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2024-09-08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共10篇)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情境虽然是教师冥思苦想的结果,但效果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如:

案例呈现:

教学“最小公倍数”,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画:一只小狗和一只小兔在一条标有数的数轴上比赛跳格子。

师:1只小兔和1只小狗在进行跳格子比赛,小狗每次跳3格,小兔每次跳4格。(多媒体显示:小狗3格3格地往前跳,小兔4格4格地往前跳)

(看着这样有趣的动画,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很多学生为小狗的落后而着急,情不自禁地为小狗喊加油)

师:请同学们分别观察小狗和小兔跳到的数有哪些?

(课堂中的热闹场面立刻冷了下来,学生们强行收回一直追随小兔、小狗跳动的目光,重新回到数轴的0起点,逐一找出小兔和小狗所跳过的数)

生1:小狗跳到的数有:3、6、9、12、15、18……

生2:小兔跳到的数有:4、8、12、16、20……

师:小狗和小兔所跳到的数分别有哪些特点?你们能接着写下去吗?观察并讨论,小狗和小兔共同跳到的数有哪些?这些数又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参与讨论的情况下,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分析思考:

在案例的情境中,“趣”远大于“思”。学生看着有趣的比赛,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比赛结果,没有学生会主动小狗、小兔所跳到的数。后来在接受的引导下,学生迎合着教师有问必答,由热闹的比赛场景又绕回到课本设置“找倍数-找公倍数-找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本节课而言,这一情境的创设显然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享受短暂的乐趣(并非是探究数学的乐趣)之后,学生仍然得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纯数学”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感悟体会:

让学生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使枯燥与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但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

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谢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在课前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教学楼东、西、南、北几个方位的场景,在上课时先出示给学生欣赏,学生面对熟悉的环境,勾起了脑海中的记忆:那么熟悉,在哪儿见过?我告诉学生,这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拍的。同时问:“你知道这些场景在我们教室的那个方向吗”学生兴趣盎然,探求的眼光急切往教室外搜索信息,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多样:那是我家的小区,在教室前面,我都给予了肯定,当学生说到东、西、南、北几个方向时,我揭示本课主韪,紧接着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我们教学楼东面还有哪些景物,南面呢,让学生尽情表达,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我在旁推波助澜,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和东西南北有关,这时学生的手举得高高的,心急地站了起来,有的摆动身体,有的晃动手臂,试图引起老师的注意,迫不及待的想得到发言的机会,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然,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北方有北斗星,凌晨东方有启明星,学生越说越深入,从奇妙的自然界认识方向,从奥妙无穷的宇宙中认识方向,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朝气,学生认识了方向,也体会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首先与学生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今年也是12岁,你们猜,他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与自己一样过12个生日,有的说他可能忘记过生日,有的说他家可能没钱帮他过生日,这时老师宣布,小明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年月日这后就明白了,通过生活经历的对照,设计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无法解释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 创设有效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操作时学生情绪很高,多种感官参与,带动大脑进行思维,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由于许多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其所以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纷纷说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又问: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呢?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师说:看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请你们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看能摆成怎样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序号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接下来,分小组进行操作、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成因的活动中。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便在所创设的操作情境中顺利突破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篇2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让学生发现奇并产生问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领悟数学知识, 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所以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 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如教学能被5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利用游戏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 看你们能不能考倒老师。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老师便知道它能不能被5 整除, 老师回答得对不对, 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验证的”。游戏一开始, 学生就争先恐后的例举数, 有的同学想难倒老师便举了比较大的数, 我对答如流。学生就惊奇了便产生疑问:“老师怎么比计算器还快呢?老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寻找答案, 所以带着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学习。其实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 我们不但要学生体验和探究, 也需要用情景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学习。

二、创设多样化情境促使学生在悱中能问

人教版教材呈现了许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情景, 也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想法、培养思维, 促进发展的场景。学生思维是在疑问和惊奇中产生的, 教学时要从学生认知出发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产生愤与悱的状态。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情景:“同学们, 要求出圆柱体的容器能装多少水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把水倒入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 再进行计算。”我又问如果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先捏成长方体后再来求。那么要求圆柱体铁块呢?要求圆柱体柱子呢?这时学生就不知所措了。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过程,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教学倡导多样, 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方法, 还应不断优化, 并通过启发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运用。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中激出趣并生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教学应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体验魅力。用形式多样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生动形象,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如按比分配的教学, 可把学生引领到体育课分球的情境:体育课上老师给五年级的学生分篮球, 现在老师有24 个球, 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学生听题后就会讨论交流, 不约而同答出男女同学各分12 个。老师急忙补充说这样的分法可男同学非常不满, 因为他们班男生26 个人, 女生19 个人, 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沉思经过讨论后回答:按人数来分, 有的学生争议说到底男女生各多分多少呢?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说:很好, 人数多的多分, 人数少的少分, 但还是有一个问题, 按什么依据去分呢?学生又经过一番思考后总结出: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 可见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有着一种亲和力, 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四、创设操作情境活跃学生思维促进自主探究

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 所以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主动探究。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 我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学生剪的差不多了时, 我让学生互相检查剪的情况, 随后我就问:哪个同学能把手中的纸板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急忙摆拼, 有的拼出平行四边形, 有的拼出长方形……, 随即我又问:你们拼出的图形的底、高、面与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就很快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这一来, 学生就在动眼观察、动手摆拼, 动脑思考中获取了知识。

五、充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 可创设在家中修桌椅的活动, 教完百分数后, 可让学生调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把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运用于生活中, 让学生随时尝试解决问题, 就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 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的迁移, 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 就能助推课堂高效的又一篇章。

摘要:只有课堂的高效才能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实现这一理念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每一节课都能达到厚积知识、破解疑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情境教学能使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 数学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学生兴趣,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数学的苦旅, 步入生活数学。本文通过实例论证情景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教学,有效促进

参考文献

[1]高永芳.创设有效情境成就精彩课堂.小学数学参考 (数学) , 2012.10.

[2]沈桂芹.也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小学时代, 2011.10.

[3]丁红国.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打造实效课堂[J].学生之友 (初中版) (下) , 2011年05期.

[4]叶淑华, 周晓慧.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追求[J].上海教育科研, 2006年12期.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 有效情境 教学效率 激趣 启智 悟理 求知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激起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感知、领悟、内化、升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趣”中激情

创设生动的生活实践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兴趣,把枯燥、复杂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活化、简单化,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来说更为有效,更能唤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国标版第九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教师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分别放了16个玻璃球,三个同学取玻璃球,第一个同学从第一个盒子里取出玻璃球的四分之一;第二个同学从第二个盒子里取出玻璃球的八分之二;第三个同学从第三个盒子里取出玻璃球的十六分之四,师边说边板书三个分数,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个人取得的玻璃球谁多?”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取出玻璃球的十六分之四那个多。”有的学生说:“不对,三人取的应该是一样多。”教师抓住时机问学生:“到底谁说的对呢?下面请三个同学上来取一取就知道了,谁愿意来试一试?”(学生动手取一取,结果得出三人取的都是四个。)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三个人取得玻璃球分别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六分之四都是四个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解决。”

这样把分数的教学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实践、来感受,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又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活力。整节课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学生们在课堂上从猜测开始到整节课的结束都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较好,学习效率非常高。

二、创设动画情境:“动”中启智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他们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動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

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时,在课堂开始时就给学生观看了一组视频:视频中花儿争奇斗艳,蝴蝶翩翩起舞,最后镜头定格在一只停留在花朵上的蝴蝶,蝴蝶的翅膀展开,合拢,再展开,合拢,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蝴蝶的翅膀合拢时,两边是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大小是一样的,很自然地就引发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兴趣,进入到了新课的教学进程。

这种情境的创设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了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学生对学习产生可持续的动机,成为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创设故事情境:“事”中悟理

通过讲述与本节课的知识有关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典故或生活实例,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国标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课始,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聪明的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噢,原来他运用了替换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师板书:替换)

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并且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通过仔细听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浮躁的心理静下来转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听到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时,都听得非常认真,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可以感到这则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创设游戏情境:“玩”中求知

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寓数学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上,为了巩固认识人民币,设计了这样一个拿钱币的游戏。屏幕上有6件商品,单价分别是1角、5角、1元、2元、1元5角、3元6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有的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6角的小熊,你要找我4角。”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篇4

一、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教师通常对教学效果抱以相当高的期望,但忽略了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在目前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打造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并不多见,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片面。虽然多媒体已被广泛使用,但仍有部分老师受制于传统观念,认为多媒体只在与科学相关的课程上使用,与语文教学毫无关联。所以在进行课文讲授时全靠口授,并坚持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头讲到尾,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第二,教学过程用语枯燥乏味,毫无生动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巧妙地使用能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讲课呆板,照本宣科,毫无语言艺术可言。第三,缺乏教学道具的利用。化学物理等科学类课程需要做实验,因此老师会经常使用教具,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鲜有人用了。其实不论哪一科目,合理利用教具,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1. 教学步骤程序化。比如,教师在对某一散文进行讲授的时候,只是将整篇课文拆分为若干部分,再从中挑出零碎知识点和抽象概念,毫无技巧地灌输给学生,完全没有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课文字句之间的那份文学灵气、情感韵味,文学造诣的培养、人文内涵的.感知等荡然无存。这种过于古板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明显有碍学生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打击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形式化。这种形式化,主要出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有些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当做一种“时尚潮流”、一种“优越标准”来追求 ;部分专家学者或是教研人员在教学观摩过程中,甚至将课堂教学有无采用多媒体手段当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一条检验标准。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教学手段在这种大环境下与时俱进固然没错,正确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鼠标替代粉笔、投影取代黑板,当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但若教师“神化”多媒体的作用,一味追求多变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后果自然是舍本逐末,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看戏”的心态。

三、创设生活情境与课堂教学的对接

情境的创设,是指引学生情感导向的关键手段之一,能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将抽象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充分感知生活,帮助感性思维的形成,实现形象感知向抽象理性思维的转化。

(一)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创新思维

比如,在教授《童趣》一文时,可作出这样的引导 :文章紧扣中心思想——“趣”,教师以童年为题,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童年。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学生们踊跃发言,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很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而此刻,教师再发问“那同学们认为,《童趣》作者沈复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直观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得到不同角度下各异的认知与感受,这种情境的创设与悬念的铺垫,就是产生灵感的诱因之一。

(二)融入生活情境,体验生活,深化感悟

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种,越贴近生活的情境越容易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雨说》一诗时,如何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就“雨”发问,让生活中有过淋雨经历的学生发表感受 ;再问学生遇到沿路乞讨的儿童时有何感受,由此引出文章内中国经历十年浩劫,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作者以雨寄情,托出祝福中国的中心思想。由此展开,对于生涩的文字学生也不觉得难懂了。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合理且科学的运用,能够为教学过程中生活情景的创设提供很好的实现方式。多媒体的声、画、意、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时,借助多媒体将北国冬日皑皑白雪的自然景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一幅幅真实画面,将作者描述的场景重现 ;再安排学生课后观看电影《长征》,让学生们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两者结合,学生更容易了解及掌握这首词的内涵。

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篇5

宁化一中

刘敏华

[摘 要]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探究 化学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渐得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讲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采用问题驱动的过程。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进行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情境探究式教学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特点:大多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从“探索”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利用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尤其是今年暑假听了连城一中黄一文老师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讲座后,让我对问题情境驱动探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2.高中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境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学参考书上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提供给老师教学时选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教学,可操作性强,更能体现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良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进入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化学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恰当的、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情景中完成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新教材中实验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演示,或者让学生配合完成实验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对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创设一种很好的化学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再提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又是怎样反应的呢?能置换出铜来吗?并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不仅巩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又加深了对钠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可以从你有贫血的小测试入手,结合常见补铁剂——硫酸亚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性质,展开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进而设计探究实验,同时服用补铁剂硫酸亚铁时为何服用Vc辅助治疗,切开的苹果放置一会切面变色等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Fe2+ 和Fe3+ 转变。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化学史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化学必修2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巧妙的把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故事穿插到课堂中创设情境。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教育,更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追求知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利用热点新闻、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抓住社会的热点新闻或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适时的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对知识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还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必修1中“金属钠的性质”时,引用网络报道,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若干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水面上,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马上冒起浓浓的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为什么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3.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了强化,探究氛围逐步形成。此时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以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化学药品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化学变化不是都是“爆炸”“腐蚀”等那么可怕,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强化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情境要本真意蕴[3]

教学情境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走出一些误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使用的情境的价值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在刚上课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然后在突出“月有阴晴圆缺”,引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云里雾里,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设置情境的初衷。

2、教学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现在很多学生一问现象是“爆炸”,对化学实验有点乐热于尝试探究,但又心怀恐惧。这恐怕也就是化学老师平常渲染的负面因素有关。

3、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1、应该明确教学思路。在情境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重在“主动探索”,教师的行为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导探究”。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使学生达到“愤而启,悱而发”的教学目标。[4]学生要注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假设,在验证中检验假设,在归纳中迁移创新。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探究的氛围,把握好探究程度和时间。并相机启发点拨,使问题迎刃而解。

2、应该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理论上来说,创设的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但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向名师和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艺术。

3、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背后蕴藏的教学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杨玉琴.化学情境的本真意蕴 化学教学,2011,(10):30-33 [4] 潘国良.动态问题生成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初探

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1 篇6

丁争梅 芜湖市龙湖中心小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个词,那到底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有效的呢?本文就数学教学给出若干情境教学方 法,针对每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予实例加以分析,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灵活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方法;实践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任何成功的教学,无不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的把握和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源于教师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课堂中每一个精彩环节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教师扎实教学技能的‚行为干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学生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一、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创设情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再配臵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信息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易学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认识新知的基础和前提,新知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要按照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把复习的内容纳入到情境的创设之中,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学习新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也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与其他同学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

题,自主地探究。

5、情境要有可探性,让学生明理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创设情境实施对策

1、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如在讲‚垂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壁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与墙壁是否贴近,这样,就能保证墙壁与地面垂直。泥水匠或许不知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呢?‛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把陌生的变熟悉,深奥的变浅显,机械的变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切忌‚为了创设而创设‛,例如上学期听的一节公开课,一年级的‚7、8、9加几‛,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到月亮姐姐家去玩吗?‛接着出示月亮姐姐的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接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没到达月亮姐姐家,以致一个孩子小声嘀咕:‚这下该到了吧?‛‚怎么还没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经常这

样,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让学生画一个△ABC,接着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动手拼一拼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巧设质疑与矛盾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样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

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如:‚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里,我提出用掷骰子的方法来验证,于是同学们分成了几组,并且分工合作,有记录的、有掷的、有统计的,也有轮流的,忙的不亦乐乎,几分钟后,我鼓励各小组代表发言,结合演示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增加信息的交流,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就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当然,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流于形式。

5、创设游戏情境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思维的轨道,掌

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在二年级的上册教学中,学习了‚排列与组合‛后,我设计这样一个‚中奖游戏‛:拿出四张数字卡片,打乱顺序,任意抽出其中的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在抽之前,你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号码,看谁能中奖?同学们地兴趣非常大,有的只写一个号码,有的些三五个,有的把可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这样自然都写出来的人,每次都能中奖,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找出其中的奥秘,通过讨论,最后揭示:考虑问题要周全,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获胜。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愉快,并在玩中生疑,玩中释疑,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提高学数学的能力。

6、创设故事情境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我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导入:从前有位老爷叫他的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了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后大笑,这时,我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对新的数学概念学起来变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印象更加深刻。

7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臵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臵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臵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臵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臵,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提高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

音乐作为一种有着极强抒情功能的艺术形式,其可以让小学生在直观的听觉感知中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让他们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产生美的愉悦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音乐和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作用于小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从而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如,在苏教版第三册《水乡歌》这篇文章的学习中,由于这篇文章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和谐韵律美和节奏美之外,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水乡的美丽风景以及人们的幸福生活。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激发想象与联想,从而更好地感受水乡的秀丽风景与当地人们的美好生活。

二、利用图画来展现情境

图画展示是开展情境教学的有效手段,凭借精美的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西湖的美丽图片。 在图片的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找出文章所描绘的西湖中心的三个小岛,即“湖心亭”“小瀛洲”和“阮公墩”,并让学生在这些图画的欣赏中切实地去感受西湖作为“天堂明珠”的魅力所在。

在文章最后一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月色下西湖的景象,并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湖心小船上,欣赏着东升的明月,倾听着远处飘来的琴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与联想,并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让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开展角色扮演来感悟情境

角色扮演是让小学生通过扮演课文中相关的角色来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感悟与理解。 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分小组的形式来让学生扮演文中所描述的“小松树”“大松树”以及“风伯伯”,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不同小组的表演进行评议。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在不同角色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揣摩中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与体会文章所揭示出的寓言道理。

四、通过语言描绘来创设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有效运用不仅要注重教学的直观形象性,还需要教师伴之以精彩的语言描绘,这样可以对小学生参与学习起到良好的导向和引导作用。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充分地感受到北大荒秋天的美丽呢?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语言描绘的形式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思考讨论,“秋天的时候, 大自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然后再引领学生去体验“北大荒秋天” 会有什么样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一下“北大荒的秋天”,并让学生找出文章所描写的关于北大荒秋天景象的句子。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要求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让小学生在生动真实的情境中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让他们在教学情境的感受和参与中来更好地表现自己、提升自己。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情境教学作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符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境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音乐、图画、角色扮演以及语言描绘等手段来开展情境教学,从而让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开展学习,体验成长。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篇8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效率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以至于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众所周之,数学学习是以问题解决问题核心的课程,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需以问题为基本引导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境而引出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问题情境是指当主体处于已有知识而不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而问题则是主体在已有知识无法解决所处环境中所出现的心理状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情境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而选择生活的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和先验性的想象环境。根据情境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问题性原则,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要注重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当学生处于教师所创设的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环境中时,往往新的问题出现,此时借助情境来引出问题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知识探究过程中。最后,目的性原则,即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向学习目标靠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创始的问题情境要能有利于学生达成目标。否则,一旦问题情境偏离了目标就容易出现“走形式”的极端。

随着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中大量的媒体演示、问题探究,学生表面上积极性较高,而没有深入到问题本质中去,教学效率依然不高。了解并深入理解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而适当地应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多种多样,但无论应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做到让学生能在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在问题引导下进入到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然情境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在情境的选材上要做到自然且真实,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如果情境材料经不起推敲,学生也自然会觉得盲目。最后,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要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开展思维、产生问题。下面就教学实践中常用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化概况,同时,数学知识也就将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以生活环境为情境材料来引入数学问题研究。如在“映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幻灯片演示蝴蝶、人脸、花朵,镜面反射等图形的原型,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让学生建立“概念性的数学化”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函数存在怎样的对应?其对应有何特点?”引导学生探究,从而引入“映射”概念的学习。一般而言,联系生活实际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需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然两者之间无法形成对应关系,情境也就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其次,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需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新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如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以零指数、负指数、分数指数幂的定义复习作为新课学习的铺垫,然后以案例“细胞分裂时,第一次由1个分裂成2个,第2次由2个分裂成4个,第3次由4个分裂成8个,如此下去,如果第x次分裂得到y个细胞,那么细胞个数y与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成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的残留量是原来的84%,那么以时间x年为自变量,残留量y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引导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追问“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通过问题而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讨论a>0且a≠1,然后再根据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来引导作图研究。这样,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构建,学习由被动接受状态转为主动构建状态,效率自然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故事等多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但都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切勿单纯地为了激发兴趣而创设情境。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对提高教学效率是毫无疑问的。但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教学需要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具体说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能紧扣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从而用问题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活动,而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学目标。以“分层抽样”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学生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为此,教学中教师以“某校中学生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调查”为情境引入学生解决“要从本地区的小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本”的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概况出分层抽样的步骤并引导学生对分层抽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其次,利用问题情境引出问题探究后,教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为例,教师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函数图象,分析方程的根与图象和x轴交点坐标的关系,引出零点的概念后,以问题“上述结论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又怎样?”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零点的求法、零点存在性的探索依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艳莉.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周志远.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9

乐东县黄流中学 陈运鸳 生物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良好的、有效的生物教学情景,已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成功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不同的情景,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良好的、有效的生物学情景教学,已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切入点,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不同的情景,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生物学有效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 1.1 利用flash动画创设直观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既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知识,此类知识光凭讲解的传授方法,学生往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创设直观情景,尽可能使学生看到、感觉到、体会到这些件抽象的知识,比如:讲到“细胞有丝分裂”时,可采用flash动画来播放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掌握有丝分裂从间期到末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总结出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再将完整的过程再演示一遍,让学生了解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变化过程。最后通过播放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情景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化,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1.2 利用影片情节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些知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的情节片段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当讲到“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时,可以播放美国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各种各样的恐龙,影片还说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仅靠灭绝的生物DNA 分子就能使生物复活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1.3 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并为人类带来方便。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通过网络可以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和组织,来作为我们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中的“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当前我国遗传病的现状:

①我国遗传病的发病率约达到20%~25%。

②新生儿先天性遗传缺陷约为0.91%~1.04%(1.3%×70%~80%)。③15岁以下的儿童中死于遗传病或其他先天性疾病的约占40%。④自然流产中约有50%是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 ⑤我国21三体综合征每年出生的约有2万人,而总数不少于100万人。

遗传病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针对这些遗传病,应该怎样来进行检测和预防?通过这些有力的数据说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另外,各种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等)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景素材。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使知识视野更开阔。2 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2.1 创设实验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生物教学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的形式,指导学生自选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方法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并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2.2 创设科学探究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生长素的发现史等,生物学家通过观察现象,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范,来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重温当年科学家的研究历程,曾经遇到的困境,体验到类似心理的矛盾,来更好地学习了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3 通过建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模型建构已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模型建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高中生物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各种新问题。

如:在模型建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中,可以提供不同颜色的两种橡皮泥,制作4条染色体,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最后总结出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在构建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主体的思考、创造以及对知识建构的理解和把握。

又如:在 “尝试制作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模型”中,可以指导学生自选材料,设计和制作一个科学、美观的动物或植物细胞模型,并参加展示和评比。通过本次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也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结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3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中三倍体无籽西瓜时,可以创设问题:你吃过无籽西瓜吗?为什么它没有籽?它是怎样培育出来的?

又如:在“伴性遗传”中,创设生活情景,如:为了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过马路时,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那么大家能够分清楚红灯和绿灯吗?如果能分清楚,那么恭喜大家,你们的视觉是正常的;如果分不清,那很可能是红绿色盲。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创设“故事化”教学情境

生活是由故事组成的,有故事的情景教学才会更精彩。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关的故事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人类遗传病”的预防措施“禁止近亲结婚”时,可以通过小故事“达尔文的家庭悲剧”——近亲结婚的危害。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他们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婚后与埃玛一共生了 10 个孩子,3个中途夭亡,其余 7 个有幸长大,但都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7个有幸长大的孩子中,其中4个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3个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但是终身不育。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感触很深,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了理解。创设“幽默语言”教学情景

创设“幽默语言”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发出“生命的笑声”,一起追求“快乐的课堂”。

在学习必修2“遗传和变异”时,开场白是: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为什么张柏芝长得那么漂亮,而我却长得这么丑陋?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这夸张的自嘲,学生哗然大笑,学习兴趣也上来了。

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有这样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么男人是什么做的呢?其实我们也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景

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中学习“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其结构特点”时,可以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扮演,如:两手打开,左手代表—NH2,右手代表—COOH,身体代表C,双脚代表—H,头部代表—R,这样使学生很快就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叫几位同学站起来扮演不同的氨基酸,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把这几位同学辨认出来,应该从哪个部位来辨认?大家都知道:头部,由此得出不同的氨基酸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又如“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可以由两位、三位、四位等同学代表氨基酸的个数来扮演此过程,通过握手代表脱去水分子形成肽键的个数,推导出相关的公式。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创设情境提高实效课堂教学 篇10

品德课是一门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学科。教师如果只是凭借课本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那么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培养的学生就会只具有道德认识,而不一定具有道德行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传授的方式趣味化;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从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创设适宜情境,真正提高课堂实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蓝天下”第二课《放飞和平鸽》时,教师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平鸽的故事”,和平鸽是如何成为和平的象征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创设情境,以自己的“多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河水”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我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黑山谷、石林、九锅箐、铜鼓滩等清晰度高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三、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一课《男生和女生》,我在上课伊始,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描述一下。学生填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通过上面的交流,你能发现什么?常用来描述男生的话有哪些?常用来描述女生的话又有哪些?有哪些话既可以用在男生身上,又可以用在女生身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男生和女生既有差异,又有很多共同点。从而让男生和女生能够学会在与异性交往中,去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提高审美能力。

四、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如在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一课《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扔一张废纸、吐一口痰、说一句脏话等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请学生自己分析、点评。同时再启发他们思考:假如你是环卫工人,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外商,到中国洽谈、投资,你还会选择中国吗?假如……对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利用历史创设情境

在讲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古人都是用什么记事的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心存疑惑的学生不解品德老师为什么问了这么一个与本课毫不相干的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你们听说过仓颉吗?他与我们的汉字有什么联系?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怎样?然后从汉字的背景引入,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自然,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就会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和乐于学习的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品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题目:《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学校:砚石台小学

姓名:赵琼英

电话:

上一篇:高二语文第二学期备课组计划下一篇:中考状元五大学习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