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

2024-10-12

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共9篇)

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 篇1

当前,随着新药不断上市,多药并用、滥用、误用现象日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的以致引起药源性疾病,如“呋喃坦啶肺”、“非那西丁肾”、“阿司匹林胃”和“四环素牙”等。美国学者Lazorou根据1966年至1996年的30年电子数据库资料分析,估计美国药物不良反应(ADR)占社会人口死亡原因的第4~6位[1]。WHO《ADR监测指南-2002》也引用了Lazorou的数据,并补充指出由ADR导致入院占入院者的比例在挪威、法国及英国分别为11.5%,13.0%及16.0%。有一些国家的医院预算有15.0%~20.0%用于处理用药合并症。WHO认为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健康的大问题。我国药品安全问题与WHO的评估大体一致。合理用药是节约医药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必然要求,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医院环境下如何促进合理用药。

1 完善用药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医院处方集、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定、单病种治疗指南等,制定处方审核制度、药品调剂管理制度、药品采购管理制度以及充分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等。其中,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密切医药关系,充分发挥科学管理作用,避免药物的乱购、滥用和浪费,保证临床的治疗效果和安全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医院要定期向全院通报现阶段所监测到的病原菌流行趋势、细菌耐药情况、药敏监测情况等,用以指导医生合理用药。及时总结医院合理用药情况,奖优罚劣,并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的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全院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水平。

2 作好处方审核和处方分析工作

处方是诊疗过程中医师用药行为的书面记载。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药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药师在处方调配过程中的处方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不合理用药行为。处方分析工作中主要评定参数有:平均处方金额、每张处方的平均品种数、就诊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的比例、就诊患者使用针剂的比例、一线药物和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等[2],通过处方分析可以有效地起到纠正和指导医生用药行为的作用。

3 实施药品消耗监控,为合理用药提供评价依据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药品消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3]。通过对药品消耗指标监控、药品消耗排名指标监控、药品药理分类消耗指数、疾病药费消耗指数等指标的监控,既可及时发现和查找药品异常消耗的原因,又能清楚地了解药品使用情况及药品的合理使用程度。

4 加强药剂科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

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医院药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制管理软件,进行辅助医院药学管理、辅助决策、信息服务、药学计算、仪器智能化及网络应用研究等[4]。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收集药学情报,建立药学信息资料储备;加强合理用药和药物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力度,对同一疾病不同治疗方案以及不同药物选择加以比较、筛选,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获取丰富的临床资料,为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药学保障[5];设立临床药物咨询中心,由中心直接向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药物咨询服务,并积极通过《医院药讯》向临床医生介绍医院用药信息和权威的用药资料;开展药学监护,药学人员深入临床,参与医生查房活动,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重视发药解释工作,提高医嘱兑现率;作好不良反应监察工作和药品临床再评价工作。

5 加强医学、药学继续教育工作

医院在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条件的同时,还要加强医务人员临床治疗学的培训,全面提高医院临床诊断、治疗与合理用药的水平。医院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合理用药知识讲座,组织合理用药标准的学习培训,编写面向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宣传资料,使医、药、护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为合理用药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6 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咨询网络

医院可通过自己的局域网、电话、窗口、床边咨询,就医院所提供药物的价格、药品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给药的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怎样合理配伍等,作出全面咨询。使医生避免不合理用药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避免用药的不依从性,发挥药物的最大治疗效果。通过咨询服务,把不合理用药降到最低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势必对我们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物的合理应用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在不断完善自身工作中,推进社会化合理用药的进程。

摘要:合理用药是医院药学工作者的永恒话题。本文从完善用药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作好处方审核和处方分析工作,实施药品消耗监控,加强药剂科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加强医学、药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咨询网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Lazarou J.Pomeranz BH,Corey PN.Incidence of AD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JAMA,1998,279:1200.

[2]张新平.药物政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陈文慧.建立药费监控系统及意义[J].医药导报,2001,20(6):399.

[4]杨樟卫.临床药学信息服务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应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4):210.

[5]冯惠坚.药物经济学文献资料的评价与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1.19(1):45.

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 篇2

1.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月通报

医院计算机管理员每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本院单个品种用药总量前十位进行排序,医院利用院务会进行通报,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品种给予淘汰。

2.医师用药监控月通报

医院计算机管理员每月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使用了排名前十位的药品排在前三位的医师, 医院利用院务会进行通报,对有可疑违规违纪行为的医务人员上报医院纪检部门及时干预,包括:警告谈话限期改正、限定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3.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医院药学部门会同医疗管理部门,根据医院诊疗科目、科室设置、技术水平、诊疗量等实际情况,每月抽查门诊处方100张,住院病例30份,将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要求定期整改。

4.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月预警制度

实行超常预警、公示、通报制。医院对非正常增长的药品发出警示,实行限量、停止或终止药品供销合同;对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38)》每季度进行预警,对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科室临床用药比月通报

浅析合理用药的目的及措施 篇3

1合理用药的目的

用药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患者的不适感, 摆脱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任何用药都有其两面性, 正确用药可解除患者痛苦, 治疗疾病;药用得不合理则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即药源性疾病。临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表现在:无指征用药, 治疗药物种类、剂量选择错误, 超剂量用药, 重复用同类药, 药物用法不合理, 存在用药禁忌、联合用药不合理如存在不良相互作用、药物配伍禁忌等[1,2,3]。医师有必要研究用药的合理性, 患者本人也要遵医嘱, 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医生应结合症状、体征以及临床检查资料, 做出明确的诊断, 据此确定所用药物及其用法、用量, 药物本身也要随着病情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2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医生、药师和护士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特别要重视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和药理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了过硬技术才能为患者诊治奠定良好基础, 除了有高超的技术外, 还要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实际上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药品才是理想的药物, 其不仅可以减轻患者负担, 同时还可将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达到预期的效果。

3认真做好药品调剂工作

药师调配药品时要仔细审方,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 新药品种不断增多, 处方用药日趋复杂化, 多种药物联用、老药新用、新老药并用、中西药合用等已成为医疗实践中的发展倾向[4]。由于药物品种繁多, 医师对药品名称、规格、剂型、理化性质、药效和药理作用机制一时难以掌握, 处方中难免有不当之处, 所以药师在调剂时, 要严格审查处方, 把好安全、合理用药的第1道关口。

4做好药学服务工作

药师在门诊药学服务时要耐心的讲解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疗程等, 如多潘立酮 (吗丁啉) 为何要选择饭前30min服用, 主要出于2个方面的考虑。首先, 饭前胃空, 多潘立酮容易被吸收, 能很快在幽门处扩张幽门, 舒张其直径, 使胃窦涌动, 帮助消化排空;其次,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 多潘立酮血药高峰浓度是在服药后20~30min, 如果在餐前30min左右服药, 进餐时正值血药浓度达高峰时, 也正是药效发挥最强的时候, 这对于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腹胀等症状可明显减轻。双八面蒙脱石散可吸附其他药物而影响吸收, 合用时其他药物应在服双八面蒙脱石散之前1h服用[5]。这些看似简单的药学服务工作, 都是合理用药不可缺少的环节。

5设立药物咨询窗口为患者提供周到的药学服务

开设药物咨询窗口是为了帮助患者更为科学、合理地用药, 也是药师专业知识发挥作用的措施, 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在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贮藏保管方面时常常会遇到如下几种情况: (1) 有些患者取到药后对用法用量不清楚, 如尼美舒利 (瑞芝清) 颗粒, 患者对“必要时服用”不能完全理解, 这时药师必须告知只有体温>38.5℃时才可服用, 而且2次服药间隔为8h, 体温降至正常不必服用, 这就是必要时的意思 服药剂量1次可以服用1包或1/2包。 (2) 有些患者取到药后不清楚该药应该如何保管, 如注射用胎盘组织液, 药师应明确告知患者该药必须在2~8℃、遮光的环境中保存;又如思连康, 由于该药是双歧杆菌活菌, 必须在2~8℃的温度中保存才能保证其活性, 如果温度太高或太低, 均不利于该药的保存, 可能会导致该活菌灭活失效。 (3) 有些患者取到药后担心其不良反应会对自身产生严重影响, 特别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如有患者取到罗红霉素胶囊后问会不会对正在哺乳的婴儿产生影响, 药师必须告知患者该药会有少量分泌到乳汁中, 乳母服用后可能会导致婴儿有不良反应, 故用药期间最好暂停哺乳。 (4) 有些患者对气雾剂、吸入剂的用法不清楚, 如硫酸特布地他林 (喘康速) , 患者取到药后不清楚如何操作, 这时药师必须对其进行指导, 让患者熟悉操作方法, 按医嘱进行用药, 避免药物浪费,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6掌握各种药品使用过程中的特点

定期到临床科室了解各种药品的使用情况, 特别是新进的药品, 包括药品的疗效、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特点等, 并根据其特点与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个体化给药,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泛, 消耗量最大, 占用资金最多的一类药物[6]。据报道[7],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药品不良反应近六成由抗生素引起。加强合理化、规范化使用抗生素的管理, 可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 要对抗生素的合理用药进行监测, 对医生开出的抗生素处方进行审核把关。

7定期到临床科室收集不良反应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药物的临床再评价提供依据[8]。调整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药品的用药次数, 促进合理用药, 减少医患纠纷。

8定期到输液配置中心指导护士合理用药

由于护士对药物方面的知识可能欠缺, 特别是药品的保管储存、配伍禁忌、药物的稳定性、滴注的速度、用药间隔等, 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指导,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实验数据制定适合医院需要的常用药物配伍表, 解决护士在配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保证药物的稳定性, 促进安全用药[9]。

在医师、护士和药师的相互配合下, 给患者合理用药, 并严格遵照执行,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异常变化, 发现问题在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 果断采取有效措施, 如患者用药时发生过敏反应, 医生应当给予抗过敏治疗。有的患者本身患糖尿病, 但就诊时未向医生说明, 此时医生让患者服用加替沙星胶囊, 就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所以就诊时医生需询问患者的既往史, 用药时加以注意。有些患者对某些药物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医生应对其用药进行筛选, 权衡利弊选出最适合患者所用的药物。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 使患者的疾病得以迅速缓解, 既达到了治疗目的, 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合理用药,重要,目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唐志华, 徐雯宇, 马友正.2002年我院住院病历不合理用药统计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 2004, 22 (4) :243-244.

[2]杨艳平.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的分析与探究[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 5 (12) :75-76.

[3]田慧敏, 颜九兴, 朱学慧, 等.我院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 21 (12) :75.

[4]李静, 黄月容, 熊小文.做好门诊处方配发促进合理用药[J].广东药学, 1999, 9 (2) :63.

[5]钟知, 杨晓军.药房窗口“服药指导”基本知识的收集、整理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3 (3) :170.

[6]李景苏, 蔡长春, 侯艳宁.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29) :2267.

[7]马经明, 覃正碧.某院抗生素使用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9) :657-659.

[8]胡晋红, 杨樟卫.立体化药学服务[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7, 7 (2) :127.

神经内科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篇4

神经内科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根据医务处工作部署,神经内科李主任组织召开了神经内

一、内二科全体医生会议,重温了药剂科李副主任药师的讲座,分析了我科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专业特点,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1 科领导要加大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力度,正确引导,对不合理用药及时纠正,对当事人酌情予以点名批评,科室检查、绩效处罚、暂停处方权等处理。规范用药,确保医疗安全。利用早交班时间系统学习我科常用药物说明书,有计划安排学习注射用盐酸川芎嗪、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葛根素、生脉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等药药品的通用名、规格、适应证、禁忌证、配伍禁忌、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严格杜绝超剂量用药、超疗程用药。合理选择溶媒。3 对科室常用药品根据安全、有效、经济、适应原则进行精选,杜绝重复用药,对副作用大,脱水效果不显著的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需要用药时必须请示科主任。4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严格按抗菌素分线管理用药,对三线抗菌药物必须有药敏试验指导。不能完成药敏试验者必须请示科主任指导用药。5 药效及安全性相近者,要选择经济性药品。6 医生分管病人尽量均衡,经治病人数超过20人者暂停收治,避免工作量太大影响合理用药。虚心向他人请教,对不懂的问题,及时与护士、药师或其他同仁沟通,护士对医生的合理用药有监督职能,发现不合理用药应及时沟通和反馈,确保用药安全。

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 篇5

1 加强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标签管理

依据有关资料, 2009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总共收到超过80万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报告, 而处方药的不良反应则占绝大多数的比重, 其数据高达97.4%, 其不良反应与严重程度远远大于非处方药, 其重要原因是非处方药的滥用, 尤其是滥用抗生素类药[1]。早在2001年, 我国就已经制定了药品分类管理的办法, 不断加强对麻醉类的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放射性药品进行另行的管理, 同时也强化医院与零售药店关于药品分类的管理, 确保处方药的监管工作达到有效控制。为有效消除及避免出现不合理或者滥用药品,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关于药品的法律法规, 在进行药品采购时, 必须加强对药品标签的核对工作, 仔细检查其使用说明书与内外包装的标识, 如果非处方药上没有明显标明非处方药专用的标识, 则不可以采购。在药房管理中, 均已“OTC”标识作为分类的标准,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必须分开进行摆放, 另外, 在处方药出必须设置“仅凭处方销售”醒目标语, 让人一目了然。

2 严格控制抗生素类药品的凭处方销售

如今抗生素药品的使用越来越多, 导致很多病菌出现耐药性, 促使很多患者也出现针对抗生素的抗体, 造成一些抗生素类药品的药用效果逐渐减弱。因此, 国家采取一些措施, 规定从2004年7月1日开始, 没有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类药物要凭借处方进行销售。然而, 目前的医院都是采取“以药养医”管理模式, 抗生素类药品的需凭借处方销售依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 尤其是某些药店, 为了追求利益, 泛滥的销售或者变相销售抗生素类药品;部分医生由于诸多原因, 滥开抗生素药物, 导致患者用药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因此,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检查, 对于违规销售抗生素类药品的单位或药店与不按照有关规定滥开抗生素类药品处方的医生进行严厉的惩罚[5]。药事工作者要有很高职业道德, 高度重视药品管理工作, 认证执行执行凭借处方销售抗生素类药品的规定, 如果遇到不符合有关制定的要求, 必须严厉拒绝, 同时要对患者不合理用药给以科学的解释, 确保抗生素类药品安全流通。

3 增强执业药师的业务素质

执业药师作为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者, 在我国, 执业药师有以下的职责:第一, 必须对药品质量负责, 确保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二, 严格执行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及其他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违法行为或者违法决定, 提出劝告与制止, 同时要拒绝执行或者向上级进行汇报;第三, 在执业范围之内, 还要负责药品质量的监管工作, 同时要参与药品质量管理的制定与实施, 且对于本单位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第四, 负责处方的审核以及监督调配。第五, 还要提供用药咨询及相关信息,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积极展开关于药物治疗的监测工作, 并对药品的疗效进行评价等。由此可见, 执业药师的良好素质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因此, 必须规矩《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标准, 加强对于执业药师的培训以及管理, 增强执业药师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 培养其良好的服务意识, 坚持以患者与消费者最为中心, 开展幼稚的药学服务, 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以适合的用药指导以及健康咨询;加强其依法执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 严格履行职责, 维护众多人民群众的利益, 确保人民安全、合理、有效用药[3]。

4 加强对零售药店药师的管理

首先, 要加大执业药师的规模, 进一步加强对药学人员培训与教育, 增强药学技术人员、特别是执业药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待遇, 鼓励药学人才积极投身于药品零售行业中来。其次, 把更多的药品分类以及管理知识归纳入到驻店药师的教育中来, 指导一些资历较高的培训院校对驻店药师进行进一步的教育与培训。最后, 规范管理药师的行为, 并且规定零售药店于正常营业的时间内, 要有执业药师或者的得以认可的药学技术人员在岗。

5 药检部门加强对于药品广告的管理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要严格遵照国家制定的《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关于药品广告审核的相关的, 对药品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认真确认, 禁止恶意进行隐瞒或宣传, 不可以利用一些医药科研单位、相关学术机构、医疗研究机构、专家、医生或者患者的名义作为药品的证明[2]。对已经获得批准的药品广告依然进行继续监督与管理, 防止出现篡改经过批准的药品广告, 进而实施虚假宣传。经过检查属于违法的药品广告, 应及时撤销其药品广告, 并通知工商行政部门进行处理。

6 加强对于药品分类管理的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药品分类管理, 例如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及杂志等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 为了树立民众安全合理用药的观念。同时, 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点, 邀请职业道德高、行业得到认可的专家学者通过电视与广播等形式进行专项知识讲座, 介绍有关合理用药知识, 如何正确辨别不正当用药以及假劣药物等。这类节目必须是公益性的, 避免商业介入, 以及商业广告费等。

7 普及患者的科学用药常识

由于诸多原因导致我国很多患者对于用药知识相当缺乏, 把抗生素当做“万能药”, 去药店都会习惯性地购买抗生素药物, 用药不恰当与胡乱搭配药品造成诸多不良反应以及用药事故。因此, 药事工作者要提供药品知识宣传与指导, 在诸多患者中大力普及科学合理使用用药, 让患者了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非区别于应用, 尤其是对抗生素类药品的普及, 令患者明白为何要凭处方购买, 如果随意服用抗生素类药品会出现怎样的不良后果[4]。同时, 要知道患者会看药品说明书, 了解其中慎用、忌用、禁用的一些区别。另外, 大力普及患者用药的先后规定, 明白为何有些药物蓄饭后服用, 有些饭前服用, 或先中药后西药、先外用后内服等。通过大力普及医疗常识, 让患者培养起科学的用药认识, 进而提高人民的用药安全与用药效果。

8 结语

药品分类管理是一项科学的合理的药品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药品分类管理的有效全面管理及实施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这需要全体社会地不断努力, 加上众多药事工作者的不断参与与努力, 药品分类管理必定能早日落到实处, 为众多患者提供有利保证, 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

参考文献

[1]沈超.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J].中外医疗, 2011, 30 (16) :135.

[2]张琳琳, 李杰.国家药物政策与合理用药[J].医药导报, 2009, 28 (2) :271.

[3]张绪跃, 杨世民.进一步加强药品分类管理的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 2010, 25 (4) :135.

[4]张倩, 林菲.我国药品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9) :177.

医院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及解决措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我院2007年8~11月住院处方900张, 其中, 骨科210张, 普外科190张, 内科200张, 耳鼻喉科90张, 皮肤科130张, 妇产科80张。

1.2 判断标准

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参照《医疗单位合理用药调研方法与评价指标》中的合理用药指标, 出现下列用药情况之一, 均判断为不合理用药: (1) 用药指征不明确; (2) 用药超剂量; (3) 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有潜在或明显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 (4) 用药疗程不当。

1.3 方法

多药合用、重复用药、用法不当统计:以每张处方所开的药物品种数量进行计算;不合理用药统计:对不合理用药处方按照张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查找不合理用药的结果

2.1.1 多种疾病治疗药物合用

某些患者患多种疾病, 在内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专科诊治, 各科对症治疗, 各开处方, 如合用, 易引起药物间的不良相互作用。例1:患者患消化道溃疡, 常服普鲁本辛片, 因并发呼吸道感染加服红霉素片。普鲁本辛为抗胆碱药, 能松弛胃肠道平滑肌, 延长胃排空时间;红霉素在胃酸影响下易分解失效, 两药合用, 前者延长红霉素在胃中停留时间, 降低抗菌效果。例2:患者患心衰、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等合并感染, 将呋塞米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 并选用卡那霉素肌内注射以控制感染。呋塞米与卡那霉素同属耳内淋巴ATP酶抑制剂, 对耳蜗神经能产生毒性。两药合用极易引起听力减退。

2.1.2 多种药物同时合用

有时为了提高疗效, 多种药物同时合用, 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不同, 有可能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从而影响疗效或增加毒副作用[1]。例1:患者因咽喉炎引起咳嗽, 医师先后用从磺胺类到头孢类、大环内酯类等七八种抗生素, 有一些还是进口的。1个月后, 患者的咳嗽非但没有好转, 反而出现了腹泻。于是医师又开了从氨基糖苷类到沙星类的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腹泻。然而, 患者的腹泻正是由于抗生素的种类用得太多, 特别是高档、广谱药物用得太多, 更换过于频繁, 以至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所致。例2:患者患肺结核, 用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以上3种药属抗结核药, 临床疗效较好。但由于3种药对肝脏均有损害, 易致转氨酶或胆红素水平升高, 可出现肝性脑病、肝毒性增加。如果临床确实需要联合应用者则在治疗前应检查肝功能并在疗程中密切观察。

2.2 统计结果

随机抽查900张处方中, 涉及药物31种, 药物品种2 516种, 多药合用、重复用药、用法不当有83张, 占所开药物品种的3.29%。不合理用药处方28张, 占调查处方的3.11%。

3 讨论

不合理用药现象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如何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用药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采取必要的措施[2,3,4,5], (1) 增强医院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 促进临床科室和药剂科之间的沟通; (2) 制订和完善医院协定处方集, 建立医院自己的协定处方系统; (3) 做好处方和病历用药调查统计; (4)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5) 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 坚持合理用药。其次, 剂量要适当, 在用药过程中, 剂量过大常会增加毒性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故应根据机体状况及病情轻重等决定用药剂量;一般疾病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注, 能肌注的不静脉用药, 不联合用药[6]。第三, 严格病原学监控, 对药物的使用做到科学性、合理性, 合理用药反映了为民谋利、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7]。只有这样, 才能杜绝不合理用药, 使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健, 王家华.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几个综合因素及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1 (7) :792.

[2]沈文恒, 黄捍东, 杨玉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8 (8) :2237-2238.

[3]凌玉杰.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1) :155-156.

[4]查勇, 赵燕, 覃正碧.我国基本药物的地位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5) :95-97.

[5]李特, 杨慧, 普长兴.医院合理用药的几点建议[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 :62-65.

[6]黄荣海.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 2004, 9 (12) :25.

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 篇7

1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

1.1 医师方面原因

①随着医药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特药层出不穷, 由于医师药理知识陈化或临床使用经验不够丰富, 难以全面掌握现代药物综合知识。部分临床医师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毒性、作用机制、理化性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给药说明、过量救治等了解不够深入, 在客观上造成医师的药学知识不能适应合理用药的需要。②对疾病的治疗急于求成, 无依据地加大给药剂量, 增加用药时间及疗程;外科的围术期患者不存在使用抗生素指征时, 医生预防性地给患者用药;为了多病同治或增加疗效, 盲目联合用药。结果未能增加疗效, 却因不合理的药物配伍发生理化性拮抗和药理性拮抗, 影响药物疗效, 增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危害患者健康。③目前医患关系的严重错位及社会各方给医务人员造成的巨大压力。就患者而言, 对疾病的诊治要求普遍提高, 部分患者除基本的治病需求外, 对检查的项目要求全面性、高标准, 对所用药物要求进口、速效。疾病的演变千差万别, 存在不可预测性, 医生出于自我保护及医疗纠纷举证需要, 临床倾向过度治疗, 过度用药[3]。④部分药品生产单位以回扣等各种利益形式, 加大其药品销售。在医疗机构引进和使用疗效及安全性不确切的药品, 少数医师受利益诱惑会在开具处方医嘱时, 具有偏向性, 对患者不是因病施药而是因利施药, 从而造成不合理用药。

1.2 药师方面原因

①药师执行处方时发生错误, 或不能严格审核处方及医嘱用药, 对患者未尽到解释药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的责任, 导致不合理用药。②虽然国家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临床药师, 但大多数医院临床药师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人数非常有限, 与医院的规模不相适应, 难以充分发挥指导和干预合理用药作用[4]。

1.3 患者方面原因

合理用药知识匮乏, 用药知识和用药行为存在误区, 认为抗生素包治“百病”[5];盲目听信广告, 迷信进口药和贵重药, 甚至存在不听从医生诊断及治疗方案, 指明要求医生开具某种药品的现象;用药习惯不良, 不遵医嘱, 随意增加, 减少服用剂量;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等原因造成不合理用药。

1.4 生产、经营者方面原因

目前假冒、伪劣药品仍存在, 少数药品生产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药品基础研究领域弄虚作假, 安全性实验不规范, 不能准确反映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使用说明书不完善、不规范, 难以为临床使用提供正确指导等也是引导或误导医务人员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

1.5 其他面原因

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致使医疗机构只能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经费转移到患者身上, 临床用药监管力度较弱, 对医师用药处方行为, 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預措施。部分大众传媒机构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为获取高额的广告利润, 传播不实药物信息, 由于药品广告的宣传影响面广, 涉及范围大, 药品广告对公众购药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6], 误导公众的药品消费, 造成不合理用药。

2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

2.1 浪费医药资源

不但重复给药、无病用药、无必要的合并用药等不合理用药会造成医药资源的直接消耗, 而且处置由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会进一步间接造成医药资源更大的浪费。

2.2 延误疾病的治疗

许多不合理用药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如用药错误或给药不足, 会延误疾病治疗或导致疾病治疗不彻底, 没有痊愈容易复发, 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师治疗的难度;不适当的合并用药会干扰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降低治疗效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引起毒性反应, 造成人体各种器官包括肝肾功能损害, 导致二重感染, 甚至死亡。

2.3 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虽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多, 有药物的因素, 如品种混淆;有患者的因素, 如过敏性体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 但研究发现, 许多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同时选用药物不准确、任意加大或减少用药剂量, 长期用药或疗效不足, 不合理联合用药也是引起药源性疾病因素之一[7], 如临床可见的“呋喃妥因肺”、“非那西丁肾”、“四环素牙”、氨基糖苷类与高效利尿药素尿合用可增加耳毒性反应导致耳聋等。

2.4 造成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 (包括不合理应用) 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变异, 耐药菌比例越来越大, 耐药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目前新药研制的速度还远不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一旦出现耐药菌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人类将无药可治, 严重威胁生命安全[8]。

3 促进合理用药的措施

3.1 深化医改, 加强医院管理

继续医疗体制改革深化, 彻底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现状, 斩断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厂家之间的利益链条, 创造合理用药的良好环境。医院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法规, 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 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9]。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组织实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根据处方点评结果, 对医院在药事管理、处方管理和临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价, 提出质量改进建议;将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 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 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10]。

3.2 加强医务、药业工作者道德教育

管理部门需要以文件的形式确立药业和医师相应的行为规范, 在此基础上对双方进行教育和道德约束。不断加强医师职业道德和医师专业精神的培养, 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医乃仁术”, 救死扶伤乃医务人员的天职,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要求医生要有同情心、怜悯心, 竭尽所能解除患者的病痛, 将患者的利益置于医师的利益之上。正确恰当的临床决断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医学信息基础之上, 医学职业精神不应受到资本的侵略。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使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和要求, 内化为医务人员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 并且在医疗活动中通过医德行为表现出来[11]。良好的医师-行业关系对规范临床行为、引导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利益以及控制医疗费用都有重要意义[12]。

3.3 加强药事培训和继续教育

定期邀请临床药学专家对医护人员和药师开展合理用药新知识、新进展及药物经济学作用的学术讲座, 及时更新药师和医师药学知识, 使一线医务人员能够掌握最新药品信息、动态, 提高专业素质。针对医师对药理知识匮乏影响了药物的合理应用的问题, 加强医师临床药学知识的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 促进用药观念的转变, 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药物治疗水平, 以适应临床需要。

3.4 切实落实处方点评制度

随着《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 明显加强了药事管理、药学部门和药师作用,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药剂科对医师处方进行评价的权力, 明确规定药师对处方用药适宜性的审核责任。而处方点评制度就是实现药师参与处方、医嘱审核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因此点评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有着重要意义, 药师通过处方点评方式参与医生对患者的治疗的工作中, 对其治疗计划中医嘱、处方用药的适宜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审核, 使得对患者的用药计划更为科学、合理、有效, 并且通过定期对处方点评结果分析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临床用药质量管理的配套措施, 使处方点评工作获得持续的效果[13]。

3.5 充分发挥药师作用

药师应增强责任感和专业能力, 由传统的药品供应保障型向药学技术服务型转化, 对药物治疗进行监控、评价, 规范处方行为并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其更加需要了解所用药物, 开展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 通过用药教育、宣传, 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 提高医院整体药学水平, 促进合理用药。

3.6 积极推进临床药师制度

临床药师是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 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表明,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对推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和卫生资源的浪费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医师对部分药物尤其是新、特药物的毒副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现代药学综合知识, 缺少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存在专业上短板, 而临床药师的介入, 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临床药师能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开具正确的药物和正确的剂量, 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 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通过给患者建立药历的追踪记录和系统分析, 进行临床药学研究, 及时发现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 为药物利用与评价、药物疗效与不良事件分析和群体药物动力学提供可靠临床数据和综合记录[14]。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的良好合作协助, 保证药物治疗的合理、安全、有效。因此应进一步加快临床药师的培养, 全面提升专业素质, 积极推进临床药师制度, 全面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3.7 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

利用医院临床数据进行疾病防治方案及不同种类药物治疗效果研究和评价, 在相同疗效的情况, 建立常见病、多发病诊疗项目的临床路径。通过单病种最高限价等办法, 加强对医务人员行为的约束, 规范诊疗行为, 做到因病施治, 使医院药品的供应、管理和使用更趋于合理化[15]。

3.8 健全法律制度建设

虽然《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规的出台, 对促进合理用药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但仍有部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因此制定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及医生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进一步完善医事立法例如新药研发政策、药品审批批准、药品仿制、临床药师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16], 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推动药品审批的专业化、审批程序的科学化及规范化, 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产生, 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药品严打重惩, 是大幅减少药品安全事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切实保证。

3.9 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管职能。目前监管部门同时又是主管部门, 这种管办不分的局面, 造成监管部门和被监管部门关系过于紧密, 不利于监管职能的真正落实和有效监督。专家指出应当实行决策、执行、监管三分的体制, 整合分散行政职能和机构, 实行综合监管。在法律明确其负责行业监管或有监管职能的部门, 属于独立性监管机构, 得到法律明确授予的监管权力。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机构有效监管, 行业协会的主动自律, 媒体广泛的宣传监督, 全社会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立体、完善、规范、透明的监督体系[17], 严格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 实现不合理用药的有效监管。

3.1 0 加强合理用药宣传教育

合理用药的关键措施 篇8

1 推进卫生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合理用药组织网络

药物获得和合理用药问题复杂, 涉及政府、卫生、药品管理、医疗保险、社会团体、医疗机构、医药产业界以及动植物养殖、医务人员、消费者等多个部门与环节, 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持续努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整合机制措施, 将以上这些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整合到统一管理体制中, 组建可持续、常态的合理用药监管组织体系, 设置专兼职人员, 采取统一的指导与协作互助的方式, 协调药物使用政策措施, 开展多部门、跨学科的合理用药促进工作, 使合理用药在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方式、方法与强度达成一致[3]。

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建立行业协会对临床用药行为进行合理规范约束。通过技术支持与信息化监测等方式, 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开展合理用药绩效监测与检查评估, 制定完善临床用药指南、监测、处方调查、技术指导与培训等工作, 建立健全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管理者组成的不同层次的药物和治疗学委员会, 研究合理用药多学科的干预技术, 针对不同年龄层 (青少年、中年与老年) 和不同群体 (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居民) 开展针对性持续监测—培训—计划干预活动, 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用药安全及不良反应监督监测网络, 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机制, 强化审查与反馈机制, 建立监督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用药绩效监管体系,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用药错误等行为监控并采取措施, 防止药品过度使用, 并定期通报合理用药干预情况及其成效, 真正使合理用药绩效管理不留死角, 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用药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2 强化立法, 构建政府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要以负责任的态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将促进合理用药放在大卫生系统中统筹考虑, 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更需要制定系统化促进合理用药的整体策略及其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 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整体性合理用药管理体制, 强化与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合作, 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合理用药绩效监测和协调干预政策的落实, 制定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与消费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药品筹资机制, 制定落实政府经费投入法定保障机制, 将不低于药品支出的5%用于促进合理用药项目研究, 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全面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改革, 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 完善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统筹推进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患者负担等方面综合改革, 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 逐步建立以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等预付制代替按项目收费的后付费制, 发挥政策的联动与综合效应, 消除现行以药补医的负面激励机制影响, 明确责任, 建立合理用药绩效监管和问责制, 将合理用药工作成效好坏纳入医疗机构和管理者的医疗质量评价、绩效考核体系, 通过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来促进合理用药[4,5]。

3 确保质量保证的基本药物持续供给

积极关注基于循证医学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 探索制定在国家药物政策框架下, 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理念的合理用药绩效管理政策措施, 大力宣传推广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基本药物遴选程序、办法和更新机制, 与区域基本医疗需求相挂钩, 不断完善基于最优治疗方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从基本药物生产配送、配备使用、价格管理、报销支付等方面健全规章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要根据区域疾病负担、用药需求及政府财政能力、居民支付能力、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等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增补区域基本药物目录, 适度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重点慢性病与妇科、儿科等常见疾病用药的选择范围与品种[6], 制定基于实证的合理用药临床指南与处方集, 加强其具体实施力度, 结合临床路径及按病种收费方式, 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提高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和信赖, 建立完善基本药物首选机制, 并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比例, 鼓励基本药物的优先使用, 重点保障患者获取基本药物需求, 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满足公众基本医疗需求。

4 建立合理用药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相应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应用, 但是, 总体上来说, 其覆盖面、适应性和执行度明显不够。要积极借助国际合理用药监测网络 (INRUD) , 建立完善与合理用药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医院信息系统融合, 构建合理用药绩效监测信息化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与优势互补, 全程、全方位和全覆盖地持续监测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及其对公众健康影响情况, 加强各利益相关者获取合理用药知识和信息方面的透明度建设, 及时为医务人员提供标准治疗指南、处方集、独立无偏见的药品信息、细菌耐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最新权威技术资源信息, 向医药行业反馈临床用药趋势、药品安全与质量信息, 评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情况以及潜在的药物使用问题, 认真检查和改进药品处方与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改进抗菌药物的获取方式, 优化治疗方案, 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临床应用水平, 为政府制定合理用药绩效管理政策提供长期的数据支持依据, 实现安全、经济、有效、适当的合理用药目标。

5 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耐药监测覆盖面

开展细菌耐药流行状况及其相关的抗菌药物生产、流通、应用的动态监测分析, 是促进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 对于掌握药品消费及其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挖掘与利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资源, 建立健全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包括多个层面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立体化合理用药绩效监测信息化体系, 对人和动物细菌耐药、各级医疗机构、药店的药品销售用量与使用情况开展多角度、点面结合的全面监测, 加强对药物的处方、调配和使用的监控, 不断提高处方监测、重点单病种用药监测等临床用药监测质量, 逐步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主动性与实时性, 建立分析报告制度, 及时分析与反馈有关监测信息, 关注社区感染耐药情况, 建立完善定期处方点评制度,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通过处方点评、审计与反馈, 强化处方质量监管, 对抗菌药物进行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 建立健全药品安全、细菌耐药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应用预警机制, 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 不断提高预警能力与不良反应处置防控水平, 有效减少患者感染治疗失败的风险[7]。

要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合理用药法规性文件与技术规范要求, 建立完善以抗菌药物、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为重点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可操作性程序, 开展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规范与促进包括动植物使用的药物合理运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类、分线使用管理, 尤其是联合用药与预防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感染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性、抗菌药物本身特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明确各级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制定正确用药方案, 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选择、给药途径、方式与时间, 实现基于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个体用药, 确保医疗质量[2]。

6 加强科普知识宣传, 提高医务人员与居民合理用药认知度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仅源于医务人员的知识不足, 而且与居民的不正确认识及其错误医疗保健意识有密切联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专题讲座、社区培训、学校教育、报纸、专业杂志、指南手册等多种途径与方式, 强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提升服务意识, 走出医院、深入社区广泛开展全方位、多种形式促进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活动与药物信息咨询, 并要考虑不同目标公众群体的文化信仰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加强分类用药指导与管理, 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用药知识水平差异性问题, 普及合理用药基本知识, 加强与居民、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 消除“新药、贵药就是好药”的错误心理, 努力提升宣传实效, 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认识到细菌耐药的危害性, 充分理解用药的利益与风险, 改变公众不良用药行为, 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避免过度依赖与迷信抗菌药物, 明确药物不良反应, 掌握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主动配合治疗, 提高合理用药依存性[6]。

要积极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培训与指导, 在各级医学院校中开设合理用药课程, 建立强制全员医学继续教育机制, 将合理用药知识贯穿到医学生的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在职教育中, 开展基于循证疾病标准治疗指南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与培训考核, 加强医院内部的正面宣传与引导, 加强医疗机构制度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同行评议, 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药物合理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 强化使用药品通用名, 及时更新用药知识结构, 掌握各种新疗法、新药信息, 拓宽临床治疗途径, 促进医患沟通。要结合绩效工资改革, 将合理用药纳入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 建立健全临床医生合理用药责任追究制, 实行严格的经济与行政处理奖惩制度, 以减少医生用药的随意性与习惯性, 有效遏制大处方、滥用药现象, 不断减少用药差错, 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确保医疗安全[8]。

总之, 合理用药涉及社会体制、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 是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从大卫生视野, 多部门协调制定执行系统化的合理用药整体性策略, 并将其制度化, 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跨学科、包括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用药组织体系, 开展监督监测、干预、培训及其公众影响研究, 采取宣传教育、技术支持、行政干预等综合措施, 不断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提升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Kathleen Holloway, Liset van Dijk.The world medicines situation 2011.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EB/OL].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WHO/EMP/MIE/2011.2.2.http://www.who.int/medicines/areas/policy/world_medicines_situation/WMS_ch14_wRational.pdf.

[2]肖永红.细菌耐药:挑战与对策[J].中国执业药师, 2011, 8 (6) :3-8.

[3]杨军华, 张新平.促进合理用药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6) :53-56.

[4]孙统达, 李冠伟, 卢素芳, 等.基层医疗机构公共财政分类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9) :936-937.

[5]孙静.促进合理用药的国际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2, 23 (14) :1249-1252.

[6]孙统达, 严敏华, 谷占强, 等.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9) :941-943.

[7]肖永红.开展细菌耐药监测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 2009 (3) :3-5.

改善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应对措施 篇9

1参照标准

合理用药参照标准《医疗单位合理用药调研方法与评价指标》中的合理用药指标, 出现下列用药情况之一均判断为不合理用药: (1) 用药指征不明确; (2) 用药超剂量; (3)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潜在或明显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 (4) 用药疗程不当。

2经统计分析

发现不合理处方有如下几种:多药合用、重复用药、用法不当。

3结果

3.1 多种药物同时合用

有时医生为了治病提高疗效多种药物同时合用, 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不同易相互影响其药物的稳定性, 并影响治疗效果及增强毒副作用。例 (1) 夏季一位患者冠心病、心绞痛。医生开方用中药制剂黄芪注射液10 ml三支连续输液3 d。由于黄芪注射液有药物热的副作用出现了咽干、咳嗽、咽喉疼痛。随后医生又用了头孢类消炎药以及安溴索100 ml、左氧氟沙星0、2 g100 ml等。这种多药合用, 不但没有达到治疗效果, 反而延长了病程。

3.2 疗程不当, 久用头孢类药物

例 (2) 患者患胆囊炎病十余年, 时常发作疼痛难忍, 经常用654-2注射液肌内注射来缓解疼痛, 头孢类药消炎。由于长时间重复用药, 患者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视物模糊, 妇科外阴瘙痒, 久治不愈。妇检没问题, 检验无阳性, 用中药洗液也无疗效。最后停用头孢类消炎药后, 外阴搔痒症状自然消失。这说明因长期大量频用头孢类药物, 造成菌群失调,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给患者精神及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

3.3 患者不依从的现象及危害

例 (3) 当今社会成年居民大多享受公费医疗, 尤其是享受免费医疗的患者。常有开“好药”, 贵药或新药的要求, 如果医生告诉患者只需要用普通药品或者无需用药, 就会使患者失望或不满, 家庭常备各种药品, 甚至一人开药全家吃的状况。不遵医嘱, 随意换药、漏服、过早停药、任意大剂量服药不按时间服药等。因此制造了更多的医源性问题, 不但加重了社会负担也很容易发生不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 最终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造成安全隐患。

4结论

不合理用药现象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 由于全民皆医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 遍地药店给患者用药引入了误区。因此作为医院, 首先要加强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认识, 促进临床医生与药师之间的及时沟通, 建立处方质量检查系统, 规范处方书写, 提高一线药学人员素质, 为预防不合理用药把关, 做到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用药, 不联合用药[1]。增强窗口用药指导以及回访跟踪服务, 在收方发药时, 做到认真查对, 详细交待, 热情服务, 和蔼待患, 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以患者利益为重, 加强责任心, 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以人为本, 合理用药, 为民谋利[2]。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 改善不合理用药现象, 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黄荣海.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现代医院, 2004, 4 (2) :33-35.

上一篇:药物成分分析下一篇:企业经营中的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