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2024-05-11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共12篇)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吗啡控释片—掰开服用

【病史摘要】 患者,男,78岁。患“原发性肺癌”胸部剧痛,给予吗啡控释片掰开后口服。

【处方】

吗啡控释片 1/2片 1/d 口服

【分析】近年来上市的控释、缓释片剂药物越来越多。因为它能起到长效作用,减少服药次数,给病人服药带来了方便。控释、缓释制剂是在生产时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被分成速释和缓释两部分,然后通过特殊成分形成的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的。缓控制剂是否可以掰开使用主要看其释药技术和原理。如果中间有刻痕的通常可以掰开服用,若临床要求分剂量使用,则可以按药物上的划痕给药。

骨架型盐酸吗啡缓释片,采用固体分散技术,以疏水脂质材料为缓释骨架材料,释放时以骨架溶蚀及扩散方式进行,其正确服用方式为: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成人每隔12h服用1次,用量应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选择不同规格的药片。不能掰开使用的缓控制剂被掰开后控释膜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出,就达不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了,有时还可以引起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吗啡的控释制剂,服用后使疼痛大大减轻,如果将1片分成2份,老年人1次服用半片,其结果就有可能引起吗啡中毒。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采用的是特殊缓释技术,片剂中间有刻痕,但只能沿刻痕掰开,半粒使用。这样设计是因为曲马多为强力中枢镇痛药,在强调三阶梯镇痛疗法时,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半粒的用法是经常采用的,这样能方便患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建议】 吗啡控释片不可掰开服用。必须整片吞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病史摘要】 患者,男,34岁,因“口服氧化乐果20分钟”入院。诊断:急性口服有机磷(氧化乐果)重度中毒。在洗胃后给予阿托品、碘解磷定静脉注射,同时给高渗葡萄糖静脉滴注。

【处方】

阿托品注射液 3mg 静脉注射 每15分钟1次 50%葡萄糖注射液 40ml 碘解磷定注射液 1.0g 静脉注射 每2h1次 10%葡萄糖注射液 3000ml 静脉滴注

【分析】 有机磷酸酯类毒性是由于亲电子性的磷与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失去了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使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了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产生一系列毒性症状。阿托品为抗胆碱药,对抗乙酰胆碱对M胆碱受体的兴奋作用。碘解磷定为胆碱酯酶重活化剂,能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中的磷酰基结合,恢复胆碱酯酶的活力。抢救中大量输入高渗葡萄糖液,滴速又快,这样一方面可使体内碘解磷定及阿托品的有效血药浓度被稀释;另一方面葡萄糖也影响被激活的胆碱酯酶活力。有实验比较证明,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与10%葡萄糖液各1000ml经静脉输入后,测定胆碱酯酶活力,其结果是不同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使之下降2~3U,而10%葡萄糖液却下降7~9U,再者,体内合成乙酰胆碱需要有乙酰辅酶A参与。而葡萄糖在体内降解时的中间产物为丙酮酸,它能在线粒体内经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所以输入高渗葡萄糖就等于提

供合成乙酰胆碱的物质基础,结果增加了乙酰胆碱的毒性症状。

【建议】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输液以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宜,不应使用10%或50%高渗葡萄糖液。在使用阿托品与碘解磷定时不宜大量补液,以免抢救药物浓度被稀释,影响疗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辅酶A、胞磷胆碱、碘解磷定

【病史摘要】 患者,男,2岁,因“误服敌敌畏2h”入院。诊断:急性有机磷农药(敌敌畏)重度中毒。在洗胃后给予阿托品、碘解磷定,同时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胞磷胆碱静滴,共应用碘解磷定8d。

【处方】

阿托品注射液 3mg 静脉注射 每30分钟1次 10%葡萄糖液 100ml 碘解磷定注射液 0.25g 静脉滴注 每6h1次 10%葡萄糖液 200ml 三磷酸腺苷注射液 40mg 注射用辅酶A 100U 胞磷胆碱注射液 0.25g 静脉滴注 1/d 【分析】 有机磷农药中毒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过量。辅酶A为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外源性补充辅酶A,可生成更多的乙酰辅酶A,最后生成乙酰胆碱。胞磷胆碱能促进体内卵磷脂合成,卵磷脂分解能提高血浆中游离胆碱水平和脑中胆碱浓度,进而促进胆碱能突触处乙酰胆碱的利用和释放。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如给予辅酶A、胞磷胆碱,可使体内乙酰胆碱含量进一步增加,不利于有机磷中毒的抢救。

胆碱酯酶复能剂对形成不久的磷酰化胆碱酯酶易于再活化,不能使已老化的胆碱酯酶复活,故用药越早越好。若已老化再给过量的胆碱酯酶重活化剂反而使胆碱酯酶被抑制,并可与磷酰化中毒酶形成有毒的磷酰肟。中毒超过3d,胆碱酯酶已老化,不宜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首次足量给药,不但疗效好,恢复快,而且重复用药次数和药物总用量少。中重度中毒患者应采用静脉注射给药,不宜采用静脉滴注,因所给药物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复能剂的半衰期为1~1.5h,必须重复用药,以巩固疗效。然而,应根据病人病情重复用药,不宜机械定时地重复用药,以免引起药物过量中毒或药量不足的不良后果。重度中毒应用重活化剂应每h给药1次。本例应用重活化剂采用静脉滴注和机械定时给药,重复用药间隔时间太长(6h),用药长达8d,导致起效慢,疗效差,副作用大,花费多。

【建议】 在体内胆碱酯酶活力未恢复前、中毒症状未消除时,不宜应用辅酶A、胞磷胆碱及含有辅酶A的能量制剂。

确诊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应立即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给药前或给药时取血测全血胆碱酯酶(chE)活力,可选用碘解磷定或氯磷定加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首次给药后0.5~1h,全面检查病人和取血测chE活力。根据检查结果,重复应用碘解磷定或氯磷定。给药1h后,全面检查病人和取血测chE活力,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再决定是否重复用药。烟碱样中毒症状肌颤消失,全面chE活力恢复至正常值的60%以上后,停药观察,第2~3h再测chE活力1次。如停用后活性又下降,继续用药。烟碱样中毒症状消失,血chE活力稳定在正常值的60%以上时,停用胆碱酯酶重活化剂。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2

1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主要问题是不严格掌握适应证, 如病毒性感染不宜使用抗生素,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却投以大量抗生素, 且品种多、剂量大、更换快, 追求新药、贵药, 不注意半衰期 (T1/2) , 大多每日1次用药, 除头孢曲松钠和氨基甙类抗生素可每日1次用药外, 其他抗生素应1日2次以上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抗生素联用问题较突出, 肺炎、肠炎联用3~4组抗生素, 不分杀菌剂和抑菌剂, 忽略协同和拮抗作用, 导致疗效差, 毒副作用和耐药菌株增加, 浪费药物及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如:抗菌药 (诺氟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与活菌剂培菲康 (双岐三联活菌) 合用, 培菲康含双岐杆菌、嗜酸性乳杆菌和肠球菌, 与抗菌药合用, 后者可抑制或灭活前者, 故两药应分开使用[1]。秋冬季小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腹泻, 乡医却投以大量抗生素, 造成菌群失调, 甚至造成伪膜性肠炎或真菌性肠炎, 致使病程延长, 治疗难度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大约有90%的儿童腹泻不需使用抗生素。轻度腹泻、病毒所致的腹泻等均可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口服补液盐在理论上可行, 但在医疗实践中却难以实行, 科学规范治病的理念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喹诺酮类药物可致幼年动物软骨损害, 以及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DNA合成, 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应避免应用本类药物[2]。一些医生迎合患者吃点抗生素安全的心理大开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断。

2 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激素因其见效快而受到大多数医生的青睐, 上感发热用、病毒感染性疾病用甚至连禁用激素的水痘治疗时也用。并且用量偏大, 新生儿发热不退有1日用10 mg的, 肺结核、糖尿病等慎用激素的疾病滥用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注意激素可引起感染扩散、诱发糖尿病、升高血压、加重溃疡、骨缺血坏死、精神失常、月经紊乱、低钾血症等副作用。在此呼吁应用激素用应正确掌握适应证、给药途径和方法, 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3 解热镇痛药的不合理应用

患者发热37.5℃就急于用APC、安乃近, 最常用的还是安痛定和地塞米松, 治标不治本, 造成患者反复发热, 干扰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科学的应用是体温超过38.5℃用退热针, 且不用激素。高热患者比较有效的物理降温现在临床中很少应用。小儿退热不用对乙酰氨基酚却爱用阿司匹林, 不知道可能会引起雷亥综合征。感冒发热, 常肌注“感冒三联针”, 如安痛定+地塞米松+柴胡;安痛定+地塞米松+利巴韦林;安痛定+地塞米松+鱼金等, 个别医生还肌注“四联针”, 如安痛定+地塞米松+鱼金+头孢唑啉钠等, 五花八门, 还有的医生让发热患者口服安痛定、地塞米松、柴胡针, 不注意给药途径, 无科学依据。

4 配伍不合理

输液时中西药配伍、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配伍也很普遍。中药注射剂的配伍难度较大, 配伍后微粒增加,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配伍禁忌无章可循。为确保药效, 建议中药针剂单独静滴。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有的处方为消渴丸+优降糖+二甲双胍, 患者服后出现了低血糖反应, 粗心的医生不知消渴丸中含有西药优降糖。在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也应注意, 许多食物和药物都可以影响铁剂的吸收, 如过多的谷类、牛奶、咖啡、茶叶、蔬菜, 同时服用含钙、镁、磷酸盐、鞣酸药物会使铁盐沉淀, 妨碍铁的吸收, 故忌同时服用, 而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合理的配伍事倍功半, 不合理配伍则雪上加霜, 造成患者迁延不愈。

5 老药新用应慎重

老药新用如黄连素治疗早搏, 氨苯砜治疗痤疮、带状疱疹等有些疗效确切, 但个别病例出现严重副作用。我们遇到2例应用氨苯砜治疗女性痤疮后出现剥脱性皮炎、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 经停药并加以用激素治疗后好转, 患者对治疗很不满意, 引起纠纷。在此提醒广大同行, 老药新用虽然效果肯定, 但教材未讲、药品说明书未注明、《药典》未载入最好不用,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很难得到法律保护。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建议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均具有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使用说明书, 正确掌握药物的药理、性质、相互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定不要重医轻药, 要合理用药, 让患者用上价廉高效的药物,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晓琰, 施安国.我院2002年门诊急诊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药师, 2004, 7 (1) :49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3

【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预防对策

1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

1.1医院管理方面目前,医院管理者合理用药的意识淡薄,药品收入所占比例过高,造成医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不合理用药与药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大量药源性疾病产生。如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静脉炎;激素使用过多,导致胃肠出血、高血糖、股骨头坏死、感染失控等;使用解热镇痛药不当,引起肠胃出血;脑梗死病人使用降压药使血压降低过快导致病情加重,有的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1.2医师方面

1.2.1部分临床医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从技术的层面上也影响到合理用药关于药物方面的知识占到很小的比重,不了解制剂的成分,如对于酒精过敏者给予氢化考的松引起哮喘加重。新、特药层出不穷,因而对其合并用药的不良作用观察、了解不够,导致用药错误。

1.2.2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每种药物都有其达到最佳疗效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推荐使用剂量和疗程,以及特殊情况下剂量、疗程调整等注意事项。

1.2.3药物使用途径和间隔时间不规范这也直接影响用药效果和安全性问题。因每种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清除等方式不同,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决定了药物的用药途径和间隔时间。临床上常因为医生的习惯或病人要求方便等,而将其更改。如将每12h使用的药物在白天一次性使用或间隔数小时即使用(如一些抗生素等)。

1.2.4药物联合使用配伍不规范,药物的有限性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无限性,从而导致治疗方案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药能包治百病,也没有一种药能解决某种疾病的所用症状。所以临床上经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但联合用药要视其配伍的合理与否而出现不同的几种效果:协同、累加、无关、拮抗或不良作用增强。

1.2.5对于合并症患者只注重对症治疗,而未注意该药物可能会对另一种疾病带来不良影响。

1.3药师方面

1.3.1知识结构不合理,临床知识匮乏只见物而不见人的工作局面,脱离临床实际的工作模式,且临床药师的知识面广而不精,知识结构残缺不全,针对某一种疾病的用药方案研究不透,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得正确与否难以分辨。

1.3.2执行处方时发生错误片面追求速度,照方发药,不能严格把好处方质量关,未审查出处方中特殊病人用药、特殊管理药品、药物相互作用、与病情相符与否等方面的问题。

1.3.3用药指导不力在发药时未能向每位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用药时间、使用方法和用药禁忌,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使患者出现不必要的疑虑。

1.3.4专业培训不够,信息闭塞临床药师很少给出时间到临床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临床对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监测力度不够,治疗过程发生的异常现象是病情发展还是药物引起的无从知晓。

2我院控制不合理用药所采取的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规范意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考评制度,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及时反馈病原学监测和耐药菌谱情况,并根据医院病原菌变化、耐药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同时,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分线、分级使用办法,严格抗菌药物使用,限制医生使用权限。

2.2提高合理用药意识,促使药师参与临床用药一是开展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防止把抗菌药物当作“保险药”、“安慰剂”。二是不准以任何形式将处方与经济利益挂钩。三是要求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等法规,并掌握相关规定和要求。同时,经常聘请医学院校药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不断提高临床医生的用药水平。四是严格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及时发现和纠正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无适应症或适应症不明确、过度使用、不适当联用等问题的发生。五是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讲座,。六是促进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开展处方和病例用药监督,对药物治疗进行监控。

2.3建立和完善临床用药监控体系加大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控。一是每周进行药事督察,对病历、处方进行督察。二是每月召开临床用药分析讨论会,对本月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检讨并改进在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每月将医院主要细菌种类、药敏情况、细菌耐药情况等进行公布,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四是每季度进行院长质量讲评,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分线管理原则、预防使用原则和经验使用原则对专科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年11月临床药师的不合理临床用药记录及与药学干预相关的资料;对这段时间内经过药学干预之后的问题进行统计及分析。本研究中将临床用药的处方当作研究对象, 且统计出2011年的处方数量为26372张, 2012年的处方数量为42686张。

1. 2 干预方法 临床药师必须深入到临床中, 积极参与会诊、查房及实际的用药, 针对用药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登记, 制定出具体的策略对该现象进行调节及药学干预;并根据相关的规定及原则定期对患者的病历及处方进行调查, 分析药品用量的动态分布及药品消耗的具体排序, 对临床的用药情况进行掌握, 对用药不合理的具体药学干预的记录、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并增强对抗生素的临床运用督促, 对抗生素运用不合理的情况进行限制, 检查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数量。将与科室的经济利益有关的经济效益链条取消,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的费用及负担。

2 结果

通过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进行了药学干预之后, 使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得到有效规范, 改善了临床中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使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得到降低, 增强医疗安全及质量。此外, 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比率也在不断降低;本院在进行药学干预之前, 2011年内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比率是27.8%, 但2012年实施了药学干预后, 其比率是3.6%, 与2011年相比有明显的下降, 使本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3 讨论

近几年, 国内一些医院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 具体表现是:运用较多种类的抗生素, 致使其费用不断上涨, 患者的住院时间不断延长, 且致使周转效率不断降低, 住院的总费用持续上升[2]。此外, 临床医生的选药工作做得不到位、字迹书写得不清楚、药物的用量及用法不合适、处方涂改情况严重、剂型错误或者无剂型等不合理现象严重。面对这些情况, 临床药师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临床药师可以通过会诊、查房等方式对临床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 凭借其自身的专业优势来对临床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临床用药的相关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不仅可以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而且可以对该现象的发生进行抑制, 使医疗安全和质量得到保证。

本院通过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行药学干预之后, 不合理的用药现象得到改善, 使得医院的医疗质量得到不断增强。对药物进行合理利用不但是医生自身的职责, 而且是药师具体药学服务作用得以增强的关键, 可以让其专业得到真正发挥。另外, 医院必须加强对处方的管理, 定期对其进行检测及监督, 可以利用再教育来让药师及医生的素质得到增强。针对药方中的错误必须及时进行纠正, 让处方质量得到保证, 进而促进临床中的合理用药, 使患者可以安全、放心的用药。

如何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篇5

摘要:在疾病的治疗中,绝大部分疗效是通过药物治疗获得的。因此,合理用药是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责任。药物不合理,不仅贻误病情,导致医源性疾病,而且浪费医疗资源,更有可能引发医患冲突。本文将就如何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进行阐述。

关键词:合理用药;改进措施;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

药物,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临床用药,不仅要求药物品种好,质量合格,而且必须合理应用,才能发挥药物的疗效。WHI与美国卫生管理科学中心共同制定了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性、使用途径、价格对患者适宜,用药对象适宜,调配无误,剂量、用法、疗程妥当,患者依从性好,简言之,合理用药就是按照安全、有效、方便、节约的原则选择和使用药物。

2005年6月29日,吴仪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向人大常委会关于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与监管工作的报告中指出,遏制不合理用药需要做到:

一、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责任。

二、加强监测与预警,及时处置重大不良反应事件。

三、对于滥用抗生素等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进行通报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积极宣传药品安全知识,培养良好用药习惯。

五、引导群众合理安全用药等。对于这几点,我们应细化到:

一、对待药品不良反应问题的措施:

1、重视ADR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的报告和监测;

3、加强临床药品不良事件因果关系的评价;

4、加强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监测,根据临床反应及时修改用药方案;

5、改进不当的药品配置方法;

6、密切监测高风险药物(如庆大霉素、地高辛、肝素、抗癌药物)的ADR和高危人群(如孕妇、老人、幼儿及肝肾功能不良患者)的用药反应。

7、医院完善高危药品的管理,如设立醒目标示,设置专门存放药架等。

二、临床用药错误的防范:

1、严格执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2、建立临床用药错误报告和登记制度,强调及时总结教训,杜绝失误再发;

3、实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落实药学人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合理用药及安全用药监测);

4、医药工作者之间加强正确交流,处方医嘱字迹规范,以免书面医嘱的转录错误造成用药信息传递错误;

5、医务工作者应端正工作态度,遵守施药和其他医疗规程,杜绝粗心大意之行为,对患者认真负责。

6、对于相似药品正确分类管理,避免药品的混淆与应用。

三、注射药品配伍禁忌:

1、医护人员应熟悉与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正确执行各项医嘱;

2、使用注射剂药物时,须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或相关的药物说明,确认药物无配伍禁忌方可使用;

3、为病人静脉输液时,根据病情及药物特性调节滴速,控制静脉输液注速度,预防发生反应;

4、医护人员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5、提前做好对不良反应的预备处理措施。

四、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抗生素药物的滥用是国内存在的很大问题,医生和患者都一定要意识到对于抗生素药物的误区。

1、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2、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按分级目录限定医师处方权限,抗菌药物分为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门诊不得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

3、抗生素药物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抗药性,所以在用药时不要因为暂时不见效而频繁换药,要等到用药时间足够再考虑换药;

4、很多患者一旦感冒会选择使用抗生素药物,实际上,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能抗菌而对病毒没有效果,因此,要避免感冒时滥用抗生素;

5、医务工作者完善诊断措施,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准确负责的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或强度不合适地使用抗生素药物。

五、其他方面的改进措施:如医务工作者要对群众正确引导,不能只因个人利益将病人的安危置之不顾;医院加强对医务工作者临床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完善各项制度和合理的工作程序等等。

临床合理安全用药需要医疗机构给与足够的重视和严格的执行,患者才能有更好的就医环境和安全感,才能创造更稳定安全的医疗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孟锐,邹萍,张师瑞.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国药业,2010,19(4):1-2

2、孔德辉,邸平.浅谈临床合理用药的心得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0月,总第123期:61

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措施 篇6

一、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二、处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每次抽查100张门急诊处方,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方面对有代表性的不合格处方在医院内部公开点评和公示,并要求各临床科室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总结经验。

三、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限制类及特殊类用药情况进行跟踪,查看是否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四、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素进行统计排名,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前十位进行排名。

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7

1 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2]

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通常是指执业医师要依据患者病情, 实施科学、安全、有效、及时的用药, 使药物能够最大程度低发挥疗作用, 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药物使用正确无误, 临床用药指征合适, 用药剂量和药品疗效妥当, 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能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 临床不合理用药表现[3]

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我, 盲目追求新药、特效药, 对于药物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缺乏必要的了解, 很多患者用药指征不适应, 存在求医心切, 病急乱用药, 超量用药的现象。投医或超量服用造成药物滥用。

临床不合理用药可能造成对疾病治疗的延误, 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 降低药物疗效, 导致治疗失败情况的发生。此为还可能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病症的发生,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临床不合理用药还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造成医疗事故, 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严重损害, 严重的甚至可能致死、致残。临床不合理用药会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量浪费, 并使医师及医疗机构的信誉受到损害, 导致患者投诉增加。临床不合理用药,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 将导致耐药性增加, 延长治疗周期, 对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3 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4]

3.1 高度重视用药安全性

用药安全性是药师进行临床合理用药指导的首要条件。在我国医疗体制和临床实践中, 医师的关注重点往往仅放在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措施上, 对于涉及用药方面的细节, 例如药品存在何种不良反应、药物直接是否存在排斥反应、药物使用的安全剂量范围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考虑不够充分。针对这些问题药师应担负起相应的工作职责, 利用最终的处方审核权, 对发现的用药不合理问题及时向医师提出建议, 及时进行不合理用药偏差纠正, 确保患者的者用药安全。

3.1.1 认真做好调剂工作

药师在药品调剂过程中要进行认真审核, 确保临床处方质量。近年来, 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各类新药物层出不穷, 在临床用药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广泛, 药物信息增长迅速, 临床用药方式更加复杂, 导致在临床用药中, 容易出现疏漏现象。为此更应高度重视药物调剂工作, 保证用药安全。

3.1.2 同患者充分进行沟通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 药师积极主动地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一是药师应对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各类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提前告知, 对慎用、忌用和禁忌要进行认真及时的沟通。防止在用药出现异常,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二是药师要向患者告知各项用药时应避免合用的药物种类, 防止出现药物混用造成的药理减弱和毒副作用增强的现象。例如, 如果阿司匹林和红霉素合用将会增强毒副作用, 造成患者耳鸣和听力下降的后果,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坚决避免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

3.1.3 对用药剂量进行安全管理

通常我们将药物的最小中毒量和最大有效量间的范围成为药的安全范围。一些患者因为对用药剂量不了解, 在使用中存在过量应用和错误使用的情况。需要药师对用药安全进行指导, 特别是老年、哺乳期妇女、儿童、肝肾功能异常者, 更应关注用药的安全性。

3.2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用药有效性[5,6]

用药有效性通常是指患者通过合理用药实现预想治疗结果。临床上药师应在医师开具的药物基础上, 通过用药指导确保患者正确服药, 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确保药物效果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1 注意临床药物用法

在临床用药中, 药师应主动提醒患者在用药前仔细对药物说明书进行阅读, 对于特殊药物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西索米星, 该药物的杀菌作用和其药物浓度有直接关联, 和药物服用时间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西索米星10万U静脉滴注多次服用量无法保证良好的临床效果, 应通过提高Cmax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3.2.2 合理规范用药时间

药师在临床用药中, 要及时告知患者在合理的用药时间进行服药, 防止因用药时间错误造成的疗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问题。

3.2.3 全面做好药品保存

临床很多药物均需要按照疗程进行服用, 因此一些药物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存放, 药物如果存放时间较长, 保存不当会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要高度重视药品的保存方式, 确保不因药品保存不当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

3.3 加大合理用药宣传力度[7]

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 普及药品知识, 充实药学服务项目, 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作用。目前, 各类新药日益增加, 各种新型药品剂型层出不穷, 临床用药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配伍禁忌。所以药师应改变和延伸有药学服务项目, 积极主动地开展用药安全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

同时, 在患者对医疗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 药师也必须进一步提高专业工作能力, 不断更新自身的药学知识, 准确掌握各种药物适应证, 防止出现药物滥用现象。不断加强患者自身保护意识, 通过通过咨询以及广告宣传的各种方式, 进一步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出现药物滥用现象, 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8]。

4 结语

药品作为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而医疗科技的发展对临床合理用药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药师应不断加强药学知识储备, 对临床医师用药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督, 对于药品使用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及时监测临床药品中出现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 根据药物的药理、适应证等情况, 做到科学合理配伍, 确保用药安全合理。

摘要:目的 对临床合理用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从合理用药的含义入手, 指出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的方法。结果 药师应突出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结论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增强药师队伍素质,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用药服务, 是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徐雪梅.药师参与病区医嘱审核的体会[J].医药导报, 2005, 24 (10) :967-968.

[2]刘艺萍.开展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J].海峡药学, 2008, 21 (12) :190-191.

[3]李倩, 李伟, 宗刚, 等.药师查房, 纠正不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2) :156.

[4]朱福海, 许杜娟, 夏泉,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 2010, 14 (1) :107-109.

[5]吴军红.浅析完善合理用药中药师的药学技术服务[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21) :53-54.

[6]杨梅, 汤致强.开展用药咨询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5) :619-620.

[7]张燕娥.门诊合理用药的处方干预及典型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40 (8) :32-34.

浅析临床不合理用药 篇8

【摘要】药物在防治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疾病治疗中约75%的疗效是通过药物治疗获得的,应用合理可以治愈疾病,使用不当,可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临床不合理用药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药物;用药

【中图分类号】R18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85-01

药物在防治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疾病治疗中约75%的疗效是通过药物治疗获得的,应用合理可以治愈疾病,使用不当,可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临床不合理用药作一简要分析,供临床用药参考。

1西药合并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在药物治疗上为了增加疗效或降低毒副反应,合并用药已被临床广泛使用,但是有的合并用药非但达不到增加疗效的目的,反而可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

1.1维生素类药物一般对身体是无害的,但应用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影响。VVC与VK1同服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VC失去电子被氧化成去氢抗坏血酸,VK1得到电子被还原成甲萘二酸,使两者作用减弱或消失;红霉素与VC同服,可使前者活性下降;璐可使林可霉素类药失活程度达50%左右;璐还可使制菌霉素的抗真菌作用几乎完全消失。

1.2普鲁卡因青霉素与复方新诺明或酵母片合用普鲁卡因青霉素中的普鲁卡因可分解产生PABA,酵母片中也含有PABA,均可使SMZ的抗菌疗效下降。

1.3红霉素与林可霉索两药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而红霉素对50s亚基的亲和力大于林可霉素,故两药合用时不能增强抗菌疗效,反而影响林可霉素的作用,且增加其胃肠道的副反应。

1.4庆大霉素与碳酸氢钠庆大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作用加强,pH8.5时比pH5时杀菌作用强100倍,用时对肾、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毒性也增加,且碳酸氢钠可使尿液碱化,使庆大霉素排泄减少,半衰期延长,故两药合用如不减少用量,就会产生毒副反应。

2中西药物合用存在问题

中西药物合用时的合理用药问题,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人甚至将中西药结合简单地理解为中药加西药,更多的则认为中药与西药是无配伍禁忌的,一张中药处方少则几种多则几十种,其成分相当复杂,若使用不当可降低疗效,增加毒性反应。许多中药含有糖分,与降糖降物并用时,使糖尿病人病情控制不满意;另外,中药甘草甜素、甘草甙、甘露醇、糖类、有机酸,还含有糖皮质激素样物质,后者能加速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促进糖元异生,从而使血糖升高,两者并用时,有可能使糖尿病病情波动,带来不利影响。

3首选药物不恰当

3.1扁桃体炎、咽喉炎、副鼻窦炎患者第一次就用头孢菌素V号和林可霉素治疗是不恰当的。因这些炎症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首选药物应是青霉素G,而林可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效力不如青霉素G,即使患者不适宜用青霉索G时,也应选择红霉素或SMZ。

3.2肺脓疡患者选用氨苄青霉素没有治愈,经培养证实为厌氧菌感染,改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作腔内注射,几天就治愈。氧苄青霉素虽抗菌谱广,但对厌氧菌效力不如青霉素G,因此,首选药物一定要考虑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3.3开放性骨折患者在9天内相继用了氯霉索、红霉素、卡那霉毒、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后经细菌培养为金黄色球菌感染,并对青霉素G、氯霉素、磺胺嘧啶有抗药性,仍继续用青霉素G6天。

4抗生素作为常规预防用药不恰当

有感冒患者(哺乳期),给PPCI片,含片20天。庆大霉素8万u,3次/d口服。庆大霉素口服不吸收,不能发挥全身作用,而且一般感冒可以不用抗生素,原处方庆大霉素为针剂,后医生考虑患者为哺乳期,认为庆大霉素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引起毒性反应,故改为口服给药。在我们处方调查中还发现有类似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的情况,这样会带来不良反应,而且导致耐药菌株引起继发感染。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9

一、在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药师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二、依据医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每月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工作。每次门、急诊处方的抽样率不应少于总处方量的1‰,且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应少于1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检查内容包括处方书写规范、使用通用名称、药品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处方药品费用等,并将结果及时上报医务主管部门,进行相应的奖惩。

三、每月对住院病人用药情况进行抽查,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并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查看使用是否规范、合理。

四、每月对医院所有药品用药数量和金额前十位品种及抗菌药物进行统计排名。

五、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0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药品临床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预防过度使用药品,控制药品费用的异常增长,特制定相关管理后措施:

一、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

1、每月对使用金额或使用数量前十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2、对医生用药量进行排名,包括对西药、中成药使用金额的排名、中药饮片使用金额的排名及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排名。每月对各项排名前30位者进行公示。

3、对使用金额与使用数量超常增长的前十名的药品及其它不合理用药情况,由临床合理用药小组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不合理应用的评价结果在《药讯》或其它适当途径通报,同时要求相关医师和科室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4、对前十名的药品中连续三个月出现超常增长的药品予以警示。对有违规行为的一经发现,并经核实后立即停用该药品,库存药品一律退货,并按“廉政保证书”的规定执行。

5、不合理用药的评价结果与医师和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并对相关医师进行警示谈话;对不合理用药比例(抽查病历中该医师用药不合理病历数与抽查病历数之比)排在前10名的,要进行医院内部通报;对用药明显不合理或不合理比例较高的医务人员,予限制处方权的处理,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予以缓评、低聘。

二、处方点评制度

处方点评小组会每月同处方点评专家组对上月处方点评结果进行初步审核,出具处方点评结果报告。药剂科会同医务科对点评结果及报告进行审核,公布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对合理处方及不合理处方数排名前十位的医生进行公示。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医院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质量改进建议,并向医院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发现可能造成患者损害的,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害发生。

依据《处方点评制度》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采取以下处罚措施:

1、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对于开具超常处方的医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一个考核周期(一年)内5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当认定为医师定期考核不合格,离岗参加培训;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给予相应处罚。

2、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对于出现不合理处方的科室,每出现1次,扣当事科室绩效考核分1分。一张处方或病历中出现多处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予以累加处罚。

三、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方案

1、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工作由医教科、药剂科牵头,每月对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情况开展1-2次督查。

2、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小组及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每季联合召开一次专题会,对督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汇总,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并将有关情况通过院周会等形式进行通报。

3、临床合理用药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主任负责组织落实医院下达的各项有关指标,包括: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以下简称“药占比”,临床医师每月个人的药占比不得超过科室控制指标。)、门(急)诊病人每平均处方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处方药品费用比例,住院病人每平均医嘱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医嘱药品费用比例。

4、临床合理用药督查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篇11

【中图分类号】 R3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3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而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如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

1 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1.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现如今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1.2 药品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药品都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性,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药物的不良药理作用、药物的质量、药物的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配伍不当、疗程长短失宜等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2] 。

1.3 患者的个体差异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体质、种族、病情变化因素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性别:总体来讲,女性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概率比男性高; 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60 岁以下人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出两倍半还多。种族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3]。

1.4 人为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用药不对证,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某些西医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生搬硬套,在诊治时不能正确辨证施治,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受经济利益驱使,处方提成导致超量使用或滥用。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如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2. 1 加强药品的监督管理: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加强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和检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

2. 2 保证药品质量: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从生产企业的源头开始抓起,到经营企业的流通,直到临床最后使用,包含了生产、流通、检验、保管、使用等各个方面,均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2. 3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的药理、药性、适应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及经济条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配伍用药,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及剂型,制定合理的用药时间和疗程,并详细地向患者告知用药宜忌,避免滥用;病人应遵从医嘱,不要擅自增加剂量,或擅自盲目购药。

2. 4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正视药品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上报, 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4]。

2.5 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及自我保护意识:(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認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

[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3] 苗锋.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中国民康医学.20(24),2008

[4] 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2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原因,管理,对策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药品的种类逐渐增多, 患者在求医问药时也尽可能的咨询医师, 医师选药的正确、剂量的准确、护理人员用药的规范均为医疗效果的有力保障。医护人员在用药的合理性方面受到了很大的质疑[1]。笔者对某医院药品处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并观察护理人员用药操作过程,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某医院医师药品处方500份, 其中包括抗生素类、心脑血管类、泌尿系统类、儿科类等各类处方药及非处方药。调查用药不合理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与对策。

2结果

500份处方中, 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34份, 占总数的6.8%, 其中药物配伍不当5份占1.0%, 儿科药物用量过大4份占0.8%, 重复用药15份占3.0%, 服用时间不当6份占1.2%, 其他情况4份占0.8%。

3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重复用药:

治疗一种疾病的药物种类诸多, 同时使用时, 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但疗效也不明显, 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 一般只选取其中一两种。调查处方中出现了许多重复用药的情况, 严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3.1.2 用量过大:

药品的用量需视患者病情而定, 不可急功近利, 盲目加大药量, 如大量使用抗菌药物, 会使细菌产生抗体。大量药物淤积体内, 影响身体素质, 并造成患者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的平衡被打破。小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全, 抵抗力差, 药物的耐受性不如成年人, 儿科用药应减少剂量, 谨慎用药。

3.1.3 药物配合不当:

药品的各项药理、作用机制不一样, 配合使用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杀菌药物与抑菌药物配合使用, 细菌内在活跃可被杀菌药物迅速杀死, 但抑菌药物则使细菌活动停止, 反而会阻碍杀菌药物药效的完全发挥, 如头孢菌素与红霉素,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与蒙脱石散搭配使用等。某些类型药物的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如庆大霉素与氨茶碱配伍[2]。

3.1.4 服用时间问题:

各种药品的起效时间、半衰期不同, 患者日常生活的饮食、睡眠、运动等对药物产生的效果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故用药时间也不同, 如甲氧氯普胺, 每天3次, 应餐前0.5h服用, 0.5~1h起效, 半衰期为4~6h, 1个疗程不应>5d, 否则可能会引起椎体外系反应。

3.1.5 护士操作问题:

由于护理工作繁杂琐碎, 护士待遇不高, 许多护士工作不认真, 态度不端正, 在用药时, 未按照操作规则进行, 极端不负责任。

3.2 原因分析

3.2.1 药品方面:

现在药品生产厂家众多, 制药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厂家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在制作药品说明书时将有效成分的作用故意夸大、无中生有杜撰成分或隐瞒不良反应成分, 误导医务人员。

3.2.2 医护人员:

不合理用药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医护人员主观故意、职业素养不高或药品知识缺乏等造成的, 主要原因可总结为下几点: (1) 利益关系:医师在开药时多开无关的非处方药物, 或搭售补药等, 对于患者病情并无治疗效果; (2) 医师经验不足:医师经验不足, 在开药时考虑不周全, 或药理知识不熟悉, 无丰富的配药经验; (3) 护士不负责任:护士工作内容琐碎繁杂, 工作任务重, 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 薪资待遇一般, 导致心怀怨气。

3.3 相应对策

3.3.1 加强药品管理:

医院在购进药品时应购买实力雄厚的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 质量与售后均有保障。不应单一以价格为参考标准。有关药品监督部门也应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整顿药品说明书, 使其包装、标签等方面及对药效、成分的表述上, 清晰完整。

3.3.2 提高医护人员的药品知识:

院方应积极对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开展知识培训, 使其研读药理方面的专业书籍, 或由医院骨干医师进行定期讲座和答疑解惑座谈会, 丰富医护人员的药理知识, 并实行考核制度。

3.3.3 培养医护人员道德修养:

积极进行医护人员道德及法制宣传。加强法制教育, 制订医疗纠纷问责法规, 震慑医护人员。注重道德培养, 并将工作态度表现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的一部分, 与薪资直接挂钩, 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刺激医护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 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宏, 李金晏.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0) :130.

上一篇:中班美术教案:大恐龙下一篇:11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