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2024-07-06

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通用9篇)

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篇1

由于各种媒体的发展与丰富,当今的孩子从不同的途径接受了不同的音乐。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模唱动画歌曲,高年级的同学喜欢学唱流行歌曲。为什么那些难度远远超出课本上的歌曲,学生们却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靠听录音、看电视也能学会,而课本歌曲能唱会背者却很少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当前的音乐教学。笔者以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流行歌曲朗朗上口,歌星形象声美音甜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生活气息,让孩子们喜爱,有把它学会的欲望。而课堂上的音乐教学把学生固定在“音乐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作为落实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教师应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握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应改变音乐教学的传统,从一味的“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音乐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首先要有使学生乐学的内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样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结合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如在《走进台湾》(六年级自主教材)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学唱活泼风趣、朗朗上口、蕴涵美好寓意的台湾民歌《蜗牛与黄鹂鸟》为核心,有机地整合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导入新课,选取清新、自然、旋律优美动听、贴近学生生活的台湾校园歌曲《兰花草》、《童年》、《外婆的彭湖湾》对比欣赏,选取了炽热情怀的热情奔放的台湾民间歌舞《杵舞》共同表演,选用《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诵《乡愁》。这些歌曲或贴近学生生活,或表达学生心声,或是蕴涵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些歌曲乐曲的立意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其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这些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在课结束后,学生久久不想离开教室。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追求高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校内,个人的、集体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它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音乐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如《竹音竹韵》一课。教学内容源于苏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青青竹海”中的歌曲《跳柴歌》。《跳柴歌》是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海南民歌,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和鲜明的黎族民歌特色,富有丰富的生活化元素。可深入挖掘教材的这一内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①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竹在生活中的作用”为线,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试一试”的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竹发出声音;再由竹乐的欣赏,引导学生明确“竹在音乐中的作用”,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②开展游戏活动,化解重点难点。利用“竹筷”这一生活资源,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打竹竿”这一难点重点练习。③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民歌舞韵。在唱会唱熟歌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海南方言演唱歌曲,开展了“做一个黎族人”的活动,将课堂教学推至一个小高潮。④搭设表演舞台,彰显学生个性,将竹竿舞的学习和学生常玩的游戏跳绳结合在一起,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的方法练习竹竿舞。

课堂上应注重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聆听、表演、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充分体现教中学、学中做、教中做这一“教学做合一”理念。

(三)教学技巧生活化,是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手段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生活化音乐教学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鼓励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即兴发挥和创造。

一次音乐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堂好课,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歌曲《过新年》。刚上课,室外飘起了雪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室外。这可是入冬以来第一次下雪呀!学生的眼神不再随之转动,学生的耳朵不再被琴声吸引,是拿出老师的威严,勉为其难继续按现行教案机械地进行教学呢?还是……当看到学生的眼光与那些兴奋的、好奇心的小脸相遇时,笔者突然间改变了主意:何不因势利导把它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呢?于是决定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干脆让他们去教室外的走廊上——看雪。小朋友们一哄而出,没有次序,叽叽喳喳,乱成一团。最初还有点儿怀疑自己的决定,可看见学生们嘴角上翘、一脸兴奋的样子,怀疑的心就有了些安慰。进教室后,让学生谈谈看雪的感受,用动作模仿雪花飘落时的样子,同学们做得可好啦!再因势利导说:“今天大自然送给我们小朋友一个惊喜,老师也送个礼物给你们,是什么呢?听一听,答案就在这首歌里。”小朋友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认真听赏了歌曲《雪花飘》。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由于有了实地体验,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绪中,当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体态语言表现“雪之舞”时,学生表现得可棒了,此时的课堂成了创作的海洋,学生们在自由创编中再次感受到雪花的美丽,享受到音乐的无穷乐趣。室外的雪和室内的“雪”一起下着,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受着雪的滋润,生活的感染。师生一起渡过了一节美好、醉人的音乐课。

反思这一节课,笔者十分庆幸自己及时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有效地调控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了音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教材仅是教学生的“材料”,而不是唯一的内容。贴近生活,走进自然,就能打通课本世界与课外世界的联系,把课本读“厚”。开放的课堂打破了原有固守课堂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于音乐课堂中,而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开拓延伸,这样既缩短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总之,只有“细心地研究教材、创新地设计教案、科学地选择教法”,注重生活化音乐课堂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音乐认知、体验与生活的统一,注重音乐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才能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上获得协调发展和提高,有效地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目标。真正做到“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

创设生活化的音乐课堂 篇2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音乐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愿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去感受音乐的真谛,体会音乐的魅力。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呢?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如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课堂之中,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根据这一教学规律,教师可利用教材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王国,领略音乐知识的乐趣和奥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用d、r、m、s、l、五个音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时,设计了一个“小蜜蜂”采蜜的游戏。请一位学生戴上写有“d”的蜜蜂头饰,其他四位学生则戴上写有“r、m、s、l”音符的头饰,游戏开始时,花围成一圈,“蜜蜂”任意去采花,被采的花跟着“蜜蜂”出来,再由“蜜蜂”提供节奏,如此反复,形成一个乐句。最后让学生自己唱一唱,评一评,改一改。实践证明:富音乐知识于充满兴趣与生机的游戏情境之中,使得旋律创作不再枯燥,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积极主动、学有所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造动机。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创造动机。如:在教唱歌曲《小熊请客》时。这首歌有三段歌词,客人分别是小猫、小狗和小鸡,学生很容易唱会。为了鼓励学生进一步创编,老师随即问:“小熊过生日还邀请了其他许多的动物,大家猜一猜还有谁呀?”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很多。我立刻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扮演其中的一个小动物,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动物快乐的心情呢?”于是大家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兴趣高涨。通过这一环节的诱导,设境引情,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这种创编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创编得像模像样。而且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三、创设探索情境,强化学生自主感悟。

音乐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课堂则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设一个个探索的情境也很必要。如:在《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不同的声响》这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增强感受力,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欣赏乐曲的情境:让学生听了几首不同风格的打击乐乐曲,感受不同的.打击方法所发出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让学生利用各种塑料空瓶来进行音乐创作,学生有了前面的感受,都跃跃欲试,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实践找出“捻、拍、敲、吹、打”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由结合,利用各自的塑料瓶,运用不同的打击方法,创编一组音乐来表现一个主题。

这时,学生非常活跃:有的用吹空瓶的方法来表现刮风;有的用敲空瓶的方法表现打雷;有的用揉空瓶的方法来表现下雨;还有用吹、捻、打的方法来表现火车启动和进站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不停地思考,在想象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有的同学表现的不太完美,但他们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在这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使新课的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也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天地。

四、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并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因为沟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音乐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音乐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执教《粉刷匠》一课后,我让学生开展创编其它劳动情境和歌词的拓展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做过那些劳动小能手,学生纷纷诉说:有值日生、扫地、拖地、洗衣服、叠被子……。接着我就鼓励学生伴着《粉刷匠》的音乐,创编一个自己劳动的情境,学生兴致盎然的活动开了,有的模仿扫地、有的模仿拖地、还有的模仿洗衣服、叠被子等,劳动场面真是热火朝天。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就让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唱给大家听,顿时那些创编好的同学纷纷站起来进行了表演唱。学生在表现和创造活动中得到了丰富的劳动感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个课堂完整而又充满了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音乐的无处不在,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与作用,对音乐产生亲切感,体验到音乐的价值。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创设其它的各种情境。例如:讲故事、猜谜、欣赏插图、舞蹈、多媒体画面等。但无论怎样都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不断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音乐的信心。

创设快乐的音乐课堂 篇3

一、改变模式

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是:听赏音乐或老师范唱 (同学们听了, 觉得很好听, 真优美, 很想学唱, 兴趣来了) ;学唱歌谱 (兴趣一下跌落低谷) ;学唱歌词;富有艺术性。这种模式呆板又全然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新的模式:欣赏歌曲;直接唱词;再学唱曲谱, 其效果却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学习曲谱的畏难情绪减少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促进了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性, 学会了体验情感, 表达情感。歌唱是感受、体验情感最直接的手段, 好的歌曲作品, 词与曲结合得浑然一体, 天衣无缝。在唱歌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听录音带, 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更要提高教师的范唱水平。用教师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激情直接启发、感染学生, 再通过学唱歌曲准确地表现出来, 让音乐在同学们的心灵中生根。这样, 唱歌就成了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也成了他们最能直接抒发情感、愉悦身心的一种方式。

二、用科学方法歌唱

初中学生正处在变声期。这一时期, 他们甜美、清脆、嘹亮的童声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声音沙哑、音色多变、高音上不去等状况, 甚至连音准也掌握不好。这使他们产生了困惑心理、畏难情绪。一些学生就不再愿开口唱了。还有一些同学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 尤其到高音时, 喊得面红脖子粗。虽然声音大, 但声音粗糙, 缺乏美感。为了纠正这些现象我在给学生讲明变声期生理现象、变声期的嗓音保护外, 着重强调用科学方法歌唱, 在平时教学中作了3个方面的训练。第一, 用正确的姿势歌唱。特别强调头要端正, 不能前俯后仰, 肩部、颈部、面部要放松, 不可紧张僵持, 等等。第二, 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歌唱。吸气时要吸到位, 气沉丹田, 用闻花香、抽泣等来启发学生练习。呼气时, 要保持好吸气后的状态, 不要一泄而出, 使气息有支持点地呼出, 可用吹生日蜡烛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 声音就自然、通畅了, 对喉部的压力也减少了。第三, 用弱声歌唱。变声期声带一般有轻度充血, 不利于放声唱, 一律用小声, 轻声唱。也就是依靠少量而柔和的气息支持、控制发声。这样学生能感到歌唱的舒适, 还在各自唱的同时能听清自己的声音, 避免了学生声嘶力竭的“喊唱”, 让学生们自觉追求高雅、抵制庸俗的音乐意识。

三、创编歌词

同学们很喜欢创编歌词, 以歌曲《军民大生产》为例。男同学很快编好了歌词, 并开始积极试唱。女同学就不同了, 歌词创编得倒是很上口, 可她们就是不敢大声演唱。一个女生说:“这首歌女生独唱不好听, 要是大家一起唱就能唱出来!”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预设出了问题, 没有关注到初中女生怕羞的心理特点。我果断地将独唱改为请全班女生齐唱创编的主调部分歌词, 再请全班男生配合齐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吼嗨!”这样的演唱形式马上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响应, 只要女生一唱完主调歌词, 男生就迫不及待地应和“吼嗨!”课堂气氛完全可以用“火热”来形容。我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女生提出了改进要求:“要是声音更洪亮、更整齐一些就完美了!”“男同学的拍子卡得真准, 声音也够洪亮, 要是能避免喊唱就更好了!”这下同学们演唱得更起劲了, 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这节课后,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敢大声唱歌了。

四、竖笛演奏

以八孔竖笛起始课为例:刚一上课, 我就用竖笛吹奏了一曲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天空之城》主题曲, 同学们惊喜地发现竖笛的音色如此优美;接下来请学生观察自己的竖笛, 让他们发现竖笛的结构特点;再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吹奏出第一个音时, 所有孩子都是专注的, 每个学生都想第一个吹奏出纯净的笛音。在我的及时激励性的评价下, 95%以上的孩子在竖笛起始课中能学会“Sol、La、Si”三个音的指法;认识三个音在五线谱中的音位;知道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同学们完整地吹奏出《小宝宝睡着了》《玛丽的小羊羔》这两首歌。我看见很多孩子眼里闪烁着快乐和自信的光芒, 很显然, 这节竖笛起始课带给了同学们愉悦的感受。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发展,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欲望和活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生活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高效运用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题研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及熟悉事物出发,能极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人在生活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高效运用的课题实施中,就创设生活情境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巧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宽松的乐学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首先,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有生活气息。有时围成一个圆圈,像个小小俱乐部;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甚至将桌椅全部撤去,给他们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如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就将桌椅排成四人小组式;有的需要组织学生辩论,就可以将桌椅排成“两军对垒”式;还有些需要组织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桌椅的排放就更加灵活多变了。

创设生活化的化学课堂 篇5

一、捕捉生活现象, 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 新买的铝锅, 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 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 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 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 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 甚至手中的一张纸, 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 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 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 (紫白菜) 怎么变红了?等等, 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 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化学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 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 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 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 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 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 (饮用水、空气、土壤等) 、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 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 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 了解食品中添加剂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山西溯州假酒和安徽阜阳劣质奶粉的原因和危害;结合燃料与燃烧, 参观附近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 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 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 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 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 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 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让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化学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 围绕问题的解决, 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 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 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 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如“非典”之后, 消毒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学生学了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常用消毒剂的知识之后, 可以动手写一份科学使用家用消毒剂的宣传单, 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 学生不仅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 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让生活走进化学, 让化学走向社会, 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 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 教学“燃料与热量”时可从学生对三大可燃性气体的认知出发, 就新能源问题展开联想, 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能源专家, 你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呢?”这样的设计, 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们所学的化学就在他们身边, 体现了化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又突出了化学的人文价值。又如, 学习空气、水这两部分知识时, 笔者结合学生最熟悉和关注的水、空气的污染和环保问题进行教学, 就使得教学显得有血有肉, 不那么空洞了。

创设情境, 激活音乐课堂 篇6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可。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只有鲜明地展示出音乐作品蕴含的形象,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中音乐教学要多采用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 动静结合, 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这种优势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 学生通过欣赏、观看、思考等,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能体验音乐美。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如教学《蒙古人》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画面: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 大家愉快地劳作着, 马儿奔腾着;蒙古包中升起袅袅的炊烟, 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这种画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其充分感受乐曲的意境, 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多媒体是创设音乐情境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直观的画面能弥补传统讲解的不足, 从而为高中音乐课堂增色, 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而情感体验大多数都是通过活动获得的。其中角色扮演是最为直观的, 表演中学生集表演者、鉴赏者、学习者于一体,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只要进行鉴赏、歌唱就行了, 其实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学生好动、爱玩, 好奇心、表现欲强,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如歌唱比赛、音乐游戏活动等,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平时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动手、动脑, 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如鉴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时,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首歌曲编一些短剧, 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鉴赏这首歌曲, 能大大改善学习效果。

三、布置环境创设情境

音乐教学环境也是课堂生活的组成部分, 教学中如果渲染音乐环境, 会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教学环境有物态环境, 也有心理环境, 一般我们关注师生心理环境的营造, 而忽视物态环境的布置。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布置音乐教室, 使周围的物态环境与音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 使其在逼真的环境中理解音乐。如教学《十面埋伏》时, 教师可以用《垓下歌》来装饰教室, 使教室成为楚汉之争的古战场。同时课堂上变换学生的座位, 充分利用道具, 逼真地表现出项羽的焦虑。为了加深学生对乐曲中“乌江自刎”、“项王败阵”等段落体现出来的苍凉情绪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入词人李清照的著名《绝句》, 并展示相应的挂图, 在图文并茂中引导学生理解乐曲蕴含的情感。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在相应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师生互动环境的营造, 还要注重音乐教室环境的布置。

四、结合背景创设情境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背景来创设情境。如教学《松花江上》时,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鉴赏这首歌, 教师可以问学生:以前有没有听过这首歌?因为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 很多学生没有听过这首歌。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背景情境:这首歌创 作于1936年, 作者是张 寒晖。1931年时, 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 他们有家不能回, 有仇不能报, 被迫流亡在街头, 还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 心里的郁闷之气无法倾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张寒晖谱写了这首独唱曲, 抒发了悲苦怨愤之情。学生了解了这首歌的背景后, 教师再播放这首歌,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想。这样创设情境, 能加深学生对这首歌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对比创设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音乐, 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似的音乐进行对比, 让学生在对比的音乐情境中学习, 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当我作曲时, 心里总是描绘着衣服的图画, 顺着那个轮廓前行。”由此可见, 音乐创作是与作曲家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作曲家, 在不同的时期因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也会创作出不同情感色彩的音乐来。如欣赏《月光奏鸣曲》与《欢乐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鉴赏。《月光奏鸣曲》表现的是贝多芬爱恋他的学生茱丽叶塔, 但由于社会地位、阶级的不同, 这段爱恋无法实现。因此贝多芬感到苦闷、忧郁,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这首歌曲。在欣赏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 从而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欢乐颂》是贝多芬历尽沧桑后才创作出来的, 两者对比鉴赏能加深学生对贝多芬不同时期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六、通过语言创设情境

不管创设任何情境, 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情境的推动者, 教师的语言是推动教学的必要因素, 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讲解、生动的比喻、幽默的笑话等创设语言情景, 营造相应的氛围。教师的语言起引导作用, 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生动的引导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恰当的语言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如教学《乌苏里船歌》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引导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赫哲族人的生活, 一起去感受渔猎生产与生活吧。学生的兴致很高, 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引入《乌苏里船歌》这首歌曲,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生动的语言能提高教学效果, 且在运用语言时要注意把握表情, 因为表情是无声的语言, 表情控制得好, 能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音乐的情感, 从而提高效果。

七、借助生活创设情境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中单纯地灌输音乐知识, 是不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的, 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大自然里, 在生活中感受音乐, 如听微风下树叶沙沙地作响声、小鸟清脆的叫声等, 学生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 会感受到自然界最朴素最动人的声响,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地理生活化课堂的初探 篇7

一、立足课堂,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取决于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应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和教授的具体内容,并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1. 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种经验当然包含着许多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加以利用。 如在讲授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时, 针对这一教学难点, 可设置如下问题:

(1)冬季风和夏季风吹到脸上有什么不同感觉?

(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在哪里?

(3) 夏季风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涉及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其实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涉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为什么我国形成了“北方人以面食为主, 南方人以米饭为主”的格局,我国地形特点对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教学中都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总的说来,教师要多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欲望,多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学习地理知识,就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地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边的生产生活实际,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发现和挖掘乡土地理素材,并尝试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播放一段福建省武平县《天气预报》的录像,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武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什么?2主要污染来自何处?3有什么危害?4如何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逐步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使其进一步体会到地理知识对现实所起的作用。又如:武平是一座山区小城,交通不便,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引导学生了解武平的交通状况(目前有309省道、205国道、永武高速,规划建设中的有漳武高速公路、 杭梅铁路等)。这样既有利于检验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也有利于让学生直接发现、感受和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

二、延伸校外,开展开放性地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课外地理现象, 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本质,表达地理观点,真正实现课堂地理学习向课外地理延伸,从而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其地理学习思维能力。

1.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多观察、 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手段。 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化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特征。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这样就可以发现许多地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可以在探究中得到答案。初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现象就在学生的身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在探究中去了解地理的科学内在联系,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时,针对“为什么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屋顶陡斜,四面透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内却有火坑、火墙,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平,墙体厚,窗户小”,我让学生先收集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图,后结合学生经验和所学知识再进行分析说明。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的客体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初中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除了应尽可能呈现直观教具外,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可以运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感受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这样可以让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创造能力。比如,福建省武平县帽村中学(以下简称“我校”) 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武平县东留水库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在库区水域发展沿海常见的网箱养殖的大胆构想, 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水产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思想的小论文。这与这位学生平常善于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是其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 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同时也为学习新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我决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我先要求学生装一盆水和一盆沙在白天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试温度高低,到晚上以后,还是用同样的一盆水和一盆沙,再去试试结果会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明白了水的热容量比沙大,进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点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对学习有关气候知识的帮助是很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地处山区,周边有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 多彩起伏的地形,瓜果飘香的水果、蔬菜、花卉基地,正在崛起的商业区和工业区,丰富的革命历史传奇……这些乡土景观及随处可见的生动事例,都是我们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例如, 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就以“如何发展革命老区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调研中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学生在分组开展调研走访后,召开讨论会。 讨论会上小组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方案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修改补充后得出最后的结论:要先解决交通问题,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石灰岩地貌,发展旅游业;利用本地区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发展立体农业;通过种养结合,发展混合农业,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 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和村民传统的编织手艺,发展草编手工业;重视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纵观学生给出的种种方案,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自身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这无疑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创设“生活化”地理课堂的策略 篇8

一、挖掘“生活化”的地理资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师应更新观念, 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唯一依据, 教师除了解读教材以外, 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大胆的排列组合,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 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案例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

“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如按传统的方法教学, 枯燥乏味不说, 而且空洞, 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毕竟古人的生存状态距离我们现代生活非常遥远, 学生没有感性认知。而一个活生生地理素材的出现, 令这堂课顿时充满了生活味,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0年, 笔者游玩金华武义郭洞风景区时, 被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千年的龙山古树群所折服, 不禁感慨:古树群为何能保存下来, 未被砍伐?原来此地先人立有族规:“上龙山砍柴者, 罚拔指甲;砍一小树者, 罚斩一指;砍一大树者, 罚斩一臂, 还得跪在祠堂前向祖宗请罪, 立誓永不再犯。”因而在郭洞, 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十分自觉。这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一些当地景观的照片, 尤其是当地先祖规矩告示牌的照片。这样, 不必多讲, 先人“封山育林, 定期开禁”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活生生地印在了学生脑海中。

善做有心人, 不断积累地理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个地理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近年来, 各地文综高考卷中多次出现的景观照片图也印证了“生活化”地理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应与时政资讯紧密结合起来。善抓既发事件, 解析热点问题, 不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 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北斗定位系统、嫦娥飞天工程、叙利亚问题、欧债危机等热点问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问题, 可以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2】“抢盐风波”的探究分析活动

2011年3月, 因日本福岛核泄漏引发的全国性抢盐风波发生后, 笔者及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原理组织他们进行探究分析。通过活动, 学生不仅驱散了恐慌心理, 而且加深了对地理相关知识的掌握, 如洋流、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危害、防治等,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更应与家乡的时事材料有机结合, 这样学生更易理解相关地理知识。

【案例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教学

2012年2月14日, 《慈溪日报》有一则题为《慈星:创造世界纺机品牌传奇》的通讯提到:慈星集团2008年到2011年发展轨迹为3亿元、8.4亿元、22.7亿元、33.2亿元, 其中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翻倍增长, 2011年近50%的高速增长。而同期, 很多慈溪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增长乏力, 甚至处于破产边缘。两者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学生自然有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很自然地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课题。

产品转型升级, 最高效和最避风险的路径是微笑曲线两端模式。专注实业, 慈星集团在纺织装备领域做精做强做大, 再造“设计+软件+销售服务”产业链是慈星的成功秘诀, 慈星对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学习, 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处处是地理, 将“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地理课堂教学, 学生不仅会感到亲切、自然, 易于接受和理解一些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原理,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解释许多实际生活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 让地理知识贴近生活, 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 从而激发一种学习需求。生活经验是学生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最为可信, 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教学时, 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 使教学难点容易化解。

【案例4】“正午太阳高度”一课的引入设计

在“正午太阳高度”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买房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我们需要考虑小区环境、房型、地段等各种要素。同学们能否为父母做‘参谋’, 确保所买房屋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呢?”

这种将学生置身于生动、直观、具体的生活实际导入学习课题方式,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三、进行“生活化”的实践训练

地理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应。比如, 在生活中具有地理素养的人可以正确评价商品房的交通区位与环境质量, 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等。

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应与生活有机结合, “生活化”的地理实践训练可与教材活动、学校社团实践活动、研究性活动相结合, 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地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 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5】“夏令营考察方案的设计”研究性学习

我校每年有相当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的夏令营活动。在学习“旅游活动的设计”时, 笔者让学生分组设计夏令营的考察方案, 包括考察目的、路线规划、景点概况、费用预算等项目, 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地理操作能力。同时, 学校也可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对一些夏令营活动的设计作出改变, 使之更适应学生的需求。

四、开发“生活化”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 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 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平台, 它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生活味和乡土味。我校正在试用的地理校本课程有《慈溪乡土地理》《身边的地理实验》《天文观测》。开发“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案例6】《日食的变化及影响》———天文观测校本课程活动

在2009年7月22日世纪大日食发生期间, 我校成立了《日食的变化及影响》课题研究小组。事先, 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及图书馆搜集相关日食资料, 在日食发生时集体观测、记录、摄像、拍照, 事后再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这一活动每一个成员都对日食的成因、过程、种类与影响有了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课题研究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学会了自主学习, 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了解了生活中的问题和真相。

有效创设生活化的初中数学课堂 篇9

因此, 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那么, 如何使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实施: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学习的创造性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时地、合理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设置适当的悬念, 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 开展多渠道的学习途径,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具有生活意义的题目背景材料中, 在新课堂教学的要求下, 通过熟悉的背景来学习与体会知识的产生、演变等过程, 是数学学习方式改变的必然途径.

例如, 七年级数学的“绝对值”这节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学习背景, 也可以自己根据学生所处的社区及生活的日常经验, 自己创设让学生可以获得本节知识的其他背景材料.

上课开始时, 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 开车去游玩, 她先向东行20千米, 到南京, 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 回到家中 (学校、南京、家在同一直线上) , 如果规定向东为正, (1) 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 (2) 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 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 教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 而与相反意义无关, 即正负性无关, 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 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 原点表示学校,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南京和黄老师家的点, 观察图形, 说出南京、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这样, 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 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 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 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 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 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 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而数学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并将数学知识“再创造”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品尝到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 在“函数”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引进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从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取值对应关系, 名师引用了用火柴棒搭小鱼的规律题:一条小鱼由8根火柴棒搭成, 继续往后搭下去, 两条小鱼由14根火柴棒搭成……问:N条小鱼与S根火柴棒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他的引用是采用了多媒体给出图案形式, 而我认为如果让学生事先准备道具, 然后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操作, 效果可能更好些.因为在此教学过程当中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趣, 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同时又让学生体验了归纳、类比、猜想等合情推理, 掌握归纳、类比推理, 锤炼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三、内化生活化的数学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都充满着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内化生活经验, 抽象数学问题.

例如, 在学习“平行”这节内容时, 我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操场上, 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四号公路两旁的电线, 并让学生知道, 如果空中的两根电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 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怎样使它们不相交以此避免电路短路呢?大家通过观察明确, 这两根电线只要保持平行状态延续架设, 就永远不会相交, 在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的印象.这时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再去观察操场上或附近有没有这类平行现象, 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 发现了很多的平行问题, 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根双杠也是平行的, 等等.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平行”的定义:即“在同一个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 学生很有成就感, 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凭生活经验, 学生自然会想到火车的两根铁轨;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 等等.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地创造条件, 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再现生机与活力, 充满个性与灵气, 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联系生活学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 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是数学教学及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上一篇:英语要重视朗读教学下一篇:合理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