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2024-05-19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精选12篇)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基层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屡见不鲜, 有些不合理用药令人触目惊心, 现将一些不合理用药情况加以分析, 以期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

1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主要问题是不严格掌握适应证, 如病毒性感染不宜使用抗生素,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却投以大量抗生素, 且品种多、剂量大、更换快, 追求新药、贵药, 不注意半衰期 (T1/2) , 大多每日1次用药, 除头孢曲松钠和氨基甙类抗生素可每日1次用药外, 其他抗生素应1日2次以上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抗生素联用问题较突出, 肺炎、肠炎联用3~4组抗生素, 不分杀菌剂和抑菌剂, 忽略协同和拮抗作用, 导致疗效差, 毒副作用和耐药菌株增加, 浪费药物及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如:抗菌药 (诺氟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与活菌剂培菲康 (双岐三联活菌) 合用, 培菲康含双岐杆菌、嗜酸性乳杆菌和肠球菌, 与抗菌药合用, 后者可抑制或灭活前者, 故两药应分开使用[1]。秋冬季小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腹泻, 乡医却投以大量抗生素, 造成菌群失调, 甚至造成伪膜性肠炎或真菌性肠炎, 致使病程延长, 治疗难度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大约有90%的儿童腹泻不需使用抗生素。轻度腹泻、病毒所致的腹泻等均可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口服补液盐在理论上可行, 但在医疗实践中却难以实行, 科学规范治病的理念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喹诺酮类药物可致幼年动物软骨损害, 以及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DNA合成, 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应避免应用本类药物[2]。一些医生迎合患者吃点抗生素安全的心理大开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断。

2 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激素因其见效快而受到大多数医生的青睐, 上感发热用、病毒感染性疾病用甚至连禁用激素的水痘治疗时也用。并且用量偏大, 新生儿发热不退有1日用10 mg的, 肺结核、糖尿病等慎用激素的疾病滥用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注意激素可引起感染扩散、诱发糖尿病、升高血压、加重溃疡、骨缺血坏死、精神失常、月经紊乱、低钾血症等副作用。在此呼吁应用激素用应正确掌握适应证、给药途径和方法, 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3 解热镇痛药的不合理应用

患者发热37.5℃就急于用APC、安乃近, 最常用的还是安痛定和地塞米松, 治标不治本, 造成患者反复发热, 干扰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科学的应用是体温超过38.5℃用退热针, 且不用激素。高热患者比较有效的物理降温现在临床中很少应用。小儿退热不用对乙酰氨基酚却爱用阿司匹林, 不知道可能会引起雷亥综合征。感冒发热, 常肌注“感冒三联针”, 如安痛定+地塞米松+柴胡;安痛定+地塞米松+利巴韦林;安痛定+地塞米松+鱼金等, 个别医生还肌注“四联针”, 如安痛定+地塞米松+鱼金+头孢唑啉钠等, 五花八门, 还有的医生让发热患者口服安痛定、地塞米松、柴胡针, 不注意给药途径, 无科学依据。

4 配伍不合理

输液时中西药配伍、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配伍也很普遍。中药注射剂的配伍难度较大, 配伍后微粒增加,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配伍禁忌无章可循。为确保药效, 建议中药针剂单独静滴。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有的处方为消渴丸+优降糖+二甲双胍, 患者服后出现了低血糖反应, 粗心的医生不知消渴丸中含有西药优降糖。在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也应注意, 许多食物和药物都可以影响铁剂的吸收, 如过多的谷类、牛奶、咖啡、茶叶、蔬菜, 同时服用含钙、镁、磷酸盐、鞣酸药物会使铁盐沉淀, 妨碍铁的吸收, 故忌同时服用, 而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合理的配伍事倍功半, 不合理配伍则雪上加霜, 造成患者迁延不愈。

5 老药新用应慎重

老药新用如黄连素治疗早搏, 氨苯砜治疗痤疮、带状疱疹等有些疗效确切, 但个别病例出现严重副作用。我们遇到2例应用氨苯砜治疗女性痤疮后出现剥脱性皮炎、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 经停药并加以用激素治疗后好转, 患者对治疗很不满意, 引起纠纷。在此提醒广大同行, 老药新用虽然效果肯定, 但教材未讲、药品说明书未注明、《药典》未载入最好不用,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很难得到法律保护。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建议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均具有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使用说明书, 正确掌握药物的药理、性质、相互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定不要重医轻药, 要合理用药, 让患者用上价廉高效的药物,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晓琰, 施安国.我院2002年门诊急诊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药师, 2004, 7 (1) :4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62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2

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从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以下病例,指出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出处理意见。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6岁,农民,因“心慌气短、腹胀、乏力、下肢浮肿3月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呈慢性病容,体温36.7℃,端坐呼吸,颈静脉明显怒张,心率齐,101次/分钟,两下肺有细小湿性啰音,肝于肋下二指可触及;双下肢有中—重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胸片可见肺有轻度淤血,心脏扩大;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因患者经济困难,拒绝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入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地高辛0.25mg口服,每日2次;青霉素160万u+庆大霉素16万u肌注,每日1次;氢氯噻嗪25mg+螺内酯25mg口服,每日2次;治疗1日后,因利尿效果不明显,加用呋赛咪40mg肌注,每日1次。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能平卧及进行室内活动,食欲较好;查:心率齐、86次/分钟,两下肺无啰音,水肿明显消退,遂将呋赛咪改为40mg肌注,隔日1次,其它治疗方案未变。治疗第9天,患者诉全身乏力,检查发现:心率不齐、54次/分钟,心电图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频发室性早搏。

病例2 患者杨某,男性,72岁,退休干部,因“咳嗽气喘反复发作二十余年,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有50年吸烟史、20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史和10多年的“胃溃疡”史,长期使用“消炎药”、“平喘药”等治疗。查体:体温38.8℃,咳白色粘痰,两肺有干性啰音,心率齐,78次/分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示肺透明度增加、纹理增多,心脏狭长;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肺功能检查示以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轻度低氧血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感染”。治疗:凯舒特(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强的松龙10mg口服,每日2次;班布特罗10mg口服,每日1次;氨茶碱0.5mg口服,每日2次;必可酮雾化剂每日3-4次吸入。入院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查体发现两肺仍有干性啰音。上级医师指示每日加用氨茶碱1克、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接受新治疗方案后患者感觉有严重的胸闷、腹胀,被迫停用所有的氨茶碱。一周后患者感觉上腹疼痛明显,胃镜检查见食道、胃底、十二指肠球部均有活动性溃疡。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3

【关键词】PIVAS;处方分析;临床合理用药;干预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11-02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简称PIVAS)是指在符合国际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经过药师审核的处方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药学或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全静脉营养、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药物的配置,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输液成品和药学服务的机构。PIVAS将原来分散在病区治疗室开放环境下进行配置的静脉用药,集中由专职的技术人员在万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百级洁净的操作台上进行配置,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大大减少了细胞毒性药物对医护人员的毒害。PIVAS审方药师对临床医嘱进行审核,使不合理处方得到有效拦截,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使处方的合格率和不合理处方的纠正率逐年升高,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静配中心2013年5月~2015年4月住院部静脉配置处方611042例,其中:肠外营养液(TPN)处方139508例,审方药师审核出不合理处方1445例。肿瘤化疗药物处方66967例,审核出不合理处方597例。其余为抗生素和普通药物处方404567例,审核出不合理处方897例。

1.2 方法

利用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对传入静配中心的医嘱进行监测,依据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办法》、最新配伍禁忌表、临床注射剂使用常规指南等文献对处方进行分析,对不合理医嘱数量、类型、涉及的药品、相关临床科室进行统计分析与调查,计算不合理处方占比,分析PIVAS审方药师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

2 结果

2.1 不合理处方

通过对2013年5月~2015年4月共611042例静脉配置处方进行审核,发现2939例不合理处方涉及所开展的所有临床科室。计算不合理处方的占比及更正率。如表1所示,不合理处方的占比逐渐下降,处方更正率逐渐上升。

表格1不合理处方统计

时间TPN处方(例)肿瘤化疗

药(例)抗生素普

通药(例)不合理处方(例)更正

处方

(例)不合理处

方占比(%)处方更正率(%)

TPN化疗其他

2013.5~2013.1031623161821004465532273729610.7883.42

2013.11~2014.435340165541023783981612357060.5188.92

2014.5~2014.1039061167401026052911161985830.3896.36

2014.11~2015.433484174919913820393923880.26100.00

合计13950866967404567144559789726380.4889.76

2.2 不合理处方类型

不合理处方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给药途径错误、溶媒剂量错误、给药剂量不当、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当、药品使用方法错误、重复用药、录入操作失误、应避光输注的未避光。其中居首位的是溶媒选择不当,占不合理处方40.59 %,医嘱更正率较高。

表2 不合理处方类型分布

不合理处方类型不合理处方(例)不合理处方占比(%)更正处方(例)处方更正率(%)

溶媒选择不当119340.591193100.00

溶媒剂量错误38913.2438197.94

给药剂量不当34211.6430789.76

给药途径错误70.247100.00

配伍禁忌2769.39276100.00

药品使用错误30210.2827290.06

重复用药1013.44101100.00

给药频次和剂量单位错误2869.73286100.00

未避光输注431.4643100.00

3 分析与讨论

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指出错误原因并提出正确修改建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1 给药途径不合理

注射用盐酸伊达比星20mg+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伊达比星规定的给药途径是仅用于静脉注射,临床使用时在检查针头确实在静脉内后,用注射用水溶解后经过滴注生理盐水的通畅的输注管与生理盐水一起在5~10分钟内注入静脉内。

3.2 溶媒剂量错误

多西他赛注射液10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多西他赛注射液规定用对应的溶剂溶解,注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均匀,最终浓度不超过0.9mg/ml,应在室温及正常光线下于4小时内使用,无菌静脉滴注1小时。该医嘱药物浓度为1mg/ml已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最高浓度0.9mg/ml,建议溶媒剂量改为500ml。依托泊苷注射液25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依托泊苷注射液规定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浓度每毫升不超过0.25mg,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该医嘱药物浓度为1mg/ml已远远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最大浓度0.25mg/ml,建议临床改为依托泊苷注射液125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滴两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3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说明书规定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应加入500ml盐水中,匀速静脉点滴,滴注时间3~4小时,建议临床溶媒劑量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滴。

3.3 给药剂量不合理

TPN处方: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2支+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8ml+胰岛素注射液8u :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主要用于完全胃肠外营养疗法中作为磷的补充剂,亦可用于某些疾病所致低磷血症,严禁直接注射,必须稀释200倍以上,经静脉点滴输注并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该处方中复合磷酸氢钾8ml经稀释200倍后的最少液体量为1600ml, 而该处方的总液体量为1008ml,复合磷酸氢钾的浓度过大,建议临床将复合磷酸氢钾剂量8ml改为4ml后使用。对某些高危药品的用量提高警惕:比如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50%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等出现超剂量超浓度时,立即与相关科室医生取得联系修改医嘱。

3.4 违反药物配伍禁忌

处方中硫酸镁注射液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配伍,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配伍,维生素C注射液和维生素K1配伍,这些都违反了说明书规定的药物配伍禁忌。

3.5 溶媒选择错误

卡铂注射液50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卡铂注射液必须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洛铂5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注射用洛铂配伍禁忌中明确规定不能用氯化钠溶液溶解,这样可增加洛铂的降解,建议医嘱溶媒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奈达铂120m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注射用奈达铂规定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再稀释至500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滴完后需继续点滴输液1000ml以上。因该药主要由肾脏排泄,应用时须确保充分的尿量以减少药物对肾小管的毒性损伤,不可用PH5以下的酸性输液配伍,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注射用奥沙利铂12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注射用奥沙利铂要求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达到0.2mg/ml及以上的浓度,持续静脉滴注2~6小时,严禁用盐溶液配置或稀释,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说明书规定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1支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每次的滴注时间不少于90分钟,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0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肝病,使用时不可与其他任何注射液混合注射,静脉输注时严禁用电解质溶液如生理氯化钠溶液、林格液等稀释,配置静脉输液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由于含有苯甲醇,禁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于儿童肌肉注射,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60mg+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要求静脉给药时用注射用生理盐水或者注射用水稀释,使其终浓度不超过2mg/ml,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5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滴: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应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注射用水10ml溶解,可静脉注射、动脉注射、膀胱灌注。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5%葡萄糖注射液100ml。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4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只能用于静脉注射或滴注,静脉滴注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溶解后,1小时内滴完。建议该医嘱溶媒改为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3.6 药品使用方法错误

全靜脉肠外营养液(TPN)处方中有丙氨酰谷氨酰胺没有氨基酸。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适用于肠外营养,为接受肠外营养的病人提供谷氨酰胺。溶解后再与可配伍的氨基酸溶液或含有氨基酸的输液相混合,然后与载体溶液一起输注。溶解后的丙氨酰谷氨酰胺应与至少五体积的载体溶液混合,混合液中丙氨酰谷氨酰胺的最大浓度不应超过3.5%。建议临床在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意需与氨基酸配伍,与载体混合的比例为1:5。

3.7 重复用药

无正当理由对同一药理作用的药物重复使用,既是不合理用药也不符合药物经济学。

3.8 医嘱录入操作失误

医嘱剂量单位错误:有些医生将医嘱录入电脑时,药物剂量单位应该为毫克(mg)的误开成克(g),应该为毫升(ml)的误开成毫克(mg);给药频次错误:比如有些医嘱给药频次为1次/日,误执行为2次/日,这些人为的失误极易引起极大的危害性。

3.9 需要避光输注的药品使用时没有采取避光措施

比如注射用顺铂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使用时对静滴瓶应予以遮盖以避光,需要避光静脉滴注,以保持其化学稳定性。

PIVAS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药师定期安排临床合理用药讲课,提高医护人员合理使用药物的知识水平。发现不合理医嘱进行登记,每月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分析,制定不合理处方分析反馈表,由临床科室签字盖章一式两份备存。药师下临床科室与医生面对面沟通交流,分析各相关科室医嘱错误的类型和原因,针对该科频繁出错的环节重点分析,将出错原因和解决方案以书面通知书的形式发放到各病区,要求临床科室填写错误医嘱修正单并上报医教部,纳入医护质量管理千分制考核中。在全院的共同努力下,不合理医嘱逐渐减少,不合理医嘱由原来的0.78%下降至0.26%。

基层儿科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4

关键词:儿科,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儿童是世界是未来,中国拥有4亿儿童,他们需要健康医药保障和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指的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用药。随着人们对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儿童不良反应报告的增加,合理用药迫在眉睫,笔者随机抽取10所基层医院的儿科门诊、住院部处方共2400张进行抽样分析,根据卫生部2006年11月27日通过的《处方管理办法》和有关临床合理用药手册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儿科临床用药的不合理性。

1 给药途径不合理

静脉滴注往往成为儿科患者的主要给药方式。形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医师只注重于静脉输液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给药效果要快要好的特点,却对静脉输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其列为首选;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主动要求输液,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尤其是婴幼儿,静脉输液不仅疼痛,而且还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静脉炎,带来潜在危害和发生输液反应的可能性,同时输液给药与其他途径给药相比医疗成本要高得多。

2 药物剂型不合理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药品中,儿童专用剂型不到10%,而我国患病儿童的比例占总患病人数的20%左右。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由于剂量分割不准确,剂型被破坏而改变药物的稳定性和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不仅难以使药物发挥最佳疗效而且增加了ADR(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例:患儿,9岁,体重22kg,临床诊断癫痫,晚上临睡前(9Pm)服VPA缓释片1片(0.5g),次日惊厥不能被控制,所以于9Am追加1次半片VPA缓释片(0.25g),惊厥发作控制仍不理想,后经临床医师仔细询问才发现此患儿服药时先将其瓣成碎片后吞服,破坏了药物外包膜及骨架结构,使其失去了缓释作用,难以控制病情。

3 药物选择不合理

如小儿腹泻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伴有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其治疗原则是调整饮食,控制感染,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其中抗生素主要应用于侵袭性细菌感染,要根据临床特点结合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对于真菌性肠炎首先停用原抗生素,积极抗真菌治疗;对于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但儿科临床医师已习惯用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腹泻,由于前者能覆盖胃肠道粘膜,影响抗感染药物作用,同时可吸附抗菌药物从粪便中排出,故应分开服用。

4 ADR(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足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较低,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同时由于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差,因此易发生ADR(药物不良反应)。

例:女,2岁,10%葡萄糖100m L+更昔洛韦50mg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致癌、免疫控制作用和生殖系统毒性。说明书中应标明对于12岁以下儿童患者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用药。

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 篇5

药学部:陈琼

2017.2.22 双硫仑样反应是指在服用一些药物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严重不适反应。

其作用机制在于——双硫仑分子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

一、如何避免双硫仑反应?

(一)哪些药物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1.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美唑、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理论上说,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但是有报道称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也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2.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

3.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等。

(二)饮酒多久后可以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据相关文献报道,头孢类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与饮酒可达 99% 的密切相关。由于个体差异存在,每个人酒精消除时间不同,但饮酒时间与用药时间的间隔越长,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

一项调查分析显示:24例用药前饮酒的患者中共有17例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为70.90%,其中62.50% 发生在用药前3天内有饮酒史者,在用药前第4天和第5 天有饮酒史的仅各发生1例,用药前第6天以前有饮酒史的未再有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病例。

在用药后22例饮酒的患者中,发生率为68.20%,其中54.6%发生在用药后3天之内饮酒的患者,在用药后第4-6天饮酒的患者中共发生3例。发生率为13.70%,用药后第7天及其以后饮酒者未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本组双硫仑样反应均集中发生在用药前、后3天内有饮酒史的患者。因此,为防止双硫仑样反应,对所有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常规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酒精过敏史和近期饮酒史,如患者在用药前7天有饮酒史,应禁用该类药;对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当嘱其在停药后禁酒时间不能少于7天,一旦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二、如何应对双硫仑反应?

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吸氧及对症治疗。

治疗上可洗胃排除胃内乙醇,减少乙醇吸收,静注地塞米松或肌注纳洛酮等对症处理;同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液、维生素C等进行护肝治疗,促进乙醇代谢和排泄,纠正可能酒后出现的低血糖。心绞痛患者需改善冠脉循环,血压下降者可应用升压药,数小时内可缓解。

患者就诊后边抢救边询问病史,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吸氧、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对休克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晶体液,必要时给予多巴胺等升压药,积极治疗以缩短低血压期。

对原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对确诊为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也应作心电图、血常规、电解质检查,以排除多种疾病共存而延误治疗。

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恐惧心理。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向其说明病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一般4-12h症状逐渐缓解。

除上述常见的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外,另有一些类双硫仑样反应的罕见报道,如喹诺酮类、红霉素等。

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因素探析 篇6

[关键词] 不合理;用药;分析;安全有效;药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78-02

我国已经告别了药品匮乏的年代,药品整体水平与国际几乎可以说是同步,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用同样的药,合理用药水平却相差甚远。笔者在基层医院已工作多年,在窗口发药过程中时常发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现就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分析不合理用药因素如下。

1 医生因素

医师是诊疗过程的掌控者,决定患者是否用药和如何用药,导致医师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同一种(类)药的重复使用

医院药房中,同一药品因生产厂家不同会有不同的商品名,还有多种规格和剂型,而医师由于对药品相关知识更新不足,会在开具的医嘱上出现药名不同,但实际是同一药品而导致重复用药,不可避免的出现超剂量用药;此外也存在着某些具有同一适应证的同类药物不必要的联合应用,可能导致药效作用过强。

1.2 用药过量或疗程过长

例如:某内科就诊的患者,男,65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医生处方为:阿奇霉素片0.25 g×24片,0.5 g,Bid。阿奇霉素抗菌谱广、半衰期长,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总剂量为1.5 g,服用方法为每日0.5 g或0.25 g,疗程为3~5 d,在组织中维持有效浓度可达十天之久。因此,此处方用法用量显然是错误的。临床中类似此种用量过大、疗程过长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浪费,而且容易导致药物蓄集中毒。

1.3 使用剂型不合理

1.3.1 成人剂型用于小儿 由于药房中供应的小儿规格的药物有限,临床上为便于小儿服药常将成人剂型研末分服。如红霉素片,由于易受胃酸破坏,故制成肠溶衣片,如果研末服用,则在胃内受酸的破坏而降低疗效,并增加不良反应。又如伤风胶囊、快克、芬必得等缓释胶囊,由于胶囊内颗粒为不等速释放的若干等份(以颜色区别),分剂量时,难免倾出囊内药物颗粒不均匀,达不到缓释、定释作用。

1.3.2 口服片剂用于阴道给药 如甲硝唑片、制霉菌素片等,妇科中用于治疗阴道滴虫、霉菌性阴道炎,由于口服片剂在处方组成上不同于阴道用剂型,在阴道内很难崩解,释放,故疗效甚微,导致治疗失败。改用制霉菌素栓或甲硝唑泡腾片等阴道专用剂型后,效果良好。

1.4 药物的药理配伍不合理

如下:①速效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连用;②头孢菌素第1代与氨基糖甙类连用;③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④作用与同一受体的药物合用。

1.5 新剂型药物的应用问题

新剂型-缓释及控释制剂的药物品种在临床用量较多,这些药物的优点是减少用药次数,提供较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或减少一般制剂引起的血药峰谷现象,保证了有效血浓度。但在临床应用中出现长效药物与短效药物并用的情况。

2 药师因素

药师负责处方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 药师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药学及相关医学知识匮乏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药师的工作逐步由幕后走向台前。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参与临床查房、会诊、抢救和病历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一些药物进行药物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药动學计算,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为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正确合理用药,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注意收集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等,这就要求药师要具有过硬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相关知识,否则势必造成不合理用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延误病情。

2.2 审核处方把关不严

未审核出处方中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合理性、特殊管理药品、配伍禁忌、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某些医师的不合理处方应用于患者,其后果是用量不足,疗程偏短,延误疾病治疗;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及重复用药,导致毒副作用增大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2.3 调剂配发错误

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按医师处方调配药品,包括药物名称、用法、用量、效期、包装等方面的错误。

2.4 药学服务意识淡薄

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未能详细交待说明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品贮存条件与方法,相关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置。

2.5 协作和交流不够

不能及时准确的为医护人员提供药学信息;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力度不够;与医护人员之间出现工作分歧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或对不合理用药现象听之任之,不坚持己见。

3 护士因素

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并直接服务与患者,操作过程中易产生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未能正确执行医嘱

包括医嘱转抄错误;给患者发错药品和剂量;未按照医嘱要求的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给药;遗漏给药等。

3.2 药品质量不合格

病区药品未作定期检查或保管不当,导致药品过期或失效。

3.3 观察、监测、报告不力

没有做好病室巡视和密切观察患者工作,未能及时发现报告患者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

3.4 给药操作失当

包括不按操作规程配制静脉注射液,致使药物降效或失效;没有根据不同的药物控制不同的滴注速度;输液的先后顺序不合理等。

4 患者因素

笔者在日常门诊发药中注意到不合理用药的患者因素主要是患者不依从性。不遵守医生确定的给药方案的行为称之为患者不依从性,或称不良用药行为。患者的不依从性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障碍之一。患者不良用药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五花八门,有些是客观的原因,如文化程度低、理解错误;与子女分住,年龄大、记忆力差;服药品种多,服用方法复杂;药物剂型、味觉不易接受;体质差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等。有些则是患者主观上的原因,接受药物治疗时急于求成,任意增加或减少药物品种或用量,停药或频繁换药;盲目听从他人或媒体的宣传,向医师点名开药等;此外,当药师未能很好履行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也可能造成患者的依从性差。

目前,临床用药强调合理用药,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一切从合理开始”,只有合理用药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但在医院中对不合理用药的抵制不管从制度上,还是运行机制上都不是很强,不合理用药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医师在开写处方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药物,尽量避免多药合用,对多种病理现象应考虑治疗的利弊关系,在开方之前弄清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等。再者,还需要具有丰富药学知识的执业药师走进临床,协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直接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医、药、护应携手各尽其责。

[参考文献]

[1] 鲍玉洁.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因素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59.

[2] 张丽荣,纪晓秋.规范护理行为 避免医患纠纷[J].中国医药导报,2007,35(4):68-69.

[3] 张丽梅.从病人关怀调查谈患者用药依从性[J].中国执业药师,2005,3(15):25-26.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本院2014年1~10月份期间临床用药处方400例。

1.2 方法

临床药师对这400例临床用药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进行药学干预。

1.2.1 用药量的干预

临床医师由于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在为患者给药的过程中,对给药剂量把握不准,经常出现用药量过大或过小的现象。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临床药师参与的临床治疗中,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的用药进行直接的指导,患者药物的用量要严格按照药方说明书来操作。如1例患者诊断为急性咽炎,用注射用青霉素静脉滴注,1次/d,患者病情未得到控制。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静脉滴注,8 h/次,医生接受建议,患者病情好转。

1.2.2 选药不合理的干预

在临床中,选药不合理的现象经常发生,针对此类问题,临床药师对医师进行了必要的选药干预,在为患者选药前,要考虑到患者年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者的用药,针对这类患者,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药。如针对1岁扁桃体炎患儿采用头孢氨苄治疗,效果不明显。临床药师建议用青霉素进行静脉滴注,给药10 h/次,治疗效果较好。

1.2.3 联合用药的干预

在当前疾病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然而一些药物的联合使用也会造成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为此,临床药师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用药干预。如对1例胃溃疡患者采用甲氰米胍联合奥美拉挫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的头晕、头痛症状。临床药师建议,停用甲氰米胍,改用奥美拉挫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结果

在这400例临床用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有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5.0%,通过对这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药学干预后,接受建议的有208例,干预的有效率达到了94.5%。

3 讨论

近年来,本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不断上升,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同时还会危害到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作为促进合理用药的一项重要选择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的工作重点[1]。临床药师通过直接参与治疗过程,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促使药物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从此次研究中的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行为中可以发现,本院临床药师通过对临床中常见的用药问题对临床医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进而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接受建议达到了94.5%,由此可见,临床药师对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后,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药学干预作为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能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2]。本院临床药师对临床医师进行用药指导后,普及了临床医师的用药知识,临床医师在为患者给药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的给出合理的药方,进而减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保障[3,4]。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医院通过对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药学干预后,在这400例临床用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有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5.0%,通过对这220例临床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药学干预后,接受建议的有208例,干预的有效率达到了94.5%。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不仅可以对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而且还可以减少临床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提高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尧,潘永辉.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中外医疗,2014(1):96-98.

[2]陈岩,张良,陈淼.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180-181.

[3]Li YM,Tang XQ.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ing in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medication regimen for a allergic patient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Practical Pharmacy and Clinical Remedies,2013,8(3):54-55.

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篇8

1典型案例

案例:患儿, 男, 1岁, 家长应用维生素AD滴剂预防佝偻病, 同时也想给孩子当补品补充维生素。一段时间后发现婴儿毛发脱落, 食欲减退, 遂就诊。经检查颅压升高。

分析:维生素AD滴剂为维生素属复方制剂, 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 如佝偻并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每粒含维生素A 1500单位, 维生素D3 500单位。维生素A为维生素D的3倍。将维生素AD作为营养品长期大量给婴儿服用, 在维生素D已达到治疗量时, 维生素A已大大超量, 可出现夜间哭闹、头发上竖。维生素A蓄积中毒影响小儿发育, 以慢性病为主, 尤其对1~2岁婴儿可出现毛发脱落、奇痒、食欲减退、头围增大、颅压增高等。

1.1 儿童的生理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 身体发育都不够成熟, 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以及各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等与成人有较大差异, 所有其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等均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对健康状况的评价, 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 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的损伤实现自然改善或修复, 因此, 只有度过危重期, 常可满意恢复, 适宜的康复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自身防护能力较弱, 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 而且一旦造成损伤, 往往影响一生, 因此, 应该特别注意预防保健工作;另一方面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 不同患儿相同的用药方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为保证儿童的安全健康, 必须要了解患儿的生理特点, 做到合理用药[3]

1.2 儿童用药特点[4]

儿童时期新陈代谢旺盛, 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一般比成人为快;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 水盐转换率高, 极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 故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平衡的药物异常敏感, 如用利尿药后易出现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 水和电解质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小儿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皆不完善, 因此用药不当常易致副作用和中毒, 年龄越小, 用药就更要小心;小儿抵抗力差,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 许多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 激素应用会影响其发育, 某些中枢抑制药会影响其智力发育;新生儿, 特别是未成熟儿, 肝、肾发育不成熟, 功能不全, 同时各种酶系统功能不完善, 因此对那些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及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格外敏感;婴幼儿选用药物时, 首先要了解药物的立即反应, 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等;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各种意外及中毒。

1.3 儿童用药常见问题

儿童用药常见问题主要有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5], 保健药品的不合理应用, 解热镇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6]以及重复用药和配伍不当等。

2合理用药

2.1 用药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药物;根据儿童特点, 选择给药途径;根据儿童不同阶段,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根据儿童生理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严密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2.2 计算用量

小儿用药剂量随年龄、体重变化, 已有多种计算方法, 目前较普遍采用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药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既适用于成人, 又适用于各年龄小儿, 比较科学, 但计算较繁杂。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体表面积=0.035 (mg/kg) ×体重 (kg) +0.1 (mg) , 若体重超过30 kg, 则每递增5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g, 此方法不适用新生儿和早产儿。一般初次使用时可先用较小剂量。对重危患者可根据既往经验适当应用较大剂量。以后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调整[7]。

2.3 给药途径和方法

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保证药物吸收和发挥药理作用殊关重要。对年长儿要鼓励口服。为了儿童服药方便可将药物制成水剂、乳剂或糖浆剂等剂型, 不能吞咽或拒绝服药而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给药时, 可由鼻饲管滴入或由肛门-直肠灌药;病情严重或药物只能供注射时可选择静脉或肌肉注射。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 要根据病情、药物特性以及患儿年龄特点。应该宣传说服家长及医护、保教人员, 不要迷信肌肉或静脉给药, 因这可能增加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等危险[8]。

2.4 禁忌和适应证

要注意药品的配伍禁忌和用药的适应证。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大都由病毒引起;怀疑细菌感染最好根据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切忌不问轻重, 不分病原, 轻易采用2~3种抗生素的联合疗法。还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这在静脉注射中尤为重要。而且儿童对药物较为敏感,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在给儿童用药时要密切的关注儿童的情况, 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引起严重后果。

2.5 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 增加对儿童药品的规定, 重视不良反应报告;其次医院要大力宣传儿童合理用药, 监督儿童的用药情况;再次是科研机构要重视儿童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最后是家长要掌握更多的儿童用药知识。

总之,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 指导患儿合理用药, 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剂型,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师应当掌握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及应对措施, 要恪守职照道德, 全面掌握各项专业技能, 熟悉沟通技巧, 充分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等.儿科药物治疗学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4.

[2]邵保国.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8) :951-953.

[3]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特殊人群用药指导.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48.

[4]赵春杰.合理用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8.

[5]彭启娟, 杨涛.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03) :455-456.

[6]李婷, 宋民宪.《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中国药房, 2011, 22 (43) :4125-4128.

[7]汪淑义.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之浅见.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6) :604-605.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预防对策 篇9

1 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

1.1 医院管理方面

目前, 医院管理者合理用药的意识淡薄, 药品收入所占比例过高, 造成医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不合理用药及其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不合理用药, 导致大量药源性疾病产生。

1.2 医师方面

1.2.1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

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使用抗生素治疗。上述疾病多系病毒感染, 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 不仅无明显疗效, 而且易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 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1.2.2 合并用药品种过多:

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种情况下是必要的, 但药物种类繁多, 性质各异, 药物联用后往往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 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据统计, 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 而联合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发生率可上升为45.0%[1]。因此, 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1.2.3 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

每种药物都有其达到最佳疗效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推荐使用剂量和疗程, 以及特殊情况下剂量、疗程调整等注意事项。

1.2.4 药物使用途径和间隔时间不规范:

使用途径与时间直接影响用药效果和安全性问题。因每种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清除等方式不同, 及制作工艺的不同, 决定了药物的用药途径和间隔时间。

1.2.5 未注重合并症:

对于合并症患者只注重对症治疗, 而未注意该药物可能会对另一种疾病带来不良影响。

1.3 药师方面

1.3.1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临床知识匮乏且临床药师的知识面广而不精, 知识结构残缺不全, 针对某一种疾病的用药方案研究不透, 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得正确与否难以分辨。

1.3.2 执行处方时发生错误:

片面追求速度, 照方发药, 不能严格把好处方质量关, 未审查出处方中特殊患者用药、特殊管理药品、药物相互作用、与病情相符与否等方面的问题。

1.3.3 用药指导不力:

在发药时未能向每位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用药时间、使用方法和用药禁忌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使患者出现不必要的疑虑。

1.3.4 专业培训不够, 信息闭塞:

临床药师很少给出时间到临床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 临床对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监测力度不够, 治疗过程发生的异常现象是病情发展还是药物引起的无从知晓。

2 对 策

临床药学是一个新兴的课题, 它涉及到临床药理学、时辰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分子药理学、诊断学, 对医院确是一个挑战, 但它确实是今后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怎样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用药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严格执行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配伍禁忌,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不良反应小的抗生素;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使用过程中, 注意检测其耐药性的变化, 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2]。

2.2 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疗程安排要充足, 剂量要适当, 在用药的过程中, 剂量过大常会增加毒性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故应根据机体状况及病情轻重等决定用药剂量, 一般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 用药剂量要小;一般感染性疾病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用药, 能用一般或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疾病不联合用药[3]。

2.3 严格病原学监控

要使抗生素的使用做到科学性、合理性, 一方面医院应加强微生物学人才培养, 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 定期对临床科室抽查, 发现医源性感染, 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 应加强实验室的设备投入, 提高各科病原菌培养、分离技术水平。定期抽查重症感染患者的病原菌, 发现细菌耐药, 通过医师及时更换敏感的抗生素。

2.4 防止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液药物浓度过高有密切的关系。在用药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用药反应, 尤其要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这些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一定要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必要时做皮肤试验, 绝不可忽视, 以确保安全用药。

2.5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促销药品, 给医师提供销药提成, 有的医师在金钱面前, 乱用药、大剂量用药, 使用高价药。由此, 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再教育的力度, 使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患者,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每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在为患者治病的过程中, 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合理使用药品。只有这样, 才能杜绝不合理用药, 使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2]黄荣海.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 2004, 14 (12) :25.

临床药学与合理用药分析 篇10

1 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

1.1 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2]

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品。包括:药品准确, 用药适应证适宜, 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实用性、使用及价格适宜, 剂量、用法与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 无禁忌证, 不良反应小, 药品调配及提供给患者的用药信息准确, 患者依从性良好。

1.2 合理用药国家指标 (INRUD)

1.2.1 处方指标:

(1) 每次就诊处方药物平均品种数; (2) 处方药物使用非专利药名的比例; (3) 每百例就诊使用抗生素的比例; (4) 每百例就诊使用注射剂 (不含预防注射和计划免疫) 的比例; (5) 每百种处方用药中, 基本药物或处方集药物的比例。

1.2.2 患者关怀指标:

(1) 每例患者接触处方者 (医师) 的平均时间 (不含等候时间) ; (2) 每例患者接触发药者 (药师) 的平均时间 (不含等候时间) ; (3) 每百种处方中, 患者实得药物的数额 (%) ; (4) 药袋标示 (姓名、药名、用法) 完整的百分率; (5) 患者正确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的百分率。

1.2.3 行政管理指标:

(1) 有无基本用药的目录或处方集; (2) 抽查库房是否确有本地区所需主要药物并可保障供应。

1.2.4 补充指标:

(1) 应诊而不使用药物治疗的百分率; (2) 每次就诊平均药费; (3) 抗生素占全部药费的百分率; (4) 注射剂占全部药费的百分率; (5) 用药符合病因、对症、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指导原则的病例数 (%) , 抽样调查当地5种最主要的常见病或传染病的现场治疗情况为代表; (6) 患者离开就诊单位后, 对全部医疗照顾总体上表示满意的百分率 (全部是指医疗单位的诊断、治疗、人际关系等所有服务, 总体是指患者需求和希望得到了满足) ; (7) 能获得非商业性药物简介、药讯、治疗指导原则、处方集等公正的药物信息医疗机构比例。

1.2.5 住院用药附加指标:

(1) 并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的病例数 (%) ; (2) 使用麻醉性止痛药的病例数 (%) ; (3) 用药医嘱完整的百分率; (4) 用药记录完整的百分率; (5) 用药医嘱兑现率; (6) 采用标准治疗方案的百分率; (7) 为经适当细菌培养而静脉注射抗生素的百分率。

2 临床药学的特点是医药结合, 合理用药

2.1 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临床药师是推进合理用药的主体。合理用药比合理治疗更具复杂性也更有意义, 因此临床药师的医学知识是合理用药的关键, 它是药师开展临床工作的基础, 是传统药师角色转变的必由之路。临床药师要主动自我开发, 通过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 以便尽快做好从事临床医疗实践的准备如, 快速补充一些临床专业知识和多学习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跨学科的知识。但不容忽视的是, 药师的药学知识也需要通过培训进行提高和更新, 对于临床药师而言, 药学知识是立足之本, 临床知识是桥梁。临床药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 才能了解患者的综合情况, 才可理解医师选择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因、目的, 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 减少交流沟通的障碍, 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

2.2 深入临床, 促进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查房是药学服务的主体。药师要进行专科用药调查分析, 收集与反馈有关的药物信息, 学习和了解专科疾病的特点与用药规律, 并协助处置专科的合理用药工作。与医师讨论药物治疗方案、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效果、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相互作用。通过查房, 使临床用药更安全、有效、经济。

2.3 药学监测

对住院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对医嘱的依从性、给药剂量是否合理。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对一些重点药物和重点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TDM) , 并根据测定结果, 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 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隔, 观察患者用药后药效及不良反应, 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反馈药品不良反应 (ADR) 。一旦发生ADR, 临床药师应按规定及时收集和填报ADR报告, 并及时上报ADR监测中心。及时发现和确定实际存在或潜在存在的药物问题, 防止药疗事故的发生, 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4 收集、整理药学情报信息

临床药师要通过阅读药学专著、各种期刊杂志、药物手册、药物说明书、新药介绍、药学专著和上网获取药物的最新动态、药物治疗中的最新成果、ADR以及那些最适合临床需要的信息。把以上收集的药物信息按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老药新用、相互作用、禁忌证、药物价格、产品来源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定期制成药讯供临床医师和护士参考, 为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方面提出合理化的用药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3]。

2.5 向医患提供用药咨询

用药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师与医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 是药师走近患者的有效方法。药师应具备较强的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 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语言技巧, 深入到病房和门诊, 了解临床的用药情况, 回答医师、护士、患者提出的用药问题。做好用药咨询, 有效沟通医患双方的信息, 共同促进合理用药。

2.6 开展药品经济学分析

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使用的药品进行效价比分析, 开展用药计划、用药方案、用药风险及效益等评估工作, 以获得最佳疗效, 求得最低费用,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临床药学是面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科学, 特点在于其临床实践性, 尽力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及价格便宜, 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始终维护患者的利益。我国合理用药问题不容乐观, 其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要临床药师通过不断努力, 提高在该领域的专业技能, 在做好药师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同时, 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城.美国临床药学发展现状[J].中国处方药, 2009, 4 (4) :56.

[2]李芳, 李模勇.临床合理用药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3) :410-415.

与合理用药有关的临床研究 篇11

合理用药;临床研究;临床药学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球有1/3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就指出,合理用药即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事实上,不合理用药现象目前依然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不合理用药表现,在考察医疗单位用药合理性的同时应强调医疗单位对患者心身关怀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为更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1]

1.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是相对的,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四个基本要素。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安全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其次是药物的有效性,这是使用药物的关键。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如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等。在药物使用安全有效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一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负担不起,也谈不上合理。最后是适当,包括7个方面:①适当的药物;②适当的剂量;③适当的时间;④适当的途径,指综合考虑用药的目的、药物性质、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现在提倡一种序贯疗法,即输液控制症状之后,改换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⑤适当的患者;⑥适当的疗程;⑦适当的治疗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合理用药包括用药原则、用法、用量、药物选择、合理配方、合理停药等几个方面。临床上医生开处方,一张处方只开一种药的情况极为罕见,两种以上药品同时应用十分普遍。因此,合理配方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而不合理配方可降低疗效,甚至疗效完全抵消,不良反应增加或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必须开展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尤其是配伍用药的合理使用的临床研究。[2]

2.临床合理用药研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A.药物的合理选择

纵向选择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属于纵向选择药物。在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方面,不仅要掌握药物的共同适应证,同时要掌握药物的具体适应证。

横向选择药物。医师必须做到能够在许多同类产品中选择出最有效,副作用最少,最经济的药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医师对同类产品进行横向比较,按其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归类和排队。

B.药物的合理用量指导个体化用量的方法

药物浓度监测如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和利多卡因,其血浆清除率若有20%的改变就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又如华法令血浆蛋白结合率99%为正常,但只要有1%的改变就会导致严重中毒。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调整剂量根据临床症状调整剂量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法,如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可以影响血压的药物(如各种降压药、升压药)的剂量及间隔时间,根据心率变化调整可影响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洋地黄、 -阻滞剂、甲状腺素等)的剂量。最佳剂量以达到最好的疗效和最小副作用为原则。有些药物可先用小剂量,然后根据临床反应调整剂量,或慢慢加量直至出现满意疗效且无不良反应为止。但有些药物,如抗微生物药物,多采用首剂大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理想的浓度,以利于杀灭或抑制微生物。如开始就采用小剂量,不仅不利于抗感染和迅速控制症状,而且容易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C.药物的合理用法

间歇性用药间歇性给药不仅可减少频繁用药的麻烦、降低药品消耗,而且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如抗结核药由原來每天服药3次改为每天服药1次;有些抗癌药小剂量长期连续给予疗效不佳,而且副作用更大,如果改为大剂量间断给药,不仅副作用减轻,而且疗效更好。又如利尿剂连续给予利尿效果很快不明显,并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如果采用服药2~4d,停药2~3d的方法,则可显著增强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

按时辰规律服药抗癌药以中午用药毒性小,夜间服用毒性最大;降压药以上午服用作用最强、且易致体位性低血压,故上午服用应适当减量。铁剂晚7时吸收率最高,上午较低,故晚间服用较好。氨茶碱上午7时吸收率较高,以上午7时服用较好。阿司匹林上午6时服用半衰期较长、消除慢、药效高,而晚上6时服药疗效较差。利多卡因下午3时皮下注射可麻醉52min,早上7时或晚上11时作用只能维持20~25min。

交替给药有些药物采取交替给药法可防止耐药、维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如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的治疗可交替应用扩血管药、利尿剂和转换酶抑制剂。因为单纯的扩血管药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储留,加重心脏负担,使扩血管药改善心功能和降压作用减弱。为此,可应用利尿剂治疗水钠储留以维持降压作用,但利尿剂可增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而引起血压升高,使治疗作用减退,对此可应用转换酶抑制剂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

D.合理停药

合理停药可以防止蓄积中毒有些药物毒性较大,稍有蓄积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依米丁长期应用可使心肌变性,引起心衰、心率紊乱甚至死亡。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不可久用,如溴化物的半衰期长达12d,一般连续用药不能超过7d,否则会蓄积中毒。有些药物如维生素,虽然毒性很小,但是长期应用则可导致体内维生素不平衡,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甚至中毒的发生。

及时停药可以防止对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的发生。药物依赖性如精神药物、抗焦虑药物(安定、利眠宁、氨甲丙二酯)久用可引起依赖性,一般用药不超过3个月,如必须应用应更换药品。成瘾性吗啡、度冷丁等不能超过5d,一般用药1周即产生耐药,1~2周就可引起成瘾。

防止药源性疾病:①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药源性精神病,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引起二重感染,氯霉素有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上述药物一般不超过2周。②除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外,一般急性感染可在退热后2~4d停药,磺胺药局部用药不超过5d。

合理延长给药时间可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抗痨治疗病情稳定后继续服药一般在1年左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宜维持用药1~2年左右,抗癫痫药物治疗小剂量维持用药可长达3~4年。

逐渐减量停药例如催眠药、降压药等长期应用之后不能突然停药,否则会引起症状反跳。定期间断停药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可致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突然停药可致肾上腺危象。故应采取逐渐减量停药的方法。[2]

3.合理用药临床研究中医师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需要医院不同职工、不同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以下是临床医师在合理用药临床研究中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临床医师在临床诊疗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合理用药。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适于他们临床需要的治疗药物,符合其个体化的剂量和给药时段,并且获得药物消费最低的成本。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DM)。配合临床药师利用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对一些重点药物和重点病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测定结果,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隔,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予以合理用药。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是医疗工作者的一项常规工作,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按规定及时收集和填报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并上报。这项工作对提高药物治疗水平,防止药害事件,减少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日、节省医疗卫生资源和经费均有重要意义。

开展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繁琐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从长远来看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作为医务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工作,促进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1]魏建英,虞璧丹,杨 悦.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的调查[J].医药导报,2009.28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2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原因,管理,对策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药品的种类逐渐增多, 患者在求医问药时也尽可能的咨询医师, 医师选药的正确、剂量的准确、护理人员用药的规范均为医疗效果的有力保障。医护人员在用药的合理性方面受到了很大的质疑[1]。笔者对某医院药品处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并观察护理人员用药操作过程,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某医院医师药品处方500份, 其中包括抗生素类、心脑血管类、泌尿系统类、儿科类等各类处方药及非处方药。调查用药不合理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与对策。

2结果

500份处方中, 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34份, 占总数的6.8%, 其中药物配伍不当5份占1.0%, 儿科药物用量过大4份占0.8%, 重复用药15份占3.0%, 服用时间不当6份占1.2%, 其他情况4份占0.8%。

3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重复用药:

治疗一种疾病的药物种类诸多, 同时使用时, 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但疗效也不明显, 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 一般只选取其中一两种。调查处方中出现了许多重复用药的情况, 严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3.1.2 用量过大:

药品的用量需视患者病情而定, 不可急功近利, 盲目加大药量, 如大量使用抗菌药物, 会使细菌产生抗体。大量药物淤积体内, 影响身体素质, 并造成患者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的平衡被打破。小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全, 抵抗力差, 药物的耐受性不如成年人, 儿科用药应减少剂量, 谨慎用药。

3.1.3 药物配合不当:

药品的各项药理、作用机制不一样, 配合使用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杀菌药物与抑菌药物配合使用, 细菌内在活跃可被杀菌药物迅速杀死, 但抑菌药物则使细菌活动停止, 反而会阻碍杀菌药物药效的完全发挥, 如头孢菌素与红霉素,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与蒙脱石散搭配使用等。某些类型药物的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如庆大霉素与氨茶碱配伍[2]。

3.1.4 服用时间问题:

各种药品的起效时间、半衰期不同, 患者日常生活的饮食、睡眠、运动等对药物产生的效果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故用药时间也不同, 如甲氧氯普胺, 每天3次, 应餐前0.5h服用, 0.5~1h起效, 半衰期为4~6h, 1个疗程不应>5d, 否则可能会引起椎体外系反应。

3.1.5 护士操作问题:

由于护理工作繁杂琐碎, 护士待遇不高, 许多护士工作不认真, 态度不端正, 在用药时, 未按照操作规则进行, 极端不负责任。

3.2 原因分析

3.2.1 药品方面:

现在药品生产厂家众多, 制药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厂家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在制作药品说明书时将有效成分的作用故意夸大、无中生有杜撰成分或隐瞒不良反应成分, 误导医务人员。

3.2.2 医护人员:

不合理用药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医护人员主观故意、职业素养不高或药品知识缺乏等造成的, 主要原因可总结为下几点: (1) 利益关系:医师在开药时多开无关的非处方药物, 或搭售补药等, 对于患者病情并无治疗效果; (2) 医师经验不足:医师经验不足, 在开药时考虑不周全, 或药理知识不熟悉, 无丰富的配药经验; (3) 护士不负责任:护士工作内容琐碎繁杂, 工作任务重, 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 薪资待遇一般, 导致心怀怨气。

3.3 相应对策

3.3.1 加强药品管理:

医院在购进药品时应购买实力雄厚的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 质量与售后均有保障。不应单一以价格为参考标准。有关药品监督部门也应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整顿药品说明书, 使其包装、标签等方面及对药效、成分的表述上, 清晰完整。

3.3.2 提高医护人员的药品知识:

院方应积极对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开展知识培训, 使其研读药理方面的专业书籍, 或由医院骨干医师进行定期讲座和答疑解惑座谈会, 丰富医护人员的药理知识, 并实行考核制度。

3.3.3 培养医护人员道德修养:

积极进行医护人员道德及法制宣传。加强法制教育, 制订医疗纠纷问责法规, 震慑医护人员。注重道德培养, 并将工作态度表现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的一部分, 与薪资直接挂钩, 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刺激医护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 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宏, 李金晏.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0) :130.

上一篇:物流下一篇:行动导向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