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合理

2024-09-13

用药合理(共12篇)

用药合理 篇1

关键词:儿童,合理用药原则,不合理用药

儿童时期, 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 儿童的各脏器功能及各大系统 (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系统等) 都未发育完善, 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别;另外, 儿童对药物的排泄速度及代谢均异于成人, 与成人相比, 儿童更加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用药治疗中, 医师必须熟悉各种儿童药物的作用、性质、剂量、用药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合理用药原则,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1]。为了探讨儿科不合理用药现象及合理用药原则, 本文特针对如何合理安全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分析, 现综述如下。

1 儿科合理用药的原则[2]

1.1 合理药物选择

在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前, 医师必须要先准确诊断患儿的病情, 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避免用药后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对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一般来说, 临床诊断中, 医师要首先诊断患儿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才能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 给予患儿合适的药物治疗。在儿科中, 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病毒性腮腺炎、麻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水痘及病毒性肠炎等, 这些疾病的体征及症状均不相同, 治疗中要有所针对才能取得治疗效果。关于细菌性感染, 医师应该要掌握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的用药途径、剂量、适应证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保证用药合理性。

1.2 合适剂型选择

目前, 我国儿科药物剂型改革主要遵循以下的方向: (1) 研制口服制剂:原则上, 小儿给药中, 如果能够通过口服给药的, 就尽量避免注射给药;因此, 尽量研制口服制剂, 用于替代注射剂。 (2) 开发口服制剂:针对儿童的身体状况及药物吸收情况, 开发适合儿童服用的多种口服制剂, 并且多次研究改善口感, 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 (3) 研制缓释制剂:通过研制缓释制剂, 能够将患儿的服药天数及服药次数减少, 从而使小儿的用药依从性提高。

1.3 合适给药方式选择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般要针对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药物本身性质及药物治疗目的等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因为, 正确合理的给药方式能够将药物的作用及药物吸收发挥得更好, 给药中要注意下述事项: (1) 如果患儿能够通过鼻饲给药或者可以口服药物, 最安全的给药方式为经胃肠道给药;但是, 有些药物通过肌内注射比口服能够更快吸收, 因此临床给药中, 医师要注意这一点。 (2) 一般来说, 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可能会对患儿的周围组织造成损害, 并且皮下注射给药可能会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因此, 这种给药方式不适用于新生儿。 (3) 如果临床治疗药物为地西泮溶液, 那给药时可以选取直肠灌注, 通过直肠灌注给药比通过肌内注射给药, 患儿能够更快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 因此小儿惊厥治疗中, 这种给药方式能够更好地更迅速地控制患儿的病情。 (4) 由于儿童的皮肤结构与成人有差异, 给药时选择皮肤黏膜用药, 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很快被吸收, 但该种给药方式也有可能导致患儿中毒, 因此体外用药时要谨慎。

1.4 合适剂量选择

在临床用药治疗中, 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剂量。由于临床药物中, 大多数未规定儿童用药剂量, 因此, 给药时常用的药物换算方法大多根据成人用药剂量进行换算, 换算时会将患儿的体质量、年龄或者体表面积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这些换算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临床用药中, 更应该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 同时结合临床经验, 选用合适的剂量。如果需要给予患儿联合用药治疗, 也要针对具体情况, 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2 儿科不合理用药[3]

2.1 不合理的药物选择

在疾病治疗中, 药物治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 但药物治疗有可能导致出现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 这些均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在我国, 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由于不合理用药, 导致患儿出现各种药物不良反应, 如耳毒性药物, 严重的会致聋。因此, 临床药物治疗中, 一定要保证合理用药,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保证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2.2 不合理的药物剂型

纵观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药品, 虽然种类繁多, 但仅有不到10%的儿童专用药物剂型。从我国患病儿童的比例来看, 在患病总人数中, 患病儿童的比例大约为20%, 完全不能满足儿科临床治疗的药物需求。儿科临床治疗中, 如果给予患儿成人药品治疗, 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割剂量, 并且分割药物很容易破坏药物剂型, 还会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药物在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也发生改变, 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情况更严重的, 甚至还会导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3 不合理的给药方式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 往往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 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1) 由于静脉输液的给药效果好, 并且药效快, 这些都优于肌内注射及口服, 再加上医师对静脉滴注对患儿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临床给药中往往将静脉滴注作为患儿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 (2) 由于静脉滴注给药效果好, 患儿家长往往会要求医师通过静脉滴注给药, 助长这种现象的发生。给予儿童, 尤其是婴幼儿静脉滴注, 不但会产生严重的疼痛感, 还有可能会导致发生静脉炎及急性肺水肿, 与其他给药方式比较, 静脉滴注的医疗成本更高。

3 结 语

儿科用药是一个值得我们加深研究及探讨的领域, 因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儿童保健临床服务应该要受到全民的关注;临床用药中, 医师一定要关注儿科药物的性质、用药禁忌、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等, 熟悉掌握儿科药物的相关知识;同时, 临床治疗中, 还要结合儿童的临床诊断结果给予儿童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避免发生不合理用药现象, 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敬运龙.儿科合理用药浅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合理用药) , 2009, 7 (4) :135-136.

[2]任冠华.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2009, 17 (6) :183-184.

[3]王启建, 华王伟, 方宏勇.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1, 5 (1) :48-49.

用药合理 篇2

合理用药、合理检查、遏制过度医疗

漠河县人民医院 2015年4月28日

漠河县人民医院

合理用药、合理检查、遏制过度医疗责任状

为有效遏制我院过度医疗行为,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根据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对二级医院以上公立医院巡查指示精神,我院开展《关于开展重点民生工程有效遏制医疗机构过度医疗等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本责任状。

1.院长是遏制医疗机构过度医疗工作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确定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部门职责分工。

2.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分别签订专项整治责任状,根据各临床科室特点,科学设定、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控制指标。

3.临床科室主任负责监督管理科室内医护人员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

4.认真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常见疾病诊疗技术规范,严格掌握入院、检查、治疗、手术、出院、转诊指征和标准。

5.做到合理用药:

①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实行梯度用药、合理药物配伍,不得滥用药物、不得开人情方、开大处方、开“搭车”药。

②因病情需要超出基本药品目录的自费药物,应告知病人或其家属,并经签字同意,使用目录外药品不得超过药品总额的规定标准。

③同种药品只能使用一种。

④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60%,门诊病人抗生素使用率≤40%。⑤严禁使用与住院病种治疗无关的药品。6.合理应用医疗器材:应用相关医疗器材应本着质量可靠、实惠原则,坚决杜绝不合理应用,所用材料首选是国产器械,严禁私自进货采购,外来带入。

7.合理检查,合理诊治:

①坚持保证基本医疗的原则,不得随意扩大检查项目。

②严格掌握大型设备检查的指征,能够用常规检查确诊的不得用特殊检查,不得使用与疾病无关的特殊检查,要求特检阳性率≥75%。

③因病情需要必须到上级医院作大型仪器设备检查的,应当告知病人或其家属并经签字同意,并由科室报相关职能科室做好先申报审批后检查。

④治疗措施应当在基本诊疗项目范围内选择,因病情需要超出基本诊疗项目的自费诊疗项目或部分报销的诊疗项目,应告知病人或其家属,并经签字同意。

6、合理收费:

①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严禁分解收费、重复收费、超标收费。

②实行医疗费用清单随到随查,要求住院清单必须与医嘱相符,不准张冠李戴,用可报销药品项目代替自费药品项目等,让患者明白消费。

7.落实责任追究、加强违规处理

如遇科室负责人变更,由变更后的负责人继续履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责任状职责。本责任状一式两份,由医院和科室各执一份。

以上承诺经双方签字生效,并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对于存在临床不合理用药及检查问题的科室和医师,视情节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等处理。问题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由院长或分管院长召集科室主任诫勉谈话,诫勉谈话后仍整改不力的,撤销科室主任行政职务。

漠河县人民医院(签章)科室: 院长签字: 科室主任签字: 2015年 月 日 2015年 月 日

附件:

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法定及约定义务,提供了超过个体和社会医疗保健实际需求的医疗服务,造成服务对象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的行为。

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1、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

了解概念 合理用药 篇3

什么叫做合理用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患者能够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是质量可靠、可获得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具体内容包括: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性、使用及其价格对病人适宜;剂量、方法、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调配无误,包括药品信息的提供;病人依从性好。

合理用药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正确的诊断、对症下药、正确地开具处方、妥善的调配、病人遵从医嘱、负责地随访治疗效果。

不合理用药后果严重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有在不需要药物治疗时用药,例如:无维生素缺乏征候而长期使用多种复合维生素制剂,无钙缺乏征候而长期使用大剂量补钙剂,无营养不良征候而长期应用滋补强壮药;在需要药物治疗时用错药,例如:对原因不明的儿童腹泻,过多使用抗生素和止泻药,滥用注射剂和激素;使用药效不确切或药效未被证明的药;使用安全性不确切的药,例如:儿童或运动员为促进生长或增进食欲滥用同化激素,儿童患者无顾及的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不易获得、安全和疗效不佳的药物;使用药物时给药方法不正确。

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包括:过分依赖注射给药途径;抗生素使用剂量不足、疗程不足所导致致病菌耐药;大处方和多药合用;剂量不适宜和疗程不合适。

不合理用药不仅会治疗延误、失败、使不良反应加重,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而且还会使治疗机构和医生信誉受损,令不必要病人投诉增多。不合理用药也会使社会资源浪费,病人医疗负担增加,误导医药产业发展。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住院病人有5%是由于用药不当而入院的;全世界非意外死亡人员中,1/7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药品的开支中只有30%被有效地用于病人,种种原因的浪费高达70%,WHO认为药费太高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用药不当造成的。

据我国90年代的一项统计,在180万聋哑儿童中,约100万人是由于用药不当引起的,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4万人的速度递增,他们大多是因滥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造成的。

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患者文化程度、心理状况、受照顾程度的差异。另外就是社会不良医药广告、不良用药习惯、处方用药与经济利益挂钩等不正常的社会关系。

了解药物学相关概念

剂量:药物的不同用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所谓用量就是“剂量”,即每次用药的量。

常用量:出现最佳治疗作用的剂量叫做治疗量,即“常用量”,也就是通常治病时所需的量,也是符合大多数病人的用量。

最大治疗量或极量:在常用量的基础上再增加剂量,直至即将出现中度反应为止,这个量就称为“最大治疗量”或“极量”。极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剂量的最大限度。

中毒量:用药量超过极量时,会引起中毒的剂量。简言之,中毒量是引起人体产生中毒反应的药量。

致死量:在中毒量的基础上再加大剂量,就会引起死亡,此剂量即称之“致死量”。致死量和中毒量不属于剂量范围。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也称之为“治疗窗”。药物的安全范围愈大愈安全,反之则易引起中毒。

药物的效价强度:指药物作用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同类药物中各个药物达到同一效应程度所需的药量越小,其在同类药物中的效价强度越大。

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防病治病的治疗作用,也有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程度和频度不同。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作用,都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非预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反应、继发反应、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等等。

特别谈谈副作用

很多患者很忌讳药物有副作用,一提副作用连药都不敢吃了。那么副作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副作用(side effect)指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副作用一般都比较轻微,是可逆性的机能变化。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有: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利用其中一个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比如麻黄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可使患者失眠。

了解其他的药物反应

毒性反应(Toxie effect):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程而引起。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有时也可由于患者的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合用药物而引起敏感性增加,致使在治疗量时出现中毒反应。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慢性毒性:因长期服用后逐渐发生的毒性。

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为过敏反应:是致敏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异常特殊反应。仅发生于少数患者,和已知药物作用的性质无关,和剂量无相关性,变态反应的表现各不相同,不易预知,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易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这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长期用广谱抗生素时,由于许多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平衡失调,以至于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如抗药性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大量繁殖,引起葡萄球菌性假膜性肠炎或白色念珠菌病等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然残存。如服用长时间作用的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仍有困倦、头昏、乏力等后遗作用;少数药物如大剂量呋塞米、链霉素等偶可引起永久性耳聋等,出现耳聋时,血药浓度已经测不出来,但后遗效应是存在的。

“三致”作用(Teratogenesis):是指致癌、致畸、致突变。

致癌:因药物诱发或引起的癌症称为药物的致癌作用。

致畸:药物引起的胎儿畸变。目前认为胎儿在开始发育的3个月内,胚胎发育分化最快,最易受药物的影响,故在妊娠的头3个月内应谨慎用药。

致突变:有些药物可使遗传因子发生突变或染色体异常,使细胞和组织发生不正常生长,称为致突变作用。

刘丽萍,解放军第302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军队药品审评专家库成员,全军药品监督员。主要工作方向是临床合理用药、药学信息化管理和医院药学工作。

用药合理 篇4

WHO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 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 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1]不合理用药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卫生部药政局号召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1984年的资料表明, 药源性死亡占住院死亡总数的5%~17%[2]合理用药的问题因为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

1、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我国医疗资源的短缺、临床治疗的不合理和患者用药知识的匮乏等都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随着国产药、进口药药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 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1.1 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在手术或日常用药中过多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昂贵药物, 使药物疗效降低。患者在医生给药和自我给药的过程中也对抗生素形成盲目的依赖, 有的患者会在医生给药时明确指出要求使用抗生素或进口药物, 导致抗生素使用过多, 联合用药过多。

1.2 不合理用药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 (1) 违反禁忌症和慎用症用药[3], (2) 用药剂量不准确, (3) 疗程过长或过短, (4) 无明确指证用药。

2、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很多, 不合理用药可分为:患者的、处方医生的、工作环境的、包括生产厂家影响在内的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法规的因素、药物错误的信息因素, 上述几种因素也可能同时存在[4]。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药品法规的不完备以及执行不力、企业的不良推销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分析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2.1 家庭环境、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选择态度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 尤其是农村患者, 因医疗条件限制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患者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的情况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2 患者获得的药品信息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可能, 而且这些信息要么是来自广告宣传, 要么是既往患病使用药物的经验, 而两者往往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持续发生。随着药品广告的不断增多, 看广告吃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药品广告往往极力突出药品的功效, 对其不良反应则有意回避或含糊其辞, 患者过于轻信药品广告而导致不合理用药。

2.3 患者存在的错误观念是影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受我国传统的用药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久病成医”凭以往经验到药店购买药物, 根本不管所用药物是否合适。再者如一般人对慢性病存在侥幸心理, 不依从治疗或自行中断治疗。

3、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认为, 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可分解为五大要素, 概括起来就是,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一传播效果”。在英文里, 这五大要素的表述都含有一个w, 所以, 拉斯韦尔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为5W理论, 或者叫5W模式[6]。

第一要素是传播主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传播主体, 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主体就是医学与药学主业工作者, 具体说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医学和药学工作的服务人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内容必须有的放矢, 并寄托于某种表现方式。而用药作为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内容, 其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保证其正确性。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也必须有自己的“阵地”, 借助媒体而“行走”。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通过对传播对象的调查、互动可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合理用药的一般做法是:要通过对传播对象“知信行”变化的评估, 对传播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原因, 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 寻找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下面是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

4.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患儿家长获得口腔保健知识途径占最高比例的均是“口腔医务人员”。说明在现阶段医务人员直接传播还是人们获取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传播主体阶段, 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和培训对合理用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百姓用药安全与药店营业员的药学水平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要注重药品销售方面的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社区和药品零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药店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因此其教育培训同样重要。

4.2 合理用药的传播内容方面, 要做到所传播的用药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政府要做到:保证市场上销售的非处方药有适当的标签和详细的说明书, 对非专业人员而言, 标签和说明书必须准确、易读、易懂;对广告进行监督和管制, 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药品广告的宣传和管制;

4.3 在传播媒介方面,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也是人们获得用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表1中可以看出, 患者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开展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 通过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基本的药物使用知识, 使消费者具备一般的非处方药使用常识。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可以考虑安排在医学院的课程教育计划中, 也可以与成人教育计划结合起来。

4.4 针对用药知识传播对象的不同, 所应用的传播媒介也应有所区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历为大学以上患儿家长组从报纸杂志途径获得知识所占比例为24.5%, 仅次于口腔医务人员传播途径的24.8%, 位于第二;在学历为高中以下患儿家长组, 从电视广播途径获得知识占16.3%, 仅次于科普宣传, 位于第三。或者说, 在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用药知识传播时, 要注意其面对的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如从报纸杂志获得用药知识的多是学历较高的消费者, 因此, 报纸杂志上的软文宣传应着重“以理服人”, 以药理、生理知识来说服消费者。

5、确保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以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

以上是根据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要素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提出的一些措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客观因素也必须要把关, 以保证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达到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的目的。

5.1 强化零售药店内部管理,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 作为零售药店来讲, 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推行, 深化认证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5.2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改革,

改革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逐步开展药物使用评价、医院处方集制定、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 不断促进合理用药[5]。

5.3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 通过在医疗保险中建立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机制来促进合理用药。我国医疗保险要大力规范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利用保险体系的杠杆作用来调节药品价格和使用, 促进合理用药。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报销目录和服务监管规范[6]。

5.4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工作, 加大力度消除药品购销、使用中的回扣现象, 是药物的流通能够公平、公正, 使消费者真正按照需要合理地使用药物。

结语

鉴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以及消费者一些用药观念的根深蒂固, 要改善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保障全民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是其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 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政府措施的加强, 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用药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公众合理用药意识逐渐增强。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向前发展,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 消费者的用药状况必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现状和原因, 指出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用药常识的有限性以及药品信息的不当传播是导致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因素, 提出了能够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传播模式,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光宝, 张震巍.WHO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3 (6) :38240.

[2]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全国合理用药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85, 65 (5) :258—263.

[3]葛德元, 张永斌.药物毒副应警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

[4]MSH, WHO/DA P, Managing D rug Supply, 2nd Ed, Kumarian Press, U SA, 1997:425.

[5]尹运冬等.不同传播途径口腔保健知识传播效果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1 (5) :354

[6]徐岫茹.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二) [J].中国健康教育.2006, 22 (10) :778

医院合理用药总结 篇5

为加强我院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并持续开展我院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2016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按照2016年的工作计划,医务科在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逐步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临床合理用药目标。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监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我院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我院成立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方面进行规范,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与医院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经过抗菌药物培训和考试合格者,授予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权限,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二)制定科室抗菌药物目标值

(三)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四)加大检查力度与医院质控分数结合,落实惩罚

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6

选择适宜的制剂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一般而言,口服制剂适用于慢性病,注射制剂适用于急性病,外用制剂适用于外科、皮肤科、伤科病,但这不是绝对的。就疗效而言,口服制剂较慢,注射制剂、外用制剂较快。就疗程而言,口服制剂适宜于长期服用,而注射、外用制剂只宜短期使用。

选择合适的剂量是合理用药的首要原则

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与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不良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遗传因素等综合考虑。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依据年龄、体重按成人剂量折算,老人用药可按成人剂量酌减。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量也相应减少。

选择对症给药途径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

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临床主要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患者;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又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也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患者。②直肠给药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③舌下给药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起效快。④注射给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ml),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注;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液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患者,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给药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药。⑥局部表面给药,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选择恰当的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是合理用药的必要条件

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保证药物无毒而有效的必要条件。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间隔过短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过量,甚至引起中毒。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以药物血浆半衰期为时间间隔恒速、恒量给药,4~6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达稳态。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药物是每天给药3~4次,只有特殊药物在特殊情况下才规定特殊的给药间隔,如洋地黄类药物。对于一些代谢较快的药物可由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恒定,如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对于一些受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药物应按其节律规定用药时间,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激素清晨分泌最高的特点,选定每天清晨给药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具体药物而定。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应饭前服,如抗酸药;易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镇静催眠药应睡前服,以利其发挥药效,适时入睡。

疗程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规定疗程给药,如抗结核药一般应至少连续应用0.5~1年以上。此外,疗程长短还应根据药物毒性大小而定,如抗癌药物应采用间歇疗法给药。

合理用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排除禁忌证

就拿黄芪来说,性甘,微温,功效为补气升阳、托疮生肌、益气固表、利水通肿,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减轻肿瘤放化疗毒不良反应,升高白细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的量,使肾脏病变减轻,改善肾功能;有强心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性能,增加冠脉流量;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红系与粒系细胞分化,对白细胞、血小板等下降有明显的回升作用,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另外,黄芪还有明显的抑癌效果。但是,黄芪对于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比如感冒患者,则应謹慎使用。因为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总之,医者只有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经正确的用药途径,给予适当的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启 事

本刊2012年第3期第390页文章“新生儿住院期间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作者姓名“罗艳萍”,应更正为“罗燕平”(676200云南景东县人民医院)。

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分析与合理用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 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其中小儿外科处方1308张, 病历968份, 小儿内科处方1692张, 病历1032份。

1.2 评定方法

合理用药标准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为标准进行分析和评定。

2结果

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中,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其中剂量应用错误处方15张, 病历5份;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处方24张, 病历12份;联合用药不当处方30例, 病历18份;抗生素滥用处方33张, 病历18份。具体用药误区表现详见表1。

3讨论

3.1 用药误区分析

3.1.1 用药剂量错误

药物的剂量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关, 剂量过大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剂量过小则起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将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审方过程中发现, 药物剂量的使用误区常见的有:①剂量过大: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阻断剂, 其药理作用为强效抑制胃酸分泌, 可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正确使用剂量为:成人一次0.15 g, 2次/d, 但如果剂量过大, 如达到一次0.3 g, 则会引起胃出血, 增加肝功能损害, 反而加重胃溃疡[2]。②剂量不足:阿苯达唑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正确用量为:每次0.4 g, 一次顿服, 每片阿苯达唑片的剂量为0.2 g, 但如果用量为每次0.2 g, 2次/d, 则会造成患者一次用量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3.1.2 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

有些药物对时效性及用药方法有严格的要求, 如不能正确用药, 则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误区有:①用药方法错误:酵母片的正确服用方法为嚼碎服用, 不宜吞服, 因为酵母片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 如不嚼碎则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 影响药物作用;②素在儿科应用较多, 但不可滥用, 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方式。用于严重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的患儿, 应大剂量短疗程用药, 同时有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 并密切注意注意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使用, 尤其是水痘患儿应禁用。

3.1.3 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是临床重要的用药方法, 在增加疗效的同时, 还可以降低单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临床用药中存在较多联合用药不当的现象, 常见的有:①配伍禁忌:如奥美拉唑40 mg不得溶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为偏碱性, 在酸性环境中会生成棕红色沉淀, 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5~4.5, 是酸性溶液, 所以奥美拉唑不得与含酸性药物配伍使用;②重复用药:例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出现心律失常时, 在应用维拉帕米的同时服用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 3种药物同属于钙离子拮抗药, 同时应用和容易出现心悸、心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3]。

3.1.4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滥用是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应引起重视。①抗菌药物不对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 但临床上却遇到上呼吸道感染即应用抗菌药物, 不光不会起到治疗作用, 反而使机体产生耐药性;②抗菌药物档次过高: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类药物, 只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时, 不得用于术前预防性用药;③违反联用抗菌药物联用原则:如美洛西林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罗红霉素为抑菌剂, 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 但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明显的抗菌作用, 而抑菌剂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减弱了美洛西林钠的抗菌作用。

3.2 合理用药的对策

基于以上常见的用药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加强监督

将合理使用药物纳入医院质控管理项目, 制订合理使用药物制度, 定期检查, 及时反馈, 掌握药物使用情况。

3.2.2 加强培训

通过发放用药指南, 举办药物合理使用讲座等方式, 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适应证、药代动力学、主要不良反应等。

3.2.3 加强沟通

加强医师与患者、药剂科及护理等部门的沟通, 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主动向患者解释交代, 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及服药饮食禁忌等;遇有疑问的药物, 及时向药剂科咨询, 问清楚后再给患者使用。

总之,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的儿科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住院病历, 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儿科常见的用药误区, 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 常见的用药误区表现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联合用药不当出现配伍禁忌或重复用药、抗生素滥用等。结论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洪兰.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0, 9.5 (26) :148-149.

[2]李杰.从临床用药误区谈合理用药.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6.16 (6) :457-459.

加强门诊用药咨询并促进合理用药 篇8

1开展药物咨询的必要性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在门诊量较大的时间段患者与医师和药师接触的时间有限, 对医师或药师的交代不理解或有疑问的患者常常不知所措, 药师也不能从患者那里获得准确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反馈信息。开设药物咨询服务以后, 患者通过与药师面对面的交流, 患者用药中的疑虑, 可直接向药师提问, 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提问, 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指导, 从而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纠正用药心理偏差, 防止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用药效果, 增加了哺乳期、孕妇的用药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同时普及了药学知识, 使患者掌握了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药物咨询服务也体现了门诊药房的社会服务性,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

2药物咨询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要求

目前, 药物品种以及联合用药的处方越来越多, 重复用药、不合理用药等情况屡见不鲜, 致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这就要求药师不仅要有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更要有较高的药学专业水平, 并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 具备能对患者的药疗效果负责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由于患者咨询的内容十分广泛, 为了能及时、准确地回答, 药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钻研业务, 掌握医院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断进行知识的归纳、积累与更新;同时, 注意收集药学信息, 关注药学发展的新动态, 并在咨询工作中准确运用有关知识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药师平时不注意加强理论学习, 不注意掌握新的知识, 就很难在患者提出问题时做出准确的答复。这样不仅会影响服务质量, 还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最终影响药疗效果, 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3]。

3药物咨询服务的技巧与方法

药师应掌握必要的药学服务技巧与方法, 即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交流学等知识, 并能自觉执行优质服务规范。其良好的交流技巧和方法有利于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药物, 建立自信心, 提高顺应性, 这将很大程度上帮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因此药师在用药咨询服务中, 要注意仪表形象和语言的使用, 端庄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 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在沟通中遇到带有情绪的患者时, 药师要熟知患者的心理, 冷静、耐心地处理, 药师应判断患者真正的要求, 给予有针对性的回答。一切要以患者需要为中心, 对于特殊患者 (婴幼儿、老年患者) 更应耐心仔细交待清楚。因此, 药师要时刻注意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用药心理, 加以正确引导, 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4]。另外药师与药师之间、药师与医师之间的相互尊重, 也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病的顺应性。同时应当给药学人员一些必要的培训, 掌握与不同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沟通技巧[5]。

4有利于提高药师乃至医院的良好形象

门诊药房开展药物咨询活动不仅解决了临床医师无宽裕的时间且相对缺乏药学专业知识来详细解答患者用药疑惑的难题, 而且也提升了药师的社会地位和良好形象。取得患者的认可与信赖, 从而树立药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体现了药师在医药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了药师在整个医疗行业中的地位。开展药学咨询服务也是提高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药物咨询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潜在的用药隐患或医疗纠纷的发生, 对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工作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另外, 开展药学咨询服务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疗服务模式, 增加了人性化服务内涵, 提高了服务档次, 进而吸引更多的患者来院就诊, 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药物咨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展门诊药房咨询以来, 广大药师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位置, 树立起对药学的信心, 并可增进与患者的感情。药物咨询服务窗口虽然挑选高年资有经验的药师担任, 但由于过去医院药房的服务模式与临床接触较少, 这些药师在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下, 对新药的理化性质、复方制剂的组成、体内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了解不深, 一旦咨询服务中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常显力不从心。而且文献、书籍、网上查询等设施不足, 查询速度、信息量、资料的储备和更新及扩展都不能适应需求, 其中有关新药的联合应用和药理特性方面尤为不足。目前咨询方式仅限于窗口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和软件查询, 微机咨询软件的开发有待深入, 药品信息资源数据库有待完善。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加快临床药师队伍的建设, 医院应选送药师外出学习和培训, 加强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定期组织副高以上医师、药师进行专业知识讲座, 提高药师业务素质。定期出版药讯, 在咨询窗口旁设立宣传栏, 介绍新药、药政法规、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常识, 并向医师收集各种新药使用反馈意见, 设立药物咨询内容登记本, 做好咨询记录, 每月抽查门诊处方, 分析用药合理性, 进行归纳分析, 收集填报医疗单位专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开展“药师下临床工作”, 让药师学习这些科室常见病的诊治方法, 加深对常见病用药的正确认识。有了扎实的业务知识, 再加上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给患者以正确、全面的用药指导。尝试运用更新的技术服务模式, 全方位地开拓信件咨询、软件查询、网络查询, 建立医院药学网站, 开展网上药学服务, 同医护人员、患者在线沟通, 以全新的服务模式提供及时便捷的人性化、正规化的药学服务。药学咨询不但可以保证患者用药正确, 减少药疗差错,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还可以降低患者因用药不当造成的痛苦及额外的经济负担, 以提高患者求医的信心。为患者提供全程药学服务, 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参考文献

[1]袁颖, 蔡映云.模拟药学咨询窗口[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6, 6 (4) :317-318.

[2]刘晔, 翁文钦, 黄婧.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门诊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与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7, 7 (6) :476-478.

[3]唐丽霞, 李恩敬.门诊药房接受用药咨询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药, 2003, 7 (3) :228-229.

[4]汤晓怀, 王艳.我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及意义[J].中国药房, 2005, 16 (4) :311-312.

处方合理性与合理用药调查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门诊随机抽取取药患者200例, 对其进行调查。选取时间要科学, 要在正常情况下, 以确保数据具有意义。

1.2 方法

1.2.1 制定调查表:

调查表的制定要合理, 应具有目的性和调查性。内容包括: (1) 处方:每例患者几次就诊的平均用药品种数;每次药品所花费用;每次就诊平均使用抗生素占药品的多少;每次所购药品是否用完。 (2) 对药品的了解程度:是否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药品主要功效、针对的主要病症;是否注意了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 费用的支付方式:直接付费方式, 无任何福利报销;有合作医疗或公费医疗, 在支付费用时, 可按百分比结算。

1.2.2 调查方式:

调查表制定好之后, 实行对每个项目的实地调查。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以及对其处方和患病资料进行收集, 以便对处方的合理性进行调查。需要注意的是该调查必须确保真实性。

1.3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先分析每个调查项目, 然后再进行整体分析。排除特殊情况, 特殊情况要进行合理处理。

2结果

问卷合格率为95%, 应答率为90%。针对的主要问题:药品费用平均150元, 用药品种数平均3种, 抗生素使用占所有药品的百分比平均为35%, 患者了解正确用药率平均70%, 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平均7%。整体分析发现西药占80%。通常采用的是直接支付方式, 享受医疗福利的人很少。

3讨论

本资料显示:我国医药事业合理性还有待加强,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不仅需要医师对此有足够的警惕性和高度的重视, 还应加强对患者医学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因此, 要求全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1]。

本次调查中发现抗生素被广泛应用, 明显高于世界标准。应尽量少用抗生素, 以免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进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总之, 抗生素使用要合理, 医师必须慎重。

药物配伍要合理, 不能出现专业性错误。医疗机构还要有所改良, 使患者具有医疗保障,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加强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使其对疾病更加了解, 懂得正确使用药物, 以提高治疗效果[2]。要加强医药知识的宣传和对合理用药方面的重视, 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青, 兰奋, 肖爱丽.不合理用药问题及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3, 19 (1) :75-78.

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 篇10

1 小儿用药的常见问题

1.1 抗生素的滥用

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 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 不究其因, 先用抗生素, 有的甚至用价格昂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据统计, 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 使用抗生素者高达99%, 对急诊患儿, 有的首先给予庆大霉素, 名曰“保险, 勿需皮试”, 殊不知导致了肾毒性和耳毒性的严重后果。另外对于儿科的感染性腹泻, 有的不恰当地给予抗生素治疗, 事实上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 使用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病程, 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 相反导致了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产生。喹诺酮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而成为20世纪年代后的主导抗生素之一, 但该类药物可引起幼年狗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软骨组织损伤。然而, 临床的实际情况是12岁以下的小儿及孕妇中使用较为普遍, 且用量偏大。

1.2 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 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当前适用于小儿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 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1]。但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 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 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 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在非处方消费者中, 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推荐剂量使用, 甚至把退热药当预防性药用。而有些临床医生, 由于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够, 易造成该药的重复使用而使药物使用过量, 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 更易造成肝、肾、血液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1.3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滥用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一些家长和部分医生过分的强调, 把此类药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小儿服用, 比如锌、钙、维生素AD等。服用时不因人而宜, 追求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用多了其结果有可能使“营养药”变成了“毒药”。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小, 出现反应缓慢, 但长期盲目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2], 比如锌, 血液浓度达15mg/L时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灭真菌的能力, 可增加脓疱病的发生, 维生素AD过量可出现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

1.4 长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有营养、解毒、强心、利尿作用

不少医院把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新生儿常用的基本液, 但输入过快可引起新生儿高血糖症。新生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回吸收量仅为成人的1/5, 对糖耐受力低, 胰岛细胞功能不全, 胰岛素的活性低, 因而过快或持久地静脉滴注可造成医源性高血糖症, 甚至颅内血管扩张而致颅内出血。

2 如何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儿科合理用药的要求:a.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 即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b.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 即最大限度的避免减少药物不良反应;c.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包括药物资源与费用[3]。

2.1 严格掌握适应证, 选择合适的药物

小儿用药应注意年龄特点,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 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针对性要强, 种类不宜过多。比如抗生素使用方面, 应全面考虑临床诊断、致病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以及病儿的全身情况, 能选用一种抗生素就不联合使用, 以减少机体耐药性。同时, 儿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自身要严格执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 还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传, 使他们能够配合治疗, 共同努力减少抗生素在儿童中的不合理使用。

2.2 选择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间隔时间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间隔时间可以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为提高患儿依从性, 可选择一些添有果味的颗粒剂, 部分药物有栓剂的可使用栓剂, 并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 尽量延长给药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

2.3 选择合适的剂量

剂量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药物剂量应随小儿成熟度及病情不同而异。小儿年龄、体重、体质强弱都是决定小儿用药剂量的因素, 而不单单是将成人剂量的缩减。常用的方法有体表面积法、小儿体重法、按年龄法, 以及根据成人的剂量换算。但值得一提的是, 同一药物不同制剂或多个复方制剂的重复给药也应引起重视, 应尽量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而使药物超量使用, 给小儿带来不必要的机体危害。

2.4 根据小儿特点,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 经胃给药较安全, 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吸收不好, 故不适用于新生儿。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 可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 切不可过快过急, 不要反复应用同一血管以防引起血栓静脉炎。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 药物极易透皮吸收甚至中毒, 因此外用给药时间不要太长。

2.5 小儿禁用或慎用的化学药物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氯丙嗪、奋乃静、苯巴比妥、水合氯本钱、地西泮、氯氮革 (利眠宁) 、利血平、二巯基丙醇、维生素K亚甲蓝、甲基睾丸酮、苯甲酸钠咖啡因、山梗菜碱、毛花苷丙、地高辛、甲磺丁脲、呋噻米等。

综上所述, 由于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 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更为显著, 因此, 小儿用药必须从小儿的解剖、生理等特点出发, 把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特征, 甚至幼儿心理学特点结合起来, 严格掌握适应证, 慎重选药, 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荣海.小儿常用解热药的评价与合理应用[J].中国药业, 2009, 18 (2) :47-48.

[2]陈金花.合理选择药物及时用药停药[J].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4) :320.

规范处方 合理用药 篇11

处方是执业医师为某一特定患者医疗预防或其他需要而开写的药方,是医疗与药房或药店之间的重要书面文件,它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当前药品名称不统一,特别是某些处方和药品外包装说明书中所采用的药名不规范,处方中所用的药名与外包装说明书中所用的药名不一致,容易相互干扰,难以确认。为此,在药名规范统一之前,要求临床医生、医院药房及药店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学习和培训,尽快熟悉药名及其使用规则,这是提高基层医生药品从业人员素质确保安全用药的一个关键措施。

1药名类型

处方中药物名稱类型可分成3类:①通用名(国家药典会颁布);②商品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③除以上2类以外的其他名称。在通用名中主要包括:①英文全称或缩写;②中文译名;③与作用或用途相关名称等。

2药品类型的相互干扰

2.1商品名与其他药名的相互干扰商品名与生产厂家有关,以前其字体字型往往十分醒目,现在国家作了强制性的要求:商品名的字体不得大于其通用名。少数医生、病人及药房药店的工作人员对商品名比较熟悉,但对其通用名则比较模糊,当需要联合用药时,就容易出现重复用药甚至医疗事故。

2.2用途名称引起的干扰①用途相似、药名相似,引起相互干扰,如:长效消心痛与长效心痛定是两类不同的药物,前者是二硝基异山梨酯(消心痛)缓释片,具有直接扩张静脉血管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心绞痛,也适合于合并心衰的病人;后者是硝苯地平的控释片或缓释片,通过阻断钙通道而扩张血管,及能用于心绞痛也能用于高血压,但临床试验结果并不支持在严重心衰病人中使用钙通道阻滞剂,但个别医生、少数药房工作人员及部分药店的营业员发药时易造成混淆。②结构相同制剂相似容易相互干扰,欣康片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药效持续时间为4-5小时,依姆多是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活性药物持续释放超过10小时,药效持续时间更长,在实际处方应用中,用法、用量容易造成相互混淆。

2.3英文名称与中文的译名用途名相互之间不一致引起干扰中文处方药名多使用以用途命名的药物名称,当药品外包装及说明书上使用英文时,易造成对药名的识别困。如处方药强力安喘通胶囊其对应的药品外包装及说明书中采用的却是英文译名为阿斯美。处方药名与药品外包装几说明书中的药名相互之间不能对应,难以确认应当引起重视。

3措施及对策

3.1规范处方,把握源头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处方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处方,正本清源。①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执行文件之一,力求准确,戒除字迹潦草、涂改,避免差错。如一种扩张血管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地巴唑”与一种抗甲状腺用于治疗甲抗的药物“他巴唑”仅仅一个字的一个偏旁之差,医生略有分心或稍微书写不清楚,就会向药房药店人员发出错误信号,用了不该用的药物;②处方中的药名必须唯一地指向某一个具体的药物,而不是一类药物。如个别医生把长效B-受体阻滞剂作为处方药名,而长效长效B-受体阻滞剂包括瑚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等药物,所以该处方实际上属于指代关系不明确处方。③处方中的药物必须针对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的一般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和减轻毒副反应,要求临床医生对所开处方的药物作用、机制应用不良反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只有明确心痛定和消心痛的药理作用、机制、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区别,在开写处方时就不会混用。

借鉴国内外用药经验促进合理用药 篇12

一、世界各国药物不恰当使用状况及潜在问题

(一) 国外不恰当使用药物状况。

据美国医学研究表明, 由于不正当使用药物造成的医疗事故会超过车祸、乳腺癌、艾滋病和工伤事故。研究美国几百年的药物使用情况, 临床结果显示0.45%的医嘱是不正确的, 社会的医疗服务中的药物发放不当率为3.8%~10%;每年约有301~1, 368亿美元的费用亏损是由药源性疾病及死亡引起;据估计每年约4.4万~9.8万死于药物不恰当使用, 其总体带来费用亏损120亿美元 (1996)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报道称, 对于美国1996~2006年间四个重要电子数据库中153份报告, 按Meta分析标准, 对住院病人ADR (药物不良反应) 发生率进行计算, 得到39份科学前沿性的研究报告;严重ADR和导致死亡的ADR发生率分别为6.7%和0.32%。例如2004年, 住院病人中有2, 216, 000例出现严重ADR, 导致死亡的有106, 000例, 按10.6万例的均值计算, 其仅排在癌症、心脏病与中风之后, 排在美国人口死亡原因第四名, 约为美国人口的1/2200。最新研究估算美国约有7, 000例~140, 000例死于ADR, 在住院病人中发病率为0%~2.3%。美国对住院病人的药物使用状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表明, 5次使用药物就有1次是不正确的。根据2005年英国资料显示, 之前的十年期间, 每年ADR导致的死亡率都在持续增长。

(二) 现阶段我国不合理使用药物的情况。

药物滥用在我国形势也非常严峻, 12%~32%的人滥用药物, 美国曾发表评估每个国家约有1/2200社会人口因药物滥用而死亡。若依上所述, 我国将有50多万的人死于药物滥用。卫生部门证据表明, 70%的国民死于脑血管病、癌症、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为其主要病因, 但长久看来, 却只有5%的人能达到标准治疗, 使血压有效控制, 其他大部分均不能达标, 得不到长期有效的治疗。在武汉的9所医院的200名去世患者的药物使用资料调查显示, 住院患者的0.22%以及住院去世人数的11%与药物有关, 而误诊、漏诊、违背禁忌症、慎用症、过快的注射和监测有误也是药物滥用的主要方面。

粗略的统计一下, 我国有不少于500万人因为ADR来医院就医, 其中死于ADR的人数约为19.2万人。20世纪, 市场已将100多个药物下架, 都是由于其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而近20年废除的药品约占其中的70%。

在北京、武汉、重庆、广州的20家医院中, 检测了治疗儿童水样腹泻的药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表明, 只有5.4%的人的用药符合药品使用规定。

抗生素的品种最多也是滥用最普遍的药, 我国6, 000万的残疾人中, 2, 000万为听力残疾, 而由链霉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用药不良而引起的约为60%~80%, 肺部感染是导致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但只有不到50%的人得到了合理的用药, 由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对社会造成了达百亿元的经济亏损。

根据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的报告表明, 细菌耐药在我国已极其严重。已有细菌的耐药性居于世界的首位, 但人们对这些危害还没有深刻意识, 抗生素广泛不良使用造成全国每年1万人死亡。镇静剂、皮质激素、止痛剂的不正当利用引起药物依赖的人数逐日上升。

二、用药失误的原因

我国常见的药物不规范使用问题有:适应症不清晰、药物禁忌、用量多少、疗程长短、用药的复方和类型过多;用药不考虑成本;随访与按照医嘱不良;抗感染药合理应用率没有达到50%;解热镇痛药适应症不符, 疗程过久, 有的病人低热或退热后仍继续用药的现象广泛存在;激素适应症过广, 不合理应用于抗感染、类风湿、肾炎, 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癌药物的也很少;不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不合理输液及应用注射剂和用配伍禁忌者多 (10%~30%) ;开中药处方者对中医了解少, 中西药合用不恰当, 药物类型杂乱。 (表1)

三、国外药物使用前沿经验

国外在用药使用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 (1) 构建有效机制达到利益制约。重点处理过分利用和不正确利用的问题; (2) 构建适宜的用药标准系统, 以考察估量, 并向大众公示。为大众供应充足的质量方面的资料, 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3) 建立《标准治疗指南》, 专家依照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结合研究报告, 对健康问题给予治疗指导; (4) 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 美国就引进了计算机技术, 研发了针对药方或医嘱判断的有效药物使用系统, 可以迅速地观察用药剂量和医生用药情况的有效性, 并迅速地将观察结果反馈给医生。研究报告表明, 医疗机构使用了这种系统后, 药物不正确使用 (剂量不正确除外) 的概率比之前下降了81%, 住院的人均天数减少0.89天, 经费减少了12.7%, 现在像美国之类的发达国家超过90%的医院投入了对此类系统的应用。

四、为我国带来的启发

前提:加强用药规范。创建一套为促进、宣扬、应用和修订国家 (或专科医院) 的方案来规范治疗;以选择治疗为基础, 创建更全面的基本用药目录 (或临床用药目录) 方案;医院有必要创建有特征性的药物和治疗学委员会, 并严格规范监察增强正当用药责任。

重点:改善运行机制。按照标准化诊疗规范, 我国采取将问题作为基础进行药物治疗训练的方法对本科生进行医学和相关技术的训练;支持职业社会团体、大学、卫生部一起确立一个有确定的目标、以问题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方法, 并不断地对有经营权的从事卫生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周期性教育;通过加强使用者和提供者的相互作用, 评估和恰当用药;为了使医生和药商更好地给予消费者和使用者合理意见, 要对其进行再教育, 使其成为卫生保健团体里的积极分子。

保障:建立政策机制。提议政府加大人力、物力用于普及有关药品方面的教育, 并支持消费者团体踊跃参与;为优化私立医院医疗工作者的处方行为确立有效的程序及多方协作方案;创建有效的监管重要药物的标准体系以达到明确卫生部门革新及优化规章制度引发的问题。

摘要:分析我国医院用药失误现状, 借鉴国外用药经验, 提出我国监测和减少用药失误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用药经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4.

[2]史国兵, 黄泰康.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的文献分析.中国药房, 2009.11.

上一篇:山区河道的规划与治理下一篇:建立新型劳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