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不合理

2024-09-26

联合用药不合理(共8篇)

联合用药不合理 篇1

各种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 可产生各自的药理效应, 当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 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 可使药效增强, 不良反应减轻, 也可使药效减弱, 出现不应有的不良反应, 甚至危害用药者, 所以必须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在处方药物配制中有50%是不恰当的[2]。慢性肾脏病患者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影响药物的排泄, 会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 更应引起重视。通过随机抽查本院肾病内科及血液净化中心住院患者医嘱, 对临床常见不合理联合用药问题进行分析及汇总。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13年肾病内科及血液净化中心住院患者医嘱100例, 对肾内科医生在临床常见不合理联合用药问题进行分析。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不合理联合用药占20%, 主要体现在医师对药品在药代动力学、药物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合理联合使用。以下为常见用药不合理的分析。

2.1 药动力学方面的不合理联用

2.1.1 叶酸与苯妥英钠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常伴有肾性贫血, 在使用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的同时需要补充叶酸, 而继发性癫痫为尿毒症的并发症之一, 需要口服苯妥英钠治疗。长期口服苯妥英钠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可致叶酸吸收及代谢障碍, 有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同时大剂量叶酸能拮抗苯妥英钠抗癫痫作用, 使癫痫发作的临界值明显降低, 并使敏感患者的发作次数增多。因此两者联用时, 需减少叶酸的用量, 中间间隔时间最少1 h, 若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可用甲酰四氢叶酸治疗[1]。

2.1.2 碳酸钙与苯妥英钠

慢性肾脏病患者为调节钙磷代谢, 需嚼服碳酸钙。碳酸钙与苯妥英钠均为碱性物质, 碳酸钙中和胃酸作用较强、持久且较快, 可降低苯妥英钠在胃肠道的吸收, 从而降低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因此两者联用时, 需间隔至少2 h[3]。

2.1.3 氨氯地平与肾衰宁、尿毒清

慢性肾脏病患者伴有高血压, 常用的降压药有钙通道阻滞药 (以氨氯地平为例) , 而肾衰宁、尿毒清等中成药含有甘草成分, 甘草可诱导盐皮质激素, 使钙通道阻滞药的药效降低, 因此应避免合用。

2.1.4 钙剂与洋地黄类药物

慢性肾脏病患者为调节钙磷代谢, 需嚼服碳酸钙, 或对于高血钾患者, 为对抗血钾对心肌的毒性, 需用钙剂, 但当患者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时, 不宜同时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强心苷类药物的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的Na+-K+-ATP泵, 促进Ca2+的内流, 使心肌细胞可利用的Ca2+量增加, 增强心肌收缩力, 洋地黄类与钙剂同用, 则对心脏产生协同作用, 增加洋地黄类毒性。同时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肾衰竭患者, 容易洋地黄蓄积中毒。如因病情需要, 一定要联合用药, 洋地黄类药物需减量, 口服钙剂[3]。

2.2 药物理化性质方面的不合理联用

碳酸氢钠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慢性肾脏病患者为了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需长期口服碳酸氢钠, 而有时因病情需要, 需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虽然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联合使用, 可以减轻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 但碳酸氢钠为碱性药物, 阿司匹林为酸性药物, 两者同时服用, 会产生中和作用, 导致药效降低, 同时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 促进阿司匹林经尿排出, 使血药浓度下降。另一方面, 当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已达稳态而停用碱性药物时, 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又会升高到毒性水平。所以这两种药物是不能同时服用的[4]。

3 小结

合理使用药物一直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 因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不仅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 更为关键的是还会引发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带来的严重危害[1]。很多临床医生因自身知识结构受限, 不能很好地掌握以及运用现代药物的综合知识, 还有一部分医师在开处方或医嘱时, 盲目搬运经验处方, 而不是遵循药物的药理及药代学, 导致不合理用药。因此提高临床医生药物综合知识, 并在专业的临床药师的帮助下共同制定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 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有效及合理。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肾脏病不合理联合用药医嘱, 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 避免患者在用药时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抽查2013年肾病内科及血液净化中心住院患者医嘱100例, 对肾内科医生临床常见不合理联合用药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不合理联合用药占20%, 主要体现在医师对药品在药代动力学、药物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合理联合使用。结论 提高临床医生药物综合知识, 并在专业的临床药师的帮助下共同制定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 最大限度的保证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有效及合理。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1.

[2]罗苏, 罗珊, 马爱霞.浅议合理用药与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中国执业药师, 2010, 7 (12) :46-47.

[3]向继洲, 王嘉陵, 江明性.药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8.

[4]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638.

探讨不合理用药现象 篇2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 动因形式后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35-02

在实际针对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医疗行为并没有完全遵从合理用药的原则。因此,没有达到以上标准的行为我们就称之为不适当用药或者不合理用药。据WHO估计,有超过一半的药物被不恰当地处方、调配和销售,有一半的患者没有正确使用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下面就谈一下不合理用药出现的形式、动因以及造成的后果。

WHO认为,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患者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的不合理用药形式多样,例如无明确指征、违反禁忌症,剂量过大或不足、剂型不适当等,其中以选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配伍错误最为突出。

1常见的不合理用药

1.1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足、使用方法不妥或无指征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外科手术无原则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更为常见,国内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指导原则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1.2过度使用注射剂也是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之一。已有报道药物不良反应以注射途径最为常见。

1.3不按照临床指南用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用错药。

1.4不能提供恰当的、安全的和有效的药物。

1.5使用安全性不可靠的药物。

1.6使用那些本不需要的昂贵药物,如适合一线窄普抗生素的患者给予了三代广谱抗生素。

1.7使用了正确的药物,但是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不当,如口服甲硝唑即可达到治疗目的的患者却滴注甲硝唑。

1.8不恰当地自我药疗。药物的过度使用、使用不足或者使用错误都会导致有限的卫生资源的浪费,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不合理用药的动因

临床用药不只是医师、药师、护士或患者单方面的事,而是涉及诊断、开方、调配发药、给药、服药、监测用药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全过程。因此很多原因可以导致不合理用药。导致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动因可分为:来自患者的、来自处方医生的、来自医疗机构的、来自包括生产厂家影响在内的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来自法规的因素、来自药物正确的和错误的信息因素以及以上几种因素之和。

2.1患者方面。错误的药物信息。信任被误导、不恰当要求使患者对药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2.2医生方面。缺少教育和培训、角色不适当、缺少客观的药物信息、经验缺乏及药物疗效的认识被错误引导等使医生对制订药物治疗方案判断错误。

2.3医疗机构方面。患者太多、人手不够、开处方压力太大及化验室能力不足,导致患者得不到合理的药物治疗。

2.4药物供应系统方面。不可靠的供应商、药品短缺、供应过期药物等造成药物使用问题。

2.5药物政策。执法力度不够,对政策的理解欠缺、监管制度不落实均会影响患者获取和使用药物。

2.6企业方面。不恰当的药品推销活动、不合理药品宣传广告及不适度的利益驱使都会不同程度地误导患者用药。

3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当前,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合理用药可造成药品乃至医药资源(物资、资金和人力)有形和无形的浪费。不合理用药将增加不良事件风险和耐药性的发生率上升;造成不良的社会、心理影响,甚至对社会和患者产生危害。不合理用药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这些不良后果有些是单方面的,有些是综合性的;有些程度轻,有些后果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延误疾病治疗。不合理或滥用药物不仅会使疾病治疗失去良机,还极易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

3.2浪费医药资源。不合理用药可造成物资、财经及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无病用药、重复给药和无必要的合并使用多种药物,不但加大了医药资源的耗费,还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

3.3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超量、超时、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不但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机会,还会导致新的因药物引起的疾病。

3.4酿成药疗事故。因用药不当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被称为药疗事故,一方面是发生了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损害,如致残、致死;另一方面是涉及人为的责任。

联合用药不合理 篇3

1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目前,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相对较多,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其治疗效果通常要比单一药物的治疗效果高出许多。不过在治疗过程中, 药物的选择稍有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即ACEL) 与现钙离子拮抗剂的长期使用不但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中, 而且还可以使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情况得到逆转, 改善其心脏的舒张功能, 降低所排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 使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得到好转。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试验, 结果发现,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将两种适宜的药物联合在一起, 其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但如果对连用药物的相关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而且还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

1.1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 药代动力学:即两种药物通过对对方的代谢情况进行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在肝脏, 大部分药物通过诱导或抑制肝细胞的色素氧化酶进行相互作用。当心血管药物与肝酶诱导剂联合使用时, 就可以推动心血管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 从而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2) 药效动力学:即一种药物通过对另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影响, 此以来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硫氮酮、拉帕米与β阻滞剂联合使用时, 均具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以及负性频率作用, 因此, 将它们联合使用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抑制、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性停搏。 (3) 药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目前, 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已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 医护人员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联合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对药物联合后的作用机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因此, 医生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以及药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对联合药物的种类以及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2 对特殊群体进行给药时的注意事项

在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对于特殊群体一定要格外注意,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以及妊娠期患者。目前, 在大多数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研究中, 基本上将女性排除在外或女性患者相对较少, 因此, 此类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女性患者。有研究资料表明, 在对患者使用ACEI时, 女性患者的获益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 如果对不存在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进行ACEI治疗, 患者基本上不能从中获益。

在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医生必须熟知老年患者生理状况, 对其可能会引起的药效学特点以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了解, 以此来对药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此外, 还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以年轻患者药量的1/3或1/2作为最初的给药量, 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药量进行适当的调整[2]。

3 用药剂量以及时间等问题

3.1 用药剂量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给药的过程中, 一定要因病情、因时、因人而异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的控制。根据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生理状况的不同, 对于某些药物的剂量也必须区别使用[3]。

3.2 用药时间

睡前对患者进行用药, 可以更好地对血压进行控制, 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由于白昼改变与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 可以将血压水平昼夜节律的正常化作为高血压治疗的指标。同时, 可以根据患者血压的白昼变化规律来制定出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薛亚英.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4) :3018-3019.

[2]晏远智, 李雪松, 邹顺, 等.门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口服药联用分析[J].中国药师, 2011, 14 (8) :1169-1170.

联合用药不合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在我站住院分娩无头盆不称, 无难产因素及无用药禁忌证的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即安定、利多卡因与催产素联合应用为联合用药治疗组及自然分娩组与之对照。每组50例, 年龄22~30岁, 平均27.5岁, 孕周37~41W, 平均39+2W, 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指征

孕足月头位, 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先露入盆, 宫口开大>3 cm, 宫颈评分>6分, 无前置胎盘, 胎盘早期剥离, 胎儿宫内紧迫, 妊娠高血压合并症等。

1.3 方法

联合用药治疗组会阴常规消毒, 当宫口开大3 cm, 胎头平坐骨棘, 给予人工破膜, 排除胎儿宫内紧迫, 在无明显头盆不称的基础上, 排空膀胱后, 用1%利多卡因8 ml分别注射于宫颈3、6、9、12 点处, 继而静脉缓慢推注安定10 mg (时间不少于3 min) , 1~5 min产妇进入睡眠状态。同时根据宫缩强度用5%葡萄糖500 ml + 催产素2.5U 缓慢静脉滴注, 速度从8~10 滴/ min 开始视宫缩情况逐渐加速, 至出现规律宫缩为止, 一般宫缩持续时间40~60S, 宫缩间隔时间2~3 min, 宫腔内压力达50~60 mm Hg。用药后均需加强护理, 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 以产程图监测产程。对照组不给药, 在宫口开大3 cm时行人工破膜。

2结果

2.1 产程分析

绝大多数病例用利多卡因、安定及催产素后产程进展迅速。用药后到宫颈口开全最短为0.8 h, 最长为4.3 h, 平均为2.2 h, 而对照组从宫颈口开大3cm 到宫颈口开全, 最短的为4.2 h, 最长为9.6 h, 平均为6.5 h, 宫颈口扩张明显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2.2 顺产率

经联合用药处理后, 顺产率达96% (48例) , 胎吸产钳助产达4% (2例) , 因胎儿窘迫剖宫产0%, 对照组顺产86% (43例) , 助产10% (5例) , 剖宫产4% (2例) , 用药组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处理均未发生强直性子宫收缩、先兆宫破及子宫破裂, 无一例新生儿死亡。

2.3 对新生儿评分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 评分7.5~10 分, 体重2500~4000 g, 平均3200 g。 产后出血30~ 250 ml。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Apgar 评分、产后出血量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产后大出血。说明联合用药后对新生儿评分及产后出血无明显影响。

3讨论

适时用药缩短第一产程, 是决定能否顺利分娩的一个重要环节。利多卡因宫颈注射[1]能改善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可阻断宫颈及宫体神经冲动的向心传导, 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低浓度引起局部呈现分化性传导阻滞, 能更有效地使疼痛感觉减轻, 产程活跃期缩短, 同时利多卡因能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宫颈充血减少, 因此水肿减轻。安定[2]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且脂溶性高, 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进入脑组织, 很快出现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而减轻由于产妇因强烈宫缩对大脑皮层的不良刺激。而且安定无副作用, 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并且不影响原有宫缩, 不增加产时和产后出血。静脉注射安定后产妇多在1~ 5 m in时朦胧入睡, 历时约30~ 40 m in, 期间呼之能应, 四肢骨骼肌也较松驰, 胎心率一般无变化。但须注意要产妇用药前须排空膀胱, 避免用药后起床摔伤。催产素[3]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催产引产药, 由于它具有可随时调整用药剂量, 保持有效宫缩, 一旦发生异常即可随时停药的优点, 故催产素静脉滴注是目前公认且安全的产前给药途径。

本文采用了催产素、安定、利多卡因联合用药, 在产程活跃期间用利多卡因、安定松弛宫颈在减少孕妇疼痛及精神压力的基础上, 加用催产素增强产力, 同对照组组相比较, 减轻产妇的负荷和痛苦, 宫颈扩张迅速, 缩短了第一产程, 产妇有充沛的精力进入第二产程, 使顺产分娩率增高, 降低了剖宫产率, 在第二产程中有较强的子宫收缩力, 减少了产后出血量。按此方法不仅产程缩短, 而且避免了发病率较高的产程延长、宫颈水肿而引起的滞产。三者联合用药对胎儿、新生儿及产妇均无不良影响。结果母婴预后得以改善, 提高了产科质量。利多卡因、安定、催产素配合应用, 简便易行、价廉、减轻产妇痛苦, 有明显缩短产程的作用, 而对新生儿Apgar 评分, 产后出血无明显影响, 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缩短产程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乔文珍, 王秀英.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缓慢产程进展中应用的临床观察.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9, 7 (3) , 65.

[2]林淑兰, 王秀兰.安定在促进产程进展中作用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4) , 156-157.

不合理用药——禁忌证用药 篇5

新修订的加替沙星说明书已明确, 该药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病例资料报告显示, 修改说明书后, 仍不断有关于糖尿病患者使用加替沙星并发生血糖异常不良反应的报告。

典型病例:患者, 男, 69岁, 患糖尿病, 在胰岛素控制下血糖平稳。因肺部感染给予加替沙星0.4g静脉滴注, 3日后空腹血糖升高达15.3~16.2mmol/L。考虑与加替沙星有关, 停药且胰岛素加量, 血糖缓慢下降。

联合用药不合理 篇6

WHO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 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 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1]不合理用药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卫生部药政局号召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1984年的资料表明, 药源性死亡占住院死亡总数的5%~17%[2]合理用药的问题因为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

1、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我国医疗资源的短缺、临床治疗的不合理和患者用药知识的匮乏等都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随着国产药、进口药药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 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1.1 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在手术或日常用药中过多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昂贵药物, 使药物疗效降低。患者在医生给药和自我给药的过程中也对抗生素形成盲目的依赖, 有的患者会在医生给药时明确指出要求使用抗生素或进口药物, 导致抗生素使用过多, 联合用药过多。

1.2 不合理用药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 (1) 违反禁忌症和慎用症用药[3], (2) 用药剂量不准确, (3) 疗程过长或过短, (4) 无明确指证用药。

2、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很多, 不合理用药可分为:患者的、处方医生的、工作环境的、包括生产厂家影响在内的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法规的因素、药物错误的信息因素, 上述几种因素也可能同时存在[4]。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药品法规的不完备以及执行不力、企业的不良推销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分析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2.1 家庭环境、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选择态度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 尤其是农村患者, 因医疗条件限制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患者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的情况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2 患者获得的药品信息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可能, 而且这些信息要么是来自广告宣传, 要么是既往患病使用药物的经验, 而两者往往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持续发生。随着药品广告的不断增多, 看广告吃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药品广告往往极力突出药品的功效, 对其不良反应则有意回避或含糊其辞, 患者过于轻信药品广告而导致不合理用药。

2.3 患者存在的错误观念是影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受我国传统的用药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久病成医”凭以往经验到药店购买药物, 根本不管所用药物是否合适。再者如一般人对慢性病存在侥幸心理, 不依从治疗或自行中断治疗。

3、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认为, 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可分解为五大要素, 概括起来就是,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一传播效果”。在英文里, 这五大要素的表述都含有一个w, 所以, 拉斯韦尔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为5W理论, 或者叫5W模式[6]。

第一要素是传播主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传播主体, 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主体就是医学与药学主业工作者, 具体说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医学和药学工作的服务人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内容必须有的放矢, 并寄托于某种表现方式。而用药作为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内容, 其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保证其正确性。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也必须有自己的“阵地”, 借助媒体而“行走”。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通过对传播对象的调查、互动可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合理用药的一般做法是:要通过对传播对象“知信行”变化的评估, 对传播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原因, 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 寻找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下面是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

4.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患儿家长获得口腔保健知识途径占最高比例的均是“口腔医务人员”。说明在现阶段医务人员直接传播还是人们获取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传播主体阶段, 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和培训对合理用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百姓用药安全与药店营业员的药学水平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要注重药品销售方面的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社区和药品零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药店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因此其教育培训同样重要。

4.2 合理用药的传播内容方面, 要做到所传播的用药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政府要做到:保证市场上销售的非处方药有适当的标签和详细的说明书, 对非专业人员而言, 标签和说明书必须准确、易读、易懂;对广告进行监督和管制, 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药品广告的宣传和管制;

4.3 在传播媒介方面,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也是人们获得用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表1中可以看出, 患者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开展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 通过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基本的药物使用知识, 使消费者具备一般的非处方药使用常识。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可以考虑安排在医学院的课程教育计划中, 也可以与成人教育计划结合起来。

4.4 针对用药知识传播对象的不同, 所应用的传播媒介也应有所区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历为大学以上患儿家长组从报纸杂志途径获得知识所占比例为24.5%, 仅次于口腔医务人员传播途径的24.8%, 位于第二;在学历为高中以下患儿家长组, 从电视广播途径获得知识占16.3%, 仅次于科普宣传, 位于第三。或者说, 在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用药知识传播时, 要注意其面对的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如从报纸杂志获得用药知识的多是学历较高的消费者, 因此, 报纸杂志上的软文宣传应着重“以理服人”, 以药理、生理知识来说服消费者。

5、确保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以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

以上是根据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要素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提出的一些措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客观因素也必须要把关, 以保证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达到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的目的。

5.1 强化零售药店内部管理,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 作为零售药店来讲, 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推行, 深化认证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5.2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改革,

改革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逐步开展药物使用评价、医院处方集制定、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 不断促进合理用药[5]。

5.3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 通过在医疗保险中建立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机制来促进合理用药。我国医疗保险要大力规范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利用保险体系的杠杆作用来调节药品价格和使用, 促进合理用药。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报销目录和服务监管规范[6]。

5.4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工作, 加大力度消除药品购销、使用中的回扣现象, 是药物的流通能够公平、公正, 使消费者真正按照需要合理地使用药物。

结语

鉴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以及消费者一些用药观念的根深蒂固, 要改善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保障全民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是其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 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政府措施的加强, 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用药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公众合理用药意识逐渐增强。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向前发展,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 消费者的用药状况必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现状和原因, 指出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用药常识的有限性以及药品信息的不当传播是导致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因素, 提出了能够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传播模式,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光宝, 张震巍.WHO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3 (6) :38240.

[2]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全国合理用药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85, 65 (5) :258—263.

[3]葛德元, 张永斌.药物毒副应警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

[4]MSH, WHO/DA P, Managing D rug Supply, 2nd Ed, Kumarian Press, U SA, 1997:425.

[5]尹运冬等.不同传播途径口腔保健知识传播效果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1 (5) :354

[6]徐岫茹.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二) [J].中国健康教育.2006, 22 (10) :778

联合用药不合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为界, 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 200张, 定为干预前, 2015年1 200张为干预后, 所选处方涵盖我院所有科室。

1.2 分析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药》等的相关规定, 由经验丰富的药师组成专门工作小组, 对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比较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的改善情况。

1.3 干预方法

(1) 提高医师、药师安全意识。为规范医师及药师调剂行为, 我国相继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 (试行) 》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性文件, 医院应定时举办相关学习活动, 提高安全意识。 (2) 及时进行处方点评。委派经验丰富的药师, 定时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 总结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召集门诊医生共同参与研讨, 制定解决方案。对存在异议的处方, 要单独抽出, 并与所开处方医生面对面商讨, 达成共识, 以免问题再次出现。 (3) 设立咨询台。在大厅显著之处设立用药咨询台, 由至少工作3年以上药师负责咨询工作。同时对咨询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可做成知识小册子放于咨询台供患者学习。 (4) 建立监测点。设立专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点, 由专人负责收集不良反应并上报到监测点。监测点的负责人要对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促进医护人员落实, 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 减少医疗纠纷。 (5) 药师下临床。药师下临床是临床药学的主要形式, 可加强医师与药师间的联系、沟通。派药师参与临床查房, 建立药历, 同时药师利用药动学和药效学的优势, 结合患者本身的情况, 参与制定治疗方案, 科学选择药物, 给予合适的剂量,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率比较

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 占总处方的14.83%, 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 占总处方的4.17%,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出处比较

干预前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共152张 (85.39%) ,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20张 (11.24%) ;干预后仍为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共41张 (82.00%) , 其次仍为骨科, 共6张 (12.00%) , 干预前后不合理出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方情况分布

干预前后不合理处主要集中表现为剂量、给药 (给药途径、诊断与用药、无指征用药) 、联用 (药物相互作用、配伍) 等,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剂量不合理

剂量合理是确保药效的关键, 也是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本文中, 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为20%左右, 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未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及病理。研究表明,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生理因素及肝肾功能、胃肠功能等病理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2]。而在临床用药时, 常会出现剂量偏大和偏小的情况。偏大主要表现在骨科预防感染用药方面, 比如骨折的常用药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6g, 预防用药为1次/d, 而有处方出现每日用药达6g, 如此即无法达到疗效, 且会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增加治疗费用。 (2) 临床医师未充分掌握药物用法。有部分医师认为中成药副作用小, 因此随意调整剂量。比如牛黄解毒片 (小片) 正常用法为3片/次, 2~3次/d, 而有处方出现3片/次, 3次/d。另有临床报道大剂量服用此药会导致肝脏受损、药疹及过敏休克等砷中毒症状。还有部分医师对复方制剂的组成了解不透彻, 如同一张处方有复方利血平和复方罗布麻片, 而该两药均含有双肼屈嗪和氢氯噻嗪, 两药同用会导致含量超量。

3.2 给药错误

本文中给药错误是主要问题, 干预前后均占50%以上, 主要表现为给药途径错误和诊断与用药不符。临床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静注、肌注、皮下注射、舌含、滴眼、滴鼻、口腔喷雾、直肠或阴道塞入等。药物的剂型决定了给药途径, 随意更改不仅影响药效, 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3]。本文出现的给药途径错误为妇科内服药外用, 如将甲硝唑片塞入阴道外用。殊不知该药不是阴道泡腾片, 此种用药吸收甚少, 疗效甚微。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给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 而实际中常有诊断与用药不符的情况。比如患者诊断为胃炎, 而处方中有喜炎平注射液, 而该药主要是治疗支气管炎、扁桃体炎。

3.3 联合用药不合理

临床上, 医生为快速有效地治愈疾病, 常常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此种做法虽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对医生及医院的满意度, 但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此情况主要体现在作用过强及疗效减弱两方面, 比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维C银翘片和感冒通片联用, 前者是强效解热镇痛药, 而维C银翘片含有扑热息痛, 感冒通片含有双氯灭痛, 三药合用作用过强, 退热过快, 容易导致患者出汗过快过多、血容量急剧下降而出现虚脱。作用减弱的处方为同时使用多潘立酮片、法莫替丁, 前者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可加快胃肠蠕动, 促进胃排空, 从而缓解腹胀症状, 两者联用会使后者在胃肠道停留时间缩短, 吸收减少, 血药浓度难以达到治疗所需峰值而使疗效减弱。配伍禁忌表现为青霉素、碳酸氢钠两组合用, 可使青霉素失效。

笔者认为, 药师应发挥处方“鹰眼”作用,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度及说明书, 客观、合理点评处方, 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 及时上报。同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 提高我院处方合格率。虽然此次调查发现通过用药干预我院不合理处方有明显的降低, 但主要的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 药师应进一步发挥其工作效能及职能, 促使我院门诊用药更科学合理。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我院门诊用药干预前后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以2014年为界, 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1 200张 (干预前) , 2015年1 200张 (干预后) , 对所选处方不合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不合理用药178张 (14.83%) 共203处, 其中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为152张, 占85.39%,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20张, 占11.24%。干预后不合理用药50张 (4.17%) 共54处, 同样抗生素不合理处方最多, 为41张, 占82.00%, 其次为骨科用药, 共6张, 占12.00%。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不合理出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合理之处主要为剂量、给药、联用、无指征用药、配伍等。结论:对门诊处方用药进行有效的干预, 可提高合理用药力度, 从而使药物资源得以科学应用。

关键词:门诊,不合理用药,干预

参考文献

[1]谢惠明.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

[2]彭鹤.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南药学, 2012, 10 (9) :713-714.

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 篇8

1现将日常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举例分析:1.1卡托普利或胺碘酮加地高辛

此类药物合用时, 洋地黄中毒发生率明显增加[1], 可能机制是使地高辛从肾脏及肾外排泄减少或将地高辛从其它结合部位置换出来, 而胺碘酮在体内消除缓慢, 停药后其作用可持续数周, 因此两药合用应调整地高辛的剂量, 以免发生中毒。

1.2地高辛与安体舒通

由于安体舒通可使地高辛的血液清除率减少50%, 血液浓度升高50%, 而地高辛的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相差很小, 两者合用时易造成地高辛中毒, 故应调整剂量后使用。

1.3西地兰与氨茶碱

强心苷由配基和糖结合而成, 其有效部分为配基, 但其水溶性低, 与糖结合成苷后, 其水溶性、通透性和附着力均提高而显强心作用。如在西地兰的输液中加入氨茶碱, p H值提高呈碱性, 强心苷水解析出配基而导致药效降低, 因此应将两药加入高渗葡萄糖中缓慢静滴。

1.4巯甲丙脯酸与别嘌呤醇

服用巯甲丙脯酸和别嘌呤醇3~5周后可出现阿斯综合征, 是因前者促进后者的机体利用率所致[1]。故两者合用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5患高血压及忧郁症的病人

同时服用复方降压片及多虑平, 结果两者作用相拮抗。由于多虑平为三环类抗抑郁药, 能阻碍肾上腺素能交感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使受体区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致中枢神经兴奋。而复方降压片中利血平能妨碍递质回到囊泡阻止多巴胺进入囊泡, 使去甲肾上腺素不能合成及贮存, 而使递质耗竭。

1.6胃溃疡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

医生处方授予胃复康和红霉素。前者具有抗胆碱作用, 能松弛胃肠道平滑肌, 延长胃排空时间。红霉素在碱性溶液中抗菌能力较强, 在胃酸中易破坏, PH值低于2时几乎完全失效。两者合用, 红霉素在胃中停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1.7患者肾绞痛不止

多次肌注杜冷丁100mg与非那根25mg, 由于非那根具有安定并增强杜冷丁的镇痛作用, 但两者合用会增加抑制呼吸中枢作用, 可引起血压下降, 严重时出现休克等中毒反应。

1.8阿莫西林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分散片合用, 前者用青霉素类, 后两者为大环内酯类, 两者合用致药物发生拮抗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 后者是速效抑菌剂, 二者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迅速被抑制, 处于静止状态, 致使繁殖期杀菌的青霉素类药物干扰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使抗菌效能下降。

1.9丹参与华法林合用

可降低华法林清除速度, 抑制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 导致抗血小板作用累计以及增加出血风险[3]。

1.10单身与地高辛合用

但深刻干扰地高辛监测作用, 因此在无地高辛中毒症状和体征出现时, 应考虑丹参造成的地高辛浓度假性增高的可能性。1.11“人参滥用综和证”可导致高血压、行为异常及腹泻, 其富含的一种成分锗具有肾毒性, 导致对襟类利尿剂的反应性下降

人参与华法林合用, 人参可降低凝血酶原时间[3], 人参与地高辛合用, 可干扰地高辛浓度的监测, 影响地高辛疗效的判断。

1.12甘草和抗高血压药物合用

甘草能导致假性醛固酮症, 合并低钾、高血压以及水肿, 因而降低抗高血压药物疗效[3]。甘草导致的低钾还可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同时甘草可增强螺内酯和地高辛的疗效以及抑制凝血酶原和血小板聚集, 增加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作用, 导致出血风险[3]。

总的来说, 合理用药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 涉及面很广, 临床医师与药剂人员要紧密合作, 共同探讨, 共同学习, 还需要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药理作用、用药方法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还得认真学习和了解常见中草药制剂的作用, 副反应及其与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 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药物。

参考文献

[1]万仁忠, 苏美英, 周茂全.不合理用药处方实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1999, 27 (7) :8.

[2]蒋兆键, 宋敏, 冷金华, 等.由处方调查分析谈合理用药问题[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 (1) :48.

上一篇:人力社保档案下一篇:交感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