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共11篇)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1
物理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过程。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 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文章结合“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探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适时、恰当地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亮物理课堂,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捕捉生活素材,诱发探究情境
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应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生活问题, 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采撷生活物理实例,构建生活中的物理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 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热烈的讨论和学习中。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诱发学生愉悦学习的心情,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上“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时,一上课我就拿出家用的微风电扇,引导学生观看:把微风电扇的插头插在插座上,叶片会转动,让学生重温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转动。这时,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被激发起来。接着,我说:“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次终生难忘的实验。”一听是终生难忘的实验,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在大家的推举下,F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我让他用两只手指捏住微风电扇插头的两端, 然后我用手转动叶片。突然,他松开捏在插头两端的手,还不停地甩着手,俨然像被电触到一样。看到这,全班同学都惊呆了,都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同学触电了。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 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本节课内容上。采用微风电扇叶片转动而让学生体验触电的方式引入新课,非常新颖,能引发思维认知冲突,充分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实践证明,只有紧扣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典型且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探究活动找到一条最佳的入题“路径”。
二、巧用物理学史,创设情感情境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 它揭示了物理学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历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学功能,以物理史实为背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历史、进入历史、重温历史。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高尚情操。
在“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中,我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 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上磁生电的探索历程。在磁生电的探索之路上,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后,详细且生动地介绍跑失良机的科拉顿、错失良机的亨利探索过程,以及经过十年不懈努力终获成功的法拉第探索过程。以故事形式展示科学家们的探索之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磁生电的欲望。这为探究实验的进行做好铺垫,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索与研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
三、引导自主探究,体现活动情境
“引导自主探究”是在 教师的引 导下 , 以类似于 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实践、辅之以其他教 学方法 ,使学生获取知识,是以物理课程的知识教学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循序渐进的自主探究实验。
探究1:导体运动,磁体不动,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学生把线圈和电流计连成闭合电路, 把线圈的一边放在蹄形磁铁中N、S之间,让线圈在磁铁中上下、左右、前后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探究2:导体不动,磁体运动,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学生把线圈和电流计连成闭合电路,让线圈不动,把条形磁铁拔出、插入线圈、静止在线圈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探究3:导线圈和磁场一起运动或都不运动即相对静止能否产生电流? 引导学生把副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原线圈B的两端与电流表连成闭合电路,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电流计指针在开关闭合、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是否偏转。最后引导学生从这三个实验中抛开表面现象———导体切割磁感线, 抓住内在本质———磁通量的变化,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不管导体和磁场是否运动,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通过对磁生电过程的探究, 不仅能使学生深刻领会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 而且能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磁是可以生电的,但磁生电是不易的”,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的情感和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论证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互相合作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现直观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课堂内要尽可能多地通过直观的实验来展现事实情景。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仅凭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结合课程实际制作一些逼真的物理教学课件,重现直观情境。课件恰当地应用到教学中,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中,要由三个探究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是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怎样才能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呢? 在这节课中,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把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显示出来,重现三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不管是哪个实验, 只要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就有感应电流产生,与线圈和导体是否运动无关。而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即为磁通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 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同时也澄清了潜意识中的错误概念———要产生感应电流,导体和磁体必须有相对运动。
五、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知识,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巧用物理学史、设计物理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恰当地创设物理情境,将抽象的 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 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点亮物理课堂。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2
学习了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深有启发,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诱思探究教学是旨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张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而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要有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即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在乐趣和艰辛并存的探究过程中,陶冶了品德,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因此,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高考重压下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只注重了课本知识的传授、记忆和练习题类型的强化训练,忽视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本就没有自由想象的空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些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诱思探究教学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从根本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在迁移中学会运用。不是死记硬背的教给学生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
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堂教学的主人?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
一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善思呢?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上疑难,认识模糊,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很不全面时,教师应首先重申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做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在以分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率先把本课的难点 亮给大家: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桩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面对困惑不解的或者求知的或者迷茫的各种目光,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要急于给出绝对正确的解答,而可以带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共同研讨中把疑难问题解决。
我首先提示大家:“窦娥在现实生活遭遇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又表现了什么?”小范围研讨后学生不难弄明白: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这些体现的矛盾有:善与恶的矛盾、官与民的矛盾。从矛盾冲突分析出的第①点,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黑暗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讨论开来,有同学继续提出想法:窦嫩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讨论的结果很明显: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简单讨论明确之后,再进一步深入诱导学生:该如何看待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态度变化以及她临刑所许下的三桩誓愿是否冲突?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到: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也深深受到神权思想影响,她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然而在一次一次被欺压被冤屈的残酷现实面前,她最终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这样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 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难点在教师抽丝剥茧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这样的课堂实践证明,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过这样的方式创设探究情境,如学生程度较好,诱导的情境一定要新,要有诱惑力,对基础而重要的知识要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口,对易错的知识点要设计陷阱,对表面易但又不易认识透的知识点要从不同方向设计透视镜。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第五册《咬文嚼字》的时候,我选择设计这样的导入:多媒体投影展示
(1)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以上诗句都反映了古代文人作诗时为了一句诗或者诗歌中的一 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功夫,孟郊贾岛等人还因此被称为苦吟诗人。其实很多诗人作诗时候都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都在炼意、炼句、炼字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这样设计的导入语针对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情况,既有他们基本熟悉的诗句做例子,又引入了他们不甚在意或者不甚了解的“咬文嚼字”这个词的阐释,还点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的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一个知识点“炼字”,可以说是一举数目的,算新颖,有点点挑战,看似不难,其实做起来不容易全部分析出,给了学生一个蹦一蹦可以够得到的苹果,应该属于还不错的设计。成功引入课堂,成功调动学生进行鉴赏,再能成功地把正确地鉴赏方法加以运用,再能体会涵咏其中的意味情境,陶冶自身性情,就算是迈向成功了。
再比如在教授《氓》的时候,我这么设计诱导情境:(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同时提出问题:谁知道歌词的出处?然后教师明确:“歌曲取材自《诗经》中的《蒹葭》篇。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追寻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场爱情。”
创设情境优化初中物理课堂 篇3
1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中,从上课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新课的引入至关重要.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演示新、奇、趣的实验等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探索物理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
1.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情景
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中,引入时先以多媒体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飞行员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的视频为根据设置悬念:人手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若能,什么条件下才能抓住?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讨论,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1.2设计新、奇、趣的实验,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两支试管,一大一小.在大试管中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若倒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感到好笑,认为肯定是小试管掉下来.此时,老师做出一个接小试管的姿势,但结果是,水流出来的同时,小试管向上进入了大试管中.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水压在小试管上,小试管不会掉下反而上去呢?这一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使学生进人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当然,在情境的创设中还可以用一些故事、图片、漫画、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等引入新课.不管以什么方式引入,都要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冲突性.
2创设各种情境,综合培养学生能力
2.1利用古诗、歌曲、故事和影片等创设物理氛围情境,将学生带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
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中,笔者用国产老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主题歌曲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参照物”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利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男主角从奔跑的小轿车跨越到大巴车上的影片片段来创设情境展开对运动的相对性的应用——两物体“相对静止”的讲解,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能使学生在对诗歌和影片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2.2善于设问、巧妙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第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全神贯注,进入良好的情境之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如在《运动的相对性》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般的氛围后,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讨论完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第二,善于设问,巧妙导思,关键要在“善”字和“巧”字上下工夫,何处问,问什么,怎样导,都要精心设计,巧做安排.又如在《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中,演示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设置疑问:如何才能使乒乓球不从漏斗中落下?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肯定回答用力向上吸气和大气压的作用.继续追问向下用力吹气行不行?再演示通过漏斗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乒乓球不仅不会落下,而且被吹贴在漏斗中.实验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猜想,与日常生活“相悖”,感到不可思议,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把学生集中引入探究“为什么”的情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3在实验探究中创设小组操作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首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物理教学中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内容时,我们创设这样一个小组操作活动情境:拿一个空碗和一个硬币,把硬币放在空碗中,让几个学生在碗的四周观看,刚好看不见碗里的硬币,然后再向碗里慢慢加水,四周的几位同学会看到:硬币好似从碗底慢慢地往上浮,然后完全出现在同学的视野里的这样一个现象.这样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急迫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接着教师进行讲解、实验、分析.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会,教师也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且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实物的形象.而物理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就必须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例如“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先创设如下小组操作活动情境:在桌上竖放一块茶色平面玻璃,并在它的正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再在成像处放一大烧杯并加水,要求学生从前面向玻璃后观察烧杯中的火焰加水后是否熄灭?然后由教师提问:为什么火焰能在水中继续燃烧?学生通过探究、相互讨论后就能很轻松的理解“虚像”的概念.
通过创设小组操作活动情境的实验,学生既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又要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2.4创设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激励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物理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激励情境,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给予赞扬:很好、你真棒、非常不错…….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问题、小实验,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则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
3在课后巩固中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和社会中去,促进学生知识的升华
在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后,还可以配合学生练习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最新科技时事动态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景.如在《运动的相对性》的课后巩固中创设学校运动会上的4×100 m接力比赛中,公认的强队因交接棒时的失误而与冠军失之交臂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保证交接棒的顺利进行,能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与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联,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提高,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延续.
创设教学情境激活物理课堂 篇4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学习动机
例如,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不妨巧妙创设一教学情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吸管、瓶子和橡皮泥, 要求学生想办法将气球紧贴在瓶子内壁上。通过思考, 学生大多选择了将气球绑在吸管上置入瓶内, 再用力吹气, 气球就很自然地贴在瓶壁上了。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瓶口密封 (吸管除外) 后用力吹气, 观察能否将气球紧贴在内壁上。这一情境的创设,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形成了一种迫切探究的心理, 最终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优化情境,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后, 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 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 在讲授“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认识电路”及“组装电路”等知识时,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废弃不用的音乐贺卡, 再用这些贺卡中的电子元件来做电学小实验。当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成功地探究出电路的连接方式, 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辨别方法时会兴奋不已, 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 优化了教学情境, 使原先的纯演示实验转变为台上教师演示台下学生实验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让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 使其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并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探求未知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联系情境, 让学生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优化情境, 更要帮助他们联系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以有效地训练感觉, 培养直觉, 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 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两手空空地进入实验室 (不带课本) , 一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氛围, 让其摆脱书本的束缚, 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究性实验, 探求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方法, 并找出不同方法中包含的共同特征。实验过程中, 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 难免会面临失败。这时我再进行必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 鼓励他们重新探索。经过这样的体验, 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还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拓宽情境, 在认识自然的乐趣中巩固知识
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和美妙声响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不应把教学局限在教室里、校园内, 而应拓宽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进周围精彩的世界中, 使学生在认识自然中获得乐趣, 巩固知识。
例如, 在“物体的颜色”一课的教学中, 课堂上只能进行棱镜色散的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水珠的色散并能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将学生带出课堂, 在阳光下观赏喷泉。当学生发现高高的水柱中出现“人造彩虹”时, 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此时教师再抓住时机,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认真思考, 可以让他们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奥妙的同时, 还能巩固“光的色散”的知识。
情境的灵活运用, 为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气, 也带来了欢乐。它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以“行”为手段, 以“情”为纽带, 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 促使学生合理使用大脑,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5
关键词:课堂情景;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85-01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多因素,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程度如何则是关键性的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求知欲,才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物理内容中的情感,使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务实高效的学习环境。
一、利用故事激趣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物理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的故事可分为各种类型,有科学史实类的故事,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测皇冠”“马德堡半球实验”等等。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 也有生活类的故事,如在进行“机械运动”教学时,讲德国飞行员伸手抓子弹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借助实验启迪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并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效的手段。按照实验操作的主体,一般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1、演示实验。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展示物理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有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它不仅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还能通过实验、讲解,创建物理情景,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创设情境,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很容易使学生从对物理现象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科学习惯的重要途径,它是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物理规律、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充分挖掘实验的典型性、可重复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走进一个活生生的物理世界,就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实验,到处都能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学生各个玩得热火朝天。时不时的传来叫“老师”的声音,他们不只是叫我去帮忙,更多的是希望让我看到他们所做的实验现象,希望我能给与肯定或是表扬,让我一同分享他们的发现,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三、挖掘提问价值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不太注意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实际意义。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校更关注课程的技术性;要求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让学生感到它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走向物理,并运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适时地创设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持久地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四、发挥多媒魅力
多媒体情景设置就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借助多媒体大容量、超文本的特性,创设具体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再以教学“并联电路的应用”为例,我就采用了拍摄生活录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生活紧密联系”是我这节课的抓手,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发动学生利用周六、周日拍摄了一系列和生活有关的并联电路的录像,想用录像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和生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并联电路的知识。由学生参与主持、拍摄的这些录像,把全体学生带到了医院、小区和家庭这些熟悉的场景;主持人自然、生动的介绍,让其他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这一段段录像在课堂上果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学生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丰富的多媒教学手段,不仅能使教学容量最大化,在教学中还能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物理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中,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利于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运用虚拟想像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运用虚拟想像,从反面去理解,可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去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想像,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像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比如,学习“摩擦力”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世界会怎么样?”有的说“人就走不了路了”,有的说“车一旦动起来,就停不住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6
一、创设故事型问题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物理的趣味小故事,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讲述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小故事, 带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人文情境中去,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并且能够领会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两个人第一次坐飞机, 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音还要快, 于是他们就找到机长, 说:“机长, 能不能不要让飞机的速度超过声速, 因为我们在飞机上还要聊天呢。”学生听了哈哈大笑, 继而就产生疑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这样, 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 有意识地利用一些趣味物理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创设迁移型问题情境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创设迁移型问题情境, 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发散、深化新知识,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和发展, 这对学生系统化地掌握知识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用旧知识创设情境时, 教师应仔细研究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选定好知识的衔接点, 设计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努力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 怎样用有关密度的知识来鉴别铅球是否为纯铅制成的?在体育课上我们用的铅球一般是用铅和铁做成的, 那么合金球的密度范围应该是多少? (2) 如果给你一卷很长的并且粗细均匀的细铜丝, 再给你一个带有砝码的天平和一把直尺、一把剪刀, 能不能设计出确定这卷细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学生在听完问题之后, 可以联系旧知识, 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同时,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思路, 力求做到一题多解,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实验型问题情境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很多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性、形象性以及趣味性的物理学习资料。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以形象、直观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发现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例如在教学“压强”时, 教师可以用两块和物理课本差不多大小的木板作为教具, 在其中一块木板上钉上一个钉子, 在另外一块木板上钉上9排7列的同样的钉子, 然后再准备两个气球、一块砖。实验时, 教师把两个气球分别放在钉子上, 并且用砖分别压两个气球,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看到这个实验都非常好奇, 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实验结束后, 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个气球会爆炸, 另一个则不会呢?”学生的求知欲立刻被激发, 这时, 教师就可以引入压强的知识, 启发学生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寻求实验原理, 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新知识。
四、创设生活经验型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 物理教学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帮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 以便学生更好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利用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比热”之后, 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情境:在相同的条件下, 煮沸一锅牛奶比煮沸相同质量的水要快, 这是为什么呢?请运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 并简单描述一下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以及牛奶的比热容比水的小这一物理知识, 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原因, 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学“改变压强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先让一位学生把一根缝衣服用的针穿过一块较硬的布中, 学生感觉很困难, 手也觉得很疼。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顶针, 让学生在顶针的辅助下再把针穿过硬布, 这一次学生觉得轻松很多, 手也不觉得疼了。这时, 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两次感受会不同呢?顶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教师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让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感受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去,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 物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学好物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理念下, 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践行新课改理念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创设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课堂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从而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课堂。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7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这样就能缓解学生的内心紧张,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其次, 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 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加工者, 教学互动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能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把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情绪去感染学生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幽默。一位语言幽默、感情丰富的物理教师, 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 将物理的魅力展现给学生, 学生从喜欢这位教师开始, 引发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 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三、用生活和生产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去调动学生
新课程的内容使物理知识贴近生活, 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大自然,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 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 在讲“动量定理”时, 可先提出问题: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 而不是直立?通过思考这个问题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相同的情况下, 作用时间越长, 作用力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活力。
四、创设惊奇的和能引起强烈心理反差的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 精心设计实验, 创造惊奇, 使学生“惊之以心, 动之以情, 发之以问, 晓之以理。”惊奇能带来强烈的刺激, 刺激是大脑兴奋的信号, 是思维的驱动力。惊奇的心态往往伴随着疑问,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机械能”的教学中, 老师用一根细钢丝将铅球悬挂起来, 把铅球拉开一个角度放在鼻尖前, 然后放手, 让学生观察铅球的摆动, 当铅球摆回来时, 学生高喊“躲开”, 但老师纹丝不动却安然无恙, 铅球又摆回去了。这样的场面, 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有惊无险”的结局使学生惊讶, 学生急于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创设这样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利用计算机来创设情境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如, 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 教师是通过“看水中鱼”和“看岸上树”来解释光的折射现象的。如果只用口头来解释, 在黑板上画几个图, 这样学生很难理解, 而用电脑图像模拟整个光的折射过程, 就会有直观的效果。这样的电脑模拟实验使学生处于“真实环境”之中, 获得对自然现象和过程的直接经验和认识, 这样会使学习气氛生动活泼。
浅谈高效物理课堂的情境创设方法 篇8
一、通过物理故事、物理学发展史创设情境,感受物理的奥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发展历史和物理学家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最好的素材。一方面,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贯穿一些物理学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深刻的感染与鼓舞。教师采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演绎物理故事,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相关问题,同时此过程中学生也能领会到物理问题的研究策略等。例如,在进行参照物部分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述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然后和学生开展质疑讨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起来。经过合作探究,搞清了原因,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物理世界的奇妙。
二、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教学“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时,关于离心运动,我让学生回忆刚学骑车时拐弯的情境,通常胆子比较大的同学速度很快,比较容易甩出去摔倒,学生马上产生共鸣,连连点头,此时,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生活中的实例,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生活现象,都跟物理有着紧密的关系,都可借助物理知识来寻求答案,从而让学生体会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从内心深处感受了物理学习的意义。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疑问,不断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加速度这个新的物理量时,我是这样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速度的存在,但是对于加速度的感受却不是这么明显,关于加速度引入的教学,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游乐场中人们玩过山车的情景,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提问,为什么游客会尖叫,学生基本回答就是因为速度大,接着多媒体展示了飞机中人们悠闲自得的活动,接着提问:飞机速度更大,乘客为什么如此悠闲自得,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因为飞机近似匀速运动,而过山车速度发生了变化。再次展示过山车的运动,此时选择过山车的速度缓慢增加,人们没有尖叫,学生顿悟:过山车的速度一下子变大了。学生总结:不仅速度变化,还和变化的快慢有关系。自然引入新的物理量——加速度。这种让学生首先体会到新物理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引入,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物理量的理解。
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学习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将所学物理知识用于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曾经听过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两车追尾的事故现场录像。接着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事故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紧接着教师给出了两车位移、时间等相关数据,继续提问:“假如你是交通警察,请认定肇事者是哪一方?”学生立马兴趣高昂地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所学规律得出结论。接着老师顺理成章地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法规,并介绍了科技成果“防撞器”,落实了“三维教育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又如,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后,我们可以测人的反应时间、估算高楼的高度、井的深度等。
五、通过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物理实验也因其直观、生动,真实,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中,分析竖直平面上的圆周运动情况时,我自制了一个“水流星”并亲自表演,学生观看时惊呼:“老师,当心被淋湿!”,表演结束,提出问题:“最高点时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对新知学习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为这一知识的延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动手实验还可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生成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9
一、生活式情境创设
知识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物理知识更是如此,是对生活实践的总结与提炼。通过生活式情境的创设,初中生对生活情境得到了深刻的物理认识,对物理的应用性认识也得到了强化。对此,我们必须通过生活式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杠杆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来诠释省力杠杆与费力杠杆,将其中的物理概念介绍给学生们。例如,鱼竿、镊子、剪刀、开瓶器等,都是常见的杠杆模型。其中,鱼竿、镊子都是费力杠杆,需要耗费更多的外力;剪刀、开瓶器则是省力杠杆,需要耗费额外的距离。据此,我们得出了杠杆的判别依据,费力省距离、省距费外力的特点。同时,按照实物演示,将支点、力臂等概念渗透在情境中,提高情境教学效率。
二、游戏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热情,通过生活经验与实践体验,将物理知识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联系,这是初中物理新课改的重要实施原则。通过游戏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收获物理知识。
例如,在轮轴章节的教学中,为了揭示力与轴距之间的关系,我为学生设计了力量比赛的游戏。于是,我挑选了一对身高相近的男女生上台演示。首先要求两人进行扳手腕比赛,无疑是男生获胜。此后,我顺势推出了另一个游戏,利用空的酒瓶,分别要求男生握住瓶口段,女生握住瓶身,两人朝反方向发力,结果女生轻松的赢得了比赛,班级里顿时发出了一阵惊叹。随后又有男生提出挑战,但还是败下阵来。此时,我利用该情境提问,为何力气大的男生会输去比赛?通过该情境的创设,我们充分调动了班级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引入物理课堂学习中。同时,通过酒瓶扭力的比赛,将轮轴的决定因素:轴力与轴距的关系教授给学生。为了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现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游戏式情境创设策略无疑是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三、实验式情境创设
实验是物理学科获得进步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教材中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占据了教学与考察的重要比例。在实验情境创设过程中,我们切忌照本宣科,尽量将实验情境创设朝向师生合作、探究创新方向发展。
例如,中学物理浮力章节的知识是很多学生的弱点和难点。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将浮力与物体质量、体积、密度及物体形状等因素相联系,难以有效区别浮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我向学生们提出引导性问题:铁的密度远大于水,为何万吨货轮还是可以乘风破浪?然后,我利用实验室内的常见材料,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浮力探究实验。在盛有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中放入一块小铁块,我们可以发现铁块迅速下沉;再向其中置入一块木头,我们可以发现木块漂浮在烧杯中;再向其中置入一个鸡蛋,发现鸡蛋悬浮与溶液中。此时,学生们必然会产生疑问,在同样的溶液中,为什么有些物体漂浮,而有些物体则下沉呢?这里就涉及到重力与浮力的关系。此后,我们进一步展开深入探究。向保持鸡蛋悬浮的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发现鸡蛋有下沉的趋势;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发现鸡蛋又有上浮的趋势。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不一样的溶液中会呈现不一样的沉浮状态呢?此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推出浮力章节的教学,归纳出浮力决定因素。正是如此的循序渐进,在实验式情境的作用下,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深刻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四、多媒体情境创设
多媒体教学是近些年新课改实践的最新成果,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成功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初中物理教学更为直观、高效,弥补了传统物理教学在时间、地域上的不足。通过演示文件、多媒体数据、计算机操作的使用,原本的物理现象、实验等内容都可以在多媒体技术下实践。
例如,在透镜成像章节的教学里,我们利用演示文件,将透镜成像规律制作成动态演示文件,将光线的汇聚与发散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画功能,将物象与镜像的大小、正倒、距离等关系生动地演绎出来。如此一来,多媒体教学不仅直观生动,更加灵活可操作。同时,我们可以将不同透镜的成像进行比较教学,帮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上,随着物距的改变,物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像距都得以在课件中得到展示。
总之,情境创设是提高物理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物理教学模式。有效的物理情境创设必须以学生需求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化、高效化学习。
摘要:为了响应新课改要求,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实现学生主导化原则,教学情境创设已经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采用恰当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10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都有一个开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尤其重要.良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调动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由“看客”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记得德国一位著名的学者做过一个比喻:若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若把15克盐放入一碗汤中,你会感觉在享用美味,不知不觉中就把它全部吸收了.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会被乐于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对于身处教学一线的物理学科教师来讲,课堂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也是学生接受新知的主阵地.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有效创设,越来越多地被教研专家所认同,也越来越被一线的物理学科教师所重视.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环节的创设中,物理情境导入创设的地位日显重要,创设有趣的、贴近我们生活的物理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教学实例形式谈谈情境导入环节的创设问题.
2 情境导入环节的创设原则
2.1 情境导入环节创设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所创设的情境内容一定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能够顺理成章地为教学内容服务,绝对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换句话说,所创设情境内容要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同时,所创设情境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俗、易懂,情境创设的内容切忌不能让学生学习时产生费解.
2.2 情境导入环节创设的趣味性和功能性
情境导入环节所创设内容要富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引导和启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自主探究的内驱动机,这也是情境创设的主要功能之一.
2.3 情境创设的简洁性和限时性
所创设的情境内容必须简洁、明快,它所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不能过长或过短,一般要控制在2~4分钟最为合适,过长则影响整节课内容的教学进程,过短则很难将问题表达清楚.
3 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
3.1 结合生活创设导入情境,开启探究之门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应善于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科学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直观化、感性化.
案例1 在进行复习“物态变化”这一章的内容时,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STS理念,创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小笼包的制作原理及装置,如图1所示.学生无需再凭空想象问题情景,只要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所学习过的物理知识.为了实现知识的活化、知识网络的自我建构,笔者还特意设计一系列问题链.如蒸包子的师傅为什么要不断向蒸炉中加热水?
在蒸包子的过程中,蒸笼的上方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气团”?当蒸包子的师傅从蒸笼中取包子时,通常把手在盆中的冷水蘸一下?在蒸包子的过程中,蒸笼中的包子是上层先熟还是下层的先熟,为什么?在吃包子时,为了防止包子把嘴巴烫伤,常常先用嘴吹一吹,用到了什么物理知识?当包子刚从蒸笼中取出时,包子个头饱满,放置一段时间后,包子的形状会变瘪了,这又是为什么?给蒸笼提供燃料的液化气钢瓶中的燃气,它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使其储存在钢瓶中的?炎热的夏天,在液化气钢瓶的表面有时却会出现一层薄薄的冰,它是怎么形成的?当液化气钢瓶停止供气后,钢瓶外表面的冰就会慢慢地消失了,只留下少许水渍,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等等.笔者一改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3.2 借助媒体创设导入情境,促进感性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将物理实验所不能实现的或不容易实现的物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 笔者在设计苏科版教材八下“第8.3节 重力”一节教学环节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重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特意为学生播放我国第一位女宇航员王亚平空中授课的一段精彩视频.当同学们看到指令长聂海胜在太空飞船里非常容易为我们演示了“悬空打坐”的情景时,如图2所示,很多学生都惊呆了;王亚平打开开口向下饮水袋的止水夹,水却不会自己流出来,如图3所示.
同学们惊叹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生活的奇妙变化.精彩的科学视频既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也培养学生将来献身探索太空奥秘的情怀,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案例3 笔者在进行苏科版教材九上“第12.1节 动能 势能和机械能”一节内容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利用教室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惊险视频片段——央视的一档科普节目叫“是真的吗?”之“悬挂的铁球摇摆的距离能控制是真的吗”.首先,表演者在舞台上方用长细绳悬挂一个质量较大的实心金属球,在壁板恰当位置固定了一块玻璃板.然后,将金属球拉至特定位置“放手”,摆过的金属球将固定在壁板上的玻璃板击得粉碎.如图4所示.第二次实验时,实验者请另一位实验者把自己头放在原来固定玻璃的位置,当实验者再一次把金属球拉至同一固定位置时,大多数的学生都为表演者捏了一把汗,甚至还有不少胆小的女生用手遮住了自己眼睛,好像无法面对即将发生的“惨剧”,如图5所示.
实验的结果当然是有惊无险,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情绪也会随之高涨,思维也就会敏捷起来,也就会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对于本节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概念的建构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
3.3 巧借活动创设导入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的学生却喜欢做小活动、小游戏,因为这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4 在讲授“第4.1节 光的折射现象”的内容时,事先制作了模拟“叉”鱼的实验装置:在一个透明的长方形透明玻璃水槽里放一些水,在水槽的底壁放上一条橡皮泥做成的小鱼,用一条细铁丝当鱼叉,比一比谁能一下叉中鱼,请叉中鱼的同学给大家介绍成功的经验.通过小游戏,同学们对光的折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将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来,这也深深体现了将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的妙处.
案例5 在进行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0章 第一节压强”一节内容教学时,笔者提前制作密度相差很大的钉板,课堂上用两个充满气体的气球分别平放在密度很大和密度较小的两个钉板上,再在上面放一相同物块,如图6所示,结果放在密度大钉板上的气球安然无恙,而放在密度较小钉板上的气球却爆裂了,在同样的压力作用下,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呢?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为下面教学活动中科学探究的猜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有效性
一、巧设情境导入课堂, 抓住学生求知心理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突破口。要想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因为导入环节创设的如何, 将直接决定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讲, 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可以通过巧妙创设的情境导入新课, 这能够让学生的心情平静下来, 思维快速地回归到课堂学习当中。比如, 在教学“声能”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动感的音乐, 让喇叭对准蜡烛火焰, 这时候, 学生能够观察到烛焰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这种导入环节的设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教学活动中来, 大大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动力
初中物理教材中, 有些课题中所含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时, 就需要教师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进行授课。比如, 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相关内容时, 很多学生会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 引发学生去观察。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 小车就会运动, 如果不用力推, 小车就不会动。接着, 教师停止用力推车, 但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 小车才慢慢停下来。这时, 教师要把握时机紧追一个“为什么”。这样,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引入新知识的讲解, 学生便能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
三、结合时事热点, 创设相关的情境
近年来, 各地的中考题都比较关注社会热点。比如, 一些环保、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热点问题。教学物理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把一些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将一些时事热点引入到物理的课堂教学当中, 充分发掘其本身蕴含着的一些物理属性,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上没有的知识, 有效摆脱教学死扣课本、远离生活的现状, 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通过实验创设相关的物理情境
在教学物理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的优势, 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实验或者一些趣味性实验, 在向学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提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块平滑的硬纸板和一个杯口平齐的一次性水杯, 然后再将硬纸板盖住杯口处, 把杯子倒置过来, 硬纸板掉下, 接着在水杯里装满水, 再用硬纸板盖住杯口, 重复上述的过程, 结果纸板没有掉, 水也没有洒掉。学生看后一脸的疑惑, 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其中的缘由。这时, 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 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点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又如, 指导学生学习“熔点与沸点”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 举起一张纸折成一只盒子, 再把纸盒装满水, 等纸盒湿透了再将其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 结果纸盒并没有燃烧起来, 然后再加热至水烧开。学生看到这一现象后很快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纸盒不会燃烧呢?而且还能把水烧开, 这是为什么呢?”此时, 学生都已经处于兴奋的状态当中, 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教师的解答, 在这一基础上讲解新知识, 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了。
五、结合多媒体课件
在物理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频或者声音的效果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比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模拟一些相关的动画讲解新知识, 这样学生既能够从模型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又能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此外, 教师在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认识到,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 虽然能起到模拟的作用, 但是一定不能滥用, 要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共同为物理课堂教学服务。
在整个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 结合教学内容, 恰当地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深入地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好奇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去学习、探究, 锻炼学生的思维,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谷西栋.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 2012 (7) .
[2]张维振.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 2014 (1) .
[3]张效芹.试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J].成功:教育, 2012 (11) .
[4]余文森主编.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法】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课堂情境教学07-06
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论文07-29
创设物理情境08-17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08-04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教学教育论文09-04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30
课堂情境创设论文09-18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11-25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