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

2024-08-10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共12篇)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 篇1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因为课文是文质兼美的, 学生是生动活泼的, 老师也是最具人文色彩的。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 燃烧着思想, 闪烁着青春, 充盈着情思。在语文课上, 要让学生登堂入室, 渐入佳境;要让学生尽情地释放他们的所思所感。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么, 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这样的环境呢?需要教师多方面的素质, 需要教师掌握恰当的方法。

一、语文教师要热爱生活, 正直高尚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所谓的人文性, 所谓的精神追求, 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 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欣喜, 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语文的存在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就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既然要引领学生去体验, 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欣赏自己建立的自信人生观, 能发现别人的美, 欣赏别人的美, 做一个正直豁达的人, 还能欣赏自然界一切生命, 塑造开放的心灵。通俗地说, 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魅力四射的人, 让学生欣赏语文教师, 热爱语文教学, 带他们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二、语文教师要关心学生, 平等呵护

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首先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这种爱是近乎天然的本能, 要富有人情味, 要有仁慈宽容的博大胸怀。这种爱不是人为做作装出来的, 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 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这种爱“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教师要做到让学生“亲其师”, 然后“信其道”, 就必须首先关心呵护学生, 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爱的接触与交流, 学生才有抒发自己感受、畅谈自己想法的欲望,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 还要注意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把爱停留在少数人身上, 不能把语文课看成是几个学生表演的舞台, 具体地说, 提问不能总叫成绩好的同学, 不能总让朗读有感情的学生去朗读, 而是要认真倾听所有学生的体会、感受和心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想、表现的机会, 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语文课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他们是独立的, 他们可以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不一样的情感体会, 在这里他们的一切都可以受到尊重, 这一点看似是对教师的苛刻要求, 其实, 这是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语文教师要具有足够的语文知识, 重视积累与学习

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包括的范围很广, 如:听说读写的知识与能力、言语交际能力等, 作者、编辑口语较差一点对工作影响不大, 主持人、演员书面语差一些也还可以, 但语文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那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欠缺, 否则就不能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 课堂氛围也不会很轻松。例如, 在分析鉴赏作品时, 如果教师的语言干涩、平淡, 没有吸引力, 那么, 此时的课堂可想而知, 死气沉沉, 乏味之极, 学生今后也不能很好地分析评论。相反, 如果教师说的能力较强, 又有较深的文学修养, 肚子里装有许多的唐宋诗篇, 古今佳句, 在适当的时候, 便可呼之即出, 挥洒自如, 这时的课堂气氛、效果会截然不同。

总之, 一个语文教师却必须懂得什么是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阅读能力形成发展的阶段与规律、阅读的方式、方法、类型等, 因为语文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去感悟。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 篇2

水田小学罗敏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试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也就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体味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乐曲,渲染情境;借助道具、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利用多媒体,进入情境等等。不论怎样的创设情境,都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创设的情境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运用自如。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与运用情境;体味情境;演示情境;渲染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课堂引入不得力,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吧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效率。现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那么,我们将在课堂中怎样创设情境与运用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创设与运用:

一、联系生活,借助图画,体味并再现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来自生活、反映生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追溯源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1

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和情感,并且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尝试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生活。利用生活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时,我是这样做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天空中飘着的白云,与课文中的情景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这朵像马儿,那朵像小狗„„学生积极发言。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了生活情境,对课文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的特别有味儿!利用生活的情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叙事、写人、写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一幅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照文章绘图的创造性与重塑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小学课文中的内容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图画,再现情境。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文时,让学生认真看插图,仔细观察图中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头描述出来,描述后,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个较鲜明的拉萨天空蓝宝石般的形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以借以显示文章的深刻含义。在学习一年级的《这儿真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篇课文深刻的含义,就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画画,我就用绘画的方式导入、渲染情境。首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好比是荒岛。在纸上先画一只小熊,一张纸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岛只住着小熊一个,显得它很孤独,跟着课文思路走,接着画云、树、草、花、小动物们等等。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小岛图画就展示在面前了,图中的小熊也不孤单了,这幅图就好比是小岛,这样学生好比在岛上生活过一样,实地体会了美化环境,爱护环境。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浓厚,在快乐的绘画中领会了课文的精髓实质,教学效果好。

二、运用实物和乐曲,演示并渲染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快捷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一些具有较强客观性的课文教学中运用最合适不过。如

四年级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初读课文,老师和学生心中都充满疑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吗?为了揭开这个谜,学生分组带来了苹果,课堂上现场做实验,面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五角星,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自然比空洞的讲解要深刻得多。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与文学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激发起联想与想象的活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老师的课,在她的教学《王二小》的课堂上,孩子们流着眼泪呼唤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使听课的老师个个热泪盈眶。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情感发展得并不完善,而这正是老师通过音乐情境的渲染,才获得如此情真意切的效果。可借助音乐为学习课文渲染情境,还可以借助音乐为作文创设情境。声音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描写。而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古代许多大诗人以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旋律,每一首诗便如音乐般让人陶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发。小学生喜欢唱歌、听音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让学生听一曲美妙的乐曲,学习用语言文字手法描写音乐的意境。这样既可以训练其思维想象力,提高艺术修养,又可以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道具及多媒体,体会并融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凶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让学生到讲台上来,一边朗读,一边表演。由于头饰洗、渲染了气氛,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争着表演、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得开心、读的开心、演得开心。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意义建构的情景,不仅要实现以景激情形成学习动机,更要实现以景促学,使学习能和现实基本一致或相累似的情景中发生,更好实现意义建构。海底世界对学生来说,既神秘又陌生,尤其是对农村的孩子。因此我采用播放录象创设情景的方法,使学生觉得自己就在海底,让学生看到那色彩鲜艳的海藻,形状各异的珊瑚,在深海里闪烁发光的深海鱼„„还采用加大对比度,降低光度、音量的操作方法,使画面逐渐变

暗变黑,音量逐渐从有到无,让学生具体感知海底一片宁静和海底一片黑暗又有光点闪烁其间的奇异景象,学生此时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世界。再播放模拟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戴上水中听音器的耳机听一听,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句子间的关系。并播放有关海参、乌贼、贝类等的活动方法的录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各有各自的活动方式。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就很容易,掌握了课文的精髓,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情境创设,是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以上尝试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点滴做法,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但以上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以及教材难度的加深,不可能单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内容,因时,因地而选择不同的做法,既要切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主体,又要明确目的,做到和谐统一,灵活机动,把学生真正引入积极的情境中去,让学习不再枯燥。总的说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多种方式运用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主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通过自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创设的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场所,让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

[2]《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云南省教育厅主管,出版时间:2012年第7、8期(合刊)。

[3]义务教育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 篇3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中

精彩的导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情绪,促使学生用回忆、对照、想象、联想等积极的思维理解课文,品味语言,进入意境。导语可以简短,也可以繁复,言简意赅的概括可以,造势的铺陈也可以,但务必要紧扣文章主题,有创意,新颖奇特。

例如我设计的《诗经·蒹葭》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谁在课外读过琼瑶的小说?(提起琼瑶小说,很多同学都很吃惊,因为老师们一向反对学生读琼瑶小说。这一问使学生们猝不及防,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实交代,还是谎称没读过?这样的问题提得很突兀,我稍作停顿,不动声色,一下子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了)是的,其他老师都反对你们在课堂上读琼瑶小说,我本人,作为一个和大家一起在课堂上读小说的语文老师,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过!(进一步说明我的态度,学生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但是,我本人在学生时代读过!(学生们议论纷纷,大意是作为老师的你,在上学时也读过,却反对我们读)你们可能说这就叫“只许老师放火——”(我还没说完,学生们都抢着说“不许学生点灯”)本人读了,但绝不是你们那种读法,(学生中有人插话:“老师你是怎么读的?”)本人读有所得,并有一个重大发现:琼瑶女士把别人的作品拿来翻译一下,就成了她自己的,所以你们大可不必佩服她。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广泛阅读,学会翻译,也一定能写出精美的篇章来。(学生们插话:“不信!写小说那么容易?再说,翻译别人的,别人能同意吗?”)对,翻译别人的,别人还同意。不信?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琼瑶翻译了谁的!你们可看过她的《在水一方》?(有人说看过,有人说没看过)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读《在水一方》!(教室里人声鼎沸,很多人不知道老师要卖什么关子。学生的听讲兴趣被强烈地激发出来)我这么说可能有人会看我拿了小说没有,即使没有拿也不要紧。再说你们很多人也没有读过这本小说。(学生插话:那怎么读?)但是你们都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呀!(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本课的标题: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琼瑶作词的流行歌曲《在水一方》,其歌词内容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翻译和改编。学生们打开书,看到的都是近似《在水一方》歌词的诗句,这样,理解课文、教读课文的任务就最小化了。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在《诗经》和现实之间,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学生们再阅读这篇远离今天的古诗,就会发现原来这首诗是那么容易理解,是那么的充满艺术魅力。而由此激发出来的对课文强烈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很快理解了《诗经·蒹葭》,领会了这首诗的内容、意境、思想、情感、艺术……

二、引导学生想象、再现课文意境,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理解课文,感悟作品

其实,生字、生词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之后轻而易举地完成。

例如讲授《论语十则》,这篇课文是孔子讲授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方法的,对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决定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使用分析、描述的语言,引导他们想象课文情境,再进一步去学习、品味,把生字生词的教学“镶嵌”在对课文意境的分析再现之中。

在讲授第一则《学而》时,我要求学生先依据课文注释,理解翻译这则简短的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学生对照注释理解、翻译(口头)后,我挑选了一个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翻译道:

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我接下来分析道:

尽管你们和我轻松相处,但是你们在对同学讲述时直呼我的名字了吗?

你们在学习之后还要按时复习,你们累不累?能坚持吗?快乐吗?

在你学习的时间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即使是志同道合的人,打断你的学习,你很愉快吗?

你被别人误解,你生气吗?你可能生气,生气了就不是君子吗?

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孔老师说到了学习、复习、交友、快乐、愉快、误解、道德、君子、小人,他这样是讲课还是漫无目的地聊天?我这样讲课行不行?

这一系列结合学生平时学习实际的疑问,一下子把他们带入了对课文的探究之中。他们很快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子”是对老师的尊称,“习”是指“做练习”(不同于课文下注释,这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朋”是指“同学”,“君子”是指善于学习的人。学生们就这样在设定的情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学习方法。

小议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篇4

一、精心设计导语, 领入作品情景

导语, 即语文课文教学的开场白, 教师一走上讲台, 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教学, 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 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细流, 流进学生的心田, 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 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 定能扣人心弦, 发人深省,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同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中。在讲授散文、诗歌等题材的课文时, 教师应饱含深情, 娓娓道来, 以诗化的语言感染学生, 在课堂一开始就创设出一种情境,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收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如我在讲授《故都的秋》一课时就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一直是个多情的季节, 它撩拨起文人无限的情思。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写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日里, 他读到的是壮丽;柳永在秋中徘徊, 写下‘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秋雨里, 他读到的是凄苦。不同的人, 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 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幅画, 美丽而落寞;是一首歌, 忧伤而悲凉。今天, 就让我们进一步来体味这故都的秋吧!”通过这一导语的引入, 学生会兴趣大增, 迫不急待地打开书, 去体会秋的情景。在讲授名家名篇的经典之作时, 可以利用背景知识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如我在讲授《诗经》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 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 几乎已是家喻户晓, 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今天, 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这样, 就把学生带到了诗歌的情景中, 去领会作品的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一个好的提问, 能够创造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就是说, 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 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说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巧妙激疑设问, 然后又巧妙释疑答问, 一环扣一环, 环环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在解疑答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然, 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使用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 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阅读前可设问:“全文的总纲是哪一段?”这个问题涉及全文的结构, 值得探索, 而且本文的总纲不在开头第一段, 与其他文章有别, 因此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而且要找到准确的答案, 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并且争论一番才能辨明。又如我在讲授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课时, 就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学生阅读了这篇精彩的驳论文后,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又是怎样进行驳斥的?本文所确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样, 这些问题会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形成几个高潮,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活动情境, 调动主体参与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安排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实践体验, 增强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在活动中显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这样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都是很好的方法。分角色朗读, 可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的声音, 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语言的泼辣、林黛玉语言的柔弱小心、贾宝玉见林黛玉时语言的直白等, 使各个角色栩栩如生, 如在眼前。还可以通过直接表演的方法, 如在讲解《雷雨》《茶馆》等课文时, 这些方法都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效调动主体参与, 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在创设活动情境时,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 并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实践促学习, 以实践促发展,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活动, 争取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创设直观情境, 感受课文意境

直观情境指可以让我们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官直接去感知的情境。而感知就是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都能转化为信息而进入人们的大脑。摄取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大量信息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感知, 获得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保持深刻的记忆。这些直观的方法包括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通过音乐创作场景和氛围会使人们感受美的形象, 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授《明湖居听书》一课, 在巩固练习时引入旋律鲜明的音乐让学生们来体验、来联想、来写作, 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又培养了写作技能。又如讲授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时, 教师花了许多口舌去介绍“景泰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还不如拿一个景泰蓝的茶杯给学生展示一下“这就是景泰蓝”, 在讲到景泰蓝制作过程的几道工序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一目了然了。感受直观情境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 那就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它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 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激发求知欲望, 从而使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再如讲授话剧《雷雨》等课文时, 可先简介人物, 再看影片, 使学生情绪高昂,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篇5

在小说教学中,创设情境对于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小说有特定的背景,不结合背景,理解就有偏差,但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必须创设情境。

以范进中举为例,虽然在讲课前已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了《儒林外史》,了解了吴敬梓,但对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举动还是很不理解,特别是第五段,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之后昏厥、疯跑、疯跑到集上。对于这个情节我采取的策略是;大家看过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演的小品《心病》,因为中彩票三千而得病,现在又中了三百万怕没命,所以来看心理医生。赵大宝治好了他的病,作为感谢要把其中的一百万给赵大宝,范伟病好了,赵大宝听到给自己一百万却抽了。可见对于这种巨大的惊喜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疯得病。这样就能理解范进的心理,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可见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一旦梦想成真,就喜极发疯了。对于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同样也可以用中奖前后的变化来反映。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主题、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化抽象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通过类似的情境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联系生活获取情境是最好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篇6

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生活是源头和根本,语文同样来源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云的不同形态能够反映不同的天气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窗边观察云的形状,谈谈今天的天气状况,也可以让学生回忆天气晴朗时和刮风下雨时云的样子。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文章。

二、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巧妙设计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促使学生长久保持注意力。如在教学《伤仲永》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方仲永从小天资过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这篇课文,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不论天资有多高,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教师通过这篇课文向学生讲解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1.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画面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单纯的文字。文学语言讲求画面美,教师可以运用画面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紫藤萝的语言: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想象出作者描写的紫藤萝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紫藤萝的照片,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精妙的语言。

2.运用声音创设情境

声音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将声音与文字结合,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比如教师在执教《口技》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口技这门高超的技艺,真正体会文章中口技人营造出的氛围,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展示图片或者声音,它还能够把文字、声音、画面、视频等融为一体。如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教师就可以综合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和他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那么他的音乐最能够代表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几首贝多芬的音乐,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他的魅力。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贝多芬与客人会面时,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贝多芬表演时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他对音乐的态度,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中展现的贝多芬的个性。

四、运用表演,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古汉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学习课文,增加课堂的活力。如在执教《惠子相梁》时,可以将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设计好人物的台词和动作,在课堂上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惠施和庄子,进行生动的表演。运用表演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与传统的教师一句一句翻译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活泼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从某些名著中截取的,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比如《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就选自《红楼梦》,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不妨给学生讲一讲《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一些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样做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采用竞争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许多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竞争活动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要求熟练背诵的古诗词,教师可以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小组之间比、班级之间比,奖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鼓励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学生一般都有不服输的心理和强烈的荣誉感,教师营造竞争的气氛,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情境的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不仅有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创设语文课的教学情境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理解,要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外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扩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有着较高热情的,有着巨大的自主发展潜能,这些有利因素为情境教学法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要将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平时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着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形式,对高中语文知识和相应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的掌握。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时,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大多同现代汉语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培养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课文进行必要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促进技能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从新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所以,教师在对这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将具体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并且要准确、巧妙地设置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第四课《底层的光芒》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当前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场景,如修自行车的、修鞋子的、捡废品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通过学习文章,感受人物特点,体悟其人格光芒,培养学生关心弱者、平等爱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对文章必要的阅读技巧,同时要让大家通过学习让内心受到最大程度的教诲。从而在生活中善待身边的“老王”们。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究,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探究能力以及对相应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比如在对必修三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时,在对《蜀道难》的学习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蜀道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有着它独特的领头作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现代诗或者古诗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对中国诗歌最鼎盛时期的唐代诗歌进行理解,如果只是了解诗歌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情境,让他们对唐代诗歌进行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蜀道难》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要从诗歌的意象这个角度创设情境,因为这是链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对这首诗中的一些深奥的词语产生兴趣,但是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丰富自己的思维,调动所有思维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在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时候,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语文问题进行解决,让自己的思维广度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是一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知识,从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活用教材上的知识,将高中语文中有效的知识转换为生活实际中的知识,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比如,在对必修二第四专题《亡人逸事》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理解到相应的知识。理解课文中展示出来的情怀: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妻子逝世之后,满怀着一种愧疚与不安的情绪来进行的一种追忆。将这种痛苦的思念倾诉在笔端,所以写下了这些令人感到伤感的片段。教师就要创设好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作者的思路同行,一起去追忆作者的岁月。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没有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场景,而是在文本中感受到一种带有少许酸楚、少许温暖的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笔下展示的这些回忆,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能最大程度理解文章给学生的感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篇8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 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 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 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 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总之,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要拉近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重视朗读和默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渠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天地广阔, 阅读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只有这样,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篇9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 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教师要利用语言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 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要指导学生通过讲堂交流或写读书笔记的形式, 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 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总之,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要拉近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重视朗读和默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渠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天地广阔, 阅读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阅读学习中去, 只有这样,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浅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0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 就是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 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发探究兴趣的浓郁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学生对课文的精妙之处不一定能感悟到,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在无疑之处设法激疑,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 探求出问题的答案,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形成能力, 也就是说, 这是一种置于“问题情境”下的教学活动。

例如, 一位教师在上《惊弓之鸟》一课讲读到更赢说的“大王, 我不用箭, 只要拉一下弓, 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句时, 故意说道:“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咱们读的那句话中, 有一词是用错的?”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听后纷纷说:“对啊, 是‘射’!”教师接着说:“是啊!不用箭, 怎么可以说是‘射’?咱们给他改!”学生通过一番对课题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寻根究底, 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果, 有的说应改成“惊”, 有的说应改成“吓”, 教师紧接着说:“真改?真是课文错误?”教师这一提示, 使学生顿悟, 并大叫:“没错, 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顿时又看不少人的响应, 于是教师说:“咱们别争, 以理服人!改, 要有理由。不改, 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紧接着, 教师又充分利用这一情境, 引导学生“据理争辩”。于是“改”与“不改”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越辩理越明, 最后大家终于统一了认识, 体悟到大雁不是被“射”落的, 而是被弓弦的响声惊落的, 但用“射”字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引起悬念, 吸引我们往下读。在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无疑之处, 教师却设法激疑, 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最后达到理解、感悟、欣赏进而内化的目的。这位教师在这堂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无疑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更佳的效果。

2. 创设迁移情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迁移情境就是把学生原有的动机和兴趣迁移到课文学习上来, 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同时让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转移、引申到相关知识的独立学习上, 这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学习,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多种迁移情境, 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例如, 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海水”这一段, 采用的是因果关系的构段方式,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突出特征是:由两层意思组成, 要么原因在前, 结果在后;要么结果在前, 原因在后。在布置作业时, 这位教师要求学生每人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出具备这一特征的一段文章来, 这实际上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迁移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找”, 势必要用到所学知识。

实践证明, 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多种迁移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3. 创设愉悦情境, 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 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当人的大脑接触到强烈而新异刺激时, 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 这时大脑的劳动即使是紧张的, 也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 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断地去获得新知识, 得到成功的愉悦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有一位教师指导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个熟悉的人》, 重点要求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刚开始上课时, 教师并没有出示作文题目和提出作文要求, 而是师生共同进行猜人游戏, 教师读事先写好的两段人物外貌描写, 要求学生猜出是班里的哪位同学。学生一听是猜人游戏, 人人情绪高涨,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教师读到“他的眉毛特别浓, 在眼旁边和嘴唇上面各有一颗黑痣……时, 全班同学都笑着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是王林同学!”老师接着读第二个外貌描写:“她的眉毛下面是一双眼睛, 鼻子下面是一张嘴巴。这是谁呀?”学生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全答不上来了。教师抓住这一时机,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引到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上来:

师:为什么你们对王林一猜就猜着了, 而对另一位却猜不出呢?

生:王林的眉毛比谁的都浓, 我们班里脸上有黑痣的也只有他, 这谁不知道呀?

师:说得好!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写人要写出他的特点。

师:对,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篇记人的作文, 要求大家像写王林同学的外貌那样, 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浅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情境 创设 内涵 界定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情境教学”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如何进行语文情境的创设就是一个焦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学有所获。同时让他们入情入境,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今天,情境教学是一种能被人接受并运用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具有情感性、互动性等特点,能较好地带动学生投入课堂气氛中来。从情境教学的特点、方法出发,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及点滴感悟,融入自己的分析总结,切实地提出有关情境教学的认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技巧、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语言描绘,带入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导语设计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课堂效果。可以说,好的导语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语设计,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来,那将会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情境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情,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或提供具體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巧妙设计,导入情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可是万事开头难,以下是我参考众多名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点感想。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会让这堂课有朝气有活力,为这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情境教学中导语可以提前完成学生心理期待,切合课文内容的包含情感的导语能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三、借助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是渲染课堂情感氛围的良好方式,在符合课文内容的情感乐曲的感染下,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四、运用图画,展示情境

学生对图画容易产生兴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用图画,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具体,同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促进了学生表达生活的感受。教学挂图是配合课文形象地展示内容的图画。它色彩鲜明图案活泼线条舒展,内容上包罗万物,用它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同学们就图画和课文进行评议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挂出图画,让同学们去再现文中所写,心中所想,耳濡目染中,同学们心窗打开,悦目清心,教学情境其乐融融。

五、角色表演,体会情境

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乐事。小学生有较强的表演欲,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而且使学生特别兴奋,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的魅力在于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在碰撞中觉悟,在思索中成熟。而学生处于好动爱说敢想的花季,因此让学生围绕文本扮演恰当角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课堂上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表演中加深对形象的认识感知,课堂变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可见,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能让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愉快,学生会被表演气氛所感染。

六、媒体感染,激发想象

作为一种高科技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可以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内容动态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在教学中使用它能扩大教学容量,延伸课文视野,增强学生兴趣。如果借助电教媒体将课文中彩色照片展示给学生,那么这种直观感性的认识自然会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了。配合文字的介绍,再给学生看多媒体演示的图画和视频,学生一边看着图像,一边感叹作者文字的生动准确,对大自然的神奇充满着想象。

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篇12

一、结合实际生活, 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 生活是源头和根本, 语文同样来源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云的不同形态能够反映不同的天气状况,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窗边观察云的形状, 谈谈今天的天气状况, 也可以让学生回忆天气晴朗时和刮风下雨时云的样子。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 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文章。

二、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

初中生思维活跃, 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 教师应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点, 巧妙设计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而促使学生长久保持注意力。如在教学《伤仲永》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方仲永从小天资过人,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这篇课文, 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不论天资有多高, 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教师通过这篇课文向学生讲解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境

1.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对画面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单纯的文字。文学语言讲求画面美, 教师可以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紫藤萝的语言: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 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想象出作者描写的紫藤萝的样子, 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紫藤萝的照片, 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精妙的语言。

2.运用声音创设情境

声音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将声音与文字结合, 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比如教师在执教《口技》这篇课文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段口技表演,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口技这门高超的技艺, 真正体会文章中口技人营造出的氛围, 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展示图片或者声音, 它还能够把文字、声音、画面、视频等融为一体。如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教师就可以综合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和他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那么他的音乐最能够代表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几首贝多芬的音乐,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他的魅力。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贝多芬与客人会面时, 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贝多芬表演时的视频, 引导学生体会他对音乐的态度, 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中展现的贝多芬的个性。

四、运用表演, 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古汉语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学习课文, 增加课堂的活力。如在执教《惠子相梁》时, 可以将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设计好人物的台词和动作, 在课堂上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惠施和庄子, 进行生动的表演。运用表演的方式,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与传统的教师一句一句翻译的教学方式相比,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活泼有趣,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故事, 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从某些名著中截取的, 对于这些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比如《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就选自《红楼梦》, 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不妨给学生讲一讲《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一些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样做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采用竞争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许多研究表明,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竞争活动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要求熟练背诵的古诗词, 教师可以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 小组之间比、班级之间比, 奖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 鼓励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学生一般都有不服输的心理和强烈的荣誉感, 教师营造竞争的气氛, 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疲劳, 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学困生的心理调试下一篇: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