

《投资者报》: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强制分红是好事,和过去“铁公鸡一毛不拔”相比,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您却认为这可能会对投资者造成更大的伤害,为什么?

华生:怎么伤害的呢?先是“高募集”。公众投资者一下掏了10个亿,然后公司就高分红,表面上是分利润,但公众投资者的10个亿里可能有7.5个亿一下就分给大股东了,这就成了募集的钱还没用来企业发展,就先分红了,还基本都分给大股东了,这不是更糟了吗?本来“高募集”就已经从普通投资者头上捞了一大笔,然后再把这一大笔的多数都拿回大股东家里去,以后你的钱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

高募集时,小股东30块钱买一股,分红的时候一股分5毛。大股东分5毛钱,投资回报率很高,他原始成本低嘛,可能才2块钱,分红的回报率是25%;小股东30块钱才分5毛,投资回报率才1.6%,显然,这不是单靠分红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任何东西都不能走极端,一定要有深入的分析。不能光考虑到分红是给投资者回报,我们还要认识到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才是更大的回报,企业不发展就是最不好的回报。再加上“三高”没解决的情况下,分红有潜在的漏洞,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尤其是,如果前面是“三高”发行,后面高额分红,很可能适得其反。

还有人说要强制分红,这肯定不能强制,全世界都没强制分红的。有些企业,像微软,好多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时候是不分红的,苹果一开始也没分红,各个企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改革的方向是减少行政干预,现在分红再来强制,行政管得越来越多了,又会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正确的做法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自己的分红政策取向,这样让投资者自己选择。

再进一步说,除了要求强制分红,很多人还要求取消红利税,这又不对了。全世界都对红利征税。公司所得税税率一般显著低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红利税不存在一些人所说的重复征税问题。我们现在对劳动收入征了那么高的税还缴高比例的保险,红利征了那么小的税,还要把这点红利税取消,收入分配不是会越来越不公平吗?现在个人所得税最高累进到45%,红利税本来20%,已经减了一半了,就10%了,还要取消掉,就成了让投资的红利不征税,劳动所得要交重税,这就太有问题了。我们得考虑大局,考虑到和其他税种之间的平衡。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对上市公司分红,红利税减半征收只有10%,但对没上市的中小企业个人分红还是收20%的红利税。本来是应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现在上市公司分红就10%的税还要取消,这不更是歧视人家中小企业吗?

总之,我们不能用五花八门的行政干预去把配置资源的市场搞死。高分红和牛市谁都喜欢,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以,分红应当提倡鼓励,但恐怕不是当前股市的症结所在。中国经济和股市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主要还是靠成长性,靠分红绝大多数中小盘股根本支撑不了现在的股价。可以说不提分红不知道我们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之少,市场股价之高。分红从长期看是大好事,但目前还属于中国股市不可承受之“轻”。

说“国际板准备好了”并不负责

《投资者报》:在郭树清履新之后,除了分红,有关国际板的声音也多了起来。最近上交所官员又公开表示“国际板已经准备好了”,但现在推国际板时机合适吗?

华生:“准备好了”这话宣布过十遍、八遍了吧,有一些人天天讲“时刻准备好了”。我说我也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随时当领导,但没人来叫我当啊。这等于没说嘛!

国际板是个正确的方向是没错,中国要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资本市场不对外开放是说不过去的。我们可以到东京、纽约去挂牌上市,也得让人家来挂牌,要不上海怎么成世界金融中心,最多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就了不起了。从这个角度讲,国际板是100%对的事,但100%对的事不等于今天就要做,还有个时机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他们老说国际板都“准备”成熟了,但他们准备好什么了,我们大家都不知道。我们需要知道,既然叫“国际板”,这个板的规则是什么,跟现在的A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有什么区别?这一点上至领导、下至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到现在没一个人出来跟大家说清楚。你们准备好了,那准备的是什么东西呀?

你要说“国际板”完全是按照纽约规则设计的,那我也算知道了,我就去研究纽约的制度,可到现在也没说出来。所以我怀疑他们推出的国际板基本上又如同当年创业板的翻版,全是中国特色,那我们要这个东西干嘛呢?那能叫“国际板”吗?你准备好的是什么版本?伦敦版本、东京版本、还是纽约版本,还是又来一个中国特色板?

国际板公司退市不退市,融资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再融资是按国际惯例还是按中国的审批制度走?什么问题都不回答,就喊要推出,推个什么呢?创业板吃的亏已经很大了,推出来一年多,最开始的退市规则到现在都还没研究好,没研究好当初为什么那么急呢。

动不动就喊国际板“准备好了”,说了又不推,这不是干扰市场吗?天天喊“狼来了”,搞得大家一阵恐慌,过一阵子又重喊“狼来了”,而说了又不算。严格地说,这是对市场不负责任。

对上海的机构来说,推国际板有利益在里面,对政府而言,推国际板可能被视为本届任期内的政绩。但推不推国际板,不能看哪个领导来了,哪个领导走了,而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推。我眼下反对“国际板”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我认为他们根本就没做好准备,根据就是现在的创业板还存在“三高”、没有退市制度等毛病,带病运行。创业板还是小企业,国际板都是巨无霸,要再来个带病运行,我们能受得了吗?那损失就大了。

市场化改革不能老说“在研究”

《投资者报》:不管是分红,还是国际板建设,正如您所分析的那样,目前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完善制度的迫切需求,您认为现在资本市场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生:上市公司发债的审批制、非整体上市、国企比重太大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当前最突出的就是从首次发行到再融资再到退市这一系列过程的市场化问题,这个问题引发了一连串问题,扭曲了市场。

新股的“三高”即高募集额、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大家已经谈了很多。而再融资又是寻租和滥发。一个公司觉得股价到底了,6块钱一股定向增发,审批一年,一年以后股价13块钱了,这个发给谁都赚大了。反过来,6块钱定向增发,过几个月,股价掉到4块钱了,然后就出一公告:“本公司决定取消本次定向增发”,或者换个价格再圈钱,这叫什么再融资,有这么再融资的吗?只赚不赔,只会发对,不会发错,等于在鼓励上市公司滥发融资,市场肯定供求不平衡。市场化的再融资就不一样了,今天股价7块钱,定向增发就7块钱左右,晚上就把钱交进来,明天开盘怎么走,大家都不知道,这就让再融资有了风险,不再是想着只赚不赔,这样市场的力量就自然把随意再融资的闸门合上了。

还有就是退市制度的缺失。为什么中小盘股发行时会有“三高”?因为中小盘股可以重组,永远死不掉,搞个非经常性收益又可撑3年,就是死了5年还可以复活。这样市场的生态就被搞乱了。

《投资者报》:这些弊端已经在资本市场横亘多年,为何拖延至今?是这些问题很棘手不好解决吗?

华生:其实有些事情是马上就可以做起来的。比如再融资的市场化改革,这是明天就可以做到的。让董事会确定增发后立即停牌,发完后复牌,这可以马上做起来。既提高了再融资的效率,同时也抵制了寻租和滥发的行为。这样公司就很难找到愿意参与增发的对象,再融资对市场的冲击也大大减少。而那时候,还能融到资的公司那才是真正的好企业,市场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力量。

在退市问题上,可以分步做。逐步推行更严的标准。提前跟大家说好,明年政策收紧成什么样,后年收紧成什么样,再到大后年就谁也别想去买壳重组了。发出个安民告示,给个过渡期,市场就按这个自动调整了。

再融资的改革对市场没有冲击,可以马上做;退市对市场有冲击,可以一步步来,但今天就要有个时间表,得做起来,不能老说“在研究”。

至于新股发行,可以采取补救办法。因为现在既不能一下子全放开,像有些人讲的搞“注册制”,谁爱上谁上,这在中国肯定不行。但现在这样“三高”发行也不行,要有补救措施。对高市盈率发行的要有一系列针对措施,比如要高管和大股东附加承诺,三五年不許减持。因为既然你高市盈率发行,那就说明你应该有什么特殊优秀之处,那就请你承担特殊条款,给点承诺。如果最后业绩变脸,严重破发,发行人、保荐人是不是也要承担经济责任?一套约束的规则下来,发行人自己一掂量,还会高市盈率发行吗?现在是只有好处没坏处,高募集、高承销费,但股价掉下来跟他们都没关系,那怎么行呢。

访谈研究 篇7

以往的研究发现, 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工作任务、社会要求、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三大方面, 也可看作教师工作压力的三大成因。这些压力给小学教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如紧张、焦虑、失眠、心慌等健康问题。另一方面, 高工作压力的环境也影响着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前人研究表明, 教师的工作压力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 工作之内的压力包括, 课时多、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学习及心理问题、独生子女个人习惯问题等, 另一方面是, 外在的压力包括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与家长沟通有困难、学生流失等。另外, 教师对于自身的职称晋升不合理也感到压力, 如学校的分班不均, 以学生成绩合格率、优秀率来评价老师和发放奖学金。为此, 本文对浙江小学班主任进行访谈, 了解小学班主任都有哪些方面的压力, 并试图分析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及这些影响对小学班主任有何影响, 以此, 为缓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 一) 材料

针对浙江省小学班主任工作压力问题, 整个访谈研究设计了2方面问题:

您认为小学班主任工作压力都有哪些?

这些工作压力给您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 二) 方法

对12名浙江小学班主任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对每位访谈对象的时间在20 - 30分钟。访谈中, 简要记录受访者的回答、反馈及出现的问题, 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访谈策略。全部访谈完成后, 进行资料的初步整理。

( 三) 被试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 选取浙江省某地区12名小学班主任。

三、结果

从访谈对象对于 “您认为小学班主任工作压力都有哪些? “这个问题的回答中, 我们总结出4个主题, 即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 与家长、任课老师间、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问题, 职称晋升公平问题, 不合理的日常考核评价问题。列出主题之后, 说明访谈对象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

( 一) 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问题

接近2/3的访谈对象提及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受阻带来的压力。大部分的班主任反映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 对于学习兴趣不大,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后进生自暴自弃等,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班级里这些独生子女问题也反映突出, 如自我意识强, 做错事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团队精神差, 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拉帮结派, 学生犯了错误相互庇护, 学生在学校和家里也表现不一。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让班主任老师感到焦虑烦恼。另外,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 如早恋以及学生在精神智力方面表现出来的负面问题、行为异常等也是作为班主任感到无能力的压力问题。

( 二) 与家长、任课老师、学校领导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学习或行为问题家长都掩护孩子, 有的单亲家庭甚至不配合学校的工作, 不积极也不管孩子, 孩子无人看管。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任务安排的冲突, 教育理念的冲突如, 任课老师批评、责怪学生习惯不好、不聪明等以及任课老师没有帮助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另一方面来看, 学校分班不均, 却以合格率, 来评价老师及发奖学金, 班主任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付出的却与收获并未成正比, 很多时候跟领导反映问题, 也得不到领导的倾听等都对班主任的工作造成压力。

( 三) 称晋升公平问题

晋升职称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工资奖励往往直接与职称相对应, 所以对教师来说很重要, 为了晋升职称教师之间的竞争往往也是相当激烈, 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按照资历来排, 不管你年龄、教龄, 只要你有硬件优势 ( 如, 聘派证、年度优、论文等累计在一起) 就有资格, 所以大家都竞争。要做到完全的公平, 在现实的情况中, 仍然很难。一些教师反映, 有些岗位的教师竞赛的机会少, 并且教师的年龄也大了, 仍然没有晋上级, 这样心理压力就相当大, 很多时候还产生矛盾。另外, 在同辈人之中发现与自己同时进入学校的同事都晋升了, 就看到自己的差距, 心理压力非常大。 但另一方面, 对于部分教师来说, 晋升压力并不一定大, 他们认为学校的氛围让她们感到很和谐, 与社会企业相比, 他们更喜欢校园生活, 在他们的眼里, 觉得领导、同事都非常的好, 并没有感到不公正的现象。

( 四) 不合理的日常考核评价

近有3 /4的访谈对象认为日常考核制度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访谈对象提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第一, 学校仅依据学生成绩、班级的升学率来评价教师, 学生成绩好了就有奖励, 但是提出的要求常常不切实际, 让教师感觉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成绩完全与教师的奖评挂钩, 却不考虑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第二, 某些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不仅不能公平的对教师的工作做出考核评价,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全国一线城市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压力都有哪些, 这些压力对他们自身都有何负面影响。方法:通过深度访谈, 对浙江某地区12名小学班主任进行访谈研究。结果:与工作有关的压力包括:学生成绩不佳难以管理、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担过重、忙于应付学校各类检查考评等。结论:一线城市教师与全国其他二三线城市一样, 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与家长、科任老师、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问题, 职称晋升公平问题, 不合理的日常考核评价等主要压力。对小学班主任的身心健康、工作态度、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浙江小学,班主任,工作压力,访谈研究

参考文献

[1]童富勇, 刘桂林.杭州市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J].教育评论, 2006 (4) .

[2]刘晓明, 孙蔚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的访谈研究:个人与职业发展压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许丽英.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透析——6省 (区) 10市、县中小学教师调查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2) .

[4]荆怀富.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6 (11) .

[5]刘敏.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压力调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教育研究中访谈法应用技巧浅析 篇8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对于研究者来说不仅要了解进行访谈的目的即需要从访谈中获取哪些信息, 并由这些信息对研究结果进行预设;还要参与到访谈提纲的开发和设计中, 提前了解受访者的生活背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以求更好地拉近与受访间的距离。

1.牢记访谈目的。能够清晰理解访谈的目的, 即一次访谈的重点在于调查了解课堂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或是课程课改的实施进度等, 都需要在访谈者心中有一个总体定位, 这样才可以在接下来的访谈过程中把握好访谈的进程, 剔除掉错误信息, 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防止访谈脱离主题。

2.分析并且理解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作为访谈操作过程中主要的工具之一, 对于访谈起直接的指导作用。访谈提纲中一般都规定了每个访谈相关问题的表述形式、引申意义以及附加情景等。访谈者如果有可能应尽量参与到访谈提纲的设计中, 不仅应牢记访谈提纲中的相关问题, 还要明白通过该问题需要得到哪些有效信息。例如: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这一调查研究中, 教师访谈提纲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局、学校在住校学生的管理和指导方面有哪些支持性措施?”这一问题中的“支持性措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何为支持性措施?这在访谈者心中应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才可以在访谈进行中当受访者出现理解障碍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解释, 即支持性措施可以是行政性的政策支持、经济上的财政拨款、各学校对于住宿学生管理中的具体执行措施等。只有正确细致的把握好访谈提纲中的各个环节, 才能更好地处理访谈中所遇到的问题。

3.采用恰当的记录方式。访谈过程中的记录对于访谈后整理和分析资料都十分重要。访谈中由于时间和访谈者记录技巧和方式等因素的限制, 难免会遗漏或误解受访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为了尽可能全面准确的记录访谈的内容, 包括受访者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访谈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 例如:录音、速记、图形等。其中采用录音方式应经过受访者的同意才可使用, 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访谈信息, 但是访谈后的整理和录入量较大;采用传统的纸笔速记方式则可以快捷选择记录访谈者认为重要的信息, 但要求访谈者具有较好的信息筛选能力, 否则遗漏的信息很难再现;图形可以简单明了的呈现大量信息, 但要求访谈者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以便在整理过程中重现访谈信息。无论采用何种记录方式, 其目的都是保存访谈信息, 便于整理和分析工作的进行。

二、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进入研究现场时说明访谈目的。访谈者作为受访者群体之外的另一群体, 在进入研究现场尤其是距离自己本身文化环境差异较大的另一环境时, 很可能使受访者心中产生顾虑而影响到访谈的质量。所以在访谈进行之前, 向受访者说明此次访谈的目的、对受访者是否会产生影响、访谈所需的时间、是否可以进行录音等十分必要, 以便访谈者和受访者更好的沟通交流, 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例如:在进行田家炳学校发展项目基线调研时, 要向受访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说明访谈进行是为了诊断学校目前的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基本情况, 以便为学校今后三年的发展做好规划, 并且诊断具体问题制订解决方案予以实施, 并非针对受访者个人, 对个人不会产生影响, 亦不会对学校评价产生影响;访谈内容将会保密, 如果引用会隐去受访者姓名等。

2.创造轻松融洽的访谈氛围。访谈进程中, 访谈氛围是否融洽, 对于受访者是否能真实、清楚、全面地表达出访谈需要的信息有很大影响。由于生疏、环境、身份、语言等因素的影响, 受访者介于某种考虑未必会表达其真实想法。例如: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短期教育研究中, 访谈家长时受到当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 访谈中普通话可能不是做恰当的语言, 这就需要访谈者语速减慢、访谈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以免使受访者感受到距离感、过多的陌生感而紧张、封闭, 影响到访谈的顺利进行。正确合理的访谈导入、亲切和蔼的表情、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语言等会让受访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如何深入访谈。怎样在访谈中挖掘出对研究有用的深层次的第一手资料, 对整个研究的深度十分有意义。访谈是一个访谈者和受访者双方沟通的过程, 这一过程进行的是否顺畅, 受访者是否能在访谈者的引导下敞开心扉是衡量访谈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次访谈中受访者的回答仅是简单的“是”、“挺好的”、“就那样吧”、“没意见”, 可以说这次访谈是失败和无效的。例如: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学校教育现状与培训需求调查中, 有以下家长访谈案例: (L代表访谈者, F1~F5分别代表5位家长)

L:您认为该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本地区处于怎样的水平?原因是什么?

F1:不太清楚, 我没有比较过。F2:还不错吧。F3:教学质量应该还可以吧。F4:七里河区中下, 在这里算是中上。F5:一般, 与这里的经济发展有关。

L:您认为您的孩子跟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系怎么样啊?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F1:关系不错啊。F2:整个班级的气氛都不错。F3:都挺不错的。F4:一样。F5:一样。

L:如果您对学校有意见或建议, 能否有机会表达?

F1:有机会。F2:有点意见, 但是可以理解学校的情况。F3:没想过。F4:有机会。F5:在家长会和电话上说。

L:您认为学校的管理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举例说明)

F1:安全管理还不够。F2:不太清楚。F3:不太清楚。F4:不太清楚。F5:不太清楚。

以上访谈中受访者口中的“不太清楚”、“一样”、“不错”等简单性回答, 其实可以用一些追问举例等方式进一步的了解更多信息。“您认为该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本地区处于怎样的水平?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发问应向家长说明“本地区”的范围、哪些因素是教学质量的表现, 是从学校整体实力的排名、还是从升学率考虑。而家长回答的“不太清楚”、“还不错”、“还可以”、“一般”既没有参照物, 也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 是一些极为模糊的概念, 更没有说明自己这样认为的原因, 即这一问题的访谈只完成了一半, 且完成的一半没有深入的挖掘。如果访谈者能够让家长把认为该学校教育质量“还可以”、“还不错”、“一般”的表现说出来, 这样更利于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估。

深入访谈需要访谈者抓住受访者语言中模糊但却对研究有意义的点进行有效追问。这就需要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和导入工作, 自己对于整个研究有着清晰认识, 又要让受访者敢于、善于说真话。访谈中要对受访者理解有障碍的词语、语句用恰当的语言解释说明, 可采取客观的举例方式对其进行启发引导, 防止访谈中出现各种模糊的回答, 从而影响到研究的分析。

三、做好访谈后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访谈后的录入和整理对于后面的研究分析十分重要。访谈后如果有条件应尽量及时整理和录入。因为及时整理既可以利用短时记忆弥补访谈中遗留的信息, 保证记录的完整性, 也可以避免同时录入数天访谈资料带来的粗糙性, 做到细致性。整理中应尽量保存好受访者的原始表达, 也可注明其说话时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等, 切忌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受访者的原意。整理时也可附注访谈者进行此次访谈的心得体会、收获等。例如: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状现状调查中, 一位访谈者写下如下体会。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 3年级以下的孩子相对来说生活自理能力由于年龄的原因比较低。孩子们大概从6岁左右离开家, 开始了他们的住校生活。6岁开始自己穿衣服、打饭、洗饭盒、洗漱、睡觉, 生病了没有父母在身边, 周末回家要徒步走山路。学校为了方便高年级的孩子照顾低年级的孩子, 将一个村子的孩子安排在一个宿舍, 每个宿舍大概14个人左右。和走读的学生相比, 也许他们学会了更早的独立, 但是这种过早的独立生活是否会对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不过同村孩子之间相互帮助和照顾的情谊很深, 低年级孩子上下床有困难, 高年级的孩子会直接抱着小孩子上下床, 照顾他们。虽然条件很艰苦, 但是孩子们的脸上依然挂满了甜甜的笑容, 他们打闹着、嬉戏着, 似乎城市里丰衣足食的生活并不是他们所向往的, 而可以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才是最大的开心。反观城市孩子的娇生惯养, 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虽然穿的干净整洁, 但总觉得少了些质朴、自然的东西。面对着物质条件日益增大的城乡差距, 怎样让农村孩子享有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 同时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不会因为父母外出而受到影响, 不要输在起跑线,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分析访谈资料时, 应尽量全面参考案例, 避免因为少数个案而影响调研状况分析;但其中突出个案可作为个案分析的案例单独列出。分析时应注意因果关系、本质现象关系, 分析出某种教育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从而对症下药, 解决好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摘要:访谈法作为教育研究中进行质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如何在研究中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掌握访谈中的言语和应变技巧并且做好访谈后的整理工作, 对于整个访谈的效度都至关重要。本文意在以自身访谈研究为例, 浅析教育研究中访谈法涉及到的应用技巧, 以有利于日后更好的掌握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

关键词:教育研究,访谈,准备,访谈过程,整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党登峰, 王嘉毅.浅析教育研究中的访谈法[J].教育评论, 2002, (2) .

[3]刘继萍.追寻“真实”——教育访谈法中需澄清的几个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 .

访谈研究 篇9

答者:有很大的不同啊!社会环境不一样了, 思想观念不一样了, 接受方式也不一样了。我上中学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 文化萧条, 图书奇缺。所幸由于毛泽东对古代小说中的几部名著情有独钟,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 在七十年代初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特批, 以所谓“内部发行”的形式得到传播。我最初接触这些小说也是在这一时期。说来好笑, “内部发行”到了连一个中学生都可能看到, 这个“内部”还有什么“内”可言?不言而喻, 文革期间古代小说的传播必然带有那个时期的意识形态背景。在1973年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 《红楼梦》的评论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1975年因毛泽东发表批《水浒传》的讲话, 又出现了一个评《水浒》的高潮。这些当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但在极为有限的文学经典传播状态下, 它们又确实使人们获得了一个阅读古代小说的机会。事实上, 我们当时有机会接触古代文化遗产, 往往是从批判的角度获得的, 例如评法批儒运动, 从《论语》《盐铁论》到《三字经》《昔时贤文》等, 都作为批判材料得以印行。这在今天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事, 不说别的, 不少出版社出版这些古代小说名著, 都打着中学生必读书的名目, 虽然我不能确认中学生“必读”了的人数, 但只要想读, 书是不难找到的。

更大的不同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我还记得, 在看《西游记》之前, 我看过一本根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绘制的连环画, 我估计我这个年龄的人对这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印象。它的广为人知, 来自于毛泽东的一首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首诗有两个基本精神, 一是强调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是颂扬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主导着当时的古代小说阅读。今天的中学生可能也会欣赏这一情节, 但大约不再会将它理解为一个辨别敌我的政治寓言了。说到这里, 我想到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画皮》, 这个并不算《聊斋志异》中特别精彩的作品, 在文革期间也常被人提起。与“白骨精”的故事一样, 对它的阐释也是要人们认清“阶级敌人”就像披着美女画皮的恶鬼。我没有看过新拍的《画皮》电影, 我猜想, 现在的导演恐怕更多地是会追求那种惊悚的娱乐效果吧。

问者:您是怎样走上古代小说研究这条道路的?

答者:刚才说了, 我接触古代小说是在中学时代, 研究的兴趣可能也是那个时候不知不觉产生的。在前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小说叙论》一书的“后记”中, 在谈到自己从事古代小说研究这一工作时, 我还特别提到:“在我的心里, 这可能也是一个宿命。读中小学时, 正值文化大革命, 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全凭自已漫无边际的浏览。如今家里堆满了三十多年来淘换来的书, 跟随我时间最长的却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至今还记得购买这本书的情景。那是1976年的“五一”节, 在南昌城郊的一个杂货店中, 这本书寂寞地放在有些破损的玻璃柜台里。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得知这本书, 又为什么想买它的, 但它终于成了我的宝书, 引领着我走过来, 走下去。”不过, 说来惭愧, 我当时正读高一, 那时的语文课几乎荒废, 经常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所谓“两报一刊社论”当课文, 又没有人引导, 并不真能读懂《中国小说史略》, 反而是鲁迅在书中引述的一些古代小说的片断吸引了我。现在想来, 这也未必是买椟还珠, 毕竟鲁迅摘引的那些片断也反映了他独到的见识。比如与当时“评红”热潮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不同, 鲁迅在近百万字的《红楼梦》中, 只引述了第五十七回、第七十八回两段情节, 说明宝玉的“爱博而心劳”,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这样的引述, 启发了我留意小说中看似琐细的描写, 体会作者或人物的精神世界。

问者:有不少人认为《西游记》是儿童读物, 而您的博士论文以《西游记》为研究对象, 那么您怎样看待《西游记》的特点和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答者:《西游记》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作品, 这本身就是极为可贵的。要知道, 中国古代除了民间故事和童谣, 为了儿童的创作几乎没有。不过, 这并不意味着《西游记》是幼稚的、肤浅的。一方面, 对童心童趣的向往, 可能是人难以泯灭的一种本性。而《西游记》神奇瑰丽、自由天真的想象, 或许有助于让我们暂时回归为世道沧桑所遮蔽、束缚的这一本性。事实上, 这也是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 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和文人反抗精神束缚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 《西游记》又不只是单纯的童话, 其中融铸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我曾这样概括《西游记》的意义:《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 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显示出的精神风貌。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 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具体来说,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志行修谨, 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 也折射着我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能够以一部作品如此鲜活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 在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今天, 我们也常常可以在这“取经四众”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 你渴望摆脱一切束缚, 甚至有闹他个天翻地覆的冲动, 那么, 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 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 做出些事后连自已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 那么, 不妨以猪八戒为自嘲的镜子;但愿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的顶头上司, 万一你自已不幸如唐僧处处逢灾, 又无能为力, 万事靠人, 也不必自怨自艾, 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 西天还是可以到达的;假如你乏善可陈, 默默奉献似沙和尚, 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清人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中说:“人生斯世, 各有正业, 是即各有所取之经, 各有一条西天之路。”这是对《西游记》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化价值的精到评价。任何时代和地方的读者都可能从《西游记》描写的奇特的精神漫游中, 领悟人生的真谛。我想强调的是, 读《西游记》不能只看到那种表面的降妖伏魔的热闹, 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哲理。正因为《西游记》以独特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 所以它在中国小说史上才有独特的位置。

至于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西游记》作为研究对象, 这既是由于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文学趣味, 也是从学术的角度考虑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会儿, 国内还没有出版过《西游记》的研究专著, 我觉得这与它的地位不太相称。

问者:除了《西游记》, 我注意到您的《幻想的魅力》《中国神话与小说》等著作也都与古代神怪小说有关, 您是不是对这类小说特别感兴趣?

答者:谈不上特别的兴趣, 也许是偶然所致。但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角度看, 超现实的描写与神怪类小说源远流长, 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到大量唐代传奇, 再到《西游记》《镜花缘》《聊斋志异》等等, 不但自成系列, 也渗透到其他类型的小说中, 如《红楼梦》开篇就有曹雪芹精心设置的木石前盟神话。因此, 这一类小说的艺术魅力确实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表现手法也确实值得重视。《幻想的魅力》是在我的硕士论文基础上改写的, 当时我主张应将古代小说中的神怪描写作为一种形象构成的方式来看待,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而不只是思想文化或宗教信仰的角度考察其发展演化、创作规律、艺术功能等问题。

问者:如果请您选择最值得阅读的小说或者您心中最偏爱的小说?是哪一部?为什么?

答者: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与欣赏者所处的特定情景有关, 在某种环境中, 我们可能特别喜爱某一作品;换一个环境, 又会喜爱另一篇。中秋时节, 我们可能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陶醉;长江岸边, 我们又会为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激动。随着生活阅历的变化, 这样的喜爱也会有变化。我比较认同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点:“诗如天生花卉, 春兰秋菊, 各有一时之秀, 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 能动人心目者, 即为佳诗;无所谓第一、第二也。”我之所以先提到这一点, 是想说明对文学作品不宜作绝对化的评价。

当然, 就个人的阅读兴趣来说, 我可能还是多少偏爱《西游记》和《红楼梦》一点。在我看来, 《西游记》超越社会现实的喜剧精神和《红楼梦》执着个人感情的悲剧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极。我曾经作过一个也许是荒谬的假设:假使中国古代文化其它典籍都失传了, 仅凭《西游记》和《红楼梦》, 我们也能复原一个完整的华夏文化。

问者:在这么多年的治学生涯中, 您觉得古代小说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答者:古代小说有一个特点, 叫作“文备众体”, 也就是说, 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歌、赋、戏曲, 等等, 都为小说家所借鉴或运用, 这就造成了小说文体的丰富性。小说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内容的千姿百态。在古代小说中, 既有帝王将相的政治历史, 更有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其间反映了社会发展、思想意识、民俗信仰、日常生活、人物性格、感情交流, 诸如此类, 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所以, 过去有一种说法称《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我想, 形式与内容的双重丰富, 是古代小说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同时,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以叙事和刻画人物为主, 往往也充满了趣味性, 这也是它使我不感到枯燥的原因。我想要说明的是, 趣味不意味着不深刻。在我看来, 一部优秀的小说, 应该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呈现, 这也许是古代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

问者:当您将古代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仅是阅读对象时, 有没有对您最初的欣赏兴趣产生影响或妨碍?

答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的时候, 我确实感到学术研究对纯粹的欣赏乐趣是一种压制或扭曲。鲁迅在评论《西游记》时说, 这部小说可以使人“忘怀得失, 独存赏鉴”, 这是就小说的矛盾冲突来说的。如对研究而言,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学术行为, 也许就无法做到“独存赏鉴”了。如果理论陈腐、思维僵化、方法机械, “独存赏鉴”的乐趣可能更少。另一方面, 作为单纯的欣赏对象, 你可能只需要阅读那些经典名著, 一般来说, 它们巨大的艺术魅力, 对于陈腐、僵化、机械的东西还有天然的抗拒作用。而研究则不然, 你不仅要读你喜欢阅读的, 为了理清一部作品的来龙去脉, 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文学史价值与地位, 你还需要阅读一些艺术水平相对来说不那么高的作品, 这对一个人的耐性可能就是一种考验。不过, 研究对欣赏也不只是负面的影响。相反, 研究对欣赏也有促进作用。首先, 通过研究, 你可以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提高欣赏的智力水平;其次, 通过研究, 你可能比匆匆地浏览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细微之处, 提高欣赏的深度。

问者:现在很多中学生是通过影视剧等来接受古代小说作品的, 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者:古代小说名著影视剧创作是一个重要资源, 对于古代小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中学生通过影视剧来了解古代小说, 是很自然的。只要影视剧的改编是严肃认真同时又是富于艺术创造精神的, 这样的接受也是有益的。但影视剧绝对无法代替小说原著。仍以《西游记》为例, 不只有热闹的故事, 它还有很多细腻的书面化描写和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转化为电视画面时容易变得平淡无奇, 而令人眼花缭乱的降妖伏魔经电脑特技的处理, 不可避免地成为屏幕上的焦点, 那些冲突至多一次次验证着“邪不压正”的简单道理。这多少是有点遗憾的。

不久前, 我指导一位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针对当代大学生接受与理解《三国演义》的问卷调查, 在特定范围内, 有42%左右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开始, 就接触过《三国演义》原著, 这多少还是说明了古代小说的影响力。如果不是应试教育的重压, 我想这种影响力可能还会更大。我的意思是, 没有或较少接触古代名著, 有时并不是中学生的责任, 而是他们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阅读大部头的名著。不过, 我想提醒中学生朋友的是, 古代名著的阅读也许不一定直接有利于中考、高考, 但肯定有利于知识水平的积累、文化修养的长进、思想认识的提高。从堆积如山的教辅参考书中, 从网络驳杂的信息海洋中, 探出头来看一点名著, 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问者:不知道刘老师是否了解, 现在高中校园里流行的是80后作家的作品, 是哈里·波特, 是玄幻小说, 诸如此类。作为一位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 您怎样看这种现象?

答者:我没有阅读过80后作家的作品, 不妄加评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玄幻小说, 也只是从媒体上得到的一点皮毛印象, 不知道它是否风头已过?从上个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到后来的“哈里·波特”热, 超现实的想象不断受到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这其实是对想象力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渴望。但就文学传统而言,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 古代小说家在这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自觉地利用过这方面的文学资源, 我想其中有大量值得借鉴的东西。

问者:您能给中学语文老师谈谈讲授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经验吗?

答者:最近几年, 我参与了一些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 真切感受到, 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 在这方面, 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往往可能并不如中学的一线教师体会得更深入。因此, 我绝对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当然, 就古代文学来说, 既然中学与大学可能面对共同的作家作品, 尽管教学的深浅有别, 其中也应该有一些相通的东西。我觉得, 如果中学语文老师在可能的条件下, 关注一下相关的古代文学研究, 也许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我的导师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 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虽然浅显, 却是吴先生对中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规律的高度概括。吴先生还写过其他一些有广泛影响的论文, 如《〈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的典型形象》《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物的安排》等, 如果语文老师在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课文时, 看一下这几篇论文, 一定有助于更细致、准确、生动地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古代小说的规律。

问者:那么, 您认为中学生阅读古代小说应注意些什么?能不能给他们阅读古典小说提一些建议?

答者:回到开头所说的, 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其实是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最大的挑战。我们今天阅读古代小说, 很自然地会站在当下思想立场来看待小说的描写, 不过, 我们也要注意, 完全脱离小说产生的特定时代来看待或评判古代小说中人物的言行, 有时是不公平、不科学的。比如《水浒传》赞美了“劫富济贫”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它是具有一定的正义性的。而在法律明文保护私有财产的今天, 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济贫未必要劫富”, 进而对梁山英雄的一些举动持非议。这自然也不能说错, 问题是不要忘了, 这其实是时过境迁之后社会意识与立场改变的结果, 不必因此而苛求古人。

同样由于时过境迁, 阅读古代小说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的知识, 否则我们连一些描写的基本含义都可能不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 《红楼梦》第25回有一段有趣的情节, 王熙凤送茶叶给林黛玉等人, 得到林黛玉的称赞。王熙凤便对林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古人订婚有以茶为礼的习俗, 称为“下茶”。所以俗语有“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说法, 即是说一女不可许两家。如不明白这一礼俗, 对王熙凤的这一句话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了。反过来, 阅读古代小说也能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最后, 我还想补充两点:一.古代小说名著, 是历经岁月的淘洗留下的文学精品, 是值得一读的, 而且最好读原著;二.不要以为古代小说只是古代的文化遗产, 它实际上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当代文化生活中, 始终是一笔鲜活的精神财富。

访谈研究 篇10

山东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但是在机构建设、政策支持、功能定位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仍十分普遍,还有大量的卫生决策需要做出。同时现阶段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机制还不够完善,筹资渠道也比较狭窄,现有的研究未对各筹资渠道进行明确分类、区别分析,而是将多种筹资渠道混合分析,这样不利于充分理解、应用各种渠道。因此有必要收集关于各种现有筹资渠道的研究证据,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各种筹资渠道的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系统总结和综述,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证据。本研究根据山东省的情况对重点人群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研究,就是为了了解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各筹资渠道的现状,探讨各筹资渠道的应用证据、应用效果、运行机制等,为山东省决策机构制定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定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本研究采用的是个人深入访谈[1]的方法,从山东省卫生厅,济南市、区两级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中选择对社区卫生服务有较深刻了解的相关人员,对每一个研究对象按照访谈提纲逐个进行了采访,采用录音结合笔录的方式采集资料,收集完资料后建立数据库统一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1.2 抽样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2,3]"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操作是经过咨询专家以及多方了解,从山东省卫生厅、济南市卫生局分别选择一位研究、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深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请他们推举两至三位研究或者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专家或者机构负责人以供采访,然后再请被采访者推举两到三位专家或者机构负责人进行采访,最终共选择了10名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专家、管理人员、机构负责人。

1.3 采访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专业背景等;本级政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情况,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渠道的现况和看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渠道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和重要性评价。

1.4 调查实施

调查员由两名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组成,其中一人按调查表的项目对被调查成员询问,另一人负责填表纪录。所有的调查员集中培训,要求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调查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明确调查工作的程序和进程,保证调查工作的质量。

现场调查中,调查员对调查的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有疑问重新询问核实,有错误及时改正,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填。

1.5 资料整理和分析

将录音资料和笔记录入数据库,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一核对,然后进行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其中重要性评价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人的得分加权求平均获得;权威程度(Cr)的计算方法[4]是将判断依据(Ca)得分与熟悉程度(Cs)得分相加求平均,即Cr=(Ca+Cs)/2。

2 结果与分析

2.1 被采访人的一般情况

接受采访的10位专家或管理人员(有4位女性)至少是大专学历,其中有1位博士3位硕士,研究或者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平均在7年以上。

2.2 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2.2.1 山东省1997年开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05年以前仅覆盖约40%的人口,仅在济南、青岛、威海、东营、淄博等城市实现了全人口覆盖,而07年前菏泽地区基本没有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截止到08年,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约1573.49万,占城镇人口的59.09%,其中政府开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以政府直接新设机构形式举办的很少,占总数的比例不到10%,其余都是由政府下设的医院举办。

2.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承办医院类型的不同共分7类,省级医院承办、市级医院承办、区级医院承办、大专院校医院、厂矿或企业医院承办或整体转型、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卫生院转型、集体或个体民营。其中又分为两大类,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区级医院承办的以及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部分有当地各级政府的投入;其余的大专院校医院、厂矿或企业医院整体转型、集体或个体民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当地政府工资投入。

2.3 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情况[6]

2.3.1 基本情况:

现阶段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的统计还是按照医疗机构的统计方式,可分为政府补助、业务收入(包括药物收入、医疗收入)、其他收入三类,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都计入业务收入里面,一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难把这两类分清楚。全省政府财政投入平均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均工资的10%。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很不平衡,现在政府只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投入,而各级政府投入很不均衡,有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工资的100%,有的承担很少。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是要其成为二级法人,要独立,要有自身的账户,但是现在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没有和承办医院脱钩,没有实现独立核算,需要承办医院的支持。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个体民营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够积极开展(例如主动动员社区居民建立家庭档案、提供保健服务等)并较好地完成,从而争取获得更多的资金;而一些有政府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积极性不高,有些服务平时没有开展,只是在检查或者年底报任务的时候多报或虚报。

2.3.2 政府投入。

2.3.2.1 基本情况。

山东省的政策是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也应给予支持,但目前还是主要对国有的机构进行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资应该分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工资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工资,基本医疗服务原则上应该由医疗服务收入来补偿,在提供该部分服务时所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应该由政府来补偿,但是政策性亏损很难界定,所以现阶段基本医疗服务还是由医疗服务收入来补偿。

05年后,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给东、中、西部分别人均1、2、3元,省规定市、区两级政府也必须对社区卫生服务予以投入。08年开始省政府对人员培训也开始投入,如果市级政府认为省政府组织的这部分培训不够用,市级财政应该拿出资金进行培训。

目前政府采取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政府购买服务这部分经费“戴帽”到具体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款专用。市、区两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各地都不一样,三级政府投入合计最多的人均15元(青岛、济南),其余有10元、6元、5元不等。对于各级政府医院“伸腿”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区级医院承办的,乡镇卫生院或街道卫生院转型的),该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同政府医院职工的性质、福利待遇等都相同,其职工工资分别由各级政府承担50%~60%,各级政府视情况而定,政府财政好则多出,差则少出,工资的其他部分则由业务收入获得;厂矿或企业医院整体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由企业出钱,个体和民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完全自负盈亏。

2.3.2.2 政府投入方式。

目前政府的投入方式是按人头付费,具体做法是在年初政府财政做出预算,然后需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出定量考核,首先是由区卫生主管部门考核,再由市、省两级卫生部门抽查。考核内容共分3大类,10大项逐项考核,总分100分,拿到多少分就可以拿到相应百分比的资金,例如满分可拿到全部资金,90分可拿到90%的资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果要进行改造的话各市应该给予补助。东营很多属于油田企业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油地”两地共建,市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打破行业的界限(政策有所突破)。

2.3.2.3 关于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山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仅有规模的区别、性质的不同,没有上下隶属关系。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性质不同,政府仅对政府开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投入,而且是多级政府分别投入,投入不均衡,种种复杂的情况导致不可能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

北京、上海、天津等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街道医院整体转型而来的,规模较大,其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从卫生部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隶属关系清楚,比较容易管理,也较易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2.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收入包括政府投入和业务收入,最主要的就是业务收入,其中又包含保险收入、药品收入、医疗收入、防保收入、康复收入。06年在扣除医疗保险收入的业务收入里面,药品收入占52.35%,医疗收入占37.64%,防保收入占9.2%,康复收入占0.38%。总体上,医疗保险收入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收入的比例不到1%。

社区卫生服务如果全都是靠自己“自收自支”,而没有政府补贴的话,基本上都是亏损的,大部分要靠“伸腿”举办机构的补贴。

2.3.4 社会医疗保险:

2.3.4.1 基本情况。

目前城镇人口3000万,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1000万,而职工医疗保险实行的是住院、门诊规定大病(“门规”)才享受门诊的保险统筹,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很多都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多没有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符合纳入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只纳入了约80%;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保险收入很少,在纳入医疗保险的机构的业务收入中占不到20%,并没有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的主渠道。

2.3.4.2 对医疗保险的政策。

关于医疗保险的政策山东省只是制定一个大框架,具体由各市级政府自己制定,自负比例、报销比例各地并不相同,济南市的政策是个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的自负比例降低10%,淄博的政策是在社区卫生服务输液超过10天算住院,纳入住院统筹,而且“家庭病床”按照病床来算,这样就吸引很多人去社区看病。济南市从07年开始选取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疗保险试点,从济南市13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择40家实施“门规”优惠政策,主要政策是在该部分机构看“门规”的病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比在其他医院提高5%,无起付线,而在医院看病的起付线在400元以上,现在看来,试点单位的效益大为改观。这40家试点单位同时实行药品采购由政府集中采购的政策。济南市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纳入医疗保险范畴,但是没有实行试点机构的优惠政策。

2.3.5 社区筹资。

社区筹资属于卫生经济学的含义,是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的保险基金,为群众购买服务,合同式购买是其一种形式。关于社区筹资和基金或捐赠的筹资渠道,还没有实例。原先存在过家庭保健合同,但是它不带有风险补偿的意思。济南市实行过同8种慢病患者签订保健合同,一年查几次体,这只不过是把分散的业务打成包,还是属于医疗收费的范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开展之前,东营借鉴新农合的经验搞过类似社区筹资的试点,具体做法是社区居民每人交一定资金,政府拿出相应的资金,用这部分资金为居民分担疾病的风险。

2.3.6 社会医疗救助或者助民医疗(惠民医疗)。

社会医疗救助是针对大病、住院等进行统筹,资金是由政府、基金、捐助、彩票收入等筹集而来,主要用于贫困人群(失业人群、低保人群)的医疗补助,05年济南市这部分资金大约有300~400万,由民政部门管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还没有利用这部分资金的实例。而济南市中区政府针对纳入“惠民医疗”的人群(主要是纳入最低收入保障人群)实行“三免六减”(免挂号费、诊疗费、出诊费等)政策,而这部分资金也是来源于政府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拨款。

2.4 重要性评价

计算得出被采访人对各筹资渠道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得分:政府筹资5分,社会医疗保险4.3分,社区筹资3.6分,使用者缴费3.5分,基金或捐赠3分。被采访人对五种筹资渠道的重要性都给予了中等以上的评价,都认为政府筹资在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中应当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其次是社会医疗保险。

2.5 权威程度

经过计算得出各位被采访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渠道的平均权威系数:政府筹资0.95,社会医疗保险0.73,社区筹资0.66,使用者缴费0.79,基金或捐赠0.62。由结果可见各位被采访人对政府筹资及使用者缴费权威程度较高,对社区筹资和基金或捐赠的权威程度一般。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渠道中政府筹资和使用者缴费占有主要地位,各位被采访人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或关注较多,而社区筹资和基金或捐赠这两种筹资渠道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较少。

3 结 论

3.1 政府投入

政府投入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收入的比例太小;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投资占政府财政拨款总额的比例太小,且该比例还在逐年下滑。政府投入远未达到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政府投入的方式还比较单一,筹资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人口流动等原因,按照人头付费可能存在一定的弊端。

3.2 社会医疗保险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医疗部分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开展范围还比较狭窄,而在少部分已经实行了此类措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对社区卫生服务总收入的贡献还较小,这与美国、泰国等国社会医疗保险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占有重要筹资比重差距较大,我们应当适当借鉴这些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

3.3 使用者缴费

目前对使用者缴费,即个人付费的研究占有较大比例,这是因为在以政府投入、使用者缴费这两种筹资渠道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中,使用者缴费所占比例过大,而且还在不断增大,这主要与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其他筹资方式不健全有关。

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收费存在项目不清、价格混乱的情况,而且服务项目、价格标准不统一,严重增加了社区居民的负担。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管理不完善,支付手段过于单一。

3.4 社区筹资

社区筹资在国内多数地区尚未开展,正在探索其方法和模式。根据外国的经验,社区筹资在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中也是一种重要筹资方式。

3.5 项目基金和捐赠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很少通过该筹资渠道筹资,现阶段该筹资方式对整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不大,但是对于单个或是小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较大。

4 讨 论

目前,某些领导仍然不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不明确,还是把它作为医院的附属诊所看待。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部分拨款或者不拨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靠自身创收来维持生存。

部分政府人员没有认识到医疗保险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在进行收入统计的时候,没有把社会医疗保险同普通的业务收入分开,而是简单的将社会医疗保险理解为业务收入,而部分政府人员认为社会医疗保险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类筹资来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情况分析的时候应该把该部分收入排除。

政府投入存在不公平问题。现阶段,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还是单纯根据其所有制性质,对政府开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差额或者全额补助,对非政府(包括集体、私人)开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补助(仅在机构成立之初给予启动资金),这样非政府开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通过创收来维持生存。非政府开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工在工资收入、福利等方面较政府开办的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服务质量;同时非政府开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资金限制,很多应该开展的服务项目不能开展,这对居民也不公平。

摘要:山东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社区卫生服务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大量的卫生决策需要做出。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机制还不够完善,筹资渠道也比较狭窄,现有的研究未对各筹资渠道进行明确分类、区别分析。本研究根据山东省的情况对重点人群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研究,就是为了解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各筹资渠道的现状,为山东省决策机构制定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渠道,个人深入访谈

参考文献

[1]张孔来,刘民.定性研究方法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72~73.

[2]方积乾,孙振球.卫生统计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0.

[3]Heckathorn DD.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ANewApproachtothe Studyof Hidden Populations[J].Social Problems,1997,44(2):174~199.

[4]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50~253,255~259.

曲向东访谈 篇11

陈奇军:在摄影方面,您有怎样的追求?或者说您喜欢拍摄什么样的照片?

曲向东:我喜欢用P挡曝光,而很多人更多选用M挡或者A挡拍摄。为了哪种方法更“科学”的问题,我们常常发生争执。后来,我就不再参与组织这种摄影活动了,我觉得没意思,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很正常。

有一次,我拍摄了一张照片,人物面朝左边,我却故意把他右边的空间留得多一些。有的影友看到后说我这个构图很有问题,违反了摄影最基本的构图“原则”。一个老哥索性咔嚓就把右边的画面给裁减掉了——非常遗憾,他所裁掉的正是我所要的。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认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就应该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他们接受不了你看到的和他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别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

陈奇军:您经常提到“心无挂碍”这四个字,这是不是您的座右铭?

曲向东:这个典故出自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有这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意思是:一个人的智慧多了,就超脱了,他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事情了,也就心无挂碍了。

做到心无挂碍其实很难,我们可以豪爽地说出“视金钱为粪土”的大话,但是当看到钱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心里痒痒——这就有挂碍了。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方向,有人找到得早,有人找到得晚,有人一辈子也没有找到。我们不要拿别人的目标当自己的目标,否则心里就乱了。

现在对摄影也心无挂碍了

陈奇军:摄影对您来说,现在是否心无挂碍?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热爱。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条件都不很好,喜欢的相机不可能随时得到,胶卷也是一种高端消费。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特别痴迷摄影,既是摄影爱好者,又是器材发烧友,对器材和拍摄都特别挂碍。直到工作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还一直挂碍着摄影,先烧尼康,后烧佳能。不过,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加,我对摄影越来越心无挂碍了。

没拍下精彩瞬间或许会收获更多

陈奇军:有时候,大家都在争抢拍摄精彩瞬间的时候,而您却根本连相机都不带,这就是您对摄影的心无挂碍吗?

访谈研究 篇12

一、宿迁汽车产业园区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汽车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和已经进驻园区的15家样本企业。经过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和管理者访谈, 研究当前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和园区企业的现状。

(一) 园区企业成立时间较短

样本企业中, 有10家企业建立时间不超过2年, 占66.67%;有5家企业建立时间3-5年, 占33.33%;没有企业超过6年以上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企业建立时间普遍较短, 经营管理水平和经验有待积累。

(二) 园区的就业岗位较少

企业员工人数在20—30人的占13.33%, 30—40人的占46.67%, 40人以上的占40.00%。大部分企业的用工人数在50人以下。

(三) 园区企业资金运营情况

2009年, 大部分企业 (约40.00%) 的贷款占所有获得资金的比重在41%—60%, 20.00%的企业这个比重达到了60%以上, 只有20.00%的企业贷款在20%以下。从分析看出, 园区企业的负债比例比较高, 经营的财务成本比较高。

样本企业中有6家企业进货时支付货款占总货款的比重在60%以上, 66.67%的企业支付40%以上的货款。数据表明, 园区企业的现金支付压力比较大, 和上述的负债比例正好相符合。

(四) 汽车的销量和收入都比较大

企业资金实力的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汽车销量与销售收入。从调查结果来看, 2009年, 样本企业中60.00%的店汽车销量500辆以下, 与之相对应的是有60.00%的企业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下。2009年销售量过1 000辆, 销售过亿元的仅有一家。

(五) 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满意度低

由于汽车产业园区建立时间较短, 基本是招商、建设同步展开, 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管理制度。而且园区主要由其所在地双庄镇政府负责具体管理, 导致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有较大难度。调查结果表明, 园区管委会的满意度只有46.67%。

二、宿迁汽车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园区发展政策支持不足

1. 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缺位

宿迁汽车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为市级专业经济园区。作为宿迁市唯一的汽车产业集中区至今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现由双庄镇政府负责日常的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低级别的政府机构代管高级别的专业经济园区, 使得双庄镇政府推动园区发展工作不能有效展开。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缺位和行政级别不对等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2. 企业性质划分不合理

一方面, 服务业在享受优惠政策方面远不及工业企业, 特别是税收方面。宿迁市汽车园区入驻企业都被划分为服务业, 使得企业的税收承担不合理。因为园区企业的业务主要分为销售和维修两块内容。销售属于服务业, 而维修属于加工业。税务部门统一按照服务企业征税, 显然不太合理。另一方面, 将园区的企业划分为服务业, 导致入驻企业项目报建审批环节较多, 手续烦琐, 审批时限过长, 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主要依靠镇政府自筹, 区政府、市政府、市发改局只是给予少量的支持。由于镇政府一级财力较弱, 无力承担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如道路交通方面, 贯穿园区的主干道至今未能完工, 已造好道路后存在如绿化不到位、缺少路牌、路名指示不明确等问题。

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拆迁工作进展缓慢, 造成规划中的汽车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大楼和汽车主题文化广场等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迟迟无法开工, 造成园区功能不完善。

其他方面, 如水电设施不足, 经常影响到园区企业的项目建设和正常经营;污水管网尚未完善, 污水由企业各自处理, 导致重复建设;治安方面也有待加强, 尚未能建立全区域的电子监控覆盖等问题。

(三) 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园区商业配套设施缺乏, 商业、消费、娱乐等第三产业不发达, 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此外, 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四) 汽车专业人才缺乏

汽车行业的爆发性增长使得原来就未有多少积累的汽车专业人才更显缺乏。如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汽车技术人才缺口大, 严重影响了园区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 园区产业链条过短

园区现有企业规模较小, 龙头企业缺乏, 没有进行产业链条延伸的能力。已进驻园区的企业基本全为整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主。企业规模小和业务的单一性表明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产业链还仅仅处于汽车产业的终端, 这必然带来园区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强, 同时使得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较为脆弱。

(六) 有限的土地供应限制园区未来发展

园区发展的思路定位为:首先发展整车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第二步发展汽车有关的产业, 如汽车金融、汽车俱乐部等;第三步发展汽车零配件的销售和加工等;最终将汽车产业园区发展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城。但是, 目前园区总体占地面积800多亩的土地供应仅仅能够勉强满足第一阶段发展的需要, 土地的供应已经成为限制园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一) 加大对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1. 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

改革市级产业园区托管给双庄镇政府的管理体制, 按照市级专业经济园区标准, 成立一个专门的高级别管理机构。利用园区处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中的地理优势, 将汽车产业园区并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由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汽车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可有效地改变小牛拉大车的境况。

2. 调整园区企业税收政策

针对汽车产业园区的企业税收偏高的现状, 调整税收政策, 扶持企业的快速发展。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案:第一, 将园区企业的业务细分为服务和加工两块内容, 然后对其分别使用对应的税收政策。第二, 按照开发区企业的税收标准, 统一按工业企业征税。通过合理的税收调节, 快速扶持园区龙头企业, 带动园区的快速发展。

3.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打通汽车产业园区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的规划隔阂。特别是园区的主干道——双庄南北大道向南延伸至环城南路, 不但为园区打开南向发展的大门, 也为双庄镇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构建多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在镇一级投资的基础上, 市级和区级的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税收部门将每年对园区企业的税收返还, 改为返还到园区的管委会, 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于公共建筑设施特别是汽车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楼项目, 由市级和区级财政投入。

4. 设立便捷的公共服务通道

宿迁市车辆管理所处于城区北部, 距离汽车产业园区约有25公里, 不便于新车销售的管理服务。应该在汽车产业园区设立针对新车销售的车辆管理服务办事处, 以减少园区企业销售业务、客户购车的成本。此外, 对于园区企业的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5. 增加土地供应量

园区发展的土地瓶颈明显, 严重制约园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园区南至环城南路的大约800多亩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市政府将其由经济开发区划归汽车产业园区, 主要用于发展汽车零配件和汽车用品加工企业。这将使汽车产业园区的占地增加一倍, 更为园区向高层次发展打开空间。

(二) 有序引导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服务性配套设施的速度, 有序引导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双庄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社区服务中心等民生设施的投入, 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三) 完善汽车专业人才市场

首先, 宿迁市人力资源市场定期举行汽车专业园区专场招聘会。其次, 在园区设立汽车人才人力资源市场, 快速传递企业的用工信息, 便于企业和求职者的沟通。最后, 政府引导校企合作, 整合宿迁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岗位空缺, 实现有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四) 园区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

要尽快打破当前园区企业的单一性, 将产业链向上延伸。节约土地的使用, 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和汽车用品加工企业, 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引进, 打造名副其实的汽车产业园区。

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要发展成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城, 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延伸产业链并加快园区配套功能建设, 使其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张燕, 赵来喜.呼和浩特市汽车4S店发展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06, (3) .

[2]张旭明, 李辉.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群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 2004, (6) .

[3]史家明, 张茂林.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2) .

[4]蒋红枫.职业教育要重视汽车后市场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 2006, (2) .

上一篇:文本关联下一篇:差异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