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管理

2024-05-18

用药管理(共12篇)

用药管理 篇1

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疾病干预手段之一, 但只有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据WHO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 而非疾病本身[1], 不合理用药现象不容忽视。2013年12月,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保证合理用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结合公众在用药方面的主要误区, 发布了合理用药核心信息[2]。在医疗机构倡导合理用药, 是一项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减轻患者以及社会负担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举措。

虽然影响临床合理用药的因素很多, 但并非无法改变。根据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要求, 我院于2014年1月结合医院实际, 正式实施驾照式的管理模式, 即“医师合理用药计分卡管理办法”, 在监控抗菌药物使用的基础上, 自主研发了“合理用药管理监测系统—医师合理用药个人计分卡管理系统—医疗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三位一体的“驾照式”合理用药立体管控系统, 实现了全闭环药物缺陷记录和闭环管理, 对医生实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驾照式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院实施合理用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实施临床合理用药驾照式管理前即2013年1月~8月和驾照式管理后即2014年1月~8月同期全院用药情况, 以了解驾照式管理对医师用药的影响程度, 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参考。

1驾照式管理运行模式

1.1计分卡结果与个人考评、晋升及质量控制挂钩

2014年1月我院开始按照“医师合理用药计分卡管理办法”施行驾照式管理, 即对所有住院医师实施一年为1周期的计分卡扣分累加, 按年计扣, 年底将其结果记入档案后清零, 总分12分;扣分标准分4个等级:一级 (扣0分~5分, 进行个人警告) , 二级 (扣6分~8分, 进行科室通报) , 三级 (扣9分~10分, 在医院通报) , 四级 (扣11分~12分, 同时停岗并进行相关知识学习) 。每名医师计分卡扣分情况与其处方权、任期考评、技术职务晋升、年终奖励及科室质量控制挂钩。

1.2药学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为配合驾照式管理的推行, 我院药学部临床药师每半个月定期点评门急诊处方, 即普通处方点评不少于总处方量的3%;“大处方”点评则通过合理用药监控软件对所有处方进行监控;要求住院医嘱的检查率不少于总住院医嘱检查率的30%, 每月抽查处方权医师比例不少于25%, 且对每名医师抽查不少于200条医嘱。点评结果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并积极与各科室进行沟通, 同时参与医院各科室的临床会诊, 并在全院不定期地举办合理用药培训班, 同时进行相应的考试、考核, 有针对性地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2研究资料和方法

2.1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我院信息系统提供的驾照式管理前和驾照式管理后其药品占有比、临床药师定期点评不合理用药例数和全院不合理用药所扣取的质量控制总分, 以及驾照式管理前和驾照式管理后用药费用排名前10位的药品构成。

2.2方法

2.2.1研究处置

我们将驾照式管理实施前、后同期的药物用药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计示指标1:药品占有比=医院药品总收入/医疗总收入×100%;…指标2:门急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不合理用药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指标3:住院医嘱用药不合理率=不合理用药病例数/抽查病例总数×100%;…指标4:全院不合理用药扣取质控总分所得数据和实施驾照式管理前、后同期医院用药费用排名前10位药品构成情况, 评价驾照式管理实施后医院不合理用药问题较之前改善程度。

2.2.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

3结果

3.1药品占有比

全院实施驾照式管理后, 其药占比为39.51%, 较驾照式管理前的44.68%降低了5.17%。

3.2不合理用药例数统计

3.2.1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例数统计

驾照式管理后共抽查我院门急诊处方32…529张。发现问题处方198张,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0.61%, 较驾照式管理前同期发现不合理处方数减少941张,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下降了1.87%,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57.9, P<0.05, 详见表1。

3.2.2住院病例医嘱不合理用药例数统计

驾照式管理后共抽查我院住院病例5…304例, 发现不合理用药例数为136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2.56%, 较驾照式管理前同期发现不合理用药病例数减少了237例, 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减少7.7%,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37.9, P<0.05, 详见表2。

驾照式管理后全院各科室因不合理用药扣取质量控制总分为200分, 而同期驾照式管理前全院各科室因同种原因扣取质量控制总分达865分, 二者相差665分。

3.3用药费用排名前10位的药品构成

在统计我院2014年8月门诊药品费用最高的前10种药物中, 抗肝炎病毒药物6种, 免疫抑制药物1种, 抗菌类药物1种, 质子泵抑制药物1种, 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1种。从给药途径来看, 口服药物9种, 注射用药物1种。而2013年同期我院门诊药品使用金额最高的前10种药物中抗肝炎病毒药物6种, 抗肿瘤药物1种, 辅助用药3种, 中成药2种, 免疫调节类药物1种。从给药途径来看, 口服药物9种, 注射用药物1种。总体而言, 2013年8月我院门诊用药费用最高的前10种药物中有3种为辅助用药, 且排名第1位的也为辅助用药;而2014年8月我院门诊用药费用最高的前10种药物均为治疗性用药, 详见表3。

2014年8月我院住院病人药品费用前10位药物中抗菌药物4种, 抗肿瘤药物2种, 血液制品1种, 血小板聚集抑制药物1种, 辅助用药物2种, 氨基酸类药物1种, 保肝药物1种。而2013年8月我院住院病人药品费用前10位药物中抗菌类药物1种, 质子泵抑制药物1种, 神经系统药物1种, 血液制品1种, 辅助用药6种, 中成药2种, 氨基酸类药物2种, 免疫调节类药物1种, 辅酶类药物1种。此外, 比较2013年8月与2014年8月其用药费用排名前5位的药物品种来看, 2013年8月仅有2种为治疗性用药, 其余3种均为辅助用药, 且排名第1和第2位的为辅助用药;而2014年8月其排名前5位药品品种均为治疗性用药, 详见表4。

4讨论

随着医药行业市场化和医药科技的不断深入发展, 药品的利润空间不断加大, 药品从研发到流通、使用各环节的逐利意识被强化, 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意识、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甚至缺失, 医疗机构中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则难以保证, 普遍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和质量[3]。各医疗机构针对这些现象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 如宣传教育、行政干预、“医保”手段、技术干预和电子信息化管理等,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5,6]。

从我院创新实施的驾照式管理模式执行半年多所取得的实效来看, 我院的药占比、门急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住院医嘱用药不合理率在驾照式管理后较之前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同期相比, 药占比由驾照式管理前的44.68%下降至驾照式管理后的39.51%。驾照式管理后因不合理用药扣取质量控制总分也比驾照式管理前同期明显减少, 直降665分, 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用药无指征、配伍禁忌、用药疗程过长和联用药物过多等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减少, 临床医师主动要求临床药师会诊的频率显著增加。此外, 驾照式管理后, 从我院药品品种使用费用排名对比来看, 其药品构成较驾照式管理之前同期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 即药品使用逐步转变为以治疗性用药占主体。治疗性用药是指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稳定或治愈某种疾病的药物, 而辅助用药是指在某种疾病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的某类药物, 该类药物可以提高常规治疗药物的效果, 加快疾病康复的速度, 但是如果单用此类药物治疗病人, 则往往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治疗性用药对病人疾病的治愈起着决定性作用, 应当成为整个治疗过程中用药的主体, 而辅助用药只可在其中产生辅佐性作用。由此可见, 我院在基于驾照式管理模式下采用强有力的质量控制方法并结合临床药师的技术支持, 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同步对医师临床用药进行有效的干预, 使我院不合理用药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外, 合理用药问题必须由医院行政部门和药剂部门共同进行规范化管理, 从而保障切实落实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 并通过增强药师药学服务工作的理念, 进一步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在这一过程中, 予以强有力的行政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我院所制定的“医师合理用药计分卡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医师的精细化管理, 使临床医师用药与其处方权、任期考评、职称晋升以及年终奖励挂钩, 为监督并纠正临床医师的不合理用药行为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模式及其方法, 有助于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并减少临床医师选药用药的随意性及不良习惯, 且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也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田丽娟, 于培明.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房, 2005 (16) :1204-1206.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Z].2013-12-10.

[3]孟威宏, 史国兵, 赵庆春.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对策[J].中国药房, 2011, 22 (5) :385.

[4]赵薇, 任常顺, 王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干预因素[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 :18-19.

[5]马国辉, 刑颖, 甄健存.综合干预措施对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 2013, 24 (10) :876-878.

[6]杨淑桂, 李淑芳, 周星, 等.我院处方点评的实践与合理用药探讨[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 26 (5) :313.

用药管理 篇2

一、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治疗药物的原则

(一)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针对患者的诊断结果,因病施治,选择适宜的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以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二)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发现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三)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给药途径、规定剂量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审批,在医务科备案,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四)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五)联合用药应从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对解除患者的病情有相加或协同作用角度,慎重考虑患者病情与与药物毒、副作用的利弊。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没有询证医学依据及明确临床适应症的中药注射液,严禁使用。中西药联合应用应以中医、西医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因素,力避违禁联用。

(六)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的处方权限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七)对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特别是中枢神经毒、副作用大的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对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近的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八)对特殊群体(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患者,应慎重考虑用药与疾病二

者利害关系,并和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九)对老年患者用药应根据其各脏器情况合理选药,特别是对心脏、神经、肝、肾毒性较大的药物,应酌情选用。

(十)严格执行特殊管理药品使用相关规定,为患者正确开具药品,保证患者使用安全。

(十一)临床用药应根据诊疗规范、《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优先使用基本药物,降低药品费用。

(十二)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十三)医师应尊重自己的处方权,严格遵照《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开具相应药品,不得超出权限开药。

二、转变药学服务理念,积极推行临床药师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一)药剂科应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通过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对病历用药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二)调剂人员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务科报告。

(三)药师应及时向患者及医师提供准确的药物使用帮助,保障用药安全。门诊、急诊药房窗口药师在发放药品时应清晰、简要地按药品说明书或处方医嘱,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并保证自己的语气、语调易于使患者或其家属接受。门诊药房常设药物咨询窗口,解答医师、患者及其家属用药咨询、提供药品信息。

(四)药师的培养,为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逐步推行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和用药方案设计工作。临床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上报。临床用药中出现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并按规定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积极做好上报工作。发现漏报或隐瞒不报者,按规定处理。

(六)制定和实施临床医师培训计划,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

药的意识。

三、合理用药检查、督导

(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组成合理用药领导小组(评价专家组),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评价、监督及检查工作。

(二)医院将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务科每季度组织专家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违规事例、人员进行惩罚。药剂科提供技术支持,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决策。医院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定期检查、评价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不合理用药的医师进行公示及经济处罚。

(三)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四)医院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科室当月药品使用比例超过规定,按医院有关规定对科室进行经济处罚。同时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

(五)医院实行药品超常预警与动态监测制度,每季度对医院使用排名前十位的药品、抗菌药及使用了被公示药品前五位的科室进行公示,对不合理用药积极进行干预,对季度使用金额排序第一位的抗菌药按规定停用。

(六)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定期抽查处方和病历,对不合格处方、不合格病历进行汇总分析,尤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每月点评并公示。

(七)检验科应加强和重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四、处罚措施

(一)合理用药是医生医疗技术水平的体现,要把合理用药作为医生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将不合理用药情况予以公示。考核成绩要记录到个人技术档案,作为个人晋升、评聘职称的参考。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院通报批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谈话、带职培训、停职检查。

(三)医师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用药管理 篇3

关键词:老年医疗保健;安全用药;管理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47-02

近几年,针对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人要老化,这是必然现象,尽管人与人在老化年龄、形式、种类上参差不齐。在探索一切生物共同的老化机理时,对迄今作为常识而接受的概念,应重新予以审视。本文主要针对老年医疗保健和用药进行探讨,从老化的概念入手,分析老年疾病的基本特征,针对老年疾病的成因,提高医疗水平,创建新的专职医疗保健体系,重点关注了老年医疗保健的用药安全管理。

一、老年医疗健康保健的根据

通过获得免疫而强化机体防御机制就是一例。再如老年人通过长年的记忆与学习,即通过经验可以避免对机体的危险。但完善社会环境以减少死亡概率尤为重要。近代社会婴幼儿死亡率显著降低,除了由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等医学的进步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通过社会环境的改善也应该降低功能下降老人的死亡概率。关于如何完善社会环境才能降低老年人死亡概率的医学生物学研究也是老年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老年医疗保健种类

2.1 呼吸系统老年疾病基本情况

呼吸系统,这里主要指下呼吸系统,即喉以下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大家都知道,呼吸系统和外界直接相通,通过呼吸道每天要吸入大量的尘埃和细菌。这就可以解释,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呼呀系统感染。有人作了这样的统计,老年人的直接死因中70%是肺部感染,其原因较确切地说有两个方面: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老化,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都下降,支气管黏膜萎缩,腺体退化,分泌功能和杀菌功能减退,不能及时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杀死,从而发生感染。②人类最重要的呼吸道三大防御功能,如咳嗽、支气管黏膜表面纤装置功能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都随年龄增大而减弱,年过65岁的老年人,特别是那些重度吸烟者,这些防御功能减弱得更加明显。老年人最易罹患的呼吸道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肺部感染、腑癌、肺结核等。感冒和支气管哮喘也易发生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现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是一个总概念,它包括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慢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化脓性支气管炎,间质性市炎,慢阻肺并感染等。老年人的肺部感染以慢阻肺并感染和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

2.2 循环系统老年疾病的基本情况

建国5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随着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的明显增长,心血管病逐渐成为常见病。这一变化和已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

1975~1978年24个省居民死亡率和死因调查显示:人口总死亡率为750.67/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为129.11/10万,列为首位,在死因构成比中占17.21%。在1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在50年代列第5位,在60年代仍列第5位,到了70年代窜升至第2位,而在80年代已跃居第1位。农村的情况亦是如此,1985年72县的调查同样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首位。

三、药物制剂的选择

药物制剂十分重要。如果片剂的味道或大小不理想,则药物即使被吸收也是不规则的。药物本身可能是不稳定的,需要在服用前调配,或需保持在特殊的温度下以及避光等。所幸制药工业的发展已使这些问题变得不重要了。决定药物吸收的主要理化性质是:

(1)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高度脂溶性是药物经被动扩散迅速通过细胞膜的基本条件;

(2)离解度。只有非离子型的药物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离解度受pH值影响,这一点随后将会讨论;

(3)分子的大小。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药物只有在水性溶液中才能被吸收,如果药物是以固态剂型给予的话(如片剂或散剂),则其崩解和溶出的速率对吸收的影响很大。溶出的速率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剂的配方或所选用药物的特殊盐类所影响。对于一些治疗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如地戈辛、苯妥英钠、华法令或锂盐,生物利用度的轻微改变可以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

四、老年用药的吸收安全

少数口服药物是直接从口腔粘膜吸收的。理论上讲,药物从这一途径吸收绕过了门脉循环,吸收得更快。然而,实际上采用这种给药方法的仅有很少数药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中最典型的是硝酸甘油。直肠吸收从理论上讲也是绕过了门脉循环的。但是这一部位的静脉吻合是相当多变的,加上本国的传统习惯,故直肠给药法相当少用。人们总认为胃肠外给药,药物作用较快且更可靠。大多数情况的确如此,但并不总是这样。事实上,当外周循环不良时,从肌肉部位注射药物的吸收差且不可靠。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受其极性、蛋白结合率以及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所决定。

五、患者对药物的顺从性

应将它局限为患者自己能够支配的活动(即就诊和服药等活动)与医嘱相符合的程度。作者觉得大多数医生正是这样理解顺应性这一术语的。对顺应性定义的这种限制只是为了弄清楚在就诊和服药间一系列过程中那些环节需要讨论,而并不意味着患者是所有顺应性问题的根源。事实上,正如我们以后将要讨论的,患者的顺应性明显地受到治疗体系(不仅是医生)多方面的影响。顺应性有二个方面:一是遵从,患者首先必须在智力上能够执行用药方案。这意味着他首先要理解用药方案,然后能将用药方案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会因智力因素诸如丧失记忆、定向障碍或精神病等而妨碍其用药。第二,患者必须愿意用药,而且这种愿望要强到足以推动他记住按正确的时间服药。患者的这种愿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而知,顺应性的含义比病人偶尔忘记用药要广泛和深刻的多。

参考文献

[1] 刘昌述,张淑秀. 老年医疗保健运用中医药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196+198.

[2] 张斐,宋炜,刘杰. 老龄化与老年医疗保健[J]. 实用医药杂志,2009,04:73-74.

用药管理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360例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 其中, 男202例, 女158例, 年龄10~75岁, 平均年龄 (45.34±14.12) 岁。将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分别采用常规用药管理法与临床药师全程用药管理, 每组均为180例。经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管理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药师全程管理的方法。

1.2.1门诊处方干预法 (1) 对院内各级临床药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 (2) 完善和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其科学审核门诊处方的基本素质; (3) 每月召开一次探讨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的会议, 参照《药房处方管理办法》, 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我院实情的门诊处方审核标准、规范; (4) 医务科每月公布门诊处方的评价结果[3]。

1.2.2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1) 鼓励和督促临床药师积极参与院内的日常医嘱审核工作, 若发现和存在不规范或者不合理用药现象, 应立即与责任医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2) 临床药师务必每周对院内的用药情况及用药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报和总结, 然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此外, 临床药师需定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提高患者用药的规范性[4,5]。

1.3 生活质量评价

选择1990年制定的生活质量评分草案进行评定,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评分, 分数1~5分, 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主要包括睡眠、食欲、自理能力等生活质量方面。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费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处方分类统计情况, 以及管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卡方检验) 计数资料, 以t检验计量资料, 算出P值, 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

观察组住院时间、抗菌药费用、住院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合理用药处方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管理后生活质量对

观察组管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及服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项重要保障[6]。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 近年来, 我国医院不安全用药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 特别是由抗生素过敏而发生危险的患者例数逐年攀升。为更好地适应医疗机构发展的变化, 临床药师一定要熟练掌握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常见疾病诊断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8]。弥补对药学专科知识结构存在的漏洞与不足, 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药品, 在临床的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9]。以便及时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临床用药现象, 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以及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药师全程管理患者用药情况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各种费用 (包括住院费用及抗生素使用费用等) , 降低处方差错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用药管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价值。方法:将360例入住我院各科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 观察组由临床药师对患者用药全过程进行管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抗菌药费用、住院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均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处方记录不规范、剂型书写错误、规格数量不规范、字迹不清、处方涂改及未使用专用处方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用药管理,临床合理用药,生活质量,处方差错,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良华.药品调配差错的原因及对策[J].海南医学, 2011, 22 (19) :28-29.

[2]蒋宇利, 张长荣.我院2007-2009年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 :76-77.

[3]米良荣.我院7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5 (9) :1243-1244.

[4]黄丽明.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4) :66-67.

[5]代大顺, 李晓坤, 吴桂月.临床药师培养初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9) :286-288.

[6]代大顺, 魏松长, 江岚.临床药师在关节外科的药学服务实践与体会[J].医药导报, 2012, 31 (4) :532-534.

[7]俞恩珠.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13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 (12) :983-986.

[8]马光晔.临床药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 2012, 23 (22) :2097-2098.

[9]赵庆军, 张艳华.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思考用药安全性问题[J].中国医药导刊, 2015, 16 (3) :292-293.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细则 篇5

二、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一)、“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组成人员名单:略

(二)、“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提出本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切实推进全院临床合理用药。

(三)各职能科应履行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职责,医务科、质控科应经常深入科室检查临床用药情况,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讨论决策。药剂科应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品和新特药品的使用情况。

(四)各临床科成员负责对本科医生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纠正本科室医生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 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四 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五 医生在使用毒性药品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六 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一)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使用贵重药品、医疗保障患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生承担。

(三)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单剂型价格30元以上药品、单种药品日用量价80元以上的必须经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记录,如无科主任审批,无使用目的记录或依据不充分的按不合理用药总价的20处罚责任医师。

(四)落实科室用药公示制度、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医师用药情况监控制度、医师合理用药评价通报制度,定期在本院局域网公布以上监控情况。

(五)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将常规监督检查,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对无充分依据使用贵重、滋补药品和滥用其它药品的,由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评价,确属不合理用药的,按药品总价的20处罚责任医师。

七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疗程。

(一)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原则上不联合用药。下列情况时可联合用药:

1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4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 由于和为利用药物协同抗菌作用,同时为减少其中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和毒性反应使用联合用药。

6 联合用药原则上只能采用二种药物联合,三种及三种以上药物联合必须有科以上的集体会诊确定(结核病除外)。

7 门诊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严格控制联合用药。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用药管理 篇6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法;临床用药安全强化管理;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47-01

PDCA循环管理是一套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其特点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笔者依据PDCA循环管理原理,结合本病区备用及常用药物,制定出PDCA药物安全强化管理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下。

1 临床用药常见的护理缺陷及原因分析

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①病区人力资源不足,护理不细致;②低年资护士临床用药知识相当缺乏;③市场药品种类多,一药多名,一品多规及给药方式逐渐出现多样化,导致临床护士对药理知识掌握水平滞后的现象;④医嘱处理时的问题,包括医嘱疏漏、处方错误或者核对医嘱错误;⑤药物保管和配制时的问题,包括药物保管方法不恰当或药物过期未及时发现、药物配制时药物污染、药物剂量不足等;⑥给药时的问题,包括未正确做到核对制度,给药途径、方法、速度不正确、用药时间不合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和处理不当;⑦出院患者的宣教不到位,未做到药疗跟踪监测[2]。

2 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办法

2.1 计划阶段(P)

①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CQI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由护理骨干担任分管组员,小组成员包括本科在岗护士共12名,人人参与;②质控小组每年有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药物管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静脉配置及使用制度,实行质量目标管理;③结合护理部、药剂科、安全质量管理科的质控要点制订具体的质量检查标准;④分管组员做好护理质量一级质控,并且收集与临床用药相关的护理质量资料,护士长随机抽查结合每月考核,与绩效相挂钩。

2.2 实施阶段(D)

①注重护士法律意识的培养,强化工作责任心;②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各种药物的说明书,高危药物、精神麻醉性药物、特殊药物的管理、使用方法,各种输液反应等;③由组长或分管组员参加医院层面组织的各种药物安全使用的学习班,然后组织科内学习并签字考核;④针对药物不断更新的情况,医院有药剂科出版的药物处方集,医嘱系统有电子的药物说明书,及本科装订成册的常用及重点药物说明表可供查询;⑤严格按查对制度、医嘱处理制度、药物配置及使用制度执行,正确操作;⑥采取无惩罚制度,鼓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建立药物安全检查台帐,自查安全隐患,发现药物安全使用的差错苗头,及时整改;⑦医院高危药品均有红色醒目标记,外用药、内服药分开放置,精神麻醉性药品上锁,由专人负责包管;⑧在巡视时加强护患沟通,并对患者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宣教;⑨科室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及时做好药疗监测;⑩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护士长排班做到新、老护士搭配,,责任组长负责本组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护士长全面负责。

2.3 检查阶段(C)

病区的CQI小组分管组员质量自查,分随机查和每月定期查,方式有书面和临床考核两种;护士长随机抽查,每周行政查房,每月定期查;护理部协同药剂科、安全质量管理科每季度查。

2.4 处理阶段(A)

病区的CQI小组将检查情况汇总,成功的经验保持,作为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对于检查中的不足,在质量分析会上重点提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作为下一轮循环的根据。

3 结果

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笔者所在科室共收住患者4 500例,发现护理不良缺陷165例,其中与药物相关的护理隐患缺陷55例,占33.3%;2011年1月1日~11月1日,笔者所在科室共收住患者4820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51例,其中与药物相关的护理隐患缺陷43例,占28.4%,较去年下降明显。

4 讨论

依据PDCA循环的完整性、连续性,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等特点,每次循环都制定新的目标,提出重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护理的整体质量,然后又制定新的计划,使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结果改进管理措施后,药物过期失效、药物混放、存储不当、基数不符及毒麻限制药品管理失误等发生逐渐减少。运用科学管理法,医师参与管理之中,同时建立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标准,从而实现对药师行为的引导、激励和控制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风险意识,增进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用药失误的概率下降明显。

[参考文献]

[1] 杨安宇,沈天洁,吴莉莉,等.PDCA循环管理模式促进门诊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6):536-537.

[2]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7.

合理用药的管理研究 篇7

近年来,用药不对症或无适应证用药、用量不适当、过度使用输液或注射剂、重复用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药品不合理的应用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十分重要。

1 我国的药物应用概况

据WHO发布的公告称,在所有药品当中有50%以上的药品都存在处方、配发或销售不当的状况,有50%的患者不能正确的服用药物[1]。同时,全球有1/7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2]。

我国在给患者治疗中,药物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其次,激素类药品大输液白蛋白等不合理应用也十分突出。据报道,我国住院患者输液使用率大于95%,每日平均用2袋以上,输液加药率约90%,有的加药品种甚至高达6种以上。某市对20家三级医院的调查发现,其中有2家医院白蛋白的应用居全院用量第一位[3]。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博士最近披露的数据:中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1%-26%;每年五千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约有近20万[4]。

2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2.1 医师原因

2.1.1 经济利益的驱使。

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其医疗专业知识与信息的掌握远胜于患者。一些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患者病情的需要,开大处方,滥用药物,结果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严重地影响了药品的合理使用。

2.1.2 专业水平不够。

临床治疗中,部分医师缺乏药理知识,对于药物的成分、毒副作用了解不充分,又过分依赖治疗经验和制药企业的药品简介资料,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临床用药的片面性。

2.2 药师原因

药师是医院用药过程中药物的提供者,具有审查处方、认真调配、监督用药的责任,同时还具有指导患者用药的义务。在我国,很多临床药师还没有真正走入临床指导用药,他们只是简单的门诊用药咨询,仍然按照处方发药,在整个临床用药过程中没有参与药品合理使用的指导,这种指导与监督职能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药物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

2.3 患者原因

患者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药物的了解甚少,很多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药,应该如何用药。他们不按照医嘱服药,随意停药、换药,导致用药不合理。还有一部分患者及家属片面的相信广告宣传,对药物盲目信仰,点名索药,这也造成了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2.4 政策原因

目前,由于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许多医院依赖药品收入来弥补亏损,将药品作为普通商品来追求其利润,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导致了医院公益性的缺失。还有一方面就是,国家医药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健全,医疗保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医疗费用,但如何监督并减少医务人员的过度用药,促进合理用药,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3 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

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促进合理用药的实践,包括:推广基本药物;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制定控制医药费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合理用药的健康教育及建立独立的药品信息提供体系等[5]。笔者认为,还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管理。

3.1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通过教育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医院可成立医德医风的监督小组,做到监督任务落实到个人;建立并完善医德医风的自查、考评制度,奖优罚劣。

3.2 强化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观念以及医护人员的药理知识

医院可根据临床用药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合理用药知识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技能。医院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在网络建立论坛,鼓励医护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同时,医院可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奖励优胜,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3 充分发挥药师的职能

医院各科室应按照比例配备适当的执业药师,药师要参与临床的相关环节,协同医生查房,参与病例会诊,协助医生安全有效用药。药师还要对医生的处方进行监督,发现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排查其中的不合理用药。同时,药师还应参与全社会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意识。

3.4 强化患者及家属合理用药意识和水平

通过不同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药品知识,设立用药咨询处,由专业药师、医师承担咨询的答疑工作。同时,医院可以通过网站、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3.5 加强行业的监管

建立健全各项药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分类管理、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对一些特殊药品的使用要严格审查,逐一登记,对某些使用广泛的药品要规范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推行医疗机构的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打击不正当药品销售,净化药品市场。

摘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在临床中时常发生,不合理用药的因素较多,因此要解决这个现象就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管理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corecomponents[R].Geneva,2002.

[2]蒋刚,曾晓玲.应加强对群众正确识别药品广告的宣传教育[J].中国药业,2003,12(3):19.

[3]徐玉红,张华安.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1996,16(12):543.

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措施 篇8

1 完善用药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医院处方集、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定、单病种治疗指南等,制定处方审核制度、药品调剂管理制度、药品采购管理制度以及充分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等。其中,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密切医药关系,充分发挥科学管理作用,避免药物的乱购、滥用和浪费,保证临床的治疗效果和安全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医院要定期向全院通报现阶段所监测到的病原菌流行趋势、细菌耐药情况、药敏监测情况等,用以指导医生合理用药。及时总结医院合理用药情况,奖优罚劣,并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的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全院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水平。

2 作好处方审核和处方分析工作

处方是诊疗过程中医师用药行为的书面记载。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药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药师在处方调配过程中的处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不合理用药行为。处方分析工作中主要评定参数有:平均处方金额、每张处方的平均品种数、就诊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的比例、就诊患者使用针剂的比例、一线药物和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等[2],通过处方分析可以有效地起到纠正和指导医生用药行为的作用。

3 实施药品消耗监控,为合理用药提供评价依据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药品消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3]。通过对药品消耗指标监控、药品消耗排名指标监控、药品药理分类消耗指数、疾病药费消耗指数等指标的监控,既可及时发现和查找药品异常消耗的原因,又能清楚地了解药品使用情况及药品的合理使用程度。

4 加强药剂科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

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制管理软件,进行辅助医院药学管理、辅助决策、信息服务、药学计算、仪器智能化及网络应用研究等[4]。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收集药学情报,建立药学信息资料储备;加强合理用药和药物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力度,对同一疾病不同治疗方案以及不同药物选择加以比较、筛选,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获取丰富的临床资料,为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药学保障[5];设立临床药物咨询中心,由中心直接向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药物咨询服务,并积极通过《医院药讯》向临床医生介绍医院用药信息和权威的用药资料;开展药学监护,药学人员深入临床,参与医生查房活动,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重视发药解释工作,提高医嘱兑现率;作好不良反应监察工作和药品临床再评价工作。

5 加强医学、药学继续教育工作

医院在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条件的同时,还要加强医务人员临床治疗学的培训,全面提高医院临床诊断、治疗与合理用药的水平。医院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合理用药知识讲座,组织合理用药标准的学习培训,编写面向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宣传资料,使医、药、护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为合理用药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6 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咨询网络

医院可通过自己的局域网、电话、窗口、床边咨询,就医院所提供药物的价格、药品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给药的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怎样合理配伍等,作出全面咨询。使医生避免不合理用药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避免用药的不依从性,发挥药物的最大治疗效果。通过咨询服务,把不合理用药降到最低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势必对我们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物的合理应用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在不断完善自身工作中,推进社会化合理用药的进程。

摘要:合理用药是医院药学工作者的永恒话题。本文从完善用药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作好处方审核和处方分析工作,实施药品消耗监控,加强药剂科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加强医学、药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咨询网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Lazarou J.Pomeranz BH,Corey PN.Incidence of AD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JAMA,1998,279:1200.

[2]张新平.药物政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陈文慧.建立药费监控系统及意义[J].医药导报,2001,20(6):399.

[4]杨樟卫.临床药学信息服务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应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4):210.

合理用药的药学环节管理分析 篇9

1 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

根据合理用药的相关要求, 药剂师必须要能够对药物的药性进行准确地辨别。通常而言, 合理用药的具体要求应具有以下几点:第一, 必须能够对药物的药性和疗效进行正确而且无误的识别, 药品调配和药品信息的提供同样也必须准确无误;第二, 不同患者所具有的病情不同, 对其提供的药物剂量必然存在差异, 据此进行的药物计量、用药方式、服药疗程等均必须要适宜、恰当、明确, 同时能够保证患者在服药之后不会出现禁忌症等, 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三, 药物的价格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应该坚持给患者开其承受范围之内的药物, 当然, 这必须要在保证所开药物不低于原药物疗效, 不具有显著的不良反应, 总之让患者能够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过实地考察、咨询以及走访的方式, 发现某医院在合理用药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 药物的预防治疗效果和有效治疗服务价值有待提升。当前, 医师还没有完全、充分地使用药物, 使得药物无法为患者提供它本能够提供的预防治疗效果和有效治疗服务价值。例如, 阿司匹林和溶栓药物避免部分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的有效性, 虽然得到认同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地推广;再如, 易感染病毒乙肝等免疫计划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其次, 对于某些药物的使用剂量方面没有做出适当的标准,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过度使用问题。例如, 在治疗气管炎、感冒、伤风、病毒性感染等方面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问题, 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严重削弱患者的耐药性和免疫能力系统[2];再如,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 增加输液频率, 不论是何种程度的感冒均统一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 该种方式虽然能够加快患者痊愈的进程, 但是患者的耐药性和免疫能力系统却被严重削弱, 从长远来看, 患者发病的频率增加了, 对药物的依赖性提高了。最后, 在药物的使用方面, 医师存在判断失误的问题, 医师在治疗过程中, 有时会根据患者病情的暂时表征或者是不准确的口述, 直接套用以往类似的用药方案来施用药物, 进而出现了药不对症的问题。

2 合理用药药学环节的管理对策

决定用药的环节、用药调剂环节和用药对象的配给环节, 涉及到合理用药的相关环节, 容易出差错的环节, 需要医疗机构建立数字化的合理用药监测体系。相对于此种科学的数字化监测和评估系统, 欧美等国家做出了很多探索。建立与计算机系统相配套的合理用药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平台, 从药品的购买、配备到药品的配给和输出都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 及时将患者的各种反馈输入网络系统, 为患者建立个人病例档案, 以数字化的量化数据为基础, 在数字化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下对量化数据研究发现, 能够监测出用药过程的不当或不足。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存入网络数据库, 根据对药用数据的研究, 及时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等监测评估[3], 采取及时、相应的措施减少合理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用药差错。并且, 量化数据的研究有利于考核医师的用药行为, 为医疗机构的评优、评模范工作提供了确凿的数据支撑。

总体而言, 编制并且实施合理用药的相关规定和措施, 推行合理用药的策略, 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质量与水平。

摘要:目的 分析某医院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进而提高医院用药的质量和水平。方法 实地考察、咨询以及走访某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其它相关部门、卫勤管理部门, 总结问题, 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 某医院在药物的日常管理、供应、合理用药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据此, 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有效提高了医院合理用药的质量和水平。结论 编制并且实施合理用药的相关规定和措施, 推行合理用药的策略, 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合理用药,药学管理,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白玫, 蒋云根, 杨乐华.药师如何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提高[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3) :142-143.

[2]朱福海, 许杜娟, 夏泉,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 2010 (1) :125-126.

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与用药安全 篇10

1 高危药品的概念

高危药品指的是若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患者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药物。2008年ISMP公布了高危药品的目录共计19类[1], 内容如下: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静脉用肾上腺素体拮抗剂;吸入或者静脉麻醉药物;静脉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抗血栓类药物;心脏停搏液;静脉用和口服用化疗药物;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20%或者20%以上的) ;腹膜透析液及血液透析液;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物;口服降糖药物;静脉用强心药物;脂质体药物;静脉用中度镇静药物;小儿口服用中度镇静药物;经皮、静脉或口服用吗啡类镇痛药物;肌肉松弛药物;静脉用造影剂;全胃肠外营养。除此之外, 还包括胰岛素注射液、秋水仙碱注射液、缩宫素注射液、依前列醇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浓氯化钾注射液、硝普钠注射剂、磷酸钾注射液、硫酸镁注射剂、异丙嗪注射剂、口服用甲氨蝶呤片 (用于非肿瘤治疗) 、阿片酊、灭菌注射用水 (100ml及以上) 等13类高危药品[2]。

2 高危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2.1 药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高危药品的保存及使用方面缺乏严谨合理的的双人复核制度, 或者未能严格执行药品核对执行制度, 药品的存放方式不尽合理, 例如相近或类似药名的药物相邻摆放, 或高危药品同普通药物混放, 并且未采用醒目标示进行警示, 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分辨高危药品等。

2.2操作流程不合理

部分医疗机构缺乏健全的患者识别方式, 在药物使用过程未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 或未严格执行操作流程等。部分医务人员药学知识不够扎实, 缺乏对高危药品使用风险的防范意识, 导致在存储、保管、调配、发放等方面出现错误。或者医务人员间未能做到充分交流, 书写时字迹潦草, 表述不清, 容易导致药物使用方面的失误。

2.3相似性与相邻性造成的干扰

相似性包括几类容易混淆的类似因素, 例如不同药物具有相似的名称、同药异名、一药多名等情况;药品的剂型及包装较为相似;药品书写较为相似;使用不同药品的患者姓名相似等。相邻性指的是患者床位相邻、药物摆放位置相邻、患者治疗单据排放顺序相邻等[3]。

2.4 高危药品自身危险性及患者的依从性因素

由于高危药品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同时患者依从性决定了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效果, 若患者未遵医嘱擅自增减药物、错误使用某种药物或擅自改变药物用法等, 均容易出现危险。

3 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3.1 建立高危药品目录及管理制度

根据高危药品目录, 制订本院所有高危药品的目录, 并设立专门区域或药架进行存放, 禁止与普通药品混合保存。并且在高危药品存放位置设立白底黑字的警示标志, 尤其是书写或读音相似的药物, 力求以醒目、直观的方式提醒相关人员重视。在保存期间, 应加强有效期的管理, 做到药物先进先出, 确保所有药物均在有效期内。在高危药品使用之前, 确保经过充分论证, 明确其适应证后方可使用。在高危药品的配发过程中, 严格实行双人复核制, 确保药品的使用无误[4]。当需要引进新药品时, 应充分论证, 谨慎判断, 引进之后及时向临床通报药品信息, 确保临床能够合理使用。

3.2 提高药学及医务人员素质, 培养其风险意识

应针对直接接触或使用高危药品的药学及医务人员进行药品知识技能的培训, 内容包括高危药品的定义及目录, 用药安全性及危险性、用药风险意识、日常操作注意事项、责任心等, 使医务人员均能够对高危药品熟练掌握、高度重视、严格防范。

3.3 监理安全考核制度

将高危药品的管理规范纳入日常考评制度中, 定期进行质量核查, 发现有违反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制度的人员或部门, 应从严从中处理, 并与人事考评相挂钩, 多重举措确保高危药品的保管及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 提高高危药品的管理力度, 能够有效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用药安全性, 确保患者的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鸿燕, 肖菲娜, 杨惠民.影响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4) :142-143.

[2]冯素萍, 王荃声, 王玉伟.加强高危药品管理, 提高用药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4) :272-273.

[3]罗鸿雁, 肖菲娜, 杨惠民.影响高危药物安全使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4) :142-143.

血糖高,该用药时就用药 篇11

怪圈一:血糖偏高,但算不上糖尿病,不必服用降糖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是6.1~7.8毫摩/升。所以,超过上述两个标准的人,其体内血糖调控机制已经存在缺陷。有人说,我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没有超过11.1毫摩/升,算不上糖尿病,不需要服用降糖药。殊不知,血糖正常范围是根据对大多数健康人群的调查而设定的,血糖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就有可能对微血管壁、周围神经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长期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另外,血糖偏高还会对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产生毒性,导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一步衰退,减低胰岛素分泌,血糖进一步升高,很快变成严重的糖尿病。

所以,一旦发现血糖超过正常值,就应严格控制饮食,如血糖值仍不能恢复正常,就要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即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的形成。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应复查血糖,如果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则可停服降糖药。

怪圈二:虽为糖尿病,但无任何症状,用不用药都无所谓

罗老师在一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查出空腹血糖8.9毫摩/升,尿糖(++),被诊断为糖尿病。罗老师想,自己身体一直很好,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因此,只要控制好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不服用降糖药,血糖肯定也能恢复正常。可一天早晨,他突感头晕,伴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CT检查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休息2周,才慢慢复原。罗老师很纳闷,自己从无高血压,怎么会发生脑梗死呢?医生告诉他,发生脑梗死的病根就是糖尿病。原来,自确诊为糖尿病一年多来,罗老师一直没有遵照医嘱服用降糖药,血糖始终未能得到很好控制,脑血管也发生了硬化。再加上糖尿病病人本身常伴有血黏度升高,很容易导致脑梗死。

实际上,患了糖尿病以后,如果不能将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可发生蛋白尿、冠心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心、脑、肾等主要器官受损。因此,积极服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怪圈三:使用降糖药会上瘾,会损害肝肾功能,能不用尽量不用

有的人认为,自己血糖虽然偏高,但自觉身体良好,吃得下、睡得着,而一旦吃了降糖药就会上瘾,天天要吃药,顿顿不离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上瘾的,至于吃得下、睡得着,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有许多疾病就是在吃吃喝喝中产生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越吃得下,血糖就越高。对糖尿病人来说,适当服用一些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甚至使胰岛功能有所恢复,使糖尿病得以减轻。一旦胰岛功能有所恢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直至完全停药。

有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生怕药物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通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降糖药,其安全性、有效性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糖尿病病人可放心地安全使用。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篇12

合理用药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事关医院发展的长远大计, 也是临床药物使用追求的最高境界[1]。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合理用药问题, 通过应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等管理方法, 实行提前干预和回顾性评价的用药管控措施, 并将合理用药的理念贯穿于药品进入医院直至应用于患者的全过程, 使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改进和提升。

1 控制药品进入医院的源头并严格药品遴选与评估

医院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 确保新药遴选过程达到有序、合理、公平与公正。遴选药品的原则是以临床需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服务周到为原则。通过了初筛初审、临床科室核心组排序、医院工作组打分以及最终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实名制投票层层把关、集体决议及完成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等一系列过程。同时医院建立了网络在线电子投票系统, 以保证投票整体环节上做到科学、严谨、公正和透明。2006年至2014年, 医院进行了6次新药遴选工作, 其通过率最高为16.9%, 最低为5.84%, 体现了新药筛选过程严格而规范。我院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药遴选申请资料”在线系统, 集申请、汇总、分析、专业筛选等于一体, 减少了收集整理的人工劳动, 同时系统中增加了微型卫生技术评估 (mini-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mini-HTA) , 对于将遴选的新药进行循证评价, 以保障整个遴选过程的客观、公正与公平。

2 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合理用药工作建设

我院通过积极推动药房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住院药房的单剂量摆药机、门诊自动发药系统和病房电子药柜的使用改进了服务和医疗安全, 提高药学服务管理水平, 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病房、门诊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启用提升了用药安全和配置质量。住院药房改进服务模式将调剂药品配送到各个病区, 配合优质护理工作, 提升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医院药剂科制剂室在国内首批通过GPP认证, 为患者生产不可或缺、疗效好、价格低的医院制剂;符合GSP要求的药库保证了贮存药品的质量和药品的正常供应。

3 加强临床用药指导以保证合理及安全用药

基于临床需求, 医院借助药学工作组、药剂科面向医生、护士、患者、管理者开展药学信息服务, 在循证医学的理念下, 提供及时、科学的药学信息服务。处方是患者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 为了规范处方管理并提高处方质量, 医院在信息系统内对药品的信息进行了维护, 包括给药途径、单次给药剂量、执行频率/给药时间以及抗生素管理级别、用药提醒等。此外, 结合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常见问题, 将其汇总整理, 如缓控释制剂、肠溶制剂目录及给药注意事项、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复合物溶解过程及注意事项、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药品信息表等, 通过医院周例会、药讯刊物、医院内部办公网、护士长会议等多途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宣教。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直接决定了治疗效果。我院外地患者占据相当多的比例, 为改善对这些患者的服务, 医院自1998年开展用药咨询服务, 近20年来已成为切实解决医患用药疑问的重要平台。随着门诊数量的增加, 咨询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用药咨询达到平均每年近13000例。咨询类型包括患者教育、不良反应、特殊人群用药等。2014年门诊用药咨询共计回答医患用药疑问13124例次, 其中院内医护药学人员用药疑问917例次, 患者用药疑问12207例次。2014年医院内部医生、护士咨询数量大幅增加, 提示药师用药咨询已成为解决临床专业用药疑问的好帮手。

4 建立会诊与点评机制从而搭建药师与临床沟通平台

为提供更及时、有效、专业的药学支持, 我院建立了临床药师会诊制度, 赋予了临床药师新的职能[2]。高级职称药师负责全院和临床各科室疑难杂症的会诊, 遇到疑难病历, 与临床医师共同探讨, 共同给出合理化用药建议。为保证临床调整用药的及时性, 临床药师的会诊工作均在24小时内完成, 并反馈给临床科室。近年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数量逐年增加, 2014年共参与会诊159例, 其中院级多学科会诊39例, 以感染性疾病为主, 共108例, 占67.9%。此外, 医院还开展了多种特色的专科药学会诊, 包括老年科多学科查房、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会诊、疼痛会诊、营养会诊等。会诊工作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 得到了临床医师们的充分认可。药师是保障合理用药的卫士, 除常规的实时审核沟通外, 临床药师以片区负责制来对分管病区医嘱进行审核。医院神经内科病区设有床位50张, 临床药师日常审核医嘱量约370条/日, 对不适宜的用药医嘱通过当面沟通的方式进行干预。同时, 临床药师定期利用病房早交班和查房等, 为医务人员分析不适宜的用药医嘱, 并针对这些医嘱设计合理用药知识分享内容。为进一步规范处方/医嘱点评工作, 医院计划加入临床医师参与处方/医嘱点评工作, 以期能更充分地考虑临床实际情况, 将处方点评工作与临床用药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使点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以共同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我院处方合格率从2009年的92.2%, 上升到2012年的98.7%, 且近3年处方点评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水平。

5 应用管理工具对共性问题进行项目管控

我院针对合理用药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相继形成科研项目, 进行措施干预, 药剂科与临床科室合作, 先后实施了万古霉素临床合理应用、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等项目进行调控管理, 试图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如以人免疫球蛋白管控项目为例, 近年来我国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资源紧缺, 且存在用药缺乏适应证或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情况, 为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医院药剂科与临床科室密切合作, 运用循证医学手段, 通过质量管理循环促进人免疫球蛋白的安全合理应用。根据医院实际调研情况以及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 邀请了血液科、神经内科、儿科、风湿免疫科、呼吸科以及皮肤科等相关临床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制定出我院人免疫球蛋白应用指导意见。同时, 以此为基础, 制订管理与应用制度、用药申请单和用药申请流程等。在流程中嵌入临床药师审核的环节, 以保证按照临床药师指导意见循证给药。对指导意见应用前后医院人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 并对于证据级别低的临床应用进行原因分析和评价。与指导意见实施前相比, 临床应用人免疫球蛋白符合“A级推荐” (推荐强度最强) 的比例从63.3%上升到87.8%, 而符合“不推荐应用”的比例从15.6下降到5.8%。此外, 用法用量符合循证医学证据的比例也从干预前的56.3%升高到89.8%。采用质量管理工具,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用循证医学证据, 取得临床的支持与配合是此项目顺利实施的4个重要因素, 其成功经验可用于其他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管理。

6 全方位强化抗菌药管理

根据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要求, 我院制订了一系列抗菌药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 由医务处主导, 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协同信息中心与病案室对医院抗菌药数据进行监测, 分析评价门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DDD值、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等指标的动态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干预。

为加大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力度, 医院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监测和绩效考核中, 根据内科、外科系统各临床科室特点, 量身定做考核指标, 并结合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调整, 加强医嘱、处方点评工作, 重点关注围术期合理用药及样本送检情况, 在合理率上升的同时达到了使用率下降的管理要求。将指标调整作为航行风向标与前进指挥棒, 引导各临床科室随时关注医院及上级管理部门管控重点。与此同时还加强指导, 及时纠偏。加强月度考核指标的监控, 及时发现科室存在的问题, 医务处等相关管理部门和药剂科等临床用药支持部门加强与存在问题科室的沟通, 先后与耳鼻喉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临床科室进行专项座谈, 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实际指导意见, 不仅加强了一线医生的培训力度, 也密切了临床一线与药物使用及管理部门间的协作关系。

7 基因和治疗药物监测个体化给药

药剂科多年来结合临床需求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方案设计工作, 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两性霉素B含量测定及给药方案制订;哺乳期妇女卡马西平乳汁药物浓度监测;急诊危重患者苯巴比妥、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吗啡、左氧氟沙星及多种镇静催眠药物中毒监测及结果解释;产妇脐带血头孢美唑钠浓度监测, 评价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手术患者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血药浓度监测;新生儿患者泰能 (亚胺培南) 血药浓度监测等。在血液科危重患者中开展了伏立康唑及氟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服务;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和贝叶斯反馈法对老年和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了万古霉素初始给药方案设计和维持剂量方案调整, 目前, 基因导向个体化给药尚在积极探索中。通过建立基因个体化给药实验室, 建立了常规基因检测方法, 包括CYP2C9, CYP2C19, CYP3A5和MTHFR等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 可为临床提供基因导向个体化给药服务, 如华法林基因导向个体化给药, 医院建立了华法林资源库, 至今已有218例服用华发林患者收录进入本数据库, 同时根据患者的特性合并用药情况及基因型的特点, 并利用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联合会 (IWPC) 模型, 预测华法林的首次剂量和预测剂量, 为临床提供基因型检测及临床药师给药建议。2011年~2012年医院开展了一项华法林基因导向个体化给药服务的研究, 纳入20例基因导向个体化给药的患者, 同时匹配21例未开展该服务的患者, 结果显示使用基因导向的华法林个体化给药能够缩短华法林抗凝INR首次达标和达到稳定目标值的时间。

综上所述, 合理用药涉及到医疗工作的方方面面, 能够反映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我院通过将合理用药的理念贯穿于医院用药的整个环节, 抓住药品进入医院的源头, 以抗菌药及其他临床疑难用药问题为重点, 充分发挥药师的积极性, 使医院合理用药工作进入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推动了各项医疗工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伟, 彭卫平, 刘海峰, 等.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 4 (3) :28-30.

上一篇:面向用户需求下一篇:分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