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分析

2024-09-24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分析(共12篇)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分析 篇1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创设问题情境”成为众多化学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化学实验演示、家庭小实验研究、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等方面, 浅谈如何创设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 以期对同仁们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深入,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立“疑”解“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创新性, 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化学素养。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恰当的问题情境, 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真实的问题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稳固、可靠的主体知识, 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2.实效性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即认为有实效性。具有实效性的问题情境, 不仅让我们了解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3.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 不应只是接受信息的被动过程, 更应是在理解、加工信息的基础上, 构建知识体系的主动过程。因此,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 合理设计问题, 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如何创设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一) 借助化学实验演示,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化学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大量的感性认识, 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 对化学存有陌生感甚至忘而生畏, 借助一些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演示, 拉紧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能够让学生感叹化学世界的丰富奇妙的同时, 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一课中, 通过课前的一系列“魔术表演”, 瞬间抓住学生眼球和好奇心, 将书面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 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首先表演“魔棒点灯”:教师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 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 (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 , 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 即可产生火焰。然后表演“水变“牛奶”, “牛奶”变水”: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 石灰水变浑, 继续吹气, 浑浊变清。最后表演“白纸显字”: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 源于生活”八个字, 晾干呈无色, 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 表演时, 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通过这样的三个小实验演示, 在学生的好奇、兴奋和惊叹的眼神中, 教师自豪的告诉学生,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二) 借助家庭小实验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验”, 相比于教师的反复讲解,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与巩固理论知识, 起到事倍功半的成效。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实验的能力。家庭小实验, 因其实验材料易得、实验步骤简单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倍受学生青睐。例如, 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 教师可在课程之前布置下家庭作业,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纸杯烧水”的实验并观察实现现象。让学生在家中取一个一次性纸杯, 将水倒入纸杯中, 将一根点燃的蜡烛置于杯底进行加热。几分钟后, 令人惊奇的一幕产生了, 纸杯底部逐渐变黑, 水开始沸腾起来。吹灭蜡烛, 轻轻刮开已经变黑的烧杯底, 发现白色的烧杯底完好无损。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知道, 纸杯是很容易被点燃的, 而这里纸杯却能烧开水。这样的意外发现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促使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者百度搜索, 来寻求答案。通过这一家庭小实验, 学生了解“纸杯烧水”的秘密:纸杯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 加热过程中, 纸杯将热量传递给了水, 因此水烧开了纸杯却没破。这样的探究过程为燃烧的条件 (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即着火点) 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实验基础, 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 让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人们的衣食住行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在对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将化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在课题中引入常见的物质、生活现象和事例,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探究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溶解度时, 学生对于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容易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和深刻理解, 我拿出一瓶可乐, 询问学生:“我是应该轻轻打开瓶盖还是使劲摇晃后再打开?”学生毫不犹豫的回答“轻轻打开”。接着我又问学生:“为什么不能使劲摇晃后再打开呢?”学生们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说:“使劲摇晃再打开, 会冲出大量的泡沫。”然后抛出问题:“为什么没开盖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泡沫, 摇晃后打开会有大量泡沫呢?”到此学生知道可乐为碳酸饮料, 饮料内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引入气体溶解度的概念:“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 并且很容易理解压强对于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化学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使知识问题化、使问题情景化, 从而以情入境, 达到情境交融, 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符潇予.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时代教育, 2013 (14) .

[2]李霞.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 2012 (8) .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分析 篇2

毕华林 亓英丽(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本文将对此做一探讨。1.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确定的客观世界中的矛盾。所以问题情境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它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从问题情境的定义去分析,我们认为问题情境应该具备3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

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2-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2-3层次性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2-4共振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教师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即常说的“以教师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其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应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3.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3-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2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3-2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有着怎样的影响。3-3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3-4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3-5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有的同学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平面六边形结构,另有同学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他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5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一部分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说,然后再通过实验或者推理来验证假说。学生在推论、验证各自的假说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问题情境的产生。例如,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可写出下面的2个式子:

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经过探索,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分析 篇3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让学习者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并增加知识储备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则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教学环境,带着学生走进课堂,从而让学生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能够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并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将生活体验与教学情境相结合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初中化学教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只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也不与教材知识联系而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让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让学生发现化学学科有趣的地方,从而对其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做有心人,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化学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1]。

教师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比如:教师:“大家有没有在吃苹果的时候发现一种现象,把削了皮的苹果放一会儿后,它的颜色会变黄。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学生:“遇到过,有时吃得慢了也会出现苹果颜色变化的情况。”教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自己有没有观察过苹果颜色的变化过程呢?”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会回想起自己看到苹果颜色变化后的困惑与不解的画面,在教师再次提起的情况下,他们对苹果颜色变化产生好奇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苹果颜色变黄的原因。苹果中含有二价亚铁离子,是一种黄绿色,铁离子与空气中的氧气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变成了三价铁离子,因而成了棕黄色。教师除让学生明白了苹果的颜色变化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原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铁有关的化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带着好奇心学习,那么课堂教学质量就会不知不觉提高。

二、将化学教学与实验操作紧密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教学,能够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化学知识的利用率[2]。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体验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参与到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酸与碱时,教师给学生讲明白酸与碱的性质及酸碱之间的反应后,与学生一起对“溶液酸碱性检测”实验进行操作,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将学生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对每个小组进行编码,然后给每一小组安排一个任务,让三个小组分别准备三种溶液:食醋、石灰水、盐酸溶液,两个小容器,为了与学生距离更近,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准备比较有难度的实验材料,一切材料准备好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由教师给学生演示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加入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溶液后的反应,然后在教师的讲解下,三个小组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后的结果显示:食醋和盐酸在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成了红色,而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不变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为蓝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为红色。面对出现的结果,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溶液的性质进行总结判断,教师将食醋和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分别放在一起,再一一介绍出现这种反应结果的原因,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酸碱溶液的性质:酸性溶液与紫色石蕊溶液反应后变成了红色,而与无色酚酞溶液反应后不变色;碱性溶液于紫色石蕊溶液反应后变蓝色,与无色酚酞溶液反应后变成了红色[3]。根据这一原理,学生可以借助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检测雨水溶液的酸碱性,从而分析大气环境的质量。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逼真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还能让化学教学跳出课堂之外。化学是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但是,由于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再加上教师对有些高难度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得不是很熟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使得实验教学比较短缺,为了化学教学的安全性和化学教学的丰富性,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有利于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让学生清楚观察化学反应的全过程[4]。

比如:在演示铁生锈的实验时,由于铁生锈是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在课堂上无法操作,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铁生锈的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视频的形式,最好的方法是幻灯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佳。先将视频播放一遍,让学生熟悉实验所需的材料,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课件显示的内容为:首先,实验操作者准备了四个试管,并给每个试管编了号,分别为①、②、③、④;第二,将①试管中的空气用工具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小铁钉,并立即用塞子将口塞住,然后用蜡烛溶液将口密封,让①试管与外部无法接触;第三,在②试管内装满煮沸后的纯净水,也放入一枚小铁钉,并让小铁钉完全沉浸于纯净水中。用塞将口塞住,用同样的方法密封瓶口;第四,在③试管内装入的水只能淹没铁钉的一部分,并且不封试管口,让试管内的水和铁钉与外部空气充分接触;第五,在④试管中加入一部分盐水,让铁钉的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与空气充分接触,同样不封试管口。然后将四个试管按照顺序放好,预期观察一周,实验操作者对每天观察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由于是视频实验,因此,教师在视频中加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观看第二遍的时候,每一个步骤中会有相关的问题,提示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

最后的实验现象是:每一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越来越明显,最后,一周时间过后,集中观看七天的变化结果,最后结果是①、②两个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而③、④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并且④中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比③中的快,综合上述实验,可以说明在只有水或只有氧气的环境中,铁不生锈;而在水和氧气中生锈,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水和氧气,而盐能够对铁生锈的速度起到推动作用。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铁生锈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最后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对铁生锈的理解。

四、运用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故事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童年不可缺少的东西。化学教学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故事课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增强一些用语言无法描述的视觉效果,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

比如:教师讲解关于维生素的知识时,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维生素相当熟悉,如果教师再运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讲解,学生就会对维生素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对维生素十分了解,对课堂不会感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维生素,并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讲解,那么不但让学生对教师讲解的事物感兴趣,而且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教师讲故事的情境设置在很早的航海远行中,由于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水果中有维生素,他们在远出航行的时候只能吃食物(播放事物图片),由于长期缺乏蔬菜和水果,船员们经常生病(船员生病的图片),面对这么多的生病船员,无法保证航船继续航行,最后,航船被迫将生病的船员留放在一个荒岛上(岛屿的生存环境恶劣的图片),他们在非常饥饿的情况采摘荒岛上红红绿绿的野果充饥(颜色鲜艳的野果图片),过了几天,奇迹出现了,那些生病的船员又恢复了健康(船员健康的图片)。教师结合图片讲完故事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员的病在没有医药治疗的情况下会好起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教师给学生公布答案,是维生素C的作用。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化学教学形式不再拘泥于课堂,也不再全部通过教材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处于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捕捉化学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五、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模式,能够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种特有的情境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利用创设教学法的基础上,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带入课堂中,让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化学课堂利用创设情境法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从整体而言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鸿霞.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实现高效化学课堂[J].当代教研论丛,2016,01:58.

[2]刘海峰.以情境创设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4,08:56.

[3]韩美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技巧探究[J].吉林教育,2014,08:17.

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篇4

一设置化学情境

化学情境教学可这样理解:在教学环境制约下, 以模仿化学家思维活动过程, 挖掘化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第一, 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较局限, 因此, 教师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 积极实践、探索, 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化学的价值。在化学教学中, 特别强调从生活中的化学汲取知识, 教材内容设计更多的结合生产、生活的知识, 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 创设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还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 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上。如教师在讲授盐类水解时, 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为碱, 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就顺理成章, 用p H试纸检验一下, 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 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 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 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 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问题。

第三, 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习目标。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具体的学习目标, 能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 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 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服务的。在一堂课中, 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 而应保持一个度, 如果为创设情境而冲淡了教学目标, 是得不偿失的。情境的创设是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的,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境, 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 又保持静态稳定性。

二提出化学问题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是:问题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开始, 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 导致学生很少提问题,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核心。

第一, 运用故事或新闻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许多化学知识都联系着有趣的故事, 教学中若能加以运用,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产生问题意识。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 我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次德军与英法联军对战, 德军向英法联军施放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造成许多士兵窒息而死, 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怎样预防呢?问题自然就产生了, 学生讨论很激烈, 并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 我因势利导, 告诉学生学完本节内容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生兴趣盎然。

第二, 运用化学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 教师若能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 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教学中, 首先演示了过氧化钠分别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我用脱脂棉把过氧化钠分别包起来, 然后向一包脱脂棉滴水, 请一位学生用长玻璃管向另一包脱脂棉中吹气, 结果两包脱脂棉都燃烧起来了。此时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用来灭火, 为什么在这两个实验中却能点火呢?这样,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 希望能尽快地了解真相。

三解决化学问题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需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把化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第一, 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对某一现象好奇固然可嘉, 但对其中关键的部分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还需要深入思考。杨振宁在比较中美学生时提到:中国的学生学得多, 思考得少;美国的学生学得少, 思考得多。另外, 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 完全有可能偏离教师的预想, 有时看起来甚至很幼稚, 教师也很容易等不及, 代替学生思考, 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彻底摒弃急功近利的“分数观”,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 充分尊重学生, 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 学生才能活跃思维, 大胆质疑, 敢于申辩, 获得灵感, 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关注, 并得到妥善解决, 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 问题才会迸发出来。

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 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准确掌握创设情境的目的, 努力挖掘学习内容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把握学生个性方面的素质和水平, 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问题, 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营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5

情境是可暗示性和可教育性的同义语,是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情感之中,营造出一种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初中化学课程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化学教材提供给师生的是一个文本的载体,就针对知识、概念的系统说明。而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将这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因此化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大量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情境的趣味性、神秘性。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了一个“滴水生火”的小实验(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水是不能引燃棉花),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当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棉花时,我说:能否用手中滴管里的水引燃这团棉花?这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水逐滴滴在脱脂棉瞬间,孩子们凝神屏气关注着,突然棉花剧烈燃烧起来了,学生发出一片惊呼!孩子们说,太神奇了!孩子们在惊呼和兴奋之时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棉花为什么能燃烧,它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一步步揭开燃烧的神秘“面纱”。

2、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彰显生活性的本色,突出了生活化的学科特点。《金属资源保护》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热贴,学生纷纷说:可以贴在肚子上、腰上暖乎乎的特舒服,还能止痛,脚冷时还可以贴在脚心上来取暖!当我问起发热原理时,没有人能够准确的回答上来,我于是打开包装和学生一起感受神奇发热变化。此时他们以揭开发热的秘密为己任进行探究,把发热后的热贴粉末倒出来,与未发生变化的热贴粉末颜色对比,用磁铁吸引两种粉末,分析出了变化的原因,揭示了出铁生锈的实质。

3、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展示出探究的本质,突出了化学科学化的特点。探究《分子》性质时,分子是一种看不见的微粒,如何能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取一根一米长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向其中加入30ml的水,再向其中加入30ml蓝色的酒精,并用细线做好标记。用胶塞堵住开放端管口,再将玻璃管倒置过来时,学生看到了被气泡推动的蓝色水晶液柱向上游动着,上下颜色逐渐一致,并且液面高度在标记以下,这一神奇现象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面看不见的粒子无法说明,接着我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一个大容器内首先加满石块,再向其中加入了许多细沙,细沙逐渐将缝隙填满,这时又向容器内加入了100ml的水,学生看到水又流到细沙的间隔中间,两组实验使学生彻底明白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隔的道理。

4、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时代性,突出化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源、环境是社会的二大因素,《燃料与环境》一课时,我利用一组科技新闻创设情境:“近三年来,油荒它像季节交替一样自然,常出现油线告急,‘灾后重建用油量大增’、‘春耕用油量大’、‘汽车增多,需油量增大’……一次次油荒的表象各不相同。”学生走向新闻表象的背后,寻求事情发生的根源,油荒不断的背后,是能源危机在作祟,当石油储量将消耗殆尽,发展“新能源”及“清洁燃料”已经成为当今最迫切、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一系列的探究唤起孩子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化学课堂情境创设――要有美感呈现性,突出学科中的美感教学。化学世界中的仪器安装的协调美、颜色变化纷呈之美都让这一理论性的学科增色了不少。在讲到《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一课时,我引入了喷泉实验,当时看到水晶般的玻璃仪器被和谐的组装在一起时,引起了他们的视觉冲击,当我打开止水夹的瞬间,看到无色的液体向上喷涌而出,更让他们惊奇的是落下后液体变成了粉红色。学生被这视觉的美感所震惊的同时,也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去研究为什么会产生喷泉?为什么无色的液体会转变为粉红色?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愿望主动去探究,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会促使他们更好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化学知识奇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曾用文学性的语言设置情境,引入诗歌、故事、化学史、课本剧表演等……以此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化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长的舞台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去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多年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当学习内容、形式与恰当的教学情境完美结合时,高效的学习才会发生,使所学的知识更能好的迁移到其它情境中再应用,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易于理解和掌握,才可能更好的到真实生活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实验中学1

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创设情境 学生 化学教学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多方面综合型人才。为此,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做了重新安排,要求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具体而言,该大纲对化学学科的知识调整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重加强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体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知识积累,同时不再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有过高要求,所学知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且贴近生活,具有实用价值。

第二,彻底改变学生以往陈旧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逐渐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创设各种情境和探究活动,不断变换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反映社会热点,涉及最新科研成果,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识到了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通过做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化学课是一门枯燥难学的课程,大多对化学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就设置了几个情境,如“点不燃的手帕”“空瓶生烟”等趣味情境。在演示过程中,学生都好奇地望着我,追问这是为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都非常认真,也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又如,在学习《水的组成》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电解水实验,并验证了水电解后会生成氢气和氧气,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真正明白了水的组成原理,还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实践表明,学生对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一节化学课上,教师提问:“在一个雾天的早晨,一妇女在一排汽车后面等红灯。突然,妇女晕倒,请问,这是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给出了几种不同答案,最后,教师再强调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影响。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汽车尾气对人的危害,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了他们对汽车尾气改造的探索研究。

三、通过展示图片、模型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图片、资料等信息,会让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展示机动车尾气排放图片、污染工厂大量排放浓烟的图片等,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展示我国高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合成蛋白质的图片,会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总之,这些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了化学是门什么样的学科,化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学好化学是多么的重要。

四、通过介绍新闻报道创设情境

有些新闻报道对我们的化学教学也会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新闻报道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这么一则新闻:某地区下水道发生连环爆炸事件,下水道的井盖多处被炸飞,几名学生和路人不幸被炸伤或砸伤。经过警方严密调查,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有人往下水道里倒入了一些液化气的残留物,之后,又有人往下水道里扔了个烟头,烟头随即将液化气点燃,造成了这起事故的发生。学生听完之后对这则新闻非常感兴趣,不断地追问教师液化气经点燃后为什么会爆炸、爆炸的威力到底有多大等问题。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的新闻事件,同时也更加喜爱化学课了。

又如,在学习“天然气”的相关内容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我市的一篇“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报道,这篇报道里将天然气的成分、燃烧值、污染情况等都做了介绍,还告诉我们天然气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天然气这种新型能源。这实际上也是利用新闻报道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反响热烈,学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五、通过实地考察创设情境

在学习“水的净化”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自来水厂进行实地观察,看看纯净水是怎样被净化出来的。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水的净化原理,还增强了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六、通过给学生讲述小故事、科学小常识等创设情境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适时地讲述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常识等,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精彩化学课堂 篇7

一、创设情境, 寄学习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一直以来, 学生认为化学的学习是枯燥的, 教师整节课的灌输, 但学生的收获并不大, 自从新课程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推行, 转换了教师的思想。教师开始换位思考, 不再单纯的考虑“教”, 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教师需要不断的去创设情景, 让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 主动去探求知识, 教师就能欣喜的看到, 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了一体, 学生学的更轻松, 化学课堂也会更加精彩!

例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和学习都比较枯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从门捷列夫编制周期表的经历受到启发决定把《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景。把前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主要价态、原子半径写在卡片上, 把顺序打乱后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通过仔细观察、充分讨论和思考, 找出其中的规律, 把所给元素进行排列。这样, 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 通过激烈的讨论, 把所给卡片进行了排列。然后小组之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 交换各组的认识和排列思路。这样, 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中学到了知识。

二、创设情境, 寄学习于探究

2.1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根据认知理论,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 因此,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 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 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 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从而唤起思维, 激发其内驱力, 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 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片段

(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在稀硫酸中, 有何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2) 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在稀硫酸中, 有何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3) 不断改变锌片和铜片在稀硫酸中的位置关系, “偶然”发现铜片上也会有气泡出现, 学生产生疑惑。 (在溶液中的部分相互接触) (4) 引导学生推测铜片上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5) 引导学生弄清在什么情况下铜片上才会有氢气生成?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6) 引导学生研究溶液中氢离子为什么会在铜片上生成氢气?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7)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哪个是正极, 哪个是负极, 并进行验证。

让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原电池的概念, 原理、组成等。用其他电极材料进行验证。

这一组台阶式的问题给每位同学都创造了思考情景, 全班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 而且师生间、生生间也能互动, 通过参与,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和交流,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 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 对他人的观点也进行解释、评论。所以思维参与的更深刻、主动。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活跃起来, 自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会更加精彩。

2.2创设实验情境, 培养学生思考和合作能力

实验是自然科学的灵魂, 是学生认识自然的窗口。实验心理学认为:实验效果与实验情境的创设密切相关。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 并通过合作学习, 主动探索, 亲身经历从发现问题、形成问题, 到解决问题, 即获得“真知”。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 思维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之中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视觉追求,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师生的情感与思维都得到充分交流, 实现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的教学目的, 实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从而启动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原动力, 训练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多样化实验、反思、评价和清晰的表述。

我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 例如:做氯气漂白作用的演示实验。我采用的方法是:边提问边启发学生思考, 同时辅以实验演示:事先收集三瓶氯气, 然后把干燥的有色布条、湿润的有色布条和一朵红色的鲜花, 分别置于三瓶氯气中, 同时提出问题, 氯气和氯水的成分有什么不同?片刻后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来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氯气没有漂白作用, 真正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氯气与水分子作用后生成的次氯酸。

我还根据情况把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 如铜与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现象不很明显, 操作也不是很简单, 我就利用医用50m L注射器进行改进。现将注射器的活塞柄推出, 在注射筒内放入一小块铜片, 再装入活塞柄, 并将活塞柄推到底部。吸入10m L稀硝酸, 排出针筒内空气后, 立即按上针头塞。当产生20m L无色气体时, 可将针头朝下, 推出筒内液体。后又吸入空气, 可清楚观察到颜色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再吸入水, 按上针塞, 振荡后观察到红棕色消失又变成无色。此操作仪器少, 操作更简便, 颜色变化清楚。既可以清晰呈现铜与硝酸反应现象, 又可以呈现NO与NO2的转化现象, 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传看。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篇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好化学教学情境呢?笔者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情境的创设,仅供参考。

一、注重情感交融创设和谐情境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兴奋剂,情感对人的行为施以巨大的动力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多给予学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愉悦的心境,通过激情飞扬的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富有情感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和的教态容易感染学生的情趣。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讨论发言,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学方式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因学生而变。针对部分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备一些心理预案,弹性备课,注意学生的兴趣,随机应变,找到自己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平等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压抑感。在教师用心创设的和谐情境中师生情感交融,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倍增,思维有效碰撞并闪现智慧的火花,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经验情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活又是创新的唯一源泉。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而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等特点,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及里地认识化学世界。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开水时,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部分学生都有,最容易启发学生形成表象,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淘米后剩下的淘米水,马铃薯切成丝在水中浸洗后的液体是悬浊液;用洗涤剂洗油脂形成乳化现象与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在学习“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为什么面粉经发酵后蒸熟的馒头疏松多孔”等创设经验情境。

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也因实验而更加精彩。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强化和凸现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应将实验情境的创设贯穿教学始终,对实验进行创造性设计,设置许多生动而有趣的情境,注重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让学生表演“水中生火”、“魔棒点灯”和“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在学习“氧气的检验”时,老师先不讲检验方法,而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结合自己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例如你能说出砖头的各种用途吗?例如造房子,垒起来作凳子,代替“哑铃”锻炼身体,当榔头敲钉子,……凡此种种。这种是发散思维的心理活动。

发散思维的思维特点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流畅性指思维发散的数量;变通性指思维发散的范围;独特性指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 要充分创设“发散性问题”的情境。思维源于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积极表现独立见解的良好时机,为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条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设问法。其典型问法是“你对此问题的解答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维保持旺盛的态势和高度的自由。将思维向不同方向展开,尽可能得到独创的想法和见解,使之尽量受到发散思维和训练。

2. 要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教师在讲解某个问题后,学生经常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是如何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的,我为什么想不到?”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既要讲自己的思维结果,更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诱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继承,发展到思维的模仿。教学中应以方法为纲,将知识网罗起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联想在性态上是发散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联想有的属触景生情,触类旁通,产生“顿悟”的现象。有的属伴随型,它不是独立产生、发展,总是随其他思维同时交织产生发展着。有的属仿变型,“仿”是求同,“变”是求异,人们看到一事物的优点,往往产生模仿心理,但又不满足于仿效而产生求异更新思维。有猜想才有奋斗目标,联想与猜想使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灵敏,思维流畅。联想是思维的翅膀,猜想是思维的天堂。富于联想与猜想的人,就能从已知的此岸,胜利到达未知的彼岸。

4. 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思想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有的教师习惯于“按既定方针办,不喜欢或不理解学生“求异”精神,超越了教师设计的轨道,就加以嘲讽和压制,并加以训斥,这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大忌。要赞扬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不荀同于常人之见。对视为“完美无缺”的结论敢于挑剔,重新思考。

5.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散思维是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的一个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对发散思维的问题、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帮助学生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好信息的充分利用又一次开拓了发散思维的渠道,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完善,方能带来不断的提高。

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前提,加强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强化新学过的知识,牢固的打好基础。

然后再经教师的潜心引导,多方启迪,方能使学生发出发散思维的灿烂火花。

2. 要注意发散思维训练和集中思维训练的前提,单纯的注意

一方面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集中思维的训练,也就没有给予分析比较的能力,往往是面对很多方案,很多可能性,表现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难以提出创新和独特的见解,这样就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任何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都是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3. 注意磨练学生经受挫折的意志力。

因为任何活动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知难而进,科学的先进的东西往往是从多少次失败中升华出来的。

化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篇9

一、立足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教材的建设非常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突出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诚然, 生活实践中的化学问题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例如:煤气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硫;臭氧空洞为什么在南极北极出现;我们经常听说的基因工程又是怎么回事。只要我们留意, 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就会不断涌现, 有些问题即使一时无解, 也有助于保持学生一份好奇, 养成他们思考, 探究的习惯。因此, 把学生生活中的有趣题材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激发他们学好化学的兴趣;形成他们用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布鲁纳说过, 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学习化学可信的基础材料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 这就要求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领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化学教学中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联系生活讲化学, 使化学问题生活化, 重视化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重要关系, 利用学生对生活种种现象的疑惑中, 创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顺利地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认知结构。

二、科学提问中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是学生探究之旅的开始, 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化学教学中高水准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地学习新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化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要做到:首先, 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智力和学生化学已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学生认知中原有的认知状况为基础, 接近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过易的问题学生会不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不对”, “是不是”这类无效提问, 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问题, 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进程的需要巧妙提问;反之, 会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高不可攀。其次, 问题情境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化学教学中, 教师提问是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手段, 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 不应该是随便的。例如, 有的提问是为了强化对所学化学知识的记忆, 有的提问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已学化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而进行的。再有, 问题情境要避免方式的单一性, 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的同时, 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化学新知的基础上, 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 不仅有利于巩固旧知识, 消化新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三、更新手段中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 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多媒体直观动态、声像结合、传播效率高等特点越来越明显, 因此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 如果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 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形成操作技能, 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日俱增,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逼近化学变化的真实情境, 不仅使学生觉得原本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变得更易理解, 而且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下的教学情境可以多角度, 全方位刺激学生动脑动口, 积极参与化学教学过程。毋庸讳言, 传统单一化学教学手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只重学生概念的背诵和规律的记忆, 而忽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忽略学生对规律的探讨和研究, 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化学教学,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 便于研究、便于理解;可以使以前讲授死板、抽象的化学问题显示形象化, 形成可感知的知识。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与主导教学的作用, 又要启发学生通过对各类形象化教学媒体的观察思维去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感知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实现化学教学的整体优化。

四、实验开展中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 形成化学概念, 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中, 如果我们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 也许只有精力集中, 座位靠前的同学才能清楚观察, 而那些心不在焉, 后排的同学可能就不易看清了, 教师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教师可以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演示实验相合并进行, 组织前后桌为一组开展学生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情境下,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现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 不仅理解得快, 而且也深刻, 还能避免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 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应该说,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 创设实验情境, 化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 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 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产生动力, 主动探索。诚然,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 既生动又形象, 我们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有利因素, 使实验在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

五、结语

化学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化学学习实际, 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 创造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深刻理解, 牢固掌握化学知识。

摘要: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置学生于积极的情感中,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化学,情境,提问,实验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姚新平.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5.

创设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思考 篇10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应该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便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 教学经验表明, 创设的情境问题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太简单, 也不能太难. 太容易了, 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 太难了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了, 学生思考不出来, 不仅不愿意思考了, 甚至会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 因此, 创设情境问题时, 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原理[1]. 如, 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的时候, 可以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上展示两只金手链, 告诉学生, 其中一个不是真正的黄金, 而是铜与锌的合金———黄铜, 请大家思考一下, 采取哪些办法可以鉴别哪个是假的? 哪个手链是真的黄金?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 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有的说用测密度的方法; 有的说放火上烧; 有的说用化学反应等,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 这些方法中, 哪些是采用的是化学方法? 哪些是采用的物理方法?进而顺利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可见, 创设的情境问题, 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 并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

学习效率的高低常常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就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后, 要给学生交流、探知的空间, 学生通过思考、实验操作、阅读等学习手段, 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 比如, 在进行“燃料”有关知识的教学时, 可以这样创设问题: 大家知道煤炭与石油都是很重要的能源, 请大家通过教材的阅读, 然后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 将你掌握的知识———形成的原因、组成的元素、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等, 向大家叙述出来.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学生通过这样游戏性质的学习, 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归纳能力, 都得到了锻炼. 创设教学情境, 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的思考化学问题, 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它是一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那么,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如何创设好教学情境呢?

一、情境创设要有时代性

时代在变化, 知识在更新, 创设的情境问题应该符合时代的潮流, 具有时代气息, 不能停留于过去, 否则, 学生也没有兴趣去思考[2]. 如, 在学习CO2性质的时候, 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大连油库火灾时用泡沫来灭火的视频, 学生看了视频后, 就会思考这个气体泡沫是什么物质? 有哪些性质?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还提高了他们的安全生产的意识.生活不仅离不开化学, 而且也是一个大的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要与时代合拍, 要尽量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 创设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的教学情境, 能让学生产生快乐、积极的情感去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对学习是否积极与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假如教师能创设具有时代气息的真实的教学情境, 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就在这个情境中, 有很强的探知欲望, 会感觉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自己的使命. 假如能顺利的解决, 内心会产生无比的喜悦, 当然, 解决不出来也会产生沮丧, 这就体现了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精神.

二、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常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关系. 初中学生生性好奇, 假如他们感觉到学习的材料是很有兴趣的, 那么, 他们再苦再累也愿意专研、探究, 他们的学习状态也会呈现出最佳. 在化学教学中, 初中学生常常对实验、故事、比赛、动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要运用好学生的心理特征, 尽量采用这些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对学习的新知识感兴趣, 从而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 如, 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教学的时候, 可以这样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人人都知道水火是不能相容的, 果真是这样吗? 然后将白磷放入盛有热水的试管里, 再用导管向白磷通入O2, 学生立即看见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了! 这个情境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作用很大, 他们看后的表情几乎可以用瞠目结舌来形容了, 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 创设教学情境, 适当的让学生发生认知上的冲突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如, 在进行“分子”知识有关教学的时候, 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我们在家洗衣服的时候, 为什么常常将深颜色的衣服与淡颜色的衣服分开洗呢? 有时候到公园里玩, 还没有到达花池边, 就会闻到花的香味了, 为什么呢?

三、情境的创设要有开放性

众所周知, 开放性的问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假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问题, 只能使学生按照逻辑规律寻找一个唯一的答案, 那么, 他们的思维是收敛的, 缺少创新的. 新课改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尽管创设教学情境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 但, 也应该服务于整个教学, 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创设教学情境要尽量具有开放性,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 学习氧气知识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 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它的化学性质可谓比较活泼. 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 所以在工农业生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 也正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在工农业生产中, 根据实际情况, 需要杜绝氧气, 让他们与氧气隔绝.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 举两个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设计开放性的情境问题, 有利于组织学生讨论, 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也利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活动,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学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联系.

总之,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段, 形式也是多样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拥有的教学资源, 灵活的创设, 但,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 都要紧密的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创设.

参考文献

[1]杨冬丽.例说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科学教育, 2009.

浅谈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农村教学条件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情境教学”就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场景或具体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教材,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化学课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步入化学世界。笔者的第一节课选择在实验室进行。首先让学生们观看各种化学仪器,不同颜色的化学药品,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地不断深入,又让学生们观察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瞬间银白色金属变成了白色粉末,这样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再有就是碱式碳酸铜分解实验,绿色粉末逐渐变黑变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些变化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除此之外,课堂上有趣的小实验也能大大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鸡蛋跳舞实验,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半杯清水,使水的深度比鸡蛋的高度高几厘米,把一个完好的新鲜鸡蛋放入水中,这时鸡蛋逐渐沉入水底,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同时向茶杯里滴入一滴洗涤剂,并将溶液搅拌均匀。不久可见蛋壳表面出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又少变多。过了一会儿,鸡蛋便缓缓上升,并且上下浮沉或不断翻转,犹如“跳舞”一般,有趣极了。

二、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实验情境

现实生活与化学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作為启蒙阶段的化学学习更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在认知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认识化学这一学科。

例如,在讲“一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举出一些与一氧化碳有关的事例,学生们很快举出不少,比如冬天用火炉取暖,如果关闭门窗,空气流通不畅,就会容易煤气中毒。或者在炉火上烧水,不小心洒在煤炉火焰上水,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窜出火苗燃烧更旺。通过让学生举例,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淘米水,洗土豆丝的水,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悬浊液以及用洗涤剂洗油脂形成乳浊液,与用汽油洗油渍形成的溶液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讲乙醇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同学们闻酒精、白酒的气味,让他们感受美酒飘香的氛围。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等。这样使学生首先对这种物质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再进行深层次的化学性质的讲解,让同学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蕴藏很多化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学习。

三、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使教学过程转变成问题探索、研究、及解决的过程。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例如,学习“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探索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教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课堂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教师提出如果在该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比较结果,再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如果试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起到试管,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篇12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授课知识,设计出形象鲜明的图片、视频或实验,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将知识外现为一种情境表象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将学生置身其中,使其身临其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展开想象,使学生融洽地参与到情境交融式的教学活动中。可见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之处。下面谈谈情境教学法在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中的实践。

一、创设实验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强制性的学习。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将兴趣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新鲜、有趣、别致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实验可将化学知识生动化、鲜明化,使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也是学生喜欢化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内容是创设情境的良好素材,只要教师对实验稍加设计,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演绎出实验情境独特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来创设情境,利用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实验情境展示: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用小刀切绿豆大小的一块钠,将其放入盛有适量水的小烧杯中,反应结束后滴入几滴酚酞,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集中到了实验上,在观察的同时,学生产生了很多问题: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钠与水反应为什么会出现“浮、熔、游、嘶”这些现象?为什么滴入酚酞后溶液会变红?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变得更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化学所特有的“魔力”,还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推进学生的深层分析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问题的创设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然而问题情境的设计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提问,而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性,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低起点提问入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在循序渐进中推进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执着攀登和快乐学习。

例如,在教学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原电池的原理,学生会觉得抽象难懂。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问题串”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对原电池的原理进行探讨。

问题情境展示:电流是怎么形成的?电池中电流流向如何?电子流向如何?电子的定向移动与化学中的哪个反应类型相似?能不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设计电池?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电学知识进行了温习,从外电路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知道正负极之间必须有电子的得失,进而想到了氧化还原反应,思考利用此反应来构建原电池。学生对自己的这种想法非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想要急于了解电池的化学工作原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分析,掌握了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根据电子得失分出了正负极,写出了电极反应,透彻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问题情境法的应用,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出发,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收到了增效减负的良好效果。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发现探索

化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全部的课程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是化学课堂最好的素材,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变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拥有一双探索发现的眼睛。

例如,在学习有关“铁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铁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生活情境展示:向学生展示一盒中秋月饼,引导学生观看月饼盒上的保质期;再给学生展示因氧化而变质的月饼,让学生观察月饼的包装。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因氧化而变质的月饼,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延长月饼的保质期?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索“为了延长保质期应该放入什么试剂”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抗氧化剂,进而引入了铁的性质。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稳定性检测下一篇:激励相容约束机制