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专家访谈

2024-08-12

做好专家访谈(共9篇)

做好专家访谈 篇1

专家访谈是媒体经常采用的报道形式, 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 各种新闻事件、新闻现象令人眼花缭乱, 无法判断, 来自行业专家的权威阐释、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一个权威媒体上发布的专家之言, 更是能起到引领导向、以正视听的关键作用。因此, 各级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尤其需要做好专家访谈这类报道。近两年, 本人在省级党报连续做了多篇专家访谈, 总结出一些经验。

一、采访准备细致充分

无论做什么采访, 采访之前做好准备都十分重要。有人认为, 要采访一分钟就要准备十分钟, 这是记者必须下的功夫。本人在采访实践中总结得出, 采访专家前的准备应侧重于了解专家背景资料并拟订问题。

做专家访谈, 采访专家学者, 首先需要了解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他擅长的专业领域,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问题, 由于专家学者大多工作繁忙, 因此还要了解专家学者最近的工作日程, 以便见缝插针地寻找采访时间。

做专家访谈, 拟订的采访问题既要专业、有针对性、不让专家觉得记者非常外行, 还要接地气, 能代表普通读者想了解、感兴趣的话题, 而且应通俗易懂、避免晦涩, 尽量让普通读者看懂, 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大量搜集资料, 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在采访前, 记者所掌握的资料越是丰富, 采访成功的胜数就越大。

2012年夏季, 《黑龙江日报》策划现代大农业系列报道, 我负责完成“专家访谈”专栏稿, 先后采访了7位国家级的水利和农机领域的专家学者, 由于不熟悉水利领域, 我采访前通过互联网了解、阅读了很多水利资料, 拟订的采访问题都紧紧围绕着我省水利建设的特殊意义、给其他省份的启示和发展提出建议等, 请专家学者站在高端进行解答。

二、积极沟通, 预约采访

采访前预约是一个礼貌问题, 可以让被采访对象有一段时间进行思考, 从而更好地回答采访问题, 专家学者大多工作繁忙, 更需要事先预约, 以便安排时间接受采访。冒然给采访对象打电话, 要求对方立即回答问题, 这是不明智的。不管是打电话还是书面预约, 措词都很重要。一般有身份、有文化的人都很重视记者采访时的用词, 这是采访对象对记者的第一印象, 如果双方还没见面, 你就给采访对象一个直截了当甚至是一个硬邦邦的印象, 接下来的采访可能就很难进行了。一般情况下, 记者预约采访对象时的用词尽量要礼貌、谦和、委婉, 给对方足够的尊重。我在采访专家时, 尤其是采访在北京的国家级专家, 多是提前通过朋友沟通一下, 先把我介绍过去, 避免冒然采访引起专家不快, 然后再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写微信与专家预约采访, 预约采访时尽量尊重专家, 由专家确定采访时间和采访形式, 比如电话回答或者书面回答。约定采访时间后守信誉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费尽心机争取来的采访机会, 无论是电话采访还是见面采访, 如果仅仅因为你晚到几分钟或是无限制地占用人家时间, 都可能会使采访无法顺利进行, 或者草草结束采访, 而且可能没有了下一次再采访的机会, 这一点虽说是个细节, 但不可忽视。

三、采访实战重在专业

在真正的采访实战中, 无论外表衣着、言谈举止都应给对方以专业的感觉, 让对方信任和重视, 愿意与你交谈。面对面采访专家学者时, 能否建立起融洽的气氛是采访取得成功的关键。记者给采访对象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他 (她) 的外表、衣着、随身物品, 尤其是采访有文化、高层次的专家, 记者的外表应当尽可能简洁大方, 既不要太时髦, 也不能太简朴, 女记者的穿着一定要避免花枝招展、奇装异服、浓妆艳抹、性感暴露, 因为采访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不是去与对方争奇斗艳、展示个人魅力。

据研究, 人与人见面的最初7秒钟决定对方对你的印象, 因此采访首次见面的专家学者时, 除了外表、衣着, 还要注意言谈举止端庄得体, 比如要等对方允许才坐下来, 未经对方同意绝对不能嚼口香糖、抽烟以及摆弄采访对象的东西, 对专家学者无论年长还是年轻都要称教授或老师等。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记者不能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采访对象, 更不能自己说个没完, 不要忘记谁是采访中的主角, 要清醒认识到记者的职责在于获取材料, 而不是展示、卖弄学识。记者要真诚地尊重、信任采访对象, 专注认真地倾听, 努力让采访对象轻松自如、兴致勃勃地说, 而不仅仅是答。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对象谈话的时候不要去打断他, 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不管对方说些什么, 最好不露褒贬的表示, 只需说“是的, 我明白了。”或者只是点点头, 同时表现出兴致勃勃, 就足以让对方继续谈下去。

在采访专家学者时, 记者的谈话除了事先精心设计的问题外, 还可以穿插一些比较专业的问话或术语, 让专家学者能听出来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较高、采访准备也较充分和专业, 如果记者问外行话, 将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 也就无从深谈。

参考文献

[1]蒋贻杰.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

[2]季宗绍.新闻采访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

[3]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3.11.

做好专家访谈 篇2

市场调查的前提或者目的大体来说分为两种,一个是新品牌或者新产品进入市场的调查,另外一种是为了既有品牌或产品的一些情况而进行的调查,一般来说,前者的销售渠道没有建立或者不够完善,而后者一般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分销网络,因此在调查过程中,针对的调查对象中就有了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后者必须对经销商进行调查,而前者只是在调查过程中了解销售渠道。市场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宏观市场调查、竞争者调查、消费者调查、产品调查、品牌形象调查、经销商调查、产品营销调查、零售店调查、广告促销调查和广告媒介调查,经销商的调查虽然在调查内容中单独分为一个部分,但是经销商作为企业到终端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销售渠道链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他在市场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他可以获得的市场信息也是最多的,因此,对经销商的调查几乎可以涉及到所有调查内容,也正是这样,对经销商的调查就显得异常重要,

当然,在调查过程中,一般的大众对企业的调查就存在着时间和配合度的问题,所以大部分调研工作者都认为面对消费者的调查是最难以操作的,其实,经销商作为企业销售通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命运和企业的兴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对经销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大部分的经销商也会主动地和企业配合,但是对经销商的调查涉及的面更广,而且更有深度,只有从经销商这里才能获得市场的变化曲线等关系到企业的内容,而且如果是因为市场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才进行的调查,这时候要面对的还有经销商的信任度问题,而且必须要给经销商以信心,同时,经销商的调查和普通消费者的调查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很愉快地和经销商进行沟通和交谈,并且获得对企业有用的全面的信息。

对经销商的调查,往往采用访谈的方式,在聊天沟通的过程中,引导经销商对当前企业和产品的相关情况和当前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需要有人及时地进行笔录整理,从而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料。但是访谈并不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地闲谈,市场调查很注重的一点就是前提的准备工作,对于问卷调查是如此,访谈同样也是如此,因为在和经销商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引导,并且流畅地结束访谈,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和掌握以下几点:

★ 节目主持人辞职报告

★ 节目主持人简历

★ 节目主持人台词

★ 演出节目主持人开场白

★ 访谈目的范文

★ 明星访谈稿范文

★ 访谈策划书

★ 年会节目主持人串词

★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

发挥广播优势做好访谈节目 篇3

关键词:访谈类节目,策划,文化,引导

继20世纪90年代早期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直播室》节目来, 中央台和地方台的访谈节目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请有关人士及受众, 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平等民主气氛中展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 (《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吴郁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5页。)

它以人生经历、社会感触为话题, 启迪心智、丰富情感, 赢得了大众的普遍关注, 现在访谈节目的影响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如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做好广播访谈节目, 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广播节目的优势和不足

广播节目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传播面广, 无论听众呆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 无论听众开着汽车里还是在晨练中, 也无论听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如何, 只要有收音机就能够随时收听。第二, 传播速度快, 通过声音能够快速地把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传达给听众。第三, 依靠声音传播, 听众不露面儿只出声儿, 减轻了听众的心理负担, 听众参与节目会轻松自如、畅所欲言。第四, 互动方便, 只要听众身边有电话, 就能够随时参与电台节目, 互动灵活、方便。

但是, 广播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广播的线性传播方式使受众只能被动地收听安排好的内容, 同时因为只有声音没有图像, 主持人的表情神态就无法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致使听众在收听广播节目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因此广播访谈类节目要想吸引受众, 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内容外, 还要充分展现主持人和嘉宾的语言魅力。主持人要以有声语言突出主题、烘托气氛, 要以有声语言创建高潮、引导受众, 通过悉心构思, 让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亮点纷呈, 避免节目模式化。

二、做好广播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

策划是广播访谈节目创作不可或缺的环节, 周密详实的策划方案会为访谈节目的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做好广播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尤为重要。为使访谈节目顺利开展, 有必要构思一个大体的框架, 要考虑好整个节目由哪些版块组成、每个版块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切入话题、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节目高潮出现在哪里、节目怎样收尾等等。在访谈节目筹划之初, 一定要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以及对嘉宾的采访, 主持人搜集和采访的内容应涉及到和节目内容相关的各方面情况, 从嘉宾的背景资料到嘉宾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 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主持人要通过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分析, 掌握嘉宾的心理, 这些工作如果做得充分, 将会有利于主持人巧妙地提出问题, 准确地控制访谈的节奏。

三、在广播访谈节目中注入文化意识

优秀访谈节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较高的文化意识, 在进行广播访谈节目创作时, 创作者要有提高节目文化品质的潜意识, 注重节目内容的整体格调, 让访谈节目传达出深沉的文化底蕴, 给广大观众以精神上的陶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 语言真诚、质朴之中透露出智慧, 她先是对某些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 然后对事件做画龙点睛式的评述, 节目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使观众在欣赏节目之余, 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广播访谈节目要注入文化意识, 就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搞清节目的受众群体和受众的文化期待, 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栏目的文化品位。在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可以有意识地在表达中加入一些诗词名句和成语典故, 这些高品位、内涵较深的词句, 高雅、脱俗, 将会大大地增加节目的文化色彩, 让观众在文化氛围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四、发挥主持人在广播访谈节目中的核心作用

主持人是传播者与听众之间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其间广播节目主持人不仅要起到协调作用, 还要遵循节目的策划方案引导节目向前发展, 充分发挥主持人在广播访谈节目中的核心作用。

主持人是访谈节目的灵魂, 广播访谈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掌控现场的能力, 当嘉宾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 主持人要积极启发、耐心诱导, 可以先找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加以提示, 以引发嘉宾打开话匣子, 当嘉宾滔滔不绝讲个不停, 下一个问题无法展开时, 主持人要接过话题稍加述说, 然后很巧妙地把话题转向下一个问题,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努力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

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是广播访谈节目成功的保证, 个性化的节目主持人是广播媒介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主持人的个性化表现为, 主持人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构思、独特的体会、独特的表达, 这些都是优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面对面》主持人王志常常使用追问的方式, 语言准确凝练:“谁?知道什么?做什么?为什么?结果?”我们从王志对嘉宾内心世界的探寻过程中, 常常感受到他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这便是《面对面》能吸引一大批忠实受众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专家点评如何做好一份简历 篇4

简历

版主/管理员寄语

locust_j(2009年7月28日 11点00分51秒):

该帖已收录至简历版精华置顶贴:中英文简历制作技巧及经验、简历投递技巧精华合集贴(点击查看)

本帖最后由 locust_j 于 2009-7-28 11:02 编辑 在网上看到一片文章,感觉还不错,放上来分享一下~~多多支持

简历,顾名思义就是简单的履历。要将目标、优势、实力浓缩进小小一张A4纸时,大部分人都感觉彷徨,或为阅历丰富难以压缩而惆怅,或为资历甚浅而焦躁。那么,一份出色的简历究竟应具备哪些因素?HR又有哪些制作简历的忠告?如果你正在争取面试的机会,不妨静下心,接着往下看。

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我?

经过这些年的思想灌输,大部分求职者都有这样一个意识:HR阅读每封简历的时间相当有限,花15秒进行简历的粗略浏览,而阅读感兴趣的简历不超过120秒。那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HR评判简历“不合格”、“合格”或是“优秀”的基准是什么?

Dell(中国)人力资源经理Jessica认为优秀的简历无非是求职者对自己和目标职位的高度认识。即why you? Why me?——著名的PRI(Position-Relevant Information)原则。企业需要你具备什么的软性素质,在你的简历中应当体现出这些软性素质,并将对方不需要的删除在简历之外。只有当简历高度契合招聘要求时,求职者才可能获得面试机会。

这也提醒我们,我们不应该只拥有一份简历模版。但目前,仍有超过62%的人只拥有一份简历模版。

细节决定成败

简历中一些细枝末节的信息往往被我们所忽视,Jessic认为这些细节不是构成优秀简历的绝对的因素,但是绝对会影响到面试机会。

基本信息:联系电话应保持12小时畅通,如果电话发生“空号”、“忙碌”或“不在服务区”内的现象,HR还会再拨打一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家庭住址只要写明具体方位即可,保护个人隐私可以选择在此时充分体现;居住地应与目标企业所在地相吻合,减少企业对成本控制的忧虑。

求职意向:希望行业、目标地点两项最好与目标企业相同;目标职能数量不宜超过5个,且应有相关性,避免企业对简历产生“目标不明确”的想法。

教育经历:仅从最高学历或大学学历写起即可。获奖情况应根据目标职位的性质有选择的列入。如应聘软件工程师,应避免“获得高中跳高第三名”等描述出现。

培训经历和证书:对于大学生来说,计算机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是加分值;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内训经验和注册证书将直接影响晋升和加薪乃至跳槽机会。

(以上字段为前称无忧标准简历模版字段,这个简历模版字段也是招聘系统中HR筛选简历常用字段)

工作经验描述把握三个点:关键词?数字?结果

毫不夸张的说,HR前15秒钟的简历审查时间全给了工作经验栏。只有当工作经验符合职位要求,HR才会花100秒的时间去深入阅读包括个人信息,自我评价,教育经历等在内的个人相关资料。因此,工作经验描述的质量决定获得面试的几率。

那么,怎样能使“工作经验”看起来诱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用最有效的信息展现出工作能力呢?无忧专家建议:要避免用直白的口吻来描述工作经验,而要遵循“用关键词说话、用数字说话、用结果说话”的原则。

用关键词说话:什么是关键词?通用的关键词有“团队意识、创造力、抗压力”等,这些关键词可以从企业发布的职位招聘信息中获得。而某些职位有特定的关键词,如销售职位的关键词有“营销意识、加快”等。由于HR前15妙对简历的浏览实则是对关键词的扫描,Jessica建议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去寻找职位潜在的关键词。

用数字说话:大脑对数字信息的接受和传递更为敏感,且把工作能力量化,能使抽象的能力描述变得清晰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将“卓越的书面表达和交流能力”改成“为1500个用户写了专业术语指南”。

用结果说话:结果就是业绩,在简历中的结果描述中,我们应使其程度化。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将“在分析客户需求上有过成功的案例”改成“创造和实施了一种全面的需求评估机制,来协助对服务和员工预测需求”。

应届毕业生写简历重点打造两个点:实习?社团

企业发布的职位信息中都要求求职者需要有或多或少的工作经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大软肋。应届毕业生的简历需要强调实习经验及社团活跃度,来突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用实习说话:Jessica表示学生在大二阶段便可以尝试去实习一些岗位,相当多的知名企业都校园招聘活动,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实习企业知名度越高,则毕业后的就职起跳高度越高。在面对求职时,如果实习经验相当出色,科目平均分也可能变为一个次要条件。

Jessica回忆道:“在成都电子科大招收销售实习岗位时,由于录取者会直接安排到厦门工作半年,所以设下的起点要求很高——科目平均分要在85分以上,英语至少要过六级,还

需要有相关的社会经验等等。我们一个晚上收到了大约两千封简历,从中挑选了四五百封,其中有一封简历特别吸引我。这个学生科目平均分才80分,英语也只过四级。他的实习经验这样描写‘我曾在成都某电器城卖数码相机,我当时采取了三条策略(具体的),超过指标的200%,打败了同组卖SONY的同学。’虽然他有很多硬性条件都没有达标,但是他非常有条理突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成绩。于是,我们给了这个男孩一个面试机会。最终,我们录取了他,第二年,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我们将他选送去参加当时在迪拜的一个顶尖销售俱乐部。”

用社团活跃度说话:例如在社团中曾经担任过社长,有时就代表着有领导能力。曾举办过社团活动,有时就代表着具有组织力、协调力、谈判力、团队协作力等。HR往往把小社团映射成大企业,通过对环境的转嫁,HR会认为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在企业中同样成立。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除了不能错过谈恋爱,同样不能错过实习和社团活动。

跨行业求职简历强调三个点:语言能力?软性技能?目标行业认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跨行对财务类、行政类岗位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技术类、市场类岗位,换行的壁垒则可大可小。当积累的工作经验因为跨行而付诸东流,企业便不会买求专职者的账。

我们要谨慎规划自己的职业,避免半路出家的情况发生。但总有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时候,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增加个人竞争力,我们可以从外语能力、软性技能、目标行业认知度三个方面来为简历添份量。

突出外语能力:语言的数量或精通程度都是简历的添金剂。“精通行业/专业数语”、“熟知某国人文风情”、“掌握三/五国语言”在如今仍是好卖点。

软性技能出众:软性技能具有无形的、感性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诸如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人际关系、领导协调力,还有一些可开发的潜质和能力。研究表明,越往高层职位发展,软性技能所占的比重就越明显。

目标行业高认知:这是唯一能够突显自己不是个局外人。一份观点鲜明的行业报告足以换到一份工作,不过需要在企业真正有招聘需求的情况下。要了解某个行业的最新情报,可以参考无忧行业指数。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于跨行者而言,简历始终是绿叶,人脉才是真正的红花

如何做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 篇5

确定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类型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以即兴的谈话为主, 按照访谈话题来分一般包括人物故事访谈、新闻事件访谈、观点意见访谈。人物故事访谈, 以采访在社会某方面取得特殊成就的人物为主, 与被访问对象的进行深入的语言交流, 来生动具体的展示人物独特的精神风貌。新闻事件访谈, 由某一新闻事件为由头, 采访相关权威人士或事件相关人员, 以详尽了解事件本身。观点意见访谈, 重在传播有关事件或现象在认识上的新观点、新想法, 以独特深刻的见解帮助观众认识社会、思辨社会。作为电视台的固定栏目,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要结合电视台节目设置需要确定栏目定位, 固定访谈形式, 形成品牌效应。阳光卫视推出的《杨澜访谈录》是国内知名的电视访谈节目, 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讲述故事, 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热门话题, 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 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作为节目的终极呈现。

把握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识

收入率高、观众评价好的电视节目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文化意识。优秀的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创作者应该有提高节目整体格调的潜意识, 注重节目内容的品质, 在访谈的背后传达出深沉的文化底蕴, 力求在观众收视心理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中央电视台开办的《艺术人生》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真诚的情感交流, 将自身与一些媚俗的明星娱乐性节目区分开来, 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了正面、健康的艺术风格, 使观众在欣赏节目时, 能融入和谐幸福的氛围, 在艺术的审美愉悦中, 潜移默化的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

节目策划是做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基础

节目策划是电视节目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来说, 节目录制前期就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工作, 如嘉宾前期沟通与采访、访谈话题的选择、访谈的层次设计、叙事与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现场录制时的灯光设计、场景设置、机位摆放等各环节的都需要统筹协调处理, 所以做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 前期策划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在推出《实话实说》节目时, 不仅投入了精干的技术队伍, 还在节目前期策划上狠下功夫, 邀请中青年学者和专业人士出任策划, 并在每一节目的筹划期向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广泛咨询。《实话实说》播出后, 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 许多观众通过热线电话和信函表示了热情支持。

发挥主持人在访谈中的核心作用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而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要起到连接作用, 而且要遵循节目的策划方案不着痕迹地引导节目向前发展, 成为节目内容表达的一部分。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技巧, 同时需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美国电视界在选择主持人时, 最看重的不是个人的容貌和仪表, 而是学识、经验和幽默感, 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访谈节目在美国电视台很常见。CNN的名牌栏目《与拉里·金对话》就是由著名主持人拉里·金主持的名人访谈节目, 这档电视节目不仅在美国本土有较高的地位, 也受到各国政要人物的关注, 具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在后期编辑中注意访谈的叙事结构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极少是现场直播形式, 大多是录制完成之后, 再进行编辑合成。要把录制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前期素材剪辑整合成为固定时长的节目形态, 是一项十分的繁琐工作。对这些零散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时, 创作者要掌握前期录制素材及访谈的内容层次, 理清好思路, 使创作思维有条理有逻辑, 有明确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 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后期编辑之前就要确定好大体框架, 把整个节目分几个段落, 每个段落讲述什么内容, 节目的情感高潮设置在哪里, 最终想要表达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等等。在合理安排结构之后, 再编辑内容, 就可以达到故事完整、主题鲜明、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使观众观看时感受到顺畅、明了, 得到好的传播效果。

广播主持人如何做好访谈节目 篇6

广播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传播面广, 听众对象不受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空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广播传播速度快, 能把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听众。

广播依靠声音传播内容, 听其声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能唤起听众的视觉形象。

广播互动方便, 能及时了解听众的所想所问。

但同时广播也有明显的弱点, 比如:

传播效果稍纵即逝, 难以查询和记录。

线性的传播方式, 即广播内容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 听众受节目的顺序限制, 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内容。

广播只有声音, 没有文字和图像, 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而访谈节目通常需要人们表达内心情感、进行理性的思索。因此, 广播的访谈类节目要吸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主持人和被访者的语言魅力, 如果在对话的过程中“亮点”不足、层次感缺乏就很难向受众一点点开掘人物性格、展现人生画卷, 节目则会流于死板和模式化。

主持人如何做好人物专访呢?

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在这个时候, 主持人便充当了记者的角色。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在做人物访谈前, 往往要动用上百人为他搜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 节目便已具雏形。

确实, 尽管每一个人都有表现欲, 但因个性的差异, 有的善于表达, 有的讷于言辞, 关键看主持人能不能很好地抓住人物的“突破口”, 从一个有利的角度入手。

如果在采访人物时, 对其经历、个性一无所知, 必定造成谈话双方的尴尬, 以致采访无法进行。陈凯歌曾拒绝一位记者采访, 因为这名记者说不出任何一部陈导演的影片的名字, 与这样的记者当然无法对话。

有了好的前期准备, 主持人就该从掌握的信息中选择谈话的起点。开头很重要, 因为这是打开话匣子的第一步, 主持人应该再三考虑选择哪一把钥匙。一般来说, 渐进式、迂回式的提问较容易为被访者接受。

当然, 迂回式采访在运用中有时会令人感到拖沓, 可能因被访者的不适应而长时间不能涉及谈话主题, 那么主持人也可以从人物的某个细节入手。例如从人物的嗜好入手, 因为兴趣最能解释一个人的个性, 也最能表现他是怎样一个人。

开头有时甚至可以从人物的缺点着手, 去反射出人物的优异处。总之, 主持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头, 为了使人物一点点清晰, 就像是素描时为人打了轮廓, 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偏离了介绍人物这一中心。

歌手那英1998年6月到杭州宣传自己的新专辑时参加一家电台的人物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和她没聊上几句, 话题突然转到了足球上, 即便那英和足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彼时, 世界杯赛已令众人沸腾, 可人物的访问怎能变成事件的炒作?访谈又怎能变成追风呢?节目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有了好的开头, 主持人还要注意如何把握焦点, 即被访者独特的业绩、经历和个性, 以此作为整个交流的核心。节目一进入状态, 主持人就要具有倾听感。

在人物专访节目中,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锻炼主持人的现场采访能力。广播主持人现场采访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交谈的方式, 寓问于谈, 把自己需要提出的问题融会到轻松自然的交谈之中。在采访进行中, 主持人不仅要善于提问, 主动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 还要抓住时机, 表明自己的感想和见解。不仅让听众观众了解采访对象和客观事实, 更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 让人们了解主持人的看法、态度、思想和情感。

现场采访是一项难度较大的采访。主持人要在短时间内采访到实质内容, 挖掘出人物的内心故事来。它需要主持人具有过硬的新闻采访能力、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主持人在采访之前要做深入细致的准备工作。主持人先要了解采访内容涉及的各方面情况, 大到被访问者的背景资料, 小到人物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被采访的对象各式各样, 千差万别, 主持人要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不要放过一些细节问题, 要善于分析、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

在掌握了大量的材料, 了解了采访对象之后, 便开始设计访问提纲。广播的访谈类节目因为受到图像制约, 尤其需要主持人巧妙的提问和对被访问者情绪的把握。

访谈节目需要大量的提问, 而提问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正面提问方式。主持人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 有什么问什么, 明快、直接, 不拐弯抹角, 采访对象也是问啥答啥、有啥答啥、有啥谈啥。这是现场采访最常用的提问方式。

反问方式。由于某种原因, 采访对象不能对主持人谈出真实情况和想法。主持人从事实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 也可以达到其目的。

设问方式。在采访中, 主持人根据采访提纲, 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 以启发和引导采访对象, 使其谈出某方面的真实感受, 使采访向深层发展。这是设问的方式。

追问方式。主持人对采访中必须弄清的事实、听众感兴趣的关键性问题以及事情的细节等抓住不放, 打破沙锅问到底, 直到问个水落石出。央视主持人王志就善于运用这种方式。

潜问方式。是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提问方式。从表面上看, 主持人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而在交谈中潜移默化地已把问题委婉地给了对方, 从而引起采访对象的注意。

在广播访谈节目中, 不仅有语言的交流, 还可以有非语言的交流。比如音乐的恰当运用、前期音响资料的运用等。加之广播节目互动及时, 可以穿插听众的收听感受和对被访嘉宾的提问, 拉近嘉宾和听众的距离, 使访谈更生动也更亲切。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做好专家访谈 篇7

新年伊始,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王继平副司长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对主持人的提问, 王副司长做了精彩实在的回答。

王副司长谈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三个主要理由:第一,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特别是中、初级的专门人才。第二,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 他们来自于最广泛的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都应该很好地发展这一块教育。第三,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教育, 另一部分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9.8%, 也就是还有约40%的15~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提高这两类教育的毛入学率。笔者认为, 王副司长的话切中要害, 从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来看, 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意义十分重大;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任务来看,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高”进程的最现实、最直接、最通畅的一个途径。这里, 要着重强调的还是“理念”的问题, 即:要大力改善社会的教育氛围,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中国, 孩子如果从事一份很具体的操作性服务性工作 (烹饪、裁缝、理发等) , 就会有灰溜溜的感觉, 家长也会因为没面子而感到遗憾。而在国外情况就不一样了。如在德国, 笔者曾与从事城市清洁工作和做餐饮服务的青年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 笔者发现他们都特别喜欢所从事的职业, 而他们的家长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态度也很坦然: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应该顺其自然,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有出息的。比如, 一位德国教授向人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时, 首先津津乐道介绍的是当木匠的儿子。

在访谈中, 王副司长还传递了丰富的前沿信息。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共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个标志:党和政府空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从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 中央每一年将拿出164亿资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第二个标志: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的建校规模扩大到近1.5万所, 学生招生数已突破800万,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已经突破了2000万, 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的目标。第三个标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办学方针上, 明确了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模式方面, 明确了要加强“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在教学方面, 明确了“两个加强”, 即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王副司长的一番话, 使我们看到:党和政府是动了“真格”、下了狠心、使了实招、投了本钱的。访谈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为此, 有关部门、有关人员, 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认真思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我们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认识也要跟上。发展职业教育, 地方不能等、靠、要, 而要积极投资、创造条件。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加强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 而且要充分重视软件与人的建设, 尤其要配备好职校领导班子, 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职业学校要做好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章程、制度建设, 做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探索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职业学校教师要认清自身肩负的光荣与神圣的使命, 不仅要有效地传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社会团体与社区要为职业教育提

做好专家访谈 篇8

记者:2009年末,原来在年初被视为进入冬天的网络视频市场突然风起云涌,“三大势力”均有不小的动作。请问56网是如何看待所谓拥有大量内容资源优势的“国家队”,拥有渠道和深厚互联网背景的门户网站视频,拥有广大用户资源和新生力量的民营垂直视频网站这“三分天下”的网络视频市场的?

王建军:首先,在我看来,近期网络视频市场的风起云涌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其次,我认为垂直类视频网站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专注。从56来讲就是要打造一个视频分享网站,让用户充分的参与进来。从目前来看,还是垂直的视频网站占据着市场大部分的份额。未来虽然竞争会更加激烈,但相信垂直类的视频网站仍会占据市场的主要地位。我最看好的还是56网这样纯粹的视频网站的发展。

记者:您认为以国家网络电视台为代表的拥有雄厚内容资源优势和资金背景的广电势力加入网络视频市场,是否会给56网这样的垂直视频网站带来巨大的冲击?

王建军:我认为只要坚持现有的原创性路线,国家网络电视台的上线并不会给网络视频市场带来本质性的改变,就像当初搜狐新浪这样的以及新华网、人民网这样的网站开办网络视频,事实证明并不能够像垂直类网站一样积累大量的网络视频用户资源。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搜狐新浪也好、新华网人民网也好,他们的业务是多方面的,新闻、资讯、邮件、博客等等一起构成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单独的网络视频恰恰很难突出出来成为他们的优势,国家网络电视台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而56这样的垂直类视频网站恰恰可以围绕网络视频开发多种应用和产品特性,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突出网络视频的优势,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6网是以原创视频、用户上传为主,以国家网络电视台为代表的力量则是以原有的内容资源为主,而这种内容资源的优势也只是某一方面的优势。至于谁会成为主流还需要时间来判断与证明,就我们经验预测,网络视频市场的各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不大可能出现一方独霸市场的局面。

记者:您认为网络视频市场的三方势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怎么样?

王建军:从目前来看,三方竞争还不多,因为不同的视频网站有着不同的制作视频的方式和不同的视频来源,有用户点播类的视频,有用户上传分享的视频,有用户下载客户端观看的视频,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同的分类,不同的领域,所以竞争自然会小一些。而至于三方可以在什么方面进行合作还得进行进一步摸索。内容、渠道等合作的模式怎样展开,还需要各方的智慧与运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互联网尤其是视频网站与影视机构、版权方和电视媒体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既满足了网民的视频欣赏需求,又使各方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和满足。现在56网用户除了可以轻松看到包含用户原创上传的视频内容外,56网还与包括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华娱卫视、NBA、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保利博纳、环球音乐、华纳音乐、华谊兄弟、英皇娱乐等100多家电视台、影视机构、唱片公司等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已签约数千部电影电视剧,为用户提供超过几十万小时正版视频影视内容。而在购买和与电影电视剧战略合作方面,应该说三方都没有特别的优势,虽然可以丰富网站的应用,但终究这还不是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您认为衡量网络视频网站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而56网区别于其它视频网站的最大特色与优势是什么?

王建军:判断一个视频网站是否成功的标准一方面是收入,收入又与用户紧密相关,所以用户数的多少也是判断视频网站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用户数的多少是一个硬道理。而56区别于其它视频网站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分享。

2010年,56网将实施“高清”“直播”“分享”三大战略,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今年,56网全站视频分辨率达到640*480,比之前增加4倍。我们将通过技术改进和硬件的投入,提供更加清晰的网络视频节目,最终实现全面高清。直播功能是传统电视与网络视频相比的最大优势,而这一优势即将不复存在。在经历了众多尝试之后,56网确立了“直播”战略,实现视频网站点播、直播、搜索、拖拽和互动全面结合。目前,56网已经开通了直播功能,在蔡妍北京演唱会、华语唱片音乐节崭露头角。同时,56网将实施“全面分享战略”。近期上线的“广告分享计划”是该战略的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56网将与人人网、QQ空间等SNS社区的全面合作,为56网的全面分享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56网全站产品的分享功能也将更加丰富,并构建起站内外全面分享平台。56网将通过技术、内容和商务合作等方面的创新,实施全面分享战略,提升视频分享网站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记者:视频网站是否已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是否结束了“烧钱”的阶段?什么时候能实现盈利?

王建军:根据我们多年的探索,广告模式是网络视频网站最成熟、最重要的盈利模式。这一条目前来看是比较清晰的,把原本在电视台上的广告稍作修改就可以搬到网络视频网站。就整个网络视频市场而言,如果没有重大的成本增加,随着广告收入的增加,应该会在今年迎来真正的盈利,56在这方面也是有切身的体会。

记者:网络视频广告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否与您探索搜索引擎收费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建军:是的,可以这么说。搜索引擎的核心盈利模式就是在于广告的精准化,同样,网络视频的广告则也可以精确定位于某个地区、某个时段,某种类型的视频等等。相比较于电视台粗犷型的广告投放方式,这应该是网络视频广告最大的优势之一。

记者:我了解到56网在2009年8月推出了付费视频发布平台“56看看”(kankan.56.com),广大拍客、原创作者及内容方通过该平台发布视频,并从用户付费观看中获得收益。请问56网为什么会在免费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之,这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效果怎么样,有什么结论?

王建军:国内视频网站产业经历了4年多时间,各家视频网站都单纯依靠“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此次“56看看”平台是56网对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一次多元化尝试和创新,改变了以往“单纯上传视频,免费分享观看”的模式,将“内容交易”概念融合到视频网站里,为广大拍客和内容方提供一个国内首创的付费视频发布平台,实现原创视频价值的舞台。

视频网站的核心是丰富的视频内容,无论是购买版权视频,还是自己制作视频,或是吸引用户上传原创视频,都存在内容成本,而视频成本显然高于文字成本,视频网站的内容成本也将高于文字网站内容成本,那么视频网站就必须在互联网广告之外去寻找突破。由于目前56网大部分内容是用户原创、用户上传,因此上传视频的用户应获得一定报酬,而需要获取该视频的用户也应该为此付费,这也是互联网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

同时,作为坚持用户上传原创性的网络视频内容,内容的参差不齐也是很正常的。而当今网络受众各自都有自己关注的一小方面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一种注意力的“碎片化”,除了极个别大家共同关注的,大众的关注的方面十分分散,这也就造就了互联网媒体内容的“碎片化”。这种“参差不齐”恰恰成为互联网最大的特色之一。而从56网来讲,与原创者实行广告分成也是对于有特色的“碎片化”内容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于“参差不齐”的内容最好的规范形式之一。

“56看看”平台分为卖家系统、买家系统、视频内容展示三大部分,所有视频内容都由卖家(内容方)上传,卖家来定价,同时卖家上传的待售视频将比普通视频拥有更高的码率,买家能观看到比平时更为清晰的视频,凭借56网的海量原创拍客和工作室,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实质购买需求;而买家在购买视频之前可以先观看预览片断,结合视频信息,好评和投诉信息等综合因素决定是否购买,使“56看看”视频卖场拥有各种各类有价值、精品原创的视频商品资源。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56看看”只是我们对于商业模式的尝试,网络视频网站向前端用户的收费模式还只是一种探索,现在还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互联网的本质还是以免费与分享为主,再加上盗版的泛滥,真正想单独靠向用户收费来盈利现在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网络视频还是会以免费为主,收费只是一种探索,这并不是主流趋势。文字互联网的收费探索也进行了很长的时间了,培养用户的缴费习惯是漫长的过程,当今收费视频的市场是有的,但并不太大。

记者:对于三网融合后的网络视频市场,你有什么看法?而面对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56网有什么应对策略?

王建军:三网融合是技术推动的进步,是把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方打通的重大举措。而对于56网来讲最重要的首先还是要做好内容。无论是在什么网络,对于56来讲最终还是内容的竞争。只要拥有丰富的受欢迎的内容,就很容易能够打入各种类型的网络市场,对于56网来讲,三网融合只是渠道的不同而已,这不是最核心的问题。

三网融合打破了很多行业壁垒与技术限制,而三网融合后的发展必是一种开放性的发展,无论是原来的传统媒体还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及门户网站,谁都不会拥有垄断的权利,因为三网融合的本质就是开放的,如果有谁不走开放的发展道路就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的。当然三网融合会涉及很多国家文化政策与媒体宣传管理的问题,但这并不违背三网融合开放的本质。

56网也一直在围绕“分享、娱乐、互动”三个关键词来打造网站与产品。首先,从2005年56网做网络视频伊始,就在产品内容功能设计上致力于运用WEB2.0的形式来实现用户视频的分享,2.0的原创性视频众多,这是56网与国家网络电视台最大的不同点。而这种用户的积累和用户习惯的积累则是56网这种垂直类视频网站最大的优势。其次,56网的娱乐性是十分强的。在56网的平台上,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原创的拍客和与动漫公司的合作内容,都是娱乐性很强的内容资源。而这正好与主流的如国家网络电视台形成内容的差异化竞争。而在产品的特征上,56网相册等产品的互动性体现的十分突出。

从三网融合的角度来讲,56网也有自己的准备与布局。56网在传统互联网上动作自不必多说。而在电信的移动互联网方面,56网与广东联通与电信都有一些合作,与一些终端手机厂商也有一定的接触,但这还只是一个准备和布局阶段。而在广电方面,56网与长虹和TCL在互联网电视方面以及与一些做高清机顶盒的厂商都有一些尝试性的沟通与合作,但是受国家政策的限制,这方面的探索与运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以上这些合作大体上都是以56提供拥有版权的内容资源,后者提供渠道或用户这种合作的模式。56网也正在与包括以上各方在内的众多企业积极探索既不违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又能对合作双方有利的合作方式。

记者:您曾经针对网络版权与责任发表过不少观点与文章,并提出了“编辑”产生内容与“用户”产生内容的概念,并由此引出了不同版权责任的观点。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王建军: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经历了10多年的历程,经过web1.0时代后,现在依然在web2.0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前者诞生了以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是单纯的浏览观看模式,还是一个单点对多点的“传统”媒体的概念;而后者诞生了包括博客、论坛、社区、视频分享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互联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最大的变革是用户参与到了内容的产生中,用户成了内容的最大源泉。

与上述web1.0和web2.0两种模式对应,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网站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产生内容”网站,比如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有大量的编辑、记者在制作内容,网站的内容体现的是媒体平台完全的意思和独立的立场,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平台上的传统媒体”。

另一类是“用户产生内容”的形式,包括博客、论坛、社区、视频分享等,其内容更多的是依靠网友的参与制作和上传,打破了传统媒体内容来源的固有模式,这一点以“2005年伦敦恐怖主义地铁爆炸事件”为标志,因为该事件当时被称为是web2.0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伦敦地铁爆炸的第一现场和时刻,主流和传统媒体集体失语,因为瞬间爆发的事件几乎让他们来不及做任何反映,全世界人民了解此事件并不是通过传统的主流媒体,而是上班的民众和乘客第一时间用手机和其他视频仪器将爆炸的现场和图片通过互联网上传,全世界人民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件震惊中外的事情,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精神的产物。

既然内容来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么,以“编辑产生内容”为属性的传统媒体和以“用户产生内容”为属性的新媒体所承担的版权责任是否也应该有所不同呢?我认为,前者以“编辑产生内容”为属性的媒体承担的是完全的版权责任,而后者以“用户产生内容”为属性的媒体则应该承担有限版权责任。

从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基于用户产生内容的互联网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态度,改变了受众始终处于“你登我读”、“你说我听”、“你播我看”的被动地位。网民成为真正意义上信息产品消费的上帝,谁都可以是接受信息的受众,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他完全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点击与否,也可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发表即时评述,也可以申请到免费空间制作个人主页,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对话。全民参与将是未来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用户将是未来的真正决策者和受益者。

如果说,一项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公众生活都有着普遍的益处,那么是否能对诸如版权保护等互联网大潮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引入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精神呢?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网络视频市场规模增速

巨大的用户群使得网络视频市场不断扩大。艾瑞09年4月报告预测:到2010年中国网络视频收入将达到39.4亿元人民币。2009年底,优酷网对外宣布,全年收入过2亿。同期,土豆网也宣称2009年收入过亿。但均未表示实现盈利。目前互联网视频广告市场也逐渐成熟,汽车、饮料、电信、日化等大批广告主表示出对互联网视频广告的浓厚兴趣,网络视频广告近期将有一个爆发式增长过程。

门户进军视频网站

2010年1月4日,四大互联网门户之一的网易公司正式上线网易视频频道。新版的网易视频拥有新闻、娱乐、生活、纪实、影视和访谈等6类内容,定位为互联网电视台。自此,四大门户网站正式形成了以影视、电视节目为内容构架的互联网正版视频阵营。

新浪收缩了曾经一度大力推动的新浪播客的布局阵线,转而在视频媒体化的方向上投注更多资源和精力,新浪视频在12月30日再次改版更清晰了这一动向。

视频网站出现“国家队”

2009年12月18日,湖南广电近期将把金鹰网旗下的芒果网络电视(tv.hunantv.com)剥离出来,进行独立域名、独立品牌运营。并定位为面向互联网、手机电视与数字电视三个领域的内容聚合与播出平台。

2009年1 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上线,并启用CNTV.cn域名。此外,央视网还与易传媒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联合组建视频广告联合实验室。

2009年12月30日,上海文广透露SMG也将推出自己的网络电视台。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和国家网络电视台不存在直接的竞争,我们的网络电视台将以新闻视频作为主攻方向。”

做好专家访谈 篇9

一、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概念应如何确定?

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 这个概念如何确定?我看了一下资料, 一个叫BIPV, PV不用说了, 是光电。这个B是建筑, 这个I的翻译就多了, 怎么翻译中间这个I, 后面还有一个BAPV, BAPV中间一个A, 翻译也不一样。有的把BIPV的I翻译成集成, 就是集成化, 或者镶嵌式, 或者一体化, 所以BIPV直译应该是集成到建筑物的光伏发电系统, 简称为建筑光伏, 建筑集成光伏, 或者说光电建筑一体化;有的把BAPV的A翻译成附着式, 或者集合式, 所以BAPV直译应该是附着安装在现有建筑物的光伏发电系统。

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赞成一个观点, 当然不一定正确, 确实是请教。光电建筑应用应该包括BIPV和BAPV, 不能局限于BIPV。所谓附着式也不是那么简单地就放在建筑上, 你还要增加建筑的荷载, 也要有一定的结合。从广义来说, 无论是集成还是集合, 安装在各种建筑物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均可称为BIPV。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光电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制定各种标准规范。如果我们这些概念弄不清楚, 我们在和专家们在一起制定标准规范的时候, 张专家说张专家的, 李专家的说李专家的, 那就不太好办。

我还想再从广义说一下, 我们讲的是光电建筑应用, 可能在我们研究光电建筑应用的同时, 还要研究光热。光热是由光产生热, 也是能源的转换。建筑物不光是耗能, 还能造能, 要这么来考虑, 因此, 光热也是我们考虑的内容。作为一个协会组织, 要围绕新能源产业做我们的工作,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上讲法不一定很确切, 供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应该有哪些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定?

我们应该认识到, 光电建筑应用离开国家政策是无法发展的。没有国家政策, 光靠企业去推动是不行的, 我可以断定, 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光电建筑应用的有关国家层面的政策。这次去德国考察, 我们亲身体会到德国最佳的政策就是上网政策, 我很欣赏这个。建筑物发的电必须上网, 并且优先上网, 上网的价格大致上是我们平时用电量价格的双倍, 0.39欧元, 就是说你向电网供电4毛, 自己用电2毛, 那你不是赚两毛吗?农民为什么要家里屋顶上装个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要投资, 要花钱的, 但他算了一下, 如果光电这部分的投资上网的价格给我, 大概五到八年的时间, 我就能全部收回投资, 是个很好的投资项目。那差额2毛哪里来?就靠可再生能源的调节费。什么叫可再生能源调节费呢?就相当于我们乘飞机, 除了买机票以外, 还要付一个机场建设费, 形成了所有乘机的人都要为机场建设拿钱。德国电网收取的可再生能源调节费实际上, 就是号召全德国人都要支持可再生能源, 这样调动了全社会的太阳能建设、应用、投资的积极性, 因为上太阳能有钱可赚, 有利可图。

应该看到, 我们国家扶持力度也比较大的, 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其中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去年发了三个文件, 今年财政部办公厅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又发了一个《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通知》。同时, 建设部和财政部共同联合组成了可再生能源项目协调办公室, 包括审批这些项目。这些文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次我到德国一看, 觉得我们这些文件有些地方值得商讨。现在是国家财政拿钱, 上项目给予补贴, 一度电补贴两毛钱, 有的一毛九, 一毛八, 补贴完了, 电发得怎么样?能不能持久发电?后期效果就不知道了, 并且财政的钱也是有限的。因此, 我们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不管怎么说, 应该看到太阳能光电建筑是我们去年人大、政协两个会上确定的新兴能源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 是我们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需要。去年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是我们国家最为困难的一年, 今年温总理说是最为复杂的一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要把新能源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我们企业来说, 对我们行业来说, 同样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还要看到, 太阳能光电建筑是我们应对低碳经济所需要的。2009年, 温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领导人会议上承诺过,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到2020年, 我们的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要降低40-45%。这样, 我们在能源考虑上不得不选择可再生能源。也就是说, 面临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需要大力发展这样一个新兴战略性产业。可以说, 金融危机是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低碳经济也是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 制定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的各项政策。

三、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在建筑设计和电力设计的结合上的方针应该如何确定?确定后如何实施?

设计是一个产业, 不光有建筑设计, 所有搞产品生产的都有设计。设计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要抓设计产业。我们是搞建筑的, 大学里学的建筑学, 当然离不开建筑设计, 现在建筑面临着新的问题, 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就有个光电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有机结合的问题, 对于我们设计院来讲也是一个挑战。我们的知识面要增加, 不仅包括建筑的防震、防水、气密性, 还要包括建筑防震、防爆、防雷电等等新知识。可以这样说, 我们的光电建筑应用在全国即将兴起新的高潮。在新的高潮面前, 这两个设计的结合至关重要, 它将决定着太阳能光电建筑的寿命, 它的魅力, 它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 我们建筑设计的方针是“经济、适用、美观”, 现在呢?这个方针的内涵还要发展, 尤其是光电建筑一体化设计, 是否要更加重视稳定和持久等等都需要研究, 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设计把光电建筑的理论、光电建筑的新技术真正应用到光电工程项目上, 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实施好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在建筑设计和电力设计的结合, 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光伏电池及组件的产品标准、质量鉴定以及营销上有哪些特殊规定?

从全球来讲, 中国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量是领先的, 技术水平也是不错的。但是, 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这次我们到德国考察, 发现我们的标准组件从中国卖到德国来了, 卖到德国最大的IBC公司。在IBC公司的试验场, 摆放了全球八九个国家的组件, 中国的企业主要是两大家, 就是英利和尚德的。之所以IBC公司要做试验, 是因为你的组件卖到德国, 要满足德国有关标准规范, 否则无法使用。

我相信全球在光电组件上的发展速度, 不亚于数码产品发展的速度。我总想到, 1995年, 当年我当建设部总工的时候, 带领一班人到日本东京去考察, 日本人向我炫耀说他们研究出数码相机, 照相不用底片, 用那个照相机当时给我照了个相, 当时这还是试验品, 没有投入生产。但当我回来不到半年, 中国也有了, 全世界都有了, 并且从开始50万象素, 到现今的千万像素, 发展速度相当之快。同样, 光电组件发展亦是如此。随着研发的不断进行, 总要有新一代组件的产生。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开发国际市场, 应该对新组件的检测, 对新组件的质量鉴定, 以及新组件的营销上应该有哪些特殊的规定需要我们去研究。

五、光电建筑安装是否需要特别从业资格?有哪些成功的施工工法值得推广?

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4500万, 将近有3500万左右是农民工, 在施工现场90%的人员是农民工, 离开了农民工, 施工企业将一事无成, 什么楼也盖不了。但是农民工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是需要培训的。国内出现的质量事故、安全事故, 往往是农民工无知人胆大而造成的, 不懂装懂。我当总工时, 有一年到湖南长沙, 看到有个二层楼的一面墙要拆掉, 项目经理指挥怎么拆都拆不掉, 指挥民工用钢丝绳把墙绑起来拉, 站在一层的楼顶上把二楼的墙拉倒, 拉也拉不倒, 又指挥3个民工去挖墙脚, 还告诉他们一晃你们就跑, 正好一拉一晃, 把工人全砸死了, 最后了解到这个项目经理本身是个材料员, 是总经理叫他去当项目经理的。回顾计划经济年代, 建筑工人有八级工资质, 不管哪个工种, 你先当学徒, 出徒以后转正, 转正以后学习应知、应会才能升到一级工, 再到二级工, 比较聪明的人大概50多岁能到八级工, 一般的人60岁退休也就是六级或七级工。现在市场经济年代了, 这些好的东西都弄没了, 现在是扔下锄头就是八级工, 啥都敢干, 这能行嘛?

现在, 我们又面临新的问题, 即太阳能光电建筑安装。太阳能光电建筑的安装, 是不是谁都可以安装?安装后的维护、发电并网等等一系列问题, 是不是谁都可以负责?在德国, 德国IBC公司成立了专业安装师队伍。这个队伍就二十几个工人, 经过IBC公司安装师资格培训, 每个人都拿了安装师资格, 专门从事太阳能光电建筑安装, 一年产值两千万欧元。我国光电建筑安装的从业资格问题, 可否需要我们国家劳动人事部门产生一个新的工种, 一个特殊工种, 确保太阳能光电建筑组件安装质量, 或者是光电建筑能够稳定安全, 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

六、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方面已有哪些标准规范?还需建立哪些标准规范?

在座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制定标准和规范的专家, 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建设部当总工的时候, 给标准定额司、标准定额所, 以及在全国的标准会议上多次讲过标准问题, 即三流的企业卖劳力, 二流的企业卖产品, 一流的企业卖技术, 超一流的企业才卖标准。标准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前提, 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离不开标准。当然, 标准有国家标准, 有地方标准, 有部门标准, 还有一个我们不太重视的就是企业标准。除了产品的技术标准之外, 还有管理上的规范、规程, 这些都属于标准一类的东西, 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怎么理解标准?这也是一个问题。我在当总工程师的时候, 宁波招宝山大桥发生了事故, 大桥在斜拉桥和平跨桥之间断了, 设计单位认为是施工单位的责任, 施工单位说大桥施工质量是好的, 是设计单位的责任, 双方争论不下, 都不认账。最后, 我开了六个座谈会, 确定为技术责任事故与标准有关系。这个大桥是按照斜拉桥标准设计的, 但是这个桥不是斜拉桥, 它2∕3斜拉桥, 1∕3平跨桥, 断就断在那斜拉桥和平跨桥中间, 你怎么按斜拉桥设计规范设计就能符合它要求呢?中国还没有这样的2∕3斜拉桥, 1∕3平跨桥的一个设计标准, 最后他们都认了这个账。因此, 对工程来说, 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如何执行标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同样, 标准规范要引起太阳能光电建筑构件应用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也需要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标准定额所的全力配合。我们可以组织专家对标准的补充、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同时要承担他们委托的各种标准的修改、制定, 以及颁布实施的指导等相关工作。

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有哪些新技术值得推广?有哪些新技术需要攻关?

首先, 我们要讲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类。从原始创新来讲, 我们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专利权, 一个企业只有获得自己的专利权, 企业才能够发展。还有国家批准的工法, 施工的工法等。从集成创新来讲, 我搞了一辈子建筑, 和曾经搞技术的同志们讲过, 什么叫建筑?宝马汽车是高速公路上跑的建筑, 登上月球的飞船是登上月球的建筑, 航空母舰是海上航行的建筑, 飞机是天上飞的建筑, 如何把它们的技术集成应用到我们的建筑上来, 它们的材料、门窗、涂料、胶条, 应用到建筑上来, 这样是什么结果?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讲, 这一点更为重要, 我们所有的创新不能从零开始, 中国有条件掌握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所有先进技术, 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这次去德国, 随团的企业家一边看工地, 一边把小构件带回来研究, 就是希望吸收国外先进产品, 回国后变成“中国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今天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中国要成为创造大国才行, 所以要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专家, 但是也不要忘记, 企业家是主力, 主力在企业。要想快速发展的企业, 必须高度重视研发机构, 让专家的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提到我们的研讨会, 我在其他地方也讲过, 八十年我在当黑龙省建委主任期间, 考察过原苏联, 当时建研院的一个苏联专家给我讲, 讲的也很坦率, 他说我们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每年举办了不少论坛, 发表了不少论文, 就是为了得个勋章, 得个奖, 把论文发表到杂志上。日本老板太聪明了, 把我们杂志买回去, 没过一个月转化成企业的产品, 形成了生产力。因此, 我想我们的研讨会要总结推广新技术, 攻关新课题, 更转变成生产力, 把专家的智慧转化成企业的财富, 这些需要我们专家和企业家之间有机结合, 研究推广成熟的新技术, 研究确定需要攻关的新技术。

八、怎样才能使电网公司来接受?如何组织实施电力并网?

我认为, 太阳能发电的电力并网是迟早的事情, 靠现在补贴政策是不能持久的。但怎么上网, 还需要研究。我也看到一位专家写的一篇文章, 他说现在我们上网有困难, 很难上网, 上网的成本费用太高。具体来说, 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已经是全球第一, 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 中国风电机组增加数量也是全球第一, 去年被美国超过, 但如果离开了财政的大量补贴, 没有一家风电厂、光伏发电厂能够并网发电, 哪怕作为一个备用电源都没有价格优势。而美国的成本已经低到3美分和7美分, 中国的成本大约是多少钱呢?如果把所有财政补贴都剔除的话, 按照中科院资源所的估计, 大约是一块四毛钱, 根本没有办法并网, 要想并网每度电需要补贴一块钱, 扩张性财政政策短期可以这样做, 长期这样显然不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尽管按照国家政策要求, 太阳能发电肯定要上网, 而且优先上网, 但是我们的上网成本、整个光电建筑应用的成本必须下降的, 只有通过技术的措施使价格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中,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上网。

组织实施好电力并网非常重要。我们去德国看到, 有的孤零零的一间平房, 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 它也上网了, 每个小小的光伏组件都要和电网连在一块, 加上上网的措施和办法, 上网电压的检测等等, 都不是那么简单, 并且大大小小的光电建筑发电都上网, 对电网的要求又高了, 电网也要改进, 这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对于组织实施好电力并网非常关键, 需要我们统筹考虑, 认真研究。

九、如何加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项目管理?

我们要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可以这样说, 我们的人才成长, 现在的专家, 都是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积累成的;我们的企业, 领军企业, 包括今天的两个主办单位, 一个正泰一个中南, 他们之所以有今天, 也是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发展到今天的。我们的项目经理, 我们的总经理, 也是在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中成长的, 甚至于城市, 像杭州市、上海市、北京市等等, 也是通过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进行变化的。没有项目, 所有讲的发展都等于零, 都是空喊口号。同样, 发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不重视项目, 那都是瞎说, 那叫吹牛。我关注了去年由于光电建筑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大批申请财政补贴的项目上报上来。2009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再生能源项目办公室审批了111个项目, 申请的光电装置容量共计151910.87千瓦。核电补贴光电装置容量共计91441千瓦, 总补贴金额共计127169万, 也就是说, 国家财政拿出12个亿补贴光电建筑, 直接补了70%, 89019万。我现在就担心, 这111个项目, 财政12个亿下去了, 最后111个项目达到预想目的、持续发电的有多少个项目?我不是在泼冷水, 首先我们要充分肯定大家上太阳能光电建筑的积极性, 太阳能光电建筑肯定要大上, 但是问题确实不少, 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 本身建筑就是个百姓高度关注的话题, “楼歪歪”、“楼倒倒”现象时有发生, 现在再加上一个光伏组件, 最后建筑效果是什么?很难说, 越是新东西越难说, 越需要我们统筹研究、精细管理。一句话, 要真正落实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项目上去, 那才叫低碳经济。我高度关注2009年这111个项目的建设情况, 建设以后投入使用的状况, 光电组件衰减状况, 以及因暴雨、台风等等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抗灾状况。我们要高度重视项目, 有时间要组织专家们考察项目, 项目是检验我们的科技成果, 检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载体。我们要认真重视, 加强研究光电建筑应用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十、在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方面, 作为专业委员会应开展哪些和怎样开展卓有成效的活动?

在协会工作, 我有很多体会, 应该说在全球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协会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起到政府, 或者说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服务于企业, 为企业创造商机;它关注着行业, 关注着整个行业的全球发展, 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协会要干的事情很多很多, 对协会我也有两句话, “干起来没完没了, 不干不多不少”, 没有协会企业照样发展, 有了协会能够扶持企业更好地发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 对我们建筑来讲是一场革命, 是要在建筑原有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一个造能。建筑革命性的突破, 需要专家们聪明才智的支撑。今天, 光电建筑应用技术专家组在杭州成立, 这是协会给专家的一个舞台, 协会以专家为骄傲, 离开专家, 协会什么也不是。同时, 企业要学会用好协会, 利用协会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 要把协会看成是我的协会。协会需要举办那些为企业创造商机的活动, 和国际上同行业增进联系、开展合作的活动。如果有本事, 中国也可以联合有关国家成立世界太阳能建筑应用协会, 联合世界各国相关协会, 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我研究过多个协会, 提出政府的工作靠权力, 协会的工作靠魅力。协会没有权力, 没有“三定”方案, 它是跨部门、跨行业的, 有丰富的专家人力资源的一个组织, 聚集大家能够形成更大的力量。尤其是当今时代, 是知识爆炸的年代, 任何一个专家离不开专家群, 任何一项科学发明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而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就像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将近有上百万人的协作配合才能实现。今天, 我们不可能再出现一个牛顿, 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马上想到一个自由落体定律, 没有这样的好事情。科技发展到今天, 任何一个专家都需要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 比如太阳能光电建筑, 包括建筑学、光学, 材料学、机械学等等多学科知识。任何一个专家都需要和方方面面的专家协作配合。

【做好专家访谈】推荐阅读:

玉米专家05-29

专家热06-01

专家教师06-03

专家分类06-17

专家服务08-13

专家研究08-15

专家经验08-15

专家技术08-23

透析护理专家07-02

专家-层次分析05-09

上一篇:临床药学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功能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