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用药

2024-09-11

动物用药(共4篇)

动物用药 篇1

同样的药物产品或用药方案, 在不同的时期使用, 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如何把握用药的时间节点, 就是我们兽药营销人时刻要关注的问题了。

1 AA肉鸡用药时间节点的把握

1.1 3~5日龄

这时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发育还不完全, 使用品质好的中药, 可促进免疫器官快速发育, 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这对四十多天的饲养周期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 从而能够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

1.2 19~21日龄

这是动物机体生长最快、抗体效价最低的一个时间节点, 肉鸡第三周是最容易闹病的一周, 也是增料最快、工人最易麻痹的一周。所以这时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3 35日龄

这是多种疾病交叉积累、多种药物耐药性最大、疾病混感最复杂、最难治愈的一个时间节点, 同时也是药物残留的一个停药节点。肉鸡第七周是决定本批次肉鸡效益的关键周。所以, 绿色、高效、无残留药物产品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2 认清疾病的发展过程, 把握好用药的时间节点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到治疗结束都要经过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兽药营销人和广大的养殖户朋友都应该细心呵护每一个小动物的生命, 特别是群养动物, 更要注意粪便、呼吸、精神、采食量、饮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甚至是细微的变化) , 进而分辨清每一个疾病的发展阶段, 把握好用药的时间节点。

2.1 潜伏期的变化

健康鸡所排出的粪便, 呈圆柱形或条形, 棕绿色, 软硬适中, 在鸡粪的一端附有少量白色的尿酸盐, 没有恶臭;每天早晨第一次排出的粪便呈蜜黄色、糊状, 属正常现象。粪便变稀、变绿变黄变白或者变黑, 粪中带料、带血等均为不正常。呼吸方面略有咳嗽、气喘、呻吟等。精神沉郁、闭目呆立、羽毛松乱、鸡冠鸡爪的变化等等。这些方面有的有变化, 有的无变化或不明显。与正常的采食量 (在生长期要考虑增加量) 相比, 突然下降或增加都是不正常的。饲料减少1%~2%, 生产性能降低5%左右, 即是疾病的潜伏期。

2.2 前驱期的变化

除粪便、呼吸、精神等方面的变化外, 降料10%以下, 饮水尚无变化, 即是疾病的前驱期。

2.3 明显期的变化

各方面症状明显表现, 这个时期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往往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降料达20%~40%不等, 饮水量明显减少, 从降料量和饮水量可以判断出大群中有多大的比率发病以及发病的程度。

2.4 转归期的变化

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致病因素导致的损伤逐步得到控制, 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逐步恢复, 主要症状消失, 有时可留后遗症, 也有死亡现象, 这都是疾病的转归期。

正确认识疾病的潜伏期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确定或怀疑某些个体已经感染某种传染病时就应及早隔离预防。前驱期是指在潜伏期后到开始出现明显症状前的一段时期。潜伏期和前驱期还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从发展的快慢, 可大致分辨出是以病毒病为主还是以细菌病为主, 及时发现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这个节点如能把握好, 疾病比较容易治好。

临床症状明显期长短不一, 主要取决于疾病的特异性与机体的反应性, 临床表现有轻有重, 或时轻时重, 配合解剖或实验室诊断做出准确判断, 如果接诊动物解剖症状为明显期, 但降料在5%以下, 说明大群还处在前驱期。这是治疗的关键期, 这个节点要采取中西结合、西药为主、配合用药、加大剂量的综合措施, 尽快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明显期阶段有伤亡是正常现象。

转归期有康复和死亡两种形式。这个节点要注意分群, 对重症动物应采取灌服药物、注射、输液等手段, 强化治疗或者淘汰。对大群动物应以加强营养保健、保肝健肾、恢复机体代偿功能为主。

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用药技巧 篇2

1 对症下药

首先要确诊, 然后才能用药, 不能盲目给药, 否则出现各种药用了不少, 但疗效不大, 甚至病情加重, 药物治病的原则是对症、早用、合理、彻底。

2 合并症的处理方法

肉仔鸡在饲养中合并症多发, 这就需要分清主次、缓急、原发和继发。抓住主要的、急的, 合理安排用药。总的原则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主次齐抓, 急缓兼顾, 各有侧重, 在不得已情况下, 先主后次, 先急后缓, 全面安排。

3 注意抗药性

有些菌株随着长期的药物作用, 产生一定的抗药性, 造成疗效不佳, 为此要注意: (1) 有条件的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药物。 (2) 按疗程用药, 肉仔鸡一般3~5d为一疗程, 不能一天换一样。 (3) 各类药物可采取阶段性交替用药, 以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4 注意副作用

应用药物对鸡病防治过程中往往出现防治作用以外的不良反应, 如对肝、肾的刺激, 慢性蓄积性中毒等。有的药物在体内排泄慢、蓄积作用较加强, 如果应用不好, 往往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如硒粉、抗球虫药等。

5 注意药的质量

应用药物前要对如下核对:名称、含量、产地、批准文号、有效期、外观状态等, 只有在核对无误时方可应用。其次注意用法用量:群体饲养肉仔鸡, 用药一般采用饮水和拌料给药。 (1) 饮水给药, 操作方便, 发挥药效快。有2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一定的配药浓度和一定的饮药给水二者来控制药量,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体重计算给药量。实际操作中第一种方法易掌握。 (2) 拌料给药, 常见于球虫药, 添加剂或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物。

6 用药误区

用药不对症, 手头有啥药用啥药, 往往不对症, 不仅病治不好, 反而耽误治疗;治疗不按疗程, 治疗给药, 刚见效就停药, 往往几天后又复发, 或者一天换一样药;药物慢性中毒, 给药过频, 当药物在体内毒性畜积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慢性药物中毒, 采食量不足, 增重慢;忽视环境因素, 如氨味过浓, 尘土过多, 温度偏低, 饮水器具太脏, 卫生不好等等, 这些因素不排除, 只靠药物, 往往屡治无效;用药剂量不准, 偏高或偏低, 都影响疗效;拌料给药不均, 特别是治疗球虫病时, 料中拌药往往不均匀, 造成部分鸡只采入药量过高引起中毒;用药配伍禁忌, 如益生素与抗菌素同用, 青霉素与庆大混用等。

奶牛产奶期的科学饲养

展福生申玉军

(山东省即墨市畜牧兽医局266200)

中图分类号:S82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10-0084-02

奶牛挤奶时必须按照泌乳规律,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挤奶量, 产犊后7d内不要一次性将鲜奶挤净, 防止奶牛体内营养过度消耗。奶牛的挤奶次数以3~4次/d为宜, 挤奶人员应遵循挤奶规程, 保持用具和个人卫生, 每次挤奶前后用碘药液对乳头药浴1次, 防止乳房炎的发生。勤刷拭牛体奶牛皮肤对外界尘土敏感, 当被毛附有干粪便时, 奶牛感到不舒服, 常用舌舐, 用身体擦墙等方式解除身上的奇痒, 不利于奶牛身体健康。所以应每天用刷子刷拭1~2次, 保持牛体卫生清洁。

1初乳期

出生后的犊牛应及时喂给初乳 (1h以内最好即挤即喂, 喂量为1~1.5kg) , 以后48h内饲喂5~6kg/d, 保证足够的抗体蛋白量。所谓初乳是指犊牛山生后5~7d内母牛所产的奶, 它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初乳不仅能提供全面的营养, 而且能提高犊牛的抗病力:新生小牛最适宜的外界环境是15℃, 因此, 应给予保温、通风、光照及良好的舍饲条件:喂给犊牛初乳温度应在36℃以上, 为保证奶温可用热水浴加温, 直接加温奶易凝固。

2泌乳盛期

饲料中可消化的总养分要高, 并应含有足够的粗纤维。饲料中最好包括棉籽、大豆等油脂含量高的籽实或动物脂肪。这个时期, 乳牛日粮的营养水平应达到每千克干物质含2.4NND。粗蛋白占日粮干物质的16%~18%, 钙0.7%, 磷0.45%, 精粗比尽可能控制在50~46:50~54。为避免乳脂率下降, 粗纤维应不低于17% (占日粮干物质) 。据美国NRC饲养标准, 泌乳初期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可提高到19%, 同时还应提高过瘤胃蛋白比例, 加喂蛋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高的蛋白质饲料或添加剂。一般体重600kg、日产奶量40kg的泌乳母牛饲料组成为:精料12kg、青贮饲料25kg、干草4kg、多汁饲料5kg。

动物用药 篇3

1.1 剂量

一般地, 剂量大小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 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1.2 剂型

剂型是影响体内过程特别是药物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地, 气体剂型吸收最快, 如吸入性麻醉药和气雾剂可直接进入血循环;固体剂型吸收最慢 (因必须经崩解和再溶解成为溶液才能被生物膜吸收) 。兽医常用剂型为注射剂, 要求配合易吸收的速效制剂, 选用长效制剂以延长药效, 减少给药次数, 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1.3 给药方案

包括剂量、途径、间隔时间、疗程。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的吸收量、吸收速度以及体内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不仅为临床带来很大方便, 还可以达到速效或缓效的目的。临床上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动物的生理、病理状况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

(1) 口服:小部分在胃吸收, 主要在肠内吸收, 药物吸收慢, 易受消化系统的酶、pH、胃肠功能 (排空, 胃内容物充盈度等) 的影响和制约。有些易被消化道破坏的药物如青霉素或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的药物不应口服给药。

(2) 注射

(1) 静注或静脉滴注:药物直接输入静脉, 不需吸收过程, 药效出现迅速, 剂量准确, 有效浓度确实。静脉注射常用于对药量要求准确和能迅速出现药效的急性病例, 但不宜连续、频繁、多次静脉给药。

(2) 肌肉注射:药物的吸收和出现作用稳定, 操作方法也较静注简单, 适用于各种家畜, 特别是对不易采用静注给药的畜禽。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速度有些差异, 其中水溶液在局部扩散迅速、吸收快, 油溶液形成球粒状逐渐散布、吸收慢。刺激性极强的药物不适用肌肉注射, 以免形成脓包和组织坏死, 刺激性较轻的药物可采用深部肌肉注射。

(3) 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 与体液溶解后, 经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缓慢持续吸收, 所以作用持续时间较久、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油类混悬剂及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药物, 不宜皮下注射。

(4) 腹腔注射:对不能口服或静注, 但又必须补充大量液体时, 可选用腹腔注射, 对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或大量补液可用此法, 因为腹腔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 吸收速度快, 效果较好, 刺激性药物不能腹腔注射。

(3) 直肠、阴道及乳管内注入: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 直肠给药可用肥皂水灌肠治疗便秘, 还可给不便内服或静注的患畜补充营养, 或将麻醉药水合氯醛灌肠作基础麻醉。

(4) 皮肤、黏膜:使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 完整皮肤具有角质上皮和油脂分泌, 一般药物不易通过皮肤吸收, 但如果有损伤时, 药物易经皮肤损伤部位和黏膜吸收。常用剂型有软膏、搽剂、糊剂等。

(5) 吸入 (呼吸道给药) :气体、挥发性药物及气雾剂经过吸入进入体内, 此法方便易行, 浓度易于掌握。家禽的呼吸系统结构特殊, 肺泡面积大, 毛细管丰富, 更适于吸入法给药, 特别是养禽业的集约化管理, 气雾给药或气雾免疫法是很值得重视的一种给药途径。

1.4 联合用药

临床上常将两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 或将一种药物重复使用, 此种用药方式往往引起药物之间或用药先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药物作用的变化。

(1) 合并用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称合并用药。在合并用药中, 各药的作用相似, 用药后药效增加,

(2) 重复用药临床上为了治愈疾病往往需要反复用药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称“疗程”。

耐受性:有些药物在反复、连续用药后, 动物体或侵入动物体的病原体对药物的感受性逐渐降低。此时需要不断地增加药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治疗效果。

成瘾性:一但停药出现戒断现象。

2 动物方面的因素

2.1 生理因素

不同种类动物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生化与代谢特点不同, 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

幼龄、老龄动物和母畜的药酶活性低, 对药物敏感性较高;老龄动物机能减退, 对药物也较敏感;怀孕后期子宫对药物敏感性升高, 此期间用药慎重。

体重不同的家畜对相同剂量的药物的作用与毒性反应不同, 即使按体重计算剂量由于品种不同或体重相差悬殊, 剂量也会有很大差异。

2.2 病理状态

一般地, 当机体处于异常状态时, 药物作用明显, 而机体本能正常时, 药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无效。肝、肾是药物的主要转化、排泄器官, 肝、肾功能障碍都可导致药物或毒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效应增强。

3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合理的饲养管理能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所以注意畜舍卫生、加强营养、合理使役、环境应温暖干燥、通风良好、透光性好等。

4 合理用药原则

4.1 正确诊断

任何药物合理应用的先决条件是正确的诊断, 没有对动物发病过程的认识, 药物治疗便是无的放矢, 不但没有好处, 反而可能延误诊断, 耽误疾病的治疗。

4.2 用药指征明确

要针对患畜的具体病情, 选用药效可靠、安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制剂。不能滥用药物, 尤其抗菌药物。

4.3 了解药物动力学知识

根据药动学特点, 制定科学的给药方案。

4.4 预期药效与不良反应

认真观察将出现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4.5 合理处方

要慎重使用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配伍禁忌。

4.6 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患病动物用药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篇4

1 周密的治疗计划

1.1 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疾病的特性、病理发展过程、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和药效的强弱等来决定选择的合适的药物。

1.1.1 正确的诊断是临床用药的基础

在对动物发病的原因、病理发展过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确定用药种类。相似的临床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 例如腹泻, 可能由细菌、病毒、原虫等因素引起, 有些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 所以不要对腹泻全使用抗菌药, 要针对患畜的具体疾病特征, 作出正确的判断, 选用药效可靠安全、给药方便的药物。用药前要尽可能做药敏试验, 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 以免产生耐药性。

1.1.2 高度重视药物对靶动物的药动学特征

药物的作用取决于作用部位的浓度, 无论以何种途径给药, 药物在动物体内均要发生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每种药物有其特定的药动学特征, 如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等都有所差异。只有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才能做到正确选药, 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例如, 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的体外抗菌活性很相似, 但前者的生物利用度比后者高l倍, 血清浓度高1.5~3倍, 在治疗全身性感染时, 选用阿莫西林的疗效比氨苄西林好;但在胃肠道感染时, 因后者不易吸收, 在胃肠道能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以选择后者为好。

1.1.3 根据疾病的特性和发展阶段, 确定相应的用药顺序

这是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辩证关系。一般情况下, 要做对因治疗, 选择使用消除病因的药物。例如, 动物的呼吸系统感染可由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 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对这类疾病不必急于使用解热药或镇咳祛痰药, 首先选择使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 病因消除后, 症状一般会随之消失。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则应注意防止继发或并发的细菌性感染。对症治疗有时也是很重要的治疗方式, 例如发生急性肺炎, 严重的呼吸困难和高热会影响动物的抵抗力, 加重病情, 甚至引起动物死亡, 此时, 要同时使用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药物, 这样就可以做到标本兼治, 使动物更快恢复健康。对于危及动物生命的症状, 如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等, 则首先要选择维持生命机能的药物对症治疗, 然后再进行对因治疗。

1.1.4 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和预期不良反应, 避免出现配伍禁忌

临床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时, 可能产生多种药理或生理效应。对动物恢复健康有利的效应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 对动物机体不利的效应称为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和毒性作用) 。大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 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 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一般是可以预期的, 要分析使用药物治疗的利弊, 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 应该采取措施把不良反应尽量减少或消除。例如, 反刍动物使用赛拉嗪会分泌大量的唾液, 因此要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 可用阿托品抑制唾液分泌, 但是阿托品在发挥抑制唾液分泌的治疗作用时, 又可产生抑制胃肠蠕动的副作用, 由于胃蠕动减少可引起瘤胃鼓气, 因此需要预先给予制酵药防止发酵。

临床上能用一种药物治好某种疾病就不要用两种以上的物, 尤其不要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 可能出现有害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配伍禁忌。一般来说, 用药种类越多,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高, 所以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1.2 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给药动物的种属、药物的剂量、使用频率、给药途径和疗程。

1.2.1 动物的种属不一样, 对药物的反应也就不同

例如牛、羊、鹿等反刍动物对麻醉药水合氯醛比较敏感, 而猪则有一定的耐受力;家禽易发生呋喃唑酮中毒, 一般使用此药期限不宜超过7d;牛对汞剂比较敏感;复胃动物不应过多使用抗生素, 以免干扰其胃内正常的消化活动, 这些都是临床用药必须掌握的常识。

1.2.2 用药剂量

是指对动物一次给药的数量, 是决定动物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物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药物的常用剂量有一个范围, 在一定的范围内药效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如巴比妥类药小剂量产生催眠作用, 随着剂量的增大表现出镇静、抗惊厥和麻醉作用, 这是剂量在量的方面的差异;人工盐小剂量可起到健胃作用, 大剂量则表现为泻下作用, 这是剂量在质的方面的差异, 临床上, 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常用剂量范围内合理调整用药量。

1.2.3 使用频率

也就是两次用药之间的间隔时间。用药频率是由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决定的, 每种药物或制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持续时间, 例如, 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时间比氢化可的松长很多, 所以前者的给药间隔较长。另外动物的种属不同用药频率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 当犬和猫选用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 (10mg/kg) 时, 犬的给药间隔为12h, 而猫则为48h, 因为猫缺乏葡糖苷酸酶, 对阿司匹林的代谢速率很低, 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1.2.4 给药途径

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受制剂的限制, 例如片剂、胶囊供内服, 注射用混悬剂只能皮下、肌内注射, 不能静脉注射。不同给药途径, 药物的吸收率也是不同的, 吸收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皮肤给药、内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但是, 选择给药途径还应考虑疾病类型和用药目的, 例如利多卡因在非静脉注射给药时, 对控制室性心律不齐是无效的;硫酸镁溶液内服起泻下作用, 静脉注射则起到镇静作用。

1.2.5 疗程

制定给药方案的最后一步就是确定疗程, 用药持续的时间, 称为疗程。有的疾病经单次给药或短期治疗便可恢复或治愈, 如解热镇痛药。但许多疾病必须反复多次给药一定时间, 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 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 才能保证稳定的疗效, 如抗生素一般需用2~3d为一疗程, 磺胺类则要求3~5d的疗程。不能在动物体温下降或病情稍有好转时就停止给药, 否则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给后来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2 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的作用

2.1 饲养管理

许多药物的疗效, 必须在动物机体具有抵抗力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发挥, 因此饲养管理是治疗动物疾病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如磺胺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时, 病原体的最后消除必须靠机体的防御系统才能完成;动物的营养状况决定着动物对药物的反应, 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动物的营养水平。

2.2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可影响药物的效应或者决定不良反应的强弱, 例如, 不同的饲养密度、通风状况、温度和湿度等均可影响消毒药、抗寄生虫药的疗效;环境若存在大量有机物, 可能极大的减弱消毒药的作用;通风不良、空气污浊, 产生大量的氨气, 可增加动物的应激反应, 加重疾病的程度, 影响药效的发挥。

3 高度关注兽药残留问题

上一篇:城市水污染治理管理下一篇:新生代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