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精选10篇)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情境教学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为儿童的创新、实践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促使儿童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情境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3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模拟情境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实验、挂图、模型、故事、幻灯、多媒体等方式和手段,精心设计的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有趣的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举例说明之。
一、巧设思维障碍,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做法有:
(一)采用生动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材只从理论上研究,学生难以捉摸,常感觉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不明显,因而可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剪成漏斗形状的可乐瓶内把瓶口堵住,问向瓶中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乒乓球会浮起来。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乒乓球并未上浮!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创设新旧知识冲突的情境
例如:布置“电动势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预习任务,可暂时不说预习,只出示一硬盒,盒子里事先装一节干电池,两极各引一根导线伸出盒外,问学生盒子里是什么却不打开。然后把盒子与变阻器连接成闭合电路,用演示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盒子外的电压和电流。在这里先用盒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多测量几组电流、电压数据之后,画出图线,发现电流随电压升高反而减小与已学欧姆定律结论截然相反,打开盒子提出电流与电池电压为什么不成正比呢?趁机把新课中心问题明确提出来,却打住不说,告诉学生,想知道就要预习。
(三)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发现问题是优秀的物理思维品质。为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哪怕是表面的、片面的问题,都不要不屑一顾。如在研究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后,我问学生,你对这个实验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至少一个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有的问:既然拉力等于摩擦力,拉力大了,摩擦力也会增大,为什么不说摩擦力大小与拉力大小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有关系?与速度有没有关系?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思维,又要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和学生讨论,必要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如对学生提出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有没有关系的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时,大部分学生能想到应控制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因而选用一个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做实验来验证。这样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能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乐于探究。
(四)创设符合认知结构的情境
创设情境要有层次,要符合认知的逻辑性。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境,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境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然后再创设第三次情境,非平行光线射入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这样,通过问题层层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在物理学中主要体现在对实验情境的模拟,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情境的模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绪论课时,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将腾飞的火箭、神秘的宇宙、变化多端的大自然、绚丽的激光、原子弹爆炸蘑菇云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活中最简单物理现象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告诉学生,古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幻想,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短短的一节课使学生置身于变化无穷的美丽大千世界中,生动自然地了解了什么是物理学,以及它研究的对象,同时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如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篇4
新田一中
何军雄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在问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价值的生动,我个人认为最适合学生口味的,联系生活,结合课本知识,课堂实用的教学情境就是有价值而生动,就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所需要的。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而不断探求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性的意向活动,是力求认识周围事物的倾向,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由于学生对知识真理有强烈的追求,就必然是学习活动中强有力的内心动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来创设教学情境。下面列举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情境。
1、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地理的毅力和恒心,因而教学内容要不断启示“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以及对知识的探索。例如,在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时,提出:“为什么在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而不是正午?”“为什么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引入新课,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课后总结时又提出:“晚秋时,许多农民制造烟幕意在何处?”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又如在讲授《新兴工业区》时,说到为什么意大利新兴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特点时,启发学生思考“在哪些方面是值得我国温州发展乡镇企业中需要学习、借鉴的?”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始终处在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的态势中。
2、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如对于《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的教学,我安排学生先自学,然后进行老师答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的。又如在进行《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一节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发言,把身边所熟悉的、新颖的、有特色的文化事物表叙出来,供大家讨论、分享。
3、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学需要的情境之中,容易诱发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通过向学生提出:“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将如何变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又将怎样变化?” “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或只自转不公转),全球的昼夜长短将如何变化?”这种情境的创设,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进入对地理知识的探索中去,致使爱好地理,想学好地理。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篇5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
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无锡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无锡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无锡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无锡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无锡?”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二、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课例5:《认识分数》(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
([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要具有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要具有真实性
联系实际生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有针对性
一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五、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要具有适度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创设几个或十几个情境,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关注的只是活动的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中来,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6
(一)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要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0》一课,教师问学生:“你们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学生对这一情景太熟悉了,有的说:“请客人喝茶,喝饮料。”有的说:“请客人吃水果。”还有的说:“请客人坐下,客人走的时候说再见。”老师说:“小丽家来了客人,你看他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多媒体演示:小丽的妈妈端上来三个苹果客人吃了一个,小丽吃了一个,妈妈吃了一个。“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用哪个数字表示?”从而引出了“0”。在模拟情境中,学生了解了“0”的含义。
(二)创设人文性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特别注意选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演示等。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通过多媒体演示画面):有一天,唐僧师徒4人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太阳热辣辣的照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到口渴难耐。孙悟空向师傅请求去给大家找水喝,师傅同意了,不一会儿,孙悟空没找到水却抱回了个西瓜,猪八戒看见可高兴了,说:“大师兄,让我来分西瓜吧,我的肚子最大,所以我吃1/8,师傅和我一样多,也是1/8,沙师弟吃1/4,大师兄肚子最小,吃1/2,就够了”。孙悟空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你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发笑?同学们听完看完,各个兴奋起来,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多,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少,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进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小议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7
一、精心设计导语, 领入作品情景
导语, 即语文课文教学的开场白, 教师一走上讲台, 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教学, 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 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细流, 流进学生的心田, 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 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 定能扣人心弦, 发人深省,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同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中。在讲授散文、诗歌等题材的课文时, 教师应饱含深情, 娓娓道来, 以诗化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出一种情境,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收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如我在讲授《故都的秋》一课时就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一直是个多情的季节, 它撩拨起文人无限的情思。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写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日里, 他读到的是壮丽;柳永在秋中徘徊, 写下‘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秋雨里, 他读到的是凄苦。不同的人, 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 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幅画, 美丽而落寞;是一首歌, 忧伤而悲凉。今天, 就让我们进一步来体味这故都的秋吧!”通过这一导语的引入, 学生会兴趣大增, 迫不急待地打开书, 去体会秋的情景。在讲授名家名篇的经典之作时, 可以利用背景知识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如我在讲授《诗经》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 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 几乎已是家喻户晓, 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今天, 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这样, 就把学生带到了诗歌的情景中, 去领会作品的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一个好的提问, 能够创造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就是说, 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 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说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巧妙激疑设问, 然后又巧妙释疑答问, 一环扣一环, 环环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在解疑答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然, 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使用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 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全文的结构, 值得探索, 而且本文的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 与其他文章有别, 因此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而且要找到准确的答案, 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并且争论一番才能辨明。又如我在讲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课时, 就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生阅读了这篇精彩的驳论文后,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又是怎样进行驳斥的?本文所确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样, 这些问题会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形成几个高潮,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活动情境, 调动主体参与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安排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实践体验, 增强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在活动中显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这样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都是很好的方法。分角色朗读, 可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声音, 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语言的泼辣、林黛玉语言的柔弱小心、贾宝玉见林黛玉时语言的直白等, 使各个角色栩栩如生, 如在眼前。还可以通过直接表演的方法, 如在讲解《雷雨》《茶馆》等课文时, 这些方法都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效调动主体参与, 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在创设活动情境时,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 并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实践促学习, 以实践促发展,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活动, 争取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创设直观情境, 感受课文意境
直观情境指可以让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直接去感知的情境。而感知就是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转化为信息而进入人们的大脑。摄取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感知, 获得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记忆。这些直观的方法包括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通过音乐创作场景和氛围会使人们感受美的形象, 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授《明湖居听书》一课, 在巩固练习时引入旋律鲜明的音乐让学生们来体验、来联想、来写作, 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又培养了写作技能。又如讲授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时, 教师花了许多口舌去介绍“景泰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还不如拿一个景泰蓝的茶杯给学生展示一下“这就是景泰蓝”, 在讲到景泰蓝制作过程的几道工序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一目了然了。感受直观情境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 那就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它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 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激发求知欲望, 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再如讲授话剧《雷雨》等课文时, 可先简介人物, 再看影片, 使学生情绪高昂,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情境 创设方法
创设情境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看来,情境教学更多存在诸如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展现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认为语文只要表述清楚了,也就讲解清楚了,不想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配以实物来强化理解。不仅如此,还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语文课堂上压根就学不到什么,语文课上不上对自己的学习没什么影响,自己只要平时多看看书就行,这也导致了学生根本不重视语文课,在这个误区下,显然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有可能完成不了。而情境教学的创设,可以让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还可以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一、通过实物演示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发现的是有时候自己讲解半天还不如用实物的昙花一现,正如老话所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的年龄小,阅历不够,对世界的许多事物认识不清,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多难题,如在讲解某样植物的时候,不论教师自己对该植物有多了解,讲述得有多清晰,远远不如实物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学生在没有看到具体的事物的时候,根据教师的讲解,每个人脑海中呈现的是不一样的,只有学生自己见识过了,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事物。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体感受,有利于言语表达。
二、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教师教学有时往往只差最后一步,当学生理解了也就彻底掌握了,但这一步通常情况下老师往往注意不到,而只会单方面的讲解,有时自己也讲解不清,这时就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其中音乐是最好的选择。音乐的播放,可以渲染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往往能够更好的理解,当然了,要选取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而不是随便的,不然,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在教师的讲解下,本已经理解的差不多了,被音乐渲染的情境给破坏了,会给学生带来误导。
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与人息息相关,学生也不列外,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这也就使得学生对生活有着更多的关注,教师要知道教材中的文章也是作者通过生活有感而写的,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包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贴近当时的情境,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是最优秀,最渊博的语文教师。
四、借助图画情境再现
在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一首诗词都有着不一样的意境,但学生未必可以完整准确的感悟相关的意境。古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还可以通话自身的理解,将自身的理解通过图画展示出来,借助图画再现情境,通过文字与图画二者相呼应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在讲解建筑的文章时,可以通过展示图画来给学生一个一目了然的直观展示。
五、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大家都知道,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感受才是最深的,也是最难忘的,在教学过程中,关于角色扮演的相关活动是比较少的,而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情境,可以给学生以最深刻的体验,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改变学生以往认为语文枯燥无味的看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学起来也会更轻松。因为学生在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的过程中,会将自己认定为文章中的人物,将自己带入到作者的文章中,感悟点滴,学生甚至能感到文章中的事就是自己做的,文章中的一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会让学生感到亲切,也会感觉自己学的越来越轻松。
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来描述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但也不要忽视教师的作用,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只有将自己所理解的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情境,更好的展开教学。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够通过语言表达来描述相应的情境,怎么能够使课堂学习有更高的效率,达到更加的效果呢。
当然了,情境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的方法,还得吸收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练习法等,相互配合,使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9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情境教学就是利用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再创造。而在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程中运用地尤其广泛,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其生成无疑就带上了一种必然的色彩。本文即从具体的教学入手,拟对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生成艺术做一些理性的思考,断无法达诸公之境界,也算不上学术的东西,力求活泼,只是将自己的一点阅读经验与看法翻了一遍,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生成艺术
众所周知,语文是以语言为信息载体的,而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形象的间接性,由此带来了文学作品的“想象优势”、“联想优势”,而想象与联想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①,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只要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观察和心理感受及知识储备,把课文中无形的文字转化成有形的图景,学生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直观”的画面。这幅画面不是“描红”式的简单临摹,而是打上了学生主观感受的烙印。这样一幅画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体味人物感情,领略意境美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而这仅靠老师泛泛而谈所无法达到的。
情境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创设氛围,将教学内容和情景高度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智能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再创造。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除了听到了抽象的概念、记下了枯燥的笔记以应对考试外,未必有真正的收获。我们都懂得语文课的外延应该是广阔的生活这样的哲理,因而学习语文,应当以获得审美的体验以及对生活更真实、更深刻的认识为重要目标,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体系与完整。
毫无疑问,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教学情境作为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个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感情,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呢?我想这不仅是所有身在一线的老师、专家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一个准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从哪些方面来积极准备,从而打好教学这场持久战呢,笔者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愉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拟抛砖引玉。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悬念激发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能够造成一种期待的心境。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寻下去的心理,带着这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定能加倍增强。正是这种悬念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研究文本,有所收获②。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说的莫不是如此。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③。
二、用真实唤起共鸣,创设教学情境。
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所创设的情境美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品读才能体会到。但当作品中的情境由于时代、地域等种种关系,使学生产生陌生感时,学生的阅读往往无法深入。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激发学生的相似联想,将学生引入一个相似的生活情境,以消除学生对文章情境的隔膜感,阅读效果会更好。俗话说,生活是文章的惟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自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或记人,表现其精神品质;或叙事,提示其价值;或说明事物,使人了解其物的情况;或阐发某种观点、看法,让人明理;或是撰写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受到教益。所谓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即借助相似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情境,有时,更可将这种情境活用到生活实用中,对学生学习为人处事也会有所帮助。例如,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给武松写自荐信”的问题情境。写自荐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替武松写自荐信,缩短了学生与小说人物的时空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看这封自荐信的栏目设计,谁都可以胡诌上几句。可要写好,那又非仔细阅读课文不可了。何况,个别栏目是开放性的,虽然一时无从下手,但是对好奇的学生来说极富诱惑力。这个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它的模糊性成为推动学生对文章积极地感受、理解、创新的动力。④
三、用表演深入人心,创设教学情境。
21世纪的课堂,学生应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索、全身心地参与。而表演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主动钻研文本,洞察文章内涵,更能够在课堂上让同学投入其中。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增加学生对课文角色的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更真切准确地把握文本也提供了可能。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做法: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的各种人物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3)按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或思想意义。这种方法在戏剧教学中运用得尤为地突出,在戏剧教学中注意强调重读、重评、重演,以突出戏剧自身的特点,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感染力,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感悟;在评的过程中去思考、探究;在演的过程中去再现,全面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鉴赏能力⑤。
四、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
文人墨客把自己知识经验写入文中,成为一篇篇传世佳作。但是,当学生重拾他们的文章时,阅历上的局限或者时空距离往往成为学生理解上的一道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画面、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更好投入文章理解。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借助影音资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创设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有更直观的情感体验,而这无疑是非常好的一种手段。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做能调动人的情境,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宁夏中卫市中宁一小的王凤霞老师在执教《乡下人家》时,课前播放歌曲乡间小路,并且师生同唱歌曲,以此方式进行导课,这种导课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出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图,师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近乡下人家,领略乡下人家一道迷人的风景。绘画要求“目尽尺幅,神驰万里”,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际上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正是利用学生的创造思维来最大限度地表现作品的艺术效果。例如某著名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便很好地运用到了此法。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笔优美,意境悠远。但考虑到城里长大的孩子对于荷塘基本没有感性认识,很难体会这种淡淡的韵味美,在教学设计中就选择糅合绘画与音乐的元素,努力为学生创设出文中的情境。于是,首先选择了席慕容的油画《初心》,因为它的意境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诸多神思之处,同时挑选几曲宁静的、带有淡淡忧郁的古典音乐,在这些图片和音乐的营造的背景下,引领学生很自然进入朱自清笔下的那个充满荷香月色的世界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内同样创设出了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足不出户,却能身临其境,与作者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⑥。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再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就容易多了。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缺乏创新,情境教学陷入僵局的现象却极为地普遍。究其原因,我想大抵有二:其一,迫于应试压力,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致对文章的段落划分、段意归纳、中心提炼,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拐入死角,甚至于连对段意、中心的表述上都作了统一,明确到了极点。其二,教师的观念问题。不少教师仍固执地坚持着课堂教学的明确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一切的问题,统一所有的认识。我们平时常常可以听到“懂了吗?还有问题吗?”这样低级无用的问话。其实,阅读本身的魅力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见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包容。大可不必为问题争执不下,思想不能统一而有所遗憾,相反这倒是件幸事。因为笔者始终相信,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挥他们学习的创造性,联系生活实际,切己体味。毕竟,冷暖自知。
总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创设语文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而足。良好情境的创设,对于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有一点必须清楚,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去创设既适合学生实际,又紧密围绕教学中心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语文课堂上愉悦的气氛, 形成课堂亲和力,从而达到积极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问的真正对话,要创建一种适宜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宽松、活泼、自由的环境中体味顷悟和创新。因此,我们要悉心钻研教材,精设计教案,用心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入境明理,悟情启智。使语文课堂更开放、更生动、更具魅力,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从而收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效果。因此,提升语文教学情境的教学价值,要以美育情,注重情境的审美价值;以思启智,提升情境的思维质量;以生活为源,丰富情境的生活内涵;以动为主,增强情境的多维互动⑦。
注释:
①马克·布洛赫(法),《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 程郁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张伟,《“悬念教学”例谈》,《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五期 ③纪红霞,《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中国教师报 ④姜晓燕,《新版“武松打虎”——听虞大明老师执教『景阳冈』有感》,《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四期
⑤刘娴,《教学改革》,《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九期
⑥张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得与失》,《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6年12月
⑦邵燕玲,《提升语文教学情境的教学价值》,《时代教育》2008年3月
参考文献:
①李吉林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②张熊飞著,《诱思探究教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年,第一版
③《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及基本原理》
④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10
摘要: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建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检验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教师围绕数学问题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数学情境,遵循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的创设原则。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有效认知数学知识。这种学习的行为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手段,使数学在一年级学生认知过程中起到启发认知和数学思维表述的启蒙新联想教学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建;自主学习能力
一 联系生活,创建生活情境
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开始,也是数学教学能够成功的重要环节。低年纪课堂导入主要是通过情境创设开发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数学思维,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学生在对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在保证学生学习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今后数学学习奠定习惯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情况与所学的知识经验。在低年级课堂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构架。学生通过情境建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知识后将抽象性的事物联系到具体而简单的事物中。例如芳芳同学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红色路线与黑色路线哪条更为短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低年级学生普遍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观点与构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会出现枯燥心理,逐渐失去耐心以及对知识难以掌握的情况,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看法较为单一,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抵制,厌学的情绪,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应当采用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通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课本中抽象数学概念与知识相结合。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数学的机会与活动。有效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思索中。情境的特殊性会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观点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加强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联系。但如何创建有效的情境课堂,首先应当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同时经过一定的实验操作,教师运用数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借助生活中出现的数学情境等一系列相关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庞为游园会安排了场地。有4捆红色气球,每捆9气球和5绿气球。那里有几个气球?通过一系列情境假设的方式为学生数学问题的思索提供场景与内容。
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问题,通过有效的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虽然对数学相关问题经验尚浅,但也会有一定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一定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存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并利用学生感受数学为生活带来的方便,通过身边熟悉的食物产生数学问题,创建情境化生活化的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问题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自身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投身数学学习中,探索学习数学的学科。[]
例如在进行平面图形识别时,可以应用生活情境,比如小明的生日就要到了,父亲为他准备了一份礼物,将正方形卡片与两个三角形卡片平放到长方形的盒子中进行包装。小明决定自己动手保证盒子包装完美,但需要通过对卡片的有效组合进行合适的调整。通过与学生老师求助后完成拼装。礼品卡片的认识与组合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为小明想办法,同时学生经过教师指导小明长方体的有效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生活处处皆数学。这数学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熟悉了解多种图形的识别组合方法,将数学问题带入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同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二 创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实践是检验数学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取实验性操作的手动活动,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结合书本现有的内容与条件,为学生创建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器材,满足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心理与学习心理,促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能力,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已有知识的了解,复习巩固。使学生对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在我们身边的图形是在帮助学生认识基本图形,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活动小组通过分配,分配不同识别任务与识别物体,组长通过与小组组员的有些合作,识别班级中一些常见的物品。例如书桌课本等是长方形。杯垫是圆形,三角尺是三角形。通过组长合理安排组内人员进行实物的识别统计,最后总结整理出具体识别结果,与教师进行比对了解实际识别方式与实际识别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图形范围是否合理,通过组长进行汇报工作,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实际物体的感受及探索数学图形的奥秘,通过了解有效的识别方法,掌握运行图形辨别的规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将课堂给予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对数学知识保持求知欲,探索欲望。同时,由于设置的情境实验难度较低,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基本都能完成,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逐渐摸索出图形组合规律,使学生真实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对日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与数学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三 借助简单道具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与性格的特点,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对于一些游戏具有极大的兴趣,在低年级课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一年级学生年纪特点,将教材中的问题加以改变,行程以游戏为主的方式进行有效展开,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好奇心与主动性。针对不同年纪的学生,教师设计游戏内容与形式应当有所差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学习有关概率问题是教师设置一个简单的游戏通过准备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球将黑色与白色两种不同的纠纷到黑色不透明的袋子中,让学生去摸索。并每次只能摸出一个球,在魔术圈后将球的颜色记录好后放回袋子中,继续进行这邮箱活动,让每组学生通过计算与。总结了解实际的概率情况,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有兴趣在。游戏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游戏热情,在活动之后积极主动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出了概率的可能,一定不一定专业数学概念,这样对于单调的数学知识而言,为学生增添了别样的游戏道具色彩。[]
四 总结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推荐阅读: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08-10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11-07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06-10
语文课上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王增利07-28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07-21
如何创设高中语文多媒体情境教学11-21
函授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谈11-18
情境教学的创设07-30
语文课上的情境创设05-26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