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方案

2024-07-20

用药方案(通用12篇)

用药方案 篇1

化疗辅助药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化疗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提高了机体抗肿瘤免疫力, 控制肿瘤细胞生长,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 但同时也带来了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如何合理应用该类药物, 减轻患者负担, 成为现今临床上一个重要的课题。现结合1例肿瘤科卵巢癌患者化疗辅助用药的具体病例, 以病例分析的形式, 来阐述化疗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

1 病历简述

患者, 女, 50岁, 身高164cm, 体重50kg。主因“卵巢癌术后6月, 为行第6次化疗”入院。患者2014年7月无意间发现右侧下腹部触及一肿块, 于2014年8月入院行盆腔CT:右侧盆腔实性占位性病变, 多考虑肿瘤, 子宫体积增大, 形态欠规整。腹部B超:宫腔积液少量, 右侧附件区混合回声包块, 性质待查。宫颈刮片:细胞轻-中度核异质, HPV16阳性, 肿瘤标志物:CEA371.6ng/m L, CA12589U/m L, 明显偏高, 于2014年8月24日在全麻下行手术, 术中见右侧附件有10cm×10cm的包块, 表面光滑, 壁薄, 透亮, 与子宫后壁粘连, 基底部为输卵管, 输卵管增粗变硬, 少量血性腹水。遂行右侧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右侧附件切除术。冰冻回报: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并行全子宫+左侧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并向盆腔灌注卡铂400mg, 病理回报:卵巢浆液性腺癌, 中低分化。输卵管浆液性腺癌, 低分化, 宫颈癌, 双侧淋巴结均有转移。于2014年9月21日-2014年12月14日其间给予紫杉醇240mg+卡铂500mg化疗5次。现为行第6次化疗入院。近1月来, 精神、饮食、睡眠尚可, 大小便正常, 体重无明显改变。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入院诊断:1) 卵巢癌ⅢC期;2) 宫颈癌ⅢA期。

2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 一般状况较好 (KPS评分80) , 2015年1月4日辅助检查提示血常规:白细胞:3.67×109/L;中性粒细胞:1.9×109/L;血红蛋白浓度:105g/L;血小板:102×109/L。尿、便常规, 生化检查肝肾功基本正常。凝血功能正常。复查肿瘤标志物基本正常。于2015年1月8日继续用原方案化疗, 即“紫杉醇240mg, d1+卡铂500mg, d1, Q21d”。化疗前给予格拉司琼3mg, ivgttqd (1.8) 止吐, 化疗前12h及化疗前6h各给予地塞米松片10mgpo、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 ivgtt Qd (1.8) 、西咪替丁注射液0.4g ivgtt Qd (1.8~1.11) 预防用药。化疗期间患者诉偶感感恶心, 未呕吐。化疗后4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35×109/L;中性粒细胞:1.4×109/L;红细胞:3.16×1012/L;血红蛋白浓度:107g/L;血小板:71×109/L。肝肾功能正常。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300ug皮下注射, qd。三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5.2×109/L;血红蛋白:108g/L;血小板:92×109/L。患者病情好转, 出院。

3 分析与讨论

3.1 化疗期间止吐药物的选择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CINV) 是肿瘤病人化疗时最常见的副作用, 也是部分病人推迟或放弃有效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化疗前不进行有效预防, 90%以上应用高度致吐化疗药物的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1]。医生化疗前制定的止吐方案为:格拉司琼3mg, ivgtt qd bid (1.8~1.10) , 于化疗前后分别给予。结合患者使用的化疗方案:紫杉醇虽为低致吐性化疗药物, 但卡铂为中致吐性化疗药物, 应按照中度催吐性化疗方案预防性给予止吐药。询问患者既往化疗后反应, 得知患者化疗后2~3d仍有恶心、呕吐反应。与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CINV) 关系最密切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 (5-HT) 、P物质和大麻素, 其他还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和组胺等。近年来认为5-HT是在CINV, 特别是急性呕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递质, 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CTZ及孤束核中均有多种5-HT受体。P物质属于激肽家族的调节多肽, 能够结合神经激肽 (Neurokinin, NK) 受体, 在急性和延迟性呕吐中产生重要作用。据多篇文献报道[2,3,4]5-HT3受体拮抗剂在化疗所致急性CINV的治疗中疗效较好, 安全性高。化疗导致的细胞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 在延迟性CINV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故临床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效应来防治延迟性CINV。同时根据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 (2014版) 推荐[5]:中度催吐性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和呕吐的预防:推荐第1天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 第2和第3天继续使用地塞米松。因患者紫杉醇预处理已使用地塞米松, 故建议化疗当天给予格拉司琼止吐, 化疗第2d及第3d仅给予地塞米松即可。医生接受建议将格拉司琼更换为地塞米松。

3.2 紫杉醇预处理的规范用药

由于紫杉醇难溶于水, 须用聚氧乙基代蓖麻油配制成注射剂。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为变应原, 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Ig E, 并黏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引起细胞稳定性下降, 渗透性增加, 细胞内颗粒脱出, 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 其中组胺为主要介质, 可作用于心血管、平滑肌和外分泌腺, 使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 小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从而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6]。紫杉醇临床应用中的过敏反应发生率高达39%, 其中严重过敏反应为2%[7]。经过近20年的临床应用, 人们对紫杉醇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及防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紫杉醇注射剂说明书中明确要求用药前给予特定的药物预处理方案, 即:在使用紫杉醇前12h及6h各口服地塞米松片10mg, 治疗前30~60min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0mg, 静脉滴注西咪替丁300mg。但是在临床实际中, 我们发现存在多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案, 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的给药时间、给药剂量与给药途径不同。此患者最初医生开具地塞米松的给药方法是: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ivgttqd (1.8~1.9) , 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口服地塞米松预防紫杉醇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虽然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预防紫杉醇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但口服地塞米松组预防紫杉醇严重过敏的发生率比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组低0.68, 具有统计学意义[8]。经与医生沟通后将地塞米松的给药途径静脉滴注更改为口服。

3.3 化疗后升白药的选择

化疗后患者出现II度骨髓抑制, 医生咨询是否需要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其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增加相关[9]。预防性使用rh G-CSF可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FN) 的发生风险、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但rh G-CSF不能常规预防性应用于所有肿瘤化疗患者。每周期化疗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评价FN的发生风险。对于接受高发生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 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延长生存期还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 均建议其预防性使用rh G-CSF。对于接受中等发生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 需进一步评估患者其他FN发生的因素。高龄患者 (尤其是年龄>65岁) 、既往化疗或放疗过程中已发生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分期晚、肿瘤侵及骨髓、营养和体力状态差、肝肾功能不全、存在感染和开放性伤口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等都被认为是患者发生FN的危险因素[10,11,12]。查阅患者既往病例, 患者第五周期化疗后出现了III度骨髓抑制, 结合患者化疗方案, 考虑化疗后应预防性使用rh G-CSF。rh 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 剂量过低达不到治疗作用, 过高则使粒细胞过度增殖, 进而对机体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中、高剂量rh G-CSF可以使近60%的患者白细胞水平高于4.0×109个/L。就白细胞小于4.0×109个/L的患者而言, 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 , 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化疗后预防性使用中、高剂量rh G-CSF可以使近60%的患者白细胞水平高于4.0×109个/L[13]。因此连续两天给予患者rh G-CSF300ug皮下注射qd。第三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5.2×109/L, 遂停药。

4总结

本例患者为卵巢癌术后辅助化疗, 临床药师结合患者既往化疗后不良反应及患者实际情况,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 从预防性给予止吐药、化疗药的预处理及升白细胞药的预防性使用适应证三方面, 分析化疗辅助药的合理使用, 为临床提供个体化用药参考意见。

摘要:探讨肿瘤患者化疗辅助用药的合理性。对临床药师查房中遇到的1例卵巢癌患者术后化疗辅助用药进行阐述及分析。临床药师对化疗方案中辅助药物的使用提出了见解和建议, 并得到医生的采纳, 获得较好的效果。临床药师可根据化疗辅助药物的作用特点, 结合患者既往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为临床提供个体化给药意见。

关键词:化疗,辅助用药,分析

用药方案 篇2

理工作的通知

为保障患者安全用药,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根据医院等级评审要求,现把合理用药监督检查列入医院医疗质量质控管理工作中,通知如下。

一、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小组工作

组长:黄建荣

副组长:曾恺、潘新增、邱凯锋 专家组成员:各临床科室正副主任

工作组成员:由质控科、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检验科具体负责

二、具体措施:

(一)检查时间:

1、定期检查:每月中旬、下旬各一次(?);

2、不定期检查:根据上级检查工作临时安排

(二)检查对象:全院各临床科室(包括门诊、急诊)

(三)检查范围

1、住院部科室:运行病历、归档病历。

2、门、急诊:当月所有处方。

(四)检查方式:运行病历检查每次抽查?个科室,由质控科提前一日通知,被检查科室应安排一名主治或以上医师陪同。归档病历、门急诊处方随机抽查,或根据临床用药监控情况进行专项抽查。

三、检查结果处理

(一)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合理用药评价表实施评分(见附件),定期公布评分。相应排名及评分交院务会建议列入医院年终科室评优参考因素。

(二)向相应科室书面反馈不合理用药情况,并于处方点评学习栏上公示。

(三)相应科室应于一周内把不合理用药情况在科室的病历讨论、业务学习或科室周会上进行讨论、学习,并作会议记录,要求所有医师签到学习。(质控科设置记录本,与不合理用药书面情况一并交该科室,会后收回。)如未组织学习或未有记录的,在医院年终评优时作扣分处理(?),并对相应不合理用药费用在科室劳务费进行扣罚(如无法确定不合理用药金额的,每次扣罚200元。

(四)对不合理用药反馈情况有异议的,应于三个工作日内向质控科提交书面解释说明。由质控科抽取专家组成员进行讨论,如专家组认为解释说明成立的,向该科室书面反馈。但专家组若未认可该解释说明的,即按第三点办法进行双倍扣罚。

(五)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定期进行回头查。对三个月内三次重复出现相同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或经专家组讨论认为存在严重不合理用药甚至明显滥用药情况的,交院务会讨论建议取消该科室评优资格,并对相关人员暂停处方权一个月。

四、要求

关于糖尿病用药方案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糖尿病;用药方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24-02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者也日益增多?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失调而引起的疾病,高血糖是它诊断的主要标准,临床上的表现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尿糖等症状?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引起的蛋白质,脂肪,糖的代谢和水?电解质的紊乱?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5种类型,包括:胰岛素?双胍类?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而他们的效果也不相同,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患者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 传统的药物治疗

对于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我们用传统的药物来治疗,首先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脲类药,格列苯脲等?最开始用单药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物剂量,但不能超过用药的最大剂量?如果血糖仍然得不到控制,就需要另加一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长期的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也不能使血糖平稳,我们就应该考虑用胰岛素?但有研究表明,这些治疗方法都不能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胰岛的功能也逐漸减退?

2 慢性糖尿病常用药物

2.1 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消耗利用,以此达到降低血糖的治疗效果?这类药物有两种: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片(降糖灵)?但这些药物会引起不良的发应,比如恶心?腹胀?食欲不振等,当剂量过大时可以引起酸中毒?

2.2 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这类药物最早使用的是甲苯磺丁脲,这是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它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比较短?格列本脲是第二代磺脲类药,它有较强的降糖作用不过容易导致血糖过低,后来有发明了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波脲等药物?后两种药物的降糖作用比甲苯磺丁脲强,用药后90%以上经过肾脏代谢排出?但格列喹酮只有5%通过尿液排出,其他通过肝肠代谢从粪便排出,因此这种药物对肝功能的损伤及肠道的反应都比较大?

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临床上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就是它的代表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是对小肠内淀粉酶?麦芽糖酶活性的抑制,使葡萄糖的吸收减少和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减弱,从而产生降低血糖的作用?

2.4 噻唑烷二酮类

此类药物是胰岛增效剂,其作用机制是增加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亲和力,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此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和曲格列酮,其中罗格列酮的降糖效果最佳?

3 药物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联合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针对早期糖尿病患者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来控制血糖,严格控制餐后和空腹时血糖的升高?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生活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磺脲类+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联合治疗时,药物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取长补短,使各自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对于刚确诊的病人运用联合治疗的方案完全可以控制血糖的浓度,使自身的胰岛功能得到休息缓解,这样有利于病情的控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的疗程,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更高?但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同样存在不足,它会加重肝肾功能的负担,对肠道的影响也比较大?

4 联合用药方案

4.1 药物治疗

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对于病情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例如,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他的胰岛功能没有受到损伤,表现尚可,对于这类病人可给予胰岛素增敏剂加餐后血糖调节剂(马来酸罗格列酮+阿卡波糖)或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等?若患者胰岛功能50%存在问题,在以上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或类磺脲药物,比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当然我们还可以口服和注射同时治疗:每日口服相应的降糖药,在睡觉前注射适宜的胰岛素一次?或者每日直接注射2—4次胰岛素,这种降糖方法更直接效果也更佳?

4.2 饮食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来说,除了药物治疗外,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合理的饮食加上药物的联合治疗才能控制好疾病的发展?糖尿病的建议饮食:(1)“少吃饭,多吃肉”的观点不科学,有的人认为饭消化后转化为糖,肉消化后别成蛋白质,因此少吃饭,多吃肉血糖就不会升高?然而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肉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脂肪和糖,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能超过200毫克,要控制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脂肪和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少吃油炸食物及鸡?鸭?牛?羊?猪等动物的内脏?(2)菜里少放油盐: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多食清淡的食品?菜肴多以煮?蒸?炖凉?拌等方法烹饪,烹饪是最好使用植物油,不宜用动物油类,少吃荤类菜肴?(3)进餐定时定量:患者每天要注意饮食规律,每天3餐要定时定量,对于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我们可以在正餐之间适量加餐一到两次,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低血糖症?(4)多食用粗粮:正常的饮食搭配时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左右?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符合的碳水化合物和粗粮,如高纤维的蔬菜,全谷物等,这些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糖类食物是要禁止食用的,若想要改善口味可以吃木糖醇类甜味剂?

参考文献

[1] 陈响阳,徐丰萍.规范用药指导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健康必读,2012,11(3);298-299

[2] 陈巍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指南,2013,11(15);721-722

[3] 柳幼聪.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分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87-88

[4] 杨水年.糖尿病现代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9

用药方案 篇4

1 PC在临床用药中的必要性

在中药药品上市前,需要药品研发人员对药品的安全性、可靠及疗效等进行临床试验。但因试验中人数有限,且试验人群区域较集中,因此很难进行长期大范围的临床试验工作,因此也很难全面的预测在广泛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影响、变态反应等现象。所以,开展中药药学监护,建立药物疗效及安全监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可发现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可能与不良反应有关的信号。据有关统计,在美国每年发生的上万例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中,有68%的不良反应是可被诊断并预防的。所以建立良好的PC制度可避免和预防许多不良反应现象发生。因通过PC,可指导患者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减少患者的不必要药费支出,因此可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

2.1 规范炮制方法、提高药师专业素质

正确的炮制中药方法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也是进行临床辨证治疗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疗效和功效会差别很大,合理使用中药,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并通过规范的中药炮制标准来保证中药炮制的质量[2]。因此,有关药品管理部门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中药炮制方法,以使中药质量可得到可靠的保证。同时,药师是进行PC的主体,所以还应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使中药炮制过程中药师可进行有效的监督,更好地保证中药的质量。

2.2 根据实际病情,合理使用中药

在临床辨证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用药,对用法、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如未对症下药,剂量偏大或偏小,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导致不良反应甚至药物中毒发生,因此合理使用中药,并对用药中不良反映的观测是药师工作中的重点

2.3 注意药品间的互相影响

药师在指导患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搭配及联合使用,避免禁忌药物之间的使用。如药物间联合使用方法正确,可很好的增加疗效,但如使用不当,不但可降低疗效,甚至还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2.4 要注意正确的煎煮方法

我国古代医学非常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煎煮方法对药效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经过现代分析中药成分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煎煮中药方法比较科学合理,但过程中也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煎煮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就可能产生毒性物质,因此应正确合理的煎煮中药,规范煎煮方法。

2.5 要辨证的使用中药

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药师要对患者的病史、所处的环境、气候、体格、性格、日常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根据这些多方面的因素来辨证用药[3]。同时,药师也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来使用相适合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所以,在中医治疗中,会存在同一种病却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或不同疾病治疗方法却相同。

3 讨论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有丰富的内涵和系统的理论基础,其治疗效果也是有目共睹。但因中医在医学界长期缺少科学论证,因此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传播。而做好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和PC,不但可保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更能够使中药用料规范化、现代化,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新展现出其独特的疗效。但因中药多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药方,其采摘、炮制、用药等方法多数未经过科学实验和严谨的论证,因此通过对中药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研究和药学监护(PC)的运用可使中医更加规范和科学。现就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探讨并论述PC。

关键词:临床用药,药学监护,中药

参考文献

[1] 赵雪梅,徐波.中药的合理应用[J].齐鲁药事,2005,24(8):496-498.

[2] 刘玉平,张晓峰.药学监护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65-166.

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方案 篇5

二〇一五年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方案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全省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组:

组 长:马永杰(院 长)副组长:张荣华(支部书记)

闫 勇(副院长)

张清萍(副院长)

赵 杰(副院长)

郭耀东(医务科主任)成 员:闫江屏(医务科副主任)

刘海斌(医务科副主任)

杨林平(办公室主任)

关百锁(骨科副主任)

闫建军(外科主任)

韩富民(神经内科主任)

马选平(内科主任)

张江菊(妇产科主任)

任仙强(儿科主任)

乔吉祥(眼耳鼻喉科主任)

卫贵宾(口腔科主任)

刘瑞智(急诊科主任)

王 琦(麻醉科主任)高大鹏(药械科主任)

吴清海(门诊部主任)

陈 婧(药剂科主任)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处。主 任:闫 勇(兼)副主任:刘海斌(兼)成 员:张卫平

王 蕾 工作职责:

1、院长是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第一责任人。

2、研究制定并批准发布我院临床合理用药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3、确定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控制指标,并纳入科室与个人工作质量、业绩与处方授权再授权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

4、每季度对我院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小结,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持续整改措施和方案,并对下季度工作作出部署,形成长效管控机制。

5、办公室负责参与合理用药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并

协调各部门工作。全面参与医嘱审核、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治疗方案制订等过程。

二、临床科室管理小组 组 长:科主任

副组长:科副主任 诊疗小组组长 科护士长 组 员:科室全体医师 工作职能:

1、监督本科室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合理用药制度。

2、负责制定本科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并督导实施。

3、督查毒、麻、精神及放射性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情况,及时研究存在的问题与隐患,提出改进与完善管理。

4、对科室内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事法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监督、指导和考核本科室用药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5、每月质量安全分析会要体现本科室药品使用情况,指导药物利用研究,优化药物治疗方案。评价药品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不合理用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二)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管理中的作用

临床药师每天对临床用药合理性进行监护,对不合理用药行为及时进行干预;每周点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每月与临床科室主任一起分析科室合理用药形势。

(三)临床合理用药公示通报

1、每月抽查1000份处方、100份病历,将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考核指标。

2、每月对以下内容进行统计并公示通报:(1)单床单日平均药费

(2)每周消耗金额超过2万元的药品的分管医师排序(3)日均药费超过1000元的分管医师排序(4)单日药费超过2000元的患者分布(5)患者日均床药费科室排序(6)使用量前十位的药品排序

(7)药品使用量前十位的科室和医师排序

(四)建立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考核制度

药剂科每季度汇总全院用药情况,分析药品采购应用和对重点品种的监测情况,定期统计各临床科室药费占医疗费用比例、抗菌药物占总药费比例以及单床单日平均药费等数据,由医务科或质控科将指标列入科室考核体系,落实奖惩措施。

(五)监督奖惩办法

1、对于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通知医师本人进行改正;一个月内发现3次以上者对医师本人警告,并进行诫勉谈话;一个月内发现5次以上者,认定为医师合理用药考核不合格,离岗三个月,在医务科进行培训考核。

2、临床药师每月未按规定审核处方、调剂药品、进行用药交待或未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有效干预的,及时告知药师本人;一个月内发现3次以上者对药师本人警告,并进行诫勉谈话;一个月内发现5次以上者,认定为药师考核不合格,离岗三个月,在医务科进行培训考核。

3、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或医师,院长召集有关科室主任或医师进行诫勉谈话。

4、一年内未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医师、药师,优先考虑当年的晋升、评先评优。一年内出现5次以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医师、药师,当年不得晋升、评先评优。

乡宁县人民医院

血糖高,该用药时就用药 篇6

怪圈一:血糖偏高,但算不上糖尿病,不必服用降糖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是6.1~7.8毫摩/升。所以,超过上述两个标准的人,其体内血糖调控机制已经存在缺陷。有人说,我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没有超过11.1毫摩/升,算不上糖尿病,不需要服用降糖药。殊不知,血糖正常范围是根据对大多数健康人群的调查而设定的,血糖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就有可能对微血管壁、周围神经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长期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另外,血糖偏高还会对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产生毒性,导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一步衰退,减低胰岛素分泌,血糖进一步升高,很快变成严重的糖尿病。

所以,一旦发现血糖超过正常值,就应严格控制饮食,如血糖值仍不能恢复正常,就要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即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的形成。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应复查血糖,如果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则可停服降糖药。

怪圈二:虽为糖尿病,但无任何症状,用不用药都无所谓

罗老师在一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查出空腹血糖8.9毫摩/升,尿糖(++),被诊断为糖尿病。罗老师想,自己身体一直很好,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因此,只要控制好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不服用降糖药,血糖肯定也能恢复正常。可一天早晨,他突感头晕,伴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CT检查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休息2周,才慢慢复原。罗老师很纳闷,自己从无高血压,怎么会发生脑梗死呢?医生告诉他,发生脑梗死的病根就是糖尿病。原来,自确诊为糖尿病一年多来,罗老师一直没有遵照医嘱服用降糖药,血糖始终未能得到很好控制,脑血管也发生了硬化。再加上糖尿病病人本身常伴有血黏度升高,很容易导致脑梗死。

实际上,患了糖尿病以后,如果不能将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可发生蛋白尿、冠心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心、脑、肾等主要器官受损。因此,积极服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怪圈三:使用降糖药会上瘾,会损害肝肾功能,能不用尽量不用

有的人认为,自己血糖虽然偏高,但自觉身体良好,吃得下、睡得着,而一旦吃了降糖药就会上瘾,天天要吃药,顿顿不离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上瘾的,至于吃得下、睡得着,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有许多疾病就是在吃吃喝喝中产生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越吃得下,血糖就越高。对糖尿病人来说,适当服用一些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甚至使胰岛功能有所恢复,使糖尿病得以减轻。一旦胰岛功能有所恢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直至完全停药。

有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生怕药物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通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降糖药,其安全性、有效性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糖尿病病人可放心地安全使用。

用药方案 篇7

1.1 对象

年龄18~40周岁, 身体健康, 月经规律, 停经7~12周, B超证实为正常宫内妊娠并自愿要求引流产的孕妇。所有研究对象无长期服药史, 无烟酒嗜好, 最近3个月未应用任何甾体药物, 无使用米非司酮及 (或) 前列腺素禁忌证。让所有对象了解本研究的性质、目的, 愿意按规定用药, 并接受随访。在月经恢复前不使用影响米非司酮及前列腺素作用的药物、甾体药物和宫内节育器。

1.2 药物

米非司酮:25mg/片, 上海第十二制药厂生产;米索前列醇:0.2mg/片, 澳大利亚Searle公司生产。

1.3 用药

方案Ⅰ组:米非司酮口服150mg, 顿服, 48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Ⅱ组:米非司酮口服早50mg, 晚25mg, 共2d, 第3天上午阴道给米索0.6mg。Ⅲ组:米非司酮口服早50mg, 晚25mg共2d, 第3天上午口服米索0.4mg, 阴道给米索0.2mg。第1次给米索4h后, 若妊娠产物未排出, 且宫缩减弱时, 可酌情按本组要求再次给米索0.6mg。

1.4 临床观察与随访

用药前进行全身体格、妇科检查, 血、尿常规和肝功能测定及B超检查;用药后记录药物副反应, 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和产后2h内出血量;出院后随访出血持续天数和月经恢复时间。

1.5 用药效果评定

完全流产:胎儿、胎盘完整排出, 月经自然复潮者;不全流产:妊娠产物排出不全, 需手术清宫者;用药失败:用米索后24h无规律宫缩, 改用其他方法终止妊娠者。

1.6 数据统计及处理

本研究对临床所得数据应用不等重复试验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对象临床特征

接受符合条件对象168例, 组Ⅰ、组Ⅱ、组Ⅲ分别为50、47、71例。3组对象的临床特征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 表明3组对象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 流产效果

3组用药方案的完全流产、不全流产和失败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2.3 临床过程

2.3.1 胎儿、胎盘娩出情况

如表3所示, 73.46%的对象在首次给予米索后8h内娩出胎儿 (包括胎盘) , 24h以上娩出者占4.94%。71.86%的胎儿娩出同时或间隔数分钟后娩出胎盘, 胎儿娩出1h后胎盘才娩出者占4.84%。

2.3.2 娩出时间与用药方案及孕周的关系

娩出时间是指首次给予米索至胎盘娩出的时间。4例在给予米索前已娩出, 6例用药失败, 其余158例娩出时间见表4。孕周对娩出时间有显著性影响 (P<0.05) 。用药方案对娩出时间无显著性影响 (P>0.05) 。

2.3.3 阴道出血和月经恢复情况

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出血持续天数和月经恢复时间无明显组间差异 (P>0.05) 。见表5。

2.3.4 用药量

注:经χ2检验, P>0.05

本研究米非司酮用量相同均为150mg, 米索用量与妊娠周数密切相关 (P<0.05) 与用药方案无显著关系 (P>0.05) , 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见表6。

3 讨论

3.1 临床应用可行性

研究表明,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7~12周妊娠, 临床效果很好。本研究完全流产率为94.05%, 失败率为3.57%;胎儿 (包括胎盘) 8h内娩出占73.46%;流产后出血持续时间平均11.8d;77.02%的完全流产者失血量和自身月经量相仿;除部分观察对象有轻微恶心、呕吐和一过性腹痛外, 无其他严重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95.3%的受试者对自己采用的用药方案表示满意。因此, 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 采取有效监护措施, 重视出院后随访, 药物流产完全适用于7~12周妊娠。

3.2 用药方案和药物剂量探讨

在临床研究中, 笔者观察到组Ⅱ阴道用米索平均娩出时间 (6.59±4.53h) 短于组Ⅰ (7.72±7.0) h和组Ⅲ (7.98±7.09) h;米索用量组Ⅱ (0.78±0.32) mg也少于组Ⅰ (0.86±0.40) mg和组Ⅲ (0.87±0.47) mg, 且恶心、呕吐、腹痛等副反应也轻于口服用药组。根据笔者经验, 间隔4~6h续加1次米索是适宜的, 本文最大剂量用到3mg (15片) 。给予米索的次数、有效剂量, 以及该剂量对人体的长远影响尚待研究。但是连续使用米索后子宫敏感性降低, 所以米索用量并非越多越好。

3.3 出血情况及处理

药物终止7~12周妊娠与终止7周内妊娠不同, 在胎儿、胎盘娩出前很少先有阴道出血。阴道出血主要发生在胎盘娩出后的2h内。3组胎盘娩出后2h内出血量无明显组间差异, 分别为80.7m L、74.1m L和76.6m L, 相当或稍多于一次月经量。照此标准, 本研究早期妊娠流产出血率为6.02%, 中期妊娠流产出血率为3.28%。药物流产后是否需要常规清宫, 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除对疑有胎盘残留出血多者刮宫外, 一般不常规清宫。本研究有4.9%的对象, 胎儿与胎盘娩出间隔1h以上。胎盘滞留是出血多的原因之一, 因此, 胎儿一旦娩出, 立刻肌注催产素, 以加强宫缩, 促进胎盘尽快排出。

本研究结果表明,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终止7~12周妊娠, 是一种较理想的非手术终止妊娠方法, 可以取代钳刮术, 具有临床推广实用价值。而且, 米索阴道给药不仅比应用其他前列腺素的方法好, 而且优于口服用药。米索与米非司酮配伍, 会使药物流产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El-Refaey H, Rajasekar D, Abdalia M, et al.Induction of abortion with mifepristone (RU486) and oral or vaginal misoprostol[J].N Engl J Med, 1995, 332:983~987.

[2]刘昌官, 禇军, 吴晓云.米索前列醇对大鼠抗早孕药理研究[J].生殖与避孕, 1995, 15 (1) :47~53.

[3]苏应宽, 庄留琪, 江森.女性节育手术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8.

[4]Schonhofer PS.Brazil:misuse of misoprostol as an abortifacient may induce malformations[M].Lancet:1991.

[5]程利南, 吴愉, 金勤.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6周妊娠的临床多中心随机比较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5:268~271.

用药方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212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经CT头颅扫描证实为典型的脑梗死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治疗前未使用溶栓、抗凝、降纤药物,

1.2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2)严重精神病患者;(3)由于未按照规定用药或者资料缺失无法判断疗效者;(4)由于脑出血、颅内占位性及外伤引起的急性脑梗死者;(5)血小板低于90×109/L者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6)既往有发病史且留下后遗症者;(7)妊娠及哺乳期妇女;(8)对所用药物过敏者[4]。212例脑梗死患者中男153例,女59例;年龄37~79岁,平均(56.32±8.4)岁;64例左侧肢瘫,肌力Ⅱ级;148例右下肢瘫,肌力Ⅲ级或伴语言障碍。将212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即A、B、C、D组,每组53例,其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A组治疗方法:血塞通注射液200 m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B组治疗方法:参麦注射液40 ml加入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C组治疗方法: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D组治疗方法:葛根素注射液0.3 g加入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所有患者均为1次/d,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4 d,患者治疗期间不应用其他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1.4 评价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或体征明显好转,病变肢体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有效:意识障碍有所改善,病变肢体肌力提高I级以上或失语明显好转;无效:经治疗后无变化[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经济成本计算

药物经济学成本不仅指药品价格,还包括治疗费用、实验检查、检查费用等费用。

1.5.1 检查成本(C检)

患者在治疗前后行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和头部CT检查。4组的四种治疗方案的检查项目相同。C检为(70.00+20.00+40.00+15.00+8.00+310.00)=926.00元。

1.5.2 给药成本(C给)

患者使用药物时所需要的成本,4组的四种治疗方案的C给相同为3.20×14=44.80元。

1.5.3 药品成本(C药)

患者所使用的药品的费用。4组的四种治疗方案的C药分别为:A=(29.70+3.25)×14=461.30元;B=(25.60+3.25)×14=403.90元;C=(35.4+3.25)×14=541.10元;D=(20.80+3.25)×14=336.7元。

1.5.4 住院成本(C住)

即患者住院期间的床费。每天住院费用和床位的好坏有差别,按20.00元/d计算,4组的四种治疗方案的C住为20.00×14=280.00元。

1.5.5总成本(C总)

C总=C检+C给+C药+C住,4组的四种治疗方案的C总分别为:A=926.00+44.80+461.3+280.00=1712.10元;B=926.00+44.80+403.90+280.00=1654.70元;C=926.00+44.80+541.10+280.00=1791.9元;D=926.00+44.80+336.7+280.00=1587.5元。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A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69.81%;B组显效18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68%;C组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7.36%;D组显效21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5%。

2.2 成本-效果分析

分析药物的成本-效果是为了成本低且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比(C/E)是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来表示。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表示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成本效果比较的结果。4种治疗方案的成本由低到高进行排列为D组、B组、A组、C组,其临床疗效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D组、B组、C组、A组,综合考虑选择D组为治疗最佳方案。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该病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6]。临床治疗脑梗死主要以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组织为主。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耗氧量,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促进病变区域的神经功能恢复;参麦注射液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钙离子释放,从而减轻缺血和缺氧所致的脑水肿;舒血宁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为银杏叶提取物,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同时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动脉和末梢血流量的作用[7];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临床报道此4种用药方案均可治疗脑梗死,但是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仍然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为此本院运用药物经济学对4种药物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以寻求最佳的用药方案。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再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此门学科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应用于药品定价、药物补偿或者共付水平等各个医疗领域,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药品资源[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种治疗方案的成本由低到高进行排列为D组、B组、A组、C组,其临床疗效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D组、B组、C组、A组,综合考虑选择D组为治疗最佳方案。因此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效果佳。

综上所述,治疗脑梗死的4组方案中,葛根素注射液具有疗效可靠,成本合理等优点,更适合于临床治疗脑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4种药物治疗方案治疗脑梗死所产生的效果,以期寻找最佳用药方案。方法 将212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即A、B、C、D组,每组53例,A组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B组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C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D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对4种用药方案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4种治疗方案总有效率分别为69.81%、88.68%、77.36%、92.4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4.53、18.66、23.16、17.17。结论 治疗脑梗死的4组方案中,葛根素注射液具有疗效可靠,成本合理等优点,更适合于临床治疗脑梗死。

关键词:脑梗死,血塞通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成本-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黎春辉.对三种治疗急性脑梗死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8):17-18.

[2]程建娥,王静.4种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用药方案的费用-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2,13(5):279.

[3]管小亭,龙洁,董可辉,等.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90例临床研究.脑血管疾病杂志,2001,1(1):25.

[4]陈双英,伍良知,文继平,等.四种中药制剂治疗脑梗死成本-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9-30.

[5]李志强,张阔.4种用药方案治疗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7,18(14):1052-1053.

[6]刘兵,葛照琴.血栓通治疗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中国临床研究,2010,2(21):81,83.

[7]李海鹏,陈继华,杨期明,等.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3):240-242.

用药方案 篇9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联合用药,神经功能缺损

在我国各种脑血管疾病中, 急性脑梗死致死率位于第三位, 致残率位于第一位[1], 对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有严重危害, 同时会给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为对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选取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组后分别采用不同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 所有患者均与1996年中国医学会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 均在入院后经颅脑CT检查得以确诊, 且患者均属于首次发病。其中男39例, 女27例, 患者年龄为44~79岁, 平均年龄为 (61.5±3.4) 岁;患者病程为2.6~13.4 h, 平均病程为 (6.4±2.1) h;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2例, 单灶性脑梗死40例, 多发性脑梗死4例;将伴随脑出血者、有严重出血性疾病、1年内有手术治疗史、存在颅内肿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有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有严重意识障碍、1个月内有抗凝治疗史等患者排除。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2例, 观察组3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立即展开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 包括对合并症展开治疗, 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与脑细胞活化治疗等。对照组32例接受依达拉奉联合丹参治疗:在0.9%生理盐水250 ml中加入30 mg依达拉奉, 2次/d, 同时加入30 ml丹参注射液, 1次/d,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34例接受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在0.9%生理盐水250 ml中加入30 mg依达拉奉与80 mg奥扎格雷,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2次/d。两组患者均接受14 d治疗[2]。

1.3 疗效判定

在治疗前、后利用NIHSS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NIHSS评分共有11个评价项目, 总分越高则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对患者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判断。基本痊愈:患者经治疗残疾程度为0级, 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足10%;显著进步:患者经治疗残疾程度为1~3级,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10%~55%, 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各项功能恢复良好;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54%~82%, 功能有一定恢复;无效:神经缺损程度不足17%或无恢复, 功能未见恢复或恢复极差。治疗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 对照组基本痊愈10例, 显著进步9例, 进步7例, 无效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 (26/32) ;观察组基本痊愈16例, 显著进步12例, 进步5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 (33/34)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机体脑动脉管腔发生闭塞或狭窄, 导致脑供血出现急性障碍, 致使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或形成脑血栓所致, 在很多国家均具有较高致残率与致死率[3]。对急性脑梗死展开有效治疗, 促使致残率与致死率大幅降低是临床研究重点。急性脑梗死治疗目的是进行活血化瘀与抗凝, 早期治疗对预后有重大改善作用。

依达拉奉是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可在不对患者纤溶系统造成影响基础上对缺血神经元加以保护,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予以有效改善, 同时可对梗塞附近局部脑血流量减少予以有效抑制。奥扎格雷是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可对TXA2合成加以抑制, 从而发挥扩张血管、对血小板凝聚加以抵抗的作用, 对急性脑梗死伴发运动障碍加以有效治疗。丹参注射液属于活血化瘀药物, 可促使血液黏度降低, 同时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可对血液循环状况加以改善, 对血栓发生率降低与溶栓治疗可发挥巨大辅助作用。

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 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联合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快速恢复, 大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艳红.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观察.当代医学, 2013, 19 (10) :65-66.

[2]吴立新.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 :274.

用药方案 篇10

关键词:附子理中丸,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报告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与饮食失常、饮食偏嗜及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西药联用方案从抗幽门螺旋杆菌 (HP) 感染、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原则出发, 采用联合用药, 在缓解症状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中医学主要根据辨证分型, 采用方证对应的方药进行治疗。本研究回顾比较分别采用附子理中丸和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并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来自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 年6 月至2013 年10 月诊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46 例, 随机分成两组, 中药组75 例, 对照组71 例。中药组男41 例, 女34 例, 年龄25~63 岁, 平均 (35.6±5.1) 岁;病程2~8 年;对照组男38 例, 女33 例, 年龄28~60 岁, 平均 (33.5±4.6) 岁;病程14 个月至6年, 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1.2.1 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大连全国慢性胃炎专题讨论会制定的内镜分级诊断标准 (2003) [1]。①内镜特征:红斑:与周围黏膜比较有明显的发红。②分级标准:Ⅰ级:分散或间断线状;Ⅱ级: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Ⅲ级:广泛融合。

1.2.2 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阳虚证型) 依据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委员会“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1986) , 脾阳虚是脾气虚基础上加上阳气虚, 脾阳虚主证:①胃脘疼痛绵绵、喜温喜按。②形寒肢冷。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④舌质淡, 舌体胖或有齿印, 舌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沉细。次证:①面色萎黄、唇淡。②神疲懒言、肢体倦怠。③纳少消瘦或面肢浮肿。④口淡不渴。以上主证①为必备, 且同时具备另外两项主证或三项次证。

1.3 方法中药组服用附子理中丸, 每日2~3 次, 每次一丸。对照组服用克拉霉素片0.25 g、甲硝唑片0.1 g、奥美拉唑胶囊20 mg、多潘立酮片10 mg, 每日2 次。服药期间禁用其他药品。服药14 日后临床评定。

1.4 疗效评定根据2000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进步)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间治疗前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后比较用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中药组和对照组上腹部胀痛、反酸、烧灼感的症状评分都有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0.01) , 但中药组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临床疗效评定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的胃肠疾病, 发病率较高,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HP尿素酶活性升高, 通过其作用产生一些损伤胃黏膜的物质, 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同时, 还可以诱发免疫反应, 加重胃黏膜损伤[3]。因此,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既要控制HP感染, 还要考虑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和应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我们采用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联用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克拉霉素及甲硝唑主要作用为抗炎、抑制HP感染, 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 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多潘立酮主要作用是改善胃肠道功能、加快胃排空, 缓解上腹部胀痛、烧灼痛、反酸等主要临床症状, 诸药联用从不同环节起效而增强疗效, 在本研究中观察到对照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的积分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此用药方案具有较好的缓解症状的效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范畴[4,5], 辨证分型主要是脾虚, 考虑到脾虚日久, 容易伤及脾阳, 采用附子理中丸治疗, 附子温肾阳健脾阳, 白术、干姜、人参、甘草健脾益气, 诸药合用, 具有温阳健脾功效, 和对照组相比, 中药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的积分下降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中药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附子理中丸在缓解上腹部胀痛、反酸、烧灼感等主要症状及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比西药联用方案具有更好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2) :77-78.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现代实用医学, 2004, 16 (4) :245-245.

[3]张毅超.柴平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10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1) :23-24.

[4]俞莉.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综述[J].黑龙江医学, 2014, 2:3955-3956.

用药方案 篇11

关键词:鸡病预防;合理用药;用药误区

养鸡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一直作为副业在各农户家散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大型养殖业发展起来。鸡病防治也显得更加重要,药物预防成为养殖业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在鸡病多发时节,科学用药、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然而,很多养殖户不懂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规范的行为往往会造成病原体抗药性增强、肉蛋产品有药物残留等问题。这些用药上的盲点多数是由传统的养殖习惯发展而来,这样不仅会产生不良后果,而且还会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1 鸡病防治中如何合理用药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猛发展,鸡病呈多发现象,不但发病种类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复杂。基于这种情况,广大养殖户在鸡病防治中该怎样合理用药,科学预防,下面介绍几种合理用药的方法:

1.1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养殖家禽的过程中,养殖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要加强鸡舍环境的管理,经常通风换气;定时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清洁,尽量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密度,减少发病几率,净化鸡舍环境。

1.2 坚持鸡病防治的四字要求

鸡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要牢记“早”“准”“快”“足”四点要求。“早”即早发现、早治疗。当鸡群发生疾病症状时,要做到及时发现,采取措施把病情扑灭。避免鸡病扩大传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准”即准确找出鸡群发病的原因,作出诊断,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治疗,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控制住病情的蔓延。同时还要注意并发病和继发性疾病,施药治疗时还要兼顾预防。“快”即养殖户要尽快对鸡的病情作出诊断,尽快用药,绝不能拖延。“足”是指用药量足,不随意增减药量;用药时间足,不缩短或延长用药时间。

1.3 确定用药方法、剂量和疗程

鸡的给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饮水、注射、拌料、气雾等。根据药品规定的使用方法选择给药的具体方式。明确药品使用方法确定后,根据使用说明确定用药剂量,不能随意增减药量。确定用药疗程,不能因为短时间内没有看到疗效就换药,也不能看到一点疗效就停止用药或减少用药。

1.4 药物选择的途径

选购药品务必采取合法渠道,选用正规药厂生产的各类文字标记(批号、有效成分及含量、生产日期、有效期、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及处理办法、生产厂家、商标等)齐全并相符的产品。经济性在有同样预防效果的情况下,宜选价格低又无其他缺点的药物,用药绝非“越贵越好”,对于那些用药效果不明显或虽可控制疾病但经济不合算的药物,应放弃使用。

2 鸡病防治中的用药误区

2.1 不注意预防用药,导致用药的盲目性

大多数养鸡专业户误以为药用的多效果就会很好,盲目的加大了药剂的使用量。盲目用药对鸡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容易引起鸡体自身免疫力的下降,造成慢性药物中毒,损坏鸡体;还有可能造成鸡体的新陈代谢紊乱,影响正常生长;鸡体容易产生抗药性,在以后的相应疾病的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影响。

2.2 用药的单一性和重复性

一些养殖户在用药时忽略了药物的使用功能,重复使用,而且不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匹配,单一用药很难有效的治疗疾病,由于用药不恰当、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 治疗用药的不彻底性

一些养殖专业户经常自作主张,随意停药,看病情一有好转即停药,造成治疗的不彻底,引起复发或二重感染,最后难以治愈。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很多养殖专业户主要的误区所在。

2.4 药物选择的不科学性

很多养殖专业户往往对市面上的“新药”盲目推崇,认为“新药”无论是质量还是疗效都非常好,不存在抗药性。然而事实却非如此,虽然说有的新药效果确实不错,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所谓的新药,只是换了名字而已;同时还存在一些养殖专业户迷信进口药,总是认为进口的就是比国产药要好的多,然而有可能进口药和国产药的成分都是相同的,只是包装不同而已,其价格却比国产药要高很多。国产药都是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制的,所以说效果会更好些,更适合我国鸡类的养殖。

综上所述,选药时遵循的原则是比较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同时各原则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防治鸡病的整个用药过程中,养殖户要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并认真选择、运用科学的给药方式,通过正规的渠道选择合格药物。对实际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观念。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纠正“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点,做到健康养殖,少用药、用好药、用对药,才能对鸡病的治疗起到更好的效果,保证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鸡类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清国.治疗鸡病用药的注意事项[J].养殖技术顾问,2010,(8).

[2] 王海珍,翟文斌.鸡病防治中的用药误区与合理用药[J].养殖与饲料,2011,(2).

[3] 丁美风,贾文星.鸡病防治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1).

用药方案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牙周炎患者60例, 患者均符合牙周炎临床的诊断标准,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60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23~66岁, 平均 (37.5±5.1) 岁;患牙135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替硝唑 (重庆科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6192) 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用药方式, 1g/次, 1次/d, 连续服用7d, 第1日加倍;观察组采用局部给药方式, 将替硝唑磨成粉末, 以探针沾药粉末置入牙龈沟内, 反复至药粉末充满牙周袋, 1次/d, 连续使用7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牙龈出血指数 (GI) 、牙周袋探诊深度 (Pd) 和菌斑指数 (PLI) , 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体征变化情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 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指标为主, 总有效率 (%) =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痊愈:牙龈炎症、痛感、充血水肿、牙齿松动等情况消失, 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牙周袋变浅, 无溢脓症状;显效:充血水肿症状消失, 痛感、牙齿松动、牙龈炎症等显著减轻, 咀嚼功能基本正常, 牙周袋变浅但仍有溢脓现象;有效:牙龈炎症、牙齿松动、疼痛、充血水肿等症状有所减轻, 咀嚼功能恢复但伴有剧痛, 牙周袋变浅但溢脓且有口臭;无效:不符合以上三种判断标准且病情恶化牙齿脱落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GI、Pd、PLI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I、Pd、PL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GI、Pd、PL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照组5例发生食欲不振, 2例发生恶心呕吐, 2例发生轻度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 (9/88)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科感染类疾病, 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厌氧菌感染、菌斑及局部刺激等, 尤其是菌斑和细菌是导致病情进展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会影响患者咀嚼功能, 导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传统疗法多采用机械清除菌斑或缓释剂等改善症状, 但是治疗效果并不彻底, 随着近年来临床药学和实践的积极进展, 采用药物疗法已经成为常态。替硝唑属于新一代硝基咪唑类衍生物, 对多种牙周病致病菌 (厌氧菌、消化链球菌、梭形杆菌、产黑色素累杆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 作用显著, 且药物浓度高、组织渗透性好、见效快、不良反应小, 治疗效果更为优越, 对牙周炎患者而言能够快速控制病情, 改善各类症状与体征, 临床实践发现其疗效优于甲硝唑[2]。采用全身用药, 尽管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牙龈出血及牙周指数, 但是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 且能够引起头晕及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等不良症状, 部分患者不良反应较重, 难以忍受其治疗, 不得不停止用药。从本研究来看, 口服用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而采用牙周袋内放置药物给药方式的患者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 同时在治疗效果方面, 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及患者GI、Pd、PLI改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表明了局部给药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在牙周炎治疗中, 采用替硝唑牙周袋内给药治疗效果与全身用药相当, 且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明月.不同治疗方案在牙周炎治疗中的综合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08 (3) :176.

上一篇:应用型科技大学下一篇:变邻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