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错误管理专家

2024-06-21

用药错误管理专家(精选10篇)

用药错误管理专家 篇1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用药安全是关乎人类健康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管理是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用药错误所占的比率在美国为24.7%,英国为22.2%,荷兰为21.4%,澳大利亚为19.70%,加拿大为17.3%,新西兰为9.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用药错误死亡的患者达数千例,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每年增加医疗机构成本费用达几十亿美元。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成立2年来共收到来自全国的5 000余例用药错误报告,绝大部分错误属于B级及以下(用药错误分级见1.3)。这些数据显示,在我国医疗机构内,用药错误可发生于处方、调剂、使用等多个环节,音似形似药品是引发用药错误的首要因素,占所有用药错误的21%。

用药错误与医疗技术水平、科学管理水平有关,也涉及文化、伦理、心理和法律等诸多学科领域。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用药错误的管理与防范,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成熟的用药错误报告系统,在用药错误的报告、监测、评价和防范等方面已有系列工具和措施出台。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用药安全,201 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定义了用药错误,并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2012年卫生部颁发的《三级综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要求医疗机构应实施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调查处理程序和采取整改措施。

完善的用药错误管理体系包括监测、报告、评价及防范等多个环节。为更好地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等法规,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用药错误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最大程度地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汇集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管理学及法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士,历经数次专家论证,达成此版《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旨在通过对用药错误定义与分级等基本概念的阐释以及监测报告方法的说明,指导医疗机构建立用药错误管理体系,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评价与研究,并通过制定防范策略,最终达到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降低医务人员执业风险的目的。

本共识发布之后,将陆续推出用药错误识别与防范系列技术规范,既包含医、护、药、患4个主要环节,亦将涵盖老人、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涉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电子药柜及自动摆药机等新技术、新设施、新系统带来的新问题,为各级医疗机构用药错误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指导。1 1.1 用药错误的定义、类型、分级及风险因素 用药错误的定义

用药错误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的或直接的损害。

用药错误可发生于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药品储存、调剂与分发;药品使用与监测;用药指导及药品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环节。其发生可能与专业医疗行为、医疗产品(药品、给药装置等)和工作流程与系统有关。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ADR和用药错误同样会导致患者伤害,二者是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药错误和ADR的区别在于,ADR是药品的自然属性,一般而言,医务人员报告ADR无需承担相关责任,国家法规亦明确规定不得以ADR为理由提起医疗诉讼;而用药错误属于人为疏失,当事人常需承担一定的责任。二者的主要区别见表1。

1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错误的区别

药物不良反应 危害程度:轻~严重 隐匿程度:低 发生频率:高 责任关联:低 文化关联:低 制度保障:有 报告系统:较完善

用药错误

危害程度:轻~严重 隐匿程度:高 发生频率:尚不明确 责任关联:高 文化关联:高 制度保障:无 报告系统:尚不完善

1.2 用药错误的环节和类型

用药错误涉及多个环节和类型,详见表2。

1.3 用药错误的分级

根据用药错误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参考国际标准,可将用药错误分为以下9级。A级: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错误(错误隐患);B级:发生错误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患者未使用;C级: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D级: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错误对患者造成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E级:错误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处置措施;F级:错误对患者的伤害导致患者住院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G级:错误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H级:错误导致患者生命垂危,需采取维持生命的措施(如心肺复苏、除颤、插管等);I级:错误导致患者死亡。

上述9级可归纳为以下4个层级。第一层级:错误未发生(错误隐患),包括A级;第二层级:发生错误,但未造成患者伤害,包括B、C、D级;第三层级:发生错误,且造成患者伤害,包括E、F、G、H级;第四层级:发生错误,造成患者死亡,包括I级。

表2 用药错误的环节和类型 错误环节

技术环节

错误类型 释义

药物选择[基于适应证、禁忌证、已知过敏反应、现有药物治疗情况、相互作用(包

括中西药及食物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给药及其他因素]不当,剂量、剂型、数量、疗程不当,给药途径、时间、频次、速率不当,溶媒、浓度不当,处方潦草导致辨认

错误等

处方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例如:护士转抄错误;收费处转抄错误;医生口头医

嘱未再次确认等

药物品种、规格、剂型、剂量、数量等与处方规定不符 未能正确配制药物(包括分装、溶解、稀释、混合及研碎等)在药袋、瓶签等包装上标注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规格及用法用量等时写错或书写

不清 将患者甲的药物给了患者乙

给药时使用的程序或技术不当。例如:给药途径错误;给药途径正确,但位置错误;给药速度不适宜;溶媒不适宜等 未按规定的给药时间间隔或特定的给药时机给药 给药顺序不当导致错误

未能将医嘱药物提供给患者,或者患者漏服药物 患者未按要求进行治疗,用药行为与医嘱不一致 监测缺失、监测方法不适宜、监测数据评估不适宜 医生、药师、护士指导患者用药不正确或未指导 药品没有按照标准储存条件储存,导致变质失效 药品摆放不合理导致调配、给药错误 药品信息系统设计和维护错误 处方(医嘱)处方错误 开具与传递

管理环节

药品调剂与分发

给药与监测

用药指导 药品管理

信息技术 处方传递错误 调剂错误 药物配制错误 书写错误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 给药技术错误 用药时间/时机错误 给药顺序错误 遗漏错误 用药依从性错误 监测错误 用药指导错误 药品储存不当 药品摆放错误 程序错误、系统错误

1.4 1.4.1 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

管理因素:(1)国家相关法规或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落实不够;(2)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缺少专职的管理机构和人员;(3)监测网不统一;(4)未建立健康的安全用药文化。1.4.2 流程因素:(1)医疗机构内部缺乏有效沟通,诸多用药环节衔接不畅,如换班及口头医嘱等环节;(2)从处方到用药整个过程中的信息系统错误。1.4.3 环境因素:(1)工作环境欠佳,如光线不适、噪音过强、工作被频繁打断等;(2)工作空间狭小,药品或给药装置等摆放混乱。1.4.4 设备因素:(1)信息系统落后,不能发挥基本的用药错误识别和防范功能;(2)设备老化,易出故障;(3)新型设备应用不熟练,程序配置错误,医务人员未能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1.4.5 人员因素:(1)知识不足;(2)未遵守规章制度或标准操作规程;(3)培训缺失或培训内容欠妥、陈旧甚至错误;(4)人力资源不足。1.4.6 药品因素:(1)药品名称、标签、包装等外观或读音相近;(2)特定剂型、特殊用法(如鞘内注射);(3)给药剂量计算复杂;(4)药品储存条件特殊。2 2.1 用药错误的处置、报告、监测与信息利用 用药错误的处置

用药错误一旦发生,医务人员应积极实施处置措施。E级及以上的错误,医务人员应迅速展开

临床救治,将错误对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同时积极报告并采取整改措施。A~D级用药错误虽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但亦应引起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重视,除积极报告外,应及时总结分析错误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同类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错误紧急处理预案以及院内的紧急报告制度。对于涉及群体和多发的用药错误事件,应建立有效的紧急响应流程。2.2 用药错误的报告

发生用药错误,鼓励自愿报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于2012年成立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并建立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接收各级医疗机构的用药错误报告。监测网在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和各省市卫生厅(局)的指导下,设立国家级、省市级和医疗机构级三级结构,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负责具体工作。用药错误采取网络实时报告,网址为http://inrud.cdidin.com,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监测网具备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报告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用药错误报告内容详见表3。2.3 用药错误的监测

用药错误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很难预测。由于医疗机构规模和类型、患者类型、药物使用及用药错误定义等的不同,用药错误的发生数量及对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差异极大。用药错误的监测方法有多种,包括自愿报告、病历审查、计算机监测和直接观察等方法。推荐医疗机构采用自愿报告法进行日常医疗安全工作的监管。应用自愿报告法获得的数据虽不能完全反映用药错误的实际发生率,但对于识别错误来源,如特定药物、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等具有重要价值,且容易实施。鼓励医务人员报告已经明确的用药错误,具体报告方法见“2.2用药错误的报告”。

在条件具备时,病历审查法、计算机监测法及直接观察法也可用于用药错误的实践和研究。2.4 用药错误的信息利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错误信息分析、评价、分享、反馈及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用药错误报告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用简报、培训等途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辨识和防范能力;挖掘用药错误数据资源,改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有效提升防范水平。医疗机构应通过适当途径向卫生和药品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促使药品生产及流通企业优化系统和流程,减少因药品包装、标签等原因引起的用药错误。

在用药错误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患者和报告者信息、个人隐私和商业信息应予保密。用药错误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保障用药安全的依据,不应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3 3.1 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 技术策略

用药错误技术策略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按其有效性由强到弱分为4级。第1级,实施强制和约束策略,包括执行国家对于医疗机构药品一品两规的规定,使用药物通用名,预混、预配,计算机系统限定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暂停使用,医疗机构药品品种数量限定,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限制,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分级使用限制等。第2级,实施自动化和信息化,包括计算机医嘱系统、电子处方、单剂量自动分包机、整包装发药系统、条形码等。第3级,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包括高危药品标识,音似形似药品标识,药品多规格标识,标准操作流程,以及指南、共识、技术规范等。第4级,审核项目清单和复核系统,包括处方审核,对高危药品和细胞毒药物配置加强核对,以及使用两种不同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和药品等。3.2 3.2.1 管理策略

建立用药安全相关法规及管理组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用药错误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并完善用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统一报告监测途径,实现医师、药师、护士等信息共享,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横向联合。医疗机构应该设立内部的用药安全管理组织。建议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医疗、护理和药学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工作小组,建立本医疗机构用药错误监测与报告管理体系,并纳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用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实施,包括药师“四查十对”的管理规定、护士“三查七对”的管理规定、超说明书用药规定、自备药管理制度、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毒麻精放药品管理制度以及临床试验用药管理制度等。3.2.2 倡导健康的用药安全文化。医疗机构应倡导非惩罚性用药安全文化,应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认识到用药错误监测与报告是一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执业风险的积极而有意义的工作。鼓励临床医生、护士和药师等人员主动参与用药错误的监测报告。医疗机构应制定有效措施保障落实,保护当事人、报告人和患者的信息。3.2.3 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医疗机构应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减少或避免医务人员因工作负担过重引发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用药错误。3.2.4 加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将用药错误的识别和防范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做好新职工的岗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考核,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减少因专业知识及技能欠缺而引起的用药错误,及时分享用药错误案例,防患于未然。3.2.5 提供必要的工作空间和自动化/信息化设备。医疗机构应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尽可能提供足够的工作空间和适宜的工作环境;配备自动化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操作。3.2.6 建立合理、简明、顺畅、严谨的工作流程。医疗机构的用药过程是一个涉及内部多个部门、多个岗位,需协调多个环节共同完成的过程。科学、简明且可追溯的流程,清晰、严谨且可操作的岗位职责.有利于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保证患者安全;而冗长、繁杂的流程,往往是产生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构建了适宜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医疗安全文化、恰当的人员配备和培训之后,还需要借助适宜的信息化设备和顺畅合理的标准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4 用药错误管理中医务人员的职责

用药错误的发生涉及处方、转抄、调剂、给药及监测等多个环节,涉及医生、药师、护士及患者等每个与用药相关的人员。医务人员应树立用药安全理念,掌握不同环节的防范措施及应急方法,熟悉用药错误报告方法,并主动报告。同时,医务人员应查找错误发生的系统原因,优化系统和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总之,无论从人的自然及社会属性还是从医疗系统的高风险特性来看,用药错误可以预防,但是难以彻底避免。因此,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设计工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学习培训、加强信息化/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等,可有效降低用药错误发生的概率,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水平。

(李晓玲 张青霞 王雅葳 执笔)

编写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力红、王大猷、王育琴、王雅葳、朱珠、闫素英、孙路路、李玉珍、李幼平、李晓玲、杨莉、邹和建、张伶俐、张青霞、张晓乐、梅丹、甄健存、詹思延、蔡皓东、翟所迪、燕鸣

志谢 以下专家在本共识撰写中给予宝贵意见(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凯戎(北京市言采律师事务所)、王岳(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杜淑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李小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务处)、李庆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杨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杨跃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剂科)、岳小林(北京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药械处)参考文献 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4年12月第16卷第6期

用药错误管理专家 篇2

关键词: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对策

护理工作中用药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因为细节的失误或者疏忽导致问题的发生, 一般因此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大多数是由于护理人员未按照规定操作或者个人防范意识不到位所造成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的的89例护理不良事件为研究对象, 其中用药差错为43例。男性为23例, 女性为21例;病患年龄为6~84岁, 平均年龄为 (35.3±3.5) 岁。

1.2 方法:

将所有用药错误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类, 更加造成事件的原因及伤害性结果进行分类。香港医管局对于《不良事件办法》中的伤害分级为:0级为不良事件得到有效制止, 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1级标准为不良操作已经执行, 但是并未对病患造成实质性的伤害;2级标准为不良操作执行后造成了病患的轻微伤害, 生命体征等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需要进行必要的临床观察和简单处理;3级标准为不良操作已经执行并形成了中度伤害, 生命体征产生变化, 需要进行必要的临床观察和简单处理;4级标准为不良操作造成了病患的重度伤害, 生命体征产生显著性变化, 需要高级别护理与紧急处理;5级标准为形成了病患的永久性不可逆的损伤, 造成部分功能的丧失。6级标准为不良操作导致病患死亡。其中简单归结为0级和1级为无伤害, 2级为轻度伤害, 3级为中度伤害, 4级为重度伤害, 5级和6级为极度伤害。

2 结果

用药错误原因中, 药物外渗为5例, 药物不良反应为8例, 药物名字和剂量输入错误为14例, 药物错发或者服用方法告知错误为9例, 静脉注射药物配伍错误为3例, 输液瓶接错为2例, 未及时执行医嘱者为2例。43例中未造成伤害者为26例, 轻度伤害者为9例, 中度伤害者为5例, 重度伤害着为3例。其中重度伤害中有1例病患因为使用的化疗药物外渗导致了组织坏死形成瘢痕, 1例病患由于医嘱错误而盲目执行导致病患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 1例病患由于用药导致过敏而休克。中度伤害中由于静脉给药剂量不准者为3例, 因未及时进行医嘱执行者为1例, 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者为1例;在轻度伤害中, 由于药物发放剂量和时间错误为6例, 药物外渗者为1例, 输液吊瓶接错液体为1例。见表1。

3 讨论

3.1 用药错误原因:

护理不良事件之所以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在于制度问题, 制度的不严格导致在执行上没有实效性。具体表现为药物查对制度不规范, 仅仅核对床号而不核对姓名, 导致给药错误, 或者在药物安排上, 只看包装, 而忽略药名, 药物查对没有将名字看完整, 对于药物剂量、浓度、用法查对不请, 了解不明, 从而导致在临床用药上发生给药错误等问题。

在执行医嘱时过于盲目的执行本来错误的医嘱, 或者对于医嘱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和记录, 而用药时又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确定, 从而导致用药错误的产生。对于医嘱执行不严格主要集中在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规范时间、剂量的给药, 导致错服、漏服等情况出现, 部分情况还出现药敏实验未按规定进行, 或者实验结果未明确了解, 导致重新进行药敏实验等, 同时还存在抢救过程中执行医嘱不及时的问题。

药品的管理混乱是导致药物使用错误的重要原因。相同药物混放, 没有对于不同剂量、浓度、重要特殊药物分开存放, 药品的标签与药品不符, 药品未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排放从而导致药品过期等, 对于药品的保存不得当, 导致药品变质等。

护理人员个人防范意识薄弱也是用药错误的关键。工作上缺乏积极心态, 缺乏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对于医嘱执行懈怠, 对于相关规定未踏实执行, 而靠个人感性认识而凭空执行等。

3.2 护理管理对策:

管理上, 首先要将护理操作制度进一步规范, 同时提升执行强度, 设立奖惩和考评制度, 提升护理人员执行的责任心。对于不良事件要进行定期的培训, 提升护理人员规范操作的综合素质。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对不良事件所相关的法律问题的认识。保证用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实行药物双人核对制度。根据病患实际情况及时的告知医师进行医嘱的更改或停止, 防止医嘱与实际情况不符情况的发生。实行个人负责制, 提高各岗位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责任意识。做好各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接班工作, 避免交接信息的遗漏、错误。对于科室内的注意事项要有备忘记录, 让各人员充分引起重视。对于特殊情况和病患要予以通告, 提高重视程度。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或危急问题要有紧急预案, 提升紧急情况下护理执行能力。做好药品管理, 做好分类和顺序用药规范, 按照规范要求来存储, 对于特殊药品要做重点标示[1,2,3]。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部定期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议, 查找原因, 总结教训, 提出整改措施, 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紫英.用药错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2) :125-126.

[2]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管理对策[J].求医问药, 2 013, 11 (11) :206-107.

用药错误管理专家 篇3

关键词:质量分析工具;护理用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21-02

药物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而在各类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的发生频数占首位[1],如何确保正确给药,减少给药过程中错误的发生,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质量分析工具对发生的29起护理给药错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柏拉图找出可控的主要原因,提高护理用药安全?

1一般资料

我院为县级三级乙等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93起,其中用药错误不良事件共29起,占15.03%,发生频数占首位?

2 方法

对29例用药错误不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柏拉图找出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柏拉图遵循“80/20”原则【2】,即不良事件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影响较大的原因只有20%,而这20%的影响度约为80%,通过控制20%的关键因素,可达到80%的改善效果【3】?

3 结果分析

3.1 用药错误的类别

表1显示,用药错误类别主要集中在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剂量错误,与文献“5R”(即正确患者?正确药物?正确剂量?正确时间?正确途径)错误是给药错误的主要类别[4]相吻合?

3.2 用药错误的原因

用药错误按发生率主要为:不遵守操作流程17起(58.62%),沟通不良9起(31.03%)?干扰(工作连续性受到外界影响而中断)3起(10.34%)?不遵守操作流程是发生用药错误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均有规范的操作规程,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往往护理工作量大?人手相应不足,加之主观警觉性松懈,安全护理意识淡漠,查对制度不落实,容易导致给药错误发生?

3.3 涉及科室 用药错误不良事件涉及儿科10起(34.48%)?外科9起(32.03%)?内科4起(13.79%)?妇产科2起(6.90%)?急诊科2起(6.90%)?肿瘤科2起(6.90%)?原因分析: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环境叫嘈杂,往往一个小孩生病住院会伴随来多名家属,护士不仅要完成治疗和护理,还要回答几个家属的问题和需求,这种外界干扰会打乱护理人员的工作程序及思维,加之患者幼小表达能力欠缺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大用药错误的危险性?外科病人尤其是普外?肝胆外科周转快,加床多,病人术中用药?术后转床等环节,存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风险?

3.4 护士的工作年限分析

4 防范措施

4.1健全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是确保任何医疗行为顺畅执行和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针对“5R”错误,除了强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准确给药外,医院需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全院逐步推行使用条码腕带和PDA识别系统进行有效患者身份识别?传统的患者身份识别过程对患者自身的听说能力高度依赖,患者反馈是身份识别过程中明显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识别的准确性?有研究表明,条形码系统能够在发生错误时给予护士提醒,可有效降低由于操作流程失误所致的给药错误?因此,PDA条码识别系统应在患者身份识别规范中占主导地位,传统识别方式只作为辅助方式或备用方式?

修订病区药品管理制度,要求各科室根据需要设定病区药品种类,药品领入后根据储存要求按“5S”管理原则分类放置,标识清楚,同一药品按失效期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摆放,并将易混淆的药品(如同品种不同剂型?品名相近?外形相近等药物)分开放置;高危药品备用定基数报护理部备案,使用“黑底白字”醒目标识,单独存放,专人负责保管,每日清点并登记?科室组织学习并实施,人人知晓高危药品的危险性,以防混淆拿错?

4.2 实行弹性人力资源调配,杜绝规培?实习护士单独操作?

因此,实行弹性人力资源调配,高峰期时增加工作人员,改善护理工作高峰的工作强度,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可有效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床教学是医院主要的工作之一,每年护理实习生近100余人,在注重培养实习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发生差错事故?因此带教老师需严格遵循“放手不放眼”的原则,杜绝规培实习生单独进行护理操作,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几率?

4.3 完善药品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做好高危药品警示?

完善药品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避免医生选错药,当选择高危药品时弹出对话框进行警示;药房发药时發现非常规剂量的电子处方,电话向科室核对后再发药,药品回科室后由总务护士核对后再入治疗室?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抢救的最基本的措施之一,护士既是用药实施者,又是用药管理者及病情的密切观察者?因此,加强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安全用药作为维护患者健康的基本准则,使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俊兰. 29 例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 天津护理,2009,17( 4) : 222.

[2] 欧阳进良,汤姣雯,庞宇等.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的“二八”现象和长尾理论的影响浅析.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48-1453.

[3] 周家梅,江智霞,邵星等.柏拉图在分级护理质量控制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7):73-74.

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 篇4

用药错误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为有效防范用药风险,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建立建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对院内已发生的用药错误报告进行分析反馈,提醒医务人员,通过改进用药环节和培训员工用于预防此类错误再次发生。

一、用药错误的定义:

用药错误,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的或直接的损害。包括一般用药错误、严重用药错误。

(1)一般用药错误:是指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生差错或错误,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与医疗目的无关的,延误甚至加重患者病情的事件。

(2)严重用药错误:指造成患者损害成永久性或危机生命,如过敏性休克、心率不齐,或造成患者死亡。

二、用药错误的处置

用药错误一旦发生,医务人员应积极实施处置措施并按规定流程及时上报。E级及以上的错误,医务人员应迅速展开临床救治,将错误对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同时积极报告并采取整改措施。A~D级用药错误虽未对患者造成伤害,但亦应引起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重视,除积极报告外,应及时总结分析错误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同类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一)用药错误的报告

发生用药错误应立即用规范的报告表报告(见附件4),报告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用药错误报告药剂科及医务部门,药剂科不良反应、用药错误监测小组按国家规定进行网络报告。

(二)上报程序

1、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用药差错或严重用药错误,或患者对其提出质疑时,无论医务人员有无过失,都必须耐心听取患者倾诉,不许推诿或逃避患者或家属投诉或询问,并在2小时内报告本科室负责人。相关负责人书面报告《用药差错报告表》到医务科(或护理部),内容应包括:

1)用药错误情况:对用药错误进行描述,损害严重程度,事件发生顺序,所涉及人员及工作环境。

2)问题调查:①患者治疗经过,是否已用药?②最初的错误是由哪类医务人员所致?③错误导致的结果(例如:死亡、损害程度)?④采用何种干预使患者未发生用药错误?⑤错误发生于何时和如何被发现的?⑥错误发生在什么场合?⑦错误是否涉及其他工作人员?⑧是否向患者提供了咨询?

3)药品情况:药品通用名、商品名、剂型、批号、含量或浓度、制药公司、包装形式或大小。

4)患者情况:年龄、性别、诊断等。

2、接到相关负责人报告,医务科(或护理部)应视造成损害程度逐级上报。

(三)急救措施程序

医务科在收到用药差错报告后应立即了解用药错误情况,并根据影响的情况组织相关科室专家对用药差错进行相应处置,对严重错误进行会诊抢救。

1、了解所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

2、判断患者发生的损害为功能性还是病理性的,以及损害严重程度。

3、根据临床表现积极进行对因、对症以及使药物尽快清除(排泄/滤过)的治疗。

(四)现场勘查程序

对疑似用药错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药品,即由医患双方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医疗行政部门指定。

三、用药错误监测报告管理规定

用药错误可发生于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药品储存、调剂与分发;药品使用与监测;用药指导及药品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环节。其发生可能与专业医疗行为、医疗产品(药品、给药装置等)和工作流程与系统有关。因此,用药错误监测指标包括:差错内容、差错分级、伤害情况、引发差错的因素、引发错误的人员、错误相关药品、改进措施等(详见“用药差错报告表”附件4)。医疗机构应对处方(医嘱)开具与传递,药品储存、调剂与分发,药品使用与监管,用药指导及药品管理等各环节进行监测。

(一)监测范围

1、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用药错误。如医嘱错误或转录错误及护士加药错误或输液错误等。

2、药品调剂过程中的用药错误。如调剂错误或由于发药交代不清楚造成的用药错误。

(二)监测报告责任部门、责任人

我院用药错误监测日常具体工作由药剂科不良反应及用药错误监测小组负责,在医务科分管及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医疗、护理和药学、医务等部门共同参与。各科室的负责人为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上报的第一责任人。

1、药剂科、医务科负责用药错误的监测报告工作。

2、临床用药中出现的用药错误应立即填写《用药差错报告表》并报告科室主任、护士长、医务科。

3、调剂过程中出现的用药错误应立即填写《用药差错报告表》并报告组长及药剂科主任。

(三)监测报告管理内容

1、临床用药是指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过程,临床用药管理的终结目的是合理用药。临床药师、药师、护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加强协作,知识互补,共同为病人用药的安全性负责。

2、各临床医师严格执行临床查对制度、医嘱制度、医师应根据病情诊断开具处方,一般处方以三日量为限,对于某些慢性病或特殊情况可酌情延长。处方当日有效,超过期限须经医师更改日期,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3、对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药品的情况,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情节严重应报告分管院长及医务科检查处理。

4、药剂人员严格按照“四查十对”审核处方,若发现用药差错,应停止配方,与医生沟通后进行更正,并及时进行差错登记。药剂师对每一张处方均应认真审核,有权监督医生科学、合理用药,并给予用药指导。医院药房应设有处方权签字留样,药学人员须在核对处方签字后方可发药。药剂师发药时必须向患者或临床医护人员,讲清药品的服用剂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5、临床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时必须严格进行“三查八对”,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执行者必须口头复诵一遍,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将使用后的空安瓿、药瓶或者相关包装等药品保留备查。发现患者用药后出现异常情况,临床医护人员应当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并积极查找原因,并将有关情况立即通知医务科。

6、药剂科及临床各科室应将院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及药品损害事件定期院内进行通告,以便于临床医务人员及时改进用药环节和培训员工预防此类错误再次发生。

7、发生重大医疗用药差错事件(含病人用药投诉),立即进行事实搜集和调查,完整真实记录事实内容,包括:发生了什么、在哪里发生、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和事件相关人员,保留适当的药物证据(例如包装和标签等),上报医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对患者的损害及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8、药剂科每季度收集临床用药信息及药剂人员登记的差错记录,并对其中用药错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研究,报告相关管理部门,提出合理用药建议及干预措施,并将典型、严重、易错等用药错误在医院内告示,警戒所用医务人员。

9、药事管理委员会应定期检查本院合理用药情况、对本院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总结,检查结果定期会议通报分析,从制度上、管理上查找漏洞,总结经验教训,实施整改并持续改进。

10、错误发生后,相关人员及管理人员应查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和提出避免再发的管理措施。

11、实施用药动态分析,关注医院药品使用异常情况,每季度针对异动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抽检分析,确定该药品使用是否准确合理,若存在使用不合理情况,则应汇总整理上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由药事会讨论决定处理办法。

用药错误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汇总 篇5

目的:

为进一步增强内科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开展了用药错误应急预案演练。通过演练使护士医护配合抢救、抢救医嘱的正确处理、掌握药物封存、护理不良事件逐级上报等重点内容。规范用药错误的应急处理流程,责任措施落实到人。

时间:2016年4月18日下午16:30 地点:消化内科 实施方案:

演练邀请护理部庾红霞副主任,由内科各科室护士长组织协调,内科所有护理单元部分人员参加。详细讲解演练的步骤,熟悉演练过程。演练内容为模拟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用药错误,事件发现后,责任护士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以及值班医生、护士、护士长的积极抢救配合,并给予安抚病人及家属,最终病人恢复如初,未造成任何损害。

演练效果:

整个过程各医护人员按照《用药错误处理程序》要求,配合密切,抢救积极,既纠正了错误,又最大限度地将用药错误造成的损失控制到了最低,达到了预期的演练效果。此次演练注重实际操作性,极大地锻炼了护理人员应急处置的能力,提升了快速抢救和协同配合意识,达到了提升护理风险应急实战有效性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组织者:张宇灵 赵晓玲

张素叶 李晶 张艳萍 张彩虹 苗璐霞

常 青

张红岩

郭秀玲

张 屏

演练人员:任淑丽

石悦

张彩虹

张红岩

常青

申云红 参加人签字:

内科系统

用药错误管理专家 篇6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药事管理,规范药物合理使用,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特制定此规定:

1、临床用药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过程,临床用药管理的终结目的是合理用药。临床医师、药师、护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加强协作,知识互补,共同为病人用药的安全性负责。

2、各临床医师严格执行临床查对制度、医嘱制度,医师应根据病情诊断开具处方,一般处方以三日量为限,对于某些慢性病或特殊情况可酌情延长。处方当日有效,超过期限须经医师更改日期,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3、对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药品的情况,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情节严重应报告分管院长及质管科检查处理。

4、药剂师对每一张处方均应审核,有权监督医生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并给予用药指导。医院药房应设有处方权签字留样,药学人员须在核对处方签字后方可发药。

5、药剂师发药时必须向患者或临床医护人员,讲清药品的服用剂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6、临床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时必须严格进行“三查七对”,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执行者必须口头复诵一遍,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将使用后的空安瓿、药瓶或者相关包装等物品保留备查。

7、发现患者用药后出现异常情况,临床医护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并积极查找原因,并将有关情况立即通知医务科。

8、药剂科及临床各科室应将院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及药品损害事件定期向院内进行通告,以便于临床医务人员及时改进用药环节和培训员工预防此类错误。

临床护士用药错误分析与探讨 篇7

1 护士在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1.1 护士在处理医嘱时的错误

由于医生护士疏于沟通,医生在处理医嘱后未及时告知护士,造成执行医嘱遗漏;护士审核医嘱时有疑问未找医生核实,执行了错误的医嘱;护士未按规范处理医嘱,在核对医嘱时出现错误等。

1.2 取药和药物保管中的错误

药师发放药物时未对药物检查,取药护士心存侥幸懒于再次核对;取回的药品混淆堆放,不能按内服、外用、注射等进行分类保管;药品未按其性质保存,如要求冷藏、避光、加盖等;易混淆药品无明确标识,以及未按时清点药品造成药品变质或过期等错误。

1.3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错误

在所有环节的用药错误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患者错误: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凭主观印象,造成张冠李戴;药物错误:药物在配制过程中,药物外包装相似造成药物混淆,溶解药物的溶媒不符造成药品效价改变;剂量错误:剂量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关系密切,所给药物的剂量不准确,比如抽吸时药液剩余太多,粉剂药物未完全溶解,配制药液时洒、溅,漏等现象,造成患者实际用药剂量不足;提前配制药物,不能做到现配现用,长时间放置药液不仅造成污染引起输液反应且导致药物效价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途径错误: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会产生变化,护士未认真阅读说明书,采用不正确的方法或没有提醒患者正确用药;时间错误:给药时间可影响药物疗效,护士不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未按间隔时间给药,造成药效堆积或不连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2 护士发生用药错误的原因

2.1 个人因素

护士个人的态度、知识、情绪均影响到用药错误的发生。

2.1.1 查对制度不到位

在执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药物、患者、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时间未认真查对,工作中过于自信,凭印象,最终导致用药错误。

2.1.2 知识缺乏

给药是护士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目前药物制剂品种繁多,临床上药物配伍禁忌不清,无法明确指导其用法,护士药学知识水平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的发展。

2.1.3 沟通不良

护士缺乏和医生的沟通,缺乏自信,对可疑的医嘱仍盲目执行,给药时缺乏正确的解释告知。

2.2 外界因素

2.2.1 工作环境因素

环境嘈杂,光线昏暗,仪器设备的使用受限,影响护士的正常工作。

2.2.2 工作负荷大

有研究指出,工作中断是护士发生给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护士在给药的准备阶段受到干扰,给药错误的发生率将提高60%[3]。

3 防范

3.1 遵守作业流程及操作规程

规范的用药程序是临床安全用药的保障[4],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核对医嘱:医生开出医嘱后,电脑班护士要严格把关,发现不合理医嘱,马上和医师核实修改,保证医嘱的准确性;药师、护士取药:药师应予认真细致审方,双人核对药名、剂量、规格,避免混淆,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取药护士做好核对、监督工作;护士配药:护士根据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核对每一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士给药:给药前、中、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耐心的解释、密切的观察。这一系列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给药流程,不仅维护了患者的安全,也起到了保护医生和护士的作用。

3.2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三查七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统计资料表明,护理给药操作前对身份识别缺陷率达46.71%[5]。因此,培养护士准确无误地核对患者身份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3.2.1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近年来,腕带的应用在识别患者身份方面为护士带来很直观的信息,有效防止了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3.2.2 形成使用多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的安全文化

由护士叫床号、患者自报姓名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准确率为100%。其可强迫护患双方集中注意力,避免盲目应答,诱导偏差等引起的差错,利用患者参与的查对方式提高查对准确性。

3.2.3 运用高科技手段,防止人为错误发生

电子医嘱代替手写医嘱减少医嘱错误,条形码扫描系统应用于护士身份、患者手腕带、药物的确认。护士通过扫描个人条形码登录系统,扫描患者腕带的条形码确认患者身份,再扫描药品的条形码进行正确给药,从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能有效减少用药错误。

3.3 加强交流与沟通

药物使用过程综合了医、药、护专业人员的合作,往往一个给药错误可能就是若干个个人失误的积累。所以应加强团队精神,加强医、药、护、患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创建合作型跨学科团队,增加将工作做好的保险系数。

3.4 树立安全给药理念

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护士履行给药职责的前提,严格遵守安全给药原则,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与技术,塑造“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安全理念。

3.5 丰富临床护士的药学知识

随着各种药物的更新换代,应对护士进行专科药物培训和用药安全指导,不断更新护士的药学知识,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护士更应利用业余时间采取自学的方式,认真熟悉各种药物说明书,正确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药方法,完善和更新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证用药安全。

3.6 改善环境设施

医疗机构应对药物治疗有关的部门、科室,如药房、病区治疗室、输液配制室等的工作环境作认真检查,改善工作室的条件如面积、布局、光照、通风、噪声等,避免易导致用药错误的不良因素,改造和添置必备的硬件设备,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护士在合理用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更新护士药物知识,加强药品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消除用药安全隐患,才能减少用药差错,减少不安全用药事件的发生,确保药物治疗发挥最大功效,保障用药安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蒋银凤,杨如美,佟伟军,等.229起护士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

[2]白月玲,马双莲.护士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4.

[3]万文洁,田梅梅,施雁.护士给药错误管理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46.

[4]李妍,李楠,等.新加坡护士在医院安全用药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35

四类错误用药习惯引起中毒 篇8

有些老年人认为,服药品种越多,作用越大,因而常常不加选择地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实际上,这样的服药方法很容易引起药物中毒。因为有些药物合用时有联合作用或相乘作用,另一些药物合用有相反作用,不仅减少药物的疗效,反而增加药物的毒性。例如,阿司匹林与乙醇同服,有增加肠道出血的危险;麻黄素与胍乙啶同服,可引起严重高血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三环抗忧郁药合用,可引起痉挛、昏睡、异常高热、惊厥,甚至死亡。所以,老年人用药,最好不要超过3种药物同服。

铁剂引起中毒

老年人常因各种原因导致贫血,但有的人误认为贫血都是缺铁引起的。因此,盲目服用补铁药物,大量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或各种补铁保健品。如长期补充铁剂或高铁饮食,会出现慢性铁负荷过重,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昏迷等急性铁中毒症状,严重者会致人休克、死亡。

安眠药引起中毒

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睡眠依赖于安眠药,且药量越用越大,因此安眠药中毒时有发生。如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类中毒,病人初期兴奋、狂躁、惊厥,随后转为抑制、嗜睡、神志模糊、口齿不清、朦胧深睡以至深度昏迷等。

洋地黄引起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但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老年人耐量差,极易发生中毒。洋地黄中毒时,病人出现头痛、头晕、眼花、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各种心律异常,如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有的病人原有心房纤颤,突然心律变得整齐,心电图呈典型的洋地黄中毒图形。

专家管理≠管理专家 篇9

所谓专家是指在某个方面有丰富知识和造诣的人士,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就是讲一个领域的专家无法驾轻就熟地应对另一个领域的难题。所以在众多的专业领域,都有本领域的专家。但当面对管理问题时,好像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熟悉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并置身于一系列管理活动当中,于是管理领域的专门知识就不那么受人重视,似乎任何领域的专家都可成为管理专家。实际上,管理面对的是一个人物互动系统的驾驭问题,按照钱学森先生的观点,在这一互动过程及对其管理的活动中,至少需要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因果规律清晰、人们已经掌握了活动规律的对象或活动,这一类对象或活动基本上是物质的或可以物化的,其中的规律可统称为物理;第二类涉及到人的活动和管理(除去可以物化的部分外),人的行为和心理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可称为人理;第三类是关于完成一项管理活动需要的人物互动的道理和规律,也就是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理,可称为事理,事理需要物理和人理的互动和耦合。所以管理专家需要学习和懂得上述三理,尽管与领域专家相比,对物理的掌握的深度有很大差别。而一般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专家主要涉及的是物理,其对人理和事理的掌握只是在经验和经历的基础上习得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专家面对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的专家更为复杂和广泛。

我们还可从三个维度更深入地分析人类的知识构成及人群的分类和特征,见表2。从横向角度看,一是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的人在某个领域所掌握的知识很深很专,有的知识面很广,有的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站得很高,能够高屋建瓴地运用知识;二是知识、见识、胆识,有的人有知识但没见识,学了不少知识,但很少有自己的见识。有的人经常有独到见解即见识,但却没有胆识实现之;三是信息、知识、智慧,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信息自然很重要,然而现在不少人有信息,特别是从网上掌握了不少信息,但经常无法将信息转换为有用的知识。另外,有些人很有知识,但缺乏能力将其提升为智慧,或有知识没智慧。另外,我们从纵向分析,就可以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或适合不同类工作的人群。有信息、有知识而且知识有深度的人,这类人适合做领域专家;有知识、知识面广而且有见识,这类人适合做将才;不仅有知识,而且可以将知识上升为智慧,且高瞻远瞩、有胆识推动和驾驭发展,这类人适合做帅才。于是,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理解,在管理领域,具有专家知识结构的人才适合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管理者至少应该是拥有将才式知识结构的人物,而拥有帅才知识结构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表2知识及拥有特征分析

深度广度高度知识见识胆识信息知识智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专家管理≠管理专家”了。一是因为,其他领域的专家与管理专家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高水平的管理需要物理、人理和事理,并能融会贯通。而其他领域专家主要需要物理;二是尽管管理领域的知识并不是很难学习和掌握,只要用心和努力,注意学习和在实践中感悟,也能拥有基本知识。但遗憾的是,不少走上管理岗位的其他领域专家,由于是领域专家,自然不缺专业知识,加上熟悉管理活动但未能给予管理本身知识的正视,常常因拥有专长而忽视管理理论和知识,以已有经验、习惯和自己的专业训练代替管理知识和训练,从而不能规范、有效地应对管理需要。

儿童用药最易犯的9个错误 篇10

错误1:滥用药物预防感冒

去年西安等地幼儿园曝出的“病毒灵”事件,相信各位家长还历历在目。除了疫苗,世上没有神奇的预防流感病毒的药物,对药品要心存敬畏。很多家庭常备板蓝根,认为在流感流行季节给宝宝喝能预防感冒,在这里再次提醒家长,板蓝根也是药,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

错误2:轻信朋友或熟人推荐购买药物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私下交流育儿经,对朋友推荐的用品、药物等非常信赖。在这里提醒家长,不要轻信朋友或熟人的推荐私下给宝宝服用某些药物。因为每个宝宝的状况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应该由医生判断病人病情后确定需要用哪些药。

错误3: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就不再起作用。现在很多医生都提醒家长不要滥用抗生素,于是有的家长就一味地拒绝使用抗生素。在这里提醒家长,应该理性看待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是处方药,不赞成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并且开了抗生素,就应当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当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绝。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其二,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其三,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

错误4:迷信中药无毒无副作用

西药由于是经过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因此西药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中药由于是祖国医学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不代表安全。100%植物来源的药物并不代表100%安全。提醒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

错误5: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如果病情需要多药同服,也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服用。例如,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我们一般建议服用两种药物的间隔时间至少1个小时。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

例如,退烧用对乙酰氨基酚,但这个成分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如果退烧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由此造成肝损伤。

再例如抗过敏的扑尔敏,这个成分在很多复方感冒药里存在,成分列表里可能写的是氯苯那敏,如果家长们不知道扑尔敏的成分就是氯苯那敏,给孩子服扑尔敏的同时,也服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扑尔敏过量,由此导致孩子昏睡不醒,严重者可造成意识丧失。

错误6:给儿童服用成人药

有的家长会给儿童服用自己的服过觉得有效药物,并按成人剂量减半,他们认为只要剂量减半就不会有问题。在这里提醒大家,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儿童用药是不科学的。儿童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同时,儿童的肾脏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另外,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因此,不能给宝宝随意服用成人药物,及时减少剂量也不行。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提醒家长们仔细识别。

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25ml(相当于2.5mg),有些医生喜欢写2.5mg,如果把这里的2.5mg错看成2.5ml,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报道过这样的例子。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mg/5ml,而滴剂是500mg/5ml,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去年6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就已经要求泰诺林生产商将这两种剂型统一成160mg/5ml,美国市场不再有500mg/5ml的剂型。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措施,因此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只备一个浓度的泰诺林。

错误7: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现在不主张给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只需用退烧药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一般5~7天就可自愈。对于儿童高烧不退,我们一般建议使用泰诺林,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不利于恢复体力,反而使病程延长。

药品包装相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最近发现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是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所以,家里备了同一药厂不同药品的家长也需格外小心,给孩子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避免拿错而给错药物。

错误8:保健品当糖吃

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儿童,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

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海淘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有多个小熊糖过量的案例报道,都是趁父母不注意儿童误服的。提醒家长们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要告诉孩子这不是糖,要把保健品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或者锁进柜子里。

错误9:认为洋货一定好过国货

由于中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出,导致家长们选择海淘药品,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其一,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海淘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比如小蜜蜂紫草膏,淘的时候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吃的万用药膏,但实际上,它在美国的适应症用于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使用人群是2岁以上,每日最多3~4次,2岁以下使用要咨询医生。

其二,由于网上商家缺乏监管,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例如有人海淘了缓解出牙不适的药膏,成分列表里含苯佐卡因。事实上,因这个成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和美国的FDA都曾经向公众发过警告,禁止将含此成分的药膏用于2岁以下儿童。

上一篇:兰河一中依法治校实施方案下一篇:传情的贺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