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2024-07-27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共7篇)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篇1

高血压病讲究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患者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虽然有许多药品可供选择, 但各类药品的特点及个人的适应程度也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选择1种或几种药物。

1常规用药

治疗一般是从1种药的小剂量开始的, 经过一段时间, 医生再根据药效, 修改剂量或换用其他降压药, 但切忌频繁更换药物。因为, 有的长效降压药需2~4周才能起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当然, 在急诊治疗高血压病时, 为了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降低血压, 以免引起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生一般会采用起效快的短效降压药, 如卡托普利 (开搏通) 、硝苯地平等。一般在15 min左右起效, 使血压下降, 以便再作进一步治疗。但在日常治疗中, 还是服用长效药为好。

2联合用药

2.1 联用导致疗效降低

2.1.1 例1:

某男, 48岁。诊断为高血压, 胃溃疡。 (1) 医嘱:奥美拉唑20 mg, 口服, 2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患者用药后血压波动, 控制不好。 (2) 用药分析:奥美拉唑可强烈抑酸, 造成胃内偏碱性环境, 而缓控释制剂一般受pH值影响较大。奥美拉唑可使缓控释系统受到破坏, 造成硝苯地平溶出加快, 药理作用增强, 并失去长效缓释作用, 因此造成患者血压出现波动, 控制不好。 (3) 建议停用奥美拉唑, 改用枸橼酸铋钾冲剂110 mg, 4次/d治疗。换药两天后患者血压控制平稳。

2.1.2 例2:

某女, 52岁, 因双膝关节疼痛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目前血压160/100 mm Hg。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 高血压。 (1) 医嘱: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 用以降压;布洛芬缓释胶囊300 mg, 口服, 2次/d, 用以抗风湿。治疗1天后, 患者刚有所缓解的血压出现反弹, 控制不好。 (2) 用药分析:布洛芬为非甾体解热镇痛药,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达到镇痛作用, 但它同时也会影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扩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削弱或完全消除此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其他降压药, 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与非甾体解热镇痛药联用也会受到类似影响, 而钙拮抗剂则不会。此时宜停用卡托普利, 改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或用风湿骨痛胶囊代替布洛芬, 仍用以前的降压药。

2.2 联用导致药物副作用增加

某女:69岁, 因高血压, 心绞痛, 一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2次/d。后出现心衰症状, 医嘱予以加服地高辛0.25 mg, 口服, 1次/d。第五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心律失常。 (1) 用药分析:硝苯地平能改变肾小管对地高辛的分泌及重吸收, 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25%~45%。地高辛主要以原形从尿排出, 两药联用会影响地高辛的肾排出, 且地高辛治疗窗较窄, 血药浓度在1.8 μg/L以上就有10%的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两药合用时应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一旦接近中毒浓度时应立即停药;联用时还需减少地高辛用量。也有人认为先服硝苯地平, 隔两小时后用地高辛, 可避免地高辛引起的心律紊乱。硝苯地平为短效制剂, 降压不平稳, 可致心率加快, 对心衰不利, 此例患者可停用硝苯地平改用ACEI/ARB制剂。

2.3 不合理的中西药物联用

某男, 71岁, 因患高血压, 一直用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吲达帕胺2.5 mg, 口服, 1次/d。用药能平稳控制血压。此次因感冒咳嗽入院, 医嘱予以康泰克1粒, 口服, 2次/d;克咳胶囊两粒, 3次/d。用药后, 患者出现头昏头痛, 测血压为180/105 mm Hg。

用药分析:克咳胶囊中含麻黄、甘草;康泰克胶囊中含麻黄碱。麻黄、麻黄碱具拟肾上腺作用, 甘草具类固醇激素样作用, 两药联用使肾上腺素内分泌活性增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建议立即停用康泰克、克咳胶囊, 服用不含麻黄、甘草制剂的急支糖浆或肺力咳合剂止咳。

2.4 重复给药

某男, 63岁, 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检验尿蛋白 (+) 。医嘱: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缬沙坦80 mg, 口服, 1次/d。用药分析:在上述用药中, 硝苯地平缓释片属于钙离子拮抗剂, 降压作用强, 发挥作用快, 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类药物缬沙坦联用, 能弥补后者降压温和、起效缓慢的弱点, 可作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基础治疗及联合药物治疗时使用。另外, 钙离子拮抗剂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ACEI和ARB联合应用, 在降低蛋白尿或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方面具有优势。以药物作用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的环节上看, 两者可能具有互补作用。对于伴有心血管疾病或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ACEI与ARB具有相似的靶器官保护作用。但是, ONTARGET研究显示, 与单独应用ACEI相比, 联合应用ACEI与ARB虽可使血压进一步降低, 但并不能进一步减少其终点事件的发生, 反而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事件 (低血压、高血钾以及肾脏损害) 。该患者无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仅 (+) , 因此, 卡托普利和缬纱坦联用没必要, 用其一即可。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性肾病患者63例, 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排除原发性肾病、泌尿系统感染、发热、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原因所致的蛋白尿。其中男33例, 女30例, 年龄40~82岁, 糖尿病史10~22年, 合并高血压病史5~15年。收缩压 (SBP) 为140~180 mm Hg, 舒张压 (DBP) 为90~120 mm Hg, 24 h尿蛋白排泄量为30~300 mg。将63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 每组21例, A组为单用氨氯地平组, B组为单用缬沙坦组, C组为氨氯地平及缬沙坦联合使用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治疗前尿微量蛋白 (UAER) 、血肌酐 (Scr) 、尿氮素 (BUN)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前2周均停用影响肾功能药物, 并且前2周逐步停用原有降压物及所有患者给予DN的常规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 降糖药治疗等, 血糖控制在6.1~8.0 mmol/L。不改变原治疗方案, A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 1次/d;B组给予缬沙坦80 mg, 1次/d;C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 1次/d, 氯沙坦80 mg, 1次/d。治疗时间均为16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压 (每天至少两次) , 并检查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检测疗程前后UAER、Scr、BUN水平, 注意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降压疗效

治疗16周后, 三组患者血压明显下降, 均为显效 (P<0.01) , 其中C组, 与A组、B组相比, 降压效果更明显 (P<0.01) 。详见表1。

mm Hg

*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A、B组比较, P<0.01

2.2 24 h尿蛋白变化

三组治疗16周后, 24 h尿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改善 (P<0.05) , 但C组降低尿蛋白排泄的幅度比A、B两组明显高 (P<0.05) , 见表2。

2.3 其他肾功能指标

治疗期间对三组患者Scr、BUN水平进行检测发现, 三组血肌酐、尿氮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1型、2型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的肾脏均会受累20%~30%[4]。几乎任何DN均伴有高血压, 在1型DN中, 高血压与微量白蛋白尿同时发生, 而在2型DN中微量白蛋白尿常则在DN前出现[5]。临床上, 高血压与糖尿病常伴随出现, 几乎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伴随高血压, 高血压已成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最危险因素, 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必须在降压的同时兼顾肾功能保护[6]。

g/24 h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A、B组比较, P<0.0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异常激活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阻断该系统的激活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7]。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抑制AngⅡ所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作用。缬沙坦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 AT1受体主要存在于心血管, 其功能为收缩血管, 醛固酮释放体液调节和细胞的生长和增生, AngⅡ的心血管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AT1受体, 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作用, 临床上借助这一机制用于高血压的治疗[8]。同时缬沙坦能够减轻肾脏细胞增殖、肾脏细胞外基质的积聚, 起到减少尿蛋白, 保护肾功能的作用[9]。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CCB) 可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 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 有效的抗高血压, 氨氯地平属于CCB类降压药的代表药[10]。在对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 与ACEI抑制剂相似, 但是CCB与ACEI不同的是, 钙拮抗剂能同时收缩肾脏的入球和出球小动脉, 从而起到保护肾脏作用[11]。本文结果可以看出, 氨氯地平、缬沙坦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 对于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都是明显的, 但是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降压效果更加明显。但在三组治疗16周后, 24 h尿蛋白与治疗前都有显著的改善, 但氨氯地平、缬沙坦联合治疗组降低尿蛋白排泄的幅度比单用组明显高。但三组患者血肌酐 (Scr) 、尿氮素 (BUN) 水平无明显差异。

综合上述, 糖尿病肾病 (DN) 的控制血压治疗中, 笔者选取了氨氯地平、缬沙坦单独或者联合使用, 都可以降低血压, 但联合使用的降压效果更好。缬沙坦抑制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本文结果表明, 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联合使用, 既能很好的控制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又能降低患者的尿清蛋白排泄, 对肾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两药联合, 缬沙坦可缓解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对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化作用, 而氨氯地平的负钠平衡作用能减少体内钠水潴留, 并且对肾小球系膜及肾脏线粒体有保护作用, 从而降低蛋白尿[12]。因此在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 控制好患者的血压至关重要, 但同时对肾脏的保护也应考虑在内, 氨氯地平和缬沙坦的联合使用通过本次研究表明有一定的可行性,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缬沙坦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对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对其肾功能的影响, 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尿微量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3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 每组21例, 分别给予氨氯地平5 mg, 1次/d (A组) ;缬沙坦80 mg, 1次/d (B组) ;氨氯地平5 mg/次, 1次/d, 及氯沙坦80 mg/次, 1次/d (C组) 。治疗时间为16周,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压 (每天至少2次) 和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 三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C组与A、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三组尿蛋白治疗后均显著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C组降低尿蛋白排泄的幅度比A、B两组明显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氨氯地平、缬沙坦长期单独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均可明显降低血压, 但两药联用治疗时保护肾功能疗效更好, 并可减少尿蛋白排出, 保护肾功能。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篇3

1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目前,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相对较多,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其治疗效果通常要比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高出许多。不过在治疗过程中, 药物的选择稍有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即ACEL) 与现钙离子拮抗剂的长期使用不但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中, 而且还可以使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得到逆转, 改善其心脏的舒张功能, 降低所排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 使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得到好转。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试验, 结果发现,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将两种适宜的药物联合在一起, 其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但如果对连用药物的相关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而且还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

1.1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 药代动力学:即两种药物通过对对方的代谢情况进行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在肝脏, 大部分药物通过诱导或抑制肝细胞的色素氧化酶进行相互作用。当心血管药物与肝酶诱导剂联合使用时, 就可以推动心血管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 从而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2) 药效动力学:即一种药物通过对另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影响, 此以来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硫氮酮、拉帕米与β阻滞剂联合使用时, 均具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以及负性频率作用, 因此, 将它们联合使用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抑制、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性停搏。 (3) 药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目前,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已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 医护人员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联合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对药物联合后的作用机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因此, 医生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以及药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对联合药物的种类以及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2 对特殊群体进行给药时的注意事项

在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对于特殊群体一定要格外注意,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以及妊娠期患者。目前, 在大多数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研究中, 基本上将女性排除在外或女性患者相对较少, 因此, 此类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女性患者。有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患者使用ACEI时, 女性患者的获益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 如果对不存在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进行ACEI治疗, 患者基本上不能从中获益。

在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医生必须熟知老年患者生理状况, 对其可能会引起的药效学特点以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了解, 以此来对药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此外, 还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以年轻患者药量的1/3或1/2作为最初的给药量, 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药量进行适当的调整[2]。

3 用药剂量以及时间等问题

3.1 用药剂量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一定要因病情、因时、因人而异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的控制。根据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生理状况的不同, 对于某些药物的剂量也必须区别使用[3]。

3.2 用药时间

睡前对患者进行用药, 可以更好地对血压进行控制, 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由于白昼改变与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 可以将血压水平昼夜节律的正常化作为高血压治疗的指标。同时, 可以根据患者血压的白昼变化规律来制定出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薛亚英.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4) :3018-3019.

[2]晏远智, 李雪松, 邹顺, 等.门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口服药联用分析[J].中国药师, 2011, 14 (8) :1169-1170.

病灶局部联合用药的处方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原

2009年1月-2009 年12月从某院皮肤科、眼科、妇科门诊处方中, 随机抽取有局部联合用药的处方分别为3 264 张、1 482张、966 张, 合计5 712张处方。

1.2 方法

依据药品使用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等参考资料, 对所有抽查处方中不合理联合用药常见情况列表分类, 并列举典型处方进行分析。

2结果

局部联合用药的不合理处方有372 张, 占抽取调查处方的6.51%。其中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处方116张占31.18%;重复用药110张占29.57%;用法交代不详94张占25.27%;用法错误和无指征用药分别为34张和18张, 各占9.14%和 4.84%, 具体见表1。

3举例分析

3.1 皮肤科

患者, 男, 40岁。诊断:角化过度伴真菌感染。处方:0.025%维A酸乳膏15g×1支, 每天2次涂患处; 联苯苄唑乳膏15g×1支, 每天2次涂患处;复方土槿皮酊20ml×1支, 每天2次涂患处。用药分析: (1) 本例处方存在用法交代不详的问题。维A酸乳膏 (重庆华邦制药生产) 涂布病灶部位应避免日光照晒, 故晚间、睡前用或采取遮光措施进行用药部位皮肤防护;本处方应在用法中标注用药局部皮肤的避光防护, 药师在发药时应再次告知患者。 (2) 处方存在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复方土槿皮酊是含水杨酸、苯甲酸、土槿皮浸出成分的乙醇溶液制剂, 其中的水杨酸、苯甲酸、乙醇与维A酸联用均可加重病灶皮肤的刺激性或干燥程度[1], 从而影响疗效, 加重皮肤损害。故两者应避免同时使用, 若必须联用, 白天用复方土槿皮酊, 夜晚将病灶皮肤清洗干净后再涂维A酸乳膏, 既可避光护肤, 又避免2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 (3) 处方存在用法错误。联苯苄唑乳膏为广谱局部抗真菌药, 局部用药后在病灶存留时间长, 按其使用说明书用法为每天1次。为避免与维A酸、复方土槿皮酊同时使用于病灶皮肤, 本品应每天使用1次。

3.2 眼科

患者, 女, 55岁。诊断:屈光不正。处方:氯霉素滴眼液8ml×1支, 每天4次点双眼;0.3%氧氟沙星滴眼液5ml×1支, 每天4次点双眼;红霉素眼膏2g×1支, 晚睡前涂双眼。用药分析: (1) 本例处方存在无指征用药:屈光不正不能说明眼部有细菌感染, 若确诊存在眼部细菌感染, 医师应在诊断栏写明。 (2) 用法交代不详。氯霉素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均为每天4次滴双眼, 患者容易误解为2种滴眼剂同时或相继滴眼给药, 有文献表明每只眼容纳30μl药液 (1滴药液为50~70μl) [2], 无论同时或相继滴眼给药均可导致2种药液浓度下降和相互影响, 应写明2种滴眼剂给药间隔时间。眼科临床认为不同的药物滴眼液于同一只眼给药时, 应间隔10~15min。 (3) 处方存在药理拮抗问题。氯霉素与红霉素抗菌机理相同, 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 故两者联用相互拮抗, 相互影响疗效。

3.3 妇科局部联合用药

患者, 女, 24岁。诊断:霉菌性阴道炎; 外阴炎。处方:双唑泰阴道泡腾片7片×1盒, 每晚1片, 阴道内给药;克霉唑阴道片 (凯妮汀) 0.5g×1片, 每周2次, 阴道内给药。用药分析:本例处方存在重复用药。双唑泰阴道泡腾片含克霉唑及甲硝唑2种主要成分。凯妮汀, 即克霉唑阴道片, 两者均含有抗真菌药物克霉唑, 又同在阴道内使用, 建议选择1种。

4讨论

本文分析结果显示, 病灶局部联合用药的不合理处方以药物不良相互作用最多, 皮肤科的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妇科的外用抗真菌药物重复用药问题次之, 再次是用法交代不详。应加强对医师处方书写规范和合理用药的培训, 强调开具处方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笔者认为, 专科医师开具用于病灶局部的联合用药处方中, 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医师与药师均应引起重视, 相互合作加以纠正,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药师应严格审查处方, 主动向医师介绍药品说明书相关内容, 做好患者用药指导, 使病灶局部联合用药真正起到增加疗效, 避免不良反应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66.

消化道溃疡的联合用药治疗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队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的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18~72岁, 平均 (33.3±5.3) 岁, 其中, 男41例, 女19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胃窦部、溃疡部的活体标本证实为消化道溃疡。胃溃疡17例 (28.3%) , 十二指肠溃疡35例 (58.3%) , 复合性溃疡8例 (13.3%) 。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消化道溃疡的典型临床表现, 如反酸、上腹痛、烧心、胃脘胀闷、纳呆食少、腹胀喛气、嘈杂胃反、便秘。从患者舌质看, 舌质暗淡或发红, 舌苔发黄或白, 有时舌光滑无舌苔。

1.3 研究分组

将6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根据研究时采用的治疗方法分组, 其中32例为观察组采用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兰索拉唑三联药物治疗, 28例为对照组采用胶体次枸橼酸铋冲剂+阿莫西林+雷尼替丁三联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溃疡类型均经统计学检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兰索拉唑三联药物治疗。患者餐前0.5h和睡前分别服用胶体果胶铋胶囊, 4次/d, 3粒 (150mg) /次;餐前或餐后服用硫糖铝片, 3次/d, 4片 (1.0g) /次;每日早上服用兰索拉唑片1片 (30mg) 。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胶体次枸橼酸铋冲剂+阿莫西林+雷尼替丁三联药物治疗。服用胶体次枸橼酸铋冲剂, 2次/d, 240mg/次;阿莫西林2次/d, 0.5g/次;雷尼替丁2次/d, 0.15g/次。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继续治疗时, 停药雷尼替丁。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进行疗效测定, 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等。并在治疗后2周进行胃镜复查, 看溃疡愈合情况。同一患者的治疗前后胃镜检查均由同一内镜医师进行, 以避免信息偏移。

1.5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溃疡面消失或瘢痕粘膜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胃镜下仍可见溃疡, 但溃疡面积缩小一半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尚未减轻, 胃镜下溃疡面的面积没有缩小。

1.6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其中, 观察组的反酸消失率、烧心消失率、腹胀嗳气的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2.2 疗效比较

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χ2=6.714, P=0.035<0.05) 。见表2。

[n (%) ]

3讨论

很大比例的消化性溃疡是Hp阳性, 若能成功根除Hp, 则消化性溃疡尤其是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几率将大大降低;刘明等[2]研究认为能降到4%以下。而当前多数研究指出, 联合用药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消化性溃疡的联合用药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对两种三联疗法进行比较发现, 两种方法均对溃疡有很好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和治疗效果。其中, 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兰索拉唑三联药物治疗的症状缓解率和疗效均显著优于胶体次枸橼酸铋冲剂+阿莫西林+雷尼替丁三联药物治疗。因此, 临床应推荐使用多个药物的联合应用, 提高消化道溃疡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比较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兰索拉唑三联药物和胶体次枸橼酸铋冲剂+阿莫西林+雷尼替丁三联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兰索拉唑三联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率和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的联合用药有很好的疗效, 胶体果胶铋胶囊+硫糖铝+兰索拉唑三联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疗效

参考文献

[1]赵国林, 郇吉龙.兰索拉唑、果胶铋和硫糖铝联合治疗上消化道溃疡43例的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 2010 (4) :188-189.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篇6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要求治疗精神分裂症用药以单一用药为原则, 但对符合标准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例, 可以考虑加用另一种药物联合治疗。但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甚多, 如果使用不当, 不仅不能改善精神症状, 而且会使病情加重, 甚至贻误治疗, 造成身体机能的损害。有的联合用药,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起药效学药动学改变或加重不良反应, 因此, 对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要持慎重态度。现对我院184例门诊抗精神分裂症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对精神分裂症的联合用药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的处方, 要求:①诊断为精神分裂症;②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的门诊病例;③联合用药目的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症状 (不包括针对不良反应用药情况) 。共收集处方374例, 符合条件的处方184例, 其中男94例, 占51.09%, 女90例, 占48.91%。年龄16~64岁, 平均年龄36.5岁。对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求得比例;对出现联合用药频率较高的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2结果

见表1、表2。

3分析与讨论

联合用药比例为49.2%, 高于司天梅等的联合用药25.93%调查结果[1], 小于李小军的联合用药61.90%研究结果[2]。联合用药比例较高, 导致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增加。

在抗精分药+另一抗精分药的组合中, 利培酮+氯氮平比例最高, 尽管药效得到累加, 但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期间要谨慎监测患者。另外,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抑制利培酮代谢, 利培酮血药浓度增加, 但不增加抗精神病药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 建议监测利培酮血药浓度, 观察不良反应的增加。利培酮和喹硫平和联合, Potkin等的研究显示[3], 合用无药动学影响。氯氮平和哌泊噻嗪不存在竞争性抑制或诱导作用, 联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肯定。氯氮平和舒必利两者合用增强疗效, 可以使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相对升高。

在抗精分药+抗抑郁药的组合中, 非典型抗精分药与帕罗西汀、氟西汀和西太普兰的组合比例较高, 但是这样的组合对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分药的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例如帕罗西汀做为CYP2D6抑制剂, 会导致利培酮的血药浓度增加, 加剧药物不良反应;氟西汀及其代谢物抑制CYP2D6和CYP3A4, 减慢利培酮的代谢, 合用可加大出血风险;舍曲林抑制呈剂量依赖的利培酮经CYP2D6代谢, 大剂量舍曲林升高利培酮血药浓度, 建议监测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分药血药浓度, 及时调整剂量。另外, 抗精神病药与所有SSRIS合用, 由于5-羟色胺能间接减低多巴胺释放, 从而加重锥体外系症状。抗精神病药物与三环类药合用, 可加强两类药物的镇静作用, 增加三环类药物的作用, 并加重抗胆碱能作用和降低血压;对某些患者可能诱发痉挛发作。

抗精神病药物与苯二氮草类药联用较为常见, 一般除加强镇静作用、延长睡眠时间外,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或老年人, 由于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可导致呼吸抑制或低血压。利培酮口服短期内合用氯硝西泮经脉滴注能有效治疗净胜分裂症急性期兴奋状态, 其不良反应少, 且安全性好[4]。利培酮与坦度螺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改善患者焦虑有效[5]。但是, 奥氮平和坦度螺酮, 喹硫平与坦度螺酮的联合用药我们并没有得到文献的有力支持, 是否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有效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利培酮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治疗急性狂躁症安全有效, 临床值得推广[6]。卡马西平等肝诱导剂, 能降低利培酮活性成分的血浆浓度, 加快抗精神病药的代谢, 因而会影响其治疗效果, 不建议临床上联合用药。利培酮合用碳酸锂治疗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优于单独使用利培酮[7]。

三联和四联用药比例相对较高, 用药品种越多, 将导致复杂的药效学药动学改变, 会产生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 大大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我们建议临床尽量减少三联和四联用药, 在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 平衡疗效与相互作用以后, 确定利大于弊的前提下使用。

参考文献

[1]司天梅, 舒良, 于欣, 等.10省市抗精神病药使用现状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 37 (3) :152-155.

[2]李小军.我院2004、2005年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 (6) :452.

[3]Potkin SG, Thyrum PT, Alva G, et al.The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e of quetiapine when coadministered with haloperidol, risperidone, or thioridazine[J].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2, 22 (2) :121-130.

[4]邓云峰, 刘重阳.利培酮合用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状态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 (8) :496.

[5]白树新, 李广玉.利培酮联合坦度螺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杂志, 2012, 2 (4) :541.

[6]刘敏, 王曼丽.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3 (8) :63.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入选标准:(1)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的诊断和分级标准[1],选择高血压病Ⅱ~Ⅲ级患者。(2)经一种降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服治疗1周,动态血压检测24h平均血压大于135mmHg/85mmHg同时24h血压波动曲线呈反杓型的患者。排除标准:(1)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及钙离子拮抗剂(CCB)药物过敏禁忌者。(4)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5)通过动态血压检测夜间平均血压低于125mmHg/75mmHg的患者。入选患者5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晨起服药组)22例,B组(睡前服药组)29例。A组有1例因出现出现刺激性咳嗽退出,完成试验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高血压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改变生活方式,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服,1天1次。2周后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共51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继续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同时,A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晨服1次,B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睡前服1次,继续观察2周,每周测量血压至少2次,对明显不适及血压下降过低的患者退出试验,2周后再行24h动态血压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评判标准 有效: 动态血压检测24h平均血压低于130mmHg/80mmHg、大于125mmHg/75mmHg,同时24h血压波动曲线呈杓型改变。无效:动态血压检测24h平均血压高于130mmHg/80mmHg或24h血压波动曲线非杓型改变。

2 结果

2.1 两组动态血压指标比较

在治疗2周后,24h动态血压检测显示两组白昼SBP、DBP及夜间SBP、DBP值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血压波动曲线呈杓型改变B组较A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间有效率比较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P<0.05。

3 讨论

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有外因如环境因素、劳累、情绪变化等,亦有内因如年龄、性别及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去除外因后,血压在一天中的波动受丘脑视上核在昼-夜(明亮-黑暗)的刺激下所分泌的激素不同的影响。深夜时分泌最高峰的激素是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激素、褪黑素等,晨间分泌最高峰的激素是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起升压的作用。正常人或没有脏器功能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的变化是凌晨血压开始上升,到傍晚开始下滑,夜间最低。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否正常是判断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目前,国内学者把血压昼夜变化分为4型:杓型(夜间血压下降10%~20%),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反杓型(夜间血压不下降反升),极度杓型(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有研究发现[2],有重复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是加重心脏及大动脉损害的重要因素。理想的血压波动是夜间平均血压较白天平均血压低10%~20%。血压增高、血压波动过大、夜间血压增高均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因此,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要兼顾以上各方面。

目前,降压治疗面临药物种类繁多,临床指导众多,降压治疗有效率不一的局面。如何应用指南,针对不同患病群体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应思考的问题。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非洛地平缓释片是第三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达到降压目的。降压治疗安全有效。

贝那普利是一种长效ACEI,两种药物同时还有许多降压外的保护作用,如有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皮素-1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其缩血管的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十分有利。但两种药物单独应用,均只能使小部分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根据“高血压最佳治疗方案(HOT)研究”提示,大部分患者(大约70%)需要联合用药[4]。同时,两药虽然都是长效制剂,但是不能保证患者24h的降压效应[5],故将其分开服用,特别是睡前服用一次的给药方法,使血压更易降至正常,降压更加平稳,恢复血压的正常波动曲线,增加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了治疗费用。疗效显著。

通过动态血压的监测,根据夜间血压的水平把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类,对于初发高血压或没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的波动曲线正常,可给予常规的白天服药方法,选择高覆盖率的降压药物,如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天1次,晨服。对于夜间血压较低即夜间平均血压较白天平均血压降低>20%的患者,由于过低血压可引起灌注不足而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应选择半衰期相对较短的药物,如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25mg,1天1次,晨服。对于夜间血压较高及全天血压均增高的患者,应在睡前加服第二剂或其他降压药物治疗,在降低夜间血压的同时,使白天血压更易恢复正常的水平[6]。

综上所述,治疗高血压要兼顾血压、血压波动及夜间血压的水平。根据24h动态血压,对血压顽固增高及夜间血压水平增高的患者,采取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服加贝那普利10mg睡前加服一次的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降压药睡前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经一种降压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5mg晨服,经动态血压(ABPM)检测24h平均血压大于135mmHg/85mmHg(1mmHg=0.133kPa),同时24h血压波动曲线呈反杓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白天加服另一种降压药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10mg晨服,另一组把加服药物贝那普利10mg放在睡前服用。结果:睡前服用药物组血压控制更为理想。结论:对于较顽固的高血压及夜间血压增高的患者,在给予长效降压药物的同时,于睡前加服一次的给药方法,能有效降压,并恢复正常的血压波动曲线。

关键词:夜间高血压,血压波动曲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2]汪德娴,赵伟,孙燕淑,等.动态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06,28(3):135.

[3] Ramon C Hermida,Diana E,Ayala,等.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8):620-622.

[4]于金德.心血管疾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5-96.

[5]崔立然,翟伟宇,刘树民.不同服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疗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师,2009,12(5):566-569.

上一篇:自重湿陷下一篇:螺纹加工中问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