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用药

2024-05-14

合理的用药(共12篇)

合理的用药 篇1

引言

WHO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 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 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1]不合理用药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卫生部药政局号召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1984年的资料表明, 药源性死亡占住院死亡总数的5%~17%[2]合理用药的问题因为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

1、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我国医疗资源的短缺、临床治疗的不合理和患者用药知识的匮乏等都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随着国产药、进口药药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 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1.1 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在手术或日常用药中过多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昂贵药物, 使药物疗效降低。患者在医生给药和自我给药的过程中也对抗生素形成盲目的依赖, 有的患者会在医生给药时明确指出要求使用抗生素或进口药物, 导致抗生素使用过多, 联合用药过多。

1.2 不合理用药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 (1) 违反禁忌症和慎用症用药[3], (2) 用药剂量不准确, (3) 疗程过长或过短, (4) 无明确指证用药。

2、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很多, 不合理用药可分为:患者的、处方医生的、工作环境的、包括生产厂家影响在内的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法规的因素、药物错误的信息因素, 上述几种因素也可能同时存在[4]。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药品法规的不完备以及执行不力、企业的不良推销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分析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2.1 家庭环境、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选择态度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 尤其是农村患者, 因医疗条件限制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患者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的情况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2 患者获得的药品信息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可能, 而且这些信息要么是来自广告宣传, 要么是既往患病使用药物的经验, 而两者往往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持续发生。随着药品广告的不断增多, 看广告吃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药品广告往往极力突出药品的功效, 对其不良反应则有意回避或含糊其辞, 患者过于轻信药品广告而导致不合理用药。

2.3 患者存在的错误观念是影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受我国传统的用药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久病成医”凭以往经验到药店购买药物, 根本不管所用药物是否合适。再者如一般人对慢性病存在侥幸心理, 不依从治疗或自行中断治疗。

3、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认为, 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可分解为五大要素, 概括起来就是,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一传播效果”。在英文里, 这五大要素的表述都含有一个w, 所以, 拉斯韦尔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为5W理论, 或者叫5W模式[6]。

第一要素是传播主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传播主体, 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主体就是医学与药学主业工作者, 具体说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医学和药学工作的服务人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内容必须有的放矢, 并寄托于某种表现方式。而用药作为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内容, 其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保证其正确性。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也必须有自己的“阵地”, 借助媒体而“行走”。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通过对传播对象的调查、互动可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合理用药的一般做法是:要通过对传播对象“知信行”变化的评估, 对传播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原因, 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 寻找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下面是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

4.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患儿家长获得口腔保健知识途径占最高比例的均是“口腔医务人员”。说明在现阶段医务人员直接传播还是人们获取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传播主体阶段, 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和培训对合理用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百姓用药安全与药店营业员的药学水平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要注重药品销售方面的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社区和药品零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药店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因此其教育培训同样重要。

4.2 合理用药的传播内容方面, 要做到所传播的用药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政府要做到:保证市场上销售的非处方药有适当的标签和详细的说明书, 对非专业人员而言, 标签和说明书必须准确、易读、易懂;对广告进行监督和管制, 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药品广告的宣传和管制;

4.3 在传播媒介方面,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也是人们获得用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表1中可以看出, 患者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开展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 通过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基本的药物使用知识, 使消费者具备一般的非处方药使用常识。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可以考虑安排在医学院的课程教育计划中, 也可以与成人教育计划结合起来。

4.4 针对用药知识传播对象的不同, 所应用的传播媒介也应有所区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历为大学以上患儿家长组从报纸杂志途径获得知识所占比例为24.5%, 仅次于口腔医务人员传播途径的24.8%, 位于第二;在学历为高中以下患儿家长组, 从电视广播途径获得知识占16.3%, 仅次于科普宣传, 位于第三。或者说, 在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用药知识传播时, 要注意其面对的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如从报纸杂志获得用药知识的多是学历较高的消费者, 因此, 报纸杂志上的软文宣传应着重“以理服人”, 以药理、生理知识来说服消费者。

5、确保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以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

以上是根据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要素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提出的一些措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客观因素也必须要把关, 以保证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达到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的目的。

5.1 强化零售药店内部管理,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 作为零售药店来讲, 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推行, 深化认证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5.2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改革,

改革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逐步开展药物使用评价、医院处方集制定、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 不断促进合理用药[5]。

5.3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 通过在医疗保险中建立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机制来促进合理用药。我国医疗保险要大力规范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利用保险体系的杠杆作用来调节药品价格和使用, 促进合理用药。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报销目录和服务监管规范[6]。

5.4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工作, 加大力度消除药品购销、使用中的回扣现象, 是药物的流通能够公平、公正, 使消费者真正按照需要合理地使用药物。

结语

鉴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以及消费者一些用药观念的根深蒂固, 要改善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保障全民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是其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 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政府措施的加强, 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用药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公众合理用药意识逐渐增强。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向前发展,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 消费者的用药状况必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现状和原因, 指出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用药常识的有限性以及药品信息的不当传播是导致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因素, 提出了能够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传播模式,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光宝, 张震巍.WHO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3 (6) :38240.

[2]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全国合理用药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85, 65 (5) :258—263.

[3]葛德元, 张永斌.药物毒副应警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

[4]MSH, WHO/DA P, Managing D rug Supply, 2nd Ed, Kumarian Press, U SA, 1997:425.

[5]尹运冬等.不同传播途径口腔保健知识传播效果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1 (5) :354

[6]徐岫茹.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二) [J].中国健康教育.2006, 22 (10) :778

[7]杨军华等.促进合理用药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5, 268 (24) :55

合理的用药 篇2

但是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也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因而借鉴西药PC方法合理监督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中药临床更加合理用药新途径。

对此,本文就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中药的药学监护(PC)、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和PC的相关性等内容做了具体阐述。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对3月~7月随机抽取的我院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2 结果

203月~207月我院随机抽取的857例门诊服用中药患者的临床用药咨询情况见表1

表1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用药咨询情况 例(%)

通过表1当中857例门诊服用中药患者的临床用药咨询情况的调查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临床中药咨询总人数为532人,总用药咨询率约为62.08%,其中患者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者可以多达346人,约占40. 37% ; 而咨询中药的煎煮方法者有186人,约占服用中药病人的21. 70%。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对于中药的用法用量以及煎煮方法并不十分清楚。

3 讨论

3.1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学监护的概念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应用中医学综合知识、管理学知识来指导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物,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合理组方,以达治疗疾病及保健目的。

PC亦称药学保健、药疗保健,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和患者、其他的专业人员合作而设计治疗的计划,其执行会对患者产生特殊治疗效果。

其中包括三种功能:①发现实际存在或潜在用药问题; ②对发生的用药问题予以解决;③防止潜在用药问题发生。

3.2 做好中药学全程监护与促近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性

中医用药讲辨证论治,实质为个体化用药,与临床药学合理用药的核心一致。

当前中药临床用药存在不规律用药、超剂量等问题。

因而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及时调整用药,将PC应用到中药合理用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PC结合的有效措施

3.3.1 规范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临床意义主要是保证中药质量,掌握各种不同的炮制品疗效差异是中药合理用药前提条件。

炮制方法得当与否关系中药的疗效,如生黄柏清下焦湿热,酒炙黄柏清上焦之热,盐黄柏则退虚热;生附子毒性大,制附子则毒性明显降低,且强心作用增强,炮制过程中应强调规范化的操作。

作为PC实施主体,药师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认真监督炮制中出现的问题,以更好的实施PC。

3.3.2 用量准确,方精药专

大剂量、大方是临床较普遍的现象。

用药取效与所用药量并不成正比,而与辨证准确、治法得当、用药合理有密切关系。

处方用药规律具有传统性,用药应遵循规定的剂量。

医师可依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病势缓急、发病季节、患者体质强弱酌情增减,但剂量要适中,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师要对中医师处方进行监督,共同协商,以更好的实施PC,有效加强中药临床的合理用药。

3.3.3 药物配伍、联合应用合理

药物配伍联用得当,功效则倍增;反之不但无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中药联用,尤其是含有毒性成份的中成药联用,要注意有毒成份增量及蓄积[1~2]。

中西药联用能增强西药疗效,如:枳实能增强庆大霉素抗感染的作用,银花和青霉素有协调作用[3],但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使用中药时应特别注意。

比如清开灵联合青霉素静滴可引起休克。

药师应当运用其专业的知识并且借鉴临床医师的实践经验认真审核药物配伍联用,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药源性的疾病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最终达到临床合理用药目的。

3.3.4 煎、服方法科学规范

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药的有效成份也随之不断的被提取及分离,中药的临床药理效用也得到了证实, 但是汤剂因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随症加减,灵活变通地使用药物,且内服后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制备简单易行)在现代中药剂型中仍占主导地位,所以科学地掌握中药汤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至关重要.历代医家对于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的重视。

如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我国古代积累下来的煎煮方法,大多数是科学而合理的,如“煎药并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煎药水多用雨水、腊雪、露水等,这些都是天然蒸馏水,含矿物质少、比较洁净。

煎药前应浸泡,煎药次数一般2-3次,需特殊处理的应按规定处理。

服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温度,服用的时间、剂量和服药食忌等。[3]

参考文献

[1] 张新萍,郭海平,杨智敏.药学监护与临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5):236-237.

儿童的合理用药(上) 篇3

胡院长:儿童的合理用药是父母亲和儿科医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什么叫合理用药呢?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个“合理”只具有相对性,也需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随着基因测序工作的发展,医学将要涉及很多问题,比如人的克隆、借腹怀胎、精子库、基因食品等等。这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如何保护自己?这就涉及到关于人类未来的医学模式,有的专家称之为:生物、环境、心理、社会、伦理模式。这个模式是未来人类共同遵守的医学模式。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医药工业也将有更大的发展。所有的国家都把医药工业的发展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每年也以50%的速度在增长。医药工业的发展,使人类战胜疾病的手段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过去不能治的疾病现在能治了。

从几项社会进步的基础标准来看,就是预期寿命的提高,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我国的预期寿命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是非常多的。我国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国家卫生状况总体评分排列中仍很落后;我国的城乡差距还很大,社会保障体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样一些背景下,如何合理用药就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什么是合理?这里面有个相对的问题,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合理性,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也可能成为不合理。如:五六十年代我们做医生的时候,只要了解什么病要用什么药,这种药可能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就行了。因为那时候的抗生素除了青霉素就是链霉素,其他药物很少。现在的医生仅仅了解这两条就远远不够了。

如:给药途径、药品依从性等是否合理,就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父母必读:谈到给药的途径,目前有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孩子一生病,家长都希望医生赶快给孩子输液、吊瓶。该怎样看待静脉输液呢?胡院长:目前,在给药的途径中有很多误区。如:人们现在不喜欢口服给药,也不喜欢肌肉注射,而喜欢静脉给药。孩子一发烧,家长就要求医生给输液、吊瓶,认为这样效果好。殊不知,静脉给药所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副作用,比口服给药要大得多,严重得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毒,就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孩子的生命。因此,在给药的方法上应该提倡:能口服的就不打针、不输液。然而,像这种给药的不合理性,就连一些医务人员也认识不清。当然,口服给药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过去宣传“良药苦口利于病”,现在这个观点就变了。

有些“良药”味道太苦,孩子还没有吃进去就吐得满身。因此,现在许多儿童用药开始重视口感,如香蕉味的、橘子味的药都有;过去给孩子喂药是捏着鼻子往下灌。当初我们在学校里还学过一套灌药的办法,就是让勺子不离开嘴角,一旦吐出来了再灌进去。现在,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强迫性的喂药方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家长还是比较发怵给孩子喂药,几乎没有一位家长给孩子喂药前自己不尝药的。另外,口服给药到底是一天吃一次好,一天吃两次好,还是一天三次或六小时吃一次的好?总的来说,当然是吃的次数越少,效果越好的药最理想。于是人们就生产了很多长效的,或者缓释的,或者控释的药物。

据国外统计:假如是一天吃一次的药,有80%的患者能够坚持;如果是一天吃两次的药,大概只有70%的人可以坚持;而一天吃三次药,大概只有50%~60%的人能够坚持;若一天吃四次药,六小时一次,几乎只有30%~40%的人可以坚持。大多数人经常会忘记。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有病,医生说一天吃三次药或四次药。孩子送到托儿所,中午的那一次让老师给喂药,十次有八次老师会给忘了。这并不是说老师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是因为老师一忙起来很容易就忘了。

父母必读:是价钱越贵的药,疗效就越好吗?

胡院长:应该说,任何产品都应是优质优价,药品也应该是这样。既要疗效好,又要价钱便宜,这就是一对矛盾。药物的更新换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反过来说,50年代、60年代就那么几种药,也治好了不少病人,要不然怎么会有12亿人口呢?在原始社会没有药也扛过来了。这里就有个观念的问题。完全要求高水平低价位也很难。现在的医生也非常苦恼,过去医生不关心药物的价格,现在也关心了。因为病人都希望又能少花钱,药又非常好。这就要求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所以,合理用药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种种条件下的合理。但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看这种药对病人是不是最佳,是不是对症。任何一种所谓好药,用在这个人身上好,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就不一定好。有的人病很重,那么,该花的钱也不能不花。

父母必读:给孩子用药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胡院长: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给孩子用药一定要注意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的特点第一是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一般都比成人要快,所以小儿需要的药量就与成人大不一样。经常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医生让7.5毫升分3次吃。家长回家一看药品说明书上写的是2岁~5岁吃5毫升,一天吃两次。为什么两个说法不一?又回来找医生。所以,建议医生在看病时要多说两句,告诉家长:说明书上是按年龄组分段的,而我们是按体重分的;说明书上说的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用药量,而医生要根据孩子的病情、胖瘦、营养状况等情况给药。这样给药的量会有一些差别。

第二点,一般来说,小儿时期身体内的体液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水盐转换率快,极易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比如:成人的体液占60%,其中2/3为细胞内液,1/3为细胞外液;而新生儿的体液就占70%。所以,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代谢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这些问题在用药时都要慎重考虑。第三点,小儿的各个器官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孩子的年龄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新生儿,1岁以内,3岁以内,学龄前,小学年龄组,中学年龄组,一直到18岁。最近,国外延长到20岁。其中,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其用药特点与任何年龄组不同。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器官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肝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皆不完善,大概到8岁时才初具规模,但是其功能还不够。因此,8岁以前身体各器官、组织是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些情况,决定了小儿用药的特点。

合理用药,就一定要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另外,儿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机会比成人高。儿童用药当中的不良反应,也应是儿科医生和父母在给药过程中就要想到、注意到的问题。任何药物过了量都是毒。另外,儿童对待吃药的服从,比如能不能把该服用的剂量都吃进去,是空腹服还是饭后服等,都会影响服药的效果,也是在用药时要注意的问题。第四点,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比成人相对多的营养素和维生素,小儿消化系统又极其娇嫩,易患腹泄等病,故极易发生营养紊乱性疾病;这些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抵抗微生物的能力,也影响小儿对药物代谢的耐受性。第五点,新生儿是抗菌药物应用时的一个特殊阶段,特别是未成熟儿,由于肝肾功能、各器官系统功能均低下,特别容易造成各种药物中毒,而且,还可能干扰体内各种代谢活动,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用药时更要慎重。

父母必读:中药的副作用是不是比西药小?经常给小儿吃点中药好吗?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及不合理用药 篇4

儿童时期, 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 儿童的各脏器功能及各大系统 (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系统等) 都未发育完善, 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另外, 儿童对药物的排泄速度及代谢均异于成人, 与成人相比, 儿童更加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用药治疗中, 医师必须熟悉各种儿童药物的作用、性质、剂量、用药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合理用药原则,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1]。为了探讨儿科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合理用药原则, 本文特针对如何合理安全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分析, 现综述如下。

1 儿科合理用药的原则[2]

1.1 合理药物选择

在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前, 医师必须要先准确诊断患儿的病情, 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避免用药后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对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一般来说, 临床诊断中, 医师要首先诊断患儿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才能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 给予患儿合适的药物治疗。在儿科中, 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病毒性腮腺炎、麻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水痘及病毒性肠炎等, 这些疾病的体征及症状均不相同, 治疗中要有所针对才能取得治疗效果。关于细菌性感染, 医师应该要掌握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的用药途径、剂量、适应证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保证用药合理性。

1.2 合适剂型选择

目前, 我国儿科药物剂型改革主要遵循以下的方向: (1) 研制口服制剂:原则上, 小儿给药中, 如果能够通过口服给药的, 就尽量避免注射给药;因此, 尽量研制口服制剂, 用于替代注射剂。 (2) 开发口服制剂:针对儿童的身体状况及药物吸收情况, 开发适合儿童服用的多种口服制剂, 并且多次研究改善口感, 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 (3) 研制缓释制剂:通过研制缓释制剂, 能够将患儿的服药天数及服药次数减少, 从而使小儿的用药依从性提高。

1.3 合适给药方式选择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般要针对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药物本身性质及药物治疗目的等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因为, 正确合理的给药方式能够将药物的作用及药物吸收发挥得更好, 给药中要注意下述事项: (1) 如果患儿能够通过鼻饲给药或者可以口服药物, 最安全的给药方式为经胃肠道给药;但是, 有些药物通过肌内注射比口服能够更快吸收, 因此临床给药中, 医师要注意这一点。 (2) 一般来说, 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可能会对患儿的周围组织造成损害, 并且皮下注射给药可能会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因此, 这种给药方式不适用于新生儿。 (3) 如果临床治疗药物为地西泮溶液, 那给药时可以选取直肠灌注, 通过直肠灌注给药比通过肌内注射给药, 患儿能够更快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 因此小儿惊厥治疗中, 这种给药方式能够更好地更迅速地控制患儿的病情。 (4) 由于儿童的皮肤结构与成人有差异, 给药时选择皮肤黏膜用药, 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很快被吸收, 但该种给药方式也有可能导致患儿中毒, 因此体外用药时要谨慎。

1.4 合适剂量选择

在临床用药治疗中, 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剂量。由于临床药物中, 大多数未规定儿童用药剂量, 因此, 给药时常用的药物换算方法大多根据成人用药剂量进行换算, 换算时会将患儿的体质量、年龄或者体表面积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这些换算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临床用药中, 更应该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同时结合临床经验, 选用合适的剂量。如果需要给予患儿联合用药治疗, 也要针对具体情况, 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2 儿科不合理用药[3]

2.1 不合理的药物选择

在疾病治疗中, 药物治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 但药物治疗有可能导致出现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 这些均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我国, 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由于不合理用药, 导致患儿出现各种药物不良反应, 如耳毒性药物, 严重的会致聋。因此,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定要保证合理用药,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保证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2.2 不合理的药物剂型

纵观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药品, 虽然种类繁多, 但仅有不到10%的儿童专用药物剂型。从我国患病儿童的比例来看, 在患病总人数中, 患病儿童的比例大约为20%, 完全不能满足儿科临床治疗的药物需求。儿科临床治疗中, 如果给予患儿成人药品治疗, 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割剂量, 并且分割药物很容易破坏药物剂型, 还会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药物在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也发生改变, 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情况更严重的, 甚至还会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3 不合理的给药方式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 往往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1) 由于静脉输液的给药效果好, 并且药效快, 这些都优于肌内注射及口服, 再加上医师对静脉滴注对患儿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临床给药中往往将静脉滴注作为患儿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 (2) 由于静脉滴注给药效果好, 患儿家长往往会要求医师通过静脉滴注给药, 助长这种现象的发生。给予儿童, 尤其是婴幼儿静脉滴注, 不但会产生严重的疼痛感, 还有可能会导致发生静脉炎及急性肺水肿, 与其他给药方式比较, 静脉滴注的医疗成本更高。

3 结 语

儿科用药是一个值得我们加深研究及探讨的领域, 因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儿童保健临床服务应该要受到全民的关注;临床用药中, 医师一定要关注儿科药物的性质、用药禁忌、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等, 熟悉掌握儿科药物的相关知识;同时, 临床治疗中, 还要结合儿童的临床诊断结果给予儿童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敬运龙.儿科合理用药浅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合理用药) , 2009, 7 (4) :135-136.

[2]任冠华.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2009, 17 (6) :183-184.

有关中药合理用药问题的探讨 篇5

摘要: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如:性能类似的药物如大黄和芒硝合用增强泻下作用;乳香和没药合用可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作用;荆芥和防风合用可加强散风解表作用。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等等。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 1 注意辨证

在临床上常会遇到各种情形,同病,服用同一种药,疗效则截然不同,这是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个体差异等原因,因此,在用药时也应区别对待,如人们感冒后习惯于买点大青叶片等中成药回家自理,有些医生也是一听感冒拿起笔来随便开几种感冒药了事,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可用同一种药,一般来说对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肢节酸痛等风寒表症,用复方大青叶片较好,而感冒发热、鼻塞、咽喉肿痛等用西羚解毒丸效果较好,当风热表证出现身热口渴,气逆咳嗽时可用桑菊感冒片,而流感应用复方大青叶合剂。另外在选药时也要注意季节的变化,如春季容易出现外感风邪为主的感冒,用防风通圣丸效果较好,而夏季感冒暑湿较重,宜用藿香正气丸(水)。同时不要滥用贵重药,如同是用于温邪热毒性病症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皆为名贵中成药,但在临床应用时又各有其特点,不能滥用,由此可见,应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辨证施治,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疗效。2 药物配伍 2.1 中药与中药配伍

第 1 页

共 7 页

中药配伍是根据临床辨证论治原则,利用药物相互作用,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性能类似的药物如大黄和芒硝合用增强泻下作用;乳香和没药合用可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作用;荆芥和防风合用可加强散风解表作用。性能不同的药物如吴茱萸和黄连合用,可增强前者止痛、止酸、止呕作用,并能抑制前者之辛热。补中益气汤,系由补气、补血、理气、升阳药组成,共呈升阳举陷、补中益气之功。性能相反的药物如热药肉桂和寒药黄连配伍可交通心肾。半夏有刺激咽喉等毒性,配伍生姜能减低半夏的催吐、失音等不良反应,并有协同止呕作用。在临床配伍中,必须注意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如在用补气的处方中,加用了人参、黄芪、大枣之类中药时,均分别加入川朴、木香、莱菔子等以防止壅塞,达到补而不滞。2.2 中药与西药配伍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中西药并用。生活中,不少人也都有既用中药又用西药的习惯,以为中西药同时服用可以加强疗效,殊不知中西药如配伍不当就会降低原有的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土霉素与牛黄解毒丸合用,与牛黄解毒丸的主要成分硫酸钙结合生成难以吸收的结合物,从而降低了清热解毒功效。中成药舒肝丸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芍药甙,有解痉、镇痛作用,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互相减低药效,西药优降糖等降糖药在使用期间忌与含有人参、甘草、鹿茸的中成药合用,因能产生拮抗作用,减弱降糖药的效果。如降压片、优降宁等降压药,不宜与含麻黄的中成药如麻杏正咳糖浆、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先声咳喘宁等合用,因中药麻黄中含的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山楂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丸等中成药含有酸性成分,不能与碳酸氢钠,氢氧化铝、胃舒平、氨茶碱等碱性药物同服,否则,药物疗效就会降低。强心甙类药不宜与含钙离子

第 2 页

共 7 页 的中成药合用,因为大量的钙离子对心脏的作用类似强心甙类药物,如合用毒性会增强,而导致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不能与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为它们的合用可使心跳骤停而出现危险。骨刺消痛液等含乙醇的中成药药酒、若与西药阿司匹林同服会加大对消化道的刺激,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含中药贝母的中成药不能与氨茶碱同用,以免造成中毒。中药冠心苏和丸不能与亚硝酸异戊酯同用,因为两者能生成含汞离子的有毒沉淀物使人中毒。综上所述可见,中成药切莫盲目与西药配伍应用,只有在明确中、西药药性的前提下合理配伍应用,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并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3 中药炮制与合理用药

中药炮制也是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采取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产生不同的疗效。如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可温经止血,祛肚脐小腹部寒邪;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再如当归用酒洗后适用于行血活血;炒炭后则适用于止血。还有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大黄生用泻力最大,适用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力较缓,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大黄炭则泻力很小,但却能止大便下血。

2001年国家出台了《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GEP),衔接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促进中药炮制生产标准化,促进中药提取物技术水平的提高[1]。4 中药剂量与合理用药

中药的用量不同,其功效和适用范围也不相同。如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子;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

1第 3 页

共 7 页

倍,又配用饴糖,就成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味药的用量不同,因此方名不同,治证就不同。又如甘草4g以内,在药方中起调和作用;用5~10g有温胃养心功能;用30g以上就有类似激素样反应。活血化瘀药川芎,小剂量可以收缩子宫、兴奋心脏,但大剂量反使子宫收缩抑制,并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苦寒药黄连及龙胆草,小剂量可清火健胃、增强食欲,量大则引起胃肠道反应。临床药物的用量还与年龄、体重、性别、病邪的盛衰、体质强弱、气候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临床用药如果不注意药量大小的变化,即使辨证、立方、处方基本正确,往往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中药目前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严把药品质量关近几年,随着医药市场的全面开放,中药这一特殊商品随着市场竞争,假冒伪劣药品在一些不法商贩的推动下,不仅在农村乡镇流通,造成基层药品市场失控,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医药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医院的药品采购、管理和炮制、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要以高度责任心和高超的技术经验,严格把好药品质量关,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5.2 不要滥用滋补中药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认为中药的药性平和且没有毒副作用,而且滋补中药还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功效。中药的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销售很旺,人们对补很迷信,而忽视了对立统一的另一个方面,即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对青少年特别是小儿的正常发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甚至导致小儿早熟,损害了人们的脾胃功能,造成营养过剩等。

5.3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要正确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当否,对于临床疗效有一定影响,元代名医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第 4 页

共 7 页

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因此,一般汤剂宜在饭前服用,对肠胃有刺激的药剂应在饭后服用。驱虫、攻下药宜在空腹服为好,安神药则宜睡前服用,滋补药宜在饭后服用。汤剂在服用时对其药液的温度也应适当掌握,一般汤剂宜温服,热证用寒药可冷服,真寒假热者宜热药冷服,滋补药亦冷服为好。解表药、急证药、寒证用药宜热服。真热假寒药宜热服。6 中药不合理应用的危害

人们以为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中药相对而言比西药的不良反应要小,但中药中也有剧毒药,如服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根据不完全统计,1974~1984年国内期刊关于因使用中药而中毒致死的报道共有27篇,这些中药包括:巴豆、苍耳子、雷公藤、甜瓜蒂、木通、牵牛、苦楝子等。曾有报道因长期轮换服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等而引起汞中毒的病例,乃由于这些中成药内部含有朱砂(汞化合物),长期服用可引起蓄积中毒。

云南白药是一种名贵中草药,治疗内外出血和血瘀肿痛有良效,成人1次剂量为0.2~0.3g。如果1次服量超过0.5g,就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六神丸、六应丸、梅花点舌丹等中成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内含蟾酥,具有一定毒性。若服用过多,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周及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有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还可引起过敏,应加警惕[2]。

“药带三分毒”,完全无毒性的药物是很少的,中药亦不例外。即使如著名中药滋补药人参这样药性平和的中药,如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不良后果。据报道,连续服用人参超过1个月的133例患者,大多数出现兴奋状态、失眠、欣快感、神经衰弱、咽喉刺痒、高血压等症状,有的还出现皮疹、水肿、清晨腹泻等。其中14例每日服人

第 5 页

共 7 页

参3g,最多时服用15g,经24个月后检查,发现10例表现欣快、烦躁、激动、失眠;4例因用量较大,导致混乱感。中医认为,一切实证、热证,均忌用人参;阴虚火旺者使用后常出现便秘、鼻出血;初感外邪而无虚证者服用后,则会使表邪久滞不去,加重病情。故人参长于补虚,只宜用于虚证,一般健康状况尚好并无虚证表现的人,就没有必要使用。7 小结

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3]。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4。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5]。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参考文献

[1]

张来起,沙启营,李光胜,等.建立、推广与实施cGEP完善现代中药管理规范.中国执业药师,2008,6:12-14.[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6-38.[3] 王学军.中药的合理用药之我见.首都医药,2002,9(8):44-45.

第 6 页

共 7 页

[4] 傅菊初.论中药的合理用药.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1):721-722.

[5] 韩华,张丹丹,刘佩莉,等.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530-1531.第 7 页

浅谈中药的合理用药 篇6

【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50-1

1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如地道人参中有效成份皂甙含量为引种人参的30~40倍),有效成份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份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2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中药煎煮机改变了传统的炉火,砂锅煎煮中药的方法,采用自动压力罐煎煮,之后直接进行无菌灌装,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需要先煎、后下、烊化等才能达到药效的药材,不适宜使用煎煮机。

3中药服用

正确服用中药,能使其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

4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不合理联用西药,会产生各种问题,或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或产生毒性,引起疾病乃至危及生命。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异烟肼联用,因异烟肼分子中含有肼类等功能团,与上述中药同服后,既会产生螯合效应,生成异烟肼与钙镁铁的螫合物,妨碍机体吸收;又能影响酶系统发挥干扰结核杆菌的代谢作用,从而降低疗效。酸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可与碱性较强的西药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因与碱性药物发生中和反应后,会降解或失去疗效;②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山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

6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

合理的用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 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未足半岁, 平均为 (6.88±1.96) 岁; (2) 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为半岁, 平均年龄为 (7.10±1.62) 岁;经对比,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等) 无明显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 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若 (P<0.05) 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 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 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 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具体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由表1可看出, 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 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经验进行判断, 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 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 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 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 (2) 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 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 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 而临床治疗中, 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 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 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此外, 因为大多数药物均是通过肝肾进行排泄, 滥用药物常会导致患儿出现肾功能或是肝功能不全的现象。 (3) 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 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缓释片等。胶囊剂等剂型较难以进行分量, 容易导致药物剂量过大或是不足的现象, 影响疗效。

3.2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 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 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 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 抗生素可分为3类[3]: (1) 时间依赖类; (2) 浓度依赖类; (3) 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 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 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 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 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 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 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 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 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 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 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3.3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 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 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 (1) 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 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 尤其是抗生素方面, 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 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 可通过培养细菌后, 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 (2) 剂型选择。原则上, 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 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 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 (3) 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 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 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 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 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如检查出患儿具有肝、肾方面的疾病, 则尽可能不用需要通过肝肾进行排泄的药物或是减少剂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 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本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 (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 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并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 (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 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 经研究, 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合理应用药物, 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冰, 潘洁, 王远光, 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8) :179-180.

儿科合理用药的探讨 篇8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 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可将小儿分为6期: (1) 胎儿期: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 共40周, 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 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 许多药物可致胎儿的器官损害和胎儿死亡; (2)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满28d之前, 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 (3) 婴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1周岁之前, 此期生长发育最迅速, 但容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 (4) 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 (5)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前; (6) 学龄期:自6~7周岁至青春期开始之前; (7) 青春期[1]。

2 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2.1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 排空时间长, 肠蠕动不规律, 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 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 末梢神经不完善, 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时, 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 比表面积大, 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2.2 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2], 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 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2], 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 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 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游离型药物较多, 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 如胆红素等, 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 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 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甚至核黄疸。此外,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 多种药物均能通过, 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2.3 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 直到出生后8周, 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 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 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1]。另外, 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 导致灰婴综合征。

2.4 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 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儿童, 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 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 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又如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 在4个月时只有成人的25%~50%, 2岁时接近成人值;而肾小管最大排泄量在出生后1个月内很低, 在1~5岁接近成人值。此外, 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 尿液pH值高, 影响碱性药物排泄。因此, 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 (如地高辛、庆大霉素) 消除减慢, 易致蓄积中毒。所以在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间隔[3]。

3 儿科用药的原则

3.1 选择合理药物

在用药之前必须进行正确的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 避免儿科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的发生。应首先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儿科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肠炎和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这些疾病各自有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对细菌感染者应掌握所用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用药途径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4]。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不但会增加ADR发生率, 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3]。

3.2 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ADR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许多药品没有小儿专用剂量, 普通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 多数仍按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小儿剂量,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在联合用药时, 应注意有无药物浓度较之单一用药时的改变, 要及时调整用量。

3.3 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1) 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 经胃肠道给药安全。有些药物 (如地高辛) , 口服较肌肉注射吸收快, 应引起注意。 (2) 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 不适用于新生儿。 (3) 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肉注射吸收快, 因而更适于迅速控制小儿惊厥。 (4) 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 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 甚至可引起中毒, 体外用药时应注意[3]。

3.4 选择合适剂型

目前, 儿科药物剂型改革方向主要有: (1) 研制口服制剂来替代一些注射剂, 原则上要求能够口服给药的就不需要进行注射治疗; (2) 开发多种口服制剂 (如滴剂、混悬剂、咀嚼片和泡腾片等) 并改善口感, 方便患儿服用。 (3) 研制缓释制剂, 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天数, 提高小儿用药依从性。现在我国儿科药品在药物剂型的改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许多口服制剂 (如阿莫仙干糖浆、泰诺滴剂等) 添加了适于儿童口味的果味剂, 大多数滴剂还配有小量杯或刻度滴管, 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儿童用药。

4 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4.1 抗生素类药物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 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应用。就抗菌治疗而言, 尤应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毒副作用的关系。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 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原因就首先使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方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病原学诊断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来完成治疗。如需联合应用, 应以疗效好、副作用小为原则, 为防止累积毒性作用, 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 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 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为半衰期快速消除类抗生素, 这类抗生素由于在体内消除快, 欲维持合适的血药浓度及给药次数, 应每日2~4次。喹诺酮类 (如环丙沙星) 、四环素类 (如土霉素) 不宜应用, 对于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5]。值得注意的是,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如消化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腹泻、便秘等, 严重者可以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4.2 解热镇痛类药物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及剂型相对较多, 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 但其药理作用基本相同, 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 没有联合用药的必要。而扑热息痛、布洛芬制剂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6]。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 诱发Reye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 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 故应慎用。

4.3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

很多家长及部分医生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可以长期、无条件使用, 因此经常给孩子服用一些诸如某些钙制剂、锌制剂、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药物。其实服用此类药物治疗要根据身体的需要, 若滥用或过量地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 如维生素D过量的使用可致使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浓度过高, 出现高钙血症。对于新生儿, 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 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总之, 儿科用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作为儿科医护人员, 应该树立高尚的医德, 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为人民服务, 努力钻研专业技术, 提高儿科用药水平,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 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 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我国现有<14周岁的儿童约4亿, 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药物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因此, 儿童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生存与发展, 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儿童,合理用药,药物

参考文献

[1]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 2006, 34 (2) :12~14.

[2]Behrman RE, Klegman RM, Nelson WE.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M].Phtladophia:WB Saunder Company, 1996:252~258.

[3]徐小薇, 王跃明, 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1, 10 (2) :125~128.

[4]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9, 8 (1) :55.

[5]任冠桦.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2005, 17 (6) :183~184.

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9

1 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2]

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通常是指执业医师要依据患者病情, 实施科学、安全、有效、及时的用药, 使药物能够最大程度低发挥疗作用, 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药物使用正确无误, 临床用药指征合适, 用药剂量和药品疗效妥当, 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能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 临床不合理用药表现[3]

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我, 盲目追求新药、特效药, 对于药物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缺乏必要的了解, 很多患者用药指征不适应, 存在求医心切, 病急乱用药, 超量用药的现象。投医或超量服用造成药物滥用。

临床不合理用药可能造成对疾病治疗的延误, 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 降低药物疗效, 导致治疗失败情况的发生。此为还可能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病症的发生,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临床不合理用药还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造成医疗事故, 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严重损害, 严重的甚至可能致死、致残。临床不合理用药会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量浪费, 并使医师及医疗机构的信誉受到损害, 导致患者投诉增加。临床不合理用药, 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 将导致耐药性增加, 延长治疗周期, 对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3 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4]

3.1 高度重视用药安全性

用药安全性是药师进行临床合理用药指导的首要条件。在我国医疗体制和临床实践中, 医师的关注重点往往仅放在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措施上, 对于涉及用药方面的细节, 例如药品存在何种不良反应、药物直接是否存在排斥反应、药物使用的安全剂量范围以及适用人群等方面考虑不够充分。针对这些问题药师应担负起相应的工作职责, 利用最终的处方审核权, 对发现的用药不合理问题及时向医师提出建议, 及时进行不合理用药偏差纠正, 确保患者的者用药安全。

3.1.1 认真做好调剂工作

药师在药品调剂过程中要进行认真审核, 确保临床处方质量。近年来, 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各类新药物层出不穷, 在临床用药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广泛, 药物信息增长迅速, 临床用药方式更加复杂, 导致在临床用药中, 容易出现疏漏现象。为此更应高度重视药物调剂工作, 保证用药安全。

3.1.2 同患者充分进行沟通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 药师积极主动地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一是药师应对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各类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提前告知, 对慎用、忌用和禁忌要进行认真及时的沟通。防止在用药出现异常,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二是药师要向患者告知各项用药时应避免合用的药物种类, 防止出现药物混用造成的药理减弱和毒副作用增强的现象。例如, 如果阿司匹林和红霉素合用将会增强毒副作用, 造成患者耳鸣和听力下降的后果,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坚决避免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

3.1.3 对用药剂量进行安全管理

通常我们将药物的最小中毒量和最大有效量间的范围成为药的安全范围。一些患者因为对用药剂量不了解, 在使用中存在过量应用和错误使用的情况。需要药师对用药安全进行指导, 特别是老年、哺乳期妇女、儿童、肝肾功能异常者, 更应关注用药的安全性。

3.2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用药有效性[5,6]

用药有效性通常是指患者通过合理用药实现预想治疗结果。临床上药师应在医师开具的药物基础上, 通过用药指导确保患者正确服药, 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确保药物效果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1 注意临床药物用法

在临床用药中, 药师应主动提醒患者在用药前仔细对药物说明书进行阅读, 对于特殊药物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西索米星, 该药物的杀菌作用和其药物浓度有直接关联, 和药物服用时间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西索米星10万U静脉滴注多次服用量无法保证良好的临床效果, 应通过提高Cmax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3.2.2 合理规范用药时间

药师在临床用药中, 要及时告知患者在合理的用药时间进行服药, 防止因用药时间错误造成的疗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问题。

3.2.3 全面做好药品保存

临床很多药物均需要按照疗程进行服用, 因此一些药物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存放, 药物如果存放时间较长, 保存不当会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要高度重视药品的保存方式, 确保不因药品保存不当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

3.3 加大合理用药宣传力度[7]

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 普及药品知识, 充实药学服务项目, 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作用。目前, 各类新药日益增加, 各种新型药品剂型层出不穷, 临床用药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配伍禁忌。所以药师应改变和延伸有药学服务项目, 积极主动地开展用药安全宣传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

同时, 在患者对医疗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 药师也必须进一步提高专业工作能力, 不断更新自身的药学知识, 准确掌握各种药物适应证, 防止出现药物滥用现象。不断加强患者自身保护意识, 通过通过咨询以及广告宣传的各种方式, 进一步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出现药物滥用现象, 确保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8]。

4 结语

药品作为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而医疗科技的发展对临床合理用药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药师应不断加强药学知识储备, 对临床医师用药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督, 对于药品使用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及时监测临床药品中出现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 根据药物的药理、适应证等情况, 做到科学合理配伍, 确保用药安全合理。

摘要:目的 对临床合理用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从合理用药的含义入手, 指出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的方法。结果 药师应突出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结论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增强药师队伍素质,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用药服务, 是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徐雪梅.药师参与病区医嘱审核的体会[J].医药导报, 2005, 24 (10) :967-968.

[2]刘艺萍.开展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J].海峡药学, 2008, 21 (12) :190-191.

[3]李倩, 李伟, 宗刚, 等.药师查房, 纠正不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2) :156.

[4]朱福海, 许杜娟, 夏泉,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 2010, 14 (1) :107-109.

[5]吴军红.浅析完善合理用药中药师的药学技术服务[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21) :53-54.

[6]杨梅, 汤致强.开展用药咨询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5) :619-620.

[7]张燕娥.门诊合理用药的处方干预及典型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1, 40 (8) :32-34.

癌症患者疼痛的合理用药 篇10

癌症治疗, 尤其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 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帮助患者坚持完整放疗和化疗,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 WHO提出“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其中心内容就是提倡按阶梯给药、无创给药、按时给药和给药剂量个体化。

1.1 按阶梯给药

根据癌症患者的主观疼痛现象, 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三个层次, 分别制定止痛方法。第一阶梯:轻度疼痛给予非阿片类止痛药, 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 本类药物无成瘾性, 无镇静安眠作用。第二阶梯: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药与非阿片类止痛药, 如可待因、曲马多及高乌甲素等。第三阶梯:重度疼痛给予阿片类止痛药, 如吗啡。

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是否从第一阶梯开始给药, 一定要先明确患者疼痛的程度, 对于中度疼痛可以直接进入第二阶梯治疗, 而不必机械地先从一阶梯药物开始。 (2) 要合理选择止痛药。如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时, 就最好改用环氧化酶-2 (COX-2) 选择性抑制剂, 用非阿片止痛药效果不佳或出现中重度疼痛时, 应及时改用阿片类止痛药;在选择阿片类止痛药时, 首选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 如吗啡缓释片。如果不能耐受吗啡便秘、恶心、呕吐、幻觉等不良反应或肾功能不全、吞咽困难、口服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 可以用芬太尼透皮贴剂, 但此药不宜用于需迅速频繁滴定止痛的难控性重度疼痛。 (3) 合理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是提高止痛疗效的重要方法。NSAIDs与阿片类止痛药联合应用, 即外周性止痛药与中枢镇痛药联合应用, 可以协同增强止痛疗效, 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止痛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类药、局部麻醉类药、NMDA (N-甲基-D-天冬氨酸) 受体阻断剂等药物合用时, 可以提高神经痛的止痛治疗效果。联合用药要注重个体化原则, 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方案。 (4) 控制突发性疼痛。尽管疼痛多为持续性慢性疼痛, 但约半数以上的癌症患者可能在1 d中出现1~3次较明显的突发性或暴发性疼痛。在用控释止痛药的同时, 应该备用速效或短效止痛药。可根据患者情况及医疗条件选择口服、口腔含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自控药泵等方法给药。

1.2 无创给药

癌痛药物治疗原则之一是口服给药, 尽可能避免创伤性给药途径, 以便于患者长期用药。我国长期形成的麻醉药品用药习惯是将度冷丁注射剂作为有效镇痛药用以缓解慢性疼痛, 而肌肉注射给药方式, 属于创伤性给药。WHO重点推荐使用的止痛药是吗啡, 而我国度冷丁的消耗量居高不下, 吗啡的消耗量较低, 如2000年我国吗啡消耗量只占全球总量的0.77%, 而发达国家人均用量是我国的171.4倍, 发展中国家人均用量是我国的29倍。

1.3

按时 (3 h~6 h) 给药, 而不是按需 (只在疼痛时) 给药临床实践证明, 如果患者出现疼痛时, 及时、按时使用镇痛药, 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而且可以选择镇痛强度低的药物, 使用最小剂量。如果等到疼痛剧烈时使用镇痛药, 患者就要遭受疼痛的折磨。如果长期得不到镇痛治疗, 癌症患者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

1.4 给药剂量个体化

即按量 (止痛剂量直至患者疼痛消失) 给药, 而不是定量给药。临床实践证明, 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少数癌症患者镇痛治疗需要高剂量。阿片类镇痛作用强, 长期用药无器官毒性作用。当患者疼痛因肿瘤进展而加重时, 可通过增加剂量提高镇痛治疗效果, 用药量无最高限制性剂量, 即阿片类镇痛药无封顶效应。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的, 为推行这个指导原则, 我国几次调整了麻醉药品使用政策, 如1998年出台的《关于癌症病人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 提出吗啡使用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极量的限制, 即吗啡使用无极量, 体现了个体化给药原则;2002年实施了癌症患者申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 使麻醉卡由1个月更换1次改为2个月更换1次, 放宽了控、缓释剂型的一次处方剂量, 每张处方可以开15 d用量, 强调了以患者实际需要为准的个体化用药原则。

2 癌症治疗时还应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

2.1 应该完全消除疼痛

临床上, 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疼痛, 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让癌症患者在不痛的状况下睡眠, 是对癌症患者镇痛治疗的最低标准。

理想的镇痛目的是让癌症患者在不痛的状况下休息、活动、工作。绝不能满足于癌症患者疼痛的部分缓解, 必须追求疼痛完全消除。

2.2 不应该只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最大耐受量

对于任何重度疼痛的患者, 无论癌症临床分期早晚、预计生存时间长短, 只要镇痛治疗需要, 都应使用最大耐受量阿片类镇痛药, 而不能只对即将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最大耐受量。

2.3 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

防止和减轻不良反应是合理使用止痛药的重要方面。对需要长期用NSAIDs患者应避免超量用药, 并推荐使用COX-2选择性抑制剂。便秘是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通过调整饮食、多饮水或用缓泻药等方法预防性治疗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大多是短暂和可耐受的, 一般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 数日后多自行消失。不应一出现不良反应就停药。当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时,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更换止痛药, 或改变给药途径。

2.4 应改变阿片类药物一旦使用就无法停用的观念

在医疗实践中, 只要癌症患者疼痛病因得到控制, 疼痛消除, 随时可以停用阿片类镇痛药。当吗啡日用量为30~60 mg时, 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 对长期大量用药的患者逐渐减量停药也不会发生意外。逐渐减量停药的具体做法是:在最初的2 d内减量25%~50%, 之后每2 d减量25%, 直至日用量为30~60 mg时停药。在逐渐减量过程中, 应观察癌症患者有无疼痛症状出现, 若出现疼痛症状, 应进一步缓慢减量, 避免停药太快出现疼痛症状及戒断症状。

2.5 应改变阿片类药物不能用于肺癌患者的观念

有人认为阿片类药物具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 不能用于肺癌患者疼痛的治疗。实际上, 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是外周性病变即肺部病变所致, 而阿片类药物本身不加重肺部病变。同时, 阿片类药物对呼吸中枢抑制的副作用, 一般仅发生在用药过量或肾功能不全导致药物蓄积时。

2.6 应改变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观念

与合理用药有关的临床研究 篇11

合理用药;临床研究;临床药学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球有1/3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就指出,合理用药即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事实上,不合理用药现象目前依然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不合理用药表现,在考察医疗单位用药合理性的同时应强调医疗单位对患者心身关怀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为更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1]

1.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

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是相对的,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四个基本要素。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安全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其次是药物的有效性,这是使用药物的关键。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差别,如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等。在药物使用安全有效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一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负担不起,也谈不上合理。最后是适当,包括7个方面:①适当的药物;②适当的剂量;③适当的时间;④适当的途径,指综合考虑用药的目的、药物性质、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现在提倡一种序贯疗法,即输液控制症状之后,改换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⑤适当的患者;⑥适当的疗程;⑦适当的治疗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合理用药包括用药原则、用法、用量、药物选择、合理配方、合理停药等几个方面。临床上医生开处方,一张处方只开一种药的情况极为罕见,两种以上药品同时应用十分普遍。因此,合理配方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而不合理配方可降低疗效,甚至疗效完全抵消,不良反应增加或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必须开展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尤其是配伍用药的合理使用的临床研究。[2]

2.临床合理用药研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A.药物的合理选择

纵向选择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属于纵向选择药物。在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方面,不仅要掌握药物的共同适应证,同时要掌握药物的具体适应证。

横向选择药物。医师必须做到能够在许多同类产品中选择出最有效,副作用最少,最经济的药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医师对同类产品进行横向比较,按其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归类和排队。

B.药物的合理用量指导个体化用量的方法

药物浓度监测如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和利多卡因,其血浆清除率若有20%的改变就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又如华法令血浆蛋白结合率99%为正常,但只要有1%的改变就会导致严重中毒。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调整剂量根据临床症状调整剂量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法,如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可以影响血压的药物(如各种降压药、升压药)的剂量及间隔时间,根据心率变化调整可影响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洋地黄、 -阻滞剂、甲状腺素等)的剂量。最佳剂量以达到最好的疗效和最小副作用为原则。有些药物可先用小剂量,然后根据临床反应调整剂量,或慢慢加量直至出现满意疗效且无不良反应为止。但有些药物,如抗微生物药物,多采用首剂大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理想的浓度,以利于杀灭或抑制微生物。如开始就采用小剂量,不仅不利于抗感染和迅速控制症状,而且容易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C.药物的合理用法

间歇性用药间歇性给药不仅可减少频繁用药的麻烦、降低药品消耗,而且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如抗结核药由原來每天服药3次改为每天服药1次;有些抗癌药小剂量长期连续给予疗效不佳,而且副作用更大,如果改为大剂量间断给药,不仅副作用减轻,而且疗效更好。又如利尿剂连续给予利尿效果很快不明显,并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如果采用服药2~4d,停药2~3d的方法,则可显著增强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

按时辰规律服药抗癌药以中午用药毒性小,夜间服用毒性最大;降压药以上午服用作用最强、且易致体位性低血压,故上午服用应适当减量。铁剂晚7时吸收率最高,上午较低,故晚间服用较好。氨茶碱上午7时吸收率较高,以上午7时服用较好。阿司匹林上午6时服用半衰期较长、消除慢、药效高,而晚上6时服药疗效较差。利多卡因下午3时皮下注射可麻醉52min,早上7时或晚上11时作用只能维持20~25min。

交替给药有些药物采取交替给药法可防止耐药、维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如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的治疗可交替应用扩血管药、利尿剂和转换酶抑制剂。因为单纯的扩血管药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储留,加重心脏负担,使扩血管药改善心功能和降压作用减弱。为此,可应用利尿剂治疗水钠储留以维持降压作用,但利尿剂可增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而引起血压升高,使治疗作用减退,对此可应用转换酶抑制剂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

D.合理停药

合理停药可以防止蓄积中毒有些药物毒性较大,稍有蓄积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依米丁长期应用可使心肌变性,引起心衰、心率紊乱甚至死亡。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不可久用,如溴化物的半衰期长达12d,一般连续用药不能超过7d,否则会蓄积中毒。有些药物如维生素,虽然毒性很小,但是长期应用则可导致体内维生素不平衡,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甚至中毒的发生。

及时停药可以防止对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的发生。药物依赖性如精神药物、抗焦虑药物(安定、利眠宁、氨甲丙二酯)久用可引起依赖性,一般用药不超过3个月,如必须应用应更换药品。成瘾性吗啡、度冷丁等不能超过5d,一般用药1周即产生耐药,1~2周就可引起成瘾。

防止药源性疾病:①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药源性精神病,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引起二重感染,氯霉素有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上述药物一般不超过2周。②除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外,一般急性感染可在退热后2~4d停药,磺胺药局部用药不超过5d。

合理延长给药时间可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抗痨治疗病情稳定后继续服药一般在1年左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宜维持用药1~2年左右,抗癫痫药物治疗小剂量维持用药可长达3~4年。

逐渐减量停药例如催眠药、降压药等长期应用之后不能突然停药,否则会引起症状反跳。定期间断停药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可致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突然停药可致肾上腺危象。故应采取逐渐减量停药的方法。[2]

3.合理用药临床研究中医师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需要医院不同职工、不同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以下是临床医师在合理用药临床研究中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临床医师在临床诊疗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合理用药。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适于他们临床需要的治疗药物,符合其个体化的剂量和给药时段,并且获得药物消费最低的成本。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DM)。配合临床药师利用现代的分析测试手段,对一些重点药物和重点病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测定结果,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隔,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予以合理用药。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是医疗工作者的一项常规工作,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按规定及时收集和填报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并上报。这项工作对提高药物治疗水平,防止药害事件,减少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日、节省医疗卫生资源和经费均有重要意义。

开展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繁琐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从长远来看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作为医务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合理用药的临床研究工作,促进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1]魏建英,虞璧丹,杨 悦.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的调查[J].医药导报,2009.28

儿童烧伤的合理用药研究 篇12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2011年2月共有病例68例,男42例,女性26例,年龄11月~12岁,平均年龄为(7.4±4.4)岁,烧伤面积(TBSA)为(5%~90%)/(2%~46%),平均为(24±10)%/(8±5)%。入院时大部分以浅Ⅱ°为主,部分病例后转化为深Ⅱ°。烧伤原因:热液烫伤52例,火焰烧伤16例。烧伤部位:四肢多见,其次头部面。在进院时尚未发生明显创面感染的68例患儿中,按治疗方法分为湿润暴露疗法(n=36)和非湿润暴露疗法(n=32)两组,

1.2 儿童烧伤用药

1.2.1 初步处理[2]

小面积烧伤用1‰新洁尔灭清创,稍大的水泡用注射器吸净,用消毒干纱布吸干。对创面稍大,创面污物较重,患儿一般情况较差而又较痛苦者,不作特殊处置,用生理盐水冲洗。

1.2.2 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汕头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20090116)[3]采用暴露疗法。(1)Ⅰ度烧烫伤创面的处理:在烧伤创面上直接外涂药膏,厚度薄于1毫米,每日(2~3)次。(2)浅Ⅱ度烧烫伤创面的处理:在烧伤创面上直接外涂药膏,有水疱的创面,可低位剪破水疱放水,保留疱皮,伤后(3~4)天去掉疱皮。涂药厚度薄于1毫米每(4~6)小时换药一次,每次换药前应用消毒纱布或纸巾将创面残留药物及渗出物拭净,一般于(6~7)天后修复愈合。也可保留剪破的疱皮直接涂药,直至愈合。(3)深Ⅱ度烧烫伤创面(包括浅型和深型)的处理:早期按浅Ⅱ度烧烫伤创面的处理方法治疗,(5~6)天后去掉腐皮。因真皮组织已受损,创面呈白色,应继续涂药,厚度薄于1毫米,每4小时更换一次药膏。

1.2.3 非湿润暴露疗法[4~6]

磺胺嘧啶银(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0903)、磺胺米隆(沈阳福宁制药厂,批号:20080601)、中药等单独或者联合应用,属常规治疗。

1.2.4 预防烧伤创面感染

临床上首先要找出病原体进行药敏试验。应用抗菌素要讲原则:早期足量,选择敏感抗菌素,敢用敢停。

1.2.5 补液[7]

一般情况下,一体重60kg烧伤Ⅱ°面积30%的患儿,每24小时内补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河北天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32701)量应为[60×30×1.5(额外丢失)]+2 000(基础需水量)=4 700(m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结果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治疗后一般情况

68例病例治愈出院,其中无后遗症62例,有后遗症者6例。患儿无1例死亡。部分病例未等创面完全愈合即出院。住院期间创面完全愈合的病例中,除1例经邮票状植皮外,其余均由上皮增殖或创缘上皮爬行而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5 d。两组的住院时间额住院费用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低于非湿润暴露疗法组,且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烧伤总面积和Ⅱ度面积见表2

烧伤总面积和Ⅱ度面积来看:治疗前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3和0.14,P均大于0.05。治疗后的t值分别为:2.62、2.01,P均小于0.05。

2.3 烧伤后1.5个月后细菌感染情况见表3

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和非湿润暴露疗法相比,前者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除了真菌之外,各类细菌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 两组烧伤后2周的生化指标、CRP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从两组的生化指标来看,湿润暴露疗法患儿的蛋白丢失的状态得以逐渐恢复、黄疸逐渐消失、应激反应逐渐降低,比非湿润暴露疗法更加显著。

3 讨论

小儿烧伤为小儿创伤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对体液的调节能力比较弱,烧伤以后血浆丢失快,细胞大面积烧烫伤皮肤后,创面有大量的液体渗出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小儿严重烧伤后由于皮肤的屏障功能丧失和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体液和蛋白质从创面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及有效循环锐减,因此对小儿烧伤要有足够的重视[8]。小儿烧伤的治疗原则:(1)脱离致伤源。(2)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3)镇静止痛。(4)正确处理创面。我们对烧伤用药的经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各类细菌的感染人数急剧降低,蛋白丢失的情况逐渐恢复,身体的应激反应逐渐降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9]。

美宝湿润烧伤膏[10]是在生医学理论指导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的配套药品,必须严格按烧伤湿性湿润暴露疗法使用方法使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MEBO止痛作用迅速可靠,隔离了空气对创面的物理刺激所致神经性疼痛保护创面阻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细胞脱水和组织干裂,消除了由创面干燥损伤所致干性疼痛;坏死组织液化排斥反应,及时引流通畅,此环境能避免炎性物质引起的刺激性疼痛;促进微循环功能恢复,改善了创面局部血流量供应,挽救了淤滞组织,避免了创面因缺血所致的缺血性疼痛;药物能松弛毛囊立毛肌,使疼痛减轻以致消失。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促进微循环恢复的作用,使得患者的细菌感染人数减少,生化指标恢复较好,CRP指标降低的更快。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烧伤总面积和Ⅱ度面积减少的程度高于非湿润暴露疗法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也降低。

烧伤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以6个月到4岁儿童发生率最高。因为这个时期小儿天真好奇,活泼好动,但又缺乏生活知识,动作不协调,所以往往造成生活中烧伤。通过我们的治疗显示:我们的湿润暴露疗法方法效果佳,优于非湿润暴露疗法,可以对烧伤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烧伤的合理用药途径。方法:68例烧伤患儿,根据用药状况分为湿润暴露疗法(n=36)和非湿润暴露疗法(n=32),分析用药后患儿的一般状况、细菌感染情况、生化指标和C反应蛋白(CRP)的结果。结果:6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低于非湿润暴露疗法组,t值分别为:2.33、2.43,且P值均小于0.05。烧伤总面积和Ⅱ度面积来看:治疗前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3和0.14,P均大于0.05;治疗后的t值分别为:2.62、2.01,P均小于0.05。从两组的生化指标来看,湿润暴露疗法患儿的蛋白丢失的状态得以逐渐恢复、黄疸逐渐消失、应激反应逐渐降低,效果比非湿润暴露疗法更加显著(P<0.05)。结论:我们的湿润暴露疗法方法效果佳,优于非湿润暴露疗法,可以对烧伤患儿进行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烧伤,湿润暴露疗法,非湿润暴露疗法

参考文献

康群军,余群洪,胡安根,等.小儿烧伤原因及临床特点[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130~132

Sharar SR,Miller W,Teeley A,et al.Applications of virtual reality for painmanagem ent in burn-injured patients[J].Expert Rev Neurother,2008;8(11):1667~1674

胡永才,欧才生,黄泽春,等.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总面积>50%TBSA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06;22(1):57~60

Mostaque AK,Rahman KB.Comparisons of the effects of biological membrane(amnion) and silver sulfadiazine in the management of burn wounds inchildren[J]. J Burn Care Res,2011;32(2):200~209

Goyal S,Gupta P,Ryan CM,et al.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in children:medical,surgical,and ophthalmologic considerations[J]. J Burn CareRes,2009;30(3):437~449

Shen WM,Cui J,Chen JB,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sinuspericranii[J].Zhonghua Zheng Xing Wai Ke Za Zhi,2010;26(4):244~247

Zajicek R,Matouskova E,Broz L,et al. New biological temporary skin coverXe-Derma() in the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scald burns in children[J].Burns,2011;37(02):333~337

罗肇林,梁自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7;6(5): 55~56

张焕长,丁俊理,魏建彬,等.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小儿Ⅱ度烧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4(1):121

上一篇:风景油画艺术下一篇: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