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情况分析

2024-05-15

用药情况分析(共12篇)

用药情况分析 篇1

摘要:目的 对诺氟沙星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讨论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对该院2009年7月份门诊急诊科处方进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 1311份急诊处方中使用抗生素处方有798份, 其中使用诺氟沙星125份占15.7%。用药合理的有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术后感染、结石并发感染等共109例占87.2%, 单用诺氟沙星的有65例, 二联用药60例占48.0%。125例患者该药物用法用量符合标准。结论 诺氟沙星注射液抗菌谱较广, 使用时要注意对患者进行仔细地检查诊断。正确地合理用药, 使其针对性强, 以保证患者各方面利益及安全。

关键词:诺氟沙星,合理用药

诺氟沙星是喹诺酮类化学合成抗菌药, 这类抗菌药与其他抗菌药作用机制不同而又无交叉耐药性, 且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无需皮试、给药方便、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1]。在临床应用治疗中占重要地位。近来, 我院在临床上应用诺氟沙星注射液较多, 本文对其用药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其用药合理性并提出建议, 以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急诊科2009年7月份的处方。1311份急诊处方里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有798份, 其中诺氟沙星的处方有125份占15.7%。

1.2 方法

对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临床诊断、用法用量及疗效等进行分析, 并对患者诊断进行分类, 判断其用药合理性。

2结果

2.1 一般生理病理情况

在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的125例患者中, 男67例, 女58例;年龄18~83岁, 中位年龄37.77岁。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炎等呼吸道感染38例, 急性胃炎、肠炎、腹痛50例, 外伤、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 肾绞痛1例, 碎石术后14例, 胆结石、肾结石各1例, 尿路感染6例;牙龈炎、牙周炎各1例, 有5例无诊断。其中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的疾病的有26例。

2.2 用药剂量与疗程

在125例患者中, 每天静脉滴注诺氟沙星氯化钠用量为0.2g 12例、0.4g 99例、0.6g 2例、0.8g 9例、1.2g 3例。用药1~3d。单用诺氟沙星65例, 另外有60例采用二联用药。

2.3 二联用药情况

在我院125例患者中, 60例采用二联用药占总数的48.0%。具体情况如下。见表1。

2.4 用法用量

按说明书“成人用量每次0.2~0.4g, 以每分钟30~40滴的速度静脉滴注, 每天2次”。在本次调查的125例患者中, 用量每次均为100ml即0.2g诺氟沙星, 每天2次, 符合正确的用药量, 年龄都在18岁以上, 有16例患者在60岁以上, 都使用静脉滴注。

3讨论

在本次调查的38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包括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炎等。诺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这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或慢性支气管急性加重及肺炎, 不宜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也不宜用于肺炎链球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因为这类药物对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作用远不及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另外, 诺氟沙星对肠道杆菌引起的胃肠道炎症也具有良好疗效,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作为抗肠道感染的首选药物。本次调查共有50名胃肠道疾病患者, 属合理用药。建议医师要仔细诊断患者病情, 根据感染部位的细菌学特点应用抗生素。

本次调查无<18岁的患者, 诺氟沙星注射液只适合用于18岁以上的患者, 18岁以下患者禁用, 因本品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应用这类药物可引起幼龄动物关节软骨的损伤, 故不推荐用于儿童及骨骼生长期的患者[2]。

二联用药一般指的是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可减少抗菌药物剂量, 减少不良反应。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 不能控制耐药菌感染时, 可采用联合用药以达到共同抗菌作用[3]。我院6例尿路感染患者中有2例是单用诺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 有4例是采用了二联用药。尿路感染95%以上由一种病原菌引起, 大肠埃希菌是常见的病原菌[4]。在单纯性尿路感染时可以单独使用诺氟沙星, 但由于目前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耐药者多见, 所以建议医师在给药前应留取尿培养标本, 参考结果调整用药。4例二联用药采用的是诺氟沙星与甲硝唑注射液和阿奇霉素注射液。因诺氟沙星的抗厌氧菌的作用差, 与甲硝唑联用可以预防治疗阴道滴虫、厌氧菌引起的尿道感染;与阿奇霉素联用可以治疗由溶脲脲原体及其他菌属引起的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因阿奇霉素对溶脲脲原体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外伤引起的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 主要常见的病原有金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这时单用诺氟沙星不是很恰当, 因本品对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抗菌作用差, 治疗针对性不强故效果不佳。建议首选苯唑西林或头孢唑林等单独使用或第一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 我院就有4例外伤使用了诺氟沙星与庆大霉素针联用效果不错。胆肾结石可引发炎症导致疼痛不适, 主要是由肠杆菌科细菌脆弱拟杆菌引起, 可以使用诺氟沙星预防感染, 感染较严重者建议首选哌拉西林与甲硝唑联用, 亦可选用其他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与甲硝唑或克林霉素联用或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联用。对于厌氧菌引起的牙龈牙周炎症, 使用对厌氧菌抗菌作用差的诺氟沙星显然不够恰当。建议使用对厌氧菌敏感的抗菌药, 如甲硝唑。对碎石手术后的感染, 主要由金葡萄球菌和肠科杆菌引起。可用诺氟沙星注射液预防感染。我院14例碎石术后患者中有1例采用了序贯疗法诺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片联合治疗。所谓序贯疗法指的是应用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时, 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 (一般为静脉给药) , 当患者病情一旦改善 (通常在用药3~5d后) , 迅速转换为口服抗生素的一种给药方法[5], 目前多采用的是把原先需静脉用药的抗生素改为口服型抗生素。这种疗法可以减少药品费用及住院天数, 避免了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并发各种炎症, 而且也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危险, 故建议使用此疗法。

4用药建议

医师在开药时应对感染部位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种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 而且需要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科的增多情况等。我院急诊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较多的原因其中之一与我院急诊在非正常上班时间不做皮试就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的制度有关。由于诺氟沙星注射液主要经肾脏、肝脏系统排泄, 肝肾功能不全、障碍时会减少药物清除, 使血药浓度升高, 易损害肝肾。故建议医师应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实施个体化给药, 尤其是老年患者肝肾功能衰退, 需减量使用。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时, 若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检查并作出评价。静脉滴注诺氟沙星注射液时速度不宜过快, 每分30~40滴。大剂量使用本品或与茶碱制剂使用时可减低本品在尿中的溶解度, 导致尿pH值在7以上, 可发生结晶尿, 从而导致肾毒性。

参考文献

[1]翁舜章, 陈瑞擎, 林振礼, 等.2002~2004年医院喹诺酮类抗菌药应用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6, 15 (2) :91-92.

[2]戴自英, 汪复, 张婴元, 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0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要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S].2004, 2:6-7.

[4]戴自英, 汪复, 张婴元, 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4.

[5]王守春, 司凯英, 鹿翠香, 等.依诺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8例[J].中国药业, 2004, 13 (10) :73-74.

用药情况分析 篇2

关于合理用药的情况汇报

xxx:

根据国家合理药用的相关规定,我院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用药的制度和举措,逐步完善各个流程,改善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不合理用药的趋势相对得到遏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及培训

以合理用药为宣传主题,采用各种宣传途径,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对全院医生、护士、药学人员进行培训,其内容为:《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四川省卫计委《关于建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通知》等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范的合理用药制度 医院于2014年成立合理用药领导小组,制定了《合理用药规定》,重点加强抗菌药物、中成药,止血药、辅助用药的合理使用,每年进行补充和修改完善,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处方(医嘱)点评,加大抗菌药物、重点监控药品、糖皮质激素等用药点评,对不合理用药全院通报,按规定逗硬处罚不合理用药的医生,形成了合理用药氛围,通过以上措施,合理用药的比例大大提高。

三、开展重点监控药品管理

自开展重点监控药品管理以来,省市质控中心给予我院极大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配送公司管理,召开专题会议,将部分监控药品予以停用或置换,并对在用的药品进行了三次限量采购(见附件)。

通过以上各项制度建立及措施的严格执行,从思想上提高合理用药意识,行动上同医院的要求保持一致,合理用药贯穿整个医疗全过程,医疗质量及用药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心血管类药物的用药情况分析 篇3

【关键词】心血管类药物的简介;心血管类药物的分类;各类药物的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92-01

心血管类疾病是我们在医学的研究道路中不可攻破也是不能放弃的一个重要的医学领域,我们对于心血管类的疾病研究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仍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遗憾,我们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开发研究也是我们攻克心血管类疾病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完全的从医术上解决心血管类的疾病,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完成心血管类疾病的研究和弥补不足之处,这也就是药物的开发和研究。关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的方面,我们也存在许多注意的方面,这些方面可以导致病人病情的好转和恶化,可以使得我们对于病情更好的掌握,也容易使得我们不能掌控病情的发展,这些方面就是我们对于药物的用药情况和使用的说明以及药的种类选择。

1心血管类药物的简述

心血管类的疾病是指心脏,血压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的疾病,它的药物的主要作用也就是控制这些方面的恶化和病变,我们常用的心血管类药物主要有卡托普利、受体阻断药、硝苯地平等方面,心血管类药物的目的是在控制血压,防止心脏承压能力过强以及保护血管。

2 心血管药物的分类

2.1 心脏病治疗用药

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代表性疾病就是心脏病,心脏病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疾病,它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强心甙类,抗心律失常药,Ⅰ型和Ⅲ型,心脏兴奋药、不包括强心甙类药,用于心脏病的血管扩张药,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心脏病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脏病,我们的药物选择和药剂量也是不一样的。

2.2抗高血压药物

中枢性抗肾上腺素能药,外周性抗肾上腺素能药,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血压,避免因为血压的上升而导致其他的一些病症。

2.3 利尿药

噻嗪类低限利尿药,低限利尿药,不包括噻嗪类,高效利尿药剂,保钾剂。利尿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多,造成的原因也比较多样,但也不是绝对的。

2.4 血管保护剂

局部用止血药,抗静脉曲张药,毛细血管稳定药。它的作用就是直接的保护血管,避免血管的进一步损伤,也能起到止血稳定的作用。

2.5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是以血管扩张为主的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具有直接心脏作用的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2.6 降血脂药

所谓的降血脂药就是指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很大的导致原因就是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偏高或不正常,降血脂的药也就是针对这些方面做出的诊治。

3各类药物的用量分析

3.1卡托普利 (疏甲丙脯酸、甲疏丙脯酸、开搏通)

(1)药物定义

本品为人工合成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系统)。

(2)作用特点

卡托普利的作用就是减少及缓激肽水平提高,从而扩张血管及水钠潴留减少,导致血压下降;防止和逆转心血管重构,从而保护靶器官,使得靶器官得到更好的运行;当然,卡托普利的使用对血脂、血糖不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反应,也不会造成身体机能伤害;另外,它的服用不会加快心率,能够使得心脏和血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作用。

(3)临床反应

卡托普利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治疗各型高血压,也是治疗伴有心衰或糖尿病及肾病高血压的首选药,与利尿药及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可以有效的治疗心衰,使得病人的心脏和身体得到进一步的修护和维护。

(4)用法用量

一日2-3次,如仍未能满意地控制血压,可加服噻嗪类利尿药如HCT25毫克,一日一次。以后可每隔1-2周逐渐增加利尿药的剂量,以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如果还是不能降低血压,那么,就需要向医生咨询或者到专业医师进行一系列的诊治和治疗。

3.2 β受体阻断药

(1)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β-受体阻断剂,主要的作用是降低心肌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从而达到降低心脏的压力和维护血压的稳定,是我们有效的治疗心肌受损和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

(2)用法

此类药品一般需要口服,可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一般每次10毫克,一天3次。如果治疗心绞痛的话,那么,每天服用40毫克到80毫克之间的用量,一天3或者4次。

(3)降压特点及应用

这类药物的降压作用,缓慢而持久,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的降低血压,而且维持的时间也比一般药物长,不会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和水钠潴留,长期服用的话,也不不易产生耐受性,但会引起三酰甘油升高,如果单独使用的话,可以单用于轻度高血压。

(4)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乏力、嗜睡、头晕、失眠、恶化、腹胀、皮疹、晕厥、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反应。特别要注意的是,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竇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低血压症病人不能使用,并且应该避开与此相关的药物的摄取。

3.3硝苯地平

(1)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钙拮抗剂,可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正二价的钙离子内流,能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

(2)降压特点

硝苯地平的主要特点是针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拮抗作用强,容易致心率加快,作用确切而迅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而且对于血脂、血糖无不良影响,是一种比较强烈的药物,作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3)用法用量

硝苯地平的使用可以采取口服或舌下含服,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10毫克到20毫克之间,一天3次。

4结语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心血管类药物的分类,我们也明确了各类心血管类药物所起到的作用和所针对的不同病情,这是我们社会多面的医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在目前社会医学研究中应该加强的方面。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特性和作用效果,因此它的服用方式也是不同的,抑制的病情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用法用量研究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当然,我们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研究仍在继续,我们对于药物的把握和要求也会越来越完善和完全。

参考文献

[1]邹豪 《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与利用》 1996

儿科疾病用药情况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儿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的180份医嘱分析统计。收集儿科住院患儿的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诊断) 和用药情况 (药品品种、规格、数量) 。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分类、统计、排序等处理。

2 结果

2.1 患儿性别及年龄分析

见表1。

2.2 患儿患病情况分析

见表2。

2.3 儿科住院口服用药量说明

见表3。

2.4 儿科注射用药统计

见表4。

3 讨论

本次抽查中, 儿科住院180例患儿的年龄集中在0~1岁, 占45.6%。在此次调查中发病率位居第1位的是肺炎, 占38.8%。排在第2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 此为儿童常见疾病;内蒙地区在春秋季节容易出现大风、强沙尘天气, 造成空气混浊, 这对气管炎、肺炎、哮喘、上呼吸道感染都有一定影响。排在第3位的是皮疹, 大多因过敏所致, 此类疾病多伴有炎症或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另外高热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疹。

我院儿科口服药中排序前3位的是蒙脱石混悬液、四联活菌片、布洛芬混悬液, 这与其病种所占比例有关。因患儿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 通常伴有便秘、腹泻、高热等症状。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 使其失去致病能力, 且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为目前治疗腹泻的常用药物。用量居于第2位的是四联活菌片, 该药物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数量较多的还有布洛芬混悬液, 本品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之作用, 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2]。这3种药物在儿科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儿科用药特点, 用药的剂量均亦不超过说明书的用量, 用药基本合理。

儿科注射液用量较多的注射药品有单磷酸阿糖腺苷粉针, 本品为抗脱氧核糖核酸 (DNA) 病毒药物, 其药理作用是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 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头孢哌酮钠针, 该品具有对抗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能力。在儿科主要用于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西米替丁注射液为H2受体拮抗剂, 能明显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并使其酸度降低。主要用于胃、肠溃疡的治疗, 还可用于急性肠胃炎和慢性腹泻等疾病, 婴幼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溴己新葡萄糖液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等有粘痰且不易咳出的患者;还有一些注射液, 氯化钾针常与碳酸氢钠注射液合用, 防止在高热后引起的脱水, 从而导致钾元素的流失;另外一些维生素B1、维生素C针剂等是用于补充幼儿维生素的缺失, 从而提高其免疫力。注射剂在儿科用药中比例较大, 这与幼儿患儿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相吻合, 儿科患儿往往需重拳出击, 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3]。对病情的发展也会有很明显的治疗作用, 人均用药量也是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用药、用药方法及疗程合理。但针对婴幼儿患儿,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仍然是医护人员所应关注的重中之重。

因患儿的组织器官处于不断发育成熟阶段, 有些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差别。由于个体差异大, 对药物反应各有不同, 完全相同的给药方案[4], 也可能随发育的情况使药理作用发生变化。因此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应结合儿童自身特点, 确保做到合理用药, 使患儿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儿科住院医嘱目前的用药情况, 了解儿科疾病及用药特点, 同时对医嘱进行合理性分析。方法 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180份儿科住院医嘱, 对患儿年龄、性别、诊断疾病、用药品种、数量, 医嘱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患儿中56.0%的是男性, 患病类型中01岁中占到半数以上;诊断疾病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皮疹, 占80.5%;口服用药量列前3位的是蒙脱石混悬液、四联活菌片、布洛芬混悬液;注射用药量列前3位的是单磷酸阿糖腺苷粉针、头孢哌酮钠针、西米替丁注射液。结论 我院儿科用药主要以抗炎、抗菌、抗病毒药物为主, 且用药基本合理。

关键词:儿科,疾病,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帅玲.小儿超声雾化吸入效果影响因素与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0) :44-46.

[2]吴伯章, 余晓红.我院住院患儿用药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5, 11 (5) :41-42.

[3]常洁.处方点评在合理用药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4) :111-112.

用药情况分析 篇5

头孢曲松钠六种不合理用药情况危及患者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统计显示,抗感染药不良事件报告比例接近总体报告的50%,而头孢曲松钠不良事件报告总数、严重病例的报告数量在抗感染药中又占较高比例,死亡病例报告数量位居抗感染药首位。但头孢曲松钠合理使用利益明显大于风险;在药品不良反应或事件报告中不合理用药现象广泛存在,不合理用药使得用药的风险系数加大。为此,我院临床药学科对该药的临床不合理使用提出警示。

问题一 超适应症用药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17岁,因胃肠型感冒来院就诊,头孢曲松钠皮试阴性后,给予头孢曲松钠2g,静脉滴注。用药至30ml时出现胸闷,气促,紫绀,皮肤湿冷,意识模糊,脉搏细速,血压测不到,双肺可闻及大量干湿性啰音,心率112次/分,心音低钝。立即停用头孢曲松钠,给予对症治疗,10分钟后自觉症状好转。

专家分析

头孢曲松钠适用于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和部分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所致严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感染、肾盂肾炎、盆腔炎性疾病、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显示,严重病例中超适应症用药约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10%。

问题二 儿童超剂量用药

典型病例

患儿,男性,4岁,因支气管炎给予头孢曲松钠2g、地塞米松2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250ml中静脉点滴。1分钟后,患儿出现烦躁、流涕、口吐白痰、口唇发绀,立即关闭输液,采取急救措施。30分钟后,抢救无效死亡。

专家分析

头孢曲松钠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儿童静脉给药每日剂量为20~80mg/kg。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显示,部分儿童患者存在超剂量使用的情况。

问题三 配伍禁忌用药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6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胸闷,全身疼痛去村卫生所就诊,给予头孢曲松钠4g、地塞米松5mg、利巴韦林6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混合静脉滴注。约20分钟后患者突感呼吸困难,心慌,胸闷,继而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专家分析

头孢曲松钠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提示,由于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容性,不能将本品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需联合用药时应分开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显示,严重病例中存在头孢曲松钠与其他药品混合静脉使用的问题。其中以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混合静脉使用占大多数,其次是与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或中药注射剂混合静脉使用。少数病例一次混合使用药品多达4种。

问题四 禁忌症用药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35岁,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因下肢蚊虫叮伤继发感染给予头孢曲松钠3g加入0.9%氯化钠300ml静脉滴注。大约2分钟后,病人主诉气急喉痒,全身不适,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相关药品抢救,15分钟后患者死亡。

专家分析

头孢曲松钠说明书【禁忌】和【注意事项】中,已明确注明禁用于对头孢菌素过敏的病人。“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可能会对本品产生交叉过敏反应,应慎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分析显示,存在过敏体质或对头孢曲松钠、青霉素过敏者的用药情况,并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后果。

问题五 用药期间饮酒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曲松钠3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第三天上午患者饮酒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双硫仑样反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等药品,患者上述症状逐渐减轻。

专家分析

头孢曲松钠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也应避免口服含乙醇类的药物、饮料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

问题六 围手术期不合理用药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4岁,因肾结石行体外碎石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2g加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滴注10ml时,患者自觉心悸、恶心、呕吐,紫绀,测血压80/50mmHg,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10分钟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牙关紧闭,立即给予针对性治疗,上述症状缓解。

专家分析

用药情况分析 篇6

【关键词】肺癌急性炎症发作期;药物治疗;临床药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04-02

肺癌患者急性发作期是指患者出现超越日常狀况的持续恶化,并需给予适当的治疗用药。通常指在疾病的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胸闷现象明显加重的表现。当患者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异常可能为肺癌加重的征兆,出现脓性痰和(或)肺部湿罗音常提示存在阻塞性肺部炎症。

1典型病例

1.1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身高175cm,体重70kg。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咳嗽,无咳痰,无咳血,行肺CT考虑肺癌,行右肺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鳞癌,给予化疗5个周期(具体方案不详),未定期复查,1年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复查CT示左肺转移,1个月前出现呼吸困难,复查CT考虑纵膈淋巴结肿大,给予抗炎对症治疗4天出院,出院后1周自觉呼吸困难加重,为维持治疗入院,病程中无发热,饮食及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1.2查体T:36.5℃,P:100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神清,查体合作,呼吸平稳,左侧颈部可触及一大小约1*1cm淋巴结,质硬,无活动度,无压痛,颈部肿胀,右肺呼吸音弱,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00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1.3辅助检查肺部CT:肺癌术后复发,肺内转移、肺内感染。

2治疗经过

第1日: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抗感染,建议使用头孢呋辛治疗肺部感染,缓解症状。

第2日:患者影像学报告指出肺癌已经发生转移,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应该积极抗肿瘤治疗,给予抗肿瘤药物力尔凡及艾迪,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

第3日:患者痰量增多,咳嗽,给予化痰药物氨溴索氨溴索能除及溶解分泌物,促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粘液的滞留,因而显著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使液的分泌可恢复至正常状况。

第4日:患者诉失眠,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氨溴索有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所以氨溴索剂量进行调整,给予减量15mg,继续观察。

第5日:患者诉失眠症状好转,呼吸困难减轻,咳痰量减少。

第6日:患者精神状态好转,咳嗽咳痰减轻,饮食及睡眠欠佳,给予停用氨溴索,观察病情变化。偶有心悸,心电图显示未见异常,给予促进血液循环药物丹参。

第8日:患者胸痛明显,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奈福泮20mg后,疼痛缓解。

第9:患者呼吸困难突然加重,给予尼可刹米及洛贝林,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均为N1受体),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而使呼吸加快。

第12日: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咳痰症状缓解,血细胞计数、肝功、肾功、心电图示正常,病情平稳,出院。

3用药分析与建议

3.1化疗方案抗炎+止咳、平喘+化痰+抗肿瘤。

主药的选择。

方案为:抗炎+止咳、平喘+化痰+抗肿瘤。

抗炎药物:头孢呋辛。

止咳平喘药物:多索茶碱、氨茶碱。

化痰药物:氨溴索。

抗肿瘤药物:艾迪、力尔凡。

4药物的剂量

按照药品说明书:

4.1头孢呋辛每天一次,每次4-10支,用适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稀释,直接静脉退职或静脉点滴,可以长期连续或间歇给药。

4.2多索茶碱每次200mg,每12h一次。

4.3氨茶碱一次0.25-0.5g,一日0.5g-1g。

4.4氨溴索每天2-3次,每次15mg。

4.5艾迪一次50-100ml。

4.6力尔凡每日一次,开始静滴3天,最好不超过10mg/日,正常给药一般不超过40mg/日。

5药物的溶媒

溶媒使用不正确可能会导致药品的溶解度降低,出现沉淀物或絮状物等情况,给病人造成药源性损伤。

5.1300mg多索茶碱可以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5.2氨茶碱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滴注。

5.3艾迪以0.9%氯化钠或5-10%葡萄糖注射液400-450ml稀释后使用,一日一次。

6给药途径的选择

6.1静脉输注安全的给药方式,效果尚可,但是全身副作用大。

6.2综合以上,对长期使用的药物采取口服给药,对于口服效果不明显的药物给予静脉给药。

7给药途径的选择

7.1静脉输注安全的给药方式,效果尚可,但是全身副作用大。

7.2综合以上,对长期使用的药物采取口服给药,对于口服效果不明显的药物给予静脉给药。

8小结

作为一名临床药师,笔者参与了上述病例的用药全过程,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能对患者进行具体用药指导。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帮助医生选择正确的药品,为患者作好服务,从临床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郑荣寿,张思维,吴有良,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8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中国肿瘤,2012,21:6-17.

[2]袁振,雷红卫,张丙诚,等.盐酸氨溴索对老年肺炎祛痰作用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43-145.

我院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抽取2013年3月门诊错误处方100张, 据2007年5月1日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 对处方的开具、书写、审核、调配及点评要求进行点评分析。

2主要问题

2.1 电子处方医师的签名

我院于2012年1月开始使用电子处方, 由于已设置好格式, 基本杜绝了项目不全, 每张处方规定只能打印5种药品, 处方的前记、后记、下划线是设置好的, 但由于各种原因, 处方在药房打印, 医师的姓名直接打印出, 无亲笔签名或盖章, 不符合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2.2 用药与年龄不符

由电子处方产生的问题有, 儿科开具的处方有些是成人的, 儿童用的是成人的医保卡, 姓名年龄是成人的, 电子处方无法更改, 从处方分析看, 成人用的是儿童的药品、儿童的剂量, 处方点评不合理。

2.3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例1.门诊号:1540767;临床诊断:高血压二三期;R:清开灵颗粒, 罗红霉素缓释片。

点评:清开灵颗粒是清热解毒药, 罗红霉素缓释片是抗菌药, 与临床诊断不符。

例2.门诊号:1826914;临床诊断:腹痛待查;R: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g, 100ml×3瓶。

点评:“腹痛待查”患者在不知腹痛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地使用抗菌药, 不仅会掩盖症状, 而且会增加胃肠道不适。这些处方使药师无法判断患者病情。

2.4 不合理用药问题

不合理用药是处方点评过程中发现的最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 药品用法用量与说明书不符:

大多数时间依赖性抗菌药需按药动学规律1d多次给药, 才能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但医师为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本身的用药习惯常1d用量1次给与。

例:门诊号:1832366;R: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可立袋×2瓶, 用法: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0.3g/4ml×8支, 用法:1.2g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点评:按药品说明书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成人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3h, 血消除半衰期约为3h。用法用量成人每天0.6~1.2g, 分2~4次应用。此方1.2g的用量1次给予, 1次给药剂量偏大可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且每天只给药1次达不到治疗的血药浓度。时间依赖性药物每天给药1次与3次比较, 后者的血药浓度是前者的3.3倍[2]。

2.4.2 超长时间用药:

门诊处方超时使用多发生在需长期用药的慢性患者身上, >7d量却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 急诊科的处方有>3d用量而未作原因说明。这应为医师不了解《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 药剂科应组织医师学习相关法规, 宣传到位。

2.4.3 药物相互作用:

这是最考验药师理论水平和综合技能的一项, 如药剂人员知识有限或疏忽大意, 即很难发现。药物配伍禁忌有理化配伍禁忌和药理配伍禁忌。

例1.门诊号:1822205;R: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可立袋+注射用头孢地嗪钠。

点评:头孢地嗪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环不稳定, 在酸、碱溶液中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而导致其疗效降低和过敏反应的发生, 在溶媒选择和使用时需注意, pH值接近中性的0.9%氯化钠注射液是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佳溶媒[3]。此处方溶媒选择不当, 属理化配伍禁忌。

例2.门诊号:1821926;R: (1)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注射液/软包+西米替丁注射液0.2g/2ml×2支; (2)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5g/100ml。

点评:西米替丁等药物可使奥硝唑加速消除而影响疗效和凝血, 因此应禁忌合用, 这属于药理配伍禁忌。

2.4.4 使用高档药的问题:

为杜绝大处方, 我院规定每张处方金额>150元需经患者确认签字方可取药, 但实际情况是患者很被动, 患者不懂医, 医师开什么药, 患者只好取什么药。因缺乏适当的监管:无指针使用高档抗菌药的问题很普遍;简单的腹泻患者给予五、六瓶输液;同类药品有的医师会选贵的;这些不合理现象可能与高昂的利益驱使分不开。

2.4.5 重复用药问题:

这种现象在不合格处方中普遍存在, 常一种抗菌药能治疗的疾病, 医师常采取二、三种药物联用, 这说明医师对药物的药理作用、抗菌谱不太了解。

例1.门诊号:1859535;R: (1)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盐酸克林霉素0.6g×2支; (2) 罗红霉素胶囊。

点评:罗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与克林霉素作用机制相同, 竞争相同的作用靶点而起到拮抗作用。

例2.门诊号:1805840;临床诊断:牙槽脓肿;R: (1)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2) 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美唑钠。

点评:奥硝唑与头孢美唑二者均有抗厌氧菌作用, 选择一种即可。

2.4.6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问题:

医院抗生素的使用虽分为一般使用、特殊使用、限制使用三级, 对每级抗菌药均规定了具体的范围, 但仍有越级使用现象。

例:门诊号:48956;临床诊断:头部外伤;R: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100ml/0.1g×6瓶。

点评:依替米星属于氨基苷类, 按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指针, 外伤的预防用药首选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而非氨基苷类。有些处方甚至二联、三联使用抗菌药, 但实际上只是些轻微的病症。这种现象在各家医院普遍存在。

3小结

医院应加强对处方点评工作的重视, 定期召开处方质量分析会, 必要时举行“处方展览或处方观摩会”。将点评结果公布, 进行警示和监督, 并将处方质量纳入衡量医疗技术水平之例, 据点评结果制定奖罚制度。

药剂科要做好药品的宣传工作, 及时介绍新药, 医师要对新药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有全面的了解, 勿盲目开药。药剂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在调配处方时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严把处方质量关。

总之, 处方点评的目的在于提高全院医师和药师对处方质量的高度重视, 激励其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合理用药, 确保医疗安全。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 质量为核心”的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中华人名共和国第53号令, 2007-05-01.

[2]吉冬梅, 张伶俐.医院药师审核处方用药的重要性[J].医药导报, 2008, 27 ( 4) : 488-490.

用药情况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为界, 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 200张, 定为干预前, 2015年1 200张为干预后, 所选处方涵盖我院所有科室。

1.2 分析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药》等的相关规定, 由经验丰富的药师组成专门工作小组, 对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比较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的改善情况。

1.3 干预方法

(1) 提高医师、药师安全意识。为规范医师及药师调剂行为, 我国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性文件, 医院应定时举办相关学习活动, 提高安全意识。 (2) 及时进行处方点评。委派经验丰富的药师, 定时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总结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召集门诊医生共同参与研讨, 制定解决方案。对存在异议的处方, 要单独抽出, 并与所开处方医生面对面商讨, 达成共识, 以免问题再次出现。 (3) 设立咨询台。在大厅显著之处设立用药咨询台, 由至少工作3年以上药师负责咨询工作。同时对咨询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可做成知识小册子放于咨询台供患者学习。 (4) 建立监测点。设立专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点, 由专人负责收集不良反应并上报到监测点。监测点的负责人要对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促进医护人员落实, 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医疗纠纷。 (5) 药师下临床。药师下临床是临床药学的主要形式, 可加强医师与药师间的联系、沟通。派药师参与临床查房, 建立药历, 同时药师利用药动学和药效学的优势, 结合患者本身的情况, 参与制定治疗方案, 科学选择药物, 给予合适的剂量,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率比较

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 占总处方的14.83%, 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 占总处方的4.17%,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出处比较

干预前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共152张 (85.39%) ,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20张 (11.24%) ;干预后仍为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共41张 (82.00%) , 其次仍为骨科, 共6张 (12.00%) , 干预前后不合理出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情况分布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主要集中表现为剂量、给药 (给药途径、诊断与用药、无指征用药) 、联用 (药物相互作用、配伍) 等,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剂量不合理

剂量合理是确保药效的关键, 也是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本文中, 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为20%左右, 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未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及病理。研究表明,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生理因素及肝肾功能、胃肠功能等病理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2]。而在临床用药时, 常会出现剂量偏大和偏小的情况。偏大主要表现在骨科预防感染用药方面, 比如骨折的常用药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6g, 预防用药为1次/d, 而有处方出现每日用药达6g, 如此即无法达到疗效, 且会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增加治疗费用。 (2) 临床医师未充分掌握药物用法。有部分医师认为中成药副作用小, 因此随意调整剂量。比如牛黄解毒片 (小片) 正常用法为3片/次, 2~3次/d, 而有处方出现3片/次, 3次/d。另有临床报道大剂量服用此药会导致肝脏受损、药疹及过敏休克等砷中毒症状。还有部分医师对复方制剂的组成了解不透彻, 如同一张处方有复方利血平和复方罗布麻片, 而该两药均含有双肼屈嗪和氢氯噻嗪, 两药同用会导致含量超量。

3.2 给药错误

本文中给药错误是主要问题, 干预前后均占50%以上, 主要表现为给药途径错误和诊断与用药不符。临床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静注、肌注、皮下注射、舌含、滴眼、滴鼻、口腔喷雾、直肠或阴道塞入等。药物的剂型决定了给药途径, 随意更改不仅影响药效, 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3]。本文出现的给药途径错误为妇科内服药外用, 如将甲硝唑片塞入阴道外用。殊不知该药不是阴道泡腾片, 此种用药吸收甚少, 疗效甚微。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给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 而实际中常有诊断与用药不符的情况。比如患者诊断为胃炎, 而处方中有喜炎平注射液, 而该药主要是治疗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3.3 联合用药不合理

临床上, 医生为快速有效地治愈疾病, 常常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此种做法虽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对医生及医院的满意度, 但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此情况主要体现在作用过强及疗效减弱两方面, 比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维C银翘片和感冒通片联用, 前者是强效解热镇痛药, 而维C银翘片含有扑热息痛, 感冒通片含有双氯灭痛, 三药合用作用过强, 退热过快, 容易导致患者出汗过快过多、血容量急剧下降而出现虚脱。作用减弱的处方为同时使用多潘立酮片、法莫替丁, 前者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可加快胃肠蠕动, 促进胃排空, 从而缓解腹胀症状, 两者联用会使后者在胃肠道停留时间缩短, 吸收减少, 血药浓度难以达到治疗所需峰值而使疗效减弱。配伍禁忌表现为青霉素、碳酸氢钠两组合用, 可使青霉素失效。

笔者认为, 药师应发挥处方“鹰眼”作用,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度及说明书, 客观、合理点评处方, 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 及时上报。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 提高我院处方合格率。虽然此次调查发现通过用药干预我院不合理处方有明显的降低, 但主要的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药师应进一步发挥其工作效能及职能, 促使我院门诊用药更科学合理。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我院门诊用药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以2014年为界, 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 200张 (干预前) , 2015年1 200张 (干预后) , 对所选处方不合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 (14.83%) 共203处, 其中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为152张, 占85.39%,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20张, 占11.24%。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 (4.17%) 共54处, 同样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为41张, 占82.00%,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6张, 占12.00%。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不合理出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合理之处主要为剂量、给药、联用、无指征用药、配伍等。结论:对门诊处方用药进行有效的干预, 可提高合理用药力度, 从而使药物资源得以科学应用。

关键词:门诊,不合理用药,干预

参考文献

[1]谢惠明.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

[2]彭鹤.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南药学, 2012, 10 (9) :713-714.

我院儿科处方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的信息系统中调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儿科处方用药情况, 并随机抽取其中的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 将这些处方进行归类、整理、分析。

1.2 方法

首先, 对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的治疗对象按照性别和生理期状况进行统计, 性别即男生、女生;生理期主要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然后针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生理状况, 对儿科门诊处方进行审核, 统计每个时期的不合理用药状况。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2000张儿科处方中, 男生处方有982张, 女生处方有1018张。其中, 新生儿 (生后28d) 的处方有354张, 婴儿期 (<1岁) 处方有422张, 幼儿期 (1~3岁) 处方有757张, 学龄前期 (4~6岁) 处方有335张, 学龄期 (7~14岁) 处方有132张 (见表1) 。

2.2 审核结果分析

合理用药的处方有1902张, 占95.10%,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有98张, 占4.90% (见表2) 。

3 讨论

3.1 处方用药和临床诊断不相符

处方和临床诊断不相符的状况时有发生, 比如临床诊断患儿的上呼吸道感染, 有的处方上的药物却是调理脾胃的清热平肝。这种状况需要医师和药师合作沟通, 认真负责, 才能杜绝。

3.2 药物选择和联用不当

在审核处方时, 药剂师一定要重点审核处方中的药物联用问题。不同时期的患儿由于骨骼、各项器官等的不同, 对药物的敏感性、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尤其是抗生素和菌类的药物[2], 在注射时, 首先要进行皮试, 保证用药的合理。

3.3 剂量使用不当

对儿科药物剂量的计算和确定, 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之后的发展。在处方审核中, 药师计算剂量的方法主要有4种, 但常用的有2种:按年龄来计算和按体质量来计算[3]。

3.4 给药途径不当

儿科门诊中, 通常有4种给药途径:第1种是口服, 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的患儿, 这样能够慢慢缓解患儿的不适状况, 同时也可用于液体药物。但是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肠道系统还未发育成熟, 故而不适宜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第2种是针剂注射, 一般应用于病情较重较急的患儿, 这样能够快速控制病毒的进一步蔓延, 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第3种是皮肤黏膜, 适合治疗患儿的一些皮肤性疾病的外敷治疗;第4种是吸入或者雾化方式, 主要针对患有鼻炎、哮喘等症状的儿童而言[4]。药师在审核处方时, 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状况, 保证合理用药。

3.5 剂型不当

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 儿科药物也有相应的剂型。通常口服剂型的药物主要有片剂、糖浆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这种剂型较为常用, 而且患儿也容易接受;注射剂型通常与成人相同;皮肤黏膜剂型通常包括各种软膏类、贴剂类药物;吸入或者雾化剂型一般有气雾剂、干粉类药物组成。在处方审核中, 药剂师要考虑患儿接受药物的能力, 选择合适的剂型。

3.6 新药使用不当

近年来, 儿科新药不断更新换代, 这说明了医药研究发展的迅速。然而, 中国新药的实验的对象通常是小动物, 且周期和观察期较短, 故而新药的很多负面影响未被及时发现。对于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的患儿来说, 新药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医师要慎用新药, 药师要加大对新药的审核力度, 确保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要求医师和药师通力合作。医师在开处方时, 一定要用儿科专用处方签 (提示药师要警惕, 有针对性的审核和用药交代) , 要依据患儿的年龄及其实际病情, 选择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型、合适的给药途径, 同时要计算好剂量, 慎用新药。药师审核处方要依据《处方管理办法》认真审核,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科门诊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儿科处方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2000例儿科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000张儿科处方中, 男生处方有982张, 女生处方有1018张。其中, 新生儿 (生后28d) 的处方有354张, 婴儿期 (<1岁) 处方有422张, 幼儿期 (1~3岁) 处方有757张, 学龄前期 (4~6岁) 处方有335张, 学龄期 (7~14岁) 处方有132张。合理用药的处方有1902张, 占95.10%,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有98张, 占4.90%。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审核较为严格完善, 但是对部分不合理处方要加强审核,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从而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医院, 儿科,处方, 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梅, 藏全.门诊处方审核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9) :86.

[2]李帼姬, 李海英, 陈画虹.儿科门诊处方审核情况的分析[J].今日药学, 2012, 22 (8) :498-500.

[3]姚冰, 潘洁, 王远光, 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41-44.

用药情况分析 篇10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随着医疗的发展, 人们对安全合理用药越来越重视。由于小儿生理、解剖特点决定其用药具有其特殊性, 并且药物不良反应在儿科用药中发生率比较高[1]。为了解本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 促进儿科用药的合理性, 现从本院儿科药房处方中随机抽取1800 张处方进行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通过本院信息系统调取2015 年1~6 月门诊儿科药房处方, 随机抽取其中1800 张处方, 每个月抽取300 张处方。参考《医院处方点评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等, 分别对患儿的性别、年龄、平均用药品种、平均处方费用、处方的合理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年龄与性别在1800 张处方中, 男971 例, 女829 例, 男女比例为1 :0.85 ;0~1 岁患儿处方434 张, 占24.1% ;1~3 岁患儿处方783 张, 占43.5% ;3~6 岁患儿处方392 张, 占21.8% ;6~12 岁患儿处方176 张, 占9.8% ;>12 岁患儿处方15 张, 占0.8%。

2.2每张处方用药品种及金额情况在抽查的1800张处方中, 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72种, 其中3种及3种以下占72.6%, 3种以上占27.4%。平均每张处方费用为53.26元, 未出现同一患儿一日药品费用或单处方金额>300元的大处方。

2.3处方合理性分析所有抽查的处方中, 合格处方1721张, 占95.6%, 不合格处方79张, 占4.4%。对不合格处方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见表1。

2. 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1800 张处方中, 涉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处方有585 张, 占处方总数的32.5%。其中, 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处方112 张, 占19.1% ;口服剂型处方454 张, 占77.6% ;其他用药途径如抗菌素眼膏、滴耳液、雾化吸入治疗等19 张, 占3.2%。统计出抗菌药物应用前十名的药品,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 其生理、病理、解剖、免疫以及各系统器官功能都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药物应用方面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 儿童用药存在其特殊性, 要引起高度重视。小年龄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免疫系统不成熟, 其抗感染免疫能力比成人和年长儿低下, 本次调查中, 0~1 岁患儿占24.1%, 1~3 岁患儿占43.5%, 符合小年龄儿童较易感染的规律。

药物相互作用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合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越高。有研究表明, 2 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 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15 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本院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72 种, 与WHO对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用药标准1.6~2.8 种相符, 但已接近上限。因此, 医务人员还需严格控制用药品种, 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本次平均每张处方费用为53.26 元, 未出现大处方, 说明本院较好的控制门诊处方费用, 能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实际经济能力开方。

本次抽查处方合格率为95.6%, 不合理处方占总处方量的4.4%, 符合三甲医院处方合格率95% 以上的要求。本院实行电子处方, 处方通用名使用达100.0%, 不合理用药原因统计前三名分别是:用法用量不合理、遴选药品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

按照卫计委《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 综合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根据调查结果, 本院2015 年1~6 月份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5%, 高于卫计委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门诊的局限性, 患儿一般无法通过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和药敏试验, 医生使用抗菌药物多为经验性用药, 部分医生过多的依赖抗菌药物, 同时有些患儿家长对疾病认识存在误区, 主动要求医生使用抗菌药物以便迅速改善病情。本院抗菌药物以口服居多,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7.6%, 通过静脉给药途径占19.1%, 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应选择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儿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3]。因此, 要求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根据此原则选择适当剂型和给药途径, 确实为患儿健康着想。从表2可以看出, 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占主导地位, 其次是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抗菌谱广、疗效高、毒性低、不良反应较少成为本院儿科医生首选抗菌药品。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 由于其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半衰期长、抗菌活性强且有较强的抗生素后效应等优点[4], 在本院儿科门诊也应用的较为广泛。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本院门诊儿科用药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抗菌药应用比例较高。儿童是特殊群体, 用药较为复杂, 其用药合理性应得到充分重视。医生、药师应加强对《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 加大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和干预力度, 做好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以做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孙满顺.小儿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3) :58.

[2]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 3 (24) :42.

[3]张永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174-176.

儿童用药分析与探讨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11

儿童不同与成人,儿童的各个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论是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或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及诊断、防治等方面,都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按一定的规律不断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些特殊的因素直接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在用药上如果药品的选择和计量计算不适当,就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儿童的用药剂量,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但现在多数药品说明书上出现了“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的字样,这能正确的引导儿童用药吗?儿童用药就是简单的成人药品剂量“酌减”那么简单吗?

儿童专用药品存在着品种少,规格少,临床用药缺乏及药效不明确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儿童3.6亿,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我国大约3500多个药物剂型品种中,儿童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100余种(包括中药制剂),只占整个药物制剂品种的1.52%,儿童药物存在着剂型单一,品种单调,规格欠缺,不能满足不同发育阶段儿童的临床需求。儿童用药缺乏的主要原因为利润低;药品的开发周期长;临床研究上对于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用剂量缺乏针对性;儿童用药批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成本高;研制新药,临床讨论需要志愿者配合,但儿童受试者比较少。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开发儿童药品,导致儿童专用药品比较缺乏。

儿童用药成人化缺点:①剂量上不准确。②服用时按成人规格、剂量进行折算,分成几分之几再碾碎喂或者把胶囊倒出来喂,都会破坏原制剂的特点,影响药效,不良反应增大。③内在质量上,成人和儿童的颜色、大小、口味的质量要求都不相同。④经济上造成的浪费和国家资源的浪费。最后外用药膏剂、滴眼剂、滴鼻剂都是成人剂量,浓度存在问题,儿童皮肤容易引起刺激。

根据儿童用药特点以及从用药安全角度提出几点建议:①根据儿童不同发育时期及药物的特殊反应上开发:可充分利用现有药品资源,将药品研制成更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如口服、糖溶剂、颗粒剂、滴剂,这样适合于按儿童的年龄、体重及体表面积用药。加入儿童易于接受的矫味剂。还可生产一些儿童适用的,能起全身作用的栓剂、贴剂、中药溶剂,更适合儿童使用。提高儿童的依从性,可以制成适合儿童的缓释或控释糖浆剂,减少用药次数。即使成人药品,也尽量在生产中有适合儿童用药的小规格,在片剂模上刻印上1/2,1/3,1/4切割线,有利于分配的准确性。②临床医师要正确选用药品,重点关注儿童用药项下的内容,仔细阅读“用法用量”,看清药品规格,在临床用药中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进行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药师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深入患者,指导儿童规范用药。③我国应组织学科专家编写、制定儿科用药规范,利用儿童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从各个系统的用药入手、按药品的名称、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适应性、禁忌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给药说明,找到更适合的儿童药物。同时收载易于儿童时期中毒及药物解救,使临床医师在儿童用药方面更加精准,有章可依,促进儿童用药的安全合理。

用药情况分析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中药门诊设有固定的药物咨询处, 配有中药工具书、中药方剂配伍数据库及中药咨询电话等, 有药师轮流值班, 负责对咨询者的咨询问题进行答复记录[1]。选取2012年1月-12月间中药门诊药物咨询记录中500例记录完整、有代表性的咨询记录, 分为窗口当面和电话咨询。

1.2方法

按照咨询人员情况、咨询内容、药物类型等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咨询者情况

500例药物咨询中, 门诊窗口咨询366例 (占73.2%) , 电话咨询134例 (占26.8%) 。药物咨询主体有患者及其家属426例, 占85.2%;医师59例, 占11.8%;护士15例, 占3.0%。用药对象以年龄>55岁和<12岁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47.2% (236例) 和17.6% (88例) 。

2.2咨询内容

用药咨询内容中, 咨询最多是药物用法用量, 其次是药物作用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再次是药价, 分别占37.2%、20.6%、18.7%、13.4%、7.4%。

2.3咨询药物类型

药物咨询涉及的药品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 主要用于机体调理。见表1。

3讨论

3.1咨询者的基本情况

医护人员 (14.8%) 对药品的咨询也占有一定比例, 这说明近几年我国中药学事业的发展, 很多中药新的药理作用被发现, 方剂学知识的不断扩充, 多样化的产地及不同的制作工艺均会影响中药的药效, 这些增加了医生用药选择的难度。同时这也说明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因此药师有必要向医师介绍药物的信息, 包括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等内容, 以协助临床医师和护士合理使用每一味药物, 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

3.2咨询药物内容

药物咨询的内容中, 药物用法用量占37.2%, 药物的作用及适应症占20.6%, 药物不良反应占18.6%, 注意事项占13.4%。这说明患者用药不再是盲从, 患者希望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具体情况, 而且当今网络的快速发展, 网络医药知识的普及, 患者获取药物相关信息的途径不局限于医嘱或说明书, 患者往往会将自己通过网络或书籍获的药品相关知识与医嘱进行对比, 当两者不一样时, 就会产生疑问。

3.2.1药物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问题的咨询者以老年人和患者家长居多, 老年人记忆力和视力都有所下降, 对医生交代的用法用量记不清楚或者遗忘, 且老年人因老花眼等因素无法阅读说明书, 因而多以来中药门诊窗口咨询, 遇到这种情况, 药剂师会放慢语速耐心交代并用较大的字体写好药物的用法用量的便签。儿科患者用药剂量不同于成年人, 服药依从性也不如成年人, 家长多专门咨询用法用量[2]。咨询用法用量的患者中, 咨询服药时间占大多数, 比如空腹服还是饭后服, 早晨服还是睡前服, 多种药物时服用顺序等。且中药方剂中药物种类较多, 药物熬煎时下药顺序比较讲究, 很多药物煎服方法不合理不仅达不到治病的目的, 还可能引起药物中毒。这说明人们对中药疗效及安全性的认识有了提高, 同时对药物服用的最佳时间与药物疗效的认识有了高度关注。药师应该正确理解医师用药意图及目的, 根据中药药理学、方剂配伍、中药熬煎方法等理论知识综合分析, 结合时辰药理学,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药物熬制方法及服药时间, 从而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

3.2.2药物作用及配伍禁忌

很多患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尤其是老年人患有“三高”, 需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 常见的就是咨询服这些药物与中药能否一起服用, 此时就涉及到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这需要药师具备丰富的药物理论知识、药物治疗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给患者一个肯定的答复。

很多患者服用的重要处方中都有几味甚至几十味几百味中药材, 如果单纯看其中某几味可能就是相反相恶的, 患者如果不了解中药物配伍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和担忧。其实在了解了中药配伍最基本的禁忌后, 患者就会对医师处方有进一步的认识。

3.2.3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及中成药与西药的区别就是药物成分不清楚, 因此给药剂量不能准确控制, 因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患者在使用一个中药处方时会存在很多疑虑。因此在药物不良反应咨询时药师要掌握分寸, 同时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那些多疑、谨慎的患者, 不宜过分强调药物的不良反应, 否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降低用药依从性[5]。如人参众所周知是很好的补药, 很多人将其当做保健品服用, 但是人参用药不对症可导致低血钾, 引起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压痛、自汗等症状。

3.2.4药物注意事项

患者在进行药物咨询是除了关系药物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外, 对于药物的注意事项也比较关注。患者会咨询药品的贮存方法及熬煎方法。药师应该告知其药物是否需要放在避光、阴凉、干燥的地方。中药的注意事项有很多, 医师及药师应该将这些注意事项详细告诉患者, 并嘱咐患者科学合理的煎熬服用药液, 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时应该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

3.3药物类型的咨询

很多重要处方中都包含好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材, 有的甚至需要用到花蛇、全蝎、蜈蚣等毒物, 患者对这些有畏惧, 甚至排斥, 因而会产生很多疑问。医师和药师要对患者的问题耐心解答, 消除患者的疑虑, 增加服药的依从性。

本次研究显示, 患者咨询的内容相当广泛, 且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帮助。咨询的内容涉及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等的用法用量、药物配伍、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甚至一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中医治疗方法等。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中药门诊开展用药咨询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4]。

开展药物咨询不仅可以普及药学知识, 使患者掌握科学合理的服药方法,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还可以加强医患沟通, 密切医患关系, 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更好地配合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 药师可以根据患者在药物咨询中的信息进行汇总, 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需求, 印制免费发放宣传册,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5]。另外, 在中药门诊咨询中, 药师必须具备更新更全面的药物知识, 这就要求药师需要不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从而储备更多的药物知识来解答患者用药的疑问。再者, 中药门诊开展药物咨询有利于中药事业的发展, 促进中药不良反应检测工作。开展中药门诊咨询, 让大众更多地了解我国传统药物, 推动我国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鸿志, 张斌, 陈卓.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工作的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 24 (5) :308.

[2]林晶, 陈俞军, 林艳.患儿家长返回药房再次咨询原因分析[J].中国药房, 2006, 17 (21) :1671-1672.

[3]杨曙光.某院2004-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8) :638-639.

[4]葛凌.敞开式服务在基层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6) :450-451.

上一篇:安全预警体系下一篇:图文信息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