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2024-11-07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通用10篇)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1

药物合理使用的目的是以求药物治疗中获得最大疗效和最大安全。因此合理用药首先必须合理诊断, 只有诊断正确, 才能针对病因、病症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中应充分地考虑到影响药物治疗的各种因素, 包括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用药时间、过敏史等各种情况。同时, 要按照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药物剂量、剂型、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途径、疗程长短等。在患者用药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药物及以上各种有关数据[1,2]。

1 正确诊断

准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基础, 医师在未确诊的情况下切勿盲目用药, 以免造成失误, 延误病情。例如把麻疹当成普通感冒治疗将加重病情, 甚至造成生命危险。但对某些危、急、重患者根据抢救的需要, 在未最后确诊的情况下可先用抢救药品, 以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生命。例如:脑出血与脑血栓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症状相似, 在未确诊的情况下必须先给予甘露醇及呼吸兴奋药先行抢救患者, 然后待CT确诊后再决定下步治疗方案。

2 合理选药

在确定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药物, 这是关系到治疗成败的关键。选药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对普通患者 (成人)

(1) 选药要有明确的指征, 首先应根据诊断结果考虑一下是否需要用药。要充分认识滥用药物的危害性, 疗效不确的药物, 不需用药的病症或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2) 用药指征明确的话, 应先考虑用药目的, 做到有的放矢, 切忌无目的的乱用贵药、补药、抗生素等行为的发生。应选好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 再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辅助用药。 (3) 要对所用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用法、剂量了解清楚, 应用新药须先熟悉其药效学药动学知识, 切忌盲目使用。 (4) 详细询问患者的药敏史, 是否是特异质者。对有药敏史的患者, 一定要先弄清楚患者对什么类型的药物过敏, 避免使用易使患者过敏的药物。对特异质者更要谨慎用药, 以免发生严重的变态反应。 (5) 要选择疗效最高, 不良反应最少、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安全性大的药物。 (6) 正确对待药物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目前为止, 无不良反应的药物比较少见。一般的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对治疗一般病症, 发生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可换用其他药物, 但在某些情况下, 如用化学药品治疗肿瘤患者, 因特效药少, 既便发生了不良反应, 也要坚持用药, 才能凑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较轻微可不予理会, 停药后可自行消失。总之, 对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权衡利弊。 (7) 选药时还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禁忌证, 对单用药物或多用药物必须慎重选择。要有目的地联合用药, 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尽量不用。合理的合并用药可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是不合理的合并用药, 反而会降低药效, 增加不良反应的应发生率, 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药源性疾病。因此, 合并使用的药物, 越少越好。根据所选药物的药理特点, 即药效学药动学规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3 对特殊生理情况的患者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生理情况的患者, 应根据其生理条件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选药方式, 除应按普通人选药方法选药外, 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3.1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人口老龄化已是世界及我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许多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因此老年人用药机会比年轻人多。老年人所患疾病多属于慢性病, 需长期治疗。老年人由于生理、病理上的某些改变, 药动学和药效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药动学特点是:胃排空和胃肠蠕动减慢, 体液水分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 肝细胞减少, 肝血流量下降, 首过效应减弱, 肾血流量下降, 肾小球滤过率、肌酐清除率降低, 经肾排泄药物排泄减少。药效学方面: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对药物有高度敏感性, 处置药物能力低于青壮年人,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比青壮年表现明显。

因此用药时要注意: (1) 老年人除急症和器质性病变外, 一般应尽量少用药物; (2) 老年人用药剂量应个体化。应从小剂量开始, 然后逐渐达到个体的最适用量。药典中规定老年人用药量原则:60岁以上者, 一般用药剂量主张为成人量的3/4;但由于个体差异大, 具体用量应根据医师诊断及有关个体药动学参数而定。 (3) 老年人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肝、肾、心脏有损害的药物慎用。 (4) 选用适当剂量和容易记忆的用药方法; (5)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并积极开展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老年人停用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精神类、激素等药物时要逐渐减量。

3.2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某些在肝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如新生儿胃肠道处于发育阶段, 对有些药物 (如磺胺嘧啶) 吸收较成人低, 有些药物 (如氨苄青霉素) 吸收较成人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影响钙、磷代谢, 长期应用可影响小儿发育。病儿的性别、精神状态、体质量、营养等都可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 选择小儿用药应充分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无论应用哪种药物, 都要保护好儿童的内脏和神经系统, 因药物引起的中毒, 对小儿来说往往不可逆转。如应用庆大霉素造成的耳聋, 将使儿童终生难愈。另外, 小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用药剂量的计算, 一般是根据小儿年龄、体质量或体表面积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的用药量在年龄、体质量、营养状况等具体情况方面有很大差别, 同一年龄儿童也可依治疗目的或用药途径的不同, 而剂量相差数倍。所以必须谨慎计算剂量。因体表面积与体质量有关, 体表面积与代谢速率成比例, 所以按体表面积推算小儿用药剂量更合理。

除年龄、体质量外, 小儿的病理过程也影响用药剂量。这可能是由于疾病改变了药代动力学过程。如严重的肝、肾疾病应用主要经肝、肾代谢或排泄的药物时都需要减少给药剂

量。儿童的发育、营养以及其它潜在疾病和缺陷, 均能影响所用药物的活性和安全性。早产儿和新生儿的肝酶系统、肾功能均不够成熟, 血浆蛋白浓度较低, 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新生儿用药易出现中毒反应。

3.3 妊娠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妊娠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妇女在这一时期患病需要药物治疗。由于妊娠期母体有生理方面的变化, 对药物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孕激素的作用, 胃肠道张力及活动减弱, 早期及中期胃酸分泌减少, 晚期分泌增多, 使胃肠道吸收药物减慢。早孕反应也减少消化道对药物的吸收。正常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加, 体质量增长, 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加。虽然白蛋白生成速度加快, 由于血浆容积增加, 仍使血浆白蛋白浓度减低。同时妊娠期很多白蛋白结合能力下降, 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药效增强。同时也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妊娠期肾血流量增加,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0%, 因此主要从肾脏排出的药物排泄增加。妊娠晚期体位可影响肾血流量, 仰卧位使肾血流量减少, 侧卧位可促进药物的消除。药物引起的畸形虽然少见, 但也应引起警惕。严重的畸形主要发生在妊娠胚胎期 (受孕第3周~第8周) 。

妊娠期合理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1) 采用对于药物代谢有清楚说明的药物。 (2) 已证明药物对灵长目动物胚胎是无害的。 (3) 开药时需清楚地了解妊娠周数。因为很难确定何时是胚胎器官形成的最终时刻, 所以用药最好能在妊娠足四个月以后开始。 (4) 用药需有明确指征。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时, 要权衡利弊以后给药。

3.4 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大部分药物都能由乳汁排出, 一般乳汁中药物的浓度较低, 不超过母体一日剂量的1%, 但也有一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排出量较大, 如红霉素、磺胺甲恶唑、卡马西平、地西泮等。因此哺乳期用药必须了解药物经乳汁排出情况。药物经乳汁的排出主要受到药物游离部分的浓度梯度、药物分子的大小, 血浆与乳汁的pH值及药物的胎溶性等影响。如果哺乳期需要用药而且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 应在下次哺乳前3~4h用药。

4 注意药品的配伍禁忌

除了应注意药物体内配伍禁忌外, 对于注射剂更要注意体外配伍禁忌, 因为有些注射剂在体外配伍时可能发生药理或物理化学方面的变化, 使药液产生沉淀、混浊、效价降低、毒性增加等。例如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置一注射器皿中可发生分解反应, 应分开注射;另外还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程序, 如红霉素需先用葡萄糖稀释后再与其他药物配伍;欲往输液中加药时, 应注意选择适合的液体, 例如静脉滴注青霉素宜选用0.9%氯化钠液体做溶媒。总之, 配伍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

5 注意给药途径与用量

给药途径不同, 药物的吸收和效应不同。用药途径的选择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本身的特点而定。口服药是能产生全身效应最安全最常用的方法;抢救患者时, 多采用静脉给药, 以使其尽快达到疗效;不能口服的高烧小儿可用退热栓剂肛门给药, 以达退烧的目的。针剂应注意注射部位。

注意药物疗程和用量的选择, 疗程的长短主要视病情而定, 药物疗程过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过长易发生不良反应。多数疾病应在症状消失后停药, 以防疾病复发, 这种情况应用药物无固定疗程。有些疾病用药有明确的疗程, 如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应注意的是, 有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只有在停药后才能消失, 应与疾病症状相区别。一般药物的剂量都有一定的范围, 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孙成春, 刘世君.利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促进患者合理用药[J].医药导报, 2005, 25 (7) :101-102.

[2]余江平, 谢婉容.对2万余张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分析[J].中国药房, 2001, 12 (11) :674.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2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药剂科

余莞琳

【摘要】近年来,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层出不穷,不合理用药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药物的使用从配伍、到剂量、再到用药时间、用药对象上,都存在着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临床药师作为专职人员,参与医生查房,对医生处方进行审核监督,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问题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药师、合理用药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如何避免药品浪费,药疗事故、药源性疾病和不合理用药在临床上延误治疗的现象,及大力推广合理用药,使用药做到安全有效、经济、临床疗效好,是本世纪中医师和药师的职责。“临床药学”是“临床”和“药学”的有机结合,药学服务绝不是作秀,药师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深入到临床实践中去。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药物资源浪费严重,而重医轻药的传统观念,药师对医生处方缺乏审核与监督,对患者缺乏科学的用药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1]。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又能致病害人。合理用药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极为严重,触目惊心的药害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促进药物合理使用。药物的治疗已经进入个体化给药阶段,合理用药已经是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复杂性问题,单靠医师无法胜任和完成,必须要求有临床药师的参与。

1.合理用药的含义与必要性

从词义上讲,合理是一种以客观实际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与经验论相对立的更高层次思维过程。近年来循证医学和循证药物信息的建立与蓬勃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药学界的同仁已就合理用药问题达成共识,给合理用药赋予了更科学、完整的定义: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1]。定义提示合理用药应当考

虑: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四大要素,做到风险/效果比值尽可能小,成本/效果比值尽可能低。[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1/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在病人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1%-26%[2],因此“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已成为医药系统的当务之急。我院实行了临床药师查房制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有效监督、指导及合理干预,及时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

目前院内医疗机构管理上存在以下缺陷:对临床医师的不合理用药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和合理用药教育;对不合理用药没有充分认识,未认真监督;不适当的激励机制,如药品与医师利益挂钩;临床医师缺乏药学知识,自身的知识信息更新不及时;药师工作责任性不强,审查处方不严,调剂配发错误,用药指导不力,发药交待不详;部分护士缺乏道德修养,偷梁换柱,使用了过期和质量不合格的药品。不合理用药会导致严重后果:①可能延误疾病治疗和治疗失败;②加生病人经济负担;③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

2.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

“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一是提高贫困人群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二是促进合理用药。前一个目标对于维护健康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后一个目标则通过提高药品使用的效率来促进社会福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药物的可及性问题得到解决后,合理用药的问题就将被关注。而保障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工作的推进将成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关键。目前,临床药师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论临床药师的规模、服务能力,学历教育和培养内容,在职临床药师的管理制度,或是临床药师绩效考核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临床药师工作有待发展。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我院临床药师重点做好如下

几点工作,指导合理用药:

2.1 收集、整理、比较药学情报信息,建立合理用药信息咨询指导制度。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收集药学信息:①通过网络查找有关的药学信息,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辽宁省药监局网站、临床药师网、执业药师网、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网等。②通过药物手册、新药介绍、药学专著等。③收集、整理院内药物不良反应的信息。把以上收集的药物信息按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老药新用、相互作用、禁忌症、药物价格、产品来源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为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方面提出合理化的用药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临床医生主要对病人提供的服务是诊断、开药,没有更多的时间进一步解释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同时许多医护人员对新药特别是非专业的药物不甚了解。因此,病人需要临床药师来解答自己应用药物的合理性,临床药师可以向医护人员提供新药信息。对咨询数进行统计,以了解应加强重点监测和支持的科室,了解主要的用药需求,更可以考察医生和病人对相应药物的认识度。如我院门诊病人经常咨询所用药物对身体有什么副作用?这个问题可依据药物说明书中提供的不良反应向病人作出明确的答复,有些说明书上不一定注明,须向病人说明:如维生素B2、复合维生素B服用时会改变病人尿液的颜色;有的病人提出医生开出的药能不能一起服用、什么时候服用比较好?这要根据具体的药物作出答复:如抗生素是不能和活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等)一起服用的,应分开或间隔一定时间服药;有些宜早上空腹服药(如利福霉素,食物会影响吸收);有些宜餐前服用(如雷尔替丁、奥美拉唑等,食物刺激胃酸的分泌,减弱药物的抑酸作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如二甲双胍、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宜餐后服,减小对胃肠道的刺激。这都要向病人说明清楚,减少药物对病人的不良影响,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2.2 临床药师查房前应熟悉病例基本情况,参加临床交班,跟随医师查房,查房时获取相关信息,书写查房记录。主要记录临床医师对患者诊断、治疗的各类分析,即临床思维,还需记录临床医师咨询的问题或临床药师认为可能存在的用药问题,如药物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不恰当的给药方式等。对于这些问题,临床药师应在现场或经查阅资料后给予答复,并记录所咨询的问题、药师解答具体内容以及临床对此解答的反馈,同时填写药师咨询记录。

临床药师在查房过程中应积极运用所学的药学知识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进行治疗方案的优化或用药监护,向临床医师提出用药建议后填写用药建议记录,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原方案治疗目的、原治疗方案、需优化原因、建议治疗方案、临床反馈几个部分。如建议方案被临床医师采纳,需记录采纳后治疗结果;如不被采纳,应记录医师不采纳的理由以及患者采取原方案的治疗结果。这是反映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的重要手段,也体现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能力和医师对临床药师的信任度

如临床上经常可见临床医师对糖尿病并发感染的患者只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干扰其体内血糖的稳定,有可能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状态,不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在使用β-内酰胺类药(如阿莫西林,青霉素类等)的同时用大环内酯类药(红霉素,罗红霉素等)。这两类药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因为β-内酰胺类药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而大环内酯类药为细菌繁殖期抑菌剂。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达到速效抑菌作用。由于作用于同一位点而产生竞争拮抗作用,所以两药不宜联用。临床药师要经常与医师、护士乃至病人沟通,及时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主管领导、医生、护士沟通解决。临床药师还要不定期接受临床医生的用药会诊申请,疑难病例讨论,根据自已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2.3加强血药浓度监测(TDM)。特别是重点药物如:万古霉素、氨茶碱、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对使用上述药物的患者,要记录使用的剂量、方法、病情变化。临床药师不仅要查阅病历,还要亲自询问患者和经治医生。如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0.9~2.0 μg/L,而>2.4 μg/L即为潜在中毒浓度。再如氨茶碱,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儿童及成人10~20 μg/ml,新生儿5~10 μg/ml;潜在中毒浓度为成人及儿童>20 μg/ml,新生儿>15 μg/ml。通过对这些药物的监测,发现氨茶碱使用中的不足为:给药方式变化多;剂量过大或过小;超适应症给药;治疗前后没有针对性的疗效指标。地高辛使用中的不足:基本是一个剂量:1片,日一次,极个别情况下是半片;治疗前后没有针对性的疗效指标。

2.4处方、病历点评,并书写药历。处方、病历点评是直接调查分析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我院每月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处方和病历,统计其用药平均

品种、平均用药金额、抗感染药使用频率,对不合理处方、病历加以详细评析并提出合理建议,提高用药的安全有效。通过对处方、病历的点评,发现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①药物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掌握不准确。如抗生素的使用,好些医生不是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应用。②药物使用途径和间隔时间不规范。③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④药物联合使用配伍不规范。⑤溶媒选择不当。⑥重复用药(主要是一些医生不了解复方制剂的成份造成的)。通过跟踪患者的治疗过程,完整填写药历首页、治疗方案、医嘱、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日志等内容,其中药历首页部分包括患者的体质量、既往用药史、诊断、治疗原则等,药物治疗日志则以日期为顺序,记录患者每天的各类检查结果(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以及用药信息与治疗结果,并对所用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等进行评价,对可能存在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同时记录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干预的过程。通过教学药历的书写,熟悉该病种的诊疗常规和治疗方案。

2.5临床药师必需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和控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留意临床病区药品不良反应,或对门(急)诊退药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获取信息。填写不良反应报告,特别关注对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的申报。一经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应按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程序,向上级报告。临床药师的参与,使一些不规范、信息不全的不良反应报告得到及时补充、完善,提高了我院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质量;对临床反映的出现较多不良反应的药品,及时告知药剂科主任和采购员,采取更换厂家或淘汰的办法更新药品。每季度对我院监测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级(我院分为三级不良反应的标准:轻度、中度和重度)整理,刊登在院内的《药讯》上,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注意。

2.6 参与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定期检查病史,递交分析报告,给职能部门提供参考。每月抽查一定数量的手术病史和非手术病史、门(急)诊处方,对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抗菌药物使用调查报告上交科主任和医务处、质控办,由质控办反馈给临床科室,督促临床对存在的用药问题进行整改。接受临床邀请,到相关临床科室就抽查报告内容与医师共同讨论交流,为其解答药学问题

2.7参与会诊、医疗事故讨论

临床药学工作需要得到临床的信任和支持,临床科室应按正常会诊申请程序发出会诊要求,请临床药师前去协助解决药物治疗疑难问题,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提出会诊意见。同时,参加全院大会诊或医疗事故讨论会,对全院大会诊或医疗事故中涉及的药学问题在例会上通报,共同进行回顾与讨论。

3临床药师必需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首先药师要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熟练和掌握常用药的知识,同时通过期刊、报纸和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医药科技动态和医药研究成果,才能向临床医师提供通过评价的药学信息,提供和治疗进展相符的药品信息,熟悉新的药品优缺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变化情况,包括各类药品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疗效等,为临床选用正确的药物提供帮助;同时为临床医师及时了解新药评价的信息、内容及最新的循征医学结果提供有利依据,密切配合临床医师、护士,把医学、药学、护理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临床药师应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以保证医师临床用药的及时和有效。同时,由于目前和患者直接接触增多,药师应与患者及时沟通[4],帮助患者更多地了解药物的功效及其他作用,同时监督医师的用药是否规范合理,担当起审核补充完善医生处方的责任,药师应在尊重医生诊断的前提下,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兼顾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时向医生提出合理用药方面的建议,调整药物的品种、用法、用量、配伍使用等,通过参与临床讨论,临床药师将药学知识与医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优势互补,得以准确掌握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总之,临床药师在医院药学服务中具有临床医生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临床药师对合理用药的指导、监督和评价是新时期临床药学发展的要求,临床药师要明确临床用药的目的,承担起合理用药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药学服务中发挥其在合理用药等方面的作用,使临床用药更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黄仲义.医院药学发展与管理[J].中国药师,2002,5(6):337.[2]胡晋红主编,临床药师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M],2004年11月第1版。(2)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3

【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何指导患儿正确使用药物,提高药物的安全有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每一个药师在门诊药房配方时都应注意的问题[1]

1药物的使用方法

1.1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直肠用药如开塞露,必须用剪刀剪去封口,插入直肠,挤完里面的药水,然后安静躺几分钟,才能刺激直肠促进蠕动,且局部润滑从而促进排便的作用。(2)混悬液型药物的使用,某些混悬液如内服的泰诺林,外用的炉甘石洗剂等,在配方发药时必须交待患儿家属“用前摇匀”使有效成分发挥最大疗效。(3)退热药物的正确使用,尼美舒利颗粒、泰诺林滴剂等,必须交待清楚在发热“38.5℃”以上才能服用,因为发热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并且告诉患儿家属2次服药间隔时间,以及一天最多的服药次数,避免因急于退热而短时间内重复用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4)同药异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抗生素棒林、安奇、君尔清等,它们的有效成份均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重复用药,药师应向家长告知或请医生去除相同的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而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5)微生态制剂如金双歧、妈咪爱、丽珠肠乐等,不宜与抗生素合用,否则会降低或灭活这类药物的活性,从而降低疗效,同样高温也不利于细菌体的存活,所以应特别关照患儿家属,服药时应用低于40℃的开水冲服,同时不能与抗生素同服,且时间须隔1小时以上。

2药物的使用剂量

大多数患儿家属都是非医药专业人士,对医药知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药师在配方发药时对剂量的交待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药物规格,计量单位:g、mg、ml应直接交待清楚服几片,几包,或量杯上的几个小格,以便患儿家属理解,这样可以避免患儿剂量使用过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或过高对身体产生毒性。

3药物的特殊贮存条件

一些生物制品如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白蛋白和微生态制剂如金双歧、丽珠肠乐等药品贮存条件必须在2℃~8℃冷藏,若不注意贮存条件,会使药效降低,甚至提早失效,这种情况告知患儿家属时要特别说明是冷藏室。避免说冰箱让有些家长误认为冷冻室也可以。

4其他

4.1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易发生过敏反应,在正常配药程序中应询问患儿家属是否做过皮试,在确定皮试阴性或连续使用时方能调配此类药物。曾经有过青霉素过敏史的患儿在应用头孢类药物时与应先做皮试,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提高用药安全。

4.2其他药物的用药方法有些药物应在饭前单独服用,如思密达属于吸附剂必须饭前服用,如饭后服用会降低自身疗效,也会影响其他药物发挥作用。多潘力酮为胃动力及止吐药,空腹口服吸收迅速,30~60min可达峰值,若饭后服用,吸收会有所延迟。大环内酯类药物如无味红霉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所以应提醒家长让患儿饭后服用,以减轻其副作用[2]。总之,药师在门诊药房配发药物时,详细向患者交待药物的用法、用量、保管、贮存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提高药物疗效,加强合理用药的重要保证。药师应有特别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儿科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国明,熊华清,史芳.论调剂工作中的审方与合理用药.中国药房,2002,3(1):19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4

1 合理用药的概念与要求

有目共睹, 如何安全的用药就是合理用药的关键。药物不仅有其药效、药理以及生理作用, 而且还有其相应的负面作用, 其包括毒副作用, 罹患疾病, 不良反应等等。合理用药必须要考虑到各种情况, 包括患者的病因, 病情等等。据此来选择使用药物的方式方法, 同时要注意严格遵照药物的使用方法理用药。合理用药以有效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为基本目标, 但由于用药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药物治疗所产生的经济指标, 也就是以最少的药费支出取得最大疗效收益, 除此之外, 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 帮助病人减轻经济负担也是指标。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药物治疗学, 那么合理用药对推进和监控医疗事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2]。医生对确定用药对象, 也就是患者通过综合各个因素而做出的合理、准确的诊断, 同时做出治疗方案后, 患者积极努力的配合医生正确选择的合适的药物、服用适当的剂量、制定合理的治疗天数、治疗周期或者拟订合适的联合用药等, 这样就真正的做到合理用药。

2 目前临床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2.1制度上的缺陷现实环境决定了目前社会中医疗机构对医院、诊所的临床用药监管力度不够, 医药监管漏洞百出, 行政干预措施不到位, 对医师用药处方技术支持力不足。现在医院中, 药师几乎甚至完全不参与临床用药的分析, 医院中预防或用药方案的制定者是医师, 因此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2经济利益驱动有的医疗机构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没有道德地将科室或医务人员的奖金与临床使用药品收入挂钩, 导致医务人员“不得不”滥用药物, 使不合理用药成为一种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这种现象势必导致用药不当、多用药、滥用药、用贵药等现象的发生;某些不合格、没有责任感的医师甚至与不正当、不合格的药品厂商勾结促销, 给患者瞎用药, 不顾患者的生死, 只看钱, 不看前。

2.3能力水平有限部分医务人员水平不足, 对合理用药的准确意义缺乏正确理解, 没有责任心和社会意识, 缺乏“为人民服务”“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 能力限制其对合理用药的意义理解片面、不到位, 患者也缺乏维权意识, 即使因为受到不合理用药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或已经受到严重危害也认识不到, 监管部门对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缺乏有效的干预、管理措施[3]。

2.4药品错综复杂科技进步与知识技术的不断发展, 药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现如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处方药已超数万种, 新药源源不断的被研发出来, 药物治疗、药物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的高新技术, 不少医师、药师对许多药物缺乏应有的了解, 因而有药可用与医患用药知识不足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急需加强这方面的知识。

3 对促进合理用药的若干建议

3.1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药剂管理办法的规定, 药事管理协会的职责是指导并且协调医院的科学管理以及医院合理用药, 同时还兼有传授和完善医务人员有关的用药、药物知识。由此可见, 应当大力宣传国家基本药物政策, 从而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使得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够掌握了解相应的基本药物的意义[4]。其次, 在医药代表推销其药品时, 应将相应的基本药物作为参照标准, 进行评价和对比, 然后才能决定能否纳入本医院使用。

3.2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医院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对临床药师进行培养[4]。临床药师为了便于调整用药方案, 实施监控用药是否安全, 争取个体化给药, 就要走入患者之中, 与患者交流沟通, 直接服务, 同时参与制定临床方案以及药物治疗, 及早康复。合理用药的核心即个体化给药, 换种说法就是需要医务人员及时地纠正不合理甚至错误的给药现象。医院需要定期开展一些药物学术上的交流讨论会, 搜集有关药物安全性、疗效等方面的信息, 将信息公开, 从而真正地做到为患者服务。实践证明, 人们必须研究和分析药物情报, 正确的评价每一个药物, 从而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而人们对药物的正确认识需要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3.3所有医院的医疗特色、医疗水准和专长都有所不同, 从而使得各个医院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具有着较大的差别。科学来看各个医院需要自己编织各自的医院处方集,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发挥出各自的专长和特点。这样的医院处方集将更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也具有不同的医疗特色和专长。简单地说, 为了使编制的医院处方集将更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品种应优先选用, 具有特色和专长治疗方面所需的药品可以适当多些, 其他方面需要的药品可适当减少, 从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3.4协助制定医院标准化治疗方案用于医生和药师在临床条件下做出适当治疗的决策依据就是标准化治疗方案, 它包含一系列充分研究、发展和系统的陈述。它被认为是促进合理用药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优点是能够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的标准, 这样就会减少, 甚至能够避免不合理治疗的发生, 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 同时它能够保证合理处方、防止药品浪费, 有助于推广合理用药工作, 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 运用循证药学和循证医学思维模式, 来指导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护理。

4 促进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多层次的需求是医院的发展目标。广大人名群众的身心健康是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改善生活质量, 国民身心素质, 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那么强调合理用药则是十分重要的。患者渐渐从以前被医院“摆布”的状态正在变为上帝, 人们决定医院能否继续生存。人们为了保障用药的合理性, 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他们具有选择医生、医院的权力, 将来他们可能会有选择临床药师的权力。合理用药重要作用有提高治愈指数、减少事故发生、减轻经济负担。临床药师可以在用药的合理选择、使用、配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从长远角度来看, 一定要抓好合理用药这一反应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用药是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关键的一点, 它在减少用药副作用伤害的同时还能够防止药物滥用、减少卫生资源浪费等。为了体现医院真正意义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就要培养临床药师, 充分发挥好药师相应的作用。要做到“以人为本”, 就需要医务人员保证用药的安全, 用药的有效性以及用药的经济与否等等。合理用药已成为我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必不可少。

摘要:合理用药是药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卫生服务界中也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分析对近年促进合理用药的研究进行探讨, 总结合理用药的概念、要求, 不合理用药存在的原因, 以及促进合理用药研究进展的建议。医院应重视合理用药的相关内容, 因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合理用药,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加以重视, 使促进合理用药发展从跟上得以解决, 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

关键词:合理用药,基本药物,研究进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徐荣, 刘敏, 李忠东.从药品分布链中用药差错案例谈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 2012, 23 (18) :1716-1719.

[2]张建玮.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和典型处方点评[J].现代医院, 2009, 9 (6) :78-79.

[3]曾仁杰, 张丽茹.重视合理用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J].西南国防医药, 2001, 11 (1) :1-3.

[4]沈爱宗, 陈礼明, 陈飞虎.促进合理用药研究进展与若干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2) :1020-1022.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5

【关键词】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问题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18-02

国内报道指出,我国临床治疗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轻者延误患者的治疗,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毒副作用明显增加,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药物治疗不合理用药发生率约为10%~30%,维生素、激素以及抗生素等使用不合理现象最为常见,且医疗输液量相对于其他国家要多得多,远远高于国际平均输液治疗水平。消化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方式,但由于此类疾病药物种类较多,且治疗时间长,药物使用量较大,容易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不合理用药现象不仅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医院的声誉。因此,在采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应警惕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注意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50例笑话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用药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现象,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50例消化内科患者,其中,男92例,女58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36.5±4.7)岁。胃炎74例,消化性溃疡61例,胃癌4例,炎症性肠病11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医生嘱咐按时按量服药,治疗期间未食用影响药效食物。

1.2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治疗方式,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和治疗反应,对患者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患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探讨消化内科合理用药方法。

2结果

在本研究中,150例患者共有23例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占总数15.3%,其中,3例联用药物导致毒副作用增加,5例联合用药不合理,10例药量过大,5例重复用药,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可概括为以上四种。

3讨论

消化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而消化内科作为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药安全性及可靠性对医院整体治疗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更大。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较多,疾病类型也各不相同,用药种类繁多,数量较大,一旦出现错误,将会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性,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治疗,对医院的形象和信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消化内科医生在选择患者的治疗药物时,应重视用药合理性,尽量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在消化内科治疗药物选择过程中,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如不正当竞争、医生用药水平、患者治疗配合度等因素,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延误患者治疗,且容易形成健康隐患,引发用药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甚至危机患者生命[1]。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为人员的专业水平也逐渐提高,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也得到了改善,但也由于医疗行业的发展,导致治疗药物种类越来越多,在同类型疾病治疗中,虽然治疗药物制药成分相似,但药物名称与厂家却各不相同。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治疗药物时,由于对药物了解不足,或用药水平较低,导致药物联用、重复用药以及药量过大等问题出现,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医生在选择药物时,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症表现,还应根据药物药理和发病机制,以合理、有效、安全、经济为原则,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方式,以免出现药物过量或错服药物等情况,确保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并考虑药物使用的经济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确保药物治疗效果[2]。因此,合理用药应符合适量、经济、有效及安全四个基本条件。若患者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降低不合理用药损害。医院应用新药物时,应由药师向医生传达用药适应症、药物性质以及药理作用等药物知识,使医生全面掌握新药物使用方法,包括药物成分、药物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以免出现重复用药、药用量过大等情况[3]。在本研究中,150例消化内科患者共有23例出现用药不合理情况,发生率为15.3%,主要有四种不合理现象,分别为联用药物导致毒副作用增加、联合用药不合理、药量过大以及重复用药,应重视消化内科用药不合理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降低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率。

综上所述,医生应加强学习,全面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有效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钱晓宏,刘琳娜,张琰.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J].医药导报,2011,10(02):124-125.

[2]易胜阳.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2(08):162-163.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6

我国习惯, 儿科对象为14岁以下小儿, 他们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 生理解剖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儿科用药对象从胚胎发育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到青春前期, 不同年龄阶段之间亦存在一定差异。各期发育程度不同, 具有各自用药特点。人们常把儿科用药简单的看成是的成人的缩影, 因此儿科药物滥用及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医生的经验处方、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及病人对抗菌药物的主观依赖更加剧了这一过程[1]。

儿科药物滥用及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抗菌素的滥用; (2) 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3) 激素、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补药、中药及中药滋补药的滥用; (4) 长联合用药的滥用; (5) 长期大量输注葡萄糖。

造成儿科用药问题的其他因素: (1) 专属的儿科药学资料 (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 不足;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科临床试验资料; (2) 小儿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 对药物易感性高, 易受药害, 影响生长发育; (3) 小儿用药依从性 (Compliance, 顺应性) 差, 缺乏必要的配合能力与表达能力, 波动用药、滥用药物现象较成人突出; (4) 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 儿童被迫用成人药。

2 儿科如何合理用药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部分国家教学医院儿科用药不合理应用情况调查表明, 加拿大外科不合理用药占63%, 儿内科不合理用药占30%。科威特儿科不合理用药占39%。中国用药不合理现象更为显著。因此, 儿科合理用药问题不容忽视。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儿科合理用药要求: (1) 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 即最大限度发挥药物治疗作用; (2) 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 即最大限度的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3) 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包括药物资源与费用[2]。

儿科用药一般原则: (1) 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正确选择药物;用药必须有针对性, 针对病因, 对症治疗, 用药少而精; (2) 抗菌药一般不用于预防;视患儿和全身情况选择给药方案, 剂量视年龄甚至日龄而定; (3) 明确联合用药目的, 能1种药物治愈的疾病决不加用第2种; (4) 充分考虑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5) 严格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随时调整, 不良反应大的药物, 力争做到血药浓度监测 (TDM) 。

2.1 选择合适的药物

在众多的同类供选药物中, 一定要熟悉药物特性, 根据疾病与患儿机体条件, 权衡利弊, 合理选择合适的药物, 减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需要联合用药的情况下, 还需要注意药物与患儿机体的关系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切实做到合理用药。

2.2 选择合适的时间

要遵循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时辰药理学的原理, 依据药物在患儿体内作用的规律, 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要按照治疗学原则, 规定药物的治疗周期。单纯为增加治疗保险系数而延长给药时间, 不仅浪费, 而且容易使患儿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及时合理的停药和适时更换更为合适的药物, 对于维持治疗效果, 避免撤药反应尤为重要。

2.3 选择合适的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严格掌握剂量, 所用剂量应随小儿成熟程度以及病情不同而不同。由于小儿年龄体重逐年增加, 体质强弱各有不同, 用药适宜剂量差异较大。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用药剂量不是单纯的将成人剂量缩减。其常用方法是体表面积法、小儿体重法以及根据成人的剂量换算等, 各有其优缺点, 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

2.4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有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性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一般来说, 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 经胃肠给药安全。但地高辛等药物口服吸收快应注意;新生儿不宜皮下注射给药, 因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较大的婴幼儿, 可用肌肉注射。小儿惊厥可采用地西泮直肠灌注, 吸收快疗效好。由于小儿皮肤角化层薄, 皮肤黏膜用药宜被吸收, 容易引起中毒, 所以应与注意。

2.5 选择合适的规格和剂型

选择合适的规格可以避免安全系数低的药物因掌握不好药量而导致的中毒或浪费现象, 而选择合适的剂型可以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提高患儿依从性, 可选择加入水果香料的糖浆剂以及含糖颗粒剂, 选择半衰期较长的并且相对安全的衍生物, 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天数。当前, 市场上已有多种规格和新的剂型不断问世, 从而满足患儿的用药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儿科用药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适合儿科不同时期特点的药物也会随之问世, 那样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摘要: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手段之一, 但如果应用不当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尤其是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的小儿, 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后果。所以小儿用药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儿科如何合理用药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关键词:儿科用药,常见问题,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丽荣, 刘昕, 张淑霞, 等.2005年至2006年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吉林医学, 2007, 12 (28) 17:1915~1916.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 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未足半岁, 平均为 (6.88±1.96) 岁; (2) 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为半岁, 平均年龄为 (7.10±1.62) 岁;经对比,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等) 无明显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 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若 (P<0.05) 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 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 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 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具体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由表1可看出, 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 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经验进行判断, 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 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 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 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 (2) 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 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 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 而临床治疗中, 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 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 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此外, 因为大多数药物均是通过肝肾进行排泄, 滥用药物常会导致患儿出现肾功能或是肝功能不全的现象。 (3) 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 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缓释片等。胶囊剂等剂型较难以进行分量, 容易导致药物剂量过大或是不足的现象, 影响疗效。

3.2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 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 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 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 抗生素可分为3类[3]: (1) 时间依赖类; (2) 浓度依赖类; (3) 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 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 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 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 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 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 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 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 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 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 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3.3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 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 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 (1) 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 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 尤其是抗生素方面, 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 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 可通过培养细菌后, 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 (2) 剂型选择。原则上, 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 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 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 (3) 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 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 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 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 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如检查出患儿具有肝、肾方面的疾病, 则尽可能不用需要通过肝肾进行排泄的药物或是减少剂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 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本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 (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 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并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 (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 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 经研究, 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合理应用药物, 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冰, 潘洁, 王远光, 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8) :179-180.

合理用药若干问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2010年1月—2010年12月小儿门诊处方1000份。

1.2 方法

按照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分类, 对三种药物使用中的问题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从随机抽取1000份处方结果显示, 我院门诊小儿使用抗生素比例最大, 占88.5%;使用的抗生素中以1、3代头孢菌素为主, 用量最大的为头孢唑啉钠, 占33.45%;解热镇痛类占65.7%, 布洛芬227份, 占34.55, 扑热息痛112份, 17.05%, 另318份为复方制剂含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类, 占48.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占26.8%。以地塞米松、布地耐德、甲基强的松龙为主, 分别占60.82%、26.36%及12.82%。见表1。

2.2 1000份门诊处方中, 抗生素占855份, 分别为头孢唑啉钠、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 见表2。

3 讨论

3.1 抗生素类存在的问题及合理使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经临床多年使用证明其具有安全性好, 高效低毒, 因此, 此类药物可作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等的首选药物。从抽取的处方情况显示, 本院处方中抗生素用药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未出现对小儿有不良反应的氨基糖甙类药与喹喏酮类抗生素。但从给药途径显示, 静脉给药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口服给药, 究其原因可能是静脉给药显效快, 因此, 家长及医师在给药时首先考虑静脉给药, 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 提供了大量可供静脉给药的药物, 而且静脉给药比其他途径更直接, 显效更快。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治疗风险, 比如药物配伍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因此, 在给药时应根据患儿病情, 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3.2 解热镇痛类存在的问题及合理使用分析

在我国大多数抗感冒中含有扑热息痛, 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 从解热镇痛类657例处方中有318份为复方制剂含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类, 占48.4%。从门诊解热镇痛类药物使用情况显示, 布洛芬与扑热息痛均属小儿较安全的解热镇痛类[1], 但部分处方存在解热镇痛药物重复使用的现象。如处方中已使用扑热息痛, 而在别的抗感冒药物中含有扑热息痛等, 使用药物的用量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临床医师对药物的组成缺乏了解, 因此, 应加强临床用药的指导, 以减少解热镇痛药物的重复使用。

3.3 糖皮质激素类存在的问题及合理使用分析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小儿的常用药, 因退热快而常与抗生素配合使用, 但使用不当会降低机体免疫力, 扰乱内分泌[2], 而且容易改变热型, 掩盖病情, 因此, 临床上应控制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 一般的小儿发热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 必须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综上所述, 门诊儿科用药应遵循安全第一, 以合理的药物配合, 最小的不良反应, 以求得最大的治疗效果为目的, 以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黄丽萍, 王秀珍, 简碧红, 等.门诊儿科处方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3 (6) :27-29.

临床镇痛合理用药问题的探讨 篇9

1常用镇痛药物分类与适应证

1.1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代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布洛芬胶囊、扶他林、西乐葆等。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 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 也可以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 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1.2 弱阿片类镇痛药

代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等。主要用于中度以上各种疼痛的治疗, 此类药物的小剂量一般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复方使用。

1.3 强阿片类镇痛药

代表药物有:吗啡、缓释吗啡、羟考酮、丁丙诺菲等。主要用于重度癌症疼痛的治疗。其缓释制剂也可以短期用于非癌症疼痛的治疗。

1.4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

代表药物有:曲马多、阿米替林、多赛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苯妥英钠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如曲马多可以用于治疗轻中度软组织痛、关节痛、头痛和癌症疼痛。卡马西平、普瑞巴林、苯妥英钠可用于治疗神经痛 (如三叉神经痛等) 。这类药物还可以作为强阿片类镇痛药的辅助用药。

2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

2.1 克服“成瘾恐惧”心理障碍

躯体依赖性和耐受性是阿片类止痛药物治疗中的正常生理反应, 其特点为反复用药后药效下降, 作用时间缩短, 需要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才能维持止痛效果。应明确区分躯体依赖与精神依赖不同, 不能因为慢性疼痛患者使用阿片类止痛药产生耐受就把他们当作成瘾者, 要让癌痛患者得到足够止痛治疗, 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2.2 按时给药的观念

“按时给药”, 就是按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 定时给药, 在此基础上有疼痛出现可临时追加, 如吗啡片剂有效镇痛时间4 h, 则让癌痛患者4 h服一次, 一天规律性地服用6次, 不要因为患者不痛就停服。按时定量给药可使患者血药浓度波动于有效镇痛浓度范围之间, 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自主性。

2.3 个体化给药的观念

一方面,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人群、不同性别、年龄、敏感性都会有差异, 用药剂量不应受推荐剂量标准的限制;另一方面, 在长期使用中, 阿片类药物多形成耐受性。每个人耐受性形成的速度不一, 剂量也会不断提高。因此, 要有个体化给药的观念,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3常见疼痛的合理用药

3.1 头痛

头痛的基本镇痛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 首选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一般情况下, 伤风感冒时首选阿司匹林;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首选消炎痛;如果是因疲劳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头痛, 首要措施是休息和心理调节, 必要时才考虑镇痛药。

3.2 牙痛

非甾体抗炎药对牙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消炎痛对牙周病、牙龈炎引起的牙痛有效:布洛芬对伴有神经刺激的牙髓炎有效。较为剧烈、难忍的牙痛, 则需选择痛力克, 方可有效镇痛。

3.3 腹痛

腹痛包括肠痉挛、腹泻前后伴随的剧烈腹痛等。对这类疼痛, 无论解热镇痛药还是非甾体抗炎药都无能为力。镇痛首选药为解痉镇痛药如阿托品。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只能作为辅助用药, 与阿托品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3.4 癌痛

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规范的癌痛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

3.4.1 尽量口服, 避免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一是口服更方便;二是口服给药极少产生成瘾性或身体依赖性, 尤其是强阿片类药如吗啡类制剂。有时可根据需要采用直肠给药。

3.4.2 按时服药。

强阿片类药物一般是控、缓释制剂, 口服一次可管12 h。每隔12 h服一次, 可使血液里的药物浓度稳定, 镇痛效果好且不容易成瘾。

3.4.3 按阶梯给药, 控制疼痛。

三阶梯癌痛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 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疼痛, 分别予以药物治疗。

3.4.4 用药个体化。

镇痛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需要由小到大, 直至患者的疼痛消失, 而不应对药量限制过严导致用量不足。在服用阿片类药物时,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如恶心、头晕、便秘、皮肤瘙痒, 此时不应随便停药,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处理。

3.4.5 注意用药细节。

对于应用镇痛药的患者, 应注意监护, 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各种反应。在最大限度提高镇痛效果的同时, 尽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摘要:药物镇痛是人们减轻或消除疼痛的首选。根据镇痛药物的分类不同, 其适应证也有区别。为了避免镇痛用药中误区, 必须树立合理用药的观念, 掌握常见疼痛的用药方法。

关键词:镇痛药物,合理用药,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华钢.临床实用药物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谈对合理用药保证安全问题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药品,安全

0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 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根据WHO报告, 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 据有关部门统计, 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 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 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 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 促进临床科学用药, 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1药物使用不合理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 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 进展迟缓, 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 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 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 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 使用的盲目性很大, 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 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迷恋于“洋、新、贵”, 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 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 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 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 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 形成一种平衡, 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 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 临床分科过细, 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 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 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 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由此看出, 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 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2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2.1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 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 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 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 即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2.2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 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 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 现60岁以下的人,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 (52/887) , 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 (113/713) 。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2.3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 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15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 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中药也不例外, 只是程度不同, 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 患者用药时, 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 要及时向医生报告。3把好用药安全关3.1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 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 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 都是不恰当的。3.2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 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 容易造成误导。3.3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 应停药就诊, 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 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 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3.4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不能自行增加剂量, 特别对于传统药, 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 剂量越大越好, 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小结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 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 有病要合理用药, 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 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2]徐年卉,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 (2) :143-144.

[3]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4]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 (24) :42.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下一篇:临床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