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

2024-09-21

小儿用药(精选10篇)

小儿用药 篇1

小儿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特殊人群, 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 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现对小儿用药常见问题作一分析, 以及对如何合理用药作一探讨。

1 小儿用药的常见问题

1.1 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 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 不究其因, 先用抗生素, 有的甚至用价格昂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据统计, 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 使用抗生素者高达99%, 对急诊患儿, 有的首先给予庆大霉素, 名曰“保险, 勿需皮试”, 殊不知导致了肾毒性和耳毒性的严重后果。另外对于儿科的感染性腹泻, 有的不恰当地给予抗生素治疗, 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 使用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病程, 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 相反导致了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喹诺酮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而成为20世纪年代后的主导抗生素之一, 但该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软骨组织损伤。然而, 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2岁以下的小儿及孕妇中使用较为普遍, 且用量偏大。

1.2 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 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当前适用于小儿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 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1]。但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 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 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 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在非处方消费者中, 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推荐剂量使用, 甚至把退热药当预防性药用。而有些临床医生, 由于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够, 易造成该药的重复使用而使药物使用过量, 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 更易造成肝、肾、血液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1.3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滥用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一些家长和部分医生过分的强调, 把此类药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小儿服用, 比如锌、钙、维生素AD等。服用时不因人而宜, 追求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用多了其结果有可能使“营养药”变成了“毒药”。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小, 出现反应缓慢, 但长期盲目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2], 比如锌, 血液浓度达15mg/L时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灭真菌的能力, 可增加脓疱病的发生, 维生素AD过量可出现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

1.4 长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有营养、解毒、强心、利尿作用

不少医院把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新生儿常用的基本液, 但输入过快可引起新生儿高血糖症。新生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回吸收量仅为成人的1/5, 对糖耐受力低, 胰岛细胞功能不全, 胰岛素的活性低, 因而过快或持久地静脉滴注可造成医源性高血糖症, 甚至颅内血管扩张而致颅内出血。

2 如何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儿科合理用药的要求:a.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 即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b.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 即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c.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包括药物资源与费用[3]。

2.1 严格掌握适应证, 选择合适的药物

小儿用药应注意年龄特点,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 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针对性要强, 种类不宜过多。比如抗生素使用方面, 应全面考虑临床诊断、致病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以及病儿的全身情况, 能选用一种抗生素就不联合使用, 以减少机体耐药性。同时, 儿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自身要严格执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 还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传, 使他们能够配合治疗, 共同努力减少抗生素在儿童中的不合理使用。

2.2 选择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间隔时间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间隔时间可以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为提高患儿依从性, 可选择一些添有果味的颗粒剂, 部分药物有栓剂的可使用栓剂, 并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 尽量延长给药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

2.3 选择合适的剂量

剂量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药物剂量应随小儿成熟度及病情不同而异。小儿年龄、体重、体质强弱都是决定小儿用药剂量的因素, 而不单单是将成人剂量的缩减。常用的方法有体表面积法、小儿体重法、按年龄法, 以及根据成人的剂量换算。但值得一提的是, 同一药物不同制剂或多个复方制剂的重复给药也应引起重视, 应尽量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而使药物超量使用, 给小儿带来不必要的机体危害。

2.4 根据小儿特点,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 经胃给药较安全, 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吸收不好, 故不适用于新生儿。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 可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 切不可过快过急, 不要反复应用同一血管以防引起血栓静脉炎。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 药物极易透皮吸收甚至中毒, 因此外用给药时间不要太长。

2.5 小儿禁用或慎用的化学药物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水合氯本钱、地西泮、氯氮革 (利眠宁) 、利血平、二巯基丙醇、维生素K亚甲蓝、甲基睾丸酮、苯甲酸钠咖啡因、山梗菜碱、毛花苷丙、地高辛、甲磺丁脲、呋噻米等。

综上所述, 由于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 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更为显著, 因此, 小儿用药必须从小儿的解剖、生理等特点出发, 把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特征, 甚至幼儿心理学特点结合起来, 严格掌握适应证, 慎重选药, 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荣海.小儿常用解热药的评价与合理应用[J].中国药业, 2009, 18 (2) :47-48.

[2]陈金花.合理选择药物及时用药停药[J].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4) :320.

[3]赵春杰.合理用药、综合知识与技能[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28.

“小儿用药减半”说法科学吗? 篇2

健康。而且好多药物说明书上“小儿减半”的提法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我想问问,儿童服药减半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

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的药品种类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具体为儿童专门开发的却非常少。所以很多儿童生病

后,都在服用成人的药品。

对于药品本身来说,不管是儿童药还是成人药,在成分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代谢、肝肾等的解毒功能

都不及成人,所以如果只是简单地服用成人一半的药量,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药物虽然成分没有差别,但是在设计上,是和成

人有所不同的,而且儿童药物的设计要求也更高,比如在剂型等方面。成人药物多为片剂,片剂在胃中有一个崩解的过程,这

样不利于儿童胃肠的吸收。所以儿童药物多设计为散剂或者颗粒,相比片剂,这样的药物设计使药物的吸收和在体内的分布效

果更好。

基于这样的原因,儿童药和成人药确实并不能机械地画上“减半”的等号。但是随着药审的完善,现在药物的说明书是经过严

格规范的。如果说明书中标明了“小儿减半”的提示,那么这种药品一定是经过了相关的实验,证明适合于儿童的。但是在比

较老的药品中,这种标示可能就没有严格的实验支撑。所以在目前儿童专用药品数量还比较少的情况下,遵医嘱还是一个比较

安全的方法。

专家/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副教授 谢英

文/记者 王夕

“黄金大米”幕后让人后怕

“黄金大米”事件中最大的问题,并非“黄金大米”对健康的危害,而是这种极不科学、极不负责任的“科学实验”竟一路顺

风顺水地完成了全过程。当事人明知美国专家未获批准,私自将“黄金大米”带回国内,却知情不报,反倒帮助用于试验,这

种行为无异于监守自盗,这还不让人后怕吗?北京读者 陶短房

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

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

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任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

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北京读者 李力言

@古典苏州:中国男女比例失调严重,我国仍然面临性别危机,农村仍然喜欢重男轻女,多要孩子,多要男孩,加重了农村婚姻

代价,婚姻危机,为社会增加了隐患。

@duanguihuogrxz: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现在80后90后生小孩都会考虑少生优生,为了让小孩能够得到很好的生活条件和接受

更好的高等教育都表示生一个或者两个。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计划生育可以取消,不取消反而会促使中国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

浅析小儿合理用药 篇3

小儿是处于生长发育期过程中的特殊人群, 许多脏器发育不完全, 因此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现对小儿如何合理用药做一探讨。

1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掌握其原则

1.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 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肠炎等。

1.2发热不明者不宜用, 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1.3对细菌感染患儿, 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合理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

2小儿不宜用的抗生素[1]

2.1四环素类抗生素, 能与新生长的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 俗称四环素牙, 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 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2.2氯霉素类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俗称灰婴综合征, 此药还可以抑制骨髓造血, 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再生障碍性贫血。

2.3 6岁以下儿童禁用氨基糖苷抗生素, 因这些药物可导致儿童不可逆性耳聋。

2.4磺胺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 粒细胞减少等。

2.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前慎用, 所有喹诺酮类药物有软骨霉素, 能够损坏属于发育阶段儿童的关节软骨。

2.6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 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 可引起小儿血尿, 肾组织坏死。

2.7克林霉素主要经肝脏代谢, 而新生儿肝功能尚不健全, 一个月以内新生儿不宜应用。

3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

发热是指婴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 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重用解热药, 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

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应用

4.1维生素类药物虽然毒性小, 但长期使用也会产生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的蓄积过多而中毒, 维生素AD过量可出现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 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

4.2凡有过敏体质患儿应慎用维生素B12

4.3维生素B1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类药物, 用于维持心肌神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需要时用前皮试[2]。

4.4维生素C具有氧化反应还原功能, 广泛参与细胞间质的合成于解毒国产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并有抗组胺作用, 而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如出现头痛, 疲倦, 失眠, 恶心, 呕吐, 腹泻胃酸增多, 可致泌尿系统结石[2]。服用时忌吃猪肝。

4.5维生素k1小儿慎用, 可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5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疗效确切, 安全, 不良反应小, 服用方便, 价格低廉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3]。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 中枢神经系统, 胃肠道功能, 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较明显。因此, 小儿用药必须服从小儿的解剖, 生理学, 病理学、特征, 甚至幼儿心理学结合起来, 严格掌握适应证慎重选药, 减少不良反应, 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金智敏.健康宣教对儿童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干预和讨论, 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5) :625.

[2]赵志刚.临床安全性合理用药案例分析500例.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

小儿用药现状及应对方法 篇4

关键词:儿童用药现状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5-02

在工作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儿童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生理功能还不成熟,用药隐患和风险比成人大得多,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因此合理用药一直是儿科治疗工作中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本文着重针对儿科药物治疗中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1当前小儿用药存在以下问题

1.1儿童用药成人化,规格不全,剂型少。儿科用药主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与成人的比例折合后进行计算,大多数用药以成年人药品替代,即以成年人临床试验得出的数据推导出儿童的用药剂量,属于“凭经验用药”。这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儿童用药特殊性的需要。由于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在给儿童用药时,往往會出现“半粒、半片”的现象,这样会破坏药物的剂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效应,也会导致用量不足或过大的情况发生。

1.2滥用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滥用表现在儿科患者只要体温超过38.5℃,不论患者精神状态等个体差异,一律使用解热镇痛药,甚至是联合使用多种解热镇痛药,掩盖病情症状,而且会因过度发汗而造成虚脱,电解质紊乱。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中应用最早、最广的典型药物。随着临床广泛的使用,其毒副作用也日显广泛,近年来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可诱发瑞氏综合征。

1.3滥用抗生素。儿童免疫系统处在建立中,免疫防御功能差,是病毒、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易感者,因而儿童是抗生素使用的主要人群。众所周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会对幼儿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新生儿灰婴综合征,长期使用庆大霉素可致失语、瘫痪,喹诺酮类对幼小动物的软骨发育有影响,长期服用可致肌健病损甚至断裂。连一向认为比较安全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近期也有报道头孢克洛致惊厥,头孢唑啉致乳齿变黑,头孢哌酮致过敏性休克。

1.4滥用中草药。一般而言,中草药的安全性比西药大一些,但只是相对而言,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婴幼儿健康的损害。目前关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多,小儿应用时尤应引起重视。板蓝根冲剂预防感冒已成为不少医生家长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过量使用会造成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夏枯草、菊花、鱼腥草等中药中含有鞣质、生物碱、苷类以及无机盐成分可能加重婴幼儿的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

1.5滥用维生素及营养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儿童的各种营养保健药品相继问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滥用维生素,不合理补钙、补锌,注射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等。Vit A、Vit D服用过多,易产生厌食、发热、烦燥,偶有肝脾肿大及肾脏损害。因此,不可把鱼肝油当作补品乱用。食物中的钙比补充钙剂更易为人体所吸收,而且不产生副作用,发生肾结石的可能性也小。补锌也应慎重选择剂量,过量时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只有那些营养不良的儿童,体弱多病,厌食消瘦,锌含量测定减低时才能适量补锌。而丙种球蛋白主要是用于预防麻疹、甲肝、脊髓灰质炎,对其它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而且又是人血或胎盘血制成,可能出现荨麻疹甚至过敏性休克及经血液传染的疾病。

2应对方法

2.1用药品种要少,尽量简单,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需要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药理性与理化性配伍禁忌,用法也应当简单明了。

2.2从患儿的年龄、体重、生理特点,病情状况,既往用药史,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禁忌症,准确给药,杜绝滥用现象,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2.3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选药后,重视给药的剂量,注意间隔时间,并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确保用药安全。

2.4忌滥用新药,因新药毒副作用尚不清,有时可造成不良后果。

2.5合理使用抗菌药,一般感染以选用一种抗生素为宜,严重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

2.6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选择副作用小,退热效果好的退热药。剂量不宜过大,急需降温可选择静脉降温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芬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品,但3岁以下儿童慎用对乙酰氨基酚。

2.7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小儿生长发育阶段不可缺少的。如若缺乏,要根据身体需要,适当服用。

3讨论

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生理特点不同于成人,在临床上儿童能否安全用药,与诊断是否正确、药物选择配伍是否合理、剂量是否准确、给药途径是否合理均相关。现代药师要本着对公众健康极度负责的精神,努力钻研业务,熟悉临床诊断及有关药学专业知识,全面掌握药品的性能和药品相互作用规律,准确地指导儿童及其家属安全、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儿童的临床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唐慧艳.儿童合理使用抗生素须知[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3):51

[2]卫生部推荐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方案[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3):3

[3]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S].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

小儿安全合理用药探讨 篇5

1 小儿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与安全合理用药

1.1 胚胎发育期及胎儿期

通常指妊娠初8周为胚胎发育期, 从妊娠8周到出生为胎儿期。这一时期是细胞分化、组织器官发育特别迅速的时期, 易受外界药物、射线等诸多因素的干扰。虽然胎儿不能成为直接的用药者, 但很多药物能通过胎盘屏障, 由于大部分药物自身的性质和胎儿生理及代谢功能不健全等因素, 如果孕妇服用了这些药物, 致使胎儿中毒或致畸。若胎儿生长发育时用药不当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与功能的发育, 导致耳聋、失明、智力低下甚至死胎, 故应尽量减少妊娠期用药, 杜绝滥用, 必要时应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1]。

1.2 新生儿、婴幼儿期

胎儿娩出后28d内为新生儿期, 生后1个月~1周岁为婴儿期, 2~3岁为幼儿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组织器官还不成熟, 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ADR。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致灰婴综合征, 应用磺胺类易引起黄疸, 甚至出现核黄疸;四环素类与钙等金属离子络合使小儿牙齿黄染, 影响钙的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不可逆的耳毒性, 小儿因表述不详易延误治疗, 而导致永久性耳聋。

1.3 小儿期

小儿期包括学龄前小儿和学龄小儿, 年龄3~12岁。此时小儿随着内分泌的改变, 发育速度加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进入青春发育早期, 因此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如长期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造成中枢神经及智力的损害;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可造成骨质疏松, 影响小儿的生长;喹诺酮类抗生素, <18岁未成年人禁用, 可引起骨关节生长抑制。阿司匹林 (APC) 可引起瑞氏综合征, 4~5岁发病较多, 损害小儿的大脑和肝脏。在这一时期, 还需注意药物是否会对小儿听力、注意力、营养吸收等造成影响。

2 小儿安全合理用药原则

2.1 基本原则

从患儿的年龄、体质量、生理特点、病情状况、既往用药史, 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 准确给药, 杜绝滥用现象, 以免ADR的发生及药源性疾病。

2.2 用药品种要少, 尽量简单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1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2种药物”的原则[2]。不合理的联合用药还会增加ADR的发生, 如红霉素与APC合用, 增加耳毒性, 易致耳鸣、听觉减弱等;乳酶生不能与黄连素、呋喃唑酮等抗菌药物同服, 因这些肠道抗菌药物可抑制乳酶生的活性, 使其失去药效。

2.3 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 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 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1) 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 经胃肠道给药安全。据报道小儿服用水杨酸易引起胃穿孔[1], 皮质激素可引起肠黏膜坏死[3], 应引起注意。 (2) 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 不适用于新生儿。 (3) 由于小儿皮肤结构异于成人, 皮肤黏膜用药易被吸收, 甚至可引起中毒, 体外用药时应注意[4]。肠溶片不可掰开、压碎服用, 胶囊剂要整粒吞服, 不能用牛奶、饮料送服药物, 泡腾片应先在水中崩解后再服用。

2.4 小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

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太大有可能危害患儿。目前小儿剂量的计算方法, 多采用根据推荐的小儿剂量按小儿体质量来计算:每次 (日) 剂量=小儿体质量×每次 (日) 药量。但此法对于肥胖、超质量儿往往血药浓度过高, 因此还要参照年龄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另一种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 即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1.73, 体表面积=体质量×0.035+0.1。但此法不适宜>30kg的小儿。

2.5 合理使用抗菌药

首先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临床上滥用抗生素会增加ADR发生率, 如长期使用庆大霉素可致失语、瘫痪[5];阿米卡星致神经肌肉阻滞[6];较安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克洛近期也有报道致惊厥[7], 头孢唑啉致乳齿变黑[8]。同时由于滥用抗生素, 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4]。一般感染以选用1种抗生素为宜, 严重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 应以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为原则, 为防止累积毒性作用, 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 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严重的肾毒作用, 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并且应避免同类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忌滥用新药, 因新药ADR尚不清, 有时可造成不良后果。

2.6 正确使用解热镇痛药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及剂型相对较多, 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 但其药理作用基本相同, 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 无联合用药的必要。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品, 但<3岁小儿慎用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可致粒细胞减少, 慎用。APC易诱发小儿哮喘、瑞氏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 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 故应慎用。根据中国药物ADR监测中心的数据, 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

2.7 恰当使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小儿生长发育阶段不可缺少的, 但服用此类药物要根据身体需要, 若滥用或过量的长期使用会产生ADR, 如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维生素C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维生素D过量的使用可致体内维生素D浓度过高, 出现高钙血症。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

3 小 结

对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小儿, 错误的用药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 小儿服药ADR发生率达到12.9%, 新生儿更高达24.4%, 而成人只有6.9%。因此, 儿科医师及医院药师应按处方的要求指导患儿用药, 让患儿承受最小的用药风险, 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要求。

关键词:小儿,安全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张金哲, 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4.

[2]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9, 8 (1) :55.

[3]万瑞香, 隋忠国, 李自普, 等.新编儿科药物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

[4]徐小薇, 王跃明, 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1, 10 (2) :125-128.

[5]李丙照, 刘艳华, 王福化.庆大霉素致失语、瘫痪1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 (4) :215.

[6]楚和平.丁胺卡那霉素致神经肌肉阻滞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9, 14 (4) :196.

[7]朱光辉, 李昌崇.头孢克洛致惊厥1例[J].中国临床药学, 2000, 9 (5) :313.

小儿手足口病用药成本-效果分析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我院的儿感科住院患儿, 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卫生部2008, 2009, 2010版) 中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有下列任何一项的患者被排除在本研究中) :①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免疫缺陷儿;②有与本症无关的其他疾病;③有干扰本症诊疗的其他疾病④患儿在48 h内有极大的死亡几率;⑤手足口病伴其他疾病需要其他药物治疗可能影响临床观察、评价者。

符合标准的共301例。按使用不同抗病毒药物用药分组, 分为A、B、C3组。经统计学分析, 3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组患儿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3组患儿除抗病毒疗法外, 其他如退热、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对症、支持治疗均一致。A组: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 (kg·d) 及清开灵注射液1 ml/ (kg·d) 分别静脉滴注, 1次/d。B组:阿昔洛韦注射液10 mg/ (kg·d) 静脉滴注, 1次/d。C组:更昔洛韦注射液5~10 mg/ (kg·d) 静脉滴注, 1次/d。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无效3级,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

1.3 成本确定

医疗成本是指医疗机构在开展服务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综合货币表现[1,2]。本观察所有患者均为儿童, 本方案只以直接成本计算即住院总费用。每例住院总费用=床位费+药费+检查费+处置费 (包括护理、诊疗、材料费用) +其它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统计学软件, 所有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儿的基本临床情况及3种不同方案的治疗结果见表1。

3组方案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效率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 , 但3组方案的平均住院时间经检验, B, 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与B, A与C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治疗方案的成本一效果分析见表2。

注:*为敏感值 (药费下降10%, 诊疗费上升10%, 其他费用不变) 2.3 灵敏度分析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 对不确定的变量, 需要进行灵敏度分析[3]。现将药品费用下降10%, 诊疗费上升10%, 其他费用不变进行敏感度的分析结果如上表2。

本研究中的变量还有患者的有效率, 假设在现有治疗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对有效率上下各变动5%, 以考查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见表3。

注:**为敏感值 (有效率上下各变动5%, 其他费用不变)

3 讨论

综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 3组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治疗费用方面, A组与B, 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灵敏度分析结果也提示方案A比方案B和方案B更具成本效果.故方案A是较优治疗方案。

小儿手足口病因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 缺乏高效、特异的抗病毒药物, 常用的有:①干扰病毒DNA的多聚糖, 抑制病毒的复制;②在DNA多聚糖作用下, 与增长的DNA链结合, 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袁杰灵[4]的研究表明 (1) 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 具有明显缩短手足口病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 且在治疗期间观察的48例仅1例用药2 d后出现白细胞暂时性减少, 其他未见明显副反应。 (2) 更昔洛韦:是继阿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类似。黄世雄[5]研究表明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单用利巴韦林, 热退及疱疹消退的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 但认为更昔洛韦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及远期毒副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3) 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对多种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但其对病毒腺苷酶依赖性太强, 易产生耐药性, 其不良反应也有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等。而清开灵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功效, 有良好的退热、抑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二者协同作用, 明显缩短病程, 缩短了利巴韦林用药时间, 减少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手足口病用药的临床疗效, 主要取决于药物对致病病毒活性的强弱, 与品种新老、价格贵廉无直接关系。综合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因素, 建议尽可能选用价廉的利巴韦林+清开灵组,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李亚民.更昔洛韦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儿科药学杂志, 2003, 9:39.

[2]孙利华.药物经济学与新药研究开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28-29.

[3]陈洁.临床经济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93-194.

[4]袁杰灵.阿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48例疗效观察.医学文选, 2005, 24 (4) :539-540.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用药误区浅析 篇7

1 常见用药误区分析

1.1 退热药

家长对小儿发热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迫切要求医生给予退热处理,一些基层医院和诊所为迎合患者要求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常采取退热药、抗生素、抗病毒药联合应用的方式,且多种退热药和抗生素混用[1]。患儿静滴该类抗炎、退热药物,虽可使体温暂时下降,但儿童发热原因复杂,可为普通感冒、扁桃体炎,也可为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在查明病因前,贸然采取退热药、抗生素、抗病毒药联合应用,会掩饰疾病症状,延误病情;此外,还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防御能力,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感染病灶扩散[2]。儿童本身生理发育不完善,因此选择退热药物时,应查明病因,谨慎使用。

1.2 止咳化痰平喘药

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也是儿童就诊的重要原因。儿童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盲目止咳,致使痰液和病菌等物质不能顺利排出,大量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加重感染,延误病情。此外,止咳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常出现药物成分叠加、止咳类中成药辨证错误等情况。目前,止咳化痰平喘药种类繁多,适应证各有不同,临床上常分为镇咳药、祛痰药和平喘药三大类[3]。右美沙芬被誉为现代最安全的镇咳药[4],其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使用时,具有明显抑制咳嗽的作用,但不当联合用药、过量服用使用或被婴幼儿误服时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如意识丧失、脑损伤、心律失常等[5]。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头痛、咳嗽时,常予以解热镇痛药配合止咳药物治疗,但多数复方解热镇痛药物中含右美沙芬,联合使用会造成右美沙芬剂量叠加,产生相应的副作用[6]。复方甘草片是一种临床应用较广的祛痰镇咳药,疗效确切且经济实惠,在《中国药典》1995版B部、2000版B部均有收载[7,8],其主要含有甘草浸膏粉、阿片粉、樟脑、八角茵香油、苯甲酸钠等成分[9]。但其为化学药品,因含有阿片粉,长期服用易成瘾,若患儿服用时间持续过长,可出现精神萎靡、全身不适、流泪流涕、烦躁焦虑等症状,同时临床报道过量服用甘草甜素可致儿童乳腺发育[10]。综上所述,引发儿童咳嗽原因复杂多样,家长应走出滥用误区,协助医生找出儿童咳嗽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1.3 中成药

随着抗生素应用规范,家长逐渐认识到盲目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因此常选用中成药治疗。调查发现,抗炎类中成药使用频率较高。抗炎类中成药多由古方化裁,如清开灵口服液由《温病条辨》中古方“安宫牛黄丸”的衍变研制而成[11],由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桅子等中药组成,该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尤适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的高热不退、烦躁头痛、肌肉酸痛、咽痛等热证,然家长常将该类药物误用于治疗流清涕、怕冷、咽痒等寒证患儿,药不对症,使病情加重,多服会伤小儿脾胃,造成小儿脾胃虚寒、不思饮食,影响患儿健康。

另外某些中成药含有有毒中药成分,如六神丸中含有蟾酥,可引起恶心、呕吐、惊厥等症状;珍珠丸中含有朱砂,可诱发齿龈肿胀、咽喉疼痛、记忆衰退等不适感;牛黄解毒片长时间服用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等[12]。因此,在自我选药时,一定要根据患儿症状而选择不同的中成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1.4 中草药

调查显示,囿于中草药“天然无毒”的传统观念,常出现小儿家长为巩固疗效、保健等随意应用中草药的现象,造成药物过量使用。儿童身体功能尚不成熟,发病简单且传变迅速[13]。但儿童脏器清灵又易趋康复,只要得到及时正确治疗,便可收到明显的疗效[14]。另外,部分家长认为食疗方式安全无危害,因此常采用川贝母糖梨水治疗小儿咳嗽,但川贝母味苦、甘、凉,梨性凉,两者尤适用于口干、痰稠色黄、咽痛并伴有发热头痛的热症咳嗽,若寒性咳嗽服用,无疑使病情加重。同时,川贝母内含有植物蛋白会对代谢及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产生致敏性,使部分患儿出现皮肤瘙痒,四肢、胸腹部出现红色小丘疹,甚至导致呼吸急促等症状。因此,应加强中药用药安全知识科普宣传,更新中药认识,防止药害事件的发生。

2 讨论

综上所述,药品滥用误用,不但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更增加整个家庭的负担。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市场的开放,药物滥用现象日益普遍。然儿童体格、器官功能等各方面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脾胃功能、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其药物代谢特征与成人差异明显,因此临床用药时不仅要考虑儿童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心理和生理特点,还应掌握不同年龄患儿的用药原则。

对小儿感冒用药的错误认识 篇8

关键词:小儿感冒,遵医嘱,用药

中医学认为, 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全年均可发病, 尤以春季多见。由于体质强弱不一, 证候可表现为风寒、风热两大类。

西医学认为, 感冒是由于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因素的诱发而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 导致原已存在于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而引起, 主要表现为鼻咽部炎症。

小儿感冒, 因体质不同, 感冒类型不同, 症状表现不同, 都会要求用药不同, 这就须由医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并进行对症下药。

小儿感冒时的用药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滥用抗生素

研究表明, 感冒有九成以上由病毒引起, 病毒生存在人体细胞内, 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直接杀死感冒病毒, 所以, 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并无作用, 反而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 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抗生素, 会对儿童听力造成影响, 并容易引起眩晕、耳鸣, 甚至导致耳聋。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易引起牙齿变黄, 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等。病毒性感冒主要依靠人体免疫系统自行恢复, 这就需要给免疫系统充分的体力支持, 注意休息、大量饮水、饮食清淡等都是必需的。

二、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孩子发热就吃退热药反而不好, 容易造成假象, 掩盖症状, 使疾病难以诊断。发热37.5~38℃为低热, 38~39℃为中热, 39℃以上为高热。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病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抵抗入侵的病毒和病菌, 从而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 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 因此, 孩子有病就容易发热。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孩子发热就用药, 一方面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方面会出现不良反应。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副作用较大, 无论是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 还是其它的含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丁的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 如刺激胃粘膜, 破坏食欲, 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 引起胃肠长期少量出血并由此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等。因此, 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但要注意出现高热后一定要及时用药。高热持续过久, 由于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 大脑兴奋过度而导致惊厥或过度抑制而引起昏睡, 消化功能紊乱, 抵抗力减弱, 可并发肺炎等。

三、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是维持生命必需的营养素之一, 也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质, 所以很多家长认为维生素补充多多益善, 殊不知滥用维生素也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还有毒性反应, 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 用量过大或过久都可能因其在体内积蓄而引起中毒。如婴幼儿对维生素A摄入过多可引起慢性中毒, 表现为颅压升高, 有时伴皮肤及毛发改变, 肌肉、骨骼系统疼痛及疲劳。更有甚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如急性精神症状, 伴脑电图明显改变, 脑脊液也有改变。

四、认为打针比吃药效果好

口服用药有安全、方便和经济三大优点。目前, 大多数疾病都可用口服用药的途径来治疗。打针对药物制作、注射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措施等都要求较高, 稍有不慎则易发生局部感染、坏死, 以及损伤局部神经而发生肢体瘫痪等。另外, 因小儿肌肉不发达, 臀部小, 不合作, 打针时技术稍有差错即可造成不良后果。而且, 打针的效果不一定比口服药好, 所以一般只有在口服药难以控制病情时才应考虑打针。

五、一病多药

药物配对不当, 轻则药效相互抵消, 重则可产生毒性反应。所以, 多处寻医, 杂乱用药不但不会有助于小儿疾病的治疗, 反而会给小儿带来危害。

六、自行减少药量或中途停药

专科医生开药有科学依据, 一般都有严格的疗程。有些家长认为药物副作用大, 一旦孩子症状有所缓解, 便减少药量, 或自行停药, 致使病情反复, 这种作法有较大危害, 不但延误了治疗时间, 还会使孩子机体产生耐药性, 可谓得不偿失。

小儿腹泻千万别自行用药 篇9

小儿腹泻是怎么回事?

“腹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症。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之一,多发于夏秋季。因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的活性较低,常因外界或内在的环境变化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夏季腹泻以细菌感染为主,秋季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如饮食不当、气候突变、营养不良、呼吸道感染等,均可导致腹泻。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易得病。轻型腹泻,大便每天5—6次,稀薄,含有少量粘液和白色奶块,或呈蛋花汤样,有时伴有呕吐;重型腹泻,大便每天10次以上,粘薄水分多,伴有呕吐、纳差、精神萎靡、嗜睡,常可引起脱水,表现为口干唇燥,眼眶和前囱凹陷,哭时无泪,尿少。严重脱水时,常伴有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呼吸既深且快,以及出现皮肤花纹,脉搏细弱,四肢嵌冷,少尿等休克症状。

发病可分轻重缓急

患儿发病可缓可急,轻度的仅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的胃肠症状;重度的大便次数一天达十余次,甚至几十次,大便可呈水样、糊状、粘液状,有的解脓血便,可伴高热、腹痛,出现口渴、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较明显的脱水症状和酸中毒、低钾血症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损害、惊厥、休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还可导致溶血性尿毒症。若诊断和救治不当可迅速发展至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家长,千万别轻易自行用药

为何此时儿童易得感染性腹泻呢?一是因为夏季温度极适宜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有资料报道,在20℃—30℃条件下,痢疾杆菌在米饭、馒头、猪肉、马铃薯、西瓜等食品中8小时可增量1万—2万倍;在黄瓜、萝卜等中也可增长20—200倍,一旦误食被污染的食品便可发病;其次,儿童在夏季好进生冷食品而此阶段胃酸分泌减少,杀菌功能减弱;第三,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局部抗感染能力差,加上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的负担较重,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患上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另外,夏季苍蝇密度增加,也是导致感染性腹泻致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有研究发现,苍蝇密度与细菌性痢疾发病曲线变动相互平行。

一旦孩子出现感染性腹泻,家长千万别自行用药,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防止和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进行必要的对症处理。

有几点注意事项家长一定要谨记:

一、不要简单地认为禁食是必须的。夏天小儿腹泻以2岁内的婴幼儿为多见。孩子腹泻的原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另外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食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腹泻就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对孩子禁食。殊不知,腹泻期间禁食,饥饿状态反而会增加肠蠕动而使腹泻加重,部分患儿会发生营养不良或生长停滞。要鼓励孩子进食,脱脂奶、酸牛奶等都是较好的选择。对小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或稀释牛奶喂养2—3天,随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二、不滥用抗生素。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是主要原因,其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需要抗感染治疗,但是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目前国内腹泻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所以,需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足量、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三、不轻易使用止泻药。小儿发生腹泻,适当用点止泻药,对防止体液过多损失是有益的,但由于腹泻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该针对病因用药,不要一见腹泻就立即用止泻药,更不能将抗生素作为常规止泻药。滥用止泻药,不仅不能治愈某些腹泻,相反,对小儿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小婴儿。

四、注意及时补充水份,防止严重脱水。小儿腹泻大多起病很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而水是维系生命的重要物质,年龄愈小,水分占体重的比例愈大。患儿丢失相当于体重5%的水分,即可出现脱水症状(精神萎靡、口渴,烦躁、无力、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超过15%就会出现抽搐、昏迷,危及生命。由此可见,家长此时应该继续让孩子进食,特别要注意摄入液体。只有早期预防并及时纠正脱水,才能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预防小孩腹泻养成卫生习惯

对夏季儿童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便后要及时洗手,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尤其要强调的是,冰箱不是“保险箱”,置于冰箱内的食物仍有可能受到致病菌污染。另外,隨着家用饮水机的普及,由于未进行定期清洗或清洗不彻底,成为儿童夏季腹泻病新的感染源。还要注意灭蝇灭蛆,防止食品污染。对家庭成员或儿童集体机构中出现的病人和带菌者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用药规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标准

1.1.1 纳入标准

经临床观察或专家认定等均符合中医小儿肺炎喘嗽或西医小儿肺炎的公认诊断标准, 有或无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治疗, 且有具体药物组成。文献中干预措施类型包括: (1) 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无论有无对照 (对照为空白、安慰剂或西药治疗) 比较; (2) 纯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 (3) 中西医结合与纯西医治疗比较; (4) 纯中医与纯西医治疗比较; (5) 不同中西医结合方案的比较。

1.1.2 排除标准

中西医辨病非肺炎者;无具体病例的中医理论探讨、动物实验、综述等非临床疗效研究;只有方名而无具体药物或药物组成不完整的研究;文章辨证、用药、病例数等内容相同者, 以一篇计。

1.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对象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起止年限均为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以“肺炎喘嗽”或“小儿肺炎”为主题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再以“中医”“中西医”“临床观察”“病案”等为主题词进行二级检索。依据上述选择标准, 共检索出与肺炎喘嗽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文献298篇, 获肺炎喘嗽治疗处方315首。

1.3 分析软件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 (v2.5) ”软件为研究平台,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出的方剂由专人整理后, 双人负责审核, 以确保数据源的准确性。将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 (v2.5) , 录入完成后, 再由双人负责核对。

1.5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统计报表”及“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 利用“数据查询”功能, 提取治疗肺炎喘嗽的方剂, 根据相应功能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包括药物频次统计和组方规律分析 (用药模式、规则分析、网络展示) 。统计分析方法为软件自带的挖掘算法, 包括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 均成功应用于证候及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研究领域[2,3,4,5]。

2 结果

2.1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在315首治疗肺炎喘嗽的方剂中, 共涉及药物205味, 通过“频次统计”, 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药物共30味, 前3位分别为甘草、杏仁、炙麻黄。见表1。

(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法, 将支持度个数设为63 (20%) , 其中治疗肺炎喘嗽处方中常用药对或组合有18种。按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前3位分别为“甘草, 杏仁”“炙麻黄, 杏仁”及“甘草, 炙麻黄”。所得药对的用药规律见表2、表3。

(次)

当支持度分别为47 (15%) 、63 (20%) 时, 所得药对的关联规则网络见图1。

2.3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根据治疗肺炎喘嗽方剂数量, 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出数据的预读, 选择关联系数为8, 惩罚系数为4, 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 演化出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 共14个。见表4。

(支持度分别为47、63, 置信度为0.9)

核心进一步组合, 得到治疗肺炎喘嗽的新处方。见表5。

3 讨论

小儿肺炎发病率较高, 本研究分析可知, 肺炎喘嗽治疗高频用药大致可分为止咳化痰平喘 (杏仁、半夏、桑白皮、桔梗、紫苏子、川贝母) 、清热解毒 (甘草、生石膏、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 、宣肺解表 (炙麻黄、薄荷、桑叶、荆芥) 、活血化瘀 (地龙、丹参、桃仁、赤芍) 等五类。常用的药物组合有“甘草, 杏仁”“炙麻黄, 杏仁”“甘草, 炙麻黄, 杏仁”“生石膏, 炙麻黄, 杏仁”等。

当支持度较低时可较全面展示高频药物配伍组合状况, 在支持度上升时, 可清晰展示药物的关联规则及组方规律, 其用药组方明显核心化, 以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泻白散等为要。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 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 随证加减, 可广泛用于治疗肺炎喘嗽风热、痰热闭肺等证。诸药中甘草出现频次最高, 其气味甘平, 可调和脏腑、通贯阴阳, 调和药性。《伤寒贯珠集》云:“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 抑以缓石膏之悍也。”杏仁主治咳逆上气者, 利肺气, 质润下行, 能下气;麻黄中空有节, 如竹形, 宛似毛孔, 乃肺经专药;石膏禀阳明金土之精, 质重则能入里, 味辛则能发散, 性寒则能清热, 为阳明胃腑之凉剂、宣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解热、镇咳、祛痰、平喘、抗病原微生物及调节免疫等作用。根据“以药测证;可知, 肺炎喘嗽证候分布主要集中实证阶段, 且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热 (毒) , 随着病情发展每易致瘀, 形成痰、热 (毒) 、瘀闭阻于肺的病机。

综上所述, 肺主气, 朝百脉, 临床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应重视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散瘀等方法。李燕宁[6]认为瘀血贯穿于肺炎喘嗽的整个病理演变过程, 无论是初、中期, 还是恢复期, 应酌情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早期配合活血化瘀通络之法, 亦体现了“即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本研究可为临床辨证施治小儿肺炎喘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此外, 本研究所得的核心组合与候选方剂以清热宣肺、化痰通络为主, 亦重视滋阴药物的使用, 与小儿阳有余而阴不足、感邪后易入里化热及热病易伤津液的病理特点相吻合, 为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线索, 其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评判。

参考文献

[1]王岱明.小儿肺炎——21世纪仍是一大威胁[J].临床儿科杂志, 2000, 18 (4) :215-217.

[2]李健, 卢朋, 唐仕欢, 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 :254-257.

[3]唐仕欢, 卢朋, 李健, 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医杂志, 2012, 53 (14) :1230-1233.

[4]孙敬昌, 王燕平.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水肿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0) :11-14.

[5]唐仕欢, 陈建新, 杨洪军, 等.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的抗肺痨方剂组方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 (24) :3368-3370.

上一篇: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下一篇:小学数学中的观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