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用药处方

2024-06-22

不合理用药处方(共12篇)

不合理用药处方 篇1

关键词:妊娠用药,不合理处方,分析

妊娠与药物的一般禁忌, 已为众多临床医师所熟悉, 但妊娠又合并其它症状体征时, 往往会造成用药不合理而导致各种严重后果。现将我们临床处方中发现并纠正的一些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1 妊娠与双氢克尿塞

处方:双氢克尿塞片25mg×20, 氨苯喋啶片50mg×20, 各1片每日3次。原由:孕妇全身水肿, 用利尿药。后果:两药均为利尿药, 双氢克尿塞除排钠外, 还能排钾;氨苯喋啶为留钾排钠利尿剂, 合用可加强利尿作用, 并能减少钾离子丢失及增加尿酸排出。但双氢克尿塞属噻嗪类利尿药, 能引起坏死性血管炎, 感觉异常, 黄疸, 胰腺炎, 过敏性肺炎等。孕期由于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能引起新生儿黄疸, 血小板减少及胰腺炎等, 所以孕妇最好不用。如必须应用, 也只能小剂量短期应用,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 妊娠与甲磺丁脲 (D860)

处方:甲磺丁脲0.5×20, 1片, 每日3次。原由:孕妇患糖尿病, 经常口服D860。后果:引起新生儿长期血糖过低。机理:甲磺丁脲为口服降糖药物, 一次服后半衰期4~6h, 降血糖作用可维护6~12h, 尤其是氯磺丙脲作用比D860强而持久, 半衰期约30~40h, 降血糖作用更长, 能维持24~60h, 可引起新生儿长期血糖过低。故糖尿病孕妇不可用这两种药物治疗, 可改用胰岛素。

3 妊娠与心得安

处方:心得安片10mg×40, 10mg, 每日3次。丹参片100片, 2片, 每日3次。原由:妊娠后引起心动过速, 用心得安治疗。后果:影响胎儿发育及胎儿心脏。机理:妊娠期应用心得安可使胎盘缩小, 胎儿发育延迟及新生儿心动徐缓, 低血糖等。故应注意妊娠期不用该药。

4 妊娠与强的松

处方:强的松片5mg×40, 2片, 每日3次。原由孕妇患肾病综合征, 用该药治疗。后果:引起流产及婴儿先天性缺损。机理: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增加钙磷排泄, 还有抗维生素D的作用, 减少钙的吸收。如长期应用能抑制骨细胞的活力, 减少蛋白质和粘多糖的合成, 使骨质形成受到障碍而造成骨质疏松。孕妇久用可增加流产及颚裂等婴儿先天性缺损。故妊娠期慎用。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其它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亦有类似作用, 所以孕妇不可长期应用。

5 妊娠与苯妥英钠

处方:苯妥英钠片0.1cm×40, 0.1, 每日3次, 安定片2.5mg×10, 2.5mg, 每晚一次。原由:孕妇患有癫痫病。经常用苯妥英钠以防发作。后果:可引起婴和畸形。机理:妊娠服用苯妥英钠等乙酰脲衍生物, 有30%婴儿可引起胎儿乙内酰脲综合征, 如身体发育不全, 颅面、四肢发育不正常, 特别是指甲或指骨末端发育不全。所以妊娠期忌用苯妥英钠。

6 妊娠与度冷丁

处方:度冷丁50mg×4支, 50mg肌注, 每日2次。原由:孕妇患急性阑尾炎穿孔, 术后疼痛。在抗感染的同时肌注度冷丁止痛。后果:度冷丁多次使用可影响胎儿生长。机理:度冷丁有呼吸抑制作用。孕妇多次应用会增加对胎儿的呼吸抑制, 有可能起胎儿窒息。所以孕妇不宜多次应用度冷丁, 可改用其它止痛药。

7 妊娠与安定

处方:安定片50mg×40, 100mg, 每晚一次口服。原由:孕妇因失眠常服安定片。后果: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机理:安定口服后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并分布至胎儿骨胳、脑等组织。怀孕初期三个月为胎儿为各器官开始形成期, 在这时期应用, 在这时期应用, 易引起胎儿肝脏及小肠内不能代谢, 故能影响新生儿的体温调节, 延长生理黄疸期, 并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故安定亦不宜用于产科, 特别在孕初三个月内应禁用。

8 妊娠与青霉素

处方:青霉素800万u, 氟美松5mg, 0.9%生理盐水7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原由:患者妊娠晚期患呼吸道严重感染, 药敏试验对青霉素敏感。后果:妊娠晚期大量使用青霉素, 药物可通过血循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脑屏障, 引起胎儿或新生儿青霉素脑病, 对新生儿脑组织产生损害, 如果病人的必须使用青霉素, 可改为每日1次, 或改用其它抗生素治疗。

9 妊娠与链霉素

处方:链霉素1g×30支, 1g肌注每日2次, 原由:孕妇患结核病用链霉素抗痨治疗。后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抗痨治疗的过程中, 可对患者或胎儿耳蜗神经、前庭神经、听神经机能造成障碍。孕妇应终止妊娠。或选用药物治疗。

总之, 妊娠期的入方用药应全面关注孕妇及胎儿的具体情况, 合理选用药物, 以期达到用药安全的康复目的。

不合理用药处方 篇2

解热镇痛药中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双氯芬酸等解热作用较好;对炎症导致的疼痛,以吲哚美辛、双氯芬酸、氯芬那酸较好;对抗风湿,以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吲哚美辛较强。另外,解热镇痛药常与抗组胺药、中枢镇静药、镇咳药、抗病毒药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的对症治疗。解热镇痛药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几乎无效。为避免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高龄、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症、有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以及有上消化道出血和(或)穿孔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对有特异性体质者,使用后可能发生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应当慎用。如患者对解热镇痛药或其中成分之一有过敏史时,不宜再使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因为这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与地塞米松合用例1:患者,男,37岁。因“双膝关节痛5周”就诊。诊断:风湿性关节炎。处方:吲哚美辛片25 mg,3次/d,口服;地塞米松片0.75 mg,3次/d,口服。解析两药合用可加强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地塞米松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降低胃与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对胃酸的抵抗力,阻碍组织修复,使溃疡愈合迟缓,对活动性溃疡病患者忌用。吲哚美辛的解热消炎作用较强,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易产生溃疡,还能引起胃出血和穿孔,故两药合用,对胃的刺激作用相加。建议吲哚美辛不宜与地塞米松合用。与溴丙胺太林合用例2:患者,女,17岁。因“头痛1周”就诊。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3个月。诊断:①紧张性头痛;②慢性胃炎。处方:对乙酰氨基酚片0.5 g,3次/d,口服;溴丙胺太林片15 mg,3次/d,口服。解析对乙酰氨基酚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肠液中大部分呈非离子型,而药物吸收速度直接与胃排空速度有关;溴丙胺太林能延迟胃排空速度,使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少而慢,血药浓度低,达不到治疗浓度,因此疗效差。建议对乙酰氨基酚与溴丙胺太林不宜合用,可用硫糖铝代替溴丙胺太林。与制酸药合用例3:患者,女,46岁。因“双膝关节痛3个月”就诊。诊断:风湿性关节炎。处方:吲哚美辛片25 mg,3次/d,口服;氢氧化铝凝胶20 mL,3次/d,口服。解析

吲哚美辛对胃肠道刺激发生率较高,合用氢氧化铝凝胶,以保护胃壁。但氢氧化铝凝胶呈碱性。吲哚美辛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且能被氢氧化铝凝胶吸附,使吲哚美辛吸收降低30%左右,而使血药浓度及疗效降低。其他制酸药如三硅酸镁、碳酸钙与吲哚美辛可发生类似相互影响。建议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处方分析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45-01

处方是指执业医师为患者预防、治疗疾病开具给药剂调配人员的书面凭证,是治疗疾病的用药依据。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情况日益复杂。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门诊处方质量,笔者对我院2010年门诊处方进行了抽查,记录不合理用药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我院2009年1~8月份门诊处方进行抽样分析。每月随机各抽取4d处方, 共22383张, 处方样本基本覆盖全院门诊各专科,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分析方法

对其中不合理用药的类型、处方张数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2383张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1034张占4.6%。其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3 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3.1 重复用药

(1) 左西替利嗪 (5mg, 每天1次) ﹢马来酸氯苯那敏 (4mg, 每天3次) 。两者同为抗组胺药物, 任选其一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而无需同服。 (2) 罗红霉素胶囊+琥乙红霉素片:2药均为大环内酯类抑菌药, 联合应用不能产生协同作用, 故无需同服[1]。

3.2 药物联用增大毒性

(1) 头孢噻肟钠+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属第3代头孢菌素, 而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 尿液中浓度高, 可引起肾损害。合用其他对肾损害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或强利尿药可加重此损害[2]。 (2) 西米替丁+山莨菪碱 (654-2) 联用:西米替丁可通过血脑屏障, 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 较常见的有:头痛、头晕、疲乏、嗜睡等。其神经毒性与中枢抗胆碱药 (654-2或阿托品等) 极为相似。故应避免2药同时使用, 以防加重中枢神经毒性反应[3]。 (3) 阿米替林片+舒必利片:两者合用有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严重可至尖端扭转心律失常[4] 。

3.3 药物联用而降低疗效

(1) 甲氰咪呱+果胶铋, 氨茶维生素C等:前者铋制剂须在酸性下变成胶体铋, 在黏膜上产生效果。甲氰咪呱为H2受体拮抗剂, 抑制胃酸分泌, 通过选择性阻断外源性或内源性组胺作用的胃腺体壁细胞H2受体, 而抑制胃酸分泌, 因此, 2药合用作用抵消。 (2) 氧氟沙星+碳酸钙D3片 (钙尔奇D) :喹诺酮类药的4-酮氧基-3羟基可与含铝、钙、铁等多价阳离子制剂 (如氢氧化铝、碳酸钙等) 中的阳离子发生络合反应, 使得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大幅度减少, 疗效降低。所以2药应避免同时使用。若需要联合使用时, 可先服用喹诺酮类药物, 2h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5]。

3.4 溶媒不合理

(1) 穿琥宁+5%或10%葡萄糖注射液:会使溶液颜色变黄, 且随葡萄糖浓度升高黄色加深, 因而穿琥宁宜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溶解。 (2) 呋塞米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呋塞米为加碱的钠盐, 碱性较强, 静脉给药时宜用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 不宜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3], 因为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 而呋塞米注射液为溶媒pH为8.5~10, 在酸性环境中呋塞米易发生沉淀。

3.5 选药不合理

(1) 喹诺酮类药物对生长软骨有影响, 能使未成年人的支重关节的软骨受到侵蚀。因此, 未成年人慎用此类药物, 12岁以下儿童则禁用。 (2) 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与小儿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20岁以下青年儿童使用甲氧氯普胺, 易出现急性张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因此, 国外20岁以下患者控制应用甲氧氯普胺用量。

3.6 用法、用量不合理

(1) 用法不合理:对有些缓、控释制剂, 肠溶制剂, 多层片等非普通制剂, 不遵照其制剂型特点, 合理使用。 (2) 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服用缓释制剂和半衰期长的药物随意增多次数。

4 讨 论

本次抽查我院处方22383张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1034张, 占抽查处方总数的4.6%, 调查中表现出的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较高, 一方面说明部分临床医师对一些药物的应用指征掌握不够全面, 合理化用药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说明药房调剂人员对不合格处方的判断能力有限或未能严把处方审查关, 不合理用药,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而且还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带来许多药源性疾病, 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造成资源浪费。引外, 不合理用药也是引起一些医疗纠纷的因素之一, 应引起广大医药界人士足够的重视。

因此, 医疗单位应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对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 举办处方分析知识讲座, 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处方审查及评议, 提高临床医师和药师的自身素质。这将有利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宁, 廖艺, 盘红梅.我院门诊抗感染药物预防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2) :105.

[2]沈建平, 宗希乙.306种注射剂临床配伍应变化检索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1309.

[3]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贾公孚, 谢惠民.药物连用禁忌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不合理处方及不合理用药界定标准 篇5

一、门、急诊不合理处方的界定

1.处方缺项。

2.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生未注明过敏试验及判定结果的。

3.一张处方超过 5 种药物的(营养补液和皮肤特殊用药除外)。4.药品不使用通用名书写的。5.处方涂改不签名的。

6.每张处方超过一名患者用药的。

7.药物剂量.剂型.规格.用法.用量不注明或书写不规范的。8.病人年龄书写不规范的。

9.医生签名不与备案相一致或不签全名的。10.药品剂量和数量不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11.药品剂量不使用公制单位的。12.处方书写不清晰的。

二、门、急诊不合理用药的界定标准

1.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的。2.药物用量或用法不正确的。3.给同一患者使用两种以上药理机制相同的药物。4.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5.抗菌药物静脉给药联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抗厌氧菌药物除外)。

6.门、急诊病人静脉给药一次处方量超过三天的。7.门、急诊病人使用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的。8.超剂量用药的。

不合理用药处方 篇6

【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11-02

处方点评作为一种了解临床用药情况的检查方法,可以切实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1],实用性较强。《处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均有义务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对医院进行处方点评[2]。基于该办法规定,我院也成立了处方点评制度,并定期抽查各科室处方,针对问题处方进行整改,极大地促进了临床用药合理水平的提升。本文选取2013年间我院五大科室处方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处方点评在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方面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间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及门诊五大科室各40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节假日或夜班时间处方,共计2000张处方,针对每张处方进行检查或点评。

1.2研究方法 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16版《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等作为点评标准进行处方点评,并对每张处方进行分析比较。

1.3点评指标 着重观察、点评处方书写规范程度,将处方中填写不规范、各种缺项、随意简写或删改引起的处方不清视为不规范处方,规范的处方中具体包括住院部或门诊病例号、姓名、性别、年龄、费用、科别及病房号、诊断结果、剂型、用法、规格、单位、开具时间、药学人员及医师等信息,信息缺失将视为缺项[3]。

1.4点评标准 处方点评过程中着重观察人均药品种类、整个处方中基本药物所占比例、抗菌药物使用量及其所占比例、处方注射剂使用量及比例、药品通用名及其处方比例等指标,并参照相关标准评价处方科学度。

1.5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将处方中药物与疾病诊断标准不符、单张处方中药品种类超过5种及以上、药品间有配伍禁忌、药物超剂量又未标明原因、贵重药品使用无指征、关键药品或贵重物品用量用法与剂型不符、再次签名、药物滥用等问题均视为未合理用药。此外,皮试药物未在处方中标注,处方用纸颜色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或《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中相关规定[4],处方中空白部分未划横线,非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开具的药品处方、医师签名或盖章异于药方存根等问题也被视为不合理用药处方。

2 结果

2.1处方基本指标 本次2000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人均用药品种达1.62种,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84.52%,商品名所占比例为15.48%,每张处方平均费用为142.56元,注射药物使用率为34.86%,抗菌药物使用量达21.67%。

2.2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0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不规范处方有246張,处方不规范率为12.3%,其中100张用药不合理,82张处方信息填写不齐全,30张处方药品剂量单位错误或缺乏剂量单位,18张处方中使用药品数量超过5种,10张诊断术语不规范,其它不规范处方6张。

2.3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246张不规范处方中有100张不合理用药的处方,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达40.7%,分析处方中不合理用药问题发现,药品用法或剂量使用不合理有39张,诊断结果与使用药物不符20张,每日用药次数有误16张,药品选用不当10张,重复用药7张,介质溶媒选择有误5张,药物间配伍有误3张。

3 讨论

处方具体是指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开出的治疗方法[5],该治疗处方开出后需要由具备药学专业认知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处方可以算是患者用药医疗文书,加强处方点评并注重不定期处方抽查评价有助于提升处方的规范化,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还可以通过处方点评来了解医师诊治行为的科学度,因此,处方点评是一项具有显示意义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院顺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处方点评工作应用于临床用药管理中,着重针对我院临床用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题,这为纠正我院用药不规范、不合理问题提供了保证措施。实践证明,处方点评法的应用切实提升了我院合理用药水平,也为我院不合理、不规范用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信息指导。本次2000张处方点评研究发现,我院临床诊疗工作中尚存在不合理用药、不规范处方等问题,其原因分析发现医院监管制度完善程度、医务人员落实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医院用药合理度。我院结合处方点评结果着重针对诊疗用药合理度问题完善了医疗监管制度,并针对不规范处方问题专门组织了专业医师培训,并建立了处方点评小组,该一系列措施大大减少了不规范处方出现率。

本次2000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我院各科室处方基本规范,用药合理度较为稳定,但是仍有近12.3%的处方不规范,其中用药不合理比例较大,在诊疗用药监管中尚需系统、完善的管理措施来切实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现阶段,临床用药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原因是医院诊疗用药监管力度不足[6],医疗机构监管存在漏洞,这便大大增加了处方不规范、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出现几率,在提升用药合理水平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构建个性化的用药监管系统,以此来激发专业药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切实提升医院用药合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常洁.处方点评在合理用药评价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4):111-112.

[2] 王剑虹,王曦.我院2009-2010年门急诊处方点评总结分析[J].中国药房,2011,37(34):3186-3188.

[3] 吴传强.2011年度我院门诊处方点评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9(07):127-128.

[4] 沈建平,陈久艳.某院门诊处方点评和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5):418-419.

[5] 宋智慧,李荔,王家伟.我院“医改”后2013年1-5月门诊药房处方点评情况与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药房,2013,34(46):4355-4357.

我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1年1~4月门诊处方进行抽样分析, 处方要本基本覆盖全院门诊各专科,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各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资料, 对不合格处方进行汇总。

2 结果

200张被抽查的处方合格率为96%, 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8张。

3 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3.1 配伍或联用不合理

3.1.1 溶剂选择不当

红霉素用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溶解, 红霉素的稳定ph值为6.0~8.0, 当ph>8.0或者ph<6.0时都会迅速降效, ph为4时抗菌作用显著降低;而葡萄糖的ph值为3.2~3.5, 因此不宜用作溶媒。正确的方法是先用10ml无菌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 再加0.9%氯化钠直接溶解。如果选用葡萄糖作为溶媒, 则每500ml 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需要加入5%碳酸氢钠0.5ml调节溶液ph值, 6d左右再使用。选择溶媒一般应当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所提供的品种为准, 同时应考虑药品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后再进行配伍, 必要时进行配伍试验后再确定溶媒。

3.1.2 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

同类药物或化学名相同而商品名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 因作用基本相似, 容易造成重复用药并加重不良反应。如硝苯地平 (心痛定) 与尼莫地平, 两药均为钙通道阻滞剂, 用于治疗高血压, 合用会加快心率、心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1.3 联用后疗效降低

青霉素与头孢呋辛联用, 两者均作用转肽酶, 抑制敏感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合用产生配伍禁忌。硫糖铝+雷尼替丁, 如硫糖铝是硫酸化二糖的氢氧化铝盐, 在酸性条件下, 一些氢氧化铝基分离遗留下具有1~7个离子化硫酸盐基的蔗糖, 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附在溃疡基底带正电荷的坏死组织的蛋白质上, 形成保护膜, 并且当胃液ph值为2~3时, 其吸附作用最强。而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 使胃内ph值升高, 不仅破坏了硫糖铝分解所需的酸性环境, 而且减弱了其阳离子的吸附作用, 使得硫糖铝的疗效减弱。故硫糖铝不宜与食物、抗酸药以及其他药物同服。

3.2 用法用量不合理

3.2.1 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由于部分医师对某些药物用法用量及体内代谢时间不了解, 造成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 应一天多次给药。如门诊使用β2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1次/d, 次数不合理, 因β2内酰胺类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血药浓度高出最小抑菌浓度 (MTC) 4~5倍时疗效明显, 血药浓度再提高, 疗效不明显增加;药物的血药浓度高于MTC持续时间应大于给药时间的40%~50%时疗效才明显。故除头孢曲松钠 (t1/2=8h) 外, 一般需要把1d的总剂量间隔6~8h给予。

3.2.2 用法不合理

阿司匹林肠溶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采用1/2片用法, 不仅破坏了该剂型的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 降低了药效, 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3.2.3 剂量超大

临床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采用大剂量和超大剂量的现象, 这样不仅会降低用药的安全性, 而且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如大剂量长时间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股骨头坏死。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性、免疫性疾病, 双股骨头无菌坏死是其最主要的副作用之一。因此, 要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临床使用原则和其适应证, 确定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方案。

3.2.4 用药途径不合理

急诊科有60%的处方, 其中门诊注射剂用药比例大于口服制剂用药。如常见的病毒性感染, 可口服大量抗病毒药物治愈, 而采用大量注射剂甚至还滥用抗生素,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4 讨论

4.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 我认为造成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医师因素, 由于药品更新快、品种多, 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物而商品名不同, 造成视听混乱, 医师难以记忆, 开处方时不易区分;再者门诊患者多, 医师工作量大, 造成处置时间不足, 匆忙开方, 更重要的是部分医师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不甚了解, 从而导致开具不合理处方。药师因素, 药师调剂处方量大, 没有严格审查处方。也有个别药师不能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未能检查出错误处方。患者因素, 有些患者盲目相信广告, 迷信进口药、新特药和贵重药, 向医师点名开药。

4.2改进措施

4.2.1深刻认识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不合理的用药, 轻者给国家资源造成浪费, 给患者增加负担;重则导致疗效下降。

4.2.2加强学习, 掌握和更新知识

各科各类新药不断推出, 这就向我们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更新知识。

4.2.3改变药师服务观念

药师的工作不仅是划价发药, 更主要的是还要监督临床用药, 以及咨询宣传药品知识的艰巨任务。

医院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篇8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WHO指出, 全球死亡的患者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情况在用药者中占12%~32%, 致聋的原因中有60%~80%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使用不当。目前, 我国患者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来自医院 (约90%) [1]。为此, 笔者随机抽取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的门诊西医处方, 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的门诊西医处方进行随机抽样, 共抽取处方1 056张。

1.2 方法

按照《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 各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资料, 对不合理用药类型、处方张数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计算其占总处方及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比例。

2 结果

1 056张被抽查的处方中, 不合理用药处方共计178张, 占总抽查处方数的16.86%。其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2.1 重复用药

(1) 青霉素+头孢拉定片:青霉素与头孢拉定同属β内酰胺类, 两者都是细菌繁殖期的杀菌剂, 同时应用时, 青霉素注射液已把繁殖期的细菌杀灭, 细菌已处于静止状态, 再用头孢拉定片既起不到治疗效果, 反而增加毒性, 又造成药品的浪费。 (2) 开瑞坦+扑尔敏:两者同为抗组胺药物, 前者每日服1次, 后者每日需服3次, 任选其一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而无需同服[2]。

2.2 药物联用增大毒性

头孢噻肟+丁胺卡那:头孢菌素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排泄, 合用对肾有损害的氨基糖苷类或强利尿药, 可加重肾损害, 尤其是第一代头孢类, 如需联用, 应注意肾功能损害。利福平+异烟肼:两者联用对结核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可提高治愈率, 但利福平有可能造成肝细胞大片坏死, 增加肝毒性, 促进和加速异烟肼在肝脏的乙酰化过程, 因异烟肼所致的肝细胞性黄疸病死亡率达10%以上[3]。

2.3 药物联用降低疗效

奥美拉唑+硫糖铝:硫糖铝需在酸性条件下与胃黏膜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 覆盖溃疡面, 奥美拉唑抑制胃酸的分泌, 使胃内p H值升高, 从而破坏硫糖铝分解所需的酸性环境, 减弱了硫糖铝的作用[4]。

2.4 溶剂不合理

头孢唑啉+5%GS: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及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因易被催化分解, 应选用0.9%氯化钠。而阿米卡星+5%GNS, 因氨基糖苷类在碱性环境下杀菌作用强, 静滴以0.9%氯化钠稀释最佳。磷霉素的抗菌活性可以被大量葡萄糖或磷酸盐所抑制, 故选用葡萄糖为溶媒时, 应严格把握葡萄糖的含量, 使用中以选用0.9%氯化钠更为稳妥[5]。

2.5 选药不合理

儿童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对生长软骨有影响, 能使未成年人的负重关节的软骨受到侵蚀, 该类药不但有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的不良反应, 而且更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未成年人禁用此类药物[6]。

2.6 用法、用量不合理

β-内酰胺类药物每天1次及氨基糖苷类每天2次给药, 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t1/2很短, 后效应弱, 因此除个别t1/2很长的药物可每日给药1次外, 其余1 d剂量分2~4次给药效果比较好, 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相反氨基糖苷类有较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许多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每日剂量相同时单次给药后的疗效优于多次给药, 且能降低对肾脏和听觉神经的毒性,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肠溶片、控释片剂需整片吞服的药物采用1/2片, 2次/d等用法, 不仅破坏了该剂型的特殊骨架结构和释放系统, 也降低了药效, 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7]。

3 讨论

通过对处方的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主要有: (1) 医师因素:由于医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对疾病的诊断及用药上出现错误, 仅凭个人有限的经验用药, 忽略了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加之临床医师如果责任心不强, 在诊治过程中, 不能全面咨询清楚患者的病史, 使用了患者禁忌的药品, 开方时写错了药名、含量、使用剂量和用法等。另外由于医师不注意加强对药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及对新信息了解不够, 在用药时也会出现不合理用药问题。 (2) 药师因素:药师在医院用药过程中是药品的提供者和合理用药的监督者, 由于药师调剂配发错误, 审查处方把关不严, 对患者的用药交代和指导不力等工作失误及与临床医师缺乏沟通协作, 也可能造成不合理用药。 (3) 护理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未正确执行医嘱, 未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以及给药操作失误等亦会造成不合理用药。 (4) 患者因素:患者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差异, 缺乏合理用药的常规知识, 未按照医嘱正确服药, 有的患者盲目相信进口药、新特药、贵重药、广告药, 向医师点名开药, 从而造成不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 临床合理用药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临床合理用药既能节约药品, 又能减轻患者负担, 更重要的是可增强药物疗效, 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率, 减少或延迟耐药性的产生, 对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如果应用不当, 不仅会造成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和药理性的配伍禁忌, 而且使药物疗效下降, 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不良反应也会相应增加并加重, 抗药性增多, 严重的会产生药源性疾病或造成医疗事故。所以, 临床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医务水平, 合理使用药物;药师则应转变服务模式, 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划价、调配转移到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药学科研上来;同时, 医院也应努力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只有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方案,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8]。

参考文献

[1]周怡明, 王慧.医院不合理用药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上海医药, 2007, 28 (4) :177.

[2]朱湛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9 (1) :107-108.

[3]卢晋, 殷艳.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5) :461.

[4]梁建翁.我院2005年至2006年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2) :1605-1606.

[5]陈国英.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浅析[J].药学实践杂志, 2007, 25 (3) :169-170.

[6]王启平, 陈省.14624张门诊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4) :541-542.

[7]卢晋, 殷艳.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5) :461.

我院常见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篇9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对策

处方是医师为患者治疗的文字凭证, 反映医疗机构的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1]。近年来, 随着临床药物种类及药害事件的日益增多, 合理用药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为践行《处方管理办法》赋予药师的权力与职责, 尽力减少不合理用药危害, 保障患者安全, 笔者对我院2012年处方进行了随机抽查, 对其中的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纳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门诊及病房处方10 000张, 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268张, 不合格率2.68%。其中配伍不合理处方75张, 占27.99%;用法不合理处方91张, 占33.96%;选药不合理处方102张, 占38.05%。

2 不合理用药解析

2.1 配伍不合理

为临床治疗需要, 联合用药是常见现象, 而联合用药的目的是通过恰当配伍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弥补单味药之不足, 缩短疗程等[2]。如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 青霉素类妨碍细菌胞壁合成, 可增加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菌胞内, 从而增强杀菌作用;氨茶碱与镇静催眠药合用, 可减少氨茶碱中枢兴奋作用等副作用;抗结核药的联用可延缓细菌耐药等。但是, 由于专业知识局限、思路欠清晰、片面追求效益等原因, 配伍不合理现象仍时有发生。如红霉素+克林霉素, 前者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作用主要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抑制细菌的肽链和蛋白质合成, 从而广谱抗菌;而后者为其他抗菌类抗生素, 也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 二者配伍造成药物竞争性拮抗, 达不到增效目的。又如, 治疗急性肠炎用“氟哌酸+整肠生”, 后者为地衣芽孢杆菌的活菌制剂, 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作用, 可产生抗菌活性物质, 抑制肠道致病菌, 同时还使肠道处于低氧状态, 利于多种有益厌氧菌生长;而前者为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 可使后者失活失效。再如, 红霉素+辛伐他汀, 后者为他汀类降脂药, 因二者均在肝脏内分解代谢, 合用时前者可降低肝脏分解他汀类药物的速度, 从而增加了后者的血药浓度和毒副作用。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同类药联用或重复用药, 如胃复安+吗丁啉, 二者同属胃动力药, 联用后不仅加重锥体外系副作用, 还造成浪费。

2.2 用法不合理

国颁《药典》等权威性规范性药学文献对药物的用法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但基层医院更容易出现用药方法不严谨, 随意性大等不良现象, 较常见的是用药剂量不准确, 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等。如硝苯地平是常用的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的常用药, 其剂型有片剂、控释片、缓释片等几种, 用法有差异。如果处方写“拜心同 (控释片) 30 mg×21#, Tid, po”就错了, 因为其半衰期 (T1/2) 长达17 h, 可维持24 h的稳定血压和持续控制心绞痛作用, 1日1次即可。随意增加给药次数, 不仅不能增加疗效, 反而浪费了药物, 还增加了毒副作用。同理, 如用艾克地平 (缓释片, 20 mg/片) , 因其半衰期6 h~10 h, 所以最多每日2次用, 而不能每日3次。但如果用“硝苯地平片10~20 mg, Tid, 舌下含服”就对, 因其作用快却短暂, 必须每日3次给药方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又如, 头孢他啶针对临床常用的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 这类药物的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的4~5倍时, 杀菌作用处于饱和状态, 同时, 药物浓度须维持足够的时间 (用药后24 h内, 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占40%~60%) , 抗菌活性达到最佳, 才能清除致病菌。因此, 需要每日多次 (一般3~4次) 给药才可满足以上要求, 每日1次给药往往起不到有效抗菌效果。

2.3 选药不合理

合理选药是考验医师技术水平的基本标杆之一, 不合理处方中突出的表现是针对性差, 错用或滥用。一是剂型选择不合理, 如甲硝唑片、乙烯雌酚片本属口服药, 但却把药塞入阴道用, 这对治疗阴道炎虽有一定疗效, 但效果不及阴道栓剂、泡腾剂。还有把有些注射剂随意改作口服。二是无适应证用药, 如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 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情况下, 动辄应用抗菌药物。又如, 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就盲目使用抗生素。根据《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患者开始抗菌治疗前, 必须先留取标本行细菌培养, 危重患者可先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 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 得到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后, 进行及时调整。而事实上却经常出现不做细菌培养或不明药敏结果就轻率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三是不问病史不看个体选药, 如对有癫痫病史患者、未成年人选用左氧氟沙星, 这是明显错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因含有氟离子, 脂溶性强, 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抑制脑内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 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而诱发癫痫;同时, 此类抗生素还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引起骨软化, 所以不宜选用。又如, 对孕妇、胃溃疡患者错用阿司匹林, 可引起过期妊娠、产程延长或出血等不良后果。四是预防用药过度, 主要出现在抗生素的选用上, 对轻症与局部感染患者预防用药应选择非限制性抗生素, 但不应一开始就选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之类。

3 讨论

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 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 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3], 可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其中安全是基本前提, 强调的是用药应权衡利弊, 趋利避害;有效是首要目标, 强调的是应针对病症选用适宜药物, 达到治愈、减轻和缓解病症之目的;经济就是以最低成本换取最大的治疗效益。对照定义, 我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有些现象也是医疗机构较为普遍且容易出现的问题。一项数据标明, 我国不合理用药占全部用药者的11%~26%[4]。究其原因, 与医生个人的医药知识、临床用药经验、药物信息掌握程度、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均有密切关系[5], 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临床医生的专业缺陷引起的。为此, 医生应勤于学习, 不断增加和更新医药知识, 积累用药经验, 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合理性和严谨度, 同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以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原则规范执业行为, 为患者造福。而药师也要具备药学综合性知识, 加强用药指导, 尽到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金瑾.965张门诊不合理处方点评与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 2012, 30 (5) :384.

[2]许爱珍.医院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2 (2) :188.

[3]徐冰珠.高校医院不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7B) :122.

[4]洪梅, 崔文平.老年人联合用药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22 (2) :188.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4月, 每月下旬随机抽取门诊西药房处方1日量 (包括急诊处方, 不包括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 , 共计6 984张, 占全院门诊西药房处方总量的3.29%。抽样处方涵盖了门诊各个诊室, 涉及初、中、高级医师, 具有代表性。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1], 将有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的不合理处方筛选出来, 再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6 984张处方中, 不合理用药处方共264张, 占3.78%。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分类统计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3.1 皮试要求及结果不明确

3.1.1 必须做皮试的药物无要求

常见含青霉素类药物、破伤风抗毒素的处方上未有任何要求皮试的标识。青霉素类药不论口服、注射还是静滴或使用不同制剂都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用前必须做皮试。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为阳性时, 必须用脱敏法进行注射。

3.1.2 连续使用须皮试的药物时未注明“免试”或“续用”

为保证用药安全, 药师必须经医师在处方上注明“皮试结果阴性”或“免试”或“续用”后方可进行处方调配。

3.2 选用药物与诊断不符

3.2.1 无明确适应证或用药缺乏根据

最常见的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时应用抗菌药物。上呼吸道感染是常由病毒感染所致的自限性疾病, 一般予以对症治疗即可, 不需用抗菌药物, 除少数诊断为细菌性感染、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 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2]。还有如咽炎患者用罗红霉素胶囊+洛美沙星分散片, 联用洛美沙星无根据;诊断为头皮创伤而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等。

3.2.2 选药不合理

如诊断为眩晕, 开药为加巴喷丁胶囊。加巴喷丁是治疗神经痛的药物, 适应证并不包括眩晕, 且有引起头晕的副作用, 不宜选用。还有如乳腺纤维瘤门诊手术切除, 术前静滴头孢哌酮预防切口感染。该手术预防用药应针对葡萄球菌感染, 选择一代头孢菌素更为合理。

3.2.3 特殊人群选用药物不合理

如治疗小儿腹泻使用诺氟沙星胶囊, 70岁老人支气管炎用环丙沙星+泼尼松。氟喹诺酮类药物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并可能影响未成年人承重关节的软骨生长, 18岁以下未成年人应避免使用[2];氟喹诺酮类药还有致脚跟腱病, 甚至跟腱断裂的严重不良反应, 尤以60岁以上老人居多, 与激素并用则剧增, 故老人应慎用, 且不宜与激素合用[3]。还有如1岁小儿口服西替利嗪片10 mg qd。西替利嗪成人量为10 mg/d, 说明书上未提及2岁以下儿童用药剂量, 应避免选用。

3.3 剂型与给药途径不正确

3.3.1 注射剂用于口服

如食管炎、胃肠炎患者口服庆大霉素注射剂。注射剂口服用药不方便, 患者依从性差, 不及选择片剂或口服液服用更方便、更合理。

3.3.2 口含片用于口服

如复方草珊瑚含片、西地碘片等口服。含片一般是用于治疗咽部、喉部或口腔疾患的, 口服后不但起不到真正的治疗作用, 反而会刺激食管和胃黏膜, 引起不适。

3.4 剂量不合理

3.4.1 剂量偏大或超剂量使用

如复方雷尼替丁0.3 g Bid, 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 Tid, 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2粒Tid, 拉西地平片4 mg Tid, 吲哒帕胺片5 mg Bid等。剂量过大, 可能引起严重的器官损伤。还有的是儿童用成人量, 老年人未减量使用。

3.4.2 剂量过小

如成人Bid, 口服罗红霉素胶囊50 mg、头孢拉定胶囊0.25 g、诺氟沙星胶囊0.1 g等, 这些用量明显不足, 违背了应用抗感染药物必须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 达不到最低抑菌浓度 (MIC) , 不仅起不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还容易引起细菌生长。

3.5 用法不正确

3.5.1 用药时间不当

辛伐他汀片早晨服用或早晚分2次服用。他汀类药物具有生物节律性, 通过抑制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发挥降脂作用, 该酶夜间活性高, 宜晚上服用效果较好。还有西比灵胶囊5 mg Bid晨间服用, 该药头晕、嗜睡作用明显, 宜晚上服用。

3.5.2 给药间隔不合理

如青霉素注射剂800万U qd, 克林霉素注射剂1.8 g qd, 阿奇霉素注射剂0.25 g Bid。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 (T1/2) 较短, 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按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应1 d多次给药。如果把1 d用量1次给予, 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造成浪费, 更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4]。而阿奇霉素属于与浓度有关但作用时间相对较长的药物, 半衰期35 h~48 h, 且有良好的抗菌后效应, 每日1次即可。

3.6 重复用药

3.6.1 成分相同药重复使用

如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氨咖黄敏胶囊, 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 这无疑使得相同成分药物用量叠加。

3.6.2 同类药物联合使用

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缓释片、罗红霉素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等。前两者均为选择性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扩张血管, 增加负性心肌频率, 使用易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反应;后两者同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作用机制相同, 主要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同时使用不仅不会增效, 反而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还有的如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与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等补钙剂联用, 因人体对钙剂的吸收有限, 造成浪费。

3.7 联用配伍不合理

3.7.1 溶媒选择不当

如泮托拉唑注射剂40 m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iv.gtt。泮托拉唑溶解后稳定性易受光线、重金属离子、氧化性和还原性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在酸性条件时, 化学结构可发生破坏性变化, 出现变色和聚合现象, 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 因此使用时应当以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 并尽快使用。

3.7.2 药理作用拮抗

如治疗胃肠痉挛呕吐时使用多潘立酮+普鲁本辛, 普鲁本辛能抑制胃肠蠕动缓解痉挛, 而多潘立酮是通过促进胃蠕动而止吐的, 使得普鲁本辛的作用减弱或抵消。

3.7.3 理化配伍禁忌

如5%碳酸氢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滴注, 前者pH 7.5~8.5呈碱性, 后者pH 3.2~5.5呈酸性, 两药属配伍禁忌, 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则无影响。

3.7.4 作用结果相同药物联用

如雷尼替丁胶囊+奥美拉唑胶囊, 二者虽然作用机制不同, 但最终结果都是抑制胃酸分泌。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时间长, 应用时不宜再服用其他抑酸剂, 否则易引起胃酸过度抑制。

3.7.5 毒性增加

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合用呋塞米, 头孢唑啉合用阿米卡星等。呋塞米合用抗组胺药可增加耳毒性;一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均有肾毒性, 合用时肾毒性增加。所以这些药物应避免合用。

3.7.6 潜在药物作用

如辛伐他汀+酮康唑。辛伐他汀主要由肝药酶CYP3A4代谢, 而酮康唑等抗真菌药是肝药酶抑制剂, 合用时由于CYP3A4酶的活性被抑制而使得辛伐他汀的代谢减慢, 血药浓度升高, 大大增加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

处方分析结果表明,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剂量不合理、用法不正确以及联用药物不合理方面。这一方面说明临床医师对处方所用药物的药理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另一方面说明药房药师对不合格处方的判断能力有限或未严把处方审查关。主要改进措施: (1) 医院应加强对处方质量的管理, 严格处方点评制度, 不要流于形式。 (2) 药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切实提高审查及分析处方用药适宜性的水平,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3) 应用不合理用药监测软件加强监测, 对医师不合理用药提出警告提示。 (4) 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 以便及时纠正, 从而减少或阻止不合理处方的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不合理用药状况, 加强处方质量管理, 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5月-2009年4月每月下旬门诊西药房处方1日量, 共计6984张, 将其中不合理用药的处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264张, 不合格率占抽样处方的3.78%, 发生率较高的是剂量不合理、用法不正确以及联用药物不合理等。结论我院门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药师应严把处方审核关, 为促进合理用药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24

[3]张石革, 王爱霞.抗感染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5, 5 (5) :259~263

我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分析 篇11

关键词 儿科 门诊处方 用药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09

合理用药是根据疾病的种类,患者的情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和剂型,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儿童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用药的特殊性,较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所以的儿童的合理用药更需要关注[1]。为了解我院儿科门诊用药的基本情况及合理现状,笔者对本院门诊儿科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0月随机抽取儿科门诊处方共10820张,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统计每张处方平均使用药物种数,含抗菌药物的处方的百分率及抗菌药物的单用、联用情况,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情况,不合格处方情况。结合《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新编药物学》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

每张处方平均使用药物4.15种,10820张处方中,使用注射剂的处方5556张(51.35%)。不合格处方942张,占调查处方总数的8.71%。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统计,见表1、2。

平均使用种数:调查结果显示,每张处方平均使用药物415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但少数处方超过5种,最多的达到9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取得协同作用,抵消不良反应,延续耐药性的产生等是必要的,但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些药物联用后往往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可能引起种种不良反应。联用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因此应尽可能单用或二联[2]。

注射剂使用率:调查结果显示,本院儿科门诊注射剂的使用率达51.35%,约41.12%患儿采用输液治疗。注射剂的使用率过高,可能与患儿的年龄小,口服给药依从性差有关。药物的使用原则是能口服的尽量口服。虽然注射给药剂量准确,起效迅速,但因药物本身的毒性、输液中微粒和热源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危险性较大,所以注射给药适用于危重患者和不能口服的患者。因此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佳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抗菌药物使用:本次抽查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共7262张,使用率67.12%,其中单用一种抗菌药物的有5961(5509%)。二联使用抗菌药物的有1301(12.03%)。门诊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为主。主要是由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作用。在儿童中,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高,因此阿奇霉素的使用率高。头孢菌素中以二、三代头孢为主,因其抗菌谱广,肾毒性小,但其广泛使用可引起药物过敏、二重感染和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而且使很多感染性疾病无药可治,因此应严格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没有发现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这说明医生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童骨骼发育的危害。

不合理处方分析:①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12%。儿童宜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快,故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用占抗菌药物比率的42.36%。儿科的感染性疾病主要为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也不会缩短病程,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容易产生耐药,引起二重感染。如发烧、腹痛、腹泻均使用抗菌药物,表明使用过于广泛,因此,儿童用抗菌药物必须慎重考虑适应证和不良反应。②溶媒选择不当:如青霉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含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容易水解。青霉素的最适pH值为6~6.5。酸性和碱性溶媒都能加速其分解,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4,青霉素溶于葡萄糖有一定的分解,致敏物质会增加。所以最好选择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溶解青霉素。③用法不当:调查中发现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多为1次/日用药,如阿洛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地嗪。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大多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半衰期短,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时间有关,通常增加给药次数,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其给药方案是将给药间隔缩短,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1次,将用药总量分3~4次/日给药。而门诊儿科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医生为方便患者常将1日用量1次给予。如1次给予全日量,单次用量偏大,易发生不良反应,且达不到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如阿奇霉素为2次/日给药,阿奇霉素血药半衰期可长达35~48小时,具有典型的抗菌素后效应,由此使得阿奇霉素在停药后的72小时内仍然能够保持最小有效抑菌浓度,所以每日只需1次服药。④选择药物不合理:如急性支气管炎选用头孢吡肟静滴,急性支气管炎是累及气管、支气管的急性炎癥,多为病毒引起的,少数患者由肺炎支原体、衣原体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9月的800张门诊处方作为研究资料, 这800张处方来自各科室,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2 方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方法及文献资料, 统计并分析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

2 结果

在抽查的800张门诊处方中, 合格处方共756张, 合格率为94.5%;不合格处方共44张, 不合格率为5.5%, 常见不合理用药情况统计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联合用药不合理的表现分析

3.1.1 相互拮抗:

①两种作用部位相似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例如琥乙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的联合使用:这两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基本一致, 都是起到抑制细菌细胞壁肽链延长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这两种药物的作用部位均是在50S亚基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化环节上, 但由于二者在核糖体结合部位相互竞争, 故会影响其抗菌作用的发挥, 建议不要联合使用。②杀菌剂和抗菌剂的联合使用。如头孢呋辛钠和红霉素的联合使用:头孢呋辛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属于一种细菌繁殖期的杀菌剂, 它主要对繁殖旺盛细菌的作用较强, 对静止细菌的作用则较弱甚至无效;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属于快速抗菌剂, 如果先使用该药, 则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疗效发挥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故建议不要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1]。③喹诺酮类和碱性药物的联合使用。例如左氧氟沙星片和小苏打片的联合使用:小苏打片是碱性药物, 两药联用时会使胃液酸度降低, 并减少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 故建议不要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又如氨茶碱和环丙沙星的联合使用:环丙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 它会抑制肝药酶并干扰茶碱的正常代谢, 进而提高茶碱的血药浓度, 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1.2 毒性相加:

①阿司咪唑和西咪替丁联合使用。阿司咪唑的母体具有较大的心脏毒性, 西咪替丁则有较强的酶抑作用, 这两种药物联用会使阿司咪唑的正常代谢受阻, 引起血药浓度升高, 最终造成致命性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率失常[2]。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西咪替丁的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络合钙离子、阻滞乙酰胆碱及呼吸衰竭、心肌抑制等神经阻滞作用, 而西咪替丁也具有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似的作用, 两药联合使用会引起呼吸抑制或停止, 且加重毒性。

3.2 重复用药的表现

3.2.1 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的联合使用:

两种药物都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作用部位均是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 都会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 均为生长期抑菌剂。如果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是重复用药的表现。

3.2.2 青霉素钠和头孢曲松钠的联合使用:

两种药物均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用一样, 如果联合使用, 不但不会增强药效, 甚至会增加副作用, 故建议不要重复使用。

3.3 选药不当的表现

3.3.1 没有正确选用溶媒:

①红霉素溶于葡萄糖输液。在中性及微弱碱性的条件下, 红霉素相对比较稳定, 不会发生分解。如果是在葡萄糖输液的弱酸条件下, 则会发生分解, 若是事先在葡萄糖输液中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注射液, 再加入红霉素, 则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帮助。②青霉素钠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在中性溶液中, 青霉素类药物会较为稳定。如果酸性或碱性增加, 则会加快其分解速度, 降低效价。因此, 建议溶解青霉素类时使用生理盐水。

3.3.2 无指征滥用抗生素:

处方上的“上感”患者, 经常会二联使用抗菌药物。实际上, 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大约占90%, 而抗生素是不能抵抗病毒的。只有病毒感染已对局部黏膜造成了损伤, 且使病菌入侵造成细菌感染时才有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无指征滥用抗生素, 极易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或细菌耐药。

3.3.3 禁忌证用药:

例如替硝唑、甲硝唑与利巴韦林。经研究表明, 甲硝唑、替硝唑对某些动物有致癌作用, 并可透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 再从乳汁中排出, 因此建议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该类药物;利巴韦林的致畸作用较强, 且有部分药物是经过乳汁排泄, 对于孕妇及胎儿都具有较强的毒性, 故建议孕妇禁用该药物;哺乳期妇女如果用药, 必须暂停哺乳。

3.4 用药方法不正确的表现

3.4.1 药物配置的浓度不合适:

药物配置的浓度是否合适, 将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例如头孢菌素繁殖期杀菌药物, 该药物在快速进入人体后会很快形成高的血药浓度, 从而有利于抗菌作用的发挥。所以, 在静脉滴注用药时, 只要采用少许输液进行溶解即可, 对于处方上的多余液体, 则应先滴完头孢菌素再给予。反之, 氨基糖苷类药物则不应在短时间内、大剂量地进入人体, 否则极易引起肾毒性或神经肌肉抑制而导致骤然停止呼吸、突然死亡等情况。在输液中使用浓度>1 mg/m L的利巴韦林药物时, 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还会引起人体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的下降。

3.4.2 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不正确:

当前, 短效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给药方法是1次/天, 氨基糖苷类药物则是2次/天, 这样的给药方法存在较大的不妥。短效β-内酰胺类药物属于一种非浓度依赖型杀菌药物, 其最大药效是由药物浓度超出最低抑制菌浓度的时间决定的。该类药物的杀菌效主要是和人体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有关, 和最高浓度则没有关系, 主要在细菌繁殖期使用;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半衰期则较短, 故后效应会比较弱。所以, 除了某些药效较长的药物允许给药1~2次/天外, 其余均应采取2~4次/天的剂量进行给药, 这样的给药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会更佳, 且不会轻易产生细菌耐药性。此外, 1次/天的给药方法, 还能起到增强药效、降低对肾脏及听觉神经的毒性的作用。

4 小结

在本次研究中,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共有44张, 约占抽查处方总数的5.5%, 表明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处方作为药师、患者与医师的书面凭证, 其合适与否将直接关系着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因此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引起处方用药不合理的现象, 既与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药认识的程度有关, 也与药剂人员对处方的核查有关, 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所以, 临床医师与药师均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药学知识水平, 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此外, 药师和医师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 药师要协助医师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这样才可能减少或防止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出现, 保证患者的安全、有效用药, 尽可能避免由于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药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缪应祥, 陈敏.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工企医刊, 2010, 23 (5) :94-95.

上一篇:配送物流下一篇: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