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规范

2024-08-28

用药规范(共11篇)

用药规范 篇1

关键词:老年人,疾病,规范用药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寿命日益延长, 老年人人口结构的比例逐步增高,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老年人的健康也被社会日益关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功能出现退行性改变, 心输出量和肝血流量明显下降, 肝药物代谢功能衰退, 肾脏的排泄速度减缓, 导致老年人容易患病[1]。而且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改变快, 病情往往复杂多变, 因此老年人如何规范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尽量减少联合用药

首先, 老年人用药宜简单, 尽量少而精, 因此应减少多种药物合用。很多老年人因同时患有多系统多脏器多种疾病, 每天服用几种或十几种药物都很常见, 因使用药物种类过多而发生拮抗和增加毒副作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慢性头痛在老年人中非常多见, Reinisch等[2]分析病因后认为其中部分老年头痛患者是服用多种不合理药物引起的。据报道, 在药源性疾病中, 有20%是由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导致的。为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老年慢性病患者当突发急症时也应遵循优先治疗的原则。如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肠炎时, 应优先治疗这些急症, 暂停使用降血脂或软化血管等的药物;又如突发心脑血管急症时, 应暂停对慢性胃炎或前列腺肥大的治疗。因此, 建议在治疗中抓主要矛盾, 能减少用药种类者尽量减少药物种类, 把用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2用药剂量应特殊化

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至个体最合适的获得较满意疗效的治疗剂量;同时要考虑到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质情况, 以成人用量的1/5、1/4、1/2、2/3、3/4顺序用药, 最好是检测血药浓度与肾功能降低的情况调整剂量, 实行剂量个体化[3]。很多高龄患者吞咽片剂或胶囊比较困难, 尤其服用剂量较大时, 因此笔者认为老年患者宜首选颗粒剂、口服液或喷雾剂, 对于病情紧急者可静脉给药。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和不稳定, 将影响药物制剂的释放, 不宜使用缓、控释药物制剂。

3要掌握用药的最佳时间

不同治疗作用或不同吸收途径的药物给药时间应有所差别。应用胰岛素治疗老年性糖尿病患者不仅要个性化而且要讲究时段性, 初始治疗时, 如在上午10∶00用药, 降血糖作用强;而对需长期应用皮质激素, 待病情控制后, 宜将2d的给药总量于隔日上午6∶00~8∶00一并给予, 这样即可填补皮质激素每天分泌高峰后出现的低谷期, 又减少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 疗效好, 不良反应亦较少[3]。消化道刺激性的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铁剂等一般是在饭后给药, 可明显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但健胃消食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抑酸药等宜在饭前服用, 镇静催眠药、盐类泻药、驱虫药最好在睡前30min服用, 这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因此掌握最佳时间的用药, 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乱吃补药, 会带来不少危害。如长期大量服用营养补益药会诱发体内多处骨质增生。有些人认为补充维生素可增强人体机能, 导致大量服用维生素, 反而会引起机能紊乱, 如服用过量的维生素Β可致恶心、呕吐及免疫功能下降, 甚至诱发血栓性静脉炎。当然, 作为治疗的辅助措施, 适当用一些补剂也是可以的, 但必须按医嘱服用。

总之, 老年患者用药应有正确的指导, 最好是有医师或在药师指导下用药, 只有合理用药, 才能使老年患者疾病的治疗取得更大的效果, 也才能避免老年人不规范用药。

参考文献

[1]华素晶.老年人用药原则浅谈[J].吉林医学信息, 2007, 23 (1-2) :6-7.

[2] Reinisch VM, Schankin CJ, Felbinger J, et al.Headache in the elderly[J].Schmerz, 2008, 22 (suppl 1) :22-30.

[3]马英.老年人用药安全及注意事项[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0, 9 (suppl 1) :78-79.

用药规范 篇2

1、静脉用药的调配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未开展之前,可在病区治疗室内调配,其他场所不能用于静脉用药的调配。

2、配制药物必须由在职护士完成,配制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3、配制药物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根据药物说明书进行配制。

4、根据医嘱的用药时间进行配制药物,药物配制后在标签上注明配药时间、操作者签名。避免药液配制后放置过久。

5、静脉用药调配操作程序:

1)、按输液治疗单核对摆放的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等的准确性和药品完好性,检查输液袋(瓶)有无裂纹,瓶口有无松动、裂缝,输液袋(瓶)内有无沉淀、絮状物等,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调配。

2)、用 0.5%碘伏消毒输液袋(瓶)口,待干。

3)、除去铝盖瓶盖,0.5%碘伏消毒瓶胶塞;安瓿用砂轮切割后,需用 0.5%碘伏仔细擦拭消毒,去除微粒。

4)、选用适宜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旋转针头连接注射器,确保针尖斜面与注射器刻度处于同一方向。

5)、抽取药液时,注射器针尖斜面应当朝上,紧靠安瓿瓶颈口抽取药液,然后注入输液袋(瓶)中,轻轻摇匀。

6)溶解粉针剂,用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注射用溶媒,注入于粉针剂的瓶内,必要时可轻轻摇动(或置震荡器上)助溶,全部溶解混匀后,用同一注射器抽出药液,注入输液袋(瓶)内,轻轻 摇匀。

7)、瓶装药液稀释后立即抽出瓶内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药液从针眼处溢出。8)调配结束后,进行检查及核对:

(1)、再次检查已配药液有无沉淀、变色、异物等;

(2)、进行挤压试验,观察输液袋有无渗漏现象,尤其是加药处;

(3)、按医嘱执行单内容逐项核对所用输液和空药瓶与安瓿的药名、规格、用量等是否相符;

(4)、核检非整瓶(支)用量的患者的用药剂量和标识是否相符;

(5)、操作人员和核对人员应当分别签名,签名需清晰可辨;

(6)、核查完成后,空安瓿等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处理。

6、输液调配操作完成后,应立即清理现场,用清水或 500mg/L擦拭台面,除去残留药液,不得留有与下批输液调配无关的药物、余液、注射器等。

7、静脉用药混合调配注意事项: 1)不得采用交叉调配流程。

2)静脉用药调配所用的药物,如果不是整瓶(支)用量,则必须 将实际所用剂量在输液贴上明显标识,以便校对。

3)若有两种以上粉针剂或注射液需加入同一输液时,应当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和药品性质顺序加入,并注意配伍禁忌;对肠外营养液、高危药品和某些特殊药品的调配,应当制定相关的加药顺序调配 操作规程。

4)调配过程中,输液出现异常或对药品配伍、操作程序有疑点时应当停止调配,保留相关药品及用具,报告护士长或与处方医师协商调整用药医嘱,上述情况应做好详细记录,防止再次发生。

慢阻肺:怎样用药才规范 篇3

治疗慢阻肺,哪些药物最常见?

支气管扩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主要的支气管舒张剂有?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及甲基黄嘌呤类,可根据药物作用机理及患者的治疗反应选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价格低廉,长效制剂使用方便。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与作用时间的药物可以增强支气管舒张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2-受体激动剂:主要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为短效定量雾化吸入剂,数分钟内起效,15~30 min达到峰值,疗效持续4~5 h,建议24 h内不超过8~12喷。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按需使用。福莫特罗为长效定量吸入剂,1~3 min起效,作用持续12 h以上,每天2次。茚达特罗是一种新型长效?2-受体激动剂,2012年7月已在我国批准上市,该药起效快,支气管舒张作用长达24 h,每日1次可以明显改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

抗胆碱药:主要有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可阻断M胆碱受体,定量吸入时开始作用时间较沙丁胺醇慢,但其持续时间长,30~90 min达最大效果,可维持6~8 h,每日3~4次,长期吸入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健康状况。噻托溴铵是长效抗胆碱药,可以选择性作用于M1和M3受体,作用长达24 h以上,每日1次,长期使用可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也可减少急性加重频率。

茶碱类药物:可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在治疗慢阻肺中应用广泛。该药还有改善心搏出量、舒张全身和肺血管、增加水盐排出、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呼吸肌功能及某些抗炎作用。但总的来看,在一般治疗剂量的血浓度下,茶碱的其他多方面作用不很突出。缓释型或控释型茶碱每日口服1~2次可以达到稳定的血浆浓度,对治疗慢阻肺有一定效果。

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

PDE-4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内环腺苷酸降解来减轻炎症。该类药物中罗氟司特已在某些国家被批准使用,尤其对于存在慢性支气管炎、重度至极重度慢阻肺、既往有急性加重病史的患者效果较理想。罗氟司特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有恶心、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睡眠障碍和头痛,发生在治疗早期,可能具有可逆性,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消失。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罗氟司特治疗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平均2 kg),因此建议在治疗期间监测体重,低体重患者避免使用。对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也应谨慎使用。罗氟司特与茶碱不应同时应用。

其他药物

祛痰药(黏液溶解剂):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内产生大量黏液分泌物,可促使其继发感染,并影响气道通畅,应用祛痰药似有利于气道引流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

抗氧化剂:慢阻肺患者的气道炎症导致氧化负荷加重,促使其病理生理变化。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可降低疾病反复加重的频率;

免疫调节剂:该类药物对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但尚未得到确证,不推荐作为常规使用。

慢阻肺,该不该吸入激素?

有人说,慢阻肺病人如果经常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担心副作用比较大。那么慢阻肺,该不该吸入激素?

其实,长期规律吸入激素适用于肺功能中FEV1占预计值%<50%(肺功能属于重度和极重度)且有临床症状及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吸入激素和?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好,目前已有氟地卡松/沙美特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两种联合制剂。研究发现,对FEV1占预计值%<60%的患者规律吸入激素和长效?2-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能改善症状和肺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不推荐对慢阻肺患者采用长期口服激素及单一吸入激素治疗。

如果咳嗽加重,可以用止咳药吗?

慢阻肺患者的痰液一般较为黏稠,不易咳出,痰液刺激气道或喉部神经末梢,从而引起咳嗽,如果能够有效祛痰,则咳嗽自然减轻,故祛痰止咳药中祛痰是主要的,慢阻肺病人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使用镇咳药。但如果咳嗽十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痰液不很粘稠,可以适当应用止咳药缓解症状。

慢阻肺药物治疗中的误区有哪些?

过于重视口服药,忽视气雾剂的使用

与口服药物相比,吸入剂的不良反应小,且直接作用在患病部位,因此慢阻肺药物治疗的给药方式上多首选吸入治疗。

在慢阻肺病情较为稳定或好转后停止用药治疗

在慢阻肺治疗过程中如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恶化,则应在同一水平维持长期的规律治疗。

急性加重时自行使用抗生素

慢阻肺的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稳定期患者无需使用抗生素,急性加重期指患者有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由于急性加重可由除细菌感染外的多种因素引起,如病毒感染,环境理化因素等,故建议急性加重期患者到医院就诊后由医生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而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

是否该接种疫苗来预防复发?

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可每年接种1次(秋季)或2次(秋、冬季)。肺炎球菌疫苗含有23种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虽已用于慢阻肺患者,但尚缺乏有力的临床观察资料。

治疗慢阻肺是否有“特效药”?

慢阻肺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强调包括药物在内的综合治疗。其中对患者的教育与管理也很重要,主要包括:督促患者戒烟;使患者了解慢阻肺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和某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学会自我控制病情的技巧,如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锻炼等;了解赴医院就诊的时机;社区医生定期随访管理。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规范使用药物 篇4

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 即以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果, 并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取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减少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合理用药目的是防止药物滥用和浪费。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规范使用药品是医师、药师的共同责任。必须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规范使用药品, 避免滥用和浪费, 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抗菌药物是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 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如不良反应的增多, 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以及治疗的失败等, 给患者健康及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1]。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 卫生部制定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原则进行阐述, 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 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 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2 合理用药与抗菌药物的使用

2.1 安全用药为首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 直接体现了对病人和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用药安全性应从使用药品和用药者生理病理状态2个方面考虑。

2.1.1 药物因素

禁忌证、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抗菌药物因其安全性因素而被列为处方药。禁忌症指药品不能应用的各种情况, 如禁止应用该药品的人群或疾病等情况,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 (包括口服制剂) 在使用前都要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阳性反应者禁用。喹诺酮类抗菌药避免使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 因其对软骨组织的影响, 导致承重关节损伤。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 例如头孢第三代及克林霉素等因有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而不用于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尽管这些药物的抗菌谱包括有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 但其自身的不良反应则使之不适用于此病症的治疗;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等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喹诺酮类可引起癫痫、神志改变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患者应避免选用。相互作用指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 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 可使药效加强或不良反应减轻, 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不良反应, 甚至可出现一些奇特的不良反应, 危害用药者。

2.1.2 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的安全用药

药物在特殊病理 (肝或肾功能减退) 、生理 (老年人、新生儿、小儿、孕产妇) 情况下的体内过程与正常生理条件不同,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药物, 调整用药方案, 否则不仅影响疗效, 而且增加药物毒性反应, 危及患者安全。

2.2 有效用药把关

有效性是药物治疗的基本目标。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指标有多种, 如临床的治愈率、预防疾病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等。应对症用药, 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其有效的应用, 在基本原则中制定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和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2.1 治疗性应用包括感染的定位, 确定致病原 (定性) 、有效的治疗。认真的病史询问和全面、规范的体检是明确诊断的最好基本手段;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为细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时, 才可选用抗菌药;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 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 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有效的治疗指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药,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特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中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是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关键;有的临床医师满足于熟悉几种广谱抗菌药用于治疗常见的感染, 这类方案通常虽可获得一定疗效, 但并非最佳方案, 遇到危重病例, 也许会丧失治疗与抢救的时机。

2.2.2 预防性应用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在《指导原则》中有4点要求, 应严格遵循。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指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 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3 经济用药比较

经济性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要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 找出一种价廉的良好治疗方案, 实现“少花钱, 治好病”的目标, 利国利民, 以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果, 并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取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减轻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为控制药品费用, 达到经济性要求, 药品使用应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 少而精的用药, 避免大包围用药;能口服就不要选择注射, 同时应注意用药疗程的控制。

3 结语

广大医护人员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 遏制细菌耐药发展。应加强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药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和教育, 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规范用药行为,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用药规范 篇5

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完备。硬件设施是一个医疗机构药房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影响着药品的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然而,4家医疗机构,大部分均不同程度地缺乏硬件设 施。一是药房、药库面积过于狭窄,有的药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药库面积不足40平方米;二是没有相应的管理设施,如药架、药柜、干湿温度计、隔地垫、冷藏设备及通风、避光、防鼠、防虫等措施;三是调配使用工具不全,部分医疗机构调配药品都没有使用专用工具,而是用手直接调配,并且包装药品没有专用药袋,这些都不符合药品的包装要求,直接污染了药品。

(二)软件资料不健全。软件资料最能反映一个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但是,在常用的10余种软件资料中,医疗机构最多只能查到药品购进记录等三、四种资料,与 药品零售 企业50余种软件资料相比,还不足10%。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各类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如药品的储存、养护、出库、调配、事故处理等制度;二是本单位没有建立起人员培训及健康检查档案;三是购进、验收记录不完整、不写药品剂型规格、不注明验收结论、购进验收人员不签名等现象大量存在;四是没有收集药品质量信息及无近效期药品催销表等问题很为普遍。

(三)购货手续不完善。在药品采购方面,一些医疗机构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虽然大部分医疗机构在采购药品时都能做到查看一证一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但没有按要求将其加盖公章的复印件留存下来;其次,对于进口药品及一些特殊药品,没有索取《进口药品注册证》、《口岸检验报告书》、《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等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此外,个别法律意识较弱的医疗机构,在购货时没有与供货方签订《药品质量保证协议》,没有索要正式税票及交货清单,一旦发生纠纷,缺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证据。

(四)管理措施不得力。药品的储存、养护、陈列等工作,是药品管理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缺少必要的设施设备,加之思想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少漏洞。一是药品堆垛不符要求,没有与地面墙壁保持一定距离,药品受潮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药品储存未实行合格药品与不合格药品的分区管理,在执法人员检查中发现假劣药品时,总是以“已经报废”为由推脱责任,难以辩清;三是药品陈列比较混乱,导致许多药品因使用时寻找不到而过期失效;四是库房与药房的温湿度没有定时监控,造成了许多药品霉烂变质或被虫蛀;五是不能定期对药品检查养护,例如药品被阳光曝晒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由于这 些问题的存在,医疗机构药品质量已令人十分堪忧。

(五)调配使用不规范。药品的调配使用,是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终端环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调剂人员的调配使用行为极不规范,大多数调剂人员在药品调配时不使用调配工具;调剂人员不经处方医师而随意更改处方或代用药品;部分调剂人员不在处方上签名等;这些不良习惯和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危胁着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而且严重地阻碍了药品使用规范化程度的提高。

(六)服务质量不满意。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仅是其行医用药技能的一个外在体现,更是一条能否保证患者心理治疗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上,大部分医疗机构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一些药剂人员在工作时间内,不能坚持在职在岗,不能按要求着工作服;二是个别药剂人员态度恶劣,没有体现患者至上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是未设立服务公约、监督电话和患者意见簿等便民条件,不能正确倾听群众呼声;四是对药品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等情况没有及时监测,对患者反映的药品质量问题,不能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理。

二、产生的原因

(一)认识有偏差,旧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缺乏竞争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机构一直处于被保护地位,认为只要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如同获得使用药品的“通行证”,没有危机感;其次,“以药养医”的现象仍然还严重存在;最后,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被医疗机构独揽,也是造成缺乏竞争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药规范 篇6

【关键词】药品;管理;安全

为保证住院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用药及时,临床各科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储备了不同种类的药品,其中包括部分急救药品、少量常备药品以及毒麻精神一类药品,是临床药品供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对其管理不当,将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美国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给药错误导致死亡中的70%是可以预防的。英国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表明,59%的医院用药错误与护士有关[1]。在“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目标一、二、三、五、九、十都与药学有关。特别是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目标九“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其中也包括有药品不良反应及药品不良事件,与药学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我院加强对药品的管理以及对护士进行药学知识的规范化培训,以保证护士在临床上为患者用药过程的安全。

1建立健全药品管理的组织体系

在主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组成检查组,定期对病区药品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科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做到层层把关,有检查有督促,将检查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给科室,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并进行追踪直至该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同时要求各科室设立1名药品质控员,选派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护士担任,其职责是负责科室药品的安全管理,并对科内护士进行药品使用流程的培训指导与考核,达到人人规范用药,个个参与管理的目的。根据药品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科内的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完善药品管理规章制度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没有制度不成规矩,只有系统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药剂科先后编写了三期《患者安全用药手册》,其内容分别为:“常用注射剂配伍禁忌表”、“静脉滴注时应减慢滴速的药物”、“防范或减少用药患者跌倒的管理办法”等,并下发到各科室,要求科室组织全体医护人員认真学习,用于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

3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3.1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执业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等,举办相关“案例分析”报告。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强化责任心,教育护士依法行护,用法律来规范护理行为,依法维护自己权利和尊重患者的权利[2]。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3.2组织培训与考核随着医疗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为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迫在眉睫,为此,护理部每年组织一次全院性的药学知识讲座,邀请药剂科的主任、药师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丰富,紧扣临床,如:“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及处置流程”、“化疗药物渗漏的处理”、“使用高危药品的注意事项”等,为保证参学达100%,采取一课六讲的形式,授课完毕进行理论测试,发给院内学分,作为年终对科室和个人的考核依据。

4规范病房药品管理

药品按其给药途径分为口服药、注射药、外用药,根据药品作用的不同,分类定点、规范整齐存放,并标明药品的名称及规格。

4.1口服药品的管理因为部分口服药品的包装不是独立的,在使用领取后存在混放的情况,不易辨认其失效期,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药品的有效期,全院统一所有的常备口服药,分别设置“1号瓶”和“2号瓶’,“1号瓶”作为该药品的使用瓶,“2号瓶”作为备用瓶,其效期以最先放入的药品效期为准,这样既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又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期。

4.2注射药品的管理病房内的药品不断使用,又不断领取补充,就存在同一包装盒内药品失效期不相同的情况,容易出现药品失效。全院统一标准,在药品包装盒正面的“左上角”注明不同的失效期及其相应数量,在“右下角”标识“左进右出”,即“进→出”,要求护理人员按序取用。

4.2.1毒、麻、精神1类药品的管理严格执行“五专”管理,各科室必须按照医院制作的“毒、麻、精神一类药品使用登记册”上的要求客观、规范填写,内容包括:日期、床号、姓名、年龄、身份证号、临床诊断、药名、规格、批号、使用剂量、使用方法、执行者签名,若有残余量销毁,应填写:残余剂量、销毁者签名、证明人签名。需要备毒、麻、精神一类药品的科室,建立“毒、麻、精神一类药品交接登记册”,填写的内容:日期、班次、药名、规格、领入(数量、批号)、使用(处方、安培),按要求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2高危药品的管理使用红底黑字表识“高危药品”字样,定点专柜放置,有目录清点,相同药品如:10%浓氯化钠注射液与10%氯化钾注射液等容易混淆,应分开放置,并标“看似”、“听似”标识,提醒护士以免取用时弄错。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双人查对,输注时在输液瓶旁挂“高危药品”标识提醒,严格执行输入速度,避免渗漏,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做好记录。

4.2.3冰箱内药品的管理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温度每升高10℃,药物降解反应速度可增加2-4倍,未按规定温度储存的药品,每升温10℃,其有效期将减为原来的1/4-1/2[3]。所以必须根据药品的存放温度调试好冰箱温度,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病区药品的管理是最后一道管理的关口,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身体的健康,只有加强监管督查,才能保证药品质量及医疗安全。因此加强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毅.护士用药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1):2276.

[2]黄丽葵,钟慧珍,吴梅.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临床护理杂志,2009,1(5):407.

用药规范 篇7

1 服用药品混乱

80%以上患者存在服用药品混乱,因为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总想找到一服用药物就管用而且不用长期服药或能够根治的药物;患病后找信任的医生诊治,用上一段药物,因疗效、副作用、药品价格、服药方便性等原因,又找其他医生诊治并服用其他药物;有时自购药品服用,中药、偏方都用过,最终血压有时高,有时低,控制不好,没能减缓病程进展和降低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发生率。还有的患者病史不清,有的多次测量血压都高,因没有症状不服药,有的单凭一两次血压高就坚持服药,这样导致应该用药治疗的患者没能服药,不一定是高血压的患者在经常服药。

2 选用药品不当

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患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患者服用维拉帕米;痛风患者选用利尿剂;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应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合并水肿患者没使用过利尿剂。对高血压患者不分级也不对危险度分层,只要是高血压首先选用复方利血平片、硝苯地平片、尼莫地平片作为常规用药。国内复方降压制剂绝大多数4药以上组成,并且品种老化,多系现在的指南已不推荐使用的老药,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用那些最新的、最合适的以及较便宜的在临床指南中的推荐用药,并根据个体特点合理配伍出新的复方药。另外各种国内外临床指南早已反复强调,一般不用短效硝苯地平片来控制血压,因为它对心血管高危患者的长期预后反而有害,为了有效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 h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最好使用1 d 1次给药持续24 h作用的药物。

3 用药配伍不合理

同类药品并用,如复方利血平片+北京0号,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导致副作用增多增大;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加重了心力衰竭、窦缓、房窒传导阻滞。

4 用药缺乏连续性

一旦确诊为高血压,一般须终身服药治疗。但一部分患者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高低,难受时才服药,不难受时就停药。一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治疗一段时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过一段时间血压又升高后,再服用药物。一部分患者由于担心长期用药的副作用及经济负担过重,常自行停药或断断续续服用,这样导致血压时高时低达不到治疗效果。

5 忽视个体化用药原则及药物副作用

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60岁以上的老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血压稍高些,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患者具体情况,而一味要求降压达到正常,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对患者不确定高、中、低危险性,治疗强度不与病情相匹配,经常出现对低危患者的治疗过度,或者对高危患者的用药不足等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忽视药品副作用,如一患者服用卡托普利1周后出现干咳影响夜间休息,忽视的是药物的副作用,而想到的是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1周无效来就诊。

以上用药不规范原因分析:

(1)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当出现严重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失去劳动或自理能力后,为时已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时常发生,但许多患者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重视加强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强调长期平稳维持已摸索好的方案,切忌随便换药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不规范用药,并鼓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

(2)部分基层医务工作者,特别在农村医务工作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农民患病后,首先找这些医生诊治,这些医生对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农民患原发性高血压后治疗用药、用药疗效息息相关,因此加强这些人员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用药规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对照组, 未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选取2014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观察组, 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 根据药品说明书、公开出版的医药书籍和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评价, 同时, 依据原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2]对门诊处方展开分类统计, 统计分析不合理门诊处方用药。

1.2 方法

1.2.1 基础药学服务

两组均在患者候诊、诊疗、取药和服务过程中向患者提供相关药学服务, 提高患者合理用药认识, 指导患者合理服药、用药,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1.2.2 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基础药学服务, 未在院内管理层面对门诊处方实施干预措施。

1.2.3 观察组

实施针对性的药学干预管理措施, 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对门诊处方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其主要包含制定制度、宣讲教育和考核奖励等。 (1) 制定制度, 医院相关部门根据医院实际状况, 并同有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制定一系列同合理用药相关的制度, 并编辑本院药事手册,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 (2) 宣讲教育, 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配合医务处向临床科室医生宣讲合理用药知识, 并为其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及江苏省卫生厅部分常见病、多发病“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试行规范等法律和规范, 将相关合理用药原则和规范制作成幻灯片, 为医护人员播放讲解, 实施针对性宣教。 (3) 考核奖励, 医院相关部门每个月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并将点评结果上报, 公布展示在我院网站上, 同时, 将各科室合理用药状况纳入考核医疗质量范围中, 实施奖励或是惩罚, 并对不合理用药处方给出相关用药建议。

1.3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并记录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状况和发生率, 以评估干预效果[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年来, 医院中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经常发生, 不仅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还影响医院形象。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发生率, 不仅需要门诊医师的努力, 还需要药师的药学干预, 规范门诊处方, 促进合理用药,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优化医院形象。药学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发生率, 主要是因为临床药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直接向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良好的、专业的、负责的和药物应用相关的服务, 进而提高临床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保障患者生命质量。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表明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及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中门诊处方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处方前记书写不规范、处方前记书写漏项、药物规格数量书写不规范、药物剂型书写不正确、没有使用专用处方及药物和适应证不相符等不规范、不合理事项, 这与医生不重视或工作疏忽等原因相关, 其中药物和适应证不相符 (占6.1‰) 、药物规格数量书写不规范 (占3.7‰) 和药物剂型书写不正确 (占3.5‰) 为发生率最高的3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院相关部门应对门诊医生开展宣讲教育, 并不定期对门诊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检查干预及点评, 纳入考核, 实施奖励或是处罚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处方用药不合理现象, 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4]。除此之外, 医生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加上多种原因导致门诊对患者不能开展相应检查, 未能明确复杂病情, 只能通过大范围的用药来验证病情, 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在没有确定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就进行治疗, 给患者健康带来一定威胁。针对这些问题, 应加强对医院门诊医务人员用药知识培训和监管, 定期、定时考核, 促进药物合理应用[5]。药学干预措施还有助于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中完善自己的药学专业知识, 并同临床医师互相监督,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提出相关措施和意见, 并给予维护健康的药学方案。同时, 这些措施还可指引临床药师评价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和药物治疗作用等, 培训门诊医师处方书写规范, 以减少处方差错等问题, 同时降低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 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花费。但是, 药学干预措施在临床上的应用多处于初级阶段, 临床药师经验不足, 因而需要临床药师不断学习, 补充自身知识, 提高临床药事经验, 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更好地为患者和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6,7]。

综上所述, 医院药学干预管理措施可有效规范门诊处方, 保障门诊用药合理性, 促进药物有效、安全和合理的使用。在医院药事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实施相关药事服务, 提高医院药事管理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医院处方规范和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 研究药学干预管理对规范门诊处方和门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对照组, 未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选取2014年12月10000张门诊处方为观察组, 实施药学干预管理措施。密切观察并记录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状况和发生率, 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门诊处方用药不合理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药学干预管理措施可有效规范门诊处方、显著提高门诊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药学服务,药物处方

参考文献

[1]杨杰凤.门诊处方用药差错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9) :157-158.

[2] 谢元春, 赵语.腹痛患者的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 :318-319, 322.

[3] 王鹛嵩, 吴海涛.药学干预联合系统化处方评估对促进喹诺酮类药临床合理使用的效果[J].重庆医学, 2014, 43 (34) :4666-4668.

[4] Huang D, Yang J, Lu X, et al.An integrated plasma and urinary metabonomic study using UHPLC-MS:Intervention effects of Epimedium koreanum on&apos;Kidney-Yang Deficiency syndrome&apos;rat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ll Drug-Related Topics in Pharmaceutical,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nalysis, 2013, 15 (76) :1654-1659.

[5] 管晖, 尹文强, 陈钟鸣, 等.基本药物制度下山东省某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2) :2648-2651.

[6] 董景霞.门诊处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1) :74-75.

用药规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资料来源于2014年10-12月实施药学监护的我院儿科住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30例, 对照组资料来源于未实施药学监护的2013年10-12月儿科住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30例。两组患儿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47d, 最大为3岁, 平均年龄 (2.27±0.86) 岁, 诊断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药学监护实施方法

监护点主要是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药师制定药学监护表, 参与医疗过程, 及时记录选药和用药过程中信息。具体为在医师选择药物品种以及确定用药剂量时药师提出建议并及时指导用药;以临床药学知识和理论规范护理人员的药物配制和治疗过程;与患儿家长沟通, 让患方了解和理解药学监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1.3 分析指标

1.3.1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指标:

临床指标为咳嗽、气喘伴发热, 部分患儿肺部可闻及啰音并伴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 胸部影像学检测结果为阳性, 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感染。治愈指标为咳嗽出现明显减轻或消失, 体温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 影像学检查正常, 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正常。

1.3.2 合理与规范用药分析指标:

药物配伍合理、剂量使用准确、抗生素应用二联以下为合理用药, 否则为不合理用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疾病转归情况:观察组治愈28例, 好转2例, 治愈好转率100%;对照组治愈27例, 好转3例, 治愈好转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合理与规范用药情况:观察组中药物配伍不合理1例, 用药剂量不准确3例, 无三联抗菌药物使用, 药物使用合理率86.7% (26/30) ;对照组中药物配伍不合理2例, 用药剂量不准确8例, 使用三联抗菌药物3例, 药物使用合理率56.7% (17/3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 医疗安全特别是用药安全已被各级医院重视, 药学监护已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 是实施医院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 即是临床药师应用自身专业知识, 积极参与临床治疗实践, 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药学的监护和指导, 尽量保障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使疾病的康复、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得到较佳的恢复效果。在基层医院, 药学监护的开展需要药师除固定科室外, 定期对临床其他科室进行督查, 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药学监护和及时指导, 需要临床药师、医师、护士等相互配合, 使医疗活动真正实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1], 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药物治疗发挥最佳作用,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损害,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2小儿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 儿科药学监护就是应针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年龄状况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正确选择药物及其剂量,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应用。在药学监护过程中我们体会到, 儿科药学监护的重点应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的选择与联合使用:由于小儿肺炎的病原菌多为链球菌感染, 临床医生在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时, 多首选头孢类抗生素, 而头孢类抗生素只有一代头孢对链球菌敏感, 因此, 要提醒医生尽量选择敏感的药物, 或在治疗前先做痰培养或细菌涂片, 以明确病原菌种类[2], 再选择药物。关于联合用药:头孢类与硝咪唑类联合应用可增强抗感染范围和增强抗菌作用, 提高疗效;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可增强抗菌作用, 但由于中药制剂多为大分子成分, 理化性质存在多样性和不控性, 特别是有效成分的不确定性, 联合应用时一定要慎重, 应单独分别使用, 不能混合在同一输液瓶中使用, 滴注完一组后用相同的配制液体冲洗输液管, 使两者在时间上错开, 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头孢类药物与β-内酰胺环类、强利尿药同为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联合应用可增加肾毒性和耳毒性, 不主张联合应用, 必须联合应用时需降低二者用药剂量;值得指出的是, 头孢派酮和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制剂对血小板有累加抑制作用, 联合使用有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祛痰药物氨溴索存在配伍禁忌, 输注过程中若冲管不彻底, 两组液体混合时即形成乳白色混悬液[3], 使用时要有充足的液体间隔量, 或将氨溴索雾化吸入。 (2) 给药剂量监护:目前, 有较多的药物缺乏儿童剂型, 药物说明书对用药剂量书写也较为模糊, 给临床医生用药带来很大的困扰。通过药学监护结果笔者发现, 临床医生多采用成人体重折算法或应采用成人表面积折算法计算药物用量, 虽抗生素日剂量均在限定范同内, 但与儿科用药剂量表的标准用量比较[4], 实际DDD均低于标准DDD, 甚至部分低于40%。 (3) 治疗环节的药学监护:一是要掌握好各类药物发挥临床治疗效果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 指导和监督医生、护士正确药物使用的频度和间隔时间, 以保障药物发挥最大治疗效果;二是对口服用药服药后出现呕吐者, 药师需要进行评估, 确定服药呕吐后是否需要补服以保证有效血药浓度;三是在雾化吸入给药时, 指导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学会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确保达到药物雾化吸入的效果。 (4)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许多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并不是十分清楚,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是隐蔽的, 不良反应可引起患儿药源性疾病, 特别是联合用药更增加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临床医师和药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必须加以关注, 并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 实施有效监护后, 药物的合理使用率观察组 (26/30, 86.7%) 明显好于对照组 (17/30, 56.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疾病转归情况相仿, 说明药学监护有利于药物合理与规范应用, 不影响疾病转归。

参考文献

[1]饶袖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儿童支气管肺炎症状和持续时间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 2011, 17 (2) :26-28.

[2]房玉环.浅谈临床药师与药学监护〔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0) :1203-1204.

[3]赵佳, 徐彩娟.伊诺舒与舒普深有配伍禁忌〔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 :21.

用药规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均符合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断标准,均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80例,女66例;年龄55~80岁,平均(67.75±7.14)岁;病程3~22年,平均(12.15±3.8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40例,高中80例,大专及以上26例。将上述14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3)和观察组(n=7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指导

两组均使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以及降压、调脂和抗凝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用药指导,用药指导的责任主体为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定期为老年糖尿病患者举办糖尿病用药知识讲座,向患者重点讲授各种降糖药的降糖机制和不良反应、使用方法、用药剂量;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发放用药指导手册,且语言通俗易懂,方便患者随时阅读;同时向患者介绍不同药物之间及与事物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除规范用药指导外,规范自我管理行为,若在治疗过程中发现错误用药、患者自行减量或停药情况,临床药师应及时纠正,调整用药方法并重新指导患者用药[3]。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监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l C)。(2)参照自我管理量表[4]评分标准,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进行评价,包括饮食指导、规律运动、血糖及药物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及高低血糖处理5个方面(26个条目),每个条目共5个等级,5分最好,1分最差。(3)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服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低血糖,服药依从性采用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量表[5]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值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BG、PBG及Hb Al C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通过规范用药指导,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见表2。

*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服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4%VS12.33%,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87.67%VS72.60%,P<0.05),见表3。

例(%)

与对照组比较,<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口服降糖药是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如何指导患者足疗程、足剂量合理规范用药,避免无效治疗,甚至引起并发症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6]。

研究发现[7],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对药物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和审核,为临床医生提供咨询,规范用药指导,使其参与解决临床药物治疗实际问题,可使患者更大限度受益。艾俊敏[8]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并对指导前后患者用药知识知晓率和药物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用药指导后用药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用药指导前(88.4%VS49.3%),用药指导后药物副反应率显著低于用药指导前(5.8%VS14.5%),说明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系统的用药指导,可提高患者用药知识知晓率,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富志南等[9]除对糖尿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外,还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给予用药指导的患者治疗效果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规范用药指导有助于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规范用药指导不失为一种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可靠方法。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规范用药指导,作者发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BG、PBG及Hb Al C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说明规范用药指导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通过规范用药指导,两组患者的饮食指导、规律运动、血糖及药物监测、足部护理、预防及高低血糖处理等自我管理行为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说明规范用药指导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因此,由临床药师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对其进行系统的用药指导,可提高降糖效果和服药依从性,改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用药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14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n=73)和观察组(n=73),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用药指导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BG、PBG及Hb Al C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通过规范用药指导,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4%VS12.33%,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87.67%VS72.60%,P<0.05)。结论 通过规范用药指导可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和服药依从性,改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患者用药指导,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骆婷婷.浅谈用药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论丛,2014,12(21):149-150.

[2]王敏.规范用药指导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133-2135.

[3]赵兴,付晓昉,王亮,等.临床药师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天津药学,2013,24(4):27-29.

[4]范福玲,刘淑霞.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量表测量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信度和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0):1502-1505.

[5]黄玉娟.出院电话随访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7):116-118,142.

[6]刘彩华.用药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2):156.

[7]俞恩珠,胡毅坚.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药学监护实践[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2):151-152.

用药规范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22-02

[摘要]目的:调查本院门诊不规范處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查分析2007年8月~2008年3月本院门诊处方9000张。结果:门诊不规范处方约占处方总数的5.67%。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规范处方63.6%,不合理用药处方占不规范处方36.4%。结论:当前我院处方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不规范处方以书写不规范处方为主,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制度。作为药师在调剂处方时要严把质量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针对不合理用药临床医生及药师应加强药物合理应用的再学习。

[关键词]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

1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8月份~2008年3月份门诊处方9000张,找出书写不规范处方及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并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2数据与结果

9000张门诊处方合格率为94.33%,不规范处方511张,占5.67%。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326张,占不规范处方63.7%,不合理用药处方185张,占不规范处方36.3%。

2.1合理用药处方统计(表1)

2.2书写不规范处方统计(表2)

3不合理用药分析(由表1可见)

3.1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蒙诺10mg*28每日三次服用,每次一片;兰迪5mg*42每日两次服用,每次一片,不符合该类药的使用原则。蒙诺、科素亚、兰迪、压氏达、洛活喜等药物应每日一次用药,即可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的作用,不应该每日两次服用,这样会造成夜间血压降低。

3.2不合理的配伍,联合用药未注意药物相互作用(1)降压0号与白加黑同服;硝苯地平与凯诺同服。白加黑、凯诺中均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使血压升高,所以高血压病人应尽量选用不含麻黄碱的抗感冒药。(2)患者使用氨茶碱或茶碱缓释片,同时口服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例如:阿奇霉素胶囊与茶碱缓释片或利复星片与氨茶碱片同服。前者使茶碱缓释片或氨茶碱片代谢减少,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增高,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故应注意血药浓度检测,及时调整剂量。

3.3选药不合理(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选用甲硝唑制剂。该类制剂可通过乳汁分泌,也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动物实验显示对幼鼠具致癌作用。(2)为未年患者选用利复星等喹诺酮类抗菌素,这类药可损害软骨发育,18岁以下患者应避免选用[1]。

3.4不必药的联合及联合用药未增加疗效或产生拮抗。如胃动力药与解痉药联用,例如山莨菪碱片与快力(莫沙比利),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能缓解胃肠道平滑肌蠕动,联用产生功能拮抗。

3.5处方中两种药品未注明分服杀菌剂与活菌制剂联合,例如诺氟沙星胶囊与双歧杆菌制剂同方开出,处方中未注明分服。前者为杀菌剂,后者为活菌制剂,联合应用前者使后者的疗效降低,如特殊需要处方中要注明分服。

4书写不规范处方分析(由表2可见)

4.1自然项目不全;(1)无单位(2)无病例号(3)无年龄(4)诊断与用药不符(缺少诊断)例如:诊断高血压处方药为拜糖平;诊断高血压处方药为辛伐他丁。对于这类缺少诊断的处方药剂人员在调剂处方时不能正确判断处方用药的准确性,特别是没有注明年龄的处方,因为不同年龄使用药品的剂量不同,有些药品特殊年龄(老人或小孩)禁止使用。这样药剂人员无法正确判断处方中用药的剂量是否适合该患者,是否存在禁忌,存在一定的医疗隐患。

4.2药名书写不规范例如:处方开出硫酸沙丁胺醇1支,未注明剂型,药剂人员就无法调剂该张处方。必要时还要联系医生确认药品后方能发药。特别是目前市场上药品较多,一个字书写不清就可能造成患者用药错误。例如:硝酸咪康唑栓和硝酸咪康唑霜两个药只相差一个字但用药途径完全不同,用药人群也不同。如稍有麻痹就可能造成医疗差错的发生。所以遇到医生处方药名书写不清时就需要找医生修改处方。这样为患者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4.3剂量书写不规范;(1)结合雌激素0.625×56/0.625Bid单剂量应为0.625mg(2)硫酸氢氯吡格雷25mg×7/25mgqd单剂量应为75mg医生对药品剂量记忆不清,处方书写的单剂量与实际药品单剂量相差很大。这类处方药剂人员在调剂时如果稍有松心,特别是新药对说明书尚不特别清楚时就可能造成交待患者用法错误,造成用药量过大或过小。这也是造成医疗差错的一大隐患。提醒医生应熟悉药品单剂量应同了解说明书一样清楚。

4.4处方涂改不签字此类问题在调剂处方中也经常能发现。特别是医生在删除药品时只在该药前注明DC而忽视加签字,有时病人嫌药品太贵又不好同医生提出换药,就模仿医生写DC,这使药剂人员再调剂处方时无法辨认是否是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删除的药品。这样一来很可能造成病人病情的延误。所以提醒医生无论在处方中做任何修改都要加签字,这样既对患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必定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应的。

5讨论

对门诊处方分析后发现:

5.1本院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63.7%。说明我院不合理处方主要以处方书写不规范为主。其中自然项目不全,药名书写不规范所占比重较大,约占不合格处方50.5%。根据卫生部的《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我院门诊部对原有“门诊处方书写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以不断加强处方的管理,提高门诊处方质量。如:制度中明确规定医生开具处方时应逐项填写,不得漏项,字迹清晰,书写完整、规范。药品名称应与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名称相符。药品规格、用法、数量,要准确规范,如有修改,应在修改处签名,如需取消,应在药名前注明“DC”字样并签字。

5.2本院不合理用药处方中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不合理配伍存在的问题约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5.6%,联合用药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报道[2],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20种以上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说明门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

5.3门诊医生对药物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对药物的药理学及药动学特性缺乏了解,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如用法、用量、疗程错误及选药不合理约占不合理用药的60.54%。说明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药物基本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5.4充分发挥药师在防范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药房调剂窗口应配备业务素质过硬的审方药师。调剂工作中的审方行为,是实施医学综合信息支持的药学服务的有效措施。他既能体现医院药房优质服务的功能性,又能保证处方合理用药的科学专业性;从而成为保证调配处方质量的重要环节。药师审方对于防范不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激情燃烧的时代论文下一篇:乡镇农机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