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2024-07-22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共12篇)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1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生相依的活动,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共同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整体水平。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教 学活动更 多地强调 教师的“教”,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从而导致重“教”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把目光投向情境教学,这是一种把知识融于情境,利用情境对学生的感染性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作为高中 生物教师,我们应当结合新理念,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融 入各种内 容和形式 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培养学习主人的意识,更好地实现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

思维始于疑问,在创设课堂情境的 途径中,提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如此,问题式情境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在讲“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根据相应的教学进度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每个人都会逐渐老去并最终死亡?人体衰老的标志有哪些?在年轻人的体内是否有衰老的细胞,在老年人的体内能不能产生新的细胞?人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就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在活跃的思考氛围中,很多有关衰老的现象和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迸发出来,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也逐渐深入。

二、以实验创设课堂情境

在生物课堂中,以实验的方式来呈 现生物现 象,阐述生物概念,理解生物规律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与文字形式相比,生物实验能够更加强化和突出各种生物现象,使得学习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创设课堂情境的活动中,实验情境也是一个很常见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在讲到“酶在细胞中的代谢作用”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情境: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2毫升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将2毫升的FeCl3和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待三分钟以后,再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液面的上方,并仔细观察两支试管中卫生香的燃烧状况。笔者在进行以上一系列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都异常集 中。经过观察,学生很快 发现,加入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中,卫生香燃烧得更加猛烈。这时候,学生自然会在心中产生疑问,从而自觉地开始探究酶的性质。这种通过实验手段创设的课堂情境既可以给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

三、以故事创设课堂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把知识融于有趣的故事之中,以讲故事作为创设情境的途径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伴性遗传”一课时,笔者在导入新课前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圣诞节来临,道尔顿决定买一双圣诞袜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然而,当妈妈拿到了袜子以后却说:“红色的袜子颜色太过鲜艳,不适合妈妈穿!”听到妈妈这么说,道尔顿觉得非常 奇怪,自己明明买的是灰色的袜子呀?带着疑问,道尔顿拿着袜子问自己的弟弟 和周围的 邻居,结果令道 尔顿吃惊 的是,除了自己的弟弟,所有的人都说这是一双红色的袜子。经过这次事件,道尔顿开始了认真的调查 和分析,最终发现了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的事实,而他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故事讲完以后,学生的好奇心也被激发出来,大家纷纷想要知道其中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这时,笔者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关于色盲的有关知识,然后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是色盲,子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色盲血缘的后代近亲结婚,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色盲的遗传是否与性别有关系?这样,在故事情境和相关问题的引导下,师生开启了探求“伴性遗传”知识的征程。

四、以生活实例创设课堂情境

生物是一门复杂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衣食住行都密不可分的学科,以生活实例创设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豆腐、牛奶、猪肉、牛肉等一系列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通过这样一种直观展示的方式把生物科学知识同生活实 例联系起 来,当学生看 到各种各 样味道、外形完全不同的食物却含有同一种基本单位———蛋白质时,很容易就对蛋白质产生浓厚的兴趣。接 下来,关于蛋白质的用途、结构、功能等一系列的知识讲解就可以顺利地展开。

总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 秉持着简 洁性、趣味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一旦情境创设得合理、有效,会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对推动生物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摘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融于情境之中,以渗透引导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把握,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手段。基于此,就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2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创设思维情境 建构高效生物课堂 篇3

关键词:抽象内容;创设思维情景;有效课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重难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看似明白,可学生遇到具体现象解释,似是而非,甚至有的学生无所适从,学生未真正理解“进化学说”。结合本节课,剖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不同阶段应用创设思维情境,以促进学生在协作与讨论中实现对知识、方法等合理建构,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设疑导学,引入新课

高中生的认知和情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较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质疑的欲望。

生命究竟是怎样起源的?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提供关于生命起源假说的素材,如女娲造人、创世论、生物多样性图片等资料,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量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需求。

二、新课进行中创设思维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思维情境,有目的地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在教师的导向性问题指导下,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思维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对比思维情境,化解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处理上,设置阶梯式的思维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踮起脚尖摘苹果”的甜头,教师可以巧妙地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工夫,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在学生讨论中把问题逐渐深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追寻知识的真谛。

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教师精心设置对比思维情境,设置诸如: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生存条件、手段、动力、基础、生存的结果是什么,通过两位科学家你体会到科学创造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导、点拨,并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领会进化论学说的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和局限性等知识。正是因为开展了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激情,学生充满了自信,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创设类比思维情境,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创设类比思维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思维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能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播放视频“英国桦尺蛾事例”,设置类比思维情境:桦尺蛾体色的改变主要受哪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几个品种的鸡与原鸡相比,这些品种的鸡是怎样产生的?达尔文在对各种生物新品种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启发?类比教学中引导学生得出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概念,并利用表格对比二者的主要异同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搭桥铺路,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人物再现,体验历史情景,创设思维情境,学生充当历史的“参与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景(展示牛津大学著名辩论会),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学生模拟历史的片段,来体验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体会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学说时的勇气,而这种勇气也正是来自于他对于科学真理的寻求。感悟列宁在总结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时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中的思维能力因素,努力为学生创造思维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促进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再创造”,使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逐步提高,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突破教学难点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钱晓春.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浅见[J].考试周刊,2012(41).

作者简介:薛玉梅,女,教育硕士,就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研究方向:中学生物学教学。

如何创设高中生物教学情境 篇4

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直观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感官, 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感知、理解教材内容, 学生置身在教学情境之中, 进行观察、体验, 获得直接感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 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那就是, 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象放在面前, 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 通过种种形式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变抽象为具体。直观教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规律, 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它还能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 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所以, 教师应遵循感知规律, 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 直观地再现抽象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例如, 在进行必修①《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中蓝藻部分涉及到环境问题, 如果水体富营养化, 海水中将会爆发赤潮, 河水中将会爆发水华, 在这要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可以播放太湖爆发水华的相应影音资料, 使学生对水污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研究表明, 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 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形成以“问题”为主线,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架起了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使学生在质疑、积极思考中建构新知识, 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生物实验, 亦可来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生物科技史中的故事, 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联想、对比、分析、归纳等方式来发现规律、探究真知。

例如, 在高中生物必修1《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我创设问题情境 采用了质疑问难法。首先, 我利用社会上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入课题:蛋白质。接着提问, 蛋白质是怎样的物质?它由什么组成的呢?它在人体生长与发育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蛋白质是一种, 还是多种?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独自或分小组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 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思维起始于问题。我们知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 就应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

三、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理论基础上的。这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注重学生独立钻研, 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结构为“课题—背景—探索—评价”, 它通常是在“问题中心, 自主探索, 重在发现”中展开的。较之其他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不仅为追求发现而学, 而且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例如, 在学习“生长素调节”时, 可以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让学生在不看文字的情况下, 简单解释一下四幅图中, 金丝雀虉草胚芽鞘有哪些变化, 各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几分钟, 学生间不同的观点交锋、碰撞, 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 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教师接着提出:“大家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然后再与温特实验相比较,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对信息的加工整理, 最终得出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 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 也能疏花疏果。即: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具有两重性结论。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5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四川省剑阁县龙源中学校 陈国清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如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适度、恰当,则在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情境 创设探究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服务于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情境中构建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自由、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情境教学来说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要对学生抱有信心,相信学生的潜力无穷。与学生交朋友,经常与学生谈心,发现与学生交流的乐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实践。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教师认同的一致性。

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互动

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主要围绕具体语文教学活动展开,要通过充分开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互动。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主要有课堂问答、课堂朗读、课堂辩论几种教学活动。课堂问答。课堂问答是主要类型,教与学,都借助于课堂问答来完成,教学中应多采用以下几种问答:

1.开放性问题。答案是开放性,学生可根据理解,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也没有预设答案,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最佳回答。这类问题能够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问题也个性化。学生需要进行创意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比较好的回答,显然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推理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回答前有个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加工过程,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问时会考虑不让学生找到现成答案,要求回答时进行一番思考。不同的是,推理性问题都有客观答案。教师希望学生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教学论文 )问答互动中,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评论性问题。教师要求回答这类问题的学生,能够对其他朗读或回答做出一定的评价。其目的不仅要学生知道自己怎么做,还要分辨出别人做得如何,由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维持课堂纪律。如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就无法回答。

4.课堂朗读。课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发展和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如果要学生自己朗读,就要体会和理解课文意思,就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读。朗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如能有较多机会在课堂上朗读,能够评价别人的朗读,对语文学习有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朗读可以概括为“评读鉴赏”,是说课堂朗读不单“读”,还要学会“评读”,要从艺术的高度去欣赏朗读。理解课文也需朗读,不断朗读中,相互评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引入,创造出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调动我们自己的热情,从而为成功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导入时一般都不超过五分钟,受时间的限制,最简洁的引入可以尝试图片、音乐、故事、实验等情境。

四、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此法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用主题讨论法创设情境,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

六、利用教辅媒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6

关键词:有效课堂;情境创设;概念图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是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師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对激发学生热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目标等具体情况,新课标下教学情境的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

布卢姆曾说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交替攀登着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就可以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情境就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梯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过程。情境往往以影响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只有学生将情境中隐含的客观信息转化为心理意义或由情境的隐喻明确了学习方向,教学才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生物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理解生物学的价值。在生物学教学中,现在特别强调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汲取知识,课本内容的设计也更多地结合了生产、生活的知识,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境的创设虽然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但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焦在情境所内隐的生物知识、生物科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进行学生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当学生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后,可创设如下问题,进一步探究知识:(1)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用白色的洋葱可以吗?用洋葱的根尖生长点细胞做材料行吗?(2)当把蔗糖溶液的浓度提高到50%时,放人清水中后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为什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与原因,使学生的思维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是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验课学生喜欢上,相应的学习目标也容易达成。

三、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境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的,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离。在一堂课中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因创设情境而冲淡了教学要达成的目标,那是得不偿失的。

如我在教《光合作用》一课时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1)光合作用包含哪两个阶段?(2)在大棚生产中点燃蜡烛,主要是为了保持大棚内的温度吗?(3)干旱地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为什么会降低?由于我设置的问题与现实紧密相连,而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置应由简单到复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对(2)和(3)的问题,学生讨论很热烈,全班学生各抒己见,讨论过程中有很多同学认为干旱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降低是植物光反应缺水造成的,最终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才统一了认识是植物叶片气孔关闭暗反应中CO2不足造成的。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根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同学习目标的生物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新知识学习,通常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的生活性更鲜明、更直接,生活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也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生物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不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生物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生物科学的视角、科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生物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比如讲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创设情境,如:我们知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俗语都是描述遗传学的。那么遗传学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二)复习课的学习,通常通过图形创设情境

1.运用概念图进行复习整理

学会知识仅是学习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生物教材课后都出现了对章节知识进行总结梳理的概念图。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而在复习课中如果能运用概念图来创设情境,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还可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从目前高三复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采取教师构建和学生构建相结合的办法。先由教师构建一两个知识网络教给学生使用,让学生对知识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确定专题让学生动手构建。学生在构建网络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进行疏理和巩固,能力得到训练提高。如在复习育种方法时构建如下网络图使学生能迅速掌握育种方法及原理。

2.抓住课本关键图形,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生物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多幅图形或图片。而在复习课中如果能抓住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图形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具体化、系统化,且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同时又能培养了学生图形识别能力、图文转换能力以及注意观察等多种能力。如光合作用,关键图形就是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

如果在复习中我们很好地利用这幅图,那么有关光合作用过程、场所、条件、光反应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元素追踪、能量转化等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抓住关键图形,就是抓住了知识的主干,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3.探究、能力培养之类的课,如实验课,可以通过问题来创设情境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中一些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能促使学生迅速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因此说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物实验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与本实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情境。如在学习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设计如下问题:(1)构成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有哪些?(2)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核酸的哪种元素?用其他的元素(如N或H、C)行吗?(3)如何标记噬菌体?能用P32和s35标记同一噬菌体吗?为什么?(4)如何使噬菌体与被感染的细菌分开?如何控制好分离时间?分离时间过长或过短的影响如何?(5)赫尔希和蔡斯如何进行实验的?两组实验结果不同,说明了什么?该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紧紧围绕“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这个主题内容而展开,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分析、思考、讨论与交流。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创设情境的目的,努力挖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奇感的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生物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篇7

一、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周围自然现象,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 形成问题情境

生物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已非常贴近生活,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 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周围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联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的学习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例如, 在进行生物必修1《细胞呼吸》教学时, 教师导入:大家知道, 荔枝储存太久后为什么果皮就会变黑?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 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 会有烫手的感觉, 这又是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为什么四肢骨胳肌往往会产生酸胀的感觉?学生凭着自身的生活常识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 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导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这种由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周围自然现象, 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来创设的问题情境,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便会容易掌握。

二、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演示实验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演示实验可以设置不少生动、形象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 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 教师准备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在坐骨神经上给予适当的刺激, 可以观察到腓肠肌收缩。再将连接着电流计的两个微电极放置在坐骨神经上, 对坐骨神经给予适当的刺激, 观察并比较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与之前有何异同?学生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刺激坐骨神经时, 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呢?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三、通过生物学科学史趣味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热衷于听故事, 不少生物学科学史也是妙趣横生、含义深远的故事,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 在学习“食物的腐败原因”时, 教师:“人们发现, 夏天食物很容易腐败变质。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1864年7月14日进行了以下的实验:他把新鲜、清澈的肉汤装入一个玻璃瓶里, 然后把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的形状, 使肉汤通过弯曲的瓶颈与外界相通。随后, 他再次煮沸瓶里的肉汤, 并静置存放。4年以后, 鹅颈瓶里的肉汤依然新鲜如初。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巴斯德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为了证实之, 巴斯德轻轻地摇动静置了4年的鹅颈瓶。不久, 发现瓶内的肉汤腐败了。”然后播放相关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巴斯德认为导致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述实验中, 巴斯德的实验假设是什么?他的实验设计有何巧妙之处?实验设计是如何支持他的假设的?

四、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 设置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上, 也体现在对问题探究方法的选择上。例如, 在七年级生物学中“练习使用显微镜”时, 每2个学生1组, 1台显微镜, 各分发1片“倒置e的玻片”。要求每组先做好显微镜的对光 (物镜10×, 目镜5×) , 并让隔壁组间相互检查;然后要求观察所发的玻片。教师逐组检查, 最后问学生。

教师: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个“e”字。

教师:这个“e”字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还是倒立的?

学生:放大的, 正立的。

(但有两组学生看到倒立的“e”字。)

教师:为什么他们看到倒立的“e”字呢?

其他同学都回答:怎么可能呢?

突然一个学生回答:是不是他们把玻片放反了?

结果这两组同学一看果然是把玻片放反了。正由于这两组同学无意识的错误, 使得同学们更明白了显微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像。

接下来要求每组把目镜换为10×的, 再做同上的实验, 你所看到的像由什么变化?

学生:比目镜为5×的物像大得多 (物像占视野百分八十左右) 。

教师:那么如果把物镜换为16×, 再做同上的实验, 你所看到的像由什么变化?

学生:物像比目镜为10×的物像还大呢 (满视野) 。

教师:如果把目镜换为5×, 物镜40×, 再做同上的实验, 你所看到的像由什么变化?

学生:满视野中只看到“e”字的一小部分。

教师:可见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 物像越怎么样?

学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 物像越大。

接下来让每组学生把显微镜换为物镜10×, 目镜5×, 并把物像调节清晰。然后移动玻片让“e”字偏视野左下方, 问学生该怎样移动玻片, 才能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学生通过反复移动玻片, 有少数同学回答是把玻片向左下方移动。其他同学把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果然就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了。

教师:那如果“e”字偏视野右上方呢?

有了以上经验, 部分学生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便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

教师:那如果“e”字偏视野右下方或左上方呢?

学生通过动手移动玻片, 几乎能把“e”字调到视野中央。

教师:可见, 像偏视野哪个方向, 玻片也是向相同方向移动。

五、追踪社会热点, 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自然学科, 它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如“食品安全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芯片”“生物与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例如, 奶粉事件:号称产地是“新西兰”的纽贝贝奶粉送检结果显示, 硒含量仅0.38微克每千焦, 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值0.48微克。专家称, 长期服用该奶粉, 会造成身长、体重发育不足, 认知能力不足, 动作发育迟缓等。那么, 为什么儿童长期缺硒会对人体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呢?必修1第2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的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 其中就包含硒 (Se) 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 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一旦缺乏了相关的微量元素, 人体就将会出现疾病, 甚至危及生命。

六、拓展探究渠道, 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使学生学习生物学时, 乐此不疲、热情高涨, 应在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 善于发现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例如, 布置和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查找、课后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例如, 在学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 让学生第二天吃早餐时, 有意识地结合所学的知识, 将熟鸡蛋从中间剖开, 认识鸡卵的各部分结果。在学习必修2《人类的遗传病》时, 让学生家族中调查有酒窝和无酒窝的遗传现象或高度近视的遗传现象, 分析其遗传规律?

总之, 通过上述途径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质疑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生物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2004年初中毕业生生物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意见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8

一、通过演示实物, 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用看得见, 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 使生物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这一内容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非常熟悉的现象:教师手里拿着两盘黄瓜, 一盘是糖拌黄瓜, 另一盘中糖盐什么都没加, 请问为什么糖拌黄瓜会出现大量的水?学生各抒己见, 争执不休。教师明确指出, 要知结果如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通过谈话或语言描述, 创设生活情境

这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 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 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内环境与稳态》时, 教师是这样导入教学主题的。

情境描述:前不久, 学校刚开完运动会, 某班的一位男生在快要到3000米终点线的时候, 脸色苍白, 直冒冷汗, 晕倒在地。老师便赶紧把他送往医院, 医生经过诊断后, 给他静脉注射了葡萄糖液。请问:“为什么要注射葡萄糖液?”继续追问:“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才能到达体内细胞?”这样的方式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围绕虚拟情境中的问题积极展开探究,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产生要努力的冲动, 希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教师在学生学完内环境各成分后, 需要学习其理化性质时, 可通过出示该学生血检指标, 让学生针对血浆化学成分指标进行分析:第一, 如果医生想给这位同学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其浓度是多少?这一浓度与表中钠离子, 氯离子的浓度符合吗?第二, 该学生刚刚跑完3000米, 为什么他的血浆中乳酸的量却不是很高?这两个问题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此时, 再向学生讲解溶液渗透压和溶液PH等知识,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暗设认知冲突的做法,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学生的认知又螺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知结构又趋于新的平衡。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虚拟生活情境

多媒体技术既能跨越时空的限制, 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 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 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生物学之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生物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生物学问题, 分析思考生物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在教学《能量流动》时, 笔者是这么创设生活情境的:同学们, 你们去菜市场买过菜吗?有一位名叫小冰的同学第一次去菜市场买菜, 产生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知在座的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该录像播放的是小冰去菜市场买菜的场景, 她走遍各个摊位, 问遍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的倾向, 具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此录像正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难道买菜也跟我们今天学习的生物学内容有关。教师再通过幻灯展示刚才学生买菜时问到的各商品的价格, 提出问题:为什么1Kg大米 (蔬菜) 的价格要比1Kg鸡 (猪肉) 便宜?学生讨论, 各抒己见。在此, 教师暂不下定论。老师指导:我们来听听这位卖米阿姨是如何解释?解释:水稻种下就能长, 而鸡还要买饲料喂。继续提问:你认为卖米阿姨的话有道理吗?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导:我们再来看看小冰同学明白了没有。此时小冰同学产生了一个赚钱的点子。 (点子:用种出来的大米去喂鸡, 再拿鸡到市场上卖, 可以多赚点。) 请同学继续分析, 为什么1Kg稻谷喂鸡, 不能使鸡长1Kg肉?由此揭示课题。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 就能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此外, 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 特别是动画, 结合多媒体优势, 在较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生物学过程,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 创设生活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科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借助实验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 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 在这种的情境中, 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设, 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展示两个挖了洞并插上玻璃管的新鲜马铃薯, 一边玻璃管内加清水, 另一边加浓盐水直至液面齐平, 让学生观察液面的升降情况。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产生疑问便提出问题:水哪儿去了?增加的水哪里来?然后作出假设:是细胞内的水出来使玻璃管液面上升, 还是水分到细胞内而使液面下降。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 以支持形成的假设。若假设是对的, 学生又会提出新的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何种情况下吸水、何种情况下失水呢?然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组织探究———提出新的问题———实验验证这样的科学研究过程, 既掌握了生物学概念或规律, 又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索的精髓, 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 生物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去体会到生物学离不开生活, 从而增强对生物学实用性的形象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顾梅.角色扮演法在生物教学中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学, 2007, (11) .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灵魂在于情感,专业知识是客观的,需要教师赋予色彩、注入情感,将其“生命化”,学生、教师、知识三者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与统一。学生高效地学、教师高效地教、知识高效地被内化和吸收,这就是生态课堂的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核心体现。

我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创设“趣、异、问、情、思、练”等教学情境的形式,将知识赋予色彩、注入情感,将其“生命化”,将生、师、知三者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使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以趣创境,激化思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而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可以化枯燥为生动。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让学生在因异议而发的讨论中产生顿悟和灵感。

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知识情境:北美喀巴高原原来水草丰美,有许多鹿和狼在其间生活。后来为了保护鹿群,上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雇佣了许多许多猎手把狼全部杀死,鹿群的数量大量上升。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喀巴高原的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变成一片不毛之地,受人保护的鹿也消失了。有鉴于此,2004年6月2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其标题是《为保护大自然,欧美竞相“引狼入室”》。文章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内务部野生动物保护局不惜花费700多万美元的巨资从加拿大“引狼入室”,近来又有25头在加拿大捕获的灰狼被送到了美国爱达荷州自然保护区。在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森林公园,被圈养在铁笼内的灰狼也已放归大自然。目前在美国洛基山脉北部,时隔60多年,现又有了阵阵狼嚎声。德国已着手从波兰引入野狼,还努力创造一个让野狼“流连往返”的自然环境。据说,我国的内蒙古等地也正在考虑“引狼入室”。讲到这里,顺势抛出一个问题:长期以来,狼被视为人类和牲畜的敌人,我们为什么不将其消灭,反而要“引狼入室”?学生怀揣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进行学习,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自然可以悟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水到渠成。

知识应当是相对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内在于该系统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创设一定的知识情境,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创新学习,这无疑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通过一些小事例来创设激趣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化学生的思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像这样与教学有关的事例还有很多。

二、以思创境,深化思维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思考性,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学生由奇激趣,由趣激思,才能主动去探究和学习,才有饱满的动力和热情参与学习。

如在讲《人类遗传病》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知识情境———《月亮儿女之谜》: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索伊斯岛。岛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居民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月亮儿女”之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的居民都是白化病患者。讲到此时嘎然而止,引发学生思考:皮肤和毛发白色的原因是什么?怕光的原因是什么?眼睛红色的原因是什么?用遗传学方面的知识怎样进行解释呢?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从中心法则的原理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思考解决之后继续创思:我们的生活中所见的病例并不是很多,为什么该岛上会有如此多的病例呢?从而引发出对近亲结婚的危害这一问题的思考。

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以问创境,活化思维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思维以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给思维以动力和内驱力。

如在讲到《细胞呼吸》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知识情境:2005年3月12日安徽省某县农民李某家10岁的孙子在玩耍时不慎掉进地窖里,其12岁的姐姐为了救弟弟也掉入地窖,奶奶在外面喊,见没有回应也下入地窖。后来爷爷从田间回来四处寻找没见三个人踪迹,后来发现落在地窖外面的玩具,他也想去地窖看看究竟,被闻讯赶来的村民制止了,村民把地窖打开一段时间后,可以点燃蜡烛了才下入地窖,由于时间过长,三人均已死亡。讲到这里学生疑云四起:地窖怎么能杀人呢?村民为什么还要挖地窖?如果早一点救他们,他们会不会死呢?地窖中有什么玄机吗?带着这些疑问,师生共同探索呼吸作用的原理,学习完以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地窖中因为储存一些蔬菜、果实等,氧气极少,而二氧化碳浓度却很高,容易使人窒息而死;打开地窖使得空气流通一段时间,用点燃的蜡烛测试氧气的浓度。我适时进行总结,如果我们的周围发生这样的事例,在医疗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受害方现进行人工呼吸或放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学习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学生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困惑,以惑激思,活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活学活用生物知识的热情,从而深化学习来源于生活,学习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四、以情创境,润化思维

学生如果体验到一种掌握知识的情感,就会唤醒对知识的兴趣。教学情境中溢满感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如在讲到《基因型和表现型》时我以“狼孩”为知识情境:美国一孤儿院里收容了两个“狼孩”,婴儿时被狼叼走,被狼喂养,与狼共同生活,回到人类环境时,小的不久就死亡了,大的存活了几年,其生活习惯和狼几乎一样,白天睡觉,夜间嚎叫,爬着走路,用手抓食,在此期间牧师悉心照料,才学会直立行走、几个简单词语、用杯子喝水等,16岁的年龄只有3岁儿童的发展水平。“狼孩”具备人类的全部遗传潜能,只是早期的生活环境有别于人类,以致他们不能形成人类正常的智慧和行为。有了这个实例,学生很快以自己身边的双胞胎为例扩展知识,从而明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道理,学习也是如此,天生的聪明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执着和努力,同样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枯燥的知识中构筑情感交流的平台,会呈现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五、以练创境,催化思维

学习新知的同时必须有练习的巩固和辅充,创设合理的知识情境助于实现高效、高质的练习效果,可以将内容和情境进行有机的串联和融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细胞代谢》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练习情境:《西游记》描写海底有虾兵蟹将,真的如此吗?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来到昏暗漆黑、压力巨大的海底,看到并非一片死寂,在人们所想象的生命禁区中,依旧有千姿百态的生物栖息繁衍。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高达300摄氏度,并且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有大量的硫细菌生存。描述到此顺势提出练习问题:上述硫细菌是什么代谢类型?海底有植物吗,为什么?同普通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特殊之处?该生态系统的存在有何意义?由此推测,其他星球有无生命呢?这些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点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科学研究的的情境之中,亲历分析、联想、猜测、推理、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思维过程,这种探索无疑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创设良好的知识情境可以适时使学生激趣、催思、挑疑、生情。巧妙创设情境,使“境”、“问”、“思”、“知”“学”五者交融、和谐统一,将课堂生命化、高效化、生态化,令其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3]教师的职业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10

一、高考生物的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包括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有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关注对STS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

1.认真备课,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而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而创设。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有能力导向的教学情境必须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确定能力目标。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和内容标准,确定发展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这一能力目标。

2.亲近学生,选择熟悉的情境素材

教学情境是为学生主动积极建构的学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是在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的或可以理解的东西。其素材来源有:

(1)教材。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图片、小资料、“资料分析”及课后的拓展题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来源之一。

(2)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教学时,可创设“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的学生亲身经历的教学情境。

(3)实验现象。我们教学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实验来创设情境。

(4)社会热点。这部分素材虽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也不算贴近学生生活,但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师可巧妙利用它设置成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兴趣。

3.根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或问题串

情境是问题产主的平台,解决了问题从哪里来,再以设计的问题驱动学生阅读文本,交流、讨论及展示,以解决知识到哪里去。从而真正发展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教学时,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植物向光性”现象的教学情境,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来发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1这两盆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何不同?可能是什么外界因素使植物弯曲生长?如果现在有一些玉米种子和几个纸盒,你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吗?

2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那么向光性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有关系呢?大家能否用实验来证明?

3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哪个部分?是胚芽鞘尖端还是尖端下面的一段?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三、教学情境创设的实例

1.利用时事热点创设情境

时事热点一直是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以及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夯实课内的基础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只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案例1】在学习“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最适浓度”时,为什么要做“预实验”呢?我这样创设情境:马航MH370飞机失联已经接近20天了,尽管国际社会动用了卫星、飞机侦察,舰船寻找,至今仍未得到飞机的任何消息,为什么?从而激发兴趣,阅读思考“预实验”的目的。

说明:利用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来发展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2.利用生活实践创设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产实践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2】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学时,我利用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了这样教学情境: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设了鸡,然后让鸡下了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问题设置:1生物进化理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用PPT展示图片)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意义?从生物化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成?

说明:根据本节的内容标准和教学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能力目标———理解能力(能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然后再创设此情境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表达等环节来发展理解能力。

3.利用生物图、表创设情境

生物图、表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种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

【案例3】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后,确定了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两个能力目标,为此我利用了课后“拓展题”素材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并设置问题:

将幼小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横放,一段时间以后,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PPT展示)。问题讨论:

1.运用“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知识分别分析植株根和茎向地侧、背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大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PPT展示“生长素的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回答:

(1)对于不同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相同吗?

(2)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从此曲线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3. 从实验角度分析,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获得此实验结果?(解读“曲线”背后的故事)

说明:创设情境的策略之一是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我们设置的能力目标更容易达成。

四、研究效果

(一)学生层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于践行了新课程理念,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与了建构知识的全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均得到了较大提升。

(二)教师层面——促进了专业成长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11

【关键词】优化课堂 创设情境 提高质量

从教初中生物多年,历经了课程内容的几次变革。从《生理卫生》升学考试科目之一到中考、高考升学不再考试生物,只在初二、高二下期结业,许多学校生物专业教师纷纷改行,生物学科成了“捎带”、“搭配”,是学校眼中的“小学科”,老师眼中的“豆芽科”,学生眼中的“副科”,不管怎样让学生愉快接受基本生物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责任。

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结合多年的新课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认真思索如何创设情境。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可以将学生的兴奋细胞激活,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现将本人在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的一些方法总结出来,与同行进行共同探讨。

一、通过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境

初中生物教学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研究这些知识时就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课的学习中可按以下方法巧设情境:

在学习“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时,先利用安琪酵母的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安琪酵母和面里……”来设计引言。我提问:“什么是酵母?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结构?它为什么能发面?”这样提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学习中,我向学生介绍制作甜酒的方法步骤,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甜酒。

当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生产实际时,他们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二、利用探究活动创设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科学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验,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的探究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例如:“花生中有能量吗?”“花生和核桃哪个能量多?”“熟花生和生花生哪个能量多?”

我尽可能地创设可启发学生到新思维的条件,将他们的问题集中归纳,设计出几种可行的探究课题,使每一小组具有单一的主题,这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和探究。

三、通过巧设活动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照本宣科是不行的,巧妙地设计一些活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初中生物比较难理解的一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例来说明。

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中,我用以下活动来创设“测定反应速度”情境:在班长的带领下,学生随着音乐一起做相反动作。全体起立开始,中途做错的自觉坐下,最后产生胜利者。重复做三遍,结果每次的胜利者都不同。

我就此引导:对于这次活动,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我想探究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方式有关吗?”

“我想探究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的次数有关吗?”

“我想探究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用具有关吗?”

“我想探究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的时间有关吗?”

“我想探究人的不同部位反应速度相同吗?”

……

学生每4人一小组将要探究的问题确定下来,并开始进行探究。

利用活动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进行探究,摆脱以前的那种围绕概念进行学习的方式,在快乐和欢笑声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通过实验观察创设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物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取A、B两试管,放入等量的石灰水,向A试管中用注射器注入空气,向B试管吹气,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B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而A试管中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注射器中注入的气体成分是否与吸入气体成分相同?”

“吸入与呼出的气体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现实的背景材料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打破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就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起其求知欲,增强其探究动机。

五、运用故事、成语、俗语、谜语创设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在生物课的学习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例如,在“生物的遗传”的教学中,我从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入手,请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得出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的结论,然后引出遗传概念的教学。又如,在讲解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探究种子与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引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而不失其科学性,适当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其文学修养,增长其生物学知识。

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情境 篇12

一、了解学生,激发兴趣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此,我认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才能创设一个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学习的情境。如在上“平均数”这课中,就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从孩子们身边去发现素材。第一次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课本上的例子,让孩子们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他们虽然能提出来,但是我觉得缺少一点什么,应该是缺少热情和兴趣,而且还有部分同学因为没有兴趣,一直在被动的学习。而在第二次上这个内容时候,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先和孩子们做游戏,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数来比较,很难区分胜负”,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在脑子里也产生了疑问,争先恐后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课时,一开始为了引入分数,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每天都在黑板上写字,有谁知道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呢?大家想知道吗?然后找一学生上前测量。学生得出的数据为长3.6米,宽1.01米。老师问:这里的长和宽能用整数表示吗?有的学生回答:不能。有的学生因为容易分心,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老师的问题没弄明白,也没有去思考。所以,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班级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教学很难施展,效果不好。如果“拿一个梨,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哪其中这一份我们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简简单单就可以创设生活的情境,而且能直观的刺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显然,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也更需要老师的用心和精心准备。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构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创设接近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走进数学学习的主题。

二、情景设置,务实为要

当前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时,为了能使课堂活跃,课上得生动一些,精心准备画面优美、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课件,因而在情境创设中经常也会带点“俏、虚”的味道。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教学杂志上看到某位教师在上“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他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一片结满红彤彤熟透的杨梅林,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惊讶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你们想到这里的杨梅林去玩吗?”学生齐喊“想!”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好,只要大家这节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下次春游时就带大家到那杨梅林中尽情的玩耍……”然后,教师拿出6粒杨梅,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2粒,列式:6÷3=2。再拿出7粒,平均分成3盘,每盘分得2粒,还剩下1粒,列式:7÷3=2……1。整节课,不少学生还停留在那艳丽、诱人的画面中。下课后,学生蜂拥而上,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带我们去杨梅林玩?”教师随意的说了一句:“等下次春游到了再说。”顿时,学生流露出受骗不满的神情。这种情境似乎表面上“俏”,但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教学过程也不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情境还有点虚假成分,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一个学生去商场买旅游鞋的情境:商场里一种款式标价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5双共565元,哪种便宜?便宜多少?这样的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到商场标的是单价,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课后,我亲自到超市调查了商场标价,验证了这位学生的说法。这样的情境,与生活实际不符,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造成负面效应。但是,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个错误资源,表扬这位学生能认真观察生活,也未尝不是好的设计,让教师的“错”成为精彩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认为,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真实,形式的朴实,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吸引学生的眼球,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不能一味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去迁就新课程理念,而要看“情境”是否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三、以“情”入境,激发情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教师如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多个兴奋点,唤醒学生“我会学习、我要学习”的渴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东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此时,再抓住学生迫切的求知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重视情感因素的渗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是数学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创“情”情境,激发情感,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激“活”情境,巧妙贯穿

我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情境表面上,没有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毫无意义。所以,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情境设置还不能只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而要将一个情境用足用活,巧妙贯穿到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从头到尾发挥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的车子上颠簸。教师设问:“车轮已经改成圆形的了,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车子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上高兴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我曾经也上过“圆的认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由于当时上课的学校是农村完小,没有多媒体的设备,因此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用硬纸片做了3种轮胎(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3辆车在课堂上表演。这种根据实际创设的情境教学,当时也博得了课堂一片喝彩。

上一篇:住宅地价下一篇:中学生课外阅读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