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分析

2024-07-06

合理用药分析(共12篇)

合理用药分析 篇1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 许多新药纷纷上市, 临床上药物的品种不断增加, 在提供给临床医师更多用药选择的同时, 也使得患者用药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需求的增加, 药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合理用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有调查显示, 全球1/3的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 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 对许多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了解不够, 知识不能及时更新, 而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的生理的特殊性, 决定了药物在体内过程与成人不同, 所以不合理用药的状况更为严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 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其中小儿外科处方1308张, 病历968份, 小儿内科处方1692张, 病历1032份。

1.2 评定方法

合理用药标准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为标准进行分析和评定。

2结果

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中,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其中剂量应用错误处方15张, 病历5份;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处方24张, 病历12份;联合用药不当处方30例, 病历18份;抗生素滥用处方33张, 病历18份。具体用药误区表现详见表1。

3讨论

3.1 用药误区分析

3.1.1 用药剂量错误

药物的剂量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关, 剂量过大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剂量过小则起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将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审方过程中发现, 药物剂量的使用误区常见的有:①剂量过大: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阻断剂, 其药理作用为强效抑制胃酸分泌, 可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正确使用剂量为:成人一次0.15 g, 2次/d, 但如果剂量过大, 如达到一次0.3 g, 则会引起胃出血, 增加肝功能损害, 反而加重胃溃疡[2]。②剂量不足:阿苯达唑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正确用量为:每次0.4 g, 一次顿服, 每片阿苯达唑片的剂量为0.2 g, 但如果用量为每次0.2 g, 2次/d, 则会造成患者一次用量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3.1.2 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

有些药物对时效性及用药方法有严格的要求, 如不能正确用药, 则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误区有:①用药方法错误:酵母片的正确服用方法为嚼碎服用, 不宜吞服, 因为酵母片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 如不嚼碎则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 影响药物作用;②素在儿科应用较多, 但不可滥用, 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方式。用于严重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的患儿, 应大剂量短疗程用药, 同时有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 并密切注意注意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使用, 尤其是水痘患儿应禁用。

3.1.3 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是临床重要的用药方法, 在增加疗效的同时, 还可以降低单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临床用药中存在较多联合用药不当的现象, 常见的有:①配伍禁忌:如奥美拉唑40 mg不得溶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为偏碱性, 在酸性环境中会生成棕红色沉淀, 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5~4.5, 是酸性溶液, 所以奥美拉唑不得与含酸性药物配伍使用;②重复用药:例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出现心律失常时, 在应用维拉帕米的同时服用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 3种药物同属于钙离子拮抗药, 同时应用和容易出现心悸、心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3]。

3.1.4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滥用是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应引起重视。①抗菌药物不对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 但临床上却遇到上呼吸道感染即应用抗菌药物, 不光不会起到治疗作用, 反而使机体产生耐药性;②抗菌药物档次过高: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类药物, 只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时, 不得用于术前预防性用药;③违反联用抗菌药物联用原则:如美洛西林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罗红霉素为抑菌剂, 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 但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明显的抗菌作用, 而抑菌剂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减弱了美洛西林钠的抗菌作用。

3.2 合理用药的对策

基于以上常见的用药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加强监督

将合理使用药物纳入医院质控管理项目, 制订合理使用药物制度, 定期检查, 及时反馈, 掌握药物使用情况。

3.2.2 加强培训

通过发放用药指南, 举办药物合理使用讲座等方式, 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适应证、药代动力学、主要不良反应等。

3.2.3 加强沟通

加强医师与患者、药剂科及护理等部门的沟通, 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主动向患者解释交代, 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及服药饮食禁忌等;遇有疑问的药物, 及时向药剂科咨询, 问清楚后再给患者使用。

总之,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的儿科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住院病历, 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儿科常见的用药误区, 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 常见的用药误区表现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联合用药不当出现配伍禁忌或重复用药、抗生素滥用等。结论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洪兰.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0, 9.5 (26) :148-149.

[2]李杰.从临床用药误区谈合理用药.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6.16 (6) :457-459.

[3]丁素华, 张云山.基层医院合理用药情况调查报告.医学信息, 2007, 8.20 (8) :1498-1499.

合理用药分析 篇2

【病史摘要】 患者,男,78岁。患“原发性肺癌”胸部剧痛,给予吗啡控释片掰开后口服。

【处方】

吗啡控释片 1/2片 1/d 口服

【分析】近年来上市的控释、缓释片剂药物越来越多。因为它能起到长效作用,减少服药次数,给病人服药带来了方便。控释、缓释制剂是在生产时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被分成速释和缓释两部分,然后通过特殊成分形成的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的。缓控制剂是否可以掰开使用主要看其释药技术和原理。如果中间有刻痕的通常可以掰开服用,若临床要求分剂量使用,则可以按药物上的划痕给药。

骨架型盐酸吗啡缓释片,采用固体分散技术,以疏水脂质材料为缓释骨架材料,释放时以骨架溶蚀及扩散方式进行,其正确服用方式为: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成人每隔12h服用1次,用量应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选择不同规格的药片。不能掰开使用的缓控制剂被掰开后控释膜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出,就达不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了,有时还可以引起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吗啡的控释制剂,服用后使疼痛大大减轻,如果将1片分成2份,老年人1次服用半片,其结果就有可能引起吗啡中毒。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采用的是特殊缓释技术,片剂中间有刻痕,但只能沿刻痕掰开,半粒使用。这样设计是因为曲马多为强力中枢镇痛药,在强调三阶梯镇痛疗法时,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半粒的用法是经常采用的,这样能方便患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建议】 吗啡控释片不可掰开服用。必须整片吞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病史摘要】 患者,男,34岁,因“口服氧化乐果20分钟”入院。诊断:急性口服有机磷(氧化乐果)重度中毒。在洗胃后给予阿托品、碘解磷定静脉注射,同时给高渗葡萄糖静脉滴注。

【处方】

阿托品注射液 3mg 静脉注射 每15分钟1次 50%葡萄糖注射液 40ml 碘解磷定注射液 1.0g 静脉注射 每2h1次 10%葡萄糖注射液 3000ml 静脉滴注

【分析】 有机磷酸酯类毒性是由于亲电子性的磷与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失去了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使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了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产生一系列毒性症状。阿托品为抗胆碱药,对抗乙酰胆碱对M胆碱受体的兴奋作用。碘解磷定为胆碱酯酶重活化剂,能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中的磷酰基结合,恢复胆碱酯酶的活力。抢救中大量输入高渗葡萄糖液,滴速又快,这样一方面可使体内碘解磷定及阿托品的有效血药浓度被稀释;另一方面葡萄糖也影响被激活的胆碱酯酶活力。有实验比较证明,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与10%葡萄糖液各1000ml经静脉输入后,测定胆碱酯酶活力,其结果是不同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使之下降2~3U,而10%葡萄糖液却下降7~9U,再者,体内合成乙酰胆碱需要有乙酰辅酶A参与。而葡萄糖在体内降解时的中间产物为丙酮酸,它能在线粒体内经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所以输入高渗葡萄糖就等于提

供合成乙酰胆碱的物质基础,结果增加了乙酰胆碱的毒性症状。

【建议】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输液以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宜,不应使用10%或50%高渗葡萄糖液。在使用阿托品与碘解磷定时不宜大量补液,以免抢救药物浓度被稀释,影响疗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辅酶A、胞磷胆碱、碘解磷定

【病史摘要】 患者,男,2岁,因“误服敌敌畏2h”入院。诊断:急性有机磷农药(敌敌畏)重度中毒。在洗胃后给予阿托品、碘解磷定,同时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胞磷胆碱静滴,共应用碘解磷定8d。

【处方】

阿托品注射液 3mg 静脉注射 每30分钟1次 10%葡萄糖液 100ml 碘解磷定注射液 0.25g 静脉滴注 每6h1次 10%葡萄糖液 200ml 三磷酸腺苷注射液 40mg 注射用辅酶A 100U 胞磷胆碱注射液 0.25g 静脉滴注 1/d 【分析】 有机磷农药中毒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过量。辅酶A为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外源性补充辅酶A,可生成更多的乙酰辅酶A,最后生成乙酰胆碱。胞磷胆碱能促进体内卵磷脂合成,卵磷脂分解能提高血浆中游离胆碱水平和脑中胆碱浓度,进而促进胆碱能突触处乙酰胆碱的利用和释放。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如给予辅酶A、胞磷胆碱,可使体内乙酰胆碱含量进一步增加,不利于有机磷中毒的抢救。

胆碱酯酶复能剂对形成不久的磷酰化胆碱酯酶易于再活化,不能使已老化的胆碱酯酶复活,故用药越早越好。若已老化再给过量的胆碱酯酶重活化剂反而使胆碱酯酶被抑制,并可与磷酰化中毒酶形成有毒的磷酰肟。中毒超过3d,胆碱酯酶已老化,不宜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首次足量给药,不但疗效好,恢复快,而且重复用药次数和药物总用量少。中重度中毒患者应采用静脉注射给药,不宜采用静脉滴注,因所给药物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复能剂的半衰期为1~1.5h,必须重复用药,以巩固疗效。然而,应根据病人病情重复用药,不宜机械定时地重复用药,以免引起药物过量中毒或药量不足的不良后果。重度中毒应用重活化剂应每h给药1次。本例应用重活化剂采用静脉滴注和机械定时给药,重复用药间隔时间太长(6h),用药长达8d,导致起效慢,疗效差,副作用大,花费多。

【建议】 在体内胆碱酯酶活力未恢复前、中毒症状未消除时,不宜应用辅酶A、胞磷胆碱及含有辅酶A的能量制剂。

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篇3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其中又以配伍不当、选药不当、重复用药等情况最为突出。现对我院几例较为典型的不合理用药处方情况加以分析。

1 氨苄青霉素+10%葡萄糖注射液

有的临床医生在选用主药溶媒时,没有考虑溶液pH值对主药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知道,氨苄青霉素的适宜溶媒的pH值应接近中性,而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至6.5,偏酸性,会造成氨苄青霉素效能降低,应避免合用;建议使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

2 强的松+消炎痛

消炎痛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粘膜对胃酸及蛋白酶的抵抗下降,造成胃粘膜细胞的坏死和糜烂,从而形成消化道溃疡,引起胃出血;强的松有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副作用,两药合用,副作用相加,增加了胃溃疡的发生率,故两药不宜合用。

3 地高辛+速尿

速尿,是通过与髓袢升支粗段Na:Cl:K管腔膜上的Cl结合点竞争性的结合,以阻止Na及水的重吸收,而达到利尿的作用。其利尿作用迅速而强大,能快速缓解水肿症状。但容易造成低血钠、低血钾(可导致全身無力,腱反射减弱等症状。)等水电解质紊乱。地高辛,有正心肌力及负性传导的作用,能对抗心衰、缓解水肿。但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容易造成中毒。特别是在低血钾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中毒。地高辛中毒有几种表现:(1)、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但该症状应与心衰未解决时的胃肠道淤血相鉴别,可用速效洋地黄类药物静推来鉴别)(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是“黄视”、“绿视”。(3)、心脏毒性表现,易导致严重心率失常而死亡。因此,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需要利尿以处理高血压或水肿时,最好选用保钾利尿剂,必要时,可口服氯化钾制剂。

4 红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其对处于繁殖旺盛期的细菌作用最强,而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或无效;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为抑菌剂。尤其红霉素首先使用时,会使繁殖旺盛期的细菌成为静止状态,不利于青霉素类药物发挥疗效,从而减弱阿莫西林的作用,故两药不宜合用。

5 复方雷尼替丁+胶体果胶铋

复方雷尼替丁中已含有枸橼酸铋钾,与胶体果胶铋有同样的作用,在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胃粘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两药合用属重复用药,没有必要。

6 硝苯地平+拜心同(硝苯地平控释片)

硝苯地平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其起效快、作用强,但易造成血压的不稳定;而拜心同即硝苯地平控释片,其长效作用可控制药物的峰谷波动,能保持稳态血液浓度,但两药长期合用剂量过大,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和出现外周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两药不宜合用

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篇4

1典型案例

案例:患儿, 男, 1岁, 家长应用维生素AD滴剂预防佝偻病, 同时也想给孩子当补品补充维生素。一段时间后发现婴儿毛发脱落, 食欲减退, 遂就诊。经检查颅压升高。

分析:维生素AD滴剂为维生素属复方制剂, 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 如佝偻并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每粒含维生素A 1500单位, 维生素D3 500单位。维生素A为维生素D的3倍。将维生素AD作为营养品长期大量给婴儿服用, 在维生素D已达到治疗量时, 维生素A已大大超量, 可出现夜间哭闹、头发上竖。维生素A蓄积中毒影响小儿发育, 以慢性病为主, 尤其对1~2岁婴儿可出现毛发脱落、奇痒、食欲减退、头围增大、颅压增高等。

1.1 儿童的生理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 身体发育都不够成熟, 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以及各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等与成人有较大差异, 所有其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等均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 无论是对健康状况的评价, 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 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的损伤实现自然改善或修复, 因此, 只有度过危重期, 常可满意恢复, 适宜的康复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自身防护能力较弱, 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 而且一旦造成损伤, 往往影响一生, 因此, 应该特别注意预防保健工作;另一方面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 不同患儿相同的用药方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为保证儿童的安全健康, 必须要了解患儿的生理特点, 做到合理用药[3]

1.2 儿童用药特点[4]

儿童时期新陈代谢旺盛, 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一般比成人为快;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 水盐转换率高, 极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 故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平衡的药物异常敏感, 如用利尿药后易出现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 水和电解质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小儿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皆不完善, 因此用药不当常易致副作用和中毒, 年龄越小, 用药就更要小心;小儿抵抗力差, 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 许多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 激素应用会影响其发育, 某些中枢抑制药会影响其智力发育;新生儿, 特别是未成熟儿, 肝、肾发育不成熟, 功能不全, 同时各种酶系统功能不完善, 因此对那些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及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格外敏感;婴幼儿选用药物时, 首先要了解药物的立即反应, 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等;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各种意外及中毒。

1.3 儿童用药常见问题

儿童用药常见问题主要有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5], 保健药品的不合理应用, 解热镇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6]以及重复用药和配伍不当等。

2合理用药

2.1 用药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药物;根据儿童特点, 选择给药途径;根据儿童不同阶段,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根据儿童生理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严密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2.2 计算用量

小儿用药剂量随年龄、体重变化, 已有多种计算方法, 目前较普遍采用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药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既适用于成人, 又适用于各年龄小儿, 比较科学, 但计算较繁杂。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体表面积=0.035 (mg/kg) ×体重 (kg) +0.1 (mg) , 若体重超过30 kg, 则每递增5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g, 此方法不适用新生儿和早产儿。一般初次使用时可先用较小剂量。对重危患者可根据既往经验适当应用较大剂量。以后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调整[7]。

2.3 给药途径和方法

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保证药物吸收和发挥药理作用殊关重要。对年长儿要鼓励口服。为了儿童服药方便可将药物制成水剂、乳剂或糖浆剂等剂型, 不能吞咽或拒绝服药而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给药时, 可由鼻饲管滴入或由肛门-直肠灌药;病情严重或药物只能供注射时可选择静脉或肌肉注射。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 要根据病情、药物特性以及患儿年龄特点。应该宣传说服家长及医护、保教人员, 不要迷信肌肉或静脉给药, 因这可能增加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等危险[8]。

2.4 禁忌和适应证

要注意药品的配伍禁忌和用药的适应证。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大都由病毒引起;怀疑细菌感染最好根据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切忌不问轻重, 不分病原, 轻易采用2~3种抗生素的联合疗法。还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这在静脉注射中尤为重要。而且儿童对药物较为敏感,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在给儿童用药时要密切的关注儿童的情况, 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引起严重后果。

2.5 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 增加对儿童药品的规定, 重视不良反应报告;其次医院要大力宣传儿童合理用药, 监督儿童的用药情况;再次是科研机构要重视儿童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最后是家长要掌握更多的儿童用药知识。

总之,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 指导患儿合理用药, 选择合适的剂量和剂型,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师应当掌握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则及应对措施, 要恪守职照道德, 全面掌握各项专业技能, 熟悉沟通技巧, 充分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等.儿科药物治疗学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4.

[2]邵保国.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8) :951-953.

[3]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特殊人群用药指导.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48.

[4]赵春杰.合理用药、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8.

[5]彭启娟, 杨涛.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03) :455-456.

[6]李婷, 宋民宪.《中国药典》收载儿科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分析.中国药房, 2011, 22 (43) :4125-4128.

[7]汪淑义.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之浅见.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6) :604-605.

合理用药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篇5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于安全用药意识的总体特点,发觉不合理用药的产生因素,从而为广大居民开展安全用药普及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以及思路和方法,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药物及药物不良反应给人们健康带来损害。

调查内容

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选择附近社区,药店,开展安全用药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

1、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实际调查100人,其中男性36,女性64。性别来从看,男性占36%,女性则为64%;从年龄分布看,20岁及以下为8%,21-40岁为41%,41-60岁为33%,61岁及以上为15%;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以下占11%,初中为37%,高中或中专为26%,大专及本科达到26%。

2、用药常识方面

(1)药品基本常识认知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常用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在服用抗生素时,74%的人知道饭后服用抗生素。在不良服药方式的调查中:6%的人有干吞药片的经历、51%的人曾用茶水或果汁等送服药、43%的人表示都没有。对“一日三次”的理解上:46%的人表示严格按照医嘱服用,45%的人理解为三餐前后服药,5%的人想起来才吃药,另5%的人理解为每个四小时吃一次。

表明当地居民用药常识一般:常用药物的服药时间认知度尚可,以医嘱为主要服药指导。服药方式需纠正。

(2)不了解处方药及非处方药

调查中,只有24%的人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答出OTC代表非处方药;50%的人不知道处方药和非处方;27%的人误认为OTC代表处方药。反映出当地居民在相对专业性较强的药品知识方面的认知尚欠缺。

另一项数据显示当地居民80%的人生病时会到药店自行配药,因此药店自主购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关注。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可以正确地引导居民前往药店购药,如此不仅保证居民自主购药的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避免医院排队购药的麻烦,从而减轻医院的负担。

3、对药品安全意识方面

从对选择药品影响因素的认识,有无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对于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的关注,留意药品是否过期等方面调查了百姓药品安全的认识。

(1)疗效是首选,选药遵医嘱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选择药品时最关注的信息依次为:疗效(54%)、安全性(42)、价格(2%),另有14%的人认为疗效与安全性并重。这说明,绝大多数人群认识到,一种药品必须具备疗效好、安全性高这两大因素。

在获取药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81%的人遵照“医生处方”,7%的人自行判断决定,6%的人是“药师推荐”,4%的人通过“广告宣传”。数据表明医生处方对药品的使用起绝对主导影响,因此,医务工作者在正确引导百姓安全用药行为中起着极

大的作用。

(2)药物说明书阅读习惯良好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又可致病;既可救命,也可害命。即便是安全药也需要安全用药,只有按照适应症、规定剂量、注意事项等用药才会安全。药品使用说明书至关重要。

调查中78%的人会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19%的人有时在意;只有3%表示不会。除此之外,73%的人在意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24%的人有时在意;3%的人认为无所谓。在服药前会留意药品是否过期的问题上,88%的人表示会;9%有时会;3%表示不会。

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自主购药的安全性需要关注,药店需把关。

二、近三成高血压患者不合理用药,需靠医患密切配合。

三、中医药应用有前景,剂型改革是趋势。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6

【关键词】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54-02

随着医药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品种、新剂型不断推出,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复杂,安全合理使用药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全球患者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1]。处方分析可避免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增加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为此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6月门诊处方7165例,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了归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1~6月门诊处方7165张,评价正确用药指标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药物名称、规格、剂量、剂型、适应证、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联合用药、重复给药、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及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等。依据参考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 2010 年版) 、《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资料等,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抽取的7165张处方中,不合理用药的处方236张,占审核处方的3.29%。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如外伤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了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我院将注射用阿洛西林钠列为限制性使用二线抗菌药物,仅限用于铜绿假单包菌感染,如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用于胃肠道感染,注射用头孢匹胺钠为新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主要用于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一般感染不建议使用,以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引起耐药菌的蔓延。

3.2 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 阿奇霉素与罗红霉素同是大环内酯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对高度敏感的细菌具有杀菌作用,具有耳毒性或肾毒性、肝毒性等毒副作用,如使用不当可使药物的毒性累积增加。如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泌尿系感染时,在确定敏感的前提下应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最小剂量用药,因为这些药物通过肾脏代谢,在泌尿系统的浓度较高,用规定剂量的下限既可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如牙龈肿痛患者,注射用克林霉素+替硝唑注射液,静脉点滴。克林霉素有很好的抗厌氧菌的作用,替硝唑注射液建议不用。

3.3 用法用量不当 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克拉霉素胶囊门诊处方使用疗程一般为3~5天,不宜过长。②如口服阿奇霉素颗粒查阅阿奇霉素使用说明书,用药应按照首日0.4g,第2~5日0.2g顿服的方法,未按照说明方法服用。③头孢唑啉钠使用方法,肌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每6~12小时0.5~1g。若每日一次体内血药浓度不稳定,抗菌效果差且容易引起细菌耐药现象。④盐酸雷尼替丁+多潘立酮。多潘立酮为胃肠动力药,影响合并使用的口服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这两种药联合应用降低盐酸雷尼替丁的生物利用度,从而使疗效降低。⑤阿奇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能提高后者在血浆中的浓度,安全的做法是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病情,缩短病程,但药物种类繁多,不当的药物联用往往会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2]。

3.4 溶媒不当 ①处方中将青霉素类用葡萄糖溶液做溶媒,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 6.0~7.5)溶液中较为稳定,在葡萄糖注射液内不稳定( pH 3.2~ 5.5),酸性或碱性增强,均可使之加速分解。故青霉素类应与0.9% 氯化钠注射液( pH 4.5~7.0) 配伍,快速静脉点滴。一则可以使青霉素类以较高浓度冲击细菌,二则在适宜的pH 值内短时间可防止青霉素钠分解降效。②香丹注射液用0.9% 氯化钠注射液配制,香丹注射液偏酸性(pH 4.0 ~ 6.5),与氯化钠溶液配伍后发生盐析使不溶性微粒增加[3]。

3.5儿童用药不合理 儿童用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物不但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而且导致中枢神经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婴幼儿及18岁以下儿童禁用。

3.6滥用抗生素 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引起,少数是细菌,医生除对症治疗外,还联合应用1~2种抗生素,而抗生素对病毒的感染治疗不仅无明显疗效,而且易导致菌群失调,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延误病情。有报道称骨科无菌手术术后长时间使用可造成感染率增高,细菌耐药增加的危险[4]。

4 总结

综上所述,不合理的用药不仅浪费国家资源,给患者增加负担而且会导致疗效下降,不良反应加重,严重的会产生药源性疾病或造成医疗事故。针对门诊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制定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办法。②组织全院医药护理人员学习《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分级管理目录”等;定期组织临床药学专家为医师作有关合理用药新知识,提高管理人员及医药护理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水平。③药师则应转变服务模式,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划价、发放药转移到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临床药学、药学科研上来。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广树.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及干预[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6):1822-1823.

[2]张惠.多种西药联合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8):1111-1112.

[3]任贵香,刘学逊.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9):22.

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分析 篇7

预计到2013年底, 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人次, 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过亿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尤为重要, 老年人因身体器官衰退, 身体机能也随之减弱, 药物在保驾护航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更是重中之重。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 (1) 胃酸, 胰液分泌减少, 导致某些药物的吸收下降。 (2) 肝功能衰退会使某些经肝脏代谢药物的代谢减少。 (3) 肾功能下降患者药物排泄减少, 可导致体内药物蓄积。

2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2.1 吸收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 经过胃肠的血流量减少, 消化液分泌不足, 均能导致药物吸收减少。

2.2 分布

老年人体内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药物与其结合减少, 游离型药物增多, 所以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应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避免药物过量

2.3 代谢

老年人的肝脏重量比青年时减轻15%, 功能性肝粒细胞数量减少, 细胞色素P450 (CYP450) 的活性降低, 肝脏血流量减少, 容积减少, 故老年人在应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 用药剂量应为年轻人的1/2~2/3[1]。

2.4 排泄

随着年龄增大, 老年人的肾功能会下降, 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在老年患者体内消除缓慢, 血浆半衰期延长, 易导致蓄积中毒。

3 老年人用药危险的原因

3.1 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

因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 导致该类人群经常忘记服药。如口服降糖药服药时间不一, 有餐前0.5h、餐中、餐后等多种服药时间。传统的降压药物, 如硝苯地平片口服, 每天3次;治疗冠心病的硝酸异山梨酯片口服, 每天3次;某些抗菌药物需每8或6小时口服, 这些复杂的给药时间, 给药次数会导致多服、漏服、误服、断药现象发生。

3.2 老年患者对乱用药物的危险性认识不到位

老年患者常认为价格昂贵的药物和进口药物疗效好, 且易受到不良传媒蛊惑, 偏听偏信所谓的特效药、偏方、秘方, 常用一些保健食品替代医师为其开具的药品。

3.3 过分重视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

某些老年患者常自行翻看药品说明书, 对文中所列内容一一对照, 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给其带来其他疾病, 从而恐惧或拒绝服药治疗。

3.4 医师相关因素

医师诊疗的患者较多, 忘记该患者的基础病情材料, 可出现重复开药情况。

3.5 护士相关因素

因护士责任心不强, 对老年患者缺乏足够的耐心, 未给予针对性用药指导。对择时服药意识较差, 未按时向患者提供药物。

3.6 药师相关因素

因投药窗口日常工作繁忙, 未反复提醒患者, 叮嘱护士或家属。

4 老年人用药常见不良反应[2]

4.1 神经精神症状

可引起神经错乱、抑郁、痴呆。

4.2体位性低血压

平卧位突然站立时发生血压降低, 如使用盐酸哌唑嗪片剂时, 应严格注意。

4.3耳毒性

老年人因内耳毛细胞数目减少, 听力有所下降, 易受到药物影响, 从而产生前庭功能异常和听力受损。

4.4 尿潴留

抗帕金森病药有副交感神经阻滞作用, 老年人使用这类药物可引起尿潴留。在使用该药时, 开始应以小剂量分次服用, 然后逐渐加量。

5 老年患者不合理用药的防范措施

5.1 按时服药

对于服药种类繁多, 用药次数较多的药物, 在住院期间护士应及时提醒老年患者准时用药, 出院后可准备几个颜色不同的小服药袋或小药杯。如用红、白、蓝分别代表早、中、晚3个不同的服药时间, 按顺序由身边家属按医嘱配好, 敦促家属将药物放入盒内以便老人服用[3]。医师遵循用药原则, 选用长效、缓控释制剂, 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

5.2 医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对医师的信任, 建立朋友般的医患关系, 经常与老年患者沟通, 讲解相关医学、药品知识, 提高患者认识, 避免上当。

5.3 用药宣教

加强对老年人所使用的药物讲解, 使老年人知道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使用方法, 从而在知情情况下用药。打消或减轻患者对不良反应的疑虑。用每一类药均要让患者或家属知情。

5.4 建病历卡

为老年患者建立老年人专用病历卡, 其内容包括该患者所有诊疗相关信息, 使医师一目了然。避免医师忘记该患者情况, 也可避免重复开药。

5.5 护士因素

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加强护士责任心及对新药、新技术、新知识的培养和学习, 树立法制观念[4]。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实施, 树立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提高护理质量, 杜绝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

5.6 用药咨询窗口

药局开设药品咨询窗口, 接待患者、护士和医务人员的药品咨询, 对老年患者要尤为耐心地进行用药指导, 并督促老年患者家属在服药中的注意事项, 定期对老年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6 讨论

因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不断下降, 常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 服药是大多数老年患者每天必做之事, 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是很重要的, 用药差错一旦发生, 将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并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主动关心老年患者的情况, 热心帮助他们, 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宣传, 多在社区服务站开展健康大讲堂, 传递正确合理的用药理念。

参考文献

[1] 石芳, 柯贤柱.从老年人用药现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谈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 (6) :76-77.

[2] 赵丽荣, 佟仁纯.老年人临床用药指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12 (6) :90-91.

[3] 张建英, 覃文刚.老年病人安全服药管理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12 (20) , 12:1209-1211.

合理用药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 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未足半岁, 平均为 (6.88±1.96) 岁; (2) 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为半岁, 平均年龄为 (7.10±1.62) 岁;经对比,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等) 无明显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 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若 (P<0.05) 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 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 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 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具体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由表1可看出, 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 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经验进行判断, 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 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 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 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 (2) 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 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 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 而临床治疗中, 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 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 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此外, 因为大多数药物均是通过肝肾进行排泄, 滥用药物常会导致患儿出现肾功能或是肝功能不全的现象。 (3) 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 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缓释片等。胶囊剂等剂型较难以进行分量, 容易导致药物剂量过大或是不足的现象, 影响疗效。

3.2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 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 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 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 抗生素可分为3类[3]: (1) 时间依赖类; (2) 浓度依赖类; (3) 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 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 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 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 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 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 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 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 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 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 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3.3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 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 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 (1) 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 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 尤其是抗生素方面, 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 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 可通过培养细菌后, 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 (2) 剂型选择。原则上, 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 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 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 (3) 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 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 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 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 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如检查出患儿具有肝、肾方面的疾病, 则尽可能不用需要通过肝肾进行排泄的药物或是减少剂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 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本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 (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 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并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 (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 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 经研究, 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合理应用药物, 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冰, 潘洁, 王远光, 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8) :179-180.

合理用药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门诊处方, 每月抽取连续一周的处方共计33657张, 抽样处方涵盖各临床科室, 因而具有代表性, 统计的基本药物以2009年版的《基本药物目录》为准。

1.2 方法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所附处方点评工作表规定的项目为标准, 应用《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调研方法与评价指标》的方法及合理用药指标对我院门诊处方进行回顾性调研, 登记处方基本指标, 并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 评价指标

处方基本评价指标: (1) 每次就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 (2) 药品通用名使用率, (3)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4) 注射剂使用比例, (5) 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6) 平均每张处方金额。处方合理性评价: (1) 书写不规范处方, (2) 用药不适宜处方, (3) 超常处方。

2 结果

处方点评基本指标结果统计见表1[2,3,4], 书写不规范处方类型及比例见表2, 用药不适宜处方类型及比例见表3, 超常处方类型及比例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处方基本指标

3.1.1 平均用药品种数。

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平均用药数为1.6~2.8种[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61种, 基本符合标准, 但高于上海市、深圳市的调查结果, 据报道, 合并用药2~3种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7%, 4~6种时为3.9%~6.1%, 7~10种时为7.3%~8.3%, 所以要求临床医师对患者尽可能采用单一用药或减少合并用药品种数, 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3.1.2药品通用名使用率。

处方药品通用名使用率对减少重复使用药品情况,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经过加强规范处方开具, 我院基本能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 但还存在使用药品曾用名如:安定, 654-2等开具处方情况。

3.1.3 抗菌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使用率是反应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指标,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减少产生耐药菌,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调查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但还高于卫生部20%的上限, 说明我院还还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如无指征使用, 疗程过长, 不合理联用等。

3.1.4 注射剂使用率。

WHO规定发展中国家平均处方注射剂使用率应为13.4%~24.1%, 我院注射剂使用率高于WHO规定标准, 与北京市、深圳市接近, 使用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口服药品, 临床医师应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的原则, 减少注射剂的使用。

3.1.5 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基本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价廉。本次调查显示我院基本药物使用率为47%, 低于国内一线城市数据。

3.1.6 平均处方金额。

该指标主要是为了解患者患者获取药品所需的经济负担, 目前无具体标准, 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我院平均处方金额为63.9元, 低于上海市的调查数据。

3.2 处方书写不规范分析

本次调查不合理处方占调查总数的6%, 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92.3%, 说明个别医师开具处方时不注意规范性, 处方前记、药品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给处方划价及调配带来困难, 用法、用量不规范使药师无法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3.3 不合理用药

3.3.1 用药不适宜。

(1)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如患者诊断为高血压, 处方用药为头孢米诺, 头孢米诺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 主要用于耐药菌感染。 (2) 联合用药不适宜;如湿疹患者同时应用倍他米松擦剂与康酸莫米松乳膏, 倍他米松与康酸莫米松同为糖皮质激素, 联合使用没有必要, 长期使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3) 选药不适宜;如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使用加替沙星, 由于加替沙星影响患者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应谨慎使用[6]。 (4)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如柴胡注射剂口服用药, 甲硝唑片阴道给药等难以发挥药效, 给患者带来用药风险。 (5) 用法、用量不适宜;如阿奇霉素片一日两次口服, 阿奇霉素片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达38h, 且有较长后效应, 应一日一次用药, 一日两次长期用药可以引起蓄积, 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3.3.2 超常用药。

(1) 无适应症用药;如包皮环切术后预防感染, 使用头孢曲松, 清洁手术一般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若有必要应自术前30min~2h使用一次。 (2) 超说明书用药;如带状疱疹患者使用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主要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 而带状疱疹为疱疹病毒感染, 属超说明书用药。 (3) 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如过敏性皮炎患者同时应用依巴斯汀与氯雷他定, 联合使用不同结构类型的抗组胺药可增强疗效[7]。依巴斯汀与氯雷他定同为哌啶类抗组织胺药, 药理作用相同, 不宜同时使用。

4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 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总体情况较好, 但在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基本药物使用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医院还存在一定差距, 要求我院加强对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审核与管理,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及合理用药基本情况,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以《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调研方法与评价指标》、《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为依据,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九月至2011年九月门诊处方共计33657张, 逐一审核, 并登记处方基本指标及整理不合理处方, 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对处方基本指标、处方书写质量、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处方不合理率占调查总数的6%, 不合理用药占不合理处方的7.7%, 表现为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用法用量不当等。结论 我院门诊处方书写质量基本合理, 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苏强, 郝伟迤, 唐捷, 等.我院门诊处方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12, 23 (5) :474.

[2]谢守霞, 杨红英, 贾孟良, 等.深圳地区临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J].中国药房, 2007, 18 (34) :2707.

[3]关爱武, 李玲, 盛琳, 等.我院临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研[J].中国药房, 2007, 18 (25) :1994.

[4]陈莲珍, 王淑洁, 王青, 等.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J].中国药房, 2003, 14 (3) :156.

[5]李洋, 颜红.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国医院统计, 2005, 12 (1) :79.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201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768.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10

1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主要问题是不严格掌握适应证, 如病毒性感染不宜使用抗生素,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却投以大量抗生素, 且品种多、剂量大、更换快, 追求新药、贵药, 不注意半衰期 (T1/2) , 大多每日1次用药, 除头孢曲松钠和氨基甙类抗生素可每日1次用药外, 其他抗生素应1日2次以上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抗生素联用问题较突出, 肺炎、肠炎联用3~4组抗生素, 不分杀菌剂和抑菌剂, 忽略协同和拮抗作用, 导致疗效差, 毒副作用和耐药菌株增加, 浪费药物及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如:抗菌药 (诺氟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与活菌剂培菲康 (双岐三联活菌) 合用, 培菲康含双岐杆菌、嗜酸性乳杆菌和肠球菌, 与抗菌药合用, 后者可抑制或灭活前者, 故两药应分开使用[1]。秋冬季小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腹泻, 乡医却投以大量抗生素, 造成菌群失调, 甚至造成伪膜性肠炎或真菌性肠炎, 致使病程延长, 治疗难度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大约有90%的儿童腹泻不需使用抗生素。轻度腹泻、病毒所致的腹泻等均可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口服补液盐在理论上可行, 但在医疗实践中却难以实行, 科学规范治病的理念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喹诺酮类药物可致幼年动物软骨损害, 以及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DNA合成, 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人应避免应用本类药物[2]。一些医生迎合患者吃点抗生素安全的心理大开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干扰了疾病的正确诊断。

2 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激素因其见效快而受到大多数医生的青睐, 上感发热用、病毒感染性疾病用甚至连禁用激素的水痘治疗时也用。并且用量偏大, 新生儿发热不退有1日用10 mg的, 肺结核、糖尿病等慎用激素的疾病滥用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注意激素可引起感染扩散、诱发糖尿病、升高血压、加重溃疡、骨缺血坏死、精神失常、月经紊乱、低钾血症等副作用。在此呼吁应用激素用应正确掌握适应证、给药途径和方法, 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3 解热镇痛药的不合理应用

患者发热37.5℃就急于用APC、安乃近, 最常用的还是安痛定和地塞米松, 治标不治本, 造成患者反复发热, 干扰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科学的应用是体温超过38.5℃用退热针, 且不用激素。高热患者比较有效的物理降温现在临床中很少应用。小儿退热不用对乙酰氨基酚却爱用阿司匹林, 不知道可能会引起雷亥综合征。感冒发热, 常肌注“感冒三联针”, 如安痛定+地塞米松+柴胡;安痛定+地塞米松+利巴韦林;安痛定+地塞米松+鱼金等, 个别医生还肌注“四联针”, 如安痛定+地塞米松+鱼金+头孢唑啉钠等, 五花八门, 还有的医生让发热患者口服安痛定、地塞米松、柴胡针, 不注意给药途径, 无科学依据。

4 配伍不合理

输液时中西药配伍、抗生素与抗病毒药物配伍也很普遍。中药注射剂的配伍难度较大, 配伍后微粒增加,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配伍禁忌无章可循。为确保药效, 建议中药针剂单独静滴。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有的处方为消渴丸+优降糖+二甲双胍, 患者服后出现了低血糖反应, 粗心的医生不知消渴丸中含有西药优降糖。在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也应注意, 许多食物和药物都可以影响铁剂的吸收, 如过多的谷类、牛奶、咖啡、茶叶、蔬菜, 同时服用含钙、镁、磷酸盐、鞣酸药物会使铁盐沉淀, 妨碍铁的吸收, 故忌同时服用, 而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合理的配伍事倍功半, 不合理配伍则雪上加霜, 造成患者迁延不愈。

5 老药新用应慎重

老药新用如黄连素治疗早搏, 氨苯砜治疗痤疮、带状疱疹等有些疗效确切, 但个别病例出现严重副作用。我们遇到2例应用氨苯砜治疗女性痤疮后出现剥脱性皮炎、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 经停药并加以用激素治疗后好转, 患者对治疗很不满意, 引起纠纷。在此提醒广大同行, 老药新用虽然效果肯定, 但教材未讲、药品说明书未注明、《药典》未载入最好不用,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很难得到法律保护。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建议广大医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均具有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使用说明书, 正确掌握药物的药理、性质、相互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定不要重医轻药, 要合理用药, 让患者用上价廉高效的药物,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晓琰, 施安国.我院2002年门诊急诊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药师, 2004, 7 (1) :49

合理用药分析 篇11

【关键词】眼科;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47-02

眼科手术包含在干净手术,手术后病毒扩散的概率很小。而眼科手术后病毒扩散一般情况都会变得比较复杂, 只要出现细菌扩散,手术的整个效果就不好,有可能会拿掉眼球,所以很好的使用抗击细菌的药物在手术后防治细菌扩散很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信息从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查找,从中随便抽出2002-2003年全国 124家医院眼科手术病人 970例, 男 510人, 平均年龄 60 岁; 女 460人, 平均年龄 58 岁。以前有这个病的包括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坏死、眼球外伤、角膜外伤、斜视、眼睑病变、玻璃体出血、泪囊发炎等。

1. 2 方法 系统抽样法: 全国 124家入监测网的二甲医院以上系统抽出 2002-2003 年病历 150份/ 家医院,统计后选出眼科、切口病例共97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利用监测网的规则填写表格。填写数据有:(1)一般方面: 年龄、性别、诊断、出入院时间。( 2) 手术方面: 手术名称、手术日期和时间、手术切口。( 3) 采用药物方面: 抵抗细菌药物名称、型号、一次使用含量、全部使药含量、时间、不好的反应。(4) 抵抗细菌药的用过之后的好的放映。

1. 3 评价标准 手术期间防止抵抗细菌合适性采用判断对照抵抗病毒药物临床采用教导的原则,并且按照眼科手术的知识中的经常见到的药物采用方式,根据实际状况来判断。

2 结果

3讨论

不一样的位置进药方式所占比例(表1) 。整个身体进药的系数在这个调研中很高,占了62.6%, 身体部分进药中的滴眼、冲洗、涂眼 3 项的进药比例占27.63% , 结膜下进针和球旁进针恢复方式有点不同,判断时其他干扰成分多,所以不进入合适性的判断范围。

根据上面所说, 切口是选择时间的手术,最应该采用部分部位进药的方式,整个身体进药仅仅是发生了发炎细菌扩散的时候才有用。有消息说在眼睛发炎时整个身体进药对防治感染最有用,但是最好选容易穿过阻碍的药物。观察了头孢唑啉的作用时用了狗外伤动物模型,在作正规的穿通性眼外伤模型后眼睛内接种表皮葡萄球菌,一个小时后静脉进头孢唑啉,反复采用1~3天可以发现感染减轻。但是对于干净手术,防止整个身体进药没有多大用处。从上面知道,现在眼科手术防治进药的整个身体进药系数比较大,这样不好的进药的结果会让医疗费用大大增多,细菌不怕药物和医院内的感染的出现,让本来的防止作用降低。

类切口手术前预防进药合理性分析见表2。一部分部位进药: 总共进药474例。术前进药 3 天以内开始进药的 159例, 是合理采用。不合理的采用: 大于 3天的78 例, 是术前采用时间太长; 手术后采进药的 147 例,开始进药时间太迟。可知道一些部分部位进药采用的时间合适,大多的药物开始时间太迟,或者手术防止时间太长。手术那天的部分部位药物 126例,表示医生喜欢术后多用一种部分部位进药用来当防止进药。

整个身体进药: 总共用药1022 例。术前0. 5~ 2小时用药的只有 67例, 是合适的采用。不合适的进药: 术前大于一天用药的 42例, 手术那天采用, 但是时间大于2 小时,手术中或小于 0. 5小时的, 总共172例; 手术后当天给药的 642例。

类切口, 是干净切口,合适的部分部位进药可以降低眼睛周围环境的病毒数,让手术时跑到眼睛的病毒可以很少或者最少,有防止术后细菌扩散的好处,整个身体进药对伤口没有什么作用。从上面知道,整个身体进药的例子数要远高于部分的部位进药,并且全部进药的话进药时间也不合适,大多数是在手术后24小时内,让手术时伤口不能在黄金时间受到保护是进行,不仅没起到好的抵抗细菌的疗效,还白用了药品。由此知道临床在手术前防止进药这个方面还不是很重视。

身体部分进药: 总共进药42例。整体来讲,眼科围手术各个时间段身体部分进药的系数都比整个身体进药小。术前进药 3天 以内开始进药的有5例, 是合适的采用。不合适的采用:大于3天的 2 例, 包括术前使用时间太久;手术后开始用药的17 例,开始用药时间太迟。最不合适的问题是防止进药时间不合适,不是太久就是太迟。

综上所述,中国眼科围手术期间防止进药采用还是有一些要调整的地方,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该是:手术前防止进药的方式,应该采用身体部分部位进药,整个身体进药时一般只有发炎感染时才用。

参考文献:

[1] George L. Spaeth( 著) , 谢立信( 译) . 眼科手术学 理论与实践 [ M ] . 3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2004: 26 28

临床药学与合理用药分析 篇12

1 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

1.1 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2]

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品。包括:药品准确, 用药适应证适宜, 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实用性、使用及价格适宜, 剂量、用法与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 无禁忌证, 不良反应小, 药品调配及提供给患者的用药信息准确, 患者依从性良好。

1.2 合理用药国家指标 (INRUD)

1.2.1 处方指标:

(1) 每次就诊处方药物平均品种数; (2) 处方药物使用非专利药名的比例; (3) 每百例就诊使用抗生素的比例; (4) 每百例就诊使用注射剂 (不含预防注射和计划免疫) 的比例; (5) 每百种处方用药中, 基本药物或处方集药物的比例。

1.2.2 患者关怀指标:

(1) 每例患者接触处方者 (医师) 的平均时间 (不含等候时间) ; (2) 每例患者接触发药者 (药师) 的平均时间 (不含等候时间) ; (3) 每百种处方中, 患者实得药物的数额 (%) ; (4) 药袋标示 (姓名、药名、用法) 完整的百分率; (5) 患者正确了解全部处方药用法的百分率。

1.2.3 行政管理指标:

(1) 有无基本用药的目录或处方集; (2) 抽查库房是否确有本地区所需主要药物并可保障供应。

1.2.4 补充指标:

(1) 应诊而不使用药物治疗的百分率; (2) 每次就诊平均药费; (3) 抗生素占全部药费的百分率; (4) 注射剂占全部药费的百分率; (5) 用药符合病因、对症、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指导原则的病例数 (%) , 抽样调查当地5种最主要的常见病或传染病的现场治疗情况为代表; (6) 患者离开就诊单位后, 对全部医疗照顾总体上表示满意的百分率 (全部是指医疗单位的诊断、治疗、人际关系等所有服务, 总体是指患者需求和希望得到了满足) ; (7) 能获得非商业性药物简介、药讯、治疗指导原则、处方集等公正的药物信息医疗机构比例。

1.2.5 住院用药附加指标:

(1) 并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的病例数 (%) ; (2) 使用麻醉性止痛药的病例数 (%) ; (3) 用药医嘱完整的百分率; (4) 用药记录完整的百分率; (5) 用药医嘱兑现率; (6) 采用标准治疗方案的百分率; (7) 为经适当细菌培养而静脉注射抗生素的百分率。

2 临床药学的特点是医药结合, 合理用药

2.1 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临床药师是推进合理用药的主体。合理用药比合理治疗更具复杂性也更有意义, 因此临床药师的医学知识是合理用药的关键, 它是药师开展临床工作的基础, 是传统药师角色转变的必由之路。临床药师要主动自我开发, 通过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 以便尽快做好从事临床医疗实践的准备如, 快速补充一些临床专业知识和多学习与临床用药有关的跨学科的知识。但不容忽视的是, 药师的药学知识也需要通过培训进行提高和更新, 对于临床药师而言, 药学知识是立足之本, 临床知识是桥梁。临床药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 才能了解患者的综合情况, 才可理解医师选择药物治疗方案的原因、目的, 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讨论, 减少交流沟通的障碍, 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

2.2 深入临床, 促进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查房是药学服务的主体。药师要进行专科用药调查分析, 收集与反馈有关的药物信息, 学习和了解专科疾病的特点与用药规律, 并协助处置专科的合理用药工作。与医师讨论药物治疗方案、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效果、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相互作用。通过查房, 使临床用药更安全、有效、经济。

2.3 药学监测

对住院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对医嘱的依从性、给药剂量是否合理。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对一些重点药物和重点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TDM) , 并根据测定结果, 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 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隔, 观察患者用药后药效及不良反应, 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反馈药品不良反应 (ADR) 。一旦发生ADR, 临床药师应按规定及时收集和填报ADR报告, 并及时上报ADR监测中心。及时发现和确定实际存在或潜在存在的药物问题, 防止药疗事故的发生, 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4 收集、整理药学情报信息

临床药师要通过阅读药学专著、各种期刊杂志、药物手册、药物说明书、新药介绍、药学专著和上网获取药物的最新动态、药物治疗中的最新成果、ADR以及那些最适合临床需要的信息。把以上收集的药物信息按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老药新用、相互作用、禁忌证、药物价格、产品来源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定期制成药讯供临床医师和护士参考, 为临床药师在临床用药方面提出合理化的用药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3]。

2.5 向医患提供用药咨询

用药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师与医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 是药师走近患者的有效方法。药师应具备较强的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 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语言技巧, 深入到病房和门诊, 了解临床的用药情况, 回答医师、护士、患者提出的用药问题。做好用药咨询, 有效沟通医患双方的信息, 共同促进合理用药。

2.6 开展药品经济学分析

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使用的药品进行效价比分析, 开展用药计划、用药方案、用药风险及效益等评估工作, 以获得最佳疗效, 求得最低费用,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临床药学是面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科学, 特点在于其临床实践性, 尽力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及价格便宜, 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始终维护患者的利益。我国合理用药问题不容乐观, 其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要临床药师通过不断努力, 提高在该领域的专业技能, 在做好药师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的同时, 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城.美国临床药学发展现状[J].中国处方药, 2009, 4 (4) :56.

[2]李芳, 李模勇.临床合理用药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3) :410-415.

上一篇: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下一篇:矿山基层支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