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情况

2024-12-14

用药情况(通用10篇)

用药情况 篇1

摘要:目的 对诺氟沙星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讨论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对该院2009年7月份门诊急诊科处方进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 1311份急诊处方中使用抗生素处方有798份, 其中使用诺氟沙星125份占15.7%。用药合理的有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术后感染、结石并发感染等共109例占87.2%, 单用诺氟沙星的有65例, 二联用药60例占48.0%。125例患者该药物用法用量符合标准。结论 诺氟沙星注射液抗菌谱较广, 使用时要注意对患者进行仔细地检查诊断。正确地合理用药, 使其针对性强, 以保证患者各方面利益及安全。

关键词:诺氟沙星,合理用药

诺氟沙星是喹诺酮类化学合成抗菌药, 这类抗菌药与其他抗菌药作用机制不同而又无交叉耐药性, 且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无需皮试、给药方便、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1]。在临床应用治疗中占重要地位。近来, 我院在临床上应用诺氟沙星注射液较多, 本文对其用药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其用药合理性并提出建议, 以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急诊科2009年7月份的处方。1311份急诊处方里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有798份, 其中诺氟沙星的处方有125份占15.7%。

1.2 方法

对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的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临床诊断、用法用量及疗效等进行分析, 并对患者诊断进行分类, 判断其用药合理性。

2结果

2.1 一般生理病理情况

在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的125例患者中, 男67例, 女58例;年龄18~83岁, 中位年龄37.77岁。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炎等呼吸道感染38例, 急性胃炎、肠炎、腹痛50例, 外伤、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 肾绞痛1例, 碎石术后14例, 胆结石、肾结石各1例, 尿路感染6例;牙龈炎、牙周炎各1例, 有5例无诊断。其中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的疾病的有26例。

2.2 用药剂量与疗程

在125例患者中, 每天静脉滴注诺氟沙星氯化钠用量为0.2g 12例、0.4g 99例、0.6g 2例、0.8g 9例、1.2g 3例。用药1~3d。单用诺氟沙星65例, 另外有60例采用二联用药。

2.3 二联用药情况

在我院125例患者中, 60例采用二联用药占总数的48.0%。具体情况如下。见表1。

2.4 用法用量

按说明书“成人用量每次0.2~0.4g, 以每分钟30~40滴的速度静脉滴注, 每天2次”。在本次调查的125例患者中, 用量每次均为100ml即0.2g诺氟沙星, 每天2次, 符合正确的用药量, 年龄都在18岁以上, 有16例患者在60岁以上, 都使用静脉滴注。

3讨论

在本次调查的38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包括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炎等。诺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这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或慢性支气管急性加重及肺炎, 不宜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也不宜用于肺炎链球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因为这类药物对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作用远不及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另外, 诺氟沙星对肠道杆菌引起的胃肠道炎症也具有良好疗效, 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作为抗肠道感染的首选药物。本次调查共有50名胃肠道疾病患者, 属合理用药。建议医师要仔细诊断患者病情, 根据感染部位的细菌学特点应用抗生素。

本次调查无<18岁的患者, 诺氟沙星注射液只适合用于18岁以上的患者, 18岁以下患者禁用, 因本品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应用这类药物可引起幼龄动物关节软骨的损伤, 故不推荐用于儿童及骨骼生长期的患者[2]。

二联用药一般指的是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可减少抗菌药物剂量, 减少不良反应。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 不能控制耐药菌感染时, 可采用联合用药以达到共同抗菌作用[3]。我院6例尿路感染患者中有2例是单用诺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 有4例是采用了二联用药。尿路感染95%以上由一种病原菌引起, 大肠埃希菌是常见的病原菌[4]。在单纯性尿路感染时可以单独使用诺氟沙星, 但由于目前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耐药者多见, 所以建议医师在给药前应留取尿培养标本, 参考结果调整用药。4例二联用药采用的是诺氟沙星与甲硝唑注射液和阿奇霉素注射液。因诺氟沙星的抗厌氧菌的作用差, 与甲硝唑联用可以预防治疗阴道滴虫、厌氧菌引起的尿道感染;与阿奇霉素联用可以治疗由溶脲脲原体及其他菌属引起的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因阿奇霉素对溶脲脲原体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外伤引起的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 主要常见的病原有金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这时单用诺氟沙星不是很恰当, 因本品对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抗菌作用差, 治疗针对性不强故效果不佳。建议首选苯唑西林或头孢唑林等单独使用或第一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 我院就有4例外伤使用了诺氟沙星与庆大霉素针联用效果不错。胆肾结石可引发炎症导致疼痛不适, 主要是由肠杆菌科细菌脆弱拟杆菌引起, 可以使用诺氟沙星预防感染, 感染较严重者建议首选哌拉西林与甲硝唑联用, 亦可选用其他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与甲硝唑或克林霉素联用或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联用。对于厌氧菌引起的牙龈牙周炎症, 使用对厌氧菌抗菌作用差的诺氟沙星显然不够恰当。建议使用对厌氧菌敏感的抗菌药, 如甲硝唑。对碎石手术后的感染, 主要由金葡萄球菌和肠科杆菌引起。可用诺氟沙星注射液预防感染。我院14例碎石术后患者中有1例采用了序贯疗法诺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片联合治疗。所谓序贯疗法指的是应用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时, 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 (一般为静脉给药) , 当患者病情一旦改善 (通常在用药3~5d后) , 迅速转换为口服抗生素的一种给药方法[5], 目前多采用的是把原先需静脉用药的抗生素改为口服型抗生素。这种疗法可以减少药品费用及住院天数, 避免了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并发各种炎症, 而且也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危险, 故建议使用此疗法。

4用药建议

医师在开药时应对感染部位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种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 而且需要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科的增多情况等。我院急诊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较多的原因其中之一与我院急诊在非正常上班时间不做皮试就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的制度有关。由于诺氟沙星注射液主要经肾脏、肝脏系统排泄, 肝肾功能不全、障碍时会减少药物清除, 使血药浓度升高, 易损害肝肾。故建议医师应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实施个体化给药, 尤其是老年患者肝肾功能衰退, 需减量使用。使用诺氟沙星注射液时, 若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检查并作出评价。静脉滴注诺氟沙星注射液时速度不宜过快, 每分30~40滴。大剂量使用本品或与茶碱制剂使用时可减低本品在尿中的溶解度, 导致尿pH值在7以上, 可发生结晶尿, 从而导致肾毒性。

参考文献

[1]翁舜章, 陈瑞擎, 林振礼, 等.2002~2004年医院喹诺酮类抗菌药应用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6, 15 (2) :91-92.

[2]戴自英, 汪复, 张婴元, 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0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要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S].2004, 2:6-7.

[4]戴自英, 汪复, 张婴元, 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4.

[5]王守春, 司凯英, 鹿翠香, 等.依诺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8例[J].中国药业, 2004, 13 (10) :73-74.

用药情况 篇2

为更好的与临床科室沟通,配合临床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减少不合理用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根据近来发现的不合理用药医嘱总结如下:

1.溶媒选择不当:溶媒的选择应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品种,尽量避免溶媒选择不当,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1)0.9NS+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复方氯化钠+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GNS+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为复方制剂,成份复杂,稳定性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说明书规定滴注用的溶媒为脂肪乳注射液,无电解质的葡萄糖注射液,强电解质的加入可降低水溶性维生素的溶解度,析出不溶性的物质,因此,不可使用含电解质的注射液为溶媒,以避免用药风险的提高。

(2)5%GS+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在酸性条件下可游离析出,说明书中要求用0.9%NS注射液稀释。

2.给药浓度不当:有些药物的使用有最高浓度的规定,正确的给药浓度是用药安全有效的保证

(1)医嘱:0.9%NS100ml+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1.2g。说明书中要求0.6g加入不少于100ml输液中,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医嘱:0.9%NS100ml+盐酸林可霉素1.2g。说明书中要求每0.6g溶于不少于100ml的溶液中,滴注时间不少1小时

(3)医嘱:5%GS250ml+利巴韦林注射液500mg。利巴韦林注射液说明书用法用量为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缓慢滴注

(4)医嘱: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4ml+5%GS100ml。多种微量元素说明书中注意事项指出,经外周静脉输注时,每100ml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最多可以加入2ml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

(5)医嘱:0.9%NS100ml+注射用马来酸阿奇霉素0.5g,0.9%NS+注射用阿奇霉素0.5g。阿奇霉素配成输液的最终浓度要求为1.0---2.0mg/ml(6)医嘱:0.9%NS250ml+苦碟子注射液40ml。说明书中特别指出:每10ml药液应用不少于100ml的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滴速以每分钟40-60滴为宜。3.超剂量用药

(1)医嘱:注射用七叶皂苷30mg,qd。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说明书要求一日总量不超过20mg,马丁代尔大药典推荐成人静脉使用七叶皂苷钠最大日剂量为20mg,如使用更大剂量则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2)医嘱:注射用头孢曲松钠5g,qd。说明书中头孢曲松钠一日总量不超过4g(3)医嘱: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5g,bid,原因同3(2)

(4)医嘱:血塞通注射液500mg,qd。血塞通注射液说明书静脉注射用法用量为一次200mg--400mg,一日一次,注意事项也明确指出应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范围使用(5)医嘱:酚磺乙胺注射液3g,qd。酚磺乙胺注射液说明中用法用量为一次0.25--0.75g,一日2--3次

(6)医嘱:丹参川芎嗪注射液,20ml,qd。说明书用法用量为5-10ml(7)医嘱:黄芪注射液,40ml,qd。说明书用法用量为10-20ml 4.配伍不当

(1)5%GS+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KCl,原因同1(1)

(2)维生素C+维生素K1,维生素C是一个酸性多羟基化合物,有强的还原性,与醌类药物维生素K1混合后致使维生素K1药效下降

5合并用药不当

(1)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复方氯化钠(2)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复方氯化钠为含钙溶液,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有警示语:和含钙制剂和含钙产品合并使用有可能导致致死性不良事件的结局。

2015年10月

心血管类药物的用药情况分析 篇3

【关键词】心血管类药物的简介;心血管类药物的分类;各类药物的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92-01

心血管类疾病是我们在医学的研究道路中不可攻破也是不能放弃的一个重要的医学领域,我们对于心血管类的疾病研究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仍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遗憾,我们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开发研究也是我们攻克心血管类疾病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完全的从医术上解决心血管类的疾病,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完成心血管类疾病的研究和弥补不足之处,这也就是药物的开发和研究。关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的方面,我们也存在许多注意的方面,这些方面可以导致病人病情的好转和恶化,可以使得我们对于病情更好的掌握,也容易使得我们不能掌控病情的发展,这些方面就是我们对于药物的用药情况和使用的说明以及药的种类选择。

1心血管类药物的简述

心血管类的疾病是指心脏,血压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的疾病,它的药物的主要作用也就是控制这些方面的恶化和病变,我们常用的心血管类药物主要有卡托普利、受体阻断药、硝苯地平等方面,心血管类药物的目的是在控制血压,防止心脏承压能力过强以及保护血管。

2 心血管药物的分类

2.1 心脏病治疗用药

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代表性疾病就是心脏病,心脏病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疾病,它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强心甙类,抗心律失常药,Ⅰ型和Ⅲ型,心脏兴奋药、不包括强心甙类药,用于心脏病的血管扩张药,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心脏病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脏病,我们的药物选择和药剂量也是不一样的。

2.2抗高血压药物

中枢性抗肾上腺素能药,外周性抗肾上腺素能药,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血压,避免因为血压的上升而导致其他的一些病症。

2.3 利尿药

噻嗪类低限利尿药,低限利尿药,不包括噻嗪类,高效利尿药剂,保钾剂。利尿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多,造成的原因也比较多样,但也不是绝对的。

2.4 血管保护剂

局部用止血药,抗静脉曲张药,毛细血管稳定药。它的作用就是直接的保护血管,避免血管的进一步损伤,也能起到止血稳定的作用。

2.5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是以血管扩张为主的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具有直接心脏作用的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2.6 降血脂药

所谓的降血脂药就是指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很大的导致原因就是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偏高或不正常,降血脂的药也就是针对这些方面做出的诊治。

3各类药物的用量分析

3.1卡托普利 (疏甲丙脯酸、甲疏丙脯酸、开搏通)

(1)药物定义

本品为人工合成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系统)。

(2)作用特点

卡托普利的作用就是减少及缓激肽水平提高,从而扩张血管及水钠潴留减少,导致血压下降;防止和逆转心血管重构,从而保护靶器官,使得靶器官得到更好的运行;当然,卡托普利的使用对血脂、血糖不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反应,也不会造成身体机能伤害;另外,它的服用不会加快心率,能够使得心脏和血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作用。

(3)临床反应

卡托普利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治疗各型高血压,也是治疗伴有心衰或糖尿病及肾病高血压的首选药,与利尿药及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合用,可以有效的治疗心衰,使得病人的心脏和身体得到进一步的修护和维护。

(4)用法用量

一日2-3次,如仍未能满意地控制血压,可加服噻嗪类利尿药如HCT25毫克,一日一次。以后可每隔1-2周逐渐增加利尿药的剂量,以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如果还是不能降低血压,那么,就需要向医生咨询或者到专业医师进行一系列的诊治和治疗。

3.2 β受体阻断药

(1)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β-受体阻断剂,主要的作用是降低心肌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和心肌耗氧量,从而达到降低心脏的压力和维护血压的稳定,是我们有效的治疗心肌受损和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

(2)用法

此类药品一般需要口服,可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一般每次10毫克,一天3次。如果治疗心绞痛的话,那么,每天服用40毫克到80毫克之间的用量,一天3或者4次。

(3)降压特点及应用

这类药物的降压作用,缓慢而持久,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的降低血压,而且维持的时间也比一般药物长,不会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和水钠潴留,长期服用的话,也不不易产生耐受性,但会引起三酰甘油升高,如果单独使用的话,可以单用于轻度高血压。

(4)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乏力、嗜睡、头晕、失眠、恶化、腹胀、皮疹、晕厥、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反应。特别要注意的是,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竇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低血压症病人不能使用,并且应该避开与此相关的药物的摄取。

3.3硝苯地平

(1)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钙拮抗剂,可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正二价的钙离子内流,能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

(2)降压特点

硝苯地平的主要特点是针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拮抗作用强,容易致心率加快,作用确切而迅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而且对于血脂、血糖无不良影响,是一种比较强烈的药物,作用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3)用法用量

硝苯地平的使用可以采取口服或舌下含服,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10毫克到20毫克之间,一天3次。

4结语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不仅仅了解了心血管类药物的分类,我们也明确了各类心血管类药物所起到的作用和所针对的不同病情,这是我们社会多面的医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在目前社会医学研究中应该加强的方面。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特性和作用效果,因此它的服用方式也是不同的,抑制的病情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用法用量研究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当然,我们对于心血管类药物的研究仍在继续,我们对于药物的把握和要求也会越来越完善和完全。

参考文献

[1]邹豪 《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与利用》 1996

用药情况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为界, 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 200张, 定为干预前, 2015年1 200张为干预后, 所选处方涵盖我院所有科室。

1.2 分析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药》等的相关规定, 由经验丰富的药师组成专门工作小组, 对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比较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的改善情况。

1.3 干预方法

(1) 提高医师、药师安全意识。为规范医师及药师调剂行为, 我国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性文件, 医院应定时举办相关学习活动, 提高安全意识。 (2) 及时进行处方点评。委派经验丰富的药师, 定时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总结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召集门诊医生共同参与研讨, 制定解决方案。对存在异议的处方, 要单独抽出, 并与所开处方医生面对面商讨, 达成共识, 以免问题再次出现。 (3) 设立咨询台。在大厅显著之处设立用药咨询台, 由至少工作3年以上药师负责咨询工作。同时对咨询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可做成知识小册子放于咨询台供患者学习。 (4) 建立监测点。设立专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点, 由专人负责收集不良反应并上报到监测点。监测点的负责人要对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促进医护人员落实, 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医疗纠纷。 (5) 药师下临床。药师下临床是临床药学的主要形式, 可加强医师与药师间的联系、沟通。派药师参与临床查房, 建立药历, 同时药师利用药动学和药效学的优势, 结合患者本身的情况, 参与制定治疗方案, 科学选择药物, 给予合适的剂量,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率比较

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 占总处方的14.83%, 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 占总处方的4.17%,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出处比较

干预前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共152张 (85.39%) ,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20张 (11.24%) ;干预后仍为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共41张 (82.00%) , 其次仍为骨科, 共6张 (12.00%) , 干预前后不合理出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情况分布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主要集中表现为剂量、给药 (给药途径、诊断与用药、无指征用药) 、联用 (药物相互作用、配伍) 等,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剂量不合理

剂量合理是确保药效的关键, 也是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本文中, 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为20%左右, 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未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及病理。研究表明,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生理因素及肝肾功能、胃肠功能等病理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2]。而在临床用药时, 常会出现剂量偏大和偏小的情况。偏大主要表现在骨科预防感染用药方面, 比如骨折的常用药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6g, 预防用药为1次/d, 而有处方出现每日用药达6g, 如此即无法达到疗效, 且会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增加治疗费用。 (2) 临床医师未充分掌握药物用法。有部分医师认为中成药副作用小, 因此随意调整剂量。比如牛黄解毒片 (小片) 正常用法为3片/次, 2~3次/d, 而有处方出现3片/次, 3次/d。另有临床报道大剂量服用此药会导致肝脏受损、药疹及过敏休克等砷中毒症状。还有部分医师对复方制剂的组成了解不透彻, 如同一张处方有复方利血平和复方罗布麻片, 而该两药均含有双肼屈嗪和氢氯噻嗪, 两药同用会导致含量超量。

3.2 给药错误

本文中给药错误是主要问题, 干预前后均占50%以上, 主要表现为给药途径错误和诊断与用药不符。临床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静注、肌注、皮下注射、舌含、滴眼、滴鼻、口腔喷雾、直肠或阴道塞入等。药物的剂型决定了给药途径, 随意更改不仅影响药效, 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3]。本文出现的给药途径错误为妇科内服药外用, 如将甲硝唑片塞入阴道外用。殊不知该药不是阴道泡腾片, 此种用药吸收甚少, 疗效甚微。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给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 而实际中常有诊断与用药不符的情况。比如患者诊断为胃炎, 而处方中有喜炎平注射液, 而该药主要是治疗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3.3 联合用药不合理

临床上, 医生为快速有效地治愈疾病, 常常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此种做法虽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对医生及医院的满意度, 但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此情况主要体现在作用过强及疗效减弱两方面, 比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维C银翘片和感冒通片联用, 前者是强效解热镇痛药, 而维C银翘片含有扑热息痛, 感冒通片含有双氯灭痛, 三药合用作用过强, 退热过快, 容易导致患者出汗过快过多、血容量急剧下降而出现虚脱。作用减弱的处方为同时使用多潘立酮片、法莫替丁, 前者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可加快胃肠蠕动, 促进胃排空, 从而缓解腹胀症状, 两者联用会使后者在胃肠道停留时间缩短, 吸收减少, 血药浓度难以达到治疗所需峰值而使疗效减弱。配伍禁忌表现为青霉素、碳酸氢钠两组合用, 可使青霉素失效。

笔者认为, 药师应发挥处方“鹰眼”作用,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度及说明书, 客观、合理点评处方, 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 及时上报。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 提高我院处方合格率。虽然此次调查发现通过用药干预我院不合理处方有明显的降低, 但主要的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药师应进一步发挥其工作效能及职能, 促使我院门诊用药更科学合理。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我院门诊用药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以2014年为界, 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 200张 (干预前) , 2015年1 200张 (干预后) , 对所选处方不合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 (14.83%) 共203处, 其中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为152张, 占85.39%,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20张, 占11.24%。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 (4.17%) 共54处, 同样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为41张, 占82.00%,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6张, 占12.00%。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不合理出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合理之处主要为剂量、给药、联用、无指征用药、配伍等。结论:对门诊处方用药进行有效的干预, 可提高合理用药力度, 从而使药物资源得以科学应用。

关键词:门诊,不合理用药,干预

参考文献

[1]谢惠明.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

[2]彭鹤.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南药学, 2012, 10 (9) :713-714.

用药情况 篇5

县人大:

我芷江镇按照积极稳定、分层推进的步骤了,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率的销售,具体采取的步骤如下:

一、2010年2月1日起,卫生院按照省卫生厅及县卫生局指示,全面实施基本用药(307种)并实施了零差率销售。县物价部门曾多次在我镇卫生院督导、检查,并给我镇卫生院授予“物价诚信示范单位”。

二、我镇卫生院所有基本药物已达到100%的网上采购,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副镇长杨琪担任组长,医院院长为副组长,采购责任人为成员,负责配送机构均系招标规定的五家医药公司,至今未在网外采购任何药品。

三、我镇卫生院在院长的指导下,在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合理用药培训,杜绝了医务人员滥用药物的习惯,不同程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四、我镇卫生院采购的所有药品,均由药库管理人员严把药品质量关,对一些药效期短的药物一律调换。对所有网上采购药物做了单位药品采购的统计台帐,并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计表上报到县卫生局。

五、我镇卫生院在药品付款方面,采取了由药库负责人及药房负责人双人签字后(即严把药品质量)再由院长签字,并将采购清单及发票上交县医改办,在网上核实该批药品均基本用药和系网上采购后,方才付款。

六、我镇卫生院建立了统一格式,对基本药物价格的公示设置了基本药物价值查询台及价格公示栏,自觉接受了物价部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自觉接受和了解群众对本单位药物和医疗服务价格问题的反映,避免出现基本药物实施中弄虚作假。

七、凡在我镇卫生院就诊的患者,所有药品100%在农合报帐范围内。

儿科疾病用药情况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儿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的180份医嘱分析统计。收集儿科住院患儿的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诊断) 和用药情况 (药品品种、规格、数量) 。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分类、统计、排序等处理。

2 结果

2.1 患儿性别及年龄分析

见表1。

2.2 患儿患病情况分析

见表2。

2.3 儿科住院口服用药量说明

见表3。

2.4 儿科注射用药统计

见表4。

3 讨论

本次抽查中, 儿科住院180例患儿的年龄集中在0~1岁, 占45.6%。在此次调查中发病率位居第1位的是肺炎, 占38.8%。排在第2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 此为儿童常见疾病;内蒙地区在春秋季节容易出现大风、强沙尘天气, 造成空气混浊, 这对气管炎、肺炎、哮喘、上呼吸道感染都有一定影响。排在第3位的是皮疹, 大多因过敏所致, 此类疾病多伴有炎症或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另外高热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疹。

我院儿科口服药中排序前3位的是蒙脱石混悬液、四联活菌片、布洛芬混悬液, 这与其病种所占比例有关。因患儿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 通常伴有便秘、腹泻、高热等症状。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 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 使其失去致病能力, 且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 为目前治疗腹泻的常用药物。用量居于第2位的是四联活菌片, 该药物用于治疗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数量较多的还有布洛芬混悬液, 本品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之作用, 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2]。这3种药物在儿科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儿科用药特点, 用药的剂量均亦不超过说明书的用量, 用药基本合理。

儿科注射液用量较多的注射药品有单磷酸阿糖腺苷粉针, 本品为抗脱氧核糖核酸 (DNA) 病毒药物, 其药理作用是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 使其活性降低而抑制DNA合成;头孢哌酮钠针, 该品具有对抗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能力。在儿科主要用于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西米替丁注射液为H2受体拮抗剂, 能明显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并使其酸度降低。主要用于胃、肠溃疡的治疗, 还可用于急性肠胃炎和慢性腹泻等疾病, 婴幼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溴己新葡萄糖液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等有粘痰且不易咳出的患者;还有一些注射液, 氯化钾针常与碳酸氢钠注射液合用, 防止在高热后引起的脱水, 从而导致钾元素的流失;另外一些维生素B1、维生素C针剂等是用于补充幼儿维生素的缺失, 从而提高其免疫力。注射剂在儿科用药中比例较大, 这与幼儿患儿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相吻合, 儿科患儿往往需重拳出击, 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3]。对病情的发展也会有很明显的治疗作用, 人均用药量也是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用药、用药方法及疗程合理。但针对婴幼儿患儿,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仍然是医护人员所应关注的重中之重。

因患儿的组织器官处于不断发育成熟阶段, 有些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差别。由于个体差异大, 对药物反应各有不同, 完全相同的给药方案[4], 也可能随发育的情况使药理作用发生变化。因此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应结合儿童自身特点, 确保做到合理用药, 使患儿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儿科住院医嘱目前的用药情况, 了解儿科疾病及用药特点, 同时对医嘱进行合理性分析。方法 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180份儿科住院医嘱, 对患儿年龄、性别、诊断疾病、用药品种、数量, 医嘱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患儿中56.0%的是男性, 患病类型中01岁中占到半数以上;诊断疾病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皮疹, 占80.5%;口服用药量列前3位的是蒙脱石混悬液、四联活菌片、布洛芬混悬液;注射用药量列前3位的是单磷酸阿糖腺苷粉针、头孢哌酮钠针、西米替丁注射液。结论 我院儿科用药主要以抗炎、抗菌、抗病毒药物为主, 且用药基本合理。

关键词:儿科,疾病,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帅玲.小儿超声雾化吸入效果影响因素与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0) :44-46.

[2]吴伯章, 余晓红.我院住院患儿用药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5, 11 (5) :41-42.

[3]常洁.处方点评在合理用药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4) :111-112.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门诊药房2012年7月—11月的儿科门诊处方, 随机抽取每天10张儿科处方, 共计1 230张。

1.2 方法

对1 230张处方进行统计: (1) 处方用药品种及数量; (2) 注射、口服给药处方所占总处方的比例; (3) 抗生素药物的应用频率; (4) 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注射、口服给药处方所占总抗生素药物处方的比例。

2 结果

2.1 处方用药品种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4个月中随机抽取的1 230张处方, 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平均为2.48种。其用药品种数量分布见表1。

2.2 注射、口服给药处方的比例情况

在1 230张处方中, 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 统计出注射和口服给药处方所占比例见表2。

2.3 抗生素应用频率

在1 230张处方中, 统计出788张处方使用抗生素药物, 我院儿科常用排列前7位的抗生素药物及处方数见表3。

2.4 不同给药方式使用抗生素药物情况

在调查的1 230张处方中, 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处方共有788张, 占总处方数的64.07%。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 统计出抗生素药物的应用情况见表4。

3 讨论

3.1 儿科处方用药品种数量合理

2007年5月1日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2]第二章第六条处方书写规则第七点明确规定: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 每一种药品应另起一行,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由表1可以看出, 在调查的1 230张处方中, 我院医师为患儿开具的处方用药品种数量都严格控制在1~5种, 是合理的。我院医师和药师通过多次认真学习《处方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该办法制定的规章条例执行, 这一点做得较好。

3.2 注射给药的使用频率过高

由表2可以看出, 在1 230张处方中, 注射给药处方就有967张, 使用率占78.62%, 表明我院的儿科门诊注射给药的使用频率过高。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我院儿科门诊患儿主要以婴幼儿为主, 家长都期盼患儿能够早日康复, 心情比较急迫; (2) 有很多的患儿在患病初期, 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病情不严重, 就自己先到药店去购买口服药给患儿吃, 等到疗效不理想才到医院就医, 因此家长都要求注射给药治疗; (3) 儿童口服药规格少, 儿童与成年人在生理上存在差异, 独自在家中口服给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出现。

合理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口服能达到疗效的就尽量口服给药, 不要采用注射剂。注射给药虽然作用迅速而有效, 但较口服等其他给药途径的安全性低, 且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 尤其是在输液中加入过多的小针剂时。因此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合理选择剂型和给药途径。

3.3 我院儿科门诊常用抗生素药物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 排列前7位的抗生素药物都是我院儿科门诊最为常用的抗生素, 在选择使用抗生素药物种类上主要以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根据患儿的疾病临床表现所选择的抗生素药物品种上, 我院医师做得比较合理。

3.3.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效果较好的一类抗菌药物, 但目前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 使抗生素失去活性。根据文献报道[3], 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 (1) 产生灭活酶, 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被破坏; (2) 抗生素的渗透障碍,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 使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 (3) 作用靶位的改变或新靶位的产生, 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 使其与抗菌药的结合力降低; (4) 作用靶位的过度表达; (5) 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产生主动外排机制, 增加抗生素从细菌体内向体外的主动外排。

针对这一现状, 我院儿科门诊医师更多地选择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 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复方制剂都是我院医师首选药物之一。

3.3.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为主, 应用率较以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由表3可以看出, 阿奇霉素是我院儿科医师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根据文献报道[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备针对性地抗肺炎支原体, 生物利用度高,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剂型较完全等优势, 是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抗生素。合理、联合、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肺炎支原体的有效抗生素, 可以降低患儿的治疗费用, 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 方便患儿用药。

3.4 抗生素药物的应用频率过高

由表4可以看出, 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处方有788张, 占总处方数的64.07%。调查数据超出卫生部提出的使用抗生素药物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5]。儿科疾病大部分为病毒所致, 在确定患儿是否需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时, 要做到明确用药指征, 最好在选择抗生素药物之前尽可能做细菌培养、细菌抗原检测和常规药敏试验, 或者按照《指导原则》选择一线药物, 防止因滥用抗生素出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6]。

3.5 抗生素药物的注射、口服给药处方所占总抗生素药物处方的比例

我院所用抗生素药物以注射给药为主, 占总处方的87.18%;口服抗生素药物的应用较少, 只占12.82%,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目前患者的就医观念有关。因为患者大多为儿童, 口服给药不方便, 大多采用注射给药, 既方便又起效快。但也有不足之处:如费用相对比较昂贵, 会带来一定经济负担;会引起一些并发症静脉炎等, 因此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药、给药。

4 结语

本次抽查结果表明,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给药方法不合理的情况。儿童与成人不同, 用药较成人复杂, 是特殊的群体, 其用药合理性应引起重视;药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药品监控和合理用药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7]。

临床药师只有提升自身水平, 才能够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服务, 因此医务人员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8]的学习,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正确选用药物, 并注意不良反应;重视细菌病原学检测工作, 关注细菌耐药情况, 同时还应提高诊疗水平。医院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 并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儿科门诊用药, 尤其是抗生素药物的应用情况, 为儿童的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2012年7月—11月儿科门诊处方, 每天随机抽取10张, 共计1 230张, 对其有关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 230张处方中, 医师开具的每张处方药品都在15种之间, 每张处方平均2.48种;注射给药的处方占总处方的78.62%, 口服给药的处方占总处方的21.38%;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处方共有788张, 其中注射处方占87.18%, 口服处方占12.82%;抗生素药物的应用种类主要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结论 我院医师和药师在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品种数量上做得较好, 但抗菌药物的使用及注射给药频率过高, 应加强合理用药的意识。

关键词:儿科,处方,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倪吉志, 李丽曼.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8) :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2007-05-01.

[3]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3.

[4]蒋俊哗, 曹兰芳.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 2009, 27 (7) :692-695.

[5]张俊.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7) :206.

[6]汤静, 刘福林, 徐红冰.门诊药物咨询服务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药房, 2007, 18 (20) :1600.

[7]李焕德, 周胜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5:30-35.

我院肺炎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调查的88份病例中, 患者平均年龄54.3岁, 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平均6.6天, 其中单品种用药32例, 二联用药40例, 三联用药16例。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氟喹诺酮、氨基糖苷类为主, 其中使用二代头孢菌素的病例有40份, 以头孢替唑和头孢替安为主, 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的病例32份, 以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为主, 使用一代头孢菌素的病例8份, 以注射用头孢唑啉为主, 使用氟喹诺酮类的病例24份, 以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为主, 使用氨基糖苷类的病例16份, 以阿米卡星为主, 还有16份病例使用了甲硝唑。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合理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需入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包括厌氧菌)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病毒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经验性治疗以二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呼吸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主, 考虑铜绿假单菌感染的宜使用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联合使用[1]。抽查的88份病例抗菌药物以二、三代头孢菌素类, 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 能覆盖上述常见病原体。需要指出的是, 抽查的病例中有二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联合使用的情况, 因二者对肾功能均有损害,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肾功能。一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给予了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还指出:对怀疑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一般并不推荐联合应用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只有对于有典型流感症状 (发热、肌痛、全身不适和呼吸道症状) 、发病时间<2d的高危患者及处于流感流行期时, 才考虑联合应用抗病毒治疗。一肺炎患者单用五水头孢唑啉抗感染治疗, 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好,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差, 建议使用二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2]。

2.2 病原学送检率低

调查的88份病例中有16份有病原学送检报告, 结果是未检出。建议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及检出率, 明确病原体, 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及根据病原体确定治疗疗程。

2.3 药物用法用量上存在出入

调查的病例中有头孢曲松钠2.0G一天两次给药。头孢曲松为长效广谱头孢菌素类, 一天只需给药一次;头孢替安宜一天两次给药, 临床上一天一次给药;一肺炎患者合并有高血压, 给予了拉西地平一天两次口服, 拉西地平为长效钙拮抗剂一天给药一次即可;氨溴索药品说明书上每天宜2-3次给药, 临床上一天一次给药。氨茶碱静脉滴注宜以5%-10%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 临床上以葡萄糖氯化钠作溶媒, 应以注意。

2.4 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如左氧氟沙星与氨茶碱同用, 左氧氟沙星可降低氨茶碱的清除率, 使用时要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免出现中毒。一名69岁患者合并有阵发性房颤、高血压病, 临床上给予了美托洛尔和地高辛口服, 美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 与地高辛同用, 可能会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严重的心动过缓, 临床上应密监测患者心电图, 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 我院医生在肺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方面, 无论是药物选择和用药剂量, 还是联 (下转第85页) (上接第305页) 合用药方案都较为合理。只有在临床治疗中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经验性治疗的用药混乱,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 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才可以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S

参考文献

[1]刘晶, 金桂兰, 唐雯.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药师, 2005, 8 (1) :44-46.

我院儿科处方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的信息系统中调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儿科处方用药情况, 并随机抽取其中的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 将这些处方进行归类、整理、分析。

1.2 方法

首先, 对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的治疗对象按照性别和生理期状况进行统计, 性别即男生、女生;生理期主要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然后针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生理状况, 对儿科门诊处方进行审核, 统计每个时期的不合理用药状况。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2000张儿科处方中, 男生处方有982张, 女生处方有1018张。其中, 新生儿 (生后28d) 的处方有354张, 婴儿期 (<1岁) 处方有422张, 幼儿期 (1~3岁) 处方有757张, 学龄前期 (4~6岁) 处方有335张, 学龄期 (7~14岁) 处方有132张 (见表1) 。

2.2 审核结果分析

合理用药的处方有1902张, 占95.10%,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有98张, 占4.90% (见表2) 。

3 讨论

3.1 处方用药和临床诊断不相符

处方和临床诊断不相符的状况时有发生, 比如临床诊断患儿的上呼吸道感染, 有的处方上的药物却是调理脾胃的清热平肝。这种状况需要医师和药师合作沟通, 认真负责, 才能杜绝。

3.2 药物选择和联用不当

在审核处方时, 药剂师一定要重点审核处方中的药物联用问题。不同时期的患儿由于骨骼、各项器官等的不同, 对药物的敏感性、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尤其是抗生素和菌类的药物[2], 在注射时, 首先要进行皮试, 保证用药的合理。

3.3 剂量使用不当

对儿科药物剂量的计算和确定, 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之后的发展。在处方审核中, 药师计算剂量的方法主要有4种, 但常用的有2种:按年龄来计算和按体质量来计算[3]。

3.4 给药途径不当

儿科门诊中, 通常有4种给药途径:第1种是口服, 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的患儿, 这样能够慢慢缓解患儿的不适状况, 同时也可用于液体药物。但是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肠道系统还未发育成熟, 故而不适宜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第2种是针剂注射, 一般应用于病情较重较急的患儿, 这样能够快速控制病毒的进一步蔓延, 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加重;第3种是皮肤黏膜, 适合治疗患儿的一些皮肤性疾病的外敷治疗;第4种是吸入或者雾化方式, 主要针对患有鼻炎、哮喘等症状的儿童而言[4]。药师在审核处方时, 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状况, 保证合理用药。

3.5 剂型不当

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 儿科药物也有相应的剂型。通常口服剂型的药物主要有片剂、糖浆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这种剂型较为常用, 而且患儿也容易接受;注射剂型通常与成人相同;皮肤黏膜剂型通常包括各种软膏类、贴剂类药物;吸入或者雾化剂型一般有气雾剂、干粉类药物组成。在处方审核中, 药剂师要考虑患儿接受药物的能力, 选择合适的剂型。

3.6 新药使用不当

近年来, 儿科新药不断更新换代, 这说明了医药研究发展的迅速。然而, 中国新药的实验的对象通常是小动物, 且周期和观察期较短, 故而新药的很多负面影响未被及时发现。对于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的患儿来说, 新药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医师要慎用新药, 药师要加大对新药的审核力度, 确保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要求医师和药师通力合作。医师在开处方时, 一定要用儿科专用处方签 (提示药师要警惕, 有针对性的审核和用药交代) , 要依据患儿的年龄及其实际病情, 选择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型、合适的给药途径, 同时要计算好剂量, 慎用新药。药师审核处方要依据《处方管理办法》认真审核,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科门诊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儿科处方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2000例儿科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000张儿科处方中, 男生处方有982张, 女生处方有1018张。其中, 新生儿 (生后28d) 的处方有354张, 婴儿期 (<1岁) 处方有422张, 幼儿期 (1~3岁) 处方有757张, 学龄前期 (4~6岁) 处方有335张, 学龄期 (7~14岁) 处方有132张。合理用药的处方有1902张, 占95.10%,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有98张, 占4.90%。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审核较为严格完善, 但是对部分不合理处方要加强审核,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从而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医院, 儿科,处方, 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梅, 藏全.门诊处方审核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9) :86.

[2]李帼姬, 李海英, 陈画虹.儿科门诊处方审核情况的分析[J].今日药学, 2012, 22 (8) :498-500.

[3]姚冰, 潘洁, 王远光, 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41-44.

用药情况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晚期癌症患者门诊麻醉药品处方1 945张, 一年内消化麻醉药品总量为6 144片 (支) , 其中男性患者使用麻醉药品3 825片 (支) , 女性患者使用麻醉药品2 319片 (支) , 年龄10~81岁, 平均 (43±15) 岁。

1.2 方法

对患者性别、麻醉药品名称、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以及使用药品次数给予统计。按照临床麻醉药品限定日剂量 (DDD) , 确定用药频度 (DDDs) , DDDs=总用药量/DDD。通过各种临床麻醉药品的DDDs进行排序, 以药物利用指数 (DUI) 为指标, DUI=DDDs/实际用药天数。对麻醉药品的应用和医师使用药品的合理性给予分析, DUI>1.0, 表明药品使用剂量明显要DDD要高, 则该药物有超剂量使用的情况。

2 结果

按照DDDs排序, 麻醉药品中哌替啶注射液一年消耗量最多, 采用的频率最高, 硫酸吗啡缓释片及可待因片使用数量较少。哌替啶注射液的DUI为3.75, 可待因片以及硫酸吗啡缓释片的DUI在1.0以下, 则表明临床医生的日处方量要比各个麻醉药品相对应的DDD要少, 这两种临床麻醉药品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大致合理, 见表1。

3 讨论

根据本文统计显示, 晚期癌症患者采取哌替啶注射液的每日处方量明显要比该药品的DDD大, 其关键因素是由于哌替啶注射液止痛时间非常短, 若要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必须反复多次使用, 进而造成晚期癌症患者主要采取哌替啶注射液进行止疼[2]。吗啡的消耗量是综合评价一个国家癌症疼痛改善情况的关键指标, 同时口服使用药物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缓解癌症疼痛最为有效的用药措施, 如果谨遵医嘱或正确服用药物极少会出现精神以及身体的依赖。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吗啡平均使用剂量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发达国家晚期癌症患者的吗啡平均消耗量大约为每人18.21 mg。在我国晚期癌症患者的吗啡平均消耗量大约为每人0.12 mg[3], 表明, 我国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吗啡剂量非常低, 进而反映出我国目前对于癌症疼痛的控制还没有获得明显疗效。我国生产的硫酸吗啡缓释片, 具有起效迅速、持续强效、服用安全、方便快捷, 心理和身体依赖性较差,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药物剂量可以根据癌症患者病情的实际需求随时给予调整等相关优点, 在WHO最新版的基本药物目录中, 酸吗啡缓释片以及可待因已被推广为关键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所以, 建议临床护理人员要主动宣传教育晚期癌症患者采取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镇痛。

国内卫生管理部门早已提出[4]:应按照癌症三个阶段镇痛指导原则, 尽量满足患者镇痛的大致需求, 并且还要明确掌握相关麻醉药品的适应证[5]。晚期癌症患者采取哌替啶注射液进行镇痛有较多缺点和不足, 会对注射部位带来非常大的刺激, 作用时间短 (2~3 h) , 代谢产物在机体内的半衰期长, 同时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非常明显, 反复使用药物会造成神经异常、惊厥以及震颤等不良反应, 其镇痛效果只有吗啡的12.8%[6]。因此, 在WHO最新的基本药物目录中明确指出, 阿片类镇痛药物 (口服) 可以替代哌替啶类药物。

本文实际调查显示, 哌替啶注射液仍然是晚期癌症的关键用药, 说明我院在麻醉药品使用中还存在不合理性;而可待因片和硫酸吗啡缓释片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大致合理。因此, 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宣传教育, 不仅要多采用硫酸吗啡缓释片 (口服) 对癌症患者进行镇痛, 同时还要严格限制哌替啶注射液的使用, 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影.晚期癌症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的分析及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7 (6) :513-513.

[2]邹豪, 邵元福, 朱才娟, 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 2011, 7 (5) :215-215.

[3]曹伟华, 蔡泽玲, 黄少卿, 等.口服吗啡用于晚期癌症止痛的家居实践[J].中国肿瘤临床, 2013, 30 (5) :331-331.

[4]杜小莉, 李大魁, 金岩, 等.呢替吮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 23 (5) :291-291.

[5]陈影.晚期癌症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的分析及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3, 6 (6) :29-29.

上一篇:管理取向下一篇:旅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