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2024-11-18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通用13篇)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指“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恰如其分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情境的创设强调兴趣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创造课堂上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和谐配合的氛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让教育性渗透其中。[关键词]:朗读美,多媒体运用,想象,生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一种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中,那么怎样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恰当的课堂情境呢?怎样渲染一种课堂气氛?以下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教师引读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本身是充满活力的,那么不难发现他的课堂也是充满活力,开放,融合的。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需要朗读的基本技能,有一种超凡的激情,会把自己的情感扩大,渲染课堂气氛,把这种激情带给整个班的学生。例如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的古诗教学时,其中有一段《长相思》的配乐朗读尤为精彩,那种朗读那才是真正地身入其中,真正地全身心的投入,我注意到了,当王崧舟老师在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下面的同学的全都投入倾听王老师的朗诵,他们的表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自己就是纳兰性德。很显然学生都被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入了《长相思》这首次淡淡哀愁的词的意境中。一堂课堂的特定情境的创设就被教师的深情并茂的朗读给带动出来了。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儿童建立起语感,并引导儿童思考与表达,以初步掌握这门学问。而语文教师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自己。”

—1—

(二)学生朗读

一节语文课,总少不了了学生的朗读,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强调学生的朗读呢?这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有什么关系呢? 1.兴趣有利于激发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朗读的课堂往往是一个老师自己唱着独角戏,不能够带动学生,教学情境如何渲染?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吗?答案是不能的。相反,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一字一句地去品味文本的语言,情感就自然产生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塑造课堂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很容易产生共鸣的感情,这种教学的气氛是真实,自然,不造作!2.朗读有利于情境再现

其实,我觉得朗读并不是单纯的在于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帮助情境的再现。比方说,边朗读可以边想象边思考,想象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画面的,这是情境的自主创造,完全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其次,朗读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神态的表达,比方说面部表情,动作再现。举个例子来说,我从《跟窦桂梅学朗读》这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朗读“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的雪啊!”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立马被调动了出来,这种情境也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非常直接地营造出课堂的学习情境来。学生的眼前就会马上出现一个白茫茫的世界,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观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语言,动作,场景同时再现。学生对于“雪好大”的感慨都是从心里面有感而发的。这样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形象。

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运用到现代的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情境的创设更加方便,快捷,形象,课堂中可以利用各种的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图片,视频,音乐,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教学情境。

(一)借助图片现情境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ppt中出示图片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借助图篇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片学生不仅能迅速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态,把文本中的文字直接直观的转换成图片,更有利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桂林的山水》这一课时,在学生

—2—

通读了课文之后,有的教师会给学生直接出示一组“桂林山水”的图片,从视觉的感官中直接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借助视频现情境

用影片创设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或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或是学生很少接触到的事物,因此学生对一些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时,借助影片来向学生展示生动、具体、较为直观的景物或场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上《女娲补天》的这一课时,可以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女娲补天的动画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另外一方面,视频中可以完美再现“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带给学生直接的视觉震撼,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产生真实的感受。为后面课文学习打下了真实的感情基础。

(三)借助音乐渲染气氛

我个人非常喜欢用音乐渲染一种气氛,为教学创设一种特有的情境。用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在古诗教学的运用中特有显著的效果。一方面,音乐可以和朗读完美的结合,音乐为朗读的效果又锦上添花不少,让学生从“声”与“乐”的有效结合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的教学实录中,整节课堂都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不管是王崧舟老师的配乐朗读,还是学生自主思考写话时间,都有古典音乐相结合。我最有感触的是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把这个画面写下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配上一首《琵琶巷》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音乐柔情似水,婉转曲折,空灵飘荡,听着琵琶声婉转起伏,又像一个人娓娓道来。听着《琵琶巷》的音乐,又听着王崧舟老师深情导,想象着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像是飘荡在梦里,又好像是真正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一副副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是那样的其乐融融。可是,王崧舟老师一转话题,这一切只是想象,而现在,先不急得把这种感受给写出来,而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淡淡的感伤再去读《长相思》这首诗,音乐,声音,场景,语调结合得近似完美,《长相思》这首词中纳兰性德的感伤无奈之情学生就不约而然的体会出来了。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提高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语文来自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大环境中出发,感受文章中所描写的生活。语文教学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语文教学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想、敢悲、敢恨,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上《女娲补天》这一堂

—3—

课时,我会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这篇神话故事的学习,我会写问学生,你们生活中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再说一说这一些神话故事带给你什么样得感受。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初步能够感受到神话的神奇,为《女娲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打下感情的基础,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想象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儿童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想象力会特别的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这一优势,通过引导儿童想象来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转换成“活”的画面,这能激发学生独立的思考探索问题,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比如我在教学《嫦娥》这一首古诗时,我会先让学生从一二两句中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嫦娥生活的场景,从学生想象的画面中再于自己生活的场景进行对比,感受出嫦娥寂寞的心情,这样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就不难得出了。

五、小结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这个问题的思考,查找了一些资料,和观看了一些课堂实录,我觉得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对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所有的教师都是有用的寻找一种适合教师学生文本的情境创设方法,关键还是在于文本的研读,关键在于对文本深入的挖掘,要找到文本思想的源头。南宋思想家朱熹不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吗?强调“源头”的重要性,毕竟所有教学情境的设计都是为这“源头”服务。

[致谢] 这篇论文是在孟庆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我通过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稚嫩的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从选题到资料搜集,到写作初稿,经多次修改,到最后定稿,这几个月的时间孟庆海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不懈的支持。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指导,在此我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渊博的学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李迎久.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王玉梅.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0,(6).—4—

[4]李德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3).[5]李士亮,张玲.浅议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化教学[J].山东教育,2005,(11).[6]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高俊霞.情景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J].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2007,(8).[8]范凤兰.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9]丽荣.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10]王丽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成才之路,2009,(8).[11]王永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文教资料,2005,(3).[12]郝存仁.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13]郑裕玲.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J].教育论坛,2009,(5).[1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5]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6]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5—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架起了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填上合适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 学生都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 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3米=30分米=300厘米, 此时老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3米=3.0米=3.00米,3元=3.0元=3.00元, 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观察、研究和探索。

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说:“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 ”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 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因为这个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 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这一目的。 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做一件事情。 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的形式。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 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 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 算式是2+3=5。 为什么同一幅图,却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 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 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停留于怎么写,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真正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 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因而,在每一堂课的结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三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 例如,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篇3

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情境教学适应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贯彻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內容,做好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实践证明,情境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思想。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法就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二、运用语言艺术塑造情境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接受特征,他们现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方式,我们不能强行要求他们产生“志趣”,但我们可以创设最接近他们生活体验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熏陶,激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情境创设时,要广泛联系现实生活,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要让学生感知并产生新的体验,得到新的发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来塑造情境,能给学生以巨大的感染力。例如在教授《赵州桥》时,就用生动的语言假设自己走过一座座桥梁,然后介绍了桥梁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学生在聆听中仿佛进入到桥梁的世界里。这种现实生活情境的展示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浸润学生的心灵,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

三、音乐渲染与图画再现情境

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节奏,也是一种语言。它通过乐曲进行的旋律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获得的感受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为生动、更为丰富。因此,在课堂中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容易使儿童产生情感体验,及其类似的联想和想象,心驰而神往。此外儿童对于美的实物有一种趋向性。在他们看来,美的东西其实就是色彩艳丽的事物,那么我们不妨用一些符合课文特色或者现实生活的图画来再现课文的情境。

四、实物演示情境

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完善,不能凭空将一件事物的特点描写得一丝不漏。而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将要求他们描写的实物带进课堂,让他们仔细观察,一个同学或几个同学一组观察一个部分的特点,之后再将其综合,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航天飞机》这一课时,因为“航天飞机”是一个实物,所以学生对于讲授的内容有所模糊,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促进其对航天飞机外形的理解,可以将航天飞机的玩具模型带到了课堂中去,这么一来,学生们对于航天飞机的外形有了形象的理解,不再感觉抽象。实物对于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五、自设情境,做课文的主角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其参与的活动往往更能引发其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导演一部由学生主演的课文情景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表演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且自主的去学习课文,自发的去探寻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4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图画勾勒”,简化情境

直观的图画,有时可以弥补文字叙述的形象性,一幅简笔画就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得真真切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苏教版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教学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教者便让学生根据文字的介绍,用简笔画在纸上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及金华双龙洞的大致环境。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画后给同学们介绍这样画的依据(朗读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就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尤其对外洞、孔隙、内洞有了直观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很多时候,当凭语言很难描述清晰时,只需寥寥数笔画出文本表达的意思来,学生便一目了然。这样的简笔画,不但丰富了教学语言,使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同时参与教学过程,还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影视资料”演播情境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语文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可以通过一组组的镜头,甚至是视频片段表达。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观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灰椋鸟的数量由少到多,面积由小到大,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可以感受到灰椋鸟越来越多。然而,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是难以想象、理解透彻的。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再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图片:空中先出现几个小黑点,然后慢慢扩大、增多,最后铺天盖地,黑压压一大群。当学生看到这一画面时,无不被灰椋鸟的气势所折服、所吸引,由衷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生命的壮观。很多时候,文本中不少文字的描述仅仅通过朗读和想象并不能得到透彻的体悟,合理利用影视资料,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实物演示”直观情境

学生一般对科普性、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比较陌生,要想使学生迅速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创设“实物演示”情境,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更直观去感知事物。苏教版四下《人类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并没有生活体验,在他们的眼中,鸡蛋是那么容易破碎,平时都轻拿轻放,从未使劲捏过。如果理解不了这点,对于“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是否真的坚固,就会持怀疑态度。教者带了些生鸡蛋到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亲自体验了“使劲捏鸡蛋”。教者作为成年人,力气较大,也演示了“使劲捏鸡蛋”。事实证明,鸡蛋确实无法捏碎。通过这样直观的“实物演示”,学生完全信服了,就会主动探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变得积极而又兴奋,很容易就理解了“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既轻便又省料还坚固的原理。创设“实物演示”情境,既直观又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何乐不为?

四、创设“角色转换”表演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其中最直接有效的便是“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使课文中的角色不只是固定在书本上,而是来到学生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亲切感,很自然就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苏教版三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学完课文,看到书后有一道作业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边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小骆驼”从最初的自卑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并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途感到自豪,“小红马”最后也真诚地向“小骆驼”道歉。两个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不仅语言流利,神情举止完全符合人物内心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创设“角色转换”表演情境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吗?

五、创设“设身处地”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展示探究式教学的课堂魅力。苏教版五下《水》的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村子里的人们在下雨天冲进雨里洗澡的快乐。作为江南水乡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到的,一场雨为何能让全村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一样快乐。虽然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舒畅与快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跟文本始终有距离。教者为了跨越这一障碍,便用一种“拉家常”的方式与学生聊开了。“同学们,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温度大概多少℃啊?”“35℃。”“你们每天都洗澡吗?”“是的。”“如果这么高的温度,让你一个星期洗一次澡呢?”“……”“如果气温升到38℃,还是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一年不洗澡呢?”此时,学生个个都说实在受不了了,好希望能痛痛快快洗一个澡啊!这时候,教师再描述:“今天,乌云密布,几声闷雷后,天空立即下起了一场大雨,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表示,要立即冲进雨里痛痛快快洗个澡。教者再追问:“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就能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场雨带来的快乐。通过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主人公的境遇与内心世界,理解文本的表达意图。

众多的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乐趣。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5

——创设良好情境,提供自由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由此可看出,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有利于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例: 我在上《这儿真好》时,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上课,我先在黑板下方用几笔粗线条勾勒了一座小小的荒岛(只有几块石头,没有一丝一毫绿色植物),然后指着画好的“荒岛”:“你喜欢这儿吗?为什么?”

话音刚落,小手们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有的说“我不喜欢这儿,因为这儿很荒凉,什么也没有”;有的说“这儿没有花草树木,没有可爱的小动物,我不喜欢”;也有的说“这儿光秃秃的,太单调了,真不好,我也不喜欢”„„

师:是呀,在这个荒芜人烟,毫无生气的小岛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这时,天空瓢来一朵云(用手比画),小熊怎么问的?

生感情朗读句子“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师:云儿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棵树(师用粉笔在云旁勾勒了一棵树),云儿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呢?

看着教师几笔就成形的“绿树”,孩子们个个睁大了眼睛,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对于“云儿为什么要变成树?”轻轻松松就找到了答案——云儿要小熊在荒岛上种树,只有改善了环境,才能找到朋友。

【分析与反思】

在本案例中,从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荒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逐渐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之中。正是这种开放的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呈现,各种“奇思妙想”和“创造性地绘画”以及“活泼生动的角色表演”等都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6

(1)、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研究报告

(2)、探索和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课堂优化组合模式。

(3)、依据实验研究的经验或困惑,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做好案例分析、完成研究论文等。

三、课题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1、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达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创设情境的不同策略。

2、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记录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语言、形态,分析这些因素对情境创设效果的影响。

4、研究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问题,总结创设情境在一堂课中所花费的时间,总结挖掘时间效益,追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进程和预期成果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观察法。在语文 课堂里意识地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做相应记录。

3、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浅谈 篇7

一、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学生缺乏直观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认识和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感知。在与实物的对照下, 学生便豁然领悟。比如,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 教师特意饲养小蝌蚪, 让学生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与课文比照着学习。

二、借助图画创设情境

这是让学生用形象化的方式去认识事物, 不用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通过图画再现出来, 知识的表达会更加具体, 而且将课文内容形象化, 符合小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比如, 小学语文课本有许多图画闪现在字里行间, 再现了课文描写的内容, 使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教师可以制作放大的图画、剪贴画、粉笔画等等。图画内容的设计要生动, 注重色彩的使用, 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 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比如, 在教《浪花》一文时, 我在画了蓝蓝的天空, 上面朵朵白云在飘, 还有沙滩、海浪, 一些贝壳、小虾等, 学生被吸引, 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三、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旋律为媒介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与文学有共同之处。对于音乐, 学生的感受更直接、丰富, 具有强烈的听觉刺激, 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运用音乐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 烘托了气氛,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音乐与教材结合, 能够相互补充和渗透, 教师选取的音乐要与教材的语言表达协调一致, 将教材内容的情态展现出来。用音调和节奏感渲染课文的气氛,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外。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 哼唱歌曲, 主动进入学习的状态, 并获得美的享受。如在讲解课文《小小的船》的同时, 播放音乐《小小的船》, 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 展开了思维的想象, 从而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

四、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表演, 也喜欢看表演。各种富有情趣的形象, 让学生有新鲜感, 充满好奇。将课文内容还原成真实的情境, 使他们不但能听到, 还能看到, 从而印象深刻。小学语文题材广泛, 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教师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 这样, 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 无论台上和台下的学生都非常兴奋, 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 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比如, 扮演《狼和小羊》中的角色。教师让两名学生带上狼和羊的头饰来扮演,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表演动作和语言, 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 进行的巩固性表演,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和一本教科书,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学生学习方式单调, 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扎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丰富, 集合了声音、视频、动画、音乐等功效为一身, 将静态的文字学习动态化、立体化, 增强了感染力, 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 强化了学生的感官认识, 符合小学生感性思维的特征, 让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 让学生身临其境, 寓教于乐,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创设质疑问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究学习的体现, 是思维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因此, 课堂教学, 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知识过程, 这样在思考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被动地学习, 没有自我的学习体验, 没有发言权, 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教师创设质疑情境, 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通过提问, 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学习, 并在思考中发现认知矛盾, 从而产生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学习, 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等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开发智力, 提高思维能力, 获得学习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59-01

将情感和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就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要以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创立出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健康快乐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智慧和情感在不断地碰撞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这就是创新。创新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呢?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小学生能通过对语文科目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创作,使学生最终通过美的学习,激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教师可以进行优美的朗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感受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进一步提高学生良好审美的意识,最终促进学生产生创造的想法。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教学情境

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中的主要现象。考虑到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实践证明,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丰富的影视资料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高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还能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能通过老师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到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授课模式被动死板,而采用多媒体授课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能将学生带入到丰富的情境当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除了教师正确的引导作用,还与学生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前,要深刻解读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视频或者音频资料为学生创立出一个有效地教学情境;而对于学生来说,课下要及时进行预习工作,而在课上,要积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努力融入到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当中去。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授课技术,对培养学生直观的形象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搭建起了一座学生和课堂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在放松娱乐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语言或者音乐进行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授课环节离不开教师与学生语言之间的沟通。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教学环节时,通过语言描述建立适当的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描述要尽量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并能起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只有这样将学生带入到既定的教学情景中去。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描述父亲为了买橘子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情景时,教师要进行深情的朗读,尽量为学生营造出买橘难的情境,使他们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爱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

2、在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音乐同文学一样能将生活中的情感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是对生活感受的间接反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音乐建立合适的情境,也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选用的音乐要么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么可以体现出课文内容想要表达的实际情感。比如说,在学习《小小的船》一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后内容提供的音频资料,使学生遨游在美妙的夜空景色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又比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一文时,我们可以播放根据本节课文内容改编的歌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在为学生创设浓厚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最终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

语文的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通过直观的道具来辅助教学,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小蝌蚪带到课堂中去,丰富学生的认识,然后在积极进行引导,将其带入到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岳燕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山西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9

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 孙梅芝

人是情感的载体,人对客观世界、外在事物的认知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心理实践表明,在具有情感因素的场合中,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远远高于在非情感因素场合中的认知能力。由此可见,在特定场合中,借助一些教具,制造某种氛围,可以促进人们对事物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到这个人为创设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来,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饱含浓烈感情的知识,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化疲劳为轻松,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情境的创设,因人而异,方式多样,下面笔者就自己平时常用的方法做以介绍。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激起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应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谓是“课伊始,趣已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所说:“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

如上《看云识天气》,先用多媒体出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景观,然后说,请同学们看看,大自然为我们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而这种自然现象的描述主要是作者非常细致观察的结果。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看云识天气》。这样导入,自然、合理,动之于情、晓知于理。

二、以语言描绘情境 当情境在学生眼前展现时,教师要伴以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的效应。以语言描绘情境,教师运用语言具有相当的示范性要求外,还需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及可知性。

根据以上五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特点,结合语文教材特点,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具体实践,有时把各种情境创设的方法灵活地有机地有主次地相结合。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学习似乎很圆满了,就这样总结结尾也无可厚非。这时,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了一幅照片,那个等待结束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初一孩子的眼眸闪亮了:照片上是学校的操场,熟悉的篮球场、塑胶跑道等景物让学生迅速进入了照片中的氛围,这是一张刚拍的照片,上面有时间的标志,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彩,让他们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学生们观察着、思索着、争论着,一堂课就这样有了一个精彩的尾声。

三、音乐烘托

格调高尚、优美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性情,纯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使人感到赏心悦目。把音乐引进到语文课堂中来,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兴趣,从而启发学生领会课文所蕴含的意境、情趣。

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铿锵有力、气势磅礴、音域浑厚的乐曲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这样学习课文,学生就不难体会到苏轼词的豪放气魄。

同样,教柳永的《雨霖铃》等婉约派词时,可播放根据李煜的词《虞美人》而谱写的歌曲,让学生在哀婉伤感的气氛中体会音律谐婉、离别情绪、缠绵悱恻的婉约情调。这样对照学习,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豪放、婉约两派词的风格差异就很容易理解了。

除此之外,在教诗歌和散文时,利用感情基调相同或相似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也能创设情境、意会情感。

四、充分利用文章的语言美来创设情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朴实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均显示了文章的语言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文章独特的语言艺术,驱遣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美好艺术情思中去。在学习台湾女作家李乐微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文中对那“恰似眉梢痣一点”的小屋的描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那丛林掩映中的小屋;感受那在黄昏与晨曦中如花蕊一般的小屋;感受那月影之侧、星点之下的空中楼阁。这样学生就可以体会到那“空中楼阁”并非现实中的小屋,那是作者对安静的、独立的、超然物外的生活的向往。那么我们也就完成了理解文章主题的课堂教学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真。”创设情境,将作品中的此情此境化为学生的我情我境,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受到陶冶,获得美感。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入境探美”的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10

长春文庙小学 姚淑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创设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争取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什么是生态语文课堂教学呢?生态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生态化语文课堂应是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充满和谐发展的状态,以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地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并达到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妙地创设情境教学,将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尊重了语文特有学习规律,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了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在课内外广阔的时空,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使小学语文教学更近于质朴、自然的本无休止状态。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脑子主动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老师如果设计以下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问题情境:小鱼怎么了?小鱼渴望什么?谁在乎这些小鱼?小男孩怎么做?为什么叔叔不理解小男孩?小男孩在乎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如果,你碰到了和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这一切将使学生除了懂得原文揭示的道理外,还可获得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我用周总理“理发”这个故事导入课文,学生惊叹于周总理高超的语言艺术,对新课文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教师诵读,引入情境

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激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教师要善于据文定情、因文传情,创设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有的文章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最后一次讲演》;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要通过教师的诵读,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四、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情境或课文情境真切再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创设一种表演情境,由于心理位置迁移到人物的心理位置,与文中主体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思想产生共识,就能让学生透过表象,很快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小猴脸红了》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分组,分配角色,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表演这个课本剧。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相互讨论。让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迅速把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度与广度。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抒发的是诗人对周总理的痛悼、缅怀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对这位世纪伟人的共同心声。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造成了学生的一定的感情阻隔,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时老师就可以剪辑记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场面,编入教学软件,进行课前情感导入,播放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哀乐声中,天安门前,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十里长安街两旁站满为总理送行的群众,人们手捧白花,臂缠黑纱,眼含泪水,悲恸长空;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北京在悲哀,整个中国在哀悼„„,并伴有沉痛的话外音:“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点五十七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长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令人难忘。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悲哀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四说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95-01

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情景呢?

一、教师魅力与语文课堂情境

有魅力的教师一定具有的是: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体的衣着,一手好字,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娓娓动听相得益彰的清唱等,都会对学生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情境。

其中,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外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情境。当教师走进学生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要做到:

1、要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恐惧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淡,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给予学生鼓励。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3、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与创设课堂情景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

1、找朋友的方法。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声母与韵母等。

2、逛超市的方法。教师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到桌子上,学生分组去逛柜台比比谁的收获多。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子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學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猜猜猜的方法。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对于童谣作品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朗读,反复斟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针对童谣的内容,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实际生活与创设课堂情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越紧密,越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要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对小学生的直觉性进行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受,使小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对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其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图画来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幸福的瞬间。之后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图片,分别为妈妈送儿子上学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孩子给爷爷奶奶洗脚的场景、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等等,勾起学生对于生活中平凡的场景中蕴含的幸福的感受,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四、多媒体与创设课堂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创设情境课堂很重要。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课本剧表演。如教学五年下第五单元古典故事时《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都采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趣。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小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容量, 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课文背景知识,便于小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帮助小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使用了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情景视频,让学生观看老班长牺牲时的具体场景,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旁白,用抒情的语言讲述老班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随着视频情节的深入,学生无不动容,甚至有学生当场流下了热泪。可见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要让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从课堂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梁钟钦.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合肥: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12

一、创设生活情境,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创设生活情境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创设。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中进行教学,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 在教学《长城》一课时, 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 先让爬过长城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学习时, 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式学习方式, 树立了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谈论对长城的感受, 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中, 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把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这个载体进行展示。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 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 对于一些含有深意的课文不能深入理解。在教学时, 运用多媒体把静态的文字转变成丰富的图像和视频, 让学生在丰富、活跃的课堂上进行探究, 引导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入,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动画给学生播放出来, 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浓厚兴趣,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 教师可以把黄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设计成视频让学生观看, 在让学生掌握黄河变化过程的同时, 使他们深刻认识到黄河对人类的作用, 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创设表演情境, 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表演情境, 能激活课堂氛围, 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探究心态。在表演情境中, 学生为了把握课文中人物的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表演中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会积极地进行多次阅读。让学生参与表演, 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融入学习活动的机会, 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欲望, 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各个角色。例如,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 教师让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内容后, 自由选择扮演的人物, 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分析, 使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 充分刻画出各个人物的具体形象。通过创设表演情境, 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了雨来的英雄气概, 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同时, 让学生树立了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情感。在表演情境中, 教师要和学生积极地进行交流互动,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表演得入情入境。

四、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情境, 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知识探究。传统的教学正是把学生局限于狭小的教室与四面围墙的校园内, 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语文思维, 使他们的学习局限在定式思维状态中, 扼杀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在开放式的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和思考时间, 激活他们的语文思维,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知识积累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 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让他们对课文内容获得较深的理解, 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使语文课堂教学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高效进行,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 篇13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情境教学就是利用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再创造。而在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程中运用地尤其广泛,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其生成无疑就带上了一种必然的色彩。本文即从具体的教学入手,拟对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生成艺术做一些理性的思考,断无法达诸公之境界,也算不上学术的东西,力求活泼,只是将自己的一点阅读经验与看法翻了一遍,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生成艺术

众所周知,语文是以语言为信息载体的,而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形象的间接性,由此带来了文学作品的“想象优势”、“联想优势”,而想象与联想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①,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只要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观察和心理感受及知识储备,把课文中无形的文字转化成有形的图景,学生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直观”的画面。这幅画面不是“描红”式的简单临摹,而是打上了学生主观感受的烙印。这样一幅画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体味人物感情,领略意境美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而这仅靠老师泛泛而谈所无法达到的。

情境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创设氛围,将教学内容和情景高度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智能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再创造。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除了听到了抽象的概念、记下了枯燥的笔记以应对考试外,未必有真正的收获。我们都懂得语文课的外延应该是广阔的生活这样的哲理,因而学习语文,应当以获得审美的体验以及对生活更真实、更深刻的认识为重要目标,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体系与完整。

毫无疑问,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个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感情,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呢?我想这不仅是所有身在一线的老师、专家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一个准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从哪些方面来积极准备,从而打好教学这场持久战呢,笔者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愉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拟抛砖引玉。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悬念激发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能够造成一种期待的心境。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寻下去的心理,带着这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定能加倍增强。正是这种悬念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研究文本,有所收获②。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说的莫不是如此。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③。

二、用真实唤起共鸣,创设教学情境。

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所创设的情境美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品读才能体会到。但当作品中的情境由于时代、地域等种种关系,使学生产生陌生感时,学生的阅读往往无法深入。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相似联想,将学生引入一个相似的生活情境,以消除学生对文章情境的隔膜感,阅读效果会更好。俗话说,生活是文章的惟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自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或记人,表现其精神品质;或叙事,提示其价值;或说明事物,使人了解其物的情况;或阐发某种观点、看法,让人明理;或是撰写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受到教益。所谓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即借助相似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情境,有时,更可将这种情境活用到生活实用中,对学生学习为人处事也会有所帮助。例如,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给武松写自荐信”的问题情境。写自荐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替武松写自荐信,缩短了学生与小说人物的时空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看这封自荐信的栏目设计,谁都可以胡诌上几句。可要写好,那又非仔细阅读课文不可了。何况,个别栏目是开放性的,虽然一时无从下手,但是对好奇的学生来说极富诱惑力。这个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它的模糊性成为推动学生对文章积极地感受、理解、创新的动力。④

三、用表演深入人心,创设教学情境。

21世纪的课堂,学生应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索、全身心地参与。而表演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主动钻研文本,洞察文章内涵,更能够在课堂上让同学投入其中。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增加学生对课文角色的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更真切准确地把握文本也提供了可能。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做法: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的各种人物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3)按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或思想意义。这种方法在戏剧教学中运用得尤为地突出,在戏剧教学中注意强调重读、重评、重演,以突出戏剧自身的特点,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感染力,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感悟;在评的过程中去思考、探究;在演的过程中去再现,全面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鉴赏能力⑤。

四、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

文人墨客把自己知识经验写入文中,成为一篇篇传世佳作。但是,当学生重拾他们的文章时,阅历上的局限或者时空距离往往成为学生理解上的一道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画面、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更好投入文章理解。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借助影音资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创设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有更直观的情感体验,而这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手段。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做能调动人的情境,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宁夏中卫市中宁一小的王凤霞老师在执教《乡下人家》时,课前播放歌曲乡间小路,并且师生同唱歌曲,以此方式进行导课,这种导课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出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图,师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近乡下人家,领略乡下人家一道迷人的风景。绘画要求“目尽尺幅,神驰万里”,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际上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正是利用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最大限度地表现作品的艺术效果。例如某著名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便很好地运用到了此法。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笔优美,意境悠远。但考虑到城里长大的孩子对于荷塘基本没有感性认识,很难体会这种淡淡的韵味美,在教学设计中就选择糅合绘画与音乐的元素,努力为学生创设出文中的情境。于是,首先选择了席慕容的油画《初心》,因为它的意境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诸多神思之处,同时挑选几曲宁静的、带有淡淡忧郁的古典音乐,在这些图片和音乐的营造的背景下,引领学生很自然进入朱自清笔下的那个充满荷香月色的世界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内同样创设出了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足不出户,却能身临其境,与作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⑥。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再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就容易多了。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缺乏创新,情境教学陷入僵局的现象却极为地普遍。究其原因,我想大抵有二:其一,迫于应试压力,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致对文章的段落划分、段意归纳、中心提炼,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拐入死角,甚至于连对段意、中心的表述上都作了统一,明确到了极点。其二,教师的观念问题。不少教师仍固执地坚持着课堂教学的明确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一切的问题,统一所有的认识。我们平时常常可以听到“懂了吗?还有问题吗?”这样低级无用的问话。其实,阅读本身的魅力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见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包容。大可不必为问题争执不下,思想不能统一而有所遗憾,相反这倒是件幸事。因为笔者始终相信,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他们学习的创造性,联系生活实际,切己体味。毕竟,冷暖自知。

总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创设语文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而足。良好情境的创设,对于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有一点必须清楚,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去创设既适合学生实际,又紧密围绕教学中心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语文课堂上愉悦的气氛, 形成课堂亲和力,从而达到积极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问的真正对话,要创建一种适宜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宽松、活泼、自由的环境中体味顷悟和创新。因此,我们要悉心钻研教材,精设计教案,用心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入境明理,悟情启智。使语文课堂更开放、更生动、更具魅力,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从而收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效果。因此,提升语文教学情境的教学价值,要以美育情,注重情境的审美价值;以思启智,提升情境的思维质量;以生活为源,丰富情境的生活内涵;以动为主,增强情境的多维互动⑦。

注释:

①马克·布洛赫(法),《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 程郁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张伟,《“悬念教学”例谈》,《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五期 ③纪红霞,《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中国教师报 ④姜晓燕,《新版“武松打虎”——听虞大明老师执教『景阳冈』有感》,《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四期

⑤刘娴,《教学改革》,《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九期

⑥张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得与失》,《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6年12月

⑦邵燕玲,《提升语文教学情境的教学价值》,《时代教育》2008年3月

参考文献:

①李吉林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②张熊飞著,《诱思探究教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年,第一版

③《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及基本原理》

④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2024年4月中国建筑钢材进出口数据分析下一篇:浅析寺庙消防安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