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2024-05-27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选12篇)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篇1

摘要: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 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本文从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创设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即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 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 让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 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 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因此,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活动.所以, 课堂上设计提问不论是幽默、还是欣喜, 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 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消除剧烈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 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 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 它的一部分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打碎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 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三) 着眼发展性

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 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 而是以简化的形体, 暗示的手法, 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 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 以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 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呢?我先启发学生由定理进行一些猜想, 再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 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 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 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 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 大多数学生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 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 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 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 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 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 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 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会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激励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目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 插一小旗作标志) ,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 这时, 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问题出来后, 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很想知道, 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提出问题要注意: (1) 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关, 值得学生思考; (2)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能够基本解答出来, 这犹如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 又不能轻取, 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 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3.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 又丢不开、放不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 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 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 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又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样判定.这样就促使学生课后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根的判别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巩固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和活动, 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 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 然后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 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坐标.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鼓励大胆猜想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联想, 主动反思, 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实践的氛围.

例如,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 连接CE, BG, 由此可推出哪些正确结论?

结论: (1) △ABG≌△AEC; (2) BG=CE; (3) ∠AEC=∠ABG; (4) BG⊥CE……

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 从而调动头脑中更多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总之, 数学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 (1) 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探究兴趣, 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为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 (知识的掌握) 到强调学习过程, 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 (3) 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 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 重在“学”上.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的情境教学, 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 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 以及所开拓的深远的意境, 达到寓知识于境, 寓理于情, 情境交融, 情通理达的境界.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扎实推进情境教学,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包先强.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3]何泉清.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下的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J].江西教育, 2005 (2) .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篇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期初教育会议精神,使我们明确方向,课堂上精讲多练,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让学生课下真正减负。让学生学的时候学个“踏实”,玩的时候玩个痛快,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要求教师通过丰富多种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指挥,有效地设计,有效地行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精彩。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要求。

教师明确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会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会学目标,是灵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爱学目标,是动力,这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为树立三维目标更能突出学生,淡化老师,为学生的个性张扬。

2、苏霍姻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益。”

3、巴班斯基指出:“没有教学方法上的丰富多彩,就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灵活多样的变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时地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进一步开展了有效教学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三、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和意义

1、目前的课堂教学,正在追求着“有效课堂情境课堂”是指时间和空间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大量的知识理解;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教学。

2、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的作用,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不仅如此,教师要有一宽容的心,要善待每个学生。比如寂静的课堂,有一人扔纸球,老师问“谁扔的,无以应,但老师并没继续追问,而笑着说“孙悟空”扔的,这样全体学生继续进入角色,更加专注学习,由此老师灵活恰当处理偶发事件,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促进了有效教学课堂情境的自由发展。

3、构建学生参与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二)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2、研究内容

(1)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层次及现状的调查,制定出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课堂教学情境模式;

(2)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统一;(3)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时间中的合理分配(4)研究有效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类型与形式(5)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效果的因素。

(6)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如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课本中的情境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

3、创新之处:

(1)、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研究报告

(2)、探索和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课堂优化组合模式。(3)、依据实验研究的经验或困惑,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做好案例分析、完成研究论文等。

三、课题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1、研究措施:

(1)、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达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创设情境的不同策略。

(2)、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记录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语言、形态,分析这些因素对情境创设效果的影响。

(4)、研究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问题,总结创设情境在一堂课中所花费的时间,总结挖掘时间效益,追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2、研究保障(1)、人员保证

组长由校长担任,课题组成员均为各科的骨干教师,有多名高级教师和青年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曾参与过省级课题研究,分别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2)、经费保证

科研经费由学校提供,有充足的活动经费。(3)、机制保证

教研室制订科研制度。由教研室负责定时定点召集成员,交流在平时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困惑。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三)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对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促进主体学习,让情境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的一座桥梁,是当前一个亟须探索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激趣且省时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能因过分追求有趣的情节而设计复杂、耗时的情境。要设计省时有效的情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情境为数学思考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教材呈现“小猫吃鱼”这一画面,根据这一画面,我先让学生观察,再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一天妈妈买回了3条鱼放在盘子里,一只小猫走过看见了馋得滴下了口水,它舍不得离开,忍不住吃了1条鱼,盘里还剩下2条鱼,它吃了1条不解馋,又吃了一条,最后盘里只剩下1条鱼了,可是小猫还想吃,于是把最后1条鱼给吃完了。”在编故事的同时已展示鱼的条数是由3—2—1—0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都没有了就用0表示。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图的意思,让学生提问题,并逐步解决了吃了1条鱼后,还剩几条?又吃了一条鱼后、直到全部鱼吃完得出最后的结果。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3-1=2、3-2=1、2-1=1、3-3=0、2-2=0、1-1=0。减数逐渐增加、而得数逐渐减少,直到为零。一个有趣的情境它不仅包含了旧知,同时也蕴涵了新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的情境要有探究性——巧妙设计冲突,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元素。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诱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等行动策略。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教材出示的例题是让学生统计教师提供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个数,由此让学生学会分类打勾或画“正”字统计的方法。而事实上,因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个数不多,要统计它的多少,学生根本不愿意用打钩或画“正”字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原因是他们认为太简单,只要把各堆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数一数就可以知道结果,所以学生并没有产生一种需要,没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如果硬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那么实际就是一种教师一厢情愿的强制性的操作。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将例题情境调整为统计学校路口某一时段各种车辆通行情况,情境中通过路口的有小轿车、货车等,问学生通过路口的有几种车,各有几辆。学生一时无法说出结果,一致认为老师的课件展示速度太快,要求再看一次,可是等再放一次后,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此时,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思想集中、讨论热烈。经过大家的努力,方法终于找到:一个人统计一种车,或者一个人用分类做记号的方法(如画“正”或打钩)进行统计。显然,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的。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实践性——组织体验活动,促进数学理解

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在“思”中学,同时更不能忽略在“做”中学。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学生思维想象”仍旧难以清晰呈现、充分挖掘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抽象知识的直观表象。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小球、茶叶罐等),按形状进行分类,并写出形状。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模型,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兴趣盎然,凭借基于“经验”的“体验”深刻建立了直观表象,并在教师适度的主导点化下,实现了对抽象知识的主体顺应。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虽然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必须避免形式化的倾向,作为教师,应着力遵循“真实性”“有效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等价值底线,精心设计并智慧构建出富有张力、助推学习的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四)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经常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在一些新课程的展示中也发现有的数学老师在创设情景中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一味地为了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景的设计牵强附会;有的数学老师一提起“情景”,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景”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是脱离实际的卡通形象,童话故事,好多情景创设显得画蛇添足,有些多媒体课件看上去绚丽多彩,但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呢?

为此,我们确立了《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情景及情景教学: 情景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2、有效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我们认为“有效情景”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真实情景的创设,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情境教学论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情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场景的形象等等,并有教师的调节、支配。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此时的情境,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和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中,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到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这种形与情的刺激必然激活右脑,而使左脑处于暂时的“休息期”,这对调整儿童心理,并对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低段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围绕低段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内容开展实践研究:

1、创设有效情景的关联因素:

(1)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2)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背景材料(3)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问技巧

2、有效情景教学中背景材料的类型、选择与运用:(1)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2)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3)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转起来(4)创设直观情景,让学生兴奋起来(5)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6)创设故事情景,引发学生注意力

3、有效情景的创设原则、方法

(1)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现实性(2)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趣味性(3)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直观性(4)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问题性

4、创设有效情景的策略

(1)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包含良好的数学结构。

(2)有效的教学情景应隐含丰富的信息。(3)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4)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具备较强的探究价值。

5、有效情景的呈现方式、运用(1)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景。(2)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6、有效情景教学中教学预设、课堂生成与引导的策略。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为行动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专题化,依托校本教研为主要渠道,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先进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开展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们低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了激发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常有意识的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对情景的创设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斯苗儿老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五)

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已引起普遍重视。但遗憾的是,当前低年级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教师为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⒈什么是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⒉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㈠研究的目标:

⒈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使低年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⒉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㈡研究的内容: ⒈教学情境的类型。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按课堂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下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⒉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很容易的,而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却不是很容易。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在理解教学情境的认知上有所偏差、误解,在操作上有些盲目、“赶时髦”。教师对于创设的教学情境的目的不明确。如教师在创设操作情境时,有时花了一堂课的时间去操作,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当然还可能还存在着其它各因素,我们会通过本课题继续深入寻找原因。

⒊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研究的策略、方法:

⒈理论研究法: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逐步实践。

⒉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定期研讨、业务学习等形式经常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螺旋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研究。

⒊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⒋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步骤:

⒈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织学习相关内容 ⒉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3月)全面实施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 写出研究阶段报告

修订研究计划方案实施 ⒊实验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3月)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 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六、预期成果的表现形式: ⒈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⒉优质的论文。

⒊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光盘。

七、课题保障:

我校不但硬件条件较好,图书资料比较齐全,办公室配有充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且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六)

一、课题名称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无效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我们会发现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后,孩子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争着要发言,课堂看似热闹却好象少了些数学味。我们还发现,有时老师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有时还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另外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生活情境,发挥学习情境应有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方式及方法。在研究过程及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能指导教师不滥用学习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促进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全县“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工作的安排布署和我校“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方案”,特制定此研究方案。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新课改精神为准绳,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探索,总结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可操作的方案,并付诸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情境的目的和类型。(1)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的课堂教学目标。

(2)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探讨研究以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

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去寻找更多的教学情境,我们寻找的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

2、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其有效的标准。

关于有效的标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学情境来讲,它可能具有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说明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如问题情境,可能必须包含一个问题,问题必须要清晰、明确,问题必须被学生接受、解决。其它教学情境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3、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很容易的,而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却不是很容易。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在理解教学情境的认知上有所偏差、误解,在操作上有些盲目、“赶时髦”。如新课标中提出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就一味地去寻找生活原型,从而让数学课变了形,失去了数学味。教师对于创设的教学情境的目的不明确。如教师在创设操作情境时,有时花了一堂课的时间去操作,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当然还可能还存在着其它各因素,我们会通过本课题继续深入寻找原因。

4、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分析创设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

1、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记录,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深入课堂实践研究,认真填写跟踪记录。

3、不断地总结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方法,调整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整理、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作好结题论证。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策略研究方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创设自然、情趣、有效的教学情境 篇3

途径一:追求自然,贴近生活实际

任何情境创设都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彰显“自然”。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该怎样彰显“自然”呢?一般来说,教学情境创设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有趣的事物作情境或与学生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表现的形式应多样。

教学案例:感知面积概念

师:给学生每人发一张邮票。问:你喜欢邮票上的图案吗?动手摸一摸这张邮票的背面。

生:观察邮票,动手触摸。

师:拿出你们带的小照片,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再说一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

生1:我的照片比邮票大一些,因为邮票放在照片上还有空白。

生2:我的照片比邮票小一些,因为邮票放在照片背面我可以用笔画出和照片一样大的方框,照片旁边还有空白。

师:邮票表面的大小是邮票面的面积,照片表面的大小是照片面的面积。刚才同学们都是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他们大小的,你还能举些例子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生1:黑板表面的面积大,课桌表面的面积小。

生2:我家电脑显示屏平面面积比电视平面面积小。

生2:学校梧桐树的叶面面积比枫树叶面的面积大。

……

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面积概念,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学生在比较、表述面积时思维活跃,并认识到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各不相同。

上述情境真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状态,创设了自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数学。

途径二:崇尚情趣,加强情感体验

教学情境的“情趣”,不仅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兴趣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只有适时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崇尚情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最优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亲历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教学案例:特级教师徐斌执教“9+几”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用好主题图?徐斌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算理直观的事实,将主题图进行了必要的分割。

他先是赋予这幅静止的图片以生动有趣的背景: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只出示小猴的图片)。小猴的妈妈因有事要外出,她给小猴准备了一些吃的(贴出盒子内的9个桃和外面的4个桃),但对小猴说,你要想吃这些桃,就必须先算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不难肯定,学生在老师一边讲述一边有目的演示的故事中已完全了解到情境里所涉及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有了前期充分直观的铺垫,学生根据老师贴出的图,也就不难回答要算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9+4。“9+4=?”,其实学生本来就有解决与自己能力相近的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深刻理解了情境图的情况下,直观的算理也就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接踵而来。

为什么这个情境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首先是生动有趣的背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对主题图的必要分割,渐次出现,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将数学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途径三:聚焦有效,关注价值追求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考虑教学实际,精心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

教学案例:1亿有多大?

第一步:1亿张白纸叠起来会有多高呢?请同学们把你的估计结果写在纸条(一)上,然后把纸条放进你的文具盒里。

第二步:教师依次呈现1张白纸、10张白纸、100张白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大约多少张白纸的厚度是1厘米呢?

第三步:由此推测,10000张白纸的厚度是多少?

第四步:现在你认为1亿张白纸叠起来会有多高?把你的估计写在纸条(二)上,再把纸条放进文具盒里。

第五步:完成下表,说一说,如果每层楼高以3米计算,1亿张纸叠起来的高度相当于多少层楼房的高度?

第六步:拿出文具盒里的两张纸条,将原先的估计结果与现在的结论作比较,你想说些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亿有多大,而是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导学生品味数学和做数学,使学生在潜心探究中浸透着思想和情感,实现了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自然”是课堂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情趣”是课堂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有效”是课堂情境创设的价值追求。只有创设自然、情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精神乐园。

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篇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新课学习之前,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创设出内涵丰富、具有开放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于引出新课的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与新课相关的时政报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外名人轶事、歌曲欣赏、法治在线、生活中的小常识、学生身边的小事等。比如:在学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课时, 播放2012年6月“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这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结果。从而引出新课。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 进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搭建教学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 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 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如学习《礼貌显魅力》这一课时,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明礼仪的理解、自己是如何礼貌待人的。然后以两个中学生在新华书店买书的不同遭遇为情境, 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两个学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他们的不同行为分别给交往对象 (售货员) 什么感受?他们的行为分别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后果?这样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思考, 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教育、健康发展。

三、创设辩论、演讲等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设辩论、演讲、小品等情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实战演练, 通过体验感触生活情景, 在参与中思考、体会问题会更加深刻。如在学习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这一课后, 可组织学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围绕“理想”进行演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对未来的信心, 饱含着亿万人民对生活的憧憬。青少年要把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学习, 提高素质,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这样的演讲活动, 能够有效地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融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之中, 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构筑精神支柱, 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金钥匙, 能开启学生通往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问题仿佛一条纽带, 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 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 教师课堂设置的问题要讲求质量, 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给学生快乐、成功以及被尊重的感觉, 这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教师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 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设计问题的着眼点是: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规律处、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的结合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抓住这些内容设问, 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理解课本、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 要注意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针对雾霾天气频现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2012年2月, 国家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其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可设问:1.国家对PM2.5进行监测有什么重要意义?2.请向同学介绍减少污染, 降低PM2.5值的办法。这样设问, 一方面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感受,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又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参加社会实践, 深化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必要时利用实践课,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如:参与社区管理, 参加义务劳动, 进行普法宣传, 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 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磨砺意志, 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美术课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5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审美媒介,创设美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桥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与所学内容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增强其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无论是欣赏一件美术作品,还是用造型去表现一个场景或主题,往往都要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在欣赏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画中各种造型令初见者费解,在欣赏这幅画之前,我让学生首先谈谈人在痛苦时的一些表情、感受。拉近学生与画面所反映主题、生活的距离,让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生活有贴近之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种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表达他对法西斯的仇恨,而立体主义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方法。

二、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巧设情境,感染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三、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美

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

四、创设美术氛围,引导学生欣赏美

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美术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中的好方法。

直观性物品在各种教学中都需运用,但美术运用得更广泛,它包括范画及过程范画、模型、投影片、CD、录像带等其他辅助教具。通过这些直观性教具的运用,学生将会使一些抽象又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在美术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如以语言表达显得十分复杂,但通过直观性的图表或工具来反映十分简单与清晰。例如在将素描五大调子时,运用一只白色石膏球和一个聚光灯教具,石膏球在聚光灯的照射下会呈现出明显的五个调子,这样给学生分析,既形象又直观。而过程示范也是在美术技能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美术教学中有许多难以表述的东西,看过示范形象便能直观地解决问题。比如,中国画教学,毛笔和宣纸性能的掌握,需要教师反复示范,学生通过反复实践训练才能领悟其法。如果没有示范,任凭你任何精讲细练,学生也很难了解笔、墨在宣纸上的微妙变化。

五、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绘画是用笔、线条、色彩、光线在纸上的空间组合,作用于人的眼睛,感染观者的心灵。音乐则是用节奏、旋律、和声、强弱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形成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美术教学将这两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创设了优良的教学情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借助文学作品展示情境

文学作品与美术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都借助不同的形式表达、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让学生在表现春天的景色之前,朗读一些有关春天的优美散文、诗歌,体验到春天的美好、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情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用视觉形象去表现立体的春天。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篇6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期,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好“导语”。好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和作品的内容等因素,灵活设计导语,如,诗词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等,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例如,新课标必修三第四单元《宇宙的边疆》一课,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吗?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吗?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就让我们随卡尔萨根一起去领略宇宙的魅力。”看似简单的导入,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很快就融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音乐能给人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匹配的音乐,就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能够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文本的学习。背景音乐的选择应该与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否则,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课,可以选择与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课堂氛围宁静而又和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的是月下荷塘的美态,可以播放音乐《荷塘月色》,让学生仿佛沐浴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那静、那美默默地在学生心头荡漾;而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时,可以播放《梁祝》这一经典旋律,曲调缠绵悱恻,在营造悲伤气氛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凄婉的感情基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诗文的教学中创设音乐情境,能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作品当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三、创设画面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设画面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挂图或依据文意绘制图表进行教学的方法。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一些课文头绪纷繁,学生不能条分缕析地理解,教学时利用画面或图示,可以带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高中语文必修五中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凤凰古城”和“边城茶峒渡口”,欣赏神秘、美丽而又富有诗意的湘西图景,进而让学生去感受淳朴的民风及人性的美好;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在教学时结合课后作业中的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就会迎图而解。

四、创设角色扮演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7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情境以其独有的教学氛围,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有了动力, 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课, 乐于思考, 内心深处就会油然而生探究的欲望, 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2. 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

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能加大学生的直接经验,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参与, 化解学习难点。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数学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 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3. 有利于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主动获取知识,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又能培养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逐步形成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1. 挖掘数学知识的原型, 创设生活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若能挖掘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生活情境, 则会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会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同时, 由于数学知识蕴含在情境中, 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数学知识。这样, 学生既能轻松地领会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和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 笔者在必修一的“二分法”教学中, 先创设了热门电视的生活情景:幸运52的商品价格竞猜活动。请一位同学在0~100内设定一个数, 由另一位同学猜测, 大家齐喊“大了”“小了”, …, 直至猜中为止。第一位同学无规律的猜测, 用了9次, 第二位同学按照“一半又一半”的取法, 只猜了5次。老师提出请大家思考:第二位同学为什么猜了5次就猜中了?有规律吗?这样的电视节目在学生生活中是喜闻乐见的, 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活动, 学生不难获得“取中点”法合理、简便, 从而获得了“二分法”思想的初步体验, 为其后“二分法”概念的学习增加了感性认识。反之, 由于二分法的概念以前没有接触过, 学生缺少认知基础, 如果直接给出二分法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会感觉很突然, 完全是生硬地接受知识, 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结果。

2. 构造认知“脚手架”, 创设铺垫情境。

维果斯基认为, 学生具有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这样两种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搭建学生认知的“脚手架”, 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高中数学中, 有些知识的难度较大、抽象程度也比较高, 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之间的跨度较大, 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如果不创设铺垫情境而直接给出知识, 将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还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学时, 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铺垫情境, 为学生搭好学习的“脚手架”,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能主动参与课堂, 能顺着“脚手架”, 使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不断的向前转化, 逐步逼近新知识, 最后顺利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例如《二项式定理》教学片段:

问题1: (a1+a2) (b1+b2) 的展开式有多少项?

学生1:等于a1b1+a1b2+a2b1+a2b2, 有4项。

教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众 (笑着答) :这个, 不是很简单嘛, 根据初中多项式乘法算出来的呀!

教师:你能够运用计数原理解释这个结果吗?

学生1:这个不太会。

(此时,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教师:这个问题和前面所学的计数原理知识有联系吗?

学生2:我感觉这个问题就好像分步计数原理一样, 第一步从第一个括号中取一项, 第二步从第二个括号中取一个项, 然后相乘。这样, 总共有4种结果, 写出来就是前面的式子。

问题2: (a1+a2) (b1+b2) (c1+c2) 的展开式是什么?有多少项?每一项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3:先把前面两个括号相乘, 得到a1b1+a1b2+a2b1+a2b2, 然后和后面括号相乘, 结果很长, 有8项, 每一项分别由三个括号中的一个字母组成。

教师:上式的结果是: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2b1c1+a2b1c2+a2b2c1+a2b2c2。

教师:这个同学分成了两步写出了结果, 你能一步直接写出来吗?

学生4:可以。就是在每个括号中取一个字母组成一项, 然后逐一取遍, 写出来就是了。

教师:从上述展开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三个多项式相乘, 按照计数原理结果相当于分三步完成, 由于每一步都有2种取法, 这样共有2×2×2=8种结果, 展开式相应也有8项, 其中每一项分别由三个括号中的一个字母组成。

问题3:你能写出下列结果吗?

(a+b) 2=_______; (a+b) 3=_______.

教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写出 (a+b) 4吗? (a+b) n呢? (下略)

由于二项式定理的规律比较复杂, 学生较难发现, 同时学生受初中学过多项式乘法的干扰, 都想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求解, 但是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很难写出复杂的展开式, 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师先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铺垫情境, 复习计数原理知识, 引导学生感受了多项式乘法和计数原理的关系, 为下面问题3中写出展开式暗示了方法, 降低了问题3的难度, 使学生很容易实现方法的迁移, 自主发现展开式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二项式定理打好基础, 铺垫情境, 功不可没。

3. 提供恰当问题素材, 创设“再发现”情境。

曹才翰教授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而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要是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恰当问题素材, 创设“再发现”情境, 变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 就能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对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组合》教学中, 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问题1:北京奥运会期间, 要从甲、乙、丙、丁4个志愿者中选取三个人到三个部门参加服务活动, 每个部门安排一个人,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问题2:若从甲、乙、丙、丁4个志愿者中选取三个人参加服务活动,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在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后, 教师紧接着提出:你感觉前面两个问题之间有联系吗?你感觉组合数和排列数之间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 发现了问题中组合数和排列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组合对应着六个排列。排列数等于组合数乘以全排列数这样的规律。紧接着教师又提出:

问题3:你能求出从7个志愿者中选取3个人参加服务活动,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吗?

问题4:你能用组合数表示出从n个志愿者中选取m个人参加服务活动,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吗?

学生通过问题3进一步明确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关系, 明确组合数等于排列数除以全排列数这样的规律。接着, 通过问题4, 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 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素材, 创设了“再发现”情境,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起来, 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对问题1和问题2的思考, 发现了组合数和排列数的关系, 再通过问题3和问题4强化了发现的结果, 完成对组合数公式的知识构建。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有冲突、有碰撞、有体验、有感悟, 思维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学书本上“死”的知识, 而是在发现知识。这样学到的是有血有肉的知识, 能记得牢, 用得出。

4. 借助多媒体教学, 创设直观情境。

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是静态的、内隐的, 具有深刻的抽象性, 常给人一种“冰冷”的外表, 较难让学生领悟得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理解数学提供中间桥梁。因此, 适时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直观情境, 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而且还能够把静态的知识演化为动态发生的过程, 把内隐的结论显化出来, 使数学知识变得直观, 容易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更何况, 对某些知识来说, 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就很难把它们表述清楚, 很难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如正弦型曲线y=sin (ωx+φ) 和y=sin (x+φ) 的关系教学, 笔者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先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然后通过鼠标的拖动, 逐渐改变参数ω的值, 屏幕上显现相应曲线的动态变化过程,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曲线y=sin (ωx+φ) 渐渐地向另一个曲线y=sin (x+φ) 变化, 对参数ω的作用获得深刻的认识, 从而得到两个曲线的变化关系, 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动画作用又能刺激学生, 使学到的数学知识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若采用传统教学, 只在黑板上讲解, 则不但很难画出这两个曲线, 较难看出这两个曲线的联系, 而且学生只看到两个静态的曲线, 不能感受到ω对曲线的影响, 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5. 结合数学史实, 创设故事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若是能适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故事, 用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史实创设情境, 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掌握数学发展的规律, 还能发挥数学的理性美,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用数学家的奋斗经历吸引学生立志学好数学, 将教育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笔者在“对数”的概念教学中, 讲述了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发现对数的故事。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 穿插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丰富对数概念和函数概念的感性认识, 不仅有效地突破了对数和函数符号抽象的难点,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求异创新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 捕捉学生资源, 生成即时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去发现。因此, 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上的学生资源, 挖掘学生的智慧, 即时生成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自主建构知识。例如探究“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时, 笔者肯定学生把x=m写成x-0·y=m的形式, 这样就把直线方程可能出现的情形用x, y的一次方程即ax+by+c=0来表示, 而且这个式子简单和谐, 充分体现了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学生1:老师您这样归纳好像还不够严密, 是否能还原成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及x=m的形式呢?听学生一下子提了几个疑问, 笔者瞬间内心既高兴又紧张, 紧张的是事先没考虑这么多, 高兴的是新情况的出现就是一种挑战, 能培养自己沉着应战, 灵活处理问题的教学能力, 同时也能加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兴趣, 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并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老师:谁来回答同学1的问题呢?

学生2:我们可以把ax+by+c=0化成的形式, 它表示直线的斜率为, 在y轴上的截距为;当b=0时, ax+c=0表示与y轴重合或平行的直线, 此时a, b不同时等于0。

教师:还有不同的补充吗?

学生3:因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α, 但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 当α≠90o时, 直线斜率存在方程可写成y=kx+n, 它可变形为kx-y+n=0, 与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式ax+by+c=0比较, 有a=k, b=-1, c=n, 当α=90o时, 直线效率不存在直线方程可写成x=m, 与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式ax+by+c=0比较, 有a=1, b=0, c=-m。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任何关于x, 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直线与x, y的二元一次方程是一一对应的, 通过大家的努力, 我们验证了刚才的想法, 这就是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三、创设有效情境的注意事项

1. 情境要简洁明确, 不能含糊不清、拖泥带水, 使学生盲目应付, 思维混乱。

不要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数学知识。

2. 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 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3. 情境教学还要关注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由具体情境上升到抽象的数学概念, 要引导学生剥去情境的表象, 凸显数学本质, 让情境真正能为数学服务。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有效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去大胆猜想, 使他们获得发现。例如, 在球的体积教学中,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柱中挖锥”的方法推证球的体积公式。但在教学中, 笔者设计如下:将底半径和高都为R的圆锥、圆柱及半径为R的半球底面放在同一平面α上, 接着就问:“虽然还没学过球的体积公式, 但你能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吗?”同学们容易发现V圆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学情境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桥梁, 一方面, 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另一方面, 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 以服务学生学习数学为重点, 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审视具体的情境, 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脚手架”, 为培育学生数学思维提供“爬坡台”。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数学教学永恒的研究课堂。

参考文献

[1]曹才翰, 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2]潘巧明.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教研, 2001, (6) .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8

一、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在思考和回答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的过程中, 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定的学习情境, 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授与“平抛运动”相关的知识时, 就提了这样几个问题:“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的时候, 由于道路堵塞, 只能用运输机采取空中投掷救援物资的方式来进行救援活动, 那么, 同学们, 你们知道一架水平飞行的运输机怎样才能够把救援物资准确地投到指定地点呢?是应该在指定地点的正上方还是在离指定地点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进行投放呢?”这个问题一提出, 学生立刻展开了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了本节课的知识上, 这时, 我再开始新课的讲解, 学生就不再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的状态, 而是更加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二、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 实验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相较于理论知识的讲解, 利用实验讲解知识往往更加生动直观, 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实验手段也是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单摆”这节内容时, 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小实验:首先我拿出一个系着细线的小球, 然后把小球拉开一定的角度, 使得小球开始摆动, 让学生观察, 这时的小球在做什么运动?由于之前学过有关机械振动的知识, 因此, 学生很肯定地知道小球是在进行机械振动。这时, 我又提出问题:“这个小球现在是不是在做简谐运动呢?”这时候, 答案不再像上次那样统一了, 有的学生说是, 有的则说不是。我说:“要想知道是否为简谐运动, 学完今天的知识我们就会明白了。”就这样, 一个简单的演示小实验, 就使得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 并且通过教师的演示, 学生对于单摆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在直观的实验现象的驱使之下, 学生自然对单摆产生了好奇之心, 这样就给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利用对比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 很多物理概念、规律之间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物理概念、规律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似性通过对比学习引入新知识。例如, 在给学生讲解“电势差”的概念时, 由于电势差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找一些之前学习过的与之具有一定类似性的概念进行比较, 如“高度差”, 让学生回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 从高处向低处移动时, 重力要对物体做功, 高度差越大, 所做的功就会越多这一规律。然后让学生把电势差的概念套进去, 得出“在电场的两点间存在着电势差, 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移动时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且电势差越大, 所做的功越多”这一规律。在对比教学情境之下, 学生能够借助于之前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新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会更加轻松、更加深刻。

四、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学习了物理知识以后我们会发现,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到处都存在着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相较于课本上古板的理论知识, 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这些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往往更加感兴趣。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解“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 就让学生回忆一下, 平时我们在打篮球传球的过程中, 篮球与接到球的人之间会形成一条连线, 而这条连线的方向就是篮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讲课方式, 使得学生对于原本较为抽象的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在瞬间就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 并且这种知识会长久地存在于学生的脑中而不会忘记。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 这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工作的方式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 其中一个优势就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过去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而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最大益处就是学生在思维方面会变得更加主动和开阔。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眼光就不再局限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上, 而是能够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来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开展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带动之下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寻求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 其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作者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总结了几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希望能够对物理学科的素质化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物理学科,教学情境,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卜振鑫.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康响秦.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11, (07) .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发情感体验

学生的品德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丰富的生活情境是教育的源头活水, 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可以把生活中的典型场景, 通过课件、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境生情, 以情促行,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进入角色, 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进而深化他们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平安回家》一课, 上课伊始, 我便选取了贴近儿童生活的动画《小学生过马路》 (一个小学生玩游戏机过马路导致多车连撞) 。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很快意识到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紧接着, 我又出示了一些不遵守交通事故造成惨祸的图片以及每年全国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 让学生说说酿成这些交通事故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一次次的震惊和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以及安全过马路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了平安回家的强烈愿望, 此时再教育学生安全过马路已是水到渠成。

二、创设模拟情境, 指导换位体验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 往往与他们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 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模拟表演, 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想一想中慢慢体会, 从而悟出道理, 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例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残疾人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 他们知道盲人、聋哑人、肢残人和弱智者等都属于残疾人, 但是残疾人在生活、工作当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作为一个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的, 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他们。为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 从而能尊重残疾人,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一上课, 我就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数学书, 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地不容易。于是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我是残疾人……”, 让学生“任意举起你的一只手, 握拳, 放在背后;然后用另一只手把红领巾解下, 再系上”。为了完成任务, 同学们有的用牙来帮忙, 有的用下巴抵在桌上, 还有的想用腿帮忙。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 同学们不禁想到:残疾人的生活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该是多么地困难呀, 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由此, 学生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

三、创设活动情境, 提升实践体验

例如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先送给学生自由的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完全由你自己安排,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时, 学生因为没有准备, 不知道做什么, 所以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学生体会到了时间的短暂, 时间需要利用。然后再出示一些数据及图片, 告诉学生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一分钟能写18个字, 能读350个字, 能跳绳148下;汽车厂一分钟可以生产一辆汽车;激光一分钟可以走1800万公里等。在同学们的一声声惊叹中, 学生感受到一分钟原来可以这么快地做事, 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接着又顺势再给学生一分钟进行活动体验, 这时学生因为有所准备, 所以做事的速度加快了, 比之前的一分钟都有所进步了。这样通过两次一分钟活动体验的对比, 学生充分体验到一分钟虽然很短暂, 但可以做很多事, 时间是给有准备的人, 时间需要我们去珍惜, 同时也要学会把每一天的生活安排好。

四、拓展课外实践, 付诸行为体验

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首先要做好品德教育的载体与体验性建构, 将学生的经验进行内化, 并引导学生把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 与生活对话, 从而对获得的认识、经验加以检验, 以充实、发展道德认识, 坚定道德信念, 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 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境, 诱发好奇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可以先通过学生爱读的儿歌入手:“太阳大, 地球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 月亮小, 月亮绕着地球跑.”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大家好, 我是笨笨熊, 今年满12岁, 可只过了3个生日, 真倒霉, 你能猜出我是哪一天出生的吗?”设置这些悬念来引入, 还可以通过出示“三羊的羊年计划”、“雄鸡的鸡年计划”等图片引入……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蕴藏在日常生活中,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对例题的教学也是如此, 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

1. 抓住学生喜爱的动物的特点产生例题.

如:“信天翁是一种善于飞翔的海鸟, 每天能飞行420千米, 3天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2. 抓住学生喜爱的游戏, 如现场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等, 产生例题.

再如“时、分的认识”的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票据———电影票、汽车票、商业零售发票、银行存款单等, 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根据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以及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 将其编成例题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 对数学的亲切感也就油然而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习欲望

“学贵质疑”, 发现问题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 在学生对认知对象进行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点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一开始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 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 学生拍两下, 我拍两下, 学生拍一下, 当我拍一下时, 有的学生就不拍了, 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 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探索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将数学自身的魅力融入学生亲身经历的场景中, 为学生搭设探索的舞台, 引领学生体验, 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物化活动获得对所学的抽象知识的理解.学习行程问题时, 我创设探索情境, 让学生探索两车“相遇”、“相距”、“相遇后相距”等情境.如:“快车和慢车同时从A, B两地相向开出, 已知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 慢车每小时行35千米, 求A, B两地的距离.”这样的题, 学生认为很简单, 跃跃欲试.但很快就发现少了一个条件, 不能直接解答.于是, 我引导:“想一想, 添加什么条件, 这道题就能解答了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 想到了可以添加的多种条件.如: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经过3小时两车还相距45千米, 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后相距45千米, 两车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 等等.这样以“活”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广阔的探索空间, 有效地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四、创设活动情境, 唤发学习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自主学习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跟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活动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学习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 因此,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所获得的信息的有效部分, 便成为了可利用或可整合的资源.如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可以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入手, 先在正方形中画出一个内接圆, 让学生观察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的4倍,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测量、比较、思考.学生在用多种方法测量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后, 通过对已经测量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圆的半径、圆的直径有关.接着, 教师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由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和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很快得出圆的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又由于有了前面测量出的数据, 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动手计算的欲望, 不难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并不断将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及时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资源.这样, 数学课堂才会精彩, 才会灵动而富有实效.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的有效创设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情境 有效创设

情境其实是在创造学习气氛和文化环境以及一些活动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动机。如果学生从“景”转入“境”,就可以说其已经融入学习情境。换句话说,学习情境不仅指学生必须要知道的知识、需要处理的问题和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指其情感体验以及主要动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设计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以及道德情感的提升,而且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一、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依据

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情境创设。饮食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生命活动的正常开展。食品中往往具有各种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脂肪,糖类,蛋白质以及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会由于储存以及加工而出现各种形式的化学变化。而化学情境创设都可以从这些变化中取材。比如:为何面粉在加热后会有小孔存在?为何保鲜膜不以聚氯乙烯为主要材料?碳酸饮料在打开后为何会出现气体?等等,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

与生活用品有关的化学知识情境创设。比如:哪些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碳酸钙?虽然珊瑚以及珍珠中都包含着碳酸钙,但是为何其形态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怎样判断物质中包含的碳酸钙含量呢?通过该种创设方式一定会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促使其在回家后积极找出有关物品开展化学实验。

从实际生活中取材对化学实验进行创设的例子非常多,化学教师如果在平时多留意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情境创设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

二、通过传说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传说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其对知识的渴望,而且有利于开发其思维,进而促使其自主思考以及积极探究,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比如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的学习中,可以引进传说故事如“死狗洞之谜”等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在课堂上将死狗洞故事的动画展示给学生:意大利境内有一座山,被称为那不勒斯山谷,这是座神奇的山,狗一旦走进山洞就会莫名其妙死亡,可是人却毫发无损。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疑惑不解,觉得洞中肯定有“屠狗妖”,最终还是科学家找到了答案。看完动画后,学生很投入,但更多的是迷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洞里究竟是何种物质引起狗死亡?

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最后给出答案:洞中也许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教师接着再提出问题:人与狗是一起入洞的,可是人却毫发无损而狗却突然死亡?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空气相比,前者的密度更大,而人的位置比狗高。以上通过传说故事,进行了一个良好的自由探究情境的创设,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死狗洞故事和“二氧化碳密度大”这一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既找到了谜语的答案,有效消化了新知识。

三、采取有趣的化学现象以及实验的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

初中生的年龄及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决定其好奇心较强。采取趣味实验的方式创设情景能增强其好奇心,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观察问题的能力,提高创造力,进而激发其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

比如:关于CO2和NaOH以及Ca(OH)2进行化学反应一课的学习,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创设实验情景。首先准备四个一样的容器,即甲乙丙丁,容器中不能放任何物质,在甲乙丙中装满CO2,接着在甲容器中加入蒸馏水,在乙丙容器中各加入饱和的NaOH以及Ca(OH)2溶液,要注意量必须相等,然后盖好瓶盖并摇晃以便于观察。接着在丁容器中加入与上面一样的热水,先摇晃后再盖好瓶盖,以观察变化。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第一,乙丁体积变化较大,而丙甲体积变化较小;第二,丁体积变小需要的时间最长,其次是丙,再次是乙,甲在这方面不显著;第三,只有乙瓶子出现了污浊情况;第四,只有丁未进行化学反应。

通过对四个容器的观察可以进行情景问题的创设:第一,丁体积变小的原因与乙丙有何本质区别?第二,我们在对CO2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为何选择了石灰水,为何NaOH溶液是吸收CO2的最佳选择?第三,乙体积缩小与丙体积变小之间存在区别的原因何在?

经过这种创设化学实验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原理的能力。

四、结语

简而言之,教学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可是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化学新课程教学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要求其尽可能生动形象,还要求不断优化以及整合,以实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

参考文献:

[1]周恩芳.化学教学的创新重在问题情境的创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88.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 篇12

一、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意义与原则

(一) 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 而引入或建立的以实际形象为主体的, 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具体的场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让学生的心理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锻炼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并且很容易让原本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低年级学生产生浓厚的想要了解的兴趣, 从而实现原本的教学目的.

(二) 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原则

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 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兴趣爱好, 旨在把数学这门略显枯燥的学科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 并且更利于同学们的理解和学习.

二、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一) 根据现实生活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应当从实际的生活中出发, 并且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为了实际生活服务的.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所以作为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出发点,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同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二) 利用故事和游戏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节四十分钟的课程是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的, 那么针对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这一问题, 教师如果能够利用讲故事或者是做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就能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因为游戏和故事通常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 通过一个故事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往往要比直白的讲解和分析获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来直观的进行讲解, 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 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从而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 热爱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要根据每堂课所学内容的不同, 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脱离实际, 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 并且要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作为基础, 太过复杂的教学情境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欲望, 反之, 太过简单的情景又难免会显得不够全面, 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 最后要注意的, 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情境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 切不可主次颠倒, 因为大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和自我约束能力, 所以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 同学们对于游戏或者故事的热情太过高涨, 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致使偏离了原本制定的教学计划, 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掌控学生的情绪, 适时的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上面,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结论

简而言之, 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是当今教学当中, 尤其是学习数学这一类比较抽象的学科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习效率. 说到底创设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始终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好的引导教学,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 如果应用得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刘洋.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探讨[J].成功 (教育) , 2013, 09:131.

[2]李如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5:98.

上一篇:高校危机干预新思路下一篇:审计工作效率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