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学情境创设(精选12篇)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1
摘要: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 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本文从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创设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即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 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 让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 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 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因此,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活动.所以, 课堂上设计提问不论是幽默、还是欣喜, 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 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消除剧烈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 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 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 它的一部分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打碎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 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三) 着眼发展性
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 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 而是以简化的形体, 暗示的手法, 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 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 以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 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呢?我先启发学生由定理进行一些猜想, 再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 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 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 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 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 大多数学生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 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 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 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 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 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 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 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会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激励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目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 插一小旗作标志) ,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 这时, 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问题出来后, 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很想知道, 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提出问题要注意: (1) 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关, 值得学生思考; (2)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能够基本解答出来, 这犹如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 又不能轻取, 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 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3.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 又丢不开、放不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 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 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 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又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样判定.这样就促使学生课后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根的判别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巩固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和活动, 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 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 然后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 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坐标.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鼓励大胆猜想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联想, 主动反思, 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实践的氛围.
例如,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 连接CE, BG, 由此可推出哪些正确结论?
结论: (1) △ABG≌△AEC; (2) BG=CE; (3) ∠AEC=∠ABG; (4) BG⊥CE……
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 从而调动头脑中更多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总之, 数学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 (1) 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探究兴趣, 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为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 (知识的掌握) 到强调学习过程, 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 (3) 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 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 重在“学”上.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的情境教学, 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 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 以及所开拓的深远的意境, 达到寓知识于境, 寓理于情, 情境交融, 情通理达的境界.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扎实推进情境教学,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包先强.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3]何泉清.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下的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J].江西教育, 2005 (2) .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迄今,情境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方面,李吉林著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诗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合著),马樟根、吕达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庆明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等;在推广运用方面,广泛开展实验,建立情境教学研究所,出版《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与《小学情境语文》、开设情境教学网、出版不定期杂志《中国情境教育》等。应该说,情境教学研究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三、预期目标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23
鉴优秀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调查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有效策略和行动。
3、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有关论文。
4、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反复行动、观察、反思从实践中得出有效情景创设的最佳方法,提高科研水平。
(二)实施步骤
2012年4月——2012年9月,启动阶段。确定子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规划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展开
2012年10月——2014年5月,子课题深入阶段。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于2014 年5月左右初步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组织中期成果交流会。
2014年6月——2015年1月,总结结题阶段。子课题研究成果汇总,于2014年11月之前完成结题报告。
六、预期研究成果及推广价值预测
1、探求构建本校各学科开放、创新的快乐教育的情境创设方法、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3
一、利用趣味故事和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问题方向,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究。问题创设得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会使他们体味到趣味。
在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挥。
二、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是由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些是源于实际生活。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问题的引入也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如果把抽象的问题赋予了实际的意义,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提高了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导人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人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例如,在讲平面向量这一章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向量不容易理解,那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代人向量这一节,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小题目:老鼠由A向东北方向以每秒6米的速度逃窜,而猫由B向东南方向以每秒10米的速度追。问:猫能否抓到老鼠?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去思考速度这样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合课题实际设置信息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三角函数这一章时,有很多的知识要运用勾股定理这一特定的函数关系式,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要回过头来,温习过去已经学过的知识;可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有关勾股定理的内容,然后在上课时看谁查得的资料最多。有的学生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有的学生说:勾股定理乃千古第一定理。在古代,许多民族发现了这个事实;我国的算术《周静算经》中,就有勾股定理的记载;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百牛”定理;有的学生说:勾股定理导致元理数的发现;有的学生说:据不完全统计,勾股定理已有三百多种证明方法,连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也对勾股定理痴痴人迷,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被称为总统证法。学生了解到古代人民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反映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重大意义以及先民的聪明才智。把这些简单的东西学好了,对高中阶段的三角函数学习大有帮助。
教学中,只要结合具体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就能使枯燥拍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就能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篇4
关键词:互动情境,体验,感悟,碰撞,共享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名很漂亮的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 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足够让我反思了。钱钟书先生在《谈教训》一文中有一句精彩的话:“有学问能教书, 不过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 好比无本钱的生意, 那就是‘艺术’了。”当然就我个人认为, 此话也许有失偏颇, 但至少说明一点: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 而让学生凸现出来,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 去探究、发现、创新;而不能总是抱着、抚着, 甚至是“灌”着。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 才是教育的本源。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进行“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
学问, 学问, 要学必须问。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质疑问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 如果教师一笔带过, 又难免有些敷衍;而如果教师才思妙想, 设置一个堪称精妙的情境, 结果只为了提出诸如“1+1”之类的小问题, 那就有点小题大做, 很费精力, 因此, 必须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当学生渴求知识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时, 才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原因, 当茅塞顿开、幸福地达到未知的彼岸时, 教师又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和好的记忆办法。学生常处在问题情境中, 会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中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还表现在围绕学习任务, 利用情境, 在学生理解教材, 掌握规律的关键处设障立疑,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深入,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 以解决教学难点, 丰富感性认识, 并为向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经常制造矛盾, 创设一种“愤悱”的开放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 激发他们质疑和创新的欲望,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疑窦丛生。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二、放手讨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这一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元互动性。通过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师生、生生共同参与讨论, 各以自己独特的思维通路发言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激活师生的思维。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问题”决定成效。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 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的。问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 如矛盾型问题能揭示教材中知识的矛盾之处;假设型问题能对教材中已知的内容进行猜测、推断;发散型问题能使学生紧密围绕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侧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把学生按优、中、差搭配分组, 以小组形式群体学习, 取代了单一、独立的接受式学习形式。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我把教学中重、难点分解成为一个个与学过知识相关联的小问题, 放手组织讨论,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讨论, 是使学生在“变通”中发现巧、活学习思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采用讨论式教学,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忽视的。教学过程中, 在问题的适当时机的提出、问题量的多少上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对有些问题, 在学生讨论时适时进行点拨, 或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对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要加以纠正上, 教师是“讨论”的引导者和调节者;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对讨论要作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 对学生的发言和对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上, 教师是学生“讨论”的评价者。
采取讨论的形式学习, 教师能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多项交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都喜欢和同龄人聚会和讨论, 他们在一起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 用共同的特有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研讨, 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 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和自我认识的机会, 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获得了解放, 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殿堂。
三、运用多媒体多元展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
近年来,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件为教学提供多维化信息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大容量、传输速度快的信息, 有利于教与学的信息检索。
总之,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适量应用可以实现学生和课件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 以充分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 用各种直观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然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在多元化、多维化、大容量信息的刺激下, 达到视觉听觉和大脑有机结合, 达到信息和学生在教师的调节下的互动的目的, 增加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既活跃气氛,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篇5
栟茶小学 顾美玲
通过认真的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有关情境教学法的理论,我对情境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简单地说是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这种教学方法讲求的就是“真、美、情、思”。儿童时期是孩童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无所羁绊,可以尽情联想与想象。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动孩子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所体验、有所感受,自然而然就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课堂需要情景教育。许多的课文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这就需要我们去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到课文的主旨,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李吉林老师为了让孩子喜欢语文,她走向田野、小河,走进大棚,攀上小丘,低头寻觅,放眼远眺。青嫩的小秧,金黄的麦浪,茂密的大树,路边的小野花,河沟的小蝌蚪……都被搜索到她的视野中,最终酝酿出一个个精美的教学设计。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会有图画再现,而且放起了音乐,用音乐去渲染情境,她还想到戏剧,让孩子扮演或者担当角色,通过表演去体会情境。在这样生动的情境中,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了儿童的意识,留下难忘的情绪记忆。在有形、有情、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主动地学习语文,享受着语文。童心不泯,激情不尽。她的教学体现了语言美与生活美的统一。生活之树使情景教学永远常青,也使语文教学由课堂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
我们今天在大力提倡高效教学,当我们回过头去看三十年前李老师的课堂。我觉得李老师是把每一个学生放在视野里,是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上,真正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欣赏。李老师的课堂张弛有度,很好的实现高效教学。观照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虽然我们知道知识的传递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习惯的养成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思维的提升过程需要循环往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过于关注教学环节和对教学闪光点的开掘,使得课堂常常陷入另一种“形式化”,匆匆地走着过场,演绎着表面的热闹。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像李老师这样让每位学生从容地读,从容地写,踏实地思,踏实地练,让每一次练习都是扎实可行似乎也成了无可企及的目标。
李老师从事情境教育探索,没有刻意追求成名成家,她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想到会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但是她创立了。开始并不是一心要做一个什么家,但是最后她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李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扎根校园,扎根课堂,坚持操守,忍耐寂寞,对教育、对孩子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爱。她坚持每天阅读、背诵中外名家的诗篇、著作,摘抄就做了厚厚的几大本。为了搞教育科研,她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边学习边思考,做了不少卡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大学在小学”。她把教育当作天职和内在需求,当作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她在长期教改实验中逐步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个在国内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取得较好教育效果并且颇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李吉林老师境界高远,行为感人,她在大量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超越自己。她坚持走教育创新之路,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创设情境 优化教学 篇6
【摘 要】情境教学关键是在教学情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教学的开放性,这对于优化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动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情境教学在各级学校正广泛地开展起来。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优化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认知活动,并激活他们的情境思维,促进学生在情境思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并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操、情意态度、思想境界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情境教学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民主、自由、开放的情境,营造一种大情境、大语文氛围,然后通过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进入一个小情境,也就是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先个人品读、感悟,抓住自己认为该文写得好的某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加以评价,再小组讨论、交流,得到一个统一的观点,并由个人表达出来,最终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在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后,然后教师引导,作适当补充,深化学生认识,或给他们以新的启发,教师发言不作为标准答案,仅供学生参考、思考。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课堂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如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听完录音后,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很美,和初中学过的《春》、《背影》相比,似乎别具一格,《春》是明快的,《背影》是饱含深情的,《荷塘月色》是纯美的;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很优雅,像淑女一样,而《春》却像小伙子,富含朝气,《背影》像老者一样,似乎捋着胡须在幽幽长叹;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写景很别致,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写景文字……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
二、用实景创设情境,寻找与课文内容大致相吻合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入到作品中去,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如教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文章,有条件的地方,带学生到海边,沙滩上课,先让学生谈面对大海的感受,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古往今来吟咏大海的作品很多,枚不胜举,文人墨客心境不同,遭遇不同,得到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正如同学们一样,有的感悟到大海的广阔,有的感悟到大海的深沉,有的想到保护大海环境,有的感悟到海的对面——台湾,想到祖国的统一……
三、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用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地为人物着想,并开展辩论(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如何分析评价文中的“我”这一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说,从本文的写作背景看,朱自清作为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极为不满,虽置身于优美静谧的月下荷塘,仍愁思难解,这不正表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性吗?有同学说,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的自然之美,对个人小天地珍视有加,这表明作者只是一个追求闲适、安宁生活的普通的知识分子;有同学说,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篇7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 情境的创设,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情境的启发、激趣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探究问题。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
恰当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取自于现实生活, 符合学生的实际, 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问题, 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 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 这样才能激发兴趣。如在讲《民主选举》这一课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竞选班长——从小学到高中, 同学们都有过多次选举班长的经历, 那么你们都经历过那些选举方式, 你们心目中班长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实际, 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老师把同学们说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同学们去归类, 比较, 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同时, 也使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克服了枯燥感。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有探究性
探究始于问题, 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生动思考问题, 探求新知。如在讲《企业经营》一课时, 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三鹿奶粉事件”——“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企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项。然而, 2008年8月被查出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 原因是收奶贩子在原奶收上来后, 为了牟取暴利, 增加重量和质量, 在原奶中增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 三聚氰胺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截止9月12日, 各地向卫生部报告泌尿系统结石病患儿432例。一时间各地经销商纷纷退货, 三鹿集团信誉丧失, 2009年2月三鹿宣告破产。”让学生讨论三鹿集团兴衰的原因?三鹿的破产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关注现实。
四、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启发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 要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 激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学, 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实效”。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 笔者展示了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消费现象:追星现象、生日聚会场景、手机的使用现象、压岁钱如何支配等情境, 让学生去分析、评判, 去鉴别, 从而明白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可取的, 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教学情境创设也要鼓励学生的参与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中, 单纯地教授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 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 让每个学生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比如, 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课前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 让一个女生扮演小明的妈妈。小明的妈妈是玩具厂的一名工人, 她的工作就是在三角形的钢板上画角的平分线。由于这些角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她每次先量出角的度数, 然后再计算出它的一半, 最后才能画出角的平分线。既要动脑又要动手, 这样每天工作结束时都感到很辛苦。一天爱动脑筋的小明到妈妈的工厂去玩, 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灵机一动, 立即用自己所学知识制作了一个能平分角的仪器。这个仪器如右图所示:A、B、C、D四个点处可以转动, 其中AB=AC, BD=CD, 使用时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上, AB和AC沿着角的两边放下, 沿AD画一条射线AE, 则AE就是角平分线。表演完毕, 小明妈妈开心地笑了。这一故事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学习上来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 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吸引, 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 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出。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篇9
一、情境创设应结合音乐教学内容, 突出德育功能
传统的音乐教学, 过于注重学生唱、听, 对其潜在的德育价值重视不足。我尝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并改变了以往那种柔声细语式的讲授方式, 以突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如, 教学《只怕不抵抗》一歌时, 我以黑红色为主色调在教室中布置出庄严、肃穆的场景, 并通过激昂的语言、有力的手势, 联系歌曲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让他们知道奋起抵抗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那个硝烟弥漫、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可恨的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 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怎能容忍侵略者的暴行?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奋起反抗———大人们拿起武器奔向战场;孩子们也行动起来了, 在村头、在山岗到处都有儿童团的身影。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们不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而且情绪十分激动, 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首歌曲。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如果总是运用“音乐王国”、“问题情境”等表述, 学生就会“烦”了。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 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 在教《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老歌时, 由于教授对象是现代城市里的孩子, 该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呢?首先, 我出示了几幅兰州城市美景的图片, 然后, 与学生展开对话。我问:在这首歌中, 为表达丰收的喜悦, 农村的孩子把成堆的谷垛比作家乡起伏的山峦, 那城市里的“山山水水”又在哪儿呢?学生答:城市中一栋栋高耸的现代建筑就是连绵的“山峦”, 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则将一座座城市紧紧连接在一起。最后, 我告诉学生:农村的孩子看见山绿了、水清了、庄稼丰收了, 城市的孩子看见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 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丰硕成果, 都值得我们歌唱。这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不但让他们感到新颖、有趣, 而且激起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 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多样化
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 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配乐《春晓》一课时, 由于小学多个学科都有关于春天的课文, 小学各个年级段都有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教学内容, 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才能取得别样的教学效果呢?我根据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先以“春天的歌春天的诗”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 让学生们唱一唱、读一读, 而后我又组织他们进行拉歌比赛, 当其中任何一组接不上时, 及时导入要学习的歌曲。最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美的语言的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 不同的音乐教师授课却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 有的教师上课生动感人, 吸引学生, 而有的教师上课却平平淡淡, 学生没什么兴趣, 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美的语言的运用。
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在音乐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美的语言的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精辟凝练、环环紧扣、富于逻辑, 不但能够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畅游音乐的海洋。反之,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 削弱其艺术魅力,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一、创设民主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发扬民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果老师对学生老是板着脸,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在这样关系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学生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就不能展开,试想这样的课怎么会生动活泼,这样教学效果怎么会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听取学生意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王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答道“喜欢”,接着王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今年暑假我还特地去看过大海。大海是那样辽阔美丽,白帆点缀着碧蓝的海面,洁白的海鸥在海天之间翱翔。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海底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那里有没有阳光,有没有声音?有没有深山峡谷,有没有动物、植物和矿产呢?我是多么想知道这一切啊!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想的一样吗?”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谈对话,创造出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记“顺口溜”之所以能那么轻松,是因为他们乐于学,产生了兴趣。同样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诱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因为好奇心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知识的火炬,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对新授课感兴趣,就要使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才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小学生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会生字,笔者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生字设计成谜语,让学生在猜谜中识字,如“左边绿,右边红,左边喜雨,右边喜风。”(打一季节名称),于是学生会先找出春、夏、秋、冬四个字,这其中只有“秋”是左右结构,再一想“秋”字左边是“禾”,“禾”是绿的,喜雨,雨润禾苗;右边是“火”,“火”是红的,喜风,风助火威。于是断定,就是“秋”。而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会对秋字的左右结构印象深刻,同时想到秋时,也多会联系到绿的禾苗,红的火苗,这又加深了对字的印象。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的注意力只在15分钟左右,一节课,要使学生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如果能把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画一画、演一演等内容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起到凝聚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学习疲劳,重新诱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效果,学生在儿歌的欢快声中做游戏,在配乐故事中受启迪,在猜字谜中巧识字,在画一画、演一演中练能力。学生就能轻轻松松做练习,在和谐愉快的环境里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创设小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开展互助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和学会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吸纳的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之间建立起合作的学习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可以:①以问题为线索,组建学习小组;②学生与小组、教师之间实行多元互动,也就是在互助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在自己或小组承担的任务落实时,可能要与教科书、多种信息资料、与教师、与问题情景、与参与的不同群体进行多角度、多内容、多方位的多元互动;③注重开放的学习过程,强调个性学习的体验建构。在互助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坦诚地用语言、文字、图示或实物等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体验,还要虚心接受老师和同学各自特有的见解、方法和策略,要真诚与之进行质疑、辩论、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的人格相遇、思想碰撞、心灵沟通、方略研究过程中,都要依据自己的智能储备、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对合作学习的各方参与进行评价、选择与分享,并与自身的智能结构进行新的组合、调整和建构,体验并内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建构。开展合作学习,在自学、讨论、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协作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交流、合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上面论述了几种常用的具有普遍性的情境创设方法,除此以外,还有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等许多方法可以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各种创设方法往往综合运用,例如创设民主情境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两者相辅相成,创设小组学习情境,更需要在创设民主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总之,各种创设方法的选择也要根据教学环境的情况来决定,因人、因事、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特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创设民主情境,增强学习信心,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创设情境促教学 篇11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巧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谈粗浅做法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它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在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中,融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通过创作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初一代数“1.4公式”之前,为让学生对数学公式感兴趣,便从一张存折引出了“利息的计算”,然后再学习“银行储蓄”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来自于商品经济的现实生活,学生迫切希望学会应用,于是产生了对数学的向往和求知欲,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及时地创设恰当的问题,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利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断揭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内涵。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努力创设和谐的民主化的情境,在学习中对教科书上引言进行讨论。例题的分类和运算法则的小结,是通过学生个人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开展的,这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创设了良好环境。如对数轴概念的教学,通过温度计从不同角度诱导学生,建立数轴概念。比如,通过投影从数量和方向显示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于是学生提出了直线上的点是否可以表示正数,负数和0?怎样画出这样直线等。顿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想很快知道知识的奥妙,课堂气氛热烈,抓住这一极好教学时机,愉快地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操作情境
动作与思维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操作,动手动脑,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发现结论,则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发展数学思维。如在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ABC,然后再画一个△A'B'C',使∠A'=∠A,A'B'=AB,A'C'=AC画好后将△A'B'C'剪下,放在△ABC上,使对应点重合,由此观察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全等条件,导出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公理。通过这样的操作实践与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公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变式练习情境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分量大,占用时间多,容易使学生大脑疲倦,如果教师能适当创设一些趣题、变式题、开放性试题训练,则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消除疲劳,重新振作起来。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课中,若一味地出题让学生计算、训练,学生则易疲劳且感到十分乏味。为避免这一现象,就要精选习题,巩固算理,并灵活给数让学生自行编题,自行计算,如给出四个数:±2,±3,要求学生用加、减、乘、除及乘方这五种运算符号(可用其中的几种)及括号,把它们连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其中所给的四个数字允许重复使用,但步骤不要太繁。问题一出,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很快学生便编出以下算式:1.-32+23-22+(-3)3;2.(-2)3÷32-(-3)3÷(-2)2;3.(-■)2×(-■)3÷(-3■)……通过由学生编题训练,不仅发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兴趣倍增。
五、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它可设置于课头,也可设置于课尾。悬念若置于课头,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让人期待的教学魅力;若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诱惑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起继续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公式法”分解因式内容时,由学生分解因式:x2-1,但大多数学生说这个多项式没有公因式,不能分解。这时我指出:其实这个多项式是可以分解的,而且也不难。这时同学们急切地说:“老师,到底怎样因式分解呢?”于是我抓住这一有利教学时机,说;“这是今天大家所要学的一个知识。”学生就这样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新知识。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情境,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是通过学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中学物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巧妙的课堂引入情境,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 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 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动量定理时, 提出茶杯从高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 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 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多种回答, 尽管他们的回答不全面, 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创设物理规律的探索情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安排的, 是在否定一种认识的同时, 建立一种认识的过程, 讲授这些内容时, 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 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 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 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体会了研究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 且知其所以然, 能体验到成功感, 从而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三、创设通俗易懂的类比情境, 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 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学生对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较难理解, 怎样才能突破这一教学中的难点。为此, 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往银行存款, 尽管每月存的数量在减小, 但存入的总量在不断增加。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理解, 气氛轻松活跃。在讲分子的动能和物体的机械能对比时, 我应用箱子里的蜂和箱子做类比, 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通过这样的类比,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 由此可见, 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其效果事半功倍。
四、创设体验成功情境, 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 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比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这样的错误虽经多次纠正, 但效果不显著。我在教学中在学生 学完牛顿 运动定律 后 , 举行了一 次别开生 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 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 既澄清了概念, 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体会了胜利的喜悦。
五、把握时机设疑拓展, 使探究深入下去。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 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 在总结中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 学生可能听不进去若把要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 并适当地带点风趣幽默, 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 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
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 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 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 就没有新意, 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 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 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最常见的错误答案是:“因为f=μN, N增大, 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 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 自知出错, 而后兴奋、思考, 变随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六、创设易错的陷阱情境, 让学生在评错、纠错中提高解题能力。
物理知识除了要从正面理解外, 还应做一些反面文章, 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 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 提高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 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创设的评错、纠错情境, 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 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 一旦错误被揭穿, 则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 而是理解了的知识, 掌握得也就更牢固了。
七、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被称为多媒体系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讲授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化的物理过程、瞬间发生的物理现象、复杂的物体内部结构时, 由于受时间、空间或条件的限制, 单纯语言、仪器、教具等传统媒体都难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 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它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总之, 要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保持学生高效的心理投入。当每节课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 而又紧张兴奋的心情进行学习时, 将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长期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黎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教学情境创设】推荐阅读: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06-06
教学情境创设策略06-14
情境教学的创设07-30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09-07
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06-29
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益05-16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05-27
情境创设与阅读教学06-11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设06-29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